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合集下载

城市灾害防治规划的方法与技术

城市灾害防治规划的方法与技术

城市灾害防治规划的方法与技术引言城市灾害防治规划是指通过科学的方法和技术,对城市面临的各类灾害进行预测、评估和规划,以减少灾害对城市的影响,保护城市的安全和可持续发展。

在城市化进程不断加速的今天,城市灾害防治规划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灾害防治规划的方法与技术。

一、城市灾害预测与评估城市灾害预测与评估是城市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的分析和对城市环境、社会经济状况的综合评估,可以预测城市面临的灾害类型和频率。

同时,还需要评估城市的脆弱性和抗灾能力,以确定应对灾害的重点和难点。

1.1 历史灾害数据分析通过对历史灾害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城市面临的主要灾害类型和发生频率。

例如,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以及火灾、交通事故等人为灾害。

通过统计和分析这些数据,可以为城市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1.2 城市环境评估城市环境评估是对城市环境的综合评估,包括自然环境和人为环境。

自然环境评估主要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等方面的评估,以了解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

人为环境评估主要包括城市规划、土地利用、建筑结构等方面的评估,以了解城市面临的人为灾害风险。

1.3 社会经济评估社会经济评估是对城市社会经济状况的评估,包括人口、经济、教育、医疗等方面的评估。

通过了解城市的社会经济状况,可以预测城市面临的灾害对社会经济的影响,从而为城市灾害防治规划提供依据。

二、城市灾害规划与设计城市灾害规划与设计是城市灾害防治规划的核心内容。

通过科学的规划和设计,可以减少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2.1 城市规划城市规划是城市灾害防治规划的基础。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考虑灾害风险分布、灾害防治空间布局等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建筑布局,减少灾害对城市的影响。

2.2 建筑设计建筑设计是城市灾害防治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建筑设计中,需要考虑抗震、抗洪、防火等因素,采用科学的设计方法和技术,提高建筑的抗灾能力。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

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自然灾害是指地球自然界不可避免的自然事件,如地震、洪水、台风等。

这些灾害对城市的发展和居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威胁和影响。

为了减少自然灾害对城市的破坏和保护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城市规划中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常见的自然灾害防治措施,以期提供参考。

一、地震防治措施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给城市的建筑物和基础设施带来重大威胁。

在城市规划中,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地震防治措施来降低地震造成的损失。

首先,应加强地震防护建筑的设计和建造,采用抗震设防标准,确保建筑物能够在地震中保持稳定。

其次,应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发出地震警报,提醒居民采取安全措施。

此外,应加强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防治,预测和评估地震风险,避免建设在地震活跃区域。

二、洪水防治措施洪水是城市规划中常见的自然灾害之一。

为了防止洪水对城市造成严重的水浸和损失,需要采取一系列洪水防治措施。

首先,应制定科学的防洪规划,合理规划城市的排水系统,确保排水通畅。

其次,应加强河道的治理和护岸工程,保持河道的通畅和稳定。

此外,还应加强洪水监测和预警体系,及时预测和发出洪水警报,提醒居民采取紧急避险措施。

另外,也要加强城市的土地利用规划,避免在洪水易发区域建设重要基础设施或居民聚集区。

三、台风防治措施台风是破坏性极大的自然灾害,经常给沿海城市带来巨大的风暴潮和风力。

为了减少台风对城市的破坏和居民的伤害,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台风防治措施。

首先,应加强台风的监测和预测体系,及时发布台风预警,提醒居民做好准备工作。

其次,应加强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建造,采用抗风设防标准,确保建筑物能够抵御台风的袭击。

此外,也要加强沿海地区的防潮堤和防浪堤的建设,减少台风风暴潮对城市的侵袭。

四、地质灾害防治措施除了地震外,地质灾害还包括滑坡、泥石流等。

这些地质灾害给城市的居民和建筑物带来严重威胁。

为了减少地质灾害对城市的破坏,需要采取一系列地质灾害防治措施。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规划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规划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规划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规划是指针对城市面临的自然灾害风险,制定相应的防治和减灾措施的规划。

其目的是提高城市抵御灾害的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规划包括以下内容:
1. 灾害风险评估:对城市面临的灾害风险进行评估,包括地质灾害、气象灾害、水文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的发生概率、影响范围和损失程度等信息。

2. 基础设施建设:规划城市基础设施的布局、建设标准和技术要求,确保基础设施在灾害发生时能够起到预防和减轻灾害的作用。

包括城市排水系统、防洪设施、地下排水防渗系统等。

3. 预警系统建设:建立完善的灾害预警系统,包括监测、预报和预警体系,能够及时向居民发布灾害预警信息,提高灾害应对的能力,减少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4. 应急救援和抢险能力:规划应急管理体系,包括建立应急救援队伍、配备抢险设备和物资储备等,提高城市应对灾害的能力和效率。

5. 公众参与和教育:加强公众灾害防治意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培养居民自我防灾能力,促进社会各界参与灾害防治工作。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与减灾规划应该与城市发展规划相衔接,考虑到城市建设和发展中的风险因素,采取综合性的措施来保障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和安全。

同时,还应考虑到气候变化等因素对灾害风险的影响,制定灵活、可调整的规划方案。

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防控

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防控

城市地下空间的灾害防控第一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类型 (2)第二部分地下空间灾害成因分析 (5)第三部分地下空间灾害防控策略 (8)第四部分地下空间灾害风险评估方法 (12)第五部分地下空间灾害预警系统建设 (16)第六部分地下空间灾害应急响应机制 (19)第七部分地下空间灾害防治技术研究 (22)第八部分地下空间灾害防控法规政策 (26)第一部分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类型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类型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已经成为解决城市土地资源紧张、提高城市综合承载能力的重要途径。

然而,地下空间的开发利用也带来了一系列的问题,其中最为严重的就是地下空间灾害。

地下空间灾害是指在地下空间开发利用过程中,由于地质、地下水、施工等人为因素引发的对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灾害事件。

本文将对城市地下空间灾害的类型进行简要介绍。

1.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由于地质环境变化引起的对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灾害事件。

城市地下空间地质灾害主要包括地面塌陷、地裂缝、滑坡等。

地面塌陷是由于地下空洞、地下水位下降等原因导致的地表下陷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塌陷等。

地裂缝是由于地壳应力作用、地下水位变化等原因导致的地表裂缝现象,严重时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滑坡是由于地壳应力作用、地下水位变化等原因导致的地表土体下滑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塌陷等。

2.地下水灾害地下水灾害是指由于地下水位变化、地下水流动等原因引发的对人员生命安全和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灾害事件。

城市地下空间地下水灾害主要包括突水、涌水、管涌等。

突水是指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工程结构破坏等原因导致的地下水突然涌入地下空间的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塌陷等。

涌水是指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工程结构破坏等原因导致的地下水持续涌入地下空间的现象,严重时会影响建筑物的稳定性。

管涌是指由于地下水位上升、地下工程结构破坏等原因导致的地下管道破裂、水流涌动的现象,严重时会导致建筑物倒塌、道路塌陷等。

城市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城市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城市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的研究与应用随着城市化的快速发展,城市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成为当今社会的热点话题。

城市灾害的范围包括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如地震、洪涝、火灾、倒塌等。

这些灾害不仅会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更会影响到城市的社会经济发展。

为了有效预防和应对城市灾害,需要进行一系列的研究和应用工作。

本文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论述城市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的研究与应用。

一、城市灾害防治措施城市灾害的发生和发展过程是复杂多变的,需要采取一系列综合措施来进行防治。

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建设管理、预警系统建设、安全教育等都是城市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首先,城市规划要考虑到防灾减灾因素,合理规划城市的土地利用和建设布局。

例如,避免在地质灾害易发区、洪涝区、沿海地区等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和居住区。

其次,建筑设计也是城市灾害防治的重要环节。

建筑设计要充分考虑到地震、火灾、风灾等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因素,采取相应的安全设计措施。

例如,在高层建筑中设置逃生梯和消防通道,在地铁等地下设施中设置应急口和备用电源等。

再次,城市建设管理也是城市灾害防治的一项重要工作。

城市建设管理部门要加强对建筑施工和安全运营的监管,建立健全的执法机制,严格执行建筑安全标准和规范。

最后,预警系统建设是城市灾害防治的重要手段。

通过建设多层次的预警系统,提高灾害应急响应能力。

例如,在地震预警方面,可以通过建设地震监测网络、开展地震科普宣传等方式,提高公众的防震减灾意识和能力。

二、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城市灾害防治和应急管理是密不可分的。

在发生灾害时,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加强现场处置和救援工作,减少灾害损失。

城市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包括预案制定、应急物资储备、人员培训、应急演练等多方面。

城市应急预案是应急管理的核心,要根据具体灾情和城市特点制定详细的预案。

预案应包括灾害类型、应急响应程序、应急物资储备、应急救援人员和力量配置等要点。

应急物资储备是应急管理的重要保障。

应急物资包括救援器材、医疗物资、食品和饮用水等,要保证充足供应和储备更新。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及应急管理措施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及应急管理措施

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及应急管理措施城市内涝是指由于强降水或连续性降水超过城市排水能力致使城市内产生积水灾害的现象。

今天,店铺为大家整理了城市内涝灾害成因及应急管理措施,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城市内涝灾害发生的原因⒈极端天气不断增加。

我国的气候特征是一年中有明显的雨季和旱季。

雨季一般集中在6-8月份,暴雨天气多且分布集中。

短时间内,市区就会形成很深的积水。

我国南方地区还经常受到台风的影响,台风引起降雨的特点是降水量大且时间短促。

降水量越大,需要排放的雨水就越多,对城市的雨水排放系统形成的压力也就越大,就越容易形成城市内涝。

加之人类对自然界进行的不合理的、过度的开发,导致极端天气出现的频率不断增加,给我国城市的排水系统造成了很大的压力。

⒉城市规划存在问题。

城市规划实质上是城市发展过程中控制目标偏离的一种作用机制,其技术核心是控制城市土地使用及其变化,并以此来调整或建立城市空间系统秩序,使之符合社会的利益选择和价值导向。

应当看到,城市规划只是整个社会计划中的一部分,它有自己的作用、性质和活动范围,所以,城市发展的结果无论理想与否,都不应当是城市规划所能包揽的;也就是说,城市规划带有一定的局限性,因此,以城市发展过程中出现的负面问题来判断城市规划的失败是不妥当的。

当前,发生城市内涝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城市的防洪排涝系统不完善,既有设计标准过低的问题,又存在管理方式落后和政府监管不到位等一系列问题。

从城市规划来看,城市建设大致包括居住用地、公共设施用地和商业用地,还有市政用地、绿地用地、水域用地等,城市规划相关部门应该统筹规划、科学布局。

但全国多数地区还不能科学、准确地预测城市的发展变化,城市规划设计缺乏前瞻性。

一些地方官员为了突出“政绩”大搞形象工程,严重破坏了城市的生态系统。

最终结果是城市原有的湖泊和池塘等天然蓄水场所严重萎缩,其对城市暴雨的调蓄能力明显下降。

⒊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城市的排水基础设施建设相较于城市的高速发展严重滞后。

城市灾害链及防治对策

城市灾害链及防治对策

城市灾害链及防治对策城市灾害链是指一个城市在面临灾害时,会经历一系列的环节和阶段,从而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和连续性的灾害事件。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灾害链是一条从灾害的表现、诱因、成因,再到大灾害的演变过程的链条,是与灾害防治息息相关的重要因素。

灾害链的形成远不是短期内的单一事件,它是由不同时期、不同环节的因素相互作用构成的,是在灾害预警、灾害应急、灾后重建等一系列管理与综合治理措施中加以防护处理的结果。

在城市生态系统中,城市灾害链分为灾害起因和导致更多损失的灾后歧途两个方面,其中灾害起因阶段包括灾害来临之前的准备、预警和避难等措施;而灾后歧途则涉及灾害后的应急救助、重建工作以及长效管理等方面。

相应的,针对城市灾害链以及城市防灾体系需要采取的措施也相应多样:1.加强灾害预警灾害预警是灾害防治工作的首要环节。

预警技术的发展,可以有效地提前组织灾害应急工作,以及减少对灾害的损失。

目前,初步预警技术已经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果,而基于人工智能技术的大数据分析,也将成为未来灾害预测的新突破口。

2.开展地铁、桥梁、高层建筑等检测和加固针对城市中的重要设施,特别是地铁、桥梁、高层建筑等设施,需要定期开展检测和加固工作。

通过检测,及时发现潜在的隐患,把危险降到最低。

3.加强建筑抗震性城市改造过程中,对于新建建筑,必须按照建筑结构安全设计码及强度要求进行建设。

在老旧建筑中,也需要对其进行加固改建。

通过这种方法,能够提高建筑抗震性,减小人员和财产的损失。

4.灾后重建和长效治理在灾后重建和长效治理方面,可以通过提升城市基础设施、建立环境保护、推动社会经济发展等手段抵抗灾害影响,减少引发连锁灾害的可能。

在长效治理方面,通过制定规划,加强监管,提高救援能力等措施,也能够在灾害面前起到重要的作用。

总之,城市灾害链涉及到城市的整体管理和综合防灾治理,当城市再次面临突发灾害事件时,需要在灾前、灾中和灾后的各个阶段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并采取措施以防止连锁反应和扩大灾害范围,切实提高城市灾害防范和治理能力,保障城市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

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及防治对策1.地震频发:我国位于活跃的板块交界带,地震频发。

特别是西部、青藏高原地区,地壳运动激烈,地震活动频繁。

2.城市密集度高:我国城市人口众多,城市建设日益密集,高层建筑、大型基础设施、交通网络等都集中在城市中心,地震对城市的破坏力大。

3.破坏范围广: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破坏范围广,短时间内可以覆盖大面积的城市区域,灾害范围通常比农村地震灾害更广。

4.经济损失大:由于城市地震灾害的破坏力大,对城市的基础设施、住房、商业等造成巨大破坏,导致经济损失严重,恢复重建需要庞大的投资。

城市地震灾害的防治对策:1.加强宏观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必须考虑地震风险因素,合理规划城市布局,避免高密度建筑群集,将易受灾区域划定为危险区域,限制重要基础设施的建设。

2.加强建筑抗震能力:在建设高层建筑和重要基础设施时,必须符合抗震设计标准,采用抗震材料和结构,提高建筑的抗震能力,减少地震对建筑物的破坏。

3.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网络,及时监测地震活动,精确测定地震的发生位置和规模,提供准确的地震预警信息,使城市居民有更多的时间采取应急措施。

4.预防灾害链式反应:地震发生后,容易引发次生灾害,如火灾、爆炸等。

因此,在防治工作中,要做好各种次生灾害的预防措施,提前做好应急救援准备。

5.提高居民防震意识:开展地震防震教育,提高居民对地震的认识和了解,培养居民的自救能力,加强居民对抗震建筑的选择和使用的认知。

6.建立健全灾害应急机制:完善城市地震灾害的应急响应计划,明确各部门的职责和协调机制,提高救援和应急资源的调配效率,加快救灾和恢复重建的速度。

综上所述,我国城市地震灾害的特点主要有地震频发、城市密集度高、破坏范围广和经济损失大等。

为了有效减少地震灾害对城市造成的影响,需要加强规划、提高建筑抗震能力、加强地震监测和预警、预防灾害链式反应、提高居民防震意识以及建立健全的灾害应急机制。

提高城市灾害防治能力

提高城市灾害防治能力

提高城市灾害防治能力提高城市灾害防治能力一、引言城市是现代社会集中人口、资源和经济活动的重要场所。

然而,由于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风暴等)和人为因素(如事故、火灾、恐怖袭击等)的存在,城市面临着灾害风险。

因此,提高城市灾害防治能力成为城市发展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城市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应急预警、救援援助、公众教育等方面介绍如何提高城市灾害防治能力。

二、城市规划有效的城市规划是提高城市灾害防治能力的基础。

首先,城市规划应将灾害防治纳入整体规划中,并合理规划城市总体布局,避免建设在高风险地区。

其次,规划要做好地质勘察和地质灾害评估,确保城市建设在安全稳定的地质环境下进行。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考虑到气候变化的趋势,针对不同地方的气候特点进行合理的规划和建设。

三、基础设施建设1. 建设健全的基础设施是提高城市灾害防治能力的关键。

首先,城市应建设完善的排水系统,以防止洪水灾害的发生。

此外,建设高质量的道路和桥梁,以提高交通系统的抗灾能力。

其次,建设稳定可靠的供电和供水系统,以保证城市在灾害发生后的正常运转。

此外,加强对建筑结构的监督和管理,确保建筑的抗震和防火能力,减少灾害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四、应急预警1. 建立健全的应急预警系统对于提高城市灾害防治能力至关重要。

首先,城市应建立多层次、多渠道的应急预警系统,包括警报、广播、短信、微信、APP等多种形式,以确保预警信息能够及时、准确地传达给公众。

其次,应加强对应急预警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公众对灾害的认知和应对能力。

此外,要加强与相关部门和社区的合作,建立预警信息共享机制,以便及时采取避灾和救援措施。

五、救援援助1. 建立高效的救援援助机制是提高城市灾害防治能力的重要途径。

首先,应加强救援力量的建设和培训,提高救援人员的专业水平和应急处置能力。

此外,应建立完善的应急物资储备和供应网络,以确保及时向受灾地区提供所需的救援物资。

其次,要加强与志愿者组织和社会团体的合作,以便在灾害发生后能够及时组织人力和物力,展开救援和援助工作。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规划制定城市自然灾害防治措施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规划制定城市自然灾害防治措施提高城市抗灾能力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规划制定城市自然灾害防治措施提高城市抗灾能力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因素引发的、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造成严重破坏和危害的突发事件。

城市作为人类活动的中心,人口密集、经济发达,往往成为自然灾害的重点防治对象。

因此,制定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规划,并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以提高城市抗灾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的重要性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规划是为了指导城市灾害防治工作,制定相关的政策、计划和措施,提高城市的抗灾能力。

它包括对各类灾害的预防、减灾和应急救援等方面,具体内容则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和需求进行细化。

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的制定可以有针对性地解决城市灾害问题,提高城市居民的灾害防范意识和自救互救能力,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

二、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的制定流程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的制定过程一般经历以下几个环节:调研、评估、规划编制、规划审核和批准、实施和监督等。

首先,对城市灾害形成的原因、影响范围和程度进行调研和评估,了解灾害防治的现状和需求。

然后,根据调研结果制定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规划,确定具体的防治目标和措施。

接下来,通过专家评审和相关部门的批准,最终形成可执行的规划。

实施阶段,则需要各级政府、相关单位和居民共同努力,按照规划要求采取行动,并进行监督和评估。

三、城市自然灾害防治措施的提出制定城市自然灾害防治规划时,应综合考虑城市的地理位置、气候特点、地震、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潜在风险,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

以下将以地震和洪水为例,介绍城市自然灾害防治的常见措施。

1. 地震防治措施:(1) 建筑物抗震设防:加强建筑物的抗震设计和建设,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确保人员的生命安全。

(2) 防震减灾教育:加强地震灾害防护知识的宣传和教育,提高市民的自救互救能力。

(3) 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建立完善的地震监测和预警系统,及时提供地震信息,以便采取相应的防护措施。

2. 洪水防治措施:(1) 河道治理:疏浚河道,加固河堤,增加水库、湖泊和雨水花园等水利设施,提高城市排水能力。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四)开挖工程灾害
在工矿企业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批城市。在这些城市周围矿产资源开发和隧道等工程 建设中经常发生突水、突泥、冲击地压、冒顶、煤瓦斯突出等。
煤田自燃和煤矿井下自燃主要发生在北方,它是指煤田、埋藏浅、含量高的煤层和干旱地 区干燥煤层发生的煤炭自燃灾害。
(五)水土流失灾害
水土流失灾害是土壤在外力(风、水等)的作用下,被剥蚀搬运和沉积。由于它的作用发 生缓解,平时察觉不到,故有又称之为“静悄悄的危机”和“爬行性的灾难”。气候、地形、 土壤种类和植被覆盖等会影响水土流失的发生,但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壤,破坏植被则是水土流 失的主要因素。
沙埋公路
沙尘天气分为浮尘、扬沙、沙尘暴三类: 浮尘:悬浮在大气中的沙或土壤粒子,使水平能见度小于10公里的天气现象; 扬沙:风将地面沙尘吹起,使空气相当混浊,水平能见度在1—10公里以内的天气现象; 沙尘暴:强风将地面尘沙吹起,使空气很混浊,水平能见度小于1公里的天气现象;当水平能见 度小于500米时,为强沙尘暴。
地面变形灾害包括地面沉降、地 面塌陷和地面裂缝。目前沉降带有6 条:①开采地下 矿产资源引起塌陷;②表面岩溶活 动引起塌陷。
新盖房子墻上出現了裂縫
田地里的裂縫
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塌陷
2006年4月16日深圳至汕头高速公路深 圳境内0公里处路面发生塌陷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
预测性。
地震发生时,头脑冷静,反应敏捷。在家中要 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 (如床下、桌子底下)躲避;住单元楼内,可选 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角躲避; 同时,要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 发生火灾和煤气泄溢;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 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当大地震后,利用 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暴雨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方法

暴雨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方法

暴雨灾害的防治措施有哪些方法暴雨灾害是指短时间内降水量极大、降雨强度极高的天气现象,常常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

为了有效防治暴雨灾害,可以采取以下措施:1. 加强监测预警体系:建立完善的暴雨监测预警体系,包括气象预警系统、水文预报系统等。

及时监测降雨情况,预测并预警暴雨灾害,提前做好防范和救援准备工作。

2. 加强城市排水系统建设:加大对城市排水系统建设的投入,提高排水能力。

合理规划城市道路的坡度和排水渠道,布设合理的雨水篦子和井盖,确保雨水能够迅速排出,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3. 强化基础设施抗灾能力:在城市规划和建设中,考虑到暴雨灾害的发生及其影响,合理设计和选址各类基础设施,确保其具备较强的抗灾能力。

例如,加固桥梁、隧道等交通设施,提高其抗洪能力。

4. 构建生态防洪体系:重视保护、恢复和建设湿地、河道、水库和其他自然湿地,增加城市绿地和水域面积。

利用湿地、滩地等自然生态系统吸收和存储暴雨水量,减少暴雨灾害的发生,同时提高自然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 提高防洪能力:加强河道治理,清淤、疏浚河道,保持河床的通畅。

修建堤坝和防洪墙,设立防洪排水设施,增加防洪能力和排涝能力,减少暴雨灾害造成的人员和财产损失。

6. 推广综合治理模式:采取综合治理的方法,综合运用气象、水文、地理等多学科知识,通过技术手段,改善自然环境,增强城市抵御暴雨灾害的能力。

例如,利用雨水资源,建设雨水花园和雨水收集系统,减少城市排水压力。

7. 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建立健全应急管理体系,制定水灾应急预案和应急措施。

加强防灾宣传教育,提高公众灾害防范意识,增强自我防灾能力。

组织开展应急演练和救援行动,提高应急管理水平和救援能力。

8. 国际合作与交流:开展国际合作与交流,分享暴雨灾害防治的经验和技术。

借鉴他国对暴雨灾害的防治经验,加强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合作,共同应对暴雨灾害的挑战。

总之,防治暴雨灾害需要综合施策,从预警到抗灾,从基础设施建设到应急管理,全面提升城市的暴雨灾害应对能力和防范水平。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工厂厂房
中、日、美三国的地震灾害(1906-2004,7级以上)
时间 1906.4.18-19 1920.12.16 1923.9.1 1927.5.22 1932.12.26 1933.3.2 1946.12.21 1948.6.28 1976.7.28 1988.10.17 1995.1.17 1999.10.21 2004.12.26
(一)地震灾害
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天灾,是城 市环境使居民遭受最致命打击的城市灾 害。杀伤杀死城市居民的既是地震本身, 也是人们自己建造的建筑物,但绝大多 数的人是死于后者。
地球也有象脉搏那样的连续不断的振动,叫做脉动。脉 动都以周期相近,振幅变化不大的波动系列出现。有时地 球表面突然山崩地裂,河川倒流,房屋倒塌,电线扯断, 有时常在地面造成隆起和沉陷,这种突然快速的颤动就是 地震。
地震发生较多又比较强烈的地带,叫地震带。世界主要有 两大地震带:
➢一是环太平洋地震带,包括南北美洲太平洋沿岸和从阿留申 群岛、堪察加半岛、日本列岛南下至我国台湾省,再经菲律宾 群岛转向东南,直到新西兰。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能量的 76%;
➢二是喜马拉雅-地中海地震带,从印度尼西亚经缅甸到我国横 断山脉、喜马拉雅山区,越过帕米尔高原,经中亚细亚到地中 海及其附近地区,释放能量占全球地震释放能量的24%。我国 处在世界上两大地震带之间,大陆地震约占世界大陆地震的三 分之一。
地震在历史上一直是巨大的灾难。有记录的最严重 的地震是:1556年在我国陕西省发生的关中地震,有 83万人死亡;1737年在印度加尔各答发生的地震30万 人死亡。
地球内部由表及里可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三个圈层。据统计约有92%的地震发生在地壳 中,其余的发生在地幔上部。由于引起地壳震 动的原因不同,可以把地震分为构造地震、火 山地震和陷落地震。

城市灾害预防与救援技术研究

城市灾害预防与救援技术研究

城市灾害预防与救援技术研究城市是人类居住和生活的重要场所,但也是各种自然灾害的重灾区。

地震、洪水、火灾等灾害时有发生,给城市的人民生命财产造成极大损失。

因此,城市灾害预防与救援技术的研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城市居民的安全。

一、城市灾害预防技术1.地震预测与监测技术地震是造成城市毁灭性灾害的重要原因之一、地震的发生常常是突如其来的,因此对地震进行预测和监测是至关重要的。

现代地震预测技术包括地震监测站、地震预警系统等多种手段,可以提前几秒到几分钟发出地震预警,为人们争取宝贵的逃生时间。

2.洪水防治技术洪水是城市常见的灾害之一,带来的洪水灾害常常给城市居民带来生命财产的巨大损失。

因此,城市需要建立完善的洪水防治系统,包括堤坝、排水系统、森林覆盖等多种措施,防止洪水对城市造成严重破坏。

3.火灾风险评估技术火灾是城市发生的常见灾害之一,火灾的发生往往会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因此,建立有效的火灾风险评估体系是非常重要的,可以帮助城市规划部门针对不同区域和建筑物的火灾风险进行评估,采取相应的防范措施,减少火灾发生的可能性。

二、城市灾害救援技术1.抗震救援技术地震发生后,城市中的建筑物和道路常常会遭受严重破坏,造成大量人员被困。

此时需要抗震救援技术的支持,包括救援队伍、救援装备和救援方案等,可以帮助尽快找到被困者并进行救援。

2.洪水抢险技术洪水来袭时,城市中的道路和房屋可能会遭受淹没,人员受困的情况较为常见。

此时需要洪水抢险技术的支持,包括专业的救援队伍、抢险装备和抢险方案等,可以帮助尽快找到被困者并进行救援。

3.火灾救援技术火灾发生时,人员往往会受到重伤或窒息,情况十分危急。

此时需要火灾救援技术的支持,包括快速响应的救援队伍、专业的救援装备和救援方案等,可以尽快找到被困者并进行救援。

综上所述,城市灾害预防与救援技术的研究对于保障城市居民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完善的预防和救援系统,可以有效减少灾害带来的损失,保障城市居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

城市洪涝灾害的防治措施有:
1.建设排水系统:完善城市排水管网系统,加大排水管道容量,
改造雨水收集池、河道等排水设施,提高城市排水效率。

2.绿化建设:通过增加绿化带、草坪等绿地面积,提高土壤的渗
透性,减少雨水径流量,缓解城市内涝。

3.地面排水:采取铺设透水砖、设置排水沟等措施,让雨水尽可
能地渗入地下,减轻接收雨水的下水道压力。

4.人工干预:通过设置临时泵站、紧急抢险等方式,及时清理堵
塞的排水设施,保障城市排水通畅。

5.统一管理:加强城市管理和综合规划,形成统一的城市防洪减
灾机制,做好应急预案和救援措施。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措施在当今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的现代社会中,城市灾害已成为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

城市灾害是指在城市中发生的灾害,如自然灾害、人为灾害等。

这些灾害会造成生命、财产等方面的损失,对城市的稳定和发展产生严重影响。

因此,防治城市灾害成为当下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本文将从城市灾害的种类、原因以及防治措施等方面展开讨论。

一、城市灾害的种类1.自然灾害。

自然灾害是指由自然原因引起的灾害,如地震、洪水、暴雨、台风等。

这些灾害天灾人祸,无法完全避免,但可以减少对城市的影响。

2.人为灾害。

人为灾害是指由人为原因引起的灾害,如火灾、交通事故、恐怖袭击等。

这些灾害可以通过人们的努力和意识改变而避免。

3.社会灾害。

社会灾害是指由社会因素引起的灾害,如疫情、经济危机、环境污染等。

这些灾害需要社会共同努力来防治。

二、城市灾害的原因1.自然原因。

地质构造、气候变化等自然因素是城市灾害的主要原因之一。

洪水、台风等自然灾害常常因为城市规划不合理、基础设施薄弱而加剧了灾害的影响。

2.人的因素。

人的因素包括建筑物违建、环境污染、交通拥堵等问题。

过度开发引起的城市环境恶化,不合理建筑物的存在不仅加剧了城市的环境污染,还加大了自然灾害的损失。

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包括经济萧条、社会安全、疫情等问题。

当社会发生不确定性因素的时候,城市稳定就面临着巨大风险。

三、城市灾害的防治措施1. 完善城市规划。

合理规划城市建设和基础设施,确保设施齐备、城市空间科学、宜居的城市环境。

2. 加强科技支持。

利用先进的科技手段,建立城市风险管理系统,对城市灾害进行监测、研判和预警,以尽早发现和处理风险隐患。

3. 提高居民安全意识。

加强公众宣传教育,提高居民的安全意识,做好灾害应急准备,能够在灾害发生时及时逃生或自救,以减少生命和财产的损失。

4. 加强应急管理。

在灾害发生时,全面调动社会力量进行应急管理和救援工作。

同时,对于各种为灾区捐助物资的机构和个人要及时感谢回馈。

城市中的城市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

城市中的城市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

城市中的城市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城市作为人口密集的区域,常常面临着各种潜在的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火灾等。

因此,城市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变得至关重要。

通过有效的管理和灾害应对措施,城市可以最大限度地减少损失,并保障居民的生命安全。

本文将探讨城市灾害管理和应急响应的相关内容。

一、城市灾害管理城市灾害管理旨在通过预防、减轻和应对各类灾害的发生和影响,确保城市的可持续发展。

以下是一些常用的城市灾害管理措施:1. 制定灾害管理规划:城市应建立健全的灾害管理制度和规划,明确工作职责和任务分工。

规划应针对城市特点,包括重点灾害类型、易受灾区域和应急设施等方面的考虑。

2. 提高公众意识:城市应加强对公众的灾害防范和应急知识宣传,提高市民的灾害应对能力。

开展定期的演练和培训活动,提高居民对灾害的认知和自救能力。

3. 设立灾害监测系统:城市应建立完善的灾害监测系统,实时监测气象、地质等信息,及时预警和预测灾害发生的可能性,为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4. 强化灾害防治设施建设:城市应加大对灾害防治设施的建设力度,如加固房屋、构筑防洪堤坝等。

同时,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和建筑物的抗灾能力,确保在灾害发生时的生命安全。

二、城市灾害应急响应城市灾害应急响应是指在灾害发生后,城市按照预定的计划和流程迅速、有序地组织救援和灾后重建工作。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城市灾害应急响应措施:1. 成立应急指挥中心:城市应建立应急指挥中心,负责协调和指导应急响应工作。

指挥中心应与相关部门建立紧密联系,并及时发布灾害情况、救援进展和其他相关信息。

2. 快速响应和救援:城市应组织专业救援队伍,快速响应和展开救援工作。

同时,建立应急物资储备,确保及时提供救援所需的物资和设备。

3. 安置和救助灾民:城市应为灾民提供适当的安置和救助。

成立临时避难所,提供食物、水源、医疗和心理支持等救助服务。

4. 灾后重建和复苏:城市应及时启动灾后重建工作,包括修复基础设施、恢复社会秩序和经济发展等方面。

城市生态学(6.3.3)--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城市生态学(6.3.3)--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第三节 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一.城市化对洪涝灾害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进程,人口向城市集中,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工业化程度相应提高,必然地改变了当地的自然地理环境,如砍伐和清除森林、植被,营造房屋、街道与下水管道,修筑暴雨排水等,都能对城市地区雨洪产生直接的影响,导致蒸发、截留和下渗减少,径流和汇流速度加快,峰现时间提前等,从而扩大了洪水的灾害性。

城市化对雨洪水汇流过程影响的最敏感因素有以下一些。

(一)地面覆盖不透水铺砌。

天然流域的降雨被植物截留,在地表洼蓄和入渗后形成地表和地下径流,而城市化使原有空旷的农田或森林被大量建筑物、道路和停车场等代替,不透水面积所占的百分比大为增加;坡面漫流和城市地区的降雨迅速充满洼地和有限绿地后形成地表径流,致使径流总量增加,地下回归量减少,洪峰流量增大。

不透水面积比例越大,下垫面的上述反应越明显。

(二)地面排水系统的改造。

城市化改变了原有天然河道的径流流态、洪水过程线和洪峰流量。

城市排水系统管网化,扩大了城市的排水能力使暴雨径流尽快就近排入受水体。

同时,对城市地区原有的汇水河道进行整治或新建输水渠道,又使河道趋于正直、断面规则并有衬砌,从而减小了河谷的调蓄能力,河道糙率变小,输水能力加强,导致洪水汇流速度增加,涨洪历时和汇流时间缩短,洪量更加集中,滞时变短,整个洪水历时压缩,见图6-2。

图6-2 城市化前后洪水过程线比较图Qm1、Qm2为洪峰流量, t1、t2为峰现历时(滞时),T1、T2为洪水过程线底宽(洪水历时) 。

(引自周乃晟,1990)(三)土地利用结构的变化。

城市发展使土地得到充分利用,它往往侵占一些天然河道的洪水滩地和滞洪洼地,致使城市地区河道调洪能力减弱。

爆发性洪水一旦发生,洪水漫溢,城市地面形成积水,短时间内无法迅速排出,造成洪水灾害,这种现象在沿海低洼的城市尤易出现。

综上所述,城市化对洪水特征的影响,主要体现在洪峰流量统计参数和洪水过程线的变化上。

据埃斯佩(Espey)、温斯洛(Winslow)和摩根(Morgan)的研究,城市化后单位过程线的洪峰流量约等于城市化前的3倍,涨峰历时缩短1/3,暴雨径流的洪峰流量预期可达未开发流域的2-4倍。

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灾害防治

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灾害防治

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灾害防治城市规划是指对城市范围内各项指标和要素进行合理布局和组织,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的目标。

在城市规划过程中,风险管理与灾害防治是至关重要的因素。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与灾害防治措施,以及其在城市可持续发展中的作用。

一、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风险管理是指对城市规划中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估、应对和监控的过程。

在城市规划中,可能存在的风险包括自然灾害风险(如地震、洪水、风暴等)和人为灾害风险(如火灾、爆炸、恐怖袭击等)。

针对自然灾害风险,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科学规划用地、合理分布建筑物和基础设施、提升建筑物抗灾能力等措施。

例如,在地震多发地区,城市规划应尽量避免将重要建筑物(如医院、学校、政府机构等)建在地震活动带上。

同时,建筑物和基础设施的设计应充分考虑地震的影响,增加防护设备和技术手段,提高抗震性能。

针对人为灾害风险,城市规划中的风险管理主要包括合理布局和管控危险品储存、建设安全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等措施。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需要确保危险品储存区域与居民区、学校等人口密集区的距离,以减少潜在的灾害风险。

此外,城市规划还应合理设置安全疏散通道和避难场所,以应对潜在的人为灾害事件。

二、城市规划中的灾害防治灾害防治是指在城市规划中采取各种预防措施和应急响应措施,以减少灾害的发生和损失。

城市规划中的灾害防治分为灾前防治和灾中应对两个阶段。

灾前防治主要包括预防措施和减灾措施。

在城市规划中,可以通过合理选择用地、保护生态环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方式,减少灾害的发生概率和影响范围。

例如,在城市规划中,应避免在容易发生洪涝灾害的区域建设重要设施,如医院、学校等。

同时,加强水域管理、植被保护等措施也有助于减少洪涝灾害的发生。

灾中应对主要包括应急救援和恢复重建两个方面。

在城市规划中,应充分考虑应急救援的通行和难点区域,合理规划救援设施和资源。

此外,恢复重建也需要在城市规划中有所考虑,如重建受灾地区的基础设施、改善灾后住房条件等。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措施

城市灾害及其预防措施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人口的生活水平也渐渐提高。

但是,在繁华的里,人们享受较高质量生活的同时,也承受着各种潜在的城市灾害的威胁,甚至每一刻,城市居民都在遭受不同程度的城市灾害。

学习城市灾害这部分内容,可以从两个大的方面考虑:自然灾害与人为灾害。

我们也可以用一个俗语来描述这两方面:天灾人祸。

的确,自然和人为是造成城市灾害发生的最主要因素。

当然,这样的分类并不是绝对科学的,因为很多灾害是自然和人为共同作用的结果,在此,根据灾害的主要性质,可以大致分为以上两个方面。

城市自然灾害城市自然灾害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地质灾害、洪涝灾害、高温干旱灾害。

地质灾害是地壳和大气岩石圈表层的动态地质过程、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和影响下,使城市的生态环境和人类生命、财产遭受损失的现象。

地质灾害中有地震、崩滑流、地面变形、开挖工程灾害、水土流失、风沙尘暴、海平面上升等多种灾害。

全球的地震带分布为:环太平洋地震带、欧亚地震带、海岭地震带。

中国地处环太平洋地震带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山地震带之间,也是地震灾害发生频繁的国家之一。

地震具有突发性、区域性、多重复杂性及连续性的特点,还伴随着山崩地陷、诱发火山爆发、海啸、泥石流以及导致火灾、爆炸、疾病等二次灾害,进而使工厂停产、停工等三次灾害。

崩滑流灾害即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仅次于地震灾害,危害也相当惨重。

它们经常一起发生在同一个地区或地区,属于外力作用下的岩石圈灾害,崩塌、滑坡发生地区,为泥石流的形成提供固体物质来源,进而形成泥石流灾害。

崩滑流会导致人员伤亡,对城市建筑、铁路、公路、航道、水库城市设施造成不同程度的破坏,也会破坏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

地面变形包括地面塌陷、地面沉降、地面裂缝。

地面塌陷主要由地下矿产资源驱动和地表岩溶活动引起。

地面沉降主要是因为地下水的过量开采引起地面下降,与地壳运动、建筑物荷载等也有关系。

挖掘工程灾害是指一些城市周围矿产资源开发和隧道等工程建设中发生的突水、突泥、冲击地压、冒顶、瓦斯爆炸等灾害,造成人员伤亡、设备和工程毁坏、资源冻结。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地震时要保持冷静,恪守公民的责任与 义务,维护社会稳定
地震是大自然的一种现象,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人 类自身在不断地同大自然协调与抗争中得到发展 地震可以破坏人们已有的家园,但它阻挡不了我们建设更 好的明天
(二)崩滑流灾害
崩塌、滑坡、泥石流灾害是世界上城市危 害比较严重的地质灾害之一 它仅次于地震灾害,危害惨重,分布广 泛,且历史悠久
趴在地上,用湿毛巾捂住口、鼻。地震停止后向安全地 方转移,要匍匐,逆风而进
毒气泄露时
不要向顺风方向跑,要绕到上风方向去,并尽量用湿毛 由捂住中、鼻 应注意避开的危险场所,如生产危险品的工厂;危险 品,易燃、易爆品仓库等
地震逃生策略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地震后,余震还会不断发生,你的环境还 可能进一步恶化,你要尽量改善自已所处 的环境,稳定下来,设法脱险。
地震前兆
地震前自然界发生的与地震有关的异常现象叫地震前兆
地下水异常变化 动物异常反应 地壳变形 地声 地光 地磁变化
重力变化 地电变化 地应力变化 地下水中氡气含 量或其它化学成 份的变化 地震波速度变化
地震逃生策略
地震发生时,头脑冷静,反应敏捷 在家中
就地避险,不可贸然外逃,可选择较安全的地方(如床 下、桌子底下)躲避 住单元楼内,可选择开间小的卫生间、厨房、储藏室及墙 角躲避 关闭电源,关闭煤气,熄灭炉火,防止发生火灾和煤气泄 溢 高层住户向下转移时,千万不能跳楼,也不能乘电梯 当大地震后,利用两次地震之间的间隙,迅速撤离
(一)地震灾害
地震是城市面临的第一大天灾,是城 市环境使居民遭受最致命打击的城市 灾害 杀伤杀死城市居民的既是地震本身, 也是人们自己建造的建筑物,但绝大 多数的人是死于后者
地震灾害是群灾之首,它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测性, 地震造成建筑物破坏以及山崩、滑坡、泥石流、地 裂、地陷、喷砂、冒水等地表的破坏和海啸 因地震的破坏而引起的一系列其它灾害,包括火灾、 水灾和煤气、有毒气体泄漏,细菌、放射物扩散、瘟 疫等对生命财产造成的灾害
上游浸蚀
下游
(三)地面变形灾害
地面沉降 地面塌陷 地面裂缝
据监测资料统计:西安地裂缝垂向活动速率为535mm/yr,最大达56mm/yr 地裂缝经过之处地面开裂,建筑物破坏严重,地下供 水输气管道屡屡错断
开采地下矿产资源引起塌陷
新盖房子墻上出現了裂縫
田地里的裂縫
2006年4月16日深圳 至汕头高速公路深 圳境内0公里处路面 发生塌陷
坚持"预防为主、保护优先、防治并重"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方针;建立和完善生态保护的法规和政策体系,停止导致 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的一切生产活动,对于超出生态承载能 力的地区要采取一定的生态移民措施
(七)海平面上升灾害
全球的气候变暖,地球表面降雨历时加长,强度增大,加速海洋中冰 雪的融化,海平面上升,过去的100年来,全球平均气温升高0.150.45℃,全球海平面上升了10-20cm。给沿海城市带来了一系列灾 害:
第二节 城市火灾及其防治
一、城市火灾的危害
火灾(fire disaster)是一种发生频率最高且 又无法预见的城市灾害 它常常孕育于强风、地震、战争等其他重大灾 害之中,对人民生命财产的危害及城市建设的 破坏十分严重
2006年3月20日黄河独有的蹋岸现象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
地面变形
(四)开挖工程灾害
在工矿企业工程建设过程中产生了大批城市,如:山 西、广西南丹、黑龙江等地。在这些城市周围矿产资源 开发和隧道等工程建设中经常发生突水、突泥、冲击地 压、冒顶、煤瓦斯突出等 煤田自燃和煤矿井下自燃主要发生在北方,它是指煤 田、埋藏浅、含量高的煤层和干旱地区干燥煤层发生的 煤炭自燃灾害
沙尘暴发生后,颗粒较大的沙尘大多在影响源地或邻 近地区后,即沉降到地面 颗粒较小的粒子可以向上传送到1000至3000米高空, 再借由西风带的气流向东传送 在传送的过程中,一部分因扩散或稀释,使得沙尘随 传送的距离愈远;浓度愈低,一部分在传送过程中, 受到沉降或降雨(雪)的作用而到达地面
中国西北方的沙尘可东移到日本、韩国及10000公里外的 夏威夷,往南可影响到台湾、香港,甚至达菲律宾,影 响范围相当辽阔 沙尘暴传送到数千公里外的其它地区后,造成当地能见 度及大气中悬浮粒子增加,影响该地空气品质。至于受 沙尘影响的时间或范围,则需视源地沙尘暴发生的规 模、延续时间,以及远地的气象条件是否于沙尘传送有 利。依观测记录,短则数小时,影响能见度,长则一星 期,甚至造成泥雨的现象
冬末春季发生大范围的沙尘暴后,受强风扬起的沙尘, 遮蔽了当地日照,能见度甚至为零,超强的沙尘暴又称 为黑风暴 沙尘暴会造成人民生命财产及农业的重大损失。沙尘暴 主要发源于沙漠化的地区,土质松软、地面干燥、地表 没有植被 一旦在大范围空气很不稳定及地面风速很大条件下,很 容易将地表沙尘吹起,进入空气中而形成沙尘天气
切记
千万不要跳楼! 不要靠近在窗户! 不要到阳台上去! 不要乘电梯 !
地震时,既 使在室外, 也一定要切 记,避开高 建筑物
地震将大地撕裂时,不要靠近此处,以防进一步塌陷
建筑物外墙及 窗户最易倒 塌,地震时一 定不要靠近
桥梁下面不要去,上面不要停
地震往往还会引起许多“次生”灾害,如在 水库附近,应尽快向高处转移
(五)水土流失灾害
水土流失灾害是土壤在外力(风、水等)的作用下,被 剥蚀搬运和沉积 由于它的作用发生缓解,平时察觉不到,故有又称之为 “静悄悄的危机”和“爬行性的灾难” 气候、地形、土壤种类和植被覆盖等会影响水土流失的 发生,但人类不合理利用土壤,破坏植被则是水土流失 的主要因素
淤积河道
土地干裂
前苏联60年代以后,对中亚的建设和改造中重视兴修水利 工程、大力建设农田防护林网都收到了比较好的效果
为世界提供了两种不同的防治沙尘暴技术模式---简称农 业措施(美国)和林业措施(前苏联)
沙尘暴是由天气过程和地面过程共同作用的产物。但是目 前人类控制天气的能力还很有限,减缓沙尘暴灾害频度与 强度的关键在于搞好地面的生态保护与建设
地震逃生策略
在室外
汽车司机要选择安全地带刹车 火车司机要采取紧急制动措施,稳缓地逐渐刹车 要停留在开阔地方,远离高大建筑物,高压线 在山坡上注意滚石,同时要远离陡崖,防止滑坡、泥石 流的威胁 遇到山崩、滑坡,要向垂直于滚石前进方向跑,切不可 顺着滚石方向往山下跑 避开山边的危险环境 避开山脚、陡崖,以防山崩、滚石、泥石流 避开陡峭的山坡、山崖,以防地裂,滑坡
地震逃生策略
如果被埋压怎么办
避开身体上方不结实的倒塌物、悬挂物或其他 危险物 用砖石、木棍等支撑残垣断壁,以防余震时再 被埋压 不要随便动用室内设施,包括电源、水源、明 火等 闻到煤气及有毒异味或灰尘太大时,用湿衣物 捂住口、鼻 不要乱叫,保持体力,用敲击声求救
地震逃生策略
救人方法
挖掘被埋压人员时应保护支撑物,以防进一步 倒塌伤人 使伤者先暴露头部,清除其口鼻内异物,保持 呼吸畅通,如有窒息,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地震,可以瞬间将人们的美好的生活破坏贻尽
这是1976年唐山大地震后的工厂厂房
中、日、美三国的地震灾害(1906-2004,7级以上)
时间 1906.4.18-19 1920.12.16 1923.9.1 1927.5.22 1932.12.26 1933.3.2 1946.12.21 1948.6.28 1976.7.28 1988.10.17 1995.1.17 1999.10.21 2004.12.26 地点 美国 中国 日本 中国 中国 日本 日本 日本 唐山 加州 日本 中国台湾 印度洋 震级(里氏) 8.3 8.6 8.3 8.3 7.6 8.9 8.4 7.3 7.8-8.2 7.5 7.2 7.6 8.7 死亡人数 452 100000 100000 200000 70000 2990 2000 5131 242000 62 5500 3000 280000

地震逃生策略
紧急避震时选择空间狭小的地 方,是因为一旦房屋倒塌,这 些地方往往容易于形成三角空 隙,给人们以等待救援的机会
地震逃生策略
行驶的电(汽)车内
抓牢扶手,以免摔倒或碰伤 降低重心,躲在座位附近 地震过去后再下车
地震逃生策略
燃气泄露时
用湿毛巾护住口、鼻,千万不要使用明火,震后设法转 移
遇到火灾时
1、影响城市供水:海平面上升加剧盐水入侵危害和阻碍城市污水放而引起的 供水水源污染。 2、阻碍城市防洪:沿海平原城市高程较低,天津和上海现状重现期为100年 一遇的高潮位,将变成10年一遇,广州降为20年一遇。 3、旅游业受到危害:海平面如上升50cm,大连、秦皇岛、青岛、北海和三亚 滨旅游区淹没和侵蚀加剧后退31-366m,沙滩损失24%。
第八章 城市灾害及其防治
主要内容
第一节 城市地质灾害
城市灾害(urban disaster)是发生在城 市范围内的自然灾害 和人为的各种灾害
第二节 城市火灾及其防治 第三节 城市洪涝灾害及其防治 第四节 其他灾害
第一节 城市地质灾害
地震 崩滑流 地面变形 开挖工程灾害 水土流失灾害 风沙尘暴 海平面上升
地震逃生策略
在工作岗位上
立即关闭机器,切断电源 赶紧藏在办公桌下或其它较为坚固且不易发生 危险后果的设备下 震后从楼梯迅速撤离 对于特殊的部门(如电厂、煤气厂、钢厂、核 反应堆等)应按专门操作程序运作
地震逃生策略
在公共场所,影剧院、体育馆、教室 观众应躲在排椅下,舞台脚下或乐池 稳定观众情绪,防止慌乱、拥挤,有组织有步骤地向空旷 安全处疏散 学生要在教师指挥下迅速抱头、闭眼、躲在各自的课桌 下,注意避开吊灯、电扇等悬挂物;用书包等保护头部 选择结实的柜台、商品(如低矮家具等)或柱子边,以及 内墙角等处就地蹲下,用手或其他东西护头 避开玻璃门窗、玻璃橱窗或柜台 避开高大不稳或摆放重物、易碎品的货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