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
植物抗病分子机制及信号转导
26.Admassu B, Perovic D, Friedt W, Ordon F. 2011. Genetic mapping of the stem rust (Puccinia graminis f. sptritici Eriks. & E. Henn) resistance gene Sr13 in wheat (Triticum aestivum L.). Theor Appl Genet 122:643-648
29*6/Yr5 接种条锈菌CY32 后的蛋白质组学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42:1616-1623
14.牛吉山. 2007. 小麦抗白粉病遗传育种研究. 北京: 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 15.盛宝钦, 段霞瑜, 周益林, 王剑雄. 1992. 部分抗白粉病小麦农家品种的归类初探. 作
物品种资源,4:33-34 16.盛宝钦, 段霞瑜. 1991. 对记载小麦成株白粉病 “0—9 级法” 的改进. 北京农业科
对于植物来说 SA的主要作用之一就是参与植物对病原的防御反应,将病害和创
伤信号传递到植物的其他部分引起系统获得性抗性。现已发现,SA 能诱导多种植物对病毒、真菌及细菌病害产生抗性。SA是植物产生 HR(过敏性坏死反应 Hypersensitive response)和 SAR(系统获得 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必不可少的条件。
四、小麦白粉病的抗病分 子机制及信号转导
小麦白粉病
小麦白粉病是世界性小麦主要病害,在各主要产麦国 均有发生。
在我国小麦主产区,小麦白粉病是北部冬麦区和黄淮 冬麦区的首要病害;在长江中下游和西南麦区,白粉病的 发生及危害也仅次于小麦赤霉病或小麦条锈病。近年来, 随着小麦矮秆品种的推广、水肥条件的改善,以及各大麦 区主栽品种中小麦白粉病抗源利用单一等因素,导致小麦 白粉病的发病面积和危害程度一直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植物抗病性状的遗传基础
植物抗病性状的遗传基础随着人们对农业发展的需求不断增长,植物抗病性成为了农业领域的重点之一,而植物抗病性状的遗传研究则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植物抗病性状的遗传基础和相关研究成果两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1. 对抗霉素不良反应的基因研究对抗霉素不良反应是植物抗病性状的一种遗传基础。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大豆中存在一种抗抗霉素不良反应的基因,该基因被命名为Gm21。
在大豆中,这种基因显著提高了植物对抗霉素的抵抗力,从而降低了被病菌感染的风险。
2. 病菌识别和系统进化的遗传机制植物的抗病性状不仅取决于植物自身的基因,还取决于其与病菌之间的互动过程。
研究发现,植物中含有一类被称为R基因的遗传物质,这类基因可以识别病菌的“致病军刀”,防止病菌地攻击,从而产生抗病性状。
然而,病菌为了适应植物的防御机制,也会发生系统进化,形成新的病株。
这时,植物就需要重新发现和利用新型的R基因,以维持对病菌的防御。
二、相关研究成果1. 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为了深入了解植物抗病性状的遗传机制,研究人员通过对遗传商业田间试验、单个品系分析以及病原菌营养偏好性等方面的研究,获得了一些有关抗病基因的遗传分析结果。
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基因之间的互作关系可以直接影响植物抗病性状表型的表现,从而影响植株对病原体的感染。
此外,不同基因的组合和表现也会影响植物抗病性状的表现。
2. 基因上的识别和抵御机制对植物中的抗病基因进行识别研究是了解抗病性状的遗传基础的重要途径。
研究人员通过对大豆和玉米中的R基因进行研究,确定了这类基因可以识别病菌定向攻击的“致病军刀”,并通过多种方式进行防御。
具体来说,该基因可以产生一类抗微生物肽叫做PR-1,能够杀死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此外,研究还发现,植物的抗病性状可以受到其他的一些基因影响,诸如以Ca2+/H +交换为代表的离子通道及其相关蛋白等等。
3. 免疫反应的信号传导机制植物的免疫反应过程是抗病性状的遗传基础之一。
研究发现,免疫反应的信号传导机制包括几个重要的分子线路,如GsRBP1、WRKY、ELO等。
植物免疫与抗病性
植物免疫与抗病性植物在遭受病原微生物入侵时能够做出反应,并通过一系列的抗病性机制对抗病原。
这些机制被称为植物免疫。
在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中,植物免疫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植物免疫与抗病性的基本原理和分子机制。
一、植物对病原微生物的感知和信号转导植物免疫的第一步是对病原微生物的感知。
植物通过感知病原微生物产生的一系列信号分子,如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和效应因子(effectors),来识别入侵的病原微生物。
这些信号通过一系列的信号转导通路被传递到植物细胞内,从而启动抗病反应。
二、PTI和ETI两种免疫反应通路植物免疫反应可以分为两种类型: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和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
PTI是一种广谱的免疫反应,通过激活多个信号转导通路来抵御病原微生物。
ETI是一种高度特异的免疫反应,通过感知病原微生物的特定效应因子来触发。
三、植物免疫的信号传导通路植物免疫的信号传导通路非常复杂,主要包括激活有丝分裂激活蛋白激酶(MAPK)和激活转录因子的途径。
激活MAPK通路会导致一系列的生物学响应,如激活抗菌蛋白的合成和细胞壁加固等。
激活转录因子的途径则可以调控大量的基因表达,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四、植物抗病性相关基因的研究植物抗病性相关基因的研究对于揭示植物免疫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研究抗病性相关基因的功能和相互作用网络,可以更好地理解植物免疫的调控网络。
同时,这些基因可作为优良品种育种的目标。
五、植物免疫研究的应用前景植物免疫研究在农业生产中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
通过深入研究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机制,可以为病害防治提供新的思路和策略。
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和转基因技术,可以提高植物的抗病性,从而减少农业损失。
六、植物免疫的挑战和机遇尽管植物免疫研究取得了重要的进展,但仍然存在一些挑战。
首先,我们仍然缺乏对于一些重要病原微生物的详细了解。
植物的免疫机制和抗病性育种
番茄抗青枯病育种
01
番茄青枯病是一种由细菌引起 的病害,对番茄生产造成极大 危害。
02
通过筛选具有抗病基因的番茄 品种,结合分子生物学技术和 遗传育种手段,可以培育出抗 青枯病的番茄新品种。
03
目前已经成功培育出多个抗青 枯病的番茄品种,并在生产上 得到了推广应用。
其他作物抗病性育种进展
1
除了水稻、小麦和番茄外,其他作物如玉米、马 铃薯、棉花等也开展了抗病性育种工作。
。
细胞壁加固
植保素是植物在受到病原体攻击时合成的一 类小分子化合物,具有抗菌、抗病毒等作用 。
病程相关蛋白的表达
病程相关蛋白是植物在受到病原体攻击时表 达的一类蛋白,参与植物的防御反应。
02
抗病性育种原理与方法
抗病性育种目标与策略
抗病性育种目标
培育出具有广谱、持久抗性的新品种 ,降低病害对农作物的危害,提高农 作物产量和品质。
抗病性与产量、品质的平衡
在提高植物抗病性的同时,如何保持或提高植物的产量和 品质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抗病基因的挖掘与利用
目前已知的抗病基因数量有限,且不同植物间的抗病基因 存在较大差异,如何有效挖掘和利用抗病基因是抗病性育 种的关键。
新型抗病性育种技术发展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Cas9等基因编辑技 术,可以精准地对植物基因组进 行编辑,为抗病性育种提供新的 手段。
后天免疫
植物在受到病原体攻击后,通过识别 病原体并激活特定的防御反应来抵抗 病害。
免疫信号传导途径
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 PAMP)触发免疫
植物通过识别病原体表面的特定分子模式, 激活免疫信号传导途径,引发防御反应。
效应子触发免疫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植物的抗病性是指植物抵御病原体入侵和感染的能力,这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发展起来的一种防御机制。
植物通过一系列的分子机制来响应病原体的侵袭,并启动一系列的防御反应。
本文将探讨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并讨论其在农业和生物学研究中的重要性。
一、植物抗病性的基本原理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主要包括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识别、信号传导和防御反应三个方面。
首先,植物通过一些特殊的受体蛋白来识别病原体的侵入。
这些受体蛋白能够识别病原体表面的分子模式,并触发一系列的信号传导过程。
其次,植物通过信号传导通路将病原体的识别信号传递给细胞内的下游组分。
最后,植物启动一系列的防御反应,包括招募抗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合成抗病物质以及产生细胞壁增强剂等。
二、植物与病原体之间的识别植物通过一些特定的受体蛋白来识别病原体的侵入。
这些受体蛋白分为表面受体和内部受体两类。
表面受体主要包括受体样激酶(RLKs)和亲菌受体样蛋白(RLPs)。
它们分别定位于细胞膜的外部和内部,能够识别病原体表面的分子模式(PAMPs),例如细菌的脂多糖和真菌的壁蛋白。
内部受体主要是一些核结合蛋白,能够识别病原体释放出的一些效应分子(effectors)。
通过这些受体蛋白的识别作用,植物能够及时响应病原体的入侵。
三、信号传导的机制植物在识别病原体后,会通过信号传导通路将信号传递给细胞内的下游组分。
其中,植物激素在信号传导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例如,植物激素茉莉酸(jasmonic acid,JA)和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被广泛认为是植物抗病性信号的核心物质。
植物通过合成和调控植物激素的水平来传导病原体的识别信号,并引发一系列的防御反应。
此外,植物的细胞壁也参与了信号传导的过程。
在病原体侵入后,植物的细胞壁蛋白会被降解,从而促进信号的传导。
四、植物的防御反应植物在识别病原体后,会启动一系列的防御反应。
这些防御反应包括激活抗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合成抗病物质以及产生细胞壁增强剂等。
植物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和应用
植物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和应用植物是自然界的重要成员,通过各种方式实现与环境的交互。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经常能够注意到植物对于内外部环境的响应,这种响应往往来源于植物内部信号传导的机制。
一、植物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1. 植物内源性激素植物内源性激素分别是赤红素、生长素、乙烯、脱落酸、赤霉素和激素新A等。
这些激素在植物体内通过不同的途径完成了信号传导作用,进而影响植物的生长和发育。
其中,研究有最深入的是生长素和乙烯的信号转导机制。
生长素通过与生长素受体结合,形成生长素感应体,从而诱导靶标基因的表达。
一般而言,生长素的作用会被另外一个激素——赤霉素所促进。
乙烯则是通过与乙烯受体结合,诱导受体的下游信号转导作用,进而引发信号传导的变化。
2. 植物响应环境的信号转导机制植物生长发育中,又涉及了影响生长的因素,如光照和温度。
植物信号转导机制在感应外界环境方面则发挥了重要作用。
比如光信号转导中,光处于一个分子的叶黄素转移到另一个分子——质子泵,激活线粒体的加速代谢。
而在温度转导信号中,受体结合温度蛋白,引发蛋白质激酶级联反应,进而影响了细胞质中的基因表达与代谢。
二、植物信号传导的应用1.植物抗逆性能增强在植物抗逆性能方面,信号转导技术被用于改善植物逆境,并提高植物的产量。
比如,在水分限制条件下,夜间喷施乙烯能够增加作物的生长速度,缓解干旱应激导致的生长受阻。
此外,恢复植物生长能力是提高植物逆境抗性的一种方法。
已经有科学家利用植物信号传导技术,大大缩短了采取某些植物抗逆性状的周期,同时提高了作物的逆境耐受性。
2. 植物品质的改进应用植物信号传导技术,可以对作物的品质进行改进。
通过改变植物对于内源性激素的敏感性,有助于调整植物的生长和发育,进而影响到作物的质量与产量。
例如,目前已有科学家成功地利用生长素信号转导技术,实现了对植物长度和叶子的控制,从而使得植物的果实质量得到明显的提升。
3. 植物素材生产的提高植物信号传导技术不仅能够对植物本身进行优化,还可以尝试应用于植物素材生产,以达到提高物质生产效率的目标。
植物的抗病机制
植物的抗病机制植物是自然界中与病原微生物作斗争的主要生物群体之一。
植物与病原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是一场激烈而持久的博弈。
为了生存和保护自身,植物进化出了多种抗病机制,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攻击。
本文将介绍植物的抗病机制及其相关的分子机理。
一、植物表面抗病机制植物表面是植物与环境之间的第一道防线,也是病原微生物入侵的主要途径。
植物通过形成一系列的物理和化学屏障来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首先,植物表面的角质层在一定程度上能够阻挡病原微生物的入侵。
角质层是由外层细胞的壁层组成的,具有较高的机械强度和抗透水性。
其次,植物表面通常覆盖着一层称为表皮毛的细胞毛状物。
这些细胞毛能够增加植物表面的粗糙度,从而减少病原微生物的附着和入侵。
另外,植物表面还分泌一些抗菌物质,如树脂、鞣质和植物生长素等。
这些物质具有抗菌和抑制病原微生物生长的作用,可以有效地减少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二、植物基因诱导抗病机制当植物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时,会启动一系列基因的表达,从而产生各种抗病反应。
这种抗病机制被称为植物基因诱导抗病机制。
植物基因诱导抗病机制包括两个关键的步骤:识别和信号传导。
首先,植物能够识别病原微生物的特定分子模式,如细菌的内毒素和真菌的壳聚糖等,通过特异性的受体来识别。
这种识别启动了一系列的信号传导通路。
其次,植物通过信号传导网络将病原微生物的信号转导到核内,并激活抗病相关基因的转录。
这些抗病相关基因编码抗病蛋白,如抗菌肽、抗氧化酶和抗毒素代谢酶等。
这些蛋白能够直接抑制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或者增强植物的抵抗能力。
三、植物系统获得性抗病机制植物的系统获得性抗病机制是指当植物的一个部分受到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后,整个植物体通过内源性信号传导网络来抵御病原微生物的侵染。
当病原微生物入侵植物体后,受到感染的部分会释放一种称为系统获得性抗病素的信号分子。
这些抗病素能够通过植物体内的维管束系统迅速传导到其他部分,并激活抗病反应。
植物系统获得性抗病机制的本质是一种植物内部的通信系统。
植物免疫抗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
植物免疫抗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近年来,植物疾病对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的影响日益凸显,因此研究植物的免疫抗病性分子机制已成为热门领域。
本文将探讨植物免疫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并介绍了常见的研究方法和最新的研究进展。
一、概述植物免疫抗病性是植物对抗病原体入侵的一种防御机制。
它可以通过两种不同的抗病性反应实现: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模式识别受体介导的免疫反应)和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效应子引发的免疫反应)。
PTI是植物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它通过植物模式识别受体(PRRs)识别病原体特征分子(PAMPs),激活免疫反应。
ETI是植物免疫的第二道防线,它是由植物基因特异性抗病基因产物(R蛋白)识别和激活的。
二、PTI的分子机制PTI是植物最早响应病原体入侵的免疫反应。
主要机制包括植物模式识别受体的活化和PTI信号的传导。
植物通过感知病原体特征分子(如细菌的flg22和真菌的chitin)的PRRs,激活PTI反应。
此外,PTI信号的传导由多个蛋白激酶和二次信使分子参与,并通过激酶级联反应调控下游基因的表达。
三、ETI的分子机制ETI是植物免疫的特异性反应,依赖于植物基因特异性抗病基因产物(R蛋白)的识别和激活。
ETI的分子机制包括R蛋白的活化、信号传导和抗病基因的表达。
当植物感知到病原体的效应子分子入侵时,R蛋白会与效应子发生互作,从而激活ETI反应。
四、研究方法目前,研究植物免疫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主要依靠遗传学、生化学和生物学等方法。
其中,CRISPR/Cas9技术的出现极大地促进了基因功能的研究。
另外,大规模转录组学、蛋白质组学和代谢组学等高通量技术的应用,也为研究植物免疫提供了丰富的数据。
五、最新研究进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植物免疫抗病性与非编码RNA、蛋白质修饰和互作网络等因素密切相关。
例如,一些非编码RNA如长链非编码RNA(lncRNA)和微小RNA(miRNA)被发现参与调控植物免疫反应的基因表达。
植物抗逆性与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
植物抗逆性与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及其应用研究植物作为生物界的一员,面临着来自环境的各种压力和病原体的威胁。
然而,植物却具备了一定的抵御逆境和病害的能力,这得益于其独特的分子机制。
本文将介绍植物抗逆性和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并探讨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研究。
一、植物抗逆性的分子机制植物受到逆境压力(如高温、低温、干旱、盐碱等)时,会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和转录调控来提高自身的抵御能力。
其中,抗氧化系统和调节蛋白是重要的分子机制之一。
1. 抗氧化系统植物在受到逆境压力时,会产生大量的活性氧(ROS),这些ROS 会对细胞结构和功能造成损伤。
为了应对这一问题,植物发展了一套完善的抗氧化系统来清除ROS,包括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抗坏血酸过氧化物酶(APX)等。
这些酶通过抵消和清除ROS,保护了细胞的正常功能。
2. 调节蛋白植物在受到逆境压力时,会合成一系列的调节蛋白来应对压力。
例如,热激蛋白(HSP)能够保护其他蛋白质免受高温的损伤;蛋白酪氨酸激酶(MAPK)参与逆境信号传导途径,调节植物的抗逆能力。
这些调节蛋白在逆境条件下被高表达,以维持植物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二、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植物在抵御病原体侵袭时,也依靠一套复杂的分子机制。
其中,植物免疫系统的激活和抗菌肽的合成是主要的机制之一。
1. 植物免疫系统植物免疫系统分为PAMPs识别和效应器介导的两个层次。
PAMPs (Pathogen-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是由病原体产生的一类特定分子模式,植物能够通过识别PAMPs来启动免疫反应。
而效应器介导的免疫反应则是通过植物与病原体互作产生的一系列反应来抵御侵染。
2. 抗菌肽植物在感染病原体时,会合成一种特殊的抗菌蛋白质——抗菌肽。
这些抗菌肽能够直接杀死病原体或破坏其细胞壁,以限制病原体的扩散。
同时,抗菌肽还具有擅长调节植物免疫反应的能力,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植物的免疫与抗病机制
植物的免疫与抗病机制植物的免疫与抗病机制是植物学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主要涉及植物如何识别和抵御病原体的侵害。
植物免疫系统与动物免疫系统有相似之处,也有其特殊性。
以下是植物免疫与抗病机制的主要内容:1.病原体识别植物能够识别多种病原体,包括细菌、真菌、病毒等。
植物识别病原体的机制有:–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 Recognition Receptors, PRRs):植物通过模式识别受体识别病原体中的保守分子模式(Molecule Patterns,MAMPs),从而触发免疫反应。
2.免疫反应病原体识别后,植物会启动一系列免疫反应,以阻止病原体的进一步侵害。
主要免疫反应包括:–信号传导:病原体识别后,植物通过信号传导途径,如MAPK 途径、水杨酸信号途径、JA-ETO途径等,传递信号,激活免疫反应。
–表达抗病相关基因:植物在免疫反应中,会表达一系列抗病相关基因(Pathogenesis-Related Genes, PR genes),产生抗病蛋白,如几丁质酶、蛋白酶抑制物等,抑制病原体的生长和繁殖。
–激素调节:植物免疫反应过程中,激素如水杨酸、茉莉酸、生长素等发挥重要调节作用。
3.抗病机制植物抗病机制包括:–物理屏障:植物表皮细胞壁和角质层等物理屏障,可以阻止病原体的侵入。
–细胞自杀:植物在感染病原体后,通过程序性细胞死亡(Programmed Cell Death, PCD)清除受感染的细胞,阻止病原体的扩散。
–系统获得性抗性(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SAR):植物在遭受病原体攻击后,能产生系统获得性抗性,使整个植物体对抗病原体。
–互作网络:植物抗病机制涉及多个基因和蛋白的互作网络,共同抵御病原体的侵害。
4.病原体逃避与适应病原体为了在植物体内生存和繁殖,会发展出一系列逃避植物免疫系统的策略,如分泌抑制植物免疫反应的蛋白、改变病原体表面的分子模式等。
5.植物抗病育种植物抗病育种是通过选择和培育具有抗病性的植物品种,以减少病害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植物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和调节
植物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和调节植物是具有高度适应性的生物,其能对外界环境作出相应的反应。
这种反应称为植物信号传导。
植物信号传导是植物对外界环境的感应、传导和响应的过程。
它是植物适应和生长发育的基本机制之一。
本文将介绍植物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和调节。
一、植物信号传导机制1. 植物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植物信号传导的分子机制是由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ABA、蛋白激酶、Ca2+、NO等多种信号分子参与的。
其中,生长素、赤霉素和脱落酸是植物生长发育的三大调节激素,最常用于控制植物的生长方向和生长速度。
ABA是植物压力适应的激素,可调节植物对干旱、低温、盐碱和真菌等胁迫的响应。
蛋白激酶是植物细胞膜受体激酶诱导的复杂信号传递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
Ca2+和NO是信号分子参与的广泛过程。
2. 植物信号传导的机制植物信号传导的机制从外部刺激、膜受体、二次信号分子、激活蛋白等角度进行分类。
(1)外部刺激:植物感受到外界环境信号后,会产生多种反应。
这些刺激可能来自温度、水分、光线、物理性刺激(机械运动)以及植物内部的代谢活动等。
(2)膜受体:植物膜受体可以感受到外部刺激,激活信号传递机制,促进生长调节。
(3)二次信号分子:植物体内的二次信号分子,如酶(激酶、磷酸酶、蛋白酶)、激活蛋白、Ca2+和NO等,与膜受体和基因相互作用,促进外部刺激的感应和信号传导。
(4)激活蛋白:植物中有许多信号分子可以激活激酶过程与离子通道(钾通道、钙通道等)相互作用,使得植物细胞出现电位性变化、膜孔开放、离子外流等等一系列的反应。
植物信号传导存在许多交叉节点,不同的信号通路之间相互影响,形成一个复杂的信号传递网络,促进植物对环境的精确感知。
二、植物信号传导的调节1. 磷酸化与去磷酸化由于植物信号传导的复杂性,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在其中的调节作用尤为重要。
植物膜受体的磷酸化和去磷酸化可调节细胞的质膜通透性、激活酶活性、介导调节现象,参与调节物质、能量和信号在植物体内的传递。
植物免疫和抗病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途径
植物免疫和抗病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途径植物是有机体中的生命体,就像人一样,植物也需要抵御病原体的侵袭。
但是,植物免疫系统与人和动物的免疫系统有很大的不同。
植物免疫系统利用化学物质和蛋白质来扩大组织和细胞的生长和防御能力。
本文将探讨植物免疫和抗病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途径。
植物的免疫响应植物的免疫响应可以分为两个类型:PAMPs(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和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
PAMPs是通常存在于细菌、真菌和寄生虫的分子特征,植物可以通过识别它们来启动免疫响应。
PAMPs通过植物的细胞膜表面上的宿主感受器蛋白来感知,被称为“感官蛋白”。
与此不同的是,ETI是由特定的病原体效应物质诱导的病原体感染。
ETI是由细胞内病原体效应物质引起的,例如包括细菌类型 III 蛋白的效应物质,细菌细胞壁的脂多糖或类脂多糖等。
ETI的免疫反应涉及到植物细胞程序性死亡(PCD)过程,该过程可以帮助植物消除感染。
ETI还涉及到转录后修饰和信号传导途径,其中许多信号传导途径在常见的免疫响应中不同。
植物免疫的分子机制研究表明,植物免疫响应的分子机制基于宿主感受器与基于环状核苷苷酸(cyclic nucleotide)的第二信使的互作。
PAMPs的识别和反应由多种宿主感受器激活,包括受体样蛋白激酶(RLKs)和细胞膜上的受体蛋白(RLP)。
所有这些感官蛋白都包含丰富的外域,该域被用来与 PAMPs 与细胞相互作用。
与此相对的是,ETI信号通路中,效应物(一般来说是一种蛋白)在进入植物细胞后,会被特定的宿主效应物感知蛋白识别和捕获。
当宿主效应物感知蛋白捕获到信号后,便会引发一系列的信号传导,包括激活植物特异性激酶(PSK)及其下游途径,以及蛋白的翻译后修饰等等。
在接受后,植物免疫系统会通过连接细胞壁蛋白或钙螯合蛋白来扩大细胞的感应性和防御力。
最终会将这些信号传递到细胞质或细胞核中,以尽可能扩大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理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理植物作为生物界中的重要成员,面临着各种环境和生物压力。
其中,病原微生物对植物健康的威胁不容忽视。
为了适应生存环境,植物进化出了多种防御机制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这些防御机制涉及到复杂的分子机理,本文将就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理展开讨论。
一、植物抗病性的激活过程植物抗病性的激活过程可以分为两个主要阶段:感知和信号转导。
植物通过感知病原微生物的存在,引发一系列信号传递来激活防御反应。
1. 感知病原微生物植物通过一系列感知机制来识别病原微生物的存在。
其中,植物利用表面感受器感知到病原微生物的共生效应物质。
此外,植物还能感知到病原微生物释放的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
这种感知通过植物细胞表面的感受器蛋白来实现,其中最常见的是利用感染相关蛋白(flagellin)和鞭毛枝原体(flg22)相互作用来识别。
2. 信号传递感知到病原微生物之后,植物启动一系列信号转导通路来激活防御反应。
最为典型的信号转导通路是免疫信号转导。
免疫信号转导通过植物激酶级联反应,将感知到的病原微生物信号传递到细胞核,激活特定的基因表达,从而产生抗病性相关的蛋白质。
二、植物抗病性相关基因植物抗病性相关基因是植物在进化过程中积累起来对抗病原微生物的重要资源。
这些基因通过编码抗病性相关蛋白,参与到信号转导、生理和代谢过程中。
1. 抗病性相关基因的分类根据其功能和调控方式,抗病性相关基因可以分为多个类别。
其中,免疫感应法则相关基因参与到免疫信号转导通路中,调控植物的抗病性反应。
而R基因则编码抗病性特异性蛋白,直接与病原微生物的效应器蛋白相互作用,从而识别和阻断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此外,还有编码抗病性相关代谢产物的基因,以及参与植物生理防御的基因。
2. 抗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植物抗病性相关基因的表达调控是植物抗病性分子机理中至关重要的环节之一。
这种调控主要涉及到转录因子、激酶和抗病性相关信号分子的参与。
转录因子通过与基因的启动子序列结合,来激活或抑制基因的转录,从而调控基因的表达。
植物免疫系统中信号触发和传导的研究进展
植物免疫系统中信号触发和传导的研究进展植物是个复杂的生命体,它们同样也有着自己的免疫系统,可以对抗各种环境压力和病原微生物的侵袭。
这个植物免疫系统通常分为两种类型:(1)PAMPs-PRR信号通路,(2)R基因介导的响应。
这两种免疫系统可以使植物对胁迫做出快速和有针对性的反应,同时避免过度的反应导致自身的伤害。
在植物免疫响应中,信号的触发和传导主要通过一个复杂的信号转导链调控。
接下来我们将从三方面来看植物免疫系统中信号触发和传导的研究进展。
1、植物免疫系统中的PAMPs-PRR信号通路这条信号通路被植物用于察觉微生物的存在。
PAMPs-PRR信号通路是由植物细胞表面的PAMPs(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感受器和PRRs(PAMPs受体)组成的。
PAMPs感受器能够识别微生物的通用分子刺激物,而PAMPs受体是一类膜相关的蛋白质,它们与PAMPs进行特异性识别并触发免疫反应。
研究表明,PAMPs-PRR信号通路中的多种蛋白质参与了信号传导过程。
如受体激酶,G蛋白,离子通道,蛋白激酶,蛋白酶和蛋白激酶酶等。
不同的PAMPs-PRR信号通路中的信号传导链路是不同的,但它们最终都会通过调节PAMPs感受器和PRRs的激活和抑制来调控植物的信号反应。
2、植物免疫系统中的R基因介导的响应除了PAMPs-PRR信号通路外,还有一个类似于哺乳动物免疫系统的分子免疫系统。
这个分子免疫系统主要由R基因介导的响应组成,它们能够感受到来自病菌的特异性效应分子并触发响应。
通过研究植物抗病基因的结构、功能和信号传导,人们对植物R基因的免疫响应机制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
研究表明,R蛋白主要包括一个由NBS(nucleotide binding, leucine-rich repeat(NBS-LRR))结构域和LRR(leucine-rich repeat)结构域组成的核心结构。
当病原体入侵并释放出相应的效应分子时,这个LRR结构域能够与这些效应分子特异性结合并激活NBS-LRR核心结构,从而启动免疫反应。
植物抗逆与抗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植物抗逆与抗病的分子机制研究植物作为生物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面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条件和各种病害侵袭时,需要具备一定的抗逆和抗病能力。
植物的抗逆和抗病性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其中分子机制的研究在这一领域具有重要的意义。
本文将从分子层面讨论植物抗逆和抗病的分子机制研究。
一、植物抗逆性的分子机制研究1.1 植物抗逆性的分子调控网络植物在逆境条件下能够产生一系列的逆境应答蛋白,这些蛋白通过一系列的信号传导路径构成了植物抗逆性的分子调控网络。
例如,植物启动子中的顺式作用元件(cis-acting element)可以响应特定的逆境信号,并与转录因子结合,调控相关基因的表达,从而增强或抑制植物的抗逆性。
此外,激素调节、底物介导的信号传导、蛋白磷酸化等调控方式也参与了植物抗逆性的分子机制。
1.2 植物抗逆性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鉴定通过对野生型和抗逆性突变体进行基因组和转录组分析,研究者可以筛选和鉴定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基因。
例如,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可以获得逆境条件下植物基因表达的整体变化情况,从而筛选出与特定逆境条件下植物生长和发育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
此外,通过介导RNA(miRNA)与靶基因的相互作用,也可以间接鉴定与植物抗逆性相关的基因。
1.3 植物抗逆蛋白的功能研究蛋白质在植物抗逆性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研究者通过诱导逆境条件下抗逆蛋白的表达、纯化和功能鉴定,可以进一步了解这些蛋白对植物抗逆性的影响。
例如,丙二醛脱氢酶(aldedehyde dehydrogenase)是植物抗逆性中的一个重要蛋白,其在逆境应答中通过调控气体信号分子乙烯的合成,提高植物的抗逆能力。
二、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研究2.1 植物抗病性相关基因的筛选与鉴定植物抗病性是植物对病原体的免疫反应,与植物的基因组和细胞功能密切相关。
通过对病原体侵染后,植物基因表达的整体变化进行分析,可以筛选和鉴定与植物抗病性相关的基因。
例如,利用体液杂交、耐药基因片段扩增、遗传图谱等技术,可以筛选出与特定病原体相互作用的差异表达基因,并进一步鉴定这些基因的功能。
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植物抗病机制是指植物为了对抗各类病原体侵害,通过调节自身内部生理与遗传机制而形成的一系列防御策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研究的深入,人们对植物抗病机制的认识逐渐加深。
本文将就目前植物抗病机制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
一、植物抗病基因的鉴定与功能研究近年来,通过分子生物学和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人们逐渐揭示了一些植物的抗病基因。
这些抗病基因的发现使得植物抗病机制研究迈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研究人员通过遗传转化技术,将从其他物种中获得的抗病基因导入目标植物中,取得了一定的抗病效果。
同时,还通过CRISPR/Cas9等技术对植物自身的抗病基因进行基因编辑,提高了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二、植物免疫系统的启动与信号传导机制植物感知到病原体侵入后,会通过启动免疫系统来抵抗病原体的入侵。
主要包括PTI(PAMP-triggered immunity)和ETI(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两种免疫响应机制。
PTI是一种普遍存在于各类植物中的抗病机制,通过感知病原体的AMPs(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来触发免疫反应。
而ETI是一种特异性的抗病机制,通过感知病原体效应蛋白(Effector protein)来触发免疫反应。
这两种免疫反应机制都需要植物内部信号传导途径的参与,目前,人们对于植物免疫信号传导途径的认识还相对不完善,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三、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抗病作用植物在长期的进化过程中,不断积累了丰富的次生代谢产物。
这些次生代谢产物在植物自身的生长发育以及抗病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其中,一些次生代谢物被证实能够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力。
例如,茉莉酸、水杨酸等物质能够激活植物的免疫系统,增强植物对病原体的防御能力。
因此,对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与抗病作用的研究,有助于我们对植物抗病机制的深入理解。
四、植物与益生菌的相互作用近年来,植物与益生菌的相互作用受到了广泛的关注。
植物与病互作的分子机制
植物与病互作的分子机制植物是自然界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与病原体之间的相互作用是生态系统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病原体可以引起植物的疾病,并对农作物的产量和质量造成重大影响。
因此,了解植物与病互作的分子机制对于保护农作物的健康和增加农产品的产量至关重要。
一、植物免疫系统植物拥有自身的免疫系统来抵御各种病原体的入侵。
这个免疫系统包括两个主要的防御机制:PTI (PAMP-triggered immunity)和ETI (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
PTI是植物对于病原体共享的外来分子模式(PAMP)的识别和响应,而ETI则是植物对于病原体特异性效应蛋白的识别和响应。
这两个免疫机制参与了植物抵抗病原体的过程。
二、病原体入侵植物的策略病原体入侵植物的过程中,它们会释放一系列的效应蛋白,以干扰植物的免疫系统并利用植物的资源为自己生长和繁殖提供条件。
常见的病原体入侵策略包括:分泌效应蛋白干扰植物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改变植物的代谢途径以提供养分、伪装成植物信号分子等。
三、病原体与植物免疫系统之间的对抗病原体为了生存,进化出了各种各样的机制来对抗植物的免疫系统。
一些病原体产生了特殊的效应蛋白,用于干扰植物的PTI和ETI响应。
这些效应蛋白可以抑制植物的免疫激活信号、降解植物的免疫蛋白,或者模仿植物的信号分子,达到破坏植物免疫系统的目的。
四、植物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网络植物的免疫系统信号传导网络非常复杂,包含了多个关键蛋白激活和信号通路。
PTI和ETI的信号通路中,有一些核心蛋白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如激酶,磷酸酶和转录因子等。
这些蛋白之间相互作用,形成一个庞大的信号传导网络来调控植物的免疫响应。
五、植物抗病基因的发现与应用通过对植物遗传多样性的研究,科学家们发现了一些与病原体抗性相关的基因,即抗病基因。
这些基因编码一些重要的免疫蛋白,可以识别和抑制特定的病原体。
这些抗病基因的发现为培育耐病性品种提供了有力的基础,可以通过转基因等技术将这些基因导入到农作物中,提高农作物的抗病能力。
植物发育中的信号传导及其分子机制研究
植物发育中的信号传导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植物作为一类需要在没有行动能力的情况下寻找营养和抵御敌害的生物,其发育过程中充满了各种神奇的生物学现象。
在这些现象背后,信号分子的作用不可忽视。
本文将介绍植物发育中的信号传导及其分子机制研究,探究这些分子对植物发育的影响。
一、信号分子的种类与特点植物发育中的信号分子种类多样,可以在植物体内或外部产生,通过细胞信号转导途径影响蛋白质的表达和细胞功能。
其中,植物激素被广泛研究。
激素是指一类可溶性信号分子,在极小的浓度下就能引发效应的信号分子。
激素可由植物细胞内或外部形成,从而影响植物体内细胞、组织或器官的生长、发育和适应环境的能力。
常见的植物激素有生长素、赤霉素、脱落酸、脱落酸甲酯、脱落酸乙酯等。
除了激素,还有很多其他的信号分子。
例如,内源性蛋白质,如Ca2+、蛋白激酶、转录因子等。
这些分子可以对激素的信号转导途径产生复杂调节作用。
二、植物激素的信号传导途径植物激素的信号传导途径是指激素在植物体内的传递路径。
各种激素通过不同的途径传递,并通过与靶标分子结合触发细胞级活化或抑制反应。
这些传递途径包括多个蛋白激酶级联反应。
以生长素为例,它的信号传递途径是通过蛋白质GRAS(GAI、RGA、SCR基因)家族介导的。
在春季,生长素积累于幼苗的茎和根中,促进植物的伸长和开花。
这一过程中,生长素通过与细胞表面的生长素受体结合,激活下游的蛋白激酶级联反应,改变细胞蛋白的活性或抑制蛋白的阴性调控因子,从而启动原初细胞的分化和生长。
三、植物发育中的信号分子与细胞分化细胞分化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在植物发育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并且广泛地受到植物激素和外界信号的调节,这些信号作为细胞命运的调节者,通过细胞的一系列反应,最终影响细胞的生长和发育。
例如,植物激素与细胞分裂素的联合作用,能促进根细胞的分裂和细胞伸长。
在细胞分化中最广泛的激素是赤霉素,它能促进细胞的伸长,是植物早期发育的信号分子。
植物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与调控研究
植物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与调控研究植物免疫系统是植物对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防御机制,其中信号传导与调控是一个关键的过程。
通过对植物免疫系统信号传导与调控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了解植物如何感知病原微生物的侵袭,并启动相应的防御反应。
本文将展开探讨植物免疫系统信号传导与调控的研究进展,从免疫激活信号的产生、传递以及调节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免疫激活信号的产生免疫激活信号的产生是植物免疫系统的第一步,它们通过感知病原微生物的特定分子模式(PAMPs)或病原特效蛋白(Effector)来激活免疫反应。
研究表明,植物免疫激活信号的产生与植物激素类似物以及信号分子的合成有关。
比如,植物激素类似物水杨酸(Salicylic acid,SA)在植物抗病性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它能够诱导抗病基因的表达,并激活免疫反应。
此外,植物信号分子还包括一系列被病原微生物所识别的分子,如蛋白激酶、磷酸酶等,它们参与了信号的产生和转导。
二、信号的传递植物免疫系统信号的传递涉及一系列信号分子的介导和相互作用。
研究发现,细胞壁或胞内靶标的结构变化与信号的传递密切相关。
植物细胞壁是植物对抗病原微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它可以感知到病原微生物的PAMPs并引发相关的免疫反应。
此外,植物细胞内还存在一系列信号分子,如激酶、磷酸酶等,它们可以介导信号的传递,并参与免疫反应的调控。
在信号的传递过程中,磷酸化和蛋白降解是两个重要的调控机制。
研究表明,植物免疫系统中的激酶和磷酸酶可以通过磷酸化或蛋白降解来调节信号分子的活性。
此外,信号的传递还涉及到激素信号通路和转录因子的激活。
例如,SA可以通过启动抗病基因的表达来调节免疫反应。
转录因子是调控基因表达的关键因子,它们可以识别并结合到靶标基因的启动子区域,从而调控基因的转录活性。
三、信号的调控信号的调控是植物免疫系统的一个重要环节。
植物通过调控信号分子的活性和数量来精确地控制免疫反应的程度和持续时间。
研究表明,磷酸化、蛋白降解以及激素信号通路在信号的调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植物免疫系统和抗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在农作物保护中的应用
植物免疫系统和抗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及其在农作物保护中的应用植物免疫系统主要分为两种类型:PAMP-triggered immunity(PTI)和effector-triggered immunity(ETI)。
PTI是感知共享病原相关分子模式(PAMPs)的广泛保守特征,如细菌脂多糖、真菌甾醇、病毒外壳等,引发植物的防御反应。
ETI是感知特定病原体效应物质(effector)的能力,如通过紧密和效应物质的结合引发防御反应。
这两种免疫机制能够提供多层次、多组分的方式,提高植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
研究发现,植物免疫系统的信号传导途径主要包括宿主感知、信号传导和应答三个过程。
植物使用其感受器来感知病原体的存在。
在感受到病原体存在后,感受器将信号传递给下游组分,经过一系列信号传导过程最终导致植物对病原体做出应答,如产生物质、构建屏障等。
多个信号分子在整个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植物激酶5(MPK5)通过磷酸化靶蛋白来传递信号。
另一方面,研究免疫相关基因可以为农药的研发提供参考。
了解植物免疫系统的分子机制有助于揭示农药在植物体内的作用方式和靶点,从而优化农药的设计和应用。
此外,还可以通过基因组学和转录组学等高通量技术对农作物进行全面的基因表达分析,从而发现新的免疫相关基因和信号分子,为农作物抗病性的改良提供新的思路。
总之,植物免疫系统和抗病机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为农作物保护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技术支持。
了解植物的免疫相关基因和信号传导途径有助于提高农作物对病原体的抵抗能力,减少农药的使用,实现可持续农业的发展。
未来的研究还应加强对植物免疫系统和抗病机制的深入研究,以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抗病性,保障粮食安全和农业可持续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42卷2006年第2期 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Vol 142 2006 No 12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Natural Science ) 收稿日期:2005Ο03Ο23;修改稿收到日期:2005Ο05Ο23作者简介:李淮(1959—),男,甘肃临洮人,馆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信息学.・科研综述・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李 淮1,王 莱1,武国凡1,于 玲2(11西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21南京农业大学作物遗传育种国家重点实验室,江苏南京 210000)摘 要: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一直是植物病理学关注的焦点.近年来,国内外不少学者和实验室正在大量分离和培养与抗病有关的突变体,并且寻找和研究与抗病有关的基因和抗病机制.研究表明,在病原物与植物的相互作用、病原信号的传导和抗病性激发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列的调节因子和基因,并形成复杂的调控网络.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植物抗病性的分子研究进展,阐述了植物抗病性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关键词:植物抗病机制;信号传导;水杨酸中图分类号:Q 7:Q 9451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2988Ⅹ(2006)022*******The mechanism and signal t ransduction ofplant disease resistanceL I Huai 1,WAN G Lai 1,WU Guo Οfan 1,YU Ling 2(11College of Life Science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 ,Lanzhou 730070,G ansu ,China ;21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G enetics and Breeding ,Nanjing Agriculture University ,Nanjin 210000,Jiangsu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clarifies t he advance of mechanism and signal t ransduction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The mechanism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is always t he focus of plant pat hology.Recently ,many mutant s related to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have been t rained and separated in many laboratory.Now new gene and mechanism about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are still seeked and researched.The result sindicate t hat series gene and regulation factors are involved in interaction between plant and pat hogen ,in signal t ransduction and in p rocess of stimulating disease resistance ,and t he complicated regulation net is established.K ey w ords :mechanism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signal t ransduction ;salicylic acid 研究植物的抗病性不仅直接关系到作物产量和质量的提高,而且对于植物保护和环境建设也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研究发现,植物的抗病性不仅与植物的种类有关,而且与病原物有直接关系.目前,对于病原物致病、植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学基础和信号传导方面的研究已取得了一系列进展.1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111 病原菌致病的分子基础植物对病原物的反应有抗病和感病两大类:抗病反应又叫非亲和反应,这一系统是以寄主抗病和病原物无毒为特征,寄主植物对病原物有抑制、排斥和减毒作用,使病害不发生或受到限制;感病反应又叫亲和反应,以寄主感病和病原物有毒为特征,造成植物严重发病[1].通常由几类物质被认为是病原物致病因子,即毒素、酶类、胞外多糖及其它毒性因子.植物病害的症状类型与致病因子的性质有密切的关系,如腐烂通常认为与病菌的胞壁降解酶有关;坏死与毒素有关;萎蔫可能与毒素有关,也可能与胞外多糖有关;生长畸形与激素失调311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第42卷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Vol142 有关等.研究表明,致病基因是决定病原菌与寄主建立亲和互作关系,进而影响植物正常生理功能的基因.致病基因主要包括三大类:1)毒性基因.这类基因对调控病害发生和发展是必需的.从其产物性质来看,有些基因直接编码生化性质清楚的致病因子,如胞外降解毒素和胞外多糖等;有些基因的编码产物与病原菌侵染过程中的生长发育和代谢功能有关;另一些基因编码产物的性质目前尚不清楚,但其在病原菌致病过程中起主要作用.如Weltring等通过建立强毒株系文库,获得毒性基因Pda,尽管还不清楚该基因产物的性质,但用其转化无毒菌株可恢复其侵染力.2)寄主范围决定基因.这类基因常常能决定和扩大病原物的寄主范围,使本来不感病的植株也变成敏感植株.3)无毒基因.是病原物中决定对带有相应抗病基因的寄主表现出特异不亲和无毒性的基因,其不仅具有决定病原小种特异性的作用,还有在更高水平上决定病原致病变种的特异性,所以也称寄主转化性基因或寄主范围基因[2,3].无毒基因的产物,由于能与寄主抗病基因产物互作,进而激发寄主的防卫反应,所以又称为激发子.激发子可以是无毒基因的直接产物,也可以是间接产物.已经用基因染色体步移法和分子杂交法从多种细菌\真菌和病毒中克隆出无毒基因,但对其确切产物及功能有详细了解的却仅限于少数.通过对致病基因的克隆分析,发现致病基因大多成簇排列,叫致病基因岛或毒力岛[4],岛内的基因在结构上有广泛的保守性.同时致病基因发生突变,不仅是病原物的致病性发生改变,而且对病原物的生理生化也产生作用,即具有多效性.病原物致病基因的表达有些是组成型的,有些是诱导的,许多植物成分如酚类、糖类等能诱导致病基因的表达.此外,致病基因的表达还受到碳源、渗透压、温度、酸碱度等因子的作用[5,6].112 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随着分子生物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及其在植物病理学中的广泛应用,尤其是抗病基因的成功克隆和分析,人们对植物的抗病机制已有了初步认识.从目前已克隆的植物抗病基因的作用特性上看,主要可分为2种类型:1种编码产物作为受体与无毒基因产物特异识别,从而激活防卫反应系统,现已克隆的大部分抗性基因属于此类;另1种是抗病基因的产物并不参与最初的信息传导途径上的识别反应,而是编码一种酶,阻止毒素对寄主的伤害.正是根据抗病基因的作用特性,将植物抗病分子机制分为:1)与病原物非亲和因子有关的抗病机制.主要表现在基因Ο基因显性互作中,植物抗病基因编码感受病原信号的受体分子,而病原物的无毒基因产生直接或间接产物,即信号分子Ο激发子,两者互作激活与抗病有关的信号传导极联网络,最终使植物表达一系列的防卫反应.这种激发子受体已被大量无毒基因的分子克隆及分析所肯定.其中,有关番茄叶霉病菌无毒基因avr9与番茄抗病基因CfΟ9的互作已研究得很清楚.无毒基因avr9的产物是含63个氨基酸的多肽,该基因只在与含CfΟ9抗病基因的番茄品种互作时才被诱导表达.纯化的avr9产物可直接诱导带CfΟ9的番茄品种产生过敏反应.此外,编码蛋白激酶的Pto基因与avr Pto 基因互作的研究也显示,病原细菌的avr Pto蛋白进入植物细胞后,可与胞内的Pto激酶直接作用.若在Pto或aVrpto基因的相关位点发生突变,则Pto和avr Pto蛋白的相互作用就受到干扰,可见Pto和avr Pto基因的特定序列决定了寄主对病原物识别的特异性.有关病原真菌是否也采用这种机制,目前还不清楚.2)与病原物亲和因子有关的植物抗病性机制.主要是通过对毒素的减毒作用或胞外酶抑制作用来达到抗病性.在该领域中,目前最清楚的是玉米对由C1carbonum所引起的叶斑和穗霉病的抗性机制,病菌C1carbonum产生的HCΟ毒素是1种环状多肽,被视为亲和因子,它是由病原Tox2基因所控制合成的.玉米的抗病基因包括Hm1和Hm2, Hml呈完全显性,它使整个植株在全生育期都表现抗性,而Hm2表现部分显性,植株幼苗感病,近成熟期才表现出抗性.研究证明,Hm1编码HcΟ毒素还原酶(HC TR),能钝化毒素分子中的羧基,使HC毒素失活,从而使植株表现抗性[7].据研究,此酶广泛存在于许多禾谷类作物中,且不同植物中Hm1基因序列具有高度保守性[6].此类基因的克隆及其作用机理的研究,在生产上具有重要意义.另外,有研究认为,通过修饰甚至缺失亲和性因子的作用受体,从而使植物对亲和因子失去敏感性而表现抗性.但目前对该机制的了解还很少.411 2006年第2期 李 淮等: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 2006 No12 The mechanism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2 信号传导抗病植物在受到非亲和病原侵染时,往往表现多种防卫反应,一般先是释放活性氧,进而激活防卫基因的表达,最后发生过敏感反应,系统获得抗病性(SAR).但不同的防卫反应之间有时并无必然联系.例如,有些情况下过敏反应发生了,而防卫反应基因并未表达,反之亦然.但许多研究表明,植物防卫反应有着某些共性,首先蛋白激酶和磷脂酶引起蛋白磷酸化,是各种防卫反应表达中信号转导的重要环节.另外,钙离子的变化,电解质渗透和G蛋白等也常出现在许多防卫反应的信号传导途径中.正是由于多个SA R基因的协同表达作用,通过不同信号转导途径产生一系列的信号转导,最终激活植物的各种防卫反应,从而使植物产生广谱的系统获得性抗性.植物从接触病原菌到系统获得性抗性形成,实质上是一个连续的信号逐级传导的过程,而每次的传导都可产生相应的生化反应,从而发挥相应的生理功能,完成特定的生物学效应.组成信号传导的一系列分子事件可分为三部分:①细胞外信号分子的产生和识别.②细胞内信号的转化或传导.③特定信号所引起的特定生物学效应[8].211 细胞外信号分子细胞外信号分子即信号传导途径中常指的配体,在基因对基因的组合中是指来自病原菌无毒基因的直接或间接产物,可能是1种蛋白质或1段寡聚多肽,也可能是其它类型物质.主要分为亲水性和亲脂性两大类,如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外壳蛋白能使表达N基因的烟草产生过敏反应的信号蛋白,番茄中激发抗病基因CfΟ9表达的是与之对应的病原菌无毒基因AvrΟ9编码的蛋白.细胞外信号分子的受体位于植物细胞的细胞膜上,可能是植物抗性基因编码的产物,也可能是植物本身膜结构蛋白.它能识别和选择性地与某种信号分子结合,并产生化学或物理信号以启动一系列反应.受体一般包括具有结合特异性的结合区和具有效应特异性的效应区.研究证实,在已克隆的番茄抗病基因产物中,CfΟ9是1个跨膜受体,其胞质外的L RR区域与AvrΟ9激活肽提供的胞外配体结合.在诱导SAR时,侵染部位会产生系统信号分子,通常认为水杨酸(SA)是主要的信号分子.SA 是经苯丙氨酸产生的.在烟草、拟南芥和黄瓜植物中,当感染病原菌后,SA水平在被侵染叶片内急剧增加,其上部未感染部分SA也有升高,并最终诱发SAR产生[9Ο11].最近的研究表明,在胁迫条件下,给于SA处理,许多植物同对照相比,发生了一些变化,这些变化都被认为是同SAR有关[12,13].相反,许多其它植物包括番茄、豇豆、水稻和马铃薯等体内存在非常高水平的SA,但并未激活植株抗病反应和SA R反应[9].研究认为,这可能是由于这些植物体内缺乏对SA起应答反应的机制[14].除SA能够激活SA R反应外,研究发现,化学结合物2,6Ο氯异烟酰胺(INA)和它的衍生物能够激活植物SA R反应,并产生广谱的抗病性[14Ο16].合成的化合物苯丙咪唑(benzo(1,2,3)t hiadiazoleΟ7Οcarbot hioic acid SΟmet hyl ester,B T H)也可能诱发SA R反应,并可应用于多种作物大田生产中抵抗广谱病原菌的侵染[17].研究表明,经和B T H 处理后诱发的植物抗病性不是由于化合物自身直接对病原菌起作用.因为化合物和它的代谢物并不表现抑菌效应[18],但能够诱导烟草、拟南芥和小麦体内同SA所诱发的相同的SA R基因表达[18,19],同时发现,INA和B T H的处理并不能引发植物体内SA水平的提高.这一事实表明,INA和B T H 独立地或者在SAR信号途径之中SA下游发挥作用[18].INA、B T H和SA都不能激活拟南芥niml 突变体(nonindncible immunity)的SAR基因表达.也证明,3种化合物激活相同信号级联的SA R信号传导途径[20].212 细胞内信号的转化或传导某些病原对植物的侵染会诱导植物抗毒素等物质的合成,并伴随水杨酸水平提高,激发下游病程相关蛋白(PR)的表达,激活SAR[21].在烟草、拟南芥和黄瓜中,提高SA水平能使植物产生SAR,但马铃薯和水稻在非诱导情况下就已保持高水平的SA,它们对病原的抗性是通过提高对SA的敏感程度实现的.目前已从拟南芥中分离到几种与SA 信号途径有关的突变体,如PR基因的组成型表达物cpr5突变体、acd6和SA不敏感抑制物ssi突变体,都能够自发产生类似超敏反应的损害,并伴随水杨酸水平的提高,植物对病原的抗性也有所提高.促分裂原活化蛋白质激酶mp k44突变体和增强抗病性突变体edrl也能积累水杨酸并提高植物抗性,但没有发生超敏反应[9],因此超敏反应511西 北 师 范 大 学 学 报(自然科学版) 第42卷 Journal of Northwest Normal University(Natural Science) Vol142 (hypersensitive esponse,HR)可能与SA的积累无直接关系.防御非致死基因DND1编码门控环核苷酸离子通道蛋白,dndl突变体既抑制了HR反应又促进了依赖SA的抗病性提高,进一步证实HR反应和SA积累过程可以是独立的[10].另外有些突变体的SA水平较野生型低,如eds1、植保素缺陷型pad4和水杨酸诱导缺陷型sidl、sid2突变体在病原侵染后,SA的积累明显受到抑制,而且对病原的敏感性提高,其中EDSl和PAD4基因产物与脂酶有一定同源性,所以推测脂酶代谢与SA 水平的调节有关[11].蛋白质的磷酸化/去磷酸化在多种信号传递过程中都起着重要作用.烟草中至少有2种蛋白质激酶参与SA信号传递,1种在SA的上游,另1种在SA的下游.SA诱导的蛋白质激酶SIP K可被多种病原信号和伤害诱导激活,推测SIP K可能是多条信号途径的重要组分.其他多种植物蛋白质激酶和促分裂原活化蛋白质激酶在抗病信号传递中也有正调节作用[22].同时发现一些对植物抗病起负调节作用的激酶.如edrl突变体中edrl编码的MA P KK(促分裂原活化蛋白三级激酶)功能丧失,导致植物抗病水平提高,证明MA P KK在抗病信.对双基因突变的研究表明,pf d4和edr1突变使植物SA水平降低,同时抑制了edrl的作用,推测edrl的抗病作用依赖于SA.因此,在SA相关的抗病反应激活之前,可能存在2种信号分子,1种的作用是对负调节因子的抑制(如EDRI途径),另1种是对正调节因子的激活(如EDSI/PAD4途径).由于edrl的作用受SA调节,而EDSI/PApe对SA的水平又有调节作用,这种机制解释了为什么edrl的存在可使植物不必维持持续的抗性反应,而pfd4和edr1突变则抑制edr1介导的抗性[23,24].同时,激活不同的基因,需要的SA的量也不相同,如编码阴离子过氧化物酶、甘露醇脱氢酶的基因,需要相对少量的SA激活[25],另一类基因如PL A、PRΟ10则需要高剂量的SA激活[24].因此,推测当植物染病后,再次受到病原物侵染时,SA等物质可以加速并增强各类抗性基因的协同表达.对拟南芥突变体研究发现,在SA下游的N PRI(nonexp resser of PR)作为抗病信号途径中的重要组分激活其他多种抗病相关基因(PR1、B G2和PR5等)的表达,激发植物产生系统抗性.酵母双杂交实验中发现,T GA家族的转录因子可以和N PRI的锚定重复序列相互作用,且转录因子T GA2和T GA3还能直接和N PRI下游的PR1基因启动子感应SA的调节元件结合[26].SNl1是位于N PRI下游的负调控因子,推测SNll的作用是N PRI的转录抑制因子,而N PRI可能通过经SA 诱导的激活步骤消除SNl1对N PRI的抑制作用;随后T GA家族的转录因子使PR基因表达[11].有研究者认为,除通过SA信号传导途径诱发SA R外,植物中有可能还存在由茉莉酸(jasmonis acid,J A)、乙烯(et hylene)为信号分子的另一类信号传导途径诱发的SAR.J A能诱导拟南芥编码t hio nin的基因及防卫素基因的表达,而它们的表达不受SA和INA诱导.甘蓝黑斑病原、J A和乙烯还能在转Nah G植株中诱导防卫反应基因表达,并对灰霉病原(B.cinerea)产生系统抗性.荧光假单胞菌等根际细菌可以在不诱导SA和PR蛋白累积的情形下,使拟南芥和萝卜产生系统抗性,这类菌也是通过J A和乙烯信号传导途径诱导产生系统抗性的.这些表明,J A和乙烯有可能在特定条件下通过另一类信号传导途径使植物产生SAR[27].目前,对植物SAR建立的信号传导机制已有初步认识,并已分离、鉴定出许多涉及信号传导途径的突变体,这些突变体的获得将有利于更加明确地阐明SAR信号传导途径的详细阶段.从目前所分离的抗病基因产物的结构特征看,处于SA R信号传导途径之中的许多基因,很可能属于一类抗病基因或信号分子受体,只是它们处于信号途径不同的阶段而已.但有关信号传导途径中,抗病基因相互间的互作分子机制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认识.总之,植物在与病原菌长期共进化过程中,形成一整套复杂防御网络,抗病信号传导途径是植物抵抗病原菌的相当复杂的防御网络之一.深入分离和鉴定处于防御网络之中的突变体[28],进而克隆相应基因,同时继续筛选能激活植物SAR建立的小分子化合物,将是今后植物抗病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之一.参考文献:[1] 王金生.植物抗病的分子机制[J].植物病理学报,1995,25(4):289Ο295.[2] 何晨阳.试论病原物的致病基因[J].植物病理学报,1994,24(2):97Ο99.611 2006年第2期 李 淮等:植物抗病性的分子机制和信号传导 2006 No12 The mechanism and signal transduction of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 [3] 张德水,陈受益.植物抗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J].植物病理学报,1997,27(2):97Ο103.[4] 叶长芸,徐建国.细菌的毒力岛[J].微生物学通报,2002,29(4):108Ο112.[5] 蓝海燕,陈正华.植物与病原真菌互作的分子生物学及其研究进展[J].生物工程进展,2000,20(4):16Ο22.[6] TALBO T N J,EBBOL E D J,HAM ER J E.Iidentification and characterization of MP G1a geneinvolved in pathogenicity f rom the rice blast f ungusmagnaporthe grisea[J].Plant Cell,1993,5:1575Ο1590.[7] J O HAL G S.Reductase activity encoded by theHM,disease resistance gene in maize[J].Science,1992,258:985Ο987.[8] 余笛求.植物系统获得的抗病性和信号传导[J].植物学报,1999,41(2):115Ο124.[9] DON G FaΟcai,WAN G PengΟtao,ZHAN Lin.Therole of hydrogen peroxide in salicylic acid includingstomatal closure in vicia faba guard cells[J].A ctaPhy to Physiologica S inca,2001,27(4):296Ο302.[10] CLOU GH S G,FEN G L ER K A,YU I C,et al.The Arabidop sis dndl“defense,no death”geneencodes a mutated cyclic nucleotideΟgatedion channel[J].Proc N at A cad S ci US A,2000,97:9323Ο9328.[11] FEYS B J,PAR KER J E.Interplay of signalingpathways in plant disease resistance[J].T rendsGnetic,2000,16:449Ο455.[12] 李 靖,赵沛基,鲁春华.水杨酸诱导美登木悬浮细胞产生脂氧合酶及多羟基脂肪酸的研究[J].云南植物研究,2004,26(5):543Ο548.[13] 杨剑平,金文林,徐红梅.SA对水分胁迫下红小豆叶片过氧化物酶活性的影响[J].北京农学院学报,2002,17(4):11Ο14.[14] YU D Q,L IU Y,FAN B,et al.Is the high hasallevel of salicylic acid important for disease resistancein potato[J].Plant Physiol,1997,110:343Ο349.[15] COUUOZ J L,BUCHAL A A J,M EWWL Y P H,et al.Arachidonic acid induces local but not systemicsynthesis of salicylic acid and confers systemicresistance in potato plants to phytophthora in festansand alternaria solan[J].Phytophtholog y,1995,85:1219Ο1224.[16] V EMOOI J,B,FRIENDERICH L,A HLΟGO Y PH,et al.2,6Οdichloroisonicotinic acidΟinducedresistance to pathogens dose not require theaccumulation of salicylic acid[J].Mol PlantΟM icrobeI nteract,1995,8:228Ο234.[17] GORL ACH J,VOL RA T H S,KNAU FΟB EITERG,et al.Benzollliadiazole,a novel class of inducersof systemic required resistance,activates geneexpression and disease resistance in wheat[J].PlantCell,1996,8:629Ο643.[18] FRIEDRICH L,L AW TON K,DINCH ER S,et al.Benzothiadiazole,induces systemicacquired resistancein tobacco[J].Plant J,1996(10):61Ο70.[19] WALD E,U KN ES S,WILL IAMS S,et al.Coordinate gene activity in response to agents thatinduce 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J].Plant Cell,1991,3:1085Ο1094.[20] L AWTON K,WEYMANN K,FRIENDERICH L,et al.Systemic acquired resistance in arubidopsisrequires salicylic acid but not ethylene[J].PlantMicrobe I nteract,1995,8:863Ο870.[21] 贾燕涛.植物抗病信号传导途径[J].植物学通报,2003,20(5):602Ο608.[22] GRAN T M.Mansfield,early events in hostΟpathogen interactions[J].Curr O pinion Plant B oil,1999(2):312Ο319.[23] FR YE C A,TAN G D,INN ES R W.Negativeregulation of defense responses in plants by aconserved MA P KK kinase[J].Proc N at A cad S ciUS A,2001,98:373Ο378.[24] T HUL KE O U,CHONRA T H U.Salicylic acid hasa dual role in the activation of defenseΟrelated genes inparsley[J].Plant J,1998,14:35Ο42.[25] 宋泽双,江国英,卢迎春,等.水杨酸处理导致过氧化氢酶基因mRNA水平的下降[J].科学通报,1998,43(4):422Ο425.[26] ZHOU J M,TRIFA Y,SI LV A H,et al.NPRIdifferentially interacts with members of the T GA/OBFfamily of transcription factors that bind an element ofPRΟ1gene requied for induction by salicylic acid[J].M PM I,2000,13:191Ο202.[27] 王 均.植物抗病信号传导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生命的化学,1995(5):11Ο14.[28] ROSMUSSEN J B.Systemic induction of salicylicacid accumulation in cucumber after inoculation withpsedomonas syrinae pv syringae[J].Plant Physiol,1991,97:1342Ο1347.(责任编辑 孙晓玲)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