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河之都——淮安的兴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我们的家乡

淮安属江苏省省辖市,位于苏北平原中心地域,辖清河、清浦、淮阴、楚州4区,涟水、洪泽、金湖、盱眙4县,总面积1.0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517.68万。

距今约四万年,淮安已出现人类足迹。相传大禹曾治水于此,故其名有淮水安澜之意。南齐时期,“淮安”之名始见。历史上淮安曾经一度兴盛,成为全国性城市,走出了多位历史名人,但近代却不断衰败,尽失历史荣耀,从一座繁华的大城市蜕变为一个默默无闻的苏北小城。

淮安,是一座拥有着四千多年历史的古城。了解淮安的兴衰历程,有助于我们找出兴衰的原因,找到淮安发展的方向,为家乡的复兴贡献出自己的力量。

二、兴盛的基础

夏朝伯益的后裔在淮安地区建立了封国——徐国,创造了发达的农牧业和纺织业。

今天出土了大量当时使用的钱币,说明当时的商贸也很

发达。

淮安地区处于交通枢纽,淮阴故城、泗口镇和北辰

镇(即淮安前身)先后兴起。当时陆上交通干道善道也

经过淮安,在这一古道上出土了大量文物,如著名的陈

璋圆壶。淮安地区的水利灌溉工程也有所发展。淮安地

区扼交通要津,富灌溉之利,成了兵家必争之地。

秦汉时期,淮安地区的水利工程得到较大发展。汉

献帝时陈登筑高家堰30里,阻挡了淮河洪水,淮安土

地丰饶,农业繁荣,商业和手工业也得到了发展。。

三、淮安的繁荣

(1)大运河的开通

公元605年,隋炀帝征发百余万人开通自洛阳至泗州的通济渠,又征发淮南十余万人将邗沟截弯取直。隋大运河在淮安境内总长约300里,“渠广四十步,旁皆筑御道,树以柳”。这条劳动人民用鲜血和生命开凿的大运河给淮安的经济发展产生了无可比拟的作用,它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其历史意义被后人无数次地评说。唐代诗人皮日休《汴河怀古》评价:“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由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大量北民南迁,开发江南,我国的经济中心向南迁移。随着京杭运河的开通,南北漕运(供给皇粮的水上运输)兴起。

(2)唐朝的繁荣

唐代国家所需的粮食和盐大多来自江淮及其以南地区,经运河运到京师,楚州和泗州是漕运要津。涟水是当时的四大盐场之一,为了运盐的需要,唐统治者开凿了途经涟水的运盐河。淮安成为水上枢纽。

隋唐时期,漕运、盐运以及和水路并行的陆路交通皆呈现活跃局面,运河上漕船、盐船和其他商船千帆相接,四时不断,陆上干道也是“商旅辐辏其途”,楚州的发展取代了淮阴故城,成为区域经济、政治、文化中心,被白居易称赞为“淮水东南第一州”。

唐代的楚州城,是著名的近海港口城市,商品贸易很兴旺,吸引了海内外商人到此贸易。夜晚,城边运河里众多船只“连樯月下泊”,城内则是“千灯夜市喧”,达官显贵“缇骑朱旗入楚城”,城中一派升平景象。淮阴城、泗州城也是繁华壮观。泗州的普照王寺香火隆盛,往来舟楫必登塔拜祭,慷慨解囊,相沿成俗,从侧面反映出淮安的交通地位。

(3)辽宋夏金元的衰落

宋金对峙后,楚州、泗州成为战争前沿,楚州及其周围地区成为无人区,后跟随义军抗金的百姓在这里安了户,才又人烟渐稠。

除了战争,水患也是导致淮安衰落的一个重要原因。宋代以前,黄河决溢大多在安徽境内,淮安受其影响较小。南宋由于战事,将黄河引入泗水,以水代兵,阻挡金军南下,逐渐形成了黄河南下夺淮的局面,吞没了沿岸的一些城镇和良田。

四、繁荣顶峰与一蹶不振

(1)明清的恢复与畸形繁荣

明初,朱元璋进行了大规模强制移民,把苏南的民众迁至淮安地区。明中叶,大批

商人来淮定居,如河下古镇

就是当时晋商、徽商聚居地。

淮安地区逐步恢复往日的兴

盛。

由于黄河改道,南夺淮

水,淮安以北的京杭运河迂

缓难行,危险很大,沉船事

故经常发生,南北而行的商

旅们一般都在淮安的清江浦

(今清浦区)更换交通工具,

南行乘船,北往乘车。于是,

清江浦便快速兴盛起来,创办了当时全国最大的内河漕船厂——清江督造船厂。

清江浦的交通地位异常重要,明清统治者在淮安设置了总漕、总河,总管漕运和水务,地位与封疆大吏相等,淮安俨如省会。两总官员和淮安城中的商人共同造就了明清时期的浮华,官商们大造第宅、园林,“高堂曲榭,第宅连云”,富人们“出则仆从如烟,骏马飞舆,互相矜尚”,入则华筵连宵,歌吹竞艳。

至清乾隆四十年,清江浦人

口达54万,比同期的汉口和南京的人口还多,淮安成为了全国名城。由于占据了所在地区的河、漕、盐、榷、驿五业的中心地位,

以清江浦为轴心的两淮发展进入了鼎盛时期,呈现出畸形繁荣,与扬州、苏州、杭州并称运河沿线“四大都市”。清江浦是南船北马的交汇处,一度被称为“九省通衢”。此时的淮安走到了历史辉煌的顶峰。

(2)水上的失落

明中期,黄河夺淮,堤防溃决,水患严重,淮河宣泄不畅,积于洪泽凹陷区,同时,黄河水带来大量泥沙,淤塞河道,最终使洪泽湖成为“地上悬湖”,康熙十九年泗州城被淹没。淮安以北的运河也淤塞严重,以至难以行船,严重影响了京杭运河全线的发展。

明清统治者曾花大力气对黄河、淮河、运

河进行治理。康熙皇帝先后六次南巡,每次必

到重点堤坝处视察。明清统治者基本上采取加

筑大堤,提高水位,冲刷淤积泥沙的方案。这

种做法在短时间内有一定作用,但之后越来越

难以收效,加之后来吏治腐败,治河公款被贪

污,水患更加积聚。

公元1855年,黄河北徙,京杭运河中段

水量锐减,泥沙常年淤积。当时清政府忙于镇压太平天国运动,无暇疏通河道,运河河道梗塞不通,漕运量剧减,水工修防任务大幅减轻,总河、总漕官职先后被裁撤。清政府将漕粮转由轮船招商局经办,经由海运,运河沿线城市渐趋衰落。19世纪末,近代邮电事业兴起,津浦铁路通车,“南船北马”地位丧失,淮安急剧衰落。到宣统三年,清江浦人口已不足10万,城内原本鳞次栉比的客栈纷纷倒闭,淮安城面目全非,今非昔比。

五、复兴曙光

辛亥革命后,淮安先后经历了北伐战争、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建国后又经历了“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和“文化大革命”的破坏,经济发展磕绊不前。

改革开放后,淮安先后进行了农村经济体制改革和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发展外向型经济,取得了重大成果。当代的淮安正处于和历史上极为相似的发展机遇之中:完善便捷的区域交通运输正在发展。

淮安与中国经济最发达的长江三角洲地区近在咫尺,位于江苏沿海经济区当中,北面同大陆桥经济带接壤,处于三大经济带的交汇部位,是至关重要的枢纽。同时淮安也是淮河沿岸的最大城市,潜力巨大。

淮安在运河沿线仍居至关重要的地位。淮安处于苏北运河的中心,50%以上的运输量集中于苏北河段。运河与

淮河入海水道处的水上立交工程独一无二,并建有多座特大桥梁。到2012年,淮安将形成以京杭运河、盐河、淮河、苏北灌溉总渠为主骨架的内河航运网络。

已经建成的京沪高速公路、同三高速公路、宁连高速公路、宁宿徐高速公路和在建的宁淮、宿淮、淮盐高速公路还有筹建的淮滨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