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磺酸阿帕替尼的研究现状与进展_冯久桓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研究进展目前有许多针对恶性肿瘤的靶向治疗的研究,但仅仅只有少数的药物可以改善恶性肿瘤的预后,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与肿瘤发生密切相关。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的口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
研究表明甲磺酸阿帕替尼使晚期恶性肿瘤患者生存获益,且安全性较好。
当甲磺酸阿帕替尼在2014年首次亮相时,就引起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是具有良好前景的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
本文就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肿瘤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
【關键词】甲磺酸阿帕替尼;靶向治疗;恶性肿瘤21世纪以来,分子靶向治疗已然成为治疗恶性肿瘤的热门话题,分子生物学的不断深入,推动了肿瘤靶向治疗的进展。
而早在1971年,Folkman就提出实体瘤在没有血管生成的条件生长会受到抑制,肿瘤生长和转移都依赖于新生血管的生成,并指明抑制血管生成在肿瘤治疗中具有重要意义[1]。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口服小分子血管靶向药物,是酪氨酸激酶抑制剂中的一种,可以高度选择性地结合VEGFR-2,达到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诱导内皮细胞生成和迁移的效果[2]。
它主要用于三线及以上治疗进展或复发的晚期胃腺癌以及胃-食管结合部腺癌。
本文就甲磺酸阿帕替尼抗肿瘤作用机制和临床研究的现状及进展进行系统的综述,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1 抗肿瘤作用及抗血管生成机制多数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肿瘤的血管生成密不可分。
VEGF和VEGFR-2介导的信号转导通路是调控肿瘤血管生成的关键环节。
VEGF及VEGFR-2相结合后使得细胞内域酪氨酸激酶发生自磷酸化,引起下游信号通路被激活,随着信号通路的激活,内皮细胞增殖,肿瘤微血管数量增多[3]。
甲磺酸阿帕替尼作用部位为蛋白酪氨酸受体胞内ATP结合位点,在体内能特异结合VEGFR-2,有效控制新生血管,从而控制肿瘤的生长[4]。
2 临床疗效2.1 胃癌由于早期症状的不典型,没有及时的普查,目前在我国早期胃癌的诊断率不足10%,约有65%-70%的胃癌患者在就诊时就已经达到中晚期,5年生存率较低,仅为27.4%[5]。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广泛应用于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治疗中。
随着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人们对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本文将从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的药理作用、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等方面对其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进行分析,以期为临床治疗提供更为科学的参考。
一、药理作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是一种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非小细胞肺癌中具有显著的疗效。
它通过抑制EGFR受体的自身磷酸化,阻断受体激酶活性,并阻断信号转导通路,导致细胞周期阻滞和凋亡增加,从而抑制肿瘤的生长和扩散。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还能够通过抑制肿瘤微血管生成、下调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从而抑制肿瘤的血管生成和营养供给,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二、临床疗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方面取得了显著的临床疗效。
临床研究表明,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对EGFR敏感突变阳性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一项III期临床试验中,与化疗方案相比,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组的总生存期明显延长,且具有更高的肿瘤缩小率和长时间的疾病控制率。
对于经过一线治疗后复发或进展的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也表现出良好的疗效。
一些研究显示,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可显著延长无进展生存期,缓解患者的症状,提高生存质量。
三、安全性甲磺酸阿帕替尼片在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中的安全性较好。
临床研究表明,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皮疹、腹泻、疲劳、皮肤干燥等,一般为轻至中度不良反应,可通过调整剂量或对症治疗有效控制。
相比于传统的化疗方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的不良反应更轻,耐受性更好,大大改善了患者的生存质量。
在治疗过程中,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肝功能、肾功能等生化指标,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以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四、临床应用前景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作为非小细胞肺癌的靶向治疗药物,在临床应用前景广阔。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初步报告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性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初步报告【摘要】碘难治性甲状腺癌是目前临床诊疗的难点与热点,目前国际指南中推荐的靶向治疗药物仅有索拉非尼及乐伐替尼。
该研究报告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靶向药物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性碘RAIR-DTC8周后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
【关键词】阿帕替尼;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碘难治性甲状腺癌甲状腺癌是头颈部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以发病率逐年增高而引起全球性关注。
起源于甲状腺滤泡上皮的分化型甲状腺癌占甲状腺癌的95%以上。
多数DTC患者经过规范化的手术治疗,选择性治疗及甲状腺刺激激素抑制治疗后预后良好。
然而,有1%~23%的DTC患者会出现远处转移,其中30%的患者会进展为碘难治性甲状腺癌,其10年生存率不足10%,故RAIR-DTC的后续诊治成为临床焦点。
RAIR-DTC的发生机制涉及多种基因突变及信号通路的异常激活,如Braf、TERT等,针对不同靶点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相继问世。
我们前期采用反映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整合素受体(99mTc-RGD)单光子发射型计算机断层显像的研究提示,RAIR-DTC病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活跃。
有研究报道,甲状腺癌组织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表达较正常甲状腺组织高。
这些结果为采用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在RAIR-DTC的应用提供了分子影像学依据。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作为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小分子TKI,主要作用于参与调控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的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并在前期的研究中已证实其治疗胃癌的有效性。
目前,有关阿帕替尼在甲状腺癌治疗中的应用尚未见报道,故本单臂前瞻性研究旨在探索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性RAIR-DTC的短期疗效及安全性。
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1.1.1入组标准⑴年龄:大于等于18岁,性别不限。
⑵局部晚期或转移性DTC,至少有1个经治疗的可测量病灶,计算机断层显像扫描长径大于等于10mm,符合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1.1的要求,包括:完全缓解、部分缓解、病情稳定、疾病控制率和客观缓解率等。
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晚期胃腺癌的临床研究
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晚期胃腺癌的临床研究宋仲洁(江阴市中医院肿瘤科,江苏江阴214400)摘要目的:对处于晩期的胃腺癌患者进行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的效果及安全性进行探讨。
方法:选取江阴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41例病情为晩期的胃腺癌患者,都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药物治疗,对其结果做回顾性分析。
结果:41例患者,有效率RRC7/ 41)17.07%,疾病控制率为(17/41)41.46%;其不良反应主要是为高血压、手足综合征、骨髓抑制、蛋白尿、乏力、腹泻等。
经对症治疗后好转,多数患者可耐受。
结论:对处于晩期的胃腺癌患者三线治疗中以甲磺酸阿帕替尼药物进行治疗,其临床疗效肯定,虽然患者出现一定不良反应,但多数为I级〜n级的患者,可耐受,安全性较好,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关键词胃腺癌;晩期;三线治疗;甲磺酸阿帕替尼中图分类号:R730.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8351(2021)01—0170—02胃癌是消化道疾病中十分常见的恶性疾病,其发生率及死亡率均比较高,危及人们的生命健康[1]。
传统的治疗方式需要进行全身性的化疗,延长患者生存率,不过常规化疗患者的会出现很多不良反应,导致患者承受着巨大的痛苦⑵。
阿帕替尼在2014年上市,为我国自主研发的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口服药物,其用途主要是临床治疗晚期胃腺癌或者胃一食管结合部腺癌,且均为三线治疗方案,本文将江阴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在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41例晚期胃腺癌患者,作为本次研究对象,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取江阴市中医医院肿瘤科在 2018年10月 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的41例晚期胃腺癌患者,通过回顾性分析,患者资料完整,其中,男性病患纳入21例,女性病患纳入20例,年龄40〜67岁,平均(53.46 =5.83)岁,纳入的41例患者其病情明确诊断均经过组织病理活检及相关胃镜检查等确定。
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
阿帕替尼治疗恶性肿瘤的临床研究进展摘要】肿瘤发生、发展离不开新生血管形成,而不断增生的新生血管更加促进了肿瘤细胞的生长、侵袭和转移。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VEGF/VEGFR)信号通路则是诱导血管新生最重要的调控途径,同时也是多种抗肿瘤血管生成剂的关键靶点之一。
甲磺酸阿帕替尼是一种新型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通过特异性抑制血管内皮细胞生成因子-2(VEGFR-2)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在基础及临床研究中,阿帕替尼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效应,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本文就阿帕替尼抗肿瘤作用机制、在胃癌及其他多种恶性肿瘤中的临床前期及临床研究、不良反应及安全性、逆转耐药及生物学标志物等最新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加深对该药在抗肿瘤临床应用的了解。
【关键词】阿帕替尼;恶性肿瘤;抗血管生成;临床试验甲磺酸阿帕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一种新型小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基础及临床试验研究中,阿帕替尼在多种恶性肿瘤治疗中均表现出较好的抗肿瘤效应,同时也具有良好的耐受性。
本文就阿帕替尼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便加深对该药在抗肿瘤临床应用的了解。
1.抗肿瘤作用机制阿帕替尼是一种小分子血管内皮生长因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能高度选择性抑制细胞内VEGFR-2 的ATP结合位点,从而阻断下游信号传导,抑制肿瘤组织血管生成[1],并且通过与VEGFR-2结合,阿帕替尼能够竞争性抑制和阻断VEGF/VEGFR-2的结合与VEGFR-2的自身磷酸化,同时也能阻断下游细胞外信号相关的激酶磷酸化进而发挥强效的抗肿瘤作用[2]。
2.临床前期研究Tian等[1]发现阿帕替尼能有效抑制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迁移和管腔形成,从而阻断大鼠主动脉环的出芽;同时,在人肺癌、胃癌、结肠癌的裸鼠移植瘤模型中,阿帕替尼单用或与多种化疗药物联用对其生长有明显抑制作用,并表现出较好的耐受性。
Lin等[3]发现阿帕替尼对于VEGFR-2、p-VEGFR-2和VEGF过表达的胃癌细胞株有明确的抑制作用,也可以显著抑制该类细胞株VEGF的自分泌,并且在该类细胞构建的裸鼠移植瘤组织中Ki-67阳性表达率明显降低。
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
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Electronic Journal of Clinical Medical Literature2019 年第 6 卷第 55 期2019 Vol.6 No.55195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研究进展胡伟杰(江苏省宜兴市肿瘤医院内科,江苏 无锡 214206)【摘要】阿帕替尼属于一种新型抗血管生成药物,本文首先分析了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机理,其次分析了阿帕替尼在胃癌、肝癌、肺癌、乳腺癌治疗中的研究进展,旨在为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意见,以此来延长进展期恶性肿瘤患者的存活时间。
【关键词】阿帕替尼;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效果【中图分类号】R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ISSN.2095-8242.2019.55.195.01进展期恶性肿瘤扩散的主要原因是新生血管形成,阿帕替尼则能够有效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因此具备十分良好的抗肿瘤活性,目前的临床医学实验研究结果证实,阿帕替尼针对胃癌、肺癌、乳腺癌有一定的治疗效果,并且可以有效提高患者的生命质量。
1 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应用机理新生血管形成会为肿瘤细胞的扩散和增殖提供氧气和营养物质。
要想抑制进展期恶性肿瘤,应当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酪氨酸激酶两方面出发,前者主要通过调节肿瘤细胞有丝分裂、新生血管形成的方式来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同时刺激内皮细胞生长。
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能够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相结合,进而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相结合,同时抑制了信号的传导,进而发挥抗肿瘤效果[1]。
此外,目前的医学临床研究结果还显示,阿帕替尼在进展期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还能够抑制PDGFR-β、c-src 、c-Kit 等酪氨酸激酶,这样便可以降低肿瘤微血管的密集程度,进而对肿瘤细胞进行有效阻止;同时阿帕替尼还能够做到上调细胞周期抑制蛋白p21、p27,下调细胞素CyclinB1、cdc2。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分析王可【摘要】目的分析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选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治疗组患者采取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对照组患者采取紫杉醇单药治疗,对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身体健康状况、生活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患者总缓解率(58.1%)明显高于对照组(32.3%),卡氏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对照组更高,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两组对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可获得理想的疗效,可有效提升患者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且这一药物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期刊名称】《中国医药指南》【年(卷),期】2018(016)034【总页数】2页(P52-53)【关键词】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效果;生活质量;不良反应【作者】王可【作者单位】盘锦市中心医院肿瘤内科,辽宁盘锦124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734.2肺癌是一类高发的呼吸系统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居各类恶性肿瘤之首,且病死率极高[1]。
肺癌可分为小细胞肺癌和非小细胞肺癌两类,临床上以非小细胞肺癌最常见,其发病率占到所有肺癌类型的80%,而非小细胞肺癌又可分为大细胞癌、鳞癌、腺癌三大类[2]。
非小细胞肺癌在发病早期无明显症状,难以被发现和诊断,许多患者一经发现已发展到晚期。
晚期肺癌患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仅能通过化疗延缓病情进展,延长患者生存期[3]。
我院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对收治的部分晚期肺癌患者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现就其疗效和作用机制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将我院收治的62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纳入本次研究,所有患者均选自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所有患者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31例。
甲磺酸阿帕替尼在实体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临床与病理杂志J Clin Pathol Res2020, 40(1) 172收稿日期(Date of reception):2019–06–05通信作者(Corresponding author):成德雷,Email: 1914989044@基金项目(Foundation item):安徽省自然科学基金(178085QH218)。
This work was supported by the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Anhui Province, China (178085QH218).doi: 10.3978/j.issn.2095-6959.2020.01.030View this articl e at: /10.3978/j.issn.2095-6959.2020.01.030甲磺酸阿帕替尼在实体恶性肿瘤中的研究进展张前鹏1 综述 成德雷2 审校(1. 和县人民医院肿瘤内科,安徽 马鞍山 238200;2. 安徽省立医院介入科,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合肥 230001)[摘 要] 在正常的生理条件下,新生血管的形成可以为周围组织提供能量及氧气,从而保证血流灌注。
但在肿瘤患者中,血管新生出现失控,并加剧疾病进展及预后恶化。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VEGF)及其受体(VEGFR)为诱导新生血管生成的重要调控途径。
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国产自主研制出的抗血管生成药物,其本质为小分子的络氨酸激酶(tyrosine kinase ,TK)抑制剂,其通过特异性地抑制VEGFR-2通路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进而达到抗肿瘤的作用。
目前国内相关指南已把其列入,特别是对于初始化疗治疗失败的晚期胃癌,其他如肺癌、乳腺癌、原发性肝细胞癌(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等相关临床研究正在积极开展。
《2024年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肾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范文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肾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篇一一、引言肾癌是一种常见的泌尿系统恶性肿瘤,其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放疗、化疗及靶向治疗等。
近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和肿瘤学研究的深入,靶向治疗在肾癌治疗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甲磺酸阿帕替尼作为一种新型的口服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在肾癌的治疗中显示出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本文旨在探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肾癌的实验和临床研究。
二、甲磺酸阿帕替尼的实验研究1. 实验原理甲磺酸阿帕替尼通过抑制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VEGFR)的酪氨酸激酶活性,阻断肿瘤血管生成,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目的。
在肾癌细胞中,甲磺酸阿帕替尼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
2. 实验方法本实验采用体外细胞培养和动物模型两种方法。
体外细胞培养中,将肾癌细胞株与不同浓度的甲磺酸阿帕替尼共培养,观察其对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动物模型中,通过注射肾癌细胞建立肿瘤模型,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对肿瘤生长的影响及药物安全性。
3. 实验结果实验结果表明,甲磺酸阿帕替尼在体外和体内均能有效抑制肾癌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同时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毒性。
这为甲磺酸阿帕替尼在肾癌治疗中的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三、甲磺酸阿帕替尼的临床研究1. 研究对象本临床研究共纳入XX例肾癌患者,其中XX例为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实验组,XX例为未接受治疗的对照组。
2. 研究方法实验组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口服治疗,观察其疗效、生存期及不良反应。
对照组患者则接受常规治疗或观察。
通过对比两组患者的疗效、生存期及不良反应,评估甲磺酸阿帕替尼在肾癌治疗中的效果和安全性。
3. 研究结果临床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患者在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后,肿瘤生长得到明显抑制,生存期得到延长。
同时,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和药物毒性。
这表明甲磺酸阿帕替尼在肾癌治疗中具有良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四、讨论与结论通过实验和临床研究,我们发现在肾癌的治疗中,甲磺酸阿帕替尼能够显著抑制肿瘤细胞的增殖和迁移,同时延长患者的生存期。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价值探讨
肺癌的发病率和病死率均非常高。
据相关统计调查显示[1],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中占比超过85%,患者存在胸痛、咯血、咯痰、咳嗽等多种临床表现。
我国是肺癌高发国家,此病症已经严重威胁了居民身体健康,所以必须提高重视程度。
由于非小细胞肺癌发病隐匿,因此很多患者在确诊时已经处于晚期,失去了最佳治疗时机[2]。
目前临床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主要采用含铂类药物两药联合方案,虽然具有一定疗效,但是有研究DOI:10.16662/ki.1674-0742.2020.35.075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价值探讨王彦超,郑艳清,李清琛,孙莹,张文东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化疗科,山东济南250010[摘要]目的分析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临床疗效。
方法该次研究时间为2018年5月—2019年11月,共方便选择于该院接受治疗的10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作为临床观察对象,将其随机分为两组。
将采用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研究组,将采用紫杉醇联合顺铂治疗的50例患者作为参照组。
分析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
结果研究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12.00%与参照组16.00%对比明显略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 0.332,P>0.05);研究组患者疾病治疗总缓解率74.00%与参照组52.00%对比明显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190,P<0.05);研究组患者内皮生长因子(296.35±24.31)ng/L、基质金属蛋白酶-9(1018.96±74.03)ng/mL、癌胚抗原(14.32±0.92)ng/mL、细胞角蛋白19片段指标水平(4.29±0.44)ng/mL与参照组(500.97±46.01)ng/L、(1461.23±108.31)ng/mL、(18.21±1.74)ng/mL、(5.66±0.87)ng/mL对比均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7.804、23.837、13.975,9.936,P<0.05)。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癌的研究进展
①广东医科大学 广东 湛江 524001通信作者:杨志雄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癌的研究进展姜玉月① 黄小碧① 庞铭① 杨志雄① 【摘要】 血管生成贯穿肺癌发生发展的整个过程,临床将治疗新靶点逐渐放在此方面。
阿帕替尼可以对肿瘤新生血管生成给予抑制,属于一种小分子抗血管生成抑制剂,其临床抗肿瘤功效相对较为理想。
既往临床在晚期胃癌中一直使用阿帕替尼,其耐受性相对良好,抗肿瘤效应也比较理想。
现阶段,在诸多恶性肿瘤抗血管生成方面,阿帕替尼的效应、作用不断呈现,在晚期肺癌治疗中,也开始使用阿帕替尼,其临床疗效也越来越明显,逐渐成为晚期肺癌的治疗新选择。
【关键词】 晚期肺癌 血管生成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放疗 化疗 Research Progress of Apatinib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Lung Cancer/JIANG Yuyue, HUANG Xiaobi, PANG Ming, YANG Zhixiong. //Medical Innovation of China, 2023, 20(23): 176-180 [Abstract] Angiogenesis runs through the whole process of lung cancer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and new targets for clinical treatment are gradually placed in this aspect. Apatinib can inhibit tumor neoangiogenesis, belonging to a small molecule anti-angiogenesis inhibitor, and its clinical anti-tumor efficacy is relatively ideal. Apatinib has been used in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in the past clinic, and its tolerance is relatively good, and its anti-tumor effect is also relatively ideal. At this stage, the effects and functions of Apatinib in the anti-angiogenesis of many malignant tumors continue to show. In the treatment of advanced lung cancer, Apatinib has also begun to be used, and its clinical efficacy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obvious, gradually becoming a new treatment option for advanced lung cancer. [Key words] Advanced lung cancer Angiogenesi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Radiotherapy Chemotherapy First-author's address: Guangdong Medical University, Zhanjiang 524001, China doi:10.3969/j.issn.1674-4985.2023.23.041 在恶性肿瘤疾病中,无论是在死亡率方面,还是在患病率方面,肺癌都位居前列[1]。
甲磺酸阿帕替尼治疗进展期晚期非小细胞肺癌临床疗效观察与分析
a
t
es
t
age NSCLC ha
sc
e
r
t
a
i
nt
he
r
apeu
t
i
ce
f
f
e
c
t wh
i
chi
ssupe
r
i
o
ri
nt
he
t
i
en
t
s wi
t
h P53 p
r
o
t
e
i
npo
s
i
t
i
veexp
r
e
s
s
i
on I
t
sadve
r
s
er
e
a
c
t
i
onc
anbet
o
l
e
r
a
t
eda
f
t
e
rsymp
t
【关键词】
甲磺酸阿帕替尼;非小细胞肺癌,晚期;临床效果;不良反应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
81
t
i
onandana
l
s
i
so
ft
h
ec
l
i
n
i
c
a
le
f
f
e
c
t
so
fapa
t
i
n
i
bme
s
l
a
t
et
ab
l
e
t
si
nt
h
et
r
e
a
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摘要】阿帕替尼是一种靶向药物,在恶性肿瘤治疗中备受关注。
本文就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了总结和分析。
在临床试验研究方面,阿帕替尼显示出良好的抗肿瘤活性,并且在各种恶性肿瘤类型中都有一定的疗效。
靶向治疗机制研究揭示了阿帕替尼作用的分子机制,副作用及安全性研究发现了一些不良反应并提出了相应的管理策略。
抗药性研究揭示了阿帕替尼长期应用后可能出现的耐药现象,联合用药研究探讨了阿帕替尼与其他药物的联合治疗效果。
结论部分展望了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前景,面临的挑战和未来研究方向。
这些研究进展为临床实践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和指导。
【关键词】阿帕替尼、恶性肿瘤、治疗、应用、研究进展、临床试验、靶向治疗、副作用、安全性、抗药性、联合用药、前景展望、挑战、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进展阿帕替尼是一种靶向治疗药物,广泛应用于恶性肿瘤的治疗中。
近年来,随着对阿帕替尼的研究不断深入,其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应用研究也取得了显著进展。
阿帕替尼能够有效抑制肿瘤细胞的生长和扩散,从而延长患者的生存时间,并且在一些恶性肿瘤中已经成为标准治疗方案的一部分。
通过临床试验研究、靶向治疗机制研究、副作用及安全性研究、抗药性研究以及联合用药研究等方面的探索,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地位逐渐凸显。
随着阿帕替尼的广泛应用,人们也逐渐意识到其面临的挑战,比如抗药性的发生等。
展望未来,对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前景、面临的挑战以及未来研究方向的深入探讨将有助于更好地指导临床实践,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存质量。
2. 正文2.1 临床试验研究临床试验研究是评估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治疗中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重要步骤。
目前已经进行了多项临床试验,以探索阿帕替尼在不同类型恶性肿瘤中的治疗效果。
一些临床试验研究结果表明,阿帕替尼在治疗非小细胞肺癌、胃癌和乳腺癌等恶性肿瘤中显示出显著的抗肿瘤活性。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肺癌的研究进展
摘要: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与血管生成息息相关ꎬ现已成为抗肿瘤治疗的新靶点ꎮ 阿帕替尼是新型小分子抗
血管生成抑制剂ꎬ主要通过结合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 2 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生成ꎬ发挥理想的抗肿瘤功效ꎮ 阿帕
替尼一直被用于晚期胃癌的治疗ꎬ显示出理想的抗肿瘤效应与良好的耐受性ꎮ 目前ꎬ阿帕替尼在恶性肿瘤抗血管
Abstract:Angiogenesis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malignant tumorsꎬand it has become a
new target for anti ̄tumor therapy. Apatinib is a novel small molecule anti ̄angiogenic inhibitorꎬwhich can combine with
者的 70%
瘤新生血管作用ꎬ且不良反应少 [7 ̄8] ꎮ 同时ꎬ还可用
肿瘤ꎬ非小细胞肺癌是其主要类型ꎬ约占全部肺癌患
[1]
ꎮ 肺癌早期无典型或特异性的症状ꎬ多
数患者确诊时已为中晚期ꎬ已错过最佳的手术治疗
合部腺癌等恶性肿瘤疾病的治疗ꎬ具有很好的抗肿
于晚期肝癌、晚期肺癌的治疗ꎬ并取得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想治疗效
ꎮ 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及转移与新生血管
通信作者:陈静ꎬEmail:h163266@ 163. com
生长的目的 [9 ̄10] ꎮ 目前ꎬ将阿帕替尼用于晚期肺癌
肺癌的研究进展予以综述ꎮ
1 血管生成与肿瘤
血管生成是将营养物质与氧气运输至外周ꎬ并
确保身体正常代谢的关键ꎬ一旦肿瘤发生ꎬ正常的
医学综述 2020 年 7 月第 26 卷第 13 期 Medical RecapitulateꎬJul 2020ꎬVol 26ꎬNo 13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三线治疗晚期EGFR野生型非鳞
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版本号:1.0版本日期:2015年10月15日研究申办单位: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1医院方案签字页我作为参与研究的医生/统计分析人员,已经阅读过这项研究的方案。
我已经与研究负责人充分讨论了这项研究的目的和这项方案的内容。
我同意根据这项方案进行研究,并遵守其要求,遵守伦理规范,并在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GCP)指导下开展本项临床研究。
我同意这项方案的内容保密,不会透露给第三方,且方案的内容仅用于进行这项研究。
我理解,如果本项研究在任何时间以无论什么原因作出提前终止或暂停这项研究的决定,都将以书面形式通知我。
同样,如果我决定退出执行这项研究,也会与书面形式立即通知本研究主要研究者。
姓名:________________签名:________________日期:________________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方案概要研究题目阿帕替尼治疗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研究方案编号HRSX-121研究性质探索性临床试验研究对象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研究目的通过入组患者疗效及生存期分析,为阿帕替尼运用于晚期难治性非小细胞肺癌提供询证医学证据;通过对VEGF表达阳性的患者进行亚组分析,为VEGF基因检测指导下的抗血管治疗提供研究方向。
计划入组病人数共30例主要研究者潘德建申办单位解放军101医院病人筛选标准纳入标准:(1)组织学或细胞学证实的晚期NSCLC;⑵病人及家属明确拒绝手术及全身静脉化疗;⑶预计生存期>3个月,体力状态评分(ZPS)0~3分;⑷肺部至少有1个可测量病灶,总病灶数≤5个;⑸具有EGFR或ALK突变的晚期肺癌患者需已进行相应的靶向治疗且证实目前已无效;⑹心、肝、肾功能基本正常,无中、大量恶性胸水;⑺无典型的间质性肺炎或肺纤维化;⑻患者及家属签订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1.怀孕或哺乳期妇女;2.小细胞肺癌(包括小细胞癌和非小细胞混合的肺癌);3.合并有心肝肾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者;4. 患有高血压,且经降压药物治疗无法获得良好控制者(收缩压>150 mmHg,舒张压>100 mmHg);患有Ⅱ级以上心肌缺血或心肌梗塞、控制不良的心律失常(包括QTC间期≥450 ms)及按照NYHA标准Ⅲ~Ⅳ级心功能不全;心脏彩超检查:LVEF(左室射血分数)<50%;5. 无法吞咽、慢性腹泻和肠梗阻,明显影响药物服用和吸收;6. 具有明确的胃肠道出血顾虑(如局部活动性溃疡病灶,大便潜血++以上),6个月之内有消化道出血病史;7. 正在参加或一个月内参加其他临床试验的患者。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观察
[6] 马丽丽,徐蓉,柳江.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评价[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8,5(62):69.
马丽丽等[6]研究,以90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双盲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紫杉醇化疗,观察组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结果显示观察组和对照组患者疾病控制率分别为86.67%和75.56%,观察组患者的疾病控制率相对较高,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的药物应用效果较好。
本研究结果显示,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健康状况评分比较无显著区别,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健康状况评分显著提升。应用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能够提升患者的整体治疗有效率,对患者身体健康状态的改善也能够产生重要影响。治疗期间观察组发生2例不良反应,常规组患者出现7例不良反应。甲磺酸阿帕替尼片的临床应用,其药物治疗安全性价值突出,能够在保证药物治疗效果的同时,避免患者各类不良反应产生,减轻患者的痛苦感受。在明确患者用药指征的基础上,可以灵活予以应用。
[2] 贾敬莎.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效果及不良反应护理[J].实用临床护理学电子杂志,2018,3(45):62.
[3] 徐绍君.观察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及不良反应[J].名医,2018(9):233.
[4] 陈二洪,陈志成,陈敏玲,等.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当代医药,2017,24(13):91-93.
2.2 两组患者的整体有效率对比
常规组显效6例,缓解15例,无效9例,整体有效率70%;观察组显效10例,缓解17例,无效3例,整体有效率90%。组间差值对比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效果和用药安全性评价
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老年晚期胃癌的效果和用药安全性评价摘要:目的探究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
方法将老年晚期胃癌患者100例,以双盲法,随机分组,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对照组常规支持治疗,实验组同时实施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分析2组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治疗的结果。
结果实验组老年晚期胃癌患者,其总有效率(94.00%)明显较对照组总有效率(70.00%)高,P<0.05;实验组白细胞减少、血小板减少、贫血、一过性转氨酶升高、腹泻等不良反应发生率均高于对照组(P<0.05)。
结论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效果好,且患者的可耐受性高。
关键词:甲磺酸阿帕替尼;晚期胃癌;安全性临床为晚期胃癌患者治疗,主要是采用保守治疗方案,虽然可获得一定的效果,但是在治疗的过程中,患者较易出现不良反应的情况,特别是老年患者,其机体耐受性差,从而降低了治疗的效果[1]。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现甲磺酸阿帕替尼在实体瘤治疗中应用,可获得较好的效果[2]。
本研究主要对老年晚期胃癌患者接受甲磺酸阿帕替尼三线治疗的效果以及安全性作观察,如下:1资料与方法1.1 资料将老年晚期胃癌患者100例,以双盲法,随机分组,时间为2018年1月-2019年1月,每组为50例。
纳入标准:a:确诊为晚期胃癌;b:年龄60岁以上;c:KPS评分60分及以上;d:预计生存时间3个月及以上;e:自愿接受本研究者。
排除标准:a:心功能严重不全者;b:出血倾向者;c:严重高血压者;d:泌尿系统疾病者;e:精神或智力异常者;f:难以对本研究配合者。
实验组中,年龄61岁-86岁,均值(73.26±2.36)年,男29例,女21例。
对照组中,年龄60岁-85岁,均值(72.97±2.40)年,男30例,女20例。
对比2组老年晚期胃癌患者的资料,无统计学意义(P>0.05)。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
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效果观察摘要:目的观察研究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 86 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43 例,对照组给予紫杉醇单药化疗,观察组给予甲磺酸阿帕替尼片(艾坦)治疗,随访并记录 2 组患者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CYFRA21-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以及疗效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细胞角蛋白 19 片段(CYFRA21- 1)值分别为(14. 01 ±1.04、 4. 42 ±0. 35)ng/mL,均优于对照组(18. 05 ±1. 86、 18. 05 ±1. 86)ng/mL(P < 0.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以及基质金属蛋白酶- 9(MMP- 9)值分别为(285. 49 ± 35. 47 ng/L、 1008. 28 ± 85. 16 ng/mL),均优于对照组(494. 82 ± 50. 16 ng/L、 1459. 54 ± 119. 75 ng/m L)(P <0. 05)。
观察组患者治疗后总有效率为95. 35%,高于对照组 76. 74%(P <0. 05)。
结论甲磺酸阿帕替尼片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临床治疗效果确切,值得临床进一步研究和应用。
关键词:甲磺酸阿帕替尼片;非小细胞肺癌;晚期肺癌;肺癌是呼吸系统发病率最高的恶性肿瘤,治疗难度大,患者病死率高,而我国又是肺癌的高发国家。
文献报道我国肺癌是男性致死性恶性肿瘤疾病的首位因素,在女性则位列第二位,其已经成为威胁我国人民健康的严重公共健康问题。
非小细胞肺癌包括鳞癌、腺癌、大细胞癌,占全部肺癌类型的 80% 左右,由临床缺乏有效的早期诊断与发现手段,且非小细胞肺癌在早期症状不明显呈隐匿进展,故发现时大部分患者已处于肺癌晚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
2. 1
药理与药代动力学研究
药理作用 [ 4( 氰基环戊 阿帕替尼的化学名称为 N-
[ 2[ ( 4( 3基) 苯基] 吡啶甲基) 氨基] 吡啶) ]甲酰胺, 采用 分子式为 C24 甲磺酸盐可以促进环化和改变药物的水溶性, H23 N5O . CH4 SO3 , 分子量为 493. 58 。 阿帕替尼是新型小分子 VEGFR 酪氨酸激酶强抑制剂( IC50 为 1. 0 nmol / L) , 通过高度 2 的 ATP 结合位点, 选择性竞争细胞内 VEGFR阻断下游信 从而发挥抗肿瘤血管生成的作用; 高剂量情况下还 号传导, cKit、 cSRC 和 Ret 酪 氨 酸 激 酶 的 可 以 抑 制 PDGFRβ、 活性 2. 2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7 年 4 月第 22 卷第 4 期
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 Apr. 2017 , Vol. 22 , No. 4
· 345·
·综述与讲座·
甲磺酸阿帕替尼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210002 南京 南京中医药大学附属八一医院全军肿瘤中心
1 冯久桓,秦叔逵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王
琳
【摘
要】 恶性肿瘤的发生、 发展与其血管生成密切相关, 其中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及其受体( VEGF / VEGFR ) 信号通路
是诱导血管新生最重要的调控途径, 也是多种抗肿瘤血管生成剂的关键靶点之一 。甲磺酸阿帕替尼( 艾坦 ) 是一种新型小 2, 高度选择性地作用于 VEGFR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从而发挥抗肿瘤作用。 阿帕替尼 Ⅰ、 Ⅱ、 分子的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Ⅲ期注册临床试验结果表明, 标准化疗失败的晚期胃癌患者应用阿帕替尼生存获益, 且安全性较好。 目前, 阿帕替尼单药或 肝癌、 胃癌、 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多种肿瘤的基础与临床研究正在积极开展 。 本文系统综述与阿 者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肺癌 、 为进一步的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 帕替尼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关键词】 甲磺酸阿帕替尼; 中图分类号: R730. 5 抗血管生成; 研究进展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0460 ( 2017 ) 04 - 0345 - 12
。因此, 抑制肿瘤血管生成一方面可以抑制肿
瘤细胞的生长, 并且能够减少肿瘤转移的发生。研究表明肿 瘤血管生成是一个多因素参与的、 整体和动态的过程, 血管内 皮生长因子(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 及其受 2 所介导的信号级联通路是其中 体( VEGFR) , 尤其是 VEGFR关键的调节途径, 可以调控血管内皮细胞的增殖、 迁移、 存活
Clinical and experimental progression of mesylate apatinib FENG Jiuhuan,QIN Shukui,WANG Lin. Cancer Center of PLA, 81 st Hospital of PLA,Nanjing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Nanjing 210002 ,China mail: qinsk@ csco. org. cn Corresponding author: QIN Shukui,E【Abstract】 It is generally accepted that the occurr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ancer are closely related to tumor angiogenesis. 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 and its receptor( VEGF / VEGFR) signal pathway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regulating and controlling angiogenesis ,and is also the key target of many kinds of antiangiogenesis drugs. Mesylate apatinib is a new and small molecular antiangiogenesis drug, which can strongly against tumor angiogenesis by inhibiting VEGFR2 with highly selectivity. A series of clinical trials confirms that there were certain objective response and obvious survival benefit to advanced gastric cancer patients treated by apatinib,who failed in the standard chemotherapy,also with better safety. Currently,trials and clinical studies of apatinib alone or in combination with other drugs for lung cancer,hepatic cancer,gastric cancer,colorectal cancer and breast cancer are carried on. This article reviewed fundamental experiments and clinical trial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further using of apatinib in clinic. 【Key Words】 Mesylate apatinib; Antiangiogenesis; Study progression
[1 ]
以及通透性的改变, 在促进血管生成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2 ]
。
此外, 研究发现肿瘤新生血管的形态往往呈扭曲扩张和血管 壁通透性增加, 内部血流不均匀, 导致肿瘤组织内部的药物浓 度降低
[3 ]
。因此, 2 信号通路作为靶点可以 将 VEGF / VEGFR-
有效地抗肿瘤血管生成, 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 甲磺酸阿帕替尼( mesylate apatinib, 阿帕替尼, 艾坦 ) 是一种新 型 的 小 分 子 抗 血 管 生 成 剂, 高度选择性地抑制 VEGFR2 酪氨酸激酶的活性, 阻断 VEGF 与其受体结合的信 号传导, 从而强效抑制肿瘤血管生成, 发挥抗肿瘤作用。 阿 Ⅱ、 Ⅲ期注册临床试验表明, 用于治疗标准化疗失 帕替尼Ⅰ、 败后的晚期胃癌患者具有明确的客观疗效和显著的生存获 益。因此, 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总局( CFDA ) 已于 2014 年
[4 ]
。 阿帕替尼口服吸收平均 2. 9 h 后可达
药物体内代谢
且吸收程度不受食物或进食先后顺序 血浆峰值浓度( C max ) , 的影响。阿帕替尼的氧化代谢产物在肝脏中主要以还原性 辅酶Ⅱ( NADPH) 依赖性的方式进行, 过程主要由 CYP3A4 /5 CYP2C9 等。 体内的主要代谢途径 酶介导, 其次为 CYP2D6 、 3N羟基化( 顺式和反式) 反应、 去烷基化反应、 包括环戊基25N16吡啶氧化反应、 羟基化反应以及脱氧反应等, 最终 3O包括顺式羟基阿帕替尼葡萄 产生 4 种主要代谢产物, 2) 、 31) 、 25N苷酸( M9顺式羟基阿帕替尼( M1阿帕替尼6 ) 和反式32 ) ; 原形和各代 氧化物( M1羟基阿帕替尼( M123. 8 h、 24. 7 h、 谢产物 的 消 除 半 衰 期 时 间 分 别 为 18. 6 h、 21. 2 h 和 23. 2 h。 其中 M92 主要由 UGT2B7 酶催化而成, 其稳态暴露量为药物原形暴露量的 125% , 在 4 种代谢产物 中最为重要; 其余代谢物暴露量分别为原形暴露量的 56% 、 32% 、 22% 和 5% 。 另外, M11 对 VEGFR2、 PDGFRβ 以及 cKit 激酶活性的抑制作用最强, IC50 分别为 19 nmol / L、 47 nmol / L 和 125 nmol / L[9] , 与阿帕替尼发挥抗血管生成作用关 M92 对上述酶均无明显的抑制作 系最为紧密, 与之相反, 用; 药物代谢过程未见明显性别差异 。 另有研究发现, 阿帕替尼在体内、 外实验中具有不同的 1 的产出较多, 代谢特点, 体内实验中 M1而在体外人肝微粒 2 为主, 相关机制尚不明确, 体孵化实验中代谢产物却以 M1需要进一步研究 2. 3 排泄
1 Email: qinsk@ csco. org. cn 通讯作者,
· 346·
临床肿瘤学杂志 2017 年 4 月第 22 卷第 4 期
Chinese Clinical Oncology, Apr. 2017 , Vol. 22 , No. 4
10 月批准阿帕替尼用于晚期胃癌或胃食管结合部腺癌二线 后, 相关的阿帕替尼单药或 以上治疗。在阿帕替尼上市前、 者联合其他药物治疗肺癌 、 肝癌、 胃癌、 结直肠癌和乳腺癌等 但是目前缺乏对 多种肿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正在积极开展, 这方面内容的完整疏理, 本文拟系统地综述与阿帕替尼相关 的基础和临床研究的现状与进展, 为今后的临床应用提供 参考。
[8 ]
1
药物研发背景
20 世纪末以来, Folkman 教授提出的肿瘤血管生成学说
获得了广泛认可, 医药领域亦研发出许多抗血管生成药物, 其中 Vatalanib( PTK787 ) 是瑞士诺华制药公司和德国 Schering AG 公 司 早 年 合 作 开 发 的 一 个 小 分 子 抗 血 管 生 成 剂 。 PTK787 对于 VEGFR 家族的酪氨酸激酶活性均有不同程度 的抑制作用, 大剂量 PTK787 还可抑制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 cKit、 cFms 等Ⅲ类激酶的活性 受体( PDGFR) 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