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别认同与建构的心理空间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 性别的社会学意义
探讨性别差异形成的社会原因,使我们看到了性别是被社会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意 义的,是一个社会化了(socialized)的概念。社会对性别社会意义的规定,使社会生活被这 样的性别社会意义性别化(gendered)了。这样,性别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的性别化,使性 别成为定义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社会权利和权力、社会地位、社会行为的指标之一,它不仅 根据社会期望规范了个体的性别角色行为,也确定了个体的性别群体归属。所以,性别不过 是一个容器,不同的社会制度将不同的社会意义灌输其中,使其不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类别。
本文仅尝试从“女性”这一概念的社会心理意涵出发,把网络与女性的关联作为洞悉女 性性别认同与建构过程的一个窗口。在女性进入网络社会和网络进入女性生活这一双重过程 中,我们期望透过网络看女性,即,与男性相比,女性因网络的出现,在性别认同与建构上 发生了哪些特殊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特征是什么;我们期望透过女性看网络, 即,媒体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信息环境”(information environment)如何与其他社会文化 环境以及其他媒体环境一道,通过社会成员的心理与行为,形成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联,嵌 入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生活,为社会成员的性别认同与建构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空 间。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期望透过女性进入网络和网络进入女性这一双重过程来看女性与网 络的相互建构究竟是怎样成为可能的。
性别认同与建构的心理空间:
性别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互联网
杨宜音
王甘
陈午晴
王俊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伴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互联网,也称因特网(internet)的普及成为二十世纪末以来 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事件。互联网作为新的沟通媒体,不仅创设了新的社会生活场域,而且 以其特有的功能,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
一、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
社会心理学在百年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研究方式和理论,其中有两点社会心理学家共同 认可的主张。第一点是个体的行为受到了来自环境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 强烈影响(参见 Ross & Nisbett,1991)。人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真空条件下活动,而是在一个 影响其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中活动。第二点是:个体总是主动地 建构(construe)和解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对环境做出的反应,并非环境 本身,而是我们对环境的建构与解释(Taylor,1998)。从这两点出发,我们看到,个体作 为男性或女性的分类,长久以来,正是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分类系统,作为社会背景它极大 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生活体验(Shaw,1998),人们需要通过性别身份认同来确认自 己的性别属性,建立与同类的心理联系及社会联系,以性别角色进入社会生活;同时,当人
(二)性别的信念系统
性别信念系统包括性别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态度、自我性别认同表征(Deaux & Lafrance, 1998)。这一信念系统是一个知觉的过滤器(filter),个体正是透过它知觉他人。这一信念系 统还反过来影响行动者,包括男性与女性、个人与群体。在两人互动中,双方会将自己的性 别信念系统带入互动过程当中。社会还会形成关于性别的社会信念系统,它成为个体、人际、 群际性别行为及性别关系的宏观社会心理背景。
社会学关于性别社会学的研究,不仅注意到了社会成员存在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 程,而且着力发现和解释这一发生在社会成员心理与行为层面上的过程,经由怎样的社会文 化制度型塑而完成;在个人与制度的互动中,制度对人来说有着怎样的功能;文化和社会关 于性别的价值观,如何透过家庭关系、学校教育、习俗、舆论、社会声望等各种社会化机制, 使社会成员不知不觉地将社会价值观转化为自己关于性别的个人价值观。同时,在某种社会 性别文化社会制度下,社会群体及其群体间的关系必然会具有某种被性别化了的特殊性。因 此,社会性别在社会结构、社会群体及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变迁、社会运动、社会问题等 方面,都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解释变量。
1
们面对这一分类系统,又会作出自己的性别意义解释和性别行为建构来。
男女两性分类,是一个多学科(inter-discipline)的分类系统。它既具有生物学意义,也 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意义,同时还是一个可以进行多层面(multi-level)分析 的现象。既可以从个体层面,也可以从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类别层面、社会制度层面、 文化类型层面等予以解释。为了说明社会心理学看待性别的视角,我们首先从性别认同与建 构的角度,对社会心理学以及相邻的重要学科对性别研究的视角作一个简要的叙述。
与心理学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不同,社会心理学关于“情境中的社会性别”的模式 (gender-in-context model)强调性别的动力变化和性别存在和活动的社会场域具有的重要 性。这一模式的假设是:性别行为是高度被环境影响的和变动的,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互动 因素:(1)个体(自我、被知觉者):具有自我概念和对情境的活动目的;(2)另一个个体 (他人、知觉者):具有性别信念系统和预期的人;(3)情境:可以使性别因素凸现或隐匿 (Deaux & Major,1987)。
女性网络用户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快速增长,随后达到一个较为稳定比例,这在许多发 达国家都曾出现过。这说明网络将与其他媒体一样,也正在成为或将成为女性生活世界中的 一部分,女性的网络生活体验正在成为或将成为女性全部生活体验中的一部分。互联网对女 性来说有什么意义,它为女性带来了什么?这便是一个与互联网同时出现的新问题。
以上观照性别的诸种学科视角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性别这一分类的特殊性在于:首先, 性别被刻板化。性别的社会意义依附在它的生理意义之上,由生理意义不易改变的特性,造 成社会意义的先赋性和天然性的假象。由性别生理影响到性别心理及性别社会心理,使性别
3
在作为社会身份的认同中,与种族、年龄等最少变动的类别(category)相似,在自我知觉 (self cognition)和社会知觉(social cognition)中最容易形成社会刻板印象(social stereotype, 即在心理上对性别特征和意义的中心化过程),随后赋予价值评价。于是,其社会意义对生 理意义的附着就更紧密,更容易以生理意义界定和解释其社会意义,先赋性(ascription)对 获得性(achievement)的限定也越强。其次,性别被对立化。性别的生理属性主要被分为 男女两类而不是多类(或两极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动空间,或存在可被人们操纵变动的性别倾 向),因此,上述中心化过程又表现为极化(polarization)过程。附着在生理意义上的性别 社会属性更可能演化为有区分的、两两对应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包含着权力意味和道德意 味。于是,差异对应摇身变成了矛盾对立。例如,男性强壮,女性柔韧,其中生理意义和社 会意义并存,并延伸到社会角色分工期望和规定、文化象征和隐喻,甚至是先定的权力地位 关系(主导或服从)和道德评价与价值评价(好或不好、重要或不重要)等方面。
2
当性别成为权力社会文化体系中规范人们社会认知、交往方式、社会地位获得、整合 社会和维系等级制度的社会文化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类别时,性别角色便是人们与所在社 会文化之间关系的显现,也是建构所在社会文化的因素之一。性别的含义也就成为一个社会 社会文化特性的标识之一,它彰显和证成了一个社会的性别权力关系和体现这一关系的象征 符号体系。
在强调人际互动、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下,交往中的社会行动者双方,不仅个人具有对 性别的个人信念系统与解释系统,对方或社会也具有对性别的信念系统与解释系统或在社会 中占主导地位的性别信念系统与解释系统(关于性别信念系统,下文将辟专节讨论),而且, 个人具有对自我行为的对方反应预期和应对策略。因此,性别的社会信念系统的形成、保持 以及改变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不可能不卷入社会生活,在卷入社会 生活之时,又不能不在意带有本身性别信念系统、正在判断和评价自己的社会重要他人,因 而也不可能不参与社会性别角色规范的形成、保持以及改变的过程。同时,个人对这些社会 规范和性别的社会信念系统是存在个人自身的解释和应对选择的,并非亦步亦趋地遵奉这些 规范。
2. 性Baidu Nhomakorabea的心理学意义
自 Ellis1894 年出版《男性与女性》起,男女差异问题在心理学界已经被讨论了一个世 纪(Morawski,1996),并在 21 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快速增长。在心理学性别差异的视角(sex difference approach)下,大量关于男性心理特质(masculinity)与女性心理特质(femininity)、 性别心理差异与性别生理基础之间的关系、性别心理的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已有大量累积,形 成了心理学中的性别心理学分支学科。例如:性与性别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gender and sexuality)、性别与心理学(gender and psychology)、性别差异心理学(sex differences psychology)。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其重点在于探讨性别心理过程的差异以及性别心理特 质的差异是否存在、差异的程度、差异的生理和社会基础、差异的发展(Bem,1981;Beall & Sternberg,1993;Brannon,1996)。这一取向的研究发现了一些男性女性基于解剖学、生 理学和早期经验形成的在外貌、态度与行为上可以将两性分开的特质(Lenney,1990/1997), 例如,在攻击性、亲社会行为、接受他人影响、情绪性、道德推理、领导能力、成就动机等 方面,均被发现存在着性别差异。不过,相反的证据亦层出不穷。争论者注意到了社会、文 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在对差异影响源的解释上,研究者或是持生物因素观点,强调自然 (nature);或是持社会化因素观点,强调教化(nurture);或是二者兼而有之(Deaux & Lafrance,1998)。性别心理的视角注重的是性别差异的存在及性别特征本身,对性别身份 获得机制的认识也局限于生理规定和社会的建构两方面。
4. 性别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从性别的社会意义,可以看到性别差异心理学的根本局限。正如性别社会心理学家 Bem ( 1994 ) 指 出 , 心 理 学 关 于 性 别 的 研 究 有 三 个 潜 在 的 假 设 :( 1 ) 性 别 极 化 ( gender polarization );( 2 ) 男 性 利 益 中 心 主 义 ( androcentrism );( 3 ) 生 物 本 质 主 义 ( biological essentialism)。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简单寻找性别差异的研究取向是不够的。在这一框 架下的分析往往强调性别之间的对立而不是相互的交融,强调个体而不是环境,强调生物基 础或早期社会化而不是在社会架构中当前两性具有的不同和不平等的地位处境。性别差异的 分析框架是把差异看作固定的,而不是把差异看作变动的,因此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 化了(Deaux & Major,1987)。
正是由于社会文化赋予性别这一类别这样的意义,任何社会文化设计中都不能没有性别 社会文化设计,任何社会权力系统都不能放弃性别权力系统。在个体社会心理及群体社会心 理中,性别都不可能只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区别,它必然也是一个带有丰富社会文化意义的 符号或象征和知觉图式,必然也是一类社会沟通的语言和归属依据,必然也是一方社会关系 互动的权力空间和一副令人或安适其中、或若有所失、或倍感压抑的行为规矩或枷锁。这些 应该说是我们讨论网络与女性问题的背景。
(一)性别的意义
性别(gender differences),即男女差异或男女差别,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群体差异,也 因此成为个别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的重要来源。
1. 性别的生物学意义
性别的生物学基础是指从遗传构成、解剖和繁殖功能等方面对人进行性别分类的依据。 生物学意义上的性(sex),是由染色体、性腺和激素、内外生殖器官和脑的组织所限定的 (Etaugh & Bridges,2001/2003)。性别的生理差异成为男女识别的基础。
探讨性别差异形成的社会原因,使我们看到了性别是被社会赋予了一定的社会文化意 义的,是一个社会化了(socialized)的概念。社会对性别社会意义的规定,使社会生活被这 样的性别社会意义性别化(gendered)了。这样,性别的社会化,以及社会的性别化,使性 别成为定义社会成员社会关系、社会权利和权力、社会地位、社会行为的指标之一,它不仅 根据社会期望规范了个体的性别角色行为,也确定了个体的性别群体归属。所以,性别不过 是一个容器,不同的社会制度将不同的社会意义灌输其中,使其不再是一个无关紧要的类别。
本文仅尝试从“女性”这一概念的社会心理意涵出发,把网络与女性的关联作为洞悉女 性性别认同与建构过程的一个窗口。在女性进入网络社会和网络进入女性生活这一双重过程 中,我们期望透过网络看女性,即,与男性相比,女性因网络的出现,在性别认同与建构上 发生了哪些特殊的变化,这些变化的社会心理机制和特征是什么;我们期望透过女性看网络, 即,媒体作为人类生存的一种“信息环境”(information environment)如何与其他社会文化 环境以及其他媒体环境一道,通过社会成员的心理与行为,形成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联,嵌 入他们的社会生活和心理生活,为社会成员的性别认同与建构提供了一个什么样的社会空 间。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期望透过女性进入网络和网络进入女性这一双重过程来看女性与网 络的相互建构究竟是怎样成为可能的。
性别认同与建构的心理空间:
性别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互联网
杨宜音
王甘
陈午晴
王俊秀
(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北京,100732)
伴随着电脑应用的普及,互联网,也称因特网(internet)的普及成为二十世纪末以来 影响人类生活的重要事件。互联网作为新的沟通媒体,不仅创设了新的社会生活场域,而且 以其特有的功能,在许多方面影响着人们。
一、社会心理学视角下的性别
社会心理学在百年发展史上出现了许多研究方式和理论,其中有两点社会心理学家共同 认可的主张。第一点是个体的行为受到了来自环境的强烈影响,尤其是受到来自社会环境的 强烈影响(参见 Ross & Nisbett,1991)。人不是在一个孤立的真空条件下活动,而是在一个 影响其思想、情感及行为的社会背景(social context)中活动。第二点是:个体总是主动地 建构(construe)和解释其所处的社会环境。也就是说,我们对环境做出的反应,并非环境 本身,而是我们对环境的建构与解释(Taylor,1998)。从这两点出发,我们看到,个体作 为男性或女性的分类,长久以来,正是社会生活中极其重要分类系统,作为社会背景它极大 地影响着身处其中的人们的生活体验(Shaw,1998),人们需要通过性别身份认同来确认自 己的性别属性,建立与同类的心理联系及社会联系,以性别角色进入社会生活;同时,当人
(二)性别的信念系统
性别信念系统包括性别刻板印象、性别角色态度、自我性别认同表征(Deaux & Lafrance, 1998)。这一信念系统是一个知觉的过滤器(filter),个体正是透过它知觉他人。这一信念系 统还反过来影响行动者,包括男性与女性、个人与群体。在两人互动中,双方会将自己的性 别信念系统带入互动过程当中。社会还会形成关于性别的社会信念系统,它成为个体、人际、 群际性别行为及性别关系的宏观社会心理背景。
社会学关于性别社会学的研究,不仅注意到了社会成员存在社会性别角色的社会化过 程,而且着力发现和解释这一发生在社会成员心理与行为层面上的过程,经由怎样的社会文 化制度型塑而完成;在个人与制度的互动中,制度对人来说有着怎样的功能;文化和社会关 于性别的价值观,如何透过家庭关系、学校教育、习俗、舆论、社会声望等各种社会化机制, 使社会成员不知不觉地将社会价值观转化为自己关于性别的个人价值观。同时,在某种社会 性别文化社会制度下,社会群体及其群体间的关系必然会具有某种被性别化了的特殊性。因 此,社会性别在社会结构、社会群体及关系、社会组织、社会变迁、社会运动、社会问题等 方面,都是一个有影响力的解释变量。
1
们面对这一分类系统,又会作出自己的性别意义解释和性别行为建构来。
男女两性分类,是一个多学科(inter-discipline)的分类系统。它既具有生物学意义,也 具有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意义,同时还是一个可以进行多层面(multi-level)分析 的现象。既可以从个体层面,也可以从人际层面、群体层面、社会类别层面、社会制度层面、 文化类型层面等予以解释。为了说明社会心理学看待性别的视角,我们首先从性别认同与建 构的角度,对社会心理学以及相邻的重要学科对性别研究的视角作一个简要的叙述。
与心理学关于性别差异的研究不同,社会心理学关于“情境中的社会性别”的模式 (gender-in-context model)强调性别的动力变化和性别存在和活动的社会场域具有的重要 性。这一模式的假设是:性别行为是高度被环境影响的和变动的,可以分解为以下三个互动 因素:(1)个体(自我、被知觉者):具有自我概念和对情境的活动目的;(2)另一个个体 (他人、知觉者):具有性别信念系统和预期的人;(3)情境:可以使性别因素凸现或隐匿 (Deaux & Major,1987)。
女性网络用户数量在一定时间内的快速增长,随后达到一个较为稳定比例,这在许多发 达国家都曾出现过。这说明网络将与其他媒体一样,也正在成为或将成为女性生活世界中的 一部分,女性的网络生活体验正在成为或将成为女性全部生活体验中的一部分。互联网对女 性来说有什么意义,它为女性带来了什么?这便是一个与互联网同时出现的新问题。
以上观照性别的诸种学科视角并不是相互孤立的。性别这一分类的特殊性在于:首先, 性别被刻板化。性别的社会意义依附在它的生理意义之上,由生理意义不易改变的特性,造 成社会意义的先赋性和天然性的假象。由性别生理影响到性别心理及性别社会心理,使性别
3
在作为社会身份的认同中,与种族、年龄等最少变动的类别(category)相似,在自我知觉 (self cognition)和社会知觉(social cognition)中最容易形成社会刻板印象(social stereotype, 即在心理上对性别特征和意义的中心化过程),随后赋予价值评价。于是,其社会意义对生 理意义的附着就更紧密,更容易以生理意义界定和解释其社会意义,先赋性(ascription)对 获得性(achievement)的限定也越强。其次,性别被对立化。性别的生理属性主要被分为 男女两类而不是多类(或两极之间存在较大的变动空间,或存在可被人们操纵变动的性别倾 向),因此,上述中心化过程又表现为极化(polarization)过程。附着在生理意义上的性别 社会属性更可能演化为有区分的、两两对应的甚至是相互对立的、包含着权力意味和道德意 味。于是,差异对应摇身变成了矛盾对立。例如,男性强壮,女性柔韧,其中生理意义和社 会意义并存,并延伸到社会角色分工期望和规定、文化象征和隐喻,甚至是先定的权力地位 关系(主导或服从)和道德评价与价值评价(好或不好、重要或不重要)等方面。
2
当性别成为权力社会文化体系中规范人们社会认知、交往方式、社会地位获得、整合 社会和维系等级制度的社会文化设计中一个不可或缺的类别时,性别角色便是人们与所在社 会文化之间关系的显现,也是建构所在社会文化的因素之一。性别的含义也就成为一个社会 社会文化特性的标识之一,它彰显和证成了一个社会的性别权力关系和体现这一关系的象征 符号体系。
在强调人际互动、人与环境互动的视角下,交往中的社会行动者双方,不仅个人具有对 性别的个人信念系统与解释系统,对方或社会也具有对性别的信念系统与解释系统或在社会 中占主导地位的性别信念系统与解释系统(关于性别信念系统,下文将辟专节讨论),而且, 个人具有对自我行为的对方反应预期和应对策略。因此,性别的社会信念系统的形成、保持 以及改变是个体与他人及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一个人不可能不卷入社会生活,在卷入社会 生活之时,又不能不在意带有本身性别信念系统、正在判断和评价自己的社会重要他人,因 而也不可能不参与社会性别角色规范的形成、保持以及改变的过程。同时,个人对这些社会 规范和性别的社会信念系统是存在个人自身的解释和应对选择的,并非亦步亦趋地遵奉这些 规范。
2. 性Baidu Nhomakorabea的心理学意义
自 Ellis1894 年出版《男性与女性》起,男女差异问题在心理学界已经被讨论了一个世 纪(Morawski,1996),并在 21 世纪的最后十年中快速增长。在心理学性别差异的视角(sex difference approach)下,大量关于男性心理特质(masculinity)与女性心理特质(femininity)、 性别心理差异与性别生理基础之间的关系、性别心理的发展等方面的知识已有大量累积,形 成了心理学中的性别心理学分支学科。例如:性与性别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gender and sexuality)、性别与心理学(gender and psychology)、性别差异心理学(sex differences psychology)。性别差异心理学研究,其重点在于探讨性别心理过程的差异以及性别心理特 质的差异是否存在、差异的程度、差异的生理和社会基础、差异的发展(Bem,1981;Beall & Sternberg,1993;Brannon,1996)。这一取向的研究发现了一些男性女性基于解剖学、生 理学和早期经验形成的在外貌、态度与行为上可以将两性分开的特质(Lenney,1990/1997), 例如,在攻击性、亲社会行为、接受他人影响、情绪性、道德推理、领导能力、成就动机等 方面,均被发现存在着性别差异。不过,相反的证据亦层出不穷。争论者注意到了社会、文 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在对差异影响源的解释上,研究者或是持生物因素观点,强调自然 (nature);或是持社会化因素观点,强调教化(nurture);或是二者兼而有之(Deaux & Lafrance,1998)。性别心理的视角注重的是性别差异的存在及性别特征本身,对性别身份 获得机制的认识也局限于生理规定和社会的建构两方面。
4. 性别的社会心理学意义
从性别的社会意义,可以看到性别差异心理学的根本局限。正如性别社会心理学家 Bem ( 1994 ) 指 出 , 心 理 学 关 于 性 别 的 研 究 有 三 个 潜 在 的 假 设 :( 1 ) 性 别 极 化 ( gender polarization );( 2 ) 男 性 利 益 中 心 主 义 ( androcentrism );( 3 ) 生 物 本 质 主 义 ( biological essentialism)。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简单寻找性别差异的研究取向是不够的。在这一框 架下的分析往往强调性别之间的对立而不是相互的交融,强调个体而不是环境,强调生物基 础或早期社会化而不是在社会架构中当前两性具有的不同和不平等的地位处境。性别差异的 分析框架是把差异看作固定的,而不是把差异看作变动的,因此将一个复杂的问题过于简单 化了(Deaux & Major,1987)。
正是由于社会文化赋予性别这一类别这样的意义,任何社会文化设计中都不能没有性别 社会文化设计,任何社会权力系统都不能放弃性别权力系统。在个体社会心理及群体社会心 理中,性别都不可能只具有生物学意义上的区别,它必然也是一个带有丰富社会文化意义的 符号或象征和知觉图式,必然也是一类社会沟通的语言和归属依据,必然也是一方社会关系 互动的权力空间和一副令人或安适其中、或若有所失、或倍感压抑的行为规矩或枷锁。这些 应该说是我们讨论网络与女性问题的背景。
(一)性别的意义
性别(gender differences),即男女差异或男女差别,是人类社会中重要的群体差异,也 因此成为个别差异(individual differences)的重要来源。
1. 性别的生物学意义
性别的生物学基础是指从遗传构成、解剖和繁殖功能等方面对人进行性别分类的依据。 生物学意义上的性(sex),是由染色体、性腺和激素、内外生殖器官和脑的组织所限定的 (Etaugh & Bridges,2001/2003)。性别的生理差异成为男女识别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