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坐具发展史简介

合集下载

一切为了舒服的坐下来浅论古代人们坐姿和坐具的发展变化!

一切为了舒服的坐下来浅论古代人们坐姿和坐具的发展变化!

⼀切为了舒服的坐下来浅论古代⼈们坐姿和坐具的发展变化!历史上,中国⼈的坐姿经历了从席地⽽坐,到跪坐,再到垂⾜坐的过程,坐姿的变化与坐具的发展相辅相成,也孕育出了不同的⽂化符号。

坐具的发展史,不仅是坐姿的演化史,更是国⼈的⽂化史。

箕踞⾼逸图 · 唐孙位此图描绘的是魏晋时的⽵林七贤,箕踞⽽坐。

先秦殷商时期,我们的坐姿为“蹲踞”与“箕踞”。

所谓“箕踞”,是席地坐⽽两脚前伸,这两种坐姿,因不雅⽽淘汰了。

到了殷商晚期,跪坐作为主要坐姿⽽确⽴下来。

⾄周以后,跪坐附上了礼制⾊彩。

据尚秉和《历代社会风俗事物考》载:古器⽤不备,皆坐于地上,⽽籍以席。

因席⽽坐,是礼在实际⽣活中的表现。

古⼈⾃有规矩。

有关登席的礼节,“登席不由前,为躐席。

徒坐不尽席尺。

”有关坐席的规矩,“待坐于所尊敬,⽏余席。

”有关席上跪坐的姿势,“古之坐⾃膝以下向后屈,⽽以尻坐于⾜上。

”▽跪坐⼥史箴图 · 东晋顾恺之此图是根据西晋朝⾂张华收集编写的历代先贤圣⼥的事迹《⼥史箴》内容所作之画,以为劝诫和警⽰。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主记史) 独坐榻 · 汉⼀般来说,榻产⽣于先秦,盛⾏于汉魏六朝。

秦汉时期的⼈⼀般多坐在席上,地位尊贵者往往独坐⼀榻。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 · 汉东汉刘熙的《释名》有详解:“榻,⼈所坐卧,⽈床。

床,装也,所以⾃装载也。

长狭⽽卑⽈榻,⾔其榻然近地也。

”这⾥提到的“长狭⽽卑”是相对床⽽⾔的,榻⼀般⽐较矮、窄。

两汉汉时,⼈们崇尚黄⽼⽆为,乡绅富豪⽤华美之席来表⽰⾃⼰的⾝份,因⽤途有别,分暖席、凉席,暖席由⽑⽪制,⽽凉席由⽵、草、藤编制。

亦有华贵者象⽛席、椰叶席等。

汉代坐席礼仪以东为尊,《史记·淮阴侯传》载,“得⼴武君令东向坐,⽽⼰向西事之。

”西汉时,有“榻”之名,单指坐具,“长狭⽽卑者⽈榻,⾔其体,榻然近地也,⼩者⽈独坐,主⼈⽆⼆独坐也。

”⾄东汉,“坐床者不可胜当数” 。

东汉末年,出现⼀种称为“胡床”的坐具,其与床榻完全不同,是唯⼀的⾼形坐具,⾮汉⼈所创,⽽由丝绸之路传进。

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史(概述)

中国古典家具的发展史(概述)展开全文一、简述中国家具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历史悠久,在其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创造出了灿烂辉煌的文化。

中国家具是中华民族的文化遗产,是全世界的共同财富。

家具,通常指“桌椅板凳”之类,中国各个时代人们的生活方式不同决定了中国家具发展的方向。

魏、晋时代人们习惯席地而坐,因此家具多为低矮型,室内以床为主,地面铺席;再后来出现屏、几、案等家具,床既是卧具也是坐具,在此基础上又衍生出榻等。

到商、周、秦、汉、魏各时期,没有太多变化,有凳、桌出现,但不是主流;直到汉代,胡床进入中原地带,到南北朝时期,高型坐具陆续出现,垂足而坐开始流行;到唐朝人们的生活方式发生变革,人们开始坐高,双足悬起,高的桌、椅、凳等已被人所使用,中国垂足家具逐渐兴起,经五代十国至宋代垂足家具才定型,各种配合高坐的家具也应运而生,垂足家具完全取代席地家具,制作工艺也基本成熟;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家具达到鼎盛时期,对家具的生产、设计要求精益求精,真正将中国家具推向艺术顶峰。

中国历代家具的特质,在于它不仅仅通过各历史时期的演变,完善其服务于人类的使用价值,同时还凝聚出在其特定环境里形成的不同艺术风格。

在现存的明清家具中,比较集中的体现出精湛的工艺价值、极高的艺术欣赏价值和沉重的历史文化价值,这就使家具成为中华民族值得骄傲并珍视的文化遗产之一。

以下是摘自新浪网和中国连锁网的一些资料,本人又做了一些补充,原文是介绍各个时期的家具特点,及演变,我在原文艺工作者基础上加了文化与家具方面的联系及一些史资介绍(包括图片文字)另对各时期的各种家具做了配图。

主要是根据中国家具发展的几个典型阶段来论述: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开始第一个家具命名为“榻”;中国在商代进入青铜文明时期,在日常生活当中,祭祀活动占有至高无上的地位,礼器也成为这一时期最重要的器物,其中有部分器物可视为早期的家具,起到置物、储存等作用。

中国椅子演变史

中国椅子演变史

中国椅子的演变史人是一种很会享乐的动物,追求永无止境。

从椅子的发展中就可以看出来,下面我们感受下我国椅子的发展史。

第一阶段:史前史前,由于生产力不高,生产工具的限制,人们无法人工制作,此时期的坐具主要是:大地,石头等。

第二阶段:古代椅子的起源,一开始椅子是叫马扎,从北方传到中原正襟危坐的来源就是皇帝在椅子上的姿势后来,汉代时在马扎的基础上进行改良,改名叫胡床胡床又叫,禅床,僧人在上面坐禅。

“椅子”名称的由来:“椅”字还有一种解释,作“车旁”讲,即车的围栏。

(唐)约在晚唐至五代,出现了绣墩,靠背椅,桌,塌,室内陈设布局等。

五代王齐翰的《堪书图》中有三折三屏风附有木座,置于室内后部中央,成为人们起居活动和家具布置的背景后来受到马车的启发,在之前的基础上加上护栏(唐)隋唐朝时又称为“交床”唐代卢楞迦的《六尊者像》中描绘的椅子整体造型庄重华贵两晋时期的椅子唐朝唐代中期唐朝统治阶段积极创业,励精图治,一种奋发向上刚健有力的审美观:华丽的扶手椅,圈椅等都反映出崇尚华丽的盛唐风格元代的椅子明代圈椅,扶手曲线流畅,线条利落,它们都表现出形体稳重,比例适度。

明代家具的经典——官帽椅,其特点简洁,舒畅,线条流畅,秀美,给人一种清秀之感清朝太师椅是古家具中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

在明代时,将上部安栲栳样椅圈儿的圈椅称为太师椅。

到了清代,太师椅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此扶手椅的靠背板、扶手与椅面间成直角,样子庄重严谨,用料厚重,宽大夸张,装饰繁缛。

这些的特征都是为了显示突出主人的地位和身份,已经完全脱离了舒适,而趋向于尊严。

清朝的椅子第三阶段:近现代近现代的椅子造型材料都打破传统观念,也有了新工艺的应用功能椅子面向未来的椅子。

(完整版)中国家具发展史

(完整版)中国家具发展史
中国家具的发展史
中国家具的发展史
家具发展进程中的四种风格
1 早期家具(周代至南北朝) 2 宋式家具(隋唐至元代及明朝早期) 3 明式家具(明中期至清早期) 4 清式家具(清中期以后)
原始社会 夏商周 春秋战国秦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隋唐五代 宋辽金 元明清
早期家具(周代至南北朝)
中国家具是从低到高逐渐演变的,它最早起源于"席地而坐"的席,逐渐 发展到"垂足而坐" 的坐具。最早最原始的家具是坐卧铺垫用的席,人们日常 生活或跪或盘腿而坐,配以低矮的家具。这时候,为了阻挡风寒,是用帷幕 围起而成为室的。汉代之前,最具代表性的是漆木家具,漆案和漆几是普遍 使用的家具。
俎是古代的一种礼 器,为祭祀时切割或陈 列牲畜之用具。图中的 俎为四条腿。
彩绘鸳鸯盒·战国·
整个造型为一只立雕 的鸳鸯,头部可以转动, 身体镂空,背部有一长方 形口。它巧妙地将实用与 美观融为一体,使之成为 一件具有隽永艺术魅力的 精品。
漆案·战国·(图) 此漆案案面光洁,中心部分无饰,四周饰以水涡纹。案有四腿,腿下横木承担
明代家具按不同的用材和工艺可分为: 1、传统的漆饰家具(或叫彩绘漆家具,)。 2、新颖的硬木家具。出现了黄花梨、紫檀木、鸡翅木等硬木家具。 3、软木家具。以榆木等为代表的明代软木家具。 4、竹藤、山柳制作的民间家具。由于此种家具较多在民间使用,传世珍宝不多。 5、陶、石制作的家具。
明式家具(明中期至清早期)
中国古典家具从明代中期至清前期(15~17世纪)终于发展到了顶峰,这一时期被称 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黄金时期",这一时期的家具式样被称为明式家具。当时,由于交通的 发达,印度、缅甸和东南亚一带出产的硬木材,如紫檀木、花梨木、铁力木、酸枝木等源 源不断输入中国。这些木材色泽沉着,纹理优美,兼之质地坚硬细腻,适宜于制作精密的 榫卯和进行细致的雕饰,做出来的家具质朴而不俗,具有独特的美学个性和实用价值。 加之当时社会经济繁荣,家具制作在技艺、造型上都有了飞跃的进步,各类家具的种类也 空前发展。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

雕花木案 · 战国·
1.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具
黑漆朱绘三角纹木俎· 战国·
造型古朴敦厚,绘饰有极精美的三角形几何图案。从这一时期俎的造型 来看,已经具备有桌案的雏形了。
1.春秋战国时期的家具
凭几(战国) 漆几(战国)
从湖北随县曾乙侯墓出土的彩绘漆几。 由三块木板榫接而成,结构合理,竖立 的两块木板为几足,中间横板为几面。 立板侧面绘饰云纹,精美无比。
1.夏商周时期的家具
漆案(长沙刘城桥 楚墓) 铜禁(陕西宝鸡台周墓)
1.夏商周时期的家具
《三礼图》中的周 几 · 周·
俎是古代的一种礼器,为祭祀时切割或陈列牲畜之用具。 图中的俎为四条腿,前后腿下端加一横木,使俎腿不直接 着地,由横木承接,这是后世家具“托泥”的始祖。
托泥
• 托泥是装在家具足下的一种构件,它的作用相当于管脚枨。 • 托泥分两种类型,一种是框形,框形托泥又有方形、长方 形、六角形、八角形、圆形及梅花形、海棠形等。托泥的 形状要根据面的形状而定。一种是垫木形,是用一长条方 木装在家具足下。框形托泥多用在有束腰家具上,有束腰 家具多用抱肩榫,这种结构的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而管 束脚足的拉力却很弱,所以单就这种结构来说是不完备的, 为了弥补它的不足,则采取在足下装托泥或安管脚枨的做 法,这样从家具各部位相互配合的角度分析,腿足顶端有 桌面管束,足端有托泥管束,中间的牙板只起支撑的作用, 仍是一个科学合理的整体。 • 托泥的作用还在于一件家具因陈设时间过久,接触地面的 部分难免受潮腐烂或因挪动而磨损,从而影响家具的使用 寿命。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只需更换托泥即可得到解决。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
中国家具的起源是世界家具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 其发展随着社会化的进程经历了多层次的变革。几 千年来,我国的家具始终保持着独具特色的民族风 格,在世界家具体系中享有盛誉.我国的家具艺术 是我国民族文化遗产的一个组成部分,也是我国劳 动人民在长期实践中聪明和智慧的结晶。 • 由于人们生活起居习惯的变化,中国传统家具经历 了自商周到秦汉的席地跪坐的矮形家具,从魏晋到 隋唐席地跪坐与垂足而坐并存的过渡时期家具,至 北宋垂足而坐的高型家具的演变过程,以后又经过 五六百年历史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在明清时期达到 了艺术高峰。

中国代椅子的故事

中国代椅子的故事

中国代椅子的故事
在中国的历史上,椅子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汉朝时期,而椅子的普及和发展则经历了漫长的历程。

最初,椅子被称作“胡床”,是游牧民族从北方带来的生活方式。

随着时间的推移,“胡床”逐渐演变成了交椅,其四足两两相交以便折叠,坐位部分以绳编成,同于早期绳床。

到了唐朝时期,椅子的形态和功能已经非常接近现代的椅子了。

在唐人的笔记中,已经有了“倚子”之名,到了宪宗初年,则已因谐音而改作“椅子”。

宋朝时期,由于对高坐文化的需求增加,椅子进一步发展,出现了带有靠背的交椅、圈椅等。

南宋学者对椅子的发展做出了贡献,他们将绳床同于交椅,又将交椅同于胡床,从而产生了混淆。

总的来说,中国椅子的起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程,从最初的“胡床”到现代的椅子,经历了多次形态和功能的演变。

同时,中国椅子的历史也反映了中国古代文化的发展和演变。

中国座椅的发展历程

中国座椅的发展历程

中国座椅的发展历程
中国座椅的发展历程可以追溯到古代中国的席地而坐的文化。

在古代,人们主要使用木头或竹子制作的简单椅子,这些椅子多数是平坐或扣足式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座椅的设计开始多样化。

唐代的座椅开始采用榫卯结构,通过组装构件来形成可拆卸的座椅。

明代时,座椅的制作工艺更加精细,经常使用硬木材料和雕刻技术来美化座椅的外观。

清代是中国座椅发展的高峰时期。

当时的座椅制作工艺非常精湛,结构复杂而稳固。

皇家御用的座椅多是由贵重的红木材料制成,外表装饰华丽,雕刻精细。

这些座椅常常是大师们亲自设计并制作,成为了当时宫廷和富豪们炫耀财富和地位的象征。

近代以后,中国座椅在设计和制作工艺上也发生了较大变化。

受到西方座椅的影响,中国开始引入坐垫和背垫来增加座椅的舒适度。

同时,现代材料和工艺的运用使得座椅更加轻便和实用。

随着工业化和科技的发展,中国座椅行业进一步向现代化迈进。

近年来,中国的座椅制造商将更多的关注点放在人体工学和功能性方面,设计出符合人体工程学的座椅,提供更好的坐姿支撑和舒适度。

同时,中国座椅也开始注重环保和可持续性,采用环保材料和理念,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对健康和环保的需求。

总体来说,中国座椅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简单到复杂、从实用
到舒适的变化。

如今,中国座椅行业正朝着更人性化、智能化和环保可持续的方向发展。

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椅凳宝座篇

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椅凳宝座篇

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椅凳宝座篇汉代之前,人们是没有坐具,通常采用的以茅草、树叶、兽皮等制成的席子,席地而坐。

直到一种被称为胡床的坐具从域外传入中原,才有了真正意义上的椅凳。

后进唐朝的全力发展,椅子才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直呼为椅子。

其中椅子演化为三大种类:凳、椅子、宝座,并又细分成多种名称和造型,下面列出部分说明:1)凳主要有:方凳、圆凳、条凳、马札、脚凳、坐墩、杌凳、交杌、长凳。

2)椅子主要有:交椅、太师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灯挂椅、皇宫椅等。

3)宝座以上几类都有各自的分类和进化规律,但总体进化规律是由矮变高,由简入繁。

在各个历史时期,中国古代的椅凳类家具风格和特色也有所不同。

宋代的椅凳类家具造型纯朴纤秀、结构合理精细,垂足而坐的椅、凳、墩等高型家具在人们日常生活中十分普及。

明代在继承宋代工艺的基础上,推陈出新,在造型上讲究简洁朴实,符合人体功能需要。

清代椅凳类家具则逐渐脱离明代风格,一味追求富丽华贵。

[一] 凳凳,最早并不是我们今天坐的凳子,它是专指蹬具,相当于脚踏。

它成为坐具,也是汉代以后的事。

凳的形式有方圆两种,凳面的板心,也有许多花样,有影木心者,有各种硬木心者,有木框漆心者,还有藤心,大理石心者。

宋代以后,用材及工艺都很讲究。

凳主要有:方凳、圆凳、条凳、马札、脚凳、坐墩、杌凳、交杌、长凳等造型。

[二] 椅中国古代椅子,主要从唐以后出现,而椅子主要也从胡床的名称中分离出来,后直呼为椅子。

其中椅子主要种类:交椅、太师椅、官帽椅(四出头官帽椅、南官帽椅)、圈椅、玫瑰椅、灯挂椅、皇宫椅等。

1、交椅交椅是一种很古老的椅子,因椅子腿呈交叉状,故名“交椅”,是可以折叠的交足椅子。

交椅出生于唐代,流行于宋代。

交椅可分为直后背和圆后背两种,其交接部位一般都用金属饰件钉裹。

明代的交椅以圆后背为多。

交椅可以折合,便于携带,其座面有皮制与绳编两种。

据悉,皇帝出行打猎的时候,侍从随身替他扛着的椅子就是交椅,皇帝累了,就命侍从打开交椅坐上歇息。

2024年中国古代家具史

2024年中国古代家具史
加固四腿的作用。
图1 罗锅枨单矮老
图2 罗锅枨双矮老
图1 鱼肚圈口
图2 长方圈口
券口或圈口
券口就是镶在家具的四条立 柱之间的镶板。在上、左、 右三面镶板的叫券口。在上、 下、左、右四边镶板的叫圈 口。这些券口或圈口的名称, 都以中间的空洞纹样命名。 如空洞是壸门形,则叫壸门 券口。这种券口和圈口,既 是一种美化装饰,同时,又 起着支撑重量,加强牢固的 作用 。
战国,秦汉,三国时期家具
图5 攒牙子
图6 弓背牙头
用在衣架、镜架上部 搭脑的两侧,名叫挂 牙。而施在屏风、衣 架等底座两边的牙子 叫站牙,也叫坐角牙
子。
图7 挂牙
图8 站牙
秦汉时期家具的特点: 写实精炼
秦汉时期: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 上,漆木家具进入全盛时期,不仅数量大、种类 多,而且装饰工艺也有较大的发展。
明代家具特点:1功能合理 2 结构科学 3工艺精 良 4装饰得体 5格调高雅
明式家具十六品:简练 淳朴 厚拙 凝重 雄伟 圆浑 沉穆 稠华 文绮 研秀 劲拔 柔婉 空灵 玲 珑 典雅 清新
选材:紫檀,红木,花梨木,鸡翅木,楠木,铁梨 木,乌木,黄杨木等。
设计特色: 注重结构美,不用胶和钉,主要用榫卯结构,不同
三、高形家具的出现——(魏晋南北朝)
此时期延续了秦汉时期以床榻为起居中心 的方式,此时各种家具的种类更多。由于受佛 教和北方游牧民族的影响,起居方式开始向垂 足而坐过渡。
魏晋时期: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次 民族大融合时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 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促进作用。
南北朝时期:由于胡床逐渐普及民间,并 出现各种形式的高坐具,如扶手椅,圆凳,方 凳等。床,榻也增高加大。
此外,苏州张士诚母墓出土一件银镜架,取折叠式,纹饰十分 丰富,是一件豪华的家具。这种镜架也为明代所继承与发展。 山西雁北地区一些元墓还出土了一些家具模型,有矮桌、矮案、 交椅等,因为是陶质,所以造型都很粗重。

中国家具发展史

中国家具发展史

中国家具发展史古典家具发展史中国家具的产生可上溯到新石器时代。

从新石器时代到秦汉时期,受文化和生产力的限制,家具都很简陋。

人们席地而坐,家具均较低矮。

南北朝以後,高型家具渐多。

至唐代,高型家具日趋流行,席地坐与垂足坐两种方式交替消长。

至宋代,垂足坐的高型家具普及民间,成为人们起居作息用家具的主要形式。

至此,中国传统家具的造型、结构基本定型。

此後,随著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中国传统家具在工艺、造型、结构、装饰等方面日臻成熟,至明代而大放异彩,进入一个辉煌时期,并在世界家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清代家具体量增大,注重雕饰而自成一格。

20世纪初,因受外来家具的影响,出现了"西式中做"的新式家具。

50年代後,中国家具工业迅速发展。

80年代,在借鉴各国不同的家具风格和先进生产技术的同时,中国家具不断发掘传统技艺,并结合自己的国情民俗,逐渐形成一个新的家具风格。

史前至春秋时期的家具:(史前~西元前476年)1978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西元前2500年~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

西元前21世纪,中国发明了青铜冶炼和铸造技术,出现了坚利的金属工具,为制造木器用具提供了条件,致使西周以後木家具逐渐增多。

在《诗经》、《礼记》、《左传》的记载中,这一时期的木家具已有床、几、扆(屏风)和箱等。

同时,也出现青铜家具。

从出土文物中见到的商代铜禁和饕餮蝉纹铜俎,反映出这一时期青铜家具在铸造技术以及实用、装饰方面都已达到较高的水准。

战争国时期家具:(西元前475年~前211年)战国时期,漆木家具处於发展时期,青铜家具也很大的进步。

木家具如几、案、床类形体较大的家具,多为框架结构,以榫卯连接。

常用的榫接形式有十字搭接榫、闭口贯通榫、闭口不贯通榫、开口不贯通榫、明燕尾榫等。

如信阳楚墓出土的大木床、雕花漆几、木俎等,在足与框架、足与案面、屉板木梁与边框、围栏矮柱与床框之间的连接,就采用了以上各种榫接方法,结合牢固,外形美观。

我国传统坐具的来历

我国传统坐具的来历

我国传统坐具的来历我国传统坐具的来历凳子,椅子,都向称中国传统坐具。

但,在最古的时候,我国尚没有这些“垂足而坐”的家具。

这是在经过了一段历史发展后,逐渐才形成的。

在较古的时代,我国古人都是用席的,也就是通常所说的“席地而坐”。

比如,我们所常见到的《孔子讲学图》,孔子便是坐在一张矮床上讲课,周围的72弟子坐在几张席子上听讲。

这时席子,便是人们最早的坐具。

与席同时或稍后,出现了称做“床”的家具。

古时候,床并不专指卧具,而大部作为坐具使用。

商朝甲骨文中,已有“床”的象形字。

汉朝人许慎在《说文》中称床为“安身之几坐也”,明确说是坐具。

史书中对床的记载很多,有各种各样、形形色色的床。

比如,《战国策》说战国四公子之一的孟尝君出游到楚国时,曾向楚王献“象牙床”。

汉朝一部小说书《西京杂记》记载汉武帝有一张“七宝床”。

还有一种称为“匡床”的。

又叫“独坐座”,显而易见是单人的坐具。

据说商鞅曾劝说君王要泰然地“处匡床之上而天下治”,便是指的这种代表着某种权威的坐具。

从席到床,坐具已经逐渐高起来了。

床总得有支架撑起。

在河南信阳长台关发现的战国时的一张彩漆木床,其形制便有六条小床腿。

河北望都汉墓壁画上画的单人小床,也有四条小足。

汉朝以后,又兴起一种“胡床”,形状更其高了,可以说是当时的高足坐具。

顾名思义,“胡床”原从北方少数民族传入,究竟是什么样子呢?根据宋朝人的记载,这是一种“交足”、“绷带”、“转缩须臾,重不数斤”的坐具,有人考证认为近似今天的“马扎儿”。

正由于轻型方便,常被贵族们带出郊游旅行。

相传,唐明皇出门游历,便带着此具。

登山劳累了,就地支开暂息,美其名为“逍遥座”。

《艺文类聚》记载说,曹操也坐过这种家具。

有一次他和西凉大将马超打仗,被马超突袭,曹操显得很从容,马超军赶来了,他“犹、坐胡床不起”。

从这两处记载看,所谓“胡床”,实非后世的床式卧具,而是一种有腿的简便坐具,是无疑的。

这种坐具自东汉末年传进了中原。

从“胡床”以后,我国坐具趋势越来越向高足发展。

中国古代的椅子及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椅子及发展史

中国古代的椅子及发展史椅子的名称始见于唐代,而椅子的形象则要上溯至汉魏时传入北方的胡床。

敦煌285窟壁画就有两人分坐在椅子上的图像,257窟壁画中有坐方凳和交叉腿长凳的妇女;龙门莲花洞石雕中有坐圆凳妇女,这此图像生动地再现了南北朝时期椅、凳在仕宦贵族家庭中的使用情况。

尽管当时的坐具已具备了椅子、凳子的形状,但因其时没有椅、凳的称谓,人们还习惯称之为“胡床”,在寺庙内,常用于坐禅,故又称禅床。

唐代以后,椅子的使用逐渐增多,椅子的名称也被广泛使用,才从床的品类中分离出来。

因此,论及椅、凳的起源,必须从汉魏时的胡床谈起。

高承《事物纪原》引《风俗通》称:“汉灵帝好胡服,景师作胡床,此盖其始也,今交椅是也”;《后汉书_五行志一》:“汉灵帝好胡服、胡帐、胡床、胡坐、胡饭。

京都贵戚皆竟为之。

”这两段记载可证,我国古代椅子的出现当在汉灵帝时期(168-189年)。

胡床在魏晋南北朝至隋唐时期使用较广,有钱、有势人家不仅居室必备,就是出行时还要由侍从扛着胡床跟随左右以备临时休息之用。

胡床在当时家具品类中是等级较高的品种,通常只有家中男主人或贵客才有资格享用。

在方人雅士中还多有褒词及生动描述。

如南朝梁庾肩吾《咏胡床诗》曰:传名乃外域,入用信中京。

足欹形已正,文斜体自平。

临堂对远客,命旅誓出征。

何如淄馆下,淹流奉盛明。

胡床因其形态特点又有“交床”和“绳床”之称。

隋朝称“交床”,是因为隋高祖意在忌“胡”字,器物涉“胡”字者,咸令改之。

宋。

陶《清异录》云:“胡床施转关以交足,穿绷带以容坐,转缩须臾,重不数斤。

相传明皇行幸频多,从臣扈驾,欲息无以寄身,遂创意如此,当时称‘逍遥坐’”。

胡床开始并无靠背,形如今天所见的马扎儿。

唐代始有靠背。

这种逍遥坐很可能就是带靠背的胡床。

胡床最早出现于汉代,比唐明皇早几百年,要说为唐明皇创意显然不妥。

所以这里所说的创意,应指增加了靠背。

胡床在唐宋时期盛行,宋代尤甚,不过宋时称胡床者渐少,而称其为交椅的逐渐增多了。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大纲

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大纲

有关“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史大纲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史可以追溯到夏朝,经历了不同时期和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

有关“中国古代家具”的发展史大纲如下:1.夏、商、周:这是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这一时期开始出现名为“榻”的家具。

1978年~1980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山西襄汾县陶寺村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公元前2500年~前1900年)时,从器物痕迹和彩皮辨认出随葬品已有木制长方平盘、案俎等,这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中国木家具。

2.春秋、战国及两汉:这个时期出现比较低矮的家具,青铜家具也取得了较大的进步。

这一阶段也是漆木家具的发展时期。

3.三国、两晋、南北朝:这一时期,由于佛教的传入和民族大融合的影响,高型家具开始出现并逐渐普及。

4.隋唐、五代:这一时期,随着经济的繁荣和文化的发展,家具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高型家具逐渐普及,并出现了专门用于支撑床榻的“束腰”和用于承托家具重量的“托泥”。

同时,还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和材质的家具,如雕花漆木家具和彩绘石制家具等。

5.宋、元:这一时期,随着城市的兴起和市民阶层的壮大,家具逐渐呈现出简洁明快的风格。

高型家具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出现了“鼓凳”、“交椅”等新品种。

同时,还出现了专门用于书房和客厅的家具,如“琴桌”、“棋桌”等。

6.明:这一时期,家具制作技艺达到了巅峰。

不仅出现了黄花梨、紫檀、红木等珍贵木材制成的家具,而且出现了雕刻精美、富有装饰性的家具。

同时,还出现了各种不同风格的家具,如明式、清式、仿古式等。

7.清:这一时期,家具制作技艺继续发展,但风格逐渐走向繁琐和奢华。

清式家具以雕花和彩绘为主要特点,常常采用复杂的图案和华丽的装饰。

同时,还出现了大量仿古式家具和宫廷御用家具。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坐”的发展史,看看我国古代是怎么坐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坐”的发展史,看看我国古代是怎么坐的。

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坐”的发展史,看看我国古代是怎么坐的。

展开全文我们在高中的时候都有学习过一篇文章,就是《鸿门宴》,由汉代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创作的一篇史传文,出自《史记·项羽本纪》,我们在阅读的时候,我们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因为在其中有一句,项王按剑而跽曰。

这个“跽”就是长跪,长时间双膝着地,上身挺直。

项王、项伯东向坐;亚父南向坐—亚父者,范增也;沛公北向坐,张良西向侍。

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玦以示之者三,项王默然不应。

……交戟之卫士欲止不内,樊哙侧其盾以撞,卫士仆地,哙遂入,披帷西向立,瞋目视项王,头发上指,目眦尽裂。

项王按剑而跽曰:“客何为者?”张良曰:“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

”项王曰:“壮士!赐之卮酒!”则与斗卮酒。

(《史记·项羽本纪》)看到这里,想必大家都会跟笔者一样,也感觉很奇怪,文中不是说他们是坐着的吗?为什么又变成跪着了?所以笔者今天带大家简单的了解一下,古代的中国人是怎样坐的?中国“坐”的发展史在看古装电视剧时特别是有关于秦汉时的,我们会发现有的古装剧里的人物都是跪坐在小桌子后的,但到了介绍隋唐后的古装剧中的剧中人物很多都是端坐在椅子上的。

其实古人的坐姿是不断变化的,最后才形成才是现代人躺坐在沙发里,端坐在椅子里,垂足坐在凳子上的。

看古人的坐姿发展史,就会有趣的发现,伴随着坐姿变化的,也有礼仪上的改变、生活习惯的改变、家具的改变和建筑结构的改变。

一、跪坐我国古代的“坐”,可不是像我们今天这样的“坐”,相当于现在的跪坐,就是跪在席子或是垫子上,双膝着席,臀部着落在脚后跟上。

《后汉书·向栩传》记:“(向栩)少为书生,性卓诡不伦。

恒读《老子》,状如学道。

又似狂生,好被发,著绛绡头。

常於灶北坐板床上,如是积久,板乃有膝踝足指之处……会张角作乱,栩上便宜,颇讥刺左右,不欲国家兴兵,但遣将於河上北向读《孝经》,贼自当消灭。

”向栩学道苦行因为天天跪坐,木板上就有了膝、踝、足的印痕。

科普!中国椅子的发展史

科普!中国椅子的发展史

科普!中国椅子的发展史椅”椅子,是一种树木的名称,又名“山桐子”、“水冬瓜”,(一)椅子的雏形1. 夏商周椅子的风格古代人们最早的坐是“席地而坐”。

这个阶段经历了两千多年的历史,历经夏商周春秋战国。

其坐姿也不似现在那样轻松。

所谓“坐” 即“跪” 也,这种双膝着地,上身重量落在脚踵之上,在精神上是最大的自我约束,形式上也表示出最大的敬意。

早在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发明了席子。

“距今7000 年前的浙江余姚河姆渡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芦苇席,是我国迄今发现最早的席子实物。

” 受原始社会技术水平的限制,房屋都比较简陋、低矮,室内空间狭小、昏暗。

为了避免潮湿与寒冷气候,人们将茅草、树叶、树皮或兽皮之类铺在地上,最古老的坐席由此而产生。

椅子的最初形态是大自然的直接反映。

在此阶段,坐具与卧具之间没有明显的区别。

西周是礼仪文化发展的重要时期,统治者根据席的优劣和装饰特点规定了严格的“五席” 制度,《周礼·春官·司几筵》记载:“掌五几、五席之名物,辨其用,与其位。

” 周朝礼制中,司几筵主管五种席垫的名称和品质,辨别用途以及陈设的位置,五席分别为莞席、藻席、次席、蒲席和熊席,在使用中常以席的多寡来体现等级差别。

席子成为日常生活表现礼节规制的象征,一般生活起居、接待宾从都要在室内布席,“席不正不坐”、“君赐食,必正席而尝之”等礼制由此而来。

渐渐地,坐具身上所承载的自然功能褪去,更多所赋予的属于文化内涵的东西呈现出来,并成为影响器物的因素。

2. 春秋战国风格春秋战国时期坐具的风格发生重大改变,兼顾使用功能与观赏功能。

春秋战国时期的坐具主要以席为主,同时还出现了另一种坐具——床,而且床的功能逐渐走向多样化,不仅用于睡眠,聚餐会友、办公议事等都在床上进行。

并且这一时期商代就已出现的髹漆技术被运用到床、案类家具的装饰上,绚丽无比的色彩加上浪漫神奇的图案,使坐具充满着浓厚的艺术感。

同时,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开始摆脱神秘主义色彩,开始关注现实生活和人生哲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题目中国古代坐具发展简述姓名成博文学号 ******所在学院建筑与艺术设计学院班级专业建筑学102班完成时间2013年12 月21日中国古代坐具发展简述一、摘要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坐具逐渐成为人们生活器具必不可少的一种家居形式。

历史的发展逐渐影响着坐具的造型、材料以及装饰艺术。

二、前言中国古典家具的起源是世界家具史上最早的国家之一,其发展随着社会化的进程经历了多层次的变革。

以明清家具作为中国家具的代表,在当今世界人们的生活与工作中,无论从实用、鉴赏或者是收藏上,还是象征主人的生活品位与地位上,仍然有着重要而深远的意义。

坐具作为中国古典家具的重要成员,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以及在长期劳动经验中总结出的科学技术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特点,是中国古典家具尤其是明清家具的重要代表。

三、正文1中国家具的起源发展史简述。

中国家具起源于夏朝,大致分为七个阶段的发展历程与变革:第一阶段——夏、商、周:中国早期家具的雏形阶段,出现的第一个家具被命名为“榻”;第二阶段——春秋、战国及两汉:此阶段诞生了比较低矮的家具;第三阶段——魏、晋、南北朝:高形家具的出现;第四阶段——隋唐及五代:高形家具盛典时期,高矮形家具并存发展;第五阶段——宋、元:高矮形家具较多、繁杂;第六阶段——明:中国家具的鼎盛时期(因工具、工艺、材质的发展与成熟);第七阶段——清:家具的衰退期,但明清家具是中国家具的最具影响力的代表。

坐具的产生与发展。

2.坐具在古代中国的出现及发展进程的简述。

2.1夏商周时期。

商朝是我国青铜工艺产生以及发达的时期。

当时将铜锡合金制成兵器、礼器、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工艺品等,创造了青铜文化,其中很多用具已具有木器家具的雏形。

但此时人们刚从茹毛饮血、穴居等生活状态中脱离出来,没有垂足而作的习惯。

因此坐具在此时还未出现。

2.2春秋、战国以及两汉时期。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木工工艺开始提升,产生了多种多样的家具结构。

当时人们的生活仍是坐、跪于地上,垂足坐已经出现 但尚未普及,所以家具都比较低。

但当时的家具陈设已经出现由低矮型向高型演进的端倪。

独坐板枰:汉代出现新型小坐具,为历代坐具的鼻祖。

图1:独坐板枰东汉画像石“西王母”拓片2.3魏晋南北朝时期。

魏晋南北朝是在历史上是一个民族大融合时期,北方各游牧民族与中原各民族之间文化、经济的交流对家具的发展起了很大的促进作用。

适用于骑射的胡服的引进促进了垂足坐在中原的普及。

因而坐类家具品种的增多,同时也促进了中国古典家具向高型发展。

从西晋时起,跪坐的礼节观念渐渐淡薄。

到了南北朝,图2 壁画中的坐具高形坐具渐渐推广。

椅、凳是在壁画上出现最早的椅凳形象。

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在中国古代家具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的过渡时期:上承两汉,下启隋唐。

晋朝的古书中开始出现“凳子”的名称。

2.4隋唐及五代时期。

五代十国、隋朝时间短暂,家具形式及种类变化不大。

唐朝时期:唐代人的生活方式由“席地而坐”演变为“垂足而坐”,这是中国古典家具发展史上的重大转折。

图4 《执扇侍女图》中的坐具而盛唐以后,垂足而坐的方式普及,家具逐渐由原来的矮型向高型化发展。

不仅椅、凳被普及,还出现其他种类的高型家具。

五代时期椅、凳、桌等高型家具逐渐成熟。

敦煌的唐代壁画里,人们可以看到多种形状的凳子,有方形凳、长条凳、圆形凳和椭圆凳等。

逍遥椅:从三国的胡床上设靠背,演变而来,逐渐出现在世俗的社会里,不再是僧侣所独有。

腰鼓形座墩:在魏晋南北朝出现的菩萨坐具,到了唐代更为精美和流行,而且形式明显增多。

2.5宋、元时期。

宋代家具是我国起居方式由席地跪坐转变到垂足而坐的确立时期,也是高形家具的形成阶段。

宋代是我国家具史上承前启后的重要发展时期。

宋代人们彻底脱离了席地而坐的生活方式。

虽然元朝的统治者是蒙古人,但其对中原文化的崇拜使得中国 传统文化并没有中断,坐具仍在宋、辽的基础上缓慢向前发展。

2.6 明清时期。

明代坐具的很多特征来自宋代坐具的遗图3 《韩系载夜宴图》中的坐具传。

到了明清时期,中国古典家具不完全体现在功能上,更注重外观、美学。

明清时期的家具将中国古典坐具制作艺术升化到颠峰之极。

明式座椅:开始采用硬木制造,品质精图5 元代黄花梨圈背交椅美,驰名中外,品种繁多:有像古代官帽式样的官帽椅;有圈背连着扶手的开光座墩等等。

凳墩:总体造型大致延续明式风格形式,但有地区的区别:广式部外装饰和变化比较大;京式则繁缛雕琢并出现铜饰件等方法。

交椅:入清以后渐少使用,制者日稀,成为被时代淘汰的一种家具。

3. 坐具在各历史阶段材料及装饰发展简介。

3.1夏商周时期。

夏商周时期人们基本都席地而坐,席为最早的坐具。

直接有自然存在的材料简单加工而成。

3.2春秋、战国时期。

这一时期的生产力水平大有提高,家具使用的的材料也逐渐增多。

其中木制品大部分都以漆髹饰。

一是为了美观,显示家具主人的身份和地位;二是对木材起保护作用。

3.3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在继承战国漆饰的基础上,漆木家具进入了全盛时期,不仅漆木家具的数量大、种类多,同时家具的装饰工艺也有了较大的发展。

汉代漆木家运用了杰出的装饰,使得汉代漆木家具光亮照人,精美绝伦。

3.4魏晋南北朝时期。

两晋时期古典家具形式崭露新风,家居风格婉雅秀逸。

3.5隋唐及五代时期。

唐代家具在工艺制作上和装饰意匠上追求清新自由的格调。

唐代家具制作的风格,摆脱了商周、汉、六朝以来的古拙特色,取而代之是华丽润妍、丰满端庄的风格。

五代时期中国古典家具逐渐成熟,其结构形式逐渐趋于简朴。

五代时期坐具工艺风格在继承唐代风格的基础上,不断向前发展。

这时期家具是高低家具共存,向高型家具普及的一个特定过渡时期。

家具功能区别日趋明显;一改大唐家具圆润富丽的风格而趋于简朴。

3.6宋朝。

宋代家具装饰的最大特点:融构造与构件于一整体之中。

宋代坐具造型简洁工整,装饰隽秀文雅。

不论各种家具都以朴质的造型取胜,很少有繁缛的装饰,最多在局部画龙点睛:如装饰线脚,对家具脚部稍加点缀。

但这也使得宋代的坐具缺乏雄伟的气概。

宋代坐具采用纯仿建筑木构架做法,洗练单纯的框架结构,为明清框架家具进一步发展打下了基础。

并出现了以官阶命名的"大师椅"。

3.7元朝。

蒙古族崇尚武力,追求豪华的享受,这些特点在家具造型上表现为:形体厚重粗大;雕饰繁缛华丽;具有雄伟、豪放、华美的艺术风格。

元朝坐具风格与前朝相比形态迥异:坐具为马蹄足等。

3.8明清时期。

中国古代坐具经历了数千年的发展,至到明朝为大盛,其中硬木坐具最为世人所推崇和欣赏。

古雅精丽体现了明式坐具简练质朴的艺术风格,饱含了明代工匠的精湛技艺,浸润了明代文人的审美情趣。

明代坐具具有功能合理、结构科学、工艺精良、装饰得体、格调高雅的特点。

清代坐具工艺制作精湛,达到了封建时期的最高峰。

清式家具在继承传统家具制作技术的过程中,还吸收了外来文化,形成了鲜明的时代风格。

由于封建经济的高度繁荣,各地形成了不同的家具风格:如广式、苏式、京式等。

清式坐具有其独特的艺术风格:造型上以浑厚稳重、装饰上以富丽繁缛、工艺上以技术精湛而著称。

3.8.明代坐具的材料。

明式坐具的用材可分为硬木与柴木两类:硬木包括有紫檀木、铁力木、黄花梨木、乌木、鸡翅木等;柴木包括楠木、榆木、榉木、樟木、柞木、核桃木等。

另外还有瘿木,瘿木并不是树木的名称,而是老干段盘根错节,结瘤生瘿处的木材叫瘿木。

另有一些非木材材料,如大理石、永石、土玛瑙、南洋石、黄铜等,这些一般用于制作家具的装饰部件。

3.8.2明代坐具的造型。

(一)尺度适宜,比例均称。

《图书集成》里说:“默坐凝神,须要座椅宽舒,可以盘足后靠……托颈之中,向后则以击枕,靠脑使筋骨舒畅,血脉流行。

严密的比例关系和舒适宜人的尺度,是功能和形式的完美统一。

(二)收分有致,稳健挺拔。

明式坐具的收分依腿长短而定,腿部从下端至上端逐渐收细,并向里略倾,腿下部比上部略粗。

使家具具有稳健、挺拔和向上之感,同时具有安定稳重之感。

(三)以线为主,富于弹性。

线脚丰富多彩,千变万化,线型流畅,舒展刚劲。

如圈椅的设计曲线圆劲有力,极富韵律节奏之美感,造型奇绝,雍容大方,极具艺术研究欣赏价值。

(四)造型大方,细部精致。

明式坐具“尽精微、致广大”是其成功的因素之一。

造型洗炼,落落大方,同时在细微之处又给予了充分的关注和恰如其分的处理,如杆件、靠背、线脚、铜什件均精美舒适。

3.8.4明式坐具的结构。

分为有束腰和无束腰两大结构特征。

根据不同情况,采用不同形式的榫卯结构:平板拼合-龙凤榫;横竖材结合-格肩榫、夹头榫、插肩榫等;弧形材结合-楔钉榫。

3.8.4太师椅。

太师椅最能体现清代坐具的造型特点,它体态宽大,靠背与扶手连成一片,形成一个三扇、五扇或者是多扇的围屏。

太师椅是唯一用官职来命名的椅子,它最早使用于宋代,最初的形式是一种类似于交椅的椅具。

到了清代,太师椅变成了一种扶手椅的专称,而且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了主要的地位。

四、总结。

中国古典家具中的坐具是随着人们生活习惯的改变而逐渐普及的。

席地而坐终究因舒适性不足以及不能适应封建社会等级制度的需求而逐渐退出坐具的主流形态。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坐具的形态与功能逐渐统一,舒适度成为坐具追求的新方向。

由于社会的进一步繁荣,使用者对坐具装饰效果的追求到了无以附加的地步,无止尽的豪华修饰以及贵重装饰品的堆砌使坐具逐渐丧失了最基本质的东西。

对实用性追求的止步不前也使得中国古典坐具逐渐让出主角的位置而失去了昔日使用的广泛性。

五、参考文献【1】刘敦桢.中国古代建筑史(第二版)[M].中国建筑工业社,1984.6 【2】潘谷西.中国建筑史(第六版)[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8 【3】阮长江.中国历代家具图录大全[M].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1998 【4】刘介民.中国传统文化精神[M].广州: 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5】郑娟浅谈中国古典家具及其特色在现代家具中的传承与发展美与时代(上)2010(10)【6】王世襄明式家具研究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