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精品

合集下载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化疗管理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化疗管理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化疗管理
一.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
常用抗结核药物及抗结核固定复合剂的剂量不良反应、副作用见下表1。

表1常用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副作用
药名主要不良反应毒副反应
异烟肼肝毒性
链霉素听力障碍、眩晕、肾功能障碍、过敏反应
利福平肝毒性、胃肠反应、过敏反应
利福喷丁同利福平
吡嗪酰胺肝毒性、胃肠反应、过敏反应、高尿酸血症
乙胺丁醇视力障碍、视野缩小
对氨基水杨酸钠肝毒性、胃肠反应、过敏反应
阿米卡星同链霉素
卷曲霉素同链霉素、电解质紊乱
喹诺酮类肝肾毒性、胃肠反应、过敏、光敏反应、
中枢神经系统反应、肌腱反应
二.抗结核化疗的管理
一旦实施抗结核化疗,保证患者在治疗过程中坚持规律用药、完成规定疗程是肺结核治疗能否成功的关键,为此必须对治疗中的患者采取有效管理措施,我国对结核病人的治
疗实行归口管理;结核病防治机构组织对痰菌阳性肺结核患者实施督导化疗管理,每次用药应在医务人员面视下进行,
监控治疗。

对不能实施督导管理的菌阳患者和菌阴肺结核患者也要采用家庭访视、家庭督导等方法,加强治疗管理。

肺结核患者一般采用不住院化疗,结核病专科医院负责急、危、重肺结核患者和有严重并发症、合并症、药物不良反应毒副反应和耐多药等肺结核患者的住院治疗,未愈出院患者转到结防机构继续督导化疗,完成规定疗程。

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及不良反应处理

抗结核药物的应用及不良反应处理
的速度越快,越有利于异烟肼的吸收
PZA 适宜空腹,EBM不受影响
PZA; 空腹利于PZAMB; 口服后75—80%经胃肠道吸收, 但进食对吸收和血药浓度影响较小
抗结核药物的应用
1、初治结核病的治疗 2、复治结核病的治疗 3、耐药、耐多药和严重耐多药结核病
标准短化方案制定的理论基础
化疗主要根据结核病灶中的四种生物学机理
A、菌群为代谢旺盛,快速繁殖的菌群,多存在于空洞壁或干酪病灶内 ,此菌群常造成病灶迅速进展,但对多数抗结核药物敏感,其中INH、 RFP作用最强。
B、菌群为存在于巨噬细胞内酸性环境中生长缓慢的菌群。PZA最敏感, INH、RFP略敏感
1、口服每日用量:3-4片,3次/日
2、需联合杀菌药组成治疗方案。
固定剂量复合剂
–固定剂量复合制剂(简称FDC)为多种抗结核药 品,按照一定的剂量配方制成的一种复合制剂, 其剂型可为片剂或胶囊。
–我国目前批准生产了FDC不同抗结核药品剂量的 二联方HR、三联方HRZ和四联方HREZ等
组合 RFP+INH EB+INH
RFP+INH+PZA
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FDC剂量和剂型
剂型 每日服药
间歇治疗(3次/周)
150mg+75mg 片剂
300mg+150mg
150mg+150mg
胶囊剂 60mg+30mg
60mg+60mg
片剂 400mg+150mg
片剂 150mg+75mg+400mg 150mg+150mg+500mg
- 其他:变态反应、胃肠反应。
利福平 (rifampicin) 又名 (rifampin),简称RFP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

抗结核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一)异烟肼(INH)1.神经系统不良反应(1)未梢神经炎其发生与剂量(特大剂量发生多)、体内INH乙酰化速度(中、特大剂量下慢乙酰化发生多)及营养不良、酒精中毒、妊娠等因素有关。

(2)中枢神经系统可诱发癫痫发作,并可出现记忆力减退、抑郁、嗜睡、视神经炎、视神经萎缩,少数反射亢进、肌肉震颤、运动障碍、听力障碍、注意力不集中、多梦、妄想、幻觉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及体征。

2.肝损害一般发生在治疗前3个月,常为单纯性、暂时性、可复性转氨酶升高,通常无临床意义,停药后转氨酶可迅速下降,重新治疗多不再上升;少见黄疸或肝坏死。

3.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还有皮疹、药热(过敏反应)、男性乳房增大、女性月经失调、血液异常(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溶血性贫血、出血性紫癫、再生障碍性贫血)、便秘、排尿困难、心律失常等。

(二)利福平(RFP)1.胃肠道反应厌食、恶心、呕吐、腹痛、腹泻2.肝损害与INH出现的肝损害相似,一般可以继续服用;若出现黄疸、肝坏死或同时合并过敏反应,则应停药。

3.过敏反应包括过敏性休克、流感样综合征(发热、流感样症状群)、呼吸道综合征(出现发作性呼吸困难、气促)、皮肤综合征(轻者单纯皮肤瘙痒,重者出现皮疹,甚至剥脱性皮炎)。

4.血液学异常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溶血性贫血、白细胞减少、嗜酸粒细胞增多5.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有骨软化、关节肿胀、血压升高、心律失常、脱发,严重者可出现肾功能衰竭、休克(血压下降、虚脱),可能影响胎儿发育—致畸作用(尤其是在早期妊娠的头3个月内)。

(三)吡嗪酰胺(PZA)1.胃肠道反应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食欲下振2.肝损害与剂量、疗程有关。

在目前常规剂量及疗程下,少见肝损害。

3.关节痛主要为血中尿酸浓度升高的引起关节痛,关节肿胀,甚至出现关节强直、活动受限。

4.其他少见的不良反应有过敏反应(发热、皮疹)、皮肤光致敏反应(皮肤暴露部位呈鲜红棕色或古桐色),极少数导致低色素性贫血与溶血反应、溃疡病发作、排尿困难。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结核病(Tuberculosis)是由分枝杆菌引起的传染病。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统计,每年有 100 万人因结核病去世,这个数字仍在不断增长。

目前,抗结核药物是治疗结核病的常用方法之一。

但是使用抗结核药物也会产生不良反应。

在本文中,我们将介绍抗结核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一、肝脏损伤肝脏损伤是最常见的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之一。

肝脏损伤主要表现为黄疸、肝脏功能异常等。

如果不及时处理,肝脏损伤还可能进展为肝硬化和肝癌。

对策:•抗结核治疗期间,最好做定期的肝功能检查,以及仔细观察自己的身体状况。

一旦发现肝功能异常,则应该及时停药并去医院就诊。

•合理饮食和休息。

饮食应以易于消化和营养丰富的食物为主。

同时,合理安排工作和生活,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

二、神经系统损伤神经系统损伤是抗结核药物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主要表现为各种神经症状,如头晕、头痛、耳鸣、视力减退等。

对策:•抗结核治疗期间尽量避免使用其他药物,尤其是具有神经毒性的药物。

•如已经出现神经症状,则应及时向医生反映,医生根据情况可以适当调整用药方案。

•合理饮食和适当锻炼,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

三、消化系统损伤抗结核药物还会对消化系统产生一些损伤,主要表现为腹痛、腹泻、恶心、呕吐等。

对策:•每次用药后最好餐后服用。

•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的为主,避免过于油腻和刺激性的食物。

•如出现不适症状,可以向医生咨询,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调整。

四、皮肤损伤抗结核药物有时还会导致一些皮肤损伤,如皮疹、瘙痒等。

对策:•患者在用药期间应该注意个人卫生,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避免细菌感染。

•如出现皮肤不适症状,应及时向医生反映,并根据医生的建议进行治疗。

在抗结核治疗期间,患者应该密切关注自己的身体反应情况,合理用药,及时就诊,并严格按照医生的要求进行治疗。

同时,生活方式的调整也是预防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之一。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肝脏毒性
总结词
抗结核药物可引起不同程度的肝脏毒性,表现为血清谷丙转氨酶(ALT)或谷草 转氨酶(AST)升高、黄疸、肝大等。
详细描述
肝脏毒性是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之一,发生率约为10%~30%。药物剂 量越大、疗程越长,对肝脏的毒性作用越明显。轻度肝脏毒性可表现为乏力、恶 心、纳差等,重度肝脏毒性则可能出现黄疸、肝衰竭等严重后果。
遵循医嘱
严格按照医生的指示服用 药物,不要随意更改剂量 或停药。
饮食调整
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避 免过度饮酒和吸烟,同时 注意补充营养,特别是维 生素和蛋白质。
发生不良反应后的处理
轻度不良反应
如恶心、呕吐、头痛等, 可以采取减量或停药的方 式缓解症状。
中度不良反应
如皮疹、瘙痒、发热等, 需要在医生的建议下进行 药物治疗或更换其他药物 。
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
抗结核药物对正常组织或细胞的损伤
01
由于药物的作用机制,抗结核药物可能对某些正常组织或细胞
产生损伤,如肝、肾功能异常等。
免疫系统异常
02
抗结核药物可能触发免疫系统的异常反应,如过敏反应等。
药物相互作用
03
与其他药物同时使用时,可能产生不良反应的协同作用。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
02
应的具体表现
详细描述
对视神经的影响可能与药物种类有关。如出 现相关症状,需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会根据 情况调整治疗方案或停药。同时,保持良好 的生活习惯和饮食结构也有助于缓解症状。
总结与展望
05
对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认识与总结
1. 肝肾功能损害
抗结核药物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严重 时可能需要进行停药或减量。在用药期间 ,医生会定期检查患者的肝肾功能。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2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2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及处理2引言结核病是一种由结核分枝杆菌引起的慢性传染病,全球范围内都存在着较高的感染率和死亡率。

为了治疗结核病,人们广泛使用抗结核药物。

然而,抗结核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常常遇到不良反应,这给治疗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重点介绍一些常见的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以及相应的处理方法。

药物不良反应1. 肝脏损害抗结核药物中的一些成分会对肝脏造成损害,导致肝功能异常。

常见的肝脏损害表现为黄疸、肝酶升高等。

如果发现患者肝功能异常,应立即停用抗结核药物并进行相关检查,确定肝脏损害的程度。

对于轻度肝脏损害,停药后观察患者的肝功能是否恢复正常;对于严重肝脏损害,应及时采取必要的治疗措施,包括肝保护药物的使用。

2. 神经系统损害某些抗结核药物对神经系统有一定的副作用,表现为头晕、头痛、肌无力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这些症状,应尽快就医,并告知医生正在接受抗结核治疗。

医生可能会对患者进行神经系统相关的检查,确定是否由抗结核药物引起的神经系统损害。

针对不同程度的神经系统损害,医生会选择不同的治疗措施,包括调整药物剂量、停药、或者使用神经系统保护药物。

3. 胃肠道不良反应由于抗结核药物的刺激作用,患者常常会出现胃肠道不良反应,如恶心、呕吐、腹痛等。

这些症状会影响患者的进食和吸收,进而影响药物的疗效。

针对胃肠道不良反应,可以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处理:•尽量在饭后服药,减少胃肠道不适;•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调整药物剂量或者改变药物的使用时间;•合理安排饮食,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有需要,可以使用胃肠道保护药物。

4. 过敏反应个别患者可能对抗结核药物产生过敏反应,表现为皮疹、药物热等症状。

如果患者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

医生可能会暂时停用抗结核药物,并给予相应的抗过敏治疗。

当症状缓解后,可以选择更换其他的抗结核药物,继续治疗。

结论抗结核药物的治疗过程中常常遇到不良反应,这对患者的治疗带来了相当的困扰。

针对不同的不良反应,我们需要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包括停药、调整剂量或者使用药物保护措施。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对策引言:结核病是一种严重的传染病,其治疗过程需要使用抗结核药物。

然而,这些药物虽然对治疗结核病非常有效,但也存在一些不良反应,这给患者的治疗带来一定的困扰。

本文将重点讨论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以提供给医务人员和患者更好地了解和处理这些问题。

一、异烟肼(isoniazid)异烟肼是最常用的抗结核药物之一,常见的不良反应包括肝毒性、周围神经病变和过敏反应。

为减轻这些不良反应,以下对策可以被采用:1.对于患者的肝功能进行评估,例如测量血清丙氨酸氨基转移酶水平。

如果出现肝脏损伤的迹象,应及时停止使用异烟肼。

2. 在每日使用异烟肼后,患者应服用维生素B6补充剂(25-50mg/天),以减少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概率。

3.如果出现皮疹、发热或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过敏反应的症状,应立即停止使用异烟肼。

二、利福平(rifampicin)利福平是一种广谱抗菌药物,也是治疗结核病的首选药物,但它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如肝毒性和荧光污染。

以下是对策:1.在使用利福平时需要监测肝功能,以检测肝损伤的迹象。

如果出现肝损伤的症状,应停止使用利福平。

2.尽量避免利福平的单独使用,通常与异烟肼、吡嗪酰胺和乙胺丁醇一起使用。

同时,与贫酶的状态相关的给予足够的维生素B63.荧光污染是利福平的常见副作用之一,患者应被告知此类副作用的发生以及设备和容器的清洗问题。

三、吡嗪酰胺(pyrazinamide)吡嗪酰胺是治疗结核病的常用药物,但它会引起肝损害和关节痛。

以下是对策:1.在治疗开始时,应监测患者的肝功能,以评估药物是否对肝脏造成损害。

如果出现肝损害的迹象,应停止使用吡嗪酰胺。

2.关节痛是吡嗪酰胺的常见副作用,可以通过与非甾体消炎药的联合使用以及及时就医来减轻症状。

四、乙胺丁醇(ethambutol)乙胺丁醇是一种抗结核药物,最常见的副作用是视神经损害。

以下是对策:2.乙胺丁醇引起的视神经损害通常是可逆的,一旦停止使用药物,症状通常会消失。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处理
分类
根据不良反应的性质和程度,可分为轻度、中度、重度不良反应,以及长期 和短期不良反应。
不良反应的重要性
01
02
03
影响治疗效果
不良反应会影响患者的治 疗依从性和治疗效果,严 重时可能导致治疗失败或 患者死亡。
增加医疗费用
不良反应的发生需要额外 的医疗关注和治疗,增加 了患者的医疗费用。
增加医患矛盾
合理用药
用药时机
在医生建议的用药时间内进行 用药,不可自行更改药物使用
时间和剂量。
联合用药
避免不必要的联合用药,减少 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不良反
应。
用药史
向医生提供完整的用药史,包 括其他疾病的治疗药物和草药
等。
定期检查
血液检查
定期进行血液检查,监测肝功能、肾功能、血常 规等指标,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研究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发生机制和影响因素,有助于预测和预防不良反应的 发生。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研究面临着个体差异大、影响因素复杂等挑战。
感谢您的观看
THANKS
耳毒性
链霉素可能导致听力损害,表现为耳鸣、听力下降等。
过敏反应
如皮疹、荨麻疹等。
肾脏损害
链霉素可能引起肾毒性,导致肾功能异常。
消化系统反应
的处 理
一般处理原则
密切观察
对使用抗结核药物的患者进行 密切观察,及时发现不良反应
,并采取相应措施。
调整治疗方案
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调整抗结核药物的使用方案, 以减轻不良反应。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及 处理》
2023-10-30
contents
目录
• 抗结核药物的不良反应概述 • 常见抗结核药物及其不良反应 •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处理 • 抗结核药物不良反应的预防 • 抗结核药物的发展趋势与展望

抗结核药物常见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副反应及处理方法

抗结核药物常见副反应及处理方法:1、肝功能损伤:常表现为胃肠道反应,如恶心、呕吐、黄疸,或无反应。

除了乙胺丁醇,阿米卡星基本不损伤肝功能以外,其余药物均可造成肝功能损伤。

严重程度(从重到轻)依次为:利福平,吡嗪酰胺,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钠,左氧氟沙星,克拉霉素等。

肝功能谷丙、谷草转氨酶高出两倍(正常为40)时,利福平类药物及吡嗪酰胺必须停用,大于3倍或者出现黄疸时,所有抗结核药物必须停用,同时加强保肝治疗。

2、过敏:常表现为药物热,皮疹,皮肤瘙痒,流感症候群。

较严重过敏必须停药,过敏状态消除后需逐个药物小剂量试用,轻度过敏可服用抗过敏药物观察。

出现过敏情况的时候,不论轻重,绝大部分的时候,需要到医院,听从医师的医嘱,很多时候需要住院治疗观察。

3、胃肠道反应:可导致的药物基本同肝功能损伤。

但复查肝功能正常,这个时候需要加强止吐保胃治疗,严重需考虑停药或换药,谨遵医嘱。

4、周围末梢神经炎:表现为四肢末端麻木,针刺感等等。

这个主要是异烟肼所致,出现时候考虑加用维生素B6对抗。

一般5-10mg/日。

大剂量异烟肼时,可以加至30-100mg。

5、视神经损伤:表现为视力下降,视物疲劳,眼干涩,异物,酸胀,视物模糊,近读力差,视野变小,视色差等等。

主要由乙胺丁醇导致,可造成不可逆的损伤,甚至失明。

出现后可立即停用乙胺丁醇,加用维生素B6,烟酰胺,血管扩张药物,一般可在2-6个月,逐渐恢复。

6、听力下降,前庭功能损伤,肾功能损伤:表现为眩晕,共济失调,肾功能指标上升等,主要由于链霉素,阿米卡星,卷曲霉素类药物导致,一旦出现必须停用此类药物。

7、关节酸痛:多由于吡嗪酰胺所致的高尿酸血症所致,沙星类药物亦可导致此类表现,多喝水加快排泄可减轻,饮食应该减少豆制品摄入。

8、血常规白细胞降低:严重可导致骨髓抑制,常见有利福类药物,链霉素,左氧氟沙星等等,给予升白细胞对症治疗。

上海市闵行区华漕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杨圣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字】方案、情况、方法、进展、监测、系统、机制、有效、密切、继续、尽快、现代、平衡、合理、持续、发展、加深、制定、发现、措施、特点、关键、安全、精神、需要、倾向、负担、作用、标准、结构、水平、关系、增强、分析、激发、逐步、形成、纠正、保证、支持、发挥、调整、改善、促进、提高、转变、减轻抗结核药物常见不良反应及处理方法目的早期、正确地处理药品不良反应是保证患者依从性、取得治疗成功的关键。

●保证用药安全,减少医疗纠纷,杜绝医疗事故。

● 1.药物不良反应概念● 2.超敏反应发生机理● 3.毒性反应发生机理● 4.不良反应临床表现● 5.不良反应的临床处理原则●定义药物不良反应是合格药物在正常用法和用量时由药物引起的有害的和不期望产生的反应。

●分类副作用(side effect)、毒性反应、依赖性、特异质反应、过敏反应、致畸、致癌和致突变反应药物不良反应●超敏反应:与剂量及疗程无关,一般发生在用药2周以内●毒性反应:与剂量及用药时间和药物的蓄积有关超敏反应发生机理(1)●结核药物(半抗原)+蛋白质→全抗原→特应机体→特异性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当再次接触同种药物即可产生超敏性反应-Ⅰ型超敏反应(速发型)临床表现:过敏性休克、支气管哮喘、血管性水肿、瘙痒、皮疹、恶心、呕吐、腹泻、喷嚏、咳嗽、发热等,可引起这种反应的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链霉素、氟喹诺酮类。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1)在这一类型反应中IgG、IgM类抗体与靶细胞表面相应抗原结合后,在补体、吞噬细胞和NK细胞参与作用下,引起的以细胞溶解或组织损伤为主的病理性免疫反应。

Ⅱ型反应(细胞毒型)(2)药物+血细胞膜蛋白(血浆蛋白)↓免疫原性↓机体↓特异性抗体↓再次与药物接触┏━━━━━━━━━━━━━━┓抗原抗体复合物RBC,WBC,PLT↓│RBC,WBC,PLT│↓溶血性贫血、粒细胞减少症和血小板减少性紫癜Ⅱ型反应(细胞毒型)(3)临床表现:主要表现在血液学方面,出现血小板减少、白细胞减少和溶血性贫血。

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Ⅲ型反应(免疫复合物型)临床表现:血清病样反应,有发热、关节痛、荨麻疹、淋巴结肿大、腹痛、蛋白尿、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等,药物热有人认为也属Ⅲ型过敏反应。

一般在用药10天内发生,热型为稽留热型或弛张型,可同时伴有皮疹。

引起此类反应的药物主要有利福平、PAS。

Ⅳ型反应(细胞介导或迟发型)临床表现:主要是接触性皮炎,一般发生在与药物接触3-12个月内,在两手手臂、眼睑、颈等处,表现为皮肤搔痒、发红丘疹、眼睑水肿、湿疹等,停止接触可逐渐消退。

各种抗结核药物均可以发生。

毒性反应发生机制●毒性反应是由于药物剂量过大或用药时间过长对机体产生的有害作用。

●毒性反应可分为急性和慢性。

●减少剂量和缩短用药时间可以防止毒性反应的发生。

●毒性反应一般是可逆的。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异烟肼1)周围神经炎:四肢感觉异常,肌肉痉挛等。

2)中枢症状:欣快感,兴奋,记忆力减退,抑郁,中毒性脑病,癫痫发作等。

3)肝脏损害:转氨酶升高,极少有黄疸出现,发生急性肝坏死或肝萎缩者更为罕见。

4)内分泌失调:男性乳房增大,柯兴氏综合症,月经不调,阳萎等。

5)血液系统:贫血,白细胞、血小板减少等。

6)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

7)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泻,便秘等。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利福类1)肝损害:多为一过性转氨酶升高,可出现黄疸,亦可引起急性坏死性肝炎。

2)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

3)过敏反应:用于间歇疗法或治疗间断后再用药时易发生过敏反应。

表现为流感样综合征等。

4)血液系统反应:骨髓抑制,白细胞、血小板减少;急性溶血性贫血。

5)神经系统:头晕,头痛,疲倦等。

6)其它副反应:血压升高,心律失常,关节肿胀。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吡嗪酰胺1)肝损害:PZA的肝毒性与剂量、疗程有关。

用量大、疗程长不良反应较多见。

表现为肝肿大,压痛,转氨酶升高,偶可因肝坏死而造成死亡。

2)关节痛:PZA的代谢产物吡嗪酸能抑制肾小管对尿酸的清除作用,使尿酸升高,停药48小时内恢复正常。

3)胃肠道反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

4)过敏反应:偶见发热、皮疹、对光过敏、皮肤暴露部位呈鲜红色。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乙胺丁醇1)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缩小,眼球运动疼痛,干燥感,异物感,辨色力减弱等2)其他神经系统反应::周围神经炎,表现为下肢麻木,异物爬行感,感觉过敏及活动障碍,个别可出现听神经损害,听力障碍,声带麻痺等。

3)过敏反应:皮疹,严重可到剥脱性皮炎,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支气管痉挛导致呼吸困难、过敏性休克等。

4)其他副反应:关节痛,低钙血症,消化道反应,阿斯综合征,帕金森氏病等。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链霉素1)耳毒性:以前庭损害较多见,耳蜗损害较迟发生。

表现为眩晕、运动失调、耳鸣、耳聋。

2)肾毒性:多见蛋白尿、管型尿、少数出现肾功能减退。

3)变态反应:皮疹、发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血管神经性水肿、剥脱性皮炎、过敏性休克等。

4)口唇、面或四肢麻木:与链霉素本身及所含杂质有关。

5)骨髓抑制:粒细胞、血小板减少、再生障碍性贫血。

6)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链霉素对神经肌肉机制正常者的阻滞作用不强,但在同时应用肌肉松弛剂咸麻醉剂者,则可能发生神经肌肉接头阻滞现象,表现为急剧出现的呼吸停顿。

7)其它反应:口炎、阴囊炎、腹泻、凝血酶时间延长。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卡那及丁卡1)耳毒性:很少损害前庭器,主要损害耳蜗,听力减退,耳聋多为双侧,少数为永久性耳聋。

2)肾毒性:KM应用早期即可出现,常持续存在,停药后可迅速消失。

3)过敏反应:嗜酸细胞增多多见,药物热、皮疹不常见,偶可见过敏性休克。

4)其他副反应:KM可暂时损害舌咽神经,表现为舌后1/3味觉丧失,也有可能阻滞神经肌肉接头,偶可引起白细胞减少,凝血酶时间延长。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卷曲霉素1)听神经损害:耳鸣,听力下降,耳聋,很少影响前庭功能。

2)肾毒性:表现为蛋白尿、血尿、尿中白细胞增多、BUN、肌酐升高,肾损害为可逆性。

3)电解质紊乱:低血钾,低血镁,低血钙,碱中毒。

4)其他副反应:麻木,恶心,呕吐,食欲减退,一过性转氨酶升高,皮疹,过敏性休克,神经肌肉接头阻滞作用等。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对氨基水杨酸钠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食欲不振,上腹疼痛或灼热感,腹胀,腹泻,甚至胃溃疡及出血。

2)过敏反应:皮疹,药物热,剥脱性皮炎,流感样综合征,淋巴结肿大,过敏性肺炎,过敏性休克,嗜酸细胞增多,白细胞增多或类白血病反应,肺结核病灶周围炎等。

3)肝、肾损害:转氨酶轻、中度升高,严重可引起急性肝坏死。

蛋白尿,腰痛,尿频,尿痛,少数出现肾功能衰竭4)内分泌障碍:甲状腺机能减退,粘液性水肿,甲状腺代偿性肥大,血糖降低,男性乳房肥大。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丙硫异烟胺1)消化道反应:口腔有金属味道,恶心,呕吐,腹泻,口角炎,舌炎及肝功能障碍。

2)精神神经系统副反应:抑郁,自杀企图,失眠,皮肤蚁走感,周围神经炎,复视。

3)皮肤黏膜副反应:痤疮,脱发,皮疹,色素沉着。

4)内分泌改变:男性乳房女性化,甲状腺增生,月经紊乱,低血钾,阳萎。

5)其他:体位性低血压,粒细胞减少。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氟喹诺酮类药物1)胃肠道反应:恶心,呕吐,腹部不适或腹痛、腹泻等。

2)神经系统反应:头痛,头晕,失眠等。

3)超敏反应:皮疹,瘙痒,药物热等。

4)骨骼肌肉系统:主要表现为肌肉酸痛、肌腱疼痛,甚至断裂:影响骨骺形成,故儿童、孕妇禁用。

5)光敏反应。

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环丝氨酸●外周神经炎●精神症状●抑郁症●惊厥常用药物的主要不良反应—复合剂1.固定剂量复合剂H+R+Z+E,H+R+Z,H+R,2.异烟肼对氨基水杨酸片1953 年由瑞士研发,H 和PAS的化合物,延缓INH的乙酰化,提高血液中H 的浓度,减少其肝功能损害不良反应的处理原则● 1.不良反应的判定:是否?程度?危害?后果?● 2.发生不良反应后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原则● 3. 激素的应用● 4. 对症治疗(抗组胺药、解毒、补液促排泄)不良反应的判定一、病史的采集出现症状与用药的时间关系时间顺序是判断是否为药物不良反应的主要依据采集基线值用药前记录患者的症状体征(体温、脉搏、皮肤黄染、皮疹等)以及进行基线化验检查(如肝、肾功能、血常规、尿常规)。

二、体格检查对可疑出现药品不良反应的患者,应该重视体格检查,及时发现患者没有主诉的体征,比如黄疸、肝脾肿大、皮肤及粘膜出血点、皮疹等,还应该注意观察患者的精神状态。

三、实验室检查●定期进行实验室检查(血常规、尿常规、肝功能、肾功能等)。

●是否有?●严重程度?●波及脏器?●四、除激发及再激发试验●除激发试验(dechallenge )在用药过程中出现药品不良反应,停药后反应消退,就增强了对药品反应的怀疑。

●再激发试验(rechallenge)是用来证实某些药品存在时可激发疾病,当去除该药品时疾病即消失或恢复正常,再次给与该药试验剂量,症状重现,即可确定该药品再激发试验阳性。

关联性评价●肯定:用药及反应发生时间顺序合理;停药以后反应停止,或迅速减轻或好转(根据数天以后);再次使用,反应再现,并可能明显加重(即激发试验阳性);同时有文献资料佐证;并已排除原患疾病等其它混杂因素影响。

●很可能:无重复用药史,余同“肯定”,或虽然有合并用药,但基本可排除合并用药导致反应发生的可能性。

●可能:用药与反应发生时间关系密切,同时有文献资料佐证;但引发ADR的药品不止一种,或原患疾病病情进展因素不能除外。

●可能无关:ADR与用药时间相关性不密切,反应表现与已知该药ADR不相吻合,原患疾病发展同样可能有类似的临床表现。

●待评价:报表内容填写不齐全,等待补充后再评价,或因果关系难以定论,缺乏文献资料佐证。

●无法评价:报表缺项太多,因果关系难以定论,资料又无法补充。

不良反应与药物相关性的判断时间关系佐证资料停药减轻再用药混杂因素肯定+ + + + —很可能+ + + ?—可能+ + ±??±?可能无关——±??±?待评价需补充材料无法评价材料不足,无法补充发生不良反应后抗结核药物的使用原则(一)出现头痛、末梢神经炎及精神异常,轻者对症治疗,给维生素B6、安定等,重者停用异烟肼、氟喹诺酮类、丙硫异烟胺。

(二)出现听力逐渐下降,或出现耳鸣、眩晕症状并逐渐加重,应及时停用氨基糖苷类药品。

(三)ALT↑ALT ≤2ULN : 密切观察3ULN≥ALT ≥2ULN: 注意观察病情变化,适当给予辅助药品治疗ALT ≥3ULN: 及时停用部分结核药或全部停用急慢性肝坏死: 应及时停用全部抗结核药品,并住院进行观察及抢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