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2014年教育硕士政治复习题
1.试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离不开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和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首先,在经济上必须努力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的物质生活水平。
物质生产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因为物质生产的发展给人带来越来越多满足需要的产品,使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得到提高,创造性也随之增强。
没有经济的发展便没有人的自由与创造。
必须坚持落实党的富民政策,在发展经济的基础上,努力增加城乡居民的收入,不断改善人们的吃、穿、住、行、用的条件,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改进医疗卫生条件。
其次,要在政治上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事情,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实现人民的愿望和利益。
要在党的领导下,继续推进政治体制改革,进一步扩大社会主义民主,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保证人民充分行使民主选举、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的权刊。
要依法维护和保障人民群众的民主权利,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参政议政能力和水平。
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观能动性和伟大创造精神,保证人民群众依法管理好自己的生活,实现自己的愿望和利益。
要使人民群众切实做到当家有权,做主有位,充分激发起人民群众主人翁的责任感、自豪感、主动性和创造热情、更好地投身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
第三,在文化上努力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们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
要加强思想政治工作,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使人人都有受教育的机会和享受文化成果的充分权利,使人们的精神世界更加充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多彩,不断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第四,努力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使人们在优美的生态环境中工作和生活。
必须坚持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和更加有利的条件。
马克思与人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有关“人的全面发展”的论述是一个完整的思想体系,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不可或缺的部分,马克思的“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体系是逐步形成和完善的,它构成于三个时期和五个方面。
它为我国目前提倡“以人为本”的社会思想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更重要的是,它更好地指导我们全面地实践人的全面发展.三、科学发展观与人的全面发展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提出“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这一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它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观点,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价值取向,体现了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
要以科学的发展观为指导,促进我国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科学发展观的终极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核心,其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胡锦涛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就是要以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从人民的根本利益出发谋发展、促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政治、经济、文化权益,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四、贯彻落实人的全面发展观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人类世代为之奋斗的崇高理想,并不是在共产主义社会突兀实现的,它是一个量的积累过程。
而社会主义社会正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经阶段。
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基本任务。
我们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不懈地追求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就要大力加强经济、政治、文化以及人与自然等方面的建设,促使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快速的发展,为不断推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条件、提供保证。
在当今社会发展过程中,当中央提出了科学发展观要求实现的人的全面发展。
我个人认为,人的全面发展在当前社会条件下是难以实现的,但是我们应该积极响应党中央的号召,提倡人的全面发展。
从多方面要求自己。
四个全面的本质是什么
四个全面的本质是什么引言:新时代背景下,中国共产党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
这四个全面,是中国在实现现代化建设中迈向新的征程的总体目标和行动指南。
本文将从全面发展的角度解析这四个全面的本质。
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本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中国共产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制定的基本目标之一。
这个目标的本质是让全体人民享有全面发展的机会和条件,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不仅仅是物质上的小康,更涵盖了文化、政治、社会等各个方面的发展。
1. 经济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要求经济实现全面发展。
这意味着不只追求GDP 的增长,更要关注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贫困地区的脱贫、产业结构的优化等方面。
只有实现经济的全面发展,才能为全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
2. 教育的全面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还需要实现教育的全面发展。
教育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础,只有普及教育、提高教育质量,才能让每个人都有平等的接受教育的机会,从而拥有更多的发展选择。
3. 文化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过程中,文化的全面发展也是必不可少的。
只有保护和发扬民族的历史文化,推动文化产业的繁荣,才能让人们享受到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增强文化自信。
二、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全面深化改革是中国共产党为推动中国现代化建设而提出的重要任务。
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是为了更好地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
全面深化改革的本质是在解放思想、创新机制、破除陈规陋习、激发创新活力的基础上,推动社会经济各个领域的全面改革。
1. 体制机制改革的本质:全面深化改革的核心是体制机制改革。
通过改革,打破积重难返的体制机制束缚,推动市场资源的更好配置,释放创新的活力,增强经济发展的韧性和竞争力。
2. 科技创新的本质:全面深化改革还需要推动科技创新。
只有通过科技创新,才能不断提高生产力水平,推动中国经济的结构转型,提升整个社会的创新能力。
最新-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把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人的全面发展问题越来越成为我们所必须充分重视并加以解决的重大的理论与实践问题。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指出党要承担起推动中国社会进步的历史责任,必须始终紧紧抓住发展这个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把坚持党的先进性和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落实到发展先进生产力、发展先进文化、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上来,推动社会全面进步,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紧紧把握住这一点,就从根本上把握了人民的愿望,把握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
这是继江泽民同志《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七一讲话之后,对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过程中,如何认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如何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内涵、如何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等一系列重大理论问题,又作了深入系统全面的阐述,更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在论及社会发展与人的发展的关系问题时,我们通常都把人的发展、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这一命题当作应然命题而不加以追问。
其实,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人的全面发展为什么是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即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问题,是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中基础性问题。
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们从理论上对这个问题作了回答。
马克思恩格斯从社会生产、分工与私有制的角度入手,科学地揭示了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
江泽民同志在继承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理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把人的全面发展与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本质要求和目标联系起来,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过程的具体实践中,回答了为什么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个问题,深化了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必然性问题的认识。
江泽民同志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这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
原则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科学内涵是指在社会主义制度条件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推动经济发展、社会进步、人的全面发展以及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等方面的一系列科学内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原则包括: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以经济发展为基础,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促进社会全面发展。
2.民主法治:坚持人民民主,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立健全法治体系,保障人民权益。
3.公平正义:建立公平正义的社会制度,实现资源分配的合理公平,消除社会不公正现象。
4.文化繁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满足人民不断增长的精神和文化需求。
5.社会和谐:促进社会良好秩序,构建和谐的社会关系,增进群众福祉。
6.生态文明:推动经济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建设美丽中国。
7.和平发展:积极践行和平发展道路,坚持互利共赢、和平共处的外交政策,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这些原则有机融合在一起,构成了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框架,具有科学、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特点。
五大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决定》在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时,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就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确定改革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可以说,“五个统筹”的要求,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丰富和升华了我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克服种种困难、抵御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总结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正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就会得出新的启示和认识,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应该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才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
“五个统筹”集中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新的科学发展观。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
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导当代价值取向
以“人的全面发展”思想主导当代价值取向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关于人类发展的伟大理想,是马克思的主导价值取向,是人的解放的最高境界。
人的全面发展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基本手段和社会主义与共产主义的根本目的,应当得到更多的重视。
社会主义应当立足于本国基本国情,以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为指导,积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
关键词: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价值取向一、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时代价值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是我们应该始终坚持的主导价值取向,也是我国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着眼点。
明确人的全面发展的地位,对于深入领会马克思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精华所在,对于切实推进人的全面发展进程,对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价值。
(一)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解放的最高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不是闭门造车,它是在实践中,应广大劳动人民获得解放的强烈愿望而生的。
马克思意识到,人的解放就是国家从宗教神权的统治中解放出来,与此同时,人也从宗教神学的束缚中获得精神解放。
劳动人民的解放是人类的解放的首要对象。
无产阶级不仅仅是人类解放的对象,更重要的是,它又是人类解放的物质力量。
马克思从对人的本质认识为出发点,提出“人的实质就是人的真正的共同体”这一思想。
从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这一基本结论出发,对人所处的社会关系,特别是对现实的资本主义的经济关系及其上层建筑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和研究,并在此基础上对人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的涵义和实质做了规律性的论证,揭示了人类解放的最高目标。
(二)人的全面发展是建设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手段。
恩格斯说:“我们的目的是要建立社会主义制度,这种制度将给所有的人提供健康而有益的工作,给所有的人提供充裕的物质生活和闲暇时间,给所有的人提供真正的充分的自由。
”从马克思的这句话可以看出,共产主义的最终目标就是解放全人类,人的全面发展是共产主义的终极目的。
不重视人的价值和人的发展,社会也就不会长久存在下去。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 收稿日期〕 2006一02一20 〔 作者简介」 帅传 系(196 一) , 湖北谷城人, 4 男, 襄樊学院政法系讲师, 硕士。
49
三、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内容
十五大报告中, 我们党制定了建设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的经济、 政治、 文化的基本 目 标。这三个基本 目 标的总体归 旨, 就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建设 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经 济和文化, 是为人的全面发展创造物质文化条件;建设中国
2006 年第 3 期
( 总第 9 7 期 )
牡丹江教 育学吮学报
J 0 U R N A L O F M U DA N J 1A N G COLL EG E O F EDU CA T I0 N
N o. 3 , 2006
T o ta l N o. 97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的
帅 传 系
践表明, 要保持社会 主义强大的生命力 , 社会 主义的不 同发展 阶段都要追求人的全面发展 , 这是 由社会 主义新 社会的本质所决定的。由于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过程 , 实现这个 目标需要一个相当长 的历史时期 。但是 , 没有 起点就没有终点 , 这个起点就是社会主义初级 阶段 。江 泽 民在庆祝 中国共产党成立八 十周 年大会 上 的讲 话 明
回顾改革开放二十多年来我们取得的成就特别是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的十几年在党的正确领导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使我国的综合国力大幅度跃升经济总量已居世界第六位人民生活总体上实现了由温饱到小康的历史性跨越社会长期保持安定团结政通人和的局面我国的国际影响显著扩大民族凝聚力极大增强
[ 中图分类号〕 D619
[ 文献标识码〕 A
对人的全面发展思想的认识
邓小平理论碍究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能力、素质、独特个性、社会关系等各方面自由而充分的发展。
它是革命导师在社会发展方面所关注的核心问题,是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的终极价值目标。
一、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江泽民同志指出:“共产主义社会,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
”把人的全面发展表述为“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把握住了问题的实质和关键。
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
在《1857——1858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把人的发展分为三种形态,第一种形态是人的依附关系(起初完全是自然发生的)。
在这种形态下,人的生产能力只是在狭窄的范围内和孤立的地点下发展着。
第二种形态是以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人的独立性。
在这种形态下,形成普遍的社会物质变换、全面的关系、多方面的需求以及全面的能力体系。
第三种形态是建立在个人全面发展和他们共同的社会生产能力成为他们的社会财富这一基础上的自由个性。
这些论断表明:人的全面发展实质是每个人自由个性的全面发展。
所谓个性是指个人的独特心理状态和行为模式及其发展过程,是将个人与他人区分开来的规定性。
人的全面发展实质就是个人天赋才能、兴趣爱好的充分发挥,而自由又是个性发展的前提和基础。
人的自由是经过人类漫长的社会历史过程而逐步摆脱自然界、社会对以及盲目必然性的控制而获得的。
这是由于在原始社会,人是自然界的奴隶,人完全依附于自然界,没有任何自由可言,在这种情况下,人只有凭借集体的力量才能生存,这就是马克思所讲的“人的依附关系”。
人必须牺牲自我个性,无条件地服从集体,把自己的本质力量、人格、个性和理想等全部转让给集体,成为没有个性的原始人。
当人类进入奴隶社会以后,人不但受到来自自然界的压迫,而且还受到社会的双重压迫和奴役。
由于社会关系的制约,失去了自由而发展起来的个性只能是畸形的。
如工人在资本主义社会虽然获得了“独立性”和“自由”,但这种独立性和自由是以对资本这种物的依赖性为基础的,而工人只是获得了独立出卖自己劳动的自由。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几大提出的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十几大提出的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一个全面的完整的发展目标体系。
正确理解其“全面”的科学内涵,对小康社会目标的“全面”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应该实现其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奋斗目标,努力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升、民主政治的扩大和思想文化建设的深入,实现国家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协调发展。
党的十六大报告指出:“经过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我们胜利实现了现代化建设‘三步走’战略的第一步、第二步目标,人民生活总体上达到小康水平。
”进入21世纪,我国开始向“三步走”战略的第三步迈进。
报告同时还强调,我们现在达到的小康还是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和不平衡的。
这主要表现在:第一,我国的社会生产还比较落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还处于世界后列。
20世纪末,我国人均GDP只有800多美元,属于世界中下等国家收入水平,因而是低水平的。
第二,我们已达到的小康,是“总体上”的,而不是“全部的”,即有约占75%的人口初步达到了小康水平。
我国农村还有3000万人口连温饱问题都没有解决,城镇还有2023万人生活困难。
同时,我们已实现的总体上的“小康”,只偏重物质上的消费,主要是指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与全面小康水平所要求的精神生活、文化生活、政治生活及生态环境等方面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第三,我国现阶段,不同阶层之间、城乡之间、地区之间还存在很大差距,因而现在达到的小康是不平衡的。
巩固和提高目前的小康水平,还需要进行长期的艰苦奋斗,所以有必要经过一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
在我国于20世纪末达到总体小康之后,党和国家提出用20年时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阶段,是全面提升小康社会水平的发展阶段,使目前这种低水平的、不全面的、发展很不平衡的小康,逐步达到比较高水平的(人均GDP3000美元)、全面的(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发展平衡的(不同阶层、城乡、地区之间协调发展,充分体现“共同富裕”的目标)的小康的发展阶段。
关于人全面发展理论的综述
关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综述摘要: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问题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
人类历史,尤其是近一百多年的历史告诉我们,人的发展既是社会全面发展的前提,也是社会全面发展的最终目标。
作为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的奋斗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应自始至终贯穿于整个现代化的过程之中。
鉴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如此重要,围绕此中心的研究也就变得尤其多。
关键词: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科学发展观、教育、经济体制马克思主义自诞生之日起,就把人的问题的研究置于重要位置。
关于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更是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点,因而围绕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展开的研究也就变得尤其多,今天我就来做一下关于这方面的综述。
先介绍什么是个人全面发展,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与个人的片面发展相对而言的,它的本来涵义指每一个人的智力、体力在社会生产的过程中尽可能多方面地、充分地地、自由地和和谐的发展,最根本的是个人劳动能力的全面发展,使人们成为各方面有能力的人,即通晓整个生产系统的人。
具体来讲个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以下三方面内容:一、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人的智力和体力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内容,是人的生命体存在和人从事一切活动的身心基础。
人的一切活动无论是低级形式还是高级形式的活动都是对人的智力和体力的充分自由发展。
二、人的才能的多方面发展。
物质活动能力和精神活动能力的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发展。
三、个人社会关系的高度丰富和发展。
人是社会的人,人的主体能动作用的发挥受制于他所生活的社会关系,作为人全面发展的主观能动作用的充分发挥必然要求社会关系高度丰富和发展。
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需要具备三方面条件,一是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到了共产主义社会,社会生产力高度发达,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准备了物质前提。
二是自由时间的增加。
马克思用大量论述表明,个人的全面发展,必须依赖与把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减少到最低限度,给所有人增加自由时间,充分的自由时间是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三是社会关系的丰富,这是个人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小康社会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前沿》 2006年第2期小康社会建设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温世明3(集宁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马列部 内蒙古集宁 012000)[提 要]“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指人的社会关系、人的需要、人的能力的全面发展以及人的个性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依赖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历史的发展。
小康社会建设是我党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进程中提出来的崭新概念,也是实实在在的伟大实践。
只有建设小康社会,才有可能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所以说小康社会是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条件。
唯物史观认为,社会的发展和人的素质发展具有一致性。
社会的发展进步实质上是人们追求幸福和全面发展的结果。
小康社会建设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和条件。
包括良好的政治氛围、强大的精神动力以及物质、制度、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可靠保障等。
[关键词]人 全面发展 小康社会 条件[中图分类号]C91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8267[2006]2—0213—06 一、人的全面发展的基本涵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思想是马克思最早提出来的,是马克思主义关于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一个重要理论。
所谓人的全面发展,是“人以一种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说,作为一个完整的人,占有自己的全面的本质”[1]。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发展是人的最根本的东西即人的本质的发展。
就整个人类社会而言,人的全面发展实质上是人类社会从必然王国向自由王国的过渡,强调的是人的社会化程度,即整个人类社会在经济、政治、文化方面的全面发展,社会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高度而又协调地发展。
作为个体的人而言,全面发展强调的是人的个性化程度,即作为个体的人在物质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协调发展,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全面发展,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全面发展,人格、智力、能力、体力、创造力的全面发展;人的社会化和个性化,或者说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个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小康社会"是由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
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
2002年11月8日至14日,中国共产党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召开。
大会审议和通过了江泽民代表第十五届中央委员会所作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报告。
根据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要求,在深刻分析党和国家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的基础上,大会确定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指出:我们要在本世纪头20年,集中力量,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
这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经过这个阶段的建设,再继续奋斗几十年,到本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把我国建设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发表的公报说,"十二五"时期中国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国际影响力又上了一个大台阶。
数据显示,"十二五"期间,中国综合国力稳居全球第一阵营,并成为全球第二个经济总量跨越"10万亿美元"门槛的经济体。
公报重申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包括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到2020年国内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人民生活水平和质量普遍提高,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实现脱贫,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等。
措施如下:业的现代化就没有整个国家的现代化。
因此,千方百计地增加农民收发展的眼光来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进一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会奋斗目标的要求,不断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改善生态环境,促进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坚定不移地继续大力推进科教兴国战略,以形。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运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全面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使经济更加发展、民主更加健全、科教更加进步、文化更加繁荣、社会更加和谐、人民生活更加殷实,是党的十六大确立的我国在本世纪头二十年的奋斗目标。
这个目标展示了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壮丽前景,具有极大的感召力和凝聚力,鼓舞人心,催人奋进。
结合哲学常识,可从如下几个方面加以认识。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意义1、运用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提出的依据和意义辩证唯物论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反映客观事物,正确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
因此,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发挥正确意识对客观事物的促进作用。
当人类社会跨入二十一世纪的时候,我国进入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的发展阶段;世界多极化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继续发展,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综合国力竞争日趋激烈。
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是我们党依据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第 1 页国情和现代化建设实际的深刻分析,依据对我们面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的正确把握而提出来的,符合我国国情和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符合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和愿望,必将激励全国各族人民万众一心,奋发图强,昂首阔步,奋勇前进。
2、运用联系的观点,认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对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全局的意义唯物辩证法认为,事物是普遍联系的,整体与部分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二者相互影响,不可分割。
因此,我们学会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联系,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又要重视局部的作用,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是实现现代化建设第三步战略目标必经的承上启下的发展阶段,也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扩大对外开放的关键阶段。
五个统筹
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改革若干问题的决定》,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党的十六大精神,总结了20多年来我国改革开放的实践经验,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取得了许多重大突破和创新。
其中最重要的一个方面,就是《决定》在明确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和任务时,强调要按照“五个统筹”即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要求,推进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强有力的体制保障,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
“五个统筹”就是总结我国改革开放20多年来的实践经验、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而提出来的,是针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来的,是我们新世纪新阶段确定改革目标的出发点和归宿。
按照“五个统筹”的要求提出改革目标,体现了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观,体现了改革发展稳定三者紧密结合、相互统一的战略思想,反映了我们党对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认识的不断深化。
可以说,“五个统筹”的要求,是新的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它丰富和升华了我们的发展观和改革观。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我国的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克服种种困难、抵御各种风险,取得了举世公认的巨大成就。
总结经济发展和经济体制改革的经验教训,正视改革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我们就会得出新的启示和认识,这就是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不应该是单纯追求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而是要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增进全体人民的福利;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有利于促进生产力的发展,而且要有利于全面体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根本宗旨,实现社会和谐和全面进步。
正是基于这样的深刻认识,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才提出了“五个统筹”的重要思想。
“五个统筹”集中反映了全面、协调、可持续新的科学发展观。
关于“统筹城乡发展”。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难点不是在城市而是在农村。
新阶段的经济体制改革,不仅要着眼于城市,而且要着眼于农村,着眼于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解读
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解读近年来,全面小康社会成为中国发展的重要目标,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那么,什么是全面小康社会?它包含哪些方面的内容?本文将从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多个维度对全面小康社会目标进行解读。
经济方面,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这意味着要保持经济增长的合理速度,实现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劳动者收入水平。
同时,还要加强财政金融体制改革,确保资源配置更加合理高效。
全面小康社会的经济目标不仅仅是追求高速增长,更重要的是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分享发展成果。
社会方面,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建设和谐、公平、法治的社会。
这意味着要推动社会公平正义,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保障每个人的基本权益。
同时,还要加强社会治理,提高社会管理和服务水平,维护社会稳定。
全面小康社会的社会目标是实现人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社会的安定和进步。
环境方面,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这意味着要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推动绿色发展,保护好生态环境。
同时,还要加强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推动可持续发展。
全面小康社会的环境目标是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生活在一个美丽、清洁的环境中。
文化方面,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和发展。
这意味着要加强文化建设,提高人民的文化素质,培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同时,还要保护和发展各民族的优秀文化,促进文化多样性。
全面小康社会的文化目标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让每个人都能够享受到文化的滋养和提升。
综上所述,全面小康社会是一个全方位、多维度的目标,涵盖了经济、社会、环境和文化等各个方面。
实现全面小康社会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需要政府、企业和个人的积极参与。
只有在全面小康社会的指引下,我们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让每个人都能够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
入党申请论文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摘要: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所在。
我们要正确和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
科学把握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实现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实现人的全面发展。
关键词:全面发展小康社会全面发展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内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的崇高价值目标和理想追求。
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不仅是对这一崇高价值目标的确认,而且还在新的时代条件下赋予了新的内涵。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又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
认真学习和领会报告的这一精神,对于我们在新世纪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进程,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一、正确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的科学含义人的全面发展的内容是十分丰富的,在马克思、恩格斯看来,主要包括个人的劳动活动和劳动能力,个人的社会关系,个体素质和个人需要等方面的全面而充分的发展。
但是,长期以来我们曾经淡化甚至忽视人的发展问题。
江泽民同志以马克思主义者的气概,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80周年大会上重新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出来,并加以深入阐释、有所创新。
他把人的全面发展问题提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的高度,从一个全新的视角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唯物主义历史观。
人的全面发展应与社会的全面发展相互统一,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人与社会的辩证统一发展,构成了人类发展的基本规律。
人的发展与社会的发展虽然是人类的两个不同侧面,但他们不是相互脱离而是相互渗透的。
江泽民同志指出:“推进人的全面发展同推进经济、文化发展和改善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是互为前提和基础的,人越全面发展,社会的物质、文化财富就会创造的越多,人民的生活就越能得到改善。
而物质文化条件越充分,就越能推进人的全面发展。
”社会的全面发展和人的全面发展是人类全面发展的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最根本的目标是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小康社会,不是指一个社会空谈理想、散漫物质的收藏,也不是个人的财富的阶级冲突的社会,而是对每一个公民有温暖、教育、就业等基本公共服务、保护公共福祉、维护社会稳定、实现公平正义、满足社会期望等意义上的“小康。
”二、注重人的全面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注重人的全面发展。
发挥积极性、主动性是每一个社会公民不竭发展的动力。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需要尊重人的权利,营造良好的人文环境,维护社会主义的文化氛围,促进公民之间的和谐共处,使其在尊严、安全、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中实现最大的潜能。
三、建立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也倡导建立一种健康向上的精神文明。
社会应关心人的精神文明和社会关系,积极引导其正面价值观和行为,增强全民精神文化构造,宣扬和行动道德准则,关注个体关系和社会平等,维护公共安全,及时处理贫富差距等等问题,以建立公正的社会环境。
四、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也提倡构建社会主义法治文明。
法治文明过程,贯彻宪法全面司法,检验法律效力,尊重和保护公民社会权利,维护国家以及每一个公民法律利益。
同时,还必须增强政府、机构和社会团体对宪法和法律的遵守,加强法制建设,妥善处理国家发展过程中的政治、经济、法律和文化等问题,以形成社会安定的态势和良好的结果。
五、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理论特质,还认为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是一个重要的任务。
文化是人类社会进步的一把钥匙;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根基;文化是建立社会主义新社会的基础。
中国共产党作为无产阶级的先驱,坚持以科学社会主义为引导,深入开展新的文化创造,不断滋润社会主义文化,发展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发展社会主义新社会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人的全面发展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李蕴慧
【期刊名称】《河南社会科学》
【年(卷),期】2003(011)005
【摘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应有要义是既实现经济、社会、环境的协调发展,又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阶段,促进人的发展应当注意五个问题:1.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重构政治价值取向;2.关注人的思想和精神生活的全面发展;3.明确"全体社会成员"是人的全面发展的主体;4.加强生态文明建设,实现人与自然的协调发展;5.把人力资源开发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主要目标.
【总页数】3页(P163-165)
【作者】李蕴慧
【作者单位】河南省公安高等专科学校,基础部,河南,郑州,450003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B089.3;D24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
导读:本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
进入新世纪,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集体继承,丰富和发展了邓小平的小康社会理论。
在十六大报告中,提出了在本世纪头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明确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小康社会的具体目标之一。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有着内在的联系,它们互为条件,互为前提,辩证统一,统一于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
我们应深刻领会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立足于当代,把人的全面发展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实践紧密结合起来,以人的全面发展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衡量标准,实现人、自然和社会的和谐统一,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
培育一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适应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需要的“小康新人”。
一、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进步的尺度,是社会进步的集中表现。
全面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是互相促进的。
江泽民指出:“我们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项事业,我们进行的一切工作,既要着眼于人民现实的物质文化生活需要,同时又要着眼于促进人民素质的提高,也就是要努力促进人们的全面发展”。
[1]这就深刻地阐述了全面建
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辩证关系。
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们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在人与自然、社会的统一上表现为在社会实践基础上人的自然素质、社会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发展,就是在人的各种素质综合作用的基础上人的个性的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总是在一定的社会关系中生存和发展的,“社会关系实际上决定着一个人能够发展到什么程度”。
[2]但马克思主义从不把人的发展归结为单个人的发展,而是指全社会的每个人的全面发展。
因为,每个人的发展离不开人的社会关系。
首先,人是在社会中产生的,人是社会劳动的产物。
马克思主义详细考察了人从自然界演化出来的过程,深刻揭示了社会劳动在人猿到人转化过程中的作用,用“劳动创造了人本身”的著名论断说明了人和社会的内在联系。
其次,人在社会中存在。
人从根本上而言是一种社会存在物,“只有在社会中,人的自然的存在对他说来才是他人的存在”。
[3]社会决定着人们意识和意志,决定着人的活动的动机和原因,决定着人的一切行为。
第三,人在社会中发展。
人在社会环境中进行分工与合作,在与他人的交往与关系中学习他人的长处和社会经验、弥补自身的不足。
用他人和社会的经验丰富和提高自己,在相互合作和竞争中产生人作为个人所不具有的能力、智慧,不断地丰富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
社会关系促进着人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同时也规定着人的发展的趋势与结果。
马克思主义强调是社会关系使个体变成社会的人,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存在无不历史地受到他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的
地位制约,人的发展无不现实地表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中。
社会关系的不同使我们科学地区分了不同时代的人和同一时代不同阶段、不同阶层的人。
在这个意义上,人的全面发展就是人的社会关系的发展,就是人的社会交往的普遍性和人对社会关系的控制程度的发展。
人的全面发展应该是人的需要与能力的全面发展。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的自由、自觉、自主的活动是人的主体活动,活动主体有两个最基本的要素:需要与能力。
需要是人的内在动力,能力是人从事活动,满足需要,即实现目的的本质力量。
能力在活动中创造出需要的对象并使主体与对象联系起来,使需要得到满足与发展。
因此,需要和能力是人类活动发生与发展的主体根据。
人在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各种需要与能力的总和,构成了人的本性的基本内涵,也就是人的“全面”、“完整”的基本内容。
人的需要与能力的产生是在一定的社会活动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人“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
[4]人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的存在无不历史地受到他在具体的社会关系体系中的地位所制约,人的发展无不现实地表现在具体的社会关系的变革中,人的社会活动无时无刻受人与对象的各种关系的制约与规定,因此人的需要与能力的全面发展又必须以人与社会关系的协调为前提。
“个人的全面性不是想象的或设想的全面性,而是他的现实关系和观念关系的全面性”。
[5]人的存在就是人与社会的协调和谐关系的存在。
只有在人与社会的和谐关系真正形成的理想社会中,人的全面发展才可能充分实现。
马克思主义设想只有到了共产主义社会人才能真正完全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理想,但决不能片面地认为,在社会主义社会人的全面发展就不可能。
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就提出人的全面发展的目标,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创新和重要实践。
江泽民在“七·一”讲话中指出,人的全面发展既是共产主义的理想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新社会的本质要求”。
[6]在十六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
[7]是“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明显提高,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全民健身和医疗卫生体系。
人民享有接受良好教育的机会,基本普及高中阶段教育,消除文盲。
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8]这些论述把人的全面发展从共产主义延伸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将人的全面发展提到了全党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根本目标。
这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和理论创新的精神,丰富和发展了唯物主义历史观,开辟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新境界。
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进程中,我们不仅要理解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与人的全面发展的关系,还要深刻认识在当代世界加强教育、提高素质对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极端重要性,在具体实践中致力于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致力于形成比较完善的国民教育体系、科技和文化创新体系,致力于提高全民族的综合素质,尤其是
要在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上下功夫,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提供强大的智力支持和精神动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
1、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必须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
十六大报告把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放在三个素质的首位,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对提高人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增强综合国力和推动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视。
因为人的思想道德素质的提升有助于降低社会管理和市场交易的费用,从而使经济建设在稳定、有序、公正、合理的轨道上发展。
纵观近代世界历史的发展与变化,不难发现,不少后进国家正是通过提高公民的思想道德素质,借助教育发展和科技进步,最终跃居世界先进国家行列。
现代化理论家英格尔斯在《走向现代》一书中提出了“人的现代化”的命题。
他认为国家落后也是一种国民的心理状态,因此,人的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因素,它不是现代化过程结束以后的副产品,而是现代化制度与经济赖以长期发展并取得成功的先决条件。
思想道德素质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首要素质,它解决的正是国民的
精神支柱和精神动力问题,在人的各种素质中起主导性的作用。
毛泽东曾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9]邓小平也非常重视思想道德素质的培养和提高。
他指出:“一定要把思想政治工作放在非常重要的地位,切实认真做好,不能放松”。
[10]以江泽民为核心的
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把思想道德建设作为发展先进文化的重要内容和中心环节,从而突出了思想道德建设在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又旗帜鲜明地提出了以德治国的思想,把依法治国同以德治国相结合作为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从而突出了思想道德建设在执政兴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并且要求建立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道德体系,从而指明了思想道德建设的重大任务和努力方向,完成了地位和作用上的新定位。
江泽民认为,一个民族,没有振奋的民族精神,没有高尚的民族品格,没有坚定的民族志向,不可能自立于世界先进民族之林。
伟大的事业需要并将产生崇高精
感谢阅读,希望能帮助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