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https://img.taocdn.com/s3/m/1502a238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bd.png)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从古代到现代语法是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研究语言的内部结构和规则。
它随着时间的推移,从古代发展到现代,经历了演变和变革。
本文将介绍语法的演变与发展,讨论古代语法的特点以及现代语法的变化。
一、古代语法的特点古代语法主要指古代汉语的语法。
古代汉语的语法在长时间的演变中形成了一些独特的特点。
1. 多音字和破音问题古代汉语中存在许多多音字,这给语法造成了一定的困扰。
例如,“行”字在古代可以读作“háng”也可以读作“xíng”,这取决于上下文。
此外,古代汉语也存在一些破音问题,即声母和韵母在语音演变中丧失了区分意义,导致了一些语法现象的出现。
2. 语序的灵活性古代汉语的语序相对灵活,往往通过词与词之间的关联来表达句子的意思。
与现代汉语相比,古代汉语更注重上下文的衔接和句子结构的整体呈现。
3. 动词的形态变化古代汉语的动词在语法上有很多形态的变化,包括时态、语气和语态的变化。
这些变化主要通过动词的前后缀来表示,与现代汉语相比形式更加复杂。
二、现代语法的变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现代语法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 词汇的丰富和新词的出现随着社会进步和科技发展,新的事物、新的概念不断涌现,词汇量也随之增加。
现代汉语中的语法结构和表达方式也相对于古代汉语有所不同。
2. 语序的固定性相对于古代汉语的灵活性,现代汉语对语序的要求更加固定。
主语-谓语-宾语的语序成为现代汉语的基本规则,也符合国际常见的语序。
3. 句式和句法结构的变化现代汉语的句式和句法结构相对古代汉语来说更加简明和规范。
例如,现代汉语的从句结构相对独立,句子的逻辑关系更加明确。
4. 形态变化的简化现代汉语相对于古代汉语来说,在动词的形态变化方面进行了简化。
时态和语态的变化多通过助动词或其他辅助结构来表达。
这样的变化使得汉语的语法结构更加简洁。
结论语法作为语言学中的重要分支,经历了漫长的发展过程。
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
![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a2e78f5f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58.png)
中文是一门古老而丰富的语言,其语法体系的演变可追溯至上古汉语时期。
随着历史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语法不断演变,形成了独特而复杂的规律体系。
首先,中文语法演变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词序的变化。
在上古汉语时期,词语的顺序较为灵活,主谓宾的顺序并不固定。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中文逐渐形成了严格的主谓宾语序:主语在前,谓语在中间,宾语在后面。
这种固定的词序使得句子的表达更加清晰简洁。
其次,中文语法演变还涉及到词语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词汇较为复杂,字义多样,与现代汉语相比更具有象形意义。
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中文词汇开始逐渐简化,相同音调的字开始代表不同的意思,逐渐形成了丰富的同音异义词。
这一变化使得中文变得更加灵活多样。
此外,中文语法演变还表现在动词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动词较为简单,基本上只有一个词义。
然而,随着文化的发展和语言的交流,中文动词逐渐形成了丰富的词义,有时甚至一个动词可以表达多个不同的意思。
这种变化丰富了中文的表达方式,使得对话更具有深度和情感。
同时,在中文语法演变中,虚词的变化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虚词是指语法功能较为明确的词语,如连词、副词和助词等。
古代汉语的虚词较为简单,语义较为明确。
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文化的交流,中文虚词日渐繁多,语义多样,具有较强的上下文依赖性。
虚词的变化使得中文更具有表现力和逻辑性。
最后,中文语法演变的规律体现在语法结构的变化上。
古代汉语的语法结构相对简单,句子中的成分不太丰富,缺乏复杂的从句和短语结构。
然而,随着历史的演进,中文语法结构逐渐复杂起来,从句和短语结构的使用更加普遍。
这种变化使得中文的表达更加精确明确,同时也增加了语言的灵活性和丰富性。
总的来说,中文语言的语法演变和规律是一个复杂而丰富的过程。
词序、词语、动词、虚词和语法结构都在不同程度上发生了变化,使得中文具有独特的表达能力和魅力。
这一演变的过程是中文文化和历史的一部分,也是中文语言能够充满活力和生机的重要原因。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8ae8ccaa5acfa1c7ab00cc79.png)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孙朝奋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是国外汉语语法化研究的重要英语著作之一,该书为汉语语法历时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评介,并指出部分值得商榷之处。
标签:《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语序变化语法化理论框架一、引言我国汉语语法化研究历史悠久、成果甚丰,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西方当代语法化理论后,汉语语法化研究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比之下,国外汉语语法化的研究则缺乏系统性,相关深入研究的文献也较少,且多拘泥于某一具体词汇或结构的演变过程,主要为西方语法化理论提供汉语实例。
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Word-O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被法国著名汉学家阿兰·贝罗贝称为“第一本关于汉语历史语法的英语著作”,是国外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评介本书系孙朝奋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作者一反语言学中共时、历时相分离的研究传统,以认知为基础,紧密围绕汉语历史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语序变化与语法化,综合分析前贤时哲的研究,为探究汉语语法历时变化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将汉语纳入语言演变研究的主流中。
同时,本研究运用大量汉语实例批驳了Li&Thompson(1974)关于汉语正从SVO语序演变为SOV语序的观点和Lightfoot(1984)认为部分语言演变属于由非语法因素触发的非连续过程的观点。
全书共分六章,下面简要介绍本书内容。
第一章主要介绍语法化理论及汉语历史句法研究。
作者将汉语史大致分为上古汉语(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中古汉语(公元201年至1000年)、近代汉语(公元1001年至1900年)和现代汉语(公元1901年至今)四个时期,并选择最具各个时期语言特色的历史文献作为研究语料,包括《左传》《孟子》《世说新语》《敦煌变文》《祖唐集》《朱子语类》《朴通事谚解》和《老乞大谚解》等,同时考虑了汉语南北方言差异的因素。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教案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cd02224be23482fb4da4c82.png)
《汉语史》词序的发展词序是汉语语法的主要内容。
就一般说,汉语的词序是固定的。
从历史上看,汉语词序并没有多大的变化,但也不能说完全没有变化。
主—动—宾的词序,是从上古汉语到现代汉语的词序。
但是,在上古汉语里,有一些特殊的情况,就是宾语可以放在动词的前面。
在甲骨文里,宾语的位置比较自由,名词宾语也可放在动词的前面。
如:①贞:方不我.正?(《殷契拾掇》1.258)(方国不会攻打我们吧?)②弜(bì,不)小牢..用?(《殷虚文字外编》42)(不用小牢?)(否定句)③弜用三牢..?(《战后南北所见甲骨录》585)(不用三牢?)(否定句)④贞:牛.取,亡禍?(《殷虚文字缀合》327)(取牛。
)(肯定句)到了先秦时代,由于语言的发展,这种结构分为三种情况:(一)代词宾语无条件地放在动词前面。
主要有“是”、“自”、“相”等代词。
例如:①日民献有十夫予.翼。
(《书经·大诰》)(献:贤。
予.翼:助我.。
这些天有十位贤者来帮助我。
)②赫赫师尹,民具尔.瞻。
(《诗经·小雅·节南山》)(赫赫:显盛貌。
具:俱。
尔.瞻:看着你。
)(1)在指示代词当中,“是”字比较能保存原始的结构。
在某些情况下,“是”字可以自由地放在动词前面。
例如:①葛之覃兮……是.刈是.濩,为絺为綌。
(《诗经·周南·葛覃》)(覃:延,长。
是:代葛藤。
絺:细葛布。
綌xì:粗葛布。
)②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
(左传·僖公四年)(2)代词“是”做介词“以”的宾语的时候,在上古一般是放在介词的前面的;而且“是以”这个结构作为凝固形式一直流传在后代的文言文里。
例如:①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论语·公冶长)②非我与吾子之罪,几天与之也。
吾是以..泣也。
(庄子·徐无鬼)③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https://img.taocdn.com/s3/m/b4479bb6900ef12d2af90242a8956bec0875a55f.png)
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随着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化,语言作为人类沟通的工具也在不断演变。
汉语作为世界上使用人数最多的语言之一,其语法也在不断发生变化。
本文将探讨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和趋势,并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一、汉语的语序变化在现代汉语中,语序的变化是最显著的。
传统汉语的语序为“主谓宾”,即主语+谓语+宾语的顺序。
然而,随着外来语的影响和语言风格的多样化,汉语的语序逐渐变得更加灵活。
例如,现代汉语中常见的一种语序是“主谓宾”,另外还有“主宾谓”、“宾主谓”等。
这种灵活的语序使得表达更加丰富多样,能够更好地满足沟通的需求。
二、洪水猛兽式的借词现象随着全球化的推进,外来词进入汉语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这些外来词不仅丰富了汉语词汇,也对汉语的语法产生了影响。
其中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借词现象。
洪水猛兽式的借词使得汉语的语法结构发生了变化,如动词化、名词化、形容词化等。
这些借词的引入使得句子结构更灵活,表达更准确。
三、词类的演变在现代汉语中,一些词类的界限逐渐模糊,出现了新的词类。
例如,“有点儿”、“真的”等表语副词被广泛使用,它们既可以修饰形容词,也可以修饰动词。
这些新的词类的出现丰富了词语的表达方式,使得汉语的语法更加灵活。
四、语体的多样化随着社会的发展,汉语的语体也变得越来越多样化。
除了传统的书面语和口语之外,现代汉语还出现了新的语体,如网络语言、微信语言等。
这些新的语体在语法上往往更为简洁、直接,更注重表达的效果。
这些语体的出现使得汉语的语法变得更加多样化,适应了不同场景和用途的需求。
综上所述,现代汉语的语法变化与趋势主要体现在语序的变化、洪水猛兽式的借词现象、词类的演变以及语体的多样化等方面。
这些变化与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需要密切相关。
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的变革,汉语的语法变化将会持续发展,形成新的趋势。
语言是活的,它会随着时间不断变化,而我们需要跟随时代的步伐来适应和理解这些变化。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5aa742ca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98.png)
古代汉语语法与语词的演变古代汉语是中华文明的历史遗产,它的语法与语词演变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
在古代汉语的语法方面,主要表现为句子结构的简单、词序不定和重音位置固定等特点。
而在语词方面,汉字的发明创造、音韵变化和文化背景的影响共同促进了词汇的演变。
下面将对古代汉语的语法与语词的演变进行深入探讨。
句子结构的简单与词序不定在古代汉语中,句子的结构比较简单,主语和谓语常常放在句子的前面,宾语和状语放在后面。
例如,在《论语》中,孔子说过“巧言令色,鲜矣仁”这句名言,其中“巧言令色”是主语,“鲜矣”是谓语,而“仁”则是宾语。
此外,在《诗经》中也有“余音绕梁,三日不绝”的句子,其中“余音绕梁”为主语,“三日不绝”为谓语。
从这些例子可以看出,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相对简单,缺乏现代汉语中的复杂句和复合句等句式。
古代汉语的另一个特点是词序不定,主语、谓语、宾语等成分放置的顺序并不固定。
例如,在《孟子》中有“良马无还,田善无积”的句子,这个句子中的“良马无还”和“田善无积”其实都是主语、谓语、宾语结构的简单句,但是它们的词序却是随意的。
因此,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比较灵活,在表达方式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
重音位置的固定古代汉语中的重音位置比较固定,大多数单音节词的重音都在第一个音节上,例如“山”、“水”、“人”等。
但也有例外,例如“我”、“是”等词的重音就在第二个音节上。
此外,古代汉语中还出现了许多双重或多重重音的词汇,例如“华丽”、“互通有无”等,这些词汇的发音演变与历史、地域、文化等多种因素有关,体现了古代汉语的音韵变化和语言发展的多样性。
汉字的发明创造与演变汉字是古代汉语的书写符号,它的发明创造和演变是古代汉语词汇的基础。
据考证,中国的甲骨文可以追溯到商朝晚期,这些甲骨文是最早的汉字书写形式。
但是,古代汉字的书写形式一直在演变,经过楚、秦、汉、魏晋、唐、宋等历史时期的变革和发展,最终形成了现代汉字的书写规范。
古代汉字的演变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汉字的字义演变,二是汉字音韵的转变。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https://img.taocdn.com/s3/m/06fedd31964bcf84b9d57bd9.png)
《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评介作者:黄立鹤来源:《现代语文(语言研究)》2009年第09期摘要:孙朝奋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是国外汉语语法化研究的重要英语著作之一,该书为汉语语法历时研究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
本文对该书的主要内容进行了评介,并指出部分值得商榷之处。
关键词:《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语序变化语法化理论框架一、引言我国汉语语法化研究历史悠久、成果甚丰,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引进西方当代语法化理论后,汉语语法化研究就进入了新的发展阶段。
相比之下,国外汉语语法化的研究则缺乏系统性,相关深入研究的文献也较少,且多拘泥于某一具体词汇或结构的演变过程,主要为西方语法化理论提供汉语实例。
美国斯坦福大学孙朝奋教授的专著《汉语史中语序变化与语法化》(Word-Oder Change and Grammaticalization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被法国著名汉学家阿兰·贝罗贝称为“第一本关于汉语历史语法的英语著作”,是国外汉语历史语言学研究的重要文献之一。
二、评介本书系孙朝奋在其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由斯坦福大学出版社于1996年出版。
作者一反语言学中共时、历时相分离的研究传统,以认知为基础,紧密围绕汉语历史语言学中最重要的两个问题:语序变化与语法化,综合分析前贤时哲的研究,为探究汉语语法历时变化构建了新的理论框架,将汉语纳入语言演变研究的主流中。
同时,本研究运用大量汉语实例批驳了Li&Thompson(1974)关于汉语正从SVO语序演变为SOV语序的观点和Lightfoot(1984)认为部分语言演变属于由非语法因素触发的非连续过程的观点。
全书共分六章,下面简要介绍本书内容。
第一章主要介绍语法化理论及汉语历史句法研究。
作者将汉语史大致分为上古汉语(公元前500年至公元200年)、中古汉语(公元201年至1000年)、近代汉语(公元1001年至1900年)和现代汉语(公元1901年至今)四个时期,并选择最具各个时期语言特色的历史文献作为研究语料,包括《左传》《孟子》《世说新语》《敦煌变文》《祖唐集》《朱子语类》《朴通事谚解》和《老乞大谚解》等,同时考虑了汉语南北方言差异的因素。
常识2古代汉语词序
![常识2古代汉语词序](https://img.taocdn.com/s3/m/7364c6a552ea551811a68723.png)
强谏。太后明谓左右:‘有复言令长安君为质者,老 妇必唾其面。’”
可以看出古汉语的正常语序,与现代汉语基本相 同,就是“主语+状语+谓语请看:
《战国策·赵策》:“赵太后新用事,秦急攻之。 赵氏求救于齐。齐曰:‘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 太后不肯,大臣+宾语+补语”的顺序,“定语”则 用在名词之前。
“四方是维”即“维四方”。“维”是动词, 是“保护”的意思。宾语“四方”前置,用复指代 词“是”作宾语前置的标志词。译为:——执掌国 家的大权维护四方。
“今吴是惧”即“今惧吴”;“城”,用在介 词结构的前面,名词活用作动词,筑城的意思。译 为 :——现在害怕吴国而在郢修筑城墙。 将虢是灭,何爱于虞?(《左传·僖公五年》) 君亡之不恤,而群臣是忧。
元年》 今有固车良马于此,又有奴
(驽)马四隅之轮于此,使子
择焉,子将何乘?
吾谁欺?欺天乎?
《论语·子罕》
温曰:“何姓?”宓曰:“姓刘”。《三国志·秦宓传》
太师谁撞? 《韩非子》
颜回见仲尼,请行。曰:“奚之?”曰:“将之齐。”
《庄子·人间世》
寡人將誰朝而可?《戰國策·燕策》
大王來何操?《史記·項羽本紀》)
六、应当辨别“前置”和“倒装”这两种不同 性质的语言现象。
时常见到有人把宾语前置句称为“倒装句”(谓宾 倒序) ,这种说法未必妥当。在汉语里,有时为了强 调或突出句子的某个成分,加强语气,句子的词序往 往和上述规则不同,这叫做倒装句或叫倒序句。 例如:轻轻地,我走了,正如我轻轻地来。
古代汉语的宾语前置 是古代汉语的语法规则。 它是一种正常的语序,决 不是什么“倒装”。因此 必须把“前置”和“倒装” 两种不同性质的语言现象 区分开来。
孟嘗君曰:“客何好?”曰:“客無好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e2dc8556a200a6c30c22590102020740be1ecdae.png)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汉语语法史是一门非常重要的学科,它记录了汉语语法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的变化和演变。
在汉语语法史上,有许多重要的变化,其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包括:第一,名词成为中心。
在古代汉语中,名词是语法的核心,动词和形容词相对较少,语法结构简单,句子以名词为主题。
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逐渐发展出了更多的动词和形容词,并形成了更为复杂的句子结构,但名词仍然是汉语语法的核心。
第二,时态和语气的发展。
在古代汉语中,时态和语气不是很明确,句子的时态和语气主要通过上下文来判断。
随着中国文化的发展和西方语言的影响,汉语逐渐发展出了一套更为完备的时态和语气系统,包括了过去、现在和未来时态,以及陈述、疑问、祈使等语气。
句法结构的丰富化。
古代汉语的句法结构比较简单,主谓宾的结构居多。
随着语言的发展,汉语逐渐丰富了句子的结构,包括了并列句、从句、状语等,使得句子更为复杂、丰富。
第四,重音和韵律的变化。
古代汉语的重音和韵律比较明显,一般是在词的第一个音节上,语言节奏比较平均。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音和韵律逐渐变化,有些词语的重音和韵律发生了变化,语音的节奏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第五,语法规范的确定。
在古代汉语中,语法规范较为模糊,语言使用比较自由。
随着中国古代文人的努力和文言文的规范化,汉语的语法规范逐渐明确,确立了一套严格的文法体系,为后来的汉语规范化奠定了基础。
汉语语法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有趣的过程,各种因素相互作用,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变化和演变。
这五个最重要的变化是汉语语法史上的里程碑,对于我们了解汉语语法的发展和特点具有重要的意义。
希望通过学习汉语语法史,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运用汉语,使我们的语言表达更加清晰、准确。
【2000字】第二篇示例:汉语语法史上发生了许多重要的变化,其中有五个变化尤为重要。
这些变化不仅推动了汉语语法的发展,也对中国文化和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为大家介绍汉语语法史上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
![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https://img.taocdn.com/s3/m/bbdb786b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1d.png)
汉语的词序及其变迁中国汉语是世界上最复杂的语言之一,也是最受欢迎的语言之一。
语言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就是词序。
词序是指一句子中语言单位的排列顺序。
每一种语言都有自己独特的词序,汉语也不例外,它的词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汉语的古代词序模式主要是“谓语-宾语”,主语和谓语之间有一个宾语或者定语。
古代汉语中主要的句式是“主谓宾”,这句模式被认为是汉语的根本句式,而“谓语-宾语”的词序则是古代汉语的主要类型。
在这种句式中,宾语会紧跟在谓语之后,而主语则会出现在宾语前面。
比如:“王大声叫。
”中,“王”是主语,“大声叫”是谓语,“大声”是宾语。
随着汉语的演变,古代汉语中“谓语-宾语”的词序也发生了变化。
而“谓语-宾语-主语”这种新型词序出现了,在这种新型词序中,主语不再出现在宾语的前面,而是紧跟在宾语之后,句子的顺序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主语-谓语-宾语”的基本句式。
比如:“王叫大声”,“王”是主语,“叫”是谓语,“大声”是宾语。
在此后的演变中,汉语中出现了一种新的句式动宾句,即“主语-动词-宾语”。
在这种句式中,动词可以是动词或者介词,宾语可以是任何语言单位。
比如“王去超市”,其中“去”是动词,“超市”是宾语。
这种新型词序更加灵活,使汉语表达更加简洁、流畅。
汉语的词序也发生了其他变化,比如“谓语-宾语”词序形式也演变为“谓语-定语-宾语”的形式;者宾语前有一个状语,变成“谓语-状语-宾语”的形式等等。
总之,汉语的词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原本单纯、傻瓜式的“谓语-宾语”,到现在的复杂多变,可以满足各种语言表达需要的“谓语-状语-宾语”等,可见汉语的演变之大、之深。
除此之外,我们要注意的是,除了词序之外,汉语的变化还有其他方面,比如新出现的词汇、偏旁部首的认知及新的句子结构。
未来的发展会越来越复杂,随着人们的使用习惯会有所不同,汉语也会有更多的变化。
总而言之,汉语的词序从古代的“谓语-宾语”发展到现在的复杂多变,不仅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也体现了中国汉语的丰富性和天然特点。
现代汉语的变化与演变
![现代汉语的变化与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1fa895ce8662caaedd3383c4bb4cf7ec4afeb639.png)
现代汉语的变化与演变现代汉语作为汉语语系中最主要的语言,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经历了多次变化和演变。
本文将从语法、词汇和语用等方面对现代汉语的变化和演变进行探讨。
一、语法的变化与演变语法是语言的基础,也是语言变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汉语在语法上发生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首先,现代汉语的句子结构变得更加简洁明了。
与古代汉语相比,现代汉语追求简洁明了的表达方式,减少了冗余的成分。
例如,在动词谓语中,现代汉语更倾向于使用单音节动词,而古代汉语中往往使用双音节或多音节的动词形式。
其次,现代汉语的语序发生了一些变化。
古代汉语以主谓宾的语序为主,而现代汉语则更加注重主谓宾的顺序变化。
例如,“我吃饭”在古代汉语中可能是“吾食饭”,语序比现代汉语更加灵活。
再次,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系统相比古代汉语也有所演变。
现代汉语的时态和语态系统更加完善,增加了一些新的时态和语态形式。
例如,现代汉语中引入了表示现在进行时的“正在”、“在……中”等表达方式。
二、词汇的变化与演变词汇是语言中最为活跃的部分,也是体现语言变化的重要方面之一。
现代汉语的词汇经历了词义扩展、词义变化和新词的生成等过程。
词义扩展是词汇变化的一种常见方式。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一些词汇的词义得到了扩展。
例如,“手机”原本指的是可以随身携带的电话,现在也可以指代可以上网、安装应用程序等功能的智能设备。
词义变化是词汇演变的另一种方式。
在不同的语境中,一些词汇的词义可能会发生变化。
例如,“酷”原本指的是温暖的、寒冷的,后来演变为形容时髦、时尚的意义。
此外,现代汉语也产生了大量新词。
新词的生成涉及到社会、科技、文化等各个领域。
例如,“微信”、“支付宝”等是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兴起而出现的新词,它们代表了新的概念和技术。
三、语用的变化与演变语用是语言实际运用中的一种变化和演变。
随着社会的不断变化,现代汉语的语用也出现了一些显著的变化。
首先,现代汉语中逐渐出现了口语化的表达方式。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https://img.taocdn.com/s3/m/695d09be690203d8ce2f0066f5335a8102d266a0.png)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与规律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是汉语语言中的两个重要现象。
它们反映了汉语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是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之一。
汉语词汇化是指将外来词汇或新创词汇转化为汉语词汇的过程。
在汉语中,许多词汇都是从其他语言中借来的,如英语、法语、德语、日语等。
这些外来词汇通过汉语的发音和写法,逐渐融入到汉语中,成为汉语的一部分。
同时,汉语也有很多新创词汇,如网络用语、流行语等。
这些词汇也是通过汉语的语音和语法规律,形成了汉语独特的词汇体系。
汉语语法化是指汉语语言中的语法规律和结构。
汉语语法规律比较灵活,没有像英语那样的固定语序。
汉语可以通过变换语序来表达不同的意思,也可以通过词语之间的关系来表达语义。
例如,汉语中的“的”、“地”、“得”等助词,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表达语义的转换。
汉语中的语法规律和结构也非常重要。
例如,汉语中的“一…就…”、“不仅…而且…”等结构,可以通过语法的方式,表达出复杂的语义。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的现象和规律在汉语语言教学和汉语翻译中也有着重要的意义。
在汉语教学中,教师需要通过丰富的语言素材和语言环境,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汉语的词汇和语法规律。
在汉语翻译中,翻译者需要了解汉语的语言特点和语法规律,才能够准确翻译出原文的意思。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国际交流的加强,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也在不断地发展和演变。
外来词汇和新创词汇不断涌现,汉语语法规律也在不断地变化和适应。
这就需要我们不断地学习和掌握汉语的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才能更好地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汉语词汇化和语法化是汉语语言中的两个重要现象,它们反映了汉语语言的发展和演变过程,也是汉语独特的语言特点之一。
我们需要加强对汉语语言规律和表达方式的学习和掌握,以更好地运用汉语,表达自己的意思。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cf291622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332fae9.png)
汉语语法史最重要的五个变化
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包括:
1. 聚合规则的演变:由于汉语缺少形态变化,现代汉语的聚合规则相对于古代汉语而言,实词的定义、界限和分类更加清晰,特别是量词的出现。
从先秦时期量词数量较少,到两汉时期开始兴起,南北朝时已经较为广泛使用。
此外,部分构词的词缀如“-子”、“-儿”、“-头”等以及表示体意义的
专用语素如“-着”、“-了”、“-过”等在隋唐以后逐步发展而来。
2. 类推作用:语言中存在整齐划一的趋势和抗拒这种趋势的矛盾,其中前者是语法演变中经常起作用的力量,称为类推作用。
3. 语法化:语言系统中一些实义词在演变过程中逐渐变为较虚的成分,这是语法化现象。
根据语法化的过程和程度,语法化是一个有等级的序列,一般的等级序列是实词-语法词-粘着成分-屈折成分。
4. 连动结构:汉语中常将多个动词置于同一个句子中,这种结构称为连动结构,这也是汉语语法不同于欧洲语言的特点之一。
5. 词类变化:随着时间的推移,汉语的词类也在不断变化。
例如,“月牙儿”原本是名词,但在老舍的作品中用作动词,这种词类变化增加了汉语的表达灵活性和丰富性。
以上是汉语语法史中最重要的五个变化,这些变化使得汉语的表达更加丰富和多样。
汉语的演变
![汉语的演变](https://img.taocdn.com/s3/m/986621f7f61fb7360b4c65a6.png)
汉语的演变一、词形变化词语的古代汉语是以单音节词为主,而现代汉语则以双音节词乃至多音节词为主。
(单音词指只有一个音节的词,简称¡°一个字一个词¡±。
两个音节以上的词称为多音词) 现代汉语中的双音词古汉语中一般用单音词来表达:(1) 原单音词加上词头(前缀)或词尾(后缀),成为现代的多音词。
鼠──老鼠;兔──兔子;斧──斧头(2) 在原单音词前或后加一个同义或近义词,合成一个现代的多音词。
照──照耀;赠──赠送;弃──抛弃(3) 原单音词被现代不同的多音词所替代。
伐──攻打;川──河流;股──大腿。
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叠音词由两个相同的音节构成的双音词,主要用来描摹声音或性状。
关关¡°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诗经》霍霍¡°磨刀霍霍向猪羊。
¡±《木兰诗》洋洋洋洋得意喜气洋洋姗姗姗姗来迟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联绵词由两个音节组合在一起表达一个含义,不能分开解释的词。
参差(cēncī)倜傥(tìtǎng)蹉跎(cuōtuó)依稀(yīxī)跋扈(báhù)浩荡(hàodàng)文言中几种特殊的双音词:偏义复词由两个音节构成,只有一个音节表达意义,另一个音节只起陪衬作用。
体肤¡°饿其体肤¡±孟子《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耳目¡°是芙蕖也者,无一时一刻不适耳目之观¡±《笑蕖》(1)意义相近今有一人入其园圃,窃其桃李。
园,是种树的地方;圃,是种菜的地方,此句中只有“园”这个语素表示意义,“圃”只作陪衬。
(2)意义相对便可白公姥、我有亲父兄句中偏指“姥”和“兄”,而“公”和“父”不表示意义。
(3)意义相反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只有“亡”表意义。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崩殂:¡°崩¡±指皇帝死,¡°殂¡±指平民死,偏义在¡°崩¡±,¡°殂¡±是衬字。
古汉语语法教案 古汉语的词序及其发展
![古汉语语法教案 古汉语的词序及其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3043807e1ed9ad51f01df28b.png)
在指示代詞當中,“是”是比較能夠保持原貌 的結構。在某些情況下,“是”可以自由地放 在動詞前面。如: 葛之覃兮,施于中谷,維葉莫莫。是刈是濩 (huò,煮),爲絺(chī,細葛布)爲綌(xì , 粗葛布),服之無斁(yì ,厭煩)。(詩經· 周 南· 葛覃) 爾貢包茅不入,王祭不共,無以縮酒,寡人是 征,昭王南征而不復,寡人是問。(左僖4)
被動句裏,於字結構也須放在動詞的後面: 郤克傷於矢。(左成2) 勞心者治人,勞力者治於人。治於人者食人, 治人者食於人。(孟滕上) 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 秋水) 比較句中,於字結構也在動詞之後: 季氏富於周公。(論語· 季氏) 子貢賢于仲尼。(論語· 子張) 苛政猛于虎也。(禮檀下) 王知如此,則無望民之多於鄰國也。(孟梁 上)
詞組“是以”的正常語序應該是“以是”, 意爲因此。“以”字放在“是”的前面。因 爲“以”本是動詞,而“是”是指示代詞, 所以賓語放在動詞的前面。如: 敏而好學,不恥下問,是以謂之文也。(論 語· 里仁) 當今之君,其蓄私也,大國拘女累千,小國 累萬,是以天下之男多寡無妻,女多拘無夫。 (墨子· 辭過) 此小人之桀雄也,不可不誅也。是以湯誅尹 詣,文王誅潘止。(荀子· 宥坐)
古漢語的詞序及其發展
本講主要內容
一、賓語前置的問題 二、處所狀語與工具狀語的語序問題 三、可能式的語序問題
一、賓語前置的問題
主—動—賓的詞序,是從上古漢語到現代 漢語的詞序。但是在上古漢語裏,有一些 特殊的現象,就是賓語可以放在動詞的前 面。但是這種結構是有條件的,那就是這 個前置的賓語必須是一個代詞。
介詞“以”“與”來自于動詞,所以疑問代 詞作介詞的賓語時也放在介詞的前面,如: 居上不寬,爲禮不敬,臨喪不哀,吾何以觀 之哉?(論語· 八佾) 人而無情,何以謂之人?(莊子· 德充符) 我何以過人哉?(莊子· 田子方) 請問何以至於此?(莊子· 達生) 既已非之,何以易之?(墨子· 兼愛中) 且夫暴國之君將誰與至哉?彼其所與至者必 其民也。(荀子· 議兵)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历程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历程](https://img.taocdn.com/s3/m/e2f5de12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b1.png)
语法的演变与发展历程语法是语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规范了词汇的搭配和句子的构造,使得人们能够有效地沟通和表达思想。
作为一门学科,语法经历了漫长的发展历程,并逐渐形成了各种不同的体系。
本文将从古代语法体系的起源,到现代语法理论的演变,探讨语法的发展历程。
一、古代语法体系的形成在人类语言的早期发展阶段,语法并不以结构化的方式存在。
早期人类主要依靠语音、手势和图画等方式进行交流,语法规则还未形成。
然而,随着人类思维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语法开始逐渐形成。
古代语法体系最早可以追溯到古代的文言文期间。
在古代中国,汉语的语法主要注重句子的结构、字句的搭配和词的用法。
各种典籍和经典作品中都有详细的语法描述,如《诗经》中的格律、《论语》中的断句等。
这些文献为后来的语法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在欧洲,古希腊和古罗马时期也有类似的语法体系。
古希腊的语法研究主要集中在名词、动词和形容词等词类的变化和搭配规则上,而古罗马则进一步发展了语法的研究方法和分类体系。
著名的拉丁文法家奎因提尔斯对拉丁语的语法进行了系统的归纳总结,奠定了古代语法研究的基础。
二、语法理论的演变与发展随着语言学的兴起,对语法的研究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在18世纪,法国启蒙运动期间,语法研究开始注重对语言规则和结构的描述和解释。
一些语法理论家提出了不同的语法体系,如笛卡尔的分析方法和西门·德·萨西尔的综合方法。
到了19世纪,语言学界出现了形式语法(形式主义)和功能语法(功能主义)两大流派。
形式语法侧重于语法规则的推导和形式化表示,如词法分析和句法分析。
而功能语法则重视语言的实际应用和交际功能,关注语言的意义和功能。
功能语法的代表性学派有结构主义和生成语法。
20世纪,随着计算机和语料库的发展,语言学研究进入了数量化的阶段。
生成语法学派在这个时期提出了更为复杂和精确的语法模型,如普遍文法理论和转换生成文法。
这些模型通过算法和规则来描述和分析句子的结构和语法。
42汉语史讲义(语序的发展)
![42汉语史讲义(语序的发展)](https://img.taocdn.com/s3/m/f423ceb2fd0a79563c1e72ec.png)
┉┉┉┉┉┉┉┉┉┉┉┉主谓宾的发展(宾语是代词的情况)1.原始时期的形式:主语+宾语+动词2.先秦时期2.1 没有任何限制的代词宾语:完全摒弃了旧的词序,仅留下来了若干残迹。
(一些凝固形式)2.1.1代词“是”用在“以”后面构成凝固形式“是以”2.1.2“是谓”凝固形式2.1. 3“自”作为代词的宾语时,总是放在动词的前面2.1.4“相”代词性副词,总放在动词的前面。
2.2宾语是个疑问代词,有复指成分的句子,保存了旧的形式。
2.2.1宾语是个疑问代词,前置。
“何以”为凝固形式。
2.2.2宾语是个名词,有一个指示代词作复指成分。
复指词包括:“是,之,焉”名词宾语后面有复指成分,前面往往有词头“惟”;代词宾语本身也可以用另一个代词复指“是之谓”凝固形式。
2.3否定代词宾语:旧的结构与新的结构同时存在。
否定词是“莫,未,毋(无)”宾语是“吾,余,汝,爾”动词后置比前置的要多。
“不┉之”有些结构表现为过渡状态“不我”,“不已”3.汉代:疑问代词宾语后置的发展,否定代词宾语后置明显。
4.南北朝时期:疑问代词宾语后置,在口语中形成了。
┉┉┉┉┉┉┉┉┉┉┉┉处所状语的位置1.殷墟卜辞:位置不固定,处所状语可放在动词的前面也可放在动词的后面2.西周以后:处所状语必须放在动词的后面3.汉代:一般的处所状语渐渐可以移到动词的前面,从此它的位置在动词前后均可。
4.后代:动词“在”代替了“于”之后,位置才固定在动词前面。
“在家吃饭”工具状语的位置1.上古时期:放在动词的前后均可。
如果活用表示原因,那么应该放在动词的前面。
2.近代:动词“拿”代替了介词“以”,于是“拿”及其组成的工具状语固定在动词的前面;一方面“以”工具状语的书面语在动词的后面。
┉┉┉┉┉┉┉┉┉┉┉┉可能式“得”1.先秦:“得”字在动词的前面,2.汉代以后:“得”可以移动到动词的后面去。
否定式直接加“不”“买卖不得”3.南唐:等到使成式普遍应用以后,又有一种新的可能式出现“打得破”。
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变化
![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变化](https://img.taocdn.com/s3/m/7ef3d54e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66be143.png)
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变化示例文章篇一:《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的重要变化》哎呀,你知道吗?咱们现在说的汉语呀,那可是经历了好长好长的发展过程呢。
今天我就想和大家唠唠上古汉语到中古汉语语法发生的那些重要变化,可有趣啦!上古汉语就像是一位古老又神秘的长者。
那时候的句子结构呀,有些特别。
比如说,名词可以直接做谓语呢。
就像“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里的“君君”可不是重复啰嗦哦,前面一个“君”是名词,后面一个“君”呢,就像是在描述这个“君”应该有的状态,就好像在说这个君主呀得像个君主的样子。
这要是在现在呀,我们肯定得加个什么词来让句子完整,像“君主应该有君主的样子”。
这就说明上古汉语的语法比较灵活,有些咱们现在觉得不可思议的组合,在上古时期那是很正常的。
再说说词序吧。
上古汉语的词序有时候也很奇特。
有很多倒装句呢。
就好比“何陋之有”,正常咱们现在说的话应该是“有何陋”,可是在上古汉语里就把这个“何陋”提前了,还加个“之”。
这就好像是把要强调的东西一下子拉到最前面,就像我们在人群里找一个很重要的东西,把它放在最显眼的地方一样。
你说奇怪不奇怪?然后呀,上古汉语里的代词也很有特点。
有很多不同的代词形式,而且用法也很复杂。
像第一人称代词就有“吾”“我”等。
这就像一个大家庭里有好多兄弟姐妹,虽然都是表示自己,但每个又有点不一样的小脾气呢。
“吾”和“我”有时候在句子里的位置就不能随便换,就像每个兄弟姐妹都有自己固定的座位一样。
可是呢,随着时间的推移,到了中古汉语时期,就像这个古老的汉语世界开始慢慢变了模样。
中古汉语里呀,句子结构开始变得更像咱们现在熟悉的样子了。
名词直接做谓语这种情况就少多了。
就好像那个古老的玩法渐渐被大家忘记了。
比如说,不会再像上古汉语那样简单地用名词堆出一个谓语的感觉。
这就像是以前的那种古朴的游戏规则,被新的规则慢慢取代了。
词序方面呢,倒装句也不像上古汉语那么频繁地出现了。
大家开始更习惯按照我们现在觉得比较顺的顺序来说话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汉语发展史上词序的变化及语法化
一、语法化与汉语句法研究
本书根据孙朝奋博士在斯坦福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成,1996年被斯坦福大学出版社出版,共分六章,基本上采用归纳—演绎—再归纳的写作思路。
第一章勾画了本书的篇章结构,阐明了本书的研究目的。
作者讨论了汉语句法研究与普通语法化研究之间的关系,介绍了国内外这方面研究的最新发展以及汉语历史分期和历史语料的选择问题。
中国学者对汉语语法化的研究经历了由单纯描写语法现象到在描写的基础上解释语言现象出现的动因和机制的变化。
本书也是对近期语法化研究发展的一个总结,作者以几个汉字为例,用事实证明了他们从古到今的变化确实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从语言内部找出了导致这种
变化的动因和机制,继而对语法化研究和普通语言学研究中存在的一些争议较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二、介词词组的语序变化与汉语语言结构
第二章讲述的是介词词组的词序变化及其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
作者以《左传》和《史记》为依据,选择了古汉语中出现频率最高的介词“以”,“于/於”,结果显示,无论数量上还是频率上,动词前后的介词短语比例大致相当,借此否定了所谓的参数设定变化。
“以”用法上的多样性和灵活性导致了交流上的障碍才使得它的诸多用法逐步被其他的词所替代。
如“以”可以表示工具,后来被“把/将”取代,元代以后,又逐步让位于“用/拿”;上古汉语中,“以”还可引导间接宾语,但在V1V2连动结构的类推和两个同音异义词“与”的重新分析的作用下,形成了一种新的双宾结构“V1Do与Io”,这也是现代汉语中“给”的前身。
同样的道理,“于/於”作为上古汉语中主要放在动词后面的介词,交流上的不便也是导致其变化的外部动因。
其被动标记身份从六朝开始让位于“为”“被”,因为此时,带施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杀与代受事主语的动词性复合词V-死之间的界限得以中和化,即它们既能带实施主语又能代受事主语,这样就造成了谓语之前的名词性成分角色的复杂化,施事和受事混杂不清,造成交际上的困难,这时的语言倾向于产生一种语法手段,有效标示谓语之前的施事名词,而“被”本身的特点最适合充当这一角色,便在此背景下语法化为前置施事标记。
上古汉语中,“于/於”以及“如”“似”“比”还可以用作比较中枢词,而现代汉语中,只有前置“比”有此项功能。
这是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在相同的句法环境和语义相关性的推动下,“比”与其他成分进行重新分析的结果。
经过这些变化,放在动词之后的介
词短语逐步让位于放在动词之前的介词词组,表面上形成了这种现象[V+附加语]—[附加语+V]。
事实上,介词短语只是根据是否表示结果状态而进行重新分析而已,表示结果的附加语只能出现在谓语之后;而表示伴随状态的只能出现与谓语之前。
由于现代汉语中介词短语是表示动作伴随状态的,所以整体上它们中的绝大多数都前移了,这是现代汉语影响全局的语法规律之一。
介词短语的位置变化导致了S+PP+VP范式的出现,该范式的类推作用使得联动式的第一个动词倾向于语法化。
第三章主要关于“把”在现代汉语中的句法功能,把字结构的产生,以及由此带来的与汉语语言结构的关系和语言的本质问题。
首先,关于“把”在现代汉语中的功能,作者认同Hopper&Thompson的观点,“把”是一个高度及物性的标志。
现代把字结构中,宾语NP必须特指,而且谓语动词因体标记“了”的存在而有界化,这些都决定了
“把”是高度及物性的标记。
因为“把”字代替了上古汉语中的“以”字结构,其用法也表现出多样化的特征。
在现代汉语中,“把”的不同用法之间的关联不大,可视为同形异义现象。
但在近代汉语中,它可作为实义动词,可用于连动式和目的结构中,甚至作为高度及物性的标志,语义范畴日益抽象,构成一词多义关系。
同理类推,作者由语言符号之间的关系推导出一个语言符号的内容和形式之间的关系,进而反映了语言的本质问题。
作者从语法化过程中存在的语法临摹现象指出,任意和象似互为补充,共同构成了语言的本质,这就有力的挑战了索绪尔一派的语言任意观,也是对普遍语言学作出的贡献。
大量调查和统计表明,把字句的产生仅仅是替代了古代的以字结构,并没有新的语序产生,况且这种句法宾语前置的比例还不到1/10,可以这样说,200多年来,汉语的语序一直相当稳定。
三、语法化的内部机制和外部表征
第四章主要论述了汉字“了”的演变历程及其理论意义。
现代汉语中,“了”主要出现在两种句法环境中:作为句子附着成分表示完成体意义和作为后缀体标记表示动作行为进行的状况。
根据之前的论述,这两种用法具有不同的语法特征,应属于同形异义,但更重要的是历史渊源不同。
词缀“了”源于上古动词“liao”,意为“完成”。
“了”同“却”都可以用于“V+o+完成动词”格式中,这两个成分句法和语义上的象似性推动了他们之间的重新分析,最终出现了“V+o+了”的格式,同时联动结构的出现使得“了”前倾化,而“S+PP+VP”范式的影响又促使了连动式中第二个动词的语法化,并且,逐步弱化了与动词的词汇边界凝结成一个整体,动词和“了”相应的由句法关系变成了形态关系。
但作为动词和作为词尾都体现了一种状态的改变,因此,这种语法化过程可以称为隐喻延伸或者类推,即从动词意义中延伸出来的新意义。
完
成体标记”了”,是一组表示完成体意义的句尾成分如“也,矣,来,了”相互作用的结果。
第五章从两个角度论证了“得”的语法化以及有关的理论影响。
上古汉语时期,主要作为实义动词,还在“得-V”格式中用作情态助动词;晚期,在连动式的类推下“V-得”格式形成,“得”用于一组心理动词之后,其语义不断抽象化,直到扩展出表示“可能”的意味。
“V-得”格式与“得-V”格式中,“得”字语音语义上的相似性促使了它们之间的重新分析,再加上连动式的类推就产生了“V-DE-V”格式,继而便是“V-DES”结构,这也是现代汉语中使用频率最高的用法。
其中,当它表达潜在意义时,“得”是一个中缀;用来描写时,“得”附着于第一动词成为其后缀,这也是类推扩展的结果,源于第二个动词由非状态动词扩展出状态动词,也体现了象似性。
由此可见,“得”从古到今的变化反映了由实义动词向词缀的变化,即由自由词素向粘附词素的变化,证明了“得”字的发
展正是一个语法化的过程。
从另一个角度,Bybee&Pliaca从历史记录中总结出一个共同的趋势,即词素倾向于由词根语气发展为认知语气。
换一个角度讲,就是有一种语法化的趋势;“得”由词根情态词发展为认知情态词的过程说明其发展史是一部语法化的历史。
同时,情态动词的词根语气和情态语气经常会发生语气含混现象,正是它带来了句法上的重新分析,由动词之前移到了动词之后,逐步语法化。
第六章是总结性的一章,作者简要回顾了这几个汉字的发展历程,在描写的基础上引进了理论思考,把语法化的研究成果应用到普通语言学的研究领域中。
特别指出了一个词语的语法化过程具有各种各样的外部特征,如整体性、聚合关系变异性、依附性、辖域。
四、结语
该书运用系统的观点既从共时的角度描写了几个语言符号在现代汉语中的用法,又从历史的角度对这些不同用法
形成的历史动因和机制提供了另一个建立在认知基础上的理论框架,为语言演化的研究指明了新的方向。
同时,突破了传统的以描写为主的语法化研究,引进了理论思考和解释。
然而,作者的研究仍然从语法形式的内部寻找语言变化的动因和机制,忽视了语篇策略在语法化过程中的作用。
语言变化总是在人们使用语言的过程中产生的,它必然涉及到人的认知和话语的语用因素,这两个方面不能分开。
因此,不但要从历时角度探讨语法化的过程和机制,还应该揭示历史演变中所涉及的功能因素,从社会学和功能观的角度全面的研究语法化,唯此方能更深入的探讨语言发展演变的动因、机制和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