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的兴衰
2018精选版第三讲:苏联模式的兴衰
贸易政策
实行贸易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劳动方面
按照平均分配原则实行消费品的实物配给制, 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 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10
人文与经法学院
余粮收集制时期的粮食征购量变化
100% 100%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0790万普特 21250万普特 36700万普特
4、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思考
在落后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不是简单地摒弃资 本主义,而是要善于学习、借鉴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 有用的东西。 “社会主义能否实现,就取决于我们把苏维埃政
权和苏维埃管理组织同资本主义最新的进步的东西结
合的好坏”。
20
人文与经法学院
4、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理论思考
◆关于社会主义过渡 在经历“战时共产主义”实践挫折后,他明确断定: “资本主义愈不发达,所需要的过渡时间就愈长”。
列宁是社会主义制度的第一
个创造者,也是社会主义革命和
建设的伟大实践者,他对社会主
义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总体上是
正确的。列宁主义是社会主义理 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会主义 的宝贵思想财富。列宁的许多重 要思想对当前各国社会主义建设
都有借鉴作用。
29
人文与经法学院
第三讲
苏联模式的兴衰
一、列宁对东方式建设道路的探索
人文与经法学院
1、斯大林模式的形成(1928—1953)
(1) 历史背景
◆国际因素:苏联曾是世界上唯一的社会主义国家,长期处于 资本主义国家的包围和战争威胁之中。 ◆经济因素:十月革命前的俄国是一个小农经济占优势的落后 的农业国,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相差甚远。
俄国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实验的兴衰
俄国十月革命后的苏联社会主义实验的兴衰俄国十月革命在1917年推翻了沙皇政权,建立了全世界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联。
苏联社会主义实验经历了一系列的兴盛和衰落,对世界政治经济格局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一、兴起:社会主义理念的实践在俄国十月革命后,布尔什维克党领导下的苏联迅速展开了一系列的社会主义改革。
首先,国有化政策大规模收归国有的私人企业,以实现生产资料的公有化。
此外,土地改革使农民能够拥有并自主经营耕地,推动了农业的发展。
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苏联开始建立起庞大的重工业体系,成为当时世界的工业强国。
苏联的社会主义实验引起了世界各国工人阶级的关注和支持。
马克思主义的理念在苏联得到实践,为其他国家树立了榜样。
苏联的兴起也挑战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统治地位,对国际政治产生了重大影响。
二、巅峰:苏联的经济和政治实力在上世纪30年代至50年代,苏联社会主义实验达到了巅峰。
经过艰苦的努力,苏联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环境逐渐改善,人民生活水平逐步提高。
同时,苏联崛起为一个具有强大工业和军事实力的超级大国。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苏联与盟军共同抵御纳粹德国的侵略,展现了其在战争中的强大实力。
苏联政府推行的五年计划彰显了其经济上的实力。
在这一计划中,苏联通过大规模的集体农庄建设、工业生产的扩张和资源调配的优化,推动了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
苏联如日中天的经济实力使得其在全球舞台上崭露头角,与美国展开了激烈的冷战竞争。
三、衰落:苏联的困境与解体然而,苏联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衰落也随之而来。
上世纪70年代中后期,苏联经济开始出现滞胀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集体农庄的模式未能有效提高农产品产量,工业部门的星罗棋布致使资源配置的低效率,腐败现象也逐渐蔓延。
苏联经济体制的僵化使得其无法适应全球经济变革和市场竞争的要求。
此外,苏联政权的专制和限制个人自由的政策导致了国内的不满情绪不断增加。
类似斯大林时期的大清洗和人权侵犯等行为更使得人民对苏联政权的信任和支持度下降。
苏联模式的兴与衰以及给中国的启示【精选资料】
摘要:苏联模式是苏维埃时期苏联共产党建设社会主义的一种组织体系和思想体系。
这一模式在特定的历史时期取得了成就巨大,但也存在诸多问题。
苏联领导集团在对该模式进行改革过程中,出现了重大偏差,这最终导致了苏联社会制度的转轨。
今天,我们研究苏联模式兴衰的经验与教训是有必要的,它能让我们充分认识到改革事业的艰巨。
关键词:苏联模式,建设社会主义,苏联解体,经验和教训一、苏联模式概述及形成的历史原因十月武装起义取得成功后,俄国走上了社会主义道路。
但是俄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并没有完整的先例可循,只能根据现实情况,摸索前进。
苏联模式是由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第一次在人类历史上建立第一个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即从社会主义理论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实践,这种新的实践经过人们总结,又上升为新的理论,即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
苏联模式也可以称作斯大林模式或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就是采用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模式,它的要害关键则在于树立个人崇拜。
它无情践踏了社会主义的民主和法制,以长官意志取代民主集中制,形成了自下而上的金字塔式的个人崇拜网,高踞塔顶的则是斯大林及其后任们,同时它也是科学社会主义在苏联具体国情条件下的特定产物,它在一定历史时期显示出一定的生命力,对苏联社会发展发挥了促进作用,对世界许多国家起到了示范效应。
二、苏联模式的优势苏联模式是在战争与革命的年代,在被资本主义包围的经济落后的资源大国,为了尽快地增加国家的经济实力和国防实力而选择的一种社会主义模式。
这种模式曾经起过重要的作用,它有效地对付了战争与战争威胁,借助这种模式苏联为反法西斯的胜利奠定了物质基础。
由于这种模式以高速的经济增长为首要目标,苏联的经济曾经有过震惊世界的高速增长,使苏联由原来欧洲最落后的国家之一,变成国民生产总值在欧洲占第一位,世界占第二位的强国。
苏联社会主义建设所带来的历史成就;1、成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苏联是一个内部潜伏很多问题的国家,但在30年代到40年代的苏联,无论是社会主义改造顺利的时候,还是政策发生失误的时候;也无论是战争逼近的时候,还是进行战争的时候,整个社会都还是比较稳定的,多民族组成的党和国家也始终保持着统一。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
引言概述: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发展历程深刻影响了世界历史的走向。
从1917年十月革命推翻沙皇统治,到1991年苏联解体,苏联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发展历程。
本文将从苏联建国初期、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第二次世界大战、冷战时期和苏联解体五个部分来详细阐述苏联的发展历程。
一、苏联建国初期
1.1 1917年十月革命
1.2 建立苏维埃政权
1.3 经济恢复与新经济政策
二、工业化与农业集体化
2.1 五年计划
2.2 工业化进程
2.3 农业集体化运动
三、第二次世界大战
3.1 签订苏德互不侵犯条约
3.2 德国入侵苏联
3.3 斯大林格勒战役
四、冷战时期
4.1 东西方阵营对抗
4.2 核武器竞赛
4.3 古巴导弹危机
五、苏联解体
5.1 政治体制改革
5.2 经济危机
5.3 独联体成立及苏联解体
总结:苏联的发展历程是一个充满曲折和辉煌的历史过程,虽然苏联在经济、政治和军事领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最终还是在内部矛盾和外部压力下解体。
苏联的兴衰不仅对俄罗斯本身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世界格局和国际关系产生了重要影响。
苏联兴亡史纲
苏联兴亡史纲
要:
1、1985年苏共第三届上党夏令会:在改革政策的推进下,确定将改革的重点放在改善经济管理和实行改革的立法体制上。
2、1991年苏联解体:在Gorbachev的改革政策推动下,12个前苏联加盟共和国以“联盟共和国”形式被建立,最后以乌克兰脱离联盟而正式分裂苏联。
3、1992年苏联经济体制的改革:民主与市场经济体制奠定了经济体制改革的基础,所有企业被改组,货币改革完成,货币改革创造了新的货币单位—卢布,以及经济改革完成。
4、1993年俄罗斯联邦宪法:1993年,俄罗斯联邦成为继苏联解体后新的法律根基,由俄罗斯总统签署的宪法确立了俄罗斯联邦的政治体制。
5、1996年俄罗斯经济转型:俄罗斯经济体制完成了从计划经济体制到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俄罗斯进入了一个新的经济和政治时期。
6、2001年俄罗斯新政府成立:新政府成立后,俄罗斯经济发展有了根本性的变化,加强了对内改革,促进了经济快速发展,获得了一定的成就。
俄罗斯帝国与苏联的兴衰
俄罗斯帝国与苏联的兴衰俄罗斯帝国和苏联是世界历史上两个具有重大影响的政治实体,它们的兴衰经历了一系列复杂的变革和挑战。
本文将以俄罗斯帝国和苏联的形成、发展、繁荣和衰落为主线,探讨这两个政权在历史上的重要性和对世界格局的影响。
【导言】俄罗斯帝国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6世纪,而苏联则诞生于20世纪初。
两个政权在其所处的时代都具有独特的历史背景和社会环境,这成为它们发展道路的重要因素。
【俄罗斯帝国的兴起】1. 拓展领土俄罗斯帝国的兴起主要源于其领土的不断扩张。
自彼得大帝时代开始,俄罗斯通过一系列战争和外交手段,逐渐扩展其领土至波罗的海地区、中亚和远东地区,形成了庞大的帝国。
2. 统治体系俄罗斯帝国的统治体系以沙皇为核心,实行专制制度。
沙皇拥有绝对的权力,政府机构由贵族和官僚精英统治,决策权高度集中。
3. 经济发展俄罗斯帝国的经济发展以农业为主导。
农民占据大多数人口,他们从事农业生产以满足国内需求,并通过与外国进行大规模贸易来获取所需物资。
【苏联的崛起】1. 俄国革命1917年的俄国革命是苏联崛起的关键事件。
在这次革命中,沙皇制度被推翻,布尔什维克领导的工人和农民政权取而代之。
苏联紧随其后成立,并宣布无产阶级专政。
2. 社会主义建设苏联的崛起标志着社会主义在世界范围内的尝试。
列宁和斯大林领导下的苏联,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与经济改革,实现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
苏联迅速崛起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并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3. 冷战与超级大国地位苏联与美国之间的冷战竞争使其获得了超级大国的地位。
苏联与美国不断扩充军备,通过核武器的威慑保持了世界局势的相对平衡。
然而,冷战的紧张局势也给苏联经济带来了巨大压力。
【俄罗斯帝国与苏联的衰落】1. 第一次世界大战与十月革命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俄罗斯帝国和苏联都产生了重大影响。
战争造成的经济和社会危机为十月革命创造了条件,进一步分裂了俄罗斯社会,导致了政权的动荡。
2. 经济困境与政治崩溃苏联的经济困境和内外交困使其陷入政治崩溃的境地。
苏联兴亡史论
苏联兴亡史论
苏联,曾经是一个英雄般的强国,在二十世纪中叶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大的国家,它的面积超过了欧洲大陆的三倍,其人口也超越欧洲大陆的四倍。
早在二十世纪初,苏联就发展成为一个拥有独一无二的哲学,政治,经济和国际影响力的强大国家。
可是,今天,苏联却已经成为许多英雄般的历史故事,最终在1991年宣告解体,宣告了苏联兴亡史的开始。
苏联兴亡史可以概括为三个主要阶段:革命前的苏联,社会主义时期的苏联,以及解体后的苏联。
在每一个时期,都发生了重大的历史变革,开启了苏联在浩瀚历史中发展的新篇章,这一点也和它的政治体制,经济社会发展以及它的国际影响力有关。
在此期间,苏联的领导人们也不断做出了重大的政策性决定,最终导致了其解体。
首先,让我们回顾一下苏联革命前的局面,它是一个封建君主制国家,被称为“克里姆林宫”。
1905年,苏联经历了一次严重的革命运动,其结果使俄国实行一个新的政治制度苏维埃共和国,它的特点是拥有共产主义的政治经济理念,在这一时期,苏联的外交政策也发生了重大的变化,与西方国家的关系逐渐改善。
- 1 -。
中考苏联知识点总结
中考苏联知识点总结苏联是20世纪最为重要的国家之一,它的兴起和衰落对全球格局产生了深远影响。
以下是关于苏联的知识点总结:一、苏联的兴起1. 俄国革命1917年俄国爆发了两次革命,第一次是二月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临时政府;第二次是十月革命,布尔什维克党夺取政权,建立了苏维埃政府。
2. 布尔什维克党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党在十月革命中夺取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
布尔什维克党后来改名为俄共产党,成为苏联执政党。
3. 全面国家工业化斯大林在上台后,提出了全面国家工业化的理论,并实施了一系列措施加速国家工业化的进程,使苏联在短时间内建立了强大的工业体系。
4. 社会主义建设苏联实行了社会主义制度,取消了私有制,推行了集体化农业,发展了国有企业。
同时,进行了大规模的土地改革和社会福利改革。
5. 世界革命苏联曾试图通过国际共产主义组织和支持其他国家的革命来扩大社会主义势力范围,但后来转向了国际合作和和平共处政策。
二、苏联的巅峰时期1. 抗德战争在二战中,苏联成为反法西斯同盟的主要参与国之一,经历了世界上最为残酷的战争,顶住了纳粹德国的进攻,并取得了重大胜利。
2. 冷战苏联和美国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和地缘政治角力导致了冷战的爆发,双方展开了一系列政治、经济和军事角力,形成了世界上两个超级大国的格局。
3. 对外扩张苏联在二战后扩大了对外势力范围,并成为东欧和亚洲的主要影响力国家,建立了一系列社会主义国家的政府和政府。
4. 核武器苏联先后研制出了原子弹和氢弹,并成为世界上第二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与美国形成了“核平衡”。
5. 经济发展苏联经济在战后获得了较快增长,成为了全球竞争对手之一,特别是在军工、航天等领域取得了重要成就。
三、苏联的衰落和解体1. 经济困境苏联在1970年代开始陷入经济困境,由于计划经济的弊端和外部压力,经济开始出现了困难和滞涨。
2. 政治变革戈尔巴乔夫在上台后提出了一系列政治改革措施,试图加速改革苏联政权和社会体制,但遭遇了重大阻力。
苏联的发展历程
苏联的发展历程苏联,全称为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Union of Soviet Socialist Republics),是20世纪世界上最重要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
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从建国初期的难点困苦到后来的经济崛起和国际影响力的增强,最终走向解体的历程。
一、建国初期(1917-1924)苏联的发展源于1917年的十月革命,这场革命推翻了沙皇制度,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在这个时期,苏联经历了内战、经济危机和政治动荡。
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包括土地国有化、工业国有化和农业集体化等,以推动国家的经济和社会发展。
二、斯大林时期(1924-1953)1924年,列宁去世后,斯大林成为苏联的领导人。
斯大林时期是苏联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苏联历史上最具争议的时期之一。
在这个时期,苏联经历了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进程。
苏联的工业生产迅速增长,成为世界上第二大经济体。
然而,农业集体化过程中浮现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和大规模的饥荒,给苏联的经济和社会带来了巨大的压力。
三、后斯大林时期(1953-1985)斯大林去世后,苏联进入了后斯大林时期。
这个时期苏联的领导人发生了几次更迭,包括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和戈尔巴乔夫等。
在这个时期,苏联继续推动工业化和科技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然而,苏联的经济增长逐渐放缓,社会主义制度的弊端也逐渐显现出来,导致了国内的不稳定和经济问题的加剧。
四、改革开放时期和解体(1985-1991)1985年,戈尔巴乔夫成为苏联的领导人,提出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试图解决苏联面临的经济和政治问题。
这一时期被称为“改革开放时期”,主要包括经济改革、政治改革和外交政策调整等。
然而,改革过程中浮现了许多问题,包括经济混乱、民族矛盾和政治动荡等。
1991年,苏联最高苏维埃通过决议宣布苏联解体,苏联正式结束。
总结:苏联的发展历程经历了建国初期的难点时期、斯大林时期的经济崛起、后斯大林时期的经济放缓和改革开放时期的解体。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
苏联经济发展历程一、引言苏联经济发展历程是世界经济史上的一个重要篇章,它不仅对苏联自身的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也对全球经济和政治格局产生了巨大影响。
本文将从苏联经济的起步、发展、繁荣到衰落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二、苏联经济的起步1917年10月革命后,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政府开始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国有化了大部分工业企业和银行,并实行计划经济。
1921年,列宁提出“新经济政策”,允许私人企业存在,以解决国家财政困难和缓解工业生产不足的问题。
这一政策在短期内促进了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
但在1929年后,“新经济政策”被取消,全面实行计划经济。
三、苏联经济的发展1. 五年计划时期(1928-1932)在斯大林领导下,苏联开始实行五年计划。
该计划旨在通过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和农业,以推动国民经济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得到了快速发展,但也付出了巨大代价,如农业集体化引起的饥荒等。
2. 七年计划时期(1959-1965)在赫鲁晓夫领导下,苏联开始实行七年计划。
该计划旨在加强军事工业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
在这一时期,苏联经济继续得到了较快的发展,但也存在着生产效率低下、质量不高等问题。
3. 布雷日涅夫改革时期(1965-1982)在布雷日涅夫领导下,苏联开始进行经济改革。
该改革旨在实现计划经济和市场机制的结合,并通过加强科技创新提高生产效率和质量。
在这一时期,苏联经济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和壮大。
四、苏联经济的繁荣1. 工业化程度高苏联工业化程度比较高,在重工业方面处于世界领先地位。
例如,钢铁产量连续多年居世界第二位。
2. 教育、医疗事业发达苏联注重教育和医疗事业的发展,实行义务教育和普及医疗保健制度。
在这方面,苏联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3. 社会保障体系完善苏联建立了比较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
这使得苏联人民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上都享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福利。
五、苏联经济的衰落1. 计划经济体制存在缺陷计划经济体制存在效率低下、资源浪费等问题。
2018精选版第三讲:苏联模式的兴衰
贸易政策
实行贸易国有化,取消自由贸易。
分配制度
劳动方面
按照平均分配原则实行消费品的实物配给制, 城市居民的口粮按等级定量供应。 普遍劳动义务制,保证了劳动力的供给。
10
人文与经法学院
余粮收集制时期的粮食征购量变化
100% 100%
1918年 1919年 1920年
10790万普特 21250万普特 36700万普特
18
人文与经法学院
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在国家掌握主要经济 命脉的前提下,允许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和一 定程度上恢复和发展,利用市场、商品和货币 关系建设社会主义的经济体制。 评价:新经济政策的实行,不仅有利于改 善苏俄经济形势、巩固苏维埃政权,而且反映 了列宁对探索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的新思考。
19
人文与经法学院
8
人文与经法学院
2、“战时共产主义”(1918-1921年)
外国干涉军和国内武装叛乱的联合进攻
¾国土被敌人所占,工厂停工,人民挨饿 苏维埃政权面临危机
1918年,苏俄实施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
9
人文与经法学院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内容 主要内容
项目
余粮收集制,国家实行对粮食的垄断政策, 农业政策 不允许私人买卖。 全面推行工业国有化。将大中小企业全部收 工业政策 归国有;建立高度集中的经济管理体制。
现 代 化 任 务
政治——民主化、法治化
经济——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 思想文化——科学化
苏联现代化的主要成就是什么?存在哪些严重缺陷?
6
人文与经法学院
第三讲
苏联模式的兴衰
一、列宁对东方式建设道路的探索
二、斯大林模式叙评 三、苏联社会主义改革与挫折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挑战苏联经验的兴衰
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挑战苏联经验的兴衰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挑战——苏联经验的兴衰社会主义建设一直是世界各国共产主义运动的核心目标之一。
苏联作为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其经验的兴衰对于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挑战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苏联经验的崛起、兴盛和衰败三个方面来探讨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与挑战。
一、苏联经验的崛起社会主义经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国家建设的重要内容。
苏联经济从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型开创了新的道路。
早在1917年十月革命胜利后,苏联就开始了大规模的国有化运动,实现了生产资料公有制的建立。
1928年,斯大林提出了“五年计划”,以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为主要目标,通过国家的计划和指令来调度资源和分配生产要素。
五年计划期间,苏联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进步,实现了快速的经济增长和农业现代化。
二、苏联经验的兴盛在经济建设的基础上,苏联还进行了一系列的政治、文化和军事建设,这些措施为苏联的兴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在政治方面,苏联建立了一党制的政治体制,实行无产阶级专政。
党的领导地位得到了巩固,政府实行高度集中的权力结构,对于社会经济的调控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文化领域,苏联推动了大规模的教育和科学技术发展,提高了人民的素质和创新能力。
军事建设方面,苏联投入大量资源进行军备竞赛,形成了强大的红军和军工体系。
这些举措使得苏联在20世纪上半叶崛起为世界的第二大经济体和超级大国。
三、苏联经验的衰败然而,苏联经验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困难,最终导致了它的衰败。
首先,在经济建设方面,虽然苏联在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但长期实行的计划经济模式也造成了资源配置不合理和效率低下的问题。
集中统一的计划和指令制度无法灵活适应市场需求的变化,导致了供需矛盾和商品短缺的问题。
其次,在政治和社会领域,苏联长期存在的一党专政和高度集中的领导机制给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带来了腐败和官僚主义的问题。
最后,在国际环境的变化下,冷战时期苏联与美国等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峙加剧了社会、政治和军事方面的压力,资源消耗过大,无法与对手竞争,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俄国苏联的兴衰
10.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战争打响后……沙皇政府认定这是趁火 打劫的大好时机……周旋于中国和英、法之间, 为俄国谋取最大的利益。
——《从尼布楚条约到叶利钦访华》 材料二:在结束对德作战整整3个月后,苏联履行 自己的诺言……是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援助。
一战中俄国加入的是哪个侵略集团?图中 A、B、C分别代表的是哪个成员国?
A
C
B
推翻专制,消除残余——二月革命
合作解惑
二月革命消除的封建残余主要指什么?这是 哪一事件后遗留的问题?由此联想到,日本 历史上的哪一重大事件也留下了封建残余?
板块二
红色政权照耀全球
——苏联的不断壮大
终止黑暗,迎来曙光——十月革命
名言引领
李大钊:“试看将来的环球,必是赤旗的世界 毛泽东:“十月革命的一声炮响,给我们送 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 思考: (1)李大钊和毛泽东赞颂的是哪一历史事件? (2)为颂扬这一事件,1918年李大钊在《新 青年》上连续发表了哪两篇文章?
纠错及时,走出困境——新经济政策
学史明智
国内战争和反对外国武装干涉取得胜利 后,苏俄面临的迫切任务是尽快恢复濒于崩 溃的国民经济,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却使经 济进一步恶化…… 思考: ——华师大版《世界历史》(九下)
板块三
世界大国的落幕
——苏联的衰落解体
苏联解体 是20世纪地缘 政治的最大灾 难,对俄罗斯 人民来说这是 一个悲剧。
冰封大地,根深蒂固——斯大林模式的形成
自我展示
对于“斯大林模式的形成”,我们应该 掌握哪几方面的内容?
争强好斗,火上浇油——美苏争霸
图说历史
1.漫画反映的历史事件 是什么?
2.该事件是从哪位苏联 领导人开始的?结束的 标志是什么?
《大国兴衰》PPT课件
1
“俄国(苏联)的历史可以简单 概括为:一次比一次耀眼的崛起腾 飞;一次比一次出人意料的失势陨 落。”
——徐天新的《强国之鉴》
2
1861年改革 崛起 参加一战
二月革命
十月革命
俄国 (苏联)
壮大
新经济政策 完成一五、二五计划
参加二战
斯大林模式形成
衰落 美苏争霸
苏联解体
3
板块一
北极熊稳步向前
6
板块二
红色政权照耀全球
——苏联的不断壮大
7
终止黑暗,迎来曙光——十月革命
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在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 后,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在随后的几年里,托洛斯基指挥的红军 通过内战击败了白军和众多西方国家的武装干涉。1922年12月30 日,苏联正式成立。在十月武装起义前夕以及起义胜利后一段时间, 列宁认为十月革命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是同后者的发 展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革命,即认为在俄国革命以后会有欧洲各 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欧洲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而且只有在这以 后才会有俄国社会主义的胜利。1920年底,他的战略思想初步发生 转变,即肯定了俄国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他逝世前夕,战略思想进一步发生了转变,一方面由西方社会主义 战略转向了东方社会主义战略,另一方面由世界革命战略转向了国 内发展战略。
14
争强好斗,火上浇油——美苏争霸
美苏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家财力 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加剧了 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特别是勃列 日涅夫时期穷兵黩武,发动侵略阿 富汗战争,使国防军事开支猛增, 国内各类矛盾积聚。
在长达几十年的时间里苏联扩军备 战,开展两国间的军备竞赛,使国 家财力过多地投入国防军事预算, 加剧了国民经济的比例失调,苏联 在数十年的时间里,与西方对抗花 费了7000亿美元,与中国对抗花费 了2000亿美元,其它军费开支约 100亿美元,这严重消耗和削弱了苏 联国力,成为苏联解体原因之一。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
苏联兴亡史读后感《苏联兴亡史》是一部关于苏联历史的著作,作者通过详实的史料和深入的研究,全面地揭示了苏联的兴起、发展和最终的崩溃。
在阅读这部著作后,我深刻地感受到了苏联这一伟大国家的兴亡历程,以及其中所蕴含的深刻教训。
苏联的兴起是在十月革命后,列宁领导下的布尔什维克党夺取了政权,建立了社会主义政权。
在列宁和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经历了一系列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苏联在二战中对德国法西斯进行了顽强的抵抗,并最终取得了胜利。
在斯大林时期,苏联经历了快速的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然而,苏联的兴起也伴随着许多问题和矛盾,比如政治镇压、集体化运动中的人为灾难等,这些问题最终成为了苏联崩溃的隐患。
苏联的崩溃是在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面临着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
戈尔巴乔夫试图通过改革来挽救苏联,但是改革的过程中却引发了更大的混乱和动荡。
最终,苏联在1991年解体,成为了15个独立的国家。
苏联的崩溃给世界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不仅改变了世界格局,也让人们深刻地反思社会主义制度的缺陷和问题。
阅读《苏联兴亡史》让我对苏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我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苏联的兴起和崩溃都是历史的必然,它们都是社会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问题的体现。
苏联的历史告诉我们,一个国家的兴衰并不取决于其意识形态或者政治制度,而是取决于其内在的制度和机制是否能够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变化。
苏联的兴亡历程也给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和教训,让我们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制度的局限性和问题,也让我们更加珍惜和珍视自己所生活的社会制度和国家。
总的来说,《苏联兴亡史》是一部极具震撼力和启发性的著作,它不仅让人们对苏联的历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也让人们对社会主义制度有了更清醒的认识。
这部著作通过对苏联历史的深入研究和分析,揭示了苏联兴亡的历史规律和深刻内涵,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
这部著作对于我们认识历史、认识社会主义制度、认识国家兴衰有着重要的启发和意义,是一部不可多得的历史巨著。
苏联的兴衰和社会主义建设
苏联的兴衰和社会主义建设苏联曾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之一,其兴衰历程,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重要事件。
苏联的历史是复杂的,除了政治、军事等方面,还有经济、文化、科技等多方面的发展和变迁。
因此,探讨苏联的兴衰和社会主义建设,必然需要对苏联的历史做出全面深入的分析和研究。
一、苏联的兴起苏联的兴起,可以追溯到1917年的俄国十月革命。
这场革命爆发后,布尔什维克成功夺取政权,建立了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即苏联。
随后,在列宁、斯大林等一代伟大领袖的领导下,苏联经历了若干次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大规模变革和改革,逐渐崛起为世界平等、独立、和平、民主、自由、幸福的国家。
从经济方面来看,苏联在建国初期就开始实行国家统一的计划经济体制。
这一体制的实行,使得苏联得以有效地调配资源,实现了经济的高速发展和工业化进程的快速推进。
在科技方面,苏联在20世纪前半叶的军事、空间、原子等领域都有着重要的突破和创新,为世界科技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二、苏联的隆盛时期苏联的隆盛时期大约可以分为20世纪40年代、50年代和60年代三个阶段。
在40年代,苏联在全球反法西斯战争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与美国合作下,苏联顺利推进了大规模的工业化计划和军备竞赛。
同时,在重工业、军工、科学技术方面的先进性,备受人们的赞誉。
到了50年代,苏联在国家安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领跑地位日益巩固,甚至成为了美国主导的西方世界的主要竞争对手。
在执政者斯大林的逝世后,赫鲁晓夫上台,深化了农村劳动力和工业劳动力之间的分配制度,从而进一步促进了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60年代初期,苏联的国际影响力达到了新的高峰,举世瞩目的空间竞赛中,苏联成功地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卫星和宇航员,取得了重要的战略、科技优势。
三、苏联的衰落和解体苏联的兴盛只持续了几十年,从70年代开始,苏联经历了沉重的压力和逼近的危机。
首先,在经济和科技方面的竞争中,美国和其它西方国家已经缩小了与苏联的差距。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苏联的兴衰教训及对当代中国的启示1917年11月7日,世界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掌握的政权——苏维埃政府诞生了!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
能够从别国的颠覆中吸取灭亡的教训并结合自身实际对国家的政治、经济等体制加以适应性的调整和改革,才能够有效避免重蹈前人的覆辙。
苏联的建立与急速发展,为20世纪浴血追求独立的受压迫民族指明了一条不同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自强道路;实践了社会主义的理论,证明了马列思想的先进性与正确性,是人类社会实践的壮举。
而另一方面,苏共的垮台与苏联的最终解体,是苏联社会各种问题总爆发的结果,也是苏共执政能力逐渐下降直至完全丧失政权的结果;苏联的解体,有许多外部原因,但起决定作用的还是苏共的内部原因。
现在,中国正面临着必要的政治、经济体制改革,因此,中共领导人有必要从前苏联的政治、经济体制等改革中吸取教训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国情来推动改革的顺利进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建设。
一、苏联兴衰的经验苏联实行的是斯大林模式下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这种计划经济体制模式对苏联的经济发展起到过积极作用,但是也存在着严重的弊端。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种弊端也就逐渐的显现了出来。
斯大林之后,苏联几代领导人先后进行了经济体制改革,但均以失败告终。
赫鲁晓夫改革针对的主要是斯大林本人,而没有离开斯大林模式的大框架,改革思路也存在着严重失误。
勃涅日涅夫改革是在统一计划的原则下进行的,没有突破斯大林模式的局限,改革按照严重僵化的教条主义进行。
戈尔巴乔夫改革的目的是要对经济体制进行根本性的变革,出发点是好的,但是改革步伐过快,没有从农业开始改革,且没有解决好改革与发展的结合、微观与宏观改革措施的结合,最后转变为政治体制改革,成为苏联解体的导火索。
在这三场改革中,没有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为改革目标,采取教条主义,没有把经济体制改革与转变经济增长模式、调整经济结构结合起来,同时没有相适应地改革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因此最终难逃失败的命运。
苏联兴衰对我们的启示
苏联兴衰对我们的启示苏联,作为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建立起来并取得巨大成就的社会主义国家,他的兴盛与衰亡深刻影响了近百年来的世界历史,并将继续作为他国学习的榜样与示警的红灯影响更长远的时间。
对当代中国的启示:1.加强廉政建设、反贪反腐,确保执政地位、提高执政能力我国现在的贪污腐败现象呈上升趋势,已经引起普通民众的不满,也成为西方舆论攻击的借口。
贪污腐败不仅腐蚀政党的执政能力,更会导致政党脱离群众,失去人民的信任、支持,最终走向失败与灭亡。
任何贪污腐败的政党,注定失败,国民党在大陆的失败也是前车之鉴了。
现在“送红包”现象较为严重,也许就是上层部分人贪腐在基层的反应。
或者说,贪污腐败也成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传统了,不是短时间可以杜绝的。
所以,加强法制规范、法律监督、惩戒力度,从严从重处罚贪污腐败分子,在当今中国显得必要而且迫切,是共产党保持执政地位不得不采取的措施。
苏共的失败要引起我们的警觉。
2.加强思想教育,坚定社会主义信念,坚持社会主义道路苏联的失败,很大程度上也是苏联人社会主义信念丧失的结果,在美苏的竞争中,苏联并未表现出超越美国的优势,尤其是经济的崩溃使得广大人民失望不已,不再相信社会主义,纷纷转投资本主义的怀抱,社会主义阵营不攻自破。
连赫鲁晓夫都对自己的弟弟说不再相信社会主义了,社会主义只是拿来糊弄老百姓的。
面对西方文化、思想的全面冲击,我国必须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教育,坚定共产主义信念,沿着科学社会主义道路走下去。
思想教育不仅要面对群众,更要面对共产党员。
如果共产党员都失去了对共产主义的信仰,很难想象普通群众还会相信共产主义。
加强党员的思想就是要凝聚党员的力量,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确保社会主义的践行;同时,这也是预防腐败的重要措施,甚至比物质措施重要的多。
3.加强国家宏观经济调控,改善经济结构经济始终是国家民生的命脉,在经济生活中,国家力量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经历了近年来的经济危机,国家干预、宏观调控的概念深入人心,没有国家的强力监管,资本贪婪逐利的特性将会带来严重的后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
具有近70年历史的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在短短几年的政治剧变和独立浪潮中于1991年底宣告解体,作为国家实体不复存在。
这是当代社会主义运动和人类历史的重大事件,它的影响和后果正在历史地表现出来。
为什么一个曾取得辉煌成就的、以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各族人民自愿结合的联盟国家,顷刻间土崩瓦解,分裂为15个独立国家?
前苏联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和演变,是20世纪欧洲社会主义运动从胜利走向衰败的重大的历史事件,影响着当今世界的格局、人类的发展及社会主义国际运动的盛衰。
因此,科学的了解苏联的社会主义的发展历程、衰败的原因,使我们从中吸取历史经验和教训,这样不仅有利于我们观察当今世界局势及走向,而且也有利于我们顺利推进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
关键字:苏联,发展,解体,原因
苏联的兴衰
1.1 苏联的建立
1917年俄国爆发十月革命胜利后,俄共经历并粉粹了大规模的国内反革命叛乱和外国武装干涉。
在1922年12月苏联成立,因此,苏联的成立巩固了十月革命的成果,牢固确立了共产党的统治地位。
苏联是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的简称,苏联刚成立时只有4个加盟共和国,也就是说,苏联的成立使得社会主义制度一联邦制的形式得以确立,并为俄国境内其他民族的国家制度树立了制度模式,后来苏联共有15个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苏联的成立,为社会主义事业的传播和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参考和指导中心,使它能够为其他国家和地区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援助,从而推动了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马克思主义的传播。
苏联的成立,使国际关系格局发生了重大变化,苏联逐步成为与资本主义世界相抗衡的一支重大力量。
1.2 苏联的发展历程
从苏联的成立到最终解体,一共经历了5代领导人,分别是列宁、斯大林、赫鲁晓夫、勃列日涅夫、戈尔巴乔夫。
在他们的领导下进行着不同的改革,使苏联独自开辟社会主义道路。
列宁时期:1917年11月7日,十月革命爆发,在与德国签订《布列斯特和约》后,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战。
在随后的几年里,托洛斯基指挥的红军通过内战击败了白军和众多西方国家的武装干涉。
1922年12月30日,苏联正式成立。
在十月武装起义前夕以及起义胜利后一段时间,列宁认为十月革命是欧洲社会主义革命的“序幕”,是同后者的发展过程紧密联系在一起的革命,即认为在俄国革命以后会有欧洲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爆发,欧洲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后而且只有在这以后才会有俄国社会主义的胜利。
1920年底,他的战略思想初步发生转变,即肯定了俄国先于西方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可能性和必要性。
他逝世前夕,战略思想进一步发生了转变,一方面由西方社会主义战略转向了东方社会主义战略,另一方面由世界革命战略转向了国内发展战略。
斯大林时期: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约瑟夫·斯大林获得最高权力。
斯大林为了巩固个人地位,通过残酷的手段打击政治对手,以肃反的方式对党、国
家和军队的领导人展开了大清洗。
同时推行农业集体化政策。
数以百万计的人被送进了劳改营。
虽然斯大林被西方国家和一部分苏联人视为一个残酷和犯下严重罪行的独裁者,但在斯大林的领导下,苏联共产党对苏联的经济生产方式进行了大改造,成功地把苏联改造成了一个重工业和军事上的强国。
赫鲁晓夫时期:1953年,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成为了最高领导人。
在政治上,反对个人崇拜、恢复民主集中制和集体领导;在经济体制上,精简机构,权利下放;在意识形态上提出了全民国家和全民党,和平共处、和平竞争、和平过渡的理论;以此逐步对斯大林社会主义体制进行大胆的改革。
勃列日涅夫时期:1964年,苏联进入勃列日涅夫时期。
这个时期可分为前期和后期两个阶段,前期时,他继续赫鲁晓夫的改革政策,纠正他的一些失误和缺点,但在后期,由于政治上僵化、保守的趋势日益严重,腐败现象层出不群,使得经济和政治发展停滞不前。
戈尔巴乔夫时期:1985年,戈尔巴乔夫接掌政权。
在前一阶段里,他改变了许多以往观念,试图改进政治和经济方面的治国方法,在国内实行改革和公开化政策,对历史错误进行清算。
他试图在苏联建设“民主的、人道的社会主义”。
但另一方面,他的改革带来了意想不到的后果。
随着中央权力的下放,各加盟共和国的领导人开始寻求更大的自主权力。
随着“公开化”的日益深入,苏共的历史问题和历史罪行得到揭露的同时,导致其失去民心。
尤其是在1989年,共产主义在政治和经济方面积累的错误发生了总爆发,激化了各种矛盾,最终导致苏联解体。
1.3 苏联解体的原因
苏联解体即有主观原因,又有客观原因。
苏联解体的原因有三个层次:戈尔
巴乔夫的错误路线、方针和政策是苏联解体的直接原因;苏联高度集中的政治经济体制与联邦制国家结构的矛盾和传统体制与社会生产力的矛盾是苏联解体的根本原因;而苏联解体的深层次原因则是政治上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经济体制上的教条主义,民族关系上的大俄罗斯沙文主义,对外关系上的意识形态化和霸权主义。
这里主要讲述政治和经济原因。
政治原因:统一的苏联之所以能够建立并存在,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统一的苏联共产党,有赖于以共产党为核心的政治体制。
而苏联的解体也正是由于苏共的衰败、瓦解,原有政治体制的崩溃、重组而成为现实的。
第一,苏共高度集权,以党代政,联盟国家兴衰系于苏共;第二:苏共思想理论僵化、唯上唯书,逐渐
丧失思想上的先进性;第三:苏共缺乏党内民主,自身建设存在问题,处于渐变的过程中。
经济原因:苏联解体的经济根源在于苏联经济模式本身,是这种模式的历史局限性阻碍生产力发展而又长期未得解决的结果。
其主要表现,一是高度集中的计划体制和粗放发展方式导致经济危机,使联盟总体经济没有搞好;二是高度集中的管理体制造成共和国经济权限过小,使联盟与共和国的经济关系没有处理好;三是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只考虑全国生产专业化分工,忽视地区经济综合发展,使共和国的经济没有发展好。
这一切导致社会主义凝聚力的减弱,构成经济主权要求的历史渊源,形成共和国分离倾向的土壤。
1.4 苏联的经验教训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带给我们的思考和教训。
(1)、社会主义建设的根本目的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改善人民生活水平,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尤其应该始终抓住这个中心不放。
(2)、建设社会主义必须从本国国情出发,独立自主地探索具有本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模式,照抄别国的模式最终会落得失败的结局。
(3)、社会主义国家必须注重执政党的建设。
在思想上必须提倡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作风,在组织上必须贯彻民主集中制的原则。
(4)、“右”可以葬送社会主义,“左”也可以葬送社会主义。
苏联剧变的直接原因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即主动放弃共产党的领导权,苏联的经验告诉我们,批判“左”的教条主义要用历史的观点,要全面分析,不能简单地否定历史。
(5)、改革是社会主义制度保持生机和活力的最有效的途径。
改革必须深深扎根于本国国情,改革的成败必须以发展生产力为中心,以经济的增长、综合国力的增强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为衡量标准。
(6)、社会主义社会应该是一个开放的社会体系,这种开放不仅内部是开放的,而且对外部也应该是开放的。
(7)、警惕西方国家对社会主义进行的“和平演变”。
参考文献:[1]施肇域.列宁后期思想探要.中国社会科学期刊,1997.
[2]叶丹江,关志强.苏联解体原因探析.华章期刊,2011.
[3]张春山,许门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西安:西北大学出版
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