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悸的中医护理要点

合集下载

心悸的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的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的中医护理方案引言心悸是指患者感受到的心脏跳动过快、过慢或不规则的情况。

(心脏协会)这是一种常见的症状,常见于心血管疾病、精神紧张、运动过度等。

中医认为,心悸是由心脏失常引起的体内阴阳失衡的表现。

中医护理方案以平衡阴阳、调理心脏功能为核心,包括中药治疗、针灸、按摩等。

中医护理方案中药治疗中药治疗是中医护理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几种常用的中药治疗方法。

1.丹参丹参被广泛用于治疗心悸症状。

它具有活血化瘀、调理心脏功能的作用。

可以选择丹参片或丹参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2片或15毫升。

2.益心安益心安是一种常用的中成药,可以安抚神经、平稳心脏搏动。

每天3次,每次2片。

3.延胡索延胡索具有舒张血管、缓解心悸的作用。

可以选择延胡索口服液,每天3次,每次20毫升。

除了上述几种中药,根据患者具体症状和体质,中医医生还会根据体质和具体情况进行个性化的中药调配和治疗。

针灸疗法针灸是中医护理的另一种重要方法,可以通过调整经络和穴位来平衡阴阳,调理心脏功能。

1.心包经针灸心包经的相关穴位可以起到舒缓心脏、缓解心悸症状的作用。

常用的穴位包括内关穴、神门穴、太渊穴等。

2.足三里穴足三里穴是一个常用的穴位,针刺足三里可以调理心脏功能、缓解心悸。

每次针灸20分钟,每周2~3次。

除了上述穴位,针灸的穴位还会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调整,包括其他与心脏相关的穴位。

按摩疗法按摩是一种简单而有效的中医护理方法,可以通过按摩心脏周围的区域来促进血液循环,缓解心悸症状。

1.心俞穴使用双手的指腹轻轻按摩心俞穴,可以起到舒缓心脏、缓解心悸的作用。

每天早晚各按摩10分钟。

2.手心按摩用一只手的手心轻轻按摩另一只手的手心,可以促进血液循环、调理心脏功能。

每天多次,每次1~2分钟。

按摩时要注意力度适中,不要过于用力造成不适。

注意事项在接受中医护理方案的过程中,还需要注意以下事项:1.饮食调理避免食用刺激性食物,如辛辣、煎炸食品。

适量增加富含维生素C、维生素E、镁等的食物摄入,如新鲜水果、蔬菜、坚果等。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1.心悸中医护理方案2.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3.中医护理:失眠的辩证施治4.中医护理的中医护理简介心悸中医护理方案张某胃脘胀闷,攻撑作痛,脘痛连胁,嗳气频繁,大便不畅,每因情态因素而发作,舌苔薄白,脉弦来诊。

诊断:胃脘痛(肝气犯胃证)调护原则:一、一般护理1、按中医内科一般护理常规进行。

2、胃痛持续不已,疼痛较剧烈,或呕血、黑便者,应卧床休息,缓解后可下床活动。

二、病情观察,做好护理记录1、密切观察疼痛的部位、性质、程度、时间、诱发因素,及与寒热、饮食的关系。

2、注意呕吐物和大便的颜色、性状。

3、胃痛突然加剧,或伴呕吐、寒热,或全腹硬满而疼痛拒按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4、出现呕血或黑便、面色苍白、冷汗时出、四肢厥冷、烦躁不安、血压下降时,报告医师,配合处理。

三、给药护理:中药汤剂宜温服。

四、饮食护理:1、饮食以质软、少渣、易消化、少量、多餐为原则。

2、戒烟酒、浓茶、咖啡。

忌食辛辣、肥甘之品。

五、情志护理:帮助患者消除紧张、恐惧等不良情绪的影响,使其保持乐观情绪。

六、临证(症)施护:1、胃痛发作可遵医嘱用针刺止痛。

2、呕血、黑便者,按血证护理常规进行。

健康指导1、禁烟、酒、浓茶、咖啡等刺激性食物。

了解患者饮食习惯,必要时推荐食谱,改善原有饮食习惯。

2、生活规律,劳逸结合,保证睡眠,保持乐观情绪。

3、如出现疼痛、反酸、呕吐等症状时,及时就医。

4、指导患者和家属了解本病的性质,掌握控制疼痛的简单方法,减轻身体痛苦和精神压力。

中医护理八纲辨证之表里浑身没劲心慌怎么回事1、浑身没劲心慌可能是颈椎问题头晕颈部不适,头胀痛,或有上肢麻木、疼痛:往往是颈椎病引起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这是最常见的一种导致头晕的疾病。

2、浑身没劲心慌可能是肌肉疲劳还有一种头晕是白领阶层常见的:每天坐在办公室看电脑,下班时头晕,自觉颈部肌肉酸胀不适,这种情况是由于保持一个姿势时间过长,颈肌紧张造成的,需要进行适当的颈椎保健体操或针灸按摩治疗,并加强体育运动锻炼。

中医内科护理学心悸患者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学心悸患者护理

用药注意事项及禁忌
遵医嘱用药
心悸患者在用药期间应严格遵守 医嘱,按时按量服药,不可随意
增减剂量或停药。
饮食禁忌
在服用中药期间,患者应忌食生冷 、ຫໍສະໝຸດ 腻、辛辣等刺激性食物,以免 影响药效。
特殊人群用药
孕妇、哺乳期妇女及儿童等特殊人 群在使用中药治疗心悸时应谨慎, 务必在医生的指导下进行。
05
非药物治疗方法探讨
饮食调养建议
饮食原则
心悸患者的饮食应以清淡、易消化、富含营养为原则。避免辛辣、油腻、生冷等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推荐食物
建议心悸患者多食用具有养心安神作用的食物,如红枣、莲子、百合、龙眼肉等。同时,适量摄入富含蛋白质、 维生素和矿物质的食物,如瘦肉、鱼类、蛋类、新鲜蔬菜和水果等。
06
心理干预与健康教育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中悸动、惊 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 证。
临床表现
心悸患者常表现为心跳加快、加 强、不规律或感觉心脏跳动不适 ,可伴有胸闷、气短、乏力、头 晕等症状。
中医对心悸的认识
病名释义
中医将心悸归属于“惊悸”、“怔忡 ”等范畴,认为其多与心虚胆怯、心 血不足、阴虚火旺、心阳不振、水饮 凌心、瘀血阻络等因素有关。
心悸气短,头晕目眩,失眠健 忘,面色无华,倦怠乏力,纳 呆食少,舌淡红,脉细弱。治 以补血养心,益气安神。
心悸易惊,心烦失眠,五心烦 热,口干盗汗,思虑劳心则症 状加重,伴有耳鸣腰酸,头晕 目眩,舌红少津,苔薄黄或无 苔,脉细数。治以滋阴清火, 养心安神。
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 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 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以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03
护理评估与计划制定

中医护理在心悸患者中的舒缓技巧

中医护理在心悸患者中的舒缓技巧

中医护理在心悸患者中的舒缓技巧心悸是指心脏搏动感明显及不适的主观感受,常常伴随着心率加快、心跳过速等症状。

中医护理作为一种传统的治疗方式,可以在调理心悸患者的身心状况中起到积极的舒缓作用。

本文将介绍中医护理在心悸患者中的舒缓技巧。

一、中医诊断与辨证施护中医强调辨证施护,即根据患者的病情、病因、体质等方面综合分析,进行个体化的诊断和治疗。

心悸患者可以通过中医四诊(望、闻、问、切)来了解症状特点,进而确定治疗方案。

比如,有的患者的心悸是由气虚引起的,治疗时可以通过补气养血、调理气机等方法进行治疗。

二、调整饮食习惯中医护理强调饮食调理,推荐患者调整饮食习惯,选择适宜的食物。

对于心悸患者来说,宜选择清淡、营养均衡的食物,如糯米、山药、百合等具有补益作用的食材。

此外,还应避免辛辣、油腻及刺激性食物的摄入,以减轻心脏负担,缓解心悸症状。

三、中草药应用中医护理常常采用中草药来调理心悸患者的身心状况。

常用的中草药有天麻、远志、丹参等,它们具有舒肝息风、安神定志、活血祛瘀等作用。

中医护理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配伍中草药,制作成复方或者汤剂,达到舒缓心悸的效果。

四、针灸推拿疗法中医护理中的针灸推拿疗法被广泛用于心悸患者的舒缓治疗中。

针灸是通过刺激穴位,调节气血运行,改善心血管功能的方法。

推拿是通过按摩、揉捏等手法,活血化瘀,舒缓筋骨、肌肉的方法。

这些疗法通常结合使用,对于心悸患者来说,可以通过针灸推拿来舒缓症状,调理身心状况。

五、心理疏导和调节中医护理在心悸患者的舒缓中也非常重视心理疏导和调节。

心悸通常与情绪波动有关,过度紧张、焦虑、抑郁等情绪会导致心悸症状的加重。

因此,中医护理注重帮助患者调整心态,通过揭示心理障碍和问题,引导患者建立积极、健康的心理预期,增加对治疗的信心。

综上所述,中医护理在心悸患者中的舒缓技巧是多方面的,包括中医诊断与辨证施护、调整饮食习惯、中草药应用、针灸推拿疗法以及心理疏导和调节等。

这些技巧旨在通过调理患者身体、情绪和心理状态,缓解心悸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

心悸中医护理方案一、常见证候要点1.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无力。

2.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3.阴阳两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舌质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

4.痰瘀互阻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有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咯吐痰涎,舌质淡紫或紫暗,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5.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容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腹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6.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痰多气短,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二、常见症状/证候施护(一)悸动不安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心悸发作持续时间,心率及心律变化,随时观察脉象变化,必要时给予心电监护,如出现心率持续在每分钟120次以上或40次以下或频发早搏,报告医生配合处理,做好记录。

2.遵医嘱给予氧气吸入,每分钟3—4升。

3.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心、交感、皮质下、神门、肾。

4. 遵医嘱中药足浴。

(二)不寐1.了解病人睡眠状况及影响睡眠的因素,有针对性的采取护理措施。

2.营造安静的睡眠环境,介绍改善睡眠的方法,指导病人取舒适的卧位。

3. 晚餐不宜过饱,睡前1小时可吃莲子百合红枣羹 1碗或热牛奶1杯。

不饮浓茶、咖啡等饮料。

4.遵医嘱耳穴压豆,取穴心、肾、脑、、神门、皮质下、等穴。

5.遵医嘱穴位贴敷,取穴双侧神门、内关、照海、申脉。

6.遵医嘱中药足浴。

7.遵医嘱给予脐灸。

(三)胸闷、心痛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观察胸闷的性质、部位、持续时间、诱发因素等。

2.遵医嘱监测心率、心律、脉搏、血压等变化。

出现异常或胸闷、心痛加剧,汗出肢冷时,立即汇报医师。

3.发作时绝对卧床休息,必要时给予氧气,氧流量为3—4升/min。

4.遵医嘱舌下含服速效救心丸,必要时舌下含服硝酸甘油,并观察疗效。

中医心悸护理常规

中医心悸护理常规

中医心悸护理常规【概念】心悸主要因体虚劳倦、饮食不当、情志刺激、感受外邪等因素所致。

以自觉心中悸动,惊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

【护理评估与观察要点】1.观察心律、心率、脉象等变化,评估心悸的发作诱因、伴随症状。

2.观察心慌、胸闷程度以及血压、面色、汗出等情况。

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心律不齐等症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了解患者心电图、甲状腺功能、电解质水平的检查结果。

【常见证候要点及治法】1.气阴两虚证:心悸,气短,体倦乏力,少寐多梦,心烦,自汗盗汗,口干。

舌质红少苔,。

治法:益气养阴,安神定悸。

2.心脾两虚证:心悸气短,头晕乏力,面色不华,腹胀纳呆,舌淡苔薄白,脉细弱结代。

治法:健脾益气,养心安神。

3.阴阳两虚证:心悸,怔忡,胸闷气短,面色苍白,头晕乏力,自汗或盗汗,苔淡红或嫩红,舌苔薄白,脉结代。

治法:滋阴补血,通阳复脉。

4.痰瘀互阻证:心悸怔忡,胸闷痛,形体肥胖,痰多气短,伴倦怠乏力,纳呆便溏,口黏,恶心,舌质淡紫或紫暗,有瘀斑,苔白腻,脉弦滑或结代。

治法:化痰泄浊,活血化瘀。

5.气滞血瘀证:心悸、胸闷,胸痛阵发,痛无定处,时欲太息,遇情志不遂时易诱发或加重,或兼有脘胀闷,得嗳气或矢气则舒,苔薄或薄腻脉细弦。

治法:活血祛瘀,理气通脉。

6.痰火扰心证:心悸,呕恶,口苦尿赤,舌暗红苔黄腻,脉滑数。

治法:清热化痰,宁心定悸。

【护理要点】1.一般护理按内科一般护理常规实施。

2.用药护理(1)中药汤剂宜饭后温服。

服药后可按摩中脘、双胁,以增强药物疗效。

(2)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应遵医嘱调整滴速、静推速度,并监测血压、心律、心率等变化情况。

(3)严密观察用药后疗效及不良反应。

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定时监测血清地高辛浓度。

如出现纳差、恶心、呕吐、头痛、乏力、黄视、绿视、心律失常等症状,应及时报告医生,并配合处理。

3.饮食指导(1)饮食以清淡、富营养易消化为原则,宜低盐低脂,忌食辛辣、煎炸、咖啡等食品。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护理课件

中医内科学之心悸护理课件

外感六淫
内伤七情
风、寒、暑、湿、燥、 火等六淫邪气侵入人体,
导致心悸。
喜、怒、忧、思、悲、 恐、惊等情绪波动,影
响心悸。
饮食不节
过度饮食、过食辛辣、 油腻等食物,导致心悸。
久病体虚
长期患病或年老体弱, 导致心悸。
心悸的病理机制
气血不足
痰火扰心 瘀血阻络
心悸的分类与表现
01
02
03
04
惊悸
怔忡
虚悸
心悸的保健方法
心理调适
1
合理饮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悸患者的自我管理
监测病情
调整生活方式
遵医嘱治疗
寻求社会支持
积极配合治疗
遵循医嘱,按时服药,不随意更改 治疗方案。
04
心悸的预防措施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
合理饮食、适量运动、规律作息,避免过度 劳累。
控制慢性疾病
如高血压、糖尿病等,定期监测并控制好血 压、血糖等指标。
避免诱发因素
避免情绪激动、过度紧张、剧烈运动等诱发 心悸的因素。
定期体检
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如心脏疾病等, 以便早期治疗。
• 心悸的病因与病理 • 心悸的中医诊断与治疗 • 心悸患者的护理与调养 • 心悸的预防与保健
中医内科学的定义与特点
定义 特点
中医内科学的重要性
维护人类健康
传承和发展中医
中医内科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医理论和实践具有 重要意义。
中医内科学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
发展
心悸的病因
心悸患者的日常护理
保持规律作息
适量运动
避免诱发因素
定期监测
心悸患者的饮食调养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课件-心悸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课件-心悸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课件-心悸
xx年xx月xx日
目录
• 心悸的概述 • 心悸的中医护理原则与方法 • 心悸的现代医学护理措施 • 心悸的中医食疗与日常保健 • 心悸的中医康复疗法 • 心悸的预防与控制
01
心悸的概述
心悸的基本定义
心悸是一种以心跳异常、心中悸动不安为主要临床表现的疾 病。
它可能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包括心脏过早搏动、心动过速 、心动过缓等心律失常问题。
心悸的病因病理
心悸的病因主要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包括体质虚弱、饮 食劳倦、情志不畅等,而外因则包括感受外邪、药物中毒 、体虚劳倦等。
病理机制方面,心悸的病位主要在心,但与肝、脾、肾等 脏腑也有关。基本病机是心神不宁,病理性质可虚可实, 虚证多见。
心悸的临床表现
1
心悸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心跳异常、心慌不安 、心前区疼痛等。
增加营养
适量增加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 的摄入,如瘦肉、鱼类、蔬菜、水 果等,以提供身体所需的营养。
控制水分摄入
心悸患者应控制水分摄入,避免过 多的水分摄入导致心脏负担加重。
避免刺激性饮料
如咖啡、茶、可乐等刺激性饮料, 以免引起心悸症状。
常用心悸食疗方剂
桂圆莲子汤
01
桂圆肉10克,莲子15克,红枣5枚,冰糖适量,具有养心安神
根据患者病情辨证施治,开具中药汤剂,指 导患者按时按量服用。
根据患者体质及病情需要,制定合理的饮食 计划,保证营养均衡。
护理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密切观察患者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如出现异常情况 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做好心理疏导工作,消除患者紧张、焦虑等不良情绪 ,增强治疗信心。
注意保护患者安全,防止心悸发作时意外摔伤或烫伤 等情况。

心悸中医护理

心悸中医护理

心悸的病因与病机
病因
多与情绪、劳累、饮食等因素有关, 导致气血不足、心神失养,或痰火扰 心等。
病机
心悸的病机多与心、肝、脾、肾等脏 腑功能失调有关,尤其与心的关系最 为密切。
心悸的分类与诊断
分类
心悸可分为虚证和实证两类,虚证多因气血不足所致,实证多因痰火扰心所致 。
诊断
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舌脉表现,结合年龄、性别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以 确定病因、病机及证型。
药物护理
遵医嘱用药
严格遵医嘱用药,不随意增减药 物剂量或停药。
注意药物不良反应
观察患者用药后的反应,如出现不 良反应及时报告医生。
定期复查
定期到医院复查,以便医生根据病 情调整治疗方案。
03
中医特色护理技术
针灸护理
针灸护理是一种传统的中医护理技术 ,通过刺激人体穴位来调节气血、平 衡阴阳,从而达到治疗心悸的目的。
在心悸的针灸护理中,常用的穴位包 括内关、神门、心俞等,这些穴位位 于手臂、胸部和背部,通过刺激这些 穴位可以缓解心悸症状。
针灸护理的具体操作包括针刺和艾灸 两种方式,针刺是通过针具刺激穴位 ,而艾灸则是通过燃烧艾条来温热刺 激穴位。
针灸护理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 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消毒和无菌操作 ,以免引起感染。
拔罐护理需要由专业的中医师操作, 操作过程中需要注意火源和气源的安 全性,以免引起烫伤或爆炸。
在心悸的拔罐护理中,常用的拔罐方 式包括火罐和气罐两种,通过拔罐刺 激胸部、背部等部位的穴位和肌肉, 可以缓解心悸症状。
04
日常生活中的心悸护理
起居护理
保持室内空气流通, 避免潮湿和阴冷的环 境,以免加重心悸症 状。
推拿护理

中医科心悸护理常规

中医科心悸护理常规

中医科心悸护理常规心悸就是由心失所养或邪扰心神所致得心跳异常、自觉心慌悸动不安得疾病、多由于禀赋不足,或久病体虚,或失血过多,或思虑过度,情志所伤而致。

常遇情志不遂、劳倦或饮酒过多而诱发。

病位在心,与肝、脾、肾关系密切、现代医学中得神经官能症、心律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等病有上述表现者,均可参照本病护理。

一、按心脑病科一般护理常规。

二、病室保持安静,避免噪音,光线宜偏暗。

阴虚火旺者室内宜凉爽湿润;心阳不振者,居室宜温暖干燥。

三、病重者需卧床休息,轻者可适当活动。

心慌气促不能平卧者取半卧位,并予以氧气吸入。

四、便秘者可给润肠通便之品,如香蕉、蜂蜜等,多食富含纤维素得食品,必要时可给缓泻剂。

切忌排便时因用力过度而发生意外。

五、观察患者心律、心率、血压、呼吸、神色、汗出得变化,观察心悸发作与情志、进食、体力活动得关系及发作时间,做好记录。

如见下列情况,应立即通知医师,医护协作处理:1、面色苍白、汗出肢冷、口唇青紫,心前区剧烈疼痛等。

2、呼吸表浅、频率、节律发生改变,脉微欲绝,心脏骤停等。

六、临证(症)施护:1、心阳虚弱、水气凌心,喘促不能平卧者,给予吸氧、半卧位。

2、心血瘀阻、心阳虚弱,脉结代,脉搏低于60次/分者,应卧床休息。

3、心虚胆怯、心脾气虚,阵发性心悸而无脉结代者,可采用憋气法、引吐法、压迫眼球法、压迫一侧颈动脉窦法等,缓解心悸。

4、心悸发作时遵医嘱针刺神门、三阴交等穴,也可耳穴埋籽。

5、心跳骤停时应立即采取应急抢救,并立即报告医师,积极配合抢救。

6、水气凌心伴水肿者,做好皮肤护理,避免皮肤损伤,遵医嘱准确记录出入量及体重。

七、中药汤剂宜温服并观察记录服药后得效果及反应。

八、饮食注意营养、水分与钠盐得摄入量,尤其对水气凌心水肿者要限制水及钠盐得摄入。

饮食要有节制,宜清淡可口,忌辛辣、醇酒、咖啡等、宜进食莲子、桂圆、大枣、山药等。

九、重视心理护理:心悸发作时有恐惧感者,要有人在旁陪伴,予以心理安慰。

【精】心悸中医临床护理学

【精】心悸中医临床护理学

药物不良反应
1.向病人介绍服用药物的剂量、次数和不良反应 2.服用洋地黄类药物应注意观察病人 3.使用利尿剂者应指导病人准确计算液体的入量
和出量,注意有无低血压及电解质紊乱情况 4.严格按医嘱控制剂量和滴速,并严密观察心律、
心率、血压的变化
健康教育
1.坚持治疗,巩固疗效 2.了解诱因,避免诱发 3.良好的生活方式:保持大便通畅 4.随时就诊
二、生活起居护理
• 1.静 • 2.暖 • 3.休息
三、情志护理
• 保持心情愉快 • 避免惊吓、恐惧
四、饮食护理
注意饮食调养 食营养丰富易消化的食物 低盐低脂
五、用药护理
1.用药剂量准确、及时 2.使用洋地黄类药物 3.控制输液滴速
密切观察心率变化,服药 前测量心率,注意有无洋 地黄中毒反应
弱足
心 悸
血虚至阴亏
久劳
肝肾阴亏
心火独亢
病欲
年老体弱
失过
养度
病因病机
2、饮食不当
病因病机
嗜食高粱厚味 煎炸炙煿
蕴热化火生痰 痰火扰心
饮食不节,损伤 脾胃,运化失司
水液停聚,滋生痰浊 痰阻心气
心悸
病因病机
3、情志所伤
病因病机
平素心虚胆怯,暴受惊恐, 惊则气乱,恐则气下
思伤心脾
心__暗耗阴血
脾__脾胃运化失施 生化之源不足
目录
1.概 述 2.病因病机 3.诊查要点 4.辨证论治 5.护 理
定义
• 心悸是指心之气血阴阳亏虚,或痰饮瘀血阻滞,导
致心神失养或心神受扰,临床以自觉心中悸动,惊 惕不安,甚则不能自主的一种病证 • 临床一般多呈发作性,每因情志波动或劳累过度而

心悸的中医护理(室上速)

心悸的中医护理(室上速)

3、辩证施护(1)一般护理:①居室环境温湿度应适定,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声、噪音的干扰。

②情志因素如思虑过度、惊恐等,常为本病的诱因。

所以要重视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当病人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此时最好有人守护在旁,使其感到放心,稳定情绪。

③心悸经常发作者,要重视休息。

若属于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则要卧床休息,甚至绝对卧床。

④对重症心悸病人,要严密观察脉象、呼吸、面色、血压的变化。

若见脉结代、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等心气衰微表现时,立即予以吸氧,报告医生。

同时可针刺内关、神门。

⑤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之前,要测心律、心率(测一分钟),并做记录。

服药后要观察服药反应,若发现有中毒症状时,暂停给药。

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⑥针刺止悸穴位如双内关、双针神门。

耳穴有心、肾、副交感等。

⑦必要时可作心电图检查。

血压过高或过低者,应定期测血压。

(2)心血不足证: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③适当的饮食调补,可选用桂圆、红枣、莲子、黑木耳、瘦肉、牛奶、猪心等食品。

忌烟、酒、浓茶及咖啡。

④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针双内关、双神门,服用补心丹1~2粒,每日2次。

(3)阴虚火旺证: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的刺激,郁怒伤肝,致肝阴虚阳亢。

同时必须作发了家属工作;积极配合。

③戒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痰多者忌肥厚细腻之品。

④饮食可适当清补,补益心肾之阴,如可食用甲鱼、桑椹、银耳、红枣、鲜藕等。

⑤心悸时可服用珠砂安神丸1~2粒。

或针内关、神门,或耳穴埋豆。

⑥心悸伴头晕目眩者,要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每日测血压1~2次。

(4)心阳不足证: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心悸甚者,必须卧床休息。

③注意保暖,居室向阳,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着。

④兼有水肿症状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适当限制饮水量,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重度水肿者参照"水肿"病护理。

(5)心血瘀阻证: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本证常伴胸闷心痛,要密切观察脉象等病情变化,若病人出现剧烈胸痛、面色苍白、脉结代或细微欲绝,则属心阳暴脱之危证,应及时报告医生。

心悸中医护理

心悸中医护理

• 复习:心的生理功能:1、心主血脉。指心 有主管血脉和推动血液循行于脉中的作用, 包括主血和主脉两个方面。血就是血液。 脉,即是脉管,又称经脉,为血之府,是 血液运行的通道。心脏和脉管相连,形成 一个密闭的系统,成为血液循环的枢纽。 心脏有规律的跳动,需要三个条件:心气 充沛、血液充盈、脉道通利。
三、心悸的望诊、切诊
• 主症自觉心跳心慌,时作时息,并有善惊易恐,坐卧不安, 甚则不能自主。兼见气短神疲,惊悸不安,舌淡苔薄,脉 细数,为心胆虚怯;头晕目眩,纳差乏力,失眠多梦,舌 淡,脉细弱,为心脾两虚;心烦少寐,头晕目眩,耳鸣腰 酸,遗精盗汗,舌红,脉细数,为阴虚火旺;胸闷气短, 形寒肢冷,下肢浮肿,舌淡,脉沉细,为水气凌心;心痛 时作,气短乏力,胸闷,咯痰,舌暗,脉沉细或结代,为 心脉瘀阻。症见心烦心悸、口苦失眠、多梦易惊、面赤气 粗、便秘尿赤,甚则神志失常、胡言乱语、哭笑无常、狂 躁妄动,舌红苔黄腻,脉弦滑有力,心悸时发时止,受惊 易作,胸闷烦躁,失眠多梦,口干苦,大便秘结,小便短 赤,舌红苔黄腻,脉弦滑,面红目赤,狂躁谵语,痰黄稠 为痰火扰心。
例如:临床常用的 • 稳心颗粒冲剂由党参、黄精、三七、琥珀、 甘松组成,其中党参、黄精性甘平,益气 养阴、健脾化源;三七、甘松性温理气化瘀、 开郁醒脾;琥珀性甘平,宁心护脉、活血利 水;研究表明稳心颗粒具有益气养阴、宁心 复脉、活血化瘀、定悸安神功效,对早搏、 房颤及快速型心律失常具有一定的疗效
• 脾(胃)运化失常导致新陈代谢紊乱为诸 多原因之重。再者如心悸,胸闷,胸痛, 健忘,失眠,神昏,澹语,心下痞,忧思, 晕厥、浮肿等心系诸病证,无不涉到脾 (胃)者,而且多为脾(胃)病因在先。 在治法上先使脾胃健,再活血化瘀法,实 为“标本同治”,更有利于机体内有害物 的清除(氧自由基),使血脂,血粘度降 低,心肌供血状态改善,血栓形成的不利 因素消除。此治法可谓心脏病防治学上的 又一进步。

中医内科护理学---心悸患者的护理

中医内科护理学---心悸患者的护理
病位:主要在心,但其发病与脾、肾、肺、肝四脏功能失调相关。病性:主要有虚实两方面。虚者为气血阴阳亏损,心神失养而致。实者多由痰火扰心,水饮凌心及瘀血阻脉,心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引起。虚实之间可以相互夹杂或转化。病机:多属本虚标实,本虚为阴阳气血不足,标实为气滞、血瘀、外邪、痰浊、水饮。
【诊断】症状:自觉心脏搏动异常,不能自主发作特点:有阵发性和持续性伴随症状:胸闷、乏力、头晕脉象特点:结脉、代脉、促脉诱发因素:情志、劳倦、外感、饮食辅助检查:主要是心电图
2、心血不足[症状]:心悸,头晕目眩,面色无华,舌淡红,脉细弱。[治法]:补血养心,益气安神。[方药]:归脾汤。
3、阴虚火旺[症状]:心悸,心烦失眠,五心烦热、口干、盗汗、舌红少津,少苔,脉细数。[治法]:滋阴降火,养心安神。[方药]:天王补心丹
4、心阳不振[症状]:心悸,胸闷气短,动则尤甚,面色苍白,形寒肢冷,舌淡苔白,脉沉细或虚弱无力。[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方药]: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护理]:
5、水饮凌心[症状]:心悸,胸闷痞满,下肢浮肿,形寒肢冷,舌淡苔白滑,脉弦滑。[治法]:温补心肾血瘀阻[症状]:心悸,胸闷心痛,痛如针刺,唇甲青紫,舌质紫黯或有瘀斑,脉涩或结代。[治法]:活血化瘀,理气通络[方药]:桃仁红花煎。
【护理评估】1、评估心悸的虚实主次2、评估心悸的脉象变化
【鉴别诊断】惊悸与怔忡:惊悸者多由外因,病势浅而短暂,多为实证;怔忡者多由内因,病情较为深重,多为虚证或虚实夹杂。
【护治原则】虚证:补气、养血、滋阴、温阳实证:祛痰、化饮、清火、行瘀
(二)、辨证施护1、心虚胆怯[症状]:心悸不宁,善惊易恐,坐卧不安,舌红苔薄白,脉细或弦细。[治法]:镇惊定志,养心安神。[方药]:安神定志丸。
平喘药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心悸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心悸

护理医学中医护理学心悸心悸是一种常见的症状,指的是患者感到自己的心脏跳动明显增多或不规则。

心悸可以是暂时的,也可以是经常性的,有时甚至会伴随其他症状出现,如头晕、胸闷、气短等。

在护理医学中,心悸可以通过中医护理学来进行治疗和管理。

中医护理学是指运用中医理论和方法进行护理的科学。

在中医护理学中,心悸被称为“心悸症”,它通常是由于心脏功能紊乱、心气不足、心火旺盛等原因引起的。

因此,在中医护理学中,治疗心悸的方法主要是调整心脏功能,调理心气和平衡心火。

在护理中,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全面的体格检查和病史询问。

通过观察患者的舌苔、脉象等,可以初步了解患者的病情。

如果患者的舌苔厚腻,脉象滑数有力,可能是心火旺盛所致;如果舌苔薄白,脉象弱缓,可能是心气不足。

根据不同的病因,可以采用不同的中医护理措施。

对于心火旺盛所致的心悸,中医护理学主要采用泻火降压的方法。

首先,可以根据患者的体质情况,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泻火降压,如炙黄芩、泽泻、当归等。

其次,可以通过饮食调理,避免辛辣刺激食物的摄入,多食用易消化的食物。

同时,可以采用针灸、艾灸等物理疗法,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

对于心气不足所致的心悸,中医护理学主要采用补气益血的方法。

首先,可以选择适合的中药进行补气益血,如党参、黄芪、当归等。

其次,可以通过调整饮食结构,增加营养摄入,尤其是富含铁元素的食物,如瘦肉、动物肝脏等。

同时,可以采用温经散寒的物理疗法,来改善患者的心悸症状。

除了中药和物理疗法,中医护理学还注重调整患者的心理状况。

心悸多与情绪波动有关,因此,护理人员可以采用情绪疏导、心理疏导等方法,来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心悸症状。

总之,中医护理学在心悸的治疗和管理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通过中医护理学的方法,可以针对不同的病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调整心脏功能,调理心气和平衡心火。

此外,中医护理学还注重心理疏导,帮助患者放松心情,减轻心悸症状。

最终,患者可以得到有效的治疗和管理,提高生活质量。

心悸的中医护理

心悸的中医护理
心 悸的中医护理 常规
中医护理培训小组
.
1
目的要求
了解心悸的一般概念和特征 熟悉心悸病因病机 熟悉心悸辩证要点 掌握心悸的护理
.
2
一、概述
定义
➢ 心悸是病人自觉心中悸动不安、甚则不 能自主为主要临床表现的一种病证。
➢ 一般阵发性发作,常与情志、劳累有关。 ➢ 其证较轻者,为惊悸;病情较为深重者,
为怔忡。 ➢ 惊悸日久不愈,可发展为怔忡。
.
3
与现代医学的关系
➢ 西医学中各种心脏病、心肌炎、心律 失常、甲状腺功能亢进、神经官能症等, 均可参照本病证辨证施护
.
4
二、病因病机
七情内伤
平素心虚胆怯,突遇惊恐,触犯心神→心 神动摇,不能自主→心悸
忧思过度,气血亏虚,心失所养,不能藏 神→心神不宁→心悸
常见于各种原因心脏疾患、甲亢、贫 血、神经官能症、更年期综合征 。
.
5
病因病机
久病体虚 素体虚弱,大病、久病→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 劳欲过度 ➢ 劳伤心脾,耗伤心血→气血亏损→心失所养→心悸 ➢ 纵欲过度,伤及肾阴,虚火上扰于心→心神不安
.
6
病因病机
感受外邪
风、寒、湿三邪入侵,内犯于心,痹阻心脉→ 心血运行受阻→心悸
.
15
5.水饮凌心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脘满闷,咳吐涎沫。 兼症:形寒肢冷,小便短少,下肢浮肿。 苔脉:舌苔白滑,脉弦或滑。
治法:温阳利水 调护
汤药浓煎,少量、多次热服。 浮肿者忌食盐,限制饮水量,忌酸、甜、油腻生冷。 久卧者做好防褥疮护理。
.
16
6.心血瘀阻
证候 主症:心悸眩晕,胸闷心痛,动则尤甚。 兼症:唇甲青紫 苔脉:舌质紫暗或有瘀斑,脉沉涩或结代。

心悸的中医护理常规

心悸的中医护理常规

心悸的中医护理常规心悸心悸是指因心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血脉瘀阻,致心中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

病位在心。

常见证型有心虚胆怯,心脾两虚,阴虚火旺,心阳不振等。

相当于西医学的各种心脏功能或器质性疾病,以及神经症,甲状腺功能亢进,贫血等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

临床表现常见症状是以心跳异常,自觉心悸为主要表现,且常伴胸闷,气短,失眠,健忘,眩晕,耳鸣等临证护理1心虚胆怯心悸,善于易怒,坐卧不安,多梦易醒,恶闻声响,食少纳呆,苔薄白脉细略数或细(1)自汗者,汗出及时擦干,注意防寒保暖。

(2)多梦易醒者,可遵医嘱针刺神门,内关等或耳针心,肾等穴以镇静安神,改善睡眠。

(3)做好情志护理。

避免精神刺激,情志内伤,解除患者思想顾虑,帮助其战胜忧愁恐惧,使其心情开朗,则心悸亦除。

(4)穴位注射足三里。

2心脾两虚心悸气短,头晕目眩,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健忘,舌淡红,脉细弱。

(1)体虚者易感风寒,应注意防寒,随气候变化增减衣被。

(2)若病情好转,可适当户外活动。

(3)室内空气流通,阳光充足,患者做起,站立,行走各30分钟无不适症状。

(4)足三里穴位。

3阴虚火旺心悸易凉,心烦失眠,头晕目眩,耳鸣,口燥咽干,舌红少津,苔少或无,脉细数。

(1)注意腰部保暖,勿负重,起坐动作宜缓慢。

协助生活护理,患者如厕,外出检查需人陪同,防跌仆。

(2)心悸时间长,脉数者,按医嘱用药,做好记录。

(3)烦热出汗者,衣被不宜盖太多,及时更换湿衣(4)穴位注射足三里(5)遵医嘱口服滋阴口服液4心阳不振心悸不安,胸闷气短,动则尤甚,舌淡苔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1)心悸严重应卧床休息(2)若患者出现面色苍白,大汗淋漓等,给予吸氧,配合医生抢救(3)病情缓解期,可适当锻炼身体,如练气功等(4)穴位注射足三里饮食护理1心虚胆怯(1)宜食益气补血,养心安神之品如朱砂炖猪心,黑木耳大枣汤等。

可选用含钾高的食物和水果如油菜,菠菜等2心脾两虚(2)宜食健脾益气生血安神之品如浮小麦小米粥,黄芪红枣龙眼肉煲乌鸡等3阴虚火旺(3)宜食清淡养阴降火而富于营养之品如百合糖水,生地黄粥,西洋参茶等4心阳不振(4)宜益气温阳之品如人参粥,龙眼莲子粥等用药护理(1)心阳不振者中药汤剂应趁热服,阴虚火旺者宜偏凉服,水气凌心者中药汤剂宜浓煎,少量煎服,或饭后30分钟热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心悸的中医护理要点
心悸是指患者自觉心悸动、心慌不宁,甚至不能自主或脉跳三五不齐的病证。

西医学中的各种功能性或器质性疾病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甲状腺机能讥进、贫血等病中以心悸心慌为主症时,属本病辨证范畴。

1、病因病机
多由内伤因素导致心的气、血、阴、阳的亏虚,失调,或血脉瘀阻而造成心中悸动不安。

(1)先天禀赋不足、脏腑虚弱;或久病失于调养,或失血过多;或思虑伤脾,气血生化乏源而致心气、心血不足,心失所养而心悸。

(2)年老肾亏,或久病及肾,或郁怒伤肝、肝阴不足,水不涵木而致肝阳上亢,虚火上扰心神而心中悸动。

(3)久病气血不足,延及心阳虚弱,心阳虚不能温养心脉而发心悸。

(4)脾肾阳虚,不能蒸化水液,停聚为饮,饮邪上犯,心阳被抑而心神不安心慌心悸。

(5)心气虚衰,血行不畅,日久成瘀、瘀血痹阻心脉,导致心悸。

2、辩证论治
(1)心血不足证:
证候:心悸失眠,头晕健忘,倦怠乏力,面色不华,舌质淡红,脉象细数。

治法:益气补血,养心安神。

主方:归脾汤。

(2)阴虚火旺证:
证候:心悸心烦,头晕目弦,少寐多梦,舌燥咽干,手足心热,耳鸣腰酸,舌质红,脉细数。

治法:滋阴清火,养心安神。

主方:天王补心丹。

(3)心阳不足证:
证候:心中空虚,惕惕而动,面色苍白,胸闷气短,形寒肢冷,舌质淡白,脉象虚弱或沉细无力。

治法:温补心阳,安神定悸。

主方: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

(4)心血瘀阻证:
证候:心悸胸闷,或有阵发性心胸疼痛,痛如针刺,或面唇紫暗,舌质有瘀点瘀斑或紫暗,脉涩或结代。

治法:活血化瘀,行气定悸。

方药:血府逐瘀汤。

3、辩证施护
(1)一般护理:
①居室环境温湿度应适定,安静,避免突然的高声、噪音的干扰。

②情志因素如思虑过度、惊恐等,常为本病的诱因。

所以要重视做好情志护理,避免情志刺激。

当病人心悸发作时常自觉心慌恐惧,六神无主,此时最好有人守护在旁,使其感到放心,稳定情绪。

③心悸经常发作者,要重视休息。

若属于心脏器质性病变者则要卧床休息,甚至绝对卧床。

④对重症心悸病人,要严密观察脉象、呼吸、面色、血压的变化。

若见脉结代、呼吸不畅、面色苍白等心气衰微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表现时,立即予以吸氧,报告医生。

同时可针刺内关、神门。

⑤服用洋地黄类强心药之前,要测心律、心率(测一分钟),并做记录。

服药后要观察服药反应,若发现有中毒症状时,暂停给药。

并及时报告医生处理。

⑥针刺止悸穴位如双内关、双针神门。

耳穴有心、肾、副交感等。

⑦必要时可作心电图检查。

血压过高或过低者,应定期测血压。

(2)心血不足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适当休息,避免过劳。

③适当的饮食调补,可选用桂圆、红枣、莲子、黑木耳、瘦肉、牛奶、猪心等食品。

忌烟、酒、浓茶及咖啡。

④心悸发作时卧床休息,针双内关、双神门,服用补心丹1~2粒,每日2次。

(3)阴虚火旺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重视情志护理,避免情志的刺激,郁怒伤肝,致肝阴虚阳亢。

同时必须作发了家属工作;积极配合。

③戒烟忌酒,忌食辛辣刺激性食品,痰多者忌肥厚细腻之品。

④饮食可适当清补,补益心肾之阴,如可食用甲鱼、桑椹、银耳、红枣、鲜藕等。

⑤心悸时可服用珠砂安神丸1~2粒。

或针内关、神门,或耳穴埋豆。

⑥心悸伴头晕目眩者,要观察血压变化,必要时每日测血压1~2次。

(4)心阳不足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心悸甚者,必须卧床休息。

③注意保暖,居室向阳,注意随气候变化,增减衣着。

④兼有水肿症状者,给予低盐或无盐饮食,适当限制饮水量,并记录24小时出入量。

重度水肿者参照“水肿”病护理。

(5)心血瘀阻证:
①一般护理内容。

②本证常伴胸闷心痛,要密切观察脉象等病情变化,若病人出现剧烈胸痛、面色苍白、脉结代或细微欲绝,则属心阳暴脱之危证,应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及时报告医生。

并立即予头低卧位或平卧位,测呼吸、血压。

配合医生抢救。

③心悸伴有胸闷不适者,需卧床休息。

④饮食宜清淡、少油腻及肥甘厚味、忌食动物油脂及内脏,鱼子、虾子、蟹子黄、蛋黄、富含胆固醇应慎食或不宜食。

可用少许红花酒20ml,每日小酌,有活血通脉作用。

⑤心悸胸痛发作时可服用三七粉1.5g,琥珀粉1.5g。

4、养生指导
(1)积极治疗各种原发疾病,如各种心脏病、甲亢、贫血等。

(2)重视自我调节情志,保持乐观开朗的情绪,丰富生活内容,怡情悦志,使气血条达,心气和顺。

(3)生活起居有一定规律,注意适当锻炼身体,使心肺功能正常,预防医学|教育网搜集整理外邪的侵袭。

(4)饮食有节,勿过饱,勿食肥甘厚味;戒烟慎酒,忌浓茶、咖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