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语文湖心亭看雪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c79ac777e3bd960590c69ec3d5bbfd0a7956d580.png)
湖心亭看雪教案【优秀5篇】作为一名专为他人授业解惑的人民教师, 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 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教案要怎么写呢?这次漂亮的小编为亲带来了5篇湖心亭看雪教案, 可以帮助到您, 就是牛牛范文小编最大的乐趣哦。
《湖心亭看雪》教案篇一【教材分析】我国古代以自然山水为题材的散文, 是文人学士所钟爱的一种体裁, 他们追求与自然融为一体, 山水本是无情物, 因他们融入了自己的细腻情思, 山水便有了性情, 自然便有了生命, 人与自然可以亲切的交流对话。
《湖心亭看雪》就是明代散文家张岱所作的散文, 它以简洁凝练的笔墨描写了雪后西湖的独特风光, 在苍茫广袤的冰雪世界中, 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高雅情趣。
【教学目标】1、知识和能力:了解作者有关情况, 积累文言词语, 培养阅读能力;理解课文叙事、写景、抒情融于一体的写作特点。
2、过程和方法:反复朗读以至成诵, 整体感知课文, 理解形象、生动、精美的语言特点, 感觉诗情画意, 学习白描手法。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欣赏西湖雪后美景并理解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教学重、难点】1、朗读背诵, 积累文言词语, 学习白描手法。
2、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 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教学方法】1、诵读法、猜读法。
2、讨论法与点拨法相结合。
本文文字较浅显, 注释较详细, 学生自读课文, 把握文意不成问题。
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写作特色和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1、学生准备:借助工具书识记生字词, 反复朗读课文, 直至熟练背诵。
爱好美术的同学可以通过绘画展示文中美景, 也可选择与美文相配的乐曲进行配乐朗读。
2、教师准备:小黑板或多媒体。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 激情导入(一)导语:杭州西湖自古以来以美景而名扬天下, 文人墨客慕名而来, 纷纷留下颂扬的诗文。
同学们能不能找出几句描写西湖的诗句呢?(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水光潋艳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装浓抹总相宜。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https://img.taocdn.com/s3/m/975b2760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4da0213.png)
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5篇八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1《湖心亭看雪》一、导入关于西湖的诗句,同学们能背诵多少?学生吟诵“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是啊,同学们,诗人心中有一个春天,他笔下的西湖就春意盎然;诗人的心中有一份柔情,他笔下的西湖就温柔缠绵。
可是——如果诗人的心中寒冰一片,他笔下的西湖会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步入张岱的世界,一起去《湖心亭看雪》。
二、走近作者多媒体摘要显示:张岱,号陶庵、蝶庵,明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明末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穷困以终。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文学创作以小品文见长。
文笔清新生动,饶有情趣,风格独特。
张岱曾有《自题小像》一文,“功名耶落空,富贵耶如梦。
忠臣耶怕痛,锄头耶怕重,著书二十年耶而仅堪覆瓮。
之人耶有用没用?”覆瓮,比喻著作毫无价值,只可以作盖酱罐用,多用为谦词。
作者在自嘲中讽世骂时,显示自己的卓然独立。
三、感知文意1.教师播放示范朗读或设置背景音乐,教师范读,学生听读,把握字音及停顿。
2.学生读课文,疏通文句,整体感知文意。
(1)学生自读课文,疏通文句并质疑。
(2)小组讨论交流,质疑解难,教师巡视酌情指导,教师也可预设重点字词全班解决。
四、品读文本㈠三读蓄势1.一生朗诵全文,师生简评。
2.一生再读,明确要求:找出短文中作者犯下的一个颇为严重的前后矛盾的错误。
(“独往湖心亭”与“舟中人两三粒而已”及舟子的喃喃自语)教师乘势设疑是否要让张岱改改。
3.全班齐读,明确要求:找出文中一个能形象概括张岱形象的词语。
(“痴”)㈡三痴解意“痴”用通俗的话怎么说?自由朗读,讨论,找出张岱哪些地方表现出了特别的呆气。
(1)“痴行”(“是日更定”,“独往湖心亭”,是“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的时候去的)教师提示想象三天大雪之后的情景,除了从人的听觉来描写,还从什么角度来写?(可有类似“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想象)这样的天气我们在家干什么?可是他却在天寒地冻的天气里凌晨时分跑到湖上去看雪,痴人“痴行”,真是“怪异”啊。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赏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5e344997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d9.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课文原文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湖心亭看雪》赏析《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之一,这篇文章以精炼的笔触,描绘了一幅寂静、清冷、洁净的西湖雪景图。
作者以浅淡的笔触将对故国往事的怀恋融入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开头交代了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和天气状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选择在大雪三日后的更定时分,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表现出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
这个“独”字,突显了作者的心境和个性。
接着,作者描绘了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的景象。
湖上影子只有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些描述用了白描的手法,几笔就勾勒出了湖山夜雪的全貌,给人一种朦胧、寂静的美感。
当作者到达湖心亭时,遇到了两个金陵人在此饮酒。
他们见到作者大喜,拉着他一起饮酒。
这段插曲表现了作者与民同乐的情怀,也让人感受到他对人性的热爱。
文章最后,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这句话既是对作者的赞美,也是对整篇文章的总结。
通过舟子的话,我们更能感受到作者那种痴迷山水、淡然超脱的心境。
总的来说,《湖心亭看雪》是一篇情景交融、意境深远的好文章。
它不仅让人欣赏到了西湖雪景的美,更让人感受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自然的敬畏。
初中八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赏析
![初中八年级语文 《湖心亭看雪》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444fbefc76a20029bd642df9.png)
《湖心亭看雪》赏析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明代散文家张岱正是通过简洁才显露他的艺术才华的,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
而且,我们从作者对湖山胜事悠悠不尽的追忆中,还可以体察出他那深沉的故园之思和沮丧的沧桑之感。
能把如此阔大的世界和深长的情感纳于一百多字的小品之中,而且给人留下悠悠不尽的余韵和遐想,这样的人,当然称得上是一位文章高手。
下面,我们就对《湖心亭看雪》作些具体分析。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即将时间、地点、人物和盘托出、包举无遗。
这是用史笔来写小品。
这两句话看起来平淡无奇,实际上从时间、地点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另外,作者开头用明崇祯年号也是别有深意的。
这篇小品选自《陶庵梦忆》,此书是作者在明亡后避居浙江剡溪山中所著,书中主要是追忆当年的风月繁华、故国旧事,凡记述过去行踪时皆用明朝纪年。
《湖心亭看雪》也是如此,作者以此来表示自己不忘故国的操守。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这句在结构上可谓横空出世,突兀而来,使人陡生荒寒之感。
尽管这时作者还没有描绘雪景,但已可以想见大雪封湖之状,读之使人遍体生寒了。
这两句突出一个“绝”字,但却是从听觉上着眼的,大雪后的湖山是一个静寂的世界,鸟不敢飞,人不敢行,甚至连气也不敢透,连空气也仿佛被冻结了。
雪落之猛,雪后之寒都从这“人鸟声俱绝”中表现了出来。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要看雪,偏偏选择夜深人静、寒气倍增的时刻,宁可披着皮袍、带着火炉也要一人独往,不愿看见人,也不愿人看见,这在常人眼中当然是一种痴举,但这个“痴”字包含了多少避世的幽愤和孤傲的情怀啊!当然,深夜观雪,也反映了作者不同流俗的美学趣味。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https://img.taocdn.com/s3/m/3a96ec8f0129bd64783e0912a216147917117e20.png)
《湖心亭看雪》说课稿《湖心亭看雪》说课稿1一、教材分析《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下册的第七单元,第七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湖心亭看雪》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作者张岱对故国往事的怀恋,以浅浅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实则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写出了作者超凡脱俗的文人雅趣。
二、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课文,把握文意,积累文言词汇。
2.学习作者写景和叙事的技巧,了解白描手法。
3. 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评价作者的性情。
寻求人生的启示。
三、教学重点: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四、教学难点: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五、教学时间:一课时。
六、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我们刚刚领略了承天寺中如水的月色,今天,让我们再到杭州,去领略西湖的秀丽风光。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杭州西湖更是一处风景绝佳的地方,它自古就令许多文人墨客魂牵梦萦,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名篇佳句。
请同学们回忆描写西湖的诗句:白居易:《钱塘湖春行》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杨万里:《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今天让我们随着张岱的文笔,去欣赏雪中的西湖。
二、初读课文1、教师范读2、正音正字3、学生齐读4、学生自由读5、指名读三、学生合作探究:1、语词破译组:解决__中生字、文言词语以及文言翻译等方面的问题。
2、心灵探密组:走进作者心灵,体会他游西湖时与众不同的思想感情,以及产生这种感情的原因。
3、性情评价组:为作者在古代文人中找出知音,然后评价作者这样的人的性情到底可取还是不可取。
4、写法赏析组:对文中的写法以及表达方式的运用进行赏析。
四、交流探讨的结果。
1、语词破译组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自由翻译课文,然后一生读一生译。
教师纠正不妥之处。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课件
![人教版初二上册语文《湖心亭看雪》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10e53bf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99.png)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此句描绘了作者在湖心亭偶遇金陵人的情景,为下文同饮分别埋下伏笔。
意境营造与审美体验
意境深远
作者通过描绘雪后西湖的空灵、幽静之景,营造出一种超凡脱俗、遗世独立的 意境。
审美体验独特
读者在阅读过程中可以感受到作者所描绘的苍茫雪景和亭中奇遇所带来的独特 审美体验,领略到中国传统文化的韵味和魅力。同时,也可以从中体会到作者 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和对人生境遇的感慨。
写作特点鲜明
作者运用白描手法,以简洁的文字描绘出苍茫的雪景和亭中的奇 遇,展现出空灵、幽静的意境。
关键句段解读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此句以夸张的手法描绘了雪后西湖的寂静景象,为下文作者“独往湖心亭看雪”埋下伏笔 。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绘出雪后西湖的壮观景象,展现出天地苍茫、浑然一体的意境。
03
知识点梳理与归纳
重点字词解释及用法举例
“更”
古代夜间计时单位,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约两小时。
“拏”
牵引,撑(船)。
重点字词解释及用法举例
• “拥毳衣炉火”:穿着细毛皮衣,带着火炉乘船。毳衣,细毛皮衣。
重点字词解释及用法举例
02
01
03
用法举例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中的“更”表达了作者的惊喜 之情,意为“还”。
《湖心亭看雪》所体现出的意境美、语言美等美学特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 和欣赏这些美学特质,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拓展问题二
比较《湖心亭看雪》与其他描 写雪景的文学作品。引导学生 对比不同作品在描绘雪景、表 达情感等方面的异同,提高学 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湖心亭看雪翻译全文
![湖心亭看雪翻译全文](https://img.taocdn.com/s3/m/b2446e65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c4fe333.png)
湖心亭看雪翻译全文湖心亭看雪翻译全文导语: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是语文知识的重点,需要同学们重点掌握。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湖心亭看雪翻译全文,希望能够帮到大家。
湖心亭看雪全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张岱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淞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杯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湖心亭看雪全文翻译: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凌晨后,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与云与山与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淡淡的)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回来时)下了船,船夫嘟哝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您一样痴的人呢!”知识扩展:湖心亭看雪(扩写)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上。
那年下了好大的雪,整个世界像弥漫在云雾之中。
坐在湖边张望,只见四围已空无一人。
平时喧闹的鸟声,也消失无踪。
雪花飘了三日,我的心也醉了三日。
平时的那些好友,此刻都躲起来了,想必在家中温火读书去了。
但我却更喜欢出游。
我想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如果眼前有美景而不赏,岂非暴殄天物?我常在雪中行走,数自己的足迹,我的少不更事的青春,此时已离我远去,但心中的几许诗情画意,却仍萦绕于眉宇之间。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上册 第六单元 第29课《湖心亭看雪》教材分析 (新版)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16700fe35fbfc77da269b1c6.png)
《湖心亭看雪》
一、教材分析
(一)教材位置及地位
《湖心亭看雪》位于八年级上册的第六单元,第六单元全是古代诗文,都是描绘自然山水的优秀诗文。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二)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反复诵读,培养诵读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培养古文的阅读理解能力。
3.体味文章写作手法及语言风格,把握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诵读、美读,疏通文意,体验西湖夜雪的空灵境界。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真切地走入奇景中,感知人物的精神品性。
俄罗斯作家契诃夫在谈创作体会时说过这样一句话:“简洁是才力的姊妹,写得有才华就是写得短。
”这篇《湖心亭看雪》就是最好的证明。
全文不过一百六十多个字,却把湖心亭的夜间雪景写得气象混茫、恍惚迷离,把作者拥毳围炉、深夜观雪的孤高性格和落寞情怀显现得栩栩如生,所以我把了解雪后西湖的奇景和作者游湖的雅趣定为这篇文章的重难点。
1。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译文及赏析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译文及赏析](https://img.taocdn.com/s3/m/14221dbce2bd960591c6775a.png)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译文及赏析湖心亭看雪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赏析]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名家点评]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
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
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
《西湖梦寻序》张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梦忆自序》。
湖心亭看雪教案
![湖心亭看雪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51233f50740be1e640e9a0f.png)
湖心亭看雪教案一一、说教材1、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湖心亭看雪》是语文版八年级下册的一篇文言文。
本单元的主要教学目标是:熟悉一定数量的常用文言词语。
养成自觉诵读的习惯,在反复诵读中,进入文中情景交融的境界,并对作品的语言特色有所体会。
阅读这类诗文,可以激发灵性、陶冶情操、丰富文化积累。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和新课标的要求,我设计了本课的教学重难点2、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积累文言字词知识、多形式诵读及背诵教学难点:了解白描手法、赏析文章的思想内容二、说目标《新课程标准》对中学阶段提出了要求:“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学会运用多种阅读方法。
能初步理解、鉴赏文学作品,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知识目标:翻译全文并背诵,能掌握相关的文言实词。
能力目标:品味雪后西湖奇景,了解本文白描的写作手法。
情感目标:理解作者孤高自赏的情怀。
三、说方法1、说教法(1)竞赛活动法有位名人曾说过:“教师的巨大技巧在于集中与保持学生的注意力。
”的确,如何在45分钟中把学生的注意力调集在焦点上,是老师送给学生最好的礼物。
而如何打破文言文课堂教学沉闷的讲析法,调动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在课堂上活跃思维有所创新,我设计了这堂竞赛活动法,意在用多样性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真正做课堂的主人。
(2) 朗读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所以朗读是必不可少的。
(3) 赏析法《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中要求:“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所以带领学生赏析文章是本堂课的重要方法。
2、说学法传统的文言文教学的方法往往采用串讲法,师授生记,虽然字字落实,但不利于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https://img.taocdn.com/s3/m/cf194a43178884868762caaedd3383c4bb4cb46a.png)
湖心亭看雪原文及翻译湖心亭看雪的原文翻译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边。
大雪接连下了多天,湖中的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撑着一叶小舟,穿着毛皮衣,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面上)冰花一片弥漫,天和云和山和水,天光湖色全是白皑皑的。
湖上的影子,只有一道长堤的痕迹,一点湖心亭的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粒人影罢了。
到了湖心亭上,看见有两个人铺好毡子,相对而坐,一个小孩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想不到在湖中还会有您这样的人!”(他们)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尽情的喝了三大杯酒,然后和他们道别。
(我)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南京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了下船的时候,船夫喃喃地说:“不要说相公您痴,还有像相公您一样痴的人啊!”湖心亭看雪的赏析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初二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及解析
![初二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及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61cda53c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79.png)
初二语文上册《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及解析第29课《湖心亭看雪》同步练习【课文导读】《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中,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际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这种情感须自己通过阅读、明白得、体验、感悟就能明白得。
【学习重点】1.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熟读并背诵课文。
2.赏析课文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的写作特色,学习白描的写作手法。
3.领会作者迷恋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迷恋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的情怀。
【学法指导】古代优美的散文必须充分地读,译读、品读、背读、联读依次贯穿整个学习过程。
本文是一山水小品,学习它要做好课前预习,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整体感知内容大意,并反复阅读,在诵读中展开想像,进入文中情形交融的境域,体会作品简练朴素的语言特色。
在这篇游记中,叙事是行文的线索,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
因此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最能打动人的地点表现出来,从而体会白描这一手法的精妙。
【训练提升】一、基础巩固1.依照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的字注音。
雾sōnɡ( ) hnɡdnɡ( )( ) 拏( )一小舟草芥( )cu衣( ) 铺zhān( ) 长堤( ) 更( )定强( )饮2. 说明下列加点的词语。
(1)拥毳衣炉火(2)雾凇沆砀(3)与余舟一芥(4)余强饮三大白而别(5)舟子喃喃曰(6)是日更定(7)余挐一小船(8)是金陵人,客此3. 文学常识填空与名句默写。
(1)本文选自《》,作者,字宗子,号,(朝代)山阴人,明亡后不仕。
除本文出处外,他的另一部作品是《》。
(2)大雪三日,。
(3)是日更正,,独往湖心亭看雪。
(4)及下船,舟子喃喃曰:!(5)在祖国的文学宝库中描写西湖的诗句有专门多,如,这是苏轼笔下的雨后西湖;,这是白居易眼中的初春西湖; ,这是杨万里心中的夏日西湖。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一本通 10《湖心亭看雪》练习 新人教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一本通 10《湖心亭看雪》练习 新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2d2c18eeb52acfc788ebc9df.png)
10、湖心亭看雪【文学常识】张岱(1597-1679年),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又号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他爱繁华,好山水,晓音乐,戏曲,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有《陶庵梦忆》《西湖梦寻》等。
【中心思想】通过写湖心亭赏雪遇到知己的事,表现了作者一开始孤独寂寞的心境和淡淡的愁绪。
突出了作者遗世独立、卓然不群的高雅情趣。
表达了作者遇到知己的喜悦与分别时的惋惜,体现出作者的故国之思,同时也反映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不随波逐流的品质以及远离世俗,孤芳自赏的情怀,同时也寄托人生渺茫的慨叹。
【原文】湖心亭看雪崇祯(chóng zhēn)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g ēng)定矣,余挐(ráo)一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sōng h àng 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jiè)、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赏析】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三峡》《湖心亭看雪》《登泰山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
![《三峡》《湖心亭看雪》《登泰山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https://img.taocdn.com/s3/m/6b869df7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20.png)
《三峡》《湖心亭看雪》《登泰山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上册第10课)《湖心亭看雪》《三峡》《登泰山记》比较阅读练习及答案【甲】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张岱《湖心亭看雪》)【乙】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
重岩叠嶂,隐天蔽日。
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郦道元《三峡》)【丙】戊申晦,五鼓,与子颖坐日观亭,待日出。
大风扬积雪击面。
亭东自足下皆云漫。
稍见云中白若摴蒱数十立者,山也。
极天云一线异色,须臾成五采。
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
或曰,此东海也。
回视日观以西峰,或得日,或否,绛皓驳色,而皆若偻。
(姚鼐《登泰山记》)注:①摴蒱(chū pú):又作“樗蒲”,古代的一种赌博游戏,这里指博戏用的“五木”。
五木两头尖,中间广平,立起来很像山峰。
②偻:驼背。
17、解释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6分)①雾凇沆砀______________②客此_____________③万径人踪灭_____________④略无阙处_ _____________⑤皆云漫_____________⑥须臾_____________18、翻译下列文言句子。
(9分)①湖中焉得更有此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②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③日上,正赤如丹,下有红光,动摇承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甲】【丙】两文都是首先交代时间、地点,然后描绘看到的景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其总的印象是(
)
雾凇沆砀, 天与云,
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写湖心亭夜景 全景
广漠
特写景物是(
)
堤亭舟人,痕点芥粒
特写
渺小
来到亭上,看到了什么? ( 二)人 那人对我的态度是( 拉余同) 饮
我的态度是( 余强饮三大白 ) 舟子对作者的评价是哪个字?( 痴) 为什么?
(有独自冒寒看雪的雅兴和孤寂的情怀 )
顺 整体→部分 总→分 序
悠远、脱俗
品雪情
从全文看表现出作者什么情感?
(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探究1:
对“一白”、“一痕”、“一点”、“一芥 中的几个“一”,你是如何理解的?
探究2:
如何理解文中“莫说相公痴,更有痴 似相公者”中的“痴”和 “更痴” ?
满纸荒唐言, 一把辛酸泪。 都言作者痴, 谁解其中味!
像一个墨点的湖心亭,和 我那像一片芥叶的小船, 像米粒一般大小的船中两 三个人罢了。
到了湖心亭,(看见)
到亭上,有两 人铺毡对坐,一童 子烧酒,炉正沸。
有两个人,铺着毡席, 面对面坐着。一个书僮 正在温酒,酒烧开了。 (他们)见到我,十分
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有此 人?”拉余同饮。
高兴,说:“(这个时 候)湖上怎么还有这种 人?”(随即)拉着我 一同喝酒。我很高兴,
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 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高雅之趣。
雪后西湖人鸟声“俱绝”而作者“独往”反 映出作者什么“情怀”? (超凡脱俗 孤芳自赏)
拓展延伸
你能说出几首有关西湖的诗词?
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课外搜集描写西湖的诗文, 并互相交流。
附录: 诗中雪
1.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王安石《梅花》) 2.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柳宗元《江雪》) 3.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
位于杭州西湖之中,据说是 宋代整修西湖时,以湖泥堆 成小山,成为一岛,是西湖 三岛之一,后于山上建成亭 阁,叫湖心亭。这是观赏西 湖风景的好地方,因此常有 文人墨客到此赏景。
读:
要求:
1、读准字音,注意生字; 2、注意断句; 3、读准文中人物说话的语气。
chóng zhēn
崇祯五年十二 月,余往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 人鸟声俱绝。
一条小船, 裹着细皮毛 衣服,抱着火炉,独自到 湖心亭看雪景。(只见湖
亭看雪。雾凇沆砀, 心亭)寒气弥漫,白茫茫
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
一片,天空与白云,与山 峦和湖水,上下全是一片 白色。湖上映出的影子, 只有像一条印记的长堤,
湖心亭一点,与余 舟一芥,舟中人有 两三粒而已。
环境:湖中人鸟声俱绝
全景——广漠 (大)
景
情景 (冷)(孤独)
对比
情
看雪 寒夜独舟
特写——渺小(小) 景 对
炉旺酒沸
比
人 拉余同饮
(热)(巧遇 知己)
抒发: 怀恋之情 隐逸之趣
比较阅读:
江雪
柳宗元
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人 的活动,体会它在描写手法和表达情 感上的异同。
写作手法:
文字简练朴素,不 加渲染,这种写作手法 就是白描。
白描是一种描写的方法。原是中国画 的一种技法,是指一种不加色彩或很少用 色彩,而只用墨线在白底上勾勒物象的画 法。作为一种描写方法,是指抓住事物的 特征,以质朴的文字,寥廖几笔就勾勒出 事物形象的描写方法。
白描用于写人,只需三言两语即可勾 画出人物的外貌和神态,使读者如见其人。 白描用于写景,只需几笔就可勾勒出一幅 鲜明的图画,使人如临其境。白描用于写 事,也只要几笔就可使事态毕现,生动形 象。
及下船,舟子喃喃(nán)曰:“莫 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完)
翻译 课文
崇祯五年十
(明)崇祯五年
二月,余. 住. 西 湖。大雪三日,
十二月,我住在 西湖边。连续下 了三天大雪,西
湖中人鸟声俱 绝。
湖中人、鸟、声 音,都没有了。
是日,更定日, 这天,晚上八点了,我携
余拏一小舟,拥毳 衣炉火,独往湖心
在描写手法上,《湖心亭看雪》主要使用 白描手法,景人相映;而《江雪》主要使 用烘托手法,景为人设。
在表达情感上,《湖心亭看雪》表达了作 者清高自赏的感情和愁绪; 《江雪》表达 了作者怀才不遇的孤独感。
看雪景:
找出描写雪景的语句, 并说说它的描写顺序。
突出了什么特点
写 景 上→下 远→近 清新、淡雅、
是日,更(gēng)定矣,余拏一 小舟,拥毳(cuì)衣炉火,独往湖 心亭看雪。雾凇(sōng)沆(hàng) 砀(dàng),天与云、与山、与水, 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 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 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zhān)对坐, 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 “湖中焉得更(gèng)有此人?”拉余同 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 金陵人,客此。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宋)杨万里
绿最
杨爱
阴湖
---
里东
( 唐
白
行
) 白
沙
不
居 易
堤
足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宋)苏轼
湖心亭看雪
张岱
课文介绍:
本文选自张岱的《陶庵梦 忆》。这是一篇追忆西湖雪 夜景色的散文,抒发了作者 深挚的湖山隐逸之思。
作者简介:
张岱,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 又号蝶庵居士。明末清初人,寓居杭州。 他出身官宦之家,明亡之后,他曾参加 过抗清斗争,后来避居山中著书。《陶 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 入山以后。他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家破 人亡之痛,寓情于景,意趣深远,字里 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2 写雪大的句子是(大雪三日)?写冬雪寒冷 寂静的句子是 (湖中人鸟声俱绝) ?
3 写“余”去看雪,什么时间去的?
(更定矣)
景物描写: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 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 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 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 人两三粒而已。
思考:这些景物 描写是否运用了大量 的形容词加以修饰? 有什么特点?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硬喝下三大杯而后告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 人,客此。
打听他们的姓名,(他 们回答)是金陵人,现 客居此地。
及下船,舟 子喃喃曰:“莫 说相公痴,更有 痴似相公者。呢。”
1 “看雪”的时间是
?地点是
?
(崇祯五年十二月 ) (余往西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