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前赤壁赋_所表现出的旷达情怀
《前赤壁赋》金圣叹点评
《前赤壁赋》金圣叹点评《前赤壁赋》金圣叹点评引导语:《前赤壁赋》文中流露出一些消极情绪,同时也反映了一种豁达乐观的精神,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看名家是如何点评的?《前赤壁赋》金圣叹点评前赤壁赋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点评】说到文章本身,首先应注意到它体裁方面的特点。
它是“赋”,不是纯粹散文,却也不是诗,更不等于今天的散文诗。
文言文《前赤壁赋》翻译及赏析
文言文《前赤壁赋》翻译及赏析《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贬谪黄州时所作的赋,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
下面是小编分享的文言文《前赤壁赋》翻译及赏析,欢迎大家阅读!前赤壁赋宋代: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译文壬戌年秋,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在赤壁下泛舟游玩。
清风阵阵拂来,水面波澜不起。
举起酒杯向同伴敬酒,吟诵着与明月有关的文章,歌颂窈窕这一章。
前赤壁赋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
前赤壁赋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前赤壁赋表现了苏轼的人生态度政治上的失意,萧声哀怨,人生无常,生命的短暂,从苏轼的《前赤壁赋》可看出他豁达淡然的人生态度。
苏轼的《前赤壁赋》本文在语言风格方面,不像韩愈那样拗折奇警,也不像欧阳修那样平易流转,更重视通过捕捉意象,通过音声色彩的组合,来传达自己的主观感受,时常点缀着富于表现力的新颖词汇,句式则是骈散文交杂,长短错落。
《前赤壁赋》中“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写出人在浩渺宇宙间茫然不知所之的感受,而“江流有声,断岸千尺,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又以极精炼的文笔,写出冬日秋江上枯寒荒疏的印象。
《前赤壁赋》写于苏轼一生最为困难的时期之一――贬谪黄州期间。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被扣上诽谤朝廷的罪名,被捕入狱。
“几经重辟”,惨遭折磨。
后经多方营救,于当年十二月释放,贬为黄州团练副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去安置所。
”这无疑是一种“半犯人”式的管制生活。
1082年壬戌,苏轼作《前赤壁赋》。
他在黄州作的诗中,曾经痛苦地描写过此时的忧郁苦闷的心情。
“我谪黄岗四五年,孤舟出没烟波里,故人不复通问讯,疾病饥寒疑死矣”①。
《前赤壁赋》正是作于苏轼政治上失意,行动上不自由,生活困苦,心情极其苦闷的时期。
在他的赤壁词中,即有过明显表露,“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而现实中的我却只能“早生华发”,“一樽还酹江月”地慨叹“人生如梦”。
在这种沉重的精神压力之下,东坡内心有着深刻的感发,他开始比任何时候都更加感慨世事的纷忧与虚无,但如果仅是“入乎其内”地感叹人类的沧桑,这就不能产生我们今天对他的文采及人品的钦佩。
东坡之所以成为“白首忘机”的“东坡老”②,更有他善于“出乎其外”的“自我解脱”的另一面(这一面至关重要)。
人的一生中,不可能没有打击,问题是面对打击的态度。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面前,苏东坡既想超脱又不能超脱。
他在《书<前赤壁赋>后中说:“轼去岁作此赋,未尝轻以示人,见者盖一二人而已。
苏轼表达乐观旷达情怀的诗句
苏轼表达乐观旷达情怀的诗句
1、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前赤壁赋》宋代:苏轼
译文:而从事物不变的一面看来,万物与自己的生命同样无穷无尽,又有什么可羡慕的呢?
2、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宋代:苏轼
译文:人有悲欢离合的变迁,月有阴晴圆缺的转换,这种事自古来难以周全。
只希望这世上所有人的亲人能平安健康,即便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
3、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宋代:苏轼
译文:竹杖和草鞋轻捷得胜过骑马,有什么可怕的?一身蓑衣任凭风吹雨打,照样过我的一生。
4、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锦帽貂裘,千骑卷平冈。
《江城子·密州出猎》宋代:苏轼
译文:我姑且抒发一下少年的豪情壮志,左手牵着黄犬,右臂擎着苍鹰,戴着华美鲜艳的帽子,穿着貂皮做的衣服,带着上千骑的随从疾风般席卷平坦的山冈。
5、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宋代:苏轼
译文:谁说人生就不能再回到少年时期?门前的溪水还能向西边流淌!不要在老年感叹时
光的飞逝啊!
6、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
——《和子由渑池怀旧》宋朝:苏轼
译文:人生在世,到这里、又到那里,偶然留下一些痕迹,你觉得像是什么?我看真像随处乱飞的鸿鹄,偶然在某处的雪地上落一落脚一样。
赤壁赋中体现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句子
赤壁赋中体现苏轼豁达的人生观的句子1. 赤壁赋中那些诗句是体现苏轼的豁达是苏轼针对客之人生无常的感慨陈述自己的见解,以宽解对方。
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抱明月而长终”。
苏轼即以江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
如果从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生活。
2. 苏轼在《前赤壁赋》所体现的人生观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流放黄州,这是他人生的重要转折。
政治上失意访惶,精神上孤独苦闷,但是生性旷达的诗人在老庄佛禅和山水之乐中求得解脱,才写了千古传唱《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这样充满哲学意味,凝聚人生思考的名篇佳作。
《前赤壁赋》以浪漫的笔调描写了月夜美景和泛舟江上饮酒吟诗的舒畅情怀,继而通过客人及其幽怨的洞箫声调,引出一番主客争辩,以探讨人生观和宇宙观。
“客”的回答,阐发了怀古伤时之情,感情色彩甚为悲伤。
“客”之所以“悲”,在于触景伤怀,有感于人生短暂。
眼前之景,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曹操的诗句,进而联想到曹操兵败赤壁的惨状。
这么个“一世之雄”尚且随着“大江东去”,而销声匿迹,有为者尚且如此,更何况我们生命短暂、有志而无为者,羡慕长江永恒,哀叹人生短暂,表现出一种消极的人生观和虚无主义思想。
对于封建社会的文人士大夫来说,当他们政治失意或生活遇到挫折的时候,往往就陷入这样的苦闷与迷茫之中。
像曹操《短歌行》中说的:“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这是古人解救自我的好方法。
李白在感叹“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以后,不是接着说:“浮生如梦,为欢几何?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另一位唐代诗人韦庄也说过:“须愁春漏短,莫诉金杯满。
《前赤壁赋》赏析
《前赤壁赋》赏析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其间,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
世人称夏历七月十六所作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所作为《后赤壁赋》,是为一时名篇,千古力作。
《前赤壁赋》之所以深为人们所喜爱,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不仅在于作者以充满诗意的笔致,描写了赤壁之下的大江月色;更在于作者在抒情写景之中,展开了深邃的哲理思考,用佛教“中观”说的眼光来观照宇宙人生,解脱时间永恒和人生短暂的思想矛盾困扰。
历来游记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大多用记游写景抒情为常法。
苏轼游记赤壁,推陈出新。
首先,他记叙之体是虚拟的主客对答的结构形式。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在《前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
其次,辞赋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即所谓韵文,此亦是赋的主要特点。
但《前赤壁赋》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又多为散句。
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
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
但是,既然是赋,则应该用骈句或近乎骈句为主。
《前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
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
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
最后,辞赋讲究声韵美。
《前赤壁赋》多处押韵,却换韵较快。
每段一韵或几韵不等,而且换韵处往往是文义的一个段落。
如第一段的“天”“然”“仙”,第二段的“慕”“诉”“缕”“妇”,第四段的“鹿”“属”、“粟”“穷”“终”“风”,以及末段的“主”“取”与“色”“竭”“适”等。
总之,《前赤壁赋》以文为赋,藏韵于不觉;借客设问,叹人生之如寄。
用辞赋之语言形式,却又弃寻常之套路,以至象“若夫”“尔乃”“是以”等等也抛而不用。
这是大家的苏轼兼取散文和辞赋的优点、手法作赋,是苏轼此赋出新处,亦是绝妙处。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
解读苏轼《前赤壁赋》周先慎宋诗富有理趣,以苏诗为杰出的代表。
其实苏轼的创作不只是诗歌富于理趣,他的散文也同样是富于理趣的,著名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诗情与哲理融合的优秀散文。
这篇文章写于宋神宗元丰五年。
元丰二年时,谏官李定、舒亶等人弹劾苏轼写诗文反对新法,苏轼因而被捕人狱,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乌台诗案”。
被赦出狱以后,贬为黄州团练副使,受到监管而不得签书公事。
政治上遭受这种严重打击,苏试的内心自然是十分苦闷的;但他并不消极,而是放情山水,随缘自适,接受佛老思想的影响,在大自然中寻求解脱。
他在《初到黄州》一诗中说:“自笑平生为口忙,老来事业转荒唐。
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虽然不无牢骚与自嘲之意,却也表现了他别求寄托,旷达超脱的一面。
正是在这种十分苦闷而又努力寻求排解的思想情绪的支配下,苏轼于元丰五年的七月和十月,先后两次游览了黄州赤壁,写下了著名的前后《赤壁赋》和《念奴娇·赤壁怀古》。
这篇《前赤壁赋》,生动地描写了他夜游赤壁所见的优美景色,真实而又艺术地反映了他贬官黄州时期的心境和对人生的独特思索。
这是宋代散文赋的代表作。
赋是中国古代产生很早的一种文体,兼有诗歌和散文的特点。
在汉代是讲究辞采和铺陈的大赋,魏晋时期发展为讲究骈丽对偶、篇幅短小的徘赋,再经过唐代有严格音律限制的律赋,到了宋代,经过欧阳修、苏轼等人的创造,便产生了更便于抒写情怀、描写物象的散文赋,就是既保留了传统赋体诗的特质与情韵,在形式上也保留了用韵、句式整齐或主客问答等特点,同时又打破赋在句式、声律、对偶等方面的严格限制,更多地吸收散文的笔调和手法,克服了板滞僵化的弊病,显得自由灵活,生动清新。
《前赤壁赋》是一首诗,一首意境优美的散文诗,一首探索人生哲理的哲理诗。
全文共分为五段。
第一段,写苏子与客在一个秋天的晚上夜游赤壁,泛舟江上,江水和月色十分优美,令他们陶醉,竟产生了一种飘飘然变成神仙的感觉。
先点出时间:“七月既望”,地点:“游于赤壁之下”。
苏轼的《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
苏轼的《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苏轼的《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的《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欢迎阅读与收藏。
苏轼-《前赤壁赋》原文及翻译前赤壁赋朝代:宋代作者:苏轼【原文】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
•••••••••••••••••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前赤壁赋》神宗元丰五年(1082)七月十六日,苏轼与友人乘舟遊览黃州城外赤鼻矶,遙想八百多年前,三国时代孙权破曹军的赤壁之战,作《赤壁賦》,表达对宇宙及人生的看法。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苏轼《前赤壁赋》的作品赏析,欢迎大家来阅读。
一、作者介绍:苏轼(公元1037——1101年),字子瞻,号东坡,眉山(四川)人,与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并称“三苏”,同为“唐宋八大家”成员。
他是北宋文学家、书画家。
他中了进士后,登上仕途,早年因为反对王安石变法而受到排挤,后又因写诗讽刺而被以“诽谤新法罪”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到司马光执政时,尽废新法,苏轼也激烈反对。
王安石、司马光死后,他又因统治集团内部的倾轧而被一贬再贬,最后贬到了海南岛,直到63岁遇赦北归,第二年在常州病逝。
在文学艺术领域里,苏轼诗词、散文、书画无一不精。
他的书法与黄庭坚,米芾、蔡襄齐名,号称宋代四大书法家。
他论画主张神似,擅长画竹。
在思想上,苏轼博通经史,一方面,他仰慕屈原、贾谊、诸葛亮等经世济时的人物。
曾多次上书朝廷,要求改革弊政。
他在长期担任地方官期间,在“仁政爱民”的思想指导下,做了许多好事。
另一方面,他又酷爱陶渊明,喜读《庄子》。
他一生政治生涯,先后经历了两次沉重的打击,对庄子的思想容易产生共鸣,表现在:一是旷达超脱,一是玩世不恭,甚至消极出世。
这也是形成苏轼世界观复杂化、经常陷入“入世”和“出世”的矛盾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作家的世界观必然会影响到他的创作实践,从而形成自身的艺术个性和艺术风格。
在苏轼的文学作品中就明显地留下了庄子影响的痕迹。
庄子散文洋恣肆,富于浪漫主义色彩,而苏轼散文也具有纵横捭阖、挥洒自如的气势,他的《前赤壁赋》就是一篇有代表性的作品,苏轼散文还在《孟子》、《战国策》以及贾谊、陆贽等人作品的基础上,博采众长,形成自己的特色。
他的论政、论史的散文,大多笔力雄健,有行云流水之势,因而被誉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也是宋代欧阳修领导的复兴古文运动的主将。
大学语文前赤壁赋赏析
大学语文前赤壁赋赏析大学语文前赤壁赋赏析《前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
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
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
前赤壁赋宋代:苏轼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清风徐来,水波不兴。
举酒属客,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
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白露横江,水光接天。
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
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冯通:凭)于是饮酒乐甚,扣舷而歌之。
歌曰:“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客有吹洞箫者,倚歌而和之。
其声呜呜然,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余音袅袅,不绝如缕。
舞幽壑之潜蛟,泣孤舟之嫠妇。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
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
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
”(共适一作:共食)客喜而笑,洗盏更酌。
肴核既尽,杯盘狼籍。
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方之既白。
赏析此赋通过月夜泛舟、饮酒赋诗引出主客对话的描写,既从客之口中说出了吊古伤今之情感,也从苏子所言中听到矢志不移之情怀,全赋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实是文赋中之佳作。
苏轼的前赤壁赋赏析
苏轼的前赤壁赋赏析苏轼的前赤壁赋赏析《前赤壁赋》将“情、景、理”融合,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那种诗的特质与情韵,同时又吸取了散文的笔调和手法,打破了赋在句式、声律的对偶等方面的束缚,实为佳作。
苏轼前赤壁赋赏析篇一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
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通篇以景来贯串,"风"和"月"是主景,"山"和"水"辅之,全文紧扣风、月来展开描写与议论。
以风、月之景开卷,又于文中反复再现风、月形象。
歌中的"击空明兮泝流光"则是由景入论的转折。
乐观旷达背后是强行解脱的无可奈何——《前赤壁赋》主题新解读
品位·经典30文学评论Wen Xue Ping Lun乐观旷达背后是强行解脱的无可奈何——《前赤壁赋》主题新解读○屈雯雯(陕西师范大学,陕西 西安 710062)[摘 要] 一直以来,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中,给予苏轼最多的形象符号便是“乐观旷达”。
…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发现“由悲到喜”的心路历程并不能说明苏轼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反而这样的心情转变正是强行解脱后的无可奈何。
[关键词] 苏轼;……乐观旷达;……无可奈何《前赤壁赋》是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三单元山水游戏类散文中的一篇,是苏轼被贬黄州之后,流传千古的代表作之一,一直以来,上至文人学士,下至街头百姓,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意识中,给予苏轼最多的形象符号便是“乐观旷达”。
这样的精神态度一直引领着我们的生活方向,在痛苦低迷的时候,无疑是一剂勉励人们继续前行的良药。
纵然“乐观旷达”是苏轼形象特征的一个主要代表符号,但这并不表示苏轼所有的诗文创作,他的情感态度最终都要指向“乐观旷达”。
但是,长期以来,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对苏轼《前赤壁赋》的情感分析总是脱离不了这样的套路,即苏轼的心情是由乐转悲再到喜,最终得出其乐观旷达的形象特点。
笔者通过对《赤壁赋》本身语言文字的分析,结合苏轼的人生经历,发现“由悲到喜”的心路历程并不能说明苏轼是一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反而这样的心情转变正是强行解脱后的无可奈何。
历来语文教学,乃至众多教参教辅中之所以将其解读为苏轼的乐观旷达,是因为没有深入分析“赤壁”内在的符号意义,更没有结合苏轼的人生理想与经历,没有对比分析《赤壁赋》同期的作品所蕴含的情感,单纯只看到文字里的“悲”与“喜”,这对《赤壁赋》的解读将是不完整更是不科学的。
一、从苏轼的人生经历看“赤壁”的象征意义学界普遍认为苏轼写《赤壁赋》时所游赤壁乃是湖北黄州的赤壁矶,而非当年“赤壁之战”时的阵地。
那么苏轼为什么要游此赤壁。
既然知道此赤壁非彼赤壁,那么苏轼为什么还前后两次,再加上写《念奴娇 赤壁怀古》三次游赤壁。
前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读后感范文(通用5篇)前赤壁赋读后感1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
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
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前赤壁赋读后感2苏东坡为宋朝豪放派词风的一代大师,其作品风格豪迈、视野广阔、个性鲜明、意趣横生,其赋一如其词,力改堆陈铺就之风,直抒胸臆、娓娓道来,看似随手拈来,实则深思熟虑。
其中《前赤壁赋》在托物咏志、借景抒情方面堪称一绝。
其中一段,反复诵读,颇感包含着某种真理,初具辩证唯物主义的雏形。
内容如下,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呼?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
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呼!……唯江上之清风与山中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尽,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所共适。
”·作者有感于天地之美、山川之丽,对自然及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规律亦感悟颇深,设使当时,苏东坡顺其感悟,发展开来,说不定就此能挖掘出一条辩证唯物主义的缆线,逐渐延伸、发展、导引出一个系统的光明工程。
当时,作者并未意识到他的这种朴素的、朦胧的唯物史观,就像当年曹雪芹原创《红楼梦》时,并未意识到他的作品对封建制度有所抨击和鞭笞一样,否则,我们这些后人一提哲学的源头不该是西方的先哲先贤,岂不哀哉。
优秀《前赤壁赋》赏析
优秀《前赤壁赋》赏析优秀《前赤壁赋》赏析《前赤壁赋》是苏轼的代表作,感叹人生短暂,是文章的主要思想。
下面是yjbys小编提供的《前赤壁赋》赏析,欢迎参考!《前赤壁赋》赏析北宋神宗元丰五年(公元一零八二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谪为黄州团练副使,其间,他纵情山水,两赋赤壁。
世人称夏历七月十六所作为《前赤壁赋》,十月十五所作为《后赤壁赋》,是为一时名篇,千古力作。
赋是介乎韵文与散文之间的一种文体,自荀子《赋篇》创其名后,历史上先后有鸿篇巨制的汉赋、骈偶讲究的骈赋、格律严谨的律赋。
至唐,科举考试中仍要按声律平仄写赋。
杜牧的《阿房宫赋》可称滥觞,宋欧阳修《秋声赋》已趋成熟。
苏轼才华横溢,他摆脱了堆砌典故、拘守声律的束缚,在句法自由、结构自由、韵律自由中,既保持赋的形体,又含诗味的浓郁,且与散文亦迥乎有别。
因此,《前赤壁赋》行走自由、似诗如画,可以说是散赋中杰出的代表作。
历来游记以游赏山水为题材,大多用记游写景抒情为常法。
苏轼游记赤壁,推陈出新。
首先,他记叙之体是虚拟的主客对答的结构形式。
主客对答是赋体中的传统手法,主与客都是作者一人的化身。
在《前赤壁赋》中,客的观点和感情是苏轼的日常感受和苦恼,而主人苏子所抒发的则是他超脱地俯察人与宇宙的领悟,而这一切则是通过呜呜洞箫、主客设问引起。
其次,辞赋行文多用排比、对偶,即所谓韵文,此亦是赋的主要特点。
但《前赤壁赋》每段首句或开头几句又多为散句。
如首段“举酒属客”“少焉”为散句,第二段开头“于是饮酒”是散句,第三段客曰散句更多,第四段则以散句为主。
可见,全文散句成份多处。
但是,既然是赋,则应该用骈句或近乎骈句为主。
《前赤壁赋》以四字六字为多,几同于“四六文”。
读之于整饬中见参差,整齐中显自由。
这样既显示了传统赋体那种特质和情韵,却又做到保留而不拘泥,讲究又不为束缚。
最后,辞赋讲究声韵美。
《前赤壁赋》多处押韵,却换韵较快。
每段一韵或几韵不等,而且换韵处往往是文义的一个段落。
前赤壁赋表达的思想感情
前赤壁赋表达的思想感情1. 《前赤壁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思想《前赤壁赋》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年)贬谪黄州(今湖北黄冈)时所作的赋。
此赋记叙了作者与朋友们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
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映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在中国文学上有着很高的文学地位,并对之后的赋、散文、诗产生了重大影响。
苏轼(1037~1101),宋代文学家。
字子瞻,一字和仲,号东坡居士。
眉州眉山(今属四川)人。
苏洵长子。
嘉祐二年(1057)进士。
累除中书舍人、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礼部尚书。
曾通判杭州,知密州、徐州、湖州、颖州等。
元丰三年(1080)以谤新法贬谪黄州。
后又贬谪惠州、儋州。
宋徽宗立,赦还。
卒于常州。
追谥文忠。
博学多才,善文,工诗词,书画俱佳。
于词“豪放,不喜剪裁以就声律”,题材丰富,意境开阔,突破晚唐五代和宋初以来“词为艳科”的传统樊篱,以诗为词,开创豪放清旷一派,对后世产生巨大影响。
有《东坡七集》《东坡词》等。
2. 《前赤壁赋》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和思想无端受屈、含冤入狱的苏轼,在"乌台诗案"结案后不久,就被贬谪为黄州团练副使,所幸的是黄州地方官吏钦慕他的为人与俊才,非但不加管束,还常常任他在管区内纵情游山观水,而情豪兴逸的苏东坡则每游一地必有诗文纪盛,《前赤壁赋》与《后赤壁赋》就是这一时期留下的不朽名篇。
作者以往的游记散文,大多以纪游写景或于纪游中借景抒情为主,而东坡的不少散文,却开创了一种新的写法。
在这些文章中,作者并不着意写景,而是以阐明哲理,发表议论为主。
借题发挥,借景立论的独特风貌贯串于字里行间。
《前赤壁赋》就是这种新型游记的一篇代表作。
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也就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年初秋,他与朋友驾一叶小舟,来到黄冈赤壁下的长江中赏月游玩,明月一轮映于波平浪静的江面,送爽的清风徐徐吹来,茫茫白露布满大江,水光山色与中天夜月相辉映,主客对酌于舟中,酒酣耳热后和着凄怆的洞箫声扣舷而歌,然后又从如怨如慕、如泣如诉的箫声中引出客人思古之幽伤和对人生如寄的慨叹,文章也就此由情入理,由感情的抒发到哲理的畅达,进而以苏子的对答把全文的主旨表露出来,"变"与"不变"的理论和"物各有主"的观点好似一剂"愀然"的灵丹妙药,使客人终于"喜而笑"。
《前赤壁赋》读后感
《前赤壁赋》读后感《前赤壁赋》读后感11082年,苏轼写下《前赤壁赋》,表达了内心的苦闷,却又豁达地认为,物我都是无尽的,这是古代士子平衡心态的人生态度。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
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人生。
我深深的知道健康的重要性,它是快乐的源泉。
随着年龄的增长,越发意识到时间的流逝之快,也就会越想把它留住。
当然时间是不因世人对它的留恋而停驻的。
我害怕的不是死亡,而是在有生之年没有在人生书本留下辉煌的一笔,不能划个完满的句号。
面对过去的岁月,我已无力挽回,但现在和未来仍掌握在我手中。
读《前赤壁赋》中,我从苏轼身上学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精神,悟出了一个道理:懂得生活的人,把一生当一天珍惜,而虚度光阴的人,把一天当一生挥霍。
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前赤壁赋》读后感2这个星期的语文课上了《前赤壁赋》,这篇古文让我感触颇深!夜游赤壁,虽怡然但却苦闷。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政治上遭受严重打击,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而东坡毕竟是个胸怀旷达之人,他放情山水,随缘自适,不禁令人钦佩。
苏轼的内心是复杂的、矛盾的。
消极退隐和积极进取,疾世愤懑与逍遥山水的两重情绪,在与世无争的的思想后面,流露出不甘妥协的积极精神和鄙弃富贵、傲然独立的旷达情怀。
其中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
挟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这句话给我的启示是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我们有幸、来到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演绎着不同的人生。
然而我们的时间是有限的,青春就更加的宝贵了。
趁着有限的青春去学无穷的知识,这样才无悔自己。
苏轼以坦然的心境欣赏“江上之清风,山间之明月”,到大自然中寻求精神寄托!《前赤壁赋》读后感3这段话蕴涵了深刻的哲理:时光易逝生命又极其的短暂。
生老病死是人生的一个过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都是不切实际的幻想,所以才把 歌》 “清风明月不用一钱买,玉
悲伤愁苦“托遗响于悲风”,通 山自倒非人推”,进而深化之。
过箫声传达出来。客的回答表现
最后,苏轼写客听了作者的
了一种虚无主义思想和消极的人 一番谈话后,转悲为喜,开怀畅
生观,这是苏轼借客人之口表达 饮,“相与枕藉乎舟中,不知东
自己政治上失意后所产生的人生 方之既白”。照应开头,极写游
《前赤壁赋》 记叙了作者与
朋友月夜泛舟游赤壁的所见所 下文作者所自作的歌云:“望美
感,以作者的主观感受为线索, 人兮天一方”,情感、文气一贯。
通过主客问答的形式,反映了作 “徘徊”二字,生动、形象地描
者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 绘出柔和的月光似对游人极为依
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 恋和脉脉含情。在皎洁的月光照
荆州、迫使刘琮投降的往事。当 保持豁达、超脱、乐观和随缘自
年,浩浩荡荡的曹军从江陵沿江 适的精神状态,并能从人生无常
而下,战船千里相连,战旗遮天 的怅惘中解脱出来,理性地对待
蔽日。曹操志得意满,趾高气 生活。而后,作者又从天地间万
扬,在船头对江饮酒,横槊赋 物各有其主、个人不能强求予以
诗,可谓“一世之雄”!如今他 进一步的说明。那么什么为我们
渺,茫无际涯。尽情与美景之 喻,“美人”乃是作者的理想和
中,兴之所至,情不自禁举酒吟 一切美好事物的化身,是理想君
诵 《诗经·月出》。与 《月出》 诗 主的象征。苏轼“扣舷而歌”的
相回应,“少焉,月出于东山之 喜悦背后隐藏着一抹哀愁— ——一
上,徘徊于斗牛之间”。并引出 个不被重用反遭迫害的落魄文人
是连用了两个问句。首先主人以 尽的,又何必羡慕江水、明月和
曹操的 《短歌行》 问道:“此非 天地呢!自然也就不必“哀吾生
曹孟德之诗乎?”又以眼前的山 之须臾”了!这表现了苏轼豁达
川形胜问道:“此非孟德之困于 的宇宙观和人生观,他赞成从多
周郎者乎?”两次发问使文章又 角度看问题而不同意把问题绝对
泛起波澜。接着,追述了曹操破 化,因此,他在身处逆境中也能
程。
凌万顷之茫然”,乘着一叶扁舟,
《前赤壁赋》 开篇,作者就 在“水波不兴”浩瀚无涯的江面
带我们走进了一幅如诗如画的月 上,随波飘荡,就好像在太空中
夜秋江美图之中。苏轼“与客泛 乘风飞行,悠悠忽忽地离开人
舟游于赤壁之下”,与朋友一起 世,超然独立;又像长了翅膀飞
投入大自然怀抱之中,尽情领略 升入仙境一样,仿佛进入到一种
值得注意的是,赋文中的主 水、明月为喻,提出“逝者如
客未必是两人,问答本身兴许就 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
是苏轼内心的自我剖白。主人以 而卒莫消长也”的认识。如果从
“何为其然也”设问,客人以赤 事物变化的角度看,天地的存在
壁的历史古迹作答,文理转折自 不过是转瞬之间;如果从不变的
然。但文章并不是直陈其事,而 角度看,则事物和人类都是无穷
总览全文,通篇紧紧围绕着 明月江水之景,进行叙述、描写 和议论,在叙述中议论,使文章 富有思致和理趣,在叙事、描 写、议论中抒情,使文章情趣顿 生,使全文达到了情、景、理的 完美而和谐的统一。同时文学构 思新颖,层次井然,波澜起伏, 首尾呼应,奔放而又自然,流畅 而富于变化,情景交融,如诗如 画,极富美感,具有极强的艺术 感染力!
何睿晖,华南师范大学文学院学 生。
097
096
鉴赏者
文学教育2010.08
的幽怨。借客之箫声,他奏响了 时消极情绪,亦属自然。最为可
一支哀婉、凄切的心曲,“余音 贵的是,他能从此消极情绪跳出
袅袅,不绝如缕”,如潜蛟舞于 来 , 转 入 理 智 和 超 然 。 此 段 文
幽壑,如嫠妇泣于孤舟。一曲洞 字,文气充沛,感情深沉,为逼
箫,凄切婉转,其悲咽低回的音 出下文主人对客人的劝慰作了充
2010.08 文学教育
鉴赏者
《前 赤 壁 赋》 所 表 现 出 的 旷 达 情 怀
何睿晖
苏轼,一位乐天旷达的名 士,他一生迭遭政治迫害,因 “乌台诗案”被捕入狱,备经严 勘,几至死地,后经多方营救, 终被释放,贬为黄州做团练副 使,但“不得签署公事,不得擅 离 安 置 所 ”。 他 曾 用 诗 描 写 此 时 的苦闷心情:“我谪黄冈四五 年,孤舟出没烟波里。古人不复 通 问 讯 , 疾 病 饥 寒 疑 死 矣 。” 贬 谪黄州对苏轼政治上的追求无疑 是一次沉重的打击,但却给他的 文学创作带来了一次质的飞跃。 正如余秋雨先生所说:“谪居黄 州,使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 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 才情获得了一次蒸馏和升华,他 真正地成熟了— ——与古往今来许 多人家一样,成熟于异常灾难之 后,成熟于火寂后的再生,成熟 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 在他身边的时刻……结果,引导 千古杰作的前奏已经鸣响,一道 神 秘 的 天 光 射 向 黄 州 , 《念 奴 娇·赤壁怀古》 和前后 《赤壁赋》 产生了。”
调感人至深,从而给原本优美的 分的准备。
景色涂上一层淡淡的悲哀,作者
“ 客 亦 知 夫 水 与 月 乎 ?” 接
的感情也骤然变化,由欢乐转入 下来的这段精辟的阐述,可谓是
悲凉,文章也因之波澜起伏,文 苏轼走出其心灵阴霾的真实写
气一振,为下文的主客问答奠定 照。客曾“羡长江之无穷”,愿
了基调。
“ 抱 明 月 而 长 终 ”。 苏 轼 即 以 江
其间的清风、白露、高山、流 飘飘欲仙的陶醉状态,融情入
水、月色、天光之美。凉爽的秋 景,情景俱佳。
风徐徐吹来,江面上荡起漾漾的
作者饮酒乐极,扣舷而歌,
微波,一轮明月从东山冉冉升 “桂棹兮兰桨,击空明兮溯流光。
起,月光下的薄雾如轻纱般笼罩 渺渺兮于怀,望美人兮天一方”。
在 江 面 上 , 水 天 一 色 , 浩 浩 渺 “ 桂 棹 ”、 “ 兰 桨 ” 是 文 人 的 自
在哪里呢?曹操这类英雄人物, 所有呢?江上的清风有声,山间
也只是显赫一时,何况我辈!因 的明月有色,江山无穷,风月长
而,如今只能感叹自己生命的短 存,天地无私,声色娱人,我们
暂,羡慕江水的长流不息,希望 恰恰可以徘徊其间而自得其乐。
与神仙相交,与明月同在。但那 此 情 此 景 乃 缘 于 李 白 的 《襄 阳
观。文章由游起兴,由景生情, 耀下白茫茫的雾气笼罩江面,天
由情入理,为我们展现了苏轼由 光、水色连成一片,正所谓“秋
乐 生 悲 , 再 由 悲 生 乐 的 心 绪 过 水共长天一色”。人间的一切烦
程,这也是作者思想由平静到苦 恼、个人的不幸遭遇都一下子抛
闷,再由苦闷到达观的发展过 于脑后,因而“纵一苇之所如,
无常的消极情绪的真实流露。这 赏之乐,而至于忘怀得失、超然
样说来,似乎与前文有些矛盾, 物外的境界。
其实不然,苏轼睿智之人,七情
清代古文家方苞评论这篇文
六欲自然丰富于常人,对景生 章说:“所见无绝殊者,而文境
情,触发因政治失意而产生的一 邈不可攀,良由身闲地旷,胸无
杂物,触处流露,斟酌饱满,不 知其所以然而然。岂惟他人不能 模仿,即使子瞻更为之,亦不能 如 此 适 调 而 畅 遂 也 。” 任 何 作 家 的作品都是他生活的映射,心态 的折光。正如蔡仪所说:“作品 风格形成的‘最内在的原因’是 作家在作品中表现什么样的生活 和他如何评价这种生活。而作家 之所以要持某种看法评价这种生 活,归根结底仍在于作家有着某 种 与 之 相 对 应 的 思 想 。” 马 银 华 认为,苏轼的人生哲学是多元的 和实用主义的,可分为三个层 次:苏轼与儒学的关系构成他人 生哲学的最表层,即处世方式; 与庄子的关系构成他人生哲学的 居间层,即哲学背景和思想基 础;与佛学的关系构成他人生哲 学的最深层,即生活心态。正所 谓“以儒治世,以佛治心,以道 治 身 ”。 苏 轼 融 儒 道 佛 三 家 思 想 于一体,儒家思想是其思想的主 导核心,谪居黄州后,为了摆脱 仕途的失意和精神苦闷,他主动 倾向佛老,寻求解脱。苏轼通过 各种艺术手法表现自己坦荡的胸 襟,他只有忘怀得失,胸襟坦 荡,才能撰写出“文境邈不可 攀”的 《赤壁赋》 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