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77b049802dc58bd63186bceb19e8b8f67d1cef4e.png)
《定风波》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2. 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意境。
3. 学习并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二、教学重难点
1. 重点:理解《定风波》的内容和意境。
2. 难点:体会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三、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
四、教学过程
1. 导入
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
引入《定风波》这首词,引发学生的兴趣。
2. 新课呈现
讲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主题。
逐句解读《定风波》的内容,帮助学生理解词意。
引导学生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
3. 课堂总结
总结《定风波》的主题和艺术特色。
强调苏轼在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4. 布置作业
背诵《定风波》。
写一篇短文,谈谈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
五、教学总结
通过本次教学,学生了解了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成就,理解了《定风波》的内容和意境,学习并体会了词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思想。
学生通过分析词中的意境和表现手法,提高了对诗词的欣赏能力。
希望学生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继续深入了解苏轼的其他作品,并通过不断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6603b66bef06eff9aef8941ea76e58fafbb04570.png)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哲理。
2、引导学生品味词中的语言艺术,包括意象的运用、词句的锤炼等。
3、培养学生面对人生挫折时的乐观豁达态度,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1)理解词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人生哲理。
(2)分析词中的艺术手法,如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等。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体会苏轼在困境中表现出的超脱心境。
(2)让学生将词中的哲理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体会其中的情感。
2、讲授法:讲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词的创作背景以及相关的文学知识。
3、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词中的重点词句和思想内涵,激发学生的思维。
4、比较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词作进行比较,加深学生对其风格特点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视频,然后提问学生:在这样的恶劣天气中,你们会有怎样的感受和想法?(2)引出苏轼的《定风波》,并简单介绍苏轼的生平,让学生对作者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朗读感知(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字音、节奏和语气。
(2)学生自由朗读,初步体会词的情感。
(3)指名学生朗读,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背景介绍(1)介绍苏轼被贬黄州的经历,以及这首词的创作背景。
(2)让学生了解苏轼在政治上遭受挫折后的心态变化,为理解词的内涵做好铺垫。
4、词句赏析(1)“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不听风雨声?“吟啸且徐行”又表现出他怎样的心态?(2)“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分析“竹杖芒鞋”与“马”的对比,体会苏轼对物质生活的超脱。
“谁怕”“任平生”体现了他怎样的勇气和决心?(3)“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探讨“酒醒”后的感受,以及“斜照”的象征意义。
(4)“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定风波》教学设计
![《定风波》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a9109a8d8ad63186bceb19e8b8f67c1cfbd6ee4f.png)
《定风波》教学设计【定风波】教学设计导言:《定风波》是唐代文学家苏东坡的代表作之一,以其深情热烈的描绘和动人的抒情意境而闻名于世。
本教学设计旨在通过深入解读和分析《定风波》这首诗歌,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其中的意境和情感,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一、学习目标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东坡;2. 分析诗歌的词句和意境,体会其中的感情表达;3. 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过程1. 了解《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东坡(10分钟)- 向学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即苏东坡因得罪权贵而被贬官至黄州,期间目睹了洪灾所带来的破坏。
- 介绍苏东坡的生平经历和文学成就,引导学生对其产生兴趣和敬佩。
2. 分析《定风波》的词句和意境(30分钟)- 带领学生逐句解读《定风波》,分析其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
- 引导学生探讨诗歌中是否有隐喻或象征意义的表达,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感受其中的感情。
- 鼓励学生自由发挥,分享他们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互相交流和启发。
3. 创作《定风波》的续作(45分钟)-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以续作的形式写一篇短文。
- 提供一些写作的参考思路,例如可以以不同的视角、时间、空间续写剧情,或者以不同的文学样式、艺术表现形式进行呈现。
- 鼓励学生在写作过程中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突破传统的框架和限制。
4. 分享和评议作品(25分钟)- 鼓励学生把自己的续作分享给同学,相互评议和交流。
- 引导学生从情感表达、文学表现形式、文学价值等方面进行评议,帮助他们提升文学鉴赏能力和批评思维。
五、拓展延伸1. 邀请学生搜索苏东坡的其他作品,进行阅读和欣赏,分析苏东坡作品的特点和风格。
2. 探讨苏东坡为什么被称为文学家的“活字典”,并思考这种多样化的才华如何在作品中体现出来。
3. 带领学生学习和领悟其他具有类似意境和情感表达的诗歌作品,比如杜牧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二首·其一》。
《定风波》典型教案
![《定风波》典型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0b5255342323968011ca300a6c30c225901f0f7.png)
《定风波》典型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意境;(3)分析并掌握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3)培养学生的文学批评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豁达的人生态度和坚定的信念;(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面对困境时保持乐观的心态;(3)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理解诗中的意象、意境和修辞手法;(3)分析诗中的情感内涵和哲理。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理解;(2)诗中深层次的意境和情感的把握;(3)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运用。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鉴赏的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的大意;(2)要求学生注意诗中的韵律、节奏和意象。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境和情感;(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教师讲解:(1)讲解诗中的生僻字词和难懂句子的含义;(2)解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3)阐述诗中的哲理和情感内涵。
5. 课堂练习:(1)让学生进行诗文填空练习;(2)选取一些相关题材的诗词进行比较阅读。
6. 总结拓展:(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读诗词,提高文学素养。
四、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1)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2)评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1)检查学生诗文填空练习的完成质量;(2)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和巩固程度。
3. 单元测试:(1)进行单元测试,检验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掌握程度;(2)分析学生的成绩,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179ec02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a0082fe.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通过学习《定风波》,使学生了解并掌握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理解诗歌的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品读、小组讨论等方式,培养学生鉴赏古诗的能力,提高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苏轼在逆境中保持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诗歌的意象和意境2. 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三、教学难点1. 诗歌中关键词语的理解2. 诗歌的鉴赏方法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
2. 品读法: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3.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
五、教学过程1. 导入: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地位,引出《定风波》这首诗。
2. 讲解:详细讲解诗歌的背景、意象等知识点,解答学生的疑问。
3. 品读: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诗歌,感受诗歌的美。
4. 鉴赏:教授诗歌的鉴赏方法,让学生学会欣赏古诗。
5. 讨论:分组讨论诗歌的鉴赏方法和个人感悟,分享彼此的收获。
6. 总结: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苏轼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7. 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这五个章节的内容涵盖了《定风波》的教案编写,希望能对你的教学有所帮助。
如有需要,我可以继续为你编写后续章节。
六、教学评估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互动,评估他们的参与程度。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的练习题,评估他们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小组讨论:评估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包括合作态度、分享意识和表达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学方法:反思本节课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有效,是否需要调整。
2. 学生反馈:关注学生的反馈,了解他们的学习需求和困惑,为下一节课做好准备。
3. 教学内容:反思教学内容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是否需要调整。
八、拓展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诗歌创作,以《定风波》为灵感,创作自己的诗歌。
定风波 苏轼教案
![定风波 苏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c0a3e58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ec.png)
定风波苏轼教案教案标题:《定风波》——苏轼教案教案目标:1. 了解并理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和主题;2. 分析并解读《定风波》的诗意表达和艺术形式;3. 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对于宋词的理解和欣赏水平;4. 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能力。
教案步骤:导入活动:1. 引入《定风波》的背景知识,介绍苏轼的生平和诗歌创作特点,并展示相关图片或视频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核心内容教学:2. 分段解读《定风波》,注重诗歌的语言、意境和情感表达,引导学生理解苏轼内心的冲突和沉痛感受。
3. 分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表达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并分享自己的见解。
4. 引导学生分析《定风波》中的诗意符号和修辞手法,如比喻、拟人、对仗等,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5. 鼓励学生通过写作、绘画或其他创意表达方式,展示自己对于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巩固练习:6. 提供相关文献资料或诗词赏析网站链接,鼓励学生自主阅读和研究其他苏轼的作品,拓宽文学视野。
7.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以苏轼的诗歌为灵感,创作一首自己的诗歌或写一篇评论文章,同时在作品中运用苏轼的诗意手法。
课堂总结:8. 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收获,鼓励学生进行回顾和思考;9. 结合平时的学习情况,点评学生的参与度和表现,给予肯定和鼓励。
拓展延伸:10. 继续深入学习中国古代文学,了解其他诗人和作品,比如李白的《静夜思》、杜甫的《登高》等,丰富学生的文学知识。
教案评估:1. 课堂参与度:学生是否积极参与讨论和表达自己的见解;2. 作业完成情况:学生是否按要求完成作业,表现出对于诗歌的理解和创作能力;3. 学习成果展示:学生的创意表达作品是否符合苏轼的诗意风格。
注意事项:1. 教师应提前准备相关资料和素材,确保教案的顺利进行;2. 鼓励学生多表达,尊重每个学生的观点和见解;3. 适当调整教学步骤和节奏,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灵活安排教学内容;4. 在课堂上引导学生思考和批判,不仅注重知识的传授,还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c642785ca517866fb84ae45c3b3567ec102ddcc9.png)
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通用6篇)苏轼《定风波》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多次诵读,把握词人的情感态度。
2、解析探讨,欣赏词的写作特色。
3、结合资料,体会豪放派的特征。
教学方法:1、通过诵读感悟法、默读咀嚼法,品味本词“言”之味,“意”之美。
2、通过自主鉴赏、合作交流,探究豪放词派的主要特征。
教学重点:鉴赏关键字词所包含的情感态度,探究豪放派词作的写作特色。
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介绍苏轼。
二、读定基调,感知大意1、小序请学生朗读这首词的小序部分,归纳小序交代的信息。
明确: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2、感情基调根据本词写作背景,联系苏轼在这段时间里的其它作品,奠定感情基调。
请学生一读定基调。
3、感知大意请学生归纳词的上阙和下阙各侧重写的内容。
疏通文意,明确:上阙写途中遇雨的情景,下阙写雨过天晴后的心理感受。
三、读明态度、赏析内容1、请学生进行合作探究,讨论词中有哪些语句最能体现作者的情感态度。
明确:“莫听、何妨、轻、任、迎、也无”等词所体现的作者的情感态度。
2、探究本词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明确:“一蓑烟雨任平生”等句所包含的人生哲理。
3、提问本词给学生的启发。
4、归纳苏轼词的写作特色。
明确:以小见大。
请学生二读明态度。
四、读懂豪放,理解风格1、请学生阅读辛弃疾的作品,进一步体会豪放词派的特点。
太常引辛弃疾建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一轮秋影转金波。
飞镜又重磨。
把酒问嫦娥:被白发欺人奈何?乘风好去,长空万里,直下看山河。
斫去桂婆娑,人道是清光更多。
斫:zhuó,砍。
婆娑:pósuō枝叶茂盛的样子。
明确:从内容、情感、写景等入手,鉴赏本词。
2、结合苏轼和辛弃疾的作品,总结豪放派的诗歌的特点。
明确:课本57页:豪放词题材较广泛,抒怀言志,关注社会现实,涉及人生重大主题。
格调相对高昂,较多慷慨悲壮之音,颇具阳刚之美。
请学生三读懂豪放。
五、结束语以苏轼作品中脍炙人口的名句做结束语,请学生在朗读中结束。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8efe708814d2b160b4e767f5acfa1c7ab00824e.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理解诗中的意象和寓意;(3)分析诗中的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文;(2)学会通过诗句品味作者的情感,提升语文素养;(3)学会借鉴诗中的表达技巧,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情怀;(2)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勇敢面对生活中的挫折;(3)激发对古典诗词的热爱,提高民族文化认同感。
二、教学重点1. 诗文的背诵与理解;2. 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分析;3. 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领悟诗文内涵。
三、教学难点1. 诗中复杂意象的理解;2. 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鉴赏;3. 情感态度的把握。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2)激发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诗文,理解大意;(2)鼓励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解决生字词和难句问题。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情感体验:(1)引导学生品味诗句,感受作者的情感;(2)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对诗文的感悟。
5. 课堂小结:五、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如何借鉴诗中的情感和表达技巧。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自主探究;2. 运用案例分析法,分析诗中的具体意象和修辞手法;3. 采用情感教学法,引导学生深入体会作者的情感态度;4. 运用小组合作法,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沟通能力。
七、教学评价1. 诗文的背诵情况;2. 对诗中意象、修辞手法和表现手法的理解程度;3. 情感态度的把握和读后感的质量;4. 课堂参与度和小组合作表现。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13c6d976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2.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学设计(江苏省县级优课)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定风波》。
(2)理解诗中的关键词语和典故,如“莫听穿林打叶声”、“料峭春风吹酒醒”等。
(3)分析诗的结构和韵律特点。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
(2)学会欣赏古诗的音韵美、意境美,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学会面对人生的困境时,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诗歌的字词认读和理解。
(2)诗歌的韵律特点和意境分析。
2. 教学难点:(1)诗中典故的理解。
(2)作者人生态度的把握。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教师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背景。
(2)提问:同学们听说过“乌台诗案”吗?苏轼是如何面对这场困境的?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诗歌,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让学生结合注释,理解诗歌内容,体会作者的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典故的含义。
(2)分享讨论成果,教师点评并解答疑问。
4. 诗歌欣赏:(1)教师引导学生从音韵、意境等方面欣赏诗歌。
(2)学生谈欣赏感悟,教师点评。
5. 情感体验: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谈谈在困境中如何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
6.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作者乐观豁达的人生态度。
四、课后作业:1. 背诵《定风波》。
2. 写一篇关于作者苏轼的作文,题目为:“我眼中的苏轼”。
五、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要对课堂教学进行反思,看是否达到了教学目标,学生掌握情况如何,有哪些不足之处需要改进。
关注学生的学习进度和反馈,为下一步的教学做好准备。
六、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PPT,包含诗歌全文、注释、相关背景资料、典故解析等。
2. 准备诗歌手册,方便学生随时查阅和欣赏。
3. 准备与诗歌相关的历史故事或趣闻,用于激发学生兴趣。
《定风波》教案
![《定风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fee782349d7c1c708a1284ac850ad02de800781.png)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定风波》这首宋代文学家苏轼的名篇,使学生了解宋代文学特点,掌握诗歌赏析基本方法,培养学生对美文的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掌握《定风波》的基本内容和主题;2. 理解苏轼的写作意图和表达方式;3. 运用诗歌赏析方法,深入解读《定风波》的意境和情感;4. 分析《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的地位和影响。
三、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向学生简要介绍《定风波》的背景和作者苏轼的生平,引发学生对宋代文学的兴趣。
2. 阅读与讨论(20分钟)让学生分组阅读《定风波》,并讨论以下问题:1) 诗中表达了哪些情感?2) 作者通过怎样的描写方式展现了自己的情感?3) 你对诗中的意象有什么理解?3. 诗歌赏析(25分钟)向学生介绍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然后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深入解读:1) 音韵和节奏:分析诗中的韵脚和节奏感,探讨如何通过音韵和节奏表达情感。
2) 意象和象征:解读诗中的意象,理解作者通过意象和象征来呈现情感和意境。
3) 结构和篇章布局:分析诗的结构和篇章布局,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
4. 进一步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展开进一步讨论,指导他们深入思考以下问题:1) 《定风波》如何体现了宋代文学的特点?2) 为什么《定风波》在宋代文学中具有重要地位?3) 《定风波》对后世文学产生了什么样的影响?5. 总结与展示(10分钟)请学生回顾全文,总结《定风波》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并展示学习成果。
可以选择用朗读、演讲、展示图片等形式进行。
四、教学延伸1. 分组研读其他宋代名篇,通过比较来深化对宋代文学特点的理解。
2. 邀请专家或学者讲述宋代文学的发展和特点,扩大学生对宋代文学的了解广度和深度。
3. 组织学生参观博物馆或文学展览,了解文学艺术在宋代社会中的地位和影响。
五、课堂小结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深入了解了苏轼的《定风波》这首名篇,了解了宋代文学的特点,并掌握了诗歌赏析的基本方法。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f23cd55d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fd95a4a.png)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3)掌握文中关键词语和句式的含义及用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诗歌内容;(2)学会欣赏古典诗词,提高审美情趣;(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作者面对人生困境的豁达态度;(2)学会在面对挫折时,保持乐观的心态,勇敢面对生活;(3)增强民族自豪感,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1. 《定风波》诗歌内容的解析;2. 诗歌中所体现的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难点:1. 文中生僻词语的解释;2. 诗歌意境的体会和感受。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介绍苏轼的生平及其文学地位;(2)激发学生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歌情境。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歌内容;(2)要求学生圈点批注,标记出不理解的诗句和词语。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共同解决自主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2)分享学习心得,体会诗歌的美感。
4. 诗歌解析(1)讲解诗歌的背景和创作意境;(2)分析诗歌中的意象、情感和哲理;(3)引导学生体会作者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5. 课堂小结(1)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2)强调诗歌中的主旨和情感。
四、课后作业1.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2. 写一篇关于《定风波》的读后感,不少于300字;3. 选择一首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鉴赏分析。
五、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个性发展,激发学生对古典诗词的热爱,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图片、音乐等手段,为学生营造一个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更好地感受诗歌的美。
2. 启发式教学: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https://img.taocdn.com/s3/m/ce7a132958eef8c75fbfc77da26925c52cc5911f.png)
《定风波》教案(通用11篇)《定风波》篇1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检查阅读,点评指正。
1、抽查朗读。
2、其它学生点评,比较。
三、解读小序,了解背景。
1、齐读小序。
2、思考:交代了哪些信息?时间,地点,天气,人物,缘由。
3、具体分析。
(1)时间:三月七日——宋神宗元丰五年,是苏轼谪居黄州的第三个春天。
(2)地点:沙湖道中谪居黄州的背景:(学生先讲,教师总结)王安石变法时,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结果20多人受到牵连,苏轼差点被杀,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在那里偏居荒野,躬耕自乐。
1082年的春天,诗人到黄冈东南三十里的沙湖购买田地。
(3)天气:雨,晴。
(4)人物:雨具,同行,余雨具,借代,拿这雨伞的仆人。
狼狈,进退都感到困难。
独,风雨无惧,特立独行。
(5)故,交代写作缘由。
四、再读诗文,鉴赏形象;理解思想,学习手法。
1、生齐读。
2、讨论:读完这首词,那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什么?3、探讨表现手法。
(1)再读语句:“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2)词人“回首”的是什么?表层含义是回头看狂风大作,骤雨肆虐的情形,现在一切都归于平静;深层含义是无论人生遭遇多少苦难,只要坦然面对,一切苦难都会成为过去。
这是一语双关的手法,以曲笔直抒胸臆,从生活小事件中见出人生大哲理。
这也是我们这首词写法上最大的特色——以小见大。
4、小结:再大的风雨,再多的困难,词人都能坦然面对。
《定风波》教案设计
![《定风波》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c69c355bcfa1c7aa00b52acfc789eb172d9e82.png)
反思与改进
教学内容反思
教学效果反思
回顾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检查是否 符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需求,是 否能够有效地传递知识、技能和情感 态度。
分析本次课程的教学效果,检查学生 的学习成果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找出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并提 出改进措施。
教学方法反思
评估本次课程所采用的教学方法是否 恰当,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和主动性,是否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 维能力和实践能力。
悟。
05
作业与要求
作业布置
作业一
熟读并背诵《定风波》。
作业二
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作业三
搜集苏轼的其他诗词,进行比较阅读,加深对苏 轼作品的理解。
要求与建议
要求
学生按时完成作业,积极参与课 堂讨论,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建议
鼓励学生多阅读、多思考,培养 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情趣。
06
教学反思与总结
总结与展望
课程总结
总结本次课程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 和教学效果,提炼出本次课程的优点 和不足之处,为今后的教学提供经验 和教训。
展望未来
根据本次课程的总结和反思,展望未 来的教学方向和改进重点,制定出更 加完善的教学计划和方案,以提高教 学质量和效果。
THANKS
感谢观看
• 《定风波》这首词中,苏轼表达了一种超然物外、 无喜无悲的情感,这种情感对于年龄较小、生活阅 历不够丰富的学生来说可能难以理解。
• 由于《定风波》是一首宋词,其中涉及到的历史背 景、文化背景和人物背景与现代生活存在较大差异 ,学生可能难以理解。
难点2:抽象情感的把握
• 解决办法: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来感 受苏轼的情感,例如让学生描述自己置身于雨中, 面对风雨无惧无畏的场景,从而更好地理解词中的 情感。
苏轼定风波教学方案设计
![苏轼定风波教学方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71b9330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0b.png)
苏轼定风波教学方案设计教学方案设计:苏轼定风波一、教学目标通过学习苏轼的《定风波》,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 了解苏轼的生平背景,认识他的文学成就和创作风格;2. 理解《定风波》的艺术特点和主题;3. 分析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等,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批判思维。
二、教学重点1. 在学习中突出苏轼的创作风格和《定风波》的艺术特点;2. 提高学生对于意象、修辞手法等文学元素的辨析和鉴赏能力。
三、教学内容根据教学目标和重点,设计以下教学内容:1. 苏轼简介介绍苏轼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以及他在宋代文学史上的地位。
2. 《定风波》的背景讲解《定风波》的创作背景,包括苏轼的亲身经历和当时的社会背景。
3. 《定风波》的内容赏析逐句解读《定风波》,分析诗中的意象和修辞手法,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和艺术表达。
4. 与其他作品的比较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比较,探讨其创作风格和主题的特点。
5. 学生讨论与分享引导学生分享对《定风波》的理解和感受,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和讨论。
六、教学方法1. 导入法通过介绍苏轼的生平和文学成就,引起学生对《定风波》的兴趣,激发学习积极性。
2. 解读法以逐句解读和分析《定风波》为主要方式,帮助学生理解诗歌的意义和艺术表达。
3. 对比法将《定风波》与苏轼的其他作品进行对比,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苏轼的创作风格和思想。
4. 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和分享,激发学生的批判思维和创造力。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评价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包括参与讨论、思辨能力、语言表达等方面。
2. 作业评价布置相关问题,要求学生以作文形式提交作业,对学生的文学理解和表达进行评价。
3. 课后作品评价鼓励学生自主创作与苏轼相关的作品,评价其创作能力和艺术表达。
八、教学资源准备1. 苏轼的相关资料和生平介绍;2. 《定风波》的诗歌文本和注释;3. 苏轼其他作品的文本和相关阅读材料;4. PPT或白板、投影仪等教学辅助工具。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
![定风波教案定风波苏轼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50411c50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d36c5ef.png)
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并背诵《定风波》全文;(2)了解苏轼的生平和创作背景,把握其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3)分析并欣赏《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定风波》;(2)学会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横向比较,了解其独特之处;(3)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苏轼在面对人生困境时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2)学会正确面对生活中的挫折和困难,培养乐观、积极的人生态度;(3)树立正确的价值观,追求真善美,为美好生活努力奋斗。
二、教学重点:1. 《定风波》全文的理解与背诵;2. 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3. 修辞手法和意象的分析与欣赏。
三、教学难点:1. 苏轼思想特点和艺术风格的把握;2. 对比分析方法的运用;3. 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性思维的培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介绍苏轼及其作品《定风波》,激发学生兴趣;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定风波》,理解诗意,体会情感;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定风波》中的修辞手法和意象,交流心得;4. 对比分析:将《定风波》与其他作品进行对比,突出其独特之处;5. 文学鉴赏:欣赏苏轼的文学风格,提高鉴赏能力;6. 批判性思维:引导学生对《定风波》进行批判性思考,培养独立见解;7. 情感教育:引导学生感受苏轼的豁达态度和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态度;8. 总结提升: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归纳总结,强调重点和难点;五、教学评价:1. 学生对《定风波》的理解和背诵情况;2. 学生对苏轼生平和创作背景的掌握程度;3. 学生在合作探讨中的表现,包括分析能力、交流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4. 学生对比分析、文学鉴赏和批判性思维的运用;5. 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树立。
六、教学策略:1. 情境创设:通过多媒体展示苏轼的时代背景和《定风波》的意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更好地理解作品;2. 启发式教学:提问引导学生思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探究精神;3. 互动式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4. 案例分析:选取典型的文学案例,让学生分析、评价,提高文学鉴赏能力;5. 情感共鸣:引导学生从情感上与苏轼产生共鸣,理解其人生观和价值观。
《定风波》优秀教案
![《定风波》优秀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9c0648a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d3a8841.png)
《定风波》优秀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苏轼的生平经历和创作背景,理解《定风波》所表达的思想情感。
2、品味词中的意境和语言,感受苏轼豁达超脱的人生态度。
3、学习词中借景抒情、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提高诗词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词的内容,把握作者的情感变化。
(2)赏析词中的名句,体会其深刻的内涵和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领悟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哲理和处世智慧。
(2)引导学生将苏轼的豁达心态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体会词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2、问题引导法:设计一系列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和探究,深入理解词的内涵。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思想交流,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4、情境教学法:创设相关情境,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词的背景和情感。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风雨交加的音频或视频,让学生描述自己在这种情境下的感受。
(2)提问:如果在这样的风雨中行走,你会有怎样的心情和想法?(3)引出苏轼的《定风波》,看看他在面对风雨时有着怎样不同的态度。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苏轼的生平经历,包括他的政治生涯、文学成就等。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苏轼当时的处境和心态。
3、初读感知(1)学生自由朗读词,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引导学生注意词的韵律和节奏。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词的意境和情感。
4、文本解读(1)结合注释,让学生逐句理解词的意思,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和补充。
(2)重点分析“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两句,引导学生思考苏轼为何能在风雨中如此淡定从容。
(3)探讨“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所表达的情感,体会苏轼的豁达与超脱。
(4)解读“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这几句,感受作者在经历风雨后的感悟。
(5)分析“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深层含义,理解苏轼对人生的独特见解。
(完整版)苏轼《定风波》教案
![(完整版)苏轼《定风波》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866c744c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12.png)
(完整版)苏轼《定风波》教案《定风波》教案[教学目标]1、感受词人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
2、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3、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重点]1、感受词人淡定从容、豁达洒脱的形象,体会作者豁达的胸怀和作品旷达的意境;2、学习本词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
[教学难点]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体会诗歌中包含的人生哲理。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旧知,导入新课。
贬到杭州,他说:“我本无家更安住,故乡无此好湖山”。
贬到黄州,他说:“长江绕郭知鱼美,好竹连山觉笋香”。
贬到惠州,他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贬到儋州,他说:“九死南荒吾不悔,兹游奇绝冠平生”。
(PPT演示)处于政治夹缝中的苏轼总是被打击的对象,一贬再贬,但从他的诗词中我们也可以看出苏轼性格中旷达刚毅、乐观潇洒的一面。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定风波》正充分体现了他的这一精神特质,《定风波》是作者被贬官到黄州的第三年写的。
余秋雨曾说过:“苏东坡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东坡。
”苏轼是在朝廷新旧党之争中倒的霉。
有意思的是新法当政,他发现新法弊端,故反对;旧法当政时,他又觉新法仍有可取之处,所以他不见容于两端。
苏轼因不满新法中某些政策及其执行中的流弊,写过一些批评和讽刺性的诗文,被有些人将他以“谤讪新政”之罪弹劾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差一点被处死,坐牢103天,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最后被贬为黄州团练副使。
他当时的恐悸、苦闷的心情是可想而知的。
他曾决心“不复作文字”,不仅对时政噤若寒蝉,而且在与朋友的书信往来中也不敢畅所欲言;他经常出入佛寺道观,俨然以佛子道士自居,一修炼就是七七四十九天;他经常一个人策杖江边,踽踽独行,品尝着这生活的苦果。
但这仅仅是苏轼人品修养、性格情怀中的一小半,而能在困难中卓然特立,能在逆境中掉臂独行,能从悲哀中排遣超脱,能从苦难中品尝人生,才是苏轼人品性格中的另一大半。
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
![九年级语文下册《定风波》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fc4b351f68a6529647d27284b73f242336c31cb.png)
- “有兴趣的同学可以阅读苏轼的其他诗词作品,比较与《定风波》的异同,进一步了解苏轼的诗词创作风格。”
5.家长参与:鼓励家长参与学生的学习过程,与孩子一起完成作业,共同探讨诗词的魅力。
- “家长们,你们可以参与到孩子的学习过程中,与他们一起完成作业,共同感受古诗词的魅力。”
1.朗读作业:请同学们课后反复朗读《定风波》,感受词的韵律美,并在家长面前进行表演,让家长共同感受古词的魅力。
- “请大家课后继续朗读《定风波》,尝试背诵下来。并邀请家长一起欣赏,共享诗词之美。”
2.写作作业:结合《定风波》的情感表达,写一篇关于“面对困境”的作文,要求运用词中的修辞手法,不少于600字。
在课堂练习环节,我将安排以下任务:
1.让学生尝试朗读《定风波》,注意语音、语调的把握,感受词的韵律美。
- “现在,请同学们尝试朗读《定风波》,注意把握词的节奏和韵律,感受其中的美感。”
2.设计一些关于词义、修辞手法和情感表达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
- “接下来,请同学们完成以下练习题,检测自己对《定风波》的理解程度。”
5.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教师应关注个体差异,实施差异化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体会《定风波》的意境和韵律美,尤其是对词中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情感的表达;
2.把握作者苏轼在词中所展现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引导学生进行情感共鸣和价值观的塑造;
3.提高学生对古词的鉴赏能力,学会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评价古诗词。
2.播放一段古风音乐,同时朗读《定风波》,让学生在音乐和朗读声中感受词的节奏和韵律美。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4108be34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ec.png)
《定风波》特级教师教案篇一:《定风波》教案一、教学目标1. 学习和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理解诗中蕴含的人生态度和情感。
2. 通过分析诗歌,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3. 培养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增强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 重点:理解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掌握苏轼的诗歌风格。
2. 难点:分析诗中的意象和意境,理解诗人的创作意图。
三、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讲述苏轼的生平故事,引导学生进入词的情境。
(1)介绍苏轼的背景,包括他的文学成就和人生经历。
(2)讲述定风波的创作背景,使学生了解苏轼在创作此词时的生活境遇和心境。
2. 初读:让学生初步感受词的情感和音韵。
(1)播放录音,让学生跟读,感受词的韵律和节奏。
(2)引导学生找出词中的韵脚和押韵字,体会音韵的美感。
3. 深入分析:对词中的意象、象征、情景交融进行深入解读。
(1)分析词中的意象,如“穿林打叶声”、“萧瑟”、“风雨”等,引导学生理解这些意象背后的情感和意义。
(2)探讨词中的象征,如“烟雨任平生”中的“烟雨”象征着什么?它表达了苏轼怎样的人生态度?(3)分析情景交融的手法,让学生理解情景交融在表达词人情感上的作用。
4. 课堂讨论:让学生分享对词的理解和感受,探讨苏轼的人生态度对他们的启示。
5. 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教学重点和难点。
同时,鼓励学生通过学习和欣赏苏轼的文学作品,提升自己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四、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讲解、演示、小组讨论、比较分析等。
2. 教学手段:PPT演示、多媒体教学、实物展示等。
五、课堂练习、作业与评价方式1. 课堂练习:通过提问和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
2. 作业:背诵诗歌并写一篇300字的赏析文章。
3. 评价方式:作业批改、课堂表现、小组讨论表现等。
六、辅助教学资源与工具1. 教学资源:PPT演示文稿、多媒体教学视频等。
2. 工具:实物展示台、投影仪等。
七、结论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深入了解苏轼的诗歌风格和特点,掌握诗中的人生态度和情感,提高文学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定风波》苏轼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读准字音、感悟语言、分析和理解本词的三个理趣。
过程与方法目标:课件呈现法、诵读法、知人论世法、联想联系法、点拨法、探究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感受本词盎然的理趣,思考自己如何面对人生的风雨。
教学过程
1.导入:
很高兴能认识我们高一(2)班的新朋友。
请允许我唱一首歌的片段,来表达对大家美好的祝愿。
师唱《明月几时有》。
请问这首歌的词作者是谁?(学生答:苏轼)这首词最吸引我的不是景,不是情,而是人生哲理。
外面下着雨,让我想起900多年前苏轼被贬黄州,在沙湖道中也遇到一场雨,并因此写下一首《定风波》词,让我们来探索其中更为丰厚的理趣吧!
2.全班初读一遍全词,了解大意。
老师适时正音板书。
3.再齐读一遍,再次领会大意。
并思考小序中哪个字给你的印象最深。
4.学生发言,老师点评,并设问诱导推进,不断深入探究三个理趣。
(一)遇雨:为何“同行皆狼狈,余独不觉”呢?
补充:庾信的《邛竹杖赋》、芒鞋的象征含义
探究理趣一:守德超然
(二)雨霁:苏轼是否彻底地做到了超然呢?
探究理趣二:希望在前
(三)思雨:风雨已无,斜照暖人,苏轼为何还要归去?归去何方呢?
探究理趣三:无常归心
5.联系陶渊明《归园田居(其一)》,引出苏辙《亡兄子瞻端明墓铭》,进而提炼理趣中的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
大体对应道、儒、佛思想。
6.思维拓展:你如何看待苏轼的这种处事思想?面临人生的风雨,你如何应对呢?
7.总结:心有东坡词,人生无难题。
如果做不到,再多读读他的《定风波》吧。
(配《竹林听风》曲,全班有感情地诵读。
)师随即
板书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归结到既是词牌又
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8.作业:背诵本词。
课后拓展阅读朱道林的《苏轼诗词的理趣效应》
9.结束语:感谢亲爱的同学们!感谢尊敬的.评委老师!再见!
教学反思
首先我一直喜欢上古诗词鉴赏课。
古诗词因其精炼的语言、美好的情思、小巧的外观、抑扬的节奏、悠远的画面等吸引着我。
作为
教师,应深入探索诗中的景、情、理。
自己潜入越深,发现就越多。
自己喜欢,就会让学生喜欢。
自己陶醉,就能感染学生。
在参加市里组织的一次骨干教师课堂教学选拔赛上,我们这些选手共同上苏轼的《定风波》词,所谓同课异构。
如何能出类拔萃?我
颇费苦心。
古诗鉴赏应该上出特色来!《定风波》的特色有:序词对应、象征比喻、诵读品味、炼字炼词、趣味盎然等。
由于我对于趣味很着迷,就选择了趣味。
经过涵泳文本,我发现了20种趣味。
我在试讲课上,全部点到了这些。
课后老师们提出建议,不要面面俱到了,给学生印象不深,只要突出一点即可。
我觉得有道理,马上选准了一个角度,即理趣,然后深入挖掘。
后来又试讲了,有老师又提出建议,理趣繁杂,学生自主性不够,
教学语言不干脆。
我根据这些建议,进行了修改。
总共五易其稿,
敲定为三个理趣,三种思想,即守德超然、希望在前、无常归心;儒、道、佛思想。
然后又画出简洁、形象的理趣图和风波三转图,最后
归结到既是词牌又是题目的“定风波”,突出一个字:定!
另外,课件中的图片、文字、音乐,有效地助推了课的丰富性和流畅性,加之使用遥控笔,我可以灵活地掌握课的节奏,也可以自
如地走到任何一位学生面前进行交流。
信息技术助我一臂之力了。
这节竞赛课,评委和学生反应都较好。
从理论到实践,我觉得古诗词鉴赏课要突出特色,详略得当,教学语言要干脆利落,多让学生解读,板书要精炼,再辅之以有创新
的信息技术,定能打造出高效、长效的优质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