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六课 潘先生在难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六课潘先生在难中

一、作者简介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1894年10月28日出生于江苏省苏州市的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1911年中学毕业,由于家境清苦,无力升学,便开始从事教育工作殄先做小学教师十年;l921-年后,在中学、大学兼课,并曾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和开明书店作编辑十余年,主要精力是用在写作和编辑工作上,编辑过大型文学刊物《文学旬刊》和《小说月报》等。

叶圣陶在中学时代,由于受外国文学的影响,对小说发生了兴趣。1914年他开始用文言写小说,“当时的小说多写平凡的人生故事”,也就是小市民的贫困生活。一年多后便停笔了。直到“五四”之后才又用白话文写作,1921年元月,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文学研究会,主张文学“为人生”,并以自己的创作实践了这一主张。二十和三十年代,出版的作品有短篇小说集《隔膜》飞《火灾》飞《线下》、《城中》龟《未厌集》、《抗争》,《四三集》等,童话集《稻草人》和《古代英雄的石像》,散文集《脚步集》、《未厌居习作》。1928年发表的长篇小说《倪焕之》是叶圣陶的代表作,曾被茅盾誉为当时的“扛鼎”之作。早期短篇小说的特色正如茅盾指出的:"冷静地谛视人生,客观地写实地描写着灰色的卑琐人生"。

抗战爆发后,他主要从事教育飞编辑工作,1945年出版了散文、杂文集《西川集》。解放后,叶圣陶曾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教育出版社社长,历任第一至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中国文联委员。

二、赏析

1、中心思想

通过潘先生在军阀混战中逃难与谋求生存的故事,成功地显示了城市小资产阶级没有社会意识、卑谦的利己主义,没有是非原则、逆来顺受、随遇而安的思想性格。

2、潘先生的性格及形象意义。

潘先生是一个自私而庸俗的小市民形象。作者把他放在一个特定的时代环境里来实现其性格特征。1924年浙江军阀混战,潘先生是把自家的性命看得高于一切的,于是带领全家

逃难,逃难中潘先生的性格特点得到了最充分的暴露:他一遇风险,就手足无措,狼狈不堪;稍有安定,便又神气十足,得意忘形,处事待人没有原则,不讲品行,得过且过,逆来顺受。逃难中的潘先生实际上是动荡不宁的社会环境中部分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灰色人生和卑琐性格的高度集中。潘先生的处世态度和性格弱点,即是作者对知识阶层教员的严峻解剖与审视,也是作者所选择的对社会给予揭露和批判的突破口,从这里让人看到了我们民族的某些劣根性,潘先生的形象是那种特定的"灰色的卑琐人生"的艺术象征,其意义超出了小市民的阶层,它是中国民族劣根性的一部分。

3、结尾的点睛之笔

叶圣陶的小说创作精于布局,特别讲究结尾要留有余味。《潘先生在难中》结尾更有“余音绕梁”的效果,且为人物性格的刻画加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小说结尾潘先生写字歌颂、吹捧军阀是全篇点睛之笔,是揭示潘先生小市民劣根性及其复杂性格的神来之笔。结尾处理不仅在结构上与开头逃难对照,引人深思,而且在人物塑造上,使潘先生的内心世界得到更完满的表现。为了保全自己,讨好上司,他丧失了原则、是非,居然写出"功高岳牧"、"德隆恩溥"的谀词来。同时,他脑海中涌现了人民受难的镜头,表明他还没有泯灭人性。小说以"看他再对上一句什么"结束,意欲启发读者思考,从而完善潘先生这一形象。

4、分析小说的现实主义特色。

首先在结构上不追求曲折离奇的情节,而是以质朴的描写,如实地表现平常人的平凡的故事,让倾向从情节中自然地流露出来,因此作品具有很强的现实性和真实性;其次,不仅客观地描写潘先生这类小市民的生活状貌,更注重挖掘其矛盾、卑锁的内心世界,使人物形象立体化;第三,作品善于运用富有特征的动作和典型细节来突出人物性格,从而再现了典型环境中的典型性格;第四,作品的语言纯净洗练,准确严谨而富于表现力和感染力。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