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合集下载

轴对称图形评课

轴对称图形评课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张老师虽然参加工作不久,但从这节课中可以看出他力求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他关注学生观察能力、创造、想象能力的培养。

我从以下两个方面来谈谈我听后的感想:1.联系生活,感知对称概念。

课伊始,伴随美妙的音乐张老师课件播放许多漂亮的图片,让学生初步感知“对称”。

然而这个概念是学生通过预习题单得出的,对大多数学生而言这一名词也是新鲜的,陌生的,于是张老师为了让学生对“对称”这一概念有更清晰的认识,紧紧抓住新授课中的图片,从视觉上进行冲击,感受这些轴对称图形的美丽,接着出示蜻蜓图片,让学生通过仔细看一看、动手折一折,说一说来发现这些物体是对称的,并通过演示把蜻蜓图片对折来突破“完全重合”这一难点。

课末,张老师设计四个平面图形让学生判断,拓宽对轴对称内容的认识,为以后数学学习做好铺垫。

2.动手操作,感知对称美。

这学期紧紧围绕“自学、议论、引导”教学法展开教学,张老师这节课也在尝试。

本节课课前小研究、课中的同桌说一说,教师的适时点拨引导都有体现。

轴对称这节课的关键就是使学生理解图形对折后“完全重合”的含义,如果单凭眼力判断一个静止的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又有点抽象,不利于学生概念的建立,所以,在教学中,张老师注重让实践出真知,主要体现在:(1)让学生折一折枫叶旗、脸谱等,说一说“完全重合”,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

(2)通过观察、实践、思考、交流等方式进一步加深对“完全重合”含义的理解。

(3)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材料,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动手“剪”出一些轴对称图形。

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手脑并用,以“动”促“思”,轴对称图形的特征被深深地印在脑海里,空间想象能力得到加强,创新意识得到培养,并且体验到成功的快乐。

建议:1.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要加强,注意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学生创作轴对称图形时,小组说说想剪什么,给没有想法的孩子一些提示。

3.学生对剪图形非常感兴趣,剪完一件还剪下一件,师应给出活动时间的限定。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轴对称图形》评课稿7篇《轴对称图形》评课稿篇1“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畅老师第一次执教后,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研讨,总体感觉到主导痕迹较重,学生更多的是完成教师的任务。

课堂平铺直叙,学生潜能没有得到充分发展。

其实,针对这部分内容,如果让学生先独立自学教材:如何将一张正方形纸剪成一件衣服?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自学,才能发挥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第二次执教后,教研组的教师感觉比第一次更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了,让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理解并掌握了剪一件衣服的.方法,并过渡到了剪一件“轴对称图形”作品的方法。

但是,在拓展延伸这个环节中,教师还是没能舍得“放开”,让“学生大胆去交流、讨论”没有做到实处;此外,学生动手操作过程当中,多数学生没有将思考与操作相结合,个别学生还出现了拖延时间现象,所以要求教师要把握时间、严格要求学生。

经过畅老师反复执教并修改,课堂结构变化明显,教学理念有所创新,学生能力有所提升,学习方式有所变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1、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丰富而典型的学习资源。

畅老师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除了利用教材上提供的素材以外,教师还在课前搜集了本课所需的素材,帮助学生理解。

课上,通过操作与观察,生生交流和师生交流的方式进行了学习,这样将极大地丰富了学习资源,同时又使学生感悟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2、为了使学生获得充分的感知经验,在教学中,畅老师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让学生通过折一折、画一画、剪一剪等活动理解了轴对称图形的特点。

3、唤醒了学生的原有认知基础,关注学生对“完全重合”的理解,直观形象的确定对折后完全重合才是轴对称图形。

同时,也有一些细节处理不太得当:教师在让学生通过“对折”正方形纸来判断正方形有几条对称轴时,教师没有给足学生时间,没有让学生真正将“操作与思考”相结合就公示了答案,有点操之过急了。

轴对称评课稿

轴对称评课稿

《轴对称》评课稿一:整体评议周玲老师的这节课是一节比较成功的课,从中也反映出教师扎实的教学基本功。

教师能够充分理解教材,大胆挖掘和创造使用教材。

教学过程能够按照学生的认知规律,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创设问题情景,激发学生学习的欲望。

采取自学、观察、讨论、对比、交流等实践活动,让学生充分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感受了学习数学的快乐,培养学生观察、交流、操作的能力。

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是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

整节课紧紧围绕三个教学目标(1.识记轴对称图形和成轴对称的概念,并能说出它们的异同;2.通过对比、探究归纳,判断图形是否对称,找到对称轴,并判断有几条对称轴;3.探索轴对称的性质)展开教学,通过四个专题活动和拓展提升,通过自学、观察、讨论、交流、对比,结合多媒体课件的直观演示、动手操作,圆满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二:案例点评1.新课之前,齐读并介绍解析评分方法,并承诺下课给表现突出的同学和进步最大的同学颁发奖状,有效的组织教学,有效激发了学生积极发言的积极性。

2.鼓掌活动。

先让学生猜想一分钟能鼓几次掌,学生回答。

然后交代实践方法,计算10秒的次数乘以6,通过实践验证自己的猜想。

既调动了学生积极性,叫学生体验了一个数学活动的过程。

这也是本节课的“亮点”之处。

3.自学教材,完成专题一、二。

教师巡视,组长带领组员研究,教师适时给予恰当的评价。

4.多媒体出示教材58页图案的动画演示,说一说它们的共同特征。

直观地看到图形的折叠过程,易于观察和理解它们的共同之处,留下深刻的印象。

5.运用学具演示,并让每个同学都动手操作:教师按组分发几何图形的纸片,让学生通过实验、观察,引导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定义中的两点:一是它是一个图形能沿某一直线折叠。

二是直线两旁的部分互相重合,并把这两个特征作为判断轴对称图形的标准。

6.引导发现法:出示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成轴对称的不同图片的动态演示,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引导学生探索思考,理解轴对称图形和两个图形关于轴对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轴对称》评课发言稿

《轴对称》评课发言稿

《轴对称》评课发言稿《轴对称》评课稿今天某某老师在四年(6)班上了一节《轴对称》。

总体思路清晰,教态自然,教学目标达成,学生活动充分,是一节很不错的课。

接下来我从以下几点来表达我的看法。

一、优点(一)难点突破有方法这节课的难点是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而对于中下的学生来说是有难度的。

学生容易直接画线,而不是找对称点,或者对称点的位置找不准。

画图没有一定的步骤。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某老师把这节课的重点放在了找对称点,分析对称点的特点上。

通过学生自己找对称点的活动,加深对对称点的认识,为画图做充分的准备。

同时通过问题“你是怎样画得越快越好的?”促使学生整理画图步骤。

(二)学生活动很充分课堂的主体是学生,只有通过充分的活动才能让学生感受知识,理解知识从而到达真正掌握和运用知识。

某老师设计了两个学生活动,一是观察3组对称点,问你有什么发现?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观察、发现、概括能力。

通过自主探索,学生对自己发现了对称点特征而产生成就感,也促使学生更愿意去探索,从而帮助对知识的理解。

二是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某老师通过让学生先想一想它的另一半,再自己画,同时思考“你是怎样画得越快越好的?”来总结画图步骤。

通过这一系列的问题,进一步培养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动手操作能力以及反思概括能力。

从课堂作业来看,学生的活动的效果是很不错的,最后一题的提高题班级大部分同学都画得又快又好。

这也说明了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帮助学生真正掌握知识。

二、不足(一)某老师在和学生介绍对称点时,说一般记为A,A’,但是让学生明白为什么这样标记。

同时学生上台指一指对称点时,也没提醒学生要写上字母,导致活动一进行多用了一点时间。

(二)活动二结束,反馈学生作品时,呈现的作品数太多,而且没有及时指出错误的原因,这里速度太慢,导致一节课的时间来不及。

总体上,某老师的课很出色,让我学习的地方很多。

2022年。

轴对称评课稿 ----常秀

轴对称评课稿  ----常秀

《轴对称》评课稿《轴对称》这节课较好地体现了数学课程基本理念,以学生发展为本,诚心诚意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最大限度地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着力促进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发展。

下面我先对本课的说课进行评价。

首先,说课课件制作新颖,条理清晰,使人一目了然。

对课件中每一个环节都说明到位。

说课中说出课件免去了擦除的优点,时间掌握很好。

其次,说课中对本课教学过程总结了“玩对称,识对称,辨对称、用对称、理对称”五大环节,简明扼要,突出了这节课的特点。

说课教师对“识对称”这一环节重点说明,尤其是教学中教师如何突破难点的做法说明到位,达到了说课的目的。

下面我对作课进行评价,教师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在课堂上我们能看到教师给学生提供了各种图片,让学生动手画一画、折一折,在画图和折纸的活动中认识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同时在动手操作中学习和掌握新知,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通过各种操作活动给学生建立了感性的经验,每个活动都为突破教学难点做好铺垫作用。

本课教学中有几大特点:第一个特点:教师语言极具亲和力,讲课时语言规范,注重激励性评价。

例如:在课前老师与每一位小组长亲切握手,并向他们致谢,课后向全体同学道声辛苦了,并给表现优异的同学办法奖状,奖品,等等这些语言和行动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下学习。

讲对称轴时,提问“等腰三角形的底边的高就是对称轴?”以这一问题强调对称轴是直线而不是线段,使学生对概念的理解更透彻。

当学生不敢尝试回答问题时,老师鼓励学生:“咱们一起说!”,“你回答的很好!”老师及时给予关照与帮助,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看法,并及时肯定他们的点滴进步。

还有“咱们看看哪个组最先完成,哪个组完成的最好!”,“比一比,看看谁最聪明!”这些激励性语言,充分激发了学生对于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让学生喜欢数学,爱上数学。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一、优点:
1、以学生作品为素材,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热情,同时也为引出“对折”这一作铺垫。

2、通过观察比较,充分交流,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即“对折后完全重合”。

有个环节不容忽视:老师两次让“作者”来介绍你是怎么剪的,第一次让“蝙蝠”作者介绍,引出对折的方法,第二次让“苹果”的作者说,让学生明白因为他没有对折,只是将画好的图案剪下,所以得到的图形不是对称图形。

3、练习中提供了充足的直观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说理,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4、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展示轴对称图形的美,让学生制作对称图形,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

二、建议:
1、当遇到归纳小结探索规律类型问题时,如“像这样对折后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往往一下子答不上来,可以安排小组可同桌讨论。

2、第一次介绍对称轴时应画在相应的图形上。

且在后面的练习中也让学生画一下。

3、既然课始将部分学生的作品帖上黑板,那么在揭示定义后,是否让学生判断自己课前制作的图形是否属于轴对称图。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6篇)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6篇)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轴对称图形》评课稿(6篇)《轴对称图形》评课稿1一、总评卢老师这节课在设计上充分体现数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这一理念,从学生的兴趣出发,注重学生主动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在活动中升华,是值得我学习的一节课。

二、值得我学习的地方有以下几点:1 、密切联系生活实际,激发学习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课初能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将直接影响课堂教学效率。

卢老师由学生熟悉的叮当猫、卡通转笔刀等实物入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凭借自己的已有知识去感知对称。

接着又让学生举例,把数学融入了生活。

2 、转变学习方式,培养学习数学的能力。

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卢老师从导入到新授,到练习操作,再到学生运用自己的体验创造出各种轴对称图形,都给学生提供了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空间,让学生通过观察、操作、交流等一系列活动获取知识,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3 、关注学生个性发展,培养审美情趣。

卢老师主要由两方面入手:( 1 )学生在做轴对称图形时,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去做,让学生动在其中,乐在其中。

( 2 )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时,结合轴对称图形让学生说说自己的心愿,如:"我做的是松树,希望同学们能像松树一样茁壮成长。

""我折的是飞机,希望他变成真飞机,爸爸妈妈上班就方便了。

"卢老师给学生提供了一个展示个性的机会,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培养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

三、值得商榷的问题。

1 、对练习反馈处理不够到位。

2 、在讲五边形是轴对称图形时 , 要指出是正五边形。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2“轴对称图形”是人教版二年级下册第29页的教学内容,认识对称现象和轴对称图形是本课时的教学重点,识别轴对称图形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畅老师第一次执教后,教研组的老师们进行了研讨,总体感觉到主导痕迹较重,学生更多的是完成教师的任务。

轴对称图形评课

轴对称图形评课

公开课《轴对称图形》点评1. 课件演示,直观形象。

在教学中,首先出示一些轴对称图形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形有什么特点,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在例1的教学中通过出示小松树图形,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然后数一数每个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从而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通过连线对应点,学生会发现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在这一系列的教学中,学生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也自然轻松,感兴趣。

2. 小组合作,生生互动。

在例2的教学中,先出示图形的一半,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呢?也就是另一半呢?试着画一画,再通过小组内学生的交流讨论,得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定点——定出每条线段的端点;再画对应点——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最后连点——依次连接每个对应点。

在后面的练习中都是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的学习方法来解决问题。

3. 自主学习,敢于质疑。

新课程倡导学生积极参与、探究、交流、合作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这节课,教师把学习的权利放给了学生,从一开始的感知,到进一步的深入理解,再到学生运用性质,画出轴对称图形。

整个的教学过程,都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如有一组学生在画轴对称图形时,不按照画法去做,而是照葫芦画瓢按照自己的方法去画,其他学生质疑:你怎么知道画出的是轴对称图形?让学生在这种空间下,和谐发展,真正培养了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

4. 不足之处。

可设计先让学生找找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和认识的几何图形中找一找轴对称图形,再出示课件中例1的图片,符合学生感官认知,又把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认已有的对称知识的基础上,结合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进行教学的,重点教学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和画法。

另外要强化画轴对称图形的画法,让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还有知其所以然,明白不仅仅画对就可以,还要知道依据轴对称图形的性质,这样才能加深对轴对称图形性质的理解。

《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课稿《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课稿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有幸聆听了__老师的《轴对称图形》,感受颇深,获益不少。

在她的教学中有以下几点让我印象颇深。

下面还有我一点点浅薄的意见:__老师的这节课,让我感受到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对于我们老师看起来很简单的内容,可对于学生来说,却是存在着一定的困难的,换句话说,我们不能用我们自己的想法和感受去体验学生的想法,而是应该站在学生的角度,站在学生的思维上去看待问题,才能让学生的学习真正地落到实处,也才能让我们的课堂真正地成为学生学习的课堂。

这节课__老师紧紧抓住这节课的重难点,在观察一起对称的建筑物、一些日常物品后,与学生一起明确一个图形沿着一条直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这个图形就是轴对称图形,折痕所在的直线就是对称轴,接下来过渡,生活中的对称现象,我们学过的图形中也有这样的对称现象。

进而引入到今天所要学习的内容,即轴对称图形。

__老师的教学艺术与能力越来越强,能够更顺畅地进入到课堂并且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有一种积极探究欲望。

接下来的探究环节,老师设计了三个问题进行小研究,1.观察下列各图,说一说哪些是轴对称图形?用折纸的方法判断轴对称图形各有几条对称轴?画一画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在这里老师应该对于学生的探究方法进行指导,从两点出发,一是用折的方法来判断是不是轴对称图形,用折的方法来判断轴对称图形有几条对称轴,二是在图形中画对称轴。

三是画对称轴时用铅笔、用虚线。

虽然看似很微小的提醒,但对于学生的学习来说,却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无论是从学生的画对称轴的方法,与学生进行判断的方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

同时,我还认为小研究的设计过于复杂,问题过多,只需要提出要求即可,不一定非得用问题的方式提出。

当然在今天的教学中,因为老师生怕学生说不好或者说不出来,老师在交流时参与过多,让学生没有了更多发言的机会,在今后的教学中,要管住自己少说话或者不说话,也是一种能力呢?以上评课仅是我个人的粗浅看法,不妥之处,请同行批评指正。

《轴对称图形》评课

《轴对称图形》评课

2012 学年第一学期评课《轴对称图形》评课张萍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一课,能根据学生知识水平设计教学,教学目的明确,重难点突出,层次分明,过渡自然,结构合理。

由于《轴对称图形》是在学生已经在实际生活中接触过的对折来进行,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能较好的来进行对轴对称图形的概念辨析和区辨。

张老师能够很好的把握学生在认知过程中获得的知识经验为基础,让学生自主探究,让学生去剪一剪,折一折,在操作中让学生去体会,去感悟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同时又针对一些比较容易错误的知识点让学生产生知识冲突,再进行辨析,使得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知更加深刻和全面。

整堂课的教学内容与生活密切结合,学生能够充分体验和感受数学知识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价值,这样的课堂教学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得到了充分的发展。

课堂练习设计也能针对本课重、难点,循序渐进,具有目的性、阶梯性、多样性、既巩固新知,又反馈信息,激发学生兴趣,发展思维。

【几个亮点】:1、学习目标多元化。

本节课课堂教学目标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基础的数学知识,形成基本的数学技能,而是为学生提供了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学习内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满足了多样化学习需要,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的情感与态度得到了充分发展。

2、学习活动自主化。

教学中设计了多项活动让学生参与学习,并且探究活动是建立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的。

表现在:目标明确——对折后能完全重合的图形才是轴对称图形;思维发散——尊重学生的认知规律,由想象到猜测进而进行验证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注意了转化、平移、旋转等思想方法渗透,让学生体验了新知的建构过程;操作自由——让学生剪一剪,折一折,比一比,说一说,充分体现了课堂的教学明主,发展了学生的能力和思维。

3、学习过程多样化。

改变了以前简单的问答式教学,注重了学生的独立思2012 学年第一学期评课考、动手操作与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轴对称图形》教材主要借助生活中的实例和学生操作活动判断哪些物体是对称的,找出对称轴,并初步地、直观地了解轴对称图形的性质。

轴对称图形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初步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难点是掌握判别轴对称图形的方法。

在此之前学生已经学过一些平面图形的特征,形成了一定的空间观念。

但学生平时没有过多的留意积累,所以在教学中,我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补充了一些轴对称图形,用于拓展学生认识的范围。

本课通过大量的动手操作,如剪一剪、折一折、画一画等活动让学生自主学习知识,体会知识的形成,学生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在相互交流和观察中也学到很多知识,并且从很大程度上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

一、立足现实,活跃思维新课标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新课标的这一理念强调了数学与生活紧密联系,在教学中,引入轴对称图形,注意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寻找生活中轴对称图形的踪影,让他们感受到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事物,从中体验数学的价值。

二、体现学科综合的思想,感受数学之美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是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关联。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数学与美学,虽然一个属于自然科学,一个属于社会科学,二者似乎无多大联系,然而,数学中却处处存在着美。

数的美,形的美;比例的美,对称的美……本课正是从数学角度指导学生认识这类图形,了解其特点,并会画对称轴,但无论是起始部分的导入,还是研究学习部分,乃至精心设计的美化教室……无处不在渗透一个字---美!三、生活是数学的最高境界。

对称图形是学生生活中司空见惯的,但是学生并不知道这些图形是因为对称而美,从生活中采撷对称的图、物,体现数学来源生活。

让学生装扮教室,不仅提高学生制作对称图形的能力,更重要的是提高学生应用美、创造美的能力本课的不足之处在于对于个别学生的注意不够,没有运用多样的语言去评价学生,需要进一步培养孩子的自信心以及展示自我的勇气。

《轴对称》评课稿

《轴对称》评课稿

《轴对称》评课稿授课人评课人《轴对称》评课稿聆听了祁老师的课。

下面就祁老师执教的《轴对称》这一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祁老师这堂课充满了活力,渗透了新的教育理念,教法灵活,趣味盎然。

学生在课堂中能认真地倾听,自由地表达,灵活地运用,整堂课如行云流水,步步流畅,充分地达到了知识的渗透,能力的培养,情感的交流,有效地训练了学生敏锐地观察力,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激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从教师个人素质上看,教师的教学水平,组织课堂教学的能力,激发学生兴趣的手段都非常高,正因为有祁老师的指导,学生在课堂中肯学,乐学,老师教态自然、亲切,明朗活泼,富有感染力;仪表端庄,举止从容;课堂语言准确清楚,快慢适度,条理性强。

老师的一举手,一投足,一个眼神,都深深地感染着学生,给学生极大的鼓舞,让学生充满了朝气。

从教学程序上看,祁老师先简单复习了平移的概念和性质,然后引入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定位浅显,凸显广泛性。

引导学生观察立交桥、脸谱、交通标识、风筝的图片,通过空间想象,归纳它们的共同特点。

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归纳能力,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把轴对称图形概念进行了改编,紧接着设计了几道找对称轴的题目进行了巩固。

用表格法对比学习轴对称图形与两个图形关于某直线成轴对称的区别和联系,进一步向着理论层面延伸。

借助研究轴对称图形性质的过程,老师将垂直平分线定义进行的展讲,向学生渗透了辩证的思维方法。

教学思路清晰,结构较严谨,环环相扣,过渡自然。

当然,数学是一门逻辑性较强的科目,任何好的理念和设计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总会留下一些遗憾:这节课也不例外,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

教学过程中有两点,祁老师没有注意到。

镜面对称和立体图形的对称并不是简单的轴对称图形,其中在镜子中看钟表、在水面上看车牌号是比较难懂的题目,教师应该进行精析。

垂直平分线与对称轴的概念有联系也有区别,选择题中容易出现理论辨析,教师应该多设计几个判断题,争取当堂解决简单的概念分析问题。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析
-------- 课堂结构与教学程序
我代表二年级组对唐海波执教的《轴对称图形》从课堂结构与教学程序两方面进行评析。

从“引入——新授——练习——小结”各环节来看,整个课堂结构完整,安排得当,设计合理,符合小学二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

首先,唐老师让学生观察奖杯、飞机、青蛙、T恤、天安门等图片,让学生观察体会对称现象和对称美。

找出这些图片的共同点,让学生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两边一样”。

唐老师紧接着抛出一个问题:用什么方法知道“两边一样”,从而引出“完全重合”。

每一步都紧密相连,循序渐进,环环相扣。

接下来学生观察教师呈现的课件,选择喜欢的图形剪一剪,学生展示自己的作品,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紧接着唐老师让学生思考,还可以通过其他的方法得到一个对称图形吗?唐老师演示撕一撕。

这样剪或撕得到的图形一定是对称图形吗?学生思考讨论,得出结论(沿着折痕剪或撕得到的两部分能够完全重合,所以得到的图形一定是对称图形。


紧接着通过一系列的练习(找一找、画一画、猜一猜、折一折、想一想)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

1、找一找:这些图形中哪些是对称的,并画出对称轴;2、画一画:用手模拟0、1、弯月的图形的对称轴;3、猜一猜:给出日、工、非、苗、品、本的一半让学生猜出整个字;4、折一折:正方形、长方形、圆是对称图形吗?各有几条对称轴?5、想一想:中国、加拿大、俄罗斯、美国国旗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最后,唐老师让学生自己说一说本节课的收获。

纵观这节课,课堂结构严谨、完整,各环节过度自然,整个教学程序完善。

《画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画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画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评课人:今天听了张老师执教的《画轴对称图形》一课。

本节课张老师设计理念新,通过讲解画轴对称图形第二课时,学习目标明确,课堂环节紧凑,时间调控合理。

对张老师的课评价如下:
1、开始展示今天学习目标让学生明确今天的学习任务,带着目标去学习这一堂课。

2、回顾平面直接坐标系,引出本节课的知识。

3、课件展示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并让学生自己在本上画一个标准的平面直角坐标系,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4、学生自己在所画的坐标系里找出点A(2,3),关于x轴,y 轴对称的点的坐标,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及自我总结的能力。

5、教学流程清晰,教学基本功扎实,知识储备足,能灵活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6、多让学生参与课堂,一些归纳的知识点让学生去板书应该比教师会好点,讲解时补充了关于原点对称的点的坐标比较好,这为以后的学习打下基础。

7、对于重要知识的讲解,利用顺口溜的方法记忆比较好,值得去学习。

作为一名年轻的教师,在以后的教育教学中应该向张丽芳老师多多学习,为自己的教育教学打下基础。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这周星期四有幸听了杨老师执教的《轴对称图形》这一课,让我受益匪浅,以下是自己的几点想法。

1.联系生活实际,感受美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联系生活中的具体物体,通过观察和动手操作,使学生初步体会生活中的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的一些基本特征。

杨老师的教学能够从生活实际出发,引导学生观察事物,并得到什么是“对称”。

这一个环节的处理非常自然,而且有很强的实效性,也让孩子感受到生活中物体的对称美。

2.鼓励操作实践,创造美教学中通过折一折,剪一剪,说一说,很好地抽象出对称图形的特点一一对折后,物体的左右两边完全重合。

学生根据自己对对称图形的初步认识,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3.重视概念理解,思维美杨老师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活动去让学生感受和欣赏生活中的对称图形并感受对称,而且通过折图形得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再利用轴对称概念去判别轴对称图形,同时让学生折一折更好地感受轴对称图形。

还让学生说说生活中的对称图,使学生在心目中对对称图形又有更深的了解和巩固。

4.关注情感体验,升华美在练习的设计上,能够做到多方面的兼容。

使练习的效果得到了很好的升华和体现。

从趣味性的角度看,杨老师也十分注重这一点,用猜一猜“字母”,“汉字”的另一半去考察学生的认知,有趣而贴切。

总之,数与形的有机结合才组成了这千姿百态的世界。

杨老师这节课带领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去感受那充满魅力的数学美,并引导学生用自己聪慧的头脑与灵巧的双手去创造美。

一次教研,一次冲撞,教研不止,学习不尽。

通过本次课例活动,看到了自己的不足,接下来我们会积极研讨交流,共同进步。

《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议

《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议

《轴对称图形》听课评议《轴对称图形》教学评价教学目标:1、让学生通过折纸等方法确定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会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知道有的轴对称图形不止一条对称轴,进一步体会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2、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进一步增强动手实践能力,发展空间观念,培养审美情操,增加学习数学的兴趣。

评价过程:唐海梅:这节课中,教者能紧紧围绕教科研课题“有效教学的研究”进行了课堂设计。

生活中的对称现象学生早就有一定的认识,但作为轴对称图形的教学,更重要的是让学生能学生在认识、制作和欣赏轴对图形的过程中,感受到物体或图形的对称美,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情感。

所以教师制作了精美的课件,从上课开始就将学生带入到一个轴对称的教学情境中去。

庄召霞:在这节课中,教者还充分从学生的兴趣出发,通过从生活中感知、在操作中研究、在合作中感悟,利用“折一折、比一比、看一看”等实践操作,逐步体验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

在教学中注意引导学生在操作的基础上讨论交流,在小组合作中进一步理解轴对称图形的特征,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继而将轴对称图形与实际生活相融合,拓宽学生的视野,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体会对称的科学与美学价值。

孙丽丽:教者充分利用多媒体教学,给学生以直观指导,主动向学生质疑,促使学生思考与发现,形成认识,独立获取知识和技能,另外,借助多媒体教学给学生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学习中始终保持兴奋、愉悦、渴求思索的心理状态,非常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能力的培养。

张斌:体现学科综合的思想,感受数学之美这节虽然是数学课,但它所涉及的领域远远超出了数学学科的范围,与美术、美学都有交叉。

学生在课堂上学习数学知识———轴对称图形,但同时也感受到了对称美,数学与美学,虽然一个属于自然科学,一个属于属于社会科学,二者似乎无多大联系,然而数学中却处处存在着美。

吴欢欢:加强练习设计的针对性,提高练习的有效性学生在判断平行四边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时,由于存在较大的分歧,所以提议亲自动手将平行四边形折一折,再作判断。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小学数学2011版本小学四年级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轴对称图形》评课稿叶永香4月11日,我听了蒋华老师执教的一节精彩的数学课《轴对称图形》,受益匪浅,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蒋老师更多地成为了学生学习的引导者,组织者,合作者,让学生在动手操作,用方格纸画出完整的轴对称图形,从自己作图的过程中领会作图方法,并总结出画轴对称图形的步骤与方法,学生在操作中,学习了数学。

下面就谈谈自己个人对本节课的粗浅看法。

1、课件演示,直观形象新课开始,蒋老师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观察这些图片有什么相同之处,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

在学习例题1的过程中,通过出示大树图形,让学生认识轴对称图形的对应点,感受对应点的特点。

通过数一数,连一连学生发现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是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相等,对应点的连线垂直于对称轴。

这一系列的教学,通过课件的直观演示,学生非常容易发现其中的秘密,学得就自然轻松。

2、依据性质,学习画法。

在例题2的教学中,蒋老师采用了能引起学生兴趣的图像-----小帆船,老师先让学生独立思考如何画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呢?通过学生的交流、讨论,总结出轴对称图形的画法,即先“找”,找出图形上每条线段的端点,再“定”,根据对称轴确定每个端点的对称点,最后“连”依次连接这些对称点,得到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在轴对称图形的画法中紧紧联系轴对称图形的性质,可以使学生进一步加深对性质的理解和应用。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力。

在教学习题4时学生要依据图像的特点,在头脑中对这个图案进行“折叠”“重合”,这个活动比“判断两个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所要求的想象,猜测和推理等思维活动更多,在这个活动中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和思维能力得以锻炼,空间观念得以发展。

接下来就本节课的两个细节之处谈点自己个人的建议。

导入时,教师出示了一组图片,随后让他们画对称轴最后一幅图有4条对称轴,当学生说出斜的两条对称轴时,此时教师如果能引导学生在头脑中对这个图像进行折叠,重合,那样空间想象力就能从这些比较简单的图形中得以发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四年级数学上册《轴对称图形》评课稿
一、优点:
1、以学生作品为素材,创设情境,开展教学,有利于激发兴趣,提高参与热情,同时也为引出“对折”这一作铺垫。

2、通过观察比较,充分交流,得出轴对称图形的本质属性,即“对折后完全重合”。

有个环节不容忽视:老师两次让“作者”来介绍你是怎么剪的,第一次让“蝙蝠”作者介绍,引出对折的方法,第二次让“苹果”的作者说,让学生明白因为他没有对折,只是将画好的图案剪下,所以得到的图形不是对称图形。

3、练习中提供了充足的直观图形,让学生进行判断,说理,进一步巩固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4、在教学中进行美的教育,展示轴对称图形的美,让学生制作对称图形,培养学生发现美创造美的意识与能力。

二、建议:
1、当遇到归纳小结探索规律类型问题时,如“像这样对折后剪出的图形有什么特征?”学生往往一下子答不上来,可以安排小组可同桌讨论。

2、第一次介绍对称轴时应画在相应的图形上。

且在后面的练习中也让学生画一下。

3、既然课始将部分学生的作品帖上黑板,那么在揭示定义后,是否让学生判断自己课前制作的图形是否属于轴对称图
形。

4、课尾,教师介绍了许多轴对称图形,最好也要让学生举例说说生活中的轴对称图形(理解轴对称图形后)。

语文课本中的文章都是精选的比较优秀的文章,还有不少名
家名篇。

如果有选择循序渐进地让学生背诵一些优秀篇目、精彩段落,对提高学生的水平会大有裨益。

现在,不少语文教师在分析课文时,把文章解体的支离破碎,总在文章的技巧方面下功夫。

结果教师费劲,学生头疼。

分析完之后,学生收效甚微,没过几天便忘的一干二净。

造成这种事倍功半的尴尬局面的关键就是对文章读的不熟。

常言道“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如果有目的、有计划地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或细读、默读、跳读,或听读、范读、轮读、分角色朗读,学生便可以在读中自然领悟文章的思想内容和写作技巧,可以在读中自然加强
语感,增强语言的感受力。

久而久之,这种思想内容、写作技巧和语感就会自然渗透到学生的语言意识之中,就会在写作
中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创造和发展。

宋以后,京师所设小学馆和武学堂中的教师称谓皆称之为“教谕”。

至元明清之县学一律循之不变。

明朝入选翰林院的进士之师称“教习”。

到清末,学堂兴起,各科教师仍沿用“教习”一称。

其实“教谕”在明清时还有学官一意,即主管县一级的教育生员。

而相应府和州掌管教育生员者则谓“教授”和“学正”。

“教授”“学正”和“教谕”的副手一律称“训导”。

于民间,
特别是汉代以后,对于在“校”或“学”中传授经学者也称为“经师”。

在一些特定的讲学场合,比如书院、皇室,也称教师为“院长、西席、讲席”等。

5、在判断平面图形时,可让学生进行对折验证,还可增加“圆”这一图形,一是拓展平面图形,二是更好地理解一个图形可能有多条对称轴。

总的来说,小陆老师作为一个教龄不到四个月的青年教师,课前准备充分,教学设计合理,课堂组织有效,师生交流顺畅,总体效果不错,继续加油!
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
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