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SDS1,3-丙二胺
丙二胺沸点
丙二胺沸点
摘要:
1.丙二胺简介
2.丙二胺沸点的影响因素
3.丙二胺沸点的实际应用
正文:
丙二胺是一种有机化合物,其化学式为C3H8N2。
作为一种重要的化工原料,丙二胺广泛应用于制药、染料、涂料等行业。
在了解丙二胺沸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它的基本性质。
1.丙二胺简介
丙二胺,也称为1,3-丙二胺,是一种无色至微黄色的液体。
它具有强烈的氨味,能与水、醇、醚等多种溶剂混溶。
丙二胺是一种重要的胺类化合物,具有两个胺基(-NH2),分别连接在丙烷分子的两个碳原子上。
2.丙二胺沸点的影响因素
丙二胺沸点的变化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包括分子结构、环境温度和压力等。
首先,分子结构是影响沸点的关键因素。
由于丙二胺具有两个胺基,它的沸点要高于只有一个胺基的甲胺和乙胺。
其次,环境温度和压力的变化也会对丙二胺的沸点产生影响。
一般来说,温度升高,沸点降低;压力增大,沸点升高。
3.丙二胺沸点的实际应用
丙二胺沸点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意义。
例如,在制药领域,通过调节丙
二胺的沸点,可以控制药物的释放速度和生物利用度。
在染料和涂料工业中,丙二胺作为重要的原料,其沸点的精确控制有助于提高产品的性能和稳定性。
总之,丙二胺沸点作为一个重要的物理性质,对化工行业的生产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1,2-丙二胺安全周知卡、职业危害告知卡、理化特性表
1,2-丙二胺安全周知卡危险性类别可燃腐蚀刺激品名、英文名及分子式、CC码及CAS号1,2-丙二胺(1,2-二氨基丙烷)1,2-propanediamineC3H10N2CAS号:78-90-0危险性理化数据熔点(℃):-37.2 闪点:33 沸点(℃):118.9相对密度(水=1):0.87饱和蒸气压(kPa):1.87(20℃)危险特性本品为无色液体,有氨的气味,有吸湿性。
易燃,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
能腐蚀铜及其合金。
接触后表现健康危害:本品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吸入后,可因喉及支气管的痉挛、炎症、水肿,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而致死。
较长时间接触对皮肤有强烈刺激性或引起灼伤。
现场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身体防护措施泄漏处理及防火防爆措施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干燥石灰或苏打灰混合。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
灭火剂: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浓度MAC(mg/m3):未制定标准当地应急救援单位名称市消防队:119市人民医院:120当地应急救援单位电话消防队:119人民医院:120危险性标志1,2-丙二胺职业病危害告知卡作业场所存在1,2-丙二胺,对人体有损害,请注意防护1,2-丙二胺1,2-propanediamine健康危害理化特性本品对粘膜、上呼吸道、眼睛和皮肤有强烈刺激性。
N,N-二甲基-1,3-丙二胺msds
9. 理化特性
9.1 基本的理化特性的信息
外观与性状
气味 气味阈值 pH值 熔点/凝固点 初沸点和沸程 闪点 蒸发速率 易燃性(固体,气体) 高的/低的燃烧性或爆炸性限度
蒸气压 蒸气密度 密度/相对密度 水溶性 正辛醇/水分配系数 自燃温度 分解温度 黏度
形状: 澄清, 液体 颜色: 无色 胺样气味 无数据资料 12.7 在 100 g/l 在 20 °C 熔点/凝固点: -69.99 °C - lit. 133 °C - lit. 32 °C - 闭杯 无数据资料 无数据资料 爆炸上限: 12.35 %(V) 爆炸下限: 2.3 %(V) 7 hPa 在 20 °C 3.53 - (空气= 1.0) 0.812 g/cm3 在 25 °C 1,000 g/l 在 20 °C - 可溶 log Pow: -0.4 215 °C 在 1,013.25 hPa 无数据资料 无数据资料
5
12. 生态学资料
12.1 生态毒性
对鱼类的毒性
静态试验 LC50 - Leuciscus idus melanotus - 122 mg/l - 96 h 方法: OECD测试导则203
对水溞和其他水生无脊椎 静态试验 EC50 - Daphnia magna (水溞) - 59.46 mg/l - 48 h 动物的毒性
8. 接触控制和个体防护 8.1 控制参数
职业接触限值 不含有职业接触限值的物质。 8.2 暴露控制 适当的技术控制 按照良好的工业卫生和安全规范进行操作。 休息前及工作结束时洗手。
3
个体防护装备
眼面防护 皮肤保护
身体保护 呼吸系统 防护
紧密装配的防护眼镜请使用经官方标准如NIOSH (美国) 或 EN 166(欧盟) 检测与批准的设备防护眼 部。 戴手套取 手套在使用前必须受检查。 请使用合适的方法脱除手套(不要接触手套外部表面),避免任何皮 肤部位接触此产品. 使用后请将被污染过的手套根据相关法律法规和有效的实验室规章程序谨慎处理. 请清洗并吹干双手 所选择的保护手套必须符合EU的89/686/EEC规定和从它衍生出来的EN 376标准。 完全接触 材料: 氟橡胶 最小的层厚度 0.7 mm 溶剂渗透时间: 480 min 测试过的物质Vitoject (KCL 890 / Aldrich Z677698, 规格 M) 飞溅保护 材料: 丁腈橡胶 最小的层厚度 0.4 mm 溶剂渗透时间: 54 min 测试过的物质Camatril (KCL 730 / Aldrich Z677442, 规格 M) 数据来源 KCL GmbH, D-36124 Eichenzell, 电话号码 +49 (0)6659 87300, e-mail sales@kcl.de, 测试 方法 EN374 如果以溶剂形式应用或与其它物质混合应用,或在不同于EN 374规定的条件下应用,请与EC批准的 手套的供应商联系。 这个推荐只是建议性的,并且务必让熟悉我们客户计划使用的特定情况的工业卫生 学专家评估确认才可. 这不应该解释为在提供对任何特定使用情况方法的批准. 全套防化学试剂工作服, 阻燃防静电防护服。防护设备的类型必须根据特定工作场所中的危险物的浓 度和数量来选择。 如危险性评测显示需要使用空气净化的防毒面具,请使用全面罩式多功能防毒面具(US)或ABEK型 (EN 14387)防毒面具筒作为工程控制的候补。如果防毒面具是保护的唯一方式,则使用全面罩式送 风防毒面具。 呼吸器使用经过测试并通过政府标准如NIOSH(US)或CEN(EU)的呼吸器和零件。
丙二胺的摩尔体积
丙二胺的摩尔体积丙二胺(C3H9N)是一种有机化合物,也被称为1,3-丙二胺。
它是一种无色液体,具有刺激性气味。
丙二胺在许多工业和实验室应用中被广泛使用,例如作为溶剂、表面活性剂和催化剂。
要计算丙二胺的摩尔体积,我们需要知道其摩尔质量和密度。
丙二胺的摩尔质量可以通过将每个原子的摩尔质量相加来计算。
对于C3H9N,碳的摩尔质量为12.01 g/mol,氢的摩尔质量为1.01 g/mol,氮的摩尔质量为14.01 g/mol。
因此,丙二胺的摩尔质量可以计算如下:(3 × 12.01 g/mol) + (9 × 1.01 g/mol) + (1 ×14.01 g/mol) = 59.11 g/mol接下来,我们需要知道丙二胺的密度。
根据实验数据,丙二胺的密度约为0.81 g/mL。
现在我们可以使用这些数据来计算丙二胺的摩尔体积。
首先,我们需要将密度转换为单位为g/cm³。
由于1 mL = 1 cm³,并且密度定义为质量除以体积,我们可以将密度从g/mL转换为g/cm³,如下所示:0.81 g/mL × (1 mL/1cm³) = 0.81 g/cm³然后,我们可以使用摩尔质量和密度的关系来计算摩尔体积。
摩尔体积定义为摩尔质量除以密度。
因此,丙二胺的摩尔体积可以计算如下:59.11 g/mol ÷ 0.81 g/cm³ = 72.89 cm³/mol因此,丙二胺的摩尔体积约为72.89 cm³/mol。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值是在标准条件下(常温常压)计算得出的。
在不同的温度和压力条件下,丙二胺的摩尔体积可能会有所变化。
MSDS1,3-丙二胺
1,3-丙二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化学品中文名称:1,3-丙二胺化学品英文名称:1,3-propanediamine中文名称2:1,3-二氨基丙烷英文名称2:1,3-diaminopropane技术说明书编码:902CAS No.:109-76-2分子式:C3H10N2分子量:74.13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1,3-丙二胺109-76-2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健康危害:本品对粘膜、上呼吸道、眼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
吸入后,可因喉及支气管的痉挛、炎症、水肿,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而致死。
接触后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可致灼伤。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有毒,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灭火方法: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
灭火剂: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丙邻二胺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环境保护措施:
在确保安全的情况下,采取措施防止进一步的泄漏或溢出。避免排放到周围环境中。
储存注意事项:
保持容器密闭。储存在干燥、阴凉和通风处。远离热源、火花、明火和热表面。存储于远离不相容材料和食品容器的地方。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职业接触限值
无资料
中国MAC(mg/m3):
无资料
监测方法:
EN 14042工作场所空气用于评估暴露于化学或生物试剂的程序指南。GBZ/T 160.1~GBZ/T 160.81-2004工作场所空气有毒物质测定(系列标准)。
食入:
禁止催吐,切勿给失去知觉者从嘴里喂食任何东西。立即呼叫医生或中毒控制中心。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
可与空气形成爆炸性混合物。暴露于火中的容器可能会通过压力安全阀泄漏出内容物,从而增加火势和/或蒸气的浓度。蒸气可能会移动到着火源并回闪。液体和蒸气易燃。遇火会产生刺激性、毒性或腐蚀性的气体。加热时,容器可能爆炸。暴露于火中的容器可能会通过压力安全阀泄漏出内容物。受热或接触火焰可能会产生膨胀或爆炸性分解。
2258
联合国运输名称
丙邻二胺(1,2-二氨基丙烷)
联合国危险性分类:
8+3
包装标志:
Ⅱ
包装方法:
开口钢桶。安瓿瓶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等。按照生产商推荐的方法进行包装。
2024年1,3-丙二胺市场规模分析
2024年1,3-丙二胺市场规模分析概述本文档旨在分析1,3-丙二胺市场的规模,并提供相关数据和趋势分析。
首先介绍了1,3-丙二胺的基本信息,然后分析了市场规模的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
1,3-丙二胺基本信息1,3-丙二胺,也称为1,3-二氨基丙烷,是一种无色液体化合物,化学式为C3H10N2。
它具有低毒性、挥发性小等特点,在多个领域有广泛应用,包括染料、医药、农药等。
市场规模现状分析目前,1,3-丙二胺市场的规模正在逐年增长。
以下是市场规模的分析:1.2019年市场规模为X万吨,较前一年增长了X%。
2.2020年市场规模达到X万吨,较2019年增长了X%。
3.2021年市场规模预计将达到X万吨,较2020年增长了X%。
市场规模的增长主要受到以下因素影响:1.需求增加:1,3-丙二胺在染料、医药等领域的需求不断增加,推动了市场规模的增长。
2.技术进步:新的生产技术和工艺的引入,提高了1,3-丙二胺的生产效率,推动了市场规模的增长。
3.市场竞争:市场上存在多家生产商竞争,促使产品的价格保持相对稳定,有利于市场的发展。
市场规模未来趋势分析未来,1,3-丙二胺市场的规模有望继续增长。
以下是未来趋势的分析:1.预计到2025年,1,3-丙二胺市场规模有望达到X万吨,复合年增长率预计为X%。
2.增长驱动因素: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新兴市场的开拓以及技术进步将是未来市场规模增长的主要驱动因素。
3.市场竞争加剧:预计未来市场竞争将加剧,但由于需求的增长潜力仍然巨大,市场规模的增长将保持稳定。
结论综上所述,1,3-丙二胺市场的规模正呈现增长趋势,并有望在未来继续增长。
随着需求的增加和技术的进步,市场规模有望达到新的高度。
对于相关企业和投资者而言,这将提供发展机会和潜在的利润。
希望本文对您了解1,3-丙二胺市场的规模有所帮助。
注意:本文档中的数据和分析仅供参考,具体数据可能会因市场变化而有所调整。
1-3-丙二胺-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1,3-丙二胺化学品英文名:TrimethylenediamineCAS:109-76-2分子式:C3H10N2分子量:74.12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工业及科研用途。
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易燃液体和蒸气。
吞咽有害。
皮肤接触致命。
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
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
吸入可能导致过敏或哮喘病症状或呼吸困难。
GHS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类别3急性经口毒性类别4急性经皮肤毒性类别2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B皮肤致敏物类别1B严重眼损伤/眼刺激类别1呼吸道致敏物类别1B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226易燃液体和蒸气H302吞咽有害H310皮肤接触致命H314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H317可能导致皮肤过敏反应H334吸入可能导致过敏或哮喘病症状或呼吸困难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10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P233保持容器密闭。
——P240容器和装载设备接地/等势联接。
——P241使用防爆的电气/通风/照明/设备。
——P242只能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P243采取防止静电放电的措施。
——P280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P264作业后彻底清洗。
——P270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62严防进入眼中、接触皮肤或衣服。
——P260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61避免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P272受沾染的工作服不得带出工作场地。
——P284[在通风不足的情况下]戴呼吸防护装置•事故响应:——P303+P361+P353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淋浴。
——P370+P378火灾时:使用灭火器灭火。
——P301+P312如误吞咽:如感觉不适,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30漱口。
——P302+P352如皮肤沾染:用水充分清洗。
2024年1,3-丙二胺市场调研报告
2024年1,3-丙二胺市场调研报告一、市场概述1.1 市场定义1,3-丙二胺,又称为1,3-二氨基丙烷,是一种重要的有机化工原料。
它具有高效催化、协同效应和杂化中心等特性,广泛应用于化工、涂料、医药等领域。
1.2 市场发展历史1,3-丙二胺的发展可以追溯到上世纪70年代。
最初,其主要用途是作为化工领域的催化剂和中间体。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工业化水平的提高,1,3-丙二胺在涂料和医药领域的应用也逐渐增加。
1.3 市场规模目前,1,3-丙二胺市场规模呈稳步增长的趋势。
市场数据显示,2019年全球1,3-丙二胺的产量达到XX万吨,销售额约为XX亿元。
预计到2025年,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1.4 市场竞争格局当前,全球1,3-丙二胺市场竞争激烈。
主要的市场参与者包括公司A、公司B和公司C等。
这些公司在技术研发、生产能力和市场份额等方面都具有一定的优势。
二、市场需求分析2.1 主要应用领域1,3-丙二胺广泛应用于多个领域。
其中,化工领域是其主要应用领域之一,用途涵盖聚氨酯、环氧树脂等材料的合成。
此外,1,3-丙二胺还在涂料、医药和染料领域发挥重要作用。
2.2 市场需求动态随着人们对产品品质和环境安全性的关注提升,对1,3-丙二胺的市场需求也在不断增加。
特别是在涂料和医药领域,对1,3-丙二胺的需求呈现出较快增长的态势。
三、市场发展趋势3.1 技术发展趋势在技术方面,1,3-丙二胺的研发主要集中在提高产品纯度、扩大产能和降低生产成本等方面。
同时,注重产品环保性和安全性的研究也成为市场发展的关键。
3.2 市场增长潜力未来几年,1,3-丙二胺市场有望继续保持较高的增长率。
这源于新兴应用领域的发展和技术创新的推动。
例如,可再生能源领域对化工催化剂的需求逐渐增加,将为1,3-丙二胺市场带来新的机遇。
3.3 竞争态势随着市场规模的扩大和新的参与者的加入,1,3-丙二胺市场的竞争将更加激烈。
公司应积极拓展市场,提升产品质量,加强技术研发,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竞争优势。
1,3-丙二胺109-76-2
2.1 GHS分类
物理性危害: FlammableLiquids:Flam.Liq.3 健康危害 急性毒性(经口):AcuteTox.4 急性毒性(经皮):AcuteTox.2 严重损伤/刺激眼睛:EyeDam.1 皮肤腐蚀/刺激:SkinCorr.1A
2.2 GHS 标记要素,包括预防性的陈述
危害类型
12 生态学资料
12.1 毒性
对鱼类的毒性半致死浓度(LC50)-Pimephalespromelas(黑头软口鲦鱼)-1,190mg/l-96 h 对水蚤和其他水生无脊半致死浓度(LC50)-Daphniamagna(大型蚤)-27mg/l-48h 椎动物的毒性
12.2 持久存留性和降解性
生物降解性 结果: - 易生物降解。
9 理化特性
https:// 2/5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9.1 基本的理化特性的信息
a) 外观与性状
形状 : 液体
颜色 : 淡黄色
b) 气味
无数据资料
c) 气味临界值
无数据资料
d) pH值
无数据资料
e) 熔点/凝固点
-12 °C - lit.
f) 起始沸点和沸程
140 °C - lit.
10.5 不兼容的材料
酸,酰氯,酸酐,强氧化剂,二氧化碳(CO2)
10.6 危险的分解产物
无数据资料
11 毒理学资料
11.1 毒理学影响的信息
急性毒性 半致死剂量(LD50) 经口 - 大鼠 - 700 mg/kg 半致死剂量(LD50) 经皮 - 兔子 - 177 mg/kg 亚 急性毒性 无数据资料 刺激性(总述) 无数据资料 皮肤腐蚀/刺激 皮肤 - 兔子 - 腐蚀性 严重眼损伤 / 眼刺激 无数据资料 呼吸道或皮肤过敏 无数据资料 生殖细胞诱变 无数据资料 致癌性 此产品中没有大于或等于 0。1%含量的组分被 IARC鉴别为可能的或肯定的人类致癌物。 生殖毒性 发育毒性 - 老鼠 - 腹膜内的 对胚胎或胎儿的影响:胎儿毒性(死亡除外,例如矮小胎儿)。 对胚胎或胎 儿的影响:其他对胚胎的影响。 特定发育异常:肌肉骨骼系统。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一次接触) 无数据资料 特异性靶器官系统毒性(反复接触)
1,2-丙二胺MSDS
1,2-丙二胺1. 标识中文名:1,2-丙二胺英文名:1,2-Diaminopropane 分子式:C3H10N2相对分子质量:74.1249 CAS号:78-90-0危险性类别:第8.2类碱性腐蚀品化学类别:丙二胺2. 主要组成与性状主要成分:纯品外观与性状:无色纯净液体。
主要用途:1.用于生产选矿药剂、金属钝化剂、舫空用树脂固化剂、橡胶硫化促进剂,还用于染料、电镀和分析试剂(汞、铜和银的检定)。
医药工业中用于生产1,2-丙二胺四乙酸,作为抗癌药丙亚胺的中间体。
本品用作航空用树脂固化剂、橡胶硫化促进剂以及选矿药剂、金属钝化剂,也用于染料、电镀等方面的制造原料,本品还用作分析试剂。
用作硝酸纤维素、涂料、植物油和松香等的溶剂。
2.用作航空用树脂固化剂、橡胶硫化促进剂以及选矿药剂、金属钝化剂,也用于染料、电镀、分析试剂等方面。
3.用作橡胶促进剂、添加剂、溶剂、分析试剂,以及用于染料、药物等的制造。
3. 健康危害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健康危害:对皮肤有原发性刺激作用;对眼无刺激和损害,未见生产性中毒报道。
4. 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就医。
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
就医。
5.燃爆特性与消防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可燃。
燃烧(分解)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一氧化碳、二氧化碳。
灭火方法: 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剂:水、雾状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6. 泄漏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毒服。
四甲基丙二胺MSDS
CAS:110-95-2SAFETY DATA SHEET1. IDENTIFICATION OF THE SUBSTANCE/MIXTURE AND OF THE COMPANY/UNDERTAKING1.1 Product identifiersProduct name : N,N,N′,N′-Tetramethyl-1,3-propanediamineBrand : NewtopCAS-No. : 110-95-21.2 Relevant identified uses of the substance or mixture and uses advised againstIdentified uses : Manufacture of substances1.3 Details of the supplier of the safety data sheetCompany : Newtop Chemical Materials (Shanghai) Co.,Ltd.Unit A4,Building No.A No.780,Song Pu RoadBaoshan SHANGHAI CHINATelephone : +86 21-31260808Fax : +86 21-31260878E-mail address : Hunter@1.4 Emergency telephone numberEmergency Phone # : +8621-518608282. HAZARDS IDENTIFICATION2.1 Classification of the substance or mixture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Regulation (EC) No 1272/2008 [EU-GHS/CLP]Flammable liquids (Category 3)Acute toxicity, Dermal (Category 3)Acute toxicity, Oral (Category 4)Skin corrosion (Category 1B)Classification according to EU Directives 67/548/EEC or 1999/45/ECFlammable.Harmful if swallowed.Toxic in contact with skin.Causes burns.2.2 Label elementsLabelling according Regulation (EC) No 1272/2008 [CLP]PictogramSignal word DangerHazard statement(s)H226 Flammable liquid and vapour.H302 Harmful if swallowed.H311 Toxic in contact with skin.H314 Causes severe skin burns and eye damage.Precautionary statement(s)P280 Wear protective gloves/ protective clothing/ eye protection/ faceprotection.P305 + P351 + P338 IF IN EYES: Rinse cautiously with water for several minutes. Removecontact lenses, if present and easy to do. Continue rinsing.P310 Immediately call a POISON CENTER or doctor/ physician.noneSupplemental HazardStatementsAccording to European Directive 67/548/EEC as amended.Hazard symbol(s)R-phrase(s)R10 Flammable.R22 Harmful if swallowed.R24 Toxic in contact with skin.R34 Causes burns.S-phrase(s)S16 Keep away from sources of ignition - No smoking.S26 In case of contact with eyes, rinse immediately with plenty of water andseek medical advice.S36/37/39 Wear suitable protective clothing, gloves and eye/face protection.S45 In case of accident or if you feel unwell, seek medical advice immediately(show the label where possible).2.3 Other hazards -none3. COMPOSITION/INFORMATION ON INGREDIENTS3.1 SubstancesSynonyms : 1,3-Bis(dimethylamino)propaneTMPDAFormula : C7H18N2Molecular Weight : 130,23 g/mol4. FIRST AID MEASURES4.1 Description of first aid measuresGeneral adviceConsult a physician. Show this safety data sheet to the doctor in attendance.If inhaledIf breathed in, move person into fresh air. If not breathing, give artificial respiration. Consult a physician.In case of skin contactTake off contaminated clothing and shoes immediately. Wash off with soap and plenty of water. Takevictim immediately to hospital. Consult a physician.In case of eye contactRinse thoroughly with plenty of water for at least 15 minutes and consult a physician.If swallowedDo NOT induce vomiting. Never give anything by mouth to an unconscious person. Rinse mouth withwater. Consult a physician.4.2 Most important symptoms and effects, both acute and delayedMaterial is extremely destructive to tissue of the mucous membranes an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eyes, and skin., spasm, inflammation and edema of the larynx, spasm, inflammation and edema of the bronchi,pneumonitis, pulmonary edema, burning sensation, Cough, wheezing, laryngitis, Shortness of breath, Headache, Nausea4.3 Indication of any immediate medical attention and special treatment neededno data available5. FIREFIGHTING MEASURES5.1 Extinguishing mediaSuitable extinguishing mediaFor small (incipient) fires, use media such as "alcohol" foam, dry chemical, or carbon dioxide. For large fires, apply water from as far as possible. Use very large quantities (flooding) of water applied as a mist or spray; solid streams of water may be ineffective. Cool all affected containers with flooding quantities of water.5.2 Special hazards arising from the substance or mixtureCarbon oxides, nitrogen oxides (NOx)5.3 Advice for firefightersWear self contained breathing apparatus for fire fighting if necessary.5.4 Further informationUse water spray to cool unopened containers.6. ACCIDENTAL RELEASE MEASURES6.1 Personal precautions, protective equipment and emergency proceduresWear respiratory protection. Avoid breathing vapors, mist or gas. Ensure adequate ventilation. Remove all sources of ignition. Evacuate personnel to safe areas. Beware of vapours accumulating to formexplosive concentrations. Vapours can accumulate in low areas.6.2 Environmental precautionsPrevent further leakage or spillage if safe to do so. Do not let product enter drains. Discharge into theenvironment must be avoided.6.3 Methods and materials for containment and cleaning upContain spillage, and then collect with an electrically protected vacuum cleaner or by wet-brushing and place in container for disposal according to local regulations (see section 13).6.4 Reference to other sectionsFor disposal see section 13.7. HANDLING AND STORAGE7.1 Precautions for safe handlingAvoid contact with skin and eyes. Avoid inhalation of vapour or mist.Keep away from sources of ignition - No smoking.Take measures to prevent the build up of electrostatic charge.7.2 Conditions for safe storage, including any incompatibilitiesStore in cool place. Keep container tightly closed in a dry and well-ventilated place. Containers which are opened must be carefully resealed and kept upright to prevent leakage.Store under inert gas.7.3 Specific end use(s)no data available8. EXPOSURE CONTROLS/PERSONAL PROTECTION8.1 Control parametersComponents with workplace control parameters8.2 Exposure controlsAppropriate engineering controlsAvoid contact with skin, eyes and clothing. Wash hands before breaks and immediately after handling the product.Personal protective equipmentEye/face protectionTightly fitting safety goggles. Faceshield (8-inch minimum). Use equipment for eye protectiontested and approved under appropriate government standards such as NIOSH (US) or EN166(EU).Skin protectionHandle with gloves. Gloves must be inspected prior to use. Use proper glove removal technique(without touching glove's outer surface) to avoid skin contact with this product. Dispose ofcontaminated gloves after use in accordance with applicable laws and good laboratory practices.Wash and dry hands.The selected protective gloves have to satisfy the specifications of EU Directive 89/686/EEC andthe standard EN 374 derived from it.Body ProtectionComplete suit protecting against chemicals, Flame retardant antistatic protective clothing, The typeof protective equipment must be selected according to the concentration and amount of thedangerous substance at the specific workplace.Respiratory protectionWhere risk assessment shows air-purifying respirators are appropriate use a full-face respiratorwith multi-purpose combination (US) or type ABEK (EN 14387) respirator cartridges as a backupto engineering controls. If the respirator is the sole means of protection, use a full-face supplied airrespirator. Use respirators and components tested and approved under appropriate governmentstandards such as NIOSH (US) or CEN (EU).9.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9.1 Information on basic physical and chemical propertiesa) Appearance Form: clear, liquidColour: colourlessb) Odour no data availablec) Odour Threshold no data availabled) pH no data availableno data availablee) Melting point/freezingpointf) Initial boiling point and145 - 146 °C - lit.boiling rangeg) Flash point 32 °C - closed cuph) Evaporation rate no data availablei) Flammability (solid, gas) no data availableno data availablej) Upper/lowerflammability orexplosive limitsk) Vapour pressure 1.013 hPa at 145 °Cl) Vapour density no data availablem) Relative density 0,779 g/cm3 at 25 °Cn) Water solubility no data availableno data availableo) Partition coefficient: n-octanol/waterp) Auto-ignitionno data availabletemperatureno data availableq) Decompositiontemperaturer) Viscosity no data availables) Explosive properties no data availablet) Oxidizing properties no data available9.2 Other safety informationno data available10. STABILITY AND REACTIVITY10.1 Reactivityno data available10.2Chemical stabilityno data available10.3 Possibility of hazardous reactionsno data available10.4 Conditions to avoidHeat, flames and sparks.10.5 Incompatible materialsStrong oxidizing agentsacids, Acid chlorides, Acid anhydrides, Strong oxidizing agents, Carbon dioxide (CO2), permanganates, e.g. potassium permanganate, Nitrates, Peroxides, Nitrites, Halogens10.6 Hazardous decomposition productsOther decomposition products - no data available11. TOXICOLOGICAL INFORMATION11.1Information on toxicological effectsAcute toxicityLD50Oral - rat - 319 mg/kgLD50Dermal - rabbit - 234 mg/kgSkin corrosion/irritationno data availableSerious eye damage/eye irritationno data availableRespiratory or skin sensitizationno data availableGerm cell mutagenicityno data availableCarcinogenicityIARC: No component of this product present at levels greater than or equal to 0.1% is identified as probable, possible or confirmed human carcinogen by IARC.Reproductive toxicityno data availableSpecific target organ toxicity - single exposureno data availableSpecific target organ toxicity - repeated exposureno data availableAspiration hazardno data availablePotential health effectsInhalation May be harmful if inhaled. Material is extremely destructive to the tissue ofthe mucous membranes an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Ingestion Harmful if swallowed. Causes burns.Skin Toxic if absorbed through skin. Causes skin burns.Eyes Causes eye burns.Signs and Symptoms of ExposureMaterial is extremely destructive to tissue of the mucous membranes and upper respiratory tract, eyes, and skin., spasm, inflammation and edema of the larynx, spasm, inflammation and edema of the bronchi,pneumonitis, pulmonary edema, burning sensation, Cough, wheezing, laryngitis, Shortness of breath,Headache, NauseaAdditional InformationRTECS: TX840000012. ECOLOGICAL INFORMATION12.1ToxicityEC50 - Daphnia magna (Water flea) - 3,1 mg/l - 48 hToxicity to daphnia andother aquaticinvertebrates12.2Persistence and degradabilityno data available12.3Bioaccumulative potentialno data available12.4 Mobility in soilno data available12.5Results of PBT and vPvB assessmentno data available12.6Other adverse effectsToxic to aquatic life.no data available13. DISPOSAL CONSIDERATIONS13.1 Waste treatment methodsProductBurn in a chemical incinerator equipped with an afterburner and scrubber but exert extra care in igniting as this material is highly flammable. Offer surplus and non-recyclable solutions to a licensed disposalcompany. Contact a licensed professional waste disposal service to dispose of this material.Contaminated packagingDispose of as unused product.14. TRANSPORT INFORMATION14.1 UN numberADR/RID: 2734IMDG: 2734 IATA: 273414.2 UN proper shipping nameADR/RID: AMINES, LIQUID, CORROSIVE, FLAMMABLE, N.O.S. (N,N,N',N'-Tetramethyltrimethylenediamine)IMDG: AMINES, LIQUID, CORROSIVE, FLAMMABLE, N.O.S. (N,N,N',N'-Tetramethyltrimethylenediamine)IATA: Amines, liquid, corrosive, flammable, n.o.s. (N,N,N',N'-Tetramethyltrimethylenediamine) 14.3 Transport hazard class(es)ADR/RID: 8 (3)IMDG: 8 (3) IATA: 8 (3)14.4 Packaging groupADR/RID: II IMDG: II IATA: II14.5 Environmental hazardsADR/RID: no IMDG Marine Pollutant: no IATA: no14.6 Special precautions for userno data available15. REGULATORY INFORMATIONThis safety datasheet complies with the requirements of Regulation (EC) No. 1907/2006.15.1 Safety, health and environmental regulations/legislation specific for the substance or mixtureno data available15.2Chemical Safety Assessmentno data available16. OTHER INFORMATIONFurther informationThe above information is believed to be correct but does not purport to be all inclusive and shall be used only as a guide. The information in this document is based on the present state of our knowledge and is applicable to the product with regard to appropriate safety precautions. It does not represent any guarantee of the properties of the product.。
MSDS危险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33623--3-二甲氨基-1-丙胺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3-二甲氨基-1-丙胺;N,N-二甲基-1,3-丙二胺;二甲氨基丙胺化学品英文名:3-dimethylamino-1-propylamine;1-amino-3-dimethylaminopropane企业名称:生产企业地址:邮编: 传真:企业应急电话:电子邮件地址:技术说明书编码: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纯品混合物有害物成分浓度CAS No.二甲氨基丙胺109-55-7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危险性类别:第3.3类高闪点液体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健康危害:本品有腐蚀性,对皮肤、眼睛有刺激作用。
误服、吸入会中毒。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害。
燃爆危险: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
如有不适感,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10~15分钟。
如有不适感,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
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危险特性:其蒸气与空气可形成爆炸性混合物,遇明火、高热能引起燃烧爆炸。
与氧化剂可发生反应。
与1,2-二氯乙烷反应产生爆炸性的乙炔气。
受高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气体。
蒸气比空气重,沿地面扩散并易积存于低洼处,遇火源会着火回燃。
具有腐蚀性。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灭火方法:用雾状水、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须佩戴防毒面具、穿全身消防服,在上风向灭火。
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
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处在火场中的容器若已变色或从安全泄压装置中产生声音,必须马上撤离。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应急行动:消除所有点火源。
根据液体流动和蒸气扩散的影响区域划定警戒区,无关人员从侧风、上风向撤离至安全区。
1,3-丙二胺安全技术说明书MSDS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第一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1,3-丙二胺化学品英文名:1,3-propylene diamine|1,3-diaminopropane化学品别名:1,3-二氨基丙烷CAS No.:109-76-2EC No.:203-702-7分子式:C3H10N2产品推荐用途:请咨询生产商。
产品限制用途:请咨询生产商。
第二部分危险性概述| 紧急情况概述液体。
易燃,其蒸气与空气混合,能形成爆炸性混合物。
吞食后有毒。
跟皮肤接触有剧毒。
有严重损害眼睛的危险。
| GHS 危险性类别根据 GB 30000-2013 化学品分类和标签规范系列标准(参阅第十六部分),该产品分类如下:易燃液体,类别 3;急毒性-口服,类别 3;急毒性-皮肤,类别 2;皮肤腐蚀/刺激,类别 1;眼损伤/眼刺激,类别 1。
| 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信息:易燃液体和蒸气,吞咽会中毒,皮肤接触致命,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造成严重眼损伤。
防范说明预防措施:远离热源、热表面、火花、明火以及其它点火源。
禁止吸烟。
保持容器密闭。
容器和接收设备接地和等势联接。
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采取措施,防止静电放电。
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严防进入眼中、接触皮肤或衣服。
作业后彻底清洗。
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事故响应:立即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漱口。
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如误吞咽:立即呼叫中毒急救中心/医生。
如误吸入:将受人转移到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舒适的体位。
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
如误吞咽:漱口。
不要诱导呕吐。
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去除/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或淋浴。
如进入眼睛:用水小心冲洗几分钟。
如戴隐形眼镜并可方便地取出,取出隐形眼镜。
继续冲洗。
安全储存:存放处须加锁。
存放在通风良好的地方。
保持低温。
废弃处置:按照地方/区域/国家/国际规章处置内装物/容器。
1,2-丙二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产品名称:1,2-丙二胺按照GB/T16483、GB/T17519编制修订日期: 最初编制日期:版本:第1部分化学品及企业标识化学品中文名:1,2-丙二胺化学品英文名:Propylenediamine企业名称:企业地址:邮编:传真:联系电话:电子邮件地址:企业应急电话:产品推荐及限制用途:用作橡胶促进剂、添加剂、溶剂,以及用于染料、化学试剂制造第2部分危险性概述紧急情况概述:易燃液体和蒸气。
吞咽有害。
皮肤接触有害。
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
GHS危险性类别:易燃液体类别3急性经口毒性类别4急性经皮肤毒性类别4皮肤腐蚀/刺激类别1A标签要素:象形图:警示词:危险危险性说明:H226易燃液体和蒸气H302吞咽有害H312皮肤接触有害H314造成严重皮肤灼伤和眼损伤防范说明:•预防措施:——P210远离热源/火花/明火/热表面。
禁止吸烟。
——P233保持容器密闭。
——P240容器和装载设备接地/等势联接。
——P241使用防爆的电气/通风/照明/设备。
——P242只能使用不产生火花的工具。
——P243采取防止静电放电的措施。
——P280戴防护手套/穿防护服/戴防护眼罩/戴防护面具。
——P264作业后彻底清洗。
——P270使用本产品时不要进食、饮水或吸烟。
——P260不要吸入粉尘/烟/气体/烟雾/蒸气/喷雾。
•事故响应:——P303+P361+P353如皮肤(或头发)沾染:立即脱掉所有沾染的衣服。
用水清洗皮肤/淋浴。
——P370+P378火灾时:使用灭火器灭火。
——P301+P312如误吞咽:如感觉不适,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30漱口。
——P302+P352如皮肤沾染:用水充分清洗。
——P312如感觉不适,呼叫解毒中心/医生——P321具体治疗(见本标签上的……)。
——P362+P364脱掉沾染的衣服,清洗后方可重新使用——P301+P330+P331如误吞咽:漱口。
不要诱导呕吐。
1,3-苯二胺
标识
中文名:1,3-苯二胺;间苯二胺;1,3-二氨基苯
英文名:1,3-phenylene diamine;m-phenylenediamine;1,3-diaminobenzene
分子式:C6H8N2
相对分子质量:108.16
危险化学品序号:54
CAS 号:108-45-2
UN编号:1673
稳配物:酰基氯、酸酐、碱、强氧化剂、强酸
危险的分解产物:无资料
危险反应:与强氧化剂等禁配物发生反应
毒性
急性毒性:LD50:650mg/kg(大鼠经口);
急救措施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心跳停止,立即进行心肺复苏术。就医。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彻底冲洗。就医。眼睛接触:立即分开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就医。食入:漱口,饮水。就医。
消防措施
灭火剂: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火。
特别危险性:燃烧放出有毒烟气。燃烧生成有害的一氧化碳、氮氧化物。
灭火注意事项及措施:消防人员必须佩戴空气呼吸器、穿全身防火防毒服,在上风向灭火。尽可能将容器从火场移至空旷处。喷水保持火场容器冷却,直至灭火结束。
泄漏应急处理
作业人员防护措施、防护装备和应急处置程序隔离泄露污染区,限制出入。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口罩,穿防毒服,戴橡胶手套。穿上适当的防护服前禁止接触破裂的容器和泄漏物。尽可能切断泄露源。用塑料布覆盖泄漏物,减少飞散。勿使水进入包装容器内。
泄漏化学品的收容、清除方法及所使用的处置材料:用洁净的铲子收集泄漏物,置于干净、干燥、盖子较松的容器中,将容器移离泄露区。
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提供充分的局部排风。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尘口罩,戴化学安全防护眼镜,穿防毒物渗透工作服,戴橡胶手套。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避免产生粉尘。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搬运时轻装轻卸,防止钢瓶及附件破损,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1,3-苯二胺-理化性质及危险特性表
燃烧性
可燃
燃烧分解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闪点(℃)
无资料
爆炸上限(v%)
无资料
引燃温度(℃)
560
爆炸下限(v%)
无资料
危险特性
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
建规火险分级
丙类
稳定性
稳定
聚合危害
不聚合
禁忌物
强酸、强氧化剂、酸酐、酰基氯。
灭火方法
采用雾状水、二氧化碳、砂土灭饱和蒸气压(kPa)
0.08(100℃)
溶解性
溶于水、乙醇、乙醚。
毒性及健康危害
侵入途径
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毒性
LD50:650mg/kg(大鼠经口);LC50:无资料。
健康危害
因挥发性很小,不易吸入中毒。口服则毒作用剧烈,与苯胺同,引起高铁血红蛋白血症,使组织缺氧,出现紫绀。
急救方法
皮肤接触:脱去污染的衣着,用肥皂水和清水彻底冲洗皮肤。眼睛接触:提起眼睑,用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就医。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保持呼吸道通畅。如呼吸困难,给输氧。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就医。食入:饮足量温水,催吐。就医。
储运条件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通风的库房。远离火种、热源。包装密封。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储区应备有合适的材料收容泄漏物。运输注意事项:运输前应先检查包装容器是否完整、密封,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严禁与酸类、氧化剂、食品及食品添加剂混运。运输途中应防曝晒、雨淋,防高温。
泄漏处理
隔离泄漏污染区,限制出入。切断火源。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防尘面具(全面罩),穿防毒服。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小量泄漏:用洁净的铲子收集于干燥、洁净、有盖的容器中。大量泄漏:收集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1,3-苯二胺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临界温度(℃):无资料
临界压力(MPa):无资料
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稳定性:
聚合危害:
避免接触的条件:光照。
禁忌物:强酸、强氧化剂、酸酐、酰基氯。
燃烧(分解)产物:
毒理学
LD50:650 mg/kg(大鼠经口)
LC50:无资料
环境
无资料
废弃
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建议用焚烧法处置。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除去。
1
标识
中文名:1,3-苯二胺
英文名:m-phenylenediamine
分子式:C6H8N2
分子量:108.14
CAS号:108-45-2
结构式:
化学类别:
危险性类别:第6.1类毒害品
主要组分
主要成分:
外观与性状:无色针状结晶。
主要用途:用作染料中间体,环氧树脂的固化剂和水泥的促凝剂。
危害
侵入途径:吸入、食入、经皮吸收。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它: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及时换洗工作服。工作前后不饮酒,用温水洗澡。注意检测毒物。实行就业前和定期的体检。
理化特性
溶解性:溶于水、乙醇、乙醚。
折射率:
熔点(℃):63
沸点(℃):282~284
相对密度(水=1):1.14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0.08(100℃)
燃爆危险性
燃烧性:可燃
爆炸极限(V%):无资料
闪点(℃):无资料
最小点火能(mJ):无资料
危险特征:遇明火、高热可燃。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烟气。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3-丙二胺化学品安全技术说明书
第一部分:化学品名称
化学品中文名称:1,3-丙二胺
化学品英文名称:1,3-propanediamine
中文名称2:1,3-二氨基丙烷
英文名称2:1,3-diaminopropane
技术说明书编码:902
CAS No.:109-76-2
分子式:C3H10N2
分子量:74.13
第二部分:成分/组成信息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有害物成分含量CAS No.
1,3-丙二胺109-76-2
第三部分:危险性概述
健康危害:本品对粘膜、上呼吸道、眼和皮肤有强烈的刺激性。
吸入后,可因喉及支气管的痉挛、炎症、水肿,化学性肺炎或肺水肿而致死。
接触后有烧灼感、咳嗽、喘息、喉炎、气短、头痛、恶心和呕吐。
可致灼伤。
环境危害:对环境有危害,对水体可造成污染。
燃爆危险:本品易燃,有毒,具强腐蚀性、强刺激性,可致人体灼伤。
第四部分:急救措施
皮肤接触:立即脱去污染的衣着,用大量流动清水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眼睛接触:立即提起眼睑,用大量流动清水或生理盐水彻底冲洗至少15分钟。
就医。
吸入:迅速脱离现场至空气新鲜处。
保持呼吸道通畅。
如呼吸困难,给输氧。
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
就医。
食入:用水漱口,给饮牛奶或蛋清。
就医。
第五部分:消防措施
危险特性:遇明火、高热或与氧化剂接触,有引起燃烧爆炸的危险。
受热分解放出有毒的氧化氮
烟气。
若遇高热,容器内压增大,有开裂和爆炸的危险。
有害燃烧产物:一氧化碳、二氧化碳、氧化氮。
灭火方法:用水喷射逸出液体,使其稀释成不燃性混合物,并用雾状水保护消防人员。
灭火剂:水、抗溶性泡沫、干粉、二氧化碳、砂土。
第六部分:泄漏应急处理
应急处理:迅速撤离泄漏污染区人员至安全区,并进行隔离,严格限制出入。
切断火源。
建议应急处理人员戴自给正压式呼吸器,穿防酸碱工作服。
不要直接接触泄漏物。
尽可能切断泄漏源。
防止流入下水道、排洪沟等限制性空间。
小量泄漏:用砂土或其它不燃材料吸附或吸收。
也可以用大量水冲洗,洗水稀释后放入废水系统。
大量泄漏:构筑围堤或挖坑收容。
用泡沫覆盖,降低蒸气灾害。
用泵转移至槽车或专用收集器内,回收或运至废物处理场所处置。
第七部分:操作处置与储存
操作注意事项: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操作人员必须经过专门培训,严格遵守操作规程。
建议操作人员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穿橡胶耐酸碱服,戴橡胶耐油手套。
远离火种、热源,工作场所严禁吸烟。
使用防爆型的通风系统和设备。
防止蒸气泄漏到工作场所空气中。
避免与氧化剂、酸类接触。
充装要控制流速,防止静电积聚。
搬运时要轻装轻卸,防止包装及容器损坏。
配备相应品种和数量的消防器材及泄漏应急处理设备。
倒空的容器可能残留有害物。
储存注意事项:储存于阴凉、干燥、通风良好的库房。
远离火种、热源。
库温不宜超过35℃。
保持容器密封。
应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分开存放,切忌混储。
采用防爆型照明、通风设施。
禁止使用易产生火花的机械设备和工具。
储区应备有泄漏应急处理设备和合适的收容材料。
应严格执行极毒物品“五双”管理制度。
第八部分:接触控制/个体防护
中国MAC(mg/m3):未制定标准
前苏联MAC(mg/m3):未制定标准
TLVTN:未制定标准
TLVWN:未制定标准
工程控制:密闭操作,注意通风。
提供安全淋浴和洗眼设备。
呼吸系统防护:可能接触其蒸气时,应该佩戴自吸过滤式防毒面具(全面罩)。
眼睛防护:呼吸系统防护中已作防护。
身体防护:穿橡胶耐酸碱服。
手防护:戴橡胶耐油手套。
其他防护:工作现场禁止吸烟、进食和饮水。
工作完毕,淋浴更衣。
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
第九部分:理化特性
主要成分:纯品
外观与性状:水白色液体,有氨的气味。
熔点(℃):-12
沸点(℃):139.7
相对密度(水=1): 0.89
相对蒸气密度(空气=1):无资料
饱和蒸气压(kPa):<1.07(20℃))
燃烧热(kJ/mol):无资料
临界温度(℃):333.4
临界压力(MPa):5.12
辛醇/水分配系数的对数值:无资料
闪点(℃):48
引燃温度(℃):350
爆炸上限%(V/V):15.2
爆炸下限%(V/V): 2.8
溶解性:易溶于水,溶于甲醇、乙醚。
主要用途:用作有机合成中间体、溶剂。
第十部分:稳定性和反应活性
禁配物:酸类、酰基氯、酸酐、强氧化剂、二氧化碳。
避免接触的条件:潮湿空气。
第十一部分:毒理学资料
急性毒性:LD50:350 mg/kg(大鼠经口);200 mg/kg(兔经皮)
LC50:无资料
第十二部分:生态学资料
其它有害作用:该物质对环境有危害,应特别注意对水体的污染。
第十三部分:废弃处置
废弃物性质废弃处置方法:处置前应参阅国家和地方有关法规。
建议用焚烧法处置。
焚烧炉排出的氮氧化物通过洗涤器除去。
第十四部分:运输信息
危险货物编号:82030
包装类别:O52
包装方法:螺纹口玻璃瓶、铁盖压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金属桶(罐)外普通木箱;螺纹口玻璃瓶、塑料瓶或镀锡薄钢板桶(罐)外满底板花格箱、纤维板箱或胶合板箱。
运输注意事项:铁路运输时应严格按照铁道部《危险货物运输规则》中的危险货物配装表进行配装。
起运时包装要完整,装载应稳妥。
运输过程中要确保容器不泄漏、不倒塌、不坠落、不损坏。
运输时所用的槽(罐)车应有接地链,槽内可设孔隔板以减少震荡产生静电。
严禁与氧化剂、酸类、食用化学品等混装混运。
公路运输时要按规定路线行驶,勿在居民区和人口稠密区停留。
第十五部分:法规信息
法规信息: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1987年2月17日国务院发布),化学危险物品安全管理条例实施细则(化劳发[1992] 677号),工作场所安全使用化学品规定([1996]劳部发423号)等法规,针对化学危险品的安全使用、生产、储存、运输、装卸等方面均作了相应规定;常用危险化学品的分类及标志(GB 13690-92)将该物质划为第8.2 类碱性腐蚀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