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知识目标

1、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

2、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3、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

4、夏朝有没有文字

能力目标

1、理解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

2、理解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论不同

3、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多角度看问题

4、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5、深入体会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

情感目标

1、关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状况

2、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

教学重点

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明白它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比较法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文化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夏朝有没有文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意义,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课引言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古代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这种说法的凭据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动力。第二部分:明确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夏朝有没有文字?把学生萌发的好奇心引入二里头遗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第三部分:列出三个重要的概念,斟鄩与西亳、夏文化、二里冈文化,科学细致的区分为学生深入认识学习夏文化提供路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第一目“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

教材讲了三个问题。1.都邑遗址:教材首先明确肯定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2.判断方法:一般从遗址中的布局、建筑、设施、工坊四个方面论证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教材的展示顺序:首先它是经过整体规划设计的古代人类活动场所,这在二里头遗址中有明确的表现;其次它的居所遗址所反映出当时的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这类建筑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屋,不是一般的生活建筑,它是王者的活动舞台,都邑的政治中心──宫殿;再次是宫殿周围的墓穴、水井、道路、灰坑,这里应该是为王者服务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区;再其次教材述说了各种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作坊。以上四点足以证

明这个遗址是一处古代某个王朝的首都,以上内容建议由学生概括整理;3.提出问题──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朝的夏都斟鄩还是商朝的商都西亳?专家学者各有说法,课文介绍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商都西亳。建议教师在此处补充第一种学术观点的具体论述。A.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的第三个王(启之后)太康定都斟鄩。《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斟鄩在何处?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距今约有4 000年的历史,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斟鄩的所在地。夏代的太康、仲康、夏桀曾建都于此。《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13年,夏桀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计94年。B.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是商都西亳;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原是夏的一个诸侯国。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东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区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举兵西进,逼近夏都斟鄩。夏军纷纷投降,倒戈助商,夏亡商立。商汤攻克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宫城成正方形。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序。城外有环城马路。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城早期与晚期的城池。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到此处建议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目前也有一些专家对以上分析有种种质疑和否定,古书中记载的夏都斟鄩和商都西亳到底在哪里,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研究勘正。

第二目“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教材介绍了两个问题。1.遗址层与文化期的对应。二里头遗址有一、二、三、四期,分别代表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2.文化的断代定性。对于二里头的四个文化期,其文化属性是夏文化还是商文化,考古界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教材介绍了4种看法。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四期的遗存,因为各期一脉相传,属同一类型,都属于夏代的遗存。第二种意见认为一、二、三期与四期有较大的不同,前者属夏文化,四期遗存属于商文化。第三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二属夏文化,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第四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期属夏文化,二、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歧异颇多。建议教师请学生列表比较归纳。归纳项应该包括看法、主张、原因等。通过做学思之窗的练习加深印象。

第三目“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最终发展去向?它被谁继承?表现为什么文化形态?这是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者力求弄明白的问题。教材在此讲述三个问题。1.二里冈商文化。引入了二里冈商文化的概念,2.二里冈文化特征:通过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得出二里冈文化特征,建议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比较二里冈文化特征。A.分布地域;B.碳素测定;C.陶器种类;

D.青铜样式;

E.墓葬格式。3.继承方式置疑。

第四目“夏朝有没有文字”

教材讲述了四个问题。1.甲骨文:先从商朝文字入手,明确表述商是有文字的王朝,它的文字就是甲骨文。建议教师展示几个甲骨文文字,并简单介绍甲骨文,以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由来的兴趣。2.中国文字应有萌芽期: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那么按照文字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甲骨文成熟以前,应该有一个中国相象文字的萌发期,郭沫若提出的这一假设引起人们的赞同关注和思考。顺此思路,专家学者提出以下问题:文字萌发过程是否从夏朝开始?夏朝是否有文字?3.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教材在本目中客观地展示了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拓本,一期2处,三期46件,此处建议教师按以下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拓片,归纳陶器刻划符号的特点:部位──集中在陶器口部;方法──烧好后刻上、有一次刻成、有多次刻成;形状──竖道、十字、交叉、井字等;结论──接近象形文字。4.置疑:它们表达什么意思?是不是文字?目前专家断言,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时不远。将为研究夏朝、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提供更多的资料。

以上疑问,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仍有待于考古研究的新成果,例如文字的发现、夏都斟鄩的确定。有专家说,“随着二里头遗址勘察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它在探索华夏文化的源流、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彰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