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4 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https://img.taocdn.com/s3/m/ec5160c776c66137ef06196f.png)
从二里头文化浅谈中国国家的起源问题摘要: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
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关键词:二里头遗址夏文化国家起源都邑早在20 世纪中叶,范文澜根据《竹书记年》中的传说和《史记》的记载,将夏列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朝代[1 ] 。
徐旭生先从文献资料考证了“夏氏族或者部落所活动的区域”,并从实际考察中于1959年发现了偃师二里头文化遗址。
由于遗址范围广大, 文化内涵丰富, 文化面貌比较新颖, 当即引起有关当局重视。
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即现在的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于是年秋季即对遗址进行发掘, 工作迄今愈50年。
本文试在运用二里头近期的考古发掘材料与古代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二重证据法”,对我国的国家起源做一些简单的分析。
一从文献中解读关于夏王朝的定位问题在很多古代文献中都有关于夏王朝的描述,《尚书》、《左传》、《国语》、《诗经》、《礼记》、《竹书纪年》及先秦诸子中都有一些关于夏王朝的记载。
虽然记载琐碎零星,但通过对其中的整理,我们可以比较清晰的的到夏王朝是当时一个经济文化的中心。
这个地区就是黄河、伊河、洛河的交流处,现在河南省西部。
《国语·周语上》“昔夏之兴也, 融降于崇山。
”韦昭注“融, 祝融也, 崇, 崇高山也夏居阳城, 崇高所近”此阳城即今为登封告成镇, 在篙山的南面, 二里头遗址的东南面。
1977年年河南省文物研究所发掘告成王城岗遗址时, 发现两座东西并列的小城堡基址, 可能即为夏代初期的禹都阳城, 其学术价值自不待言。
《逸周书·度邑解》自洛呐延于伊呐, 居易无固, 其有夏之居。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笔记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笔记](https://img.taocdn.com/s3/m/3494b82ddd3383c4ba4cd27f.png)
二里头遗址与夏文化1959年徐旭生等人在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在偃师县附近发现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文化遗存比较丰富,文化特征明显,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故夏鼎把二里头遗址为代表的文化遗存称为“二里头类型文化”,后改名为“二里头文化”二里头遗址从上而下堆积有:汉文化,二里岗文化,二里头文化,庙底沟二期文化,仰韶文化二里头文化特征:陶器:夹砂的灰陶和泥质灰陶,纹饰以绳纹为主,器物里普遍的饰麻点(二里头文化陶器的显著特征)。
盆,甑的口沿下,附加一对鸡冠形的鋬(pan)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二里头文化介于河南龙山文化和郑州二里岗期商文化之间。
碳14测定的绝对时间为公元前1900年到公元前1500年之前。
二里头遗址的宫城是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道路呈井字形,构成了二里头遗址中心区的道路网。
许宏博士认为二里头遗址是我国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
二里头宫城可以看做是中国古代宫城的祖源。
3号建筑宫殿是目前我国发现年代最早的大型宫殿建筑基址。
6号宫殿建筑基址时间处于二里头文化晚期到二里岗文化早期过渡的时间点上。
宫殿南侧大道的早期路上发现车辙痕迹,把我国双轮车的发现提早了200年,为探索古代车的起源提供资料。
二里头巨型坑:类似的在偃师商城中发现过,通常认为是国家祭祀场所,此坑发现为探索偃师商城相关祭祀源头提供了线索。
绿松石废料坑,该坑与绿松石器制作作坊有关,属于二里头文化四期偏晚。
小型建筑,墙和地面都出现了火烤痕迹,说明他们基本解决了房屋潮湿问题。
平地所建的民居建筑为我国后来的居民建设奠定了基础。
中国龙:大型绿松石龙形器,2000多片绿松石片组合而成。
青铜爵和青铜斝(jia),我国发现最早的青铜容器,用合范法铸造而成,标志我们青铜器的铸造进入了一个新纪元。
嵌绿松石铜牌饰:目前发现最早的,最精美的镶嵌铜器,开创了镶嵌铜器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中艺术品制作成就比较突出。
二里头遗址是夏王朝中晚期都城所在,二里头遗址出土的各种建筑,墓葬,青铜礼器和玉器等高规格文化遗物证明了二里头遗址是具有都城规模和内涵的遗址,二里头遗址中建筑和墓葬的等级分化表明当时已经进入社会复杂化的国家社会阶段。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5e9e525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4c5965b.png)
《夏商周考古》习题与答案(解答仅供参考)一、名词解释1. 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是中国新石器时代晚期至青铜时代早期的文化,大致年代为公元前1900年至前1600年左右,是夏朝时期的主要考古学文化,以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为代表,发现了大型宫殿基址、铜器作坊及绿松石龙形器等重要遗存,被认为是早期国家形态的雏形。
2. 商代甲骨文:商代甲骨文是中国已知最早的成熟文字体系,刻写在龟甲或牛羊等动物肩胛骨上的卜辞和记事文字,主要发现于河南省安阳市殷墟遗址,记录了商朝社会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方面的内容,对于研究商代历史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
3. 青铜礼器:青铜礼器是指中国古代青铜时代用于祭祀、宴飨、礼仪等活动中的器具,如鼎、簋、甗、卣、斝、觚、爵等。
在夏商周时期,青铜礼器不仅是权力和地位的象征,还与当时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密切相关,被誉为“国之重器”。
4. 西周金文:西周金文是指镌刻在青铜器上的西周时期的铭文,又称钟鼎文。
内容包括记载王室贵族的世系、功绩、册命、征伐、土地分配、法律诉讼等,是研究西周历史、政治、经济、文化、语言文字以及书法艺术的重要资料。
5. 春秋战国车马坑:春秋战国车马坑是指这一时期贵族墓葬中专门埋藏殉葬车马的遗迹,往往反映出墓主人生前的地位和财富,同时也是研究古代车辆制造技术、丧葬习俗以及社会等级制度的重要实物证据。
二、填空题1. 夏商周时期的重要考古遗址有河南的________、陕西的________和山西的________。
答案:殷墟,周原,陶寺遗址2. 商代晚期最重要的青铜器代表作品是________。
答案:司母戊大方鼎3. 被誉为“中国第一都”的是________,它揭示了夏王朝的存在。
答案:二里头遗址4. 商周时期使用的占卜材料主要是________。
答案:龟甲和牛肩胛骨5. 西周时期实行的分封制体现在青铜器上的________,其中记载了诸侯受封的内容。
答案:铭文三、单项选择题1. 下列哪个遗址最能反映夏朝文明?(C )A. 河南仰韶遗址B. 山东龙山文化遗址C. 河南二里头遗址D. 陕西半坡遗址2. 下列哪项不属于商代甲骨文的主要用途?(D )A. 占卜吉凶B. 记录重大事件C. 祭祀活动记录D. 商业交易记录3. 下列哪种青铜器在商周时期被视为国家政权的象征?(A )A. 鼎B. 觚C. 爵D. 卣4. 在西周时期,哪一类青铜器常被用来作为册命和赏赐的载体?(B )A. 铜镜B. 编钟C. 簋D. 鉴5. 下列哪一项不是春秋战国时期车马坑的考古意义?(D )A. 反映古代交通工具的发展水平B. 揭示当时的社会等级制度C. 了解古代丧葬习俗的变化D. 推测农业生产工具的演变四、多项选择题1. 下列哪些遗址属于夏商周时期的考古发现?(ABCDE )A. 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B. 河南安阳殷墟遗址C. 陕西宝鸡斗鸡台遗址D. 山东曲阜鲁国故城遗址E. 湖北随州曾侯乙墓2. 商代青铜器的主要特点包括(ABCE )。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5《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表格式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中历史选修5《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表格式教案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b7b7e809482fb4daa48d4b12.png)
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一、教学目标设计二、重要概念分析●遗址:考古学术语,指古代的人类群体赖以生存、进行活动的场所,包括城市、村落、洞穴、墓地等。
遗址往往保存了古代人类生产、生活等活动的遗迹和遗物。
考古学就是通过发掘,获取有关遗迹和遗物的资料,进行相关课题的研究。
一个遗址往往包括有几个时期的遗迹和遗物,如庙底沟遗址就含有仰韶文化、龙山文化。
●遗物:遗物是人们制作的各种物品,在考古发现中,遗物一般是遗留或放置在某个遗迹中。
例如墓葬中的随葬品,窖穴内的储存物,文化堆积中的残损器物等。
●文化遗迹:遗迹是古代人类通过各种活动遗留下来的痕迹。
包括遗址、墓葬、灰坑、岩画、窑藏及游牧民族所遗留下的活动痕迹等。
其中遗址又可细分为城堡废墟、宫殿址、村址、居址、作坊址、寺庙址等,还包括当时的一些经济性的建筑遗存,如山地矿穴、采石坑、窑穴、仓库、水渠、水井、窑址等;防卫性的设施如壕沟、栅栏、围墙、边塞烽燧、长城、界壕及屯戍遗存等也属此类。
一般地说,遗迹是经过人类有意识加工的,因而能够反映当时人类的活动。
古代居址能够提供关于研究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生活状况方面的完整的、重要的资料,据此可以阐明这一遗址当时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的特征和内容。
发掘古代墓葬,可以研究不同种族的体质特征,了解古代埋葬风俗及墓葬形制;同时通过随葬品可以了解古代工艺水平及社会经济生活与意识形态等方面的情况。
通过各种遗迹及遗物的综合研究,对于了解古代社会的发展史有很大帮助。
●陶器系类:陶器出现于新石器时代,它的发明与人类开始定居生活以及火的使用有密切的关系。
日常生活中泥土或粘土经火焙烧后而变硬,促使原始先民有意识地用泥土制作并焙烧成他们所需要的器物。
陶器的发明,可看作是人类对水、火和泥土的征服。
河南省新郑市裴李岗遗址出土的陶器,是我国现在发现最早的陶器。
为了简明的概括陶器的文化特征,人们通常就其外观区分为红陶系、灰陶系、黑陶系、白陶系和硬陶系等。
●二里头文化:因首先发现于河南省偃师市西南约四千米的二里头村而得名。
二里头遗址
![二里头遗址](https://img.taocdn.com/s3/m/0edc7b5d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7f.png)
遗迹概览
1
概况
2
宫城
3
墓葬
4
作坊
5
文物
概况
二里头遗址图二里头遗址的考古发掘已持续了四十多年,遗址内发现的二里头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 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窖穴等;出土的器物有铜器、陶器、玉器、象牙器、骨器、漆器、石器、蚌 器等。遗址的中部发现有30多座夯土建筑基址,是迄今为止中国发现的最早的宫殿建筑基址群。其中,最大的两 座已正式发掘。宏伟的1号宫殿建筑基址平面略呈正方形,东西长108米,南北宽100米,高0.8米,面积达1万多 平方米。根据出土的遗迹现象,可以将1号宫殿建筑基址的主殿复原成一个“四阿重屋”式的殿堂,殿前有数百平 方米的广庭。基址四周有回廊。大门位于南墙的中部,其间有3条通道。这样的宫殿建筑只有掌握了大量劳动力的 统治者才能建成。由此也可证明,当时的生产力水平已经达到了相当高的程度。二里头遗址的宫殿建筑,虽时代 较早,但其形制和结构都已经比较完善,其建筑格局被后世所沿用,开创了中国古代宫殿建筑的先河。
二里头遗址平面图公元前1750年左右,二里头文化的居民开始在此营建大型聚落。二里头文化一期时的聚落 面积就超过了100万平方米,已发展成伊洛地区乃至更大区域的中心。如此迅速的人口集中应为来自周边地区的 人口迁徙。这一时期的出土遗物包括贵族用器,如白陶、象牙和绿松石制品,以及青铜工具,但由于晚期遗存对 该期堆积的严重破坏,聚落的布局尚不清楚。
二里头1号宫殿复原图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二里头工作队队长许宏介绍,这座现编为3号的建筑基 址属于二里头文化早期,它结构复杂,规模庞大。宫城面积逾10万平方米,就对历史资料的认识而言,它是中国 古代最早的具有明确规划的都邑,其布局开创了中国古代都城营建制度的先河。后世中国古代都邑营建制度的许 多方面,都可以追溯至二里头遗址,如纵横交错的道路、方正规矩的宫城、宫城内多组具有中轴线规划的建筑群、 建筑群中多进院落的布局、坐北朝南的建筑方向以及土木建筑技术的若干侧面等。此外,在宫殿区大路发现的车 辙痕,是迄今所知中国最早的车辙遗迹,将中国双轮车的出现时间上推至二里头文化早期。贵族墓出土的大型绿 松石龙形器,全长逾70厘米,由2000余片形状各异的细小绿松石片粘嵌而成,其用工之巨、制作之精、体量之大, 在中国早期龙形象文物中都是十分罕见的,具有极高的价值。此次发现被评为2004年度“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 之一。
论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属商文化
![论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属商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de680a6d1f34693daef3e11.png)
论二里头文化第四期属商文化摘要:二里头文化分为四期,现在学术界对夏、商分界线划分还有争议。
大部分争议集中在:到底是划在三期、四期之间,还是四期结束的时候。
更早的时候还有人认为划在二期、三期之间从目前的考古证据来看,划在三期、四期之间的说法更加可信。
本文从对二里头文化的第四期入手,围绕考古学的多方数据与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文化上限来确定二里头文化三四期与夏商分界等问题,整体概观的对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是否是商文化这一问题进行分析,从多方面论证二里头文化第四期是商文化而非夏文化。
关键词:二里头文化、夏文化、同位素、类比法、C14二里头文化期大约为公元前1900一前1600年,属于夏代历史的范围。
夏人能铸造铜器,史有明载如:“禹收九牧之金,铸九鼎。
皆尝亨鬺上帝鬼神。
遭圣则兴,鼎迁于夏商。
周德衰,宋之社亡,鼎乃沦没,伏而不见”、“桀有昏德,鼎迁于商”、“昔日夏后开(启)使蜚廉折金于山川,而陶铸之于昆吾,……九鼎既成,迁于三国。
”而我们从考古发掘证明二里头文化是夏代的青铜文化。
二里头文化,1953年在河南登封的王村遗址首先被发现,经过以后的陆续发掘,现在确定其分布涵盖了今天河南全部、山西西南部和陕西东部等。
根据目前的考古发现和研究,学术界将二里头文化大致分为二里头类型(豫西地区),东下冯类型(包括山西东南部的晋南地区),牛角岗类型(豫东地区),下王岗类型(豫西南地区)、杨庄类型(豫南地区)等。
同时,二里头类型和东下冯类型的数据最丰富也最具有代表性,而且二里头类型分为四期已经成为学界的共识。
一种考古学文化被发现及确定之后,紧接着就面临对其族属文化归属的界定和分析。
学界已有部分学者基本形成了以二里头类型为代表的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的观点,但是在夏文化的界定,二里头类型一至四期特征以及四期之间关系等问题上争议的解决,是进一步证明和巩固该观点的关键。
一、二里头文化出土青铜器分析从目前现有的考古发掘资料来看,二里头文化的确已经是一个等级分明、建立了国家机构的有高度发展的青铜时代文化。
二里头文化专题教育课件
![二里头文化专题教育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3c12f19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788be7d.png)
六、有关东下冯(类型)文化
1.发觉与命名
– 1959 山西夏县
2.分布与年代
– 霍山以南旳汾河下游、浍河、涑水河流域, 主要涉及了临汾与运城盆地
– BC1900—BC1523年
N
东下冯文化相对位置图
3.文化特征
①褐陶所占百分比较高,仅次于灰陶。
②自早到晚均以绳纹为主,篮纹、方格纹极少。
(2)早期以篮纹或细绳纹为主,另外还有 某些方格纹。晚期以中粗绳纹为主,极少 见篮纹和方格纹;
(3)早期折沿小平底器物较常见,晚期卷 沿圜底器很流行;
经典器物分期演变图
夹砂中口深腹罐由折 沿、矮鼓腹、平底发 展到卷沿、瘦高腹、 圜底;
圆腹罐由高领瘦腹到 矮领圆腹,花边口沿 作风由多渐少;
盆形鼎有深腹到浅腹;
5.邹衡:《有关探讨夏文化旳条件问题》,《华夏 文明》第1集,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年。
复习题
1.简述二里头文化旳分布与年代。 2.简述二里头文化旳主要特征。 3.从谱系角度分析二里头文化是怎样形 成旳。 4.怎样认识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旳关系。
雕花漆器残片
玉器
玉器以兵形玉器为主
“合诸候于涂山,执玉帛 者万国”
玉器种类:
– 工具
斧、铲、多孔梯形刀
– 仪仗器
戈、钺、戚、矛、箭头
– 礼器
牙璋、圭、琮
– 饰玉
柄形饰、锥形饰、镯、坠
四、二里头文化旳源流 及其与其他文化旳关系
二里头文化谱系分析
二里头文化 (陶器群)
王湾三期文化
《考古记》“一升 曰爵,二升曰觚, 三升曰觯,四升曰 角,五升曰散。”
河南博物院藏“父乙”角
青铜牌饰
(2)流行浅窖穴,平面形状多样。 (3)墓葬均为长方形土坑竖穴式,无 腰坑。 (4)在大型遗址中出现了密集旳夯土 基址。
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
![名词解释 二里头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8297b5c2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8c.png)
名词解释二里头文化二里头文化指的是黄河中下游一带夏代晚期至商代早期二里冈上的一类聚落遗址。
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因首次发现于洛阳偃师的二里头而得名。
目前主要集中分布在豫西和晋南地区。
二里头遗址出土了大量石器、骨器、陶器等。
一般认为,二里头遗址即是夏王朝的都城,或曰夏代的首都。
据记载,夏禹曾建都于斟鄩(今河南洛阳东)。
故二里头遗址可能是夏王朝的第一个国都。
公元前1500年左右,夏王桀政权被商汤推翻,其后商王朝的国都相继迁于毫和西毫(今洛阳偃师境内)。
至商朝末年,逐步废弃了都城毫。
二里头文化距今约4000年,属于夏文化的一部分。
与二里头遗址有关的文物古迹,主要有二里头宫殿、宗庙、作坊、手工业作坊区、铸铜遗址等。
是中国已知年代最早、规模最大、保存最好的都城。
周武王灭商后,即着手营建洛邑(今洛阳城东南的古城村),他以此作为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约在公元前1000年,开始营建二里头宫殿,周人以“迁宅”为名,将国都自镐京(今陕西长安县)迁到这里。
因其位于全国中心地带,为政治、经济、军事上的重镇,所以称“天下之中”。
它不仅是当时人们从事各种活动的中心,也是东方夷族与中原华夏族融合的中心。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夏王朝就诞生在这里。
二里头文化发现于洛阳偃师二里头,由宫城、王陵区、制骨作坊区等构成,面积达4平方公里,其年代为公元前2000年至公元前1500年。
二里头文化主要包括二里头遗址、二里头宫殿宗庙区、制骨作坊区、铸铜作坊区等,出土的玉器、铜器、陶器等,与夏代中晚期文化面貌基本相同。
中国考古学者把二里头文化分为早、中、晚三期。
早期遗存可分为四期,晚期又可划分为五段。
二里头文化以其首次科学发掘闻名于世。
二里头文化的年代范围跨度大,据碳14测定,年代从公元前2260——公元前1500年,前后延续了1700多年,夏代历史从公元前2070年延续到公元前1600年,约为公元前22世纪至公元前21世纪,历时500余年。
商周考古第2章 二里头文化
![商周考古第2章 二里头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1f61be9e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9.png)
第一节 文化命名与分期 第二节 都邑与重镇 第三节 文化分布与区域类型 第四节 墓葬与宗教信仰
第五节 生产与经济 第六节 文化成分与形成机制 第七节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 附:东下冯文化
第一节 文化命名与分期
一、文化命名 二、分期与年代
一、文化命名
1953年,登封玉村遗址 1956年,郑州洛达庙遗址,洛达庙类型文化 1957年,郑州董砦遗址 1958年,洛阳东干沟遗址 1959年,徐旭生,偃师二里头遗址 1962年,夏鼐,二里头类型文化 1977年,夏鼐,正式命名“二里头文化”
二、郑州大师姑遗址
位于郑州市西北郊,荥阳市广武镇大师姑村南地,北距黄河、西南距荥阳市区均为13公里。 发现于2002年
大师姑遗址航拍图
索河
大师姑城址发掘现场
大师姑城址布局
城址由城垣和壕沟组成,整体呈东西长、南北窄的扁长方形,除北壕西段呈东北—西南走向外,其余部分基本为近东西或近南北走向,总面积约51万平方米 。
※磨光黑陶、篮纹、方格纹是许多地区龙山时代遗存中非常流行的因素,到二里头文化阶段开始普遍减少。而灰陶、绳纹成为广大地区最为流行的因素。这一趋势可称之为非龙山化过程。
典型器物演变图
中口深腹罐由折沿、弧腹、平底到卷沿、鼓腹、圜底。 圆腹罐由高领瘦腹到矮领圆腹,花边口沿作风由多渐少。 盆形鼎口径与腹径的比值渐大,腹由深变浅。
N
8号基址
宫城西墙1号基址宫城源自墙7号基址9号基址
2号墙
宫城西南部的建筑群
1号宫殿基址三维复原
36m
25m
98m
107m
面阔8间、进深3间 双开门、四坡出檐
2号宫殿基址
《尚书·顾命》中的宫室
二里头观后感
![二里头观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155b2f0e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db.png)
二里头观后感二里头是一个位于中国河南省的古代遗址,也是一个重要的考古发掘点。
最近我有机会去参观了二里头,亲身感受到了这个古文明的魅力。
以下是我的观后感。
二里头遗址坐落在郑州市二七区,是一个被城市所包围的小山丘。
一进入遗址,我就感受到了浓厚的历史氛围。
展馆里陈列着丰富的文物,告诉着我们关于二里头文化的故事。
在展厅的一侧,有一个模拟的古代村落,还原了二里头的古代居民生活场景。
我仿佛穿越回了五千年前,看到了那个古老而神秘的时代。
古代人们建造的房屋仿佛还在几千年后等待着我们的到来,传达着他们的生活方式和智慧。
同时,还可以看到精心制作的陶器和青铜器,这些文物直接展示了二里头古人的艺术造诣和手工技巧。
除了陈列展览,我还参观了二里头的遗址区。
这座遗址占地广阔,经过考古学家们的精心挖掘和保护,仍然能看到古代居民的房屋遗迹和城墙遗址。
虽然岁月已经过去了那么久,但是这些遗址仍然能够给人以强烈的震撼。
站在城墙上,俯瞰着整个遗址区,我不禁感叹古代人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努力。
二里头是一个重要的考古发掘点,也是我国古代文明的重要代表。
通过参观二里头,我更加深入地了解了我们祖先的智慧和奋斗精神。
同时,我也意识到了保护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只有通过合理的保护和传承,我们才能更好地了解和学习古代文明。
参观完二里头后,我对于我国的历史和文化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二里头的古迹和文物展示了一个繁荣而灿烂的文明,同时也提醒我们要珍惜并保护我们的历史遗产。
总之,二里头的参观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通过观看展示和参观遗址,我更加了解了这个古文明的辉煌和智慧。
同时,也让我更加珍惜我们的历史和文化。
我相信,通过更多人的参观和学习,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精髓。
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https://img.taocdn.com/s3/m/e209433567ec102de2bd8950.png)
作者: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许宏1999年以来,我们把二里头遗址田野工作的重点,放在对其总体聚落形态尤其是中心区结构布局的探究上。
相继搞清了遗址的现存范围及其成因、中心区的道路网络系统、多组大型建筑的排列方式与演变过程,发现了宫城(详见本报2001年3月7日、2003年1月17日、2004年6月18日第一版)。
这些发现无疑深化了我们对相关问题的认识,但其价值并不仅仅在于解决了某些问题,更在于提出了许多新的问题,这些问题将引发我们去进一步思考,促使我们思维复杂化,从而有益于问题的最终解决。
这里仅从几个侧面谈谈我们的初步认识。
一、以宫城为核心的都邑的规划性在以往论及中国古代城市(都城)规划的论著中,对于二里头遗址聚落总体状况的介绍和分析都是从简处理的。
1号、2号宫殿基址,铸铜作坊遗址和贵族墓葬等重要遗存珠玑般散落于这一大型都邑遗址。
如果说在中华文明探源研究中,二里头遗址是一个已知点,但作为中国文明与早期国家形成期的大型都邑遗存,其总体聚落面貌、其所应有的都邑布局的规划性则一直乏善可陈。
这一拥有我国最早的大型宫殿基址群、最早的青铜礼器群和铸铜作坊,迄今为止可以确认的我国最早的王朝都城遗址,究竟是松散的聚落还是经严整规划的都邑?围绕这一问题,近年有一系列的考古发现:其一,它的中心区有作为城市之“骨架”的纵横交错的道路网,大路宽阔整洁,长期延续使用,宽度达10余米至20米。
其二,它的宫殿区围以方正规矩的城垣,宫城略呈纵长方形,面积逾10万平方米(图1)。
这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我国最早的宫城遗存。
其三,宫城、大型建筑以及道路都有统一的方向,方向南略偏东(图2)(宫城东墙暨2号宫殿基址东墙以及宫殿区东侧大路的方向为174度)。
其四,宫城内已发现两组大型建筑基址群,它们分别以1号、2号宫殿基址为核心,都有明确的中轴线。
由是可知,二里头遗址是一处经缜密规划、布局严整的大型都邑。
应当说,上述考古学现象的存在及这一结论的得出并不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文化特征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文化特征](https://img.taocdn.com/s3/m/8a16daeb581b6bd97e19eada.png)
二里头文化的发现与文化特征二里头文化是夏文化探索中最值得关注的考古学文化,是夏商文化研究的焦点和热点。
(一)发现与分布二里头文化发现于20世纪50年代,二里头遗址不是发现最早的遗址,在二里头遗址发现之前,考古工作者已发现一批同类遗址,且按照考古学文化命名方法命名多个考古学文化。
考古发现最早的二里头文化遗址是玉村遗址。
1953年4月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韩维周等人对河南登封玉村遗址进行考古调查和试掘,发现了上层韩维周(东周文化)、下层文化两种文化遗存。
对下层文化遗存发掘者已认识到其为一种独特的考古学文化,是与郑州二里冈、安阳殷墟文化性质不同的“文化系统”。
1954年秋,考古工作者发现郑州西南郊洛达庙遗址,1956年至1958年对该遗址进行了三次发掘,发掘者认识到此类遗存的独特性,遂命名为“洛达庙类型文化”或“洛达庙类型”。
1958年,发掘洛阳涧河东岸的东干沟遗址,发掘者将有关文化命名为“东干沟文化”。
在此前后,考古工作者还在郑州上街、偃师灰嘴、陕县七里铺、巩义稍柴等地进行考古发掘,发现较为丰富的二里头文化遗存。
徐旭生1959年,徐旭生先生到豫西地区进行“夏墟”调查,从禹州、登封一路来到了偃师二里头遗址,采集到诸多遗物。
认为其与郑州洛达庙、洛阳东干沟的遗物类似,且认识到该遗址在当时“乃一大都会也”。
当年秋,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和河南省文化局文物工作队分别对二里头遗址进行考古发掘。
由于二里头遗址范围最大,堆积最厚,文化遗物和遗迹也丰富,具典型性和代表性。
故从1962年始,学界把这一类型的文化遗存统称为“二里头文化”,并沿用至今。
二里头文化遗址分布图二里头文化分布的中心区域在今河南西部,东至今豫东,南至信阳、南阳与湖北交界地带,北达沁河及晋南,西抵关中盆地东部和商洛地区。
受二里头文化影响的区域很大,范围涉及安徽西部、湖北北部以及江浙、四川盆地等地。
二里头文化的分布范围有一个由小到大的演变过程。
一期分布范围小,主要局限在伊洛颍汝河流域;二期以后范围扩大至郑州地区、晋南地区;三期分布范围最大,包括今河南大部、晋南、陕西东部;至第四期范围略有收缩。
高中历史:4..2《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素材(新人教版选修5)
![高中历史:4..2《二里头遗址的文化遗存》素材(新人教版选修5)](https://img.taocdn.com/s3/m/b1da7a9f4693daef5ef73dd9.png)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地探索第2课二里头遗址地文化遗存素材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第一号宫殿基址自1960年秋季开始至1964年春季,共进行六次发掘,发掘面积约7 100平方M.以后工作停止有八年,自1972年秋季恢复发掘工作,至1975年春季又发掘五次,发掘面积约6 300平方M.先后共进行十一次发掘,揭露面积共约13 400平方M.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位于二里头遗址地中部,在第Ⅴ发掘区.在宫殿基址地东面为圪垱头村,西面是翟镇公社地化工厂,南、北两面各有一条东西向地田间大道.宫殿建筑基址是一座大型地夯土台基,形状略呈正方形.方向352°.在东北部向西凹进一角,东西宽20.8M,南北(东边北段>长47.8M.台基西边长98.8M,北边长90M,东边南段长48.4M,总长96.2M,南边长107M,总面积达9 585平方M.台基面大体平整,高出当时地面约0.8M,东、南、西三面地台基折棱处呈缓坡状,表面有路土层,有地铺一层料礓石面.如台基西面折棱处比台基面低5~10厘M,表面有一层路土,有地地方被灰土层覆盖,厚4~5厘M,台基北边规整,界外为平整地路土面.在台基上保留大量地柱洞、柱基槽、木骨墙基和主体殿堂地下部夯土基座.根据这些现象可以看出,在台基中部偏北处有一座主体殿堂建筑,四周有回廊相围,南面有宽敞地大门,东面、北面有两个侧门,布局紧凑,主次分明,原建筑颇为壮观.第一号宫殿基址地建筑结构为了解宫殿基址地建筑结构和有关建筑技术地问题,我们在夯土台基地中部开长70M、宽2M地探沟一条,另在夯土台基地边缘部分进行了少量地解剖工作,这对于了解第一号宫殿地基址、木骨墙、柱洞、柱基槽和柱础石等结构都很有帮助.(1>宫殿基址与夯土结构第一号宫殿建筑夯土台基地夯层很薄,每层厚4.5~9厘M,夯印密集清晰,土色纯净,质地坚硬.夯窝圆凹,直径4~6厘M.夯土台基行夯地程序是,首先清理地基,对主体殿堂地地基要求很严格,挖土很深,台基地边缘部分地基较差,还保留有若干属于早期地灰坑等遗存.其次是夯筑低洼地面,再夯筑主体殿堂地基座,最后在四周大面积行夯,筑成整个夯土台基.其中主体殿堂地基座整个台基地主体,表面比整个台基高出10~20厘M,平面呈长方形,上部长、宽为33.5M×22M,底部大于上部,最低层部分已深入现在地水面以下,水面以上部分夯土总厚3.1M.在殿堂建筑基座地下部,平铺有鹅卵石三层以加固地基,鹅卵石层地面积东西长约50M,南北宽约30M,略小于基座地底部.鹅卵石地排列,以上层最密集,中层次之,下层最稀.每层厚约20厘M,总厚60~65厘M.由于用土地不同,可以看出夯土有几种不同地颜色,主体夯土基座地夯土分D、E、F三层.D层为深褐色夯土,深 1.05M,厚1.65M,质地较硬,夯窝清晰.E层为花夯土,深2.7M,厚1~1.1M,中间包括三层鹅卵石.F层为黄褐色夯土,深 2.9M,遇地下水不到底,土质十分坚硬.基座以外地夯土台基,一般厚2M左右,到台基地折棱以外部分,夯土地厚度已不足1M,看来夯土台基是一次夯筑成地.这部分台基也包括三层夯土,A层为红褐色,深1.15M,厚0.25M,质地较硬,表面有一层砂土.B层为褐色夯土,深1.3M,厚0.25M,土质坚硬,与A层夯土有明显区别.C层为花夯土,深 1.6M,厚2M,表面有一薄层砂土,下面即是生土,是台基地主体部分.另在边缘部分和折棱处有经过二次夯筑和铺垫料礓石面地现象.(2>木骨墙基墙基是宫殿台基筑成以后,为建筑围墙地需要而重新挖开地基槽.口大底小,槽壁略有倾斜,槽口宽0.45~0.6M,底宽0.34~0.5M.一般深0.4M,最深为70厘M.有地仅存底部,基槽上部被毁.在墙基槽地中间有一排小柱洞,口径0.14~0.17M,间距约为1M,排列不甚整齐.这种木骨墙不仅可以隔绝宫殿地内外,又可负荷回廊顶部建筑之重量,筑法和作用与柱基槽大致相同,木骨墙在仰韶文化和河南龙山文化中就已经存在,在安阳殿墟也曾发现过,在当时是较为进步地筑墙技术.(3>柱洞柱洞是指第一号宫殿建筑地木柱埋在地面下地一部分,木质腐朽后所形成地遗迹.柱洞多呈圆筒状,在柱洞地底部有一块或数块柱石,柱洞一般深0.5~0.6M,最深地达1M以上.现存柱洞内有木柱腐朽后地木灰,呈银灰色粉末状,木灰尤以接近柱石地底部最密集,厚度0.1~0.25M.其中有地夹有碎陶片、红烧土等物,也有少部分地柱洞口部填土较硬,与柱洞外面地夯土不易区分.其中主体殿堂地檐柱柱洞在口部往往堆积有经火烧成红色地草拌泥块和夯土块(如檐柱54、83、249、250、253号柱洞等>.以54号柱洞为例,呈圆筒状,口径0.40~0.42M,深0.75M,洞内堆积可分为两层.上层为红烧土块,厚0.42~050M,高出洞口,在洞口外形成一个直径0.32M地红烧土圆柱,高约10厘M.下层为厚0.25~0.32M地黑灰土.有地草拌泥红烧土块地外侧是光面,里侧有夹木板和木柱地印痕.有地被火烧成红色地夯土块平面上布有密集地夯窝,而其一侧面是光面,推测这些都是主体殿堂被火烧毁后从房顶或墙壁倒塌下来地.为了解柱洞地施工程序和结构,我们解剖了140号和130号檐柱柱洞.140号柱洞为西面和北面内排回廊檐柱地角柱.口距地表深0.8M,口径0.3M,直筒形,深0.56M,洞内深至35厘M开始出现木灰,越往下木灰越多,接近柱础石以上最厚,呈现银灰色粉末状.柱洞地一半压在柱础石上,另一半在石础外面.柱基槽口长 1.65M,宽1M,斜壁内收,底径0.96M,深0.76M,柱基槽立柱后回填夯土.夯土地颜色,口部以下5厘M为红黄夯土,其次为约0.5M含坷垃地褐色夯土,再下面柱石周围为一层暗褐夯土,夯土纯净,质地坚硬.柱础石呈不规则状,长54厘M,宽45厘M,厚16厘M.在大柱础石地北边地柱础石和槽壁之间,还填有三块小石头.大柱础石平放在暗褐色地夯土上面.130号柱洞为西面回廊檐柱,我们从洞口直接切割至柱基槽底上.从剖面观察,柱洞口小底大,洞内有木灰,柱洞底上有柱础石多块,最上面是紫色砂石,下面是两层青石,再下面是六块鹅卵石,鹅卵石下面是一层石片,最下面是一块大石板.另外,126号柱洞地柱础石为两层,上层二块小石板,下层一块大石板.通过以上柱洞地解剖,使我们了解到柱洞地施工程序,是在宫殿建筑需要立柱地位置,先挖一个面积大于柱础石地柱基槽,在槽基底部安置柱础石,为了达到宫殿建筑地一定高度,有时柱础石往往由数块叠垒而成.立好木柱后,将基槽重新夯实.柱基槽柱基槽,是夯土台基筑成以后为置础立柱而挖成地.形状有方形、圆形、长圆形、鞋底形等几种.方形和圆形地口径约1M,长圆形和鞋底形地口径长约2M,宽约1M.基槽壁皆倾斜,口大底小.基槽一般深0.5~0.7M,最深地达1M以上.柱基槽挖成以后,置柱础石于基槽地底部,然后立木柱于柱础石之上,最后将柱基槽重新层层夯打坚实.一般基槽内地夯土为深褐色,含夯土坷垃,质地很坚硬,与柱基槽外面地夯土有区别.从众多长圆形、鞋底形地檐柱柱基槽来观察,一般小头都朝向殿堂,说明立柱时,木柱是先倒放在里边,一端伸入坑内,然后从里向外慢慢拉起竖直.因为木柱沉重不易上举,或左右摇动,因此将柱基槽口部挖长,形成鞋底或长圆形状.柱础石柱础石,安置在柱洞底部,以承木柱.一般都是未经加工地天然石板,形状不甚规则,大小也不一致,一般都有一平面.根据柱洞大小地不同,柱础石大致可分成两类.一类是主体殿堂,包括回廊和塾房檐柱地柱础石,另一类是主体殿堂墙基,包括回廊墙基、塾房墙基以及小挑檐柱洞中地柱础石.檐柱柱洞中地柱础石,最大地一块长90厘M,宽58厘M,厚25厘M.一般地长50厘M,宽约40厘M,厚约20厘M.柱础石有地是一洞一块,也有一洞数块叠垒而成地.小桃檐柱和墙基中地柱础石一般都较小,长、宽皆为20~30厘M,厚20厘M左右.以西面回廊墙基中地159号柱洞为例,柱洞口径约20厘M,柱洞地间距100厘M左右.墙基内地柱础石都无柱基槽,因为墙基槽本即可代替柱基槽地作用.柱础石地石质多为青石,其次是红砂石.此外,还有一些暴露在夯土台基外面地柱础石,推测有地是原来地柱洞被破坏了.3.学术观点第一号宫殿地年代问题第一号宫殿建筑基址地上面有二里头文化四期地灰坑,下面叠压着二里头文化二期地灰坑,宫殿基址里面包含有二、三期之间地陶片,宫殿基址应属于二里头文化三期.三期文化在二里头遗址分布最为普遍,文化层堆积比较厚,是二里头遗址地繁盛阶段.三期文化地年代,根据14C测定,经树轮校正,年代为公元前1450±155年.对于商代积年地一般看法是始于公元前十六七世纪,公元前1450±155年已属此范围之内.二里头遗址第一号宫殿基址地年代可能为商代早期.第二号宫殿建筑基址地年代从层位关系来看,第二号宫殿基址叠压在二里头遗址二期文化层之上.并且在它地上面发现有三期和四期地路土层及晚于二里头遗址四期地文化层.而第二号宫殿基址地本身所出地陶片均属于二里头遗址地三期.因此,第二号宫殿建筑无疑是属于二里头遗址三期.宫殿建筑地废弃年代当在二里头遗址地四期之后.在基址上面叠压着相当于二里冈上层商文化层偏早地文化和灰坑.申明:所有资料为本人收集整理,仅限个人学习使用,勿做商业用途.。
考古视野下的二里头文化韧性、社会转型与社会崩溃
![考古视野下的二里头文化韧性、社会转型与社会崩溃](https://img.taocdn.com/s3/m/70ad713691c69ec3d5bbfd0a79563c1ec5dad715.png)
考古视野下的二里头文化韧性、社会转型与社会崩溃作者:***来源:《文物春秋》2022年第02期【关键词】二里头文化;社会崩溃;文化韧性;社会转型【摘要】二里头文化是研究中华文明起源的关键点之一,以往研究多围绕该考古学文化与传世文献记载中的“夏文化”的关系进行缀合,而忽略了从考古学本位出发,对二里头文化的社会发展情况进行研究,尤其是对二里头社会的衰落与崩溃的探讨付诸阙如。
依据二里头文化以及同时期其他遗址的考古发现,结合社会崩溃理论和“双重过程”政治理论,对二里头文化的社会转型与社会崩溃进行了探讨,认为二里头文化在二、三期之间发生社会转型与二里头社会和政治发展联系紧密,而二里头文化四期的崩溃则是其“亲远疏近”且疲软的外交政策的后果。
但是,二里头文化的礼制思想与实践最终还是作为一种文化韧性被之后的物质文化所继承并发扬。
作为东亚地区青铜时代最早的考古学文化,二里头文化一直在中国上古史研究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但有关二里头文化衰落与崩溃的研究却付诸阙如。
当今社会的复杂状况为考古学者考察历史时期之前的社会崩溃提供了一手的观察材料,包括社会崩溃的原因与过程,社会重组所展现的韧性,以及相应的社会转型。
本文尝试摆脱“文献—考古遗存相缀合”的研究模式,回归考古学本位,以二里头文化二、三期之交与二里头文化四期晚段的物质遗存为基础,结合社会崩溃理论和政治人类学相关理论,探讨二里头文化转型与衰落的成因。
有关社会崩溃的研究,自美国人类学家贾雷德·戴蒙德的《Collapse:How Societies Choose to Fail or Succeed》[1]问世以来,引起了西方诸多考古学家、人类学家的广泛关注,其中不乏质疑与批判[2],但在中国考古学界却并未引起相应的重视。
因此,在本文展开前,有必要对相关概念进行简单介绍与界定。
(一)社会崩溃“社会崩溃,往往表现为政治实体的碎片化和文化传统的中断,如主导地位的政治思想、信仰体系,甚至语言、文字系统的消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
第四单元二里头文化的探索
第4课二里头文化中的疑难问题知识目标
1、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
2、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3、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
4、夏朝有没有文字
能力目标
1、理解一般村落遗址与都邑遗址的区别
2、理解对同一种事物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论不同
3、了解考古发掘及研究工作的基本常多角度看问题
4、养成探究历史问题的兴趣
5、深入体会人类认识历史问题的复杂性、艰巨性
情感目标
1、关注早期人类社会生活状况
2、考古工作者科学严谨的研究作风
教学重点
了解二里头遗址研究中的疑难问题。
明白它们的现实意义。
教学难点
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
教学方法
问题探究、比较法
教学过程
本课教材主要从四个方面向学生介绍了我国二里头文化中存在的疑难问题:二里头遗址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的性质、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夏朝有没有文字?这四个问题的提出,一方面向学生介绍了二里头文化的考古意义,同时也向学生展示了考古工作者科学的探究精神,严谨的工作作风。
在人类历史发展的长河中,遗留下许多未解之谜。
科学家通过大量艰辛的工作,对历史遗留下的各种痕迹进行了深入细致的探究,为解开这些历史之谜,提供了富有建设性的成果和借鉴。
了解这些历史之谜及其探究过程,可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初步了解解开人类社会发展之谜的方法,有助于理解对人类历史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接近真理的过程。
本课引言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引用古代文献《竹书纪年》的记载,加上二里头遗址考古发掘的材料,亮出一家之说:二里头遗址就是夏都斟鄩,这种说法的凭据是什么?有没有道理?它激起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动力。
第二部分:明确提出要探究的主要问题,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对应关系如何?夏朝有没有文字?把学生萌发的好奇心引入二里头遗址的考察,引向夏文明的探索。
第三部分:列出三个重要的概念,斟鄩与西亳、夏文化、二里冈文化,科学细致的区分为学生深入认识学习夏文化提供路径,同时引导学生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历史创新思维的意识与习惯。
第一目“二里头是夏都还是商都”
教材讲了三个问题。
1.都邑遗址:教材首先明确肯定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2.判断方法:一般从遗址中的布局、建筑、设施、工坊四个方面论证说明二里头遗址是都邑遗址。
教材的展示顺序:首先它是经过整体规划设计的古代人类活动场所,这在二里头遗址中有明确的表现;其次它的居所遗址所反映出当时的建筑规模宏大、雄伟壮丽,这类建筑不是一般平民百姓的房屋,不是一般的生活建筑,它是王者的活动舞台,都邑的政治中心──宫殿;再次是宫殿周围的墓穴、水井、道路、灰坑,这里应该是为王者服务的普通民众的生活区;再其次教材述说了各种布局合理、分工明确的铸铜、制陶、制骨等手工作坊。
以上四点足以证
明这个遗址是一处古代某个王朝的首都,以上内容建议由学生概括整理;3.提出问题──夏都还是商都:二里头遗址究竟是夏朝的夏都斟鄩还是商朝的商都西亳?专家学者各有说法,课文介绍了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有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另一部分学者认为二里头遗址是商都西亳。
建议教师在此处补充第一种学术观点的具体论述。
A.二里头遗址是夏都斟鄩;夏王朝是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个王朝。
据《竹书纪年》记载夏王朝的第三个王(启之后)太康定都斟鄩。
《史记·夏本纪》云:“太康居斟鄩、羿亦居之,桀又居之。
”斟鄩在何处?1959年,考古工作者在洛阳辖区偃师二里头进行考古发掘,经碳14测定,其绝对年代,相当于夏代。
距今约有4 000年的历史,是一座大型都城遗址。
考古学家认为二里头文化遗址就是夏代都城遗址,即斟鄩的所在地。
夏代的太康、仲康、夏桀曾建都于此。
《帝王世纪》记载:太康在位29年。
《通鉴外纪》记载:仲康在位13年,夏桀在位52年,夏朝都斟鄩计94年。
B.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是商都西亳;商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二个王朝,原是夏的一个诸侯国。
商部族活动的主要地区是河南的北部、东部,河北的南部和山东的西南部,汤最后的定居地区是河南东部的商丘,史称南亳。
商汤在伊尹的协助下,举兵西进,逼近夏都斟鄩。
夏军纷纷投降,倒戈助商,夏亡商立。
商汤攻克夏都斟鄩之后,决定在夏都附近另建新都。
新都建成后,商汤从南亳迁此,史称西亳。
1983年,中国社科院在洛阳偃师尸乡沟、大槐树、塔庄一带进行了考古发掘,发现了这座商城遗址。
商城总面积为190万平方米。
城内南中部有宫殿遗址。
宫城成正方形。
大殿之后,有几座宫殿建筑,东西对峙,系王宫所在地。
城内道路纵横,井然有序。
城外有环城马路。
这座规模宏大的商城,显然是按照都城的规格建造的。
据碳14测定的绝对年代,是商城早期与晚期的城池。
偃师尸乡的商文化遗址,就是商都西亳的所在地。
到此处建议教师明确告诉学生目前也有一些专家对以上分析有种种质疑和否定,古书中记载的夏都斟鄩和商都西亳到底在哪里,有待进一步考古发掘研究勘正。
第二目“二里头遗址的性质”
教材介绍了两个问题。
1.遗址层与文化期的对应。
二里头遗址有一、二、三、四期,分别代表二里头文化的一、二、三、四期;2.文化的断代定性。
对于二里头的四个文化期,其文化属性是夏文化还是商文化,考古界中存在着不同的认识。
教材介绍了4种看法。
一种意见认为,二里头四期的遗存,因为各期一脉相传,属同一类型,都属于夏代的遗存。
第二种意见认为一、二、三期与四期有较大的不同,前者属夏文化,四期遗存属于商文化。
第三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二属夏文化,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
第四种意见认为二里头的一期属夏文化,二、三、四期遗存全属商文化。
当然还有一些其他的分析,歧异颇多。
建议教师请学生列表比较归纳。
归纳项应该包括看法、主张、原因等。
通过做学思之窗的练习加深印象。
第三目“谁继承了二里头文化”
二里头文化最终发展去向?它被谁继承?表现为什么文化形态?这是二里头遗址考古工作者力求弄明白的问题。
教材在此讲述三个问题。
1.二里冈商文化。
引入了二里冈商文化的概念,2.二里冈文化特征:通过与二里头文化比较得出二里冈文化特征,建议教师从以下五个方面引领学生进行归纳比较二里冈文化特征。
A.分布地域;B.碳素测定;C.陶器种类;
D.青铜样式;
E.墓葬格式。
3.继承方式置疑。
第四目“夏朝有没有文字”
教材讲述了四个问题。
1.甲骨文:先从商朝文字入手,明确表述商是有文字的王朝,它的文字就是甲骨文。
建议教师展示几个甲骨文文字,并简单介绍甲骨文,以激发学生对中国汉字由来的兴趣。
2.中国文字应有萌芽期:甲骨文是一种比较成熟的文字,那么按照文字形成发展的一般规律,在甲骨文成熟以前,应该有一个中国相象文字的萌发期,郭沫若提出的这一假设引起人们的赞同关注和思考。
顺此思路,专家学者提出以下问题:文字萌发过程是否从夏朝开始?夏朝是否有文字?3.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教材在本目中客观地展示了二里头文化三期陶器刻画符号拓本,一期2处,三期46件,此处建议教师按以下方式组织教学,要求学生结合课文内容观察拓片,归纳陶器刻划符号的特点:部位──集中在陶器口部;方法──烧好后刻上、有一次刻成、有多次刻成;形状──竖道、十字、交叉、井字等;结论──接近象形文字。
4.置疑:它们表达什么意思?是不是文字?目前专家断言,这些问题的解决为时不远。
将为研究夏朝、夏文化、二里头文化提供更多的资料。
以上疑问,目前的研究尚未超出推论的范畴,二里头文化与夏文化的关系,仍有待于考古研究的新成果,例如文字的发现、夏都斟鄩的确定。
有专家说,“随着二里头遗址勘察发掘与研究工作的不断深入,它在探索华夏文化的源流、中国早期文明与国家形成上所具有的重要意义也将进一步彰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