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解读-黄智铭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解读讲解稿ppt课件
距离或远距离观察病灶,了解其肉眼形态、
发育样式、有无凹陷、局部性状和范围;
其次,通过改变大肠内的空气量,可观察
病灶的硬化程度和周围皱壁的集中情况,
可利用空气量的变化使病灶形状发生改变,
并以此判断病灶的黏膜下侵犯程度;最后,
它能接近病灶观察其微小构造并进行隐窝
的具体分型,这一方法使肿瘤侵犯程度的
判断准确率显著提高,其实用性得到广泛
非着色性染色剂靛胭脂(Indigo Carmine) 是目前最常用的黏膜染色剂, 0.2%0.4%的靛胭脂水溶液具有最佳的染色 效果。
-
11
通过染色内镜发现的大肠平坦性病变,识别 限局性粘膜发红改变对于病变识别更为重要
-
12
粘膜染色技术
乙状结肠颗粒均一型侧向发育型肿瘤
-
13
常用染色剂的选择
靛胭脂(0.4%) 常用于胃和肠粘膜染色
19
应用腺管开口分型诊断
I
II
IIIs
IIIL
IV
Vi
-
VN
20
超声内镜技术
已有充分证据显示超声内镜技术有助于准确 判断早期和进展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 已公认超声内镜是诊断大肠黏膜下病变 的最佳检查方法。
-
21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分为隆起型和平坦型
隆起型(I型 ):病变明显隆起于肠腔,基底部直 径明显小于病变的最大直径(有蒂或亚蒂型); 或病变呈半球形,其基底部直径明显大于病变头 部直径。此型根据病变基底及蒂部情况分为以下 三种亚型。
2008年8月30日
提交肠道学组讨论,但仍有部分争论,最后投票形式 解决争议部分
-
2
共识小组组成
主任委员:李兆申 顾问:张齐联 于中麟 徐富星 周殿元 王崇文 组 长:姜 泊 副组长:项 平 张澍田 郭强 王帮茂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
内镜下早期大肠癌的诊断与治疗标签:大肠癌;诊断;治疗;内镜大肠癌(colorectal cancer)是最常见的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起病隐匿,早期无明显症状,临床确诊时,常已到中晚期,疗效欠佳。
早期大肠癌为癌细胞的浸润在黏膜及黏膜下层这一范围的任意大小结直肠癌[1]。
由于病变对肠壁侵犯浅,复发及转移率低,预后良好,5年生存率可达97%,而进展期大肠癌5年生存率仅为40%~50%[2]。
因此,大肠癌的早期发现和诊治对预后至关重要。
本研究对此疾病的内镜诊断、治疗的情况进行综述如下。
1内镜下分型的情况早期大肠癌可根据其在内镜之下的表现分为侧方发育型(LST)、表面型、隆起型这三型。
隆起型又称Ⅰ型,可分为有蒂型(Ip)、亚蒂型(Isp)和广基型(Is)。
表面型还可以称为Ⅱ型,其可分为Ⅱa表面隆起型、Ⅱb表面平坦型、Ⅱc表面凹陷型三型。
Ⅱa还可以包括表面隆起中心凹陷(Ⅱa+Ⅱc)、表面隆起伴假性凹陷(Ⅱa+dep)两个特型。
Ⅱc还包括表面凹陷边缘隆起型(Ⅱc+Ⅱa)。
表面平坦型与表面凹陷型又称为denovo癌[3]。
侧方发育型(LST)为向侧方生长比向上方生长强的一种低隆起病变,瘤体较大,病变最大直径在10 mm以上,外观为颗粒状或结节状群集,又称Ⅱa群簇型。
分为颗粒型和非颗粒型。
前者又分为颗粒均一型(homogeneous type)和结节混合型(nodular-mixed type),后者分为扁平隆起型(flat elevate type,FLST) 和假凹陷型(pseudo depressed type,FLST)。
2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诊断内镜对隆起型大肠癌的检出率很高,可在直视下观察并取活检,而平坦和凹陷型病变往往容易漏诊。
2.1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用色素喷洒于大肠黏膜,使普通内镜不能观察到的病变变得明显,并使表面凹凸明显。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业已证明能明显提高微小病变的发现率,并能更清晰显示所见病变的边界与表面结构,有利于内镜下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0版:中国结直肠癌早诊早治专家共识(主整版)结直肠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其发病率呈逐年攀升趋势,严重危害人民身体健康。
早期诊断与早期治疗是改善结直肠癌患者预后、减轻人群疾病负担的关键所在。
但目前我国结直肠癌患者早期诊断及治疗率偏低,积极推动规范的结直肠癌早诊早治是进一步改善我国结直肠癌患者预后的关键。
一、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趋势结直肠癌是一种常见的恶性肿瘤,其新发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3位及第2位,死亡病例数在全世界男性、女性中分别排名第4位及第3位[1]。
发达国家结直肠癌发病率明显高于发展中国家。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生活方式的改变,尤其是膳食结构的改变,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日渐增高,已跃居城市恶性肿瘤发病率第2位(33.17/10万),死亡率第4位(15.98/10万),农村地区恶性肿瘤发病率(19.71/10万)和死亡率(9.68/10万)第5位[2]。
结直肠癌在我国东部地区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分别为33.88/10万和15.65/10万、中部地区为24.79/10万和12.54/10万、西部地区则为24.78/10万和12.21/10 万[3]。
随着诊疗技术的发展,结直肠癌的5年生存率不断提高。
美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已达到64%左右;欧洲如德国、法国和英国等国家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也超过60%。
近年来中国的结直肠癌总体5年生存率也有了很大提高结肠癌5年生存率已经达到57.6%崖肠癌5年生存率为56.9% , 但仍低于欧洲和美国,也低于亚洲的日本和韩国[4],原因是我国结直肠癌早期诊断率总体偏低。
美国结直肠癌诊断病例中I〜II期占39% , m期和IV期分别占32%和24%[5]。
虽然我国37家三甲医院统计数据显示结直肠癌患者I期占13.9% , II期占26.7% , III期和IV期结直肠癌分别占34.6%和23.7%[6]O我国由于各个地区和医院诊治水平参差不齐,总体早期结直肠癌患者占比约20%〜30% ,大部分患者诊断时已是中晩期。
(优选)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解读讲解稿
ACF可能为大肠肿瘤标记己引起关注
有助于发现和诊断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技术
• 结肠镜单人操作插入法 •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 放大内镜技术及放大内镜下肿瘤性病变
的腺管开口分型 • 超声内镜技术
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肠道学组, 中华消化内镜杂志,2008,25,617-620
结肠镜单人操作插入法
– 有蒂型(Ip):病变基底有明显的蒂与肠壁相连; – 亚蒂型(Isp):病变基底有亚蒂与肠壁相连; – 广基型(Is):病变明显隆起于黏膜面,但病变基底无
明显蒂部结构,基底部直径小于或大于病变头端的最 大直径。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 平坦型(II型):病变为紧贴黏膜面的地毯样 形态,可略隆起于黏膜面或略凹陷于黏膜面, 病变基底部直径接近或等于病变表层的最大直 径,此型分四种亚型。
应用腺管开口分型诊断
I
II
IIIs
IIIL
IV
Vi
VN
超声内镜技术
• 已有充分证据显示超声内镜技术有助于 准确判断早期和进展期大肠癌的浸润深 度;已公认超声内镜是诊断大肠黏膜下 病变的最佳检查方法。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分为隆起型和平坦型
隆起型(I型 ):病变明显隆起于肠腔,基底部直 径明显小于病变的最大直径(有蒂或亚蒂型); 或病变呈半球形,其基底部直径明显大于病变头 部直径。此型根据病变基底及蒂部情况分为以下 三种亚型。
IIIL型 Isp
放大内镜下肿瘤性病变的陷窝分型
类型 Ⅰ
形态
特点 圆形(正常pit)
pit大小(mm) 0.07±0.02
临床意义 正常黏膜
Ⅱ
星形或乳头状
0.09±0.02
炎性病变或增生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2019,上海)∙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上海)∙国家消化道早癌防治中心联盟∙中华医学会消化内镜学分会∙中华医学会健康管理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消化内镜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健康管理与体检专业委员会∙中国医师协会内镜医师分会内镜诊疗质量管理与控制专业委员会∙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国家消化内镜质控中心∙中国抗癌协会肿瘤内镜学专业委员会一、前言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其发病率在全球居于恶性肿瘤第3位,死亡率高居第2位,是占全球发病和死亡首位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1],严重威胁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
近来随着我国生活方式及饮食结构的西化,结直肠癌发病率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3,4],已成为我国消化系统发病率第2位、患病率第1位的恶性肿瘤[5,6]。
2018年预计我国结直肠癌新发病例超过52.1万,死亡病例约24.8万,新发和死亡病例均接近全世界同期结直肠癌病例的30%[7],疾病负担沉重。
因此,降低我国结直肠癌的死亡率和发病率既是刻不容缓的重大临床关键问题,也是实现十九大报告中"健康中国"这一宏伟战略的具体措施。
目前我国结直肠癌5年生存率远低于美国及日韩[8],85%以上的结直肠癌发现即已属晚期,即使经过手术、放化疗、靶向治疗等综合治疗,患者的5年生存率仍明显低于40%;相反,早期结直肠癌治疗后5年生存率可超过95%,甚至可以完全治愈。
现阶段我国早期结直肠癌的诊断率低于10%,明显落后于日本(1991年早期诊断率已达到20%)和韩国(2009年已超过20%)[8,9]。
因此,为改变我国结直肠癌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低早期诊断率的现状,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措施亟待在国内推广。
欧美等发达国家已建立起较为完善的国家结直肠癌筛查体系,我国结直肠癌筛查始于20世纪70年代[10],目前在部分省市或地区有区域性结直肠癌筛查项目开展[11,12,13]。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流程专家共识意见解读PPT课件
$number {01} 汇报人:xxx
2023-12-23
目录
•意见解读 • 实施与推广 • 总结与展望
01 引言
目的和背景
1 2
3
提高结直肠癌早期发现率
通过规范的筛查流程,提高结直肠癌的早期发现率,降低死 亡率。
组织协调
建立多部门协作机制,卫生、财 政、医保等部门共同参与,形成 工作合力,推进筛查工作的顺利 实施。
医疗机构和医生的参与和培训
医疗机构参与
各级医疗机构应积极参与早期结直肠癌筛查 工作,设立专门的筛查门诊或窗口,提供便 捷的筛查服务。
医生培训
加强对医生的培训和教育,提高医生对早期结直肠 癌筛查的认知和技能水平,确保筛查的准确性和有 效性。
对个人和社会的建议和呼吁
个人
建议个人积极参与结直肠癌的早期筛查,了 解自身健康状况,及时发现并治疗潜在问题 。
社会
呼吁社会各界加强对结直肠癌早期筛查的宣 传和普及,提高公众认知度;同时加大对相 关研究和技术的投入,推动结直肠癌早期筛 查事业的发展。
THANKS
准确性较高,无创伤性,但辐射剂量较大 ,不适合频繁检查。
灵敏度和特异性较高,可发现早期病变, 但成本较高。
针对特定人群的筛查建议
有家族史的人群
建议提前进行筛查,并加强随访 和监测。
有肠道症状的人群
如长期便秘、腹泻、血便等,应 及时进行筛查。
炎症性肠病患者
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以及时 发现并处理可能的并发症和癌变
。
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患者
应根据具体病情和医生建议进行 个性化的筛查和治疗方案制定。
06
实施与推广
2024经内镜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组织取样及类器官培养专家共识(完整版)
2024经内镜消化系统常见恶性肿瘤组织取样及类器官培养专家共识(完整版)消化系统恶性肿瘤是全球主要的癌症病种,其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前列。
部分进展期肿瘤需要接受化学治疗、放射治疗、靶向药物治疗或者免疫治疗。
肿瘤对治疗的敏感性是决定患者临床结局的关键因素。
肿瘤类器官可较好保留原始肿瘤的遗传学特征与生物学行为,可用于评价治疗敏感性。
消化内镜对消化系统肿瘤取样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国内尚无关于经内镜消化系统恶性肿瘤组织取样及后续相关类器官培养的共识。
2024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医工交叉协作组组织全国领域内权威专家讨论,结合国内外循证与生物实验证据,形成了内镜取样与类器官培养专家共识,以期规范各医疗机构与类器官培养平台操作。
本共识包括内镜取样适应证与伦理、内镜取样、样本存储与运输和类器官培养等4个部分,共15条陈述。
类器官作为一种可模拟原始组织形态、细胞成分和遗传特性的三维细胞培养形态,已被广泛用作研究发育和疾病的模型[1, 2]。
近年来,随着临床肿瘤精准治疗的深入开展,对肿瘤治疗(化学、靶向、放射、免疫)效果的精准预测已成为热门领域。
既往一般通过患者的临床特征、肿瘤分期、影像学特征、分子学标志物,甚至联用人工智能来预测肿瘤对治疗敏感与否[3, 4, 5, 6, 7, 8]。
但这些预测都是间接的,我们更迫切地需要获取更直接的肿瘤敏感性数据。
传统的消化道肿瘤机制研究及敏感性试验采用肿瘤细胞系、动物模型,以及患者来源肿瘤异种移植模型[9]。
前者的缺点在于突变的细胞系已无法反映原始肿瘤的特性,后两者的缺点在于造模时间长、费用高、难以高通量应用,部分模型也难以反应原始肿瘤的特性;而类器官则可较好地弥补这几者的缺陷[10, 11]。
患者来源的肿瘤类器官(patient-derived organoids,PDO)的样本主要通过外科手术切除、活组织检查及采集循环肿瘤细胞等方式获得[11]。
通过外科手术获取样本,患者术后需等待较长时间才能得到敏感性检测结果。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
09 …”
;
■ 中国早期大肠癌 内镜诊治 共识意见
P w e Po nt o r i
. . .
.
…
.
.
..
,
..
.
Z HONGGUO Xl 0HUA JNG A NEI I
10
中国早期大肠癌 内镜诊 治共识意见 ●
11 l… i t l Dges l … l
…
ii ; v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e
一 中国早期大肠癌 内镜诊治共识意见
早期大肠癌及大肠癌前病变 内镜 随访
・
・
・
・
无癌变 的良性腺瘤在行内镜切除后按 以下时段行全结肠镜 随 访 :术 后 3 月 及 术后 一 年 各行 全 结肠 镜 检 查 一 次 , 以 个 后 每 年一 次 连 续随 访 。 早期大肠癌 内镜治疗后:术后3 、1 个月定期全结肠镜 、6 2 随访,无残留或复发者以后每年一次连续随访 有残留或 复发者视情况继续行 内镜下治疗或追加外科手术切除,每 3 个月随访一次,病变 完全清除后每年一次连续随访。 伴有异型增生的炎症性肠病每6 月随访一次,行全结肠 个 镜检查并多位点活检 。 腺瘤性息肉病行保肛手术者 ,每6 月随访一次重点检查 个 直 肠 残 端 ,发 现腺 瘤 时 及 时行 内镜 下 治疗 。
07 …”
i ’
■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
有助于发现和诊断早期大肠癌 的内镜技术
结肠镜单人操 作插 入法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 术 放大 内镜技术及放 大 内镜 下肿瘤性病变 的陷窝
分 型
结肠 镜单人 操作插入 法
・
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单人操作法可提高早期大肠癌的 检出率,但单人操作法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中国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内镜诊治专家共识(2023版)》解读PPT课件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性别、家族史、饮食习惯等。例如, 随着年龄的增长,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发病率逐渐升高;有家族史的人群患病 风险增加;长期高脂、高蛋白饮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临床表现与诊断方法
临床表现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临床表现因肿瘤类型、大小、部位而异。常见症状包括腹痛、腹胀 、消化道出血、吞咽困难等。部分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仅在体检或其他检查时偶然发现
分类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可分为良性、交界性和恶性。良性肿瘤包 括平滑肌瘤、脂肪瘤、血管瘤等;交界性肿瘤如神经鞘瘤、 节细胞神经瘤等;恶性肿瘤如胃肠道间质瘤、平滑肌肉瘤等 。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发病原因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的发病原因尚未完全明确,可能与遗传、环境、生活习惯等 因素有关。例如,平滑肌瘤可能与慢性刺激、炎症或创伤有关;胃肠道间质瘤 可能与基因突变有关。
适应证与禁忌证
适应证
消化道黏膜下肿瘤诊断明确,无 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且符合 内镜下切除指征的患者。
禁忌证
严重心肺功能不全、凝血功能障 碍、无法耐受内镜手术等患者。
操作前准备及评估
术前准备
完善相关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心电图等 。术前禁食、禁水,并进行肠道准备。
风险评估
评估患者的手术风险,包括手术难度、术中出血 风险、术后并发症等。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措施
出血预防与处理
术前评估患者凝血功能,术中精细操作,术后密切观察出血情况 ,必要时采取止血措施。
穿孔预防与处理
熟练掌握内镜操作技巧,避免过度牵拉和撕裂黏膜,术后密切观察 患者腹部症状和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穿孔。
感染预防与处理
严格遵循无菌原则,规范使用抗菌药物,术后密切观察患者感染指 标,及时处理感染。
2023版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PPT课件
指某些具有潜在恶性转化的病变,如腺瘤性息肉 、锯齿状腺瘤等。
分类
根据组织学类型和恶性程度,结直肠癌可分为腺 癌、鳞癌、小细胞癌等。
发病原因及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
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遗传 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等遗 传性疾病可增加患病风险。
1
饮食因素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红肉 过多摄入等不良饮食习惯与
筛查方法
主要包括粪便隐血试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肛门指检及结肠镜检查等。
内镜下切除术适应证与操作技巧
适应证
适用于T1期(肿瘤浸润黏膜层或黏膜下层)且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
操作技巧
包括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SD),要求操作者熟练掌握内镜技术,确保完整切除病 变组织。
术后随访管理策略
最佳治疗效果。
治疗方式
02
根据病变性质、部位及大小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治疗方式,如
内镜下切除、消融等。
并发症预防与处理
03
治疗过程中需密切关注患者生命体征,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
现的并发症,确保患者安全。
04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诊治进 展
早期结直肠癌定义及筛查方法
早期结直肠癌定义
指癌组织浸润局限于黏膜层或黏膜下层,无论有无淋巴结转移的结直肠癌。
03 内镜诊治原则与技术要点
内镜检查前准备
01
02
03
肠道准备
检查前需进行肠道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备, 包括饮食调整、肠道清洁 等,确保肠道清洁度达标 。
知情同意
向患者充分解释内镜检查 的目的、过程及可能的风 险,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
风险评估
对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包 括年龄、病史、用药史等 ,以确定是否适合进行内 镜检查。
《中国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共识(2023年版,广州)》解读PPT课件
03
加强对患者的教育和宣传,提高患者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
认知和重视程度,促进早期筛查和干预的普及。
THANKS
分工
包括来自全国各地的20余位消化内 镜、肿瘤、病理等领域的知名专家
共识内容逐条解读
共识一: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
强调结直肠癌的筛查和早期诊断的重要性,推荐使用粪便隐血试验、血清 肿瘤标志物等方法进行筛查。
对于高危人群,如家族遗传史、肠道息肉病史等,应定期进行结肠镜检查 。
共识内容逐条解读
共识二:结直肠癌的内镜治疗
电子染色技术
利用内镜图像处理技术实现电子染色 ,如i-Scan、FICE等,能够实时显示 黏膜表面的微血管和微结构变化,提 高病变识别率。
03
内镜下治疗技术及其选择策 略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应症与操作技巧
适应症
EMR主要适用于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治疗,如腺瘤性息肉、平坦型或凹陷 型病变等。对于直径小于2cm且局限于黏膜层的病变,EMR可实现根治性切除。
05
专家意见汇总与解读
专家组成员介绍及分工情况说明
组长
李兆申(中国工程院院士,海军军医 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消化内科主任)
成员
专家组根据各自的专业领域和经验, 对共识内容进行了深入的讨论和修改 ,最终形成了共识的定稿。
副组长
令狐恩强(解放军总医院消化内科主 任)、王贵齐(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 医院内镜科主任)
04
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随 访管理策略
随访对象确定和风险评估
随访对象
包括结直肠腺瘤、炎症性肠病、遗传 性结直肠癌综合征等高危人群,以及 已接受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切除的早期 结直肠癌患者。
风险评估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学习
伴有异型增生的炎症性肠病每6个月随访1次,行全结肠镜 检查并多位点活检
腺瘤性息肉病行保肛手术者,每12个月随访1次,重点检
查直肠残端,发现腺瘤时及时行内镜下治疗
2019/7/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2019/7/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检、透明帽辅助的黏膜切除术及结肠某些位置的反转观察 尚有证据显示单人操作法结肠镜诊断的并发症低于双人操作法
2019/7/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优势:
能明显提高微小病变的发现率 能更清晰显示所见病变的边界与表面结,有利于内镜下初
步判断病变性质。
非着色性染色剂靛胭脂(Indigo Carmine)是目前最 常用的黏膜染色剂,0.2%-0.4%的靛胭脂水溶液 具有最佳的染色效果
尤其伴异型增生者,应视为癌前病变
2019/7/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三、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两类基本型:隆起型和平坦型
隆起型(I型): 病变明显隆起于肠腔,基底部直径明显小于病变的最大直 径(有蒂或亚蒂型);或病变旱半球形,其基底部直径明显 大于病变头部直径
此型根据病变基底及蒂部情况分为以下3种亚型:
有蒂型(Ip):病变基底有明显的蒂与肠壁相连 亚蒂型(Isp):病变基底有亚蒂与肠壁相连 广基型(Is):病变明显隆起于黏膜面,但病变基底无明显
蒂部结构,基底部直径小于或大于病变头端 的最大直径
2019/7/17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Ip
2019/7/17
Isp
Is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松江区中心医院消化科学习专用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筛查与内镜诊治指南(2014年-北京)
早期结直肠癌内镜下分型
活组织病理学检查
对于较小的隆起型病变,可先取1~2块标本,也可不行活检而尽早完整切 除病变后送检。 对于较大的隆起型病变,建议取标本2~4块。 对于平坦型的病变,单一部位活检不能反映病变的全貌,多块活检则可能 导致黏膜层与黏膜下层纤维化,增加后续内镜下切除难度,建议不进行活 检而尽早整块切除病变后送检。 若具备NBI等高级内镜检查手段、在充分征求患者的意见并在获得患者知 情同意的前提下,可进行诊断性ESD
定义和术语
1. 早期结直肠癌:局限于结直肠O肿瘤分类:结肠或直肠发生的上皮恶性肿
瘤,只有穿透黏膜肌层、浸润到黏膜下层时才被认为是恶性的。
2. 上皮内瘤变:低级别上皮内瘤变(LGIN) ;高级别上皮内瘤变
(HGIN):重度异型增生、原位癌、原位癌可疑浸润及黏膜内癌。
术后处理:术后第1天禁食;密切观察血压、脉搏、呼吸等生命体征的变 化,进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如临床表现及相关检查无异常,术后第2天 进食流质或软食。
术后用药:对于术前评估切除范围大、操作时间长、肠道准备差、穿孔风 险高者,可以考虑预防性使用抗生素。参考卫生部抗菌素使用原则,应选 用第2代或3代头孢菌素,可加用硝基咪唑类药物。术后用药总时间一般不 超过72h。评估认为出血风险较大者,可酌情使用止血药物。
危险因素
年龄、家族史、炎症性肠病、生活方式和饮食方式(西式 膳食、吸烟、超重或肥胖)、2型糖尿病
筛查
筛查对象 (1) 年龄50~75岁,男女不限;
(2) 粪便潜血试验阳性; (3) 既往患有结直肠腺瘤性息肉、溃疡性结
肠炎、克罗恩病等癌前疾病。
筛查方法
粪便潜血实验 血浆SEPT9DNA甲基化检测(mSEFf9):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 为74.8%和87.4% 结肠镜-金标准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
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一、本文概述《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筛查与诊治共识》文章旨在为中国结直肠癌的防控工作提供科学、规范的指导建议。
文章将全面概述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诊断、治疗等方面的内容,以期为临床医生提供实用的参考依据,推动结直肠癌防治工作的规范化、标准化和精准化。
文章将结合国内外最新的研究成果和临床实践经验,针对我国结直肠癌的流行病学特点,提出适合我国国情的筛查策略、诊断方法、治疗原则以及随访管理等方面的共识建议。
通过本文的阐述,希望能够提高公众对结直肠癌的认知,加强早期筛查意识,降低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为提升我国结直肠癌防治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二、筛查策略中国早期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筛查与诊治策略,应以降低发病率和死亡率为目标,结合我国的国情和疾病特点,制定出一套既科学又切实可行的方案。
应优先针对高风险人群进行筛查,包括有家族史、既往有肠道疾病史、生活习惯不良(如高脂肪、低纤维饮食,缺乏运动等)的人群。
同时,也应考虑年龄因素,因为结直肠癌的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加而升高。
目前常用的筛查方法包括大便隐血试验、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结肠镜检查等。
大便隐血试验简便易行,适合大规模人群的初步筛查;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对于疾病的早期发现有一定帮助,但特异性不高,常需结合其他检查;结肠镜检查是诊断结直肠癌的金标准,可以直接观察肠道内病变,并取组织进行病理学检查。
筛查的频率和周期应根据不同的筛查方法和目标人群的风险等级来确定。
对于高风险人群,建议每年进行一次结肠镜检查;对于一般风险人群,可以考虑每2-3年进行一次大便隐血试验或血清肿瘤标志物检测。
对于筛查中发现的癌前病变或早期癌肿,应及时进行干预和治疗,并加强随访管理。
同时,也应加强对筛查阴性人群的随访,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可能出现的病变。
加强公众对结直肠癌及癌前病变的认识和了解,提高公众的筛查意识,是实施有效筛查策略的重要一环。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解读黄智铭ppt课件
2019
-
33
早期大肠癌及大肠癌前病变内镜随访
腺瘤在行内镜切除后按以下时段行全结肠镜随访:术 后3个月及术后一年各行全结肠镜检查一次,以后每 年一次连续随访。 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后:术后3、6、12个月定期全结 肠镜随访,无残留或复发者以后每年一次连续随访。 有残留或复发者视情况继续行内镜下治疗或追加外科 手术切除,每3个月随访一次,病变完全清除后每年 一次连续随访。 伴有异型增生的炎症性肠病每6个月随访一次,行全 结肠镜检查并多位点活检。 腺瘤性息肉病行保肛手术者,每6个月随访一次重点 检查直肠残端,发现腺瘤时及时行内镜下治疗。
2019
-
31
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情况
内镜切除标本病理提示以下情况者需追 加外科手术:
明确的浸润癌,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者 隆起型病变癌变并蒂部有癌残留者 平坦型病变癌变并浸润至黏膜下层 切缘或基底有癌残留者 有明确局部癌变,但未行全瘤活检,浸润 深度无法判定者。
2019 32
浸润癌(病理报SM2 ) 追加外科手术(ID20031668, 2003年10月16日)
广基型(Is):病变明显隆起于黏膜面,但病变基底 无明显蒂部结构,基底部直径小于或大于病变头 端的最大直径。
2019 22
大肠隆起型病变
Ip
Isp
Is
2019
-
23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平坦型(Ⅱ型):病变为紧贴黏膜面的地毯样形 态,可略隆起于黏膜面或略凹陷于黏膜面, 病变基底部直径接近或等于病变表层的最大 直径,此型分四种亚型。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治共识意见解读治共识意见解读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肠道学组2008年8月30日天津2019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肠道学组开始起草我国的早期大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指南目的在于给各级医院提供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初步规范但能收集到的国内可供参考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十分有限远不足以形成一个有充足证据支持的规范性文件或指南2019在第二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广州期间广泛邀请国内各著名内镜及肠道肿瘤专家组成共识小组讨论和形成本共识意见的初稿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以后将根据我国诊治进展,定期调整,
由共识向诊治指南转化。
指南
起草过程
2006年6月24日:
在第二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广州)期间 广泛邀请国内各著名内镜及肠道肿瘤专家组
成共识小组,讨论和形成本共识意见的初稿。
起草过程
2006年7月-2007年5月:
经过一年时间的反复磋商和修改,形成本共识意见。
于2007年6月24日提交第三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 讨论。
– Ⅱa,表面隆起型
– Ⅱb,表面平坦型 – Ⅱc,表面凹陷型 – 侧向发育型肿瘤(LST):病变最大直径,10mm以 上。
大肠小平坦型病变一Ila病变
横结肠平坦病变,大小9mm, EMR术切除成功
大肠小平坦型病变一Ilc病变
Ilc型早期大肠癌EMR切除,大小6mm
大肠侧向发育型肿瘤(LST)
ACF可能为大肠肿瘤标记已引起关注
有助于发现和诊断早期大肠癌 的内镜技术
结肠镜单人操作插入法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放大内镜技术及放大内镜下肿瘤性病变 的腺管开口分型 超声内镜技术
结肠镜单人操作插入法
尚无充足的证据支持单人操作法可提高早期大肠癌的检出率, 但单人操作法在以下方面具有优势:
需要追加外科手术的情况
内镜切除标本病理提示以下情况者需追 加外科手术:
– 明确的浸润癌,浸润深度超过黏膜下层者 – 隆起型病变癌变并蒂部有癌残留者 – 平坦型病变癌变并浸润至黏膜下层 – 切缘或基底有癌残留者 – 有明确局部癌变,但未行全瘤活检,浸润 深度无法判定者。
浸润癌(病理报SM2 ) 追加外科手术(ID20031668, 2003年10月16日)
– 单人操作法更有利于使用放大结肠镜,因放大观察时,必须精密 掌握镜头先端部与黏膜间的距离,最适距离约2mm,且要保持镜 身稳定,双人操作法因操作者和助手间的配合很难达到如此精确, 因此,单人操作法是放大结肠镜检查的重要条件。 – 单人操作法有利于对微小病变的定位观察,提高对徽小病变的判 别率。 – 单人操作法更有利于需要精细操作的某些结肠镜诊疗技术,如隐 蔽位置的定位活检、透明帽辅助的黏膜切除术及结肠某些位置的 反转观察。 – 尚有证据显示单人操作法结肠镜诊断的并发症低于双人操作法。
本共识意见适用范围
本共识意见适用于结直肠黏膜起源的早期大肠癌及
相关癌前病变,同时亦适用于以上皮成分为主的大
肠非肿瘤性病变,如炎性息肉、幼年性息肉及 Peutz-Jeghers综合症的大肠错构瘤性息肉;
本共识意见不适用于大肠的黏膜下肿物及其它非上 皮源性肿瘤(如类癌、间质瘤、黏膜下囊肿或气囊肿、 淋巴瘤及其它黏膜下肿瘤)。
2008年6月23日: 第四届全国肠道疾病学术大会期间进行过学组内讨 论并进一步修改。
共识小组
主任委员: 李兆申 顾问: 张齐联 徐富星 周殿元
组长: 姜泊
副组长: 项平 张澍田
秘书: 刘思德
共识小组专家:共41人参加表决
共识意见目的和原则
尽可能适合国情 力求简明实用,便于向各级医院推广 重视本领域相关新技术应用 暂不涵盖科研标准
此一类隆起型病变难于归属上述任何一类
早期大肠癌及大肠癌前病变内 镜治Fra bibliotek指征禁忌证
– 有可靠证据提示肿瘤已达进展期(己浸 润至固有肌层)的任何部位任何大小的大 肠肿瘤。
内镜治疗禁忌证——进展期癌
案例1:直肠上段微小进展期癌,直径0. 9厘米大小, 左图为普通内镜图像,中图为黏膜染色后,右图为放 大内镜经放大70倍的图像,可见正常腺管开口完全消 失,呈无结构的VN型pit结构。本例不适用于内镜治疗, 须行外科手术切除,最终病理提示癌浸润至固有肌层。
放大内镜技术
放大结肠镜在诊治结直肠肿瘤时具有以下优点:首先, 它能从近距离的正面、侧面、中等距离或远距离观 察病灶,了解其肉眼形态、发育样式、有无凹陷、 局部性状和范围;其次,它能改变大肠内的空气量, 可观察病灶的硬化程度和周围皱壁的集中情况,可 利用空气量的变化使病灶形状发生改变,并以此判 断病灶的黏膜下侵犯程度;最后,它能接近病灶观 察其微小构造并进行隐窝的具体分型,这一方法使 肿瘤侵犯程度的判断准确率显著提高,其实用性得 到广泛认可。
早期大肠癌及大肠癌前病变内镜随访
腺瘤在行内镜切除后按以下时段行全结肠镜随访:术 后3个月及术后一年各行全结肠镜检查一次,以后每 年一次连续随访。 早期大肠癌内镜治疗后:术后3、6、12个月定期全结 肠镜随访,无残留或复发者以后每年一次连续随访。 有残留或复发者视情况继续行内镜下治疗或追加外科 手术切除,每3个月随访一次,病变完全清除后每年 一次连续随访。 伴有异型增生的炎症性肠病每6个月随访一次,行全 结肠镜检查并多位点活检。 腺瘤性息肉病行保肛手术者,每6个月随访一次重点 检查直肠残端,发现腺瘤时及时行内镜下治疗。
– 广基型(Is):病变明显隆起于黏膜面,但病变基底 无明显蒂部结构,基底部直径小于或大于病变头 端的最大直径。
大肠隆起型病变
Ip
Isp
Is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平坦型(Ⅱ型):病变为紧贴黏膜面的地毯样形 态,可略隆起于黏膜面或略凹陷于黏膜面, 病变基底部直径接近或等于病变表层的最大 直径,此型分四种亚型。
– 肿瘤位置不利于内镜治疗者。
内镜下治疗方法选择及指征
高频电圈套法息肉切除术:适用5mm以上的隆起型病 变(I型)
热活检钳除术:适用于5mm以下的隆起型及平坦型病 变 氢气刀凝固术:适用于5mm以下的隆起型病变及 10mm以下的平坦型病变,但疑有恶变者除外。 内镜下黏膜切除术(EMR):适用于5mm以上20mm以 下平坦型病变。
共识部分
相关术语定义
早期大肠癌:早期大肠癌指浸润深度局限于黏膜及黏 膜下层的任一大小结直肠癌。其中局限于黏膜层的 为黏膜内癌,浸润至黏膜下层但未侵犯固有肌层者 为黏膜下癌。 大肠癌的癌前病变:指己经证实的与大肠癌发生密切 相关的病理变化:包括腺瘤、腺瘤病(家族性腺瘤性息 肉病及非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及炎症性肠病相关的 异型增生。有研究认为畸变隐窝灶(aberrantcryptfoci, ACF),尤其伴异型增生者,应视为癌前病变。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
内镜下黏膜染色技术业己证明能明显提高微小病变
的发现率,并能更清晰显示所见病变的边界与表面
结构,有利于内镜下初步判断病变性质。
非着色性染色剂靛胭脂(Indigo Carmine)是目前最常
用的黏膜染色剂,0.2%-0.4%的靛胭脂水溶液具有最
佳的染色效果。
粘膜染色技术
乙状结肠颗粒均一型侧向发育型肿瘤
中国早期大肠癌内镜诊 治共识意见解读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肠道学组 2008年8月30日天津
起草过程
2005年8月: 中华消化内镜学会肠道学组开始起草我国的早期大 肠癌及癌前病变内镜诊治指南,目的在于给各级医
院提供一个适合我国国情的初步规范,但能收集到
的国内可供参考的高质量循证医学证据十分有限,
远不足以形成一个有充足证据支持的规范性文件或
超声内镜技术
已有充分证据显示超声内镜技术有助于准确 判断早期和进展期大肠癌的浸润深度,对大 肠癌的T分期有较高准确性,此外,己公认超 声内镜是诊断大肠黏膜下病变的最佳检查方 法。
早期大肠癌的内镜下形态分类
分为隆起型和平坦型。 隆起型(Ⅰ型):病变明显隆起于肠腔,基底部直径明 显小于病变的最大直径(有蒂或亚蒂型);或病变呈半 球形,其基底部直径明显大于病变头部直径。此型 根据病变基底及蒂部情况分为以下三种亚型。 – 有蒂型(Ip):病变基底有明显的蒂与肠壁相连; – 亚蒂型(Isp):病变基底有亚蒂与肠壁相连;
我国炎症性肠病诊治规范共识意 见对溃结癌病的监测提出
病程8-10年以上广泛性结肠炎全结肠炎 病程30-40年以上左半结肠炎、直乙状结肠炎
要求大肠镜随访监测至少2年一次
有异型增生者更应密切随访 重度异型增生,手术治疗
注
意
以上共识意见与日本执行的规范仍有较 大的差距,主要是根据我国现状
早期大肠癌及大肠癌前病变内 镜治疗指征
慎行(不建议)内镜下治疗的情况
– 肿瘤基底大小超过20mm者,指肿瘤基底部的最大直径,包 括平坦型病变及有蒂的肿瘤性病变,其中有蒂的病变指蒂部 最大直径。 – 临床上有证据显示肿瘤突破黏膜肌层,浸润至黏膜下层者。 证据主要来自以下检查结果:超声内镜提示肿瘤病灶任一位 置的黏膜肌层破坏,有明确黏膜下浸润者;放大内镜肿瘤表 面的隐窝结构破坏,(可能仅限于肿瘤病变的某一局部表面, 因此放大内镜检查应观察肿瘤的整个表面),呈现典型的VN 型pit结构者:EMR术中黏膜下注射出现非抬举征者;活检 病理提示为浸润者;其它检查明确为黏膜下浸润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