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合集下载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化。

中华各族人民几千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着自己的饮食文化,并深深影响着东亚地区的饮食文化。

中国有句俗语:民以食为天。

在人们对吃的孜孜追求的几千年里,中华民族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中国也获得了“烹饪王国”的美誉,成为世界三大美食国之一。

一、先秦时期四大菜系的出现春秋战国时期,南北两地各自与当地少数民族融合,差异渐显,北方形成了中国最早的地方风味菜鲁菜;南方,占有“鱼米之乡”的楚人利用优越的自然资源,再与南夷特色相结合,形成了苏菜的雏形。

而在西部,李冰治水后的“天府之国”吸引了大量移民,与古蜀国的饮食习俗相结合,形成了川菜的雏形。

相比之下,粤菜的出现相对较晚,汉高祖被册封为越南王时,利用珠江三角洲气候温和,物产丰富,可供食用的动植物品种繁多,水陆交通四通八达的优势,建立了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这里饮食比较发达,使“飞、潜、动、植”皆为佳肴,并流传至今,形兼收并蓄的饮食风尚,产生了粤菜。

二、秦汉的饮食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形成时期秦汉是中国封建社会发展的高峰期,整个中华民族呈现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态势,此间我们与外域的交流日益频繁,引进了繁多的食物品种。

张骞出使西域后,通过丝绸之路引进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丰富了我们的饮食文化。

被誉为“中国第五大发明”的豆腐也在此时被端上饭桌,据史料《本草纲目》的记载是刘姓嫡亲淮南王刘安首创。

另外,我现在常用的酱油、豉、醋等都是这个时期产生的,东汉的豆豉应经开始大量产生,人工酿造的食醋也是在汉代产生的,当时称为“酢”。

酱油则称之为清酱。

餐饮礼仪也随之建立起来了,比如如果有客人在调和菜汤,主人就要道歉,说是烹调得不好;如果客人喝到酱类的食品,主人也要道歉,说是备办的食物不够。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融合了多元文化和地域特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下面将从历史、特点、传承等方面展开浅谈。

中国饮食文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饮食文化之一、早在商周时期,就出现了“食无小饱”的饮食理念,强调均衡、适量的饮食方式。

到了秦汉时期,中国饮食文化进入了黄金时期,出现了许多经典的烹饪书籍和菜谱,如《食经》《钓台秘诀》等。

唐宋时期,饮食文化更是达到巅峰,出现了许多名菜和名厨,成为了独具特色的时代。

中国饮食文化的特点体现在多个方面。

首先是注重食材的新鲜和季节性。

中国人重视食材的选择和合理搭配,追求“物以类聚,人以群分”的原则。

其次是烹饪技巧的多样性和独特性。

中国拥有广泛的烹饪方法和技巧,涵盖了炒、炸、煮、烧、蒸、烤等多种烹饪方式,从而使食物的口感、颜色和香味得到最佳的体现。

此外,中国饮食文化还强调饮食的文化意义和礼仪性。

在中国,饮食被视为传统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被赋予了丰富的象征意义和社会功能,如春节、中秋节等节日中的食俗习惯和礼仪规范。

中国饮食文化的传承也是十分重要的。

中国的饮食文化传承以家庭为基础,从祖辈口传心授,代代相传。

家家户户都有自己的烹饪风格和传统菜肴。

此外,许多地方还拥有独特的食材和烹饪技艺,如四川的麻辣火锅、广东的粤菜、江苏的淮扬菜等,这些地方性的烹饪文化也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做出了贡献。

另外,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文化的交流,中国饮食文化也不断吸纳外来文化和技术,形成了独特的融合和创新。

然而,随着现代化的进程和生活方式的改变,中国的饮食文化也受到了一定的冲击和影响。

快餐文化的兴起和西式饮食的普及,使得传统的烹饪技艺和饮食习惯逐渐边缘化。

因此,保护和传承中国饮食文化是十分必要的。

政府和社会应该采取措施,加强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和传承,鼓励人们重视健康饮食和优秀烹饪技艺的传统,提高对中国饮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

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优秀4篇】中国饮食文化历史悠久,有几个历史阶段是饮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在中国饮食史上占据重要的历史阶段,小编为您精心收集了4篇《中国的饮食文化论文》,希望能对您的写作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苏菜篇一江苏菜,简称苏菜。

主要以南京、扬州、苏州、淮安、徐州、海州六种地方菜组成。

南宋时,苏菜和浙菜同为“南食”的两大台柱。

而在清代的时候,苏菜流行于全国,相当于现在川菜、粤菜的地位。

苏菜中的一支——淮扬菜系曾为宫廷菜,目前国宴中的大多数菜肴仍属于淮扬菜。

因此,淮扬菜亦称国菜。

江苏菜的特点是:用料广泛,以江河湖海水鲜为主;刀工精细,烹调方法多样,擅长炖焖煨焐;追求本味,清鲜平和,适应性强;菜品风格雅丽,形质均美。

苏菜擅长炖、焖、蒸、炒,重视调汤,保持原汁,风味清鲜,浓而不腻,淡而不薄,酥松脱骨而不失其形,滑嫩爽脆而不失其味。

苏菜在烹调时用料严谨,注重配色,讲究造型,四季有别。

苏州菜口味偏甜,配色和谐;扬州菜清淡适口,主料突出,刀工精细,醇厚入味;南京、镇江菜口味和醇,玲珑细巧,尤以鸭制的菜肴负有盛名。

著名的菜肴品种有“清汤火方”、“鸭包鱼翅”、“松鼠桂鱼”、“西瓜鸡”、“盐水鸭”等。

饮食文化的形成。

篇二(一)地形因素对我国饮食文化的影响。

由于我国面积广阔且地形多样,盆地、高原、平原和丘陵、山地都具备,地形类型齐全。

在我国的东部地区主要以平原和丘陵为主,地势较为平坦,受季风性气候影响,气候较为湿润且土地肥沃,在长期的农业生产过程中形成了肥沃的`水稻土。

因此在我国东部地区,农业生产是以水稻为主的粮食作物,蔬菜品种类别齐全、数量繁多。

而且东部地区水资源丰富,湖泊面积广阔,因此淡水鱼资源丰富。

由于东部地区自然环境优越,适合农作物的生长,所以东部地区物产丰饶,人们的饮食一般以米饭为主。

在我国东部丘陵地区,由于受季风性气候的影响,在一些丘陵地区盛产茶叶。

因此就东部地区饮茶之风盛行。

长江中下游平原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大约为30度,我国的青藏高原与长江中下游平原的纬度相当,但是由于向高原海拔高,为高寒地区。

中国饮食文化【浅谈中国各地饮食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浅谈中国各地饮食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浅谈中国各地饮食差异】摘要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各个民族和地区都有自己对餐饮的独特爱好与讲究,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之说。

这种饮食差异的形成,受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影响。

同时,各地饮食还形成了中国博大精深的饮食文化。

关键词饮食差异;文化;习惯;中国地大物搏,疆域辽阔,人口众多,饮食口味之杂,堪称世界之冠。

有“南甜北咸、东辣西酸”1之说,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饮食文化的地区差异。

它是在长期的民族发展中形成的,既具有一定的共同性,又因不同的地理气候环境、经济发展水平、生产生活条件等原因,形成一系列的具体特点。

一、中国各地饮食习惯我国有56个民族,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对餐饮的独特爱好与讲究,总的来说是南甜、北咸、东辣、西酸。

江南人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乐于质高量小;西北人爱吃带有酸口、经济实惠和牛羊品种的菜肴,东北人爱吃肥而不腻,脂肪多的鱼肉菜肴,一般食用量大,通常习惯吃饱吃好。

东北人的主要饮食习惯是:多吃杂粮,除大米、白面、小米、玉米、高粱外,还喜食杂有豆类的二米饭,喜食鱼虾、野味,嗜好肥、腥、膻,重油偏咸,并喜用拌、蘸食法。

大酱和酱制品、酸菜、腌菜是东北地区重要的佐餐食品。

河北人的主要饮食习惯是:农闲季节一日两餐,主食以面粉、杂粮为主,副食以猪、牛、羊肉,以及蛋、禽、菜、鱼为佳品菜肴。

口味偏咸,重油重色,与京津无大差异。

“杂”是河北饮食习俗的显著特点,具有五花八门的饮食习惯。

山西人的主要饮食习惯是:一日三餐,基本上是早饭稠,午饭好,晚饭稀。

重主食,轻副食。

主食以面和小米为主,素有“一面百样吃”的美誉。

不搞一餐数菜。

一般口味喜咸中带酸,醋是山西人惯用的调料。

苏南人饮食的主要特点是:口味上喜清淡、甜咸、爽口,讲究营养,普遍喜食新鲜、细嫩食物,忌食辛辣之物;少用调料、辅料,特别讲究保持食物菜肴的原味,且质高量少。

浙江人的主要饮食习惯大致是:口味以滑嫩爽口、糯而不腻、清淡纯鲜为主,酸辣次之。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一种独特而丰富的文化现象,它有着许多独特的特性。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色、香、味、形俱佳。

在中国烹饪中,人们注重食物的颜色、香味、口感以及摆盘的艺术性。

食物的色彩丰富多样,既有红、黄、绿等明亮的颜色,也有白、黑、灰等冷调的颜色。

而每一道菜肴的味道都非常丰富独特,有咸、甜、辣、酸等不同的口味。

在摆盘上也有独特的讲究,注重菜品的形状、色彩和摆放位置,追求美感和流动感。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新鲜优质。

中国人认为食材的选择至关重要,追求的是天然、新鲜和优质的食材。

无论是蔬菜、水果、海鲜,还是肉类、豆制品,中国人都注重材料的新鲜程度和选择。

这种追求品质的态度保证了中国菜肴的美味和独特性。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讲究食物的烹饪技巧和工艺手法。

中国烹饪技巧博大精深,包括炒、煮、炸、炖、蒸、烤等多种烹饪方法。

而且,中国菜肴的制作过程中还有许多独特的工艺手法,如切、刀工、炮制等。

这些烹饪技巧和工艺手法能够使食材保持原汁原味的同时发挥出最佳的口感和风味。

第四,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具有丰富的宴请礼仪。

中国人非常重视宴请和招待客人,宴席时常常会有许多复杂的仪式和规矩。

坐席的座次安排要根据宾主关系和身份高低进行,上菜顺序也要遵循一定的礼仪。

第五,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饮食的健康与养生。

中国人相信“药食同源”,许多食材和菜肴都有药膳的作用,可以预防疾病和保健身体。

中国烹饪中也强调调味品的搭配,注重酸甜苦辣咸五味的平衡,保证食物的营养和口感的均衡。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有着独特丰富的特性,包括注重色、香、味、形的完美,追求食材的新鲜优质,独特的烹饪技巧和工艺手法,丰富的宴请礼仪,以及注重饮食的健康与养生。

这些特性使得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成为一种独具魅力和影响力的文化现象。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源远流长,拥有丰富多样的特色和传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下是对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特性的浅谈。

第一,中国烹饪饮食注重食材的选择和处理。

中国的烹饪文化讲究“以食为天”,强调食材的本质和原汁原味。

中国人认为,只有选用新鲜、质优的食材,才能制作出美味的菜肴。

中国烹饪注重食材的处理和调配。

烹饪技艺独特,既有保持食材本味的清炒、蒸煮等烹饪方法,也有通过调味料调配的炒、煮等烹饪方法。

通过巧妙的调配,使食材更加鲜美可口。

第二,中国烹饪饮食讲究菜肴的色、香、味、形并重。

中国人讲究的是“色香味形俱佳”的菜品。

色彩的搭配和装饰使菜肴更加美观,诱人食欲。

香气的蔓延让人垂涎三尺。

味道的浓郁和鲜美让人回味无穷。

形状的创新和精致让菜品更具特色。

中国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不仅注重菜品的口感和味道,也非常注重菜品的视觉效果,让人在品尝的同时也享受到视觉上的享受。

中国烹饪饮食重视节俭和健康。

中国的烹饪文化推崇“节约”和“定制”,注重食物的平衡和营养搭配。

中国人相信“鱼肉不可兼得”,讲究菜中有荤有素,有淡有咸。

中国人善于利用食材的多种不同部位和方式,以最大程度地发挥其营养价值。

传统的汤料多为鱼骨、鸡骨等剩余食材熬制而成,不仅节约了食材,也增加了味道的浓郁度。

第四,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餐桌礼仪和情感交流。

中国人非常注重餐桌礼仪,从吃饭的方式到用餐器皿,都有严格的规定和约定。

在中国,用餐不仅是填饱肚子的行为,更是一种社交和交流的方式。

中国人认为,通过共同进餐,能够增进亲情、友情和爱情的感情纽带。

第五,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强调地域特色和民族特色。

中国烹饪文化博大精深,各地的烹饪特色各有不同。

从南到北,从东到西,中国各地的烹饪手法和调料都有不同。

民族特色的烹饪风味也是中国烹饪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川菜的麻辣,粤菜的鲜香,东北菜的大味道等,都是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以其独具特色的食材选择和处理、菜肴的色香味形、注重节约和健康、注重餐桌礼仪和情感交流,以及地域和民族特色等方面的特点,成为了世界烹饪饮食文化的瑰宝。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它以其多样性和独特性在世界范围内享有盛誉。

下面我将对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进行简要介绍。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着重追求食材的新鲜和原汁原味。

中国人讲究以天时、地利、人和为原则,选择当地特产的食材进行烹饪,以保持食物的新鲜和独特风味。

并通过烹饪技法的巧妙运用使食材的原汁原味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

中国菜肴以清淡、鲜香为主,强调保留食材的鲜美味道。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具有多样性。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域和民族的多样性决定了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多样性。

不同地区的菜肴有着鲜明的地方特色。

比如川菜以辣为主,广东菜以清淡鲜美为主,淮扬菜注重刀工和火候掌握等。

不同民族的饮食文化也有所不同,比如蒙古族的烤全羊,藏族的酥油茶等。

这种多样性使得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充满了丰富的选择和无限的想象空间。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讲究食物的色香味形。

中国人认为食物应该具备色香味形四者的完美结合才能算得上一道好菜。

色指的是食物的色彩搭配和摆盘的艺术;香是指食物的香气,它可以让人食欲大增;味是指食物的口感和独特的味道,例如麻辣味、酸甜味等;形是指食物的造型和外形,它可以给人以美的享受和视觉上的满足。

中国人注重菜肴的整体美感,并通过精心的烹饪工艺与摆盘技巧来展现食物的美味和艺术。

第四,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有着严谨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烹饪技法。

中国的烹饪工艺源远流长,如炒、煮、炸、拌、蒸等。

每种烹饪技法都有其独特的应用方式和特点。

比如“爆炒”是指迅速加热炒锅并用高温迅速炒煮食材,使食材熟透并保持爽嫩,是川菜的烹饪特色之一。

中国的烹饪技法还包括一些独特的刀工和调味方法,如剁、切、刨、拍等刀工技法,以及煨、卤、酱等传统的调味方法。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与生活方式和中医养生理念密不可分。

中国人对饮食有着独特的生活态度和养生观念。

中国人讲究饮食的均衡和调理,强调荤素搭配、五味调和、养生之道等。

中国传统餐桌文化

中国传统餐桌文化

中国传统餐桌文化篇一:中国餐桌礼仪文化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摘要:餐桌礼仪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有一个重要的地位,它也是一种的社交手段,在用餐过程中,人的修养礼仪可由言行举止变现出来。

正确的餐桌礼仪不仅显得优雅大方,更能给人以良好的印象。

然而,在中西融合的今天,许多中餐礼仪却常常被人忽视,导致尴尬的场面发生,因此,掌握一些餐桌礼仪在社交生活中显得尤为重要。

关键词:餐桌礼仪入座进餐离席茶文化酒文化中西差异自古以来,中国人对饮食一直很重视,古有俗语“民以食为天”,中国饮食文化可以说是源远流长的。

另一方面,作为东方礼仪之邦,餐桌礼仪是中国数千年传统文化的反映。

据有关史料记载,至少在周代,我国饮食礼仪就已经初步形成,经过不断地发展变化,逐渐形成体系,并对西方餐桌文化产生一定影响。

“饮食所以合欢也。

”中国人享受集体聚餐或饮宴的热闹氛围。

餐桌,是考验一个人修养的重要场所,吃,是中国人协调人际关系的一种方式。

在中国,人们最重要的社交活动既是请客吃饭,而且名目繁多,某些成功人士一天中花的时间最多的就是吃饭,一个长期不能参加应酬的人可能就被社会淘汰了或者成为“无用”之人。

大家同夹一盘菜,共饮一碗汤的“群享”模式触发了欢乐气氛,举杯提箸之间协调人际关系。

但是在正式的中餐宴席中还是有很多讲究的。

一、入座“客齐后导客入席,以左为上,视为首席,相对首座为二座,首座之下为三座,二座之下为四座。

”先请客人入座上席,再请长者入座客人旁,依次入座,最后自己坐在离门最近处的座位上。

若是圆桌,则正对大门的为主客,主客左右手边的位置,则以离主客的距离来看,越靠近主客位置越尊,相同距离则左侧尊于右侧。

若为八仙桌,如果有正对大门的座位,则正对大门一侧的右位为主客。

如果不正对大门,则面东的一侧右席为首席。

如果带孩子,在自己坐定后就把孩子安排在自己身旁。

入座时,要从椅子左边进入,坐下以后要坐端正身子,不要低头,使餐桌与身体的距离保持在10~20公分。

入座后,脚应放在自己座位附近,不可随意伸出,以免影响他人。

浅谈中国餐饮文化

浅谈中国餐饮文化

浅谈中国餐饮文化谈中国的餐饮文化必然要说起中国悠久的历史。

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精深,餐饮文化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从饮食结构、食物制作、食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饮食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食文化。

中国传统的饮食美食都“食出有门”,孔子的《论语》中就有关于饮食“二不厌、三适度、十不食”的论述。

直至两千年后的今日,仍具有极高的理论指导性。

正所谓民以食为天,“吃”自然也要讲究,要从食物中吃出美丽,吃出健康。

先秦开始,中国人的膳食结构就是以粮、豆、蔬、果、谷类等植物性食料为基础,主、副食界线分明。

主食是五谷,副食是蔬菜,外加少量的肉食。

在饮食方式上,中国人也有自己的特点,这就是聚食制。

聚食制的起源很早,从许多地下文化遗存的发掘中可见,古代炊间和聚食的地方是统一的,炊间在住宅的中央,上有天窗出烟,下有篝火,在火上做炊,就食者围火聚食。

这种聚食古俗,一直至后世。

聚食制的长期流传,是中国重视血缘亲属关系和家族家庭观念在饮食方式上的反映。

中国饮食讲究美感。

中国的烹饪,不仅技术精湛,而且有讲究菜肴美感的传统,注意食物的色、香、味、形、器的协调一致。

对菜肴美感的表现是多方面的,无论是个红萝卜,还是一个白菜心,都可以雕出各种造型,独树一帜,达到色、香、味、形、美的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第一,风味多样。

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地大物博,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都存在着差异,长期以来,在饮食上也就形成了许多风味。

我国一直就有…南米北面?的说法,口味上有…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主要是巴蜀、齐鲁、淮扬、粤闽四大风味。

一年四季,按季节而吃,是中国烹饪又一大特征。

自古以来,我国一直按季节变化来调味、配菜,冬天味醇浓厚,夏天清淡凉爽;冬天多炖焖煨,夏天多凉拌冷冻。

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文化_饮食礼仪_

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文化_饮食礼仪_

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文化中国文化,衣食住行,各个地方都体现着礼仪。

特别是在中国的饭桌上,礼仪各种各样,不同性质的饭也有着不同的礼仪。

而整体来说,就体现了礼、孝、德、让、教。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搜集整理的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文化文章内容。

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浅谈中国餐桌礼仪文化1、“礼”是指饮馔的礼节和礼仪反映了家族的道德观念和风俗习惯形成的礼节、仪式和个人的礼貌要求。

家宴、便宴要以“长”(家长、长辈)为主,宾宴要以“客”为主。

因此,就形成了许多规矩约束家人,尤其对孩子们的约束更加严格。

礼有形式之礼和待侍之礼。

形式之礼是指礼仪的形式和氛围所体现的礼,比如宴请场所的选择、礼仪的档次、环境的营造、用具的准备,都要体现对客人的一种尊重。

待侍之礼是指招待客人和侍奉客人的礼节,如宴席的排座是以长为先、师为先、远为先的原则,即按辈分排座,家庭教师要优先入座,远道而来的亲戚朋友要优先入座,对待家境贫穷的亲戚和朋友更要格外照顾,主人在席间与其交流的时间要长些,敬酒次数要多些,并有意识地向客人介绍他们的“绝活”如棋艺、书法、唱功,以获得众人的赞赏和尊重。

同时严格要求管家和仆人不准慢待这些人。

虽然每次宴请视客人身份和礼仪风俗的特点,在饭菜种类、质量档次、饭庄的选择上是有区别的,但绝不能让客人挑出“不是”来。

在宴请中的祝词、敬酒、交谈、进餐、辞宴的全程中都要注重礼节。

开宴前主人要将重要宾客介绍给大家,并致简明热情的祝词,开宴时主人要亲自斟酒,按顺序向长辈和客人敬酒,不能强求,主动替不胜酒力的客人喝酒,并向客人致意,向宾客敬菜时,要注意客人的饮食爱好,次数不能多,量不能大,否则会让客人尴尬,主人要注意席间相互交流的广泛性,不要热此冷彼,如有女宾,更要注意谈话内容和对女宾的尊重,主人不能先于客人放下碗筷,直到客人表示已吃好方可辞宴;主人要陪主宾,漱口、净手后到另座饮茶。

大户人家做饭时,要求厨师盛盘上菜时盘子四周不能有菜渍,上菜要用双手端盘、端碗,手指不能抠在盘沿和碗边上,盛饭、盛汤,倒茶时不能太满,斟酒要满,但不能溢出,倒茶的动作要规范,切忌将碗盖扣在桌子上,茶壶嘴对着客人,倒茶后要后退一步再转身离去,给客人上烟时要用盘子端给客人,切忌用手递烟,不要用一根火柴给数人点烟,不要在客人面前用嘴吹灭火柴和随意扔掉火柴梗,不准当着客人扫地、掸桌子,尤其不准将茶水泼在地上。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是一个拥有深厚历史文化的国家,烹饪饮食文化作为其中一个重要的方面,有着独特的特性,是中国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探讨:一、历史悠久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的古代中华文明。

在这个漫长的历程中,中国烹饪饮食文化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不断创新和演变,经历了许多变化。

二、地域性特色中国广大的地域和民族使得中国饮食文化也呈现出不同的地域特色。

中国可以分为北方和南方,东部和西部。

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特色烹饪风格,不同的地域之间的饮食文化也会展现出自己不同的特点。

例如在北方,面食比较普遍,而南方则以米饭为主食,每个地区的烹饪文化都有其独特的特色。

三、营养均衡中国烹饪饮食文化非常注重营养均衡,这是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一个突出特点。

与其它国家的美食不同,中国美食更注重饮食搭配和配菜,给人体提供全方位的营养。

中国的食品健康观念也非常重要,中国烹饪文化强调清淡、健康、口感和营养均衡,且没有致癌物质的食品,非常健康。

四、多元文化影响中国历史上的长期文化交流和多元文化影响也对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中国历史悠久,多元文化交流非常频繁,因此中国的烹饪饮食文化也随着时间的推移吸收了许多来自不同国家的影响。

比如清代时期,东南亚的食品烹调技术和食材对中国的烹饪饮食文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五、传承千年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秘诀之一,就是数百年来传承下来的经验和技艺。

中国饮食文化中的很多技术都是由一代传一代的传承下来的,有着自己非常独特的技术和工艺。

这些技艺经验不仅体现在烹调的过程中,也体现在食材的选择和处理等方面,从文字记载、民间口述到现代传承人的课堂讲授,无一不说明着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深厚的底蕴。

综上所述,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地域特色、营养均衡、多元文化影响和传承千年等特点。

这些特点都反映着中华民族历经千百年的文化积累和创新进化,为当今的饮食文化注入了独特的价值和气息。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历史悠久,凝聚着中国人的智慧和精神。

中国饮食文化被认为是世界上最悠久、最丰富、最具代表性的文化之一,具有多方面的特性。

中国饮食以“色、香、味、形、器”为主要特点。

颜色方面,中国烹饪追求色香味俱佳,注重配色,以五色为主调,色彩美观,色香味相得益彰。

香气方面,中国烹饪擅长烹调技巧,精益求精,注重调料搭配,调味讲究,香气浓郁。

味道方面,中国烹饪讲究鲜、甜、酸、咸、苦五味调和,适时适量。

形状方面,中国烹饪讲求造型艺术,形体优美,构思独特,富有个性化。

器具方面,中国烹饪具备各种不同的烹饪器具,如刀、笼、蒸锅等,这些器具的使用也是一门艺术。

中国烹饪还强调食物的营养价值,讲究寓意,以谋求身体健康、营养平衡和以食补药等功效。

各个地区的烹饪文化具有地域特色,分别以不同的食材和烹调手法为强项,例如四川火锅、广东粤菜、北京烤鸭和江南水乡小吃等,这些地方的特色饮食文化展现出民族和地域文化的丰富性和多样性。

中国饮食文化还与传统文化紧密相关。

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哲学、道德、美学和历史文化内涵,这些元素也深入地影响着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发展与演变。

例如“五谷丰登”、“万物有灵”、“天人合一”等文化观念在中国烹饪饮食中得到了广泛的体现。

除此之外,中国饮食文化还具有建立社会关系的意义。

中国人重视“以饮食为基础的人际交往”,对客人端菜讲究顺时针方向和双手用力抬高菜肴的根本道理表现出人际交往的礼仪,这也是中国社会礼制的深刻体现。

综上所述,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点非常丰富多彩,注重色香味形器,强调营养与寓意,地域特色鲜明,与传统文化关联紧密,建立社会关系。

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文化遗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一种丰富多彩的文化形态,具有鲜明的特色。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讲究五味和黄五色中国文化中,食品的五味是酸、甜、苦、辣、咸,被称为“五味”,并与五行相对应。

五味的搭配可以改变食品的味道,既好吃又有营养。

而在食材的颜色方面,古代的中国人认为它们代表了不同的药物。

因此,中国烹饪讲究黄、白、黑、绿和红五色,这些颜色代表着不同的功能和效果,如黄色代表好运、白色代表忠诚、黑色代表辟邪、绿色代表健康、红色代表热情。

二、强调食物与生命的关系中国人认为食物与生命密不可分。

他们相信食物可以补充人体所需的营养和能量,同时也能治疗某些疾病。

在饮食文化中,食品的名称常常被用来描述它们的功效,如“力鸡汤”可以增强体力,“清肠饮”可以清理肠道,这些食品名称传递了食物与身体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

三、尊重食材和餐具在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中,人们尊重食材和餐具。

食材必须经过仔细挑选和处理,以保存其原始的口味和质地。

而餐具则被精心挑选和制作,以确保它们与食物的口感相似。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细节,特别是在餐桌上,人们通常在餐巾、桌布、碗碟等方面下功夫,以展示对食材和饮食文化的尊重。

四、强调团体食用的意义中国人认为家庭、朋友和团体饮食是一种强化彼此关系的方式。

在中国,寿宴、婚礼和家庭聚会等场合通常伴有节日餐或宴席,以庆祝和分享身边的人和食物。

这种饮食文化强调尊重他人、分享快乐和团结在一起。

五、融合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具有广泛而深远的文化底蕴。

这种文化底蕴是各种文化元素的融合,包括历史、神话、文学、艺术、哲学和宗教。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背后是一种异常复杂、博大精深的文化历程,这使得它成为一个多维度、多元文化综合体。

在中国烹饪中,有很多特别的食材和制作方法,它们的历史和文化背景让它们更具魅力和意义。

综上所述,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一种迷人的文化形态,它汇集了历史、哲学、艺术、宗教和文学等各种文化元素,与生命、感情和社会联系在一起。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一个多样性文化形态,它在中华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内涵,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为典型的部分之一。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历史悠久,可以追溯到七千年前的新石器时代。

在这个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中国的烹饪技艺逐渐发展,不断推陈出新,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烹饪饮食文化。

同时,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受到了文化、宗教、哲学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丰富多彩的文化内涵,成为了传承文化、表达民族心态的重要方式。

二、地域特色鲜明、多样性突出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在不同地域间呈现出鲜明的区域特色,不同地域的烹饪技艺、食材使用、饮食习惯都不尽相同,从而形成了富有特色的“八大菜系”,如川菜、粤菜、闽菜等。

此外,中国烹饪饮食文化还涵盖了各种民族和地域的饮食文化,如藏族烤牦牛肉、新疆烤羊肉串等,使得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多样性更为突出。

三、食材创新丰富、营养价值高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食材使用广泛,从肉类、蔬菜、水产等各类食材,到不同植物的根、茎、果、叶、花、种子等,都有不同的烹炒方式。

同时,在不同的烹饪方式中,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也相当注重营养价值的平衡,如蒸、煮、熬、炖等烹饪方式,可以更好地保留食材的营养成分,帮助人们获得更好的营养。

四、餐饮文化普及、体验性强在当下的中国,餐饮文化已成为人们日常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

从健康餐饮、咖啡、西餐到快餐,各类餐饮业态的涌现已经深刻地改变了人们的饮食习惯。

借助于网络、媒体等手段,人们可以了解不同美食文化的细节和特点,增强了对美食文化的体验性和感受力。

总之,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中华文化中最为典型的部分之一。

它在不断的演变中,不仅仅成为了传承文化、表达民族心态的重要方式,也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四季中的味觉盛宴。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将在不断地历史传承中持续发挥作用。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食文化论文

浅谈中国饮⾷⽂化论⽂浅谈中国饮⾷⽂化论⽂(精选7篇) ⽆论是在学习还是在⼯作中,说到论⽂,⼤家肯定都不陌⽣吧,论⽂是学术界进⾏成果交流的⼯具。

那么⼀般论⽂是怎么写的呢?下⾯是⼩编为⼤家整理的浅谈中国饮⾷⽂化论⽂(精选7篇),仅供参考,欢迎⼤家阅读。

浅谈中国饮⾷⽂化论⽂篇1 饮⾷是⼈类⽣存与发展的第⼀需要,也是社会⽣活的基本形式之⼀。

然⽽不同的⽂化背景,有着不同的饮⾷观念和饮⾷习俗,最终形成不同的饮⾷⽂化。

中国饮⾷⽂化的历史源远流长,博⼤精深。

它经历了⼏千年的历史发展,已成为中国传统⽂化的⼀个重要组成部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和积累过程中,中国⼈从饮⾷结构、⾷物制作、⾷物器具、营养保健和饮⾷审美等⽅⾯,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饮⾷民俗,最终创造了具有独特风味的中国饮⾷⽂化,成为世界饮⾷⽂化宝库中的⼀颗璀璨的明珠。

西⽅的⼀些国家汇集着各国的移民,深受各国饮⾷⽂化的影响,博采众长,并结合⾃已的饮⾷习惯,形成精巧专维、⾃成体系的饮⾷⽂明。

中西⽅⽂化之间的差异造就了中西饮⾷⽂化的差异,这种差异主要来⾃中西⽅不同的思维⽅式和处世哲学。

⼀、饮⾷结构 我国历史悠久,地域辽阔,地理环境多样,⽓候条件丰富,动植物品类繁多,这都为我国的饮⾷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我们的祖先们在漫长的⽣活实践中,不断选育和创造了丰富多样的⾷物资源,使得我国的⾷物来源异常⼴博。

从先秦开始,中国⼈的膳⾷结构就是以粮、⾖、蔬、果、⾕类等植物性⾷料为基础,主、副⾷界线分明。

主⾷是五⾕,副⾷是蔬菜,外加少量的⾁⾷。

据《武林旧事》记载的⼀次盛宴便列举菜肴有200多道,其中,以猪、鸭、鱼、虾等物经烤、煮等诸多⼯艺制作成的有41道,有42道果品和蜜饯,有20道多类蔬菜,有29道各类鱼⼲,有17种饮料,还有59道点⼼等。

所涉及的⾷物种类繁多,天上地下⽔⽣陆长和各种⽣物⼏乎⽆所不⾷,形成了令⼈眼花缭乱的饮⾷构成。

可见,在南宋时期中国的饮⾷⽂化趋于成熟。

据调查,中国⼈吃的菜蔬有600多种,⽐西⽅多六倍。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特性。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展现了中国人民对食物的热爱、对烹饪的精湛技艺以及对饮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下面将从食材的选择、烹饪方法、餐饮习俗和餐桌礼仪等方面来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之一是食材的丰富多样和讲究季节。

中国的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明显,因此中国各地的食材种类繁多,且以时令食材为主。

中国人讲究“食在四时”,即根据不同季节选用当季食材来烹饪菜肴,以保证食物的新鲜和口感的鲜美。

中国人对食材的挑选也讲究精益求精,追求原汁原味,善于利用食物的天然滋味,而非过多的添加调料来掩盖。

比如川菜以麻辣鲜香著称,粤菜则讲究清淡鲜甜,而闽菜则善于利用海鲜食材等等。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另一个特性就是烹饪技艺的精湛和传统技艺的传承发展。

中国烹饪历史悠久,积淀了丰富的烹饪技艺。

中国菜系繁多,各具特色,技法独到,有刀工、火工、炒、炸、煎、炖、煮、蒸等多种烹饪技法,每种技法都有其独特的烹饪工艺。

比如川菜的火候掌握、粤菜的刀工讲究、鲁菜的焖煮技巧等等。

中国人还善于发挥想象力,创新菜品,如鱼香肉丝、麻婆豆腐等,都是中国菜堪称的代表作。

中国菜肴制作也强调对原材料的处理和烹调技艺的难度。

这些丰富多样的烹饪技艺和创新手法体现了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传统和创新精神。

除了食材和技艺,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还体现在餐饮习俗和餐桌礼仪上。

中国人讲究“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善于通过餐饮来表达情感和友好。

中国餐桌上的餐饮礼仪也是相当讲究的,如宴席上的宾主尊卑之分、餐前洗手、用筷子等,都有其特定的礼仪规范。

中国人还讲究餐饮的方式和场合,如春节时全家人团聚吃团圆饭、过年时走亲访友带上年货拜年、结婚时举行喜宴等等。

这些餐饮习俗和餐桌礼仪都体现了中国人对饮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是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演变的结果,具有丰富多样的特点。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讲究色香味形俱佳。

中国古代有“色香味形”四维的评价标准,即菜品要在色、香、味、形四个方面都要达到极致。

色彩鲜艳,能够刺激视觉感受;香气浓郁,能够引起嗅觉的享受;口味独特,有五味俱全的搭配;形态美观,讲究食物形象的艺术性。

这种对菜品的综合评价要求,使得中国菜肴成为兼具美味和艺术性的代表。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选用和烹饪的工艺。

中国烹饪讲究以天地人相应的原则,以四时之物,品味其独特的风味。

从四季鲜果到禽肉海鲜,从五谷杂粮到蔬菜水果,中国拥有丰富多样的食材资源。

并以独特的烹饪方法制作出各种色香味俱佳的菜肴。

比如川菜的麻辣,粤菜的清淡,鲁菜的油腻等,每个地域都有自己的特色和独到之处。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强调均衡和养生。

中国人认为“饮食养生,滋魂补脑”,食物不仅满足身体的需求,更注重对人体健康的保养。

中国烹饪强调平衡膳食,追求五谷杂粮的搭配,不同食材的搭配和烹饪技巧的运用。

比如养生食谱里面有很多药膳、养生食材的使用,如山药、枸杞、红枣、核桃等,这些食材有益于养生。

中国人还注重饮食节制和定时定量,以保持身体的健康与平衡。

第四,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体现了地域特色和民族文化。

中国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各个地方通过对食材的选择和烹饪方法的创新,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地方菜系。

如四川的川菜、广东的粤菜、江苏的苏菜等,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烹饪技巧和风味。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还与传统节日、礼仪习俗密不可分。

比如春节的团圆饭、中秋节的月饼、年夜饭等,这些节日食物都是人们进行传统文化交流和感受乡土味道的重要载体。

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体现了多元融合和创新。

中国历史悠久,吸收了多个文明的烹饪技术和美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中国菜系。

比如南方的热带水果、北方的面食、西方的奶制品等,都在中国烹饪饮食文化中有所体现。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已有几千年的历史。

这其中融入了丰富多样的调味品、烹饪技艺和饮食习俗,形成了独特的风味,被世界上许多人所喜爱和推崇。

本文将从食材的选用、饮食习俗以及与健康生活的关系等几个方面,浅谈中国传统饮食文化。

一、食材的选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注重食材的选择,强调食材的新鲜、天然和本土特色。

无论是鱼类、肉类还是蔬菜水果,都非常注重食材的选择和搭配。

比如,春夏季节喜欢食用绿色蔬菜和水果,以滋补清心养肝;冬季则偏爱食用温热的食材,以御寒保暖。

此外,中国人还讲究荤素搭配,追求食物的平衡,以达到营养全面的目的。

二、饮食习俗除了食材的选用,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还非常重视饮食习俗。

餐桌礼仪、用餐顺序、碗筷的使用方法等都有一套独特的规范。

比如,在用餐时,尊老爱幼是中国饮食文化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长辈先用餐,晚辈后就餐,传承了家族的尊重和亲情。

而在用餐顺序上,通常是由淡到重,由小到大的次序来进行,这样可以更好地保留食材的原本味道。

三、与健康生活的关系中国传统饮食文化与健康生活密切相关。

中国人倡导“五谷为养”的理念,也就是认为谷类是身体的主要能量来源。

此外,中国传统饮食注重平衡饮食,强调粗细搭配、荤素搭配,保证了机体所需的多种营养物质的摄入。

同时,中国传统饮食使用的调味料,如大蒜、姜、葱等,不仅为菜品增添了独特的味道,也具有一定的药用价值。

总之,中国传统饮食文化是一门博大精深的学问,它不仅关注食材的选用和搭配,还注重饮食习俗和与健康生活的关系。

我们应该传承和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让更多的人了解和体验到其中的博大精深、饮食安全和保健养生的价值。

只有通过这样的努力,我们才能更好地传承和保护中国传统饮食文化,让它继续为我们的生活增添色彩。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

浅谈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自然形成了许多特性。

以下简单就中国烹饪饮食文化的特性进行探讨。

一、地域性特点中国幅员辽阔,各地自然环境、气候差异较大,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烹饪饮食文化。

例如,北方地区以面食为主,南方地区则以米饭为主;四川以辣椒为调料,广东则以清淡为主;江浙地区崇尚清汤,而湖南湖北地区则钟爱红烧。

因此,在品尝中国的美食时,无论是鲁菜、川菜、粤菜还是闽菜,都可以领略到大不相同的美味风格。

二、崇尚天然、健康中国烹饪饮食文化注重天然、健康的食材与调味用品。

以中药食补为代表的养生食品,为中国烹饪文化注入了浓郁的中医药文化。

中国人也很注重卫生,烹饪过程中会采用炖、煮、蒸等健康方法,尤以鲜、清、淡、素为主。

三、强调烹饪技法中国烹饪技法丰富多样,有红烧、清炒、煨、焖、卤、烩、红煨等多种烹调方法,每种方法都有固定的食材搭配。

同时,中国烹饪也注重烹饪的色、香、味、形,严格遵循菜品不同的性质和特点,用不同的方法和技巧进行调和与改良。

如四川川菜注重麻辣,并善于使用花椒;粤菜则追求鲜香嫩滑,讲究刀工和火候。

四、讲究餐桌礼仪在中国饮食文化中,餐桌礼仪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传统的餐桌礼仪包括先尊尊长、后尊晚辈,宴请客人要让座位靠窗户的位置,如果饭后不用杯敬酒,应该倾倒一些茶水以示敬意,多人共餐时应让菜碟旋转,方便大家取菜。

这种尊敬,也常常从豪华的锅型、锅具、餐具之中体现出来。

在现代社会,餐桌礼仪在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人们对个人文明素质的关注和刻意培养。

五、寓意与象征意义中国烹饪饮食文化富有寓意和象征意义。

食材往往代表着不同的寓意,例如鱼代表着吉祥和团圆,年夜饭中必不可少;鸡则属于婚姻神物,新婚时必要有鸡;当然,还有寓意双关的食材如咸鱼(鱼鱼、余年)、花生(有余、长寿)、寿面、麻糍等等,都具有着不同的象征意义。

同时,中国烹饪的视觉效果也很重要。

根据不同场合的需要,可以将食品制作成不同的形状、颜色,塑造出具有象征意义的巧妙形象,为美食增添自然之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我国传统饮食文化
卢亮
2015土木工程二班
摘要:中国是人口大国,同时也是饮食大国。

老话说,民以食为天,吃是人类文明的一
大问题,我国人民从古至今对饮食都是很注重的。

我国饮食文化经历了几千年的发展与
沉淀,形成了注重色、香、味、意、形的中国菜特点;在与外域的友好交流中不断丰富
着自己的饮食文化,更是成为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在我国传统饮食结
构、食物制作方法、传统餐具等方面,我国饮食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中国特色传统饮食文
化。

关键字:我国传统饮食、我国传统饮食结构、食物制作方法、传统餐具。

一、我国传统饮食结构
我国的饮食结构决定于我国人民的生产水平和经济水平。

告别了茹毛饮血的时代后,劳动人民逐渐累积了饮食的经验,形成了以谷物为主食,蔬菜外加少量肉类为副食的饮食结构。

中餐主副分明,以植物性食物为基础,这种结构最早形成于秦汉前后。

最早在《论语·乡党》中就提到“肉虽多,不使胜食气”其中的气指的就是谷物,此句意即肉多时也应该多吃谷物,这是最早反映了古代人民饮食结构的论述。

我国传统的主食主要是大米和小麦,兼有玉米、小米、荞麦红薯等,中华文化起源于黄河流域,最初食面多,水稻是大约两晋之后才随着南方经济活动的活跃才慢慢进入中国人的日常食谱中的。

中国传统菜谱在主食之外的,主要是各种蔬菜,有句老话叫“三日不吃青,两眼冒金星”,反映了古代劳动人民对蔬菜的重视。

汉朝开始,中国与外域的交流逐渐繁密起来,中国人出使和西域人的来访,给中国带来了石榴、葡萄、胡桃、西瓜等水果,黄瓜、菠菜、胡萝卜、芹菜、扁豆、大葱等蔬菜,这些为我国饮食文化增添了许多别样的风采。

在品种丰富的蔬菜中,中国人尤其看重豆类,古语有云:“可一日无肉,不可一日无豆”,汉朝时中国人发明了豆腐、醋(时称“酢”)、豆豉、酱油,这些食品两千年以来都是中国传统饮食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

副食除了蔬菜之外还有肉类。

在封建社会肉类是比较难得的,寻常百姓吃到的肉不多,但就是因为肉的难得,人们才研究出了多种做法,与各种蔬菜一起搭配,形成了多种多样的菜系。

但无论是什么菜系,饮食结构都是一样的,无论什么菜色,最根本的,还是以植物类的食物为主角。

二、食物制作方法
我国古来讲究“食不厌精”,古人对食物的研究非常精到,相比于西方,中国菜的制作几乎可以称作艺术。

一道佳肴,要历经选料,刀切,烹饪,调味,装盛的一系列过程,都各有讲究。

选料,是中国厨师的首要技艺,是做好一品中国菜肴美食的基础,要具备丰富的知识和熟练运用的技巧。

每种菜肴美食所取的原料,包括主料、配料、辅料、调料等,都有很多讲究和一定之规,所选取的原料,要考虑其品种、产地、季节、生长期等特点,以新鲜肥嫩、质料优良为佳。

自古以来就有“八珍”之说,涵盖了各种类别食材的代表,分为山八珍,海八珍,禽八珍,草八珍等说法。

刀切是十分考验厨师基本功的一个过程。

厨师刀功的好坏决定了食材是否能被处理得整齐美观,进而决定食物能否整体受热,入味均匀,色泽鲜亮,也就是说刀功是菜肴色香味的基础。

我国古代就很重视刀法的运用,经过历代厨师的反复实践,创造了丰富的刀法,如直刀法、片刀法、斜刀法、剞刀法(在原料上划上刀纹而不切断)和雕刻刀法等,把原料加工成片、条、丝、块、丁、粒、茸、泥等多种形态和丸、球、雕花等多样形式,甚至有巧厨能把食材镂雕出字画,这已经达到了艺术的高度。

中国传统菜肴对于烹调方法极为讲究,常见的方法有:蒸、煮、烧、炖、烤、烹、炒、炸、拌、扒、酥、焖等。

我国饮食之考究、烹调技术之高超,是早已闻名世界的。

英语中的“Cook”指的是把食物弄熟,而中国的各种烹饪手法不止追求于把食物弄熟,更多的是在追求一种超脱食物之外的情趣享受,这是很多外国文化不能理解的。

在烹饪的过程中首先讲究火候,《吕氏春秋》中就提到:“五味三材,九沸九变,必以其胜,无失其理。

”同样的食材,不同的火候配以不同的技法,能激发出食材不同的味道,比如同样是腩肉,可以大火炸成扣肉,也可以小火焖煮成红烧肉,可以密封微火,做成叉烧。

火候是食材变成菜肴的路径,也是最难把握和说明的东西,对它的研究也是传统饮食文化中很重要的一部分,很多人在对它的感悟中体会到了饮食之外的意义,赋予了饮食文化除了解决饥饿之外的灵性和哲学性。

再说调味,中国素有五味之说,即辛苦甘酸咸,但是没有只含一种绝对滋味的食材,所以在菜肴制作的过程中,要善于搭配,才能调和各种食材的味道,即除去食物中令人不快的味道,增强菜肴的香味,赋予食材更丰富的味道等。

比如羊肉有膻气,可以用料酒除去,同时酒精能增强羊肉的香气。

炖鸡汤的时候加清补凉,其与鸡汤相辅相成,能给鸡汤增添鲜香,同时也更滋补。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

菜肴的装盛也是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个反映。

菜肴的色香味三相,色为其首,。

一道菜的卖相好才会让人有想去品尝的欲望,因为视觉总是先于味觉和嗅觉的,那么菜肴的装盘和承装的器皿就很重要了。

菜肴做好了,不是随便拿个盘子一盛了事,还要整齐美观地摆进各种或陶或瓷,或铜或银,或玉或金的器皿中,或盘或碟,或盂或案,追求的是美味之外的美观和饱腹之外的情趣。

三、传统餐具
中餐传统的餐具很多,本文主要讨论筷子和碗。

筷子是中国古代一大发明,它让人们告别了手抓的饮食习惯,在吃饭习惯上彻底与动物区分开来。

筷子的发明让人们吃饭更卫生,也减少了被食物烫伤、刺伤等的风险。

筷子什么时候发明的已不可考,但可以肯定的是它在商朝左右就被人们广泛使用了。

筷子古称“著”,一头细为圆形,一头粗为方形,反映了中国自古以来“天圆地方”的思想。

受中国影响,许多亚洲国家吃饭也用筷子。

有生物学家研究声称,筷子的使用让亚洲人的左脑发达,能更好地学习数学等自然科学。

碗也是中国特色的一大传统特色,主要是用于盛装主食,所以很多别样的意义赋予其上,比如一份好工作被称为金饭碗,失业叫做丢了饭碗,这些说法都说明了碗在饮食文化中的重要性。

结束语:历经数千年的发展,沉淀,与外来文化的碰撞,融合,使我国传统饮食文化形成了独一无二的一个体系,它是华夏文明一颗璀璨的明珠。

而作为文明的基石,食物在我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升华下,有时获得了超越食物本身的意义,同时饮食文化又影响了包括政治、经济、劳动生产、科技等多个方面的文化,可以说,我国传统饮食文化,是我国文化大厦基础中,不可或缺的一大部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