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概念_话语_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俄语教学(季刊)1999年第1期(总第80期)
试析巴赫金的对话主义及其核心
概念“话语”(слово)
凌建侯 中国人民大学
一、引言
巴赫金(М.М.Б.Бахтин,1895—1975)是本世纪一位极具影响的思想家。自60年代他的学术思想被介绍到法国开始,西方学界对他及其思想的研究热情始终有增无减。特别是80年代初,美国也掀起了“巴赫金热”,其声势远远超过巴黎。不仅有人为他著书立传,而且两年一度的“巴赫金学国际研讨会”已渡过8个生日,成立了“国际巴赫金学研究协会”,在白俄罗斯和英国定期出版巴赫金学专刊《Диалог・Карнавал・Хронотоп》与《Dialogue》。至此,巴赫金学已成为一门显学,人们把它称作“特殊的人文科学”,将他本人归入下个千年思想家的行列。
勿庸置疑,巴赫金思想在本世纪最后25年里,已被推到了人文领域学术研究的中心。
二、对话精神贯穿巴赫金整个学术遗产
1)提起巴赫金的思想,了解者都说博大精深,因为他涉足哲学、美学、文艺学、心理学、语言学、符号学、人类学等诸多学科,而且常常寥寥数语,却能引人深思、启人心智。说有“点铁成金”①之效是最恰当不过的了。正因为巴赫金视野广博,又观点新颖,所以各人文学科的学者们对之都有亲切之感,从其不同的理论中获得启发。这一点,中外学界早已有了共识。
但巴赫金思想的过人之处,我们觉得并非仅用“博大精深”所能涵盖。古今中外学问大而博者有之,观点见解颖异独到者有之,他们的思想并不全能“走运”,被人们称作“某某学”而成为国际学术界关注的焦点。从某种意义上说,巴赫金是一部人文领域的“理论百科全书”。然而,百科全书式的知识对人的启迪毕竟有限,就象弗雷泽(Frazer)在《金枝)中为我们提供的那样。他的魅力恰恰在于给人类学的研究拓宽了方法思路。巴赫金同样如此。他的著作读来震撼人心,因为他“意味着智慧而不是知识”②,意味着人文研究的对话主义视角与方法,而不仅是一整套的术语以及一些精辟的结论。
2)在最早的一篇长文《论行为哲学》中,巴赫金立足个人本位主义与个人直接面向社会的欧洲传统思想,且又有较大突破,主要表现在用动态的历史眼光看待个人,并在其身上引出道义责任,即赋予每个人的生活以道德的含义。这里的道德不是普遍遵行的规范。道德的普遍性只在于形式,即“我”有义务和责任积极地承认自己实有的(дан2ный)唯一性,从而实现设定的(заданный)自我,“我”的生命因此不断获得完成。巴赫金认为,个人的生活是应该对自己的生命负起
35①
②白春仁:《巴赫金———求索对话思维》,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论文。
钱中文在“巴赫金学术思想国际研讨会”(此会于1998年5月11—14日在北京外国语大学召开)上论及巴赫金符号理论时强调说,“巴赫金对符号学的贡献也是巨大的。他阐述符号思想出语并不多,但点铁成金;见解独到而深刻,给你启发,给你思考的余地。”
责任的生活,因此他不能自暴自弃、随波逐流、人云亦云,不能对自己唯一的生命抱漠然置之的态度。用巴赫金的原话讲,就是“我”有义务以自己的行为积极负责地“参与自己统一而唯一的存在事件”。
但个人作为世界的价值中心,并不是独立自足的。还有许许多多的“他人”外位于(вненаходимый)“我”,与“我”同时共存、平等相处。实现自己存在的行为永远不会囿于自身,永远指向他人。“世界需要我的异已性以使世界获得意义,我也需要根据他人来界定或创生我的自我。”①这样,巴赫金的多元价值论,建立在了人与人之间应该相互尊重的基础之上。
巴赫金的行为论到此并未结束。审美世界的理论建构,作为巴赫金计划中的哲学巨帙———经验世界的建构、审美行为与审美道德、政治道德以及宗教道德共四部分———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为他揭示人与人之间对话式的存在关系,找到了一个极好的实例。“生命……首先就体现着我与他人在价值上的对立”②。那么价值的对立具体又是一种怎样的表现呢?寻找这个问题的解答,我们以为帮助了巴赫金发现“人身上的人”,进而发现“我与他人”之间富有平等精神的价值关系———对话的存在方式。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中,巴赫金明确提出:“存在,意味着对话式的交往。”在审美活动中,这其实包含两层意思。(1)审美主体(作家)在现实生活中与他人的对话;(2)作家在艺术世界里的代言人———作者(作者形象、作者的声音)———与主人公、听者的对话。这样,作家—创作者的存在,他的生命,就体现在由一个个活生生的话语表现出来的、作者以及人物之间的相互对话关系之中,并且通过完整作品中作者的声音即立场,最终使作家在现实的文化交际链上占得他人无法替代的一席之地。这样,对话的存在方式便与话语直接联系了起来。
在话语中,巴赫金特别强调语调的作用。蕴含独一无二的感情意志语调(экспрессив2но-волевойтон)的话语,是说话人用社会性符号对客观世界体验的理解,因此它本身就是负责的行为。正是有了语调,有了包含其中的说者情志意图和价值立场,话语才获得了唯一的涵义(смысл)。但是,独个的涵义不可能存在。别的涵义,他人的话语,是它依托的目标。“存在,意味着为他人和通过他人从而为我自己而存在。”③这样,个人的存在问题也就可以转化为,如何在他人话语的世界里确立和实现自己的话语。所以,“人的行为”就成了“潜在的文本(话语),它只有在自己时代的对话语境中得到理解(作为一方对语、一种涵义立场、一个动机体系)”④
3)对人文学科来说,真理的探求与其说要获得А=А这种唯一权威的精确性,倒不如说为了达到认识的某种深度,即在与他人的对话中不断扩大和深化自己的理解。有人也许要问,这不就成相对主义了吗?其实不然。就经验的真实性与正确性而言,每个人都具有权威的一面。巴赫金说,“既然我思想,那么就要思想得正确。正确性(истин2ность)是思维的应分。”⑤观察生活世界的方法,演绎道德事件的逻辑,它们的正确性是人类思维的要求。但在人文领域,光有这个要求是远远不够的,因为人文研究有其特殊的一面。这里思考和认识的,是活生生的、有反应能力的自我与他人。而每个人的视野都有局限性,至少不借助外力(如镜子)或他人,自己是无法看到自己的后脑勺的。这就产生了
45
①
②
③
④
⑤《Кфилософиипоступка》,с.84-85.
同上,с.302.
Бахтин《Эстетикасловесноготворчества》,М.,Искусство,1986г.с.330.
Бахтин《Кфилософиипоступка》\《философияисоциологиянаукиитехники:ежегодник》,1984/1985гг.,М.,Наука,1986г.,с.122.
克拉克,霍奎斯特:《米・米・巴赫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年8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