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笔记

合集下载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一、古代汉语常用工具书1字典辞书的编排:1)按部首和笔画排列。

2)按音序排列。

3)按号码排列。

2 注音方式:1)直音:即用同音字注音。

2)反切:用两个汉字拼注一个汉字读音的注音方法。

其方法是:反切上字与被切字声母相同,下字与被切字韵母、声调相同。

如:“呼报反”,即用“呼”的声母h和“报”的韵母ao声调(ˋ)相拼,是“号”或“爱好”的“好”。

3)注音字母和拼音字母注音。

3释义方式:1)直训:也叫语词式。

它用一个词去解释另一个词。

如:元,始也。

2)描写:对被释对象的特征、形状、位置、作用等给予解释。

如:缶,瓦器,所以盛酒浆、秦人鼓之以节歌。

3)义界:也称为定义式。

如:斗,十升也。

4)譬况:即用人们熟知的事物去比方不熟悉的或难以解说的事物。

如:黑,火所熏之色也。

4常用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东汉许慎著。

是我国规存最早的字典。

全书分汉字为540部,开创了以部首统率汉字的字典编纂法,收字以小篆为主。

2)《康熙字典》:是清朝康熙49看开始编写的,参加编写的有张玉书、陈廷敬等三十人,于康熙55看编成。

这部字典按部首笔画的多少,把214个部首分别归入十二集中。

十二集以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命名。

3)《汉语大字典》:是一部解释汉字形、音、义的大型语文工具书。

这部大字典是目前我国搜集汉字单字最多的字典,共收单字五万六千个左右。

4)《古汉语常用字字典》:北京大学中文系汉语专业等单位联合编写,1979年出版。

收古汉语常用字三千七百多个。

修订版于1993年问世。

5)《辞源》:专门为阅读古籍和古代文史研究使用的工具书。

6)《辞海》:是一部综合性的辞书。

所收对象除单字外,主要是语词、人物、著作、历史事件、古今地名、团体组织以及各学科名词术语等。

古语今语、古义今义并收。

7)《汉语大辞典》:由《汉语大辞典》编辑委员会、《汉语大辞典》编纂处编纂。

1986年第一卷出版,1994年出版最后一卷。

全书十二卷,共收单字二1万二千个左右,词目约三十七万条,五千余万字。

古代汉语老师划得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老师划得重点笔记

中国古代汉语一、文选(一)1、《山海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地理书,也有人认为是我国最早的一部奇书。

里面内容的介绍大都是以神话故事的形式进行的,所以说它开创了中国神话传说的源头。

《山海经》共18篇,总的分为《山经》和《海经》两部分,记载的主要是一些大山、名川的故事。

2、《精卫填海》又北二百里,北:向北其上多柘木,其:代指发鸠山有鸟焉,焉:“于是”,在那里文首:花脑袋其鸣自詨,自詨:自己叫自己是炎帝之少女,是:这少:小漳水出焉,出:发源3、《夸父逐日》夸父与日逐走,走:跑入日:追赶上了太阳欲得饮,饮:名词,喝的水弃:丢掉北饮大泽,北:名词作状语,在北边道渴而死,道:名作状,在路上4、《女娲补天》往古,古:以前四极废,极:极远之处废:倒塌九州裂,九州:泛指大地火爁焱而不灭,爁焱:火势蔓延的样子天不兼复,兼:同时具备若干方面,广泛的水浩洋而不息,浩洋:水势浩大的样子鸷鸟攫老弱,老弱:老人和孩子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于是:因此淫水:洪水狡虫死,虫:古代包括禽兽颛民生,颛民:善良的百姓地不周载,周:普遍5、《蝜蝂传》善负小虫也,负:背行遇物,行:行走卒踬仆不能起,踬仆:跌倒,这里指被东西压到辄持取,辄:总是卬其首负之,卬:高举着虽困剧不止也,虽:即使物积因不散,因:因此人或怜之,怜:同情又持取如故,取:抓取为去其负,去:去掉及其怠而踬也,及:等到近于危坠,危坠:摔死遇货不避,货:钱财以厚其室,室:家产亦以病矣,病:疲困观前之死亡而不知戒,戒:引以为戒高其位,大其禄,高:使动,提高大:使动,加大6、《王子坊》年登俗乐,年:收成茕独:孤独无依的人牛马之衣:披在牛马身上的粗糙织物于是帝族王侯,于是:在这时候擅山海之富,擅:占有居山林之饶,居:占据洞户连房,洞:深户:门常与高阳争衡,争衡:较量妓女三百人,妓女:指以歌舞等技艺服役的女子称是:于此相当自余酒器,自余:其余做工奇妙:制作的工巧赢得抗衡,抗衡:不相上下士女:青年男女亦不是过:也不超过这些7、《巫山、巫峡》将郡县居治无恒故也,将:大概当崩之日,当:将要致怒湍流,致:以至乃当抗峰岷峨,抗:平起平坐,抗衡偕领衡疑,偕:共同自三峡七百里中,自:在自非亭午夜分:如果不是良多趣味,良:的确林寒涧肃,涧:山沟二、工具书1、《说文解字》简称《说文》,是我国第一部字典。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一、什么是古代汉语我们现在所说的古代汉语,都是指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古代汉语属于历史语言,分成四期:(一)上古汉语,秦汉以前的汉语。

(二)中古汉语,魏晋至唐代的汉语(三)近古汉语,宋代至民国(四)现代汉语,民国以来(确切定为1919年五四运动以来)古代汉语书面语有两个系统:(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而形成的上古汉语书面语,称作文言。

(二)自唐宋以来逐渐形成的口语实录,词汇,语法与现代汉语接近,称作古白话。

文言的两大特点:(一)它是脱离口语的,因此带有超方言性(二)它带有人为的仿古性,因此是超越时代的。

(注:书中这一段话挺有意思的,我把它抄在后边:要想把一种距今久远,脱离当代生活的历史语言长期使用下去,就势必要着力模仿,而且,按照古代正统文学和文章学的评论标准,越是模仿得惟妙惟肖的,就越被认为是语言修养高。

)古代汉语课的学习对象,应以先秦两汉作品中为主,兼及唐宋以后的仿古文言文。

二、古代汉语课程的性质任务和基本内容即属基础理论课,又属工具课。

提高古代汉语也就是文言文的阅读能力,不是学一点理论就能解决问题的,还必须阅读足够量的文言作品,以积累语言材料和产生语感。

三、学习古代汉语的目的和意义1、文言文阅读与历史遗产的继承这段课本内容写得极好,能够激励学子们。

2、学习古代汉语是深入瞭解现代汉语的需要古代汉语、近代汉语、现代汉语是一脉相承的,现代汉语的句式,大部分来自古代汉语。

有些古代汉语的特殊短语和句式,虽然在现代汉语句法中不存在了,但在构词法中还有所保留。

文言与白话的千丝万缕的联系,决定了学习现代汉语不能一点也不涉及文言。

有没有文言知识,直接影响到对现代汉语理解的深入程度和应用的准确程度。

四、古代汉语的学习方法1、处理好语感与语理的关系自由阅读古书是一个较高的目标,这种能力不是一天两天能够形成的。

2、处理好分解与综合,微观与积累的关系在阅读时,要通过每一篇短文的学习,积累词汇,词义和句式,最终达到熟练和形成语感。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

古代汉语自考重点笔记以下是一份关于古代汉语自考的重点笔记,涵盖了常见的知识点和考点:一、语音1. 声母:古代汉语声母包括唇音、舌音、齿音、喉音等,与现代汉语相比有一定的差异。

2. 韵母:古代汉语韵母比较复杂,包括平上去入四声,不同声调的韵母也有所不同。

3. 声调:古代汉语有四声,即平声、上声、去声和入声,不同声调的发音和意义都有所不同。

二、词汇1. 词义:古代汉语的词义比较广泛,一个词往往有多种意义,需要根据上下文进行判断。

2. 词类:古代汉语的词类包括名词、动词、形容词、数词、量词等,不同词类有不同的语法特性和用法。

3. 习惯用语:古代汉语的习惯用语包括成语、习语、俚语等,这些用语的意义和用法需要特别注意。

三、语法1. 句子结构:古代汉语的句子结构与现代汉语有所不同,包括主谓结构、动宾结构、并列结构等。

2. 词组类型:古代汉语的词组类型包括偏正结构、主谓结构、动宾结构等,这些类型的结构和意义需要掌握。

3. 句子时态:古代汉语的句子时态包括现在时、过去时、完成时等,不同时态的用法和意义需要理解。

四、文选1. 先秦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先秦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诗经》、《左传》、《论语》等。

2. 汉魏六朝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汉魏六朝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史记》、《汉书》、《古诗十九首》等。

3. 唐宋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唐宋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唐诗、宋词、唐宋散文等。

4. 元明清文学:选择一些代表性的元明清文学作品进行阅读和学习,如元曲、明清小说等。

五、文化常识1. 历史文化:了解古代中国的历史文化背景,如历史事件、制度、风俗习惯等。

2. 文学艺术:了解古代中国的文学艺术发展历程和特点,如书法、绘画、音乐等。

3. 思想哲学:了解古代中国的思想哲学体系和流派,如儒家、道家、墨家等。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篇一:古代汉语学习笔记】古代汉语学习笔记姓名:杨涛学号:20912011044 班级:09小学教育中国文化历经五千年沧桑,其博大精深的特质成为世界文化中的一枝独秀,而汉语,这门世界最古老的语言之一,也因其承载了中国厚重的文化而在世界语言中独领风骚。

现代汉语为白话文,为大多数国人理解学习,而古代汉语则为中国独创,很多字词语句和现在相比,意义差别较大,所以了解并掌握一定的古代汉语知识,对研究中国古代文化的作用举足轻重。

在学习了近一个学期的古代汉语后,我对“望文生义”这个词有了更清楚的认识。

现代汉语中有不少成语,这其实是古代汉语的一部分,一般人仅知道一个成语的引申义,但对它的原义则孤陋寡闻。

例如“风马牛不相及”这个成语,我们都知道它用来形容两件事情毫不相干,但究其原义,则会叫许多人大吃一惊,它的原义是指牝牡相诱,即动物交配的意思,如果你“望文生义”了,则会成为一段笑料,因而,学习古代汉语有助于培养一个人严谨治学的态度。

其次,古代汉语句法的独特性也值得推敲一番,诸如宾语前置、状语后置、定语后置、被动句式、判断句式,等等,如果你不把它们理顺,就很难理解这段古文的大意,甚至得到完全相反的意思。

古文尚简洁,基本上是一字一意。

例如“虽然”,这个词在汉代汉语中表示转折,但在古代汉语中则表示让步,翻译为“即使这样”。

因而,学习古代汉语必须对每个字斟酌一番,虽有“咬文嚼字”之嫌,但却有深远的意义,这也是尊重古人成果的表现。

自从文字改革以来,国人多写简化字,有的人为了附庸风雅,会象征性地写几个繁体字,然而他们未必懂得体字代表的意义,因此常常张冠李戴。

例如,“发”这个字,繁体字“髪”和“發”两个,读音意义完全不同,其中前一个读“发展”的“发”,是“发射”、“产生”、“兴起”等义,为动词;后一个读“头发”的“发”,为去声,指“头发”。

这种现象其实为古代汉语中异体字、古今字的常识,异体字是指字音意义完全相同,但字形不同的字,古今字是指古代的某一义经发展而产生了新字,这个新字与古字在字形上有许多相似之处。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第一单元、工具书第一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音、义为主要目的的工具书。

“字典”一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音、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广,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一部分。

常見的字書有以下几种。

一、《說文解字》《說文解字》简称《說文》,東漢許慎撰,《說文解字》是我國第一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文》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但直至二十一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子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文》的“文”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文”,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文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音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文”。

首创部首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首,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首的字排在一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首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大致以部首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示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一起。

这就是段玉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文》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首列小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用“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音。

《說文》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而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文》一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一番整理工作,写成《說文解字系傳》一书,世称“小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文解字》进行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大徐本”。

現在通行的本子是大徐本。

清代校理研究《說文》的學者人數最多,成就也最大。

古代汉语一重点文章(四篇)笔记

古代汉语一重点文章(四篇)笔记

一、郑伯克段于鄢古今字:1、”大太:2、辟避;3、厭饜:4、”(今仍作“舍”)舍捨:5、”嘗嚐:(今皆简化为“尝”6、”佗他:异体字:”暱昵: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 1、2其他此类活用名词用于动词1819本义和引申义1、邑:、、“大叔又2、都:本义,大邑。

、国都小的都。

3、鄙:、引申出质朴,浅陋、轻视等意义。

4、毙:”后来表示死,“斃”后起字,今“毙”枪毙。

5、及:6、啟;简化“启”应。

古今词义不同1、国;1)都指国家,但含义不同。

周代的国指诸侯的封地,西汉的国指王侯的封邑。

2)2、城:1)城墙。

2)现在指城市、城区。

用如动词指修筑城墙。

课文中的“都城”3、乘:1)在利用车马等代替步行的意义上古今基本相同。

2)4、完:1)在完整、完全的意义上古今相同,用如动词是完整,因而有修缮的意思。

本文“大。

、‘完了’是古代所没有。

宾语前置疑问代词做宾语: 12、(冒昧地问一声,你说的是什么意思)宾语用代词“之”复指 3(姜氏有什么满足)4(大概说的是这种情况吧)其他句式双宾结构 1、无生民心。

234语法1、诸:2、请:1)请你做某事 23、敢:1)助动词,有胆量,为何谓也”四、晋灵公不君古今字:13141516171819”词类活用(一)使动用法4、饮本义和引申义11、骤:本义,马跑快。

引申为急速。

现在的骤表示急速,突然。

12、贼:本义,毁坏,害。

后引申为凶残、狠13。

后引申为做官,官职。

有引申为宦官,太监。

14、饿:本义,因挨饿而病倒。

”宾语前置否定句中代词宾语前置 9双宾结构 10、为之潬食于肉,实诸义以与之代词“之”复指前置宾语 11十、复音词3、恭敬4、社稷5、假寐五、冯谖客孟尝君古今字:2021、责债:22、反返:23、说悦:异体字:7、懧懦:8、徧遍:9、朞期:10、“遣太傅黄金千金”本义和引申义15、具:本义,准备饭食或酒席。

有引申为具有、‘具备、准备。

后虚化为全都。

16、给:本义,丰足。

17、约:”后来有抽象意义约束、限制。

郭锡良古代汉语笔记

郭锡良古代汉语笔记

郭锡良古代汉语1、“古代汉语”的内涵古代汉语:古代汉民族所使用的语言,即“五四”运动以前的汉族语言。

文言: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代模仿的这种语言。

文言文:用文言语言写成的文章作品。

古白话:六朝以后在北方话的基础上形成的近古书面语。

古白话文:用古白话写成的文章作品。

一、“六书”理论六书:古人总结的汉字的六种造字方法,即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其中只有前四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有关,后两种与汉字的形体结构无关。

1、象形许慎:“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把事物的轮廓或具有特征的部分描画出来创造汉字。

描画轮廓的:日、月、鸟、鱼描画具有特征部分的:牛、羊2、指事许慎:“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

”是一种用记号指出事物特点的造字法。

纯符号的指事字:上、下象形字上加符号的:亦、本、末3、会意许慎:“比类合谊,以见指挥,武信是也。

”会意是由两个以上的形体组成,把它们的意义组合成一个新的意义,让人们看了可以体会出其意义的造字法。

步、逐、鬥、莫、牧4、形声许慎:“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由意符和声符两部分组合造字,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别。

杞、问、物、江、裏5、转注许慎:“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说文》:“考,老也。

”又:“老,考也。

”6、假借许慎:“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我、而、其二、形声字的结构与汉字的部首1、形声字的结构形声字的六种形体结构:左形右声——江棋诂超(基本结构)左声右形——攻期胡邵上形下声——空箕罟苕上声下形——汞基辜照内形外声——辩哀问闽内声外形——阁國固裏特殊结构:勝、徒、寳2、汉字的部首部首就是意符,意符是对声符而言的,部首是就它统领的字而言的。

许慎最早提出部首的概念,他的《说文解字》用了540个偏旁作部首。

三、汉字形体的演变甲骨文——金文——篆书(大篆、小篆)——隶书(章草)——楷书——草书(今草、狂草)——行书(行楷、行草)甲骨文:上古时期的古人刻写在龟甲与兽骨上的文字。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之宇文皓月创作《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 、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依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依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 、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 、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依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知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取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辑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取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取《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取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

胡安顺、郭芹纳《古代汉语》笔记(上、下册全)第⼀单元、⼯具书第⼀節字典字典是以解释单字的形、⾳、义为主要⽬的的⼯具书。

“字典”⼀詞出现于《康熙字典》问世以后,在此之前,凡是解释汉字形、⾳、义的书,都笼统地称之为字书。

古代的字书外延较⼴,与今天字典相当的只是其中的⼀部分。

常⾒的字書有以下⼏种。

⼀、《說⽂解字》《說⽂解字》简称《說⽂》,東漢許慎撰,《說⽂解字》是我國第⼀部通过分析字形探求本义的字书。

《说⽂》成书于汉和帝永元⼗⼆年(公元100年),但直⾄⼆⼗⼀年后,亦即汉安帝建光元年(公元121年)許慎病卧在床時才讓其⼦許沖將書献给朝廷。

《說⽂》的“⽂”和“字”各有特定的含義,独体的称“⽂”,合体的称“字”。

全书共收字9353个,重⽂1163个。

字形不同意义和读⾳完全相同的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字叫异体字,古称“或体”“重⽂”。

⾸创部⾸分类法,从汉字中归纳出540个部⾸,將所收字按540部排列,同部⾸的字排在⼀起,所谓“分别部居,不相杂厕”。

540个部⾸的排列順序是“据形系联”,即⼤致以部⾸形体相近的特点为依据列次。

各部内部的字,则是根据“依类相从”的原则排列,即按照字的意义,将表⽰同类事物的字或者意义相近的字排列在⼀起。

这就是段⽟裁所说的“凡每部中字之先后,以义之相引为次。

”《说⽂》对每个字的说解,都是⾸列⼩篆字形,接着解释其意义,然后按“六书”分析其字形结构。

部分字还⽤“读若”、“读与某同”等术语注出读⾳。

《說⽂》专解释字的本义和分析字的形体,⽽不涉及引申义,这对于我们了解汉字本义和形体结构之间的联系极有帮助。

《说⽂》⼀书经过数百年的流传,特別是经过唐代李阳冰的主观篡改,訛誤相当严重。

南唐時徐锴做了⼀番整理⼯作,写成《說⽂解字系傳》⼀书,世称“⼩徐本”。

北宋時徐锴之兄徐铉(xuàn)奉诏对《說⽂解字》进⾏校理,增列了402个“新附字”,对部分字条作了简要的注释,同時依据《唐韵》給每個字加了反切,世称“⼤徐本”。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整理版)

之阳早格格创做《古代汉语》(王力)条记一、挖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办法主要有三种:A 、按音序排列.当前通止依照汉语拼音字母序次排列(汉语拼音规划);古代依照仄火韵106韵排列(上、下仄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进声17韵).B 、按部尾战笔划排列.共一部尾的字归正在所有,部尾的先后以笔划几为序;共一部尾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几为序.笔划相共时,正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普遍是把起笔分成面(、)、横(一)、直(ㄧ)、撇(ノ)四种大概面、横、直、撇、合(┐)五种依次排列.C 、按编码排列.通止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汉字圆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角的程序是左上角、左上角、左下角、左下角.每字得四码.2、《康熙字典》弛玉书籍、陈廷敬等编,正在明代梅膺祚《字汇》战弛自烈《正字通》前提上编成.依照部尾排列,分成214部,正在按十二天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释字格式先音后义.先列主要韵书籍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籍为证.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举止纠正.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籍局.部尾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5、《辞源》1915商务印书籍馆,陆我奎、圆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汇为主,兼瞅百科知识的大辞书籍.部尾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尾.注音反切,局部采与浑代李光天《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基础奠定了汉语新颖词汇典的编写格式格局.1958年建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籍,吴泽炎、黄秋耘.刘叶秋控制.采与汉语拼音字母战注音字母注音,采与《广韵》的反切.6、《辞海》1936中华书籍局编印,舒新乡、沈颐,弛相主编.1958年建订为综合性辞书籍.舒新乡、陈视道主持.7、东汉许慎《道文解字》,华夏笔墨教奠基之做,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解小篆字形.宋代缓铉采与孙愐《唐韵》校订过.浑代黎永秋的《道文通检》.缓灏《道文解字注笺》8、浑代钻研《道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道文解字注》、桂馥《道文解字义疏》、王筠《道文句读》、墨骏声《道文通训定声》.9、浑代阮元《经籍籑诂》,一部博门支集唐前百般古书籍注解的字典.韵母排列法,以仄火韵一韵一卷.另有浑代刘淇《帮字辨略》,何乐士《古代汉语真词汇通释》.10、浑代王引之《经传释词汇》(古声母排列)战近人杨树达《词汇诠》(注音字母),阐明真词汇.11、近人弛相《诗词汇直语辞汇释》,1953中华书籍局,钻研诗词汇直中特殊词汇语的一部博著.12、古代汉语以单音词汇为主,新颖以复音词汇主假如单音词汇为主.单变复主要有三种情况:A、换成真足分歧的词汇.B、加上词汇头词汇尾.C、用二个共义词汇动做词汇素合成.13、简朴的复音词汇,绝大部分是联绵字.笔墨教主要凭字形辨别转义.14、笔墨的创制时期,象形是最基础的准则.15、隶书籍是汉字演变史上的要害转合面,是古笔墨战今笔墨的分火岭.16、押韵分为三种:A、句句押韵.B、隔句押韵.普遍是奇句不押韵,奇句押韵.如《诗经》C、接韵.奇句与奇句押韵,奇句与奇句押韵17、《诗经》押韵主要要领:隔句押韵的句尾韵;尾句进韵而后隔句押韵的句尾韵.18、古韵指上古时代主要指先秦的韵部,当前被分为三十部.《诗经》押古韵.段玉裁《六书籍音均表》、江有诰《诗经韵读》、王念孙《诗经群经楚辞韵谱》19、注解古书籍启初于汉代.20、注解罕睹的情况有下列四种:A、释词汇.B、串道.把一句大概几句连串起去道解.C、通释齐章大意.使文章的意义更为精确.21、罕睹古书籍术语:A、曰、为、谓之.被释词汇搁于其后.不然而用去释义,且用于分别共义词汇大概近义词汇的不共.B、谓.被释词汇搁于其前.以简直释抽象,大概以普遍释特殊.谓之,被释词汇搁于其后.C、貌.于动词汇大概形容词汇后.被释词汇往往表示某种本量大概状态的形容词汇.等于“…的格式”.D、犹.释者与被释词汇往往是共义大概近义闭系.等于“等于道”.上头简朴用于释义.E、之止、之为止.必定是“声训”除了释义中,释者与被释词汇奇我是共音闭系,奇我是单声叠韵的闭系.F、读为、读曰.用本字去证明假借字.G、读如、读若.普遍用去注音.奇我证明假借字.22、唐人为汉下其余古书籍注释.唐代司马贞《史记索隐》战弛守节《史记正义》;唐代李擅注战五臣注萧统《文选》.北往宋裴紧之的《三国志》注.23、郭象注战成玄英注《庄子》.24、如字,常常表示正在特定的上下文里那个字要依照它本本的读音读.奇我一个字下注“如字”,又注别的反切大概直音,标明那个字正在特定的上下文里保守有分歧的读法.25、古书籍时常有一字同读的情况.分歧的读音往往表示了词汇义大概词汇性的分歧.同读奇我不过音调的好别,奇我不然而是声调、词汇义上的好别,另有词汇性上的转化.26、利用四声辨别词汇义战词汇性,是汉语的特性之一.27、墨熹:《周易转义》、《诗集传》、《大教章句》、《论语集注》、《孟子集注》、《中庸章句》、《楚辞集注》等.28、浑代陈奂《诗毛氏传疏》、马瑞辰《毛诗传笺通释》、刘宝楠《论语正义》、焦循《孟子正义》、王先谦《庄子集解》、郭庆藩《庄子集释》.29、阮元为《十三经注疏》做《校勘记》.浑代王念孙《读书籍杂志》、王引之《经义述闻》、俞樾《古书籍疑义举例》.30、姚鼐《古文辞类篹》把文章分为十三类.31、古代断句用“、”动做标记.语意已完而需要停顿的场合,面于二字之间.句终正在字的中间.过得果为三种情况:意义不明、语法不明、音韵不明.32、《诗经》是赋的近源,《楚辞》是赋的近源.主要特性铺陈真物.33、明代缓师曾《文体明辨》分赋为古赋、俳赋、律赋、文赋四种.A、汉代为古赋,又称辞赋.普遍较少,多用问问体的形式,韵文中夹杂集文,句式以四六止为主.B、六往赋是俳赋,又喊骈赋.篇幅短小,用韵.骈奇、用典,本量为押韵的骈体文.C、律赋,是唐宋时代科举考查所采与的一种试体赋.押韵庄重节制,由考官命题,出八个韵字,确定八类韵足,所以道八韵律赋.以至押韵词汇序、仄仄也有确定.字数有节制,不超出四百字.D、文赋,受古文疏通做用而爆收.中唐后,古文家的赋渐渐以集代骈,句式整齐,押韵随意.不沉铺排战藻饰,用集文要领写赋,贯脱集文的气魄,沉视浑新流畅,格中靠近集文.34、赋的结构:前里有序,中间为赋,后有“治”大概“讯”等.35、古汉语的建辞要领:A、稽古:援引昔人的遗迹去证据自己的论面.道述一些履历究竟,有正反二里.B、引经:正里援引古代圣贤的止辞.C、代称.a、以真物的特性大概标记代指.如“二毛”.b、以部分代部分.如“风俗”.c、以本料代废品.如“鱼网”.d、以简直代抽象.如“丝竹”.e、以天代人.如“彭泽”.f、以官代人,表尊沉.如“王左军”.g、博名用做通名.如“扁鹊”.h、分裂式的代称.如“吞舟”.D、倒置,词汇序颠倒为了建辞押韵.E、隐喻,不比圆词汇.F、迂回,一种隐晦易懂的建辞脚法.做家不直止,而转直抹足天道出.G、坦率,坦率直合天把意义表黑出去,中接辞令战谦词汇属于坦率语.H、夸饰,一种非常形容语,使谈话减少死动性.36、唐后诗歌分为,古体诗战近体诗,近体诗又喊今体诗,古体诗又喊古风.超出八句的喊搞排律.绝句分为古绝战律绝.古绝普遍只限于五绝.37、四止诗句式普遍为二二,五止诗为二三,七止诗为四三.38、句句进韵的诗歌,果相传汉武帝做柏梁台,与群臣共赋七止联句,句句进韵,故名柏梁体.如曹丕的《燕歌止》.39、《文心雕龙•声律》提到“声律”的问题,北往沈约收明四声,写做《四声谱》.40、三仄调是古风的博用的形式,是古风的特性之一.律绝普遍截与律诗的尾尾二联.41、浑代戈载《词汇林正韵》分为十九词汇韵部,用《集韵》的韵目.42、直有北直北直之分.北直有杂剧战集直.集直有小令战套数二种形式.43、元代周德浑根据北直写成《中本音韵》分仄火韵为十九韵部.二、名词汇阐明.1、直切:用共音字去注音,如“根,音跟”.2、反切:是用二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称为“某某切”大概“某某反”(唐前),上字与声母.下字与韵母合声调,合称被注字的音.如“毛”,“莫袍切”.《康熙字典》用此法.3、偏偏义复词汇:古代汉语中的一种复音词汇,用二个单音的近义词汇大概反义词汇动做词汇素组成,其中一个词汇素的本良心思成为那个复音词汇的意义,而另一个不过动做伴衬.如“有慢慢,非有益也.”“慢慢”指的是“有慢”,“慢”字奇尔思.4、转义:词汇的本良心思.如,背,本本的意义是“背北的窗户”.5、扩充义:从转义“扩充”出去的,即从转义死少出去的意义.,背,本本的意义是“背北的窗户”.扩充意义是“往着”、“对付着”.间接扩充是从转义间接派死出去的意义.间接扩充是由间接扩充而再扩充出去的意义,与转义为间接闭系.6、假借义:如共墨骏声所道是“本无其义,依声托字”,与转义不相.如解通邂(解逅即邂逅).7、六书籍:许慎的《道文解字》认为汉字形骸的构制有六种:象形、指事、领会、形声、转注、假借.惟有象形、指事、领会、形声是制字之法,转注、假借为用字之法.A、象形:把真物表面大概具备特性的部分描绘出去,形成一个字,如日、月.B、指事:用暗号指出真物特性的制字要领.如上、下、本、终、亦、刃.C、领会:是由二个大概二个以上的形骸组成,把它们的意义拉拢成一个新的意义的制字法.时常是二个象形字的分离,如及.D、形声:是由意符(也喊形符)战声符二部分组成的,意符表示意义范畴,声符表示读音类型,如江、沐.意符相共的形声字意义上多数合意符所标示的真物大概止为有闭.如贝与财物有闭,止与止语有闭,心与情绪有闭.E、转注:道法纷歧.F、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如“令”本为“收号”的令,厥后借用为“县令”的令.8、古今字:由于履历的死少,汉字的演变,爆收乐一个新的字代表一个字的一个大概者几个意义,分担那字部分的意义,那么前一个字为古字,新爆收的字为今字.如“责”,其“债务”等意义已经为“债”所代替,然而“责任”等意义担当着,故而二者为古今字.9、同体字:由于时间大概天狱的闭系,人们为共一个词汇制出二个大概更多的字去代表它,产死乐形骸结构出进较大,意义真足相共,正在所有情况下皆不妨互换的字,如睹覩.10、简繁字:由于人们革新汉字,举止简化而爆收的局里,简化字要比繁体字的书籍写简朴,笔划较少,往往是一对付一的闭系,也有一对付多的情况.即日所用的许多简化字是历代相传下去的.如礼禮、气氣等.有些简化字战繁体字之间词汇义毫不相搞,果为共音而被采与.如后後、适適、征征、余餘.11、推断句:以名词汇大概名词汇性的词汇组为谓语,表示推断.正在古汉语中普遍不必推断词汇“是”,而是正在谓语后用语气词汇“也”去帮闲推断.如“董狐,古之良史也”.奇我正在主语后用语气词汇“者”表示提顿.新颖汉语中主谓之间普遍用“是”.12、道述句:以动词汇为谓语、道述人大概真物的止径变更的句子.13、可定句:表示可定的句子.必须有可定词汇,古代汉语中可定词汇不妨是副词汇“不”、“弗”、“毋”、“勿”、“已”、“可”、“非”,不妨是动词汇如“无”,不妨是代词汇如“莫”.14、词汇类活用:正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汇临时改变词汇性,如名做动、形容词汇做如动词汇,名词汇做状语,动词汇做状语等等情况.如“秦师遂东”.15、韵母:指一个音节中除声母以中其余果素的总战,包罗韵头、主要元音战韵尾.16、韵:只指主要元音战韵尾(如果有的话).17、诗韵:韵头分歧而韵相共的字如搞、谦、北、叹不妨互相押韵,那些互相押韵的字搁正在共样的位子上便形成诗韵.18、韵足:韵头分歧而韵相共的字如搞、谦、北、叹不妨互相押韵,那些互相押韵的字搁正在共样的位子上便形成诗韵.汉语诗韵普遍搁正在句尾,习惯上喊韵足.19、韵例:便是闭于用韵的格律:什么场合用韵,什么场合不必韵战何如用韵.20,换韵:纷歧韵到底,中途变更身分歧的韵押韵的押韵办法,接韵的情况不是.21、天籁:民歌随心而唱,随心用韵,随时换韵的情况.22、叶韵:昔人为了证明《诗经》的押韵战谐,认为某字是改读某音,便是“叶韵”,大概称“叶句”(叶,共“协”,战谐之意).23、叶音法:一种该当可定的注音法.昔人认为押韵不妨临时改变读音,以供战谐,不根据.24、单声:二个字的声母相共,如新颖汉语中“珍珠”,“微妙”正在先秦是单声.25、叠韵:二个字的韵母相共,韵头分歧也不妨,如新颖汉语中“光芒”.26、古音通假:古代汉语书籍里谈话里共音大概音近的字的通用战假借.大概本有其字,大概本无其字,借用共音近音字表示,二个字本本形骸分歧,意义分歧.如“蚤起”,蚤通早.27、三十六字母:保守认为,有三十六字母,字母指声母,古代不拼音字母,只佳找出三十六个汉字动做声母的代表,如睹溪群疑等,反映了唐宋时期汉语声母系统的情况.而上古的声母当前钻研为三十二个,被分为牙音、舌音、唇音、齿音、喉音、半舌、半齿.28、连绵字:由二个音节连缀成义而不克不迭分隔的词汇,大概有单声叠韵的闭系,如玲珑、徘徊、整齐,大概不,如蜈蚣、妯娌,大概共音相沉复,如渐渐、津津.29疏: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简单明黑,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做家不然而阐明正文,还给前人的注解做注解,成为“疏”,也喊“正义”.《十三经注疏》中的《诗经》便是汉代毛亨传,汉代郑玄笺、唐代孔颖达等正义.传指证明经义,笺指补充与订正毛传的意义.30、《十三经》:《周易》、《尚书籍》、《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秋秋左传》、《秋秋公羊传》、《秋秋谷梁传》、《论语》、《孝经》、《我俗》、《孟子》.《十三经注疏》多为汉往大概魏晋人的注.31、衍文:校勘教术语,简称“衍”,也喊“衍字”.用去指明古籍中多出了笔墨的局里.如“‘汉火以为池’,‘火’字衍”.32、脱文:校勘教术语,简称“脱”,也喊“脱字”.用去指明古籍中脱降了笔墨的局里.如“‘孔世家云:颀然而少’”“‘孔’下脱‘子’字”.33、韵文:指有韵的文章,有真足的韵文,也有不真足的韵文.34、仄火韵:隋往陆法止的《切韵》分为206韵,过于细,唐代确定相近的韵不妨共用.北宋仄火刘渊,将共用的韵合并,成107韵,后裔渐为106韵,被成为仄火韵,普遍喊“诗韵”.35、仄仄;近体诗最要害的格律果素,正在诗战韵文中形成一种下矮少短相互接替的节奏,即所谓的“声律”.阳仄、阳仄是仄声,上声、去声、进声为仄声.古代的进声当前转进其余三声中.36、黏:上联的对付句战下联的出句的仄仄典型必须是共一大类的.得黏:诗歌中分歧乎黏的准则的局里.37、对付:每联的出句战对付句必须是好同典型的.也便是对付句的仄仄对付坐.得对付:诗歌中分歧乎对付的准则的局里.38、孤仄:诗歌中除了韵足除中只剩一个仄声字.是律诗的大忌.39、拗句:不依照普遍的仄仄的句子,即该用仄声的已用仄声,该用仄声的已用仄声.拗救:诗人对付于拗句,往往用“救”,便是一个句子该用仄声的场合用了仄声,则正在本句大概者对付句的适合位子,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仄声,以便补救.合起去喊做拗救.40、对付仗:诗歌特天是近体诗中,句法结构相共的语句相为对付仗,那是正格.其余又一种情况,只央供字里相对付即词汇类相共,不央供句法结构相共.对付仗普遍仄仄相对付.共类的词汇相对付是工对付.41、合掌:一联对付仗出句合对付句真足大概者基础共义,是诗家的大忌,喊搞“合掌”.42、流火对付:对付仗中的特殊典型.相对付的二句之间的闭系不是对付坐的,而是一个意义连贯下去,也便是道出句与对付句不是二句话,而是一句话.如“即从巴峡脱巫峡,便下襄阳背洛阳”.43、借对付:对付仗中的特殊典型.一个词汇有二种以上的意义,诗人正在诗中用的是甲义,然而是共时借用它的乙义大概丙义,去与令一词汇相对付.如“岐王宅里觅罕睹,崔九堂前几度闻”.与“觅常”本为“觅常”之意,然而又为古代丈量单位,借对付数目.44、挖词汇:词汇初称为“直子词汇”,相识音乐的词汇人依照乐谱的音律节拍去写词汇,称为挖词汇大概倚声. 45、词汇调:本指写词汇时所依据的乐谱,后指把前人每一种词汇调的做品的句法合仄仄分别加以综合,进而建坐的百般词汇调的仄仄要领.46、杂剧:一种戴科(动做)黑(道黑)的歌剧,唱词汇往往是剧经纪唱.惟有套数,不小令,一个套数称为一合,齐剧常常四合,奇我加上一个楔子.集直:不是戏剧,不科黑,与词汇的本量相近.47、小令:集直的一种,等于一尾单调的词汇.套数:由二个以上的共一宫调的直子依照一定准则连缀起去的套直.48、赘韵:直中不必用韵的场合用韵.49、衬字:直律中正在确定的字数除中所增加的字,大概者加正在句尾,大概者加正在句中,然而不克不迭加正在句尾.。

王立古代汉语笔记

王立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徐灏《说文解字注笺》8、清代研究《说文解字》的四大家:段玉裁《说文解字注》、桂馥《说文解字义疏》、王筠《说文句读》、朱骏声《说文通训定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

《古代汉语》读书笔记《古代汉语》读书笔记1一、字:竝=并,毉=医,蹈=搯,畔=叛,县=悬,见=现,旃=氈,去=弆,伏=服,舩=船,驩=欢,霑=沾,衿=襟,决=诀,欧=呕,鄉=向,宿=夙,昔=夕,壹=一,以=已,物=歾,彊=强,须=鬚。

二、虚词:1、少以父任:因(介)。

2、稍迁:逐渐。

3、数通使相窥观:屡次。

(副)。

4、即谋单于,何以复加:如果。

5、明日复然:如此(代词)。

6、君因我降:依靠,凭借。

7、即时诛灭:立刻。

8、羝乳乃得归:才。

9、信义安所见:哪里(疑代)。

10、壹听陵言:一定、务必要。

(副)11、具自陈道:全部。

12、令汉且贳陵罪:令,假设。

且,姑且。

12、庶几乎曹柯之盟:庶几,差不多。

乎,句中语气词。

13、已矣:算了吧。

14、凡随武还者九人:总共。

三、实词:1、汉天子,我丈人行也:“丈人”,对年长者的尊称。

“行”,辈份。

2、因厚赂单于:送厚礼。

3、置币遗单于:泛指用作礼品的玉、马、皮、帛等物。

4、会武等至匈奴:正遇上。

5、数通使相窥观:窥探观察。

6、欲发使送武等:派遣。

7、以状语武:“状”情况。

“语”,告诉。

(动)8、单于使使晓武:前“使”,动词,派。

后“使”,名词,使者。

9、会论虞常:判决罪犯。

10、陵虽驽怯,令汉且贳陵罪,全其老母:驽,才能低下。

贳,赦免,宽大。

11、副有罪,当相坐:相连坐,一个人犯罪,他的亲属也要连带一同受罚,称为“连坐”。

12、马畜弥山:满。

13、即时诛灭:杀。

14、白单于:报告。

15、羝乳乃得归:“羝”公羊,“乳”,生育。

16、杖汉节牧羊:“杖”拄。

(动)“节”,使节。

17、掘野鼠,去屮实而食之:“屮”,草。

“食”吃。

(去,收藏。

)18、扶辇下除:台阶。

19、宦骑亡:逃走。

20、加以老母系保宫:囚禁。

21、法令亡常:无。

22、因泣下沾襟,与武决去:“泣”,泪。

“决”,诀别。

23、旦夕临数月:哭吊死者。

24、如惠语以让单于:责备。

四、词类活用:1、宜皆降之:使动。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第二十二节词律1 词:是“曲子词”的简称,它的别名之一叫“长短句”。

2 词调:是写词时所依据的乐谱。

3 、词牌:词调的名称叫词牌。

(1 )由于后来词调失传,加上词与音乐的逐渐分离,词牌的作用仅止于规定字数﹑句式﹑平仄和用韵了。

(2 )词牌有些原先就是词的题目。

(3 )同调异名:是同一词牌具有两个以上的别名;(4 )同调异体:是指同一词调有几种别体。

4 、词谱:是词调所包含内容的具体描写。

·提创逸赢天逸本本5 、词的用韵:词人所遵循的还是“平水韵”。

词的用韵都是词调所规定的,其方式大致有以下几种:(1 )一韵到底。

(2 )同部换韵(3 )平仄换韵。

有二种情况:一是换韵只是规定声调,对韵部没有什么要求。

二是换韵后又回到原韵。

6 、词的平仄和句式:词对平仄的要求比近体诗更为严格。

词是“字有定声”,有的地方规定必平必仄,不能通融。

[ 附] 一、给下面各首近体诗标上平仄(可平可仄处加上记号)1 李白《渡荆门送别》(仄起仄收式)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 ——| ,——||—。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 ,——||—。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 —| ,||| ——。

2 王维《山居秋暝》(平起仄收式)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 ——| ,——||—。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 ——||,—||——。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 ——| ,——||—。

3 李商隐《晚晴》(平起平收式)深居俯夹城,春去夏犹清。

——||—,—||——。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

—| ——| ,——||—。

并添高阁迥,微注小窗明。

| ——||,—||——。

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

||——| ,——||—。

4 杜甫《旅夜书怀》(仄起仄收式)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

||——| ,——||—。

星垂平野阔,日涌大江流。

———||,||| ——。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古代汉语》(王力)笔记

王力古代汉语整理完整版word下载《古代汉语》(王力)笔记一、填空:1、汉语字典的编排方式主要有三种:A、按音序排列。

现在通行按照汉语拼音字母次序排列(汉语拼音方案);古代按照平水韵106韵排列(上、下平声各15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声17韵)。

B、按部首和笔划排列。

同一部首的字归在一起,部首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同一部首内,字的先后以笔划多少为序。

笔划相同时,在按起笔的笔形排列。

一般是把起笔分成点(、)、横(一)、直(ㄧ)、撇(ノ)四种或点、横、直、撇、折(┐)五种依次排列。

C、按编码排列。

通行的是四角号码检字法。

汉字方形有四个角,角的形式共十种,用0至9代表。

角的顺序是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

每字得四码。

2、《康熙字典》张玉书、陈廷敬等编,在明代梅膺祚《字汇》和张自烈《正字通》基础上编成。

按照部首排列,分成214部,在按十二地支分十二集,每集分上中下三卷。

释字体例先音后义。

先列主要韵书的反切,再释义,每义引古书为证。

3、王引之《字典考证》、王力《康熙字典音读订误》,进行纠正。

4、《中华大字典》陆费逵、欧阳溥存主编,1915年中华书局。

部首排列,注音用《集韵》的反切,还加注直音。

5、《辞源》1915商务印书馆,陆尔奎、方毅等人编写,是近代出版最早的以语词为主,兼顾百科常识的大辞书。

部首排列法,沿用《康熙字典》214部首。

注音反切,全部采用清代李光地《音韵阐微》的改良的反切。

基本奠定了汉语现代词典的编纂体例格局。

1958年修订为“以语文为主,百科为辅”的工具书,吴泽炎、黄秋耘。

刘叶秋负责。

采用汉语拼音字母和注音字母注音,采用《广韵》的反切。

6、《辞海》1936中华书局编印,舒新城、沈颐,张相主编。

1958年修订为综合性辞书。

舒新城、陈望道主持。

7、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国文字学奠基之作,第一部系统完备的字典,分析小篆字形。

宋代徐铉采用孙愐《唐韵》校订过。

清代黎永春的《说文通检》。

古代汉语整理笔记

古代汉语整理笔记

古代汉语理论第一章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1、古汉语定义古代汉语是古代汉族人所使用的语言也就是1911年以前中国人所使用的汉语。

因为口头语言无法超越时空的限制,所以,古代汉语只能是被记录下来的书面语,也就是古代文献语言。

2、古汉语分期汉语的分期,可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上古汉语——先秦两汉中古汉语——魏晋至隋唐五代近古汉语——宋元以后至“五四”运动前现代汉语——“五四”运动至今古代的口语已经消失,我们现在接触到的只是古代书面语。

3、古代汉语书面系统⑴书面语:①文言文:以先秦口语为基础形成的上古书面语,以及后世仿古作品的语言。

特点:稳固性、保守性。

②古白话:唐宋以来产生的为通俗文学作品所使用的语言。

子胥祭了,发声大哭,感得日月无光,江河混沸。

《伍子胥变文》(唐五代)。

行者曰:“我年纪小,历过世代万千,知得法师前生两回去西天取经,途中遇害。

法师曾知两回死处无﹖”《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宋)⑵口语:已消失二、为什么学习古汉语㈠、总说1、古汉语是桥梁2、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3、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4、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5、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㈡、详解1、古汉语是桥梁①古汉语是宝贵的文化遗产,同时又是了解历史文化的钥匙。

②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需要我们了解和发扬光大。

③古代文献是这些历史和文化的载体。

④历史是死的文化,文化是活的历史。

是一种生活方式、行为方式,是数千年积淀、潜移默化积累的生活方式。

2、语言具有传承性古代汉语(文言)是一种历史语言,在各个方面与现代汉语都有很多不同的地方。

但是,它与现代汉语有源与流的关係,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发展演变来的,因此,现代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等诸方面,都与古代汉语有密切的关联1)、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的差异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笔记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2、查检词语和典故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1)《助字辨略》清人刘淇著(2)《经传释词》清人王引之著(3)《词诠》近人杨树达著,(4)《古书虚词集释》(5)《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

第一章文字第二节汉字的结构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二、汉字的形体构造1、象形甲骨文“鱼”金文“鱼”甲骨文“马”甲骨文“虎”(2)象形字的特点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2、指事3、会意[甲“逐”][篆“戒”][篆“寒”](2)会意字的特点4、形声(1)许慎对“形声”的解释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形声字的特点(3)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见教材P77(4)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穎、栽、騰、勝、穀、賴、疆、荆、佞旌、旗、徒、聽、歸游、隨歸、星[]、屦豪、雷、夜5、转注6、假借(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一、甲骨文二、金文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一、古今字 1、什么是古今字?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拱手”的“拱”、“供应”的“供”等词,如: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商君书·修权》)圣人共手,时几将矣。

(《荀子·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3、古今字的特点然—燃孰—熟隊—墜縣—懸其—箕要—腰反—返辟—避属—嘱章—彰竟—境賈—價昏—婚取—娶解—懈敛—殓赴—讣說—悅陳—陣身—娠《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二、异体字1.什么是异体字?2.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三、通假字1.什么是通假?2.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四、繁简字松—鬆干—乾—幹—榦斗—鬥(鬭、閗)谷—穀里—裏(裡)余—餘后—後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代汉语绪论一、什么是古代汉语三、学习古代汉语有何意义四、古汉语常用工具书2、查检词语和典故3、查检虚词和特殊词语(1)《助字辨略》清人刘淇著(2)《经传释词》清人王引之著(3)《词诠》近人杨树达著,(4)《古书虚词集释》(5)《诗词曲语辞汇释》近人张相著。

第一章文字第二节汉字的结构一、关于汉字形体结构的重要理论——六书说二、汉字的形体构造1、象形甲骨文“鱼”金文“鱼”甲骨文“马”甲骨文“虎”(2)象形字的特点甲骨文“鹿”甲骨文“象”金文“象”2、指事3、会意[甲“逐”][篆“戒”][篆“寒”](2)会意字的特点4、形声(1)许慎对“形声”的解释许慎《说文解字·叙》:“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2)形声字的特点(3)形声字常见的结构形式见教材P77(4)形声字比较特殊的一些结构穎、栽、騰、勝、穀、賴、疆、荆、佞旌、旗、徒、聽、歸游、隨歸、星[]、屦豪、雷、夜5、转注6、假借(1)许慎对“假借”的解释许慎在《说文解字·叙》:“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2)“六书”的“假借”与通常所谓“通假”有别第三节汉字字体的发展演变一、甲骨文二、金文第四节古书中的用字一、古今字1、什么是古今字?2、古今字形成的原因如上古时代,一个“共”字就兼表“共同”的“共”、“拱手”的“拱”、“供应”的“供”等词,如:法者,君臣之所共操也。

(《商君书·修权》)圣人共手,时几将矣。

(《荀子·赋》)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左传·僖公四年》)3、古今字的特点然—燃孰—熟隊—墜縣—懸其—箕要—腰反—返辟—避属—嘱章—彰竟—境賈—價昏—婚取—娶解—懈敛—殓赴—讣說—悅陳—陣身—娠《诗经》:“大任有身,生此文王。

”二、异体字1.什么是异体字?2.异体字之间形体上的差异三、通假字1.什么是通假?2.用字通假的几种类型四、繁简字松—鬆干—乾—幹—榦斗—鬥(鬭、閗)谷—穀里—裏(裡)余—餘后—後曹植《登台赋》:“从明后之嬉游,聊登台以娱情。

”鐘—鍾《诗经·关雎》:“窈窕淑女,鐘鼓乐之。

”發—髮獲—穫“獲”在古书中表示的意义较多,“猎获”、“俘获”、“获得”等意义都要写作“獲”。

而“穫”在古书中一般表示“收获庄稼”或“农业收成”的意义。

如《诗经·七月》:“八月剥枣,十月穫稻。

”丑—醜第二章词汇第一节古今词汇的继承与发展一、词汇的继承二、词汇的发展1.旧词的消亡。

第二节古今词义的继承与发展一、古今意义基本相同二、古今意义完全不同三、古今意义同中有异。

第二节词的本义和引申义一、词的本义1、什么是词的本义?2、掌握词的本义有何意义?3、探求本义的方法二、词的引申义1、什么是引申义第三章语法第一节词类的活用一、什么是词类活用将某个常属某词类的词临时灵活地用为另一词类的词,使它在句子中改变其基本的比较固定的语法功能。

二、动词的活用三、形容词的活用四、名词的活用1.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例如:从左右,皆肘之。

(《左传》)2.名词用作使动动词。

例如:宦士三百人于吴。

(《国语·越语上》)既臣大夏而君之。

(《汉书·张骞传》)3.名词用作意动动词。

例如:贫穷则父母不子,富贵则亲戚畏惧。

(《战国策·秦策一》)4.名词用作状语。

名词作状语,主要有如下几种作用:(1)表示行为动作的方位、处所。

可译为“向……”、“在……”等。

例如:(河伯)顺流而东行,至于北海。

(《庄子·秋水》)郊迎三十里。

(《战国策·秦策一》)(2)表示行为动作的工具或依据。

可译为“用……”、“以……”、“按照……”、“依据……”等。

例如:家人车载欲往就医。

(《三国志·华佗传》)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3)表示对人或事物的态度。

可译为“像对待……一样”,“把……当作……”等。

例如:(4)表示比拟。

往往形容某些行为动作的情态、方式等。

可译为“像……一样”。

例如:射之,豕人立而啼。

(齐襄)公惧,坠于车,伤足,丧屦。

(《左传·庄公八年》)嫂蛇行匍伏,四拜自跪而谢。

(《战国策·秦策一》)(陈涉)转而攻秦,斩木为兵,揭竿为旗。

天下云集而响应。

(贾谊《过秦论》)五、词类活用的语法条件(也可视为词类活用的判别方法)六、形容词等的使动用法和意动用法有何异同?七、词类活用会使词语发生哪些变化?第二节古汉语的词序一、宾语前置1.什么是宾语前置?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将宾语提到谓语动词或介词的前面,称宾语前置。

2.宾语前置的语法条件(也可视为宾语前置的类型)(1)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宾语一般前置。

(2)疑问代词作宾语前置(3)代词复指的宾语前置二、主谓倒置◎子邪,言伐莒者?(《吕氏春秋·重言》)◎悲哉,世也!(刘基《良桐为琴》)三、定中倒置指在特定的语言环境中,将定语放到中心词的后面。

即通常所谓“定语后置”。

例如:第三节古汉语的判断句判断句是用谓语之所指对主语之所指进行判断的句子,用以断定二者是否属于同一事物,或者断定主语所指的属性、类别等。

一、古汉语判断句的六种基本形式第四节古汉语的被动句一、意念上的被动句二、结构上的被动句此类被动句,有人称之为“语法被动句”或“被动句式”。

1.“于”字式。

将介词“于”放在及物动词之后,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构成“主+动词+于+名词”的形式。

如: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

(《孟子·滕文公上》)2.“见”字式。

在动词前面加“见”表示被动,构成“主+见+动词”的形式。

例如:欲予秦,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3.“为”字式。

就是在及物动词的前面用“为”表示被动,如:4.“为……所”式。

“为”引进行为的主动者,放在主语后;又在及物动词前加“所”字,构成“主语+为+名词+所+动词”的形式。

例如:申徒狄谏而不听,负石投于河,为鱼鳖所食。

(《庄子·盗跖》)(侯)赢闻如姬父为人所杀。

(《史记·魏公子列传》)升死,其印为予群从所得,至今保藏。

(沈括《活板》)若属皆且为所虏。

(《史记》)5.“被”字式。

动词前面加“被”字表示被动,构成“主语+被+动词”的形式。

国一日被攻,虽欲事秦,不可得也。

(《战国策·齐策》)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史记·屈原列传》)请师见拒,辞行被拘。

(《后汉书·臧洪传》)五月二十日,臣被尚书召问。

(蔡邕《被收时表》)祢衡被魏武谪为鼓吏。

(《世说新语·言语》)第五节副词一、程度副词1.表程度高的古汉语中常见的有:最、太、孔、极、甚、殊、尤、良、颇2.表程度轻微的古汉语中常见的有:少、略、颇、微3.表程度有所加深古汉语中常见的有:愈、加、益、更、弥、滋《诗经·小雅·采薇》:“岂不日戒,玁狁孔棘。

”郑玄笺云:“孔,甚。

棘,急也。

诚曰相警戒也。

玁狁之难甚急。

”《诗经·小雅·小明》:“念我独兮,我事孔庶。

郑玄笺:“孔,甚。

庶,众也。

我事独甚众,劳我不暇。

”颜之推《颜氏家训·诫兵》:“然而每见文士,颇读兵书,微有经略。

”二、范围副词1.表范围大的古汉语中常见的有:皆、悉、举、咸、毕、尽,凡2.表范围小的古汉语中常见的有:只、但、独、仅、第、唯、特《渔父》:“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

”《兰亭集序》:“群贤毕至,少长咸集。

”陆游《老学庵笔记》卷十:“魏文帝善弹棋,不复用指,第以手巾角拂之。

”魏·邯郸淳的《艺经·弹棋》中说“弹棋,始自魏宫,内装器戏也。

文帝于此技以特好,用手巾拂之,无不中。

”三、时间副词1.表过去时的,常见的有:尝、既、已、业、曾2.表进行时的,常见的有:方、正、适、会、鼎3.表将来时的,常见的有:将、且、行、垂4.表时间长短的,常见的有:俄、暂、常、素宋人吴曾《能改斋漫录·记事一》:“﹝旁舍生﹞乃谋于妻,以女鬻于商人,得钱四十万,行与父母诀,此所以泣之悲也。

”苏轼《祭常山神文》:“今夏麦垂登,而秋谷将槁。

若时赐需泽,驱攘虫灾,以完我西成之资,岁秋九月,当与吏民,复走庙下。

”《孔雀东南飞》:“卿但暂还家,吾今且报府。

”四、情态副词1.表行为动作的频率,常见的有:数、亟、屡、累、辄2.表行为动作的速度,常见的有:暂、遽、猝、渐、稍《史记·李斯列传》:“年少时,为郡小吏,见吏舍厕中鼠食不洁,近人犬,数惊恐之。

斯入仓,观仓中鼠,食积粟,居大庑之下,不见人犬之忧。

于是李斯乃叹曰:‘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

’”《三国志·华佗传》:“太祖累书呼,又敕郡县发遣,佗恃能厌食事,犹不上道。

”《史记·李将军列传》:“(广)暂腾而上胡儿马。

”五、否定副词古汉语中常见的此类副词有:不、弗、毋(无)、勿、非、未、微参阅:何乐士《古汉语语法研究论文集》,商务印书馆2000年微子之言,吾不知也。

六、语气副词1、表肯定语气常见的有:必、定、诚(的确)、信、果2、表揣度语气常见的有:盖、殆、庶几3、表惊异语气常见的有:曾、乃4、表祈请语气常见的有:其5、表反问语气常见的有:岂、其、宁(难道)老臣病足,曾不能疾走。

(P311)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

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七、谦敬副词1、表敬副词常见的有:请、谨、惠、辱、幸2、表谦副词常见的有:窃、伏、忝、猥、敝《后汉书·杨赐传》:“臣受恩偏特,忝任师傅。

”《陈情表》:“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第六节代词古代汉语的代词主要有三类:人称代词代词三大类指示代词疑问代词一、人称代词1.人称代词的类别二、指示代词1.近指代词其所指代的人、事或处所距离说话人较近。

常见的有:“是”、“斯”、“此”、“兹”、“之”等,可译为“这”、“这些”。

例如:例如《晋书·顾恺之传》:……作危语,(桓)玄曰:“矛头淅米剑头炊。

”(殷)仲堪曰:“百岁老翁攀枯枝。

”有一参军云:“盲人骑瞎马临深池。

”仲堪眇目,惊曰:“此太逼人!”2.远指代词其所指代的人、事或处所距离说话人较近。

常见的远指代词有:“彼”、“夫”、“其”等,可译为“那”、“那个”、“那些”等。

彼君子兮,不素餐兮。

(《诗经·伐檀》)3.无定指代词又称“无定代词”、“不定代词”等,其所指不够十分明确。

主要有“或”、“莫”、“某”。

“莫”是否定性无定指代词,可以指人、事物或处所,可译为“没有谁”、“没有什么东西”、“没有什么地方”等。

“某”可以指代某个人、某个时间或某个地点。

张仪知楚绝齐也,乃出见使者曰:“从某至某,广从六里。

”(《战国策·秦策二》)4.旁指代词或称“他指代词”,是指表示“其他的”、“别的”等意思的代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