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全文版)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阴性 阳性
继续观察 按复发 处理
首次复发 APL患者 的治疗见 APL-6
a 完成维持治疗后患者第一年建议每3-6个月进行融合基因监测,第二年及以后可渐变为每6-12个月; b 对于长期生存患者应关注治疗药物包括蒽环类和砷剂的长期毒性反应随访,包括心脏毒性和第二肿瘤等
APL-5
首次复发APL患者的治疗
APL危度分级
低危 WBC(×109/L) ≤10 中危 ≤10 高危 >10
PLT(×109/L)
>40
≤40
不定
APL诊疗指南
第二部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治疗
APL的治疗
诊断
能耐受以蒽环类 为基础化疗者* 具有典型的APL细胞形态 学表现: 细胞遗传学检查t(15; 17)阳性 分子生物学检查PMLRAR阳性
Ades L,et al.Blood 2010;115:1690-1696
巩固化疗方案 LPA 96与LPA 99比较
LPA96和LPA99诱导治疗均采用AIDA方案(ATRA+IDA) LPA96没有根据复发危险度进行分层巩固治疗 LPA99根据患者危险度分层,中高危患者加用ATRA;并加大了化疗剂量
维持治疗后患者随访见APL-5
融合基 因阴性 检测骨 髓细胞 融合基 因a 融合基 因阳性
维持 治疗 高危组
融合基因 持续阴性者
融合基因阳 性者,4周 内复查核实
•阴性 •阳性
4周内复 查核实
阴性 阳性 按复发处理 首次复发 APL患者的 治疗见APL-6
a 采用定性或定量PCR方法检测患者骨髓细胞的融合基因(主要是PML-RAR),证实是否达到分子水平缓解 b ATO和口服砷剂复方黄黛片均已获得SFDA通过治疗APL,但目前循证医学证据多来自于三氧化二砷 c 6-MP应用建议根据患者肝功能的状况及肝脏的耐受程度进行调整。 d 2年内每3个月采用PCR方法检测患者骨髓细胞的融合基因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中国诊疗指南(2011年版)
mg/L;重新评估患者绝对QTc间期>500
ms。
d,间歇
d
5.诱导治疗期间,除非粒细胞缺乏患者感染,~般不推 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6.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的预防:诊断时为低/中 危组患者,应进行3次预防性鞘内治疗;诊断时为高危组或 复发患者,因发生CNSL的风险增加,对这些患者应进行6次 预防性鞘内治疗。 八、蒽环类药物化疗毒性 注意监测蒽环类药物累积毒性,尤其是高危和老年患 者。
72
ATO治疗。 (1)药物使用剂量(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适当调整):
ATRA 20 0.16 12 90 150
Illg・m~・d“口服至血液学完全缓解(CR);ATO
8~ 45~
mg・kg~・d“静脉滴注至血液学CR;1DA
mg・m~・d“静脉注射,第2、4、6或第8天;DNR mg・m~・d“静脉注射,第1—7天。
2年内每3个月采用PCR方法检测患者骨髓细胞的融 合基因。融合基因持续阴性者,继续维持治疗;融合基因转 阳性者,4周内复查。复查结果阴性者,继续维持治疗;确实 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五、治疗后患者随访 完成维持治疗后患者第1年建议每3—6个月进行融合 基因检测,第2年及以后检测间隔可渐变为6~12个月。融 合基因持续阴性者,继续观察;融合基因转阳性者,4周内复 查阴性者进入维持治疗阶段,复查阳性者按复发处理。 对于长期生存患者随访中应关注治疗药物(包括蒽环类 和砷剂)的长期毒性反应,包括心脏毒性和第二肿瘤等。 六、首次复发APL患者的治疗 一般采用砷剂±ATRA进行再诱导治疗。 1.达二次缓解(细胞形态学)者进行融合基因检测,融 合基冈阴性者行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或砷剂巩固治疗(不适 合移植者)6个疗程。融合基因阳性者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 移植或进入临床研究。 强烈建议二次缓解的患者行鞘内注射,以预防中枢神经 系统的侵犯。 2.再诱导未缓解者可加入临床研究,或行异基因造血干 细胞移植。 七、支持治疗 1.临床凝血功能障碍和明显出血:输注血小板维持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一)低(中)危APL患者的治疗
ATRA 25 mg·m-2·d-1 联合亚砷酸0.16 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 mg·kg-1·d-1,直到CR;蒽 环类或者蒽醌类药物控制 白细胞增高。
每3个月为1个周期,第1个 月:ATRA 25 mg·m-2·d-1 ×14 d, 间歇14 d;第2个月和第3个月: 亚砷酸0.16 mg·m-2·d-1或复方黄 黛片60 mg·m-2·d-1 ×14 d,间歇 14 d。完成8个周期,维持治疗期 总计约2年。
11
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4)分子生物学: ①PML-RARα融合基因:98%以上的APL患者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 另有低于2%的APL患者为其他类型融合基因(见以下变异型APL诊断标 准),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方法之一, 也是APL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最可靠的指标。 实时定量PCR(RQ-PCR)可在99%的典型APL患者中检出PML-RARα融合 基因,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 ②基因突变:部分APL患者可伴有FLT3-ITD突变。
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8
初初诊诊患患者者入入院院评评估估
2.骨髓检查 (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 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 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FAB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 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细颗粒型);③M3c(微颗 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 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 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16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及解读ppt课件
NCCN 2006 治疗指南
06年特点:
1、诱导治疗:ATRA+善唯达/柔红 (1类推荐)
2、巩固治疗:推荐2次以上以蒽环类药物(善唯达/柔红)为基础的化疗, 没有和
ATRA联用 (1类推荐)
5
3、ATO仅推荐在诱导治疗失败时使用
NCCN 2007 治疗指南
07年变迁:
1、诱导治疗:ATRA+善唯达/柔红 依然是1类推荐;但对不能耐受蒽环类化疗的患者
17
二、实验室检查: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 (1)血常规:WBC、HGB、PLT和
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 析具有重要意义。 (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 肾功能。
18
二、实验室检查:
(3)出凝血检查: 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 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 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 (FDP)、3P试验及D-二聚体。
LPA99研究)
b、明确提出>1g/m2的Ara-c能明显让高危患者的生存获益
7
NCCN 2009 治疗指南
09年维持治疗变迁:
09年继续沿用了08年指南的诱导和巩固方案
将1~2年ATRA维持治疗由1类推荐更改为 2A类推荐。原因是AIDA系列研究发现:对巩固治疗
后PML-RARa转阴的患者没有从ATRA维持治疗中获益
13
概述: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2014年版)》充分融合了中外学者的贡 献,该指南既体现了规范化诊断和监测, 又体现了危险分层策略:高危患者进行优 化治疗提高根治率,非高危患者进行简化 治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中国诊疗指南
3 染色体易位
病理特征之一是t(15;17)染色体易位。
流行病学
1 年轻人易患
APL主要发生在年轻人群中,尤其是30-40岁左右的成年人。
2 台湾高发
台湾地区APL的发病率较高,约占全部白血病患者的10%。
3 性别差异
男性和女性之间的发病率差异不明显。
病因学
未来展望
新的治疗方法
通过持续的研究和创新,我们将不 断改进APL的治疗方法。
患者康复
我们致力于提高患者的康复率和生 存质量。
国际合作
我们将与国际组织合作,共同解决 APL诊疗中的疑难问题。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APL)中国诊疗指南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严重的白血病,我们将在本诊疗指南中全 面介绍该病的概述、流行病学、病因学、诊断标准、治疗方法、随访和管理 建议,以及对未来的展望。
病症概述
1 异常细胞增殖
APL是一种由于骨髓中早幼粒细胞异常增殖而引起的白血病。
2 出血倾向
巩固治疗
化疗维持期间,通过给药来控制 白血病细胞的残留。 防止复发,提高患者的生存率。
免疫治疗
维持期间,注射砷剂来增加免疫 力。
增加患者对白血病细胞的清除能 力。
随访和管理建议
1
常规随访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良好的随访计划。
2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严密监测
定期进行骨髓液检查,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
3
心理支持
提供心理支持和心理健康的相关服务。
1 染色体易位
2 环境暴露
3 遗传因素
t(15;17)染色体易位是APL的 主要病因,导致了 PML/RARA融合基因的形成。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治疗方案
2.治疗期间,加强患者心理支持,提高治疗依从性。
3.遵循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确保治疗合规性。
六、总结
本方案针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患者,结合国内外治疗经验和研究成果,制定了一套合法合规的治疗策略。通过诱导缓解、巩固、维持治疗及支持治疗,旨在实现疾病缓解、预防并发症、提高患者生存质量。在治疗过程中,密切监测患者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治疗方案,确保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二、治疗目标
1.疾病缓解:尽快实现完全缓解(CR),降低复发风险。
2.预防并发症:预防出血、感染等并发症,降低治疗相关死亡率。
3.提高生存质量:改善患者生存质量,延长生存期。
三、治疗方案
1.诱导缓解治疗
(1)全反式维甲酸(ATRA):每日口服,直至CR或达到最大疗程。
(2)蒽环类药物(如多柔比星):按体重计算剂量,每周一次,共4周。
(2)抗出血:及时输注血小板、红细胞等,纠正凝血功能异常。
(3)营养支持:加强营养摄入,提高患者免疫力。
四、治疗监测
1.定期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凝血功能等指标,评估病情及治疗反应。
2.定期进行骨髓穿刺检查,监测病情变化。
3.观察治疗相关并发症,及时处理。
五、注意事项
1.治疗过程中,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根据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3)小剂量阿糖胞苷:每日一次,共7-14天。
2.巩固治疗
(1)ATRA:同诱导缓解治疗。
(2)蒽环类药物:同诱导缓解治疗。
(3)大剂量Leabharlann 糖胞苷:按体重计算剂量,每12小时一次,共3-5天。
3.维持治疗
(1)ATRA:每日口服,共1年。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是一种较为特殊的白血病亚型,其特点是APL患者的骨髓中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可以导致出血并发症。
针对这一特殊病情,中国医学界制定了《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来指导临床工作。
一、临床表现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症状主要有进行性发热、出血、皮肤瘀斑、骨与关节疼痛等。
这些症状可以帮助医生快速诊断和治疗APL。
二、诊断标准诊断APL主要基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判断:外周血象中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骨髓中原始粒细胞比例大于20%,早幼粒细胞明显增多,持续性中性粒细胞减少。
能够看到特征性的伪麦芽球,常见的染色体易位是t(15;17),发现PML-RARa融合基因。
当然,这些指标是相对的,具体还要以实验室检查为准。
三、治疗方案1.积极控制出血由于APL患者常常伴有出血并发症,所以治疗的初期需要积极控制出血。
给予草酸铁、大剂量止血酶原等会有助于改善出血情况。
2.化疗方案现在常用的化疗方案是以ATRA(维甲酸)和酒石酸阿罗芬尼(Ato)联合化疗。
ATRA作用于早幼粒细胞,促成其分化为成熟的粒细胞,而阿罗芬尼则阻断白细胞増生。
这个方案综合考虑了早幼粒细胞分化和增殖的特点,能够起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3.病理形态学评估治疗过程中,需要对病理形态学进行定期评估,以确定治疗的疗效和预后。
4.分子生物学检查在治疗中,需要进行分子生物学检查,以确定是否达到了MRD (Minimal Residual Disease)阴性状态。
MRD阴性表示患者的干预效果较好,预后也较好。
5.预后评估对于APL患者的预后,除了在治疗中观察治疗效果外,还可以采用较为常见的预后评估模型,如Sanz模型和PETHEMA(西班牙血液病学学会)评分,辅助判断患者的预后情况。
四、随访及复发治疗由于APL的特殊性,需要进行长期随访,以及及时处理复发等情况。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一、前言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PL)也称为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M3,约占儿童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的5%-10虬以严重出血倾向和早期合并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为显著临床特征,多数病例具有特定非随机性染色体易位和融合基因,如t (15; 17)(q22;q21)及PML-RARa融合基因。
APL既往病死率很高,预后凶险,但由于采用全反式维甲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 ATRA)等诱导分化治疗并结合联合化疗,APL的预后也得到显著改观,长期无病生存率已达80%以上,成为预后最好的一种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亚型。
为规范我省儿童新发APL的诊断和治疗,特制定本诊疗指南,供我省儿童白血病定点医疗机构参考。
二、诊断依据1.临床表现:除发热、贫血和肝脾淋巴肿大外,APL临床上往往具有显著的出血倾向,表现为皮肤出血点及瘀斑,甚至因早期合并DIC而发生严重的腔道器官出血甚至颅内出血,危及患儿生命。
2.血液常规检查:可出现不同程度Hb降低和血小板减少, WBC计数多增高,但也可正常或降低。
有时可查见异常早幼粒细胞。
3.凝血功能检查:APL患儿往往具有凝血功能异常,如PTXX、APTTXX. FIB降低;D-二聚体及FDP增高,结合血小板计数降低,提示存在DIC。
4.骨髓穿刺涂片检查和细胞化学染色:骨髓增生明显或极度活跃,以异常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25%)。
根据异常早幼粒细胞胞浆嗜天青颗粒的粗细,分为粗颗粒型(M3a)和细颗粒型(M3b)两种亚型。
白血病细胞髓过氧化酶染色呈强阳性。
5.免疫分型检查:表达髓系抗原,如CD13+, CD33+和MPO+ 等。
6.细胞遗传学异常和融合基因检测:APL患者t(15;17)(q22;q21)染色体易位为本病特异性染色体结构异常,占90%以上,导致形成PML-RARa融合基因。
我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5版]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2014年版)中华血液学杂志2014-05-25发表评论分享中华医学会血液学分会、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e leukemia,APL)是一种有着特异基因与染色体核型改变的特殊类型急性白血病。
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二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可以治愈的白血病之一。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39 岁,流行病学研究证实国外APL发病率占同期白血病的5.0%~23.8%,占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6.2%~40.2%。
国内多位学者报道发病率占同期急性白血病的3.3%~21.2%。
第一部分初诊患者入院检查、诊断一、病史采集及重要体征1. 年龄。
2. 此前有无血液病史(主要指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骨髓增殖性肿瘤等)。
3. 是否为治疗相关性(包括放疗、化疗)。
4. 有无重要脏器功能不全(主要指心、肝、肾功能)。
二、实验室检查实验室检查的目的是为明确诊断、治疗方案选择、疗效分析、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提供依据。
1. 血常规、血生化和出凝血检查:(1)血常规:WBC、HGB、PLT和白细胞分类的检测对于诊断和预后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2)血生化:常规生化电解质、肝肾功能。
(3)出凝血检查:由于APL 极易发生出血,因此需要检测出凝血指标,如纤维蛋白原定量(Fg)、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的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降解产物(FDP)、3P试验及D-二聚体。
(4)血液、指(趾)甲和(或)毛发砷含量测定(不是必须项目)。
2. 骨髓细胞形态学:(1)细胞形态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比例>0.300 即可诊断APL),且细胞形态较一致, 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 小体。
FAB分类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 分为:①M3a(粗颗粒型):颗粒粗大,密集或融合染深紫色,可掩盖核周围甚至整个胞核;②M3b(细颗粒型):胞质中嗜苯胺蓝颗粒密集而细小,核扭曲、折叠或分叶,易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混淆;③M3c(微颗粒型):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要点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要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絶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 ;17)(q22 ;q12),形成PML-RAR Q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 的10% ~ 15% ,发病率约0.23/10万。
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碑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
—、初诊患者人院评估1 ■病史和体检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1 )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 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捆状的Auer小体。
(2) 免疫分型: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
(3) 细胞遗传学: 典型APL表现为t(15 ; 17) (q22 ; q12)o(4) 分子生物学:4 .其他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胸片,腹部B超或CT(必要时)。
5•如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定量明显下降,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时,则不建议行PICC插管。
二诊断和分层㈠诊断1 . FAB 分型为AML-M O2 . WHO 2016年分型为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下的APL 伴PML-RARaP日性。
3 . t(15 ; 17)APL的诊断标准:PML-RARaS*合基因阳性或染色体/FISH 证实t(15 ; 17)(q22 ; q12)时可确诊。
4 .变异型APL的诊断标准:匚)预后分层1 ■ ATRA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模式下的预后分层:⑴低危:WBC<10x109/L , PLT>40x109/L o(2) 中危:WBC<10x109/L , PLT<40x109/L o(3) 高危:WBC>10x109/L o2 . ATRA联合碑剂作为一线治疗模式下的预后分层:⑴低危:WBC<10x109/L o(2)高危:WBC>10x109/L o三、治疗(―)低(中)危APL患者的治疗1 . ATRA+W剂治疗方案〔首选〕:流程见图1。
国内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南解读(全文)
国内外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指南解读(全文)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年龄调整后的年发病率为0.23/10万,中位年龄为44岁,比其他类型的白血病中位发病年龄早[1]。
与其他类型白血病不同的是,APL可以在各个年龄组中发病[2],年轻患者的治愈率高于年长患者[3]。
APL主要表现为以血小板数降低和凝血紊乱为主的出血,典型体征为皮肤黏膜出血。
早在1949年,法国血液病学家首先描述了某些类型白血病会有严重的出血综合征。
1957年,Hillstad从临床和形态学角度命名了该病。
由法、美、英协作组(FAB)分型的M3转变为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分类的APL。
在没有应用全反式维甲酸(ATRA)和三氧化二砷(ATO)治疗前,APL是最凶险的急性髓系白血病。
我国最早将ATRA和ATO用于APL的治疗,但目前国际上与国内的治疗方案不统一,关于哪种治疗方案长期生存率更高、治疗相关死亡率更低、患者长期生存质量更好、是否长时间应用ATO会有砷剂重金属残留,目前国内外APL的治疗指南仍有一定差异,涉及APL的指南主要有中华医学会2014年版[4]、欧洲临床肿瘤学会(ESMO)2013年版[5]及美国国立综合癌症网络(NCCN)的指南[4]。
我们主要以我国APL指南为基础,对国内外指南进行分析解读,以探讨APL的规范诊疗。
1 APL的实验室检查1.1 血常规诱导治疗时NCCN指南推荐血小板数维持在50×109/L,但临床很难达到;ESMO指南推荐诱导治疗时血小板数维持在(30~ 50)×109/L。
对于血常规的检测频率,NCCN指南推荐诱导化疗期间每天检测,除非白细胞数恢复至0.5×109/L以上后可隔天查1次。
缓解后化疗期间血常规检测2次/周。
诱导治疗时不推荐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以免增加诱导分化综合征的风险。
巩固治疗过程中,G-CSF对于长期生存率是否有影响目前尚鲜见循证医学证据。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要点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要点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 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
APL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
一、初诊患者人院评估1.病史和体检2.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捆状的Auer小体。
(2)免疫分型: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
(3)细胞遗传学:典型APL表现为t(15;17) (q22;q12)。
(4)分子生物学:4.其他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胸片,腹部B超或CT(必要时)。
5.如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定量明显下降,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时,则不建议行PICC 插管。
二、诊断和分层(一)诊断1.FAB分型为AML-M。
2.WHO 2016年分型为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下的APL伴PML-RARα阳性。
3.t(15;17)APL的诊断标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或染色体/FISH证实t(15;17)(q22;q12) 时可确诊。
4.变异型APL的诊断标准:(二)预后分层1.ATRA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模式下的预后分层:(1)低危:WBC<10×109/L,PLT≥40×109/L。
2022中国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全文)
2022中国儿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全文)摘要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起病凶险,但属于可获得高治愈率的一种疾病,及早和规范诊治是关键。
2018年中国儿童APL诊疗规范对规范儿童APL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APL的诊断和治疗取得多方面的进展,包括儿童APL,需要更新。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采用文献证据级别和专家推荐意见相结合的方法,就我国儿童血液肿瘤专科医师关注的临床问题,制定较为详细的中国18岁以下儿童APL的诊疗指南,旨在提高我国儿童APL诊疗的科学性和治愈率。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APL)常以严重的出血倾向为首发表现,导致早期死亡。
随着全反式维A酸(all-trans retinoic acid,ATRA)和砷剂的广泛应用,APL的预后有了极大改善,治愈率普遍在90%以上。
国际上较近期的APL诊疗指南有美国国家综合癌症网络(NCCN)2021 APL指南和2019欧洲APL指南,但主要适用于18岁以上的成人患者。
2018年发布的中国儿童APL诊疗规范对规范国内儿童APL诊治起到了重要作用,但随着近年出现的新进展,仍有不少值得关注的临床诊疗需要进一步规范并更新认识。
为此,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根据近年国内外关于APL,包括儿童APL的诊疗进展,采用文献证据级别和专家推荐意见相结合的方法,就儿童APL诊疗过程中的一些较常见和重要的临床问题,制定较为详细的中国18岁以下儿童APL的诊疗指南。
本指南定义的APL是国际惯例特指的t(15;17) (q22;q21)/PML-RARa 阳性的白血病,指南适用于新诊断的18岁以下儿童患者。
特点还包括:(1)结合国情,如国际指南推荐用于治疗APL的抗CD33单抗GO,因未在国内上市,本指南省略;属中国特色的药物,如复方黄黛片(RIF),本指南推荐为砷剂的首选药物;(2)以中国医疗工作者发表的儿童APL循证医学研究为首要依据。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PPT课件
初初诊诊患患者者入入院院评评估估
(2)免疫分型: 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其典型表现:表达 CD13、CD33、CD117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 HLA-DR、CD11b、CD14、CD64、CD56。少数表达CD56患 者提示预后较差。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
中国诊疗指南(2018
汇报人:吴鸿飞
2018年11月21日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概述: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 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 ,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 (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 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 子机制。
②基因突变:部分APL患者可伴有FLT3-ITD突变。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3.其他检查 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胸片,腹 部B超或CT(必要时)。 如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定量明显 下降,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时,则不建议行PICC 插管。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中国2018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
初诊患者入院评估
(4)分子生物学:
①PML-RARα融合基因:98%以上的APL患者存在PML-RARα融 因,另有低于2%的APL患者为其他类型融合基因(见以下变异型AP 断标准),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 法之一,也是APL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 靠的指标。实时定量PCR(RQ-PCR)可在99%的典型APL患者中检 PML-RARα融合基因,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诊疗指南(全文版)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绝大多数患者具有特异性染色体易位t(15;17)(q22;q12),形成PML-RARα融合基因,其蛋白产物导致细胞分化阻滞和凋亡不足,是APL发生的主要分子机制[1,2]。
APL易见于中青年人,平均发病年龄为44岁,APL占同期AML的10%~15%,发病率约0.23/10万[1]。
APL 临床表现凶险,起病及诱导治疗过程中容易发生出血和栓塞而引起死亡。
近三十年来,由于全反式维甲酸(ATRA)及砷剂的规范化临床应用,APL 已成为基本不用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即可治愈的白血病[3,4]。
一、初诊患者入院评估1.病史和体检2.血液检查:血常规、血型,外周血涂片,生化,DIC相关指标检查,输血前有关传染性病原学检查。
3.骨髓检查:(1)细胞形态学和组织化学:以异常的颗粒增多的早幼粒细胞增生为主,且细胞形态较一致,胞质中有大小不均的颗粒,常见呈柴梱状的Auer小体。
FAB分型根据颗粒的大小将APL分为:①M3a(粗颗粒型);②M3b(细颗粒型);③M3c(微颗粒型):较少见,易与其他类型AML混淆。
细胞化学:APL的典型特征表现为过氧化酶强阳性、非特异性酯酶强阳性且不被氟化钠抑制、碱性磷酸酶和糖原染色(PAS)呈阴性或弱阳性。
(2)免疫分型:免疫分型在APL诊断中起到辅助作用。
其典型表现:表达CD13、CD33、CD117和MPO,不表达或弱表达CD34、HLA-DR、CD11b、CD14、CD64、CD56。
少数表达CD56患者提示预后较差。
(3)细胞遗传学:典型APL表现为t(15;17)(q22;q12)。
变异型APL占2%,如t (11;17)(11q23;q12)、t(5;17)(5q35;q12)、t(11;17)(q13;q21)、der(17)、t(17;17)(q24;q12)、t(4;17)(q12;q21)、t(X;17)(p11;q21)、t(2;17)(q32;q21)、t(3;17)(q26;q21)、t(7;17)(q11;q21)、t(1;17)(q42;q21)等。
5%的APL患者核型正常。
常规染色体检测有时还可发现除t(15;17)以外的附加染色体异常。
(4)分子生物学:①PML-RARα融合基因:98%以上的APL患者存在PML-RARα融合基因,另有低于2%的APL患者为其他类型融合基因(见以下变异型APL 诊断标准),检测PML-RARα融合基因是诊断APL的最特异、敏感的方法之一,也是APL治疗方案选择、疗效评价、预后分析和复发预测最可靠的指标。
实时定量PCR(RQ-PCR)可在99%的典型APL患者中检出PML-RARα融合基因,但仍有1%的APL患者可出现假阴性。
②基因突变:部分APL患者可伴有FLT3-ITD突变。
4.其他检查:心电图,超声心动图(必要时),胸片,腹部B超或CT(必要时)。
5.如外周血血小板计数及纤维蛋白原定量明显下降,存在严重出血倾向时,则不建议行PICC插管。
二、诊断和分层(一)诊断1.FAB分型为AML-M3。
2.WHO 2016年分型为伴重现性遗传学异常急性髓系白血病亚型下的APL伴PML-RARα阳性。
3.t(15;17)APL的诊断标准:PML-RARα融合基因阳性或染色体/FISH 证实t(15;17)(q22;q12)时可确诊。
4.变异型APL的诊断标准:具有APL的临床特征、细胞形态学表现,细胞遗传学或分子生物学检测发现t(11;17)(11q23;q12)/PLZF-RAR α、t(5;17)(5q35;q12)/NPM-RARα、t(11;17)(q13;q21)/NuMA-RAR α、der(17)/STAT5b-RARα、t(17;17)(q24;q12)/PRKAR1A-RAR α、t(4;17)(q12;q21)/FIP1L1-RARα、t(X;17)(p11;q21)/BCOR-RAR α、t(2;17)(q32;q21)/OBFC2A-RARα、t(3;17)(q26;q21)/TBLR1-RAR α、t(7;17)(q11;q21)/GTF2I-RARα、t(1;17)(q42;q21)/IRF2BP2-RAR α、t(17;17)(17q21;q12)/STAT3-RARα[5,6,7]。
(二)预后分层1.ATRA联合化疗作为一线治疗模式下的预后分层[8]:(1)低危:WBC<10×109/L,PLT ≥40×109/L。
(2)中危:WBC<10×109/L,PLT<40×109/L。
(3)高危:WBC ≥10×109/L。
2.ATRA联合砷剂作为一线治疗模式下的预后分层[9]:(1)低危:WBC<10×109/L。
(2)高危:WBC ≥10×109/L。
三、治疗(一)低(中)危APL患者的治疗1.ATRA+砷剂治疗方案【首选】[10,11,12,13]:流程见图1。
图1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治疗方案流程(1)诱导治疗:ATRA 25 mg·m-2·d-1同时联合三氧化二砷(简称亚砷酸)0.16 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 mg·kg-1·d-1,直到完全缓解(CR),总计约1个月[治疗前WBC(4~10)×109/L,予以羟基脲1.0 g,每日3次,口服,应用天数按白细胞计数而定;治疗前WBC<4×109/L,待治疗中WBC>4×109/L时加羟基脲1.0 g,每日3次,口服,应用天数按白细胞计数而定;治疗中WBC>10×109/L时,酌情加用蒽环类药物或阿糖胞苷(Ara-C)]。
(2)巩固治疗:ATRA 25 mg·m-2·d-1×2周,间歇2周,为1个疗程,共7个疗程。
亚砷酸0.16 mg·kg-1·d-1或者复方黄黛片60 mg·kg-1·d-1×4周,间歇4周,为1个疗程,共4个疗程。
总计约7个月。
(3)维持治疗(可用或不用):流程见图2。
每3个月为1个周期。
第1个月:ATRA 25 mg·m-2·d-1×2周,间歇2周;第2个月和第3个月亚砷酸0.16 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 mg·kg-1·d-1×2周,间歇2周。
完成3个周期,维持治疗期共计约9个月。
图2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治疗方案维持治疗流程本文中亚砷酸均为静脉滴注。
复方黄黛片(主要含四硫化四砷的复方制剂)及ATRA均为口服。
2.ATRA+砷剂+其他化疗治疗方案【备选】[14]:流程见图3。
图3全反式维甲酸(ATRA)+砷剂+其他化疗治疗方案流程(1)诱导治疗:ATRA 25 mg·m-2·d-1联合亚砷酸0.16 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 mg·kg-1·d-1,直到CR;蒽环类或者蒽醌类药物控制白细胞增高。
(2)巩固治疗(2~3个疗程):可选方案:①HA方案:高三尖杉酯碱(HHT)2 mg·m-2·d-1,第1~7天;Ara-C 100 mg·m-2·d-1,第1~5天。
②MA方案:米托蒽醌(MIT)6~8 mg·m-2·d-1,第1~3天;Ara-C 100 mg·m-2·d-1,第1~5天。
③DA方案:柔红霉素(DNR)40 mg·m-2·d-1,第1~3天;Ara-C 100 mg·m-2·d-1,第1~5天。
④IA方案:去甲氧柔红霉素(IDA)8 mg·m-2·d-1,第1~3天;Ara-C 100 mg·m-2·d-1,第1~5天。
若第3次巩固化疗后未达到分子学转阴,可加用IDA(8 mg·m-2·d-1,第1~3天)和Ara-C (1.0 g/m2,每12 h 1次,第1~3天)。
必须达到分子学转阴后方可开始维持治疗。
(3)维持治疗:每3个月为1个周期,第1个月:ATRA 25 mg·m-2·d-1×14 d,间歇14 d;第2个月和第3个月:亚砷酸0.16 mg·m-2·d-1或复方黄黛片60 mg·m-2·d-1×14 d,间歇14 d。
完成8个周期,维持治疗期总计约2年。
3.ATRA+其他化疗治疗方案【砷剂不耐受或无砷剂药品时】[2]:(1)诱导治疗:ATRA 25 mg·m-2·d-1直到CR,DNR 45 mg·m-2·d-1静脉注射或IDA 8 mg·m-2·d-1静脉注射,第2、4、6天。
(2)巩固治疗(2个疗程):ATRA 25 mg·m-2·d-1×14 d+ DNR(45 mg·m-2·d-1静脉注射)或IDA(8 mg·m-2·d-1静脉注射)×3 d,间歇28 d,为1个疗程。
共2个疗程。
(3)维持治疗:每3个月为1个周期:ATRA 25 mg·m-2·d-1,第1~14天;6-巯基嘌呤(6-MP)50~90 mg·m-2·d-1,第15~90天;甲氨蝶呤(MTX)5~15 mg/m2,每周1次,共11次。
共8个周期,维持治疗期总计约2年余。
(二)高危APL患者的治疗1.ATRA+砷剂+化疗诱导、化疗巩固、ATRA/砷剂交替维持治疗[10]:(1)诱导治疗:ATRA 25 mg·m-2·d-1联合亚砷酸0.16 mg·kg-1·d-1或复方黄黛片60 mg·kg-1·d-1,直到CR;DNR 45 mg·m-2·d-1或IDA 8 mg·m-2·d-1第1~3天。
(2)巩固治疗(3个疗程):可选用以下方案:①HA方案:HHT 2 mg·m-2·d-1,第1~7天;Ara-C 100 mg·m-2·d-1,第1~5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