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治疗20年_毛建平参考论文一
基因治疗的成功案例及展望
基因治疗的成功案例及展望基因治疗,作为一项具有革命性意义的生物医学技术,已经取得了一系列令人瞩目的成功案例。
本文将从基因治疗治愈遗传疾病、癌症的基因治疗、基因编辑等方面来介绍几个成功的案例,并展望未来基因治疗的发展前景。
基因治疗的成功案例之一是治愈遗传疾病。
遗传疾病是一类由基因突变引起的疾病,如囊性纤维化、遗传性失明等。
通过基因治疗,医生们可以将正常的基因导入患者体内,纠正其体内基因突变导致的异常,达到治愈效果。
例如,在2019年,研究人员利用基因治疗成功治愈了囊性纤维化患者。
他们将正常的囊性纤维化转运子基因导入患者肺部细胞中,并恢复了其正常功能。
这为遗传疾病的治愈提供了希望,并且为其他类似疾病的基因治疗研究奠定了基础。
另一个成功的案例是基因治疗在癌症治疗中的应用。
癌症是全球范围内令人担忧的疾病,而传统的治疗方法如化疗、放疗往往带来严重的副作用。
基因治疗为癌症治疗带来了全新的思路。
例如,在2017年,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批准了Kymriah(tisagenlecleucel)这一CAR-T细胞疗法。
该疗法通过提取患者的免疫细胞,在实验室中进行基因修饰,使其具备识别和消灭癌细胞的能力,然后再将这些修饰后的细胞重新注入患者体内,以达到治疗癌症的效果。
这一疗法在治疗儿童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功。
至今,CAR-T细胞疗法已获得多个国家的批准,在治疗其他癌症类型方面也取得了许多进展。
此外,基因编辑作为一种新兴的基因治疗技术,也显示出了巨大的潜力。
基因编辑通过CRISPR-Cas9等技术,可以对基因组进行精确的编辑和修复,从而实现对疾病致病基因的精准修饰。
例如,在2018年,中国科学家使用CRISPR-Cas9技术成功治疗了一例艾滋病病毒感染的患者。
他们通过基因编辑剔除了患者体内的艾滋病毒受体基因,使其免受病毒感染。
这一成果再次证明了基因编辑在治疗传染性疾病方面的巨大潜力,将为传染性疾病的治愈提供新的途径。
基因治疗2014-1224
主治大夫宾西法尼亚大学 Wilson解释: 给患者注射的病毒载体到达肝细胞不会大于1%。并 未达到致死剂量。患者骨髓红系造血极度衰竭,可能合 并有其他的遗传疾病,或者同时伴有微小病毒的感染, 二者都会触发很强的免疫反应。
腺病毒触发免疫反应
德国研究者将与腺病毒具有相同蛋白质外壳的病毒 加入18个人类血样中,触发了强烈的补体系统的反应。 认为 Gelsinger接受的病毒注射剂量将会提高补体浓度 并触发免疫反应。 患者在基因治疗之前曾经有胸部感染,所以补体系统 可能已经致敏,病毒的外壳蛋白质可以在血循环里与抗 体结合,形成复合物,激活补体,引起肝脏,肺和肾脏 的血管壁的炎性反应,最终导致多器官衰竭。
遗传性铁粒幼细胞贫血
(老哥俩和小哥俩的故事) X连锁铁粒幼细胞贫血(XLSA)。XLSA系红系 特异性δ-氨基γ-酮戊二酸合成酶2(ALAS-2)基 因突变所致,ALAS-2基因定位于X染色体上。XLSA 晚期多并发严重的继发性血色病,大量铁沉积造成 成年后糖尿病、肝硬化、心肌变性等致命性并发症。 患者贫血较重,不能采用放血疗法。基因治疗则有 可能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治疗手段。
1、可能进行基因治疗的遗传病
以替代疗法为主 腺苷酸脱氨酶缺乏病(ADA) 囊性纤维瘤(CF) 血友病甲 血友病乙 地中海贫血 血红蛋白病 a 抗胰蛋白血症 家族性高胆固醇血症(FH) 高 雪病(GD)I型高血氨病 白细胞粘附缺陷病 (LAD) 慢性肉芽肿病(CGD)亨特综合征,进 行性肌营养不良。
逆转录病毒载体导致了白血病
X-SCID治疗后的2到6年的时间,法国4名儿童发生白 血病,英国1名儿童出现了T细胞增殖克隆。 发生白血病的原因是: MLV的LTR使宿主细胞的原癌基因上调。γ-逆转录病
毒载体自然的插入活化基因,病毒LTR区强劲的增强子可
基于CRISPR
第38卷第2期2024年3月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Journal of Shandong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Natural Science Edition)Vol.38No.2Mar.2024收稿日期:20230301基金项目:江苏省高校 青蓝工程 项目(2023);江苏省高职院校青年教师企业实践项目(2021QYSJ063);江苏省精准诊疗药物创制工程研究中心(苏州大学)开放课题(SDGC2239)第一作者:谢钰珍,女,295842442@;通信作者:覃鸿妮,女,qinhn@文章编号:1672-6197(2024)02-0067-06基于CRISPR /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PD -L1-GFP 报告基因HT29细胞株谢钰珍1,覃鸿妮1,2,吴凡1,孙曙光1,孟丽君3(1.苏州工业园区服务外包职业学院生物科技学院,江苏苏州215123;2.江苏省精准诊疗药物创制工程研究中心(苏州大学),江苏苏州215000;3.苏州东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江苏苏州215123)摘要:利用CRISPR /Cas9基因编辑技术和同源重组技术在PD -L1基因的特定位置敲入绿色荧光蛋白(GFP )序列,构建含有PD -L1-GFP 报告基因的结肠癌细胞(HT29)稳定细胞株㊂根据CRISPR -Cas9靶点设计原则,针对PD -L1基因终止密码子设计两对sgRNA ,退火形成双链后连接至Lenti -V2空载质粒中,转化培养后提取质粒并测序验证㊂对于正确的Lenti -V2-sgRNA 重组质粒,T7E1酶切验证其基因编辑效率㊂根据靶点位置设计左同源臂+GFP +右同源臂序列合成Donor 片段,双酶切后连接至pUC19,重组载体转化扩增后同样进行质粒提取和测序验证㊂将验证成功的Lenti -V2-sgRNA 和pUC19-donor -GFP 共转染HT29细胞,荧光显微镜检测GFP 表达情况,菌落PCR 及基因测序验证GFP 报告基因的靶向插入效果㊂经酶切和测序鉴定,靶向编辑PD -L1的Cas9载体Lenti -V2-gRNA 和含GFP 基因的Donor 质粒pUC19-donor -GFP 构建成功㊂两个重组质粒转染HT29细胞后,显微观察㊁多克隆验证㊁单克隆筛选及鉴定结果显示,GFP 成功转入HT29细胞并进行了表达,经有限稀释法筛选出的单克隆细胞荧光均一,且与对照组相比,阳性细胞克隆的基因组PCR 均检测到特异条带,表明在PD -L1终止密码子前成功插入了GFP 片段,细胞株构建成功㊂通过基因编辑技术成功构建了稳定表达PD -L1-GFP 报告基因的HT29结肠癌细胞株,建立了一个可以直观在细胞上观察PD -L1是否表达以及表达的强弱程度的系统,为后期体内外筛选调控PD -L1的上游新靶点及药物奠定了基础㊂关键词:PD -L1;CRISPR /Cas9;报告基因;GFP 中图分类号:TB532.1;TB553文献标志码:AConstruction of HT29cell line with PD -L1-GFPreport gene by CRISPR /Cas9systemXIE Yuzhen 1,QIN Hongni 1,2,WU Fan 1,SUN Shuguang 1,MENG Lijun 3(1.School of Biotechnology,Suzhou Industrial Park Institute of Services Outsourcing,Suzhou 215123,China;2.Jiangsu Province Engineering Research Center of Precision Diagnostics and Therapeutics Development,Soochow University,Suzhou 215000,China;3.Suzhou Dongling Biotechnology Company Limited,Suzhou 215123,China)Abstract :Using CRISPR /Cas9and homologous recombination technology to tap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GFP)sequence at specific position of PD -L1gene,we constructed human colon cancer cell (HT29)㊀stable cell line containing PD-L1-GFP reporter gene.According to the design principle of CRISPR-Cas9target,two pairs of sgRNAs were designed for the stop codon of PD-L1gene.After annealing,the sgRNAs were connected to the Lenti-V2plasmid.The plasmid was extracted and verified by sequencing after amplification of the receptor cells.For the correct Lenti-V2-gRNA recombinant plasmid,the effi-ciency of gene editing was verified by T7E1digestion.According to the target location,Donor fragment was synthesized from left homologous arm+GFP+right homologous arm sequence,which was ligated to pUC19after double enzyme digestion.Plasmid extraction and sequencing were also performed after re-combinant vector transformation and amplification.HT29cells were co-transfected with Lenti-V2-gRNA and pUC19-donor-GFP,and the expression of GFP protein was detected by fluorescence microscopy. Finally,the targeted insertion effect of GFP reporter gene was verified by colony PCR and gene sequen-cing.The Cas9vector Lenti-V2-gRNA and Donor plasmid pUC19-donor-GFP containing PD-L1were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by enzyme digestion and sequencing.After the two recombinant plasmids were transfected into HT29cells,the results of microscopic observation,polyclonal verification,monoclonal screening and identification showed that GFP was successfully transferred into HT29cells and expressed, and the monoclonal cells screened by limited dilution method had uniform fluorescence.Moreover,com-pared with the control group,specific bands were detected in the genomic PCR of the clones of positive cells,indicating that the GFP fragment was successfully inserted before the PD-L1stop codon,and the cell line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HT29colon cancer cell line with stable expression of PD-L1-GFP reporter gene was successfully constructed by gene editing technology,and a system was established to di-rectly observe whether PD-L1is expressed and the degree of expression,which laid a foundation for sub-sequent in vitro and in vivo screening of upstream new targets and drugs regulating PD-L1. Keywords:PD-L1;CRISPR/Cas9;reporter gene;GFP㊀㊀PD1(programmed death-1,程序性死亡受体-1)为PDCD1基因编码的Ⅰ型跨膜糖蛋白,主要表达于活化的免疫细胞表面,如T细胞㊁B细胞㊁NK细胞以及单核细胞等㊂PD1是维持自身耐受性的重要因子,在生理条件下可通过TCR识别抗原,调节外周组织中T细胞的功能,从而应对和清除外源病菌及内源异常细胞㊂PD-L1(程序性死亡配体-1)也称CD274,是PD1的配体之一,是由CD274基因编码的一种细胞表面糖蛋白,多过度表达于肿瘤细胞表面[1]㊂作为重要的负性免疫调节因子,当T细胞表面PD1受体与肿瘤细胞表面表达的PD-L1配体结合后,可向细胞内传递调控信号,抑制T细胞活化与增殖,从而帮助肿瘤细胞逃脱宿主的免疫监视,因此,抑制PD1/PD-L1通路或者通过特异性靶点抑制PD-L1蛋白的表达,可有效增强肿瘤治疗效果㊂近年来的临床研究结果显示,由PD1/PD-L1通路介导下的免疫抑制在非小细胞肺癌㊁胃癌㊁乳腺癌㊁大肠癌等多种恶性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均具有重要作用,PD-L1在以上各种癌组织的表达明显升高,且PD-L1的阳性表达与肿瘤大小㊁转移情况㊁分化程度及远期生存率存在密切关系[2-3];此外,从诱导肿瘤细胞表面高表达PD-L1的相关因素来看,目前已报道的肿瘤细胞中调控PD-L1表达的相关信号通路主要有Akt3信号通路和MAPK信号通路㊁IFN-γ信号通路和AR信号通路[4],而且这些通路的某些抑制剂已被证明可调节PD-L1㊂例如:TGFβR-1抑制剂LY364947可明显降低TGFβR-1诱导的PD-L1mRNA和蛋白表达[5];突变转录因子FOXP3在PD-L1启动子区的结合位点后,胰腺癌细胞PD-L1的表达明显受到抑制[6];但关于结肠癌肿瘤细胞PD-L1表达的具体调控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㊂CRISPR/Cas9系统是一种新型基因编辑技术,通过sgRNA介导核酸酶Cas9对基因组特定位点进行识别㊁切割,从而实现基因编辑,操作相对简便,基因编辑效率高㊂本文利用CRISPR/Cas9技术,在PD-L1基因终止密码子之前插入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通过构建稳定表达PD-L1-GFP报告基因的结肠癌细胞株HT29,旨在建立一个可直观观察细胞上PD-L1是否表达以及表达强弱的系统,为进一步研究结肠癌细胞中PD-L1表达的可能调控机制提供帮助,为后期体内外筛选调控PD-L1的上游新靶点及药物奠定基础㊂86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㊀1㊀材料与方法1.1㊀材料HT29细胞和293T细胞(苏州东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保存),Lenti CRISPR V2质粒载体和pUC19载体(苏州东岭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胶回收试剂盒(Thermo),Stbl3感受态大肠杆菌(TransGen Biotech),DMEM培养基和D10培养基(HYclone), T4连接酶(Takara公司),DNA聚合酶(NEB)㊂1.2㊀方法1.2.1㊀sgRNA引物的设计与合成根据NCBI查询的PD-L1基因序列,使用CRISP在线设计工具(/E-CRISP/),根据靶点设计原则,在PD-L1基因终止密码子处设计sgRNA,并在序列正义链与反义链的5 端添加Esp3I(BsmBI)酶切位点,合成的具体序列如下:sgRNA-1:GAGGAGACGTAATCCAGCAT gRNA-1-F:CACCGAGGAGACGTAATCCAGCA gRNA-1-R:AAACATGCTGGATTACGTCTCCTC sgRNA-2:GTCTCCTCCAAATGTGTATC gRNA-2-F:CACCGTCTCCTCCAAATGTGTATC gRNA-2-R:AAACGATACACATTTGGAGGAGA为检测突变是否成功,设置了一对检测引物,扩增产物为包含sgRNA靶点的基因组DNA片段,检测引物具体序列如下:Test-F:TGGGGGACAAGCCATCCCAA Test-R:ATGATTTGCTTGGAGGCTCC1.2.2㊀LentiV2-gRNA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根据所设计序列合成单链sgRNA,经梯度降温PCR退火形成双链sgRNA㊂退火结束后,将得到的双链gRNA连接到已用Esp3I酶切回收后的线性Lenti-V2空载质粒中,连接产物转化Stbl3感受态细胞,37ħ培养过夜后挑取阳性单克隆进行测序验证,测序引物:LKO1-5(GACTATCATATGCTTAC-CGT)㊂针对序列正确的单克隆,提取其对应菌液中的质粒DNA,即可得到正确的Lenti-V2-sgRNA重组质粒㊂1.2.3㊀pUC19-Donor-GFP重组质粒的构建及鉴定设计左同源臂+GFP+右同源臂序列,序列两端添加酶切位点XbaI/BamHI,送公司合成Donor片段,将合成的Donor片段㊁pUC19分别用XhaI和BamHI双酶切后连接㊂取10μL连接产物转化至50μL Stbl3感受态大肠杆菌中,37ħ培养1h 后,均匀涂在含有Amp的LB平板上,过夜培养㊂次日挑取6个克隆于4mL含有Amp的LB培养基中, 37ħ培养16h㊂16h后取1mL菌液抽提质粒,并对质粒进行菌落PCR,判断选取的单克隆中是否含有目的片段㊂将验证正确的质粒送至测序,测序引物:M13-R(CAGGAAACAGCTATGACC),测序正确后冻存菌种㊂1.2.4㊀细胞培养和细胞转染从-80ħ冰箱中取出冻存的HT29细胞,复苏结束后留2mol/L的细胞量在10cm培养皿中培养,隔天进行传代培养㊂培养至第4天时将HT29转移至24孔板中的2孔(一孔转染,一孔阴性对照),每孔0.5ˑ106细胞㊂转染前1~2h更换新鲜培养基(0.9mL/孔),按Lenti-V2-sgRNA(0.6μg)㊁Donor-GFP(0.4μg)㊁1mg/mL PEI(3μL)㊁DMEM(97μL)配制转染体系,室温孵育30min后,将混合液加入到1孔中,另一个孔无须加入,轻轻摇匀后放入培养箱培养(37ħ,5%CO2)㊂1.2.5㊀多克隆效果验证提取转染后的HT29细胞基因组DNA,利用在PD-L1基因组以及GFP上分别设计的上下游引物,对其进行PCR鉴定,以检测其中是否含有在PD-L1位点成功插入GFP片段的目的细胞㊂引物序列: PD-L1-F(TTCAAATTTATCATTTATCA),GFP-R (CCGGACACGCTGAACTTGTG),PCR体系:模板DNA10ng㊁PD-L1-F和GFP-R各1μL,2X PrimeSTAR HS DNA Polymerase MIX10μL,总体积20μL㊂PCR扩增程序:98ħ预变性20s,98ħ变性10s,55ħ退火5s,72ħ延伸35s,共30个循环,68ħ彻底延伸2min㊂扩增的PCR产物经1%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㊂1.2.6㊀单克隆细胞筛选转染72h后,观察细胞生长状况并计数,采用有限稀释法,用D10(10%的FBS+DMEM)按每200μL一个细胞稀释到96孔板中,培养24h 后,显微镜观察荧光及细胞状态,并做好标记㊂继续培养,当上一步标记的单克隆细胞密度达到80%后,消化并收集细胞,用基因组DNA抽提试剂盒提取基因组,作为检测引物(TestF㊁R)的扩增模板,最后将扩增产物送至公司测序,以检测PD-L1-GFP 报告基因是否插入成功㊂96第2期㊀㊀㊀㊀㊀谢钰珍,等:基于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PD-L1-GFP报告基因HT29细胞株2㊀结果与分析2.1㊀Lenti -V2-gRNA 重组质粒构建结果重组质粒基因测序结果显示,在酶切位点之间插入的片段位置㊁方向以及序列与预期一致(图1),含有本实验所需要的两条sgRNA 序列,证明LentiV2-gRNA 重组质粒构建成功㊂2.2㊀两条sgRNA 切割效果验证结果为了验证所设计的两条sgRNA 的切割效果,将两种Lenti -V2-gRNA 重组质粒转入293T 细胞后提取基因组DNA,并对其进行T7E1酶切鉴定,结果显示1和2两种sgRNA 都能切下相应大小的条带(图2),证明Lenti -V2-sgR1和Lenti -V2-sgR2都具有切割效果,本实验随机使用其中1条,采用sgRNA2,即Lenti -V2-sgR2㊂图1㊀Lentiv2-gRNA重组质粒测序结果图2㊀T7E1酶切图2.3㊀pUC19-Donor -GFP 重组质粒构建结果以挑选的6个单克隆为模板,经菌落PCR 均能扩增出目的片段(图3),说明菌落中含有目标质粒㊂将阳性质粒进一步送至金唯智测序,从图4可以看出,第一行的序列为测序结果,第二行的序列是所需的模板序列,序列比对完全正确,pUC19-Donor -GFP 质粒构建成功㊂2.4㊀Lenti -V2-sgR2和pUC19-donor -GFP 细胞转染结果㊀㊀将Lenti -V2-sgR2和pUC19-donor -GFP 转染至HT29细胞,72h 后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细胞状态㊂由图5可知,培养72h后可观察到少量细胞表达绿注:1-6为随机挑取的6个单克隆,M 为DNA marker㊂图3㊀pUC19-Donor -GFP 重组质粒转化质粒菌落PCR 结果色荧光,证明GFP 成功转入HT29并进行了表达㊂2.5㊀PD -L1-GFP 报告基因工程细胞株阳性单克隆筛选结果2.5.1㊀多克隆效果验证结果图6为多克隆PCR 鉴定结果,可以发现实验组在200bp 位置有目的条带,而对照组没有,证明GFP 插入到指定位点㊂2.5.2㊀单克隆细胞筛选结果为将上述验证的插入正确GFP 序列位点的细胞挑选出来,将多克隆细胞进行单克隆筛选,图7为荧光显微镜观察结果,可以看到细胞形成了单克隆并且具有均一的荧光,可以进行后续的验证㊂7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㊀图4㊀pUC19-Donor重组质粒测序结果(a)细胞图(b)荧光图图5㊀HT29细胞荧光蛋白表达为验证上述挑选的单克隆中所需的序列存在,对其基因组PCR 之后送至金唯智测序,图8显示与正常HT29细胞基因组相比,敲入的实验组所挑的单克隆在终止密码子前插入了GFP 片段,证明细胞系构建成功㊂3㊀讨论PD1表达于活化的免疫细胞表面,如B淋巴细图6㊀多克隆验证琼脂糖凝胶电泳图图7㊀单克隆细胞荧光状态图胞㊁CD4+T 细胞等㊂PD -L1作为PD1的配体之一,在癌组织上可见异常高表达,如肾癌㊁肝癌㊁肺癌㊁乳腺癌及卵巢癌等;但在肿瘤邻近的正常组织中低水平表达,提示它参与肿瘤发生发展,并在削弱抗肿瘤免疫反应中发挥重要作用㊂PD1/PD -L1是负性共刺激分子,当肿瘤细胞表面的PD -L1与免疫细胞表面的PD1结合时,可抑制免疫细胞的增殖与活性甚至诱导其凋亡,使癌细胞成功逃脱免疫杀伤㊂近年来,PD -L1及其受体PD1信号通路一直是肿瘤免疫领域的热门研究对象,针对阻断PD1/PD -L1通路的单克隆抗体已然成为了肿瘤免疫治疗的明星产品,目前FDA 已经批准了五种PD -L1抑制剂㊂作为非特异性免疫治疗产品,PD -L1抑制剂的抗癌效应具有广谱性,且在不同癌症疾病中显示出了很好的治疗[7-11],但由于治疗过程中的原发性和获得性耐药,相当大比例的患者无法从中受益㊂相较于单药疗法,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正向着PD1/PD -L1耐药机制研究以及联合用药靶点的筛选上转移[12]㊂在一些研究报道中,针对不同类型免疫检查点的联合疗法已被证明对几种肿瘤有效㊂例如:采用抗PD -1抑制剂抗体㊁抗CD137激动剂抗体和疫苗治疗的三联疗法可以显著增强胰腺导管腺癌的治疗效果[13-14];联合anti -PD -L1和anti -TIGIT 在临床上对转移性NSCLC 患者非常有效[15];增强ITCH 活17第2期㊀㊀㊀㊀㊀谢钰珍,等:基于CRISPR /Cas9基因编辑技术构建PD -L1-GFP 报告基因HT29细胞株性可促进PD -L1泛素化降解从而降低肿瘤细胞PD -L1表达,化合物AK087与MAPK 抑制剂联用可明显增强MAPK 靶向治疗黑色素瘤的效果[16]等㊂但对于其他大部分肿瘤来说,不同疗法治疗过程中肿瘤表面PD -L1的表达量变化情况及产生治疗抗性的关键机制,仍需进一步研究㊂注:斜体为GFP 片段,下划线为PDL1终止密码子,WT 为正常HT29测序序列,Knock -in clone 为实验组测序序列㊂图8 对照组和实验组序列对比图㊀㊀为了探究结肠癌细胞表面PD -L1表达的更多可能调控机制,本研究利用CRISPR /Cas9系统和同源重组的原理,通过两次转染将GFP 荧光基团成功插入到PD -L1基因终止密码子之前,成功构建了PD -L1-GFP 报告基因HT29细胞株,通过荧光信号直观观察细胞上PD -L1是否表达以及表达的强弱程度,为进一步研究结肠癌细胞中PD -L1表达的可能调控机制提供了材料,并为后期体内外筛选调控PD -L1的上游新靶点及药物奠定了基础㊂参考文献:[1]谢丽叶,付杰军,卢奕,等.PD1/PD -L1激活促进癌症发生㊁发展和转移的研究进展[J].肿瘤防治研究,2017,44(6):423-427.[2]车章洪.PD -1/PD -L1通路在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中对T 细胞的活化作用研究进展[J].中国新药杂志,2017,26(16):1913-1917.[3]方宇,王海娟,李征洋,等.PD -L1和A2aR 在大肠癌中的表达及意义[J].河北医药,2021,43(3):345-348,352.[4]丰江舟,杨梦梦,朱彬彬,等.人PD -L1基因启动子克隆及其荧光素酶报告基因载体的构建[J].皖南医学院学报,2016,35(6):524-526.[5]柯佳,李卓伟,李超,等.TGF -β1对结肠癌SW620细胞及其PD -L1表达的影响[C]//中国解剖学会.中国解剖学会2019年年会论文文摘汇编.昆明:解剖学杂志编辑部,2019:182.[6]王秀超.胰腺癌肿瘤细胞PD -L1表达调控机制及联合干预实验研究[D].天津:天津医科大学,2017.[7]李青丽,唐瑶,李富丽,等.抗PD -L1抗体抑制小鼠非小细胞肺癌移植瘤的生长及其机制[J].肿瘤,2020,40(8):531-540.[8]孙晨,镡云辉,耿波,等.PD -1/PD -L1抑制剂在肾癌中的研究进展[J].国际外科学杂志,2020,47(9):639-643.[9]张丽娜,杨艳芳,姜战胜.PD -1/PD -L1抑制剂治疗三阴性乳腺癌的研究进展[J].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2021,28(8):844-849.[10]李一鑫,路丹.PD -1/PD -L1抑制剂治疗晚期卵巢癌的研究进展[J].现代肿瘤医学,2021,29(15):2741-2744.[11]陈茜,周建英,黎扬斯.抗PD -1/PD -L1治疗在晚期难治性肺鳞癌中的疗效和安全性[J].循证医学,2015,15(4):213-216.[12]YUAN Y,ADAM A,ZHAO C,et al.Recent advancements in themechanisms underlying resistance to PD -1/PD -L1blockade immu-notherapy[J].Cancers(BaseⅠ),2021,13(4):663.[13]韩丽炘,黄玉,温娟娟.PD -1/PD -L1抑制剂联合化疗对比免疫单药治疗晚期NSCLC 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 分析[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2,38(4):84-90.[14]汝继轩,吴川林,张占田,等.PD -1/PD -L1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胰腺癌研究进展[J].中华胰腺病杂志,2021,21(2):143-147.[15]陈丽丽.EGFR 联合PD -L1在可切除或临界可切除胰腺癌中的预后评价作用[C]//第二届中国临床分子诊断大会.第二届中国临床分子诊断大会论文集.成都:出版者不详,2019:73.[16]YANG Z T,WANG Y,LIU S X,et al.Enhancing PD -L1degra-dation by ITCH during MAPK inhibitor therapy suppresses acquiredresistance[J].Cancer Discovery,2022,12(8):1942-1959.(编辑:姚佳良)27山东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4年㊀。
人类的ΨGULO基因失活是第一遗传缺陷疾病
271BIOTECHWORLD 生物技术世界为什么人类这个物种会进化出像ΨGULO基因失活这样如此严重的遗传缺陷,而且涉及到整个全人类呢?笔者认为,大约在四十亿年前,刚刚诞生的生命最初形式会合成自己所需要的所有维生素,但后来有些物种开始依赖于别的物种以获取维生素,久而久之就失去了这种合成能力。
获取维生素成为这些物种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并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复杂有机分子流通形式,科学家将这种方式命名为“维生素的传递”。
研究发现那些生活于1亿年前的哺乳动物祖先,是从来不会患上坏血病的,它们能够自己合成L-抗坏血酸。
我们人类的祖先灵长类动物生活在树上,早就开始食用果实和树叶等L-抗坏血酸含量十分丰富的食物, L-抗坏血酸这种维生素对于我们的祖先来说食物中并不匮乏,相反,每天从食物中摄入的量往往是身体需求量的10-50倍,而维持合成L-抗坏血酸的GULO基因的活性又会额外地消耗大量的供能物质葡萄糖。
因此,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共同祖先大约在5800万年前开始演化,逐渐丧失了这种独立合成L-抗坏血酸的能力。
而有些学者提出了凝问:对于人类不能自身合成L-抗坏血酸遗传缺陷,应该是数千万年前的事情,人类早就已经适应了。
笔者认为,由于ΨGULO基因突变,人类丧失了自身合成L-抗坏血酸的能力,因此,在自然选择的压力下,人类确实已经逐渐地演化出以下五项补救能力。
1 机体保存L-抗坏血酸的能力有所提升研究显示,L-抗坏血酸在人类体内的半衰期比大鼠和小鼠要长几个等级。
丧失了制造L-抗坏血酸能力的人类祖先,如果不能提升保存L-抗坏血酸的能力,必然面临更大的生存挑战。
但是,即使如此,人类L-抗坏血酸储池的水平仍然大大低于绝大多数动物,还是人类的第一生理“软肋”。
2 人类身体有一道特有的限铁机制铁是细菌生存和繁殖不可或缺的营养元素,因此,限铁可以阻止细菌繁衍。
限铁机制是人类特有的,多数哺乳类动物都没有限铁机制,而这些哺乳类动物恰恰都是在体内可以制造L-抗坏血酸的。
《CRISPR-Cas9技术介导绒山羊VEGF基因定点整合的研究》范文
《CRISPR-Cas9技术介导绒山羊VEGF基因定点整合的研究》篇一CRISPR-Cas9技术介导绒山羊VEGF基因定点整合的研究一、引言随着生物技术的飞速发展,基因编辑技术已成为现代生物学研究的重要工具。
其中,CRISPR/Cas9系统因其高效、精准的特性,在动物模型、基因治疗及农业生物技术等多个领域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
本研究关注的是,如何通过CRISPR/Cas9技术将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基因定点整合至绒山羊基因组中,以期在医学和农业领域获得潜在的应用价值。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所使用的绒山羊均来自本地的养殖场,并经过伦理委员会的批准。
实验所使用的CRISPR/Cas9系统试剂及其他分子生物学相关试剂均购买自国内外知名供应商。
2. 方法(1)VEGF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首先,通过PCR技术克隆VEGF基因,并对其表达水平进行检测,以确定其作为研究对象的适用性。
(2)CRISPR/Cas9系统设计与构建:根据绒山羊基因组的特点,设计CRISPR/Cas9系统并构建相应载体。
(3)绒山羊基因编辑:将构建好的CRISPR/Cas9系统载体通过特定方法导入绒山羊的细胞中,实现VEGF基因的定点整合。
(4)编辑效果检测:通过PCR、测序等方法检测VEGF基因的整合情况及表达水平。
三、实验结果1. VEGF基因的克隆与表达分析通过PCR技术成功克隆了VEGF基因,并对其表达水平进行了检测。
结果显示,VEGF基因在绒山羊组织中表达活跃,具有良好的研究潜力。
2. CRISPR/Cas9系统设计与构建根据绒山羊基因组的特点,成功设计了CRISPR/Cas9系统并构建了相应载体。
该系统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及效率,为后续的基因编辑提供了有力保障。
3. 绒山羊基因编辑及编辑效果检测将构建好的CRISPR/Cas9系统载体导入绒山羊的细胞中,实现了VEGF基因的定点整合。
通过PCR、测序等方法检测,发现VEGF基因已成功整合至绒山羊基因组中,且表达水平有所提高。
浅谈基因治疗的优势和缺陷
浅谈基因治疗的优势和缺陷【摘要】生物基因治疗是一种新兴的、具有显着疗效的肿瘤治疗模式,生物治疗是继手术、放疗和化疗后发展的第四类癌症治疗方法,通过激发机体的免疫反应来对抗、抑制和杀灭癌细胞。
与传统的治疗方法不同,生物治疗主要是调动人体的天然抗癌能力,恢复机体内环境的平衡,相当于中医的“扶正培本,调和阴阳”,是一种自身免疫抗癌的国际最新治疗方法。
对于患有肿瘤的病人来说,这无疑是一大喜讯。
【关键词】DNA 基因治疗优势缺陷基因治疗是运用生物分子学技术和细胞工程技术对中晚期肿瘤和转移、复发实体瘤患者(包括肝癌、淋巴癌、乳腺癌、肠癌等恶性肿瘤),在CT和B超精准定位下,对实体瘤进行有效地生物免疫冲击,提高癌症的免疫原性,给机体补充足够数量的功能正常的免疫细胞和相关分子,激发和增强机体抗瘤免疫应答,提高癌症对机体抗癌症免疫效应的敏感性,在体内、外诱导癌症特异性和非特异味性效应细胞和分子,让实体瘤缩小甚至消失,迅速使肿瘤各项指标下降或恢复正常,达到最终清除癌症的目的。
要真正正确地从基因的角度对肿瘤进行治疗,我们必须得先清楚基因的结构特征,当然,人类为此也付出了很多辛勤的汗水。
一、什么是基因基因是具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
那什么又是DNA呢?DNA(为英文Deoxyribonucleic acid的缩写),又称脱氧核糖核酸,是染色体的主要化学成分,同时也是基因组成的,有时被称为“遗传微粒”。
DNA是一种分子,可组成遗传指令,以引导生物发育与生命机能运作。
主要功能是长期性的资讯储存,可比喻为“蓝图”或“食谱”。
其中包含的指令,是建构细胞内其他的化合物,如蛋白质与RNA所需。
带有遗传信息的DNA片段称为基因,其他的DNA序列,有些直接以自身构造发挥作用,有些则参与调控遗传信息的表现。
二、DNA的结构特点沃森和克里克两位科学巨匠提出DNA双螺旋结构,揭示了遗传信息的储存以及传递。
DNA是反向平行的右手螺旋双链结构,具有严格的碱基互补配对关系(A—T,G—C)。
基因疗法论文,3号 高阳(改)指南
从发育生物学浅谈基因疗法时间表化生学院生物系生物07本3号高阳【摘要】:10多年来,基因疗法不断在新领域取得成功,世界上已有逾千名患者进行了这方面的治疗。
基因疗法的对象现已包括血友病、严重贫血、关节炎、心血管病、癌症,甚至艾滋病等15种以上疑难顽症。
有专家估计,人类的疾病有一大半可望利用基因疗法来治疗,而且可以达到根治的效果。
随着基因疗法的发展,也带出了很多的安全隐患和伦理道德问题。
据信,随着研究的深入和基因治疗的不断完善,那些已出现或潜在的问题会逐渐解决。
正如基因治疗专家们所说,再给科学一次机会,加上科学界的共同努力、公众的理解和支持,基因疗法依然前景无限。
【关键词】;基因疗法;对象;技术障碍;安全隐患;前景今年,美、英、法、德、日、中等国科学家共同宣布,人类基因组工作草图已经绘出,人体全部基因的初步测序研究工作已经完成,科学家们将深入研究与各种疾病有关的基因、疾病基因与其他基因及环境的相互作用等。
预计到2010年或2020年,基因疗法将成为一种普通的治疗方法。
20 世纪80 年代初,随着分子遗传学的研究深入,特别是医学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和应用, 许多遗传病的发生机理在基因水平上被揭示,这样就有可能从基因水平上去诊断和医治遗传病。
检测表明,遗传性疾病中的大多数是由于单个基因突变所引起的。
随着DNA体外重组技术的不断完善,与遗传病有关的基因不断被分离、克隆、分析,同时又由于基因转导效率的不断提高,将这些技术和理论用于人类本身就必然成为广大科学工作者所追求的目标。
因此,基因治疗的设想一经提出,便以惊人的速度发展起来。
虽然这种设想在科学界、宗教界以及社会伦理及道德法律方面产生了巨大的震动并出现了一些非议,但这并不能阻止该科技的不断深入和发展。
仅在短短的20 多年里,从理论转化为实践,从实验室走向临床, 基因疗法成为分子生物学与医用分子遗传学的结合部,现已成为多学科相互渗透的研究及技术开发热点。
那么什么是基因疗法呢?所谓基因疗法:就是采用分子遗传学技术, 以相应的正常基因去代替有缺陷的基因, 或选择地使有害基因失活,从而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基于基因疗法的可遗传新型基因疫苗技术可能和人类基因进化的协同性
基于基因疗法的可遗传新型基因疫苗技术可能和人类基因进化的协同性作者:李慧洋摘要:常规疫苗因为其免疫不具遗传效应可能对人类长期的适应能力有削弱作用。
通过向细胞嵌入处理后的抗原基因序列对人类基因组进行扩充可以产生免疫反应并有遗传效应。
同时可以扩充生物的基因组,产生人类进化的可能。
本文将介绍这一技术相关领域的新成就,并对这一尚无人研究的新技术做出展望。
关键词:基因疗法;进化;基因疫苗;免疫一、传统疫苗的缺陷和不足和新型基因疫苗的必要性不能否认免疫学为人类发展做出的巨大贡献。
疫苗的发现可谓是人类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因为人类的历史部分上看就是和自然灾害和疾病作斗争的历史。
在对疾病的抗争中。
最主要的手段是预防。
疫苗作为最有效的预防手段,对各种重大疾病的防治都获得了成功。
以牛痘疫苗为代表的一系列成功的疫苗研制和推广工作,已经灭绝了很多对人类造成极大损害的疾病。
通过这种健康保证,使劳动力得到了保障,并且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
然而,这种医学上的灵丹妙药,极大地成功保护人类发展航程的忠诚卫士,其有着无法逃脱的最终困境,并且这位卫士很有可能最后摧毁人类航行之船。
如何客观的理解、理性的应用,乃至最终脱离这种应用。
是一个重大课题。
疫苗的不足之处有以下几点。
其一,疫苗虽然对个体来说是预防的,但是却是某一重大疾病出现并造成重。
提供可能。
这一设想目前尚无科学家进行研究和论证,因为其立题之初就存在一些困难需要解决。
例如毒性,不可控性和技术上能否实现等问题。
下面列举的几种技术笔者认为可以作为可遗传基因疫苗的核心技术。
三、需要的技术和面临的若干问题一、溶原性细菌和温和噬菌体温和噬菌体是指在细菌基因转移过程中,噬菌体的外源性基因组已整合到宿主菌染色体上的噬菌体基因组,整合在细菌基因组里的噬菌体基因称为前噬菌体(prophage),带有前噬菌体基因组的细菌称溶原性细菌(lysogenic bacterium)。
这种现象的人工利用,就是基因免疫的原理。
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初中阅读
基因疗法离我们还有多远①自1928年英国细菌学家弗莱明发现青霉素,到首次在医学上应用,花了13年时间。
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等药物的发现、发明一样,不可避免地经历着曲折起伏的过程。
因普通药物和传统疗法的局限性,生物制药公司从20世纪末开始把目光投向基因疗法。
近年来,基因疗法更成为业内热门的领域之一,因为它很可能成为癌症的终结者。
②人类的许多疾病,包括癌症,都是由我们身体细胞内的基因缺陷造成的。
就像盖房子必须要依赖图纸一样,构建我们复杂的躯体,也需要各种“图纸”,这就是基因蓝图。
它们允许细胞制造出相应的蛋白质,这些蛋白质再来控制应有的功能。
如果基因发生突变,蛋白质就会随之改变,不再按照正常的方式工作。
而基因疗法,就是试图通过修补失效的基因,达到治愈疾病的目的。
③基因疗法目前还处在“物以稀为贵”的时期。
最典型的案例是,2015年德国医生伊丽莎白?泰森为病人做了脂蛋白脂酶缺乏症的基因治疗,疗效很好,但十分昂贵——一次治疗就花费了一百万美元,而且这种疗法仅针对一个人,只使用一次,成本非常高。
④基因疗法对遗传病的治疗有着巨大的潜力,可以预测,不久的将来,一定会有更多的疗法向公众开放。
2016年4月,欧洲部分国家为一些修复免疫系统的基因疗法开了“绿灯”。
2017年,治疗失明的基因疗法也将在美国通过商业许可。
⑤不过,基因疗法的风险还是很大的。
据行业杂志《基因工程与生物技术新闻》报道,前不久,就有三位患脑瘤的病人因服用基因试验药物而相继死亡。
无可罝疑,任何一种成熟可靠的药物或治疗手段都需要经过一代、几代人的努力,甚至是以很多生命的代价换来的。
我们热切期盼着安全、廉价的基因疗法能早日造福人类。
(选自《知识就是力量》,略有删改)1.下面对本文说明的主要内咨,概括最准确的一项是(??? )A.甚因疗法离我们还很遥远B.基因疗法与癌症的关系C.基因疗法临床治疗的风险D.基因疗法的治疗原理与应用探索2.下面对说明方法及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 )A.第①向然段运用作比较的说明方法,说明基因疗法也像青霉素一样会很快应用于临床实践。
基因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评估与临床结果分析
基因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评估与临床结果分析基因治疗是一种利用基因工程技术来治疗疾病的新兴领域。
随着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的不断发展,它已经在某些疾病的治疗中取得了一些令人振奋的临床结果。
本文将对基因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评估与临床结果进行分析。
基因治疗药物是通过转运外源基因至患者体内,以修复或替代功能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其疗效评估一般包括实验室研究、体内外试验以及临床试验。
在实验室研究阶段,基因治疗药物的有效性主要通过体外细胞实验来评估。
研究人员通过基因转染技术将治疗基因导入目标细胞,并观察其对细胞功能的影响。
例如,在肿瘤治疗中,研究人员将抗肿瘤基因导入肿瘤细胞中,并观察其对肿瘤生长和扩散的抑制效果。
这些实验结果可以为基因治疗的进一步临床应用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体内外试验是在动物模型中进行的。
研究人员使用基因转运技术将治疗基因导入动物体内,并评估其对疾病模型的治疗效果。
这些试验可以模拟真实疾病环境,评估基因治疗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例如,在遗传性疾病的治疗中,研究人员将治疗基因导入小鼠模型,并观察其对疾病表型的改善情况。
体内外试验的结果可以为基因治疗的进一步优化和改进提供重要的指导。
临床试验是评估基因治疗药物有效性的最重要阶段。
在临床试验中,研究人员将基因治疗药物应用于人体,观察其对疾病的治疗效果以及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
临床试验一般分为三个阶段:I期试验评估基因治疗药物的安全性,II期试验评估药物的疗效,并进一步确定剂量与疗程,III期试验则是多中心、大样本的随机对照试验,用于证实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
近年来,基因治疗药物在某些疾病治疗中取得了积极的临床结果。
例如,新冠病毒疫苗采用了mRNA技术,通过携带新冠病毒的蛋白编码基因,引导人体产生相应的免疫反应。
临床试验显示,这种基因治疗药物有效预防了新冠病毒感染,降低了死亡率和疾病传播的风险。
基因治疗药物的有效性评估与临床结果分析还需要考虑一些重要因素。
《山羊转TK基因体细胞联合更昔洛韦的体外培养作用效果及其核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范文
《山羊转TK基因体细胞联合更昔洛韦的体外培养作用效果及其核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生物科技的发展,基因编辑技术以及细胞培养技术已经成为生物学研究的重要手段。
本篇论文旨在研究山羊转TK基因体细胞与更昔洛韦的联合体外培养作用效果,并探讨核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
本研究的目的是为了进一步理解基因编辑和细胞培养技术对动物细胞的影响,以及为基因治疗和动物克隆提供理论依据。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所需材料包括:山羊体细胞、TK基因、更昔洛韦、培养基等。
2. 方法(1)细胞培养:对山羊体细胞进行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
(2)基因转染:将TK基因导入山羊体细胞,形成转基因细胞。
(3)联合培养:将转基因细胞与更昔洛韦联合进行体外培养,观察其生长及表达情况。
(4)核移植:将转基因细胞的核进行核移植,观察克隆动物的形成及生物学特性。
三、实验结果1. 体外培养效果通过观察,我们发现转TK基因的山羊体细胞在更昔洛韦的联合作用下,其生长速度和活性均有所提高。
这表明更昔洛韦对转基因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
2. 核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经过核移植后,我们得到了克隆山羊。
通过对这些克隆山羊的观察,我们发现其生长速度、繁殖能力以及抗病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高。
此外,转基因山羊在表达TK基因后,其基因表达水平也得到了显著提高。
四、讨论本研究结果表明,转TK基因的山羊体细胞在更昔洛韦的联合作用下,其生长速度和活性得到了提高。
这可能是由于更昔洛韦对细胞的生长有促进作用,从而提高了转基因细胞的活性。
此外,核移植后的克隆山羊在生长速度、繁殖能力以及抗病能力等方面均有所提高,这可能与TK基因的表达有关。
对于更昔洛韦的作用机制,我们认为它可能通过影响细胞的代谢途径或信号传导途径,从而促进转基因细胞的生长。
然而,具体的作用机制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此外,本研究还表明,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TK基因导入山羊体细胞,并通过核移植技术得到克隆动物,为基因治疗和动物克隆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山羊转TK基因体细胞联合更昔洛韦的体外培养作用效果及其核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研究》范文
《山羊转TK基因体细胞联合更昔洛韦的体外培养作用效果及其核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现代生物科技的发展,转基因技术与细胞培养成为了生命科学研究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致力于研究山羊转TK基因体细胞在体外与更昔洛韦联合培养的作用效果,并进一步探讨核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
此项研究不仅有助于理解基因编辑与细胞培养的相互作用,也为动物生物工程和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
二、材料与方法1. 材料本实验采用山羊体细胞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基因编辑技术将TK基因导入细胞。
同时,我们使用更昔洛韦作为实验药物,并对其进行核移植操作。
2. 方法(1)细胞培养:在体外环境下,将山羊体细胞进行培养,并利用基因编辑技术将TK基因导入细胞。
(2)联合培养:将转TK基因的山羊体细胞与更昔洛韦进行联合培养,观察其生长情况及基因表达变化。
(3)核移植:对经过联合培养的细胞进行核移植操作,观察核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
三、实验结果1. 体外培养作用效果经过转TK基因的山羊体细胞与更昔洛韦联合培养后,细胞的生长情况得到了显著改善。
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的增殖速度明显加快,细胞活力也得到了显著提升。
此外,联合培养还使得TK基因的表达量得到了显著提高。
2. 核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对经过联合培养的细胞进行核移植操作后,我们发现核移植后的山羊细胞在生长速度、细胞形态、基因表达等方面均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
与未进行核移植的对照组相比,实验组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得到了显著改善。
四、讨论本研究表明,山羊转TK基因体细胞与更昔洛韦联合培养可以显著改善细胞的生长情况和基因表达水平。
这可能是由于更昔洛韦对细胞的生长具有促进作用,同时为TK基因的表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
此外,核移植后的山羊细胞在生物学特性方面也表现出了一定的优势,这可能与基因编辑和体外培养的相互作用有关。
然而,本研究仍存在一些局限性。
首先,我们仅对山羊体细胞进行了研究,对于其他物种的适用性尚需进一步验证。
病毒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
病毒性皮肤病的基因治疗发表时间:2012-12-24T15:13:18.747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35期供稿作者:赵宇辉[导读] 狭义的基因治疗可以理解为将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患者体内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赵宇辉(七台河市七煤集团医疗中心新兴医院 154600)【中图分类号】R7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2)35-0125-02【关键词】病毒性皮肤病基因治疗狭义的基因治疗可以理解为将具有正常功能的基因置换或增补患者体内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
目前基因治疗的概念已超出这个范围,广义地理解为将某遗传物质转移到患者体内,使其在体内表达,最终达到治疗某种疾病的方法。
基因治疗在肿瘤、遗传性疾病和传染病的治疗中有十分重要的应用前景,在治疗一些难治性病毒性皮肤病中也有重要意义。
根据针对宿主病变细胞基因采取的措施不同,基因治疗可分为基因置换(gene replacement),基因修正(gene correction),基因修饰(gene augmentation),基因失活(gene inactivation)和基因疫苗(gene vaccine)等五大策略。
根据其表达产物的靶位点不同,大致可分为基于核苷酸或基于蛋白质的两种策略。
一、应用核苷酸治疗策略主要通过干扰病毒在细胞内的复制过程达到治疗目的,其优点在于特异性强,对细胞蛋白的正常功能影响较小,免疫原性较弱,易于体外的大量合成。
(一)RNA诱饵人免疫缺陷病毒(HIV)基因调控存在着极为复杂的顺式和反式调节机制,这些调节机制已成为设计抗病毒基因治疗方案的重要依据。
HIV反式调节(trans regulation)与HIV基因组复制和表达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没有足够的反式激活剂的结合与刺激,HIV、RNA就不能进行有效的复制和表达。
诱饵(decoy)分子指的是能与HIV、RNA竞争性与反式激活剂结合的RNA片段,诱饵RNA分子表达载体的设计和基因治疗是抑制HIV复制和表达的重要策略。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
基因治疗的现状与前景2003-9-9人类细胞基因治疗的临床实验已经开始。
进行基因治疗必须具备下列条件:①选择适当的疾病,并对其发病机理及相应基因的结构功能了解清楚;②纠正该病的基因已被克隆,并了解该基因表达与调控的机制与条件;③该基因具有适宜的受体细胞并能在体外有效表达;④具有安全有效的转移载体和方法,以及可供利用的动物模型。
近三年来,已对若干人类单基因遗传病和肿瘤开展了临床的基因治疗。
1.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的基因治疗 1991年美国批准了人类第一个对遗传病进行体细胞基因治疗的方案,即将腺苷脱氨酶(ADA)导入一个4岁患有严重复合免疫缺陷综合征(SCID)的女孩。
采用的是反转录病毒介导的间接法,即用含有正常人腺苷脱氨酶基因的反转录病毒载体培养患儿的白细胞,并用白细胞介素Ⅱ(IL-2)刺激其增殖,经10天左右再经静泳输入患儿。
大约1-2月治疗一次,8个月后,患儿体内ADA水平达到正常值的25%,未见明显副作用。
此后又进行第2例治疗获得类似的效果。
2.黑色素瘤的基因治疗对肿瘤进行基因治疗是人们早已期望的事,在进行了多方面探索的基础上,发现了肿瘤浸润淋巴细胞(tumor infiltrating lymphocyte-TIL,即能在肿瘤部位持续存在而无副作用的一种淋巴细胞)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于1992年实施了TNF/肿瘤细胞和IL-2/肿瘤细胞方案,即分别将IL-2基因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ractor, TNF)基因导入取自患者自身并经培养的肿瘤细胞,再将这些培养后的肿瘤细胞注射至病人臀部,3周后切除注射部位与其引流的淋巴结,在适合条件下培养T细胞,将扩增的T细胞与IL-2合并用于病人,结果5名黑色素瘤病人中1名肿瘤完全消退,2名90%的肿瘤消退,另2人在治疗后9个月死亡。
由于携有TNF的TIL可积于肿瘤处,因而TIL的应用提高了对肿瘤的杀伤作用。
3.其它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其它遗传病诸如白种人中常见的囊性纤维化的进展很快。
遗传病的基因治疗
基因工程综述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标题:遗传病的基因治疗姓名:指导老师:专业年级:学号:二零一一年四月二十一日目录摘要 (3)关键词 (3)正文 (3)1.前言................................. 错误!未定义书签。
2.主体.................................. 错误!未定义书签。
A.遗传病 (3)1)定义 (3)2)遗传病的分类简介 (3)B基因治疗 (3)1)定义 (3)2)基因治疗技术 (4)C遗传病的基因治疗 (4)1)基因治疗的方法 (4)2)基因治疗的基因载体系统 (4)3)基因治疗的策略 (4)4)基因治疗的步骤 (5)3.感想 (6)4.参考文献 (6)遗传病的基因治疗一.摘要: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发展,人们能有效控制传染病,发病率明显下降,而遗传病患病率则相对上升,现已发现的遗传病有6457多种,绝大多数缺乏有效治疗手段。
而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基因工程技术的迅猛发展,基因治疗已经成为治疗人类疾病的重要方法之一,同时也是维护人类健康最有发展前景的手段之一。
近年来, DNA重组技术和基因转移技术的建立,在遗传病的基因治疗研究中,取得突破性的进展,已引起人们的极大兴趣。
二.关键词:遗传病基因治疗人类健康 In vivo EX-vivo 前景 DNA三.正文:1.前言:遗传病的问题相对于其他随着科技发展发病率日益减少的状况来说,显得异常紧张,与此同时,基因治疗的发展和进步让人们对遗传病的基因治疗更加关注。
但是,基因治疗仍在进一步的开发与发展中,其安全性和治疗的有效性有待观瞻。
2.主体:A.遗传病:1)定义:遗传病是遗传性疾病的简称,是指生殖细胞、受精卵和体细胞中的染色体或位于其上的基因,线粒体DNA等发生畸变(或突变)所引起的疾病。
依遗传物质改变的不同,遗传病主要分为基因病,染色体病,体细胞遗传病三大类。
2)遗传病分类的简介一.基因病:1.单基因病:单基因病是涉及一对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上单个基因或一对等位基因发生突变所致的疾病。
人类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人类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曹雪松;刘明星;朱兰英
【期刊名称】《聊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1995(000)003
【摘要】人类基因治疗是遗传工程在人类疾病治疗方面的应用,该方法是应用遗
传工程的方法,将正常基因导入患者的体细胞内,使其在细胞内得到一定的表达,产生正常的基因产物以补尝或修正突变基因的功能,从而使人类的遗传病得到根治,本文对人类基因治疗研究中受体细胞的研究、基因转移方式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及应用前景进行了初步展望.
【总页数】7页(P71-77)
【作者】曹雪松;刘明星;朱兰英
【作者单位】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343.1
【相关文献】
1.p53基因与人类肿瘤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J], 张爱菊;齐云飞
2.人类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J], 黄慧芬
3.人类遗传病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J], 顾鸣敏
4.人类腺病毒载体介导的基因治疗研究进展与展望 [J], 张德礼
5.人类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J], 张爱菊;张洪谦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一):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一):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研究现状
曹雪涛;章卫平
【期刊名称】《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年(卷),期】1996(023)001
【摘要】肿瘤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研究内容和临床试用项目占肿瘤基因治疗之首,根据应用途径和原理不同,可将其分为五种类型,本文介绍了这五种类型的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原理及其抗肿瘤效果,尤其是对细胞因子基因转染瘤苗的作用机制及影响因素进行了较详尽的综述。
【总页数】6页(P13-18)
【作者】曹雪涛;章卫平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730.59
【相关文献】
1.肿瘤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J], 周郁;周仲毅
2.抗肿瘤免疫基因治疗剂pVAX-IL-12-GB的构建及体内外表达验证 [J], 董金凯;
高江平;阎瑾琦;张亮;肖毅;王伟;王晓雄;于继云
3.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二):细胞因子基因治疗研究发展方向 [J], 曹雪涛;章卫平
4.细胞因子在肿瘤的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 [J], 商进;王震宇;辛燕
5.免疫基因治疗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J], 曹雪涛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基因药物研究现状和对策
基因药物研究现状和对策
毛建平;毛秉智
【期刊名称】《中国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报》
【年(卷),期】2004(20)2
【摘要】生物技术药物以人类体细胞的基因组、转录本组和蛋白质组三个层次生物大分子为目标 ,基因药物的研究主要针对致病基因的DNA和基因转录本mRNA 两类生物大分子 .mRNA从结构上考虑是研发核酸药物的最理想靶标和策略之一 .反义寡核苷酸、特异水解基因mRNA的核酸酶(ribozyme和DNAzyme)以及具有干扰作用的双链RNA(siRNA)是药物设计的策略之二 .mRNA结构靶点研究是研发反mRNA基因药物的基础 ,mRNA分子具有高度折叠的二级及三级结构 ,阐明其可及性位点 ,筛选其结构靶位点序列是关键 .近年研究报道的靶点筛选有约 7种mRNA的实测新技术 ,以及计算机辅助软件预测分析 .但发展分子生物学实验新技术以分析、确认靶点是药物研发策略之三 .
【总页数】6页(P143-148)
【关键词】基因药物;生物技术药物;mRNA;可及性;靶点;致病基因;基因转录本;生物大分子
【作者】毛建平;毛秉智
【作者单位】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医学研究所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14.2;Q78
【相关文献】
1.世界基因治疗药物研发现状与我国发展对策 [J], 罗朝淑;朱庆平
2.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现状与对策 [J], 周黎;柯传奎
3.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现状与对策 [J],
4.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现状与对策 [J], 周黎;柯传奎
5.我国基因工程药物研究现状与对策 [J], 陈有梅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骨性关节炎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骨性关节炎基因治疗研究进展
王瑞;赵建宁
【期刊名称】《人民军医》
【年(卷),期】2006(49)8
【总页数】4页(P481-484)
【关键词】骨性关节炎;基因治疗
【作者】王瑞;赵建宁
【作者单位】南京军区南京总医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681.8
【相关文献】
1.转GGCX基因治疗兔骨性关节炎的体外实验研究 [J], 汪文玉;付晓玲;陈睿;陈伟高;吴建雄
2.骨性关节炎软骨修复与基因治疗 [J], 王嫱;梅焕平
3.骨性关节炎的联合基因治疗研究 [J], 张晓玲;于长隆;毛泽斌;傅欣;张继英
4.髋痹病(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髋痹病(髋关节骨性关节炎)的中医治疗研究进展 [J], 孙炜桓; 刘旸
5.非侵入性诱导骨关节炎动物模型较侵入性诱导骨性关节炎动物模型优势的研究进展 [J], 徐磊;尹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国
中国
[5]
意大利米兰[6] 美国 NCI 美国[7] 美国德州大学 英国 英国[8]
眼视力疾病
改善了先天失明患者 Steven Howarth 的视力 英国
重度联合免疫缺陷病
8 人长期跟踪多年后痊愈。“基因治疗实 现了愿望”
126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iotechnology
Vol. 30 No. 9 2010
基因治疗的首次实施在 1990 年的 9 月 14 日,在美 国国立卫生研究院( NIH) 临床中心,一位 4 岁的小女孩 Ahsanti DeSilva 接受了第一例基因治疗,她因缺少腺苷 脱氨酶( ADA) 而患重度联合免疫缺损和免疫系统功能 低下。安德森( W. French Anderson) 等人收集病人的 白细胞,将 ADA 编码基因导入,然后再把白细胞重新
收稿日期: 2010-09-05 修回日期: 2010-09-12 * 国 家 科 技 重 大 专 项 ( 2008ZXJ09001-014 ) 、国 家 自 然 基 金 ( 81072565) 资助项目 **电子信箱: maojp99@ yahoo. com
1 基因治疗的起源和历史
基因治 疗,是 通 过 基 因 水 平 的 改 变 来 治 疗 疾 病 的 方法。传统上指 插 入 一 段 功 能 基 因 纠 正 细 胞 错 误 功 能。基因治疗思路最早见于 1963 年 Joshua Lederberg 的描述: “我们可以参与…改变染色体和片段,最大限 度运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可以直接控制人染色体核酸序 列,与识别、选 择 和 所 需 基 因 的 整 合,… 只 是 一 个 时 间 问题… 多 核 苷 酸 序 列 可 以 用 化 学 方 法 加 载 于 病 毒 DNA”[2]。
合免疫缺陷病患者进行基因疗法临床试验当中,发生 疗效和成功率仍然较低。另外大多需要终生治疗,输
了严重的 免 疫 反 应,导 致 有 遗 传 性 肝 病 的 患 者 Jesse 血过程中存在感染 AIDS 或发生其它感染的风险,反复
Gelsinger 于 1999 年死亡,这起事故宣判了整个基因疗 输血会带来高铁体质等副作用,以及治疗费用较高。
1970 年 Friedmann 和 Roblin 在《约克时报》首次提 到基因治疗,1972 年他们在 Science 提出人类遗传疾病 的基因治疗( Gene therapy) 概念,他们引用了 Rogers S 关于来自外源的“好的”基因替换遗传病人缺陷基因的 假说[2]。
1977 年 Paterson 等 首 先 在 无 细 胞 体 系 中 用 单 链 DNA 与 基 因 RNA 互 补 结 合 抑 制 基 因 转 录,随 后 Zamecnik 和 Stephenson 使用 13 个核苷酸的单链 DNA 反义抑制肉瘤病毒 Rous sarcoma virus 的复制,开创了 干预和抑制基因表达的基因核酸药物研究方向[3]。
进入 21 世纪以来,人类与基因的关系越来越 密 切,基因一词出现的频率越来越高,人们对基因一词越 来越熟悉,基因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追捧。
从 1989 年发现疾病相关基因———癌基因,到 2006 年实现技术上基因干扰以及 2007 年基因靶向技术,凸 显了人类疾病中对疾病基因干预治疗在生物医学领域 和临床研究应用的重大意义。2009 年 Science 杂志公 布的年度十大科学进展中,基因治疗位列其中,其在遗 传病治疗中具备的巨大潜力得到了肯定[1]。基因治疗 已经成为当代生命科学中最有前景的研究方向之一。
1983 年,德克萨斯州休斯敦市 Baylor 医学院的研
2010,30( 9)
毛建平: 基因治疗 20 年
125
究人员提 出 采 用 基 因 疗 法 治 疗 莱 施-奈 恩 二 氏 综 合 症 ( Lesch-Nyhan,次黄嘌呤-鸟嘌呤磷酸核糖转移酶的遗 传缺陷 HGPRT 完全缺失) ,将编码酶的正常基因注射 到细胞中,基因复制后把细胞回注到 Lesch-Nyhan 综合 症患者体内,这 些 细 胞 可 以 纠 正 这 些 患 者 体 内 存 在 的 遗传缺陷,从而治愈疾病。得益于 DNA 重组技术的发 展,短短 30 年 第 一 例 转 入 基 因 治 疗 就 已 经 运 用[3]。 Rosenberg 等运用逆转录病毒将新霉素抗性基因转入来 自 5 个患者的转移淋巴瘤细胞,体外培养增殖以后回 输到相应患 者,表 明 安 全 可 行。 并 引 发 了 相 关 研 究 深 入进行。
于一体的新型载体系统是当今及未来的研究方向。
基因输 入 人 体 引 发 免 疫 反 应,以 及 可 能 与 其 他 原
基因治疗在临床应用中曾出现过问题,导致公众 有基因或细胞相互作用仍是需要关注的问题。目前从
质疑,被中止临床应用。美国亚利桑那州在对严重联 延长患者生命,被社会接受程度等来衡量对症治疗的
法研究领域 的 死 刑。 从 此 以 后,基 因 疗 法 研 究 在 美 国 再也没有繁 荣 起 来,但 是 在 英 国 和 法 国 等 国 家 依 旧 照
3 基因治疗的策略与技术
常开展。2002 年法国 8 名 SCID-X1 患者受试者的病情
基因治 疗 旨 在 基 因 水 平 的 改 变,方 法 上 包 括 上 调
2008-4-28 2009-2
表 1 基因治疗历史事件
治疗对象 1人 小鼠 4人
豚鼠 2人 小鼠 5人 小鼠 狗 1 人( 23 岁) 1 人( 18 岁) 10 人
治疗方案 ADA 基因直接注射 造血干细胞 镰刀型细胞
25 纳米的脂质分子,携带治疗性 DNA 通 过核膜
治疗疾病 腺苷脱氨酶 ( ADA) 缺乏而患重 度 联 合免 疫缺损和免疫系统功能低下 同上
从基因转导治疗中获得改善,但其中 4 名患者最终患 和下调两个思路,有 DNA 和 mRNA 两个水平[9],产生
上了 T 细胞性白血病。有 3 例是由于研究人员将病毒 的技术如表 2。
表 2 基因治疗策略总揽
两个思路
基因治疗技术
上调 低表达基因
下调 高表达基因
基因置换 ( gene replacement) 基因矫正 ( gene correction) 基因增补 ( gene augmentation) 免疫基因治疗 ( immune adjustment) 自杀基因治疗 ( new gene interference) 基因失活 ( gene inactivation)
2007 年 7 月美国马里兰州一位 36 岁的患有关节
题是有效性和安全性。主要表现为基因导入系统缺乏 炎的妇女在一项基因疗法临床实验中死亡,从而引发
靶向性,病毒载体的安全性问题,特别是遗传病基因治 了全国上下对所有采用腺相关病毒所进行的临床实验
疗的载体要求更高,因而发展可控性、安全性与有效性 的安全性重新审查。
图 1 首例基因治疗( 引自参考文献[4],源于 Science)
时间 1990-9-14 1992 2002-3-18 2002-10-3 2002-5-12 2002-10-11 2003-3-13 2003-3-20
2003-9
2005-1-11 2006-3-31 2006-5 2006-8-30 2006-11 2007-1-11 2007-5-1
治疗头颈癌,肺癌
恢复 80% 听力
骨髓异常 抑制免疫系统排斥导入的治疗基因 晚期转移性黑素瘤细胞治疗癌症 治疗 HIV,4 人 CD4 阳性 T 细胞升高,5 人 对 HIV 抗原和其他病原免疫升高 肺部肿瘤缩小 恢复了一群先天失明的小狗的视力 重组腺病毒( AAV) 携带 RPE65 基因,治疗 后视力改善,且未见副作用。
檪檪殏
中国生物工程杂志 China Biotechnology,2010,30( 9) : 124-129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专
稿
檪檪殏
檪檪檪檪檪檪檪檪殏
基因治疗 20 年*
毛建平**
( 军事医学科学院放射与辐射医学研究所 北京 100850)
摘要 1990 年 9 月 14 日美国 NIH 临床中心首次采用基因治疗成功治愈腺苷脱氨酶( ADA) 基因 缺陷而患重度联合免疫缺损和免疫系统功能低下疾患,至今已整整 20 年。其发展迅速,从单纯的 重组技术导入基因 DNA 发展到了涵盖 DNA 和 RNA 两个干预水平,和基因上调( 如基因增补、矫 正、置换等) 及下调( 基因失活) 的两大策略。近年来的进展使得基因治疗登入 Science 杂志 2009 年度十大科学进展。我国在基因治疗领域诞生了第一个上市药物,有 10 多个制剂处于临床前或 临床研究阶段。基因治疗在遗传病治疗中具备巨大潜力,已经成为当代生命科学中最有前景的 研究方向之一。 关键词 基因治疗 DNA RNA 转染 载体 反义技术 中图分类号 Q789
1901 年设立诺贝尔奖以来,在生理学和医学奖中 涉及基因的科学发现有: 1946 年 X 射线与基因突变, 1958 年基因控制生化反应,1983 年发现跳跃基因,1989 年发现原癌基因,1993 年发现断裂基因,2002 年细胞死 亡与基因调节,2006 年发现 RNA 干扰( RNAi) 控制基 因信息流机制,2007 年对基因的靶向技术,2009 年发现 端粒与端粒酶从基因角度诠释了衰老癌变的内因。
以及《时代》周刊评选出的十大科学突破和十大科学发 原癌基因 LMO2 导致的。伦敦大学儿童健康研究所对
现都分别把基因疗法纳入其中。
X1 型重症联合免疫缺陷受试者进行逆转录病毒转导的
2 基因治疗出现的问题
自体造血干细胞治疗,10 名受试者中 1 位患上 T 细胞 性白血病。
基因治疗面临许多问题和挑战。其存在的主要问
重组 T 淋巴细胞 慢病毒载体导入 HIV 外膜基因反义核酸 VRX496 脂质纳米微粒( lipid-based nanoparticles) 作 为药物载体运送两个肿瘤抑制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