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易经太极图看东西方的思维模式
易经、书法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
易经、书法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易经、书法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易经与书法都是起源于符号、图画,相伴而生,是古人对宇宙万物的形象抽取,用以描述、表达其内在的变化规律。
简略说一下易经八卦体系的形成。
决定物质本源的是形而上的意识,易经中叫无极、太极,《老子》称之为道。
太极生两仪,两仪即阴阳,阴为形,阳为道,形受道的制约。
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把整个宇宙看做一体用空间直角坐标系表示,这样更容易理解。
四象即四维,八卦组成两个二维平面构成一个空间直角坐标系,我把书法点画、八卦及其代表的数字结合在一起解释维度,在你心中会有更具体的形象。
书法:点八卦:巽数字:8 ------书法横八卦:乾数字9---------道之维竖坤 6 钩艮 3 形之维捺兑 2 撇震7 时间之维折离10 弯坎 5 变化之维可以看到,八卦阴阳相对形成四正卦直角坐标平面:坎离轴、震兑轴,四隅卦直角坐标平面:乾巽轴、艮坤轴两个二维平面,一横一纵放入坐标系中组成三维空间坐标系,四个轴线有两个重合为一条,是形之维的坤艮,阴阳数字相加为9,时间之维震兑,阴阳数字相加同样是9,而时间本就是物质的属性,所以,太极八卦图表达的是四维时空。
至此,两个二维平面把坐标系分割成八个空间,再形象一点,把坐标系当做一个立方体,一个轴线是阴阳相对的两面,三维就形成六面,八个角对应八个空间,现在最科学的物理空间坐标系,没想到中国几千年前就有了。
阳制约阴,道制约形,形之维艮3、阳卦决定了坤6、阴卦的物质之形是三维、六面,天圆地方之说便据此而来,艮为肤、为止,物质之形最终止于表面,如人的皮肤,遍布周身,阳卦本身具有乾卦圆的性质,外阳内阴,天道亦为圆,是为天圆。
地方,止于三维成六面之形也。
圆是易经中一个核心概念,也是一种精神,《周易集解》虞翻曰:......乾健,故强,天一日一夜过周一度,故自强不息。
老子曰:自胜者强。
其中“过周一度”讲的是天体运行,周即圆,周而复始之意。
基本粒子的运动,物质形的凝聚,天体运行构成星系,都离不开圆,圆周运行使其形成相对稳定的环境。
从太极八卦看中医思维(2015-10-22)
从太极八卦看中医思维文/张其成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中华传统文化基本结构是“一源三流”。
“一”指《易经》;“三”指“儒、道、佛”。
可以通过太极图来解释。
这个太极图是中华文化最完美、最典型、最形象的表达方式,充分体现了“阴阳中和”的思想内涵,“阴阳中和”不仅是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念,而且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思维方式。
如果将中国文化的主干、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用一张图来表示,那一定是这张太极图。
从这张图里可以看出中华文化儒家、道家、佛家(特指中国化的佛家)三教合一的特点。
儒释道三家都可以在太极图里找到各自的位置。
儒家在白的位置,是站在阳刚的立场上,讲自强不息,刚健坚毅、勇往直前、百折不挠、与时俱进。
道家在黑的位置,是站在阴柔的立场上,讲柔弱虚静、自然无为、居下不争、厚德载物、包容宽厚。
佛家站在最外面圆圈之上,讲性空缘起、四大皆空、万法皆空、诸行无常、诸法无我。
同时儒、释、道三家又都在两只鱼眼和S曲线上。
两只鱼眼和S曲线表达了“中和”的意思。
黑鱼眼是阳中含阴,白鱼眼是阴中含阳,S曲线处在中间。
这就是三家都讲“中”,儒家讲“中庸”,道家讲“中道”,佛家讲“中观”。
三家也都讲“和”,儒家讲“仁和”,道家讲“柔和”,佛家讲“圆和”。
中华传统文化以儒、释、道为代表,所以中华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阴阳中和”。
儒释道三家中,究竟谁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我认为应该是三教合一、三家互补。
那三家的源头在哪里?三教合一的“一”和三家互补的交点在哪里?我认为在“易”。
成书于三千年前的《易经》是儒、道两家的源头,也是中国化佛家的源头之一。
成书于战国时期的《易传》则是儒、道思想的汇总。
汉代以后则有儒家易、道家易,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也与易学相结合。
所以说“大易之道”才是中华文化的主干,是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周易》说“一阴一阳之谓道”,阴阳变化、阴阳中和就是“大易之道”。
这个道表现为宇宙周期变化的大规律,天地万物生成的大本体,人类知变应变的大法则,人生为人谋事的大智慧。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
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有哪些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伴随着中华民族的文化而存在,历史已悠久,具有其特有的理论。
那么中国传统思维方式又有着怎样的特征呢?今天店铺为大家带来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一起来看看吧!中国传统思维方式的特征基于人类实践活动而形成的思维方式从本质上讲是人的精神文化存在方式。
思维方式在基于实践活动的同时,又不断的影响着实践方式,成为科技、政治文化以至于包括人们生存生活方式在内的一切实践发展的影响因素之一。
然而,思维方式是结构的存在,知识、观念、语言、思维旨趣,思维方法和思维情感等等相互影响、相辅相承,构成了思维方式,使其成为一个有机的动态整体。
思维方式的实质上就是全部文化在历史长河中长期起作用,稳定的文化心理特征。
“它整合了民族文化的内在统一性。
历史上不同思想团体、流派,尽管在具体理论观点上可能势同水火,但在思想的根基处却是一致的“。
[①]哲学的思考是人生体验的系统总结,是时代精神的精华,是一个文化系统中的根基。
把思维方式理解成一种文化与哲学的双重存在。
哲学思维方式在整个思维方式体系中居于主导地位,从哲学层面上审视传统思维方式及其文化构成。
因而本文着重揭示了中国传统思维方式中天人合一,整体性思维,实用理性,朴素的辩证思维以及逻辑思维中的缺失。
一:天人合一;中国古代哲人认为天人本来合一,物我本属一体。
人生的最高理想是达到天人一体的境界。
天人既无二,于是亦不必分别我与非我。
我与非我原是一体。
不必且不应将我与非我分开。
于是内外之对立消弭,而人与自然相融为一体。
西方思维的历史中总有主体与客体的对立斗争,视外在的自然为人的对立物,而去探索。
才有真正近代自然科学的产生。
中国人刚不认为宇宙为外在的而认为宇宙本根与心性相通,研究宇宙即是研究自己内外本为一理。
中国人的宇宙观是不分内外物我的。
从而向了内省式的思维特征。
王阳明格物致知,对着竹子格了三天三夜而不可得。
他格竹子,是要用人世间的“理”追求自然界的“理”。
周敦颐的《太极图》,蕴含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终极奥秘
周敦颐的《太极图》,蕴含了“儒释道”三教合流的终极奥秘东方既白著由前面文章的论述我们知道,虽然周敦颐的《太极图》及《太极图说》揭秘了宇宙万物的发展变化,具有一个整体的,统一的共同本质和共同规律,在其中宇宙一切现象最终都可以得到解释。
但周敦颐的《太极图》亦有其时代局限性和不尽完善性,比如在讲完水火木金土的“五行生克”模型体系后,并没有沿着“五行生克”的体系和思想向下层“人道”继续衍生和扩展,而是提出了“坤道成女,乾道成男”,并再次基础上“化生万物”的综合体系,这明显有点“画蛇添足”的嫌疑。
故建议把其中关于“坤道成女,乾道成男”和“化生万物”的部分,改成“人道”的“六亲生克”整体替代,如此,就能更具有整体的系统性和系统的继承性。
因为,改成“六亲生克”之后,则整个《太极图》更符合宇宙演化的过程和规律。
一则遵循了《尚书·周书·泰书》中“惟天地,万物父母;惟人,万物之灵。
”的精神,由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统万物以法道,以人的“六亲生克”模型来代表“万物”的表象。
图形以“六亲生克”作为“万物”的表象,实是受“书不尽言,图不尽意”的局限”。
二则因为,六亲生克是万物繁衍生息过程中最全面、最先进的共生模型,能全面涵盖并代表万物的繁衍生息。
三则因为。
六亲生克是五行生克最典型的案例,体现了“人道六亲”法“地道五行”的整体路线(后文会有关于“六亲生克”的哲理性的专题性阐述,此处暂不展开论述)。
周敦颐改良版《太极图》因此此文中所讲的《太极图》,均有别于周敦颐当年所独创的《太极图》,是在其流传下来的《太极图》基础上改进完善而来,若大家对此有不同的理解和感悟,可以留言提出并进行专业性的建议和讨论。
言归正传,那我们到底该如何从《易经》综卦的思维模型,揭秘周敦颐《太极图》的宇宙演化奥秘呢?首先我们先来普及一下什么是《易经》综卦的思维模型。
演习过《易经》基本概念的人都知道,所谓“综卦”,又称“反卦”、“覆卦”,是指将一个“六爻卦”反覆(颠倒)过来所得到的卦。
从太极看中国人构造材料的思维方式
从太极看中国人构造材料的思维方式“太极”一词,初见于被中国学界奉为众经之首的《周易》。
《周易.系辞上》载述:“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其中,两仪即阴阳,四象指四季和金木水火,八卦代表能生生不已的八种事物。
在这一派生过程中,以阴阳为内涵的“太极”是衍生天地万物的本源,导至生生不已的原因是阴阳相依与永无休止的阴阳转化。
先哲们认为这一派生过程中体现的自然规律,是事物变化的普遍规律。
因此,《周易.系辞上》提出了“一阴一阳之谓道”。
《老子》提出“万物负阴而抱阳”(《老子.四十二章》)。
于是,太极一阴阳、物物一太极,“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朱熹《朱子语类》卷九十四)。
在探索太极义理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以阐释“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为目的的“太极图”。
随着古人对“太极”理、象研究的发展,太极思维中的阴阳辩证法则,逐渐被作为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根本法则,渗透于中国人的生存方式中,渗透于中国社会的方方面面,形成为中国人的一种思维方式。
“顺阴阳而运动”是古代武术的基本原则,体现着“顺阴阳而运动”原则的武术,在先秦时已见记载。
其中最具特色的是,稍晚于《周易》见载的春秋末年越女论剑和战国时《庄子》的有关论述。
“越女”论剑说:“凡手战之道,内实精神、外示安仪,见之似好妇,夺之似惧虎,布形候气,与神俱往。
”“道有门户,亦有阴阳,开门闭户,阴衰阳兴。
”整篇言辞都是以阴阳变化法则解说攻守制胜之理。
(《吴越春秋.勾践阴谋外传》)。
《庄子》认为攻防格斗的奇巧在于阴阳。
他说:“且以巧斗力者,始乎阳,常卒乎阴,大至则多奇巧。
”(《庄子.人间世》)。
并指出“奇巧”的要点在于遵循阴阳转化法则:“夫为剑者,示之以虚,开之以利,后之以发,先之以至。
”(〈庄子.说剑〉)。
以柔克刚的思想,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智慧。
举世闻名的太极拳就是这种思想的直接产物,而中国传统木结构建筑抗震防震的方法,堪称“建筑版太极拳”。
与西方砖石结构建筑的“以刚克刚”不同,中国传统的木结构建筑在抵抗地震冲击力时,采用的是“以柔克刚”的思维,通过种种巧妙的措施,其目标是以最小的代价,将强大的自然破坏力消弥至最小程度。
《太极》—思维法
《太极》—思维法点击加载图片点击加载图片世界上大概没有什么问题比易学问题被搅得更乱的了!那么长的历史,那么多的门派,那么多的著作,那么纷繁的问题,以致于我们每接触一个问题都能够听到一片争论的声音。
而这些发言人中还不乏光耀于历史夜空中的巨星,他们正襟危坐,声若洪钟,让人敬之不敢仰视,听之未恐不详;而另有一些人则手握草茎,其颜色让人敬畏,其语言让人迷茫;更有一班所谓论易者,让人一见就忙不迭地捂住口袋而逃之夭夭。
可是,当我们怀着庄重的心情静坐凝思,抓住一个问题去沿丝寻蛛时,又常常如坠烟雾,心情茫然。
当然也有柳暗花明、采英撷果的时候,但惊喜的同时又有把毒菇装入篮中的可能,更多的情况下则是筋疲力竭的时候,仍然两手空空。
上述的情况对于所有研易者来说,大概自古及今多是如此。
北宋鸿儒苏洵就在《易论》中说易是让人:“探之冥冥,索之茫茫,童而习之,白首而不知其源。
故人之视圣人如神之幽,如天之高,尊其人而其教亦随而尊”。
这位老先生对圣人是非常尊重的,却又在说圣人是捉弄人,可见他内心的矛盾。
这种矛盾在某种程度上是千百年来研易者的共同体验。
不过,我们按照易学太极分两仪的基本原理来仔细想想,把易学也看成一个太极,来把他分成阴阳两仪的话,它的阳仪则是它的思维方法,其阴仪是它的思维对象。
与其说易学被搅得很乱,不如说是儒学被搅得很乱,更不如说是易学被卜筮给予了强奸,而易学本身则不是儒学,更不是卜筮学。
一旦我们把易学与儒学、与卜筮分开,就会看清易学依然古老而年青的淑容。
这也是我们要在本书名《太极思维法》之前加上一个副名《易易初探》的原因,即试图以易学的思维方法来探讨易学的意思。
易学和儒学和卜筮能够分得开吗?回答是肯定的。
因为易学就其本身来说,它是思维的哲学,而儒学只不过是它思维的对象,是它的一种应用;卜筮则是对易学思维符号的错误使用和解释。
也就是说,千百年来被搅乱的只不过是易学的思维对象和使用方法,而它本身却在某种程度上被遗忘或被冷淡而已。
一件事情的辩证思考模型:太极图
一件事情的辩证思考模型:太极图太极图是什么?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业。
如何辩证思考一件事情?太极图同样是适用的。
可以作为辩证思考的模型。
一个太极图,如同一件事情。
白和黑,象征明区和暗区。
知道的、想到的,称之为明区。
不知道的、想不到的,称之为暗区。
一方面,明区与暗区有别。
另一方面,明区中有暗点,暗区中有明点。
太阳下有陷阱,黑夜中有月光。
除两区外,还有两点。
两点代表两个方面。
辩证八步,就是转动太极图八下。
一转内容和形式形式为明,内容为暗。
比如,能看到烟,但看不到尼古丁。
内容为明,形式为暗。
比如,有优质食材,但做不出可口的菜肴。
二转本质和现象现象为明,本质为暗。
比如,能看到一个人的外表,但看不到他的品质。
本质为明,现象为暗。
比如,懂得经济学原理,却赚不到钱。
三转原因和结果结果为明,原因为暗。
比如,能看到苹果落地,但看不到万有引力。
原因为明,结果为暗。
比如,谋事在人,成事在天。
四转偶然和必然偶然为明,必然为暗。
比如,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必然为明,偶然为暗。
比如,有缘千里来相会,无缘对面手难牵。
五转可能和现实可能为明,现实为暗。
比如,计划赶不上变化。
现实为明,可能为暗。
比如,人生不如意事常八九。
六转对立和统一统一为明,对立为暗。
比如,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意思是,表面的太平盛世,实际是百姓苦不堪言。
对立为明,统一为暗。
比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七转量变和质变质变为明,量变为暗。
比如,台上十分钟,台下十年功。
量变为明,质变为暗。
比如,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
很多次小错会发展成一次大错。
八转肯定和否定肯定为明,否定为暗。
比如,是药三分毒。
看得到疗效,看不到副作用。
否定为明,肯定为暗。
比如,延安整风的方针是“惩前毖后,治病救人。
”民主生活会中的批评和自我批评,是为了更好地团结。
太极图,有明有暗。
遇事转八下。
易经的主要思维模式
易经的主要思维模式一、变化思维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在不断变化,没有永恒不变的事物。
这种变化思维体现在易经的六十四卦中,每个卦都代表一种状态,而每个状态都在不断变化。
易经强调变化的重要性,认为只有顺应变化,才能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二、对应思维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有对应关系,即一种事物与另一种事物之间存在相互对应的关系。
这种对应思维体现在易经的阴阳五行理论中,五行与五脏、五腑、五官等都有对应关系。
易经认为,只有了解事物之间的对应关系,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
三、象数思维易经中的象数思维是指通过观察事物现象和数量关系来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通过八卦、六十四卦等符号系统来表达事物的现象和数量关系,从而揭示出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四、隐喻思维易经中的隐喻思维是指通过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中的许多卦辞、爻辞都是通过隐喻手法来表达的,如“龙”、“凤”、“虎”等都是象征着某种力量或品质的符号。
五、类比思维易经中的类比思维是指通过比较相似的事物来揭示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中的许多卦都是通过类比手法来表达的,如“离卦”与“明”、“坎卦”与“险”等都是通过类比手法来表达其含义的。
六、整体思维易经中的整体思维是指从整体上把握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只有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七、辩证思维易经中的辩证思维是指从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来看待事物本质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认为,事物之间既对立又统一,只有从对立统一的两个方面来看待事物,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本质和发展规律。
八、时空思维易经中的时空思维是指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的一种思维方式。
易经认为,时间和空间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两个方面,只有从时间和空间两个角度来考虑问题,才能更好地理解事物的内在联系和规律。
太极思维方法(转帖)
太极思维方法(转帖)梅花易为大家之学,只要熟练掌握万物类象,信息无穷。
从易理入手,直接读象,以道观象,观象知事。
万事万物都在卦象中,大道至简,直读断事。
六爻断卦中的卦分内外应用,结合五行生克,以及五行的流向,进一步增加信息量。
以太极的思维方式断卦、思考解决问题,要看转八卦图,但八卦图如何看转,各人观点不同。
太极分阴阳,实战中经常考虑到阴阳的关系,内外的关系,卦的内外生克关系,这样才能精确的找准太极点,无论问什么人,什么事,都在卦中找到对应的太极点,以易理,五行的生克来断人或事的原因、过程、结果。
例:困卦变讼卦互家人卦。
----母亲问儿子婚事。
直断:儿子已离过一次,是儿媳妇主动提出的(卦分内外,互卦中巽木看成其妻子生内卦离火冲动体卦代表儿子的坎水,儿媳主动要离婚)。
原因:变卦乾为有钱的老年男子,与巽相克,金克巽木动,也就是儿媳与老男有不正当关系,儿媳急着离婚,冲动内卦代表儿子的坎水,伤了儿子的心,但乾生坎水,老年男子有家有儿子,不会离婚,现在状态是儿媳知道上当后悔了,仍是巽木生内卦离火,以看女儿为名回家想和丈夫复婚,一切皆如所断。
(会否有结果,不会,离为火冲动代表儿子的坎水,水火不容,儿子已伤心,不会再接受了)。
卦可以直读,横读,由外向内读,由内向外读,侧读,既要读象又论五行生克制合,都能断出具体的事,具体的过程和结果来。
使八卦真正变成数据库、信息库。
太极图是转动的,断卦时要结合五行生克,走向,以太极的思维方式来读卦。
想改善命运,单凭努力不从风水入手很难。
一般情况,断阴阳宅风水需要到现场,但很多实际情况不可能到现场,如果能从卦里断出周围情况,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无疑是省时省力。
断风水的办法有很多,有的是从六爻上断,也有的是从八字命理上断出生时环境等。
在梅花易和象数法的基础上起卦断卦,无需对方报八字、姓名,常常无需对方开口说什么。
女的嫁后从夫,断她家坟地必须说明娘家的坟地、婆家的坟地,应用中用外卦为婆家,内卦为娘家,甚至可以断出共有几处坟地,到底是哪处不好,周围情况,是否需要迁移。
悟透《易经》这四大思维,所有的思维模式都通了
悟透《易经》这四大思维,所有的思维模式都通了《易传》曰'一阴一阳谓之道'。
阴阳壹体两面,彼此互藏,相感替换,不可执一而定象。
二者虽无定象,随道而变,上皆可为道,下亦可为器。
道用无穷,处处有之,因用而论。
用即出,阴阳即定,二者虽定,亦随时而变迁。
故曰:阴阳不二,以壹而待之。
壹者太极是也,统领二物,相互作用,运化万千。
“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出自《易传·系辞上传》:'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孔颖达说:'太极谓天地未分之前,元气混而为一,即是太初、太一也。
'所谓太极即是阐明宇宙从无极而到太极,以至万物化生的过程。
太极即为天地未开、混沌未分阴阳之后的状态。
两仪指天地或阴阳。
关于'两仪',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七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
但通常是指阴阳。
四象即为:太阳、太阴、少阴、少阳。
而其又名:少阳、老阳、少阴、老阴。
整段话的意思指浩瀚宇宙间的一切事物和现象都包含着阴和阳,以及表与里的两面。
而它们之间却既互相对立斗争又相互资生依存的关系,这即是物质世界的一般律,是众多事物的纲领和由来,也是事物产生与毁灭的根由所在。
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一是道,是一个整体,二是阴阳,三是阴阳相交,是老子的宇宙生成论,是创生万物的过程,同时也是思维模式创生的过程。
天地之道,以阴阳二气造化万物。
人生之理,以阴阳二气长养百骸。
这一理论建立至今凡两三千年,仍在为人们描述万象。
《易经》中最重要的概念是阴阳。
能够“无限进化”的思维就在“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这十个字之中。
四象表明了阴阳的四种关系:阴阳互体,阴阳化育,阴阳对立,阴阳同根。
而阴阳之间的四种关系,代表了四种思维方式:全局思维、局部思维、极限思维、变化思维。
阴阳互体:阴中有阳,阳中有阴,这就是部分思维。
太极图解说
太极图解说(二)太极图含义荐271郭顺红原创 | 2010-3-15 22:47 | 投票关键字:易经哲学文化太极图解说(二)太极图的含义作者:郭顺红 2007年10月太极图是中国文化中特有的以“图像”的方式阐释阴阳哲理的图形,是探索宇宙社会人生变化发展规律的图式。
千百年来,悠悠流传,博大精深。
世传太极图的种类有很多,主要有北宋周敦颐的周氏太极图、明朝来知德的来氏太极图、古太极图(又名天地自然河图)、现代阴阳环互太极图(即阴阳鱼太极图)等,流传最广的太极图应当是以阴阳相互环抱交感的阴阳鱼图案。
一、周氏太极图周氏太极图作于北宋,是五层结构的立式太极图(见图示),周敦颐著有《太极图说》对该太极图进行阐释,其含义大致如下:周氏太极图最上一个圆圈代表“无极”,是无极至极、无边无际、圆融周遍、无有终始的意思,这个圏也代表阴阳未分的混沌,其大无外,其小无内。
第二圈为三轮黑白(阴阳)环互交合图(该图示类似于《周易》八卦中的坎离环交结构),“无极而太极”,太极是无极的显现之机,是阴阳过程的展开与动静变化,环互结构象征阴阳互变流转,周而复始;坎离结构象征阴阳互含互依,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正如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所述:“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第三圏为五行变合图,由阴、阳、阴中阳、阳中阴变化交合而生化出了水、火、木、金、土五行要素。
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五行之间相互联系、生化制约循环往复,生生不息。
五行之气顺布,四时更迭而有序,水火木金成四象,土居中而和,五行下的一小圈表示五行之气汇聚而凝和。
第四圏为阴阳五行凝聚显化,形成阴阳两类相互对立、互补的事物。
秉受阳气而形成的事物而呈阳性特征,秉受阴气而形成的事物呈阴性特征。
故曰“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最下一圈象征万事万物皆由阴阳而出,生生不息,变化无穷,无有终期。
周氏太极图以阴阳、五行理论依立式多层次形象地描绘了宇宙万物的生成演化模式,该图示得到后世许多学者的推崇,周敦颐也被奉为宋明理学的开山祖师。
中华民族特色思维逻辑——易经太极思维
中华民族特色思维逻辑——易经太极思维中华民族特色思维逻辑——易经太极思维易经太极思维是中华民族固有的特色思维模式,是东方思维之母。
易经太极思维就是阴阳刚柔兼备的思维,“其大无外,其小无内”,阴阳互用、刚柔并济、能大能小、收放自如的思维方式。
易经太极思维是在判断和处理事物时,要理解事物太极、阴阳,观察造化、发散性扩展情形,因对方的变化而变化应对,学会顺应自然的思维逻辑。
易经太极思维系圆性思维,与西方科学的坐标式、十字架式思维存在本质差别。
圆性思维其大而无外、其小而无内,与佛学、宇宙学最究竟智慧境界“大圆镜智”是一致的。
坐标式、十字架式思维注定是走向悖论式的、不究竟的极限思维。
太极阐述了天地间的道,自然界中的自然规律,太极就是一部博大精深的哲学。
太极思维是有生命原力、发散性的活力思维,而易经太极思维就是智慧的展现。
一、思维的来源——心《黄帝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记载:“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调经论》说:“心藏神。
”心主血脉与心主神明,心居于五脏之首,是人体五脏核心系统中的核心。
“神”、“神明”、“神志”之“神”的内涵及其玄妙,指藏于事物内部的本质属性,是主宰事物运动变化、兴衰存亡的根本因素力量。
“神”特点是自由自在,不可测度。
《素问·天元纪大论》:“阴阳不测谓之神” ,道出了“神”的特性。
“神”自由变化的本性,用肉眼是看不到的。
中医理论“心藏神”之说“藏”字道出了神的隐蔽性,“神”藏于内无法观察到。
而“志”通“帜” 是标志之义,因此“志”与明是同一含义的不同说法,二者都是生命活动的外在表现。
在全部生命中,有一种特殊的功能体现是“精神意识”,就是“精神意识”也是“明”的一种,主管精神活动。
具有思维、思虑、判断、识别、分析、记忆的功能。
“神明”、“神”是指高级中枢神经机能活动。
这些功能由心主持和体现,所以说“心主神明”。
前人对心的理解,包括中枢神经系统的功能在内。
阴阳与逻辑:《老子》中的东西方思维异同的根源
阴阳与逻辑:《老子》中的东西方思维异同的根源阴阳是中国人的世界观,逻辑是西方人的方法论。
《易经》说,一阴一阳之谓道;《老子》说,道生一,一生二,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由此可以看出,阴阳观是中国人的道,逻辑是西方人的术。
西方人为什么偏爱逻辑?中国人为什么偏爱道?何谓逻辑?逻辑是一门教你如何避免矛盾的学问。
逻辑的基本规则都是围绕着如何避免矛盾而制定的。
逻辑的终极理想是彻底消灭矛盾,西方人把的这种状态叫做逻辑自洽。
在西方文化里面,上帝是逻辑自洽的一种尝试。
上帝的存在可以用逻辑推导出来,如果上帝不存在的话,就会引起诸多矛盾,所以上帝必定是存在的。
但是,当你接受上帝存在这样一个逻辑论断之后,它又引起了其他的矛盾,这样的逻辑又会推演出上帝是不存在的逻辑。
西方文化中的哲学也是逻辑自洽的一种尝试。
它试图追溯世界的万事万物,各种现象到一个统一的来源。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是两个完全矛盾、不能互相兼容并进行了几千年的争论,最终双方都证据确凿,逻辑严密,但是没有任何一方能以压倒性的优势说服对方。
这样的逻辑矛盾和诸子百家中的儒墨之争是一样的逻辑依据。
儒墨之间皆自“此”其“此”,而“彼”他者之“此”;皆自知其此,而不知他者之知,是不可调和的“是非”之争的根源所在。
西方文化中的科学也是进行逻辑自洽的一种尝试。
西方人曾经一度认为科学离逻辑自洽只有一步之遥了,但是他们后来却发现,逻辑自洽不是更近了而是更远了。
在科学途径上的量子力学却充满了各种各样、千奇百怪、不可思议的矛盾。
至此,科学的逻辑探索也走到了尽头。
阴阳观是中国人的世界观。
老子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老子这里的“一、二、三”便成了中国人世界观的起点。
古人们为什么发明这些数字?世界又是怎么来的?世界不管风云万象,一切皆从虚和实开始的,世界是由实点和虚点累积而成的,而呈现在事物背后的基础就是阴与阳。
真正的“一”不可见,是真正的无象,《周易》又称之为无极。
从易经太极图看东西方的思维模式word精品文档4页
从易经太极图看东西方的思维模式引言十九世纪以来,由于科技事业的逐步发展伴随着交通工具电讯业的广泛应用,特别二十世纪后期电子计算机的普遍运用。
太平洋此岸、彼岸的距离在逐渐缩短,东西方人越来越频繁地接触、交流。
表现在文化、学术、政治、经济、管理、宗教……如何看待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根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特性?笔者由于长期研究《易经》,在此,试以易经的《太极图》所显示的原理,对东西方相反相成的思维模式作一论述。
笔者又从自己感悟到的上述表中,联想到我们应该遵循的宇宙客观规律:东西方将由分(一分为二)转为合(合二为一)。
东西方必须采取互补的原则,取长补短,东西合璧。
这样,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纪才是完美的。
东西方两种基本自然观当今世界上,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形成了两种基本自然观——西方粒子论自然观和东方(以中国周易为核心)元气论自然观。
粒子论自然观又称原子论自然观,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
原子之间的空隙里一无所有,是虚空的。
因之,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虚空,原子就在虚空中运动着。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道尔顿新原子学说的确认,粒子自然观得以公认。
但原子论在确认物质粒子性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表现在“虚空”构设及原子不变和原子运动外因论方面。
元气论自然观,源于中国《周易》及老子哲学,随着社会进步,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元气论自然观认为:充满整体宇宙并具连贯性的客观物质是气,而不存在非物质的虚空。
气永恒存在是不灭的,且永恒地运动变化。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包含在对立统一的阴阳体系中,由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形成气的运动变化状态:当气凝聚则成物成象,气散则归于太虚,气把宇宙万物联成一个整体。
元气论的不足之处是对有形有象的物体缺乏微观粒子结构的观察。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对自然图像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原子论的一些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同时也发现元气论的单间证观能深刻反映客观自然面貌,已充分显示出原子论自然观和元气论自然观合流的趋势。
《易经》太极图哲理的现代解读及对现实科学研究的启示
《易经》太极图哲理的现代解读及对现实科学研究的启示《易经》的哲理用一个太极图就高度给我们概括了,我们看上去觉得很简单,很简洁,可是我们真正的弄懂了吗?并在实践中进行应用了吗?这个图告诉我们什么意思呢?按古代总结的说法就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
以上是古人以静态的总结。
那么我们现在用动态的角度在来总结一下,如果一个事物想得到长久的存在,就要保持阴阳平衡,而阴阳不平衡是常态,在我们想要一个事物得到长久的存在,那么我们就要想法让其阴阳平衡,同样要想让这一事物尽快消亡,那么我们就要打破平衡,事物的阴阳平衡被打破,这个事物离灭亡也就不远了。
上面的这些结论不是迷信,而是我们的老祖宗通过多年的察天观地归纳总结出来的,是有科学道理的,也是能指导我们现在的一些科学研究的,甚至是一些前沿科学。
易经的哲理不但指导了我们国家几千年的历史,民日用而不知。
而对它的深刻研读结合现代科技的发展,不难推导出对我们现代科学的指导意义。
举一个简单的例子,就拿苹果手机来说,它的程序永远达不到一个完美无缺的程度,它不敢宣布它的程序是永远攻不破的。
因为我们易经里有一个观点,阴阳互根,孤阴不生,独阳不长。
你这个程序要发展,要有新东西,就必须有漏洞,否则你都封住了,它就不会发展了。
苹果这样的高科技程序用我们的解释很简单,用图就看的更清楚了,你阳里面有一个洞吗?下面我们就一一分析。
这样一个图,简单到谁都觉得懂,都能说出这么两三句。
但是深一点,你真懂吗?懂了,用他指导你的生活,指导科学研究,你就会发现会是另一个样子。
先来说一说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
这是一个动图。
有人一看到这个图觉得这是一个静图,这是错误的。
这个图是截取了这个动图中稳定态来表示出来。
动图的开始是无极生太极,这个过程是从无到有。
怎么会从无到有,先说大的方面,用现在的科学解释,质能互换。
能量变物质,物质变能量。
从易经看中国古代思维方式
从易经看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周易是中国古代经典著作之一,被誉为“易经”。
作为一个传统文化学者,我对周易进行了深入研究,并从中发现了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一些特点。
首先,周易强调了变化的重要性。
易经中的“易”字,意为变化。
易经的核心思想是“变”,强调世界的变化是无常的,人们应该适应变化并寻求变化中的机遇。
这与中国古代的思维方式紧密相连。
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世界是一个动态的、不断变化的整体,人们应该顺应自然的变化,而不是逆其自然。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政治、农业、医学等各个领域都有所体现。
其次,周易注重平衡与和谐。
易经中的八卦图象征着宇宙的各种力量和现象,其中阴阳、五行等概念都强调了平衡与和谐的重要性。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宇宙万物都是由阴阳、五行等相互作用而成的,只有保持阴阳的平衡、五行的和谐,才能达到健康、繁荣和幸福。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哲学、医学、建筑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此外,周易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关系。
易经中的“天人合一”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之间的密切联系。
中国古代人们认为,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与自然共生共荣。
人应该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农业、环境保护等领域有着重要的影响。
最后,周易强调了道德与人性的重要性。
易经中的“德”字,意为道德。
易经认为,人应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注重道德修养和个人品质的提升。
中国古代人们普遍认为,人性本善,只有通过道德的修养和实践,才能实现个人的完善和社会的和谐。
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古代的教育、政治等领域都有所体现。
总结起来,从易经看中国古代思维方式,可以发现中国古代人们强调变化、平衡、和谐、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道德与人性的重要性。
这些思维方式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的各个领域,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
通过研究周易,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思维方式的独特之处,进一步认识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富内涵。
从《太极图说》看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型和哲学方法
从《太极图说》看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型和哲学方法中国古代哲学注重师法自然,取象类比,以向世人揭示宇宙之中无处不在的“道”为已任。
而太极图就是师法自然过程中,为揭示“道”的内涵所设立的一种具象思维模型,在丰富和完善认识论及方法论方面具有无与伦比的地位。
一、《太极图说》的要义解释在中国揭示太极图学说的各门各派中,具有代表性的著作当推宋代思想家周敦颐的《太极图说》。
其原文为:“自无极而为太极。
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
一动一静,互为其根。
分阴分阳,两仪立焉。
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
五气顺布,四时行焉。
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五行之生也,各一其性。
无极之真,二五之精,妙合而凝。
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二气交感,化生万物。
万物生生而变化无穷焉。
唯人也得其秀而最灵。
形既生矣,神发知矣。
五性感动而善恶分,万事出矣。
圣人定之以中正仁义而主静,立人极焉。
故圣人“与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
故曰:“立天之道,曰阴与阳。
立地之道,曰柔与刚。
立人之道,曰仁与义。
”又曰:“原始反终,故知死生之说。
”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原文虽然不长,却完整地阐述了中国哲学的思维模型和哲学方法,具有定调定格的作用。
原文开篇说,“自无极而为太极”,被朱熹改为“无极而太极”,显示了朱熹总是一知半解、喜欢篡改圣贤典籍的习性。
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整篇文章充满了能量灵动的意象,表达了“天道”运行不衰的客观事实,也揭示了能量变化中的形态、层次和结构特性。
太极图作为一种思维模型与真实的世界密切契合,借以揭示事物的发展变化规律。
即任何事物的生成和发展都存在着运动的规律,其运动的基本形式是旋转。
太极图揭示了事物发展变化中具有二大特点和五大特性,即整体上以旋转和融合作为基本特质,内部以对称和平衡作为其基本价值。
衍生出五大特性:结构(阴阳分明,互寓互根)、融合(阴阳合体,互抱互参)、平衡(阴阳平衡,此消彼长)、旋转(阴阳转换,周而复始)、循环(盛极必衰,否极泰来)。
易经八卦思维中的:相成思维、整体思维
易经八卦思维中的:相成思维、整体思维易经易经八卦相成思维是指相辅相承的思维方式,也即用相互相系、相互依赖、相济相补的观点去看待对立的两个方面或对立的两种事物的思维方式,也称“相反相成”这种思维方式的深刻意义,是指W界上任何相互对立的两个方面或两个亊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
其中一个事物或方面与另一个事物或方面是对立的,但又以对立面或对立事物作为自身存在的条件或前提,对立双方共同组成一个统一体(事物)。
正如《系辞》传中所说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就是指对立统一是亊物的常态。
首先,《易经》中八卦,六十四卦,呰是由对立的两个符号“-”与“一”所组成的统一体系。
其次,八卦和六十四卦皆是成双成对的,如八卦中的“乾”与“坤”相对,“虔”与“巽”相对,“坎”与“离”相对,“兑”与“艮”相对;六十四卦中的“泰”与“否”相对应,“既济”与“未济”相对应等等。
以上相对之卦,不但在卦象上相对,而且在卦象所表征的亊物上也相对应,但是这种对立本身又包含了相互补充,相互接济,合成一体,有共同发挥作用的意思。
如乾与坤,它们的每一爻皆是相对的(即一阳交“一”与一阴爻“--”相对),但就所表征事物而言,前为天,后为地,前呈刚性,后呈柔性,这都是对立。
然而天有四季,风、雷,雨、露去滋润万物生长,地以水土养育万物,它们共同为大自然存在与进化而努力合作。
因此,独天不生,独地不成,天地相互配合才能使万物萌生。
其三,《易传》把《易经》中相成思维进行概括使其理论化。
例如,坤卦的《文言》说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泰卦《彖传“天地交而万物通”,都是把天地、动静视之为统一体。
《系辞》把这一现象与关系归纳成一阴--阳之谓道”,意为对立两个方面,既相推移,又相辅助,不可偏废,是大自然之事物所遵循的共同法则,也是自然界一切事物繁衍生息的原因。
其四,阴阳依靠,缺一不可,无规矩不成方圆。
这个规矩就是“一阴一阳之谓道”,道就是规律、规则、规矩,方圆是指水物合谐地共存与发展。
从太极图浅析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
从太极图浅析中华文化的思维方式作者:陈思达来源:《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05期摘要:中华文化自成体系,博大精深,具有独特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
强化文化的主体意识,复兴中华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思维方式是文化的内核。
作为“中华第一图”的太极图,是中华文化的图腾,其中蕴含了许多中华文化独特的思维方式,可统称为太极思维,体现了中华文化的智慧。
了解太极图的思维方式,有助于更好地认识和弘扬中华文化。
直觉思维、整体思维、辩证思维、动态思维、圆通思维是太极图几种主要的思维方式。
关键词:太极图;易经;中华文化;思维方式;太极思维中图分类号:G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7)05-0081-04文化一词在中国古代本指“以文教化”,与武力征服相对应,所谓“文治武功”。
《周易》中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提法。
李宗桂先生认为,文化是代表一定民族特点的,反映其理论思维水平的精神风貌、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
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一经形成,必然要陶冶每个社会成员,使其思想、观念、心理与社会实践自觉或不自覺地符合文化的要求和准则。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中华文化是我们民族的魂魄,凝聚着中华民族的精气神,如果我们丧失了文化的主体意识,无异于否定我们的历史,否认自己是中国人。
龚自珍说:“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
灭人之枋,败人之纲纪,必先去其史。
绝人之才,湮塞人之教,必先去其史。
夷人之祖宗,必先去其史。
”我们今天尤其需要复兴中华文化,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并发扬光大,这不仅有助于增强民族的自信心,也有助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中国梦的实现。
一、思维方式与中华文化中华文化的内核是中国传统的思维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中国人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对中华文化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思维方式是人们看待事物的角度、方式和方法。
思维方式的差异,正是造成文化差异的一个重要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从易经太极图看东西方的思维模式
引言
十九世纪以来,由于科技事业的逐步发展伴随着交通工具电讯业的广泛应用,特别二十世纪后期电子计算机的普遍运用。
太平洋此岸、彼岸的距离在逐渐缩短,东西方人越来越频繁地接触、交流。
表现在文化、学术、政治、经济、管理、宗教……如何看待东西方不同的文化根基,不同的思维方式,不同的生活特性?
笔者由于长期研究《易经》,在此,试以易经的《太极图》所显示的原理,对东西方相反相成的思维模式作一论述。
笔者又从自己感悟到的上述表中,联想到我们应该遵循的宇宙客观规律:东西方将由分(一分为二)转为合(合二为一)。
东西方必须采取互补的原则,取长补短,东西合璧。
这样,我们生活的这个世纪才是完美的。
东西方两种基本自然观
当今世界上,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家和自然哲学家形成了两种基本自然观——西方粒子论自然观和东方(以中国周易为核心)元气论自然观。
粒子论自然观又称原子论自然观,认为世界万物是由最小的不可再分的微粒——原子组成。
原子之间的空隙里一无所有,是虚空的。
因之,一切事物的始基是原子虚空,原子就在虚空中运动着。
随着科技的发展,特别是牛顿力学体系的形成、道尔顿新原子学说的确认,
粒子自然观得以公认。
但原子论在确认物质粒子性方面,存在缺陷和不足,表现在“虚空”构设及原子不变和原子运动外因论方面。
元气论自然观,源于中国《周易》及老子哲学,随着社会进步,也在不断完善和发展。
元气论自然观认为:充满整体宇宙并具连贯性的客观物质是气,而不存在非物质的虚空。
气永恒存在是不灭的,且永恒地运动变化。
气是构成万物的本源,包含在对立统一的阴阳体系中,由阴阳的矛盾对立统一形成气的运动变化状态:当气凝聚则成物成象,气散则归于太虚,气把宇宙万物联成一个整体。
元气论的不足之处是对有形有象的物体缺乏微观粒子结构的观察。
现代科技的迅速发展,使人类对自然图像有了新的认识:发现了原子论的一些机械唯物主义和形而上学观点,同时也发现元气论的单间证观能深刻反映客观自然面貌,已充分显示出原子论自然观和元气论自然观合流的趋势。
为什么出现东西方的相反相成?
从太极图上可以看出,两条黑白颜色不同的交流着的鱼中,黑鱼和白鱼是同一时间轴上不同的空间,这两个不同的空间分别代表着东方与西方。
由于这两条黑白鱼同起源于太极点,又同归根于太极点(即阴阳鱼眼)又以其对称的形态交织在一起。
因此,当地球随宇宙的磁力旋转时,东西方处于相反(空间的反向对称)相成(同根于太极点)。
东西方的发展趋势
“一阴一阳之谓道”,孤阴不长,孤阳不生,阴阳偏枯不能发展。
也就是说,每当东西方的阴阳达成中和时,整个世界文明就向前迈进一步。
但在具体发展过程中,东方与西方之间是分步进行的。
就像人走路一样,左右腿要保持一前一后,否则,就不能移步向前。
我们可以回顾人类近代社会发展史,就会明白其中玄机。
1600—1800年,东方文明领先,在这期间,中国的清朝正进入繁盛阶段,康熙帝(1654—1722)乾隆帝(1711—1799)二大明君治理中国,一片兴盛。
电子计算机之父,德国数学家莱布尼兹正是在这个时期看到中国文明的先进,于是在1710年左右给清朝的皇帝康熙写了一封信,要求加入中国国籍。
1800年后,代表东方文明的中国日益落后,而在西方,牛顿的力学、瓦特的蒸气机等科技事业迅速向前迈进。
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遥遥落后的清廷终于国门难守,1900年八国联军攻占北京,慈禧仓皇逃走,自此西方的势力开始强劲压向东方。
1800—2000年,基本上是西方文化占领阵地。
根据上述东西方思维模式的阴阳动变规律,笔者预言,按二百年的周期变迁,2000年以后,东方文明,特别是作为其中代表的中国,必将再一次占据世界主体。
宇宙物质动变“双元反向律”
由上述易学原理,笔者提出二十一世纪新的哲学思维。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动态中,而且这种动态是正反双向进行的:一面由宏观向微观收敛式凝聚;另一面则由微观向宏观发射式扩散。
正反双方的量的绝对值是相等的,因而使事物处于动态平衡中。
这种双元反向原理,构成了世界万事万物的本质。
世界上任何事物的瞬间状态(除了宇宙永恒太极静点外)都处于这种双元反向状态中。
(原载1997年香港易学纵横《社会科学》,作者:凌志轩)
(本资料素材和资料部分来自网络,仅供参考。
请预览后才下载,期待您的好评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