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洋环流系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大洋环流系统
大洋表层环流系统 大洋深层环流系统
大洋表层环流系统:
大气与海洋之间的相互作用: 大气在海洋上获得能量而产生运动; 大气运动又驱动着海水; 这样多次的动量,能量和物质交换就制约着大 气环流和大洋环流。 海面上的气压场和大气环流决定着大洋表层环 流系统。
大洋表层环流模式:
大洋表层环流与盛行风系相适应。 格局特点:(总体规律)
西风漂流遇大陆后分成南北两支,这样就形成了大洋中的 反气旋性环流系统。
世界大洋表层气旋型大洋环流:
分布:北纬45°~75° 大洋东侧:是从西风漂流出来的暖流,属于 这类洋流的有:阿拉斯加暖流,北大西洋暖 流。 大洋西侧:是从高位到中纬的寒流,受极地 东北风,属于这类洋流的有:亲潮(千岛寒 流),东格陵兰寒流,这些洋流的特点是低 温,低盐,密度大,含氧量多。
南极绕极环流:
依水温变化可分为两个海区: 一是从南极大陆到南极辐聚 线间的海区,称南极海区, 表层水温较低;
二是从南极辐聚线到亚热带 辐聚线间的海区,称亚南极 海区;
特点:低温,低盐,流量 非常大,流速不大。
世界大洋深层环流系统:
垂直结构:
表层水的环流
暖水环流系统: 次层水的环流 温度、 盐度、 密度 等的 分布 规律 不同 划分
暖水环流系统: 次层水的环流 (主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风成环流)
中层水 冷水环流系统 深层水 底层水 各层水运动过程中,进行着全球性的大量交换的循环 (热盐环流)
北印度洋季风漂流: (冬逆夏顺)
夏季,由于南半球的东南信风随太阳直射点的北 移而越过赤道,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形成西南季 风,北印度洋的表层海水在西南季风的作用下向 东流,呈顺时针方向; 冬季,主要是由于北半球的东北信风随太阳直射 点的南移,控制北印度洋地区,在东北信风的作 用下,北印度洋海水向西流,呈逆时针方向
湾流: 源地:大西洋中的北赤道流和南赤道流中越过 赤道的北分支汇合而成 流经地:沿北美洲东岸北上,然后向东横贯大 西洋,至欧洲西北沿岸,最后穿过挪威海进入 北冰洋的整个暖流系统 与黑潮相比,湾流更以流速强、流量大、流幅 狭窄、流路蜿蜒、流域广阔为其特色
西风漂流:
形成:黑潮,东澳大利亚洋流,湾流,巴西洋流, 莫桑比克洋流,受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到西风带 则转变为西风漂流。 南半球因三大洋面积彼此相连,风力轻度达8级 以上,所以西风得到充分发展。 海洋极锋带:西风漂流与寒流之间,形成的洋流 辐聚带。 ps:极锋:副极地低压带由西风(暖)和极地东 风(冷)相遇,形成锋面后,西风的暖气团上升 而成,在极地附近为极锋,由于极地风势力较强, 因此属于冷锋。
流经地:我国台湾一带,东到日本以东与北太平洋西风 漂流相接 主要特点:
流幅:台湾以东黑潮大约宽度约150海里,强流带靠近大
陆一侧,表现出洋流向西强化的特点,随水深的增加流 轴偏右,平均厚度400米,最大可达1000多米,在主轴 右侧有巨大漩涡;流速:水平上,我国台湾以东50~80 厘米/秒,到琉球以西增加到100~130厘米/秒,琉球东北 表层流速增至150~200厘米/秒;垂直上,随水深的增加 而呈指数律减小。
赤道洋流遇大陆后,另一部分海水向南北分流, 在北太平洋形成黑潮(日本暖流);在南太平 洋形成东澳大利亚洋流;在北大西洋形成湾流 (墨西哥湾暖流);在南大西洋形成巴西洋流; 在南印度洋形成莫桑比克洋流
共同特点:高温、高盐、水色高、透明度大
其中最著名的是黑潮和湾流 黑潮:
水源:北赤道流;北太平洋西部亚热带海水;
中层水 冷水环流系统 深层水 底层水
暖水环流系统:
范围:南北纬40°~50°之间,从海洋表面到 600~800米深 水文特征:垂直涡动、对流较发达;温度、盐度具 有时间变化;受气候影响明显;水温较高; 冷水环流系统: 分布:大洋深处。从两极大洋表面一致伸展 到大洋底部 水文特征:垂直紊动不发达,洋流主要作缓 慢的水平流动;由于他源于高纬海区,所以低 温、盐度小,成为冷水环流;
赤道逆流和赤道潜流:
形成原因:赤道洋流遇大陆后,一部分海水由于信风切应 力南北向风速分布不均和补偿作用而折回。 特征: 从西向东流,流速一般为40~60厘米/秒,最大流速可达 150厘米/秒,为高温低盐海水; 两只洋流都是暖性的; 赤道潜流位于赤道海面以下,流动于南北纬2°之间,轴心 位于赤道海面下100米处,轴心最大流速为100~500厘米/ 秒; 赤道洋流和赤道潜流海区,表层水以下都存在着温度和盐 度的跃层;
1)以南北回归高压带为中心形成反气旋型大洋环 流;
2)以北半球中高纬海上低压区为中心形成气旋型 大洋环流; 3)南半球中高位海区没有气旋性大洋环流,而被 西风漂流所取代; 4)在南极大陆形成绕极环流; 5)北印度洋形成季风环流;
大洋环流模式图:(与行星风系相适应)
世界大洋表层反气旋型大洋环流:
分布:南北纬50°之间,赤道两侧成非对称出现。 南、北赤道洋流(信风漂流): 影响因子:东南信风和东北信风作用 基本特点: 从东向西流,横贯大洋,宽度约2000公里,厚度约200米, 表层流速20~50厘米/秒,靠近迟到一侧50~100厘米/秒,个 别海区160~200厘米/秒; 赤道洋流并不与赤道对称;(因为赤道偏北,导致信风也偏 北(印度洋除外)) 作用:对南北半球水量交换起着重要作用,特别是大西洋。
底层水的环流:
深度:位于深层水之下,遍布大洋海底之下
来源:南极大陆,北冰洋附近 南极底层水(发生在南极海区的低层水)主 要形成于威德尔海和南极大陆架海区,密度 大,所以易下沉形成低层水,其水量大,可 沿大陆坡柳如太平洋,大西洋和印度洋,并 可越过赤道进入北半球,在大西洋可达北纬 45°,在印度洋可达孟加拉湾和阿拉伯海, 在太平洋可达阿留申群岛
表层水,次层水和中层水的共同特点: 从大洋表面到1000米深,都明显存在这反气旋型环 流(由地球自转偏向力决定的); 从北纬40°到南纬50°~60°之间,温度较高,盐度 较大,密度较小; 在南纬60°以南,温度最低,盐度最低,密度最大;
深层水的环流: 深度:中层水以下到4000~5000米
特征:中低纬度水温为1.5~3℃,盐度为 34.6~35×10^-3 ,密度较小;高纬度水温低,盐 度小,密度大;南北极附近海区,2000米以 下水温为﹣0.01~1℃,盐度小于35×10^-3 , 密度大
北极低层水和那个与格陵兰附近的北极海区, 水温在﹣1.4℃,盐度在34.62~34.92 ×10^3 ,密度也大,有利于底层水的形成。形成 后经冰岛与法罗群岛间海槛以及丹麦海峡流 出,但因这些海区水深小于1000米,所以被 基底层不能大量地流入大西洋。
综述,世界大洋环流体系:
垂直结构:
表层水的环流
表层水:
深度:一般100~200米
特点:该层温度盐度的季节变 化较大 次层水:
深度:表层水以下到300~400米(个别 500~600)
形成:由于亚热带辐合区表层水下沉和冬季对 流作用下形成
中层水: 深度:次层水以下到800~1000米(个别可达 1500) 特点:不受季节性变化影响,但他同表层一 起参与了风产生的表层环流,环流速度随深 度增加而减小 形成:是由亚热带辐合区和高纬度表层水下 沉混合而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