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屈原(节选)》教案设计

合集下载

17.屈原(节选) 优秀教案

17.屈原(节选)  优秀教案

17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教学难点】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课文导入】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全体中华儿女的愿景。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凝聚、壮大这种文化精神的原点和指南,而源远流长的中华传统文化,则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和精神命脉。

屈原是荆楚大地上的一位爱国诗人,他身上的爱国主义精神和忧国忧民思想值得学生去感悟、去学习、去传承。

【课堂环节导航】一、出示目标1.反复朗读,在朗读中展开丰富的想象,感知人物形象。

2.体会文章炽热的语言及雷霆万钧的气势。

3.掌握“象征”的写作手法,并灵活运用。

4.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二、资料链接1.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著名的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等。

2.背景透视: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写于 1942 年 1 月,时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半壁河山沦于敌手,国民党反动派又消极抗日,掀起第二次反共高潮,大肆捕杀爱国抗战的军民,“全中国进步的人们都感受着愤怒”。

于是,针对政治现实,郭沫若创作了《屈原》, 用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抒发人民的愤慨。

作者曾说:“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在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前的时代。

”剧中,郭沫若借屈原的悲剧,展示了光明与黑暗,正义和邪恶,爱国和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九年级语文下册第五单元17屈原(节选)教案新人教版
其次,我发现学生在理解《离骚》的艺术特色方面存在一定难度。由于《离骚》的语言风格独特,用词古雅,学生们可能缺乏足够的文学基础来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因此,我在今后的教学中,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文学鉴赏能力的培养,通过提供更多的例子和解释,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此外,我在课堂上使用多媒体教学和分组讨论的教学手段,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多媒体教学使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屈原的文学魅力,分组讨论则激发了学生的思维活力和合作能力。这些教学手段的使用,使学生们能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效果。
2.教学手段
(1)多媒体教学:运用多媒体设备播放与屈原相关的视频资料,如屈原的生平介绍、古代楚辞朗诵等,丰富学生的感官体验,提高学习兴趣。
(2)网络教学平台:利用教学软件,发布预习任务、课后作业等,方便学生随时随地学习,提高教学效果。
(3)在线讨论区:设立在线讨论区,让学生在课下针对课文内容展开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互动。
然而,我也发现自己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足。例如,我在讲解重点难点时,有时过于强调理论,而忽略了学生的实际感受和理解。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我需要更多地关注学生的实际理解和感受,通过举例和比较,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课文内容。
重点题型整理
1.请简述屈原的生平事迹和文学成就。
答案:屈原是战国末期楚国的诗人和政治家。他曾任楚国的三闾大夫,因主张改革政治,遭到贵族排挤,被贬为三闾大夫。屈原在政治上的失败使他转向文学创作,创作了许多著名的诗篇,其中最著名的是《离骚》。《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之一,表达了屈原的爱国情怀和理想追求,对后世文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3.请阐述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
答案:屈原的爱国情怀和品德修养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课时教学设计课题《屈原(节选)》单元 5 学科语文年级九学习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重点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2、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新课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

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板书课题廷激趣讲授新课展示目标:1、了解话剧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和独白的作用;2、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3、理解剧本中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4、了解什么是舞台说明,概括其重要作用5、积累读读写写词语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四川乐山人,在现代文学史上足以代表一个时代的诗人与历史剧作家。

他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中国的预言诗人。

1921年出版诗集《女神》,读笔记明确目标体现与时候的需要与诗人创作个性的统一。

另有作品集《星空》、《前茅》、《恢复》;不说三部曲《歧路》、《炼狱》、《十字架》;剧本《卓文君》、《王昭君》、《虎符》、《高渐离》、《蔡文姬》、《屈原》等。

郭沫若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事求似’。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 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疏通全文,了解文本的记述人物饱含感情倾向的艺术特点。

3. 体会屈原的正直爱国,不屈身于邪恶的高尚情操。

学习重点难点:1. 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及文言句式,并能翻译全文。

2.怎样理解“有人说司马迁表面上写屈原,实际上也在写自己”这句话。

学习方法:诵读法、练习法与讨论法学习过程:一、背景介绍屈原的先祖屈瑕是楚武王熊通之子,受封于屈邑,所以子孙以屈为氏。

屈原是楚国贵族之后,曾为楚怀王左徒三闾大夫。

屈原才华横溢,治国有方,因此受到上官大夫的嫉妒。

上官大夫进谗言使楚怀王疏远屈原,屈原后又遭到流放,但是屈原对楚王仍是一腔赤诚,其爱国忠君之志令人感动。

屈原最终怀沙投江,以死明志,其高风亮节更是彪炳千古。

【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使用多媒体课件,让学生观看影片《屈原》的几组镜头:屈原被越王放逐,形容枯槁,行吟泽畔,抱石沉江,并配以主题歌曲。

提问你们知道屏幕上这位历经坎坷,依然忠君爱国的诗人是谁吗?(学生答:屈原)端午节时民间有一个习俗:吃粽子、赛龙舟(放出粽子,赛龙舟图画)就是为了纪念屈原的。

(二)自主合作探究1、关于作者及《离骚》让学生结合课文注释及有关工具书介绍屈原,教师予以补充,多媒体出示有关屈原的镜头及生平简介。

屈原,战国末期楚国人,杰出的政治家和爱国诗人。

名平,字原。

丹阳(今湖北秭归)人。

他出身于楚国贵族,与怀王同祖。

屈原学识渊博,对天文、地理、礼乐制度以及周以前各代的治乱兴衰等,都很熟悉,善外交辞令。

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忠君致治的思想。

他曾任左徒,辅佐怀王,参与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对外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

因受小人陷害,他两次被流放,最后投汨罗江而死,以明忠贞爱国之怀。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同步备课系列(部编版)

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重难点】1.理解作品的思想内容,初步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的特征展开丰富想象的特点,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3.品味语言,理解语言中所包孕的深意,培养阅读和欣赏戏剧文学的能力。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播放有关屈原事迹的视频)通过上面的故事我们对屈原有了一定的了解。

那么在屈原爱国爱民、英勇无畏的背后,他的心理活动是什么样的呢?今天我们一起来随着郭沫若走进屈原的内心。

(板书课题)二、学习目标课件出示——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整体感知主要内容,理解作品深刻的思想内涵。

2.体会文章炽烈的语言以及雷霆万钧的气势,理解文中使用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感情,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学生齐读三、检查预习(ppt显示)1.作品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中国现代杰出的作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1921年8月出版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著名诗集《女神》,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他的主要作品还有历史剧《屈原》《棠棣之花》《虎符》《蔡文姬》《武则天》《高渐离》《南冠草》等。

2.写作背景《屈原》1942年写于重庆。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期。

半壁河山沦于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的军民,掀起反共高潮。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鞭挞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借历史上的屈原的悲剧,展示了现实世界的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激烈的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的作用。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

初中屈原节选教案教学目标:1. 能够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人物形象和故事情节。

2. 能够领会作者通过对屈原的塑造,表达出的爱国主义精神。

3. 能够运用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象征手法,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领会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教学难点:1. 理解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

2. 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文本。

2. 与课文相关的背景资料。

3. 多媒体教学设备。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播放与屈原相关的影片片段,让学生对屈原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引导学生回顾已学的屈原的生平事迹,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二、作者简介(5分钟)1. 介绍屈原的生平事迹,让学生了解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2. 介绍课文节选的背景,让学生了解课文的创作背景。

三、课文朗读与解析(20分钟)1. 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课文的语言美和情感表达。

2.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课文中的象征意义和修辞手法,如“橘颂”、“受诬”等。

3. 教师讲解课文中的难点词汇和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

四、爱国主义精神的领会(15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讨论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让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

2. 学生分享自己的感悟,谈谈如何将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五、课堂小结(5分钟)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屈原的爱国主义精神。

2. 学生整理学习笔记,巩固所学知识。

六、作业布置(5分钟)1. 让学生课后复习课文,巩固所学知识。

2. 让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的作文,可以是表达对屈原的敬仰之情,或者是谈谈自己对爱国主义精神的理解。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和讨论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和爱国主义精神。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联系课文内容,理解屈原的爱国情怀,并将这种精神应用到现实生活中。

同时,还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课堂教学效果。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部编九年级语文(下册)17《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一、新课导入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6.作品塑造了一个怎样的屈原形象?屈原的形象有何象征意义?
屈原是一个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形象。作者以屈原的形象体现和概括了中华民族的性格。歌颂他所坚持的争取自由和反抗侵略的高风亮节,歌颂他为捍卫真理与正义刚正不阿、奋不顾身的意志言行。
三、文本链接
1.屈原,名平,字原,号灵均,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楚国人。他用楚辞的形式写了我国第一首政治抒情诗《离骚》。因看透了秦国吞并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后来遭奸人陷害,罢官放逐,但心仍系国。楚国被攻后,自投汨罗江而死。
这篇戏剧(历史剧)以奇特的想象、宏伟的气魄、火一般炽烈的语言和雷霆万钧的气势,塑造了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的光辉形象,表达了作者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和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三、写作特点
1.想象瑰丽奇特,意境雄浑壮阔。
文中的独白想象奇特,气势恢宏,体现了革命浪漫主义的风格。作者进行大胆的艺术虚构,展开神奇的想象,上天入地,呼风唤雷,运用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让屈原同宇宙间伟大的自然力——疾风、怒雷、闪电结合在一起,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使主人公具有了摧毁一切黑暗的力量。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有关历史剧的相关知识。
集 体 备 课
二次备课
一、文章脉络
第一部分:靳尚和郑詹尹禀承南后的旨意,欲密谋毒死屈原。

17-屈原(节选)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17-屈原(节选)公开课教案教学设计课件案例试卷题

整体感知
快速浏览剧本说说本剧可以分为几部分?并简要概括每 部分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靳尚与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第二部分:屈原的内心独白。
精读细研
1.靳尚出场后用了一连串的问句,表现了他怎样的心理?
①刚才我叫人送了一通南后的密 令来,你收到了吗? ②罪人怎样处置了? ③你打算什么时候动手? ④(惊异)什么?
是鲁迅在20世纪初热切呼唤、终于出现的摩罗诗人,又是新 中国的预言诗人。 3.不仅是历史剧作家,而且是史剧创作的理论家,他有许多 精辟见解,如主张“史学家是发掘历史的精神,史剧家是发 展历史精神,历史研究要‘实事求是’,史剧创作则要‘失 事求似’。”根据这一原则,他放弃了为屈原作传的计划, 而用屈原的一天,概括了他的一生。《屈原》的成功,正是 在“失事求似”这一原则下使创作获得“自由”的结果和收 获。
屈原是对祖国赤胆忠心,对人民一片赤诚的爱国者。为使 祖国免遭秦国侵犯,他提出联齐抗秦的主张。但是“信而见疑, 忠而被谤”,昏庸的楚怀王拒不接受他的正确主张。南后、靳 尚之流则内外勾结,把屈原视为与秦国交好的障碍,对他进行无 耻的诬陷和残酷迫害,不仅投之狱中,还要密谋毒死屈原。这正 暴露了他们凶狠、残忍、毒辣的嘴脸,也表现出他们对以屈原 为代表的正义力量的恐惧。
起来,像这风一样,像那海一样,滚动起来,把一切的有形,
一切的污秽,烧毁了吧,烧毁了吧!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
暗烧毁了吧!
呼告、比喻、反复
表现了诗人对黑暗世界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未来的 执着追求。
合作探究
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 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 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 明了吗?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屈原(节选)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3.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及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重点: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

2.能够在朗读中把握人物情感及人物的性格。

●难点: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诵读法、合作研讨法教具准备课文朗读录音和课件。

教学时间:两课时教学设计:[预习导学]1、上网或查资料了解戏剧知识戏剧是一种综合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现实生活,是文学体裁的一种。

戏剧的文学部分,通称剧本,是文学的一大类别,与诗歌、散文、小说并列。

(1)戏剧种类:根据内容性质分为:悲剧喜剧正剧根据表现手段分为:话剧、歌剧、舞剧、歌舞剧、哑剧根据结构形式分为:独幕剧、多幕剧根据演出场合分为:舞台剧、街头剧、广播剧、电视剧根据作品反映的时代分为:现代剧、历史剧(2)剧本的内容:剧本通常包括两部分:人物自身的台词,包括对白(对唱)、独白(独唱)、旁白(旁唱)等。

舞台说明,就是剧本里的一些说明性文字,内容包括人物表、时间、地点、布景、服装、道具(舞台背景)以及对剧中人物形象特征、形体动作及内心活动的描述,对场景、气氛的说明等(舞台提示)。

(3)戏剧的特点:戏剧的基本要素是矛盾冲突,通过具体的舞台形象再现社会的生活斗争,激发观众强烈的情感反应,达到熏陶教育的目的。

第一、剧本的结构必须遵循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的原则。

第二、剧本有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

第三、剧本主要靠人物用自己的语言和动作来表现自己的性格。

2、上网或查资料了解郭沫若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曾任全国文联主席。

“继鲁迅之后我国文化战线上又一面光辉的旗帜”(邓小平)。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4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4篇

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部编版初中九年级下册语文《屈原(节选)》教案精选4篇(一)教学目标: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3.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重点:1. 了解屈原的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的内容2.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教学难点:1. 归纳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2. 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教学准备:1. 课文《屈原(节选)》的教材和教辅资料2. 多媒体设备3. 学生课前阅读任务完成情况的调查教学过程:Step 1:导入(5分钟)通过提问屈原的简要生平和主要作品《离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引导学生思考屈原的作品与人生经历的关系。

请学生们有序地阅读《屈原(节选)》,并在阅读过程中标注关键词、难点及脉络。

Step 3:分组讨论(1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互相讨论并分享自己的阅读体会和理解。

同时,教师可在小组之间引导学生进行交流,提醒学生注意其中语言、情感和艺术特点。

Step 4:展示讨论结果(10分钟)随机抽取一个小组进行展示,并让其他小组进行评论和补充。

教师可以针对学生们的讨论内容进行点评和引导,加深学生对屈原思想和艺术特点的理解。

Step 5:思考题讨论(5分钟)通过思考题的提问,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屈原《离骚》的艺术特点和传达的主要思想,并与学生进行交流和讨论。

Step 6:辅导阅读(5分钟)根据学生的阅读情况和理解困难,对课文进行适当解读和讲解,帮助学生理解文中较为复杂的词语、句子和艺术手法,并提供相关的背景知识。

Step 7:总结归纳(5分钟)通过学生们的讨论和思考,教师进行总结归纳,概括屈原的主要思想和艺术特点,并向学生们提供评价意见和鉴赏思路。

Step 8:作业布置(5分钟)布置学生写一篇关于屈原《离骚》的阅读心得或写一篇短文介绍屈原的生平和作品。

同时,要求学生在下节课前预习下一篇课文。

17《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17《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学设计)九年级语文下册(统编版)

第17课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学目标1.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教学重点1.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教学难点1.了解剧本的主要特点,理解对话或独白的作用。

2.有感情地朗诵屈原的独白,理解这段独白的内涵。

教学过程新课导入我们知道,屈原是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诗人。

他具有深沉的爱国情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质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新知探究一、知人论世1.走进作者。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作者简介”的内容。

2.写作背景。

【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写作背景”的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作者和写作背景,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现实意义。

二、知识链接【活动内容】教师出示课件中“屈原简介”“剧本”“戏剧的基本特点”“《屈原》梗概”等内容。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了解屈原、什么是剧本、戏剧的基本特点和《屈原》剧本的梗概,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的内涵。

三、正音释义【活动内容】检查预习。

教师先出示课件中的易错生字词和需要掌握的词语意思,再让学生指出其他理解困难的字词,并加以点拨。

雷霆()污秽()犀利()国殇()诡谲()鞺鞳()徘徊()稽首()睥睨()诡谲: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哗众取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睥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稽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暗无天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拖泥带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设计意图】通过认识生字词和解释词语,读通课文,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四、整体感知【活动内容】学生速读全文,根据下列要求,边读边在文中做标记。

第17课 屈原(节选)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7课 屈原(节选)第1课时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第17课屈原(节选)第1课时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屈原(节选)第1课时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戏剧文学的特点,在朗读中感悟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点。

2.体会课文抓住事物特征展开的丰富的想象,理解多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和象征手法的作用。

3.体会屈原抨击黑暗、追求光明的思想情感,学习屈原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同学们,我国主要的传统节日中,哪个节日与历史名人屈原有关?这一节日有哪些民俗?千百年来,人们通过端午节划龙舟、吃粽子等习俗悼念屈原。

那你知道屈原为何能受到人们的敬仰吗?屈原,不仅是古人心中的丰碑,也是今天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

这不,在那国难当头、战火纷飞的抗战岁月中,郭沫若的历史剧《屈原》曾鼓舞了全国军民。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话剧《屈原》。

【作者简介】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其文学作品想象大胆奇特,感情炽烈豪放,具有浪漫主义的显著特色。

代表作有诗集《女神》《星空》,历史剧《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

【背景链接】本文选自《屈原》(《郭沫若全集·文学编》第六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6年版)。

这是一部历史剧,创作于194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

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

《屈原》全剧分为“橘颂"“受诬”“招魂"“被囚”“雷电颂"五幕。

课文节选自剧本第五幕第二场。

作者对伟大诗人屈原的“独立不移”“坚贞不屈"“光明磊落”等崇高品质的塑造,震撼了进步人民的灵魂。

"前四幕的剧情主要是:在七国纷争、战乱频仍的时代,屈原看透了秦国侵吞六国的野心,力劝楚怀王联齐抗秦,系念祖国和人民的命运前途。

孰料却遭到张仪、南后之流卑鄙陷害,横加以“淫乱宫廷”的罪名。

在含冤莫白的情形下,他仍然拳拳关注祖国和人民,并将其看得高于自身的利害得失。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案

统编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屈原(节选)》教案【教材说明】本课是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十七课,命题人为“屈原(节选)”。

本课文是《离骚》中的节选,作者是屈原,屈原是我国战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文学家,他的文学成就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也是中国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课学生应该注意作者的形象描述和言辞奇妙的特点,了解《离骚》的艺术形态和文学价值,同时要把握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1. 学习屈原所写的《离骚》的艺术形态。

2. 感受诗歌中抒发的思想感情,领会屈原使用的表现手法。

二、能力目标1. 提高学生对文学表达的敏感性和欣赏能力。

2. 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理解能力。

三、情感目标1. 让学生对中国文学和文化传统有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进一步热爱中华文化。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学准备】1. 讲台、黑板、粉笔。

2. 课本、相关辅助材料。

3. PPT投影仪,相关PPT。

4.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 向学生介绍屈原的背景以及《离骚》的艺术特点,使学生对本课文有一个初步的了解。

2. 通过观看图片,引导学生思考:诗歌为何而生?PPT展示相关图片,引导学生思考,了解诗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第二步:讲解1. 讲解《屈原》的著作背景、内容。

2. 由浅入深讲解屈原的思想情感在诗中的表达和艺术特点。

3. 在讲解的同时,用PPT呈现相关内容,让学生更直观地感受诗中的情感和表现技巧。

第三步:分析1. 指导学生通过分析屈原的诗歌,了解其文学价值和思想内涵。

2. 分析屈原表现手法,重点分析诗中运用的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让学生能够更好地领会其表达的思想。

3. 利用课堂互动,引导学生参与讨论和分享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第四步:演练1. 提供相应的教学素材,通过读诗、写诗、欣赏等方式,让学生深入理解和掌握诗歌的艺术特点和表现技巧。

2. 分组演练:分组进行小组演讲,每组分别选取一个小节进行阐释,可以通过图表或者其他形式展示出诗中表达的思想和感情,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文学理解能力。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 部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部编版语文第17课《屈原》教学设计(修订版)教材分析:《屈原》(节选)是部编本教材九年级下册第五单元活动•探究单元中的第一篇话剧作品,对剧本的阅读属于活动•探究之任务一“阅读与思考”,任务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把握戏剧文本的特点,掌握戏剧阅读策略,把握戏剧主旨,并为完成任务二“准备与排练”,任务三“演出与评议”做铺垫。

《屈原》(节选)是整部剧第五幕第二场,主要情节是屈原身陷囹圄,靳尚和郑詹尹阴谋毒害屈原,屈原眼见国土沦丧,一腔悲愤之情喷涌而出。

将自己与疾风、怒雷、闪电这些宇宙伟大的自然力融为一体,达到物我同化的境地,表达了追求光明,批判一切污秽,毁灭一切黑暗力量的情感。

屈原的光辉形象,给读者以强烈的情感共鸣。

学情分析:初三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鉴赏能力,掌握了一定的朗读技巧,而本文尤其是第二部分独白,实际上已经是一首激情澎湃的诗,气势雄伟,情感饱满,抒情意味浓厚,读来令人振奋,很适合采用多种方式的朗读来引导学生理解剧本内涵,体会人物心理和情感。

教学目标:1、朗读,概括文章内容;2、采用分角色朗读、范读、配乐读、齐读、自由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体会语言魅力,掌握象征手法的运用;3、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点:1、采用分角色朗读,概括文章第一部分内容;2、通过范读、配乐读、自由读、齐读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分析屈原形象。

教学难点:1、通过对象征手法的学习体会语言魅力;2、在读中品味屈原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方法:朗读批注合作探究分享交流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1、展示屈原图片并解说: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魁梧,饱经风霜的脸上愁眉不展,他腰系博带,佩陆离长剑,戴切云高冠,着雪白罗服。

在瑟瑟秋风下踱步远方,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战国时期楚国人,被奸佞小人排挤,不被朝廷重用,终因不忍见国家沦丧,怀石自沉汨罗江而死。

2、背景链接:《屈原》写于1942年1月,此时正值抗日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统治最为黑暗的时候,郭沫若面对这样的政治现实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展现了现实世界光明与黑暗,正义与邪恶,爱国与卖国的尖锐斗争,起到了借古讽今、古为今用的作用。

17.《屈原(节选)》教案

17.《屈原(节选)》教案

《离骚》教案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了解屈原生平及《楚辞》的形式特点.2﹑反复诵读抓住关键词语,疏通诗句,培养学生初步鉴赏﹑评价古诗文的能力.3﹑鉴赏重要诗句,让学生理解并感受诗中作者的爱国忧民情感及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精神.教学重点、难点:1﹑引导学生掌握《楚辞》的形式特点,培养他们的鉴赏能力.2﹑鉴赏重点语句,感受屈原德行高洁﹑追求理想的精神.教学方法诵读法﹑点拨法课时:2课型:新授教具:多媒体教学过程:第一课时1、掌握文中的生字词2、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3、找出文中的意象,并且分析其作用【导入】欣赏影片,初步走进屈原的生活。

【板书】题目作者一、自主学习请同学们看学案,齐声朗读学习目标明确:本文是一篇节奏感很强的古代抒情诗,读起来朗朗上口,教学是应通过诵读,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培养对古诗的感悟能力.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适当点拨﹑引导,以完成教学目标.1﹑阅读资料了解屈原的生平2﹑学生齐声诵读《离骚》,了解“楚辞”形式特点知人论世—屈原简介屈原(约公元前340年—前278年),名平,字原.丹阳(今湖北秭归)人.战国时期的楚国诗人﹑政治家,曾任楚国的左徒和三闾大夫.“楚辞”的创立者和代表者.其作品有《离骚》﹑《天问》﹑《九歌》(11篇)﹑《九章》(9篇)﹑《招魂》等约23篇.在政治上他推崇“美政”,即圣君贤相的政治,认为只有圣君贤相才能把国家治理好,有强烈的忧国忧民思想.据《史记•屈原列传》所载,并用屈原作品相印证,屈原曾辅助怀王,议论国事及应对宾客,起草宪令及变法;外交方面参加合纵派与秦斗争,两度出使齐国.楚辞是战国时期兴起于楚国的一种诗歌样式.宋代黄伯思在《校订楚辞序》中概括说:“盖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记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后世称这种诗体为“楚辞体”或“骚体”.“以”–“之”–“兮”,参差不齐,长短不拘,辞藻华美,对偶工巧. 从汉代开始,《楚辞》成为了屈原﹑宋玉等人作品的总集名,西汉刘向辑.《离骚》是《楚辞》的代表作,共373句,2490字,是我国古代最长的抒情诗.《离骚》有常被举作屈原全部作品的总称.在文学史上,还常以“风骚”并称,用“风”来概括《诗经》,用“骚”来概括《楚辞》.【板书】鉴赏语句,以意逆志二、合作探究:1、解释句意和词义謇(jiǎn)蕙(huì)偭(miǎn)溘(kè)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我声声叹息掩面拭泪,哀伤百姓生活的多灾多难.)余虽好修姱以鞿羁兮,謇朝谇(suì)而夕替.(我虽然崇尚美德而约束自己啊,可早上进谏晚上即遭贬黜.)再读文章,根据意思了解文意,并叙故事四、精讲解疑本文有众多意象,请找到它们,说说它们象征着什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17《屈原》(节选)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第五单元单元导学1.语言运用:学生通过反复品味语言,品味戏剧台词,理清舞台说明的分类及作用,能把握剧本中的戏剧冲突和人物形象。

2.思维发展:学生通过演绎剧本,借助肢体、语言、表情等表现戏剧人物的内心,提升动作思维能力。

3.审美鉴赏:学生通过品味戏剧台词,分析人物形象,提升分析和鉴赏能力。

4.文化传承: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设置演出情境,围读剧本,结合剧情时代背景,品味戏剧语言,理解人物形象与戏剧矛盾冲突,培养阅读鉴赏戏剧的能力,提高语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排练戏剧,演出戏剧,在实践活动中获得心得,并能从语言、剧情、演员、导演、布景等角度评价戏剧,提高写作能力,获得人生的感悟和启示。

欣赏指导法、小组合作探究法、视听讲结合法等。

本单元所选话剧作品人物形象鲜明,戏剧冲突尖锐集中,语言各具特色。

阅读这些作品,要在把握戏剧冲突、理解人物形象、品味戏剧台词的过程中,学会阅读戏剧的方法和策略,领略戏剧的艺术魅力,丰富人生体验。

《屈原》(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五幕历史剧),节选部分运用了夸张、象征等艺术手法,展现了屈原与以南后郑袖为首的楚国朝廷奸佞之间尖锐的矛盾冲突。

作者借古讽今,表达了对黑暗世界的强烈愤懑以及对光明未来的热烈追求。

选文戏剧冲突集中,屈原的内心独白部分主旨鲜明,情感强烈,想象瑰丽,可反复朗诵、体会。

阅读本文要充分调动联想和想象,有感情地朗读屈原的独白,理解人物的心理和情感,把握人物形象。

《天下第一楼》(节选)是一部多幕剧(三幕戏剧),剧本立足中国特有的饮食文化,通过“福聚德"这个典型环境,以福聚德的兴衰为背景,刻画了各色的人物形象,生动展现了人物间的关系和尖锐的矛盾冲突,表达了作者对当时民族文化、社会风俗的反思和批判。

人物台词多用方言、俗语,突出人物性格,展现出浓郁的北方风味和行业特点,呈现出一幅浓郁的旧北京风俗画卷。

《屈原(节选)》教案

《屈原(节选)》教案

《屈原(节选)》参考教案一、教法建议【抛砖引玉】(一)郭沫若是我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作家,对其生平及作品要向同学们作介绍。

(二)老师需向学生介绍清楚本剧写作的历史背景及写作意图,以便把握本文主题。

(三)屈原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对屈原生平及作品特别是其爱国主义精神和高洁的品质,更有必要让学生了解、掌握和领会。

(四)学习本文,了解本文的精髓,即主要学习屈原的光明磊落、大公无私、不随波逐流、出污泥而不染的高洁品质,学习他心系国家至死不悔的爱国主义情操,培养学生爱集体爱国家的主人翁责任感。

(五)能够归纳总结屈原形象。

(六)本文的核心是“雷电颂”部分。

屈原的形象主要就是通过这一部分的内心独白塑造的。

(七)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指点迷津】(一)必知点:1.郭沫若简介:郭沫若(1892—1978),我国现代杰出作家、诗人、历史学家、剧作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原名郭开贞,笔名沫若。

四介乐山人。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本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解放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2.屈原简介:屈原(约前340—约前278)我国最早的大诗人。

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楚国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为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后世所见屈原作品,皆出自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

这本书主要是屈原的作品,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

《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

《屈原节选》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品味本文运用想像、夸张的手法表现磊落起伏、瑰丽奇特的思想感情。

2、了解楚辞的韵律,领略楚辞的抒情艺术。

3、认识屈原的高尚人格和爱国精神。

重点难点:1、培养丰富的想像力和高强的朗读能力。

2、理解课文的思想感情,对字词句的理解。

3、学习和了解楚辞的基本特点。

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1、简介屈原及楚辞。

2、补充注释。

二、整体感知:1、听课文录音,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注意重音、语调。

3、学生分组讨论课文内容,理清课文大意:(1)划出文中押韵的字。

(2)理出思考题,把握文意。

a.屈原是哪个时代的人?他是什么样的人?b.文中哪些内容是现实?哪些内容是想象?c.本文结构有什么特点?分几部分?各部分写了什么内容?d.本文的语言有什么特点?应如何朗读?4、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资料,了解屈原及楚辞的特点。

5、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男女生分读),把握文意。

6、学生分组表演(有人读有人演)。

7、学生评价。

8、学生再读课文,品味语言。

9、学生讨论:本文表现了屈原怎样的精神?你如何看待屈原的愤世嫉俗?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高洁自奉?你如何看待屈原至死不悟的爱国主义精神?你如何看待屈原在理想与现实发生矛盾时的心态?你如何看待屈原宁赴湘流葬于江鱼腹中也不愿苟且偷生的人格精神?你如何看待屈原的逃隐和以死殉志?等等。

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10、学生讨论:你对屈原及楚辞还有哪些问题或疑惑?可以互相交流。

《屈原列传》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屈原的生平事迹,领会屈原的爱国精神和深沉的爱国情怀。

2、理解本文运用的记叙、议论、抒情等相结合的写法。

3、感受本文选词炼句的精简含蕴、峭健挺拔的特风格,提高学生研读史传文学的能力。

4、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来展现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5、体会课文涉及的重要语句,透彻理解作者在议论中穿插史实的巧妙构思,领悟其用意。

6、感受屈原的爱国精神,并现实,思考自己如何发扬爱国精神,做时代的主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屈原(节选)
【教学目标】
1.了解作家作品及戏剧相关知识。

2.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3.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4.学习屈原深切的爱国爱民思想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

【教学重难点】
1.把握人物的情感及人物的性格特点。

2.赏析文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象征手法,体会其表达效果。

【教学方法】
自主互助学习、主题阅读。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有这样一个人,他身材瘦削,一张饱经风霜的脸上密布愁云。

他腰系博带,佩长剑,着玄服,在瑟瑟秋风中踱步,似行吟泽畔,似引吭悲歌。

他便是屈原,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今天,就让我们走进郭沫若的戏剧作品《屈原》,走进这位伟大诗人的内心世界。

二、预习检测
1.展示屈原相关资料。

屈原(约前340—约前278),名平,字原;又自云名正则,字灵均。

战国时期楚国人,我国第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诗人。

初辅佐怀王,做过左徒、三闾大夫。

学识渊博,主张彰明法度,举贤任能,改革政治,联齐抗秦。

后遭谗去职,迭遭放逐。

至首都郢被秦兵攻破,遂投汨罗江而死。

其传世作品,都保存在西汉刘向辑集的《楚辞》中。

其中有《离骚》一篇,《九歌》十一篇(《东皇太一》《云中君》《湘君》《湘夫人》《大司命》《少司命》《东君》《河伯》《山鬼》《国殇》《礼魂》),《九章》九篇(《惜诵》《涉江》《哀郢》《抽思》《怀沙》《思美人》《惜往日》《橘颂》《悲回风》)等。

2.展示作者简介及写作背景。

郭沫若(1892—1978),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中国作家、诗人、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他是我国新诗的奠基人,是继鲁迅之后革命文化界公认的领袖。

1918年开始新诗创作。

1921年与郁达夫、成仿吾等组织创造社,并出版了第一部诗集《女神》。

抗日战争时期,创作了《屈原》《虎符》《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发表了《蔡文姬》等戏剧,著有《奴隶制时代》等书。

《屈原》是五幕话剧剧本。

郭沫若作于1912年。

当时正值抗日战争的相持阶段,也是国民党反动统治极为黑暗的时候。

半壁河山落入敌手,蒋介石集团消极抗日,并悍然发动“皖南事变”,大肆屠杀爱国抗战人士,掀起反共高潮。

面对这样的政治局面,郭沫若义愤填膺,创作了《屈原》,以抨击国民党反动派的黑暗统治。

他说:“全中国进步人民都感受着愤怒,因而我把这时代的愤怒复活到屈原的时代里去了。

换句话说,我是借了屈原的时代来象征我们当时的时代。


3.学生展示搜集来的有关戏剧知识,老师给予补充。

明确:戏剧是一种综合性的舞台艺术,它借助文学、音乐、舞蹈、美术等艺术手段塑造舞台艺术形象,揭示社会矛盾,反映社会生活。

从表演形式上,可分为话剧、歌剧、舞剧、广播剧、电视剧等;从作品内容的性质上,可分为悲剧、喜剧、正剧等;从故事情节上,可分为独幕剧、多幕剧等;从时代方面,可分为历史剧和现代剧。

戏剧的要素包括舞台说明、戏剧冲突、人物台词等。

戏剧的基本特点:①空间和时间高度集中;②矛盾冲突尖锐集中;
③用人物语言来表现人物形象。

三、讲授新课
1.阅读课文,给文章划分层次结构。

明确:
全文可分为两大部分:
第一部分(从开头到“屈原略略点头,郑詹尹走入左侧门”):写靳尚和郑詹尹秉承南后旨意,密谋欲毒死屈原。

他们的阴谋把他们和屈原的矛盾冲突推到了顶点。

第二部分(从“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到文末):这部分写屈原的内心独白,也是课文的主体。

这部分又分为两层:
第一层:从“屈原手足已戴刑具”到“把这包含着一切罪恶的黑暗烧毁了吧!”
这一层是屈原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

在“比铁还沉重”“比铁还坚固”的黑暗、阴惨的宇宙中,他不能不为祖国的前途命运担忧。

于是,他热切地呼唤和祈求咆哮的风、爆炸的雷、闪耀的电这些宇宙中“伟大的艺人们”,以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把黑暗的世界“爆炸”“劈开”,从而创造一个“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世界,迎来“没有限制的自由”和灿烂炫目的“光明”。

他把“电”这一宇宙间的长剑化作自己“心中的剑”。

在呼喊声中,主观和客观、人和自然力结合在一起,充分表现了屈原摧毁黑暗、追求光明的心声。

第二层:从“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到篇末。

这一层借指斥神明偶像来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屈原高呼要把所有的“土偶木梗”,连同一切罪恶的黑暗都“烧毁”,因为它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它们“完全是一片假”,它们“只有晓得播弄人”,它们是无德无能的、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的象征。

这样,屈原就由前面对自然力的祈求,发展到对人的力量的确信,表现了他无比高昂的战斗激情。

2.阅读课文舞台说明部分,谈谈其作用。

明确:
第一处:写室内空寂昏暗,室外雷电交加,大风咆哮,为屈原的内心独白提供了自然背
景,增添了悲壮的气氛,同时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第二处:为舞台上的屈原的动作、外貌等进行必要的交代,为读者理解下文屈原震天撼地的呼喊做铺垫。

我们可以看到舞台上的屈原是一个虽受到奸佞残酷迫害但仍坚持真理的爱国者形象。

虽然他手足皆戴着刑具,颈上系有长链,“玄衣”“披发”,但他大义凛然,伫立睥睨,目含怒火,坚贞不屈,满腔愤怒即刻就要喷涌而出!
3.阅读屈原内心独白部分,完成以下题目。

(1)屈原的内心独白主要表达了什么内容?
明确:对风、雷、电的呼唤和歌颂,对光明的礼赞和向往;借指斥神明偶像来诅咒、抨击昏庸、腐朽的当权者。

(2)文中写到了哪些意象?结合写作背景,思考这些意象分别有什么象征意义。

明确:写到了风、雷、电,洞庭湖、长江、东海,有形的长剑、无形的长剑,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土偶木梗”的群像等意象。

这些意象的象征义:
①风、雷、电:象征变革现实的伟大力量。

②洞庭湖、长江、东海:象征人民群众。

③无形的长剑:象征屈原坚定的信念。

④没有阴谋、没有污秽、没有自私自利的没有人的小岛:是对社会现实极端憎恶而企求寄托灵魂的一方净土的象征。

⑤“土偶木梗”的群像:象征无德无能、欺民惑众的官僚统治集团。

(3)屈原的这部分独白激情澎湃、气势雄浑,作者是如何做到这一点的?
明确:
①拟人兼呼告——爱憎表达最直接有力:热切地呼唤和歌颂风、雷、电,愤怒地斥责众神,直接有力地表达了爱憎的感情,增强了语言的气势和表达效果。

②排比和反复——句式整齐,感情表达更强烈:增强了整个独白的抒情效果,有力地表达了爱憎之情,又具有诗的形式美,回环往复,荡气回肠,朗朗上口,铿锵有力。

③多用短句——语气急促,感情激烈:短句的使用,使得文章语势急促,能够很好地把人物内心激烈的感情表达出来。

(4)抒情主人公通过呼唤风、雷、电,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对风、雷、电的呼唤与歌颂,表现了诗人对黑暗现实的强烈愤懑和摧毁黑暗的热望,也表现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切追求。

(5)你认为屈原是一个怎样的人?
明确:爱国爱民,忠贞不屈,有着浩然正气和英勇无畏的斗争精神的人。

(6)找出你最感兴趣的句子和段落,朗读并说说其写出了屈原怎样的内心情感。

示例:
①风!你咆哮吧!咆哮吧!尽力地咆哮吧!
明确:这几句是对风的呼唤,流露出屈原对风的急切渴盼,因为风是改变黑暗的变革力量。

②火!你在天边,你在眼前,你在我的四面,我知道你就是宇宙的生命,你就是我的生命,你就是我呀!我这熊熊地燃烧着的生命,我这快要使我全身炸裂的怒火,难道就不能迸射出光明了吗?
明确:这几句是屈原对光明的狂热呼唤,表达了诗人对光明未来的热烈向往与追求。

③把你这东皇太一烧毁了吧!把你这云中君烧毁了吧!你们这些土偶木梗,你们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们只是产生黑暗的父亲和母亲!
明确:这几句深刻地指出了产生社会黑暗的根源,表现了诗人鞭挞一切污秽、横扫一切邪恶的顽强战斗精神,表现了他与黑暗势力斗争到底的浩然正气。

四、课堂总结
学生谈学习收获。

五、布置作业
1.搜集话剧《屈原》全篇进行阅读,然后与同学交流。

2.课下,小组内分角色朗诵课文,也可以尝试话剧表演。

【板书设计】
屈原节选⎩⎪⎨⎪⎧靳尚和郑詹尹密谋:毒死屈原
屈原内心的独白⎩⎪⎨⎪⎧对黑暗的愤激 爱国爱民
对光明的礼赞 忠贞不屈
斥责神鬼偶像 浩然正气抨击昏庸当权 英勇无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