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空间与布局
故宫建筑设计对空间的利用和对建筑物的布局,十分讲究。空间是虚的,建筑物是实的,安排得当,可以产生以虚代实,虚实相生的效果。如老子所云:“有之以为器,无之以为用。”“凿户牖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处理空间是建筑的生命。故宫由大清门至景山寿皇殿,由不同形式的建筑组群形成的不同形状、不同面积的空间,与建筑物一起造成一种气氛,以打动人的视觉,征服人心。在某种意义上可以说,故宫是处理空间的艺术。
由大清门(明称大明门)至天安门(明称承天门,顺治八年重建时改称天安门)间为一狭长空间,由大清门向北行进,由于狭长空间的收缩感,人的视线自然被引向天安门。天安门是国家举行庆典的地方。天安门城楼为重檐歇山顶,雄伟壮阔,前临御河,跨金水桥七座。天安门有门洞五孔,上覆崇楼九楹。崇楼与红墙宽的比例近1:2而略高,显得稳重而又雄伟,无下沉之感。金水桥座落在天安门前。桥南北有石狮各二,其南华表对峙,雕刻精致。这些白色单体雕刻,不仅在色彩上与崇楼的黄顶、墙体的红色形成对比,在形体上也造成动静的对比。随着金水桥桥体向左右(东西)延伸,天安门前形成一个开阔的横向广场,人的视线由狭长空间被引向左右两边,视觉得到一次调整。
走进天安门,由于门洞很深,人在门洞中的视线只能向前(北)看,因为洞东西壁是封死的,洞中又无光线。迎面扑来的是端门(制与天安门同,康熙六年重建),人的视线被引向另一个景点,但端门崇楼及其左右建筑形成了一个封闭的空间,人的视线只能在这个空间内活动。这里也是一个狭长的空间,但它的宽度比起大清门至天安门的狭长空间要宽出近一倍。人行进在接近端门的石路上,左右环顾可以同时看到两旁的长廊和低矮建筑。东为太庙街门,门内为太庙;西为社稷坛门,门内为社稷坛。
端门与午门间,又是一个狭长空间,院子显得很深很深,六部九卿朝房分列左右。午门,顺治四年(1647年)建,即紫禁城南门。东西两观对耸,上覆崇楼五座,中楼深广各九楹,东西四楼深广各五楹,阁道十三楹,南北相接,雄宏壮丽,即俗所谓五风楼。国家对外发兵
征讨,凯旋献俘,皇帝御午门楼行受俘礼。
进午门北望即见太和门,午门与太和门之间的庭院宽敞,相当于端门与午门间庭院宽度的二倍。庭院宽阔,使来者心神略觉茫然,但二门之间有五座白石桥作为缓冲。使空荡的庭院充实起来。桥体左右延伸,将围墙外左边的武英殿、右边的文华殿连结起来。太和门为重檐歇山顶,广宇九祖,中开三门。汉白玉石门陛南出者三,东西出者二,各二十八级。陛间列古铜鼎四,门前列铜狮二。太和门之左为昭德门,右为贞度门,皆南向。
进太和门北望,太和殿的高大形象迎面扑来,殿前庭院平面呈方形,面积2.5公顷,是宫城内最大的广场。广场空荡荡的,既无花草树木,又无小桥流水,一切都像死一般的沉静,气氛异常庄严肃穆。这是为了突出太和殿的威严庄重,特意设计的。明代以前的宫殿前都是栽花植木的,明代皆无之,清沿明之旧,这同封建专制的进一步强化相一致。太和门通往太和殿正门的甬道,均用光滑规整的汉白玉石铺设。广场地面铺设临清砖,一块紧挨一块顺势排开,由于透视作用,呈放射状,焦点集中到太和殿。人行进在白玉石甬道上,左右环顾,显得空间很大很大,给人感觉空旷,心神茫然。走近太和殿,人的视线首先被大殿脚下的高层白石台基和白石栏杆遮住,昂首只能见到大殿门窗上部和双层殿檐及殿顶,在白石台基的烘托下,太和殿之威严神秘气氛更加浓厚。皇权的威力通过建筑间接地给人以威慑感。
外朝三大殿座落在工字形台基上,占据着宫城中最重要的空间。太和殿(明称奉天殿),金砖玉瓦,面积2380平方米,殿高35米,横11间,纵5间,垂脊,双层庑殿顶,前后有金色木门40扇,正中设宝座,皇帝专用。内列红漆大柱和缠龙金柱72根,金光闪烁。殿前为露台,列龟、鹤、彝器各两件,日晷、嘉量各一件。龙墀三重,丹陛五出。下重陛级二十三(即二十三层石台阶),中上陛级各九,上下列鼎十八件。左为中左门,右为中右门,皆南向,与昭德、贞度二门相对。其东出者为左翼门,西出者为右翼门。翼门之南,左为体仁阁,右为弘义阁,各崇楼九楹。廊庑四周相接,共六十六楹。
太和殿后为中和殿(明称中极殿或华盖殿),平面方形,面积约580平方米,单檐攒尖顶。顶为渗金圆顶,殿可四面通行。陛左右出,级如前殿之数。殿之两旁,东曰中左门,西
曰中右门。
中和殿后为保和殿(明称建极殿或谨身殿),形式与太和殿相同,规模略小,为向内朝过渡作了铺垫。中和殿对于太和殿、保和殿来说,起到调节作用,打破形式相同的二殿并列的呆板格局。保和殿之左门曰后左门,右门曰后右门,与中左、中右门相对。自太和殿至保和殿,两庑丹楹相接,四隅各有崇楼,中路甬道相属,组成一个组群整体。保和殿后陛三出向北就是乾清门了。丹陛雕饰极为华丽,在一整块艾青色巨石上,浮雕云龙,形象狂猛而矫
健。石长16.57米,厚1.7米,重约250吨。
太和殿、保和殿左右翼墙随白石台阶级的起伏,分为三层,形成阶梯形,与左右矮层建
筑自然衔接,烘托三大殿的雄伟高大。
下保和殿进乾清门又是一番景象了。乾清门至御花园,因属于内朝,主要供帝后、王子居住和皇帝处理日常政务,没有必要搞得那样庞大、那样威严了。因此,建筑体积变小,布
局比较紧凑。乾清门前(南)的庭院横向展开,面积不大,空间小,左右两边的建筑明显变小,使人情绪松弛。乾清门外,左右金狮各一。入门丹陛,直至乾清宫大殿。内朝三大殿——乾清宫、交泰殿、坤宁官,形制与布局同前朝三大殿相似,但体量及所占空间缩小了一半,
威严气氛减弱了。
出坤宁门进入御花园。御花园没有大型院落,不大的面积被假山、亭、鱼池分割成若干小空间。人步入其中,倍觉心旷神怡,好像进入另一世界。后苑有钦安殿,供安玄天上帝像。有门曰“天一之门”。殿前置金麒麟两尊。苑内有万春亭、千秋亭、对育轩、清望阁、金香亭、玉翠亭、乐志斋、曲流馆、四神祠、观花殿。万历十一年(1585年)春拆去垒垛石山子,券门石匾曰“堆秀”。山上盖亭一座,名曰“御景亭”、东西两边有鱼池二处,东回浮碧亭,西曰澄瑞亭。奇花异卉,禽声上下,春花秋月,景色可人以(《明宫史》)。御花园是偌大个紫禁城内最富有生气的一块地方。人们似乎只有在这里才可以自由地呼吸,才知道大自然还存在着生命。但是后花园的面积毕竟太小了,人们的活动被限定在狭小的范围内。
一出神武门(明称玄武门)豁然开朗,一片树绿,护城河绕之,过桥即踏入景山。山周二里余,山有五峰。中峰高约34米,左右峰各高约22米,又次左右峰各高约13米。峰上各有亭,踞其巅中曰“万春”,左曰“观妙”,又左曰“周赏”,右曰“辑芳”,又右曰“富览”,俱乾隆十六年建。山后为寿皇殿。登中峰俯视四周,皇宫民居尽收眼底。
由大清门至景山,地势由低到高——外朝三大殿最高,内朝三大殿渐低,至后花苑取平。景山中峰再高,但略低于外朝三大殿。空间由狭长变正方,再由正方变长方,再狭长。建筑组群由稀疏向稠密,由稠密再向稀疏。建筑体量由小变大,再由大变小。建筑形式由简单向复杂,再由复杂向简单。都以外朝三大殿为核心。这种对空间布局的巧妙安排,和外观形式的精心处理,使得故宫建筑有主有次,有疏有密,有高有低,不同的空间景观和建筑形式,给观者造成不同的心理感受,今天去故宫参观的中外游客,无不为它的雄伟气势所征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