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地球化学答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名词解释
Pm10: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10微米的颗粒物称为PM10,又称为可吸入颗粒物或飘尘。
Pm2.5:PM2.5是指大气中直径小于或等于2.5微米的颗粒物,也称为可入肺颗粒物。
大气颗粒粒径:指大气颗粒的直径,粒径小于10微米的颗粒可以长期飘浮在空中,称为飘尘,其中10~0.25微米的又称为云尘,小于0.1微米的称为浮尘。而粒径大于10微米的颗粒,则能较快地沉降,因此称为降尘。
受害的前提下,某一环境所能容纳的污染物的最大负荷量。或一个生态系统在维持生命机体的再生能力、适应能力和更新能力的前提下,承受有机体数量的最大限度。
生物吸附系数:是某元素在有机体(通常是植物)灰分中的含量与该元素在生长这种植物的土壤中的含量比例,它定量的反映了生物对环境中元素的吸收强度。
CO2温室效应:大气中的CO2浓度增加,允许太阳辐射能量穿透地球大气层,使地球表面变暖,当地球表面进行二次能量辐射时,温室气体CO2又将这些能量重新发射回地面,使地球发生可感觉到的温度升高,这就是CO2温室效应。
2、环境地球化学的特点及主要研究内容:
环境地球化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在于及时地研究现代环境化学变化的过程和趋势,在原来地球化学的基础上,更加深入地研究组成人类环境的各个系统的地球化学性质。人为散发的污染物在环境中不断发生空间位置的移动和存在形态的转化。这种迁移转化的结果,可以向着有利的方向发展,如污染物被稀释、扩散、分解,甚至消失;也可以向着不利的方向发展,如污染物在某些条件下积累起来,转变成为持久的次生污染物。污染物在环境中的存在形态可以通过各种化学作用不断发生变化,如溶解、沉淀、水解、络合与整合、氧化、还原、化学分解、光化学分解和生物化学分解等。
环境地球化学主要研究人类环境的化学性质、研究污染物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规律、研究环境中的化学物质对生物体和人体健康的影响三个方面。
3、地方性的甲状腺肿瘤:
(一)碘缺乏
现已公认缺碘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大的主要原因。地方性甲状腺肿多见于离海远、地势高的地区,这些地区土壤里含碘甚少,是引起地方性甲状腺肿的主要原因。机体缺碘时不能合成足够的甲状腺激素,反馈引起垂体TSH的分泌增加,血中TSH水平升高,刺激甲状腺肥大增生。
(二)致甲状腺肿物质
常见的致甲状腺肿食物有卷心菜、核桃、木薯及含钙过多或含氟过多的饮水等。药物如硫脲类药,磺胺药,锂盐、钴盐及高氯酸盐等等。它们可以抑制碘离子的浓集或碘离子有机化。
(三)高碘
我国部分沿海地区发现常年饮用含高碘的水致甲状腺肿,其发生机理为碘摄食过多、过氧化物酶的功能基可能过多的被占用,从而影响了酪氨酸氧化,因而碘的合机化过程受阻,甲状腺呈代偿性肿大。
4、将有机污染物远程迁移分类: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主要以挥发态、自由态、溶解态和固态4种形态存在,而且绝大多数有机污染物都属于挥发性有机污染物。这些挥发性有机污染物通过挥发、淋浴和由浓度梯度产生扩散等在土壤中迁移或逸入空气、水体中,或被生物吸收迁出土体之外,进而对大气、水体、生态系统和人类的生命造成极大的危害。
⑴.污染物在水中的迁移转化
有机污染物一般通过吸附作用,挥发作用、水解作用、光解作用、生物富集和生物降解作用等过程进行迁移转化。
⑵. 污染物在土壤中的迁移转化
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转化问题实质上是水动力弥散问题。
有机污染物进入地下水系统要经过三个阶段:通过包气带的渗漏;由包气带进一步向包水带扩散;进入包水带中污染地下水。有机污染物进入包气带中使土壤饱和后在重力作用下向潜水面垂直运移。在向下运移的过程中一部分滞留在土壤的孔隙中,对土壤也构成了污染。有机污染物进一步进入地下水中,导致地下水污染。
⑶.污染物在大气中的迁移转化
污染物进入大气后,一般首先通过风力扩散、气流扩散,干沉降和颗粒物的湿沉降等因素作迁移运动;同时在适当条件下发生各种转化反应(光化学反应)。
5、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种类:
定义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英文缩写为POPs,是指具有高毒性,进入环境后难以降解,可生物积累,能通过空气、水和迁徙物种进行长距离越境迁移并沉积到远离其排放地点的地区,随后在那里的陆地生态系统和水域生态系统中积累起来,对当地环境和生物体造成严重负面影响的天然或人工合成的有机物。
性质
国际上公认POPs具有下列4个重要的特性:(1)环境持久性:由于POPs对生物降解、光解、化学分解作用有较高的抵抗能力,它们难于被分解。(2)生物累积性:由于其具有低水溶性、高脂溶性的特点,它能在生物体脂肪组织中进行生物积累,在动物和人体内达到中毒的浓度。(3)远距离迁移能力:能通过蒸发作用
在大气环境中远距离迁移,导致全球范围的污染传播。(4)高毒性:POPs大都具有“三致(致癌、致畸、致突变)”效应。
种类首批列入《斯德哥尔摩公约》受控名单的12种POPs分为3类:
一类是有意生产——有机氯杀虫剂:滴滴涕、氯丹、灭蚁灵、艾氏剂、狄氏剂、异狄氏剂、七氯、毒杀芬;二类是有意生产--工业化学品:六氯苯和多氯联苯;三类是无意排放——工业生产过程或燃烧生产的副产品:二恶英(多氯二苯并-对-二恶英)、呋喃(多氯二苯并呋喃)。
据致癌作用分类:二恶英中的一种(TCDD)被列为I类(人体致癌物),多氯联苯(PCBs)混合物被列为IIA类(较大可能的人体致癌物),氯丹、滴滴涕、七氯、六氯苯、灭蚁灵、毒杀芬被列为IIB类(可能的人体致癌物)。
危害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能对野生动物和人体健康造成严重危害。
对免疫系统的危害:POPs会抑制免疫系统的正常反应、降低生物体的病毒抵抗能力。
对内分泌系统的危害:多种POPs被证实为潜在的内分泌干扰物质。
对生殖和发育的危害:生物体暴露于POPs会出现生殖障碍、先天畸形、机体死亡等现象。
问答:
1、元素的形态分析的意义:
元素的形态是指某一元素以不同的同位素组成、不同的电子组态或价态以及不同的分子结构等存在的特定形式。元素形态又分为物理形态和化学形态,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元素形态泛指化学形态,元素形态不同于元素价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