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导论 翻译史佛经翻译

合集下载

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优质课件专业知识讲座

中国翻译简史之佛经翻译人物优质课件专业知识讲座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东晋到隋(发当之展处时,请期联系)本的人或佛网经站删翻除。译:道安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东晋到隋(发当之展处时,请期联系)本的人或佛网经站删翻除。译:道安
东晋僧人。常山扶柳(今河北冀州)人。18岁出 家,因其形貌黑丑,未被重视,令作农务。但因 他的博闻强记,数年后,其师改变态度,令其受 具足戒,并准许出外参学。约24岁时,在后赵的 邺都(今河北临漳),得到佛图澄嫡传,因而经 常代澄讲说,并解答了许多理论上的疑难问题, 故有“漆道人,惊四邻”之誉。
始者,维祇难⑧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仆⑩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⑩ 为译。将炎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 雅,维祇难曰:「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 善。」座中咸曰:「老子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⑾仲尼亦云:『书不尽言,言不尽意。』 ⑿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实宜经达。」
本文档所提供的信息仅供参考之用,不能作为科学依据,请勿模仿。文档如有不
东汉至西晋(当之草处创,请时联系期本)人或的网佛站删教除。翻译: 支谦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 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 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 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 句》,谓之越叙⒀。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 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 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 此虽辞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故,句有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 句》,谓之越叙⒀。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 所苞者广,实可谓妙要者哉!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

浅谈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场摘要:佛经翻译作为中国翻译历史的起源,被人誉为“千年译经”,具有悠久的历史。

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与译经制度的建立对于中国翻译理论的完善以及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

基于此,本文对古代佛经翻译、佛经译经及其对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进行了以下简要分析,旨在增加人们对于佛经翻译与译经的了解程度,以推动我国翻译理论的进一步完善。

关键词:古代;佛经翻译;佛经译经;翻译理论;影响前言:佛经翻译是以佛经本为载体,通过对佛经本中的经文内容翻译,以达到传播佛经理念,福音惠及更多群众,以争取更多信仰佛经之人皈依佛门。

佛经译经的方式无意识中促进了中国古代翻译学的兴起。

中国历史上最早流传的翻译作品为战国时期的《越女求爱歌》,指最早被记载在册的翻译作品,但是,真正见过的人甚少,因此,《越女求爱歌》仅流于传说之中。

1佛经翻译相关学者将中国翻译史总结出四个发展阶段:其一,两汉时期到北宋时期,属于我国翻译史上的第一次发展高潮,展开了对佛经翻译的热潮;其二,为明末清初,在洋务运动的影响下,外国很多作品开始流入中国古代,并且当时的一些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开始了对《几何原本》一书的翻译,《几何原本》属于自然科学类书籍,自此开始了大量的各种类型书籍的翻译,并且掀起了影响不小的翻译热潮;“五四运动”前后属于中国翻译的第三次高潮,翻译的主要内容为文史哲理等方面,涉及到的范围更加广泛。

而第四次高潮,而是近现代的翻译高潮被学者归纳为改革开放初期,对外贸易以及多元文化的流入,为佛经翻译提供了更加便利的条件,此时期的翻译活动可谓是如火如荼,不仅是名著文学著作的翻译,还有相关资源内容的翻译,不仅为中国翻譯理论的完善起到了推进作用,更加促进了各国之间的往来以及文化互通。

无论从哪个时代开始划分,将翻译分为几个不同的高潮发展时期,佛经翻译就是三千年以来中国翻译历史的起源,起到引导与基石的重要作用,对于我国中国翻译理论的影响不容忽视。

从佛经翻译史看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从佛经翻译史看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从佛经翻译史看中国翻译理论的发展
高晨霞
(忻州师范学院专科部,山西 忻州 034000)
欢迎,人们还没有意识到译文的准确与通顺等一系列问 题。这个时期的翻译被粱启超称为“未熟的直译”。到了三 国时期的译经事业,在南北均有了一定的发展,佛教也渐 渐融入了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文化。人们随着对佛教了解
摘要: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翻译大国。自东汉至唐宋历时千 年的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翻译高潮。其间涌现出 了众多佛经翻译大家,同时也积累了宝贵的翻译经验,探 讨了诸多翻译方法,为我国的翻译事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 的基础。本文旨在透过佛经翻译的历史来纵观中国翻译理 论的发展。 关键词:翻译史;佛经翻译;翻译理论“;文”和“质” 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 8881(2010)02- 0133- 02
了解中国翻译史的人都知道,在佛经翻译时期,一直 存在着“文”、“质”之争。正如任继愈在《中国佛教史》中所 指出的那样,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上,始终存在“质朴”和“文 丽”两派。佛经翻译初期是以“质”为主的,因为当时西来的 胡僧不通汉语,而汉地僧人对胡语和佛理的了解水平都不 够高,翻译工作进展十分艰难。“从翻译方法上来说,由于 当时是佛经翻译的草创时期,译经僧侣对佛教经典抱有虔 敬态度,惴惴然唯恐违背经旨;另一方面是经验不足,语言 学知识贫乏,不懂得忠于原文的条件,是要合乎译文语言 的全民规范,因此一般都采用直译法。”“贵本不饰”、“时有 不达”指的就是安世高时期译经的情况。早期译经数量不 多,人们对佛教了解甚少,所以,所有的佛经译本都受到了
的不断深入,越来越对佛经译文质量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对译文,不但要求准确,而且要求具有可读性,早期那些笨 拙的直译已经不能适应时代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人们的需 要。而这些不断提高的要求和需求,为佛经翻译史上意译 派产生创造了契机。意译派的代表人物支谦,主张不死扣 原文,改“胡音”为“汉意”,注重译作的词藻文雅,在文字质 量上确实提高了,但却产生另一个偏向,就是删削较多,文 简而不能尽表原意。”于是竺法护依自已的优势(曾游历西 域诸国且会 36 种语言) 出来纠正这种过于自由的意译倾 向。竺法护“言准天竺,事不加饰”,提倡存真偏质,反对随

翻译概论一二

翻译概论一二

翻译理论与实践第一章总论一、我国翻译史的起始问题二、翻译与翻译学三、翻译标准之争四、“直译”与“意译”之争五、译者应具备的素质和条件一、我国翻译的起始问题有两种说法:一说始于战国时期(前475~前221年),最早的翻译文字作品是《越人歌》。

还有一种说法,认为东汉(公元1~2世纪)的佛经翻译才是中国文字翻译的滥觞。

佛经翻译(Sutra translation )始于何时,也有两种说法:一说始自公元67年(汉明帝永平十年),即始自天竺僧摄摩腾译的《四十二章经》。

另一种说法认为,佛经翻译始于公元147年(汉桓帝建和元年)。

我国的翻译史分期:1、东汉到宋代的佛经翻译;2、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3、鸦片战争到五四前夕西学翻译时期;4、五四运动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译介国外新思想、新观点以及革命文学作品时期;5、1949年至今。

二、翻译与翻译学(Translation and the science of translation [translatology])何谓翻译?其定义不下数十种。

古时翻译或翻译人员被称作“象寄”“象胥”或“通事”“通译”。

《礼记.王制》上记载:“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狄鞮,古代翻译西方民族语言的官)“翻译是把一种语言(原语)的信息用另一种语言(译语)表达出来,使译文读者能得到原作者所表达的思想,得到与原文读者大致相同的感受。

”Definition of TranslationTranslation is the expression in one language (or target language) of what has been expressed in another (source language), preserving semantic and stylistic equivalences.-- Dubois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Eugene Nida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Peter NewmarkTranslation or translating is a communicative activity or dynamic process in which the translator makes great effort to thoroughly comprehend a written message or text in the source language and works very hard to achieve an adequate or an almost identical reproduction in the target language version of the written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or text.Translation, which is a very complex phenomenon, is related to different disciplines, such as linguistics, psychology, sociology, cultural anthropology, communication theory, literary criticism, aesthetics, and semiotics. As translation study is a cross-disciplinary and cross-culture subject involving many aspects of human knowledge, the lack of a fully acceptable theory of translation should not come as a surprise.“翻译是一门科学”。

简述佛经翻译史及其对后世翻译及文化的影响周煜容

简述佛经翻译史及其对后世翻译及文化的影响周煜容

简述佛经翻译史及其对后世翻译及文化的影响周煜容作者:罗雯来源:《青年文学家》2017年第24期摘要:我国的佛经翻译开始于汉武帝时期,同时,印度的佛教也相继传入,对当时的中国来说无疑是一种新思想的推动。

本篇叙述了佛经翻译发展的三个阶段,每个阶段时期不同的特点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关键词:佛经翻译;新思想;影响[中图分类号]:G12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1一、佛经翻译的三个阶段《四十二章经》作为中国第一部佛经翻译作品,是东汉时期明帝要求僧人迦叶摩腾于洛阳翻译出来的。

到了东汉末年,佛经翻译在中国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当时的佛经翻译特点主要为两个:以安世高为代表的小乘禅学派和以支娄迦谶为代表的大乘般若学。

佛经翻译的繁盛时期是东晋。

国家日益注意到佛经翻译的重要性,便相继有了很多翻译活动,规模也逐渐扩大。

该时期的佛经翻译特点为:翻译完整,系统完备,翻译作品符合原意。

唐代是中国佛经翻译的鼎盛时期。

国家在佛经翻译活动上给予了大量的资金支持。

尤其是唐太宗,为玄奘大师开设译经院,翻译佛经的人多达3000人。

此时期的翻译特点是翻译大师多是高僧主持,玄奘就是典型代表之一。

他们精通多种语言,在国家为他们开设的经院中进行大规模的翻译活动。

二、佛经翻译各个阶段的特点佛教翻译的前期特点:佛经翻译的主要人员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他们都熟练掌握汉族的知识语言文化;翻译方法是口授,也就是由外籍僧人诵读经文,同时另一人口译为汉语,其他人以“笔授”的形式记录下来,用汉语完成,之后再修改;在佛经翻译初创时期,翻译经文的僧人对佛经的态度都是虔诚,尊敬;同时经验不足,语言学知识匮乏,所以通常都采用直译;佛教是外来唯心主义神学,这一点与当时的中国哲学观念十分契合,国家是支持的,但是同时,不能全盘吸收,要取长补短,与时俱进。

佛教翻译的中期特点:苻坚、姚兴等人开始组织翻译活动,在参加活动人群中进行筛选,翻译阶层就从私译转为官译,翻译形式就从个人翻译转为集体翻译;翻译文本多种多样,利于僧人之间的相互检查和学习,有助于翻译更加准确;在翻译理论和翻译技巧方面也是有所提升的;佛教在南北两方都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因为南北两方都视佛教为压迫阶级和民族的工具。

中国翻译理论

中国翻译理论

一、佛经翻译时期安世高——小乘佛经的首译者安世高(东汉):西域安息人,太子,博学多识,笃信佛教,弃王位而向佛,游化西域,后旅居中国,通晓汉语,注重修行,译经20多年,多是直译。

“义理明晰,辩而不华”,《明度五十校计经》,开后世禅学之源。

支谦——《法句经序》支谦(三国):月支人,博览经籍,莫不谙究。

世间伎艺,多所综习。

遍学异书,通六国语。

孙权时(二二二―二五二)拜为博士,辅导太子孙亮。

谦以经多梵文,集众本译为汉文行于世。

约三十年间,译经八十八部、一百一十八卷。

其翻译以大乘“般若性空”为重点。

反对译文尚质,主张“曲得圣义,辞旨文雅”,首创“会译”,译文加注也始于他,《法句经序》是中国首篇重要译论。

鸠摩罗什——最著名的佛经翻译大师鸠摩罗什(六朝),印度人,我国著名佛教学者、佛经翻译家。

出家后,通晓大乘经论,后到了中国长安,前后所译的经论,有380多卷。

鸠摩罗什倾向于意译,“其文约而诣(畅达),其旨婉而彰”,提出了表现原作文体风格问题,促进了六朝佛学繁荣和隋唐佛教诸宗形成。

释道安——五失本,三不易释道安(晋代):著名佛教学者,讲授《般若经》。

他不懂梵文,通过同本异译比较研究翻译。

他貌丑心慧,“穷览经典,钩深致远”后,对佛经进行注释,凡二十二卷。

利于佛教的广泛传播,为后世佛经注释作出范例。

还总结出翻译的“五失本,三不易”学说,具有翻译本体论意义。

(一)胡语里边,倒装句很多,翻译时必须要改过来,使之顺从汉语语法,适应中文的结构;(二)胡语的经典文字质朴,而中国人喜好文字华美,翻译时为了适合中国人好文的习惯,在文字上不得不加以润饰,以便流通;(三)胡经原原本本,十分详细,尤其是颂文部分,同一意义往往要反复三、四次,翻译时,对这些重复的句子要加以删略;(四)胡经中在长行之后,另有重颂,复述长行的内容,翻译时往往也得删除,才能使译文洗练;(五)胡经中,每说完一事,再说另一件事时,往往还要把前边那件事重说一遍,因此翻译时,也不得不对这些重复的话一并删除。

翻译通论第二章 翻译的历史

翻译通论第二章 翻译的历史

第一节 中国翻译简史
第二节 西方翻译简史
第一节 中国翻译史
本章将中国的翻译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佛经翻译时期;
西学翻译时期(明代至晚清); 文学翻译时期(五四时期至新中国成立); 新中国成立以后。
1、佛经翻译时期
佛经的翻译在中国的翻译史上占据着重要地位。佛经的翻 译可以说是始于西汉末年。当时,张骞出使西域,开通了丝 绸之路,使得中国与西域各国往来逐渐频繁,佛教于是传入 了中国。佛教的传入便引起了佛经的翻译。佛经的翻译正式 开始是在东汉时期,始于桓帝建和二年(公元148年),当时 译者安世高将梵文《明度五十校计经》译成汉语,一般认为 这就是佛经翻译的正式兴起。 至符秦(公元351-394年)时代开始出现了译场,有官有私。 尤其是道安主持译场时,佛经的翻译又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这一阶段译家辈出,译经汗牛充栋。晋代以后,译场更加兴 旺。译场也逐渐正规化,组织周密。如东晋时期庐山之般若 台,建业之道场寺,在当时都颇负盛名。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人文科学百废俱兴。翻译 研究的主调与社会政治文化的主流是一致的,在这一阶段,中 国大量引进了西方的翻译理论和方法。《中国翻译》杂志诞生 了,它系统地把西方理论和研究成果介绍给中国读者,例如美 国翻译理论家奈达的“功能对等论”;英国纽马克的“语义翻 译和交流翻译论”等,促进了翻译在中国的发展。而在中国翻 译界,翻译理论的发展也是百花齐放。北大教授许渊冲先生提 出的翻译诗歌“三美论”,即翻译要达到“音美、意美、形美” 才是好的译文;北大教授辜正坤先生提出的“翻译标准多元论” 等等,同时还有翻译家杨宪益、戴乃迭夫妇,把中国的四大名 著翻译成了英文,对于促进中西文化交流做出了极大的贡献, 中国的翻译事业正朝着更美好的明天前进。
4、新中国成立之后

第02讲+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1)

第02讲+东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1)
元382年)
“吾国翻译术开宗明义,首推此篇”,而支 谦的《法句经序》“仅发头角”。 (钱钟书《管锥
篇》)
“五失本”

译胡为秦,有五失本也。一者,胡语尽 倒而使从秦,一失本也。二者,胡经尚 质,秦人好文,传可众心,非文不合, 斯二失本也。三者,胡经委悉,至于叹 咏,叮咛反复,或三或四,不嫌其烦, 而今裁斥,三失本也。四者,胡有义记, 正似乱辞,寻说向语,文无以异,或千 五百。刈而不存,四失本也。五者,事 已全成,将更傍及,反腾前辞,已乃后 说,而悉除此,五失本也。

四、僧睿与翻译名实问题 僧睿(约371-约438):魏郡长乐(今 河南安阳)人,参与鸠摩罗什译场作助 译,鸠摩罗什的主要弟子之一。


夫宝重故防深,功高故校广。嘱累之所 以殷勤,功德之所以屡增,良有以也。 而经来兹土,乃以秦言译之,典谟乖于 殊制,名实丧于不谨,致使求之弥至, 而失之弥远,顿辔重关,而穷路转广。 不遇渊匠,殆将坠矣。(《大品经序》)
《法句经序》在中国译论史上的意义


1)首次提出译事之不易,对后来提出翻译方法 有很大的“先导作用”。 2)反映了早期“质派”的译学观点。 这场论争‚质派虽然在理论上获得胜利,但实 际结果,却是由文派最后成书。‛(任继愈) 3)说明我国译论从一开始就深植于中国传统文 化的土壤中。 ‚严复译《天演论》例所标:‘译事三难:信、 达、雅’,三字皆已见此。‛(钱钟书《管锥篇》)
“后世谈译学者,咸征引焉。要超《翻译文学与佛典》)
二、鸠摩罗什

鸠摩罗什(350-409,祖籍天竺,生于西 域龟兹):与真谛、玄奘、不空齐名,并 称为四大佛经翻译家。译经近400卷。他 首次把印度佛学经典按照原本直接介绍到 中土。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千年 的历 史 , 形成 了 中 国最早 期 的 翻 译理 论 。本 文 对 佛 经翻 译 的历 史进 行 了简要 回顾 , 并 分析 了其 对 我 国翻译 活动 的 影 响 。 关键 词 : 佛 经翻 译 翻 译 理 论 翻 译 活 动 佛 经 翻 译 历 史 根 据 我 国佛 经 翻译 的发 展 历 程 , 一 般 可 以分 为 三 个 阶段 : 第 一 阶段 , 从 东 汉 到 西 晋 的佛 经 翻 译 萌 芽 期 : 第 二 阶段 . 从 东 晋到隋的佛经翻译发展期 ; 第三阶段 , 唐 朝 时代 的佛 经 翻译 成 熟期 。 中 国最 早 的 正 式 佛 经 翻 译 大 约 始 于 东 汉 明 帝 永 平 年 间 . 明 帝 睡 觉 时 梦 到 金 人 于 是 派 遣 大 使 到 天 竺 寻访 佛 法 .天 竺 僧 人 迦 叶 摩 腾 跟 随使 前来 洛 阳 , 翻译了《 四十 二 章 经 》 一卷 。 到 了 东汉末年时期 , 一 些 古 印度 和西 域 僧 人来 到 汉 地 . 以 洛 阳 为 中 心, 翻译 出大 量 的佛 教 典 籍 。 自此 , 中 国 的佛 经 翻 译 日渐 兴 盛 。 所 以 翻译 学 界 一 般 把 这 个 时 期 视 为 考 察 起 点 。但 是 这 时 的佛 经翻译大多为个人行为 , 无组织性 . 因 此 文 体 杂 乱 。这 个 时期 佛 经 翻译 的 特 色 , 主要 有 大 小 乘 两 系 统 : 一 是 以安 世 高 为 代 表 的 小 乘禅 学 派 ; 一 是 以支 娄 迦 谶 为代 表 的 大乘 般 若 学 。 从东 晋开始, 佛 经 翻译 逐 渐 受 到 国家 的重 视 , 因此 开 始 出 现 大 规模 的 翻译 组 织 , 佛 经 翻译 开始 蓬 勃 。 这 时候 翻译 佛 经 的 人 大 多来 自印度 , 他们既通梵文 . 又懂 汉 文 。 翻 译 出 许 多 的佛 经经 典 , 主要有大小乘经论 、 密教 经 、 律典等 , 涉 及 印 度 佛 教 各 个流派。 这 个 时 期 佛 经 翻译 的特 点 是 传 译 较 完 备 。 译 经 师 有 系 统地 介 绍 佛 经 , 确 立 翻译 文 体 , 翻译作 品不求华美 , 但 求 切 合 原意 , 这 是 汉 译 佛 经 的 发展 期 。 到 了唐 代 , 由 于 统 治 者 十 分 重 视 佛 经 翻译 活 动 . 因 此 在 人 力 财 力 方 面给 予 了极 大 的 支 持 。 特别在唐太宗时期 . 为 玄 奘 大 师 开 设 译 经 院 ,译 经 者 达 三 千 人 之 盛 .这 是 中 国译 经 的 巅 峰 期, 同 时 也 是 佛 教 的 成熟 期 。 在 这 个 时期 译 经 师 则 以 中 国高 僧 主持 译 事 , 典型代表是玄 奘 、 义净 , 他们 不但精通 华文 、 梵文 , 佛学造诣更是博大精深 , 且 以 朝 廷 力 量 设 置 组 织 完 备 的译 场 . 进行大规模的译经事业。 二、 佛经 翻 译 对 我 国翻 译 活 动 的 影 响 东 汉 至 唐 宋 时 期 的 佛 经 翻 译 .是 中 国 翻译 文学 史 上 的第 次高 潮 , 也 是 中 国传 统 翻 译 理 论 的 形 成 时 期 。 它 不 但 对 我 国 的社会 、 政治 、 文化 等 产 生 重 大 的 影 响 , 在 中 国 翻 译 史 上 也 有 举 足轻 重 的地 位 。 下面从翻译形式 、 翻 译 理 论 和 翻 译 策 略 三方 面 阐述 佛 经 翻译 对 我 国 翻 译 活 动 的影 响 。 1 . 佛 经 翻 译 对 翻 译 形 式 的影 响 佛 经 翻 译 经 历 了从 东 汉 时 期 的 个 人 翻 译 到 后 来 的组 织 翻 译。 唐 代 的 翻译 分 工 更 明 细 , 分为译主 、 度语 、 笔受 、 缀文 、 参 译 等 。在 这 些 分 工 中 , 各 人 的 职责 是 明确 的 , 如 译 主 作 为译 场 的 翻译主管 , 要 最 终 定 夺 翻译 中遇 到 的 问题 . 度 语 要 根 据 梵 语 言 文 字 音 译成 汉 文 , 笔受要把录下来的梵文字译成汉 文 。 缀 文 要 整 理译文 , 使译文通顺 , 参译要对 译文进行 校对 . 并 与 原 文 对 照, 检查 错 误 等 。 这 样 一 种合 作 翻译 的方 式 对 中 国近 代 翻 译 产 生 了一 定 的 影 响 , 其 中最 典 型 的 例 子 当属 翻 译 大 家林 纾 。 林 纾 自 己是 不 懂 外 语 的 , 却 翻译 了 多 达 1 8 0 篇外 国文学作 品 . 采 用 的就是与别人合作翻译的形式。 这 在 中 国 翻译 史 上 是 罕有 的 .

佛经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

佛经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

佛经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佛经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中国古代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历史悠久,影响深远。

本文通过对“文”“质”之争产生原因的阐述,对其派别和特点作了初步的探讨。

下面一起来看下!佛经翻译史上的“文”“质”之争篇1一、引言翻译是不同民族之间进行交流的重要媒介之一,我国历史上出现过多次的翻译高潮,涌现出许多优秀的翻译理论家,翻译事业不断发展壮大。

而中国古代佛经翻译作为中国翻译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起自汉魏,盛于隋唐,续至宋元,有深远的影响,很值得挖掘与探索。

初期的佛经翻译常用“文”与“质”作为衡量译文的标准,内容和形式的关系成为“文”、“质”之争的内在辩题。

在当时称为“质直”和“文饰”两种倾向,实际上就是今天所说的“直译”与“意译”。

自东汉至唐宋这一时期佛经翻译理论主要是就直译(质)还是意译(文)的问题展开了论战。

二、“文”“质”之争形成的原因佛经在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盛行为佛经翻译的实践奠定了基础,从而引发了理论上的“文”“质”之争。

佛教在中国文化史上源远流长,早在公元65 年前就传入中国。

统治阶级为巩固其统治地位,总是想方设法利用宗教来压制劳动人民。

所以佛经一经传入,便首先在统治阶级中传播开来,并逐步取得了合法地位。

而佛教徒们为宣传其宗教教义,必然要输入印度的佛经经典。

这样,佛经翻译也开始逐步发展起来,理论上的交锋也随之兴起。

因此,倘使没有大量的佛经翻译实践活动,也不会有最初理论上的“文”“质”之争了。

译学理论的发展、译者们自身观念逐渐宽泛及其所受影响、其掌握语言学知识的多少都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翻译观,从而形成了翻译主张的不同。

譬如释道安自身所处时代属于佛经翻译的草创阶段,主张直译带有其必然性;当时符秦译场的主持人赵政也是采用直译法;主张意译的鸠摩罗什本人精通佛学,又晓汉语,再得到众多名僧的协助,因此所译经论的质量,文美意达,言精旨近;主张直译意译相结合的一代宗师玄奘处于一个佛经翻译的高潮阶段,这一时期各方面的翻译见解比较成熟,又由于他本人学力的深厚和对于华梵语文的通彻,所以能够熟练而巧妙地对待原本,使译文能言文达旨。

浅谈中国佛经翻译史中译者本身的转变

浅谈中国佛经翻译史中译者本身的转变

浅谈中国佛经翻译史中译者本身的转变作者:张旭来源:《科学导报·学术》2020年第64期【摘要】在中国2000多年的翻译史中,佛经翻译占有着极其重要的成分。

同时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在翻译中本应有着较高的地位,但在当时社会却有些出入。

在我国翻译中,对译者本身的研究相较其他内容而言明显有些不足。

同时在佛经翻译中,中外译者的数量比例随着时间发展而产生着较明显的变化,本土译者的影响力逐步显现。

在本文中,笔者试图以其变化,从时间和译者数量的方面入手,浅析其对译者本身的影响。

【关键词】译者,翻译主体,佛经翻译一、引言在佛经翻译中,中外译者的数量以及比例随着时间发展而产生着明显的变化。

在我国翻译中,对译者本身的研究相较其他内容而言明显有些不足。

译者的身份从一开始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和关注。

而不管是中国翻译史,还是西方翻译史中来看,译者的隐身是无法避免的,但随着时间的变化,各种各样的翻译理论逐渐出现,这对当时的佛经翻译有着很大的改善。

我们能较为清楚地看出在中国佛经翻译史中一开始出明显的本土译者少,外来译者多的情况,而这种情况随着时间的发展,其影响力却开始由本土译者所把握,直到佛经翻译的衰落。

二、中国古代佛经翻译概述中国佛经翻译始于东汉末年,从南北朝至唐达至巅峰,接着到北宋逐渐式微衰弱。

根据我国的翻译历史,大多数人都认为佛经汉译的开端是由公元2世纪的伊朗僧人安世高开始的。

众所周知,在我国翻译史中一共有五位从事佛经翻译的大师,分别是玄奘、祖籍印度的鸠摩罗什、来自印度的真谛和不空。

其中只有玄奘是属于汉人,而其他大师都属于外籍,外来译者的数量明显比本土译者要多。

三、中外译者的转变对译者的本身改变根据佛经翻译史文献的记载,在东汉到西晋时期,所有参与佛经翻译的高僧分别有来自天竺(今印度)的迦叶摩腾、竺佛朔、竺大力、维祗难、竺律炎、昙柯迦罗、畺良娄至、竺叔兰,来自安息的安世高、安玄、昙谛、安法贤、安法钦等等包括其他非本土地区的共30位外籍高僧在这个时期作为其主体部分,而本土译者几乎没有出现,几乎完全由外国译者占据。

翻译简史及翻译理论

翻译简史及翻译理论

第一时期 两汉至唐宋的佛经翻译时期

这一时期从东汉开始到唐宋时期,历时一千多 年。伴着佛经的翻译传入,印度的哲学,文学艺术 对我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当时的翻译活动主要体 现为宗教传播。这一时期出现了很多的翻译大师, 其中玄奘、鸠摩罗什、真谛被誉为我国三大佛经翻 译家。
第二时期 明末清初的科技翻译时期
第三次高潮 公元11-12世纪之间

这次翻译高潮持续了将近一百年时间。大批的 阿拉伯语作品被译成拉丁语,或希腊语作品被译成 古叙利亚语,是历史上少有的基督教和穆斯林的友 好接触。西班牙的托莱多也因翻译活动的频繁而成 为欧洲的学术中心。
第四次高潮 14-16世纪欧洲文艺复兴运动

这个时期的翻译活动深入到了宗教、思想、政 治、哲学和文学等各个领域,译作的数量、质量和 类别均达到了历史的巅峰。

严复是清末著名的翻译家,中国思想史上第一 个系统介绍西方学术,提倡用资产阶级思想与文化 来挽救中国的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严复的译作多 为西方政治和经济学说,最著名的译著包括《天演 论》(Evolution and Ethics)和 《原富》(The Wealth of Nations)等。 严复提出的“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仍 被中国翻译界沿用,对中国翻译工作做出了很大的 贡献。

五四运动至建国前的翻译

五四运动至建国前的翻译活动更加活跃,涉及 的范围也更加广泛,翻译活动的重点转向介绍马列 主义经典著作和世界文学作品。

该时期译作的主要特征是以白话文代替了文言 文。这一时期的文学大家往往也是翻译名家。如鲁 迅、瞿秋白、茅盾、郭沫若、朱生豪等。其中鲁迅 和瞿秋白是两位杰出的代表。
第三时期 鸦片战争至五四运动的西学翻译时期

1.英语翻译第一课:翻译史

1.英语翻译第一课:翻译史

Definitions of translation
Nida’s definition: Translating consists in reproducing in the receptor language the closest natural equivalent of the source language message, first in terms of meaning and secondly in terms of style.
被尊为“科学译祖”
徐光启
利玛窦
南怀仁
汤若望
西方政治思想和文学的翻译(清末民初)
他提出“信,达,雅”的翻译标 准
严 复

《天演论》
关于翻译标准
信,是指忠实原文; 达,是指译文流畅;雅,是指文字典 雅。 1951年,傅雷先生提出了文学翻译的“传神”论,这是比 信达雅更高的翻译标准。傅雷认为,“以效果而论,翻译应 当像临画一样,所求的不再形似而在神似。” 1964年,钱钟书先生提出了翻译的“化境”之说:“文学翻 译的最高标准是‘化’。 现在翻译界普遍把“忠实,通顺”作为翻译中应该遵守的原 则。 所谓“忠实”,是指译者应该正确地理解和表达原文的意思, 保持原作的语气和文本风格。“通顺”,是指译文文字流畅 地道,遣词造句应当符合译语的语法规范和表达习惯。在翻 译实践中,译者应该恰当处理二者关系,避免译文生硬晦涩。
Newmark’s definition: Translation is a craft consisting in the attempt to replace a written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one language by the same message and/or statement in another language.

翻译导论复习题

翻译导论复习题

Chapter 1 What is Translation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answers.1.Translation is defined as: 1 the act or an instance of translating, and 2 a written orspoken expression of the meaning of a word, speech, book, etc. in another language.The first of these two senses relates to translation as a ( process), the second to the ( product ).2.In his “On Linguistic Aspect of Translation”, Roman Jakobson makes a distinctionbetween three types of written translation, namely, ( intralingual translation ), ( interlingual traslation ) and ( intersemiotic translation ).3.The burgeoning field received the name “Translation Studies” thanks to theNetherlands-based scholar James S. Holmes in his paper “( 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 )”.4.The law of growing (standardization ) means that TTs generally display lesslinguistic variation than STs, and the law of ( interference ) means that common ST lexical and syntactic patterns tend to be copied, creating unusual patterns in the TT.5.( Universals of traslation ) refer to specific characteristics that, it is hypothesized,are typical of translated language as distinct from non-translated language.Fill in the blanks with the correct answers.1.“The so-called principles of translation and criteria of translation are the two sidesof the same thing. The former lays emphasis on ( translator ), referring to what ( the translator ) should follow while translating, whereas the latter on ( the reader or critic ), who may use the criteria to evaluate a translation.”2.公元4世纪,名僧(玄奘)主张“案本而传,不令有损言游字;时改倒句,余尽实录也。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佛经翻译历史及其影响简介 发源于印度的佛教流传到中国以后,在中国得到了极⼤的推⼴,这主要得⼒于佛经翻译。

佛经翻译在中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形成了中国最早期的翻译理论。

⼀、佛经翻译历史 根据我国佛经翻译的发展历程,⼀般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阶段,从东汉到西晋的佛经翻译萌芽期;第⼆阶段,从东晋到隋的佛经翻译发展期;第三阶段,唐朝时代的佛经翻译成熟期。

中国最早的正式佛经翻译⼤约始于东汉明帝永平年间,明帝睡觉时梦到⾦⼈于是派遣⼤使到天竺寻访佛法,天竺僧⼈迦叶摩腾跟随使前来洛阳,翻译了《四⼗⼆章经》⼀卷。

到了东汉末年时期,⼀些古印度和西域僧⼈来到汉地,以洛阳为中⼼,翻译出⼤量的佛教典籍。

⾃此,中国的佛经翻译⽇渐兴盛,所以翻译学界⼀般把这个时期视为考察起点。

但是这时的佛经翻译⼤多为个⼈⾏为,⽆组织性,因此⽂体杂乱。

这个时期佛经翻译的特⾊,主要有⼤⼩乘两系统:⼀是以安世⾼为代表的⼩乘禅学派;⼀是以⽀娄迦谶为代表的⼤乘般若学。

从东晋开始,佛经翻译逐渐受到国家的重视,因此开始出现⼤规模的翻译组织,佛经翻译开始蓬勃。

这时候翻译佛经的⼈⼤多来⾃印度,他们既通梵⽂,⼜懂汉⽂。

翻译出许多的佛经经典,主要有⼤⼩乘经论、密教经、律典等,涉及印度佛教各个流派。

这个时期佛经翻译的特点是传译较完备,译经师有系统地介绍佛经,确⽴翻译⽂体,翻译作品不求华美,但求切合原意,这是汉译佛经的发展期。

到了唐代,由于统治者⼗分重视佛经翻译活动,因此在⼈⼒财⼒⽅⾯给予了极⼤的⽀持。

特别在唐太宗时期,为⽞奘⼤师开设译经院,译经者达三千⼈之盛,这是中国译经的巅峰期,同时也是佛教的成熟期。

在这个时期译经师则以中国⾼僧主持译事,典型代表是⽞奘、义净,他们不但精通华⽂、梵⽂,佛学造诣更是博⼤精深,且以朝廷⼒量设置组织完备的译场,进⾏⼤规模的译经事业。

⼆、佛经翻译对我国翻译活动的影响 东汉⾄唐宋时期的佛经翻译,是中国翻译⽂学史上的第⼀次⾼潮,也是中国传统翻译理论的形成时期。

试论翻译目的论对中国佛经翻译的操纵

试论翻译目的论对中国佛经翻译的操纵

试论翻译目的论对中国佛经翻译的操纵史小平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湖南望城410200[摘要] 二十世纪70年代,德国翻译理论家弗密尔提出了翻译目的论,将翻译研究聚焦于翻译目的的选择上,认为翻译过程中使用的翻译的方法和策略是由翻译目的决定的。

本文试从中国佛经翻译入手,探讨目的论对翻译活动的影响。

关键词:翻译目的论;翻译策略;中国佛经翻译The Manipulation of Skopos Theory on the Buddhism Translation in ChinaSHI XiaopingHunan Information college, Wangcheng, Hunan 410200[Abstract] In 1970s Vermeer established skopos theory. As he maintains, translation process is determined by prospective skopos prescribed by the initiator but restrained by target text readers, their situation and the cultural background. This paper tries to explore the manipulation of skopos theory on the Buddhism translation in China [Key words] skopos theory; translation stradgedy; the Buddhism translation in China一、佛经翻译在中国的发展佛教作为一种异域文化成功地传入中国,在隋唐期间进入鼎盛时期。

其在中国的传播繁荣是在佛经翻译当中得以实现的。

佛经翻译是我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有计划、有组织的翻译活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要者哉!
昔传此时,有所不出,会将炎来,更从谘问受此 偈等,重得十三品。并校往故,有所增定,第其品目, 合为一部,三十九篇,大凡偈七百五十二章。庶有补 益,共广闻焉。
佛经翻译前期的特点:
翻译的主要力量是外籍僧人和华籍胡裔僧人,汉族知
识分子信徒为辅助力量。
翻译往往全凭口授,即由外僧背诵经文,一人译成汉
法句经序

昙钵偈者,众经之要义,昙之言法,钵者句也, 而《法句经》别有数部,有九百偈或七百偈,及五百 偈。偈者结语,犹诗颂也。是佛见事而作,非一时言, 各有本末,布在众经。 佛一切智,厥性大仁,愍伤天下,出兴于世。开 现道义,所以解人,凡十二部经总括其要。别有四部 阿含,至去世后,阿难所传。卷无大小,皆称「闻如 是处佛所」,究畅其说。是后五部沙门,各自钞采经 中四句六句之偈,比次其义,条别为品,于十二部经, 靡不斟酌,无所适名,故曰《法句》。夫诸经
公元四、五世纪之交是中国佛教发展中的重大转折时
期。这一转折的主要内容是中国佛教由外来佛教输入 、接受、扎根的阶段迈入独立发展的阶段,也可以说 是由主要是移植印度佛教进展到建设“中国化”佛教 的阶段。
释道安(314-385)
道安法师(西元312年 ̄西元385年)俗姓卫,常山扶
柳人(河北省正定南)人,其家族原来世代业儒。及 道安出世时,他幼年而孤,家道中落,为外兄孔氏所 收养,因而道安至十二岁时便出家,迈上了他奉献于 佛教事业的人生旅途。据《高僧传》卷五所载,道安 “神智聪敏,而形貌甚陋,不为师之所重”,因而在 他出家之后,“驱役田舍,至于三年”,而道安却“ 执勤就劳,曾无怨色,笃性精进,斋戒无阙”。此后 ,道安法师才敢向他的师傅提出阅经的要求,而道安 当年的读经,只能“赍经于田,因息就览”。
语,称为“传言”或“度语”,另一人或众人笔录成 汉文再进行修饰,称为“笔受”。
一般采用直译,一是因为译经僧侣对佛教经典态度虔
诚,唯恐违背经旨,二是由于翻译经验不足,同时又 缺乏语言学知识。
中期:东晋至南北朝(317-617)
佛经翻译的前期,译出的佛经数量上虽颇可观,但多
是零品断简,少有整部全品的。因之所译的经典,文 体既未能确立,内容亦不成系统。最早详细提出这一 问题,并从理论上加以探讨的是东晋•前秦高僧释道安 。“安为中国佛教界第一建设者,虽未尝自有所译述 ,然苻秦时代之译业,实由彼主持;苻坚之迎鸠摩罗 什,由安建议;四《阿含》、《阿毗昙》之创译,由 安组织;翻译文体,由安厘正,故安实译界之大恩人 也” 。(梁启超《翻译文学与佛典》)而译经事业真 正大规模的开始,乃在鸠摩罗什大师来华之后。
「佛言依其义不用饰,取其法不以严,其传经者,当
令易晓,勿失厥义,是则为善。」座中咸曰:「老子 称:『美言不信,信言不美。』仲尼亦云:『书不尽 言,言不尽意。』明圣人意,深邃无极。今传胡义, 实宜经达。」 是以自竭,受译人口,因循本旨,不加文饰。译 所不解,则阙不傅,故有脱失,多不出者。然此虽辞 朴而旨深,文约而义博,事钩众经,章有本故,句有 义说。其在天竺,始进业者,不学《法句》,谓之越 叙⒀。此乃始进者之鸿渐,深入者之奥藏也。可以启 蒙辩惑,诱人自立,学之功微而所苞者广,实可谓妙
“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道安为了使佛教在能够在兵荒马乱的年代里找到生存
空间,不得而已提出了依附人主来弘法的权宜之计, 这在道安当年应当纯属一种善巧方便。但这一主张的 提出,似乎也为后世的佛教确定了一个生存发展的原 则,在历史上多数时候,中国的佛教一直充当了统治 阶级上层建筑领域里的附庸品,这也不能不说是中国 佛教的一大悲哀。
“襄阳分众”
道安在去襄阳的路上(新野),曾经遣徒分化,加上
他住持襄阳以后的再次遣徒分化,便使他的法脉遍布 了大江南北。道安从师法竺佛图澄到襄阳避难,前后 历将近十七年,辗转流亡,备受战乱的艰辛。但道安 所到一处,总是以研习佛理、教授徒众为务,聚集在 他身边的弟子也日益增多,使他的声望逐渐地达到了 东晋佛教领袖的地位。道安当时名振天下,引起了前 秦苻坚的注意,378年,他派兵围攻襄阳,道安再次遣 徒分化,次年二月道安被俘,被送往长安。
佛经翻译的力量主要是两部分人:西方来中国的僧侣;
西行求经求法的中国僧侣。
前期:自东汉至西晋(148-316)
国人知有佛经,早在公元纪元之前(公元前2世纪)。
《魏书•释老志》载:“即开西域,遣张骞使大夏。还, 传其旁有身毒国,一名天竺,始闻有浮屠之教” 。东 汉永平10年(67年)孝明帝遣中郎将蔡愔、博士王遵 等18人出使天竺求法,路遇天竺沙门迦叶摩腾(摄摩腾) 和竺法兰,遂邀其东土弘法。后蔡愔一行与摄摩腾和 竺法兰以白马负经东还洛阳,立白马寺译经。中原建 佛寺始于此,佛经翻译亦始于此(《高僧传》称“汉 地有沙门之始也”。)。然我国最早的译经,相传为 摄摩腾译的《四十二章经》。
安世高
安息国(今波斯地)人,据说是安息国太子,自由刻
意好学,“外国典籍,莫不该贯”。继承王位后, “乃深悟苦、空,厌离名器”,于是出家修道,遍历 诸国。于汉桓帝建和二年(148年)来华,至洛阳, “至止未久,即通华言”,宣译众经,改梵本为汉语。 其后二十余年间,译出安息守意经等三十九部。高僧 传称其所译之经:‘义理明析,文字允正,辩而不华, 质而不野。’时值东汉末年,中原动荡不安,安世高 避祸江南,历经沙山、南昌、广州,最后卒于会稽 (绍兴)。
《吕氏春秋 •功名》提到“蛮夷反舌”。东汉高诱注:
“戎狄言语与中国相反,故曰反舌”。三国韦昭注: “舌人,能达异方之志,象胥之职也。
佛经翻译
我国的佛经翻译,从东汉桓帝末年安世高译经开始,
魏晋南北朝时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到唐代臻于极盛, 北宋已经式微,元以后则是尾声了。佛经的翻译,可 略分为三个时期;自东汉至西晋可称为前期;自东晋 至南北朝可称中期;自隋统一至唐中叶可称为后期。 宋元以降,虽亦偶有译者,然不过补苴而已。

道安在长安主要所从事的是译经事业,在佛典的翻译
道安在襄阳期间,还为僧团制定了戒规。据《高僧传
》所载,“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 、佛法宪章,条例为三:一曰行香、定座、上讲之法 ,二曰常日六时(晨朝、日中、日没、初夜、中夜、 后夜)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 下寺舍,遂则而从之。”(参见《高僧传》卷五《道 安传》)
为法言,《法句》者犹法言也。
近世葛氏传七百偈,偈义致深,译人出之,顿使 其浑漫。惟佛难值,其文难闻。又诸佛兴,皆在天竺, 天竺言语,与汉异音,云其书为天书,语为天语,名 物不同,传实不易。唯昔兰调、安侯世高、都尉、弗 调译胡为汉,审得其体,斯以难继。后之传者,虽不 能密,犹尚贵其实,粗得大趣。 始者,维祇难出自天竺,以黄武三年,来适武昌, 仆从受此五百偈本,请其同道竺将炎为译。将炎虽善 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语,或以义出 音,近于质直。仆初嫌其辞不雅,维祇难曰:
文质调和,畅达经意,使人易于理解,并努力把这种 观点运用于实践,开创了一代新的译风,深得好评。 但也有人对他的翻译提出批评,认为不尽符合原文。 黄武三年(224年),维袛难带来胡本《法句经》至武 昌,与竺将炎共译,其后支谦又从竺将炎重受《法句 经》,并重行校译。支谦批评竺将炎所译“其辞不 雅”,“虽善天竺语,未备晓汉,其所传言,或得胡 语,或以义出音,近于质直”,由此引起文、质两派 的争论。维袛难反驳说:
翻译史:佛经翻译
什么是翻译?
《周礼· 秋官》:“象胥,每翟上士一人,中士二人,
下士八人,徒十二人。”“象胥,掌蛮夷闽貉戎狄之 国使,掌传王之言而喻说焉,以和亲之。若以时入宾, 则协其礼与其言辞传之。”
《礼记· 王制》:
“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达其志,通其欲;
东方曰寄,南方曰象,西方曰狄鞮,北方曰译。” (唐朝)孔颖达 疏:“‘达其志,通其欲’者,谓帝王立 此传语之人,晓达五方之志,通达五方之欲,使相领 解。其通传东方之语官谓之曰寄,言传寄外内言语; 通传南方语官谓之曰象者,言放象外内之言。”“鞮, 知也,谓通传夷狄之语,与中国相知”。“译,陈也, 谓陈说外内之言”。
支娄迦谶是最早将大乘佛教传入中国的西域高僧。安
世高所译的佛经是小乘经典,而支娄迦谶所译的是对 中国后世影响最大的大乘佛经,后来“般若”学说不 但为统治者所接受,而且深入平民中间,成为汉晋南 北朝时的显学。
在前期译经事业中,除安、支二公外,尚有支谦及竺
法护者,贡献亦多,支谦本月支人,从支娄迦谶弟子 支亮受业,汉献帝末年,避乱入吴,孙权拜为博士, 自吴黄武初至建兴中,译出维摩,大般泥洹,法句等 经数十种,江左译经风气,实由谦启之。
长安弘法
《高僧传》载:苻坚在俘获了道安之后说:“朕以十
万之师取襄阳,唯得一人半”,“安公一人,习凿齿 半人”。苻坚将道安视为“神器”,安排他住持长安 五重寺,门下僧众达数千,从而得以大弘法教。后秦 建元二十一年(385年)二月八日,道安斋毕,“无疾 而卒”,走完了他献深佛教的人生最后历程。
支谦与文质之争
三国时期佛经翻译家。一名越,字恭明。月氏族后裔,
其祖先于东汉灵帝时入籍中国。他自幼学习中外典籍, 精通六种语言,曾受业于大乘学者支娄迦谶的弟子支 亮。后避乱迁东吴,拜为博士。其间,潜心翻译佛典, 深受吴主孙权的信任,曾辅佐太子登。太子逝世后, 隐居穹隆山,传60岁卒于山中。
支谦反对前人译经过于质朴而使义理隐晦难明,主张
当时佛教于东土鲜为人知,信者甚少,“大法初传,
未有归信。故蕴其深解,无所宣述”。而佛教史上最 早的译经事业,当以安世高,支娄迦谶来华为始。
“佛”是什么?
东汉《牟子理惑论》在解释佛时说:“佛者,谥号也。
犹名三皇神,五帝圣也。佛乃道德之元祖,神明之宗 绪。佛之言觉也,恍惚变化,分身散体,或存或亡, 能小能大,能圆能方,能老能少,能隐能彰,蹈火不 烧,履刃不伤,在污不染,在祸无殃,欲行则飞,生 则扬光,故号为佛也。”(牟子,东汉时期著名的佛学 家。三国初,牟子著《理惑论》成书,是中国第一部 佛学专著,用问答体解答人们对佛教的疑惑。20世纪 初,该书曾被翻译成法、日文,中外学者对此书给予 较高的评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