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中的波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热带平流层与对流层之间相互作用的研究进展
下层 相互作用 中扮演 什么 角色 ,平流层 过程是 否会调 整
E O的发生 、发展和演变 ,这些 问题都还没有 得到一致 NS
而令人信服的结论 。
另 一方 面 ,热 带 地 区是 平 流层 和 对 流层 物 质 交换 (T S E)的重要 区域 ,而穿越对流层顶 的物 质和能量 交换
文献标识码 :A Do:1 .9 9 .s. 0 .9 5 0 1 5o i 03 6 8i n1 44 6 . 1 . .0 s 0 2 O 中图分 类号:P 2 45
l 引
言
整个平 流层 而到达 中间层顶 , 在那里产生 中间层 的准两年 振荡1称为MQ O。尽管 目前我们对Q O的起源和物理机 9 ] B B
过程对对流层 的天气 、 气候 的影 响是很小 的。但是越来越
多的研究表 明 , 对流层 和平流层在动力 、物理 、化学过程
等多方面均存在着相互作 用和影响【 ] l。 墙 热带 地 区是 平流 层和对 流层相 互作用 的一个关 键 区 域 。热带对流层 内的对流 , 流层 ,进 而引起平 流层环 流的变
化 。热带平流层大气准 两年 振荡 ( O) QB 正是这种波流相 互作用 的结果 。 一些起 源于对流层的重力波甚至可 以穿透
是对流层 、 流层 相互作用的一种定量表述 。全球尺度上 平
收稿 日期 :2 1—72 ;修 订 日期 :2 1-31 000—8 0 10—6
.
气相互作用 年际尺度现象【l 1 ,已被认 为是气候年际变化
的最 强信 号 。 它不仅直接影 响热带气候变 化 , 而且可 以通 过大气遥相关 的方式影响 中、高纬度地 区的大气环 流[ 1 , 对全球气候异常产生重要影 响。一些 研究 表明 , 的火 山 大 喷发 导 致 的 大气 温 度变 化 以及 太 阳活动 的变化 均 会对 E O事件产生影 响【-2 NS 1 1 ;反过来 ,E O事件 也会对平 34 NS 流层 的大气过程如极涡 的强度 、 平流层爆发性增 温( S ) SW 过程造成显著 的影 响【 l 。但是 , NS E O事件在热带 大气上
《大气科学概论》大气湍流机理和复杂下垫面边界层结构研究
大气湍流机理和 复杂下垫面边界层结构研究
胡非
(大气边界层物理和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05 年 4 月 9 日
湍流是大气边界层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湍 流也是自然科学著名的难题之一,湍流研究具有 极大的理论意义和实际价值。
难点:能量级串和相干
结构。长期以来始终是国际 上湍流研究的前沿课题。
北面
城市化发展引起下垫面粗糙度和近地层 湍流特性变化(例:北京325米气象塔附近)
下垫面粗糙度: 1987年:0.6 m 1999年: 3.8 m 2002年: 4.3 m
常通量层厚度:
1987年:~ 50m 1999年: ~ 80m 2002年: ~ 100m
南面
2004.8.8 北京325米气象塔15米高度上测得
出“硬湍流”特性 3、实验证实了我们导出的湍流温度场
高阶结构函数理论公式
概念模型-康托集
325米气象塔三层湍流 观测资料计算结果
同步级串是一种自相似级串 !
我们曾经提出湍流温度场可能出现“硬湍流”,且满足自相 似性级串,由此导出了高阶结构函数的理论公式,但在当时 缺少实验证实。
Kolmogorov 1941:常能量耗散率模型 “2/3定律”
表2、大气湍流吸引子的关联维 u wT k q
黑河(白天) 3.95 4.10 2.26 3.30 - 黑河(晚上) 4.06 4.23 3.98 3.73 - 北京(白天) 3.43 4.13 4.30 4.53 7.03 北京(晚上) 3.63 4.43 4.17 3.64 7.11 美国(白天) 4.10 4.10 5.80 - - (k 代表湍流动能,其余符号为常用)
论文在物理学权威刊物 Phys. Rev.上 发表后,引起国际同行关注。
电磁波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电磁波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研究电磁波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研究引言:电磁波的传播特性及应用研究一直是物理学、通信工程和电磁学等领域的研究热点。
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电磁波的传播受到大气层的影响,具有一些独特的特性,因此在雷达、无线通信、天气预报等方面的应用都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系统地介绍电磁波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及其应用研究。
一、电磁波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的传播特性1. 大气介质特性对电磁波的传播影响大气介质对电磁波的传播起着重要作用。
大气中的水分子和氧分子对电磁波的吸收、散射和折射产生影响。
此外,大气介质的湿度、温度和密度对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也有影响。
2. 大气波导条件下的电磁波传播大气波导是指在大气中存在的具有传播特性的电磁波。
在大气波导条件下,电磁波的传播路径不仅限于直线传播,还涉及地球表面的反射和散射。
这种传播特性使得电磁波在雷达、通信系统等应用中有更优异的性能。
3. 引频雷达的工作原理引频雷达是一种利用大气波导进行远距离目标探测的工具。
它利用了由电离层和地球表面反射后的信号,实现对目标的探测和跟踪。
它的工作原理基于电磁波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的传播特性。
二、电磁波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的应用研究1. 引频雷达在大气科学中的应用引频雷达可以测量大气中的电离层、对流层和平流层等层结的高度、密度和变化情况。
通过对大气参数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天气现象和气候变化。
2. 电磁波在无线通信中的应用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电磁波的传播路径更加稳定,因此在无线通信中具有更远的传输距离和更好的可靠性。
这对于无线电视、移动通信和卫星通信等应用具有重要意义。
3. 电磁波在地球物理勘探中的应用通过电磁波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的传播特性,可以实现地球内部结构的勘探,如矿产资源、油气田的探测。
利用电磁波在大气波导中的传播特性,地球物理勘探的效率和精度都得到了提高。
结论:电磁波在大气波导环境中的传播特性独特而重要。
大气介质的特性对电磁波的传播起到重要影响,而大气波导条件下的电磁波传播使得雷达、通信和地球物理勘探等领域的应用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近10年晴空湍流的研究进展
近10年晴空湍流的研究进展周林;黄超凡【摘要】晴空湍流是威胁航空安全的一种极端危险性天气,因其不伴有明显的天气现象,机载雷达难以探测,故对飞行安全威胁巨大,因此对于晴空湍流的形成机制与预警预报的研究十分重要.从晴空湍流的形成机制、晴空湍流的观测手段和晴空湍流的预报方法3个方面,对近十年国内外有关研究进行归纳和综述.重点引述了惯性重力波在晴空湍流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多种新型观测手段为晴空湍流研究提供宝贵的实况资料、基于湍流指数集成算法的晴空湍流数值预报等重要进展.本文对晴空湍流未来的研究趋势进行展望.【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5(043)001【总页数】6页(P91-96)【关键词】晴空湍流;观测手段;预报方法;研究进展【作者】周林;黄超凡【作者单位】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210000;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海洋学院,南京210000【正文语种】中文众所周知,气象条件对于航空飞行有着重大影响。
随着航空业飞速发展,飞行安全的保障日益紧要。
研究表明,影响飞行安全的主要天气现象有:大风和低空风切变、低能见度、湍流和飞机积冰等[1-5]。
湍流能引起飞机颠簸,严重降低乘员舒适度,剧烈颠簸甚至造成乘员受伤、飞机失控坠毁等灾难。
在由天气状况不佳引起的飞行事故中,起因是大气湍流的超过半数,因此遭遇湍流是造成机上人员受伤的首要原因,并造成巨大经济损失[6-7]。
其中,由于晴空湍流并不伴有可见的天气现象且尺度较小,机载气象雷达等设备难以探测,故对飞行安全造成巨大威胁[8-9]。
2007年7月6日, 由悉尼飞往广州的CZ322航班, 在菲律宾南部海域上空巡航高度上突遇晴空湍流, 飞机急速上抛后又急速下降十几米, 维持时间20多秒。
机上有人员飞离座位, 头部撞上机舱顶, 20多名乘客及机组成员头部或颈部受伤[4]。
2013年5月26日,一架新加坡航空公司的空客A380飞机在巡航至安达曼海上的万米高空时毫无征兆地遭遇重度晴空湍流,飞行高度急坠30多米,造成多人严重受伤。
大气中的波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量, = p ' + 一oV U ~7
哆 称为EP -通量或E 通 - P
)
量 矢量 。由方 程 () 以看 出 , 量 散 度 (V. 3可 E P通
收 稿 日期 :20 -92 ;修订 日期 :2 0—31 060 —6 070 .6
基金 项 目:国家 自然科 学基 金项 目 ( 07 08) 4 75 5 ;广东 省 自然科 学基 金 ( 4 09 ) 带海 洋气象 科学研 究基 金共 同资 助 00 3 1 ;热 作者 简介 :何金 海 ,男 ,江 苏镇江 人 ,教授 ,研究 方 向 :季 风与 低频振 荡 。Emal  ̄ nw@j ilo c . i h h e s . m. : ma t n
『 xyz 0 『 dd= d
( 2 )
Eis n 等 于 16 l s ae 9 1年 首 先 建 立 了 Eise. l sn a P l 通 量( a m 简称 EP通 量 ) . 的概 念 , . 量 可 以表征 EP通 扰 动 纬 向 动量 和 扰 动 热量 的经 向输 送 。利 用 EP通 . 量 ,表 征 波 动 对 基 本 气 流 强 迫 作 用 的 纬 向平 均变 形 欧 拉方 程 可 以写 为
维普资讯
2
热
带
气
象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等熵位涡理论的应用及青藏高原影响
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研究进展:等熵位涡理论的应用及青藏高原影响任荣彩;吴国雄;CAI Ming;孙舒悦;刘新;李伟平【期刊名称】《气象学报》【年(卷),期】2014(000)005【摘要】This paper reviews recent progress in understanding isentropic potential vorticity (PV)dynamics during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tratosphere and troposphere,including the spatial and temporal propagation of circulation anomalies associated with the winter polar vortex oscillation and the mechanisms of stratosphere-troposphere coupling in the global mass circulation framework.The origins and mechanisms of interannual variability in the stratospheric circulation are also reviewed.Particular attention is paid to the rol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s a PV source (via its thermal forcing)in the global and East Asian atmos-pheric circulation.Diagnosis of meridional isentropic PV advection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 indicates that the distributions of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PV over the east flank of the Tibetan Plateau and East Asia favor a downward and southward isentropic transport of high PV from the stratosphere to the troposphere.This transport manifests the possible in-fluence of the Tibetan Plateau on the dynamic coupling between the stratosphere and troposphere during summer,and may pro-vide a new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the climatic effects of the Tibetan Plateau.%系统介绍了近年来应用等熵位涡理论研究平流层-对流层动力相互作用所发现的一些新的事实和机理,包括平流层冬季极涡振荡过程中平流层、对流层环流异常的时空传播特征,以及等熵质量理论框架下的平流层-对流层动力耦合机理,还介绍了影响平流层环流年际尺度异常的因子及影响过程。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范文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线性孤立波作为物理学和海洋工程领域的重要研究对象,具有广泛的科学和实际应用价值。
本文主要探讨了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的研究,分别是浅水孤立波和表面极地波。
本文首先介绍了孤立波的基本概念和特性,然后分别对这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进行了详细的研究和讨论。
二、浅水孤立波模型研究浅水孤立波是在水深较浅、波长较短、周期较短的海域或河道中产生的一种非线性波。
其特点为波峰陡峭,波谷平缓,且具有明显的非线性特征。
本文通过建立浅水孤立波的数学模型,对波的传播、变形和相互作用等过程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根据浅水波的物理特性,建立了浅水孤立波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通过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来描述波的传播过程,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海洋环境中波的传播特性。
其次,我们通过数值模拟的方法,对浅水孤立波的传播过程进行了模拟和分析。
结果表明,在浅水环境中,孤立波的传播速度会受到地形、风力等因素的影响,且在传播过程中会出现变形和相互作用等现象。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预测海洋环境中波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三、表面极地波模型研究表面极地波是一种在极地海洋环境中产生的特殊非线性孤立波。
由于极地海域的气候和环境特点,表面极地波具有较高的非线性和不稳定性。
本文通过建立表面极地波的数学模型,对其产生机制、传播特性和影响因素等进行了深入研究。
首先,我们根据极地海洋环境的物理特性,建立了表面极地波的数学模型。
该模型通过复杂的非线性偏微分方程来描述波的传播过程,能够较好地反映实际极地海洋环境中波的传播特性。
其次,我们分析了表面极地波的产生机制和传播特性。
研究结果表明,表面极地波的产生与极地海洋环境的温度、风速、气压等因素密切相关。
在传播过程中,表面极地波会受到海流、海冰等因素的影响,导致其传播速度和形态发生变化。
这些研究成果对于理解和预测极地海洋环境中波的传播具有重要意义。
四、结论本文对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进行了研究,包括浅水孤立波和表面极地波。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范文
《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篇一一、引言非线性孤立波作为物理学和海洋工程领域的研究热点,其在地球大气和海洋中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主要针对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展开研究,以期揭示其物理特性与形成机制,并为预测、控制和应用这些现象提供理论基础。
二、大气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一)Korteweg-de Vries(KdV)模型KdV模型是一种描述非线性偏微分方程的孤立波模型,在大气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部分通过引入风速、气压等影响因素,构建适用于大气的KdV模型。
通过数值模拟和实际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二)Burgers模型Burgers模型是一种描述一维非线性波传播的偏微分方程,在大气运动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本部分在考虑大气层内气流非均匀性、温度等因素的基础上,对Burgers模型进行改进,以期更准确地描述大气中孤立波的传播过程。
三、海洋中的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研究(一)Boussinesq模型Boussinesq模型是一种用于描述浅水波传播的偏微分方程,在海洋中具有广泛的应用。
本部分通过引入海流、海底地形等因素,构建适用于海洋环境的Boussinesq模型。
通过与实际观测数据的对比分析,验证了该模型在描述海洋中孤立波传播的准确性。
(二)海洋中孤立波的传播特性研究本部分通过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方法,探讨了海洋中孤立波的传播特性。
重点研究了不同条件下孤立波的形态、传播速度以及相互间的相互作用,为揭示其内在物理特性和机制提供了理论基础。
四、实验与数据分析为验证前述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本部分设计并开展了相关实验,收集了大量实际观测数据。
通过与模型的对比分析,发现所建立的模型能够较好地描述大气和海洋中孤立波的传播过程,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此外,还对实验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为进一步优化模型提供了依据。
五、结论与展望本文针对大气和海洋中两类非线性孤立波模型进行了深入研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
平流层_对流层相互作用的多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_研究进展
第32卷第4期2008年7月大 气 科 学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Vol 132 No 14J ul.2008吕达仁,陈泽宇,卞建春,等.平流层2对流层相互作用的多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研究进展.大气科学,2008,32(4):782~793L üDaren ,Chen Zeyu ,Bian Jianchun ,et al.Advances in researches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multi 2scale processes of interactions between the stratosphere and the troposphere and its relations with weather and climate.Chinese J ournal of A tmospheric Sciences (in Chinese ),2008,32(4):782~793收稿日期 2008203203,2008203217收修定稿资助项目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0333034、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创新重要方向项目KZCX22YW 2123作者简介 吕达仁,男,1940年出生,中国科学院院士,主要从事大气科学,日地物理等研究。
E 2mail :ludr @平流层2对流层相互作用的多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关系———研究进展吕达仁 陈泽宇 卞建春 陈洪滨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与全球环境探测实验室,北京 100029摘 要 在过去5年中,在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和中国科学院的项目支持下,针对以大气上下层相互作用中的多时空尺度过程特征及其与天气气候的关系为主要关注内容,开展了几个方面的研究。
本文介绍其中的一些主要进展与结果,包括:(1)平流层臭氧的探测与分析研究;(2)平流层2对流层质量交换(STM E )与对流层顶特征研究;(3)中层大气多尺度波动特征研究;(4)大气辐射传输和中层大气卫星临边遥感新方法研究。
《平流层- 对流层相互作用》课程建设思路与规划
《平流层- 对流层相互作用》课程建设思路与规划作者:郭栋,施春华,刘仁强,陈丹,胡定珠,胡景高,饶建来源:《教育教学论坛》 2017年第31期郭栋,施春华,刘仁强,陈丹,胡定珠,胡景高,饶建(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学院,南京210044)摘要: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一直是国际大气科学研究的前沿,而我国在该领域进展相对迟缓,且没有在高校开设相关的本科课程。
因此,开设“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课程迫在眉睫。
本文建议相关高校可以先开设“通识教育选修课”,接着开设“研究生选修课”,然后开设相关方向的“研究生必修课”和“本科生选修课”,最后根据需要再开设“双语课”。
此外还将课程内容和课时安排进行了规划。
关键词: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课程建设;思路;规划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31-0219-02一、引言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对于理解天气气候异常是非常重要的,其过程也极为复杂。
平流层和对流层通过辐射、动力、化学、微物理等多种过程相互耦合、相互影响。
很多平流层的观测现象如南极臭氧洞、青藏高原臭氧低谷、平流层爆发性增温和热带平流层准两年振荡等都受到对流层的影响,而平流层的动力、辐射和物质输送等过程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影响对流层的天气和气候。
该领域一直是国际大气科学研究的前沿,而我国在该领域的进展相对迟缓,亟需培养该领域的专业人才,进一步加强对该领域的科研和教育投入。
我国有许多高校都开办了大气科学专业,如北京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兰州大学等,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和成都信息工程大学更是将大气科学专业作为核心学科重点发展。
但是,令人遗憾的是,暂时还没有高校开设“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的本科课程。
因此,提出该课程设置的基本思路,规划课程授课内容和课时安排,对“平流层-对流层相互作用”方向在国内的发展和繁荣,提高大气科学类学生的专业素养,以及提升公众对天气气候变化的关注度与了解度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科学价值和现实意义。
波浪布拉格共振研究进展
波浪布拉格共振研究进展郑金海;余豪丰;陶爱峰;范骏;王懿【摘要】Bragg resonance phenomena, occurring as waves propagating from the sea to shallow water under particular topographic conditions, were studied to provide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sign of estuarine and coastal protection engineering and the forecast of morphodynamic evolution. The defin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of wave Bragg resonance as well as the significance of research are introduced, and the pros and cons of four approaches for study of the phenomena are reviewed, including field observation, theoretical analysis, numerical simulation, and experimental investigation. Major achievements regarding the types of wave Bragg resonance, the formulas of the low-order resonance reflection coefficient, and high-order resonance numerical simulation are summarized. Three important topics for further intensive study are proposed, including the negative drift of dominant frequency,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irregular wave Bragg resonance, and the generation mechanism of Bragg resonance under wave-current interactions.%为给河口海岸防护工程设计和地形演变预测提供科学依据,研究了波浪从外海向近岸传播过程中在一定地形条件下产生的布拉格共振现象。
(完整版)大气光学研究及其应用进展
一、中科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简介
国家863计划大气光学重点实验室 + 院大气成分与光学重点实验室
任务 + 学科
围绕大气成分光物理光化学特性、光辐射大气传输效应及对气候变化
和光电工程的影响、大气光学探测新方法新技术等科学技术问题开展基础 性、前瞻性、战略性研究
获取大气成分及其与光波相互作用规律性认识,发展大气成分及相关
将非相干宽带腔增强吸收光谱技术与积分球相结合,同时测 量气溶胶的消光和散射系数,获得了气溶胶单次反照率
二、 大气光学特性研究进展
2.1 大气成分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
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光谱测量系统
仪器性能指标:
➢ 工作波段:440-480nm;时间响应:< 30 s; ➢ 消光系数: 探测灵敏度:2 Mm-1; 测量误差:3.7%; ➢ 散射系数: 探测灵敏度:2 Mm-1; 测量误差:4.4%; ➢ 单次散射反照率: 测量误差:5.7%。
二、 大气光学特性研究进展
2.1 大气成分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
大气气溶胶物化特性研究平台
气溶胶飞行时间 质谱仪——实时、
在线、快速检测气溶胶 单个粒子的直径和化学 组分,可获得气溶胶粒 子的粒谱分布和化学组 分。
二、 大气光学特性研究进展
2.1 大气成分的光物理和光化学特性
精确测量气溶胶单次散射反照率对于大气辐射传输以及气溶 胶气候效应等研究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 大气光学特性研究进展
科研方向:大气光学特性
开展大气成分、大气湍流的光学特性以及云和天空背 景辐射特性等基础问题研究,获取其变化机理及特征 参数,为大气辐射传输、大气成分光学测量方法、大 气成分和气候变化模型等提供基础支撑
波流相互作用
波流相互作用波流相互作用是一种物理现象,描述了两个或多个波在空间中相遇并产生相互影响的过程。
波可以是电磁波、声波、水波等,在不同的介质中以不同的方式传播。
当不同波相遇时,它们的干涉、散射、衍射等现象会导致波的特性发生变化,从而产生波流相互作用。
波的干涉是波流相互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
当两个波相遇时,波的振幅、波长和频率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干涉现象。
干涉分为构建干涉和破坏干涉两种类型。
构建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的位相相同或相差整数倍波长时,波的振幅增强。
破坏干涉是指两个或多个波的位相相差半个波长或不同整数倍波长时,波的振幅减弱。
干涉现象可用于解释光的干涉条纹、声音的共鸣以及水波的波纹等现象。
衍射是另一种波流相互作用的重要现象。
当波通过一个开口或绕过一个障碍物时,波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弯曲和扩散,产生衍射现象。
衍射过程中,波的振幅和波长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波的方向发生偏离。
衍射现象可用于解释光的单缝和双缝衍射实验、声音在角落中传播以及水波经过狭缝后的扩散等现象。
散射是波流相互作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
当波遇到介质中的不均匀性或边界时,波的传播路径会发生变化,并在不同的方向上散射出去。
散射过程中,波的能量和方向会发生变化,从而导致波的强度和相位发生变化。
散射现象可用于解释光在大气中的散射、声音经过障碍物后的扩散以及水波在岸边反射的现象。
总之,波流相互作用是一种描述不同波相遇并产生相互影响的物理现象。
通过干涉、衍射和散射等现象,波的振幅、波长、频率、方向等特性会发生变化,从而产生丰富多样的波动现象。
波流相互作用不仅在日常生活中普遍存在,还在科学研究和工程应用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人类认识和利用波动现象提供了基础。
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研究
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研究我们日常生活中离不开电磁波的应用,无线通信、广播、电视、雷达等等都离不开电磁波的传播。
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一直是科学家们关注的热门研究领域。
本文将从电磁波的概念出发,介绍如何计算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路径损耗以及影响因素。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电磁波的基本概念。
电磁波是一种由电场和磁场相互耦合而成的波动现象。
电磁波既可以是微观粒子(光子)的传播方式,也可以是传播在媒介中的波动现象。
在大气中传播的电磁波属于后一种情况,我们主要探讨的是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
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路径损耗是电磁波传播过程中的一种能量损失。
它与频率、距离和地形等因素密切相关。
传播路径损耗的计算是衡量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衰减的重要指标,也是无线通信和雷达系统设计的重要参考依据。
为了准确地计算路径损耗,科学家们建立了各种数学模型和实验方法。
频率是影响电磁波在大气中传播特性的重要因素之一。
电磁波的频率越高,穿透大气的能力越强,路径损耗越小。
而低频电磁波受到大气吸收和散射的影响较大,路径损耗较高。
这也是为什么无线通信中使用的频率较高的微波信号能够传播更远。
距离也是影响电磁波传播路径损耗的关键因素。
一般而言,电磁波的功率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而减小。
这是由于电磁波在传播过程中发生了散射、衰减和吸收等现象。
科学家们通过实验和理论分析,建立了距离和路径损耗之间的数学模型,以方便工程师们在实际应用中进行计算和设计。
除了频率和距离,地形也会对电磁波的传播特性产生影响。
地球表面上的地形起伏、建筑物以及其他障碍物都会改变电磁波的传播路径,增加路径损耗。
这也是为什么无线信号在山区、城市等地区传播较差的原因之一。
科学家们通过对地形和路径损耗的关系进行研究,为无线通信系统的规划和优化提供了理论依据。
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特性研究既有理论研究,也有实验验证。
科学家们通过精确的测量和模拟,对电磁波在大气中的传播路径损耗进行了深入研究。
北半球环状模波流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进展
北半球环状模波流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进展梁苏洁;赵南【摘要】总结了国内外学者对于北半球环状模(NAM: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及其活动中心形成原因的研究成果.主要从NAM的天气、气候影响,波流相互作用原理对NAM形成的解释,NAM在北太平洋、北大西洋和北极3个区域活动中心的天气尺度波和行星尺度波活动等方面论述.NAM在对流层的变化与天气尺度波有关,北太平洋和北大西洋两个活动中心是天气尺度波活跃的区域,其峰值区表现为风暴轴,其中北大西洋天气尺度波破碎过程会使得NAM指数急剧变化.NAM在平流层的变化和准定常行星波关系密切,冬季准定常行星波会上传并与高纬平流层纬向流发生相互作用,从而引起北极极涡发生改变.准定常行星波将NAM 3个活动中心有机联系起来:对流层准定常行星波的纬向传播会影响北太平洋风暴轴的位置,而风暴轴的变化会影响下游北大西洋波破碎过程,同时准定常行星波的上传可以影响极涡活动.%The progresses in the studies in the recent years of NAM/AO (Northern Hemisphere Anuular Mode / Arctic Oscillation) are reviewed, with the emphases on the influences of the NAM/AO on weather and climate, the physical mechanisms of NAM/AO, the wave-flow interaction theory, and the baroclinic Rossby wave and quasi-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 activities on the NAM/AO' s three regional activity centers. During recent years, many studies show that tropospheric fluctuations of NAM/AO are associated with baroclinic waves, while fluctuations are associated with the quasi-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in the stratosphere. It is found that the regions where baroclinic wave activities are frequent are the Pacific and Atlantic in the Northern Hemisphere, and the peak valueareas are manifested as storm tracks. Besides, the wave breaking is the trigger of NAM/AO events in North Atlantic. On the other hand, the stratospheric zonal winds modify the upward-propagation of the troposphere-originated planetary waves, and then these waves refract, reflect and break, which thereby create fluctuations in the strength of the polar vortex in winter. The planetary waves link the NAM/AO's three regional activity centers: the horizontal propagation and dispersion of quasi-stationary waves are crucial for the Pacific storm tracks, and the latitudinal position of the Pacific storm track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for determining the phase of NAO; the propagation of quasi-stationary planetary waves into the stratosphere over high latitudes can alter the intensity of the polar vortex.【期刊名称】《气象科技》【年(卷),期】2011(039)006【总页数】8页(P753-760)【关键词】北半球环状模;北大西洋涛动;波破碎;风暴轴;极涡【作者】梁苏洁;赵南【作者单位】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灾害天气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北半球环状模(NAM:Northern Hemisphere Annular Mode)是北半球冬季行星尺度大气环流变率的首要模态,它与极端天气气候事件、阻塞和长期气候变化趋势都有密切相关,同时也与平流层及热带大气环流存在着相互联系。
我国大气电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我国大气电学研究的最新进展
郄秀书;朱江皖;底绍轩;骆烁名;黄子凡;刘冬霞;张鸿波;袁善锋;刘明远;孙竹玲;徐晨;孙春发;王东方;蒋如斌;杨静
【期刊名称】《大气科学》
【年(卷),期】2024(48)1
【摘要】大气电学主要研究地球大气和近地空间发生的电学过程及其机理和影响,其核心研究内容是雷电物理和雷暴电学。
自1980年代以来,中国大气电学研究不断取得新的进展,特别是近年来,得益于高时间分辨率雷电探测技术的进步,大气电学研究不仅在雷电物理学和雷暴云电荷结构方面取得了重要成果,也在雷电和雷暴对近地空间的影响、强对流天气的雷电特征、以及雷电资料同化和预警预报等方面取得了重要进展。
本文从六个方面对近五年来大气电学的主要研究进展进行回顾,包括高精度雷电探测和定位技术、雷电物理过程和机制、雷暴对中上层大气的影响、雷暴云电荷结构的观测和数值模拟、强对流天气的雷电特征与预报、雷电对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响应等,最后对大气电学未来发展进行展望。
【总页数】25页(P51-75)
【作者】郄秀书;朱江皖;底绍轩;骆烁名;黄子凡;刘冬霞;张鸿波;袁善锋;刘明远;孙竹玲;徐晨;孙春发;王东方;蒋如斌;杨静
【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中层大气和全球环境探测重点实验室(LAGEO);中国科学院大学地球与行星科学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401
【相关文献】
1.国外心电学研究最新进展之四
2.国外心电学研究最新进展之五
3.国外心电学研究最新进展之一
4.国外心电学研究最新进展之二
5.国外心电学研究最新进展之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08近几年中尺度动力学研究进展
320
大 气 科 学 Chinese Journal of Atmospheric Sciences
37 卷 Vol. 37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our understanding of the vortex, particularly the Tibetan Plateau Vortex (TPV), and tropical cyclones, which is of great importance in weather forecasting. The front is another key weather system in China. Advances in front research include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the generation and maintenance mechanism of the β mesoscale double rainbands in the Meiyu front and a proposal of the scalar frontogenesis function based on the generalized potential temperature, which makes the description of the front genesis process more closely related to the actual atmosphere. To address instability, we introduce a pseudo-momentum function based on the Energy–Casimir method and instability of transverse waves when the basic flow has linear or nonlinear shear. Moreover, the development of the Q-vector—from the geostrophic Q-vector to the ageostrophic moist Q-vector—and a new divergence function deduced by coupling of the geostrophic moist Q-vector and the vertical wind shear are introduced. Finally, we discuss the latest advances in two conservative quantities: potential temperature and potential vorticity. Keywords Mesoscale wave, Mesoscale vortex, Q-vector, Conservative quantity
MJO研究新进展
MJO研究新进展MJO研究新进展摘要:季风是东亚地区重要的气候特征,对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MJO(Madden-Julian Oscillation)是一种重要的大气环流模态,它在短期季节变化和中长期气候预测中具有重要作用。
本文将介绍MJO的基本特征、研究进展以及其与季风的关系。
一、MJO的基本特征MJO是一种环状的大气波动,表现为纬向运动的东西向传播。
研究表明,MJO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大约在30至60天之间变化。
其次,MJO表现为对流活动的增强和抑制的交替出现,对流活动增强时伴随着降水的增加,而抑制时则降水减少。
此外,MJO还表现为低层风场和上层风场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轮转涡”的特征。
二、MJO的研究进展1. MJO的观测研究通过卫星观测资料和气象站点观测资料,科学家们对MJO的空间分布和时间演变进行了深入研究。
他们发现MJO在太平洋、印度洋和大西洋等广泛地区都有出现,并且其活动范围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
此外,MJO还与地球表面的海温异常和海洋-大气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2. MJO的模拟研究目前,科学家们通过数值模式和耦合模式等方法对MJO进行了多方面的模拟研究。
模拟结果显示,大气湍流、热力学过程以及海洋和陆地等各种因素都对MJO的出现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其中,对流参数化方案在模拟MJO过程中起到了关键作用,但其模拟能力仍然有待提高。
3. MJO的动力学机制研究MJO的形成和发展涉及复杂的动力学过程。
研究表明,MJO的出现与大尺度环流和中尺度对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密切相关。
尤其是热带地区的年代际风场变化对MJO的活动具有重要影响。
此外,MJO与副热带高压和赤道Rossby波等环流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对其发展过程起到重要作用。
三、MJO与季风的关系MJO对季风的形成和变化起到重要作用。
研究表明,MJO活动区的降水和风场异常能够引起季风环流的急剧变化。
MJO的活动会导致短期季风降水的增加或减少,从而对农作物生长和农业生产产生重要影响。
北半球环状模波流相互作用动力学研究进展
位 相 阶段 的运 动是 不 同的 ] 。而 通过 调整 平流 层拉 格 朗 日均 值 环 流 , NAM/ AO 还 会 对 平 流 层 冬 季 臭 氧 浓 度产 生 影 响 , NAM/ AO 的增 长会 在 某 种 程 度 上 导致 臭 氧含 量 降 低 。近 几 十 年 来 , 季 NAM/ ] 冬
方 面 , 期对 N 以 AM 有 一 个 系 统 的认 识 。 1 N M A 的 提 出 及 其 天 气 、 候 意 义 A /O 气
有 半球 尺 度 。 因 此 在 最 近 的 一 些 文 章 中 , l c Wal e a
等 _ ] 为 将 这 种 模 态 命 名 为 NAM 更 恰 当 。 故 本 4认
波 破 碎 过 程会 使 得 NAM 指 数 急 剧 变 化 。NA 在 平 流层 的 变 化 和 准 定 常 行 星 波 关 系 密 切 , 季 准 定 常 行 星 波 会 M 冬 上传 并 与 高 纬 平 流 层 纬 向流 发 生 相 互 作 用 , 而 引 起 北 极 极 涡 发 生 改 变 。准 定 常 行 星 波 将 NA 3个 活 动 中 心 有 从 M
机 联 系起 来 : 流 层 准 定 常 行 星 波 的 纬 向传 播 会 影 响 北 太 平 洋 风 暴 轴 的 位 置 , 风 暴 轴 的 变 化 会 影 响 下 游 北 大 西 对 而
洋 波 破 碎 过 程 , 时准 定 常 行 星 波 的 上 传 可 以影 响 极 涡 活 动 。 同 关 键 词 北 半 球 环 状 模 北 大 西 洋 涛 动 波破 碎 风暴 轴 极 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 Andrews 等[16]推广的 E-P 通量中,主要适用 于正压并含有扰动的位移项 η’,不便于用资料直接
1期
何金海等:大气中的波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3
诊断。为此,Ran[21]、高守亭等[22-23]在研究高空波动 与高空急流的相互作用问题时,把 E-P 通量关系推广 到了斜压大气中,提出斜压大气广义 E-P 通量理论, 这避免了扰动位移出现,可直接用常规观测资料进行
扰动纬向动量和扰动热量的经向输送。利用 E-P 通
量,表征波动对基本气流强迫作用的纬向平均变形欧
拉方程可以写为
2 流对波及波对流的作用
∂u
− fv * =
1
K ∇ ⋅ F ep
(3)
∂t
ρ0
波流相互作用理论的研究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 面是关于能描述基本气流对波动强迫作用的“波作 用”(守恒)方程的研究,另一方面是波动对基本气
为是一种波能量)的局地集中和发散,从而导致瞬变
波的发展和衰减。对于边界上没有流入流出并且不考
虑源汇项的闭合系统,波作用是守恒的,即
d dt
∫∫∫
Ad
x
d
y
d
z
=
0
(2)
Eliassen 等[7]于 1961 年首先建立了 Eliassen-
Palm 通量(简称 E-P 通量)的概念,E-P 通量可以表征
的:“波作用”是一种(守恒)扰动量,在小振幅限
定下它是扰动振幅的二阶型或更高阶项。波作用方程
可以表示为
∂A
+
∇
⋅
K F
=
S
(1)
其中, A
∂t 称为波作用密度,
K F
称为波作用通量,S
代
表由湍流摩擦力和非绝热加热等强迫因子构成的源
汇项。由方程(1)可以看出,波作用通量
K F
的辐合和
辐散可以引起波作用密度 A (在某种条件下,可以认
第 24 卷 第 1 期 2008 年 02 月
热带气象学报
JOURNAL OF TROPICAL METEOROLOGY
Vol.24, No.1
Feb., 2008
文章编号:1004-4965(2008)01-0001-10
大气中的波流相互作用研究进展
何金海 1,胡亮 1,杨松 2
(1.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大气科学系,江苏 南京 210044; 2. School of Computational Sciences, George Mason University, Fairfax, Virginia 22030, USA)
这个问题可以避免,于是他给出了等熵坐标系中非地
转条件下的 E-P 通量关系,这个关系不限于小振幅、
定常态和绝热流。Tung 利用等熵坐标中原始方程研
究了纬向平均基本气流的非地转理论,给出了非地转
条件下等熵坐标中 E-P 通量假散度的定义,推导了 E-P 通 量 假 散 度 与纬向平均基本气流局地变化和 Ertel 位涡通量的关系,并讨论了 E-P 通量假散度的 参数化问题。利用 Tung[25]推导的等熵坐标系中非地 转 E-P 通量关系和等熵混合系数( K yy ),Yang 等[26] 对南北半球不同季节的平流层做了诊断分析,进行了 全 球 性 的 等 熵 坐 标 系 中 E-P 通 量 散 度 的 研 究 。 Andrews[27] 研 究 了 压 力 对 数 坐 标 系 和 等 熵 坐 标 系 中 几种不同形式的有限振幅波作用方程,包括欧拉形式
பைடு நூலகம்
12]。E-P 通量把波的输送性质与波的传播特性联系起
来,具有很多重要性质,例如,对于叠加在纬向基
本气流中的小振幅波动,E-P 通量表现为波作用方程
中的波作用通量;对于缓慢变化基本气流中的平面
波,在 WKB 近似下,E-P 通量的矢量方向与波动群
速度方向平行,代表波能量的传播方向;在准地转
近似下,E-P 通量散度与准地转位势涡度的经向通量
在大气科学研究中,常常需要把一个物理量分解 成基本态和被称为“波”或“涡动”的扰动态两部分。一 般情况下,人们通过对物理量进行时间平均、纬向平 均或平滑滤波而获得基本态,把物理量与基本态之间 的偏差作为扰动态。这种分解方法为人们研究问题带 来了极大的方便,但同时也产生了如何看待和处理基 本态与扰动态之间关系的各种问题。实际上,一个天 气系统的整体时空演变取决于大气基本态和扰动态 的各自发展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
σ ut
+ σ v *(uy
−
f
)
=
−[(σ v)′u′]y
+
[
p′M
′
x
]θ
− (σ ′u′)t
(6)
其中 σ = − ∂p 。 ∂θ
并讨论了等熵面与地面相交时 E-P 通量理论的
处理方法。Tung[25]认为在压力坐标系中,由于平均
非地转经向流(南北向)的存在,给用 E-P 通量散度
去诊断纬向平均流的加速带来困难,但在等熵坐标中
波作用密度和波作用通量的表达形式不是唯一 的。在过去几十年里,人们讨论了各种条件下不同形 式的波作用方程,并利用 E-P 通量和波作用方程来诊 断分析实际大气和模拟大气中瞬变波的传播和演变。 总的来说,E-P 通量关系(这里指的是纬向平均变形 欧拉方程(3))和波作用方程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 是适用于小振幅波动的 E-P 通量关系和波作用方程;
计算,这一理论科学地解释了高空急流有时出现的明 显加速增强现象,是波流相互作用理论应用研究历程 中的一次重要进展。Andrews[24]则把 EHM(Edmon, Hoskins and McIntyre,1980)导出的准地转近似下的 E-P 通量矢量推广到等熵坐标系中有限振幅的 E-P 通 量矢量,得到等熵坐标系中纬向平均变形欧拉方程
对于瞬变波同纬向平均流作用的研究,本文把它 们主要归纳为以下几点。
3.1 对 E-P 通量使用条件的进一步研究
Eliassen 等[7]为波流相互作用的研究做出了卓越 贡献,他们在研究两维、定常和小振幅的山地重力波 能量输送时,开创性地提出了波能垂直传播理论,即 可以诊断分析扰动对纬向平均基本气流强迫作用的 E-P 通量理论。自从引入 E-P 通量后,吸引了更多的 学者关注并从事波与流相互作用的研究。Andrews 等 [16]首先推广了 E-P 通量理论,在纬向平均变形欧拉 方程中定义了剩余环流分量( v * 和 w* ),把瞬变波 的热量通量引入动量方程。后来,Andrews 等[17]再次 把 E-P 通量关系扩展到有限振幅的扰动,他们使用广 义的拉格朗日平均,得到了有限振幅的非加速原理。 总的说来,E-P 通量关系被扩展成两种类别,其一是 适用于小振幅的波动,但含有非守恒效应的广义 E-P 通量关系;其二是适用于有限振幅的 E-P 通量关系。
ρ0 ∂t
这是基本态与扰动态之间最直接的联系。
由式(5)可见,对整体大气而言,通过波动的动
量和热量输送,发展的波动( ∂A > 0 )将削弱纬向平均 ∂t
基本气流( ∂u < 0 ),波动吸收纬向平均基本气流的能 ∂t
量;衰减的波动( ∂A < 0 )将增强基本气流( ∂u > 0 ),
∂t
∂t
波动的能量转换为纬向平均基本气流的能量。因此,
中 Eulerian 形式的有限振幅波作用守恒方程。他们的
研 究 指 出 , 根 据 Arnol’d 方 法 , 选 取 适 当 形 式 的
Casimir 函数不变量,使之与定常基本态之间存在一
定的约束关系,可以得到有限振幅伪能量波作用守恒
方程。这种伪能量也称为准能量,是一种二次扰动量,
其中,“ ”代表纬向平均,v * 称为经向剩余环流分量,
K F ep
K = −ρ0u′v′ j +
f ρ0 N2
K v′Φ′z k
称为 E-P 通量或 E-P 通量矢 K
量。由方程(3)可以看出,E-P 通量散度( ∇ ⋅ F ep )反
收稿日期:2006-09-26;修订日期:2007-03-1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775058);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0400391);热带海洋气象科学研究基金共同资助 作者简介:何金海,男,江苏镇江人,教授,研究方向:季风与低频振荡。E-mail: hejhnew@
另一类是适用于有限振幅波动的 E-P 通量关系和波 作用方程。
3 瞬变波同纬向平均流作用的研究 进展
大气中波与流的相互作用是大气动力学重要课 题之一。Rossby[13]首先讨论了纬向平均流同驻波之间 的关系,指出在弱的纬向平均流时期,半永久性阿留 申(Aleutian)低压趋于向西飘移,反之亦然。Rossby 等[14]又研究了与波流作用有关的指数循环。Charney 等[15]研究低层行星尺度的扰动向高层传播时,提出 非加速原理。
释:当层结参数 s 充分小时,E-P 通量散度主要引起
剩余环流的响应;当层结参数 s 充分大时,E-P 通量
散度主要引起纬向平均基本气流的加速与减速。
3.2 关于波作用方程的研究
Mcintyre 等[29]利用 Arnol’d(1966)的 Energy-
Casimir 方法研究了准地转近似下稳定层结基本气流
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