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录片《超级工程》特点分析
纪录片《超级工程》的结构分析
何 的迫切 要求” ② 。 换 言之 , 所谓 悬念 引领
观 众 对影 片 的好 奇 心 理 及 收 视 兴 趣 ” ③ 。 对
苛刻要求也前所 未有 。 所有 这些努力都是 为 了完成一个几代人 的梦 想。 而这仅 仅是
刚 刚开 始 。
式结构 “ 就是希求通过悬念的设置来激 发 众 现实 生活 的相关性 和受众 对该 问题 的 浅层 知晓程度 。 《 超级工程 》 以我国著名
录片一样 , 这 是纪 录片 《 超级 工程 》 悬念
结 构 的优 势 。 在 内容 上 , 极强 的专业性 赋 予 了这类 纪录片丰富的悬念设置资源 。 其次 , 悬 念设置 的联结 点 。 若是 以受 的领域设置悬念也会使受众望而却 步。 因 为“ 框架理论认 为受众用 已有 的 ‘ 框架 ’ 或 ‘ 图式 ’ 来 理解新 的信息 , 并将其 与已
纪 录片 的叙 事结 构是体 现纪 录片 呈
现力 的重要一环 。对于专业性强的工程 、 科学类纪 录片而言 , 好 的结构方式 能够 使 大众领略科学技术 的魅 力 , 使影像 以更 富
逻 辑 性 、更 引人 人 胜 的 方 式 呈 现 给 观 众 。
首先 ,悬 念设 置的基 点——信 息差 距 。“ 2 0世 纪 9 0年代 中期 ,心理学 家乔 治・ 罗文斯 泰恩在对众多好奇心研究 的心 理学理论总结分析 的基础上 , 提 出了信息 差距理论 。 信 息差距 理论认 为 , 在某 一特 定 领域 , 信息 差距会 引发好 奇心 , 好 奇心 是 个体渴望 弥补信息差距 的反映” ④ 。 悬 念 的设 置以信息差距为基点 , 如 同科学纪
的五大建筑为主要 内容 , 受众 普遍具有对 影 片题 材的浅层 了解 , 易于形 成知识的联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好莱坞式的叙事结构,一般具有以下特征,首先 是顺时性叙事为主导。在戏剧式结构里,为了吸引观
众的注意力,必须营造步步逼近的故事情节,这就需 要影片的结构要以顺时性为主导,严格按照时空顺序 来组织安排故事情节。
在 《超级工程》 第三季“食物供应”一集中,为 了在暴雨前收割完所有的粮食,工作人员夜以继日地 在田地里工作,最终圆满完成了任务。这个事件就是 以顺时性叙事为主导,首先遇到了一个矛盾,即暴风 雨两天后 来 临, 粮 食 必 须 在 暴 风 雨 来 临 之 前 收 割 完 毕,然后是解决问题,组长调用了多台机器,夜以继 日地工作,最后是结局,终于在暴雨来临之前完成了 任务。观众在观看的过程中,会被事件里紧张的气氛 所感染,当终于圆满完成任务时,电视机前的观众也 不免快心一笑。由此可说明,顺时性的叙事结构有利 于观众对于整个事件的理解与接受,更容易感染观众 的情感。
三、《超级工程》 的影像叙事结构与策略
直到 2012年 《超级工程》 的播出,中国的科学 纪录片才在国际市场上引起广泛关注,作为工程类的 类型化纪录片,它是中国科学纪录片走向国际的重要 一步 。 [3] 《超级工程》 是央视全力打造的一部大型工 程类纪录片。该纪录片每季有 5集,每一集都介绍了 中国科技领域的超级工程,从 2012年开始,到 2017 年已经播出了 3季。播出期间 《超级工程》 达到了综 合频道该时段近半年来的收视高点,引发了全社会广
收稿日期:2019-05-22 作者简介:郭瑞瑞,女,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广播电视艺术学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影视理论研究。
103
今传媒 2019年第 10期
广播影视评论
泛的关注和讨论,甚至形成了现象级,豆瓣评分8.9, 可见观众对这部纪录片的喜爱度与欢迎度。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
《超级工程》第三季观后感
《超级工程》第三季是一部非常令人惊叹和令人兴奋的纪录片。
本季继续展示了世界
各地一些令人难以置信的工程项目,从高速公路到大桥再到高楼大厦,每一集都让人
震撼不已。
首先,我要说的是该系列纪录片的制作质量非常高。
无论是摄影技术还是剪辑手法,
都非常出色。
全剧的画面非常清晰,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了工程的宏伟和壮观。
另外,纪录片的配乐也非常动人,为整个剧集增添了一种神秘感和紧张感。
第三季继续展示了一些全球范围内的令人难以置信的工程项目。
其中一集讲述了迪拜
的世界最高塔——哈利法塔。
通过该集,观众可以了解到建造这座摩天大楼所需的巨
大工程和创意。
此外,还有一集讲述了中国的杭州湾大桥,这座桥横跨了整个杭州湾,连接了两个城市。
这个项目之大,让人难以置信。
值得一提的是,纪录片中也展示了工程建设背后的困难和挑战。
无论是天气条件的不
利影响还是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难题,每个工程项目都经历了许多困难和挑战。
然而,
工程师们总是能够找到创造性的解决方案,将工程成功地完成。
总的来说,《超级工程》第三季是一部非常有教育意义和娱乐性的纪录片。
通过观看
这部纪录片,我们不仅可以了解到世界上一些令人惊叹的工程项目,还能够深入了解
到工程建设背后的困难和挑战。
这部纪录片不仅让人兴奋和惊叹,还让观众对工程建
设有了更深入的认识和了解。
我期待着下一季的发布,希望能够继续看到更多令人难
以置信的工程项目。
《超级工程》观后感
《超级工程》观后感自公元前3000年的埃及金字塔,到现代日本的关东大地震防护工程,人类工程史上不断诞生着伟大的超级工程。
电视纪录片《超级工程》以生动的视听效果,展示了人类历史上的多个超级工程,给人们带来了深刻的启示和思考。
整部电视纪录片分为四个部分:浩瀚宇宙中的天体工程、地球上的生命工程、交通运输工程和城市工程。
其中每个部分又包含多个小节,以3D的动画、实景拍摄和详尽的文字解说,展现了人类所能够完成的前所未有的、高度超出日常生活的工程。
在天体工程篇章中,观众了解到太阳帆、空间电梯等极具前瞻性的物理工程,以及追踪陨石等天文突发事件的工程。
生命工程篇章介绍了新加坡水源工程、安徽黄山山体抢险等工程,让观众领略了人类为生命资本所做出的努力。
交通运输工程带着观众体验了跨海大桥、蒸汽火车、日本新干线、尤伯杯等标志性的交通工程。
最后的城市工程篇章则介绍了各种创意的城市规划,包括荷兰的扬基岛、东京的铁路地下城等。
《超级工程》的精彩不仅在于展示了工程,更在于对于当代社会发展中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思考。
例如,新加坡水源工程告诉我们,环境保护和对于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是我们未来的发展方向。
这里插一句小剧透,在播放新加坡水源工程的时候,特意选择了一位满头白发、几乎年近九旬的工程师作为主讲人,是在给人们传达什么样的信息呢?答案就在此处,由于节约篇幅不在多做解释。
作为一部纪录片,本片并不是非常严肃,而是注重展示工程本身的美和工程人员的精神风貌。
从整部电视纪录片的画面、音乐、导演手法和文字解说等各个方面,都能够清晰地体现出这一点。
例如,追踪陨石的部分,使用了各种画面特效来展示陨石的轨迹,让观众大饱眼福的同时也对工程人员的精湛技艺赞叹不已。
再例如关于大坝的部分,刻画水流和坝体的画面特效,让人们感受到大坝建设过程的艰辛和努力。
总体而言,纪录片的制作手法非常出色,配合生动的文字解说,让整个观影过程沉浸在超级工程的壮美和工程人员的精神气质之中。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是一部以展现世界各地超级工程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对这些工程的叙述和展示,呈现出了世界各地人类在科技和工程领域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在叙事上,《超级工程》具有许多独特的特征,包括叙述角度的多样性、目标受众的广泛性、情节结构的紧凑性、叙事语言的科学性等,这些特征使得该纪录片在观众中获得了极高的好评和关注度。
下面,笔者将从这些不同的角度,对《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进行浅析。
值得关注的是《超级工程》在叙述角度上的多样性。
该纪录片不仅对工程本身的技术、构造、建设等细节进行了深入的解说,还通过讲述其中的故事和背后的人物,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生动和具有情感上的共鸣。
讲述一座大桥的建设过程时,片中不仅展示了大桥的设计和建设过程,还围绕着工程师、工人和相关专家的故事展开,使得观众能够更加深入地了解工程的背后故事和人们的辛勤付出。
这种细致入微的叙述角度,不仅使得观众对工程本身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还让他们对工程背后的人和事产生了更多的兴趣和情感上的共鸣。
这部纪录片的目标受众非常广泛。
《超级工程》并不仅仅是为了工程师和相关专业人士而制作的,而是致力于将这些复杂的工程知识和信息传递给更广大的观众。
在叙事过程中,尽管涉及到了许多专业性的知识和技术,但是通过简单易懂的语言和生动有趣的叙述方式,使得观众无论是专业人士还是普通观众,都能够轻松理解和接受。
这种广泛性的叙事特征,使得该纪录片能够深入人心、影响更多的观众,让他们对科学和工程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超级工程》在情节结构上也具有其独特之处。
整个纪录片的情节结构设计非常紧凑,通过对整个工程的起源、设计、建设、完工和运行过程的讲述,使得整个叙事过程连贯而有条理。
为了提高叙述的紧凑性和吸引力,片中还运用了许多悬念和反转的手法,使得观众在观影过程中产生更多的猎奇和期待,增加了整个叙事过程的趣味性和观赏性。
这种情节结构的设计,不仅使得整个纪录片具有更好的观赏性,还让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其中的知识和信息。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是一部以现实生活中大型工程建设为主题的纪录片,通过对世界各地一些具有代表性的超级工程进行深入的拍摄和记录,展现了人类在工程领域的巨大成就和技术突破。
《超级工程》在叙事手法上有着独特的特征,本文将对其叙事特征进行浅析。
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在叙事上追求真实性和客观性。
纪录片一般都是以客观、真实地记录现实生活中的一系列事件为主要目的的,而《超级工程》更是以展现人类工程建设的真实面貌为宗旨。
在叙事中,纪录片通过生动的画面和详实的数据资料来呈现工程建设的全过程,以此来展现工程建设的规模、技术和影响。
观众在观看这部纪录片时,通过镜头可以深入了解到各种工程背后的科学技术和劳动成果,唤起了观众对于科技和人力劳动的尊重和敬意。
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具有很强的故事性。
纪录片的叙事方式以环绕一个个具体的工程项目展开,通过对工程背后的故事、设计构想、技术挑战、人员合作和社会影响等方面的叙述,把工程建设的故事情节和发展脉络展现给观众。
在叙事过程中,纪录片充分挖掘出工程建设的戏剧性和情感性,让观众在了解工程建设的同时也能够感同身受其中的种种困难挑战,产生共鸣。
在《超级工程》中,对中国南水北调工程的记录展现了工程建设中的水利工程技术突破和艰苦劳动,以及工程带来的社会效益和人民生活改善的故事情节,这些故事情节的展现,让观众对于工程建设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和感受。
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在叙事艺术上有很高的技术水准。
纪录片在叙事手法上运用了大量的科技手段,在画面构图、音效处理、剪辑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精心制作,使得整个叙事更加生动、形象、有力。
在节目对世界最长的跨海大桥“港珠澳大桥”的记录中,通过高空俯瞰、水下摄像等特殊的摄影手段来展现大桥的设计、建设和通过过程,全方位地展示了大桥的壮观和美丽。
这些技术手段的运用,让观众在观看纪录片的过程中得到了视觉上的享受,生动的画面更加深入人心。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中国正逐渐建立起一种新的形象。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可以解读出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这部纪录片展现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的巨大实力。
中国在高速铁路、大桥、地铁等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些超级工程不仅令人印象深刻,也凸显了中国的工程能力和技术实力。
这些工程项目象征着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国家实力,成为中国新形象的重要符号。
这部纪录片强调了中国文化对超级工程的影响。
片中,展示了中国传统文化元素在这些工程项目中的运用,如中国特色的建筑风格、传统雕塑艺术等。
这不仅展示了中国文化的多样性和魅力,也体现了中国文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重要性。
通过融入传统文化元素,中国在超级工程中塑造了独特的形象,彰显了中国自身的文化底蕴和独特性。
这部纪录片也强调了中国在环保领域的努力。
报道中提到了很多工程项目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注重保护环境、节能减排。
这体现了中国对可持续发展的关注和承诺,也展示了中国在环保技术和实践方面的进步。
这种环保意识的倡导与实践进一步增强了中国新形象的符号价值。
纪录片《超级工程》展现了中国新形象的多个符号。
这些符号包括基础设施建设的巨大实力、全球合作的领导地位、传统文化的运用以及环保意识的承诺。
这些符号共同描绘了一个现代、开放、负责任、注重可持续发展的中国形象,为国际社会呈现出一个全新的中国形象。
《超级工程》的观后感
《超级工程》的观后感《超级工程》是一部集合了科技、建筑、团队合作等多方面素材的纪录片。
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大型工程项目,让观众了解到了人类在技术方面的巨大进步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人类拓展未来的决心。
首先,纪录片中展示的众多大型工程项目让我感叹人类的技术和创造力。
比如,片中展示的世界最长的海底隧道——日本本州深海道,其设计和建造都十分复杂。
这个隧道连接了日本本州和北海道,克服了很多困难如海底地殷复杂的地质构造、深海水下的施工环境等,最终成功建造出了这一世界级工程。
这令我感叹技术的进步和人类智慧的巨大潜力。
此外,片中还展示了很多类似的大型工程项目,如高速公路、桥梁、大坝、地铁等。
通过展示这些项目的设计、建造和运营,观众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到这些工程背后的技术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例如,为了建设跨越宽度巨大的桥梁,工程团队需要根据实际地理条件和气象环境进行精确的测量和预测,并根据这些数据运用先进的建筑材料和工艺来制造桥梁。
这需要对技术和团队合作的高度要求,而这些团队的合作又因为工程的复杂性而变得尤为重要。
最后,这部纪录片也提醒我们,在科技的进步和建筑工程的伟大背后,团队合作的精神至关重要。
每一个大型工程项目背后都有一个庞大的团队,这些团队成员各自担负着不同的责任,共同为了一个共同目标而努力。
比如,为了建设海底隧道,团队成员需要有地质学家、建筑工程师、设计师、施工人员等各种不同技能的人才,他们要紧密合作,互相沟通,协调各种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保证工程的顺利进行和最终的圆满完成。
总而言之,《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科技的力量和人类拓展未来的决心。
通过展示世界各地的大型工程项目,观众可以了解到科技的巨大进步和团队合作的重要性。
这部纪录片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对科技和团队合作有了更深入的认识。
同时,它也让我明白到只有通过科技的进步和团队的合作,人类才能不断地开创出更多的可能性,并为建设伟大的未来付出努力。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看笔记
超级工程纪录片观看笔记超级工程纪录片观看笔记1看完《超级工程》,我的内心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我看到了铁路人的努力,我感受到了国家正在日渐强大的实力,我被祖国深深的感动了。
作为一个铁路新人,赶在时代发展的潮流中,我是幸运的,相信日后我不仅能见证祖国铁路的发展,也会为高速铁路事业做出自己的贡献。
纪录片从小到大,既给我们见识了工程背后一线职工的努力,又展现了那些伟大工程的建造。
春节,这个传统的节日,不仅是对我们每家每户,还更是对铁路行业有特别的意义。
在40天内,将会发生30多亿人次的人口流动,这个星球每年最大的人口迁徙,相当于要把这个星球近一半的人口都运输一次,这是对一个国家交通运输能力最为严苛的终极考验。
而高铁列车,由于更快的速度,更高的效率和更大规模的运营,已经成为了客运的绝对主力,以占铁路总量六分之一的里程,承担了超过百分之六十的运量。
所以,高铁的飞速发展可以预见,这是便民之路,也是强国之路。
但是,高速铁路的发展背后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困难。
由于高速运行,高铁就相当于一个地面飞行的机舱,但它所面对的环境,比天空还要更为复杂。
首先钢轨要必须平整,当列车高速行驶时,如果轨道上有两根头发丝直径的凸起,轨道和车轮产生的冲击力能达到7吨,这个力量对高速行驶的列车绝对是灾难。
此外还需无缝连接。
大家都知道我们做普通火车会有“咯噔咯噔”的声音,那是钢轨的连接处有缝隙造成的,而这个缝隙对于高铁来说是致命的。
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我们中国工程师靠自己的努力,拿出了一套无缝钢轨的生产和焊接技术。
再有,铁路需要跨过我国水网,路网,跨越既有的京沪铁路······。
在如此复杂的环境下要让铁路尽可能笔直,又要保证地基的稳固,我们中国工程师又拿出了500吨的自动架桥机方案。
此前我一直不知道那些钢轨是如何铺就而成,特别是架在桥上的线路,通过这个片子是涨知识了,也让我由衷钦佩中国铁路人的伟大,看的我也想成为一个技术师,去为祖国添砖加瓦。
超级工程第一季观后感
超级工程第一季观后感
《超级工程第一季》是一部记录世界各国大型工程施工的纪录片。
我在第一季中看到的非凡的视觉效果令人叹为观止,对那些负责施工的人们进行的艰难劳动给了我深刻的印象。
首先,该剧记录了众多重大工程施工的情况,包括游客、工程师、技术人员、研究人员等,他们一起努力,共同完成不可思议的工程。
剧中记录的工程多种多样,不同施工中遇到的困难也十分不同,完成每一项工程都需要贯彻科学认证,并面临各种技术挑战,使人不禁佩服其勇敢无畏的精神。
此外,剧中的视觉效果也令人惊叹。
从巨大的桥梁施工到海底隧道的建设,精彩的画面让观众可以观摩到每一次施工中的经典场景,可以体会到那些人们的艰苦付出。
其中,“均衡塔之后”更是一个壮
观的场景,观众可以看到大片景色变化,深刻地感受到施工前后的巨大变化。
最后,《超级工程第一季》记录了工程施工带来的发展,同时也
提醒我们,无论是建设新的基础设施,还是维护社会文明秩序,都需要我们的贡献。
总的来说,《超级工程第一季》是一部富有启发性的纪录片,不
仅让我们认识到巨大的工程给社会带来的积极影响,而且让我们看到负责施工的人们致力于完成任务的艰苦努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让人受益匪浅。
- 1 -。
浅析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结构和影像风格
浅析央视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结构和影像风格【摘要】纪录片的叙事结构是画面呈现方式的关键环节和传播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
在《舌尖上的中国》之后,我国又重磅打造了工程类纪录片《超级工程》。
它不仅有炫目的视觉效果,其叙事结构更使绚丽的画面具有了思想灵魂。
打破了中国缺少被世界所瞩目的工程类纪录片的瓶颈,树立了国产纪录片的一个风向标。
【关键词】叙事结构;影像风格;剪辑模式2012年4月,央视纪录频道亮相法国戛纳电影节,在频道众多强势推介的原创纪录片中,展示当下中国工业成就的《超级工程》以国际化的选题、国际化的表达和国际化的品质脱颖而出,它的英文版预告片在电影节官方网站的点击率一直居高不下,其参展问询量甚至超越了早已风靡一时的《舌尖上的中国》,备受海外片商关注。
《超级工程》全片以故事的戏剧化讲述为主线,在镜头语言上进行了超越常规的探索性实践,创造出新颖灵动且震撼人心的观赏效果,最终实现了独树一帜的鲜明影像风格,为尚在艺术与市场的艰难抉择中蹒跚前行的国产纪录片树立了一个风向标,从而被誉为具有“国际范儿”的国产纪录片。
科技工程类纪录片《超级工程》的题材选择从主旋律纪录片惯常关注的历史往事中走出,以其酣畅淋漓的节奏,高密集的信息量,摆脱了工程题材给人机械、繁复、枯燥的印象,力图展现时代浪潮中最振奋人心的科技成果,真正做到了与国际接轨,突破了以往中国虽然不缺享誉全球的一流工程,却缺少被世界所瞩目的工程类纪录片的瓶颈。
一、《超级工程》在剪辑模式上的突破和创新长期以来,我国工程类纪录片热门题材的摄制者大多来自海外。
海外纪录片大鳄不远万里将目光投向中国的本土工程,从破土动工开始一路跟拍,将我国最新、最热的建设成就纷纷纳入镜头之下,而中国纪录片创作者近水楼台,却一再缺位本土工程的摄制,不失为一大遗憾。
《超级工程》的创作者改变了这一历史,他们精心筛选了时下最具代表性的国家大型工程,最终将镜头聚焦到规模宏大壮观、科技含量顶尖、建造水平一流的五个重大工程项目,分别为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超级LNG船,客观记录了它们从蓝图一步一步走向现实的建设过程,极大地满足了观众的好奇心。
纪录片《超级工程》的故事化表现解读
纪录片《超级工程》的故事化表现解读作者:刘德宣杨晓红来源:《声屏世界》 2019年第2期刘德宣杨晓红摘要:《超级工程》是一部记录大型建筑工程建设过程的纪录片,纪录片的拍摄采取了故事化的拍摄手法,通过设置悬念来讲述工程建设的整个过程。
除了工程的建设之外,该片还通过情节的发展讲述相关人群的故事,让本身枯燥无味的工程建设变得更加有故事看点,丰富了纪录片的可看性。
关键词:《超级工程》悬念情节故事化《超级工程》这部纪录片主要讲述了国内最顶尖的五个大型建筑工程,分别为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一方面从多个角度向观众解读了这些巨型工程的科技含量和宏伟的面貌,另一方面也通过背后工程的建设,让观众了解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人员面临的各种各样的挑战和难关。
和过去纪录片一般都是拍摄动物或者是人物等动态且具有生命力的对象不同,这部纪录片选择了静态的建筑为对象,如果没有一个好的表现形式就难以吸引观众。
《超级工程》巧妙地利用悬疑等故事化的叙事方法,将枯燥无味的工程类纪录片以一个全新的形式呈现给观众,在工程类纪录片中取得了重大突破。
利用悬念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悬念设置。
悬念设置就是基于观众的好奇心,制造一种信息上的差距,从而引起人们的好奇。
设置悬念,然后对故事进行叙述和展开,这是《超级工程》叙事最显著的特点之一,而这部纪录片本身存在的专业知识就是制造信息差最好的资源和载体。
当然悬念的设置不能过于复杂和深奥,如果是观众完全不了解的领域,就会让他们望而却步。
因此要在观众感兴趣的方面进行挖掘,找到一个最合适的知识点,然后设置悬念。
《超级工程》将悬念和大众生活结合起来,用一些观众知晓但又不十分熟悉的实例去引起观众的兴趣,这种解密性质的叙事取得了较好效果。
悬念大概可以分为两个种类,一种是逐步解开的问题,另一种是顿悟性解开的问题。
有研究表明,顿悟性解开的问题更能激起人们的好奇心,而逐步解开的问题则能吸引观众持续关注。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浅析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
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是一部由中国中央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于2016年首播。
该纪录片从科学技术的角度对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一系列大型工程进行了介绍和解析,涵盖了高铁、大坝、隧道、桥梁等众多领域。
这部纪录片的叙事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
几个方面:
一、科普性强
该纪录片采用的叙事方式是通过专家、学者以及实际从事该领域工作的人员的讲解和
展示,以及配合着相关的科学原理和分析,让观众更深入地了解这些工程的背后所涉及到
的科学技术。
这种科普性的叙事方式在传播科学知识、普及科学素养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二、生动形象
该纪录片在讲述这些超级工程的同时,通过大量的WOW效果来表现一些技术原理和过程,例如在高铁建设中,为观众直观地呈现列车空气动力学原理,可以看到列车内外部的
空气流动,令观众产生一种仿佛亲身经历过这些工程的感觉。
三、低调的表现形式
《超级工程》的叙事特征还表现在其低调的表现形式上。
在整部纪录片中,没有过多
的神话和煽情的色彩,而是融入了许多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以及这些工程背后的历史,强
调“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的观点,让观众更全面地认识到这些工程。
四、以人为本
虽然这些工程本身是高度科技化的产物,但《超级工程》叙事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注重
人的角色,强调人与工程之间的联系。
例如在导线铺设的过程中,展示了大量工人在高空
操作的情况,强调他们在工程中的不可或缺的角色,提醒人们要对这些普普通通的工人充
满敬意。
评析《超级工程》创作特色
纪录片《超级工程》的故事化表现
《 超级工程 》将镜头对准了参与 “ 超级工程 ”建设 的 普通人 , 真实记录了他们 的智 慧、 生活 、 情感 和梦想 , 鲜活 呈现了奇迹背后的艰辛历程和付 出。例如 , 在第三集 《 北 京地铁 网》中全国最快 的盾构机 的驾驶员高锐轩每天l 3 个小时在1 . 2 平方米的驾驶室里持续驾驶盾构机 , 因为工作 的原 因 , 他 有 时候 两 三个 月 见不 到 太 阳 。他 每 天生 活 的环 境 都 是一 成 不 变 的 , 只有 机 器上 不 断 变化 的数 字让 他 知道 自己在 不 断 前 进 。这 种 生 活 是 枯 燥 的 , 他 也 曾 经厌 烦过 , 但 他 还 是 坚 持 了下 来 。其 实 像 高 锐 轩 这样 辛苦 工 作 的建 设者还有很多 , 每个工程背后都有一批这样的建设 者 , 每 个建筑奇迹都是建筑工人们用汗水换来的讲述这些建设 者 的艰 辛 , 也让 我们 看 到这 些 建 筑 奇 迹 的 来 之 不 易 , 让 工 程 本 身也 充满 了故 事 , 增 添 了吸 引力 。
的难题 , 推 动工程 的顺 利 进行 。 ( 二) 建 筑 工人 用 汗水 浇筑超 级超级工程 》的每一集几乎都 以同样的悬念 形式为开篇, 同时开启 了影片整个叙事链。比如在第一集
《 港 珠 澳 大 桥 》的 开头 解 说 词 就 这 样 写 道 : 这 将 是 世 界 上 最 长 的跨海 大 桥 , 工程 师 们 要花 费 长达 六 年 的时 间完 成 这 座 巨型 建 筑 , 他 们 每 天要 避 开4 0 0 0 艘海 船 和 1 8 0 0 多架 航 班 的密集通行 , 用5 0 万吨钢材建造全世界最长 的钢铁桥梁 , 耗费2 3 0 万吨钢筋混凝 土, 在深海水下打造世界上最长的 沉管海底隧道, 启用世界最大的巨型震锤 , 来完成人工岛 的建造 , 他们要全力抵抗 台风和地震向大桥 的挑战 , 对环 保的苛刻要求也前所未有 , 所有这些努力都是为 了完成一 个几代人的梦想 , 而这仅仅是刚刚开始 。片子在开头首先 对工程进行一个宏观的介绍 , 将工程的建设任务量和面临 的重重挑战都告诉给观众 , 让观众不禁 产生一种感叹 : 面 对如此多的困难 如何才 能实现这项超级工程。但是紧接 着他却说这才刚刚开始 。向观众展现出来 的情况就 已经 很棘手 了, 但 是 这 并 不 是 全 部 的 困难 , 后 面还 会 有 一 些 列 的麻烦 , 这 就很 容 易 引起 观 众 的 观 看 欲 望 , 好 奇 这 个 工 程 到底 会 遇 到什 么样 的 困难 , 最 终 能否顺 利 完工 二、 小人 物托 起大 工 程 人物是构成故事最基本 的元素之一 , 有人物才会有情 节, 有情节 、 有故事就能激发观众 的观看兴趣 。 《 超级工程 》 是一部工程建筑类 纪录片, 除 了关注工程本 身, 他也关注 了与 工程 相 关 的人 的 状况 。这部 纪 录 片 以工程 为 中心 , 讲 述了与工程相关的各类人的故事。 ( 一 )工程 师们 不 断突破 挑 战设计 并 实现 超 级工程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纪录片《超级工程》是一部揭示中国经济和科技实力的纪录片。
该片采用了生动、详
细的方式,展示了中国在建设大型基础设施和高科技企业方面的成就,如高速公路、高铁、航空航天、核能、互联网等领域。
这些成就凸显了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的地位和全球影响力,同时也为中国打造出新的形象提供了重要的符号和元素。
一、高速公路和高铁
高速公路和高铁是中国快速发展的重要标志。
中国目前拥有全球最长的高速公路网和
世界上最多的高速铁路。
这些交通工具成为了中国现代化的基石,使中国各省市之间更加
紧密地联系起来,加快了交流和经济发展。
纪录片中提到的北京到南宁、厦门到成都的高
速铁路,以及各种高速公路建设和改造,都为中国新形象的创造提供了强大的符号。
二、航空航天和核能
中国在航空航天和核能方面也有了很多成就。
纪录片展示了中国的航天计划,如中国
空间站的建设和重型运载火箭的发射。
此外,中国也在核能领域取得了显著的成就,可实
现核电站建设,大大降低了中国的化石燃料使用量。
航天和核能成为中国成为现代化国家
的重要符号,并使其在现代化的世界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
三、互联网
中国也在互联网领域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在纪录片中,我们可以看到中国人使用智能
手机和电脑进行电商交易和其他活动的场景。
互联网成为政府和企业之间沟通的渠道,普
及了智能手机和个人电脑的使用。
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对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积极
影响,成为了中国新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超级工程》是一部展现中国新形象的纪录片,通过对中国在建设方面的巨大工程的全面记录和呈现,突显了中国的国力、技术实力和领导力,展示出了中国新时代的国际形象和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
罗列出一些象征着中国新形象的符号:高铁、特大桥梁、大坝、空中交通、太阳能光伏、可再生能源等。
这些符号代表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高新技术应用,以及在环境保护等方面取得的巨大成就。
这些是中国新形象的象征,展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纪录片中的内容,可以看出中国新形象的符号:高铁作为中国在交通领域的领先地位的标志,中国拥有世界上最长的高铁线路和最快的高铁列车。
高铁不仅改变了中国人的出行方式,也为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和社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特大桥梁也是中国新形象的标志,中国建造了世界上跨度最大、技术难度最高的跨海大桥,例如港珠澳大桥和厦门大桥等。
这些大桥不仅是交通基础设施,也成为中国城市的地标和旅游景点。
大坝作为中国水利工程发展的典范,如三峡大坝,为中国的电力和水资源提供了重要保障。
中国在空中交通方面也取得了巨大的突破,中国建立了世界上最大的民航网络,改善了人们的航空出行体验。
在能源领域,中国积极推动太阳能光伏和可再生能源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太阳能光伏发电国家和风力发电国家。
纪录片中还展示了中国的领导力。
中国政府及相关机构在这些工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通过国家战略和政策的指导,以及对工程建设的组织和管理,推动了这些工程的顺利进行。
中国的领导力不仅在自己国内展现,也在对外合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中国参与了非洲各国的基础设施建设,为这些国家提供了技术和资金支持,展现了中国在全球事务中的领导地位。
在纪录片《超级工程》中展现的中国新形象的符号,体现了中国的科技实力、创新能力和领导力。
这些符号不仅展示了中国的国际形象,也增强了中国人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
这些符号也成为中国新时代下的国家象征和文化符号,代表着中国的发展、进步和未来。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以纪录片《超级工程》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超级工程》是一部展示中国现代化建设成就的纪录片。
通过对中国大型工程项目的深入报道,它展示了中国在基础设施建设、高科技产业、城市化进程等领域的强大能力和创新实力。
这部纪录片也成为中国新形象的符号之一,以下将以此为例解读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首先,中国高速铁路成为中国新形象的重要符号。
纪录片中展示了中国高速铁路网络的完善和发展。
从2004年的京沪高速铁路到未来规划中的“复兴号”动车组,中国高速铁路在技术、速度和规模方面都取得了巨大进步。
这一符号代表了中国的科技创新能力和在基础设施建设领域的领先地位。
此外,中国高速铁路作为中国新形象的符号还表现为其国际影响力。
中国高速铁路技术成功输出到东南亚、非洲和南美洲,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和借鉴,成为中国国际影响力的象征。
其次,中国大桥成为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纪录片展示了中国大桥建设的进展和成功。
大桥作为交通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既具备技术含量,也体现出中国的工程实力、勇攀高峰的精神和稳扎稳打的实践经验。
同时,大桥也是中国美学的代表。
如杭州湾跨海大桥的荷花造型、港珠澳大桥的银发虎造型,这些桥梁不仅体现出中国工程师的创造力和艺术素养,也成为中国文化与外部世界互动的温和方式。
因此,中国大桥作为中国新形象的符号表现出了中国文化的特质和其国际交流的包容性。
最后,中国新能源成为中国新形象的符号。
纪录片中展示了中国在太阳能、风能、核能等新能源领域的创新尝试和取得的成果。
中国为了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加快了新能源技术的研发与应用。
与此同时,新能源也成为中国企业开拓国际市场的新目标。
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太阳能和风能市场,在推动新能源产业化方面具有重要的影响力。
因此,中国新能源作为中国新形象的符号表现出了中国为应对全球性挑战而采取的务实和领导力。
总之,《超级工程》展示的中国新形象的符号,同时表达和解释了中国对自身发展的要求和对世界贡献的意向。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段娜 2009403133 09广电题目:作为中央电视台纪录片频道开播以来设置的第一部科学类工程题材纪录片,五集纪录片《超级工程》继《舌尖上的中国》之后再度依法社会热议,请谈谈你对于这部系列片的看法。
纪录片《超级工程》特点分析
在第65届戛纳电影节上,除了最近红遍大江南北的饮食文化上乘之作《舌尖上的中国》引发热议之外,还有一部中国原创科学纪录片《超级工程》备受关注,记录了港珠澳大桥”、“上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和“超级LNG船”五大工程的故事,将建筑过程中那些鲜为人知、惊心动魄的场景收录其中,无论是从入选的被拍摄的五项工程还是拍摄这部纪录片的团队,都有着不凡的表现。
十年前BBC拍摄这样的”超级工程”纪录片是讲诉前苏联的梦幻运输机,日本的钢索跨海大桥,与之相比,这部彪炳中国工程史册的纪录片《超级工程》毫不逊色,观摩这部纪录片会对正在进行中的建设项目有新一层面的了解,也在记录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的同时展示中国的综合国力,会从侧面感受到基础设施建设产业链的庞大和对经济的贡献。
所谓超级工程,是指那些花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的大型工程,这些工程之所以称之为超级就是因为非一般的大国、强国不可及,而且有常人难以想象的难度。
《超级工程》的总导演李炳介绍这五大入选项目的标准是,从科技含量上要走在世界前列、国内领先,从建造水平上能代表中国当下最佳。
不仅如此,还必须关系民生,关系未来。
在今天,中国整处在有史以来最大规模的建设时代,人口、环境、发展等众多问题急需解决,而当下,各种工程事故频发,在这个时候,《超级工程》的上映无疑更会引发广泛的关注,对于理工科建筑行业都会有重新的认识,一项伟大的工程,其建设过程之复杂是常人不知的,每一个步骤都花费巨大的财力和人力。
期间所遇到的问题不计其数,所用到的技术要求精益求精,容不得一丝一毫的误差。
虽然有些事物平时习以为常,但背后却有着无数人的默默努力与奉献,每一个超级工程背后,都凝结了几代中国人的智慧和结晶。
下面对《超级工程》做一下具体分析
片头设计引人入胜,折纸式的各式建筑依次展开,镜头的设计和衔接非常巧妙。
内容介绍
社会题材该题材具有较强的时代性和新鲜性。
在大规模建设的时代,各种工程事故频发,所选取的超级工程项目可以在某些层面上改正人们的偏见,同时这些在建的工程都是涉及到人们生活,与各种生活方式密切相关,而普通民众又不是很了解,所以该类社会型选题就具有新鲜可感性了。
主题《超级工程》一共分五集,每一集分别介绍不同的工程不同的主题,总的主题寓意为中国伟大工程巡礼,展现了新中国强盛的综合国力。
但在纪录片中并非单纯冷冰冰的介绍枯燥的建设过程,人文性始终贯穿在整部片子当中,以人为本,以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工人为本是纪录片的重要体现。
无论是“港珠澳大桥”、“上
海中心大厦”、“北京地铁网络”、“海上巨型风机”还是“超级LNG船”,在分别介绍每一项工程的时候,分不同过程不同细节的引入工人建设者,从他们的视角来介绍工程本人,显得更人性化。
例如,在“超级LNG船“这一集当中,分别在不同的流程细节上介绍到了LNG船坞组组长、吊车手小靳、焊接女工人周丽芬等。
伴随着还有工人的生活和情感,像高空塔吊魏师傅,解说词中这样介绍“随之而来的是无依无靠的恐惧和长点的孤独,塔吊司机站在高空,唯一的交流来自对讲机,忙碌了一天的魏师傅终于可以休息一下了”,随之镜头切换的是魏师傅喝茶拍照的细节。
在介绍前面提及的焊船女工人周丽芬时还介绍了其家庭情况,周丽芬离开老家来到上海成为一名工人,现在的丈夫就是与自己同在一个工厂打工结识的,二人共同为在上海买房而奋斗着。
无一不彰显生活气息和人文情怀。
结构从整部系列纪录片来看,是板块式结构,五集分别介绍不同的工程项目,各板块独立成篇,互相之间的联系比较松散。
而每一集又是按照平行式的复线结构。
围绕同一个工程,不同部分由不同的工厂和公司来制造和设计,以上海中心大厦为例,解说词中这样介绍“上海中心大厦以每5天一层的速度增长的时候,工地30公里之外的一家大型钢厂则是火花四射的景象”。
表现手段
声音是纪录片最主要的表现形式,在《超级工程》里,主要探讨音乐、同期声和解说词的特点。
音乐作为解说的背景映衬一直贯穿始终,本部纪录片里,紧张快节奏的音乐渲染了气氛,为高难度复杂的技术工作做了映衬,各种工程项目的建造过程中需要克服无数的困难,在时间和质量双重标准的考量和要求下,此类风格的音乐更是能凸显这一特点。
快节奏也是本纪录片一个非常明显的特点。
同期声主要是在采访时采用的现场声音,用参与工程制造的工人专家等负责人来介绍项目特点时,对自己所熟悉的参与的领域讲解会更有说服力和真实感。
解说词是纪录片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部科普题材的纪录片里,一些偏专业的艰难晦涩的数据和工程术语更是需要解说词用电视语言来一一化解,将抽象的东西变得可感可视,用日常生活常见的事物来做参考对比,以谋求通俗易懂。
对比和举例是这片中常见的解释手法,例如,在第一集港珠澳大桥中,介绍被移走的淤泥时介绍,“超过800万立方米的淤泥被移走,相当于3座146米高的胡夫金字塔”,在建桥初期的规划中写道,“要满足30万吨油轮通过,必须修建一座桥面高度超过80米,桥塔高度达到200米的超级大桥。
80米的高度的概念大概在26层楼以上的这样的高度,你可以设想一下,在26层以上的这样的高度开车,是什么样的感觉”描绘海底隧道时“不仅是国内最难的世界上最有难度的海底隧道重量达7600吨,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
比喻的手法,在港珠澳大桥中介绍海底淤泥带来的困难时候,将淤泥形象的比喻成水豆腐,“淤泥像一层水豆腐用抛石坡堤或者是常规的重力沉箱结构,坐在“豆腐”上,只要把抛石或者是沉箱一放上去,它就会滑出去,站不稳,我们常规的方法就是把这块“豆腐”挖掉,或者把这块豆腐先用排水固结的方法变成“豆腐干”,然后它才能够把这个抛石固定住”等等这些方法都形象的化解了工程术语中的晦涩难懂。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在此纪录片中大量运用的三维动画更是将偏专业的工程学名词等转化成通俗易懂的可视化语言,如第一集的港珠澳大桥,在介绍修建人工岛挖海底隧道的盾构技术、沉管隧道技术、拼接圆钢筒模板拼接方案等等经常使用
到三维动画,这样一来将抽象的语言变得形象可感,令观众对片中超级工程的全貌和细节了然于胸,具有真实性和可操作性。
拍摄手法可以在影片中看到很多非常规的镜头,如安装在塔吊车上和运输车上的镜头,以这种视角带来的新鲜感,很多都是摄像师系安全带在高空或水下等高难度的地点和场合拍摄的,具有很大的危险性,同时也让这些拍摄的镜头更加珍贵,在展示各项工程的进展时经常用到的一种全景镜头,全面展示了一项浩大的工程所需要花费的工程量和人力。
此外,还有一种快速拉动的镜头是为了将一些数据变得形象可感,如在港珠澳大桥中,介绍修建180米长的海底隧道时,用到的画面是,先将镜头推至180米外以一位工人为参照物的中景镜头上,然后迅速拉至180米开外,给人视觉上带来巨大的冲击力,也将这个数据变得更加真实可感。
在很大程度上,《超级工程》是借《舌尖上的中国》的东风引来众多的关注,尽管二者是不同类型的题材,很多人还是会将二者做比较,《超级工程》没有《舌尖上的中国》以美食为主题的乡土风情的文化题材,代之以冰冷的钢筋、数字为主,科普性更强一些,因而反响会略逊一筹,诚然,片中多次解说用到的“巨大”“超级”“最”有些夸大泛滥之嫌,很多术语也被网友怀疑经不起推敲,如6.7公里的海底隧道是最长的海底隧道,据可查阅数据,仅青岛的海底隧道就有7.8公里。
但从本身题材所展现的意义来说,此类科普型纪录片放在中国,它在观念、拍摄手法、利益主体上都更高一筹,是舌尖上的美食工程版,具有很高的社会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