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k FX
C
a
(e e ) O
kt
kat
V (k k)
a
3、达峰时间、峰浓度与曲线下面积
(1)达峰时间(tmax)和达峰浓度(Cmax) 在上面曲线中,一般将 峰左边称为吸收相,此时吸收速度大于消除速 度,曲线呈上升状态,主要体现药物的吸收情 况; 峰右边称为吸收后相(即消除相),此时的吸 收速度一般小于消除速度。
k X a
(2-3-1)
dt
a
a
体内药物的变化速度dX/dt应等于吸收速度 与消除速度之差,即:
dX
k X kX
dt
a
a
(2-3-2)
两次拉氏变换得:
S X a X k X a
O
a
(2-3-3)
SX k Xa kX a (2-3-4)
由上式解出
s kX
X
a
ka
代入(2-3-3)式
F
X0
Xa
ka X
k
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示意图
上图中,X0是给药剂量;F 为吸收率;Xa为吸收部
位的药量;ka为一级吸收速度常数;X为体内药量; k为一级消除速度常数。
2.血药浓度与时间的关系
源自文库
在血管外给药的一级吸收模型中,吸收部位 药物的变化速度与吸收部位的药量成正比, 用微分方程表示为:
dX
0.8 0.7 200
8
(e e ) 0.07t
0.8 t
(0.8 0.07)10
上式是一个超越方程,只能寻求近似解。由于当t
e e 取适当大的值时, 0.07t
0.8t ,因此,上式
e 中 0.8t 可以忽略不计,则上式可以简化为:
0.8 0.7 200
8
e 0.07 t
(0.8 0.07)10
例十:已知某单室模型药物口服的生物利用 度为70%,ka=0.8h-1,V=10L,k=0.07h-1,如 口服剂量为200mg,试求服药后3小时的血 药浓度是多少?如该药物在体内的最低有效 血药浓度为8μg/ml,问第二次服药在什么时 间比较合适?
解:(1)将题中已知条件代入(2-3-7),得
k FX
X a
(e e ) O
kt
kat
k k
a
(2-3-6)
上式两端除以药物的表观分布容积V得:
k FX
C
a
(e e ) O
kt
kat
V (k k)
a
(2-3-7)
单室模型血管外途径给药, 体内药物浓度C与时间t的关系
上式表示单室模型血管外途径给药,体内药 物浓度C与时间t的关系。 当某药的药动学参数为ka,k,V及F时可通 过(2-3-6)式、(2-3-7)式计算出任何时 间体内药量或血药浓度,以便进行临床血药 浓度的监测及其给药方案的调整。
因此曲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药物的消除情况。 在到达峰顶的一瞬间,吸收速度恰好等于消除速
度,其峰值就是峰浓度(Cmax),这个时间称为 达峰时 (tmax)。这两个参数可通过建立数学关
系式进行估算。
k FX
C
a
(e e ) O
kt
kat
V (k k)
a
展开(2-3-7)式,得:
k FX
k FX
e O
ka tmax
a
e O
ktmax
V(k k)
V(k k)
a
a
k e 简化,得: a
ktmax
k
e katmax
(2-3-9)
两边取对数
tmax由ka和k决定
2.303 k
t
lg a
max k k k
(2-3-10)
a
k FX
C
a
(e e ) O
kt
kat
V (k k)
k
a
代入(2-3-11)得
k FX
C MAX
a
(e e ) O
kt max
a
从上式看出: 对于某一给定的药物,ka ↑ ,到 达最大
血药浓度的时间↓ 。将tmax代替(2-3-7)式 中的t,可以得最大血药浓度:
k FX
C MAX
a
V (k
(e O
kt max
k)
e katmax )(2-3-11)
a
k
e ktmax
a
k
e katmax
k
e kat max
e kt max
血管外给药途径包括: 口服、肌内注射或皮下注射,透皮给药, 粘膜给药等。
与血管内给药相比,血管外给药特点: ①给药后,药物在体内存在一个吸收过程 ②药物逐渐进入血液循环,不像静脉给药时, 药物直接进入血液循环。
一、血药浓度
1.模型的建立 血管外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和消除常用一级 过程描述,即药物以一级速度过程吸收进入 体内,然后以一级速度过程从体内消除,这 种模型称之为一级吸收模型,如下图所示。
112
8
• e 0.07 t
7.3
8 7.3 e 0.07 t
112
上式取对数,得
0.07t ln 0.52
则: t ln 0.52 9.30(h) 0.07
因此第二次给药最迟应于首次给药后约9h 服用。实际上,为保证药效可适当提前,如 间隔在8~8.5h服第二剂药较为合理。
从(2-3-7)式可以看出,单室模型血管外途 径给药 ,药物按一级速度吸收进入体内时, 血药浓 度-时间关系为单峰曲线,如下 图所示。
0.8 0.7 200
C
(e e ) 0.073
0.83
(0.8 0.07)10
112(0.810 0.091) 7.3
11.03(mg / L) 11.03(g / ml )
(2)在临床用药时,一般情况下,为达到有效治 疗目的,需维持体内血药浓度始终高于最低有效 浓度,因此第二次给药最好在血药浓度降至 8ug/ml之前。现在需求第一次服药后血药浓度降 至8ug/ml时所需的时间,这是一个已知浓度C,反 过来求t值的问题,即:
kX
X
a
O
(S k)(S k )
a
上式应用拉氏变换表,得到体内药量与时间 的双指数方程如下:
kX
X (e e ) a
O
kt
kat
k k
a
(2-3-5)
上式表示单室模型血管外给药体内药量X与 时间t的关系式。由于血管外给药,吸收不 一定很充分,所以习惯上在给药剂量X0项前 加上“吸收系数 F”(0≤ F ≤ l),表示 吸收占剂量的分数值,即吸收率,或称其为 “生物利用度”。则上式变成:
C a
e O
kt
a
e O
kat
V(k k) V(k k)
a
a
对时间取微分
(2-3-8)
dC k 2FX
k kFX
a
e O
kat
a
e O
kt
dt V (k k) V (k k)
a
a
由于血药浓度在(tmax)时达到最大血药浓度 (Cmax),dC/dt=0,所以
k 2FX
k kFX
a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