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c4a2349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29.png)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人工气道(Artificial Airway)是指通过外科手术或其他方法建立的一种通向呼吸道的通道,用于维持或改善患者的呼吸功能。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是重症监护和急诊医学中非常重要的技术,下面将详细介绍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
一、人工气道的建立1.适应症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症包括以下几点:-无法自主维持通畅呼吸的患者,如大量痰液、严重气道狭窄或肿瘤等;-患有呼吸衰竭、昏迷、严重中毒或神经损伤导致呼吸肌无力的患者;-需要进行机械通气治疗的患者。
2.建立方法建立人工气道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放置导管:包括气管插管(Endotracheal Intubation)和气管切开术(Tracheostomy)等;-使用支气管镜:可在导管指导下进行人工气道的建立;-其他特殊方法:如利用光导技术、经口纤维支气管镜引导下等。
二、人工气道的管理1.气道护理-定期清除呼吸道分泌物:可采用吸引、湿化和气道内雾化等方法,维持呼吸道通畅;-定期调整管道位置:确保导管在正确位置,并避免导管阻塞;-避免误吸:使用负压吸引器吸痰时避免吸入胃内容物;-保护口腔黏膜:定期擦拭口腔,避免口唇干燥和溃疡。
2.呼吸机管理-选择适当的呼吸机模式: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选择合适的呼吸机模式,如控制通气模式、辅助通气模式和间歇正压通气模式等;-调整合适的参数:包括潮气量、呼吸频率、吸呼比、气道压力和PEEP等;-定期检查导管和呼吸机:检查气囊的充气情况、导管的堵塞情况等,并确保呼吸机的运行正常。
3.并发症管理-肺炎预防:定期更换导管和使用含有抗生素的湿化器,避免交叉感染;-声带损伤预防:定期检查管道位置,避免过度牵拉导致声带损伤;-气管狭窄防止:避免导管过长停留,定期进行气囊放气检查等;-呼吸机相关性肺损伤预防:控制气道压力和持续时间,避免气道损伤;4.拔除人工气道-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判断是否符合拔管条件;-在合适的时间进行拔管,并监测患者的呼吸情况;-拔管后继续观察患者的病情,并做好后续的康复护理。
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的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8b446a27915f804d2b16c190.png)
人工气道的湿化
人工气道分泌物的清除 人工气道并发症的预防 人工气道常规护理 人工气道交接班流程
人工气道管理的基本原则:
有效性
连续、密切的监测,确保呼吸机正常运行
安全性
强调床旁护理 报警系统处于开启状态 床旁备有简易呼吸器、吸氧及吸痰装置
二、人工气道的管理
无创通气患者的气道管理 ①湿化 长期使用无创通气造成口咽部干燥不适,氧气应湿化加温。因呼衰患者多有 黏稠痰液,湿化器内如果水少,寒冷季节水温又低,氧气则湿化加温不够致使气 道干燥纤毛运动减弱,痰液排出不畅,痰稠结痂又阻于气道,严重影响通气功能, 致使呼衰进一步恶化。所以对痰多、不易排出患者可进行氧驱动雾化吸入,也可 调节湿化器,增加气体温度,可有效减轻患者咽部不适,同时稀释了呼吸道内分 泌物以利痰液排出,并可减少肺部感染发生。(注意非常规加温湿化) ②吸痰 慢性呼衰患者由于呼吸道黏膜纤毛运动减弱、长期慢性缺氧、呼吸困难、体 质衰弱、进食差、意识障碍等原因致无力自行咳出痰液,痰液阻塞气道,严重影 响通气功能,应鼓励并指导协助患者排痰,定时协助患者翻身,有效拍背,必要 时吸痰,但应注意将口鼻腔分开吸,以免造成菌群移位。 ③卧位 应给予患者适当的体位,可取半卧位、坐位等,要点在于使头、颈、肩在同 一水平,头稍向后仰,以有效开放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防止枕头过高, 影响气流通过而降低疗效。
气囊的管理--气囊充气量??
理想的气囊压力:为有效封闭气囊与气管间隙的最小压力,常常称为“最小封 闭压力(MOP)”。正压通气时吸气末,即气道压力最高、气管内径最大时,能 够有效封闭气道的最小压力为MOP。 最小漏气技术:气囊充气后,吸气时允许有少量气体漏出。 方法:是将听诊器置于患者气管处,听其漏气声。向气囊内缓慢注气直到听不 到漏气声为止。然后从0.1ml开始抽出气体,直到听到漏气声为止。 优点:预防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缺点:易发生误吸,增加肺内感染几率。 最小闭合容量技术:气囊充气后,吸气时恰好无气体漏出 方法:将听诊器置于患者气管处向气囊内注气,直到听不到漏气声为止,抽出 0.5ml气体,可闻及少量漏气声,再注气,直到再吸气时听不到漏声为止。 优点:可减小气囊对气管壁的损伤,不易发生误吸,不影响潮气量。 一般充气不超过8~10ml 充气注意:放气囊前、后一定吸干净气道内及口鼻腔的分泌物,防止气囊以上 的分泌物进入气道。
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的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e5f7b0e4370cba1aa8114431b90d6c85ec3a88e9.png)
可随外界大气压力和导管与气管壁间隙自动调 等压气囊 节充盈度目前临床应用有限
气囊的管理
高容低压气囊
低容高压气囊
气囊的管理
气囊
充气不足
气道漏气,不 能保证患者的 有效潮气量。
充气过度
气管黏膜缺血 性损伤,甚至 发生气管食管 瘘和无名动脉 破裂至死亡。
气 囊 的 管理
气囊的管理
三、理想的气囊压力
也称分子水 molecular water ,是水的蒸汽形态 气态水
气道湿化
绝对湿度 absolute humidity
其一:每升气体所含水蒸气的实际量,其单位mg/L。 即气体中水蒸汽的密度
其二:一定温度下,混合气体中水蒸气分压,其单位mmHg。
气道湿化 绝对湿度 AH 与温度
气道湿化
相对湿度 relative humidity 定温下,气体中所含有的
气囊的管理
声门下吸引目的
减少声门下与气 管插管气囊间的滞 留物流入下呼吸道 从而减少VAP的发生
气囊的管理 持续声门下吸引
方法:将气管导管附加吸引管腔连接一 次性痰液收集器,收集器的另一端连接与 负压吸引装置,用恒定负压进行持续吸引。
缺点:出血,粘膜干燥,影响局部血供
气囊的管理
间歇声门下吸引
声门上分泌物引流 SSD
气流冲击法 简易呼吸器法
气囊的管理
气流冲击法
原理:应用简易呼吸器在患者吸气末呼气初挤压 简易呼吸器,在肺充分膨胀的同时放气囊,在气 管插管与气管壁之间产生较大且快的呼气流速, 将积在气囊上的分泌物冲至口咽部,并快速充气 囊,防止气囊上分泌物反流入气道,经口鼻吸出。
禁忌症:气胸、ARDS 高PEEP 、肺 大疱患者
气道 湿化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df0888e74693daef5ef73db3.png)
4.气道湿化
湿化方法:雾化吸入加湿 、人工鼻、气道内 滴注加湿等。 湿化液的选用:现主张应用蒸馏水或0.46% 盐水 。
湿化液量:成人每天200~250ml。痰液粘 稠度和吸引是否通畅是衡量湿化的可靠指标 。
判断湿化效果标准
湿化满意:分泌物较稀薄,可顺利通过吸引管, 没有结痂,病人安静,呼吸道通畅。 湿化不足:分泌物粘稠,吸引困难,可有突然 的呼吸困难,紫绀加重。 湿化过度:分泌物稀薄,咳嗽频繁,需要不断 吸引,病人烦躁不安,紫绀加重。
A H B
D F
Proximal End
C
G
无论进入食道还是气管均可以进行通气, 广泛的应用于院前急救及困难插管。
2.气管插管(经口与经鼻)
气管插管的适应证
呼吸衰竭—如ARDS和重症肺炎; 气道保护—昏迷、头颅创伤、有误吸危险及药 物过量和中毒者;
气道梗阻—痰液、创伤、喉头水肿、肿瘤和烧 伤情况下维持气道开放; 血流动力学不稳定—休克和心跳骤停等。
一般在气管插管后10-16天时,一旦确定要 长时间保留人工气道,就应行气管切开; 困难气管插管者。
经皮气管切开的优点
创伤小,操作迅速。 感染少。 手术切口美观。 急诊医护人员可控制整个过程
导丝扩张钳技术
所用器械为一次性Portex成套器械 手术刀片 穿刺套管针 注射器 导丝 扩张器 特制的尖端带孔的气管扩张钳 气管套管
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维护-意义
是危重病抢救主要方法之一,也是临床医师 必须掌握的重要技术之一。 紧急情况下,临床医师能否对病人的呼吸道 情况作出快速、准确的判断,并给予正确的处理,
常常直接关系着病人的危安。
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的基本目的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ppt课件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1f8255ca9114431b90d6c85ec3a87c241288a6a.png)
人工气道的历史与发展
历史回顾
人工气道的理念和实践起源于20世纪初,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人工气道 技术和材料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
发展趋势
目前,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新型人工气道材料、技术和装置不断涌现,如可 塑性硬质插管、声门下吸引等,为危重患者的治疗提供了更多选择和更好的治 疗效果。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
人工气道的并发症及处理
呼吸道出血
插管过程中可能损伤呼吸道黏 膜,导致出血。应使用止血药
物,必要时重新插管。
呼吸道梗阻
由于痰液、呕吐物等阻塞呼吸 道,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应及 时清理呼吸道,保持通畅。
呼吸机相关性肺炎
长期使用呼吸机可能导致肺部 感染。应加强呼吸道护理,定 期更换呼吸机管道,预防感染 。
患者及家属的沟通与教育
1 2
建立良好沟通
强调与患者及家属建立良好沟通的重要性,及时 解答他们的疑问和解决他们的困扰。
教育方式与频次
根据患者的认知能力和家属的接受程度,选择适 当的教育方式和频次,确保教育效果。
3
反馈与调整
根据患者及家属的反馈,及时调整教育内容和方 式,以提高教育效果和患者的满意度。
02
管理
人工气道的建立与维护
建立人工气道的适应症
对于呼吸衰竭、呼吸道梗阻等危重患者,建立人工气道是必要的 治疗措施。
人工气道的建立方法
包括经口气管插管、经鼻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应根据患者的具 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
人工气道的维护
定期检查气道的通畅度,保持导管固定,及时清理呼吸道分泌物, 预防感染等。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管 理ppt课件
contents
目录
• 人工气道概述 • 危重患者人工气道的管理 • 人工气道患者的病情监测 • 人工气道患者的营养与康复 • 人工气道患者的教育与预防 • 人工气道管理的未来展望
人工气道管理的关键指标及策略
![人工气道管理的关键指标及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60267ca0112de2bd960590c69ec3d5bbfd0ada0e.png)
人工气道管理的关键指标及策略人工气道是指通过插入气道器械来提供呼吸支持和气体交换的一种医疗技术。
在临床实践中,人工气道管理是重要的技术操作,涉及许多关键指标和策略,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有效的呼吸支持。
关键指标:1. 呼吸道通畅度(Clearance):保持呼吸道通畅是人工气道管理的首要目标。
关键指标是气道阻力和阻塞,可通过监测气道阻力和进行呼气末正压(PEEP)水平的调整来评估和管理。
2. 气道压力(Airway Pressure):气道压力是评估和管理人工气道的重要指标。
过高或过低的气道压力可能导致气道压力伤害或不足,应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调整。
3. 通气量(Ventilation):通气量是评估呼吸支持的关键指标。
过高或过低的通气量可能导致肺损伤或低氧血症,应根据患者的肺功能和代谢需求进行调整。
4. 气囊压力(Balloon Pressure):气囊压力是评估气管导管和气囊式面罩使用的关键指标。
过高的气囊压力可能导致黏膜损伤或灌注不足,应根据患者的特定需要调整。
策略:1. 个体化管理:每位患者的人工气道管理应根据其病情和生理特点进行个体化的管理。
这包括气道器械的选择、插入和拔除的技术、通气参数的设定等。
根据患者的特殊需求和监测结果进行调整,以实现最佳的临床效果。
2. 定期评估和调整:人工气道管理需要定期评估患者的气道状况和呼吸支持效果。
通过监测关键指标,例如气道压力、通气量和呼气末正压等,及时发现和处理异常状况,避免并发症的发生。
3. 交流与协作:人工气道管理需要多学科团队的合作与沟通。
医生、护士、呼吸治疗师等专业人员应共同参与,讨论患者的治疗计划、评估结果和调整策略,以确保全方位、综合性的呼吸支持。
4. 患者教育与参与:对于患有人工气道的患者及其家属,提供相关的教育和指导非常重要。
他们应了解气道管理的目的、作用、常见并发症和日常护理技巧。
充分理解和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可以提高治疗的合作度和治疗效果。
2023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专家共识
![2023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专家共识](https://img.taocdn.com/s3/m/7b41534e6d85ec3a87c24028915f804d2b1687e5.png)
2023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专家共识1. 引言本文档旨在制定2023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专家共识,以确保在人工气道维护过程中的一致性和最佳实践。
2. 定义在本文档中,人工气道指的是在患者呼吸道中插入的任何设备,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3. 目标本共识的目标如下:- 提供人工气道维护的最佳实践指南;- 确保患者在整个人工气道维护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降低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的风险。
4. 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原则以下是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原则:1. 定期评估人工气道的位置和通畅性;2. 定期更换人工气道相关设备,包括气管插管和导管等;3. 注意口腔、咽喉和支气管的清洁和护理;4. 定期监测呼吸机和其他辅助呼吸设备的功能和有效性;5. 建立适当的团队合作和沟通机制,以确保人工气道的维护得到有效管理。
5. 人工气道维护的步骤人工气道维护的步骤如下:1. 患者评估: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人工气道的位置和通畅性;2. 装置选择:选择适当类型和规格的人工气道装置;3. 气囊充气:按照指南充气气囊,确保合适的充气量;4. 人工气道插入:根据操作指南正确插入人工气道;5. 确认位置:使用成像或观察方法确认人工气道的位置;6. 固定和连接:固定人工气道装置并连接至呼吸机或其他辅助呼吸设备;7. 适当护理:定期进行口腔、咽喉和支气管的清洁和护理;8. 监测和评估:监测人工气道的位置和通畅性,评估患者的呼吸状况。
6. 总结本文档制定了2023人工气道维护的管理专家共识,旨在提供最佳实践指南,确保患者在人工气道维护过程中的安全性和舒适度。
通过遵循本共识的原则和步骤,可以降低人工气道相关并发症的风险,提高维护的质量和效果。
人工气道管理
![人工气道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18d11bebff00bed5b9f31dfe.png)
人工气道管理主要内容
1. 人工气道的固定和维持 2. 保证人工气道通畅 3. 吸入气湿化 4. 气囊管理 5. 气道分泌物的吸引 6. 心理支持和管理
学习汇报
心理支持和管理
➢时间、地点、人物 ➢环境控制 ➢有效沟通和交流、镇静与镇痛 ➢烦躁、人机对抗等原因的寻找
及内径
学习汇报
气囊的种类
A、低容高压气囊:乳胶材质,注气后呈球形,与气管壁 接触面积小。
B、高容低压气囊:目前临床多用。材质采用顺应性好的 医用塑料,充气后呈随圆形。
C、等压气囊:压力等于大气压,气囊通过活瓣与外界相 通,当活瓣被打开时气囊自动充气,并根据气管导管 与气管壁之间的间隙自动调节气囊的充盈度。
对气管壁的压力降至最小,不必定时放气。
学习汇报
不必定时放气的依据
第一、气囊放气1小时内气囊压迫过的粘膜毛细血管血流也难以 恢复。 第二、气囊放气时容易导致气囊上方积液流入下呼吸道造成肺 部感染或窒息,影响有效的机械通气效果。 第三、采用Mov技术不需定时放气,在维持VT和SaO2稳定方 面,优于定时放气。所以采用Mov技术管理气囊时,不 需定时 放气,但必须非常规性放气或调整气囊压力。
人工气道管理
学习汇报
人工气道管理
➢ 人工气道建立的目的 ➢ 人工气道建立的方式 ➢ 人工气道建立的确认 ➢ 人工气道管理主要内容
学习汇报
人工气道建立的目的
➢保证呼吸道顺畅 ➢保护气道,预防误吸 ➢有利于分泌物的清除 ➢实施正压机械通气
学习汇报
人工气道建立的方式
➢ 鼻插管
➢ 患者易耐受,放置时间长,口护方便;插管细,弯曲, 易引起鼻窦炎,VAP发生率高
➢ 口插管
➢ 插管成功率高,但病人不易耐受,口护不方便
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8b091c6e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2b.png)
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性及影响因素分析1. 引言人工气道管理是指通过安放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术等方式,维持病人呼吸道通畅的一项重要医疗护理措施。
它被广泛应用于急诊、重症监护和手术时,对于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来说,人工气道的正确管理至关重要。
本文将探讨人工气道管理的重要性以及影响因素。
2. 重要性(1)保障气道通畅:建立人工气道,能够有效保障病人的气道通畅,确保氧气和二氧化碳的交换,降低误吸风险,维持呼吸功能。
(2)辅助机械通气:对于需要机械通气的患者,人工气道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人工气道,可以将呼吸机连接到病人的气管,以协助和支持病人的呼吸。
(3)护理措施实施: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为其他护理措施提供操作通道,例如气道吸痰、氧疗、药物给予等,对病情监测和治疗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4)减少呼吸道感染:正确的人工气道管理可以减少呼吸道感染的发生。
定期更换气管插管或切开管,保持通气道的清洁,有效预防肺炎等并发症的发生。
(5)提高生存率:对于有呼吸功能不全的患者,合理的气道管理可以减少病情恶化的风险,并提高生存率。
及时发现并处理插管脱落、气囊破裂等并发症,对于病人的康复具有重要意义。
3. 影响因素(1)护理人员的专业素养:专业的护理人员应具备扎实的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掌握气道管理的各项操作规范,能够熟练灵活地应对各种突发情况。
(2)护理环境和设备:护理环境应保持清洁,设备完善并符合卫生要求。
合适的床位、支撑架、插管道具、气囊等设备能够提供安全稳妥的插管操作和后续护理。
(3)病人自身因素:患者的年龄、疾病种类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会影响人工气道管理的难度和需求。
老年患者、意识障碍患者以及存在咽喉炎、声带损伤等问题的患者需要更加谨慎和细致地管理。
(4)护理措施的质量:人工气道的建立和管理需要高质量的护理措施。
例如,正确的气囊充气、管路连接紧密、定期位置翻身等操作可以降低感染和并发症的发生。
(5)团队合作:医护团队应高效协作,确保人工气道管理的安全性。
人工气道使用管理制度
![人工气道使用管理制度](https://img.taocdn.com/s3/m/a8ec466fcdbff121dd36a32d7375a417866fc1c7.png)
人工气道使用管理制度第一部分:序言近年来,由于各种原因,越来越多的患者需要使用人工气道来维持呼吸功能。
然而,人工气道的使用需要经过专业培训和严格的管理,以确保患者的安全和舒适。
为了规范人工气道的使用,特制定本管理制度,以指导医疗机构和医护人员进行人工气道的合理管理。
第二部分:管理范围和目的本管理制度适用于所有需要使用人工气道的患者,包括但不限于插管、气管切开等操作。
其目的在于规范人工气道的使用,提高操作质量,减少操作风险,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和健康。
第三部分:管理原则1.依法依规。
在使用人工气道的过程中,必须遵循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确保操作合规合法。
2.严格操作流程。
对于人工气道的使用,必须遵循专业的操作流程,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3.严格培训要求。
医护人员在使用人工气道前必须接受专业的培训,获得相关证书才能进行操作。
4.重视术前评估。
在进行人工气道操作之前,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评估,包括身体状况、病史、手术风险等。
第四部分:管理责任1.医疗机构负责人对人工气道使用管理负最终责任,并应当组织相关岗位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
2.医师在人工气道的使用过程中负有最终责任,应严格遵守操作规程,并对操作过程进行全程监控。
3.护士在协助医师使用人工气道的过程中,负有全程监控和记录的责任,及时发现并报告操作中的异常情况。
第五部分:管理流程1.术前评估:医师对患者进行术前评估,综合考虑患者的病情、手术风险、人工气道的选择等因素,并制定操作方案。
2.手术准备:医疗机构应对使用人工气道的手术进行精心准备,包括准备所需的器械、药品等,并确保手术环境清洁、安全。
3.操作过程:医师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手术,护士负责配合和监控手术过程,记录手术情况并及时报告异常情况。
4.术后管理:手术结束后,医护人员应对患者进行全面的术后观察和护理,及时处理术后并发症,并定期进行复查和评估。
第六部分:管理措施1.定期培训:医疗机构应定期组织人工气道使用培训,对医护人员进行专业培训和考核,确保其掌握最新的操作技能和知识。
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与并发症管理
![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与并发症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386fba5d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9d3157f.png)
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与并发症管理人工气道是指通过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将导管置入气道以维持通气和气体交换功能。
它是应用于危重患者的重要治疗手段,但同时也伴随着一系列的护理措施和并发症风险。
本文将详细介绍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以及并发症的管理方法。
一、人工气道的护理措施1. 定期清洁气道导管:人工气道导管上的黏液和分泌物会阻塞导管,影响通气。
定期清洁导管,可以采用吸痰、漱口、擦拭等方式,保持导管的通畅。
2. 气囊压力监测与调整:人工气道导管的气囊应定期监测并调整,以确保气囊的充气量符合标准。
过高或过低的气囊充气量都会增加并发症的风险。
3. 固定人工气道导管:使用适当的方法固定气道导管,以防止移位和拔管的风险。
常用的方法有束带固定、颈圈固定等。
4. 防止误吸:通过合理的护理手段,减少误吸的发生。
如引流吸痰、提醒患者做到嘴周清洁、避免误吸食物或液体等。
5. 定期更换导管:人工气道导管应定期更换,以减少导管堵塞、感染等并发症的风险。
6. 预防感染:人工气道导管插入后易引发呼吸道感染。
护理人员应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如保持洗手、佩戴洁净手套、消毒仪器等。
二、人工气道的并发症管理1. 气道导管堵塞:定期清洁导管、规范咽部护理,有效预防气道导管堵塞的发生。
如果导管堵塞,可轻轻抽吸或更换导管。
2. 肺感染:加强感染控制措施,如定期吸痰、保持导管周围清洁、规范使用抗生素等,有助于预防和治疗肺感染。
3. 吸气困难:人工气道导管的存在可能导致机械性喉痉挛,呼气时间延长。
护理人员应密切观察患者的呼吸状况,及时处理并及时给予辅助通气。
4. 声音嘶哑:避免误吸及机械性喉痉挛,定期清洁喉、漱口,及时处理导管位置不良等,有助于预防和治疗声音嘶哑。
5. 纵隔气肿:过度充气导管气囊、导管位置不良等原因可能导致纵隔气肿。
护理人员需密切监测患者的症状,必要时通过影像学检查进行评估和处理。
6. 导管移位或拔管:正确固定导管,及时发现拔管或移位,并紧急处理。
优化人工气道管理的实践与经验分享
![优化人工气道管理的实践与经验分享](https://img.taocdn.com/s3/m/b1e8d5630166f5335a8102d276a20029bd64632d.png)
优化人工气道管理的实践与经验分享人工气道是一种常见且重要的医疗设备,常用于重症监护、手术室和急诊科等环境中的患者呼吸支持。
正确管理人工气道对于维持患者呼吸道通畅,保证氧合和通气的稳定至关重要。
本文将分享一些优化人工气道管理的实践与经验,希望对临床人员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帮助。
首先,合理选择人工气道器械并采取适当方法插管。
根据患者的年龄、疾病情况和预期通气时间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气道插管器械。
有时可能需要运用显微镜、纤维支气管镜等辅助设备,以确保插管的准确性和安全性。
在插管时,应遵循严格的无菌操作,减少感染的风险。
此外,确保患者足够的镇静和麻醉是关键,以减少插管过程中的不适和抗拒。
其次,定期评估和调整气道管理方案。
患者的气道状况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发生变化,因此需要定期对气道管理方案进行评估和调整。
通气参数、气囊压力、管道位置等需要进行监测和调整,以确保患者的通气和氧合情况良好。
在评估过程中,还应注意检查气道是否有积聚的分泌物,并及时进行吸引和清理。
第三,保持气道通畅并预防气道并发症。
气道阻塞是一个严重的并发症,可能导致通气不良和低氧血症等情况。
为了保持气道通畅,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定期吸痰,清除分泌物;调整气道管道位置,以避免阻塞;避免过度充气气囊,以减少气道伤害。
此外,还应注意预防和及时处理与人工气道相关的并发症,如误吸、管道脱落、声门水肿等。
第四,加强人工气道护理和维护。
人工气道需要定期的护理和维护,以确保其功能和安全。
护理包括清洁口腔、定期更换气囊和管道等,以减少感染的风险。
定期检查气管内导管,确保其完整和无损伤。
此外,在护理过程中,也要仔细观察气道周围组织的情况,及时处理出现的并发症。
最后,加强团队合作和沟通。
人工气道管理是一个团队工作,需要不同专业的医务人员密切合作。
在给予患者气道支持过程中,护士、医生、呼吸治疗师等应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协作,共同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监测指标。
定期开展团队培训和讨论,以形成统一的管理理念和操作流程。
人工气道管理ppt
![人工气道管理ppt](https://img.taocdn.com/s3/m/c58e3051effdc8d376eeaeaad1f34693dbef105e.png)
非定时性吸痰技术
吸痰的方式
常规性 vs 需要性 患者评估
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吸痰时机?
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吸痰的临床指征
患者频繁咳嗽,听诊有痰鸣音 出现人机对抗或气道内压力增高 患者烦躁不安,出现紫绀或呼吸困难 氧饱和度下降 血压及心率的改变 (指征分别来自病人、呼吸机、监护仪、听诊)
吸痰管材质 长度(45~60CM) 型号的吸痰管 7mm--10FR 5mm--12FR 8mm--14FR 5mm--14FR 9mm--16FR
VAP 的预防
吸痰前后、接触呼吸设备前后、
病人呼吸道分泌物接触前后要洗手. IA 类
VAP 的预防
气管插管超过24小时的患者采用持续声门下吸引
如无禁忌症,将床头抬高至少30度
体 位---常规半卧位
误吸或渗漏是引起VAP的一重要原因 仰卧位是机械通气病人发生VAP的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 半卧位及体位改变可减少反流,有利于咳嗽和深呼吸,从而有效地预防了VAP发生。 改良式变换体位法(左侧30°→45°→半卧位→右侧30°→45°,在左右侧卧时床头仍抬高30°),改良式变换体位法始终保持抬高床头30°→45°
以往认为,气囊常规定时放气-充气,其主要目的是防止气囊压迫导致气管粘膜损伤。 目前认为,气囊定时放气是不需要的。其原因主要基于以下几点:
气囊是否需要定期放气
气囊是否需要定期放气
气囊放气后,1小时内气囊压迫区的粘膜毛细血管也难以恢复,放气10分钟不可能恢复局部血流。 声门与气囊之间的间隙常常有大量分泌物潴留,放气囊增加了误吸的可能性。 目前用的插管、套管为高容低压气囊,对气管粘膜的损伤小。 对于机械通气时的危重患者,气囊放气将导致肺泡通气不足,引起循环波动。因此危重患者往往不能耐受气囊放气。
人工气道的管理
![人工气道的管理](https://img.taocdn.com/s3/m/3da395a0312b3169a551a470.png)
人工气道的管理人工气道是为了保证气道通畅而在生理气道与其他气源之间建立的连接,分为上人工气道和下人工气道,是呼吸系统危重症患者常见的抢救措施之一。
上人工气道包括口咽气道和鼻咽气道,下人工气道包括气管插管和气管切开等。
建立人工气道的目的是保持患者气道的通畅,有助于呼吸道分泌物的清除及进行机械通气。
人工气道的应用指征取决于患者呼吸、循环和中枢神经系统功能状况.结合患者的病情及治疗需要选择适当的人工气道.人工气道是保障危重患者呼吸道畅通,机体供氧需求二氧化碳排出的重要措施,是连接呼吸机实行正压通气的主要方式。
[吸痰]对机械通气的病人应通过各种指标(包括听诊呼吸音粗糙,在容量控制机械通气时吸气峰压增加或在压力控制机械通气时潮气量减少,病人不能进行有效咳嗽,气道内可见到分泌物,监测到的流速压力波形变化,可疑胃内容物或上呼吸道分泌物的吸入,临床可见明显呼吸做功增加,动脉血气指标降低,影像学改变提示与肺内分泌物潴留相关)来及时评估气道内是否有分泌物集聚,并通过正确方式的气道吸引确保分泌物的充分引流(2)。
由于人工气道的建立,会厌失去作用,咳嗽反射减弱或因肺功能严重减退,呼吸肌无力等,大多不能自行排痰,极易造成分泌物潴留而堵塞呼吸道,使肺部感染加重.用物准备:吸引器、简易呼吸器、无菌手套、生理盐水、吸痰管(根据气管插管导管口径不同,选择不同型号的吸痰管,吸痰管最大外径应小于气管导管内径的1/2)、一、吸痰前评估根据血气分析结果判断是否有痰潴留,根据胸片听诊、触诊判断痰的潴留位置1)根据痰液的粘稠度雾化加湿并加大吸氧浓度2) 根据痰液的潴留部位调整患者体位,使痰液潴留的肺区域上3)挤压振颤胸廓使痰液向中枢气道移动4)吸痰后评估:根据动脉血气分析结果、胸片、肺部听诊判断吸痰效果二、吸痰方式开放式、密闭式三、吸痰注意事项1) 提倡适时吸痰:即在听到或观察到患者有痰时及时吸痰,不主张定时吸痰,以减少吸痰带来的并发症及减轻患者的痛苦2) 吸痰前后给予患者100%的纯氧2分钟,以提高患者的SPO2至所能达到的最高值,从而避免吸痰时发生严重的低氧血症3)注意无菌操作:吸痰过程中对吸痰管及气道的污染会造成患者的肺部感染,必须严格无菌操作,现吸痰管内多配有无菌手套,进行吸痰操作前必须做好用物准备,要注意保持呼吸机接头不被污染,戴无菌手套持吸痰管的手不能被污染,一根吸痰管只限用一次,冲洗吸痰管的生后及时弃去,吸引气管插管和口鼻腔需分别使用吸痰管,不得混用.4) 吸痰动作要轻快,吸引负压不得超过—6。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管插管的安全性评价
气管插管(ETT)深度 经口: 门齿22土2cm 经鼻: 鼻孔27土2cm 儿童: 口唇12土(年龄/2)
气管导管距隆突2-3cm
气管插管
保持合适的插管深度
监测外露长度 确定合适插管深度后的外露 统一测量点 呼吸机管路位置合适 临床的各种操作过程保持人工气道在位 妥善固定
生长,但有一定的阻力。
气道湿化方法-—热湿交换器
AARC规定在下列情况时禁用HME:
病人气道分泌物浓稠、量大、血性时 病人呼气潮气量小于吸气潮气量的70%(如巨大气管胸 膜皮肤瘘或气管插管的气囊未能密闭气管或缺乏气囊) 病人体温低于32℃ 自主每分钟通气量>10L/min
在雾化治疗时,雾化器置于病人回路中,而热湿交换器 必须从
人工气道建立方法-鼻咽通气道
鼻咽通气道
由鼻孔置入咽部的人工气道 主要作用:
预防舌根后坠 减少吸痰对鼻粘膜的损伤 可用于清醒患者 方法: 长度的选择:鼻尖到耳垂的距离 导管头应在会厌水平之上
人工气道建立方法——喉罩
喉罩是一种不侵入气管的气道装置,经 口腔插入咽喉部,罩子在喉周围形成密 闭圈
气管插管
步骤 检查准备情况 清除口鼻腔分泌物 喉镜直视下放置气管内导管 确定导管位置 妥善固定 再次确定气管插管合适位置
气管插管
位置确定 简易呼吸器行人工通气 听诊器置于剑突下,听气过水声 听诊双肺确认有无呼吸音,是否对称 连接呼吸机,观察流速曲线 ETCO2 纤维气管镜 X拍片
即使位置不佳,多数情况也 可保持良好的通气效果
人工气道建立方法—气管插管
插管前的准备 物品准备:带气囊导管、喉镜、导管芯、其他 如牙垫、
听诊器、吸引器、吸痰管、 简易呼吸器 药品准备: 肌松剂、麻醉剂、镇静剂 病人体位准备:平卧、去掉床头栏、可以在肩 部置一小
枕使头后仰、简易呼吸器面罩加压给氧以提高氧储备 医务人员准备:签署知情同意
气管插管
常用的固定方法
胶布固定法、绳带固定法 弹力固定带固定 支架固定法
如何选择固定方法?
主要内容
人工气道建立 气道湿化 气道内分泌物清除 气囊管理
气道湿化
正常的上呼吸道黏膜有加温、加湿、滤
过和清除呼吸道内异物的功能。建立人工气道
以后,呼吸道加温、加湿功能丧失,纤毛运动
美国国家标准研究所(ANSI) 规定: 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病人,所有湿化器的输出功率
至少需达到30mg/L湿度 防止分泌物结痂和避免黏膜损伤的最低湿度要求
气道湿化方法
加热湿化器 人工鼻 超声雾化器 补充液体 提高室内空气温湿度
气道湿化方法-—加热湿化器
加热湿化器(heated humidifier,HH) 以物理加热的方法为干燥气体提供恰当的温度和充分的湿度, 适用于机械通气时 输出气体的湿度至少达到30mg/L(相当于30℃时100%的相 对湿度) AARC规定加热湿化器应该能够传送33±2℃的吸气气流,并提 供至少30mg/L的水蒸气(1992) 目前认为,机械通气时到达肺内的气流应为44mg/L(37 ℃ RH 100%)
气道吸引前中后观察
生命体征 痰液量、性质(动态观察)、气味 咳嗽特征 机械通气参数 患者氧合的耐受程度 患者的主观感受
观察吸引效果
机械通气波形和呼吸音改善 降低气道阻力或增加动态顺应性 压力控制模式时增加送气潮气量 改善血气分析指标或氧合状况(脉搏血氧饱和度) 清除肺内分泌物 无并发症发生
有利于气道分泌物的清除,降低VAP的 发生率
气管切开
早期选择气管切开,可以减少机械通气天 数和ICU住院天数,降低VAP的发生率,
改善预后。
短期内不能撤除人工气道的患者应尽早选 择或更换为气管切开。
人工气道的管理目标
保持呼吸道的 持续通畅
维持人工气道 的功能
预防可能引起 的并发症
人工气道对患者的不良影响
人工气道的管理
主要内容
人工气道建立 气道湿化 气道内分泌物清除 气囊管理
主要内容
人工气道建立 气道湿化 气道内分泌物清除 气囊管理
人工气道概念及种类
概念 人工气道是经口、鼻或直接经置入导管而形 成的呼吸通道,以辅助患者通气及进行肺部 疾病的治疗。
种类 上人工气道 口咽通气道、鼻咽通气道
2、吸痰前后给氧,可使低氧风险降低49%
3、联合肺复张可使低氧风险降低55%
4、最常用的高浓度氧是100%的纯氧,维持30-60s。
吸痰指南
2010年美国呼吸病协会吸痰 临床实践指南
2014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 专家共识(草案)
“建议不要在气管内吸痰前常规 的使用生理盐水滴注”
“不易常规使用,患者痰液粘 稠且常规治疗手段效果有限时, 可在吸痰时注入生理盐水促进
气道湿化方法-—加热湿化器
加热湿化器是在容器中放置加热板或加热丝加热产生 水蒸气,调节加热温度使水蒸气的绝对湿度改变。
单伺服加热:只有一个加热元件在容器中 双伺服型加湿器:湿化器不但在容器中加热,而且在
病人吸入管道中放置加热丝加热,利用容器和管道的 温差来控制加热温度 双伺服型加湿器改进了单伺服加热容易在管道中凝水 的缺点,通常加热湿化器的温度应设置在32℃~36 ℃ 之间,以便使吸入气体接近体温,相对湿度保持在95% 以上,绝对湿度≥30mg/L,即患者吸入每升气体应含 有超过30mg的水蒸气。
10
2–5
2.7
3.5
2
6.5 – 20 7.0
11.5 7 – 10
3.5
4.5
2.5 20 – 30 8.4
12.5
14
4.0
5.0
3
30 – 70 10ຫໍສະໝຸດ 1915 – 20
5.0
6.0
4
> 70
12
19
25 – 30
5.0
6.5
喉罩置入方法
食指盲插法
将喉罩顶 向硬颚方 向
将喉罩向下 滑入同时伸 展食指
功能减弱,造成分泌物排出不畅。因此,进行
呼吸道温、湿化非常重要。
气道湿化不足
湿化不足增加气道阻力
湿化不足相关因素
人工气道的建立 呼吸气体流量大 疾病原因 管道漏气(无创) 湿化方式的选择
气道湿化—合适的温度与适度
提供温度为32~35 ℃,绝对湿度为33 mg/ L的吸入气即 可
病人回路中取下
COPD、呼吸肌无力患者慎用
气道湿化流程
疾病状况 病史、体检
是 血性痰 分泌物粘稠或量多? 体温<32℃
否
HME (48小时更换)
加热湿化器 控制吸入气温度32~34℃
评价分泌物量及性状 检查病人
否 更换>3次/天?
是
气道湿化 效果判定
湿化满意: 分泌物稀薄、吸引顺利、导管无结痂、患者安 静、呼吸道通畅
加热湿化器选择
伺服控制
“伺服”—词源于希腊语“奴隶”的意思。 是使物体的位置、方位、状态等输出被控 量能够跟随输入目标(或给定值)的任意 变化的自动控制系统。
无伺服控制
气道湿化-伺服型加湿器的应用
加热湿化器用于脱机患者人工气道的湿化
气切面罩 T管
加热湿化器与氧气连接—文丘里装置
气管切开湿化
食指向另一只 手方向用力形 成对抗压力
喉罩置入方法
向咽下部 推送直至 遇到阻力
固定导管 外端同时 移出食指
套囊注气,见 导管自动向外 退出约1.5cm
胶带固定导管
注气(< 60cmH2O)
喉罩正确的位置
套囊前端紧贴食管上段扩 约肌前壁 套囊两侧位于梨状窝内 套囊后上部紧贴舌根,并 抵向前方 会厌位于勺状凹陷内
适应症: 择期短小全麻手术 心肺复苏时急救 困难插管 头颈部活动受限
喉罩结构
硅胶制成 可反复使用50次以上
隔栅状设计 充气套囊 30度夹角设计
喉罩型号的选择
型号 1
体重 内径 长度 套囊容量 FOB型号 最大ETT (kg) (mm) (cm) (ml) (mm) (mm)
< 6.5 5.25
痰液排除”
吸痰管插入深度
吸痰管插入深度因人而异
浅度吸痰:吸痰管插入预先设定的深度, 一般为人工气道长度加上连接管的长度。
深度吸痰:吸痰管插入有阻力,往回抽 1cm,再使用负压吸引。
AARC建议:为避免气道粘膜损伤,推荐浅度 吸引
59
密闭式吸引
应用指征: 呼气末正压≥10cmH2O 平均气道压≥20cmH2O 吸气时间≥15秒
年长儿 100~150mmHg (0.013 ~ 0.02MPa)
成人
不超过150mmHg( 0.02MPa)
人工气道吸引指征
氧饱和度下降
压力控制模式 下潮气量降低
按需吸痰
人工气道出现 可见痰液
双肺听诊大量 湿罗音
容量控制模式下气 道峰压升高
出现锯齿状流速 或压力波形
吸痰前后给氧
1、吸痰前吸入高浓度氧,可使吸痰过程中低氧风险 降低32%
气道分泌物的清除—吸痰时机?
常规性 vs 需要性
2010年美国呼吸病协会吸痰临 床实践指南
“吸痰仅在患者有痰时,而不是 常规性的”
2014成人气道分泌物的吸引 专家共识(草案)
“不宜定时吸痰,应实施按需 吸痰(B级)”
气道吸引前准备
负压吸引装置、吸氧装置、 简易呼吸器
合适型号的吸痰管
成人:不超过ETT内径的50% 儿童和婴儿:ETT内径的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