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加练习三[2020年最新]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
【高中语文】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华总结专题训练(含答案)科举制度【察举】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又叫荐举。
由侯国、州郡的地方长官在辖区内随时考察、选取人才,推荐给朝廷,经过考核试用,再任命官职。
察举的主要科目有孝廉、贤良、文学、茂才(汉代避刘秀讳,称秀才为茂才)等。
如《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陈情表》:“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征辟】汉代选拔官吏制度的一种形式。
征,是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到朝廷充任要职。
辟,是中央官署的高级官僚或地方政府的官吏聘用属吏。
如《张衡传》:“连辟公府,不就。
”“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孝廉】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是孝顺父母、廉是办事廉正。
察举实行之初,选拔人才颇有成效,但沿用既久,弊病日生。
东汉后期,察举为世族大家所掌握,弄虚作假,浮夸勾连,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科举】古代通过分科考试来选拔官吏的一种制度。
从隋代至明清,科举制实行了1300多年。
到明朝,科举考试从地方到中央形成了完备的制度,共分四级:院试、乡试、会试和殿试,考试内容主要是儒家经义,以“五经”或“四书”文句为题,阐释义理。
“五经”题须依据宋元人的注疏,“四书”题则以朱熹《四书集注》为准。
并规定文章格式为八股文。
【童生试】也叫“童试”;明代由提学官主持、清代由各省学政主持的地方科举考试,包括县试、府试和院试三试合格后,取得生员(秀才)资格,方能进入府、州、县学学习,所以又叫入学考试。
应试者不分年龄大小都称童生。
如《促织》:“邑有成名者,操童子业。
”“操童子业”是说正在准备参加童生试。
【乡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各省省城(包括京城)举行的考试,主考官由皇帝委派。
因在秋八月举行,故又称秋闱(闱,考场)。
考后发布正、副榜,正榜所取的叫举人,第一名叫解元。
【会试】明清两代每三年一次在京城举行的考试,会试在春季举行,故又称春闱。
2020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25题附答案
2020 年高考最新文化常识 25 题编者:精选练习,巩固知识,学习有针对性。
1.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从四德。
“三从”指幼从父,嫁从夫,夫死从子。
B. 谥号。
帝王与大臣的谥号都是由礼官议定经继位的帝王认可后予以宣布。
C. 宗法。
古代以家族为中心,按血统、嫡庶来组织,统治社会的法则。
D. 庙号。
唐以前,对已死皇帝多称谥号;唐以后,对已死皇帝多称庙号。
2.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三纲。
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
B. 太子。
皇帝所有的儿子都被称为太子。
C. 年号。
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
D. 三从四德。
遵循 “内外有别”“男尊女卑”的原则。
3.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宗法制。
核心为嫡长子继承制,即众妻所生的最年长的儿子为法定继承人。
B. 社稷。
“社”是土神,“稷”是谷神。
古代习惯把社稷作为国家的象征。
C. 年号。
历代帝王遇到 “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大事等都要改年号。
D.谥号。
对死去的帝王,大臣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4.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太子。
封建社会的太子地位仅次于皇帝,拥有类似于朝廷的东宫。
B.宗法制。
目的在于保持奴隶主贵族的统治特权,爵位和财产权不致分散或受到削弱。
C. 五常。
仁,义,礼,智,信。
D.七庙。
用来供奉祖先,从右至左依次有太祖,二,三,四,五,六,七世庙排列。
二.古代官职5.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御史。
秦朝时始设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错事。
B. “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后逐渐成为虚职。
C. 里正。
管理乡里事务的公差。
D.判,守,意为兼任官职。
判,为高阶兼任低阶,守,为较低官职者兼任高阶官职。
6 . 下列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中,不正确的一项是( )A. 致仕,告老,下车,乞身都指古代官员请求退职,退休养老。
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
高考复习20202020年高考复习文化常识专题汇编正文 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高考网小编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古代文化常识——山川与地理 1.郡,古代的行政区域。
秦统一天下设三十六郡,隋唐后州郡互称,明清称府。
() 2.古人把山北水南称为“阳”,山南水北称为“阴”,如华阳在华山之北,江阴是长江之北。
() 3.古代的“河”专指黄河,“江”专指“长江”,所以《鸿门宴》里“将军战河南”的“河南”是指“黄河以南的地区”,不是今天所说的“河南省”。
() 4.古代分天下为九州,即兖州、冀州、青州、徐州、豫州、雍州、扬州、梁州、广州。
() 5.根据“上北下南,左西右东”的地理常识推断,古代的“江左”是指长江以西的地区。
() 6.江表,指长江以东的地区。
如《赤壁之战》中“江表英豪,咸归附之”中的“江表”就是此意。
() 7.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 8.古代以中原为中心,人们将处于东、西、南、北方的少数民族分别称为东夷、西戎(西羌)、南蛮(南闽)、北狄,有鄙视之意。
() 9.古代的“山东”一般是崤山以东地区;古代的“中国”有“中原之国”的意思,和今天的“中国”不是同一个概念。
() 10.“路”是宋代时期区域的名称,与今天的省区大致相似,如福建路、广东路。
() 古代文化常识——政区与官职 11.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 12.封邑是指古代君主把自己国土的某一块地方作为奖励赐给功臣,如淮阴侯韩信所在的淮阴就是刘邦赐给他的封邑。
() 13.“礼部”是古代“六部”之一,管理国家典章制度、祭祀、学校、科举等,并负责接待四方宾客等事务。
() 14.三省六部制里,主管官吏任免与考核的是吏部,主管军事的是兵部。
() 15.古代“下车”一词最初是借指官吏初到任,“乞骸骨”是官员请求退职的委婉说法,“致仕”也有辞官或者退休的意思。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基础突破第四轮基础专项练31古代文化知识含答案解析
全国通用2020版高考语文一轮复习加练半小时基础突破第四轮基础专项练31 古代文化知识1.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洗马,在马前驰驱之意,为太子的侍从官。
梁代以洗马隶属典经局。
隋唐于司经局置洗马,一变而为掌管书籍的官,直至清代均沿设。
B.拜,授予官职。
如:拜亮为丞相(《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再如:至拜大将,乃韩信也,一军皆惊(《史记·淮阴侯列传》)。
C.擢,提升没有官职的人。
如:六年,江东大旱,擢知信州(《宋史·唐震传》)。
拔:在原官职上提拔。
如:过蒙拔擢,宠命优渥(《陈情表》)。
D.谥,古代皇帝、贵族、大臣、杰出官员或其他有地位的人死后所加的带有褒贬意义的称号。
2.下列关于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赐姓,古代天子据某人祖先所生之地或其功绩而赐予姓氏。
多指以国姓赐予功臣,以示褒宠。
B.持节,古代官名。
汉末与魏晋南北朝时,掌地方军政的官员往往有使持节、持节、假节、假使节等称号。
使持节得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C.践祚,特指皇帝登临皇位。
类似用语现象有很多,例如:践阼、践极、践统、践位、践国、践帝、践政、践袭、践莅、践事等。
D.薨,古人对身故有多种方式的描述,古代称诸侯或有爵位的高官死去为薨。
也可用于皇帝的高等级妃嫔和所生育的皇子公主,或者封王的贵族。
3.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中国古代表示官职变动有专门的词语,表示升迁的有擢、赐等,表示贬谪的有降、署等。
B.明清时期,知县、知府和知州都是地方行政长官的名称。
知府官职高于知县。
C.“保甲”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种户籍编制,以便统治者通过层层管理来达到统治人民的目的。
D.期,穿一周年孝服的人;功,穿大功服(九个月)、小功服(五个月)的亲族。
4.下列关于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孝廉,汉武帝时通过全国统一的科举考试而被选拔出来的官员,规定应孝廉举者必须年满四十岁。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1)A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含答案1.下列对古代文化知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望,农历每月十五。
既望,农历每月十六。
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
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B.青衫,多为低阶的官服或卑贱者的衣服。
后人常用“司马青衫”形容悲伤哀痛的情感。
C.望帝,战国时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化为杜鹃鸟,啼声凄切。
后用“望帝”代指杜鹃鸟,也用以指悲哀凄惨的啼哭。
D.干支纪年法,是我国历法上自古以来一直使用的纪年方法。
“干支”是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的总称。
2.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总角”指的是古时男子未成年时的发型,常用来指儿童时代。
B.“部伍”指的是军队的编制单位——部曲行伍,泛指部队。
C.“嗣位”指的是继承君主之位,“嗣”本义是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
D.“伯”在古代是爵位称呼,周代爵位有公、侯、伯、子、男五种。
3.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古代官职变动中,“出”是由京城到地方做官,“入”是由地方进京城做官。
B.“季秋”是指秋天的最后一个月,即农历九月,古代一个季度的三个月分别用“孟、仲、季”来表示。
C.“改元”一般是指新皇帝即位后改变纪年的年号,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
D.“再拜”是指再次拜谢,这是古代一种隆重的礼节,用于表达敬意。
4.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擢”指迁官,即升职。
与“擢”相同的还有“察”与“举”等词。
B.“昆弟”指兄和弟,比喻亲密友好。
C.“甫冠”指刚刚20岁,古代男子20岁行成年礼。
D.“追赠”指古代朝廷为表彰已死大臣的功绩,追授给死者一种官职或称号。
5.下列对相关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黜陟”中的“黜”指降职或罢免,“陟”指晋升、进用,该词指人才的进退、官吏的升降。
B.“射礼”,古代重武习射,常举行射礼。
射礼有大射、宾射、燕射、乡射四种。
C.“箕踞”,古代礼节的一种,两股着地伸直两腿,形似畚箕。
D.“留守”,古时皇帝出巡或亲征,命大臣督守京城,便宜行事,担当这种职责的就称为“留守”。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练习题63道1.闲章:中国传统文人常自拟词句或撷取格言警句来镌刻成章,内容广泛,意趣盎然。
(√)2.“鲁”既可以指古国鲁国;也可作姓氏,如工匠祖师鲁班;在现代汉语中多指山东省的简称。
(×)(鲁班的姓氏不是鲁,姬姓,公输氏,名班,人称公输盘、公输般、班输,尊称公输子。
又称鲁盘或者鲁般,惯称“鲁班”)3.在中国汉代、南北朝时南海称为涨海、沸海。
清代以后逐渐习称南海。
文中南海指佛教圣地普陀山。
(√)4.《四库全书》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纪昀等多位高官、学者编撰。
丛书分经、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库。
基本上囊括了中国古代所有图书,故称“全书”。
(√)5.“六宗”一般指的是古所尊祀的六神,有时也指汉文帝(太宗)、汉武帝(世宗)、汉宣帝(中宗)、汉元帝(高宗)、汉明帝(肃宗)、汉章帝(显宗)。
文中指的是尊祀的六神。
(×)汉明帝谥号为显宗,汉章帝谥号为肃宗。
6.7.四邻各族(九夷、八狄、七戎、六蛮)的居住区称为“四海”,“五湖四海”也泛指全国各地、天下。
(√)7.“姬”姓,中华上古八大姓之一,得姓始祖为华夏民族的人文初祖——黄帝,黄帝因长居姬水,以姬为姓。
(√)8.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9.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10.牙门与牙旗一样,源起都有古人借猛兽利牙的图案彰显荣耀和威武之意。
(√)11.乡、闾在古代各指一种行政区域名,合在一起还可以泛指家乡故里、父老乡亲。
(√)12.野史,是私家编撰的史书,“野史氏”在文中是作者自谓。
(√)13.“迁谪”谓官吏因罪降职并流放,其中“迁”指官员的调动,有升有降,但“左迁”必是升职。
(×)14.肃宗:皇帝的谥号,肃,恭敬、肃穆之意。
(×)15.日中,表时间,中午12点,又名日正、中午,是一天的太阳正中时。
2020大二轮高考总复习语文文档:清单1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 Word版含答案.doc
清单一必须掌握的10类古代文化常识一、古代官职二、古代官职迁谪三、古代称谓四、古代科举九、音乐文娱十、传统节日及民俗1.除夕——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作“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灯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文天祥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赏析:此诗作于元朝至元十八年,即公元1281年,是文天祥平生度过的最后一个除夕夜。
这一首诗,诗句冲淡、平和,没有“天地有正气”的豪迈,没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慷慨,只表现出大英雄欲与家人共聚一堂欢饮屠苏酒过除夕的愿望,甚至字里行间透露出一丝寂寞、悲怆的情绪。
恰恰是在丹心如铁男儿这一柔情的刹那,反衬出勃勃钢铁意志之下人的肉身的真实性,这种因亲情牵扯萌发的“脆弱”,更让我们深刻体味了伟大的人性和铮铮男儿的不朽人格。
2.春节——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习俗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苹果、花生、瓜子、糖果及肴馔为主,并伴有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送年礼、逛花市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赏析:可结合王安石写作此诗时的社会背景赏析该诗。
此诗作于作者初拜相而始行己之新政时。
1067年宋神宗继位,起用王安石为江宁知府,旋即诏为翰林学士兼侍讲,为摆脱宋王朝所面临的政治、经济危机以及辽、西夏不断侵扰的困境,1068年,神宗召王安石“越次入对”,王安石即上书主张变法。
次年任参知政事,主持变法。
同年新年,王安石见家家忙着准备过春节,联想到变法伊始的新气象,有感创作了此诗。
全诗表现出一种欢快的基调,充分表现了王安石当时政治上的得意之情。
2020版高考语文复习 3 文化常识题 ——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
文化常识题——回归原文慎推断平时积累最关键[题组一对点练]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
岁癸巳..北渡,冠氏帅赵寿之即延致奂,待以师友..,奂微服之礼。
门人有自京师载书来者,因得聚而读之。
东平严实闻奂名,数问其行藏,奂终不一诣。
戊戌..,试诸道进士。
奂试东平,两中赋论第一。
从监试官北上,谒中书耶律楚材,楚材奏荐之,授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在官十年,乃请老..于燕之行台。
奂博览强记,作文务去陈言,以蹈袭古人为耻。
朝廷诸老,皆折行辈..与之交。
关中虽号多士,名未有出奂右者。
(选自《元史·杨奂传》,有删改) A.癸巳、戊戌都指年份。
中国自古便有十天干与十二地支,形成天干地支纪年法。
B.微服是指为隐藏身份、避人耳目而改换成平民的服装,古代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
C.请老指古代官吏请求退休。
退休制度是我国古代官僚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D.行辈,即排行和辈分。
儒家文化强调论资排辈,汉族重宗族的观念一直延续至今。
解析:选B。
根据积累的文化常识可知,“专指有身份的官吏私访”错误,“微服私访”的还有帝王。
杨奂,字焕然,乾州奉天人。
癸巳年,杨奂着便装渡黄河北上,冠氏帅赵寿之立即邀请杨奂前来,以师友的礼节对待他。
(杨奂的)门人中有人从京师运载书籍前来,因此得以相聚读书。
东平严实听说杨奂的名声,多次询问他的行止,杨奂始终不去拜见严实。
戊戌年,测试各道进士。
杨奂就试于东平,两次考试都中诗赋、策论第一。
(他)随监试官北上,拜见中书令耶律楚材,耶律楚材上奏推荐杨奂,任命他为河南路征收课税所长官,兼廉访使……(他)在任十年,于是向燕京的行台请求退休。
杨奂博览群书,长于记忆,作文章务必去除陈词滥调,以因袭古人为耻辱。
朝廷中诸位年高德重者,都降低辈分与他交往。
关中地区虽然号称人才众多,但名声没有超过杨奂的。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崔慰祖,字悦宗,清河东武城人也。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5类古文化常识
左右,和我国的气象、物候的对应关系不如阴历强。
(×)Βιβλιοθήκη 解析:阳历的年月日比阴历的要早一个月左右。
5.“晦”,指阴历每月的三十日,这是古代特定称谓纪日法中的一
类,此类纪日法还有朔、望、既望等。
(×)
解析:“晦”应指阴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二、科举制度
1.汉代实行征辟制和察举制
(1)征辟制 汉武帝时推行的一种自上而下的选拔官吏的制
2020年高考语文专项训练 5类古文化常识
古文化常识点多面广、零碎难记,且记后易忘。只有 广积累、勤巩固,才能拓展知识面。在识记上,不能仅仅 依靠死记硬记,要在发散理解基础上,巧记善记、记牢记 多,如可以采取以下方式进行串联整合记忆。当然了,记 忆的方法有很多种,考生可以自悟自得,多总结一些巧法 妙法,提高识记效率。
考核再任命官职。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陈情表》)
2.隋唐以后实行科举制 科举制 隋以后各封建王朝设科考试选拔官吏的制度,由于分科 取士而得名。明、清形成了完备的科举考试制度。共分四级(见后 表)。汉代已有考试取士之法,但系临时措施,并未形成定制。隋 文帝废除贵族垄断的九品中正制,于开皇七年(587)设志行修谨、 清平干济二科。炀帝时始置进士科。唐代于进士外,复置秀才、 明法、明书、明算诸科,又有一史、三史、开元礼、童子、道举 等科。诸科之中,唯进士科为常设,最为重要。宋以后各朝科举 制仅有进士科。唐、宋进士科主要考诗赋。宋神宗熙宁时,王安 石改用经义。元、明、清均用其法。明、清两朝的经义以“四 书”“五经”的文句为题,规定文章的格式为八股文,解释须依 朱熹的《四书集注》等书。光绪二十七年(1901),一度改变科举 办法,废止八股。变法失败后复旧。光绪三十一年(1905)推行学 校教育,科举制度即被废除。
2020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附答案
20级古代文化常识专练100题1.下列相关文学文化常识全都正确的一项是①(斋戒)古人在祭祀或行大礼前,先要沐浴、更衣、独居,忌食鱼肉荤腥,以示心地诚敬,这些活动叫做“斋戒”。
②(有司)官吏的通称,古代设官分职,各有专司,所以称有司。
③(九宾)古代外交最隆重的礼节,由依者九人依次传呼接引宾客上殿。
④(汤镁)古代的一种酷刑,用滚水烹煮。
镁,古代的一种鼎。
⑤(上卿)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国都有卿,是高级长官,分为上、中、下三级。
战国时作为爵位的称谓,一般授予劳苦功高的大臣或贵族,相当于丞相的位置。
大夫比卿低一等。
⑥(御史)战国时的史官。
秦代始置御史大夫,负责监察百官,代表皇帝管理国家重要典籍,接受百官奏事等。
⑦(黄门驸马)宫中掌管宫门守卫的官员。
⑧(太学)古代设在京城的全国最高学府。
⑨(孝廉)汉朝由地方官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被推举的人称为“孝廉”。
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
后来“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清对秀才的雅称。
⑩(公车)汉代官署名,臣民上书和征召,都由公车接待。
®(旄节)以竹为竿,上缀以耗牛尾,是使者所持的信物,也是天子的象征。
⑫(乞骸骨)古代大臣年老了请求辞职,意为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与之同义的还有“致仕”。
⑬(视事)指上级官员到地方视察工作。
⑭(下车)官吏初到任。
A.①③⑤⑥⑨⑩B.②④⑦⑧⑪⑬C.①②④⑧⑨⑭D.③⑤⑥⑩⑫⑭2.下列对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长恨歌》中“梨园弟子白发新”的“梨园弟子”,是指唐玄宗在梨园里教练出来的一批艺人,后来称戏曲界为“梨园行”。
B.《过小孤山大孤山》中“列置烽燧”的“烽燧”即烽火,是古代边防报警信号,夜间燃的火称为烽,白天烧的烟称为燧。
C.《伶官传序》中“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的“少牢”指祭祀时用的牛、羊、猪各一头,羊、猪各一头则称为“太牢”。
D.《祭十二郎文》中的“十二郎”是韩愈的侄子韩老成,他在家族中排行第十二,唐代习惯以行第、郡望、官职称呼别人。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传统文化专题及练习题(含答案)
2020年高考语文复习素材:传统文化专题阅读①向我们的文化传统致敬春节前夕,中办、国办印发《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力求让传统文化焕发新的光彩;春节之际,催动无数人返乡脚步的,也正是重视家庭、重视亲情的“文化基因”。
近年来,从教育部提出“书法进课堂”,到编纂“中华传统文化百部经典”;从语文教材中加大融入传统文化教育比例,到各种以传统文化建设乡村的实践……越来越多人饮水思源,在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土壤中,追寻文化水脉、瞩望文化复兴。
每个国家、每个民族,“想象共同体”的地基和屋顶,都因文化而来。
用中华民族传统美德,滋养“不虚、不私、不妄”的真情;以古代典籍中的典故、名句,讲述治国理政的道理;要求“让收藏在禁宫里的文物、陈列在广阔大地上的遗产、书写在古籍里的文字都活起来”……对于优秀传统文化,之所以念兹在兹,正是因为其中“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发展壮大提供了丰厚滋养”,因而视之为“我们最深厚的软实力”、喻之为“中华民族永远不能离别的精神家园”。
毋庸讳言,我们有过对于自身文化传统的困惑与犹疑。
中国历史上,有“三晚”之说——晚周、晚明、晚清,都是社会文化断裂期。
1842年,英军陈兵南京城下,中国被抛入“全球时间”。
在这“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中,经抗争、变法,经革命、战争,经建设、改革,不到200年时间里,中国文化经历着剧烈的变革。
及至今日,面对传统,人们往往有“雾里看花”之惑;面对世界,又难免有“乡愁何寄”之困。
在不少人那里,“中国风”不过是丝绸、水墨、大屋檐的符号堆砌,节日的行礼如仪敌不过电商促销的广告,人际的传统美德被消费社会的物质战车甩在身后。
在现代化的轨道上疾驰,在全球化的浪潮中游弋,我们急需重新定义自身。
传统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然包括文化的复兴。
今天,西方文化借助全球化进程、借助现代技术,以一种强势文化的力量冲击着中国传统文化。
2020年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全集分类150题_165
古代文化常识全集分类150题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一、官职沿革(一)官职制度判断下列相关内容的解说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1.古代帝王把帝位让给贤能的人称为禅让,是原始社会末期部落首领的选举制度。
(√) 2.我国古代常取爵名封赐大臣,分别为“公、侯、伯、子、男”五等,一直沿用到清代。
(√)3.三省六部: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
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六部: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
各部长官称尚书。
六部制从隋唐开始实行,一直延续到清末。
(√)[拓展] 隋唐时,三省同为最高政务机构,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
中书省长官称中书令,门下省长官称侍中,尚书省长官称尚书令。
尚书省下辖六部,吏部(管官吏的任免与考核等)、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礼部(管典礼、科举、学校等)、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各部副职称侍郎。
4.(2016·全国卷Ⅱ)吏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文官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长官为吏部尚书。
(√)5.(2016·全国卷Ⅲ)礼部为六部之一,掌管礼仪、祭祀、土地、户籍等职事,部长官称为礼部尚书。
(×)[拓展]“礼部”,在明代有尚书一人,左、右侍郎各一人,下设四司,分别为:仪制清吏司,掌嘉礼、军礼及管理学务、科举考试事;祠祭清吏司,掌吉礼、凶礼事务;主客清吏司,掌宾礼及接待外宾事务;精膳清吏司,掌筵飨等事务。
6.(2015·全国卷Ⅰ)兵部是古代“六部”之一,掌管全国武官选用和兵籍、军械、军令等事宜。
(√)7.“举孝廉”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即中央和地方一定级别的官吏根据考察情况,将未有官职的士人推荐给中央政府。
(√)8.“征辟”是古代一种自下而上的选官制度。
被征辟者经过试用,确有能力,就正式授予官职。
2020高考语文必备——近三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集锦
2020高考语文必备——近三年高考古代文化常识集锦1、与进士、科举、选拔人才相关①进士,④古代的各级考试:县试→(府试)院试→乡试→会试→殿试普通读书人通过县试成为童生。
童生通过院试,成为秀才,第一名叫:案首。
秀才通过乡试,成为举度,选拔方式以荐举为主。
⑦童生,明清的科举制度,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秀才)资格之前,都称为童生或儒童。
⑧贡、举,“贡”,指贡士;“举”指乡举里选。
古时地方官府向帝王荐举人才,有乡里选举诸侯贡士之制,至汉始合贡、举为一,而浑称“贡举”。
⑨孝廉,孝廉是汉代察举制的科目之一。
孝廉是孝顺父母、办事廉正的意思。
实际上察举多为世族大家垄断,互相吹捧,弄虚作假,当时有童谣讽刺:“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
”后代,“孝廉”这个称呼,也变成明朝、清朝对举人的雅称。
举孝廉,是一种至下而上的选拔官吏的制度。
⑩秀才,别称茂才,原指才能之秀异者,是一种泛称。
魏晋南北朝时期,“秀才”是荐举人才的科目之一,与科举制中的“秀才”不是一个概念。
2.六部职能①兵部,②吏部,③户部,掌管土地、户籍、赋税、财政收支。
④礼部,掌管礼仪、祭祀典礼、学校、科举、宴飨等事宜。
⑤吏部,吏部掌管全国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调动等事宜。
⑥工部,主管各项工程、工匠、屯田、水利、交通。
3.几个常见的中央官职名称①三公九卿,是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政府高级官职,它的设立始于秦朝。
因这这是中央最高官职,权②三公,两汉尤其是西汉的官制延续了秦朝官职,也就是三公九卿制,其中三公尤为突出,是国君手下负责军政事务的最高长官,也称“三司”。
周代以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东汉至魏晋以太尉、司徒、司空为三公。
③御史台,古代官署的名称。
先秦时期,御史是史官,如《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相如顾召赵御史曰”;从秦朝开始监察官员,并且御史台的长官应为御史大夫。
④宰相,意。
中国的宰相在历代王朝有不同的称谓。
⑤首相,。
如:王安石是北宋神宗时的首相。
高考语文考点配题9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
高考语文考点配题9古代文化常识专项练习1.(2020·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主司既可指主管某项事务的官员,又可转指科举的主试官,文中指后者。
B.殿试是中国古代科举制度最高一级的考试,在殿选举行,由丞相主持。
C.司农是官名,又称为大司农,主要掌管农桑,仓储、租税等相关事务。
D.当轴,指官处在重要的位置,当轴者则指身居显赫职位的当权官员。
2.(2020·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方士,又称方术士,指中国古代好讲神仙方术、从事巫祝术数活动的人。
B.保任,意思是担保或担保者,文中特指因向朝廷推荐人才而负担保责任。
C.禁中,又称禁内,指皇室宗族所居之处,因所居宫室严禁随便进出得名。
D.四六之制,即骈文,因在发展中逐渐成为相对整齐的四六句式而由此称。
3.(2020·卷Ⅲ)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 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 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文中则指后者。
C. 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
D. 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4.(2019•卷Ⅰ)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A.诸子百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派别的总称,其中又以道、法、农三家影响最深远。
B.诏令作为古代的文体名称,是以皇帝的名义所发布的各种命令、文告的总称。
C.礼乐指礼制和音乐,古代帝王常常用兴礼乐作为手段,以维护社会秩序的稳定。
D.就国,是指受到君主分封并获得领地后,受封者前非领地居住并进行统治管理。
5.(2019•卷Ⅱ)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一项是()A.缪公即秦穆公,春秋时秦国国君,在位期间任用贤臣,使国力趋强,称霸西戎。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
2020高考语文古代文化常识精练与答案解析1、寿联多是祝愿寿者长寿,称颂寿者的品德与功绩。
寿联多为五字或七字,也有达数十字或数百字的。
寿联切事、脱俗、工整而有韵味,选用恰切的词句,注以流畅的气势,使人看了即了解其意义,引起共鸣。
例如:“花甲重逢,外加三七岁月;古稀双庆,还多一度春秋。
”这幅寿联写的老人岁数是:()A、60岁B、70岁C、100岁D、141岁【答案】D【解析】花甲,即60,花甲重逢就是120;增加三七岁月,就是再加三七二十一,就是141;古稀,即70,古稀双庆就是140;更多一度春秋,加起来就是141。
2、下列描写古代历史名人名家的对联,说法错误的是:()A、盛唐诗酒无双士,青莲文苑第一家。
——颂李白B、诗史数千言,秋天一鹄先生骨;草堂三五里,春水群鸥野老心。
——颂杜甫C、枫叶四弦秋,棖触天涯迁谪恨;浔阳千尺水,勾留江上别离情。
——颂白居易D、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
——颂王昭君【答案】D【解析】“云过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茵”是唐代温庭筠的《苏武庙》说的苏武的事,而颂王昭君的对联是“青冢有情犹识路,平沙无处可招魂”。
3、对联集句对大多非原创,是从已有诗文句子中选句配对,推陈出新。
与“劝君更尽一杯酒”(唐·王维)对仗工整的是:()A、天涯涕泪一身遥。
(唐·杜甫)B、与尔同消万古愁。
(唐·李白)C、八骏日行三万里。
(唐·李商隐)D、替人垂泪到天明。
(唐·杜牧)【答案】B【解析】题干“劝君更尽一杯酒”是唐代王维的《渭城曲 / 送元二使安西》诗句,“劝君”与“与尔”有第二人称相对,“更尽”与“同消”有动词相对,“一杯酒”与“万古愁”数量词相对,所以选B项。
A项“天涯涕泪一身遥”是唐代杜甫《野望》中的诗句;B、“与尔同消万古愁”是唐代李白《将进酒》中的诗句;C、“八骏日行三万里”是唐代李商隐《瑶池》的诗句;D、“替人垂泪到天明”是唐代杜牧《赠别》的诗句。
2020届高考语文一轮复习知识清单练习:常见古代文化知识集萃含答案
常见古代文化知识集萃一、官职名【爵】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丞相】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总理全国政务的人。
也称相国,简称“相”。
【太师】指两种官职。
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逐渐成为虚衔。
【学士】魏晋时是掌管典礼、编撰诸事的官职。
唐以后指翰林学士,是皇帝的秘书、顾问,参与机要,因而有“内相”之称。
明清时承旨、侍读、侍讲、编修、庶吉士等虽亦为翰林学士,但与唐宋时翰林学士的地位和职掌都不同。
【上卿】周代官制,分上中下三等,最尊贵者谓“上卿”。
【大将军】先秦、两汉时将军的最高称号。
魏晋以后渐成虚衔而无实职。
明清两代于战争时才设大将军官职,后废除。
【参知政事】简称“参政”,是唐宋时期最高政务长官之一,与同平章事、枢密使、枢密副使合称“宰执”。
【军机大臣】军机处是清代辅佐皇帝的政务机构。
任职者无定员,一般由亲王、大学士、尚书、侍郎或京堂兼任,称为军机大臣。
军机大臣少则三四人,多则六七人,被称为“枢臣”。
【御史】本为史官,秦以后置御史大夫,职位仅次于丞相,主管弹劾、纠察官员过失诸事。
【枢密使】枢密院的长官。
唐时由宦官担任,主要负责接受表奏及向中书门下传达帝命;宋以后改由大臣担任。
枢密院是管理军国要政的最高国家机构之一,枢密使的权力与宰相相当。
【左徒】战国时楚国的官名,与后世左、右拾遗相当。
主要职责是规谏皇帝、举荐人才。
【上大夫】先秦官名,比卿低一等。
【侍郎】初为宫廷近侍。
东汉以后成为尚书的属官。
唐代始以侍郎为三省各部长官(尚书)的副职。
【侍中】原为正规官职外的加官之一。
因侍从皇帝左右,地位渐高,等级超过侍郎。
魏晋以后,往往成为事实上的宰相。
【郎中】战国时为宫廷侍卫。
自唐至清成为尚书、侍郎以下的高级官员,分掌各司事务。
【参军】“参谋军务”的简称,最初是丞相的军事参谋,晋以后地位渐低,成为诸王、将军的幕僚,隋唐以后逐渐成为地方官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20高考古代文化常识分类积累加练习三一文史典籍1.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的合称。
宋人抽出《礼记》中的《大学》《中庸》两篇,与《论语》《孟子》配合,至南宋淳熙年间,朱熹撰《四书章句集注》,“四书”之名由此而定。
此后,“四书”始终是我国封建社会正统教育的必读书和科举取士的初级标准书。
2.五经:《诗》《书》《礼》《易》《春秋》五部儒家经典的简称,始称于汉武帝时。
其中存有中国古代丰富的历史资料,是封建时代教育的必读教科书,并被统治阶级作为宣传宗法封建思想的理论依据。
3.六经:指的是六部儒家经典,即在“五经”外,另加《乐》。
也有称“六经”为“六艺”的,韩愈《师说》中的“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中的“六艺”即“六经”。
4.十三经:十三部儒家经典。
唐代把“三礼”(《周礼》《仪礼》《礼记》)、“三传”(《公羊传》《穀梁传》《左传》),连同《易》《书》《诗》称为“九经”。
至唐文宗刻石经,将《孝经》《论语》《尔雅》列入经部,则为“十二经”。
宋代又将《孟子》提升为经,故有“十三经”之称。
5.《三字经》: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相传为宋代王应麟撰,明清学者陆续增补,至清初为一千一百四十字。
内容从阐述教育的重要性开始,进而依次讲述名物常识、经书子书、历史知识及古人勤学的故事等。
全部用三言韵语,便于儿童诵读。
句法灵活丰富,语言通俗易懂。
自编成后广为流传,一直使用至清末民初。
6.《千字文》:旧时广泛使用的蒙学课本。
南朝梁代周兴嗣编,梁武帝大同年间编成。
全书将一千个字,编为四字一句的韵语,介绍有关自然、社会、历史、伦理、教育等方面的知识,基本上无重复的字。
自隋代开始流行,至清末一直被广泛用作儿童识字课本。
宋代以后,有种种续编和改编本,但都没有旧本流传得广泛、长久。
7.《千家诗》:旧时蒙学读物。
有《五言千家诗》《重订千家诗》两种。
前者题“王相选注”;后者题“谢枋得选注”,为七言律诗。
两种选本大都为唐、五代、宋作品,宋诗尤多。
因入选之诗浅近易解,所以流传较广。
8.《唐诗三百首》:诗歌总集。
清代乾隆年间“蘅塘退士”孙洙编,实选唐诗三百一十首,分五古、七古、五律、七律、五绝、七绝及乐府诸体排列。
选编的原意,本作为家塾课本。
所选诗作大都艺术性较高,便于吟诵,是流传最广的唐诗选本。
9.《文选》:现存最早的诗文总集。
南朝梁萧统(昭明太子)编选,世称《昭明文选》。
选录自先秦至梁的诗文辞赋,共一百二十九家,七百余篇,分三十八类。
选者注意到文学与其他类型著作的区分,故不选经子,史书也仅取论赞,入选作品大多为骈文。
该书是研究梁以前文学的重要参考资料。
10.《古文观止》:清代康熙年间吴楚材、吴调侯叔侄二人编选的一部历代文章总集,共十二卷。
全书收录自东周至明末的文章二百二十二篇,以朝代为序排列。
选文多慷慨悲愤之作,语言朗朗上口。
每篇的简要评注,颇有见解。
是清代以后流传最广、影响较大的古文选本。
11.《古文辞类纂》:清代姚鼐编的各类文章总集。
全书七十五卷,选录战国至清代的古文,依文体分为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颂赞、辞赋、哀祭等十三类。
所选作品主要是《战国策》、《史记》、两汉散文家、唐宋八大家及明代归有光、清代方苞、刘大櫆等的古文。
书首有序目,略述各类文体的特点、源流及其义例。
12.《二十四史》:从《史记》到《明史》的二十四部纪传体史书,被称为“正史”,清代乾隆年间编定。
全书总计三千二百二十九卷,记载了从黄帝到明末共四千余年的史事,是史学研究的重要资料,也常以之代称中国历史。
其中《史记》是通史,其余的都是断代史。
13.《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原名《太史公书》,东汉以后始称《史记》,西汉司马迁撰。
全书一百三十篇,计十二本纪、十表、八书、三十世家、七十列传,记载自黄帝至汉武帝时期共约三千年的历史。
该书取材颇富,作者曾广泛查阅并实地调查了大量史料和史事。
文笔优美生动,结构严谨,被奉为封建时代历史著作的典范,在我国史学史和文学史上都有极重要的地位。
作者所创的纪传体例为历代著正史者所遵循取法。
14.《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撰,全书二百九十四卷。
宋神宗以其“鉴于往事,有资于治道”,命名为《资治通鉴》。
该书取材广泛,除历朝正史外,尚有野史、实录、谱牒、行状、文集等三百余种。
剪裁精审,严谨清晰,功力极深,是一部对后代产生很深影响的编年体通史。
15.《太平广记》:由北宋李昉等奉敕编辑,因成书于宋太宗太平兴国年间,故名。
全书五百卷,另目录十卷,按题材性质分九十二大类,下面又分一百五十余小类,收录上迄先秦两汉,下及北宋初年的作品约七千则。
采录汉代至宋初的小说、笔记、稗史等五百余种,保存了今已亡佚的大量古小说资料。
16.诗文集的命名方式:以作者姓名命如《孟浩然集》《李清照集》《陶渊明集》名以官爵命名如《王右丞集》(王维)、《杜工部集》(杜甫)以谥号命名如《范文正公集》(范仲淹)、《欧阳文忠公集》(欧阳修)以书斋命名如《七录斋集》(张溥)、《饮冰室合集》(梁启超)、《惜抱轩文集》(姚鼐)以作者字、号命名如《李太白全集》、《文山先生全集》(文天祥)、《王子安集》(王勃)、《苏东坡全集》、《稼轩长短句》(辛弃疾)、《徐霞客游记》以居官地或居住地命名如《樊川文集》(杜牧)、《贾长沙集》(贾谊)、《长江集》(贾岛)、《梦溪笔谈》(沈括)以出生地命名如《临川先生文集》(王安石)、《柳河东集》(柳宗元)以帝王年号命名如《白氏长庆集》(白居易)、《嘉祐集》(苏洵)17.史书编写方式分纪传体、编年体、纪事本末体三种:(1)纪传体是以人物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由司马迁首创,《二十四史》全是纪传体;(2)编年体是按年月日的先后顺序来记述史实的史书体裁,如《左传》《资治通鉴》;(3)纪事本末体是以历史事件为中心线索来编写的史书体裁,这种体裁在南宋时才出现,如《通鉴纪事本末》《宋史纪事本末》。
二音乐知识1.五音、六律古人把宫、商、角、徵、羽称为五音,从宫到羽,按照音的高低排列起来,形成一个五声音阶,即:宫商角徵羽1 2 3 4 5后来再加上变宫、变徵,就形成七个音阶,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1 2 3 4 5 6 7例如:“高渐离击筑,荆轲和而歌,为变徵之声。
”(《荆轲刺秦王》)古书常把五音或五声和六律并举。
律,本指用来定音的竹管,后来成为我国古代音乐方面的专门名称。
即黄钟、太簇、姑洗、蕤(ruí)宾、夷则、无射。
例如:“师旷之聪,不以六律,不能正五音。
”(《孟子》)2.十二律又称十二律吕。
古乐的十二调。
是古代的定音方法。
即用三分损益法将一个八度分为12个不完全相同的半音的一种律制。
各律从低到高依次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中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
其中单数的称“律”,双数的称“吕”。
3.宫调中国传统乐学把音乐实践中音、律、声、调之间的逻辑关系概括起来,用以表明调性范畴的全面情况的基本理论。
音乐实践中所用一定音阶的各个音级,各相应于一定的律高标准,构成一定的调音体系;某一调音体系中的音阶,又都具体地体现为以某“声”为主的一定调式。
审察其间的诸种逻辑联系,包含律高、调高、调式间各种可变因素在内的综合关系的研究,即宫调理论。
4.八音我国古代对乐器的统称。
具体指金、石、土、革、丝、木、匏、竹八类。
5.雅乐“俗乐”的对称。
指古代帝王郊祭、朝贺等大典上所用的音乐。
6.俗乐“雅乐”的对称。
泛指古代各种民间音乐和外来音乐。
宫廷中宴会也用俗乐,称为“燕乐”。
历代俗乐都很流行。
《庄暴见孟子》:“寡人非能好先王之乐也,直好世俗之乐耳。
”判断下列对古文化常识解说的正误。
1.《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原名《太史公书》,共130篇。
( ) 2.“坟典”是三坟、五典的并称,后转为古代典籍的通称。
“三坟”即伏羲、神农、黄帝之书;“五典”即少昊、颛顼、高辛、尧、舜之书。
( ) 3.《易》也称《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人文实践的理论根源,是一本揭示事物变化的书。
( )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国别体史书著作,与《春秋公羊传》《春秋穀梁传》合称为“春秋三传”。
( )5.《楚辞》是屈原创作的一种新诗体,也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诗歌总集。
对《楚辞》及其研究史做研究的学科,今称为“楚辞学”。
( )6.《礼》,汉时指《仪礼》,后世指《礼记》。
《礼记》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者编纂的关于礼的阐释之书,是儒家“五经”之一,分《大戴礼》和《小戴礼》两种,戴圣所编49篇并由郑玄作注的为《小戴礼》,戴德所编85篇为《大戴礼》。
( ) 7.“春秋”一词在古代含义丰富,可指儒家经典著作《春秋》,也可指东周前半期这个历史时期。
( )8.“经史子集”是中国古籍按内容区分的四大部类,是中国古籍的主流分类。
一些大型的古籍丛书往往囊括四部,并以之命名,如《四库全书》。
( )9.《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
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词造句典雅、奥博。
( )10.《春秋公羊传》是《春秋三传》之一,《春秋》是编年体史书,言简义深,如无注释,很难理解。
注释《春秋》的书,有左氏、公羊、穀梁三家。
( )答案:1.ד编年体通史”错,应为“纪传体通史”。
2.√ 3.√4.×《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
5.×第一部诗歌总集为《诗经》。
6.×《礼记》是西汉时期儒家学者编纂的关于礼的阐释之书。
7.√8.√9.×应是班固编撰。
《汉书》,又称《前汉书》,由我国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编撰,后来唐朝的颜师古为之释注,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二十四史”之一。
《汉书》是继《史记》之后我国古代又一部重要史书,与《史记》《后汉书》《三国志》并称为“前四史”。
《汉书》全书主要记述了上起西汉的汉高祖元年(公元前206),下至新朝的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3),共230年的史事。
《汉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后人划分为一百二十卷,共八十万字。
10.√三政区名1.九州古代天下分九州,即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
一般地说,“九州”泛指中国。
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
(《己亥杂诗》)八州、八荒:泛指中国。
序八州而朝同列。
(《过秦论》)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并吞八荒之心。
(《过秦论》)2.六合上、下、东、西、南、北,泛指天下或宇宙。
然后以六合为家,崤函为宫。
(《过秦论》) 3.四海古代认为中国四周有海环绕。
四海,等于说“天下”,泛指全国各地。
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4.中州古地区名。
即中土、中原。
狭义的中州指今河南省一带,因其地在古九州之中得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