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为并购三叶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狼狈组织计划
华为的每个部门都要有“狼狈组织计划”,既要有进攻性的狼,又要有精于算计的狈。一个人再有本事,也得通过所在社会的主流价值认同,才能有机会。
企业就是要发展一批狼。狼有三大特性,一是敏锐的嗅觉,二是不屈不挠、奋不顾身的进攻精神,三是群体奋斗。企业要扩张,必须有这三要素。
2.压强原则
(压强原则)在成功的关键因素和选定的战略生长点上,以超过主要竞争对手的强度配置资源,要么不做,要做,就集中人力、物力和财力,实现重点突破。
只有企业的员工真正认为自己是企业的主人,分权才有了基础,没有这样的基础,权力分下去就会乱。让有个人成就欲望者成为英雄,让有社会责任者(指员工对组织目标有强烈的责任心和使命感)成为领袖。基层不能没有英雄,没有英雄就没有动力。
管理层要淡化英雄色彩,实现职业化的流程管理。即使需要一个人去接受鲜花,他也仅仅是代表,而不是真正的英雄。
任正非总结华为的资本积累说:“华为在创业时期,没有资本,只有知本,华为的资本是靠知本积累起来的。”
3.华为并购三叶公司案情回顾
2010年5月,中国华为技术有限公司(下称华为)在美国以200万美元收购一家即将破产的美国三叶系统公司的特定资产,其中包括若干件涉及云计算(Cloud Computing)领域的核心专利技术。然而,就是这样一个小型收购却遭遇了“安全魔咒”,2011年2月,美国外国投资委员会(CFIUS)以华为收购的专利将对美国“国家安全”构成威胁为由,要求华为剥离收购三叶公司所获得的全部科技资产。2011年2月18日,华为迫于美国政府方面的压力只好“忍痛割爱”,宣布弃购。
失败的政治因素分析
导致华为收购三叶失败的最突出、最重要的原因就是国际政治壁垒。否决华为收购三叶的重要机构GFIUS即美国外资审议委员会,负责审查可能影响国家安全的跨境并购,是继337条款后阻止国外企业收购的新的干涉手段,带有鲜明的政治色彩。
1、美中国际战略竞争
在后国际金融危机时代的今天,全球竞争的转向科技制高点的争夺和创新优势的竞争。金融危机让中美两国都看到了自身经济结构的不足,需要自身改革以谋求新的发展出路。美国方面,美国提出“再工业化”理念,号召重建实体经济,减少对虚拟经济的依赖,扩大以技术创新为引领的出口规模。中国方面,中国急切地期望改变经济增长的模式,希望从出口拉动和政府投资依赖型转变为以内需带动的市场,改变以高投入、高消耗、牺牲资源和环境来发展经济的模式,推动自主创新。中美两国各自的改革会带来合作的机会,同时也会产生新的摩擦和竞争。华为并购三叶区区200万美元的并购案透漏出的是美国在高科技领域竭力遏制中国的“国家战略”。
2、并购的国际政治选择时机不当
随着中国的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西方国家开始鼓吹“中国威胁论”。尤其是美国十分重视其高新技术的垄断地位,希望通过限制高新技术和人才的流动来遏制中国的崛起。华为并购三叶集团适逢中美关系特别阶段,例如:贸易关系紧张,美国对中国加紧了一系列反倾销调查;美国对华施压要求人民币升值;针对中国兑现入世承诺发出一系列责难等。由于华为的总裁任正非曾是解放军军官,美方政府便认为华为与中国军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甚至怀疑华为的并购行为是政府行为,以至于认为华为的并购行为会威胁到美国的国家安全。国际的舆论和现实的政治选择最终也成为华为并购的失败原因之一。
3、企业对跨国并购认识不足
在美国,许多问题不是经济问题,而是政治安全甚至还有些民族心理的问题。高科技及电信资产也被视为特别敏感的目标,而华为恰恰是高科技和电信资产两大关键词的受害者,因此CFIUS紧盯这次并购亦属于其工作职责。事实上,自华为2008年联合竞标3Com失败后,其就成了美国政府高度关注的目标。但遗憾的是,华为的法律顾问并没有吸收教训处理好与CFIUS的关系,其事先未征得CFIUS的批准便完成专利收购。另外,在美国,如果并购达到一定规模,需要对美国国会进行公关,而华为并没有重视做美国议员的工作以及在民众中树立良好且温和的企业形象。
事实上,华为收购遇挫并非个案,正如商务部的声明所说,近年来美国有关方面以包括保护国家安全在内的各种理由,对中国企业在美贸易投资活动进行阻挠和干扰。美国在高科技领域对中国企业在美并购设置了多重障碍,在传统手段无法奏效的情况下,已上升到采取“国家安全审查”手段来打压中国企业,这也成为贸易保护主义的又一个动向。金融危机后,欧美各国经济状况令人担忧。为了保护国内企业的发展和促进本国经济复苏,欧美各国倾向于贸易自由主义有向保护主义转变,非关税壁垒增加,尤其是国际政治壁垒成为一个新动向。我国企业在对外投资时必须要十分警惕政治壁垒,因为来自政治方面的打击往往是致命的。
经验教训和启示
1、建立良好的公众形象和公共关系
跨国并购是一项系统工程,中国企业“走出去”应尽可能采取多种渠道增强与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沟通。树立起良好、温和的公众形象,并与投资国建立良好的公共关系。首先,公司应争取取得目标公司所在国政府的理解和支持,尽可能在社会就业方面适应当地政府的要求,实施本土化战略,同时争取目标公司的友好合作,使当地政府从工业发展及社会发展出发,给予跨国并购方以宽松的政治环境。然后,应该学会重视以至利用舆论的力量。一方面,主动引导媒体,不断调整宣传营销策略,将负面影响降低至最低程度。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员工福利、承担一些社会责任(例如慈善活动)、随时树立起良好的企业形象,从而赢得公众的支持。
2、充分利用国际机制的多边协调作用
中国企业应该学会充分利用国际机制的多边协调作用,通过现有法律和政治经济框架维护正当权益。面对CIFUS这样的不透明审查和对各国企业的不公平对待,督促建立避免采取保护主义措施公平、公正、开放国际投资制度来保护国际投资法律制度是必要的。华为此次遇挫,国防安全只是一个借口,表明美国目前投资保护主义情况非常严重。只有建立多边协调机制,通过国际机制的有效运作才能为参与各方提供具有约束力的国际机制。
3、注重并购技巧
中国企业在跨国并购中,应有技巧地进行收购,例如从小规模投资、小股权比例做起,尽量绕开有可能触碰所谓国家安全雷区的行业领域。同时,可以积极探索新的收购途径,比如在此次事件中,华为可以借用第三方企业或某个私营基金来对三叶收购,之后再通过某种途径过渡到自己名下。这样可以明显减少直接收购的阻力和风险。另外,华为并购三叶案显示了在跨国并购中,企业在完成可能具敏感性的跨境并购前,一般都要申请接受外国投资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