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3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合集下载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习题详解(导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导论课后习题详解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概念题1.生产力答:生产力是人们改造自然和控制自然界的能力,它反映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

生产力包含三个要素,即人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

人的劳动是生产力的决定性要素。

劳动资料包括生产工具、建筑物等,其中最重要的是起到划分时代作用的生产工具。

生产力中也包括科学。

科学技术不仅提高了劳动者的劳动技能,并使劳动者创造出新的劳动资料和工艺方法,从而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在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的进步在生产力的发展中起着主要作用,并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社会生产的组织或制度安排也会形成生产力,在社会化生产中,对生产过程进行有意识的监督和调节,对生产者及生产资料在社会不同劳动部门中合理分配有重要意义。

科学、合理的生产组织或新的制度安排是提高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生产关系答:生产关系是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所结成的社会关系,即以生产资料所有制为基础的,由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关系组成的有机联系体系。

生产关系是一个由多重关系组成的系统,既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的相互关系,又包括人们在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各个环节中的关系。

生产关系是由生产力所决定、不以人们的意识为转移的。

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人类历史上从低级到高级依次经历原始共产主义的、奴隶制的、封建制的、资本主义的和共产主义的五种生产关系。

3.经济范畴答:经济范畴是对经济现象的普遍本质的概括,是生产关系的理论表现,是从具体到抽象的研究工作的结果。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一篇商品经济第一章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自然分工与自然经济1.自然分工(1)分工分工是指各种社会劳动的划分和独立化,包括自然分工和社会分工以及企业或单位内部在劳动过程中形成的不同工种间的个别分工。

不同形式的分工,是不同历史阶段上生产力发展的结果。

(2)自然分工自然分工是分工发展的第一个阶段,表现为:①反映人们按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在纯生理的基础上产生的劳动分工。

②在地域资源的差异性从而自然产品差异性基础上形成的分工,即自然地域分工。

2.自然经济的产生(1)自然经济的概念自然经济是与自然分工相适应的,也称为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如原始村社、奴隶主庄园、封建主庄园等)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自然经济的形成及表现形式自然经济作为一种人类社会生产发生交互关系的经济形式,在人类之初的原始社会就已经形成。

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虽然社会分工、私有制的产生和与之相适应的商品经济有了某些发展,但总的来说它还处于从属的、次要的地位,自然经济仍然占统治地位。

自然经济组织具体表现为原始社会氏族部落共同体的集体经济、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庄园经济以及农民的家庭经济。

3.自然经济的基本特征(1)自然经济是自给自足的经济。

(2)自然经济是封闭型经济。

(3)自然经济是保守型经济。

(4)自然经济是以简单再生产为特征的经济。

(5)自然经济中劳动者的私人劳动直接成为社会劳动的组成部分。

总之,自然经济是一种落后的经济形式。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笔记

政治经济学重点整理笔记

社会再生产包括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的四个环节。

一经济规律: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本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客观的必然联系。

定的生产决定一定的消费、分配、交换和这些不同要素相互之间的一定关系。

当然,生产就其单方面形势来说也决定于其他要素。

Cc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商品经济:以商品交换为目的,包含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是在自然经济基础上产生的,与自然经济相对应的经济形式。

商品经济产生的前提:社会分工、剩余产品的出现兵分属不同生产者所有。

商品价值: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的凝结。

价值体现了商品生产者之间相互交换劳动的经济关系价值是商品的社会属性,历史范畴。

劳动二重性:商品的二要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商品的是由价值与价值是由生产商品的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决定的。

1具体劳动是从具体形态来考虑的,具体劳动创造商品的使用价值,是商品的自然属性,是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创造商品的价值,是撇开了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商品的社会属性,是历史范畴。

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商品的两个方面,在时间上空间上都不能分离。

3具体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条件,自然属性,永恒范畴。

抽象劳动,社会属性,历史范畴,商品生产的历史性决定抽象劳动的历史性。

4在商品经济中,具体劳动才需要转化为抽象劳动,人类脑力和体力的耗费才形成价值,在不存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人类的劳动就只表现为具体劳动。

劳动价值论,剩余价值理论,‘资本有机构成,资本积累,社会资本再生产’抽象劳动:撇开劳动的具体形式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个别劳动与社会劳动的对立在商品生产中表现为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对立,进而产生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

是商品经济内在矛盾的根源——用商品交换解决。

个别劳动时间:各个商品生产者实际耗费的劳动时间。

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两种含义之间的关系:1 在现有的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的平均劳动强度和熟练程度下制造某种实用价值所需要的时间。

政治经济学笔记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笔记完整版

政治经济学总述:政治经济学三大理论体系:1.价值论:政治经济学的基础。

生产率不同,产生超额利润,其他生产者转移。

(并不否定商品经济学中的价值规律)2.资本主义商品经济理论(剩余价值理论):加入了资本主义制度因素(仅存在于资本主义世界中的劳动力商品的概念),这是一种进步,进而市场上开始按照生产价格交换,从而形成了资本主义下的价值规律。

3.(剩余价值——)利润的理论:涉及利润在资本间的分配(资本竞争结果),虽然全部资本家利益高度一致(为瓜分劳动创造的价值),资本无处不在——利润平均化趋势(除去垄断的情况)——动态的资本再生产、积累的过程(资本在利润的推动下走向何处)一、政治经济学的历史、对象和任务经济学发展历史总体:重商主义——古典经济学——庸俗经济学——空想社会主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资产阶级经济学进一步发展——修正主义/列宁主义——凯恩斯主义——战后经济发展、新经济政策1.重商主义:14-15世纪产生,集中研究流通领域、商业、对外贸易,论证商品货币关系。

1615,(法)蒙克莱田《薪给国王和王太后的政治经济学》使用“政治经济学”。

2.法国重农主义:布阿吉尔贝尔和魁奈为代表。

研究对象从流通领域转向生产领域(重视效率)。

马克思认为这是真正的近代经济科学开端。

3.古典政治经济学:英国,W.配第创始,亚当.斯密集大成,大卫.李嘉图最后完成。

研究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内部联系,提出劳动创造价值的思想,接触剩余价值问题。

4.庸俗经济学(西方经济学):19C初,代表有萨伊(提出生产要素论:忽视劳动),马尔萨斯(《人口论》)。

表现在为考察剩余价值的来源和实质。

5.空想社会主义:19C初,渊源于16世纪。

6.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19C中后期,产业革命于英国完成,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特点:研究人与人之间的社会生产关系,创造了历史唯物主义分析方法;首创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创立劳动价值论;建立剩余价值理论;揭示了资主为社主代替的必然性。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

政治经济学知识点归纳第一章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生产关系及其发展规律。

2.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主义的生产关系、经济体制和经济运行机制,以及经济增长和发展的途径和方式。

3.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在批判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实现了阶级性和科学性的统一。

4.在研究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原理时,应重视对当代资本主义体系和运行机制的研究,研究当代资本主义经济中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借鉴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经济增长与发展中的某些有效措施。

第二章物质资料生产和社会生产方式:1.物质资料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因为它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劳动过程的三要素是劳动者的劳动、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其中生产工具是最重要的,标志着社会生产力水平。

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总和构成生产资料。

3.生产力是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包括劳动者、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三个要素,其中劳动者在生产力中起着根本作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原因是因为它能提高生产力。

4.劳动生产率提高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重要表现,了解生产力状况与劳动生产率之间的关系。

5.生产关系是人们在一定生产资料所有制基础上形成的,在社会生产总过程中发生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社会生产总过程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相互联系的环节,其中生产居于首要位置,起决定作用,其他三个方面反作用于生产,促进或制约着生产的发展。

6.社会生产方式是指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有机结合和统一。

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着社会生产方式的性质和发展方向。

7.经济规律具有客观性,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认识和利用规律。

经济规律与人的主观能动性相互作用,经济规律区别于自然规律的特点在于它们是由人类社会生产关系所决定的。

经济规律的类型包括人类社会发展各个阶段共有的经济规律、几种社会形态共有的经济规律和某种社会形态特有的经济规律。

第三章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本章主要讨论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的关系,社会再生产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为了维持和扩大社会生产,必须重复进行的生产过程。

教材:政治经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教材:政治经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
经济运行
第八章 市场经济体制
第一节 资源配置方式和经济体制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选择
第三节 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基本框架
第九章 市场经济运行中的市场机制和市场制度
市场和供求
市场和价格
市场竞争
市场体系
市场秩序和市场组织
第十章 市场经济的微观基础
商品的价值量
价值规律
第三章 货币
价值形式的发展和货币的产生
货币的职能和货币形式
货币流通规律和通货膨胀
信用
经济制度
第四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一节 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制度
剩余价值的分配
资本主义积累和两极分化
第五章 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演化
自由竞争资本济学 张维达主编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0年6月版 2003年2月第10次印刷
目录
导论
商品经济
第一章 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
第一节 自然分工和自然经济
社会分工和商品经济
商品经济的不逾越性
第二章 商品
商品的二因素
体现在商品中的劳动二重性
第十二章 经济运行的宏观调控
社会总产品和国民收入
国民收入的分配和使用
社会总供给和社会总需求
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
经济发展
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第一节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
经济增长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经济增长方式
经济增长的周期性
第十四章 经济发展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资本主义经济制度)

第四章资本主义经济制度4.1 复习笔记一、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发生1.资本主义前社会经济制度的更替资本主义经济制度产生以前,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原始公社制度、奴隶占有制度、封建制度等。

(1)原始公社制度出现于大约在300万年以前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力水平十分低下,这种低下的生产力状况,决定了与之相适应的原始社会的生产关系,形成原始公社制度。

其特征是:①集体劳动;②生产资料公有;③劳动产品平均分配。

(2)奴隶占有制度随着生产力的发展,两次社会大分工的出现,商品生产与商品交换的产生与发展,奴隶社会出现了。

奴隶社会是人类历史上第一个存在剥削制度的社会。

奴隶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特征:奴隶主占有生产资料及奴隶本身,强制奴隶劳动,并且攫取奴隶的全部剩余劳动和一部分必要劳动。

(3)封建制度与奴隶社会的生产关系相比较,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本规定性是土地等基本生产资料归封建地主阶级所有,但封建地主不完全占有直接生产者农奴或农民。

封建社会生产关系基本特征是:①封建土地所有制是封建社会生产关系的基础;②超经济强制是封建地主阶级维护封建统治的条件;③封建地租是地主阶级剥削农民的主要形式。

2.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萌芽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是在封建社会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运动中逐渐产生的。

封建社会后期简单商品生产者分化是最初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基础。

资本原始积累之后资本主义经济才得到充分发展。

(1)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确立的两个基本的条件①大量的有人身自由但失去生产资料的劳动者;②在少数人手中积累起进行资本主义生产所需要的大量货币财富。

(2)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资本原始积累的实质是用暴力剥夺直接生产者,使生产资料与劳动者相分离,货币财富在资本家手中迅速积累的历史过程。

(3)资本原始积累的方式①用暴力剥夺农民的土地,这是资本原始积累的基础。

②新兴资产阶级采用暴力手段,在海外劫掠殖民地,进行奴隶贸易,贩卖毒品等,加速了货币财富积累。

③在国内则利用国家权力,通过发行公债、增加捐税和保护关税等制度,聚敛大量财富。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及必背知识点

政治经济学第三版课后题及必背知识点

第一章生产力、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1 所有制生产资料所有制作为经济范畴,其内部结构由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支配、使用等经济关系组成。

其中所有是所有制关系的基础。

2 所有权作为法律用语是指对象的排他性,一个人或某个集团垄断地占有某物,从而可以按照自己的意志处理该物。

作为经济用语是指人们占有某物并据此实现的经济利益关系。

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

(所有制与所有权的关系,区别又联系。

①所有制、所有权的含义;②所有制性质决定了一个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而所有权是在一定所有制关系下产生出来的,且在复杂的社会关系中还涉及和反映着许多派生的权利;③相互联系:所有权是所有制的法律表现形式,所有制的性质和内容决定所有权的性质和内容。

)3 产权①产权是以财产所有权为主体的一系列财产权利的总和。

②产权包括所有权及其衍生的“四权”:所有权、占有权、使用权和支配权。

③产权的基本特征有:⑴其实质是人与人之间的经济关系;⑵是权利束而不是某项权利;⑶具有排他性、可转让性和收益性。

4 产权制度①产权制度是关于产权界定、保护、运营等的体制安排和法律规定的总称。

②产权制度反映的是在财产使用过程中,所有者、使用者、经营者之间的财产利益和责任的法律及其经济的约束关系。

③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产权制度的特征是:两权分离。

5 经济制度和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①在政治经济学中对经济制度有两种规定:一是反映社会性质的根本性制度。

它反映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

当今各国的社会经济制度,从本质上分为资本主义经济制度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两类。

二是经济体制。

经济体制是某一社会生产关系的具体形式。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它是支配经济单位之间可能竞争与合作的方式的一种制度安排。

这两种制度都属于生产关系的范畴,但前一种制度与一定社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关系直接联系,是一种深层次的生产关系;而后一种制度是一种表层次的生产关系,属于经济运行中的制度安排。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政治经济学课件: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用公式表示: ►I(v+m)=IIc
Ⅰ4000机器+1000面包+1000面包=6000机器 Ⅱ2000机器+500面包+500面包=3000面包
三、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基本公式: ► I(v+m) 〉IIc ►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基本公式: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Ⅰ(v+△v+m/x)=Ⅱ(c+△c)
►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还可以 派生出以下两个公式:
Ⅰ(c+v+m)=Ⅰ(c+△c)+Ⅱ(c+△c)
Ⅱ(c+v+m)=Ⅰ(v+△v+m/x)+Ⅱ(v+△v+m/x)
第Ⅰ部类生产为第Ⅱ部类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 资料,规定着第Ⅱ部类的积累规模和积累率。 反之,第Ⅱ部类生产为第Ⅰ部类生产提供追 加的消费资料,又规定着第Ⅰ部类的积累规 模。
►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
►第一,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 方式。
►第二,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 济实力。
►第三,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
第三节 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
一、财富、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
►1. 财富的概念 ►财富亦称“社会财富”或“国民财富”。通
常是指某个社会或国家在特定时间内所拥有 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2. 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 ►经济增长在于提高增长速度。经济增长的速 度决定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越 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
►3. 影响劳动生产率增长(经济增长)的因素 主要有以下五个方面:

政治经济学课件13和1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政治经济学课件13和14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


13.1.6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国民经济协调发展的表现 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在现代经济活动 中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第一 部类和第二部类再生产顺利发展,表现 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反映在四 个方面:

(1)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 (2)农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3)工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13.1.4 社会扩大再生产及其前提 条件和实现条件

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 生产。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前提条件
扩大再生产必须要有可追加的生产
资料和消费资料,即社会扩大再生 产前提条件为: 因此,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前提条 件应是:Ⅰ(v+m)>Ⅱc


Ⅰ(c+v+m)= Ⅰ(c+△c)+ Ⅱ(c+△c) 即第Ⅰ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原 有不变资本价值和追加不变资本价值的总和。表 明了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的生产与两大部类对生 产资料(包括追加的生产资料)的需求之间的关 系。 Ⅱ ( c+v+m ) = Ⅰ ( v+△v+m/x ) + Ⅱ (v+△v+m/x) 即第Ⅱ部类全部产品的价值必须等于两大部类可 变资本价值加上追加可变资本价值及资本家用于 个人消费的剩余价值的总和。表明了第Ⅱ部类消 费资料的生产同两大部类原有工人、追加工人和 资本家对消费资料的需求之间的比例关系。
第十三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13 . 1 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 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
13.1.1 社会总产品 社会总产品就是一国的各个生产部门的劳动者 在一定时期内(通常为一年)生产出来的物质 产品和劳务的总和。 社会总产品按照价值构成,由不变资本价值(c)、 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组成; 按照最终用途的实物构成,可分为两种形态, 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1章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第11章  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十一章对外经济开放和生产要素的国际流动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1.国际分工和世界市场的形成(1)国际分工国际分工是指世界各国之间的劳动分工,是一国内部社会分工向国外的延伸和继续。

国际分工和国内分工之间既有密切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

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①国内分工是一切社会形态所共有的,而国际分工则是在社会生产方式发展到一定阶段,即资本主义阶段才出现的。

②国内分工是各国国民经济范围内的劳动分工,而国际分工则是以各国国民经济为基础,超越国家界限形成的社会分工。

③国内分工的发展主要决定于各国本身的生产力发展和技术进步,而国际分工则取决于整个世界范围内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国际化的程度。

④国内分工一般不受其他国家权力和制度的限制,而国际分工则必然受到各国的政策、法律和其他上层建筑因素的制约。

(2)国际分工的影响因素①自然条件的差别是国际分工产生的重要条件,但不是决定性的条件。

②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

③科学技术和生产力的发展虽然是国际分工产生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但它不能直接决定国际分工的性质,国际生产关系的结构和性质首先取决于各国国民经济的结构与性质。

(3)国际分工的形成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真正意义上的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还没有出现;到资本主义初期,国际分工得到发展,但仍局限于一定范围,尚未形成广泛的国际分工;资本主义机器大工业的出现为广泛的国际分工的形成提供了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新科技革命使国际分工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有了很大的发展。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 论)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导 论)

导论0.1 复习笔记一、政治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1.政治经济学的产生“政治经济学”的提法出现于17世纪初,首次使用这一说法的是法国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安·德·蒙克来田(1575~1622)。

他在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用了“政治经济学”这种提法,目的在于说明他所论述的经济问题已经超出了自然经济的范围,不再是家庭或庄园经济的管理问题,而是国家或社会的经济问题。

而政治经济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经济学科产生于17世纪中叶以后。

2.政治经济学的发展(1)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创始人是英国人威廉·配第(1623~1687),亚当·斯密(1723~1790)是古典政治经济学的集大成者,大卫·李嘉图(1772~1823)是其完成者。

(2)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适应19世纪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在对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批判性继承以及同资产阶级庸俗经济学的战斗中产生的。

①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政治经济学做了根本的改造:a.服务于无产阶级斗争的需要,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进行前所未有的揭露和批判,阐明了资本主义制度必将为更先进的社会制度所代替的历史必然性;b.结合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本质的分析,对社会化商品经济的运行和发展的一般规律进行了最深刻的揭示和卓越的研究;c.对未来的社会主义社会的经济制度及社会经济资源的配置方式等提出了原则构想。

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是发展的理论:a.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经历不同的发展阶段;b.列宁、毛泽东、邓小平等人也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容。

二、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是生产关系,是阐明人类社会中支配物质资料生产、交换、分配及消费的客观规律的科学。

1.生产是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马克思曾经写道:“面前的对象,首先是物质生产。

”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第十四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FAQ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第十四章 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FAQ

《政治经济学原理原著》第十四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 FAQ一、如何正确处理经济增长速度、比例和效益的关系?在社会主义生产条件下,社会生产两大部类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客观上存在一定的比例关系。

这些比例关系的协调发展,是加快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

国民经济的各种比例关系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

我们强调国民经济之间的比例和平衡,是经济发展的动态和平衡,这种比例关系要体现一定的增长速度。

社会主义经济增长中,还必须处理好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

速度是指一定的劳动成果的增长率;经济效益是经济活动中,劳动耗费、劳动占用与劳动成果的对比关系。

速度本身包含着对效益的一定要求,效益本身也包含着对速度的一定要求。

两者是统一的。

但是,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又不完全一致。

经济增长速度所反映的是产值、产量等指标动态上的比较,而经济效益是劳动投入与有用成果产出之间的对比关系。

速度并不一定体现劳动投入的节约程序和经济效益的提高。

速度应该建立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基础上。

经济发展要以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为中心,注重效益和效率的提高,具体应有以下几个要点。

①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

②要注重投资的效益。

③用新技术和新产品带动结构调整总之,在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过程中,比例,速度和经济效益是紧密联系、相互制约的三个重要因素。

它们既统一,又矛盾。

要坚持速度、比例与效益的统一,正确处理它们之间的矛盾,在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增进效益的基础上努力争取较快的速度。

二、决定经济增长的因素有哪些?自然资源——指存在于自然界中能为人们利用的自然物和自然力。

人口素质——身体素质、科学文化素质、思想素质对经济增长影响。

劳动生产率——如果提高会使单位产品价值量下降,剩余商品增加。

投资——是促进经济增长的前提条件科技水平——科技是第一生产力,是推动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

对外交换——用一国贸易依存度、资本依存来表示。

经济体制——如果体制合理对社会资源配置起合理优化作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张维达《政治经济学》(第3版)第四篇经济发展第十三章社会再生产和经济增长复习笔记跨考网独家整理最全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解析资料库,您可以在这里查阅历年经济学考研真题,经济学考研课后习题,经济学考研参考书等内容,更有跨考考研历年辅导的经济学学哥学姐的经济学考研经验,从前辈中获得的经验对初学者来说是宝贵的财富,这或许能帮你少走弯路,躲开一些陷阱。

以下内容为跨考网独家整理,如您还需更多考研资料,可选择经济学一对一在线咨询进行咨询。

一、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1.社会生产两大部类划分社会总产品按照价值构成来说,由不变资本价值(c)、可变资本价值(v)和剩余价值(m)组成,按照最终用途的实物构成来看,可分为两种形态,即生产资料和消费资料。

与社会总产品的实际用途相适应,社会生产划分为两大部类:(1)生产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Ⅰ部类;(2)消费资料的生产部类,简称为第Ⅱ部类。

马克思关于社会总产品按价值构成分为c、v、m三个部分的原理和社会生产按社会总产品实物构成划分为两大部类的原理,使我们能够科学地分析社会总产品在交换关系中的实现过程,是揭示社会再生产运动规律的两个基本理论前提。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不变的再生产。

其特点是社会总产品中的全部剩余产品都用于个人消费,不进行积累。

马克思在分析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时,把每个部类的产品价值分成不变资本价值、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

(1)三大交换关系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产品各个组成部分,有三大交换关系:①第Ⅰ部类内部c的交换。

②第Ⅰ部类内部v和m的交换。

③两大部类之间的交换。

第Ⅰ部类以生产资料形态存在的v和m需要与第Ⅱ部类交换,而第Ⅱ部类以消费资料形态存在的c,需要与第Ⅰ部类交换。

(2)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条件是:第Ⅰ部类的可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和,应该等于第Ⅱ部类的不变资本价值。

用公式表示:()ⅠⅡ+=v m c这个公式表明了社会生产两大部类之间的内在联系。

如果()ⅠⅡ,则第Ⅱ部类所v m c+≠耗费的不变资本价值就不能全部得到补偿,同时,它所生产的消费资料也就会有一部分不能全部实现,会给社会简单再生产的实现造成困难。

3.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社会扩大再生产是指生产规模扩大的再生产。

资本积累是扩大再生产的源泉。

要为社会扩大再生产提供物质要素,必须对扩大再生产的条件进行重新组合。

从第Ⅰ部类来看,如果()v m c +=ⅠⅡ,则第Ⅰ部类提供的生产资料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

因此扩大再生产的第一个基本公式应是:()v m c +>ⅠⅡ (1) 从第Ⅱ部类来看,如果m m c m v x x ⎛⎫⎛⎫+-=+ ⎪ ⎪⎝⎭⎝⎭ⅡⅠ,则第Ⅱ部类提供的消费资料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的需要。

因此,扩大再生产的第二个基本公式是:m m c m v x x ⎛⎫⎛⎫+->+ ⎪ ⎪⎝⎭⎝⎭ⅡⅠ (2) 公式(1)和(2)只表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可能条件。

要把这种可能变成现实,还需要两大部类之间保持一定的比例关系。

即:()c c +∆Ⅰ在第Ⅰ部类内实现;m v v x ⎛⎫+∆+ ⎪⎝⎭Ⅱ在第Ⅱ部类内实现; m v v x ⎛⎫+∆+ ⎪⎝⎭Ⅰ和()c c +∆Ⅱ通过两大部类之间相互交换实现。

这样,在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两大部类之间社会产品各个组成部分实现的比例关系,是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

用平衡公式表示:()m v v c c x ⎛⎫+∆+=+∆ ⎪⎝⎭ⅠⅡ (3) 通过相互交换,双方的产品都得到实现,在价值上和实物上同时得到双重补偿。

从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基本实现条件,还可以派生出以下两个公式:()()()c v m c c c c ++=+∆++∆ⅠⅠⅡ (4)这个公式反映第Ⅰ部类的生产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生产资料需求的比例关系。

()m m c v m v v v v x x ⎛⎫⎛⎫++=+∆+++∆+ ⎪ ⎪⎝⎭⎝⎭ⅡⅠⅡ (5) 这个公式反映第Ⅱ部类的消费资料生产同两大部类扩大再生产对消费资料需求的比例关系。

在社会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社会总产品的实现过程表明:两大部类的积累和生产规模的扩大,存在着互相依赖、互为条件的关系。

第Ⅰ部类生产为第Ⅱ部类生产提供追加的生产资料,规定着第Ⅱ部类的积累规模和积累率。

反之,第Ⅱ部类生产为第Ⅰ部类生产提供追加的消费资料,又规定着第Ⅰ部类的积累规模。

社会扩大再生产的积累规模,归根结底要受两大部类提供追加的物质资料的数量所制约。

只有两大部类生产按比例地发展,才能顺利地实现社会的扩大再生产。

4.技术进步条件下的社会扩大再生产的实现条件科学技术是不断进步的,必然引起资本有机构成的提高。

列宁把技术进步和资本有机构成提高因素引入马克思的公式,揭示了技术进步条件下社会扩大再生产必须满足生产资料优先增长的条件。

存在科技进步的条件下,资本的有机构成不断提高,不变资本比可变资本增长得快,在积累起来的资本价值中,转变为不变资本的部分比可变资本大。

这样,如果其他条件相同,对于生产资料的需求要比对于消费资料的需求增加得更快。

从而,社会扩大再生产表现为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

生产资料生产优先增长,不能脱离消费资料生产而孤立地发展,因为生产资料的生产最终要受个人消费的限制。

第Ⅰ部类生产的发展,需要追加劳动力,就必须依靠第Ⅱ部类提供消费资料。

没有第Ⅱ部类生产的扩大和发展,第Ⅰ部类生产资料的生产迟早会遇到产品实现的困难,而不能持续扩大和发展。

5.技术进步条件下的两大部类发展和国民经济协调发展技术进步一般是指技术在实现一定目标过程中所实现的进步与变革。

在实践中,技术进步表现为对原有技术研究、改造、革新所取得的新成果。

(1)技术进步对两大部类的促进作用①两大部类的劳动生产率得到提高。

②两大部类的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

③两大部类的产品质量和市场的适应能力得到提高。

④两大部类的结构得到提升。

(2)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的表现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在现代经济活动中要求国民经济各部门协调发展。

第Ⅰ部类和第Ⅱ部类再生产顺利发展,表现为国民经济的协调发展,主要反映在五个方面:①农业和工业的协调发展。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业是国民经济的主导。

正确处理农业和工业之间的比例关系,不仅有利于工业和农业本部门的协调发展,也有利于国民经济其他部门的协调发展。

②农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农业各部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发展农业经济必须做到农、林、牧、副、渔协调,全面发展。

③工业内部的协调发展。

这主要是轻工业和重工业之间的协调发展。

在扩大再生产的条件下,轻工业和重工业都必须生产出更多的产品,来满足相互之间增长的需要。

④工、农业与第三产业的协调发展。

按照社会生产按比例发展规律的客观要求,工、农业发展和第三产业发展要相互促进、协调发展,推动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和繁荣。

⑤地区之间的协调发展。

中国地域辽阔,经济发展水平与资源分布不平衡,保持各地区的协调发展,不仅关系到各地区经济优势与合力,而且关系到民族的团结和国家的统一。

二、经济增长1.经济增长及其衡量标准(1)经济增长经济增长是指一个国家和地区生产产品与劳务总量的增加,即国民经济的更多产出。

它意味着国民经济规模的扩大和数量的增长。

(2)用GNP衡量经济增长的优点和不足衡量经济增长,一般用国民生产总值,即GNP的总量或人均量为尺度。

①优点能够把国民经济的全部活动概括在极为简明的统计数字之中,从而可以成为表明各国经济增长的通用指标。

②不足a.GNP不能说明产业中的产品和劳务的种类以及由于使用这些产品和劳务而获得的福利的大小,更不能说明增长过程中由于环境污染、城市化和人口膨胀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b.不通过市场的产品和劳务不能反映在GNP中,也不能反映消费的状况,产量可能在增长,而消费却在减少。

c.不同国别的GNP难以作出真实的比较。

因为各国的GNP一般是以各国货币按照汇率用美元计算的,而固定汇率往往定值过高或定值过低,如汇率浮动,只好用一年的平均值计算。

d.GNP不易反映各国真实的生活。

由于各国的相对物价结构差异很大,从而以美元折算的GNP在各国的实际购买力也差异很大。

2.社会再生产发展和经济增长社会再生产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社会在生产对经济增长的作用①社会再生产是否按比例发展,可以影响经济增长的稳定性。

②社会再生产的类型可以影响经济增长方式。

③社会再生产的实现条件也是经济持续稳定增长的实现条件。

(2)经济增长是社会再生产发展的基础①经济增长使农业发展和产量提高,引起农业劳动力向其他部门转移,从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

②经济增长随着劳动生产率提高而引起工业结构的变化。

③经济增长引起服务行业发展和比重增加。

3.经济增长速度和经济效益(1)经济增长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基础,没有经济的持续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的持久发展。

但是,经济增长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前提,而且应该带来更大的经济效益。

否则,就有可能出现“有增长无发展”的矛盾。

因此,必须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经济建设的中心,在提高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力争取得更快的经济增长。

(2)经济效益的内涵经济效益是指人们对取得的经济效果进行的社会评价。

经济效益按所涉及的范围来划分,可以分为宏观经济效益和微观经济效益。

宏观经济效益指国民经济的总体效益,或称社会经济效益,微观经济效益指企业等微观经济活动主体的经济效益。

二者既矛盾又统一,社会经济效益要把二者结合起来。

(3)提高经济效益的必要性基于我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但综合要素贡献率比较低,单位资源的产出率等经济效益指标低的国情,提高经济效益是我国经济建设的中心环节。

①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劳动力过剩、资本和资源相对短缺成为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主要障碍,只有提高经济效益,才能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

②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增强我国的经济实力。

提高经济效益,会加快经济建设的速度,增强综合国力,从而缩小我国与发达国家的经济差距。

③提高经济效益,有利于调整经济结构。

良好的经济效益,是判断经济结构是否合理的标志。

三、经济增长的因素分析1.财富、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1)财富财富亦称“社会财富”或“国民财富”,指某个社会或国家在特定时间内所拥有的物质资料的总和。

其存量包括一切积累的劳动产品和用于生产过程的自然资源;而流量集中在国民生产总值及其各个组成部分。

自然界和劳动一起是一切物质财富的源泉。

财富的增长意味着有用物品的更多产出,是一个国家的产品和劳务数量的增加。

要使财富增长,经济增长是其重要的途径。

(2)经济增长与劳动生产率经济增长在于提高增长速度。

经济增长的速度决定于劳动生产率的高低,劳动生产率越高,经济增长的速度越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