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主义,与,社群]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

合集下载

美国的个人主义与社团精神

美国的个人主义与社团精神

云南行政学院学报2003 年第1 期Ξ美国的个人主义与社团精神唐卓(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 广东广州510275)摘要: 美国是个人主义和社团主义盛行的国家。

本文从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区别出发, 分别分析了个人主义和社团主义的根基, 论述了两者结合的现状, 最后, 谈了两者的不足与补救的设想。

关键词: 个人主义; 利己主义; 社团主义中图分类号: D81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 - 0681 (2003) 01 - 0038 - 03作者简介: 唐卓(1980 - ) , 女, 汉族, 湖南长沙人, 中山大学政治学与行政学系行政管理研究中心, 研究方向为行政学理论。

美国电子数据系统公司的创始人佩罗曾说过:“苍鹰孤影, 它们永远形单影只。

”这是美国人个人主义的最好诠释。

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区别今天的人们一谈起美国人, 就认为他们是典型的个人主义者, 把自私、冷漠、金钱至上都看成美国人的代表性特征。

这样看是过于偏激的, 而且把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混为了一谈。

托克维尔对此有明晰的区分: “利己主义是对自己的一种偏激的和过分的爱,它使人们只关心自己和爱自己胜于一切。

个人主义是一种只顾自己而又心安理得的情感, 它使每个公民同其同胞大众隔离, 同亲戚和朋友疏远。

利己主义来自一种盲目的本能, 而个人主义与其说来自不良的感情, 不如说来自错误的判断。

”[1] 我们认为利己主义是真正的自私, 有时候会害到别人甚至社会, 而个人主义则是完全的个人自己的生活态度的选择, 不会刻意伤害旁人。

现在的美国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 关于它的强权政治和霸权野心, 是可以用利己主义来解释的, 美国政府为了自己的政治目的不择手段, 对别的国家到处干涉而不顾他国人民的生命和财产安全。

可是, 就单个的美国人来说, 我们认为则不能用利己主义来界定, 美国人民自认为自己是个人主义的, 对政府的行为不采取支持的态度, 而是自己仍过自己的生活。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指数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一个政治名词,任何一个人既是“个人”的,又是集体的,加上“主义”就成为一个人的倾向,个人主义是一个人的主动倾向,而集体主义是一个人被动倾向,一个人越强大越倾向于个人主义,越弱小越倾向于集体主义,老虎强大,其工作方式是个人主义的,蚂蚁弱小,其工作方式是集体主义的,当一个人强大到无所不能的时候,他一定是很个人的,这很可怕,当一个人弱小到没有缚鸡之力,他是最需要集体的,这更加可怕,因为这种威吓是隐性的。

如果社会逻辑从集体主义开始,那么人只能是幼稚的、愚味的,人的发展至多是受控制牵引的,因为集体需要这种状态。

如果社会逻辑从个人主义始,那么人就是主动的、自然的、人本的,这也是马克思所说“一切人的全面发展只有以每一个人的自由发展为前提”的概括。

作为个体的人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整体,而集体只不过是人为的、虚拟的整体,一个实在整体各方面的发展一定是自然联结的,互相润泽的,实现各尽所需;一个虚拟整体中每一个方面往往都有相同的目标,在一起为目标努力的时候,也反过来被目标所累。

人是一个自然“集体”,在于它各部分功能不同,五官各做着自己的事,享受着各自的利益;集体当中肯定有功能相同的部分,就是因为有相同,“同性排斥”,也就很难成为“集体”。

每一个人的发展是集体发展的条件,集体发展是个人发展的保证。

后半记是可疑的,虽然小河有水是大河有水的条件,但反过来说,大河有水是小河有水的保证,就荒唐可笑了,到了大河要反哺小河的时候,也就说明小河没有获得真正的发展。

因此,发展自己从来就没有救世主,任何人的发展都要靠自己,发展一定是个人主义的,只有个人主义才是发展的温床。

人的发展是冲破一重重禁锢而成的,从只能喝奶到可以吃饭,从只能受家人的庇护到可以独立行动,从家庭走向学校,从学校走向社会,从一个工作变换为另一种工作,是对局限自己的“集体”不断反叛才成就自己。

否则,谈何有发展。

辩证关系没有个人主义也就无所谓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互相印证,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多数个个人主义的集中统一就为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中含有个人主义,某个个人主义也能代表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占优时,个人主义往往被抹杀,个人主义占优时,集体主义无法形成;在实践中,集体主义的正确性大都多于个人主义,在特殊情况下或偶然情况下,个人主义也可能正确。

【跨文化交际】东西方差异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1)

【跨文化交际】东西方差异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1)

Arkey Works
Arkey Works
他人取向是群体取向的伸延,表现在做事情时,首 先考虑别人怎么看。这样在人际交往中重视面子和 面子功夫,追求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因此,人们 见面时常说“你吃饭了吗” ,目的不是要探求对方 的隐私,只是想拉近距离,营造一种亲密关系而已。 集体主义强调集体的观点、需要、目标,强调社会 觃范、责任而不是个人享乐,强调集体内部的共同 信仰和共同合作。个人的情感依赖于集体,通过对 集体的绝对忠诚,人们期盼得到集体的帮助。
Collectivistic
集 体 主 义
or
东西方文化探讨乊二
个 人 主 义
Arkey Works
individualistic
集体主义
——中国
Arkey Works
中国古代社会是建立在农业经济基 础乊上的,重家庭和血缘关系,在“天 人合一”(“天人合一”的思想概念最 早是由庄子阐述,后被汉代思想家、阴 阳家董仲舒发展为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 体系,并由此构建了中华传统文化的主 体。在中国思想史上,“天人合一”是 一个基本的信念。季羡林先生对其解释 为:天,就是大自然;人,就是人类; 合,就是互相理解,结成友谊。)的思 想影响下,人们对集体或群体怀有很强 的归属感,这样就形成了集体主义。
Arkey Works
其次,第二个差异主要体现在教学内容方面。在中 国,学校始终把“明人伦”的道德教育摆在核心 地位,而其他教育都是为道德教育服务的,可有可 无。因此,中国学生的知识面相对比较狭隘,综合 能力的发展不够好。随着社会的发展,这一局面不 仅没有得到改变,反而愈演愈烈。到了封建社会末 期,学校的教育就只限于“四书”“五经”等狭窄 的范围了。另外,那一时期的科举考试制度逐渐腐 败。在这种情况下,学校的教育就愈加空虚,形同 虚设。总乊,中国整个古代社会的学校教育,都只 重视以儒家教育为主的道德教育,忽视和排斥自然 科学的教育,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影响了中国 国民的整体素质。而西方的古代教育比较重视德、 智、体的全面发展,因而学校既有人文学科也有体 育和美育等科目。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1.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什么?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是两大原则之间的对立: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认为,每个人都拥有不可剥夺的权利,任何他人或集体都不得剥夺其权利,所以,每个人都有生存的权利,并且是为了自己而生存,而不是为了集体的利益而生存。

集体主义认为,个人没有任何权利,他的工作、身体和个性都属于集体,集体为了它自己的利益可以用任何方式任意对个人进行处置,所以,个人的存在需得到集体的允许,并且是为了集体而存在。

这两种原则是两个对立的社会制度生成的根源。

当今世界的根本问题就是两大社会制度之间的对立。

2.什么是社会制度?社会制度是人们为了能共同生活而遵守的法令。

制定这样的法令,必须以一个基本原则作为起点,那就是要首先回答这样的一个问题: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还是无限的?个人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力是有限的,因为它受到不可剥夺的个人权利的限制,社会只能制定不会侵犯这些权利的法律。

集体主义的回答是:社会的权利是无限的,社会可以任意制定法律,并任意地强加给任何人。

例如: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任何人都不能为了自己的利益去通过一项法律以结束某个人的生命,哪怕是有百万人之众。

如果他们真的这样做了,那么他们就侵犯了保护生存权利的法律,必将受到惩罚。

在奉行集体主义的制度下,只要有利可图,任何人多势众的群体(或任何自称可以代表多数人的人)完全可以通过一项法律来结束某个人(或任何少数人群体)的生命。

个人的生存权利在那里是得不到承认的。

根据个人主义原则,杀人是非法的,而保护自己是完全合法的,法律站在权利一边。

根据集体主义原则,人多势众的一方杀人是合法的,而自卫却是非法的,法律站在多数人的一边。

在第一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道德原则。

在第二种情况里,法律代表的是无视道德原则的观点,人们可以为所欲为,只要他们能在数量上占上风。

在崇尚个人主义的制度下,在法律面前任何时候人人都是平等的。

每个人都拥有相同的权利,不论他是势单力薄,还是身后有百万人撑腰。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而现代资本主义的批评者则主张资本主义并非根基于个人之上,而是根基于公司和制度之上,而个人所扮演 的角色主要是由这些制度所决定的。不过,与其他各种形式的政治集体主义相较,资本主义通常被认为是个人主 义的制度,因为参与这样的制度是出于自愿和个人选择的。然而,资本主义也确实能在一些集体主义的社会运行, 唯一的差别只在于:这是出自于个人的需求还是团体的需求。
的内涵
独立的个人是社会的本源或基础; 个人是社会的终极价值(人是目的); 个人与他人、社会之间的界限; 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个人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自治自律的人格、自组织行为、对抽象的公共权威的服从。
的表现
自由、平等、人权是个人的政治诉求; 民主法治是对个人的尊重; 宪政是个人的制度保障; 市场经济是对个人经济追求的承认与规范; 个人主义 文学艺术是个性的表现(个人体验、情感、意志、理想等的表现或表达); 科学是个人的求知活动(满足好奇心); (生活方式是个人对幸福的追求。
集体主义关系
事实上,广义的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并非互不相容,完全对立的。个人主义将包括自己在内的每个个体人视 为最高价值,集体主义将所点
个人主义被某些人认为是带有负面涵义的,认为个人主义是与自私相连结的(这实际上是错误的,因为个人主 义不等于利己主义)。
举例而言,个人主义在日本相当不受欢迎,因为日本社会认为私利行为是背叛了一个人应背负起的责任及义 务(例如家庭)。美国并没有一套全民健保的制度,这正是因为相信个人(而非社会)应该替自己负起责任。但 美国的制度遭到了欧洲和其他拥有全民健保制度的国家的广泛批评,他们认为国家应该保护个人免受意外的健康 问题伤害。在美国,健康保险是透过私人的契约加以提供的。
约翰·加尔布雷斯曾经提出一个经典的对照,他比较了“个人富裕而公共穷困”的美国和其他“个人穷困而 公共富裕”的国家——例如欧洲,这种差异往往是和个人主义的程度和公共领域对于个人的干涉及课税程度一致 的。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在组织中的应用
强调团队目标和合作
集体主义在组织中注重团队目标和合作,强调员工之间的相互支 持和协作,以实现共同的目标。
稳定性
集体主义在组织中强调稳定性,推崇传统的工作方式和流程,保 持组织的稳定性和连续性。
归属感
集体主义在组织中培养员工的归属感,增强员工对组织的忠诚度 和责任感,提高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03
竞争与合作并存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融合需要在组织中实现竞争与合作的并存,激发
员工的竞争意识,同时强调员工之间的相互支持和协作。
05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未 来发展
个人主义的未来发展
个人主义强调个人自由和独立, 未来发展可能会更加注重个人 权利和自我实现,鼓励个人创
新和自主决策。
随着科技的发展,个人主义 可能会在数字领域得到更广 泛的体现,例如个人数据保 护和个性化服务的需求。
02
集体主义认为,个人应当服从集 体,个人的权利和自由应当在集 体利益不受损害的前提下才能被 承认和保护。
集体主义的特点
强调集体目标和利益
集体主义强调的是集体的目标和利益,而不是个人的目标和利益。
个人应当服从集体
在集体主义中,个人应当服从集体的决策和安排,以实现集体的利 益。
强调团结和协作
集体主义强调团结和协作,认为只有通过团结和协作,才能实现集 体的利益。
THANKS
感谢观看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在组织中的融合
01
平衡个人与团队目标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融合需要在组织中平衡个人与团队的目标,既要
关注员工的个人发展,也要实现组织的整体目标。
02
灵活性与稳定性结合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融合需要在组织中实现灵活性与稳定性的结合,

社会福利思想中各思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划分

社会福利思想中各思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划分

社会福利思想中各思想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的划分
一、集体主义的定义
集体主义是指集体目标优先于个人目标的一种政治体制。

个体特征由其所属的集体特性所决定的一种价值观,集体主义强调整个社会需求比个人自由重要的多,一般倾向于经济和政治上的极权。

在当代,集体主义的衣钵为社会主义所继承。

二、个人主义的定义
个体主义是指个人应享有其经济和政治自由,个体特性以自我为中心的一种价值观,强调个人的利益应优先于集体利益。

个人主义强调对民主政治体制和自由市场经济的主张,建立在两个核心原则基础之上:第一个原则强调个人自由与个人表达的重要性;第二原则强调只有通过让人民追求自己的经济利益才能实现社会福利最大化,而不是由某个集体机构来规定什么是社会的最高福利。

三、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的区别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是两种对立的思想体系。

①阶级属性不同。

集体主义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个人主义是资产阶级的思想体系。

②重视之点不同。

集体主义重视群体和社会利益。

个人主义重视个体和死党的利益。

③演化前景不同。

集体主义是共产主义高级阶段每个人坚持和践行的道德原则。

个人主义随着社会的发展将被人类彻底抛弃。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霍夫斯坦德(G. Hofstede)文化分析框架是迄今为止在跨文化管理研究中较为完整、系统的文化分析模式。

它说明了一个国家的管理原则与方式是建立在其文化基础上的,只有透过文化的差异性观察不同国家的管理方式的差异性,才能提升跨文化管理活动的目标性及有效性.霍氏认为,文化是在一个环境中的人们共同的心理程序,不是一种个体特征,而是具有相同的教育和生活经验的许多人所共有的心理程序.不同的群体、区域或国家的这种程序互有差异。

这种文化差异主要可分为四个维度:权力距离、不确定性避免、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以及男性度与女性度.I.文化差异的四个指标(1)权力距离权力距离是指在一个组织当中,权力的集中程度和领导的独裁程度以及一个社会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接受组织当中这种权力分配的不平等,在企业当中可以理解为员工和管理者之间的社会距离。

一种文化究竟是大的权力距离还是小的权力距离,必然会从该社会内权力大小不等的成员的价值观中反映出来。

因此,研究社会成员的价值观就可以判定一个社会对权力差距的接受程度。

例如,美国是权力距离相对较小的国家,美国员工倾向于不接受管理特权的观念,下级通常认为上级是“和我一样的人”。

所以在美国,员工与管理者之间更平等.关系也更融洽,员工也更善于学习、进步和超越自我,从而实现个人价值。

(2)不确定性避免在任何一个社会中,人们对于不确定的、含糊的、前途未卜的情境,都会感到面对的是一种威胁,从而总是试图加以防止。

防止的方法很多,例如提供更大的职业稳定性、订立更多的正规条令、努力获得专门的知识等。

不同民族、国家或地区,防止不确定性的迫切程度是不一样的。

相对而言,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低的社会当中,人们普遍有一种安全感,倾向于放松的生活态度和鼓励冒险的倾向。

而在不确定性避免程度高的社会当中,人们则普遍有一种高度的紧迫感和进取心,因而易形成一种努力工作的内心冲动。

日本是不确定性避免程度较高的社会,因而在日本,“全面质量管理”这一员工广泛参与的管理形式取得了极大的成功,“终身雇佣制”也得到了很好地推行。

社群主义

社群主义
在1990年代,十分负责任的社群主义者,如阿米太·爱特热尼,菲力蒲·塞尔尼克和威廉·加尔森等人,不仅强调在个人权利问题上,责任与社会利益相平衡的重要性,而且还强调确保强大的社群不会压迫个人的需要。
[编辑] 社群主义的自我观社群论者所言的自我观是一种社群导向的自我观,主张个人认同及价值观的形成,并非在进入社群前即由个人意志所决定,必须透过个人与其所著根的社群间的对话关系发现之。 由于自我构成和自我理解的关系互为交互作用不可分,因此要理解一个人,也必须从其身处社群的生活背景来理解。
社群主义对于社群和群己关系的重视是承袭公民共和主义的传统而来,其可溯源自柏拉图《理想国》,以及亚里斯多德对人类是社会性动物的强调。社群主义旨在恢复社群价值得重要性,而非想取代自由主义在当今社会中的重要地位,仅是希望修正自由主义对个人和社群的错误假设,并重申社群对个人的重要性。
[编辑] 社群主义的历史发展在1980年代,社群主义是西方政治哲学的两大主流之一。其中有罗伯特·贝拉,查理斯·泰勒,迈克尔·桑德尔和迈克尔·瓦尔泽等人对古典自由主义理论过分个人主义化的倾向、雷根总统时代的美国政府以及柴契尔夫人时代的英国政府提出批判。
此外,共同善虽为社群的共同价值,但不意味社群成员必须毫无疑问地接受共同善的标准或规范,相反的,为避免共善政治沦为极权主义或恐怖主义,成员间可透过公开讨论和沟通,对共善标准加以修正或排除。
[编辑] 社群主义之国家观社群主义认为,国家有干预和引导个人选择的责任,其次个人也有积极参与国家政治生活的义务利益的社会即使再有公正,也不是一个好社会;而只有国家所代表的公共政治生活才能促进公共利益的实现,所以为了国家和社群的利益甚至可以牺牲个人的利益。
由于每个社群生活的标准不同,对善的的定义也不一样,因此,共同善只有经由在特定的社群内才能达成,需要一个共同的历史和文化的特定社群,也需要社会制度社群成员的行为配合,一同实行具共善标准的生活方式。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

浅谈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又称利己主义。

以个人私利为根本出发点和归宿的思想体系和道德原则。

但有一个事实我们必须注意到,个人主义原则作为处理社会关系的伦理准则,之所以在西方社会被视为占统治地位的准则,其合理性并不在于对个人一己利益的肯定,而在于对每一个人利益的肯定与维护,这是个人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根本区别。

同时,为了保障个人主义原则的实现,西方社会通过经济、法律、政权、国家等手段来进行调节以避免个人主义滑向利己主义。

从现实中来看,个人主义原则之所以在西方社会没有走向利己主义,除了西方思想家不断地对个人主义原则进行理论和现实的修正之外,除了通过法律、制度等保障个人权利,防止对他人和社会利益的损害外,在道德上还通过宗教方式来加以弥补。

而在中国,已初步建立了以生产资料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制度,消除了人们之间、个人与社会之间在利益上的根本对立,形成了具有真实利益的社会集体。

与私有制社会那种抽象的、虚幻的“整体利益”不同,在社会主义社会中,社会利益不再是独立于个人利益之外的某种异己力量,而是包容了众多社会成员的个人利益在内,但又不能归结为个人利益简单相加之和的社会整体需要的满足,它反映了社会主义联合劳动者之间利益追求的共同点。

总体来说,没有个人主义也就无所谓集体主义;个人主义与集体主义是互相印证,相互依存的,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多数个人主义的集中统一就为集体主义;集体主义中含有个人主义,某个个人主义也能代表集体主义;集体主义占优时,个人主义往往被抹杀,个人主义占优时,集体主义无法形成;在实践中,集体主义的正确性大都多于个人主义,在特殊情况下或偶然情况下,个人主义也可能正确。

两者是对立辩证的统一。

在现实社会和生活中,个人主义应服从于集体主义,通过凝聚和升华,形成强大的集体的智慧和力量,当然在社会大舞台上也需要展示个人的才智,但大方向应趋向于集体利益,过多的个人主义,会导致集体松散,整体效应得不到发挥,甚至影响安定团结。

论西方社群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论西方社群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论西方社群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批判
西方社群主义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 社群主义认为,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和权利,但却
忽视了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重要性。

个人主义容易导致
社会分裂和利益冲突,无法建立和谐的社会关系。

相对而言,社群主义强调社会共同体的价值,认为社会关系和群
体利益应该放在个体利益之前。

2.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独立和竞争,而社群主义认为这种
竞争导致了社会不平等和社会冷漠。

社群主义认为,个人
主义将个体看作孤立的个体,而忽视了个体与社会和其他
个体之间的相互依赖关系。

社群主义主张建立互助合作的
社会关系,以实现社会的公平和共享。

3.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自由选择,但社群主义认为这种自
由选择是有限的。

社群主义主张社会应该提供基本的公共
服务和资源,以确保每个人都有基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

社群主义认为,社会的资源应该被公平分配,而不仅仅是
由个体的选择和市场规律来决定。

4. 个人主义强调个体的权利和自由,但社群主义认为这种
权利和自由应该受到一定的限制。

社群主义认为,个体的
权利和自由必须考虑到社会的整体利益和公共道德。

社群
主义主张建立一个秩序良好的社会,确保每个人的权利和
自由都在合理的范围内。

需要指出的是,对个人主义的批判并不是要否定个体的价值和重要性,而是强调个体应该在社会关系和共同利益的框架下发展和实现自己的价值。

社群主义认为,个人和社会应该是相辅相成的关系,个人的自由和权利只有在社会的基础上才能得以实现和保障。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在市场经济秩序的迅速扩展和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下率先进入了现代社会。

与西方世界相比,有着数千年传统文明的中国近代和现代在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市场扩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大大滞后了。

在现代化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和社会人道化——型构和演进路径上,中国在近代、现代和当代与西方国家也迥异斐然。

这些事实促使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以及国外汉学家们不断反思传统中国文化精神,并从“五四”以来曾对中西文化的品格及其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比较,以致使在这方面的出版物和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在本文中,笔者仅从文化与制序(institutions)的相互关系,对东西方社会制序的历史型构与演进路径,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从文化与制序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视角来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品格,我们会发现,西方文化——无论是英美文化,还是直接承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大陆诸国的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individualist)文化,而中国文化以及受儒家文化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t)文化。

[1] 因此,要在相互比较中对东西方社会制序在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历史型构和演变路径有一较切近的领悟,看来还有必要从东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这一品格差异入手。

一、西方社会现代化的个人主义文化根源这里,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西方文化与欧美社会的制序化(institutionalization)进程与制序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进行这一探讨之前,我们这里首先指出,文化与广义的社会制序(social institutions)在社会过程中基本上是同构的:文化是社会制序的镜像,而种种社会制序则是文化在现实社会过程中在其形式上的固化、凝化、外化和体现。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化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化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化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是两个相互关联、相互对立的价值观念。

个人主义倾向于强调个人的自由、权利和利益,而社群主义则重视集体的利益和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中,随着科技、经济和文化的发展,个人主义的影响力逐渐扩大,个人与个体成为了重要的关注点。

人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自我表达和自我满足,强调自己的独立性和自由。

而社群主义则更加强调团结、协作和共同利益。

社群主义认为个人需要为社会做出贡献并接受社会的约束和责任。

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各有其优劣。

个人主义崇尚个体的自由和独立性,使人们更加注重自我实现和发展,从而推动了社会的多元化和进步。

然而,个人主义也容易导致个体主义和自私行为,缺乏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和责任。

而社群主义则强调对他人和社会的关注、互助和合作,塑造出更加团结的社会。

但是,如果过分追求集体利益,也会对个体权利和自由造成侵犯。

个人主义和社群主义应该是相互平衡、相互支持的关系,二者在社会发展中都有其引领作用。

一个社会必须在保证个体自由和独立的同时让大家受到社群的约束和关爱。

这样的社会才会变得更加进步、和谐和繁荣。

1。

个人主义

个人主义

最后,中国的政治有自己的特殊性。 中国的国体是人民民主专政,政体为人民代 表大会制度,国家不是个人获得一己利益 的工具,而是全体民众福祉的理想化。
广告
• 非常可乐,中国人自己的可乐(娃哈哈集团)! • 敬业报国,追求卓越(海尔集团)! • 立民族志气,创国际名牌(小天鹅集团)! • 海尔,中国造(海尔集团)! • 坐红旗车,走中国路(红旗轿车)! • 中国人的生活中国人的美菱(美菱冰箱)! • 四十年风尘岁月,中华永在我心中(中华牙膏)! • “大家好才是真的好”(好迪洗发水)! • 送爷爷、送奶奶、送外公、送外婆、送叔叔、送阿姨、送哥 哥、送姐姐、送弟弟、送妹妹(脑白金)!
理查德•布隆克
• 在书中,他以“个人主义与社会的死亡”为 题分析了个人主义带来的社会危害。 • 个人主义使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变成了从未 有过的令人尊敬的行为。 • 人们把个人在物质上的成功看作是主要的目 标,把义务和集体责任抛在一边,甚至通过 反社会的行为或犯罪来取得个人利益。 • 新技术的出现、竞争的加剧又使下层阶级更 加贫困和绝望。
(三)我们能否把个人主义作为道德原则
1.要吸取的合理要素
第一,对个人权利的强调;如个人尊严、平等、自由等。 集体主义可能造成的威权主义、专制主义。 个人主义有助于促进个人积极性、主动性的发挥,有利于个 性自由的发展。
第二,对个人合法利益的尊重。 强行拆迁? 第三,平等待人、尊重隐私、自己对自己行为的负责等 精神和做法。
2.美国个人主义的具体表现
美国社会具有最鲜明的个人主义特征。“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我们有 宗教的个人主义,公民的个人主义,还有功利型 和表现型的个人主义。无论这些传统之间有什么 差异,也无论这些传统因此而对个人主义产生了 怎样不同的认识,有些东西却是它们所共有的, 而且是美国文化特质中带根本性的东西。” ———„美‟贝拉《心灵的习性——美国人生活 中的个人主义和公共责任》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个人主义和集体主义

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比中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摘要在中国一直崇尚集体主义,从古至今从未间断。

然而,美国则一直尊崇个人主义,提倡发展个性,追求自由。

集体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产生与两国的历史,地理,宗教等因素密切相关。

具有五千年历史的中国自古就过着群居的生活,自然而然就形成了以团队精神为主题的集体主义。

而美国,作为年轻的资本主义国家,从殖民到独立,至今仅有几百年的历史。

受当时政治,宗教等多重影响,大多数人是为了追求自由,解放个性才来到当时的美利坚,再加上民族和种族的多元化,美国社会就形成了以表现自我,解放个性为特点的个人主义。

本文将从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多方面对比中美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产生的原因。

关键词:集体主义个人主义差异文化差异中国美国正文: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作为两种不同价值观念的选择一直在中西方文化中存在。

在中国,集体主义占主导地位。

美国则一直崇尚个人主义。

就国家而言,中国一直主张爱好和平,团结友爱,共同发展;美国则主张霸权主义,谋求世界主导地位。

就个人而言,中国人自古扎根于儒家文化传统中,谦虚,低调;美国人则崇尚个人奋斗,以发展自己的个性。

由此看来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对中美两国的价值观产生了比较深刻的影响,以致于两国在对外政策以及两国人民的不同价值观念和价值选择。

哲学上说,不同的价值观会让人做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

《现代汉语词典》中提到,集体主义是一切从集体出发,把集体利益放在个人利益之上的思想,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基本精神,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

个人主义作为一种思想体系和价值观念,是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种差异呢?具体来说有多种方面的原因。

在历史,地理,文化,宗教等因素的多重作用下,形成了中美两国现在的集体主义和个人主义。

从历史层面来说:中国作为五千年的文明古国,历史悠久。

原始社会时期,处于原始社会的人类生产力水平很低,生产资料都是公有制的。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2)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2)

从这种意义来理解传统中国社会制序和传统文化中所共有的“礼”,我们一方面可以把“礼”视作为一套习俗秩序、一套亚于正式法律制度的非正式约束规则,又可以把它和“仁”一起[1]视作为中国文化传统的一个“轴心”。

因为,在传统中国社会中,“礼”作为维系家庭、族群、社群、乡里以及整个社会政治机制运作的一种规范(norm)体系,是文化与制序的“交汇处”和“结合体”,以致于我们既把“礼”视作为浸透着和汇积了传统文化的社会制序,又可把它视作为制序化了的文化,或者说成了文化的制序化(即文化在社会制序上的对象化)。

这种传统中国社会中文化濡化和制序化的同构,使得社会内部的制序变迁有着巨大的张力(strains),以致于整个中国社会在漫漫两千余年的历史长河中基本上在一种“礼俗社会”的层面上内卷(自我保持和自我复制),从而无力开拓出滕尼斯所理解的“法理社会”和哈耶克所理解的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基本范型的“人之合作的扩展秩序”来。

由于在传统中国社会中文化与社会制序在“礼”契合点上互相绞合,并相互维系和相互强化,这就导致一代又一代的中国人和分散在世界各地的华人在传统文化濡化机制中保持了相似行为模式和品格。

在中国这一“中央王国”的地域上,社会制序安排在一两千年的时间长河里基本上在同一个层面上的内卷而没有多少演进,这可能是基本原因。

黑格尔所说的“中国人无历史”,也大致就是这个意思。

从这种视角来看,传统中国文化经由“无我”、“克己”这种中国人的“划一性”而对制序发生的影响和作用,要比西方文化在近现代时期通过社会构造对制序的影响要直接得多,也强大得多。

从传统中国社会中“礼”与“法”的关系来看,在文化濡化和制序化同构的社会机制和社会过程中,以“礼制”为特征的非正式制序对人们行为的约束要远远大于正式的法律规则的约束。

笔者(韦森,2001)曾在《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导论》第七章中指出,由于传统中国文化主流意识中“天人合一”的人文哲学思想本身就潜含着“法律本身是对一种和谐的社会秩序的破坏”的意思,在传统中国文化精神中有一种抵制从“礼”这种惯例的规则向正式法律制度过渡与转化的内在力量。

本科课程-政治学原理-第九章 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

本科课程-政治学原理-第九章 当代世界主要意识形态
列宁之后,斯大林和毛泽东、邓小平都对马克思主义的思想和实践作出了重大贡献,他们也是公认伟大 的马克思主义者。同时,在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整个20世纪都不断有一些重要的思想家宣称自己是马克 思主义者,他们的思想被称为“西方马克思主义”,以区别于列宁开创的经由暴力革命而建立共产主义的传 统。
Tuesday, March 03, 2020
在1924年列宁逝世之后,斯大林成为党的最高领导人,苏 联实行了经济领域的“第二次革命”,消灭了私人经济成分,实 现了完全公有制,并通过连续的“五年计划”迅速实现了工业化。 但斯大林也错误地运用了列宁提出的民主集中制来实行个人专制, 并利用社会主义的国际主义原则为苏联的民族主义服务。
Tuesday, March 03, 2020
整个19世纪大部分时间,欧洲的君主们开始利用民族 主义高涨的趋势来巩固自己的统治。到了19世纪晚期,欧 洲大多数国家的人民,都在“追求民族荣耀”的鼓动下, 追求民族领土和殖民地的扩张,最终导致了1914年的第一 次世界大战。
《政治学原理》
15
民族主义
美国的威尔逊总统意识到民族主义可能成为威胁世界和平的最大敌人, 在1919年安排战后欧洲政治格局时,提出了民族自决原则,使得瓦解的德 意志帝国、奥匈帝国和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众多民族成为独立建国的民族, 但这反过来又刺激了德意志、意大利等国的民族主义情绪,最络酿成了第 二次世界大战。
自由主义崇奉个人按其意志从事选择的自由,但在理论上和现实 中不存在无限制的自由,为此需要建立政府,但自由主义者认为政府 的成立要基于人民的同意,政府的权力也应当限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 并且按法律规定使用其权力,这就是立宪政府和有限政府的理念。
Tuesday, March 03, 2020

论新时代个人与社群良性互动构建的可能性——基于个人主义与社群

论新时代个人与社群良性互动构建的可能性——基于个人主义与社群

第39卷 第4期大庆师范学院学报Vol.39 No.4 2019年7月JOURNAL OF DAQING NORMAL UNIVERSITY July,2019DOI10.13356/ki.jdnu.2095-0063.2019.04.006论新时代个人与社群良性互动构建的可能性基于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的哲学思考李美婧,孙大飞(成都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成都610059)摘 要: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是当今西方政治哲学主流的两大门派,在哲学方法论上表现为二者的对立,集中在哲学主体性问题上表现为对个人与社群关系的不同侧重,个人主义强调以个人为中心基础上处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而社群主义则强调以社群为中心基础上处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㊂面对新时代市场视域下基于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关系的哲学思考,有助于在新时代为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提供新思路,对于实现现代化过程中个人与社群的良性互动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㊂关键词:个人主义;社群主义;主体性;公共性作者简介:李美婧(1995-)女,黑龙江佳木斯人,硕士研究生,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㊂孙大飞(1971-),男,山东蒙阴人,博士,副教授,硕士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㊂基金项目:201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西方马克思主义到后马克思主义的历史观研究”(14XKS021)㊂成都理工大学校级科技立项项目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生思想研究”(2018KJY06)㊂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063(2019)04-0044-07 收稿日期:2018-03-29 自近代以来,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作为西方政治哲学界的主要话题,二者之间的争论一度成为学术界的焦点,与个人主义不同的社群主义无论在方法论上还是规范理论上都与个人自由主义形成了明显的对照㊂要弄清西方的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理论的争论实质,毋庸置疑首先要厘清二者的来源㊁内涵以及价值取向㊂一、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理论的争议个人主义在西方的政治和社会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同资本主义相适应,并且是在伴随资本主义崛起的过程中产生的思想体系㊂个人主义在不同发展阶段具有不同的特征,文艺复兴时期可以视为个人主义发展的准备时期,期间的人文主义者,如伊拉斯谟㊁拉伯雷等思想家,主要以反对封建神权为宗旨,进而以歌颂人的自然情欲为主,主张注重个人的自由与权利等,反对封建王权对个人个性的扼杀,因此,这一时期个人主义主要集中于对于人的个性的解放㊂到了十七八世纪,随着资产阶级与封建贵族阶级斗争逐渐激烈,也促进了个人主义的发展,此时的个人主义具有资产阶级性质㊂例如洛克在‘政府论“一书中指出: 当立法者们图谋夺取和破坏人民的财产或贬低他们的地位使其处于专断权力的奴役态度时,立法者们就使自己与人民处于战争状态㊂”[1]他从 自然人权”及 契约论”出发,论述了个人的自由㊁权利等概念,并充分论述社会和国家对于保障人权的责任,由此将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所要求的资产阶级个人的权益问题提高到夺取政权的高度㊂18世纪,在洛克的分权观念影响下孟德斯鸠又提出 三权分立”的思想,随后亚当㊃斯密等人又进而阐述了对于资44产阶级性质的个人主义思想,总体而言,实质上可以将其概括为利己主义思想㊂之后边沁等人又进一步倡导功利主义思想,在利己主义的基础上,强调个人的自由和权利,特别强调社会机体的虚妄性,认为社会不过是个体自为的人的简单相加,一切要建立在个人的自由之上㊂19世纪,随着资本主义的全面确立与成熟,资产阶级的个人主义发展到 里程碑”式阶段,法国政治思想家托克维尔在‘论美国的民主“中首次明确了 个人主义”的概念,认为个人主义是民主主义的产物,随个人身份平等扩大而有所发展㊂其中他阐述道: 这就是为什么在民主制度(实质是资本主义制度)中产生了个人主义㊂”[2]如果说在托克维尔之前,个人主义还是广泛意义上人的地位和作用的话,那么在他之后人们越来越逐渐意识到了这个概念与资产阶级概念的贴切性㊂正如贝拉等学者所说: 个人主义是美国文化的核心㊂我们有宗教的个人主义,公民的个人主义,还有功利型和表现型的功利主义㊂无论这些传统之间有什么差异,也无论这些传统因此而对个人主义产生了怎样不同的认识,有些东西确是它们所共有的,而且是美国文化特质中带根本性的东西㊂”[3]进入20世纪,随着第一次世界经济危机的爆发人们开始反思个人主义,美国哲学家杜威提出了 新个人主义”,然而他的新个人主义理论实际上是与罗斯福新政于经济上强加的政府宏观调控以及经济的更加规模化㊁社会化相适应的,是为拯救资本主义于危机之中,而不是放弃资本主义制度,是为修正和完善个人主义,而不是放弃个人主义㊂同时,哈耶克在面临资本主义的危机时也提出了他所倡导的个人主义,而这种个人主义也被人称为极端经济个人主义,主张放弃经济计划与政府保护政策等等㊂与杜威的个人主义并不存在个人主义内涵的分歧,只是针对既存的危机提出的两种不同解决措施㊂那么,纵观整个个人主义发展的过程可以看出,个人主义的价值取向总体上体现出抽象地把握个人与社群的关系的过程㊂正如学者高健龙在论述个人主义的概念时所说: 其一,个人主义所说的个人是自然自发的人;其二,个人主义中所涉及的个人是自私自利的人;其三,个人主义所说的个人还是无牵无挂的人㊂”[4]事实上,个人主义在价值观上呈现出个人的绝对化取向,其内涵就是关于个人的自由平等,认为个人即目的的个人中心理论㊂这种抽象地强调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不将其放在存在论的视野中进行思考的做法,必然会导致个人与社群之间关系的扭曲㊂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自由主义逐渐成为西方国家个人主义的重要理论意识形态,随着新自由主义的出现,社群主义也登上了历史舞台㊂社群主义正是在批判新自由主义的过程中产生的,人们把对以新自由主义面目出现的个人主义理论的批判称之为社群主义㊂学者梭罗莫㊃阿维尼里和阿尔夫㊃德夏里特在‘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一书的导言中指出: 显而易见的是,在80年代初,对新康德主义理论最重要和最具实质性的挑战,或迟或早来自于被称为社群主义的学者㊂事实确实如此,个人主义者和社群主义者的争论,已经成为80年代政治哲学最重要的和最令人关注的问题之一㊂”[5]不同于个人主义,社群主义强调社群对于自我和个人的优先性,所以社群概念正如个人概念对于个人主义一样,社群具有压倒一切的重要性㊂那么,要想从逻辑上理解真正的社群,换言之,任何社群主义者在断定社群优先于个人时,首先必须界定社群的概念㊂雷蒙㊃威廉斯在‘关键词 文化与社会的词汇“一书中提出 社群”的概念,认为 社群”这个概念追寻其词源为 community”,自14世纪就已存在,追溯到古法文是 comunete”一词,指的是由关系与情感所组成的共同体㊂其实,社群可追溯的最早的词源为 communis”,意指普遍㊁共同的含义,等同于英文单词common”,有下列明确的意涵: 其一,特指在14到17世纪有别于有地位之人的平民百姓㊂其二,一个政府或者是有组织的社会㊂其三,一个地区的人民㊂其四,拥有共同事物的特征,例如共同利益和财产等㊂其五,特点的感觉㊂”[6]由此我们可以得知,前三种涵义指的是54实际的社会团体,后两者涵义则指的是一种具有关系的特质㊂因此我们可以简单概括 社群”的涵义为两方面:一方面,它具有直接的㊁共同的涵义;另一方面,指的是各种不同形式的共同组织㊂明确了 社群”的概念,我们便不难理解社群主义的价值取向,与个人主义在形式上相似,社群主义在价值取向上同样强调个人的权利,但与个人主义不同的是,社群主义认为人的权利的实现离不开社群这个集体,个人权利与公共权利可以同时存在,但更重视公共的权利,在他们看来,公共利益是个人权利实现的基础㊂然而绝大多数社群主义者虽然反对个人主义,但殊不知实际上他们也是个人主义传统的继承者,西方现代意义上的社群主义只有在个人主义的文化传统中才能形成,当个人主义泛滥导致社群价值观严重衰退,社会的整体性面临瓦解,从而危及个人的利益,于是兴起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的争论㊂但实际上,这种社群主义是一种对自由主义传统的延续与发展㊂正如学者华尔泽所说: 尽管社群主义对自由主义的批判具有相当重要的文化意义,但和皱巴巴的裤子也有异曲同工:流行的时间并不长,但退出历史舞台后还会再次出现㊂它有时会成为自由主义政治学和社会团体的特征㊂自由主义的成功并不会使得它永远失去吸引力㊂与此同时,不管一位社群主义者的批判多尖锐,它实质上也是自由主义的一个变种㊂”[7]学者曹鹏也曾提出,现代社会以来,无论是个人主义还是社群主义都是对古典自由主义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的积极响应㊂实际上,社群主义只是个人主义指向的自由主义传统的继承者㊂二、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理论的哲学思考前文的分析已经得出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的涵义和价值取向,为进一步分析其争论的哲学实质奠定了基础㊂面对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那么两者之争的哲学实质究竟是什么?从上述对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理论争论的认识过程不难看出其实际蕴含的方法论内涵㊂从方法论的角度看,个人成分是个人主义的出发点,个人成为分析和观察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视角㊂正如‘大不列颠百科全书“中所定义的那样: 一种政治和社会哲学,高度重视个人自由,广泛强调自我支配㊁自我控制㊁不受外来约束的个人和自我㊂这种政治和社会哲学,包含着一种价值体系,一种人性理论,一种对于某些政治㊁经济㊁社会和宗教行为的总的态度㊁倾向和信念㊂”[8]而社群主义与个人主义不同,社群主义的出发点是社群,社群作为分析一切社会政治问题的基本视角,从方法论上看,社群主义不似个人主义将个人和自我作为出发点,社群主义实际上是将社群作为其政治或历史事件的最终归宿㊂社群主义者认为,个人主义是关于理性的个人,个人拥有可以自由地选择的权利,这种理解是错误的或虚假的,因为任何理性的个人,总是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社会条件的制约,不可能总是那么自由㊂理解人类行为的唯一正确方式是把个人投放到社会的㊁文化的和历史的背景中去考察㊂正如著名学者俞可平所说: 社群主义的出发点则是社群,各种各样的群体而不是个人成为分析和解释的核心范式,社群主义的方法论从根本上说是集体主义把社会历史事件和政治经济制度的原始动因最终归结为诸如家庭㊁社会㊁阶级㊁国家㊁民族㊁团体等社群㊂”[9]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的争论在根本上实际就是关于在个人与社群的关系问题上的差异性表达,这种差异性说到底实际就是对人的主体性把握角度的不同㊂那么,这就需要我们进一步分析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在人的主体性问题上的把握㊂人的主体性是现代人最重要的观念之一,就主体性而言,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所表现出来的个人与社会群体之间的关系呈现出两种倾向:一种表现为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和群体主体性的关系,另一种则是以群体为中心的个人与群体主体性关系㊂第一种在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和群体主体性的关系上,其主要体现以追求个人以及个人的自由为主的倾向,认为群体的存在需要通64过保障个人的权益,同时以促进个人的全面发展为最终目的㊂群体的存在意义就是保障个人的权益和促进个人的发展㊂个人的主体性是群体的主体性的主导因素㊂这种个人主体性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的主体精神的空前迸发,同时也开启了主导西方的文明发展㊂正如英国学者克莱夫㊃贝尔所说: 在整整一千年的重压下,全欧洲一直都蜷缩在一个无端的教条之下:人们把自己看成被上帝抛弃的卑鄙可耻的东西,天生就不能正常思考㊁正确感受和正确行动,应当认为自己的天性就是令人厌恶的,肯定自己的天性就是弥天大罪㊂整整一千年来,人家一直就是这样告诉他们的㊂如今突然间由于发现了希腊的艺术和思想,他们意识到人才是万物的尺度,他们能够而且应当亲自进行思考㊁感受和行动,要自己创造自己的环境,而且要当大自然的主人,要自己设计进行范围广阔的各种实验㊂”[10]正是在人的主体精神空前爆发的时代,使具有主体性的个人成为群体具有主题性的前提㊂正如英国学者约翰㊃密尔所说: 相对于每个人个性的发展,每个人也变得对于自己更有价值,因而对于他人也能够更有价值㊂发展了自己的个性,因而也更具有主体性的人,在自己的存在上就有了更大程度的生命的充实㊂而当个人有了更多充满主体性的力量时,由个人组成的群体自然也就有了更多的生命力㊂”[11]但是在这种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和群体之间的关系上也存在着多变和不确定性,这是由于存在于群体中的个体若以个人的主体性为主,那么就可能存在个人对于个人主体性的滥用风险㊂同时,具有个人主体性的人们组成的群体如果得不到个人权利和个性的保护,那么就不能成为个人主体的群体㊂第二种在以群体为中心的个人与社会群体主体性的关系上,作为主导观念强调的是群体的利益高于个人的利益,因此,在个人与群体发生利益冲突时个人应当服从群体㊂正如德国哲学家卡尔㊃雅思贝尔斯曾说: 重要的是集体,对于个人来说可能是乏味的甚至不能忍受的事情,对于作为集体之一部分的他,就变得可以忍受了,因为在集体中有一种新的力量刺激着他,他只是作为 我们’而生存着㊂在这种情况下, 我们’即群体的主体性取代了个人的主体性㊂”[12]在这种群体观念占主导的情况下,个人观念被逐渐弱化,那么在群体整合个人力量的过程中便会有较好的群体效应㊂但是倘若在整合群体效应的过程中产生了压抑甚至牺牲个人主体性的情况,此时看似强势的群体力量便会削弱,进而转化成 弱势群体”,即便是那些彻底否认或因此在拥有人群共同体的民族及国家当中,也存在这样的隐患㊂正如雅思贝尔斯所说: 国家必须在不可解决的种种张力中寻找自己的道路㊂它在这个世界中的独特地位 迫使它增强自己的权利而牺牲它内在人性的发展㊂反过来,人的实存则压抑它,以限制其权利的增长,不然的话,它的基本目的 人的最高可能的发展 就会受到阻碍㊂” 国家的具体内容是为人自由实现其多种多样的职业提供机会㊂”[12]40正是如此,作为一个国家要想繁荣富强,必不可少地要保障国家中公民的根本利益,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同时实现国家的繁荣也是公民的义务,国家的繁荣昌盛也会有利于提高公民的生活水平,进而使人们的自由和个性得到解放和发展,从而实现应有的主体性㊂反之,如果国家不以人民作为目的,而使国家利益本身过度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把人民变成实现这种目的的纯粹的手段或工具,就会压抑人的个性和主体性,产生导致人的异化的不良后果㊂这时,人们就会抵制过度泛滥的国家的群体主体性,进而通过革命甚至暴力的方式推翻现有的压抑的群体主体性,发展起新的群体主体性㊂黑格尔曾说过: 一个民族的国家制度必须体现这一民族对自己权利和地位的感情㊂”[13]历史昭示我们,群体在狂热㊁盲目的状态下并不清楚自己应有的目的,貌似主体的行为产生的实际上是反主体性的效应㊂因此,根据以上论述笔者认为,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争论的哲学实质其实就是对于个人与社群关系的争论,表现在人的主体性方法论基础上,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与社群的关系74同以社群为中心的个人与社群的关系的争论,但究其实质二者在处理人与社群的关系上都具有片面性,任何一极都不足以平衡二者的关系㊂那么我们必须对二者进行辨析,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深入理解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㊂由上述分析可以得知,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二者都具有极端性与片面性,二者的区别就是抓住了同一问题的不同方面,以个人为中心的个人与群体关系的维护,如果不维护群体的主体性那么易会导致个人的主体性滥用;以群体为中心的个人与群体关系的保持,如果不维护个体的主体性也易会导致个人与群体之间关系的瓦解㊂正如杰弗里㊃艾萨克曾指明: 个人权利的语言通常被认为是自由主义的语言 而社群主义采用了一种不同的语言,它强调国家的领域和公民的美德,从而阐释了人的另一极㊂”[14]那么沿着杰弗里㊃艾萨克的思路要想真正解决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都存在的片面性,就需要跳脱出非此即彼的对立,将这两极很好地结合起来考虑㊂三㊁思考延伸:新时代个人与社群良性互动构建的尝试由上可知,单纯强调个人主义或社群主义的争论都具有片面性,因此,要解决这种对立,必需将个人与社群结合起来㊂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应该如何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与社群之间关系的良性互动,无疑对新时代中国社会的进步有重要启示㊂1.个人与社群的整合:近代以来中国的历史实践历程一直以来,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关系作为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问题,这种关系在中国的发生与发展是一个历史的实践的过程,因此要想实现新时代中国个人与群体之间的良性互动,首先要对其在中国的历史发展过程有所把握㊂近代以来,面对内忧外患的国家局面,举国上下都做出了积极的探索与努力,特别是五四时期,可以说是我国个人与群体思想变化的转型时代,此时的主要特征是个人主义与群体意识相伴而来的双重倾向㊂思想家们纷纷提出要求个人从传统的种种束缚中解放出来,彻底改变个人与群体的命运,在对立中实现统一㊂正如梁漱溟所说: 中国与西方有一个根本点,西方认为个人与社会为两对立之本体,而中国则以家庭为社会生活的中心,消纳了这两方面对立的形式”[15]这种思想现象可以说源自中国传统文化中以家族为单位参与社会生活的传统,体现的是一种典型的群体本位文化,作为主体的个人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被家庭㊁宗族等社会群体所裹挟与压制,虽有鲜少的强调个人的思想观点,但最后还是服从了群体的价值与利益,从而产生 轻己重群”的价值取向㊂同时,近代以来面临国家危难,国人受到西方个人主义价值观念的影响,解放个体为了国家的复兴成为当时中国的国家任务,正是在传统文化与近代社会现实的双重影响下,当时中国的思想家大多表现出个人主义与群体意识的双重倾向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对国家与社会发展的需要,在坚持个人与群体相结合的情况下,更多地强调个人对社群的服从,这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是非常有必要的,因为当时处于计划经济时期的中国,需要个人空前地团结于社群,而且对我国的社会稳定与社会道德以及经济水平的提高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㊂但是,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一定阶段存在的 左”的错误,使人们相对片面地理解了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关系,误将个人的合理需求理解为个人主义的错误倾向㊂改革开放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面临经济发展需要,在坚持 统筹兼顾”强调个人与社群结合的情况下,更加侧重于将利益追求作为个体追求的首要㊂到了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时期,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继承和发展了毛泽东时代和邓小平时代的将个人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正如1993年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四届三中全会上的讲话中指出: 我们搞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当然要讲效益和盈利,重视个人利益㊂”[16]但更要在集体主义原则指导下实现全体人民的共84同富裕㊂到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党中央领导时期,继续深入推进个人与群体相结合的原则㊂进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就是要将个人与群体之间的利益融合好平衡好,争取全国人民共同迈进社会主义全面小康社会,最终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㊂由此可以看出,历届党中央对于个人与社群关系对立统一辩证的思想,个人是群体中的个人,群体是由个人构成的群体,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思维方式㊂2.公共性:新时代个人与社群良性互动的思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历届党中央都非常重视个人与社群的关系问题,均倾向于实现个人与社群关系的有机结合㊂面对新时期的社会主义市场视域,随着个人权利领域的不断完善,如何在二者结合的基础上实现个人与社群的良性互动至关重要㊂在此,我们引入公共性的概念㊂历史地看,无论是个人主义还是社群主义,都是对古典自由主义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的一种积极响应,公共性作为任何社会在任何情况下的不变诉求,对于实现个人与社群之间的平衡以及构建理想社会形态都具有重要意义㊂如果说在马克思恩格斯之前,公共性是隐喻的,这是从根本上说它是世界的公共属性,而不是世界的图景本身,因此不像世界其他存在那样直面我们,同时由于人生活在社会当中,生存的境域总是存在于一定的背景当中,并且总是存在于我们具体行为的背面㊂直到马克思恩格斯从人的实践出发提出了历史唯物主义,也就是从那时开始,公共性才从其隐喻式存在逐渐走向前台,以更加自觉和清晰的方式彰显出来,并从原始世界统一的本体论筹划开始转向人类社会内部各种复杂的矛盾纷争以及社会成员间的激烈对抗㊂如今公共性问题逐渐以主流话语方式再现于当代社会并得到重视,个人与社群㊁个人与国家之间的关系都离不开公共性㊂公共性指的是具有 公共”的性质或属性的概念㊂ 公共性”是被广泛运用于政治学㊁哲学㊁经济学等领域的复杂概念,在不同的话语体系中对公共性的理解存在差异,然而任何理论或相关主张都是根植于一定的传统中,无论是西方还是东方都可以找得到公共性概念的雏形㊂西方公共性概念最初来源于对 公共”一词的理解, 公共”常被理解为两种涵义:其一,起源于古希腊词汇 pubes ormaturity”,强调个人能超出自身利益范畴,去理解和考虑他人的利益,同时意味着具有公共性的意识形态,是一个人成熟并可以参加公共事务的标志;其二,源于古希腊词汇 Koinon”意为英语词汇 共同”,指人与人之间在工作㊁交往中相互照顾和关心的一种状态㊂由此可以看出,早期西方文化中的 公共”一词,更多指的是社会层面的非个体性方面和早期民主观念及其实现方式,而公共性正是在西方古代历史文化基础上发展而来的,成为公共性诞生的直接酵母㊂同样在中国传统文化之中也有公共性概念的雏形,在中国传统社会当中 公共”多强调多数人的共同或公用,到了近代以后,西方文化大量传入中国,于是原本就具有普遍性意义的公共理性㊁公共精神等观念逐渐得到认同,具有成熟意味的公共性概念进入人们的视野,使中国社会思想启蒙与西方文化具有了共识性㊂于是,我们从公共性在中西方的发展雏形中可以将公共性理解为:公共性是存在于世界之中具有普遍性属性的概念,它使处于共在世界之中的不同个体之间产生普遍联系,是多元性与一元性的个体共同存在和价值共性,并因而构成现实世界的生成机制和展现过程㊂那么,基于我们对公共性的理解,可以确定公共性对于处理个人与社群关系的重要性㊂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社会主义市场不断开放,不断推动社会利益格局多元化,使个人与社群之间关系更加复杂㊂近年来,关于个人与社群关系的研究已经成为社会普遍关注的问题之一,随着人们权利意识的提高,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冲突发生在社会生活的众多领域㊂例如近日 狗患”的新闻层出不穷,养不养犬虽然是个人权利,但如何养狗关乎市容环境和市民安全等公共利益,就不完全94。

【范文精品】个人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自由与社群

【范文精品】个人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自由与社群

【范文精品】个人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自由与社群个人主义与全球化时代的自由与社群==================================================================== == 双重危险象所有其他的生命一样,人类生活是共享的、接受与给予的生活,是在交流之中息息相通的生活。

今天,这一构成人类生活所必不可少的社群正遭受到来自两方面的威胁:一方面是现代人不断升级的个人主义,另一方面是包括人际关系在内的一切事物的全球市场化。

那么,何谓真正的自由:是个体选择的自由、市场中的自由企业,还是社群中的相互信任与团结,A.现代化意味着人的个体化一切事物及服务的全球市场化在今天远甚于纯粹的经济行为。

它已成为人类生活无所不包的律令。

我们都是顾客与消费者,而不论除此之外我们还会是什么。

市场已成为生活哲学与世界宗教,而对某些人来说甚至意味着“历史的终结”。

无所不在的市场化在各个层面给社群带来了破坏。

因为人仅仅以其市场价值而被加以衡量,他们仅仅因其能对市场提供什么以及能买得起什么而被赋予价值。

传统家庭社群由于一部分成员的超负荷工作和另一部分成员的长期失业而日益遭到削弱。

其社会整合功能也日趋式微。

随着德国的重新统一,大量的原东德妇女主动去做绝育手术,以便能将在就业市场上参与竞争。

市民社会日益向两极化发展:一方是富有的上层阶级,另一方是赤贫的大众。

富人生活在镀金的囚笼之中而从不越雷池一步,穷人则在铁桶般的监狱和贫民区中过着贫乏单调的生活。

富人与穷人之间存在着社会契约吗,这一卢梭颇具讽刺意味的质疑,其答案是否定的。

尤其应提到的是,生产的国际化已使民族社群及其福利状况遭到了削弱。

跨国公司对涉及财产的社会责任的无视何以能够被起诉,他们唯一的目的是股东间的利益分红。

在国家的层面上,他们不再能被加以控制或唤起其责任感。

资本流动的国际化使得国家政府对其施行控制变得不大可能。

相反,它们自身也须依赖其而存在,那么,试问:民族国家已经过时了吗,人类自由的三个维度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双重危险中的个人一面,并且考察现代世界渐进的个人主义是否能为个体尊严及个人自由提供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个人主义与社群主义(1)近代以来,西方世界在市场经济秩序的迅速扩展和工业和科技革命的强大推动下率先进入了现代社会。

与西方世界相比,有着数千年传统文明的中国近代和现代在科技革命、经济发展、市场扩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方面大大滞后了。

在现代化的四个基本组成部分——即政治民主化、经济市场化、价值多元化和社会人道化——型构和演进路径上,中国在近代、现代和当代与西方国家也迥异斐然。

这些事实促使中国思想界、文化界以及国外汉学家们不断反思传统中国文化精神,并从“五四”以来曾对中西文化的品格及其差异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讨论与比较,以致使在这方面的出版物和研究文献可谓汗牛充栋、浩如烟海。

在本文中,笔者仅从文化与制序(institutions)的相互关系,对东西方社会制序的历史型构与演进路径,谈一点个人的粗浅看法。

从文化与制序的相互关联和作用的视角来考察东西方文化的基本精神和品格,我们会发现,西方文化——无论是英美文化,还是直接承传了古希腊和古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大陆诸国的文化——可以被归结为一种个人主义(individualist)文化,而中国文化以及受儒家文化精神濡染的东亚诸社会的文化,基本上是一种社群主义(communitarianist)文化。

[1] 因此,要在相互比较中对东西方社会制序在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历史型构和演变路径有一较切近的领悟,看来还有必要从东西方文化基本精神的这一品格差异入手。

一、西方社会现代化的个人主义文化根源这里,首先让我们来考察一下西方文化与欧美社会的制序化(institutionalization)进程与制序变迁(institutional change)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

在进行这一探讨之前,我们这里首先指出,文化与广义的社会制序(social institutions)在社会过程中基本上是同构的:文化是社会制序的镜像,而种种社会制序则是文化在现实社会过程中在其形式上的固化、凝化、外化和体现。

从欧美的社会历史演进行程来看,两希文化(古希腊罗马文化和以旧约与新约《圣经》为“范型”(archetype)的以色列教和基督教文化)的冲突与交融,在欧洲社会历史上与政治、法律、经济和其它社会体制同构在一起一同承传和涵衍到近代。

到了十三世纪至十五世纪左右,表面上看来已交汇在一起但实质上却泾渭分明的“两希文化”(希伯来—基督教文化在精神上为神本主义,而古希腊罗马文化在精神上为人本主义)分别在欧洲近代的两大社会运动中得到了重塑和再生。

这就是直接承传了古希腊罗马文化精神的欧洲人本主义经历了文艺复兴和启蒙运动的重塑,而直接承传了以色列教尤其是基督教宗教精神而内涵在欧洲社会中神本主义则在差不多同时经历了宗教改革的洗礼。

尽管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分别是在西方文化中两个精神底蕴维度上或者说两大潜流中发生的,并分别重塑了人本主义和神本主义西方传统文化的这两个精神基体(matr ix),但西方文化的这两大精神传统在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中再造和重塑的方向上却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它们均指向从欧洲中世纪罗马天主教廷的政教合一的“神圣天蓬”(sacred canopy)下获得个人自由和个性解放,从而使两希文化原型中就分别潜含着的个人主义文化拟子真正昭显和光大出来。

[2]十五世纪左右在欧洲发生的这种文化精神上两大历史运动对西方近代社会的制序化和制序变迁意味着什么?换句话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对欧洲近现代市场经济秩序的型构和扩展过程产生了什么样的作用和影响?众所周知,马克思和诺思(Douglass North,1981)在西欧现代化的发生原因上有着不同的见解。

按照马克思的分析理路,西欧近代的工业技术的创新引致了社会生产方式的变化,而生产方式的变化又自然导致生产的组织形式和社会制序安排的改变。

按照马克思的见解,生产技术、生产方式和社会制序安排(生产关系)的整体改变又可以视作为经济基础的改变。

而经济基础的改变又必然导致文化和意识形态这些“上层建筑”的改变。

在欧洲近现代社会经济体系内部变迁的动力和路径问题上,诺思形成了一个与马克思几乎完全相反的观点。

照诺思看来,近代欧洲历史上以明晰和充分地界定产权为主要特征的社会制序安排的型构,为西欧社会的科技革命和经济发展提供了激励。

因此,照诺思看来,“制序创新”(institutional innovation)才是西方近现代科技革命和生产技术突飞猛进乃至西方世界兴起的根本原因(参North, 1981; North & T homas, 1973)。

尽管马克思与诺思在西方近现代社会历史中生产技术与制序安排的相互关系在其现代化进程的决定作用上持相反的见解(马克思认为生产力决定了生产关系,诺思认为制序安排的创新激励了工业技术的创新),但他们在文化与社会制序的相互关系上却有一个共识。

按诺思的话来说,以界定产权为特征的经济与政治制序的变迁“创造了非人格化的要素市场和产品市场,并打破了旧的意识形态”(见North, 1981, 中译本,页1 90-191)。

用马克思的术语来说,“经济基础”的变迁引致了“上层建筑”的改变和重塑。

由此看来,马克思和诺思均认为,在欧洲近现代历史上,社会制序的变迁促使或牵动了人们的文化观念的变化。

在上面的分析中,我们已经指出,由于文化濡化的机制过程在起作用,在一个封闭的社会体系内部,文化演进往往滞后于制序变迁,或者说社会制序的变迁往往引致人们文化观念的改变。

由此来看,马克思和诺思的上述观点在逻辑上与我们上述理论推理是一致的。

然而,一些令人非常困惑的问题是,为什么具有明晰产权结构的市场经济秩序是在十五世纪左右先从荷兰接踵是英国型构出来的?为什么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的“人之合作的扩展秩序”(extended order of human cooperation——哈耶克语)没有从世界的其它地方自发型构出来和扩展开来?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秩序在欧洲最早型构的内在社会动力机制是怎样的?这种内在于市场形成与扩展之中的刚性私有财产结构的型构以及维系市场秩序的法律制度框架的成型有没有文化上的原因?事实上,最早探寻西方市场经济秩序型构和西方世界兴起之文化原因的,并不是经济学家格雷夫。

在二十世纪七十和八十年代,英国历史学家麦克法兰(Alan Macfarlane, 1978, 1987)就试图探究英国近现代市场经济秩序形成和扩展的文化原因了。

在1978年出版的《英国个人主义的起源》和1987年出版的《资本主义文化》两部著作中,麦克法兰提出了与大多数学者尤其是大多数社会学家们不同的观点。

之前,研究欧洲现代化进程的学者一般认为,西方近现代文化中的个人主义以及由此产生的个人主义社会制序是欧洲现代化进程的结果。

但麦克法兰的研究却发现,早在中世纪,就可以从英格兰的个体性生产方式中发现个人主义(如“个人自治”和“个性解放”)的文化特征。

由此,麦克法兰主张,与其说个人主义是欧洲现代化的结果,不如说它是欧洲现代化的先决条件。

当代著名社会学家伯杰(Peter L. Berger, 1991, 参中译本,页70)也赞同这一点,他说:“个人自治的根源存在于西方文化之中,它要比现代资本主义早得多”。

[3]笔者认为,尽管“个人主义”这个词在十九世纪初才出现,但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文化“谜拟子”(mimeme——我们这里可以把它理解还没有一个固定的名词来称谓的一个文化“拟子”的“自为态”,或者说“拟子”的“原初态”),在欧洲历史上的产生和存在甚至比麦克法兰、伯杰和其他论者所认为的中世纪还要早。

因为,从西方文化的两大源头两希文化来说,且不说以人本主义为主要精神的古希腊罗马文化本身一开始就潜含着个性解放、个人自由、个人自主和“自我独立”这些后来被称之为“个人主义”文化拟子蔟之类东西,即使以神本主义为灵魂的古希伯来—基督教文化也一开始就潜含着类似的个人主义的文化“谜拟子”。

按照《圣经·旧约》与《圣经·新约》的记载和“话语”(discours e),以色列人信仰他们的全能上帝的经历,就突出表现出了独立的个人以一定的方式与上帝的沟通与交往。

从《旧约》对亚当、亚伯拉罕、雅各(据圣经记载曾与上帝摔过跤)、摩西、约书亚、大卫王、所罗门王到约伯、以赛亚等旧约时期的先知们的记载,从《新约》对耶稣的事迹的记载到圣徒彼得、约翰和保罗等经历的记述中,都可以看出,以色列人和基督徒笃信有一个万能的主(Lord),每个人都以自己独特的方式与主及其意志(圣灵)沟通和“对话”。

因此,以色列教和基督教(这里指包括天主教和基督新教各派在内的广义的“基督教”)信仰本身就意味着每个人在主面前都是一个“独立的人格”(an indep endent personage),而不是象儒家的教诲中那样每个人都是处于一个群体关系中“共同人格”(a corporate personage)。

由此来看,西方文化从其两个源头上来看一开始就含有个人主义的“谜拟子”。

[4] 只是经过欧洲近代历史上文艺复兴、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洗礼,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个人主义才真正昭显出来,或者个人主义的文化“谜拟子”在十九世纪以后才变成了一种“拟子”(这即是说,从Joseph de Maistre开始才有了一个“个人主义”的名词来指称这一“现实对象性”)。

如果把上面我们对西方文化中源远流长的个人主义的认识放在文化演进与制序化和制序变迁相互作用的社会过程中来考察,我们似可以认同麦克法兰和伯杰的观点,即西方文化中的个人主义的拟子是欧美现代化市场经济(即从我们的社会制序的理论分析的视角所理解的“制度化经济”——英文为“constitutionalized economies”)的一个先决条件(尽管不是充分条件)。

因此,依照麦克法兰和伯杰对欧洲历史演变过程的理论解释,这里出现了与马克思、诺思和大多数社会学家的见解相迥异的一幅新理论图景:欧洲诸社会在近代从习俗和惯例经济向现代市场经济秩序(即哈耶克所理解的“人之合作的扩展秩序”)、腾尼斯(Ferdnand T?nnis, 1991)所理解的“法理社会”(Gesellschaft)和笔者所说的“制度化经济”(constitutionalized economy))的过渡,有其文化起因。

而麦克法兰和伯杰的这一理论判断,恰似又被格雷夫在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后才成型的“比较历史制序分析”所解释、所佐证。

我们之所以认同麦克法兰、伯杰等学者所持的欧洲中世纪基本上已成型并昭显出来的个性自由、个人自主是滕尼斯所理解的“法理社会”、哈耶克所理解的“人之合作的扩展秩序”和我们所理解的“制度化经济”的先决条件之一这一洞识,是因为,从社会制序的经济分析视角来看,只有每个人在社会结构中获得了自己的独立人格,从而个人有了“自主权利”,才能进行独立的市场交换(包括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所说的自由劳动者的劳动力出卖),也才能生发出现代市场经济秩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