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合集下载

鲁科版六年级上册生物导学案 1.2.3生物和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鲁科版六年级上册生物导学案   1.2.3生物和环境组成生态系统

第三节 生物与环境组成生态系统(第一课时) 一、学 案 【学习目标】 1.举例说出生态系统的组成。

2.举例说明生态系统各成分包含什么。

3.结合生物间的营养关系图分析食物链食物网的组成。

【学习重点】 生态系统的组成及各成分间的关系,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组成。

【学习活动】任务一:分析总结生态系统的含义及组成阅读教材P25---26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生态系统是指在 内, 和 所形成的统一的整体。

2. 在生态系统中,植物是 ,它们能够通过 制造有机物;动物是 ,直接或间接以植物为食,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

细菌和真菌是 ,能把动植物的遗体、遗物 成简单的物质。

3.仔细分析右图判断:图中绿色植物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虫、鸟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细菌真菌属于生态系统中的 .4.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除了有生物部分外,还有 部分,如 、 和 等。

任务二: 结合实例分析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食物网阅读教材P26---27内容,回答下列问题。

1.食物链是指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之间由于 关系而形成的链状结构。

在生态系统中往往有很多条食物链,它们彼此交错连接,形成 。

生态系统中的和 就是沿着 和 流动的。

2.兔吃草,狐狸吃兔。

请写出该信息中体现的食物链 ,该食物链的起点是 ,其在生态系统中属于 。

【学习诊断】1. 下列各项中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大兴安岭中的蘑菇B .达赉湖中所有的鱼和水草C .二卡农业基地中所有的农作物D .呼伦贝尔草原2.生物之间通过吃与被吃的关系形成食物链,下列能够完整的表示食物链的是 ( )A.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B.猫头鹰吃田鼠,田鼠吃庄稼C.螳螂捕蝉,黄雀在后D.蛇吃田鼠,猫头鹰也吃田鼠3. .右图表示某生态系统中各生物之间形成的联系,请据图回答下列问题:⑴作为一个生态系统,除图中已有的成分外,还应包括 。

植物 鸟 虫 细菌真菌 虫⑵在此生态系统中,腐生细菌被称为。

⑶此生态系统的生产者是。

山东省省级公开课优质导学案

山东省省级公开课优质导学案

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学习目标】1.尝试运用物质与能量观,从细胞代谢的角度说明生态系统能量的输入、转化和散失。

2运用模型构建的方法,构建并完善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过程模型3运用数据分析的方法,分析概括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特点。

4.分析生产生活实例,领悟中国古代人民智慧结晶,认识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

【回顾与预习】1.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如植物的光合作用,动物对食物的消化吸收等2.总光合作用=净光合作用+3.能量流动的概念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是指能量的、、和的过程。

【合作探究一:构建生态系统能量流动模型】任务一:荷花能量的最终来源是什么?这些能量是通过什么生理作用输入到荷花中的?输入的能量以什么形式存在?这些能量通过什么生理作用以什么能量形式散失到环境中去?任务二:观察手中的道具,思考荷花固定的太阳能,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与细胞的光合作用,呼吸作用是什么关系?尝试举例说出用于自身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

任务三:尝试将荷花道具包中各部分之间的联系起来,进行排列,展示荷花中能量传递的过程。

每个小组选出两名代表,准备上台展示任务四:总结荷花同化能量的去向。

任务四:总结荷花同化能量的去向。

任务五:鱼的摄入量、同化量和粪便量之间是什么关系?粪便中的能量属于哪个营养级流向分解者的能量?任务六:类比荷花能量传递过程,将鱼道具包的各部分排列起来,并总结鱼体内的能量的最终去向。

【数据分析与模型补充修正】分析赛达伯格胡的能量流动数据,回答下列问题:整理数据思考:未利用的能量产生的原因【能量流动特点】1.流经生态系统的能量最终会以热能形式散失,“吃与被吃”捕食关系又不可逆转,因此能量流动是的。

2.营养级同化的能量除了被下一营养级同化外,还会通过呼吸作用散失,或流向分解者所以能量流动是的。

一个营养级的能量会传递给下一营养级,相邻两个级之间同化能量的比例被称为能量传递效率,第一与第二营养之间的能量传递效率分别为,自然界中营养级之间的传递效率一般为当堂练习:例题:鱼体内有机物增加5千克,至少需要从荷花体内获得多少千克的有机物?补充练习:水域被重金属(生物易吸收而不易分解)污染,荷花体内重金属浓度为1mg/kg,则鱼体内的重金属浓度至少为mg/kg?生物富集:是指生物有机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上的许多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蓄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使生物有机体内该物质的浓度超过环境中该物质浓度的现象。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精品导学案生态系统的结构

新教材高中生物人教版选择性必修二 精品导学案生态系统的结构

第3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1节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考点精析1、生态系统的范围(1)生态系统的概念在一定空间内,由生物群落与它的非生物环境相互作用形成的统一整体,叫作生态系统。

(2)生态系统的范围:生态系统有大有小,可根据需要界定;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非生物环境的总和,构成地球上最大的生态系统——生物圈。

(3)生态系统的分类例1.下列与生态系统有关的叙述,正确的是()A.农贸市场有多种动植物,还有蘑菇等真菌,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B.一个池塘,可看作一个生态系统C.生态系统可分为自然生态系统和人工生态系统,人是各生态系统的主要成分之一D.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和湖泊生态系统都属于陆地生态系统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某池塘生态系统示意图(1)池塘生态系统中的组成成分生物成分非生物成分植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微生物池塘生态系统栅藻、团藻、水草草履虫、水蚤、田螺、草鱼青鱼、黑鱼细菌、真菌阳光、热、空气、水等所属成分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2)池塘生态系统中生物之间的食物关系及生态系统模型3、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非生物的物质与能量①组成成分:非生物的能量——光、热,非生物的物质——水、空气、无机盐等②作用:为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是生物群落赖以生存的和发展的基础③地位:生态系统的必需成分(2)生产者①组成成分:I. 光能自养型:主要是绿色植物,蓝细菌,光合细菌II. 化能自养型:硝化细菌、铁细菌、硫细菌等②营养方式:自养型③作用:光能自养型生物可通过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成化学能固定在它们所制造的有机物中,从而可以被其他生物所利用,由此可见生产者为生物群落制造有机物和固定能量。

④地位:生态系统的基石(3)消费者①组成成分:I. 营捕食生活的生物:主要是动物(植食性动物、肉食性动物、杂食性动物)II. 营寄生生物的生物:蛔虫、菟丝子、寄生细菌、病毒等III. 部分营共生生活生物:根瘤菌等②营养方式:异养型③作用:消费者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消费者对于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导学案一、导入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互相作用形成的一个生态学观点,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能量流动的总体。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是生态学钻研的重要内容。

本节课将重点介绍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帮助同砚们更好地理解生态学的基本观点。

二、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和组成因素;2. 掌握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3.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

三、导学内容1. 生态系统的基本观点生态系统是由生物体和非生物体互相作用形成的一个生态学观点,是地球上生命活动和能量流动的总体。

生态系统包括生物群落和其所处的非生物环境。

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个体和生态位等因素。

2. 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结构主要包括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个体和生态位。

生物群落是由互相依靠的不同种类生物体组成的一个生态单位;生物种群是具有相同种类生物体的个体的总和;个体是生物体的一个个体,是生态系统的最基本单位;生态位是一个物种在生态系统中所占据的特定位置。

3. 生态系统的功能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包括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稳定性维持。

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物质元素的循环利用过程;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中能量从生产者到消费者再到分解者的流动过程;生物多样性维持是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体的种类和数量的维持;稳定性维持是生态系统在外部干扰下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四、导学活动1. 观察生态系统让同砚们到校园或者周围的自然环境中观察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记录下所见所闻。

2. 分析生态系统根据观察到的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让同砚们分析其中的生物群落、生物种群、个体和生态位,以及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生物多样性维持和稳定性维持等功能。

3. 思考讨论组织同砚们进行小组讨论,思考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生态平衡的重要性,以及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的影响。

五、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同砚们应该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分析生态系统中各种因素的互相作用,认识到珍爱生态系统的重要性。

《我们与环境》 导学案

《我们与环境》 导学案

《我们与环境》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环境问题的现状和成因,增强环保意识。

2、学习观察和分析环境问题的方法,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

3、探索个人和社会在保护环境方面的责任和行动,激发环保实践的积极性。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认识环境问题对人类生活和未来的影响。

(2)掌握保护环境的基本方法和措施。

2、难点(1)如何引导学生从自身做起,将环保意识转化为实际行动。

(2)培养学生对复杂环境问题的综合分析和解决能力。

三、知识梳理(一)环境的概念和分类1、环境的定义环境是指围绕着人类的外部世界,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条件的综合体。

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2、自然环境自然环境是指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一切自然形成的物质、能量和自然现象的总体。

如大气、水、土壤、生物、地质、气候等。

3、社会环境社会环境是指人类在自然环境基础上,通过长期有意识的社会劳动所创造的人工环境。

如城镇、村落、工厂、交通、文化等。

(二)环境问题的表现1、资源短缺包括水资源、土地资源、能源资源等的短缺。

例如,许多地区面临着水资源匮乏的问题,土地沙漠化导致可耕地减少,能源过度开采引发能源危机。

2、环境污染(1)大气污染:工业废气、汽车尾气等导致空气质量下降,雾霾天气增多。

(2)水污染:工业废水、生活污水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河流、湖泊等水体污染。

(3)土壤污染:农药、化肥的过度使用,工业废弃物的排放,使土壤质量恶化。

(4)固体废弃物污染:生活垃圾、工业废渣等堆积如山,占用土地资源,影响环境卫生。

3、生态破坏(1)森林砍伐:导致水土流失、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调节功能下降。

(2)草原退化:过度放牧使草原植被遭到破坏,土地沙化加剧。

(3)生物多样性减少:物种灭绝速度加快,生态平衡受到威胁。

(三)环境问题的成因1、人口压力人口数量的增加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超出了环境的承载能力。

2、资源的不合理利用(1)过度开发:对自然资源的盲目开采和掠夺式利用,导致资源枯竭。

《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

《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导学案-2023-2024学年高中通用技术地质版》

《系统的基本特性分析》导学案第一课时一、导学目的:通过本次导学活动,使学生能够了解系统的基本特性,包括系统的定义、系统的边界、系统的目标、系统的环境、系统的输入、系统的输出等方面内容,从而提高学生对系统概念的认识和理解。

二、导学内容:1. 系统的定义:系统是由相互依存的部分组成的整体,这些部分通过相互作用而形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系统的关键特点包括互相联系的部分、相互影响的部分、整体性、目标性和环境性等。

2. 系统的边界:系统的边界是系统与外部环境的分界线,在边界内的部分称为系统的内部部分,边界外的部分为外部环境。

系统的边界是系统和外部环境之间信息和物质交换的通道。

3. 系统的目标:系统的目标是系统运行的方向和目的,是系统运作的动力源泉。

系统的目标可以是明确的,也可以是模糊的,在实际应用中,系统的目标应当明确并与系统的其他要素相一致。

4. 系统的环境:系统的环境是系统外部的各种条件和要素,对系统的运行和发展产生影响。

系统和环境之间存在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关系,系统必须适应环境的变化来维持系统的稳定和良好运行。

5. 系统的输入:系统的输入是系统从环境中获得的各种信息、能量和物质等资源,用于满足系统内部各个部分的需求和实现系统目标。

6. 系统的输出:系统的输出是系统内部经过加工转化后向外界释放的结果,包括产品、服务、信息等。

系统的输出对于系统的运行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它反映了系统内部各部分的状态和系统整体的效果。

三、导学步骤:1. 导入环节:通过引入一个生活中的实例,引发学生对系统的认识和思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概念讲解:对系统的概念、边界、目标、环境、输入、输出等基本特性进行详细讲解,强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相互关系。

3. 讨论互动: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就系统的特性展开深入思考和交流,让学生理解系统的复杂性和整体性。

4. 示例分析:设计一个系统案例,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对系统的各个要素进行分析和诊断,锻炼学生的系统思维和解决问题能力。

第三节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第三节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导学案2024-2025学年苏科版生物七年级上册

维护生态系统的稳定【学习目标】领会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阐明生态系统自我调节的能力是有限的。

树立保护环境的意识。

【学习过程】一、温故知新(1)依据生态系统中的成分划分。

图中的草属,蛇、鼠、猫头鹰等动物属于。

(2)图中各条相互交错构成食物网,图中共有条食物链。

图中最长的一条食物链是:。

(3) 图中生物数量最多(或者说能量最多)的是。

(4)如果鹰的数量大量减少,鼠的数量大量增加,则短时间内草会(5)图中生物要构成一个生态系统,还缺少和。

(6)若这个生态系统被DDT这种毒药污染,体内DDT浓度最高的生物是。

二、自主学习生物越多,生态系统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能力就越强,反之,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就越弱。

三、合作探究活动1:分析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功能1.以草原生态系统为例,分析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在草原生态系统中生活着哪些生物?(2)草、鼠、鹰在营养结构上存在什么关系?在数量上它们之间能互相制约吗?(3)尝试在下面的坐标中用曲线表示出草、鼠、鹰在数量上的变化关系。

(4)通过分析说明,生态系统具有恢复稳定状态的能力。

2.观察下列两个生态系统1.如果同时出现蛙灭绝的情况,哪个生态系统更稳定?分析原因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大小与什么有关呢?结论:生态系统的相对稳定,主要表现为生物和上的相对稳定。

活动2:生态系统的调节能力是有限度的1.认真阅读书本第69-70页两段资料,并结合信息库中的相关内容,思考下列问题:(1)造成生态系统严重破坏的因素有哪些?这些因素对生态系统的稳定造成怎样的影响?(2)你还知道哪些破坏生态平衡的事例?2.生态系统具有的能力,但该能力是有一定的。

活动3:合理利用自然资源,保障生态安全地球只有一个,它是人类和其他生物共同生活的唯一家园。

我们只有遵循生态平衡的规律,合理开发,才能和谐发展。

从实际出发,如何维护生态平衡,保护环境,请谈谈你的观点。

四、知识构建1.生态系统有自我调节能力。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4.do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4.doc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习题选择题1、我国南方的马尾松林往往易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害,但如果马尾松和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

主要原因是()A、人工单一林营养结构简单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C、松毛虫繁殖力强D、南方气候适合松毛虫生长2、人类的下列活动,最易破坏草原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是()A、营造草场防护林B、大力捕杀鼠类和各种害虫C、大兴草原水利D、大力捕猎黄鼬、狐等动物3、森林生态系统能长期维持稳定状态的原因是()①多样性是自动调节能力的基础;②其抵抗力稳定性要比草原生态系统高;③其恢复力稳定性要比农田生态系统高;④有比较复杂的营养结构;⑤太阳能是维持生态系统正常运转的动力;⑥生产者和分解者构成生物圈无机物和有机物的循环回路;⑦一种生物大量减少后,其位置可由同一营养级的多种生物取代;⑧能量可以随着季节的变化而产生波动。

A、①③⑤⑥⑧B、②③④⑥⑦C、①②④⑤⑦D、①③④⑤⑧4、加拿大“一枝黄花”原产北美,最早于1935年作为观赏植物引进我国,上世纪80年代扩散蔓延到河滩、路边。

它的根系极为发达易连接成片,一棵“一枝黄花”能结两万多粒种子,极易和其他作物争光、争肥,形成强大的生长优势,对绿化灌木,乃至棉花、玉米、大豆等农作物产生严重影响,并改变道路、宅旁、荒地的景观。

下列有关“一枝黄花”的叙述中正确的是()A、“一枝黄花”属于外来物种,进人我国后可以增加我国生物多样性B、“一枝黄花”的成灾最可能的原因是本地缺乏其天敌C、为控制“一枝黄花”可以再从原产地引进其天敌D、观赏植物“一枝黄花”进人我国后的种群增长曲线为S型曲线据图回答1、下图所示为某兴趣小组制作的密闭小生态瓶,请分析回答:(1)该生态系统能在较长时间内保持稳定,是由于其中的绿色植物为动物提供和。

(2)动物生命活动过程中产生的,能提供给植物进行光合作用合成有机物。

(3)在这个小型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特点是。

(4)为保证其中生物的生存,必需的两个外界环境条件是。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高中生物教案《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高中生物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o理解生态系统的主要功能,包括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信息传递。

o认识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2.过程与方法:o通过案例分析和讨论,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和推理能力。

o通过小组活动,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和交流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o认同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的重要性,增强环境保护意识。

o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物质循环和稳定性。

•难点: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三、教学准备•生态系统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示意图。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案例资料。

•相关练习题和讨论问题。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o回顾生态系统的结构,引出生态系统的功能与稳定性。

o强调生态系统功能与稳定性对生物生存和生态系统平衡的重要性。

2.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o介绍能量流动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生产者的光合作用和化能合成,消费者的摄食和能量传递。

o分析能量流动的特点,如逐级递减和能量利用率。

o讨论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3.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o讲解物质循环的概念和过程,包括碳循环、氮循环等。

o分析物质循环的特点,如循环性、全球性和可持续性。

o讨论物质循环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作用。

4.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o介绍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方式和作用,如物理信息、化学信息和行为信息等。

o分析信息传递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如生物种群的调节和生态系统的平衡。

5.生态系统的稳定性o定义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包括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o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如生物多样性、环境变化和人类活动等。

o讨论生态系统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的关系。

6.小组讨论与合作学习o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威胁的案例,并提出保护措施。

o小组成员之间互相交流,分享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共同解决问题。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导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导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生物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概述细胞生活的环境,说明内环境稳态的生理意义。

2、描述神经、体液调节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3、举例说明免疫系统在维持稳态中的作用。

4、阐明植物生长素的发现和作用。

5、列举其他植物激素及其作用。

6、描述种群的特征,解释种群数量的变化。

7、说明群落的结构特征和演替。

8、阐明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与稳定性。

二、知识梳理(一)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包括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其中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称为内环境。

内环境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等。

2、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中含有水、无机盐、蛋白质、葡萄糖、氨基酸、激素、气体、代谢废物等。

组织液和淋巴的成分与血浆相近,但蛋白质含量较少。

3、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

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蛋白质的含量有关。

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 pH 为 735~745,与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如HCO₃⁻、HPO₄²⁻等)有关。

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 37℃左右。

(二)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稳态的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

2、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

3、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三)神经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它是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

2、反射弧: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

3、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传导形式:电信号(神经冲动)。

传导过程:静息电位(外正内负)→受到刺激产生动作电位(外负内正)→形成局部电流→兴奋传导。

4、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结构基础:突触,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和突触后膜。

《建设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安全》 导学案

《建设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安全》 导学案

《建设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安全》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自然保护区的概念、类型和功能。

2、认识建设自然保护区对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

3、分析当前自然保护区建设面临的挑战和问题。

4、探讨加强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的有效措施。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自然保护区的主要功能和作用。

(2)建设自然保护区对生态安全的重要性。

2、难点(1)如何应对自然保护区建设中的困难和挑战。

(2)制定切实可行的自然保护区管理策略。

三、知识梳理(一)自然保护区的概念和类型1、概念自然保护区是指对有代表性的自然生态系统、珍稀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的天然集中分布区、有特殊意义的自然遗迹等保护对象所在的陆地、陆地水体或者海域,依法划出一定面积予以特殊保护和管理的区域。

2、类型(1)自然生态系统类自然保护区包括森林生态系统、草原与草甸生态系统、荒漠生态系统、内陆湿地和水域生态系统、海洋和海岸生态系统等类型。

(2)野生生物类自然保护区包括野生动物类型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

(3)自然遗迹类自然保护区包括地质遗迹类型和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

(二)自然保护区的功能1、提供生态服务自然保护区能够调节气候、涵养水源、保持土壤、净化空气和水质等,为人类提供重要的生态服务。

2、保护生物多样性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栖息地,保护物种的基因库,维护生物多样性。

3、科学研究为生态学、生物学等学科的研究提供天然实验室,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

4、教育和文化价值具有教育和文化传承的功能,能够提高公众的环保意识和文化素养。

5、促进经济发展通过生态旅游等方式,带动当地经济的发展,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发展的良性互动。

(三)建设自然保护区对维护生态安全的重要意义1、保障生态系统的稳定保护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和稳定性,防止生态系统的退化和破坏,维护生态平衡。

2、保护珍稀濒危物种为珍稀濒危物种提供生存和繁衍的空间,避免物种灭绝,保护地球的生物基因库。

3、应对气候变化森林、湿地等自然保护区能够吸收和储存大量的二氧化碳,减缓气候变化的影响。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导学案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 导学案

《生态系统的组成和类型》导学案一、学习目标1、了解生态系统的概念,明确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

2、掌握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作用及相互关系。

3、认识不同类型的生态系统,理解其特点和分布。

二、学习重难点1、重点(1)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及其作用。

(2)不同类型生态系统的特点。

2、难点(1)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的关系。

(2)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过程。

三、知识梳理(一)生态系统的概念生态系统是指在一定的空间范围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

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包括生物部分和非生物部分。

(二)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1、生物部分(1)生产者主要是指绿色植物,它们能够通过光合作用将无机物转化为有机物,同时将光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

生产者是生态系统中最基本、最关键的生物成分,为其他生物提供物质和能量。

(2)消费者主要是指各种动物,它们不能自己制造有机物,只能直接或间接以生产者为食。

消费者的存在能够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分解者主要是指细菌、真菌等微生物,它们能够将动植物遗体和排泄物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供生产者重新利用。

分解者在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非生物部分包括阳光、空气、水、土壤等。

非生物部分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必要的环境条件。

(三)生态系统中各组成成分的关系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之间相互依存、相互制约。

生产者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为消费者提供食物;消费者的捕食活动促进了生产者的生长和繁殖;分解者将消费者和生产者的遗体和排泄物分解,为生产者提供了无机物。

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通过这种关系在生物与环境之间不断循环流动的。

(四)生态系统的类型1、森林生态系统(1)分布:湿润或较湿润的地区。

(2)特点:动植物种类繁多,营养结构复杂,是陆地上最复杂的生态系统。

森林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调节气候、净化空气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有“绿色水库”“地球之肺”之称。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4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高三一轮复习学案45 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和稳定性

(1)上述两图中动物行为涉及到哪类信息?(2)鸟类突然振翅飞起对同伴报警和通过尖锐鸣叫的报警所涉及到的信息有何不同?2.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A.信息传递是双向的,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也是双向的B.生态系统的功能主要是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还有信息传递C.物质循环是生态系统的基础,能量流动是生态系统的动力,信息传递则决定着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方向和状态D.生态系统各成分间都有各种形式的信息传递4.(2011·合肥模拟)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的是A.利用人工合成的化学信息素吸引昆虫前来,提高传粉率和结实率B.草原返青时的“绿色”,为食草动物提供可以采食的信息C.延长光照时间,提高家禽产蛋量D.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某些动物小组评价A.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传递(1)图中两条虚线之间的部分表示生态系统功能正常的作用范围。

(2)y表示一个外来干扰使之偏离这一范围的大小,偏离的大小可以作为抵抗力稳定性的量指标,偏离大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弱,反之,抵抗力稳定强,如热带雨林生态系统与草原生态系统相比,受到相同干扰,草原生态系统的y值要大于热带雨林生态系统的探究示例2采取下列哪项措施,能提高一个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A.减少捕食者和寄生者的数量B.使生产者和消费者的数量保持一样C.增加适宜的物种种类D.限制某一个演替过程实验探究设计并制作生态缸(生态瓶1.实验原理(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与它的物种组成、营养结构和非生物因素都有密切的关系。

(2)将少量植物,以这些植物____________个人工模拟的微型生态系统——小生态瓶。

(3)观察小生态瓶中生物的生存状况和存活时间的长短,素。

2.实验流程根据研究的对象和实习条件确定模拟↓调查该种生态系统的主要________及其↓从各成分中选取典型的种群,确定它们的________,保证能完成生态系统的功能↓瓶、凡士林等材料制作了A.甲瓶中的小鱼很快死亡是因为瓶内分解者数量过少B.乙瓶中的生物存活的时间相对较长C.丙瓶中的分解者主要存在于河水及池泥中D.若想维持生态平衡,丙瓶不应放在黑暗中题组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据图分析,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①甲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一定较乙生态系统强乙复杂③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有新的物种产生④乙生态系统在S点后一定经历次生演替过程A.①③ B.①④ C.②③ D.②④8.(2011·淮安调研)以下关于构建人工微生态系统的说法,错误的是A.需要考虑不同营养级生物之间的合适比例B.提供的生物应具有较强的生活能力C.把人工微生态系统放在阳光直射环境中即可D.达到稳定状态的微生态系统内生物数量也是有变化的题组三综合题9.下列有关生态学方面的叙述,不正确的是(多选)(A.分解者在分解动植物遗体时,将有机物中的能量释放出来,供生产者再利用B.不同的细菌在生态系统中可能是生产者、消费者或分解者C.生态系统的营养结构越复杂,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就越强D.根据生态学原理制作小生态瓶时,要注意保证光照,及时换气10.(2010·全国新课标,31)假设a、b、c、d是一个简单生态系统中最初仅有的四个种群,其c、d的营养关系为a→c→d,a与b的关系如图,a是该生态系统主要的自养生物,请回答:(1)该生态系统中a和b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一、导入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组成的一个互相作用的整体。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干扰时能够保持其结构和功能不发生显著变化的能力。

本节课将重点讲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及其影响因素。

二、进修目标1. 了解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因素。

2. 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观点和重要性。

3. 掌握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4. 能够分析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干扰时的响应和恢复能力。

三、进修内容1. 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因素2. 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重要性3. 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4. 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干扰时的响应和恢复能力四、进修过程1. 导入:通过图片或视频展示不同生态系统的景观,引发学生对生态系统的兴趣。

2. 进修生态系统的定义和组成因素,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是由生物群落和非生物环境共同组成的。

3. 讲解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观点和重要性,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态系统需要保持稳定性。

4. 分析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如物种多样性、生态位的利用、食物链和食物网等。

5. 通过案例分析或实验,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干扰时的响应和恢复能力。

6. 综合讨论,引导学生思考如何珍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提出建议和措施。

五、教室作业1. 搜索一些生态系统稳定性受到干扰的案例,并写下你的观点和建议。

2. 设计一个实验,观察不同因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

六、延伸阅读1. 《生态系统的演替过程》2. 《生态系统中的生物多样性》七、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能够深入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点,认识到珍爱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并能够提出相关的珍爱措施。

希望同砚们能够在平时生活中更加关注和珍爱我们的生态环境,共同建设美丽的故里。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学设计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设计一、教材内容分析本节是人教出版社高中生物必修3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包括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抵抗力稳定性与恢复力稳定性、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等内容。

在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的内容中包含重要概念——负反馈调节。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二、教案目标(知识,技能,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1.识记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概念。

2.了解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图片、照片、课件使学生形象地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通过构建模型,清晰地理解负反馈调节和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对不同生态系统的分析,清楚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认同生态系统稳定性的重要性,关注人类活动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培养学生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2.通过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关系的学习,确立辩证统一思想。

点评: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以及情感与价值观三个维度明确具体阐明了本课时的教案目标,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理念,同时便于在教案过程中进行形成性评价。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1.学生是农村中学高二的学生,知识技能水平、合作学习能力、自主学习能力等普遍较差,全班学生的理解能力、基础知识差异极大。

2.学生在学习本节之前已学习了人体内环境与稳态,生态系统的结构以及物质、能量的运行规律,信息的传递等内容,对生态系统、稳定性有一定的认识,本节深入地从生态系统方面来认识其稳定性。

3.高二学生以形象思维为主,认识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提高。

4.部分学生具有思维活跃、善于观察、敢于提问等特点,对现实生活中的自然现象较为了解。

点评:教师对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能力以及年龄性格特点分析准确到位,为具体课堂教案实施及实施策略提供依据。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高中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

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习目标】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习重点】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学习难点】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

【知识联系】成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生态系统营养结构:____________、__________功能: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预习案一、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为什么能维持相对稳定?(3).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____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_______与恢复是不一样的。

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网自我调节能力越多越少【例题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指( )A.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生态系统中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平衡C.生态系统黄总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长时间保持不变D.生态系统中各种成分和数量保持不变【例题 2】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错误的是( )A.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这两个方面B.并不是所有生态系统都具有恢复力稳定性C.外界干扰刚产生时,主要是抵抗力稳定性起作用D.某生态系统中,生物个体数目的多少并不能说明其稳定性大小二、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实例①河流:②森林:(2)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了它的自我调节能力范围,就会导致该生态系统生物种类和数量_________,生物量______,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失调,最终可能导致该生态系统_______。

【必修三精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必修三精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教案

第五章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一、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生物必修三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的内容,课中讲述了什么是生态系统稳定性、如何才能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以及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这三方面内容,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爱护环境的环保意识。

本节内容既涉及前面所学的生态系统相关部分的知识,又是对教材始终贯穿的精神——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终结诠释。

目的在于培养人们尊重自然发展规律,寻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途径。

因此,上好本节课的知识,对学生、乃至环境的发展都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1)说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2)通过分析生态瓶、草原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概述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3)简述生态系统稳定性破坏的原因。

2.能力目标:(1)培养“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初步具有收集和利用课内外图文资料及信息的能力;(2)解读生态系统的自动调节曲线图,培养处理信息和获得新知识的能力;(3)养成相互合作、自主学习的能力;(4)锻炼学生的知识迁移的能力。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1)形成对影响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关注,养成尊重生态系统自身规律的习惯,树立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观点(2)形成生命科学价值观,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协调发展的观点三、教学重点难点重点:破坏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因素。

难点:生态系统维持稳定性的原因。

四、学情分析学生已经接触过一些生态学知识,如今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内容,为本节授课提供一定的知识基础。

但课中的一些知识点如:生态系统的具有自我调节能力等比较抽象,需要学生进行知识迁移和综合分析,因此在知识的掌握上还存在很大的难度。

高二年级学生已开始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的过渡,喜欢接受新鲜事物,在一定生物学的经验基础上,能充分完成课前的准备工作,能够找寻到周围存在有关生态学的现象。

本节课应从学生的主体性出发,创造充分机会让学生拥有成功的喜悦,在和谐的氛围中探究并完成教学任务,让学生主动学习,学有所获。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导学案

如东县马塘中学高二生物 5.5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导学案

1 第五章第五节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课标导读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3.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4.设计并制作生态缸,观察其稳定性。

二、问题导思
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其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是什么?
2、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实例?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原理?规律?
两者之间的关系如何?
人类如何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5、生态缸制作的注意点?
三、例题导练
1.下列有关负反馈调节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
A .负反馈调节在生物群落中普遍存在,但在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不存在
B .当农田里蚜虫的数量增多时,七星瓢虫的数量也会增多,这样蚜虫种群数量的增长就会受到抑制,这属于生物群落内的负反馈调节
C .负反馈调节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D .甲状腺激素分泌的调节属于负反馈调节
2.下列曲线表示四个不同的自然生态系统在受到同等程度的外来干扰后,初级消费者数量的变化情况,其中抵抗力稳定性最高的生态系统是(
)
3. 对森林和草原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 A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B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C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
D .森林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低,恢复力稳定性比草原生态系统高。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核心素养目标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与教学反思-2023-2024学年科学浙教版201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导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能够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观点,掌握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影响因素和维持稳定性的方法。

一、导入引导1. 讨论问题:你认为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为什么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对我们来说很重要?2. 播放视频:播放一段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视频,引起学生对本课内容的兴趣。

二、观点诠释1. 生态系统的定义:生态系统是由生物和非生物组成的互相作用的系统。

2. 稳定性的定义:生态系统在受到外部影响时能够保持相对稳定的能力。

三、影响因素分析1. 物种多样性:物种多样性越高,生态系统越稳定。

2. 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和食物网的稳定性对整个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至关重要。

3. 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不同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对稳定性有着重要影响。

四、维持稳定性方法1. 珍爱生物多样性:珍爱各种濒危物种,维持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2. 控制人类活动:减少污染、破坏自然环境,珍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3. 科学管理:通过科学的手段管理生态系统,保持其稳定性。

五、案例分析1. 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分析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让学生了解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如何影响我们的生活的。

2. 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通过分析湿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让学生认识到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是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六、小结反思1. 总结: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应该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2. 反思:你认为我们应该如何珍爱生态系统的稳定性?你在平时生活中可以做些什么?七、拓展延伸1. 课外阅读:推荐学生阅读相关的生态系统稳定性的书籍或文章,加深对这一观点的理解。

2. 课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户外考察,观察不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

八、作业安置1. 作业要求:写一篇关于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小论文,结合案例分析,阐述你对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

2. 截止时间:下节课前交。

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将对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有更深入的认识,进一步认识到珍爱生态系统的重要性,培养环保认识,为未来的生态环境珍爱贡献自己的力量。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学案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导学案【学习目标】1、说出生态系统稳定性的定义。

2、解释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3、通过实例比较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4、列举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初步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观点。

【学习情境】北极旅鼠,爱斯基摩人称其为“来自天空的动物”,纳维亚人称之为“天鼠”。

它们一年能生七八胎,每胎可生12个幼崽,只需20多天,幼崽即可成熟,并且开始生育。

你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然而一旦当它们数量达到一定,例如1公顷有几百只之后,奇怪的现象便发生了:它们显出一种强烈的迁移意识,纷纷聚在一起,渐渐形成大群。

它们逢山过山,遇水涉水,前赴后继,沿着笔直的路线奋勇前进,决不绕道,更不停止。

一直奔到大海,仍然毫无惧色,纷纷跳下去,被汹涌澎湃的波涛吞没,直到全军覆没为止。

这就是所谓的“旅鼠死亡大迁徙”。

为什么旅鼠有如此超强的繁殖能力而过一段时间又要来一次“集体大自杀呢”?它们想维护什么呢?【问题导引】1、什么是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结合本章前面内容思考定义中的“结构稳定和功能稳定”分别指什么?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1)当我们从森林生态系统中适度地取“材”时,并不会影响其稳定性,那么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是什么呢?(2)①回忆什么是反馈调节?反馈调节的类型包括什么?从对生态系统的平衡状态的影响来分析不同类型反馈调节的作用,并举出相关实例。

②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哪种反馈调节类型,即这种类型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3)太湖是我国第三大淡水湖,为无锡市部分来自水厂的重要来源。

如此大的生态系统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

但是长期生活污水,化纤、铜铝器材、生化设备工厂等工业废水的排放,在五年前出现了让我们深思的“无锡水危机”事件,由此能得出什么结论?3、阅读教材P110-111的“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部分,体会其中列举的例子,完成如下问题:(1)说出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定义,并概括出各自概念中的核心词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5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学习目标】
1.通过观察图像、阅读文本,能够阐明生态系统具有稳定性的原因。

2.举例说明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并会判断不同生态系统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大小。

3.通过查阅资料、师生交流,能够简述提高生态系统稳定性的措施。

【学习重点与难点】
1.阐明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的概念及其关系
【导学诱思】
一、问题导学
1、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有哪些类型?
2、生态系统中的信息传递起着什么作用?
二、知识梳理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概念:生态系统所具有的或自身
和相对稳定的能力叫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2)生态系统为什么能维持相对稳定?
(3)包括哪两方面的稳定
(4)类型:和
2、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
(1)实例①河流:②森林: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什么?
(3)调节限度: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是的,当外界干扰因素的强度超过一定限度时,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生态系统难以恢复。

3、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
(1)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是生态系统_______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抵抗力稳定性;另一方面是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
______________的能力,叫做恢复力稳定性。

(2)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组分越多,食物网越____,其自我调节能力就_____,抵抗力稳定性就______________。

(3)生态系统在受到不同的干扰(破坏)后,其恢复_______与恢复是不一样的。

4、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一方面要控制对生态系统的程度,对生态系统的利用应该,不应超过其;另一方面,对人类利用强度较大的生态系统,应实施相应的,保证生态系统内部结构与功能的协调。

三、预习自测
1、下列是几种生态系统所具有的特点,你认为哪一种较为稳定()
A.食物链较长
B.食物链中消费者较多
C.生物种类较少
D.生物种类多,营养结构复杂
2、在一个处于平衡状态的封闭生态系统内,要使其中的动物能长时间存活,必须提供()
A.太阳能
B.足够的有机物
C.氧气
D.水分
3、用英文字母表示不同的生物,用箭头表示食性关系,当环境发生变化时,下列哪种食物链或食物网中a种群较为稳定()
探究案
合作探究一:归纳总结抵抗力稳定性、恢复力稳定性二者之间及与生态系统营养结构的关系如何?
一般来说,生态系统中的丰富度越高,食物网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越,恢复力稳定性越。

生态系统中的丰富度越低,食物网越,其自我调节能力就越,抵抗力稳定性越,恢复力稳定性越。

合作探究二:比较能量流动、物质循环与信息传递的特点,并阐述三者关系
一、课堂训练
1.自然林区内的马尾松林一般不容易发生虫害,但在一些人工马尾松林中却常会发生严重的松毛虫危害,其主要原因是()
A.松毛虫繁殖力强B.马尾松抗虫害能力差
C.人工林营养结构简单D.当时气候适宜松毛虫生长
2.下列各种生态系统中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自动调节能力最大的是()A.池塘生态系统B.北极冻原生态系统
C.热带雨林生态系统D.温带草原生态系统
3.下列生态系统稳定性的说法正确的是()
A.生态系统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B.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较高
C.草原生态系统的恢复力稳定性比森林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高
D.在草原上适当栽种防护林,可以有效的提高草原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