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合集下载

最新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最新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

最新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感染性疾病科作为一门专业医学科目,旨在研究和治疗各类感染性疾病,是医疗机构中重要的科室之一。

为了提高感染性疾病科的医疗水平和服务质量,制定并实施科学规范的建设标准是至关重要的。

以下是最新感染性疾病科建设规范的详细内容。

一、科室设立和功能布局科室应设立在医院的合适位置,确保与其他科室之间的交流便捷,并与临床微生物实验室、医院感染控制科以及其他相关科室形成紧密合作关系。

科室内部应根据不同工作需求进行科室布局,包括诊室、病房、护理站和医护人员工作区等。

二、人员配置和培训要求科室应具备合适的医护人员配置,包括感染性疾病学专家、住院医师、护士和其他相关人员。

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并定期进行专业培训,以及参与国内外各类学术交流。

此外,还应有感染性疾病科的科研团队,以推动科学研究和学术发展。

三、设备设施建设科室应配备先进的医疗设备和工具,确保临床诊断和治疗的准确性和有效性。

包括但不限于微生物实验室设备、内窥镜、超声设备和全自动化检测仪器等。

此外,还应建立标准的感染控制区域,确保感染性疾病的隔离和治疗环境符合规范要求,以避免交叉感染的发生。

四、临床工作流程和指南科室应制定科学的临床工作流程和指南,确保医疗服务的规范性和一致性。

包括但不限于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治疗、隔离和预防等方面的流程和标准。

同时,科室应建立完善的病历和数据管理系统,提供方便快捷的病历查询和数据分析功能,以促进科研和学术交流的开展。

五、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科室应建立科学的质量控制和风险管理制度,定期评估和改进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安全性。

包括但不限于感染性疾病的监测和统计、职业暴露的防护和处理、医疗器械的维护和管理等方面。

此外,还应建立感染性疾病科的质量评估和审计机制,确保科室工作的规范和有效。

六、科研和学术交流科室应鼓励医务人员积极参与科学研究和学术交流活动,提高科室的学术声誉和影响力。

科室应建立科研项目评审和资助机制,支持相关的学术研究和质量改进项目。

感染科综合病房设置方案

感染科综合病房设置方案

感染科综合病房设置方案引言概述:感染科综合病房是医院中负责收治感染性疾病患者的特殊科室。

为了有效防控感染病的传播,提高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正确的感染科综合病房设置方案是至关重要的。

本文将从四个方面详细阐述感染科综合病房的设置方案。

一、空间规划1.1 区分不同感染病种:根据感染病的传播途径和临床特点,将感染科综合病房划分为不同区域,如呼吸道感染病区、肠道感染病区等,以便对不同感染病种进行隔离管理。

1.2 设立负压隔离病房:针对高传染性疾病,如结核病、SARS等,应设立负压隔离病房,确保感染源不会传播到其他区域,同时保护医护人员和其他患者的安全。

1.3 合理利用空间:合理规划病房内的空间,确保每一个患者都有足够的隐私和舒适度,同时保证医护人员的工作效率。

二、设备配置2.1 感染控制设备:为了有效控制感染的传播,感染科综合病房应配置感染控制设备,如洗手消毒设备、空气净化器等,以保持病房内的洁净环境。

2.2 医疗设备:根据不同感染病种的特点,配置相应的医疗设备,如呼吸机、心电监护仪等,以满足患者的治疗需求。

2.3 病床和家具:选择适宜的病床和家具,以提供患者舒适的歇息环境,并方便医护人员进行观察和护理工作。

三、感染控制措施3.1 严格的洗手制度:医护人员应严格执行洗手制度,特殊是在接触患者先后和进行无菌操作先后,以减少交叉感染的风险。

3.2 隔离措施:根据感染病的传播途径和临床特点,采取相应的隔离措施,如空气隔离、飞沫隔离、接触隔离等,以防止感染的传播。

3.3 废物处理:严格按照医疗废物处理规范进行废物分类和处理,确保感染源不会对环境和他人造成危害。

四、人员培训与管理4.1 培训医护人员:医护人员应接受相关的感染控制培训,了解感染病的传播途径和防控措施,掌握正确的操作技能,提高自身的防护意识。

4.2 管理感染患者:对于感染患者,医护人员应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定期进行评估和观察,及时发现和处理感染相关问题。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总指南)

中医医院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总指南)

附件1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妇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中医医院妇科建设与管理经验,参照有关法律法规,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其妇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妇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妇科应主要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妇科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妇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妇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药特色优势的发挥,保证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基本条件第六条中医医院妇科应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妇科疾病诊疗工作的有效开展。

第七条中医医院应开设妇科门诊。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医院应设立妇科专病门诊,并开设病房及提供妇科急诊服务。

第八条中医医院妇科门诊应设置候诊区、诊室、检查室、治疗室(含中医特色治疗室),各区域布局合理,就诊流程便捷,保护患者隐私。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妇科应设置门诊手术室、专业B超室、阴道镜室。

建筑格局和设施应当符合医院感染管理要求及妇科手术室相关规定。

中医医院妇科病房应设置检查室、治疗室、手术室,并符合相关规定。

有条件的可以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音疗、导引、熏蒸、足浴、理疗等)。

第九条中医医院妇科应根据医疗需要及工作量,合理配备不同类别与数量的专业技术人员。

第十条中医医院妇科设备设施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的同时,应配备超声中药导入治疗仪、针刺手法治疗仪、艾灸治疗仪、经络导平治疗仪、熏蒸(洗)设备、超声雾化熏洗仪、电磁治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诊疗水平的设备;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声诊断仪、宫腔镜、腹腔镜、阴道镜;有条件的三级中医医院应配备超高频电波刀等。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1)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9)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5)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2)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8)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3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感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感染性疾病预防与控制制度

感染性疾病防备与掌控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医院职工和患者的身体健康,防备和掌控感染性疾病的传播,提高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安全性,订立本感染性疾病防备与掌控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全体医务人员,包含医生、护士、技术人员以及其他相关人员,并适用于院内全部科室和病区。

第三条感染性疾病包含但不限于呼吸道传染病、胃肠道传染病、皮肤传染病等,具体疾病名录将由医院订立并定期更新。

第四条医院将定期开展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培训和演练,提高职工的防备和掌控本领。

第二章防备措施第五条医院将建立完善的感染性疾病监测体系,及时取得和汇总病人的感染信息,并依据情况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六条医院要求全部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必需经过岗前培训,并订立明确的岗位责任和操作规程。

全部人员需掌握正确的手卫生、消毒和隔离防护等基本操作技能。

医院要求全部从事医疗工作的人员必需佩戴符合卫生标准的工作服和个人防护用品,包含但不限于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第八条医院将定期进行消毒和环境清洁工作,确保医院的环境卫生符合标准。

第九条医院要求全部患者和陪护人员进入医院前接受体温检测,如发现体温异常者,将进行相关的隔离和治疗。

第十条医院将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加强对患者和公众的感染性疾病防控知识普及,提高公众的健康素养。

第三章疫情应急措施第十一条医院将建立完善的感染性疾病应急预案和响应机制,并定期组织演练,提高应急处理本领。

第十二条医院将实施疫情监控,及时掌握疫情信息,并依照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及时向有关部门报告。

第十三条在发生感染性疾病疫情时,医院将采取隔离措施,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同时,医院将乐观与有关部门合作,加强疫情防控工作。

第十四条医务人员在执行任务过程中如发现感染性疾病的病例,应立刻报告有关部门,并采取必需的隔离和治疗措施。

医务人员在疫情期间应严格遵守规章制度,不得隐瞒任何与疫情相关的信息,并全力参加疫情防控工作。

第十六条医院将定期开展疫情回顾和总结,完善相关制度,提高应对突发事件的本领。

2024年中医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4篇)

2024年中医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4篇)

中医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一、政治思想方面全科人员在邓院长的领导下,掀起了“爱岗敬业、以院为家”的热潮,我科人员积极响应院里各项号召,遵规守制、献计献策,时时刻刻与医院保持一致,经常参加院里各种学习和培训,人人有笔记,通过学习、使全科人员的政治素质有了提高,同时也增加了工作责任心和事业感,提高了工作效益和工作质量。

二、传染病管理1、严格执行传染病法律法规,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并组织实施。

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有章可循。

2、定期对传染病防治知识和技能的培训,使医务人员掌握传染病报告种类、报告时限、报告程序,使我院的法定传染病报告率达到____%。

对传染病患者实行有效的隔离措施,未发生院内传染病的局部流行。

3、新上岗人员做到即上即培训,即培即考核原则。

三、我院是当地最有的医疗机构,承担着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灾害事故的紧急医疗救援任务,所以我院建立了应急预案和组织,做到了定期演练和相应培训,增强应急能力,备好了救援物资等,随时处于应急状态(含通讯联络),并且做到了及时、妥善处理医院内部发生的突发事件1、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健全,监督指导到位,对新上岗人员、进修生、实习生、医务人员按时培训,医务人员知晓率达到了____%。

医院感染监测到位,病例监测、卫生学监测做到准确、达标。

2、重点部门的医院管理:抓好手术室、供应室达标改建、口腔科、腔镜室、感染性疾病科、血液透析室、检验科等这些重点科室的管理,从室内的保洁、消毒、医务人员的操作,物品器械的清洗、消毒、灭菌等环节入手,使之达到医院感染管理规范的标准。

中医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计划(二)-、加强对基层医院的指导作用,杜绝恶性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发生。

进一步加强全省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充分发挥各级质控中心的作用,以先进带动后进、以点带面,把医院感染管理延伸到全省各市乃至县、区、乡各级、各类医院。

认真____,要求各级医院,狠抓医院感染的监测与控制工作,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及其他相关的技术规范,特别是侵入性操作,加强消毒灭菌、隔离措施及一次性医疗用品管理工作,做好医疗垃圾的全程管理,杜绝恶性医院感染暴发流行事件的发生。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目录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中医微创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1)中医刮痧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19)中医拔罐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25)中医敷熨熏浴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2)中医灌肠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38)中医灸类技术和推拿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 43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1 适用技术范围本指南适用于毫针技术、耳针技术、三棱针技术、芒针技术、皮内针技术、火针技术、皮肤针技术、鍉针技术及浮针技术等的感染预防与控制。

2 管理要求2.1医疗机构必须按照《医院感染管理办法》要求,健全医院感染管理体系及相关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与人员的职责。

2.2 医院感染管理专(兼)职人员,必须对医务人员开展预防与控制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知识及技能培训,并承担相关业务技术咨询、指导工作。

2.3 医务人员必须熟练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诊疗操作规程,掌握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要点,落实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防控措施。

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4 应教育患者注意个人卫生,建议其针刺治疗前洗头、沐浴,患呼吸道感染时建议其佩戴口罩。

2.5 医疗机构必须督查中医针刺类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的落实情况,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

3 空气通风与消毒3.1 诊室应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

应根据季节、室内外风力和气温,适时进行自然通风和(或)机械通风保证诊疗场所的空气流通和换气次数。

3.2 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进行空气消毒,遵循《医院空气净化管理规范》的要求,可采用下列方法之一,并符合相应的要求:3.2.1 空气消毒器。

(建标106—2020)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建标106—2020)中医医院建设标准

中医医院建设标准建标106—2008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适应中医药事业发展和保持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需要,加强和规范中医医院的建设,提高工程项目决策与建设的科学管理水平,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依据有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建设标准。

第二条本建设标准是为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科学决策和合理确定项目建设水平所提供的全国统一标准;是审批、核准中医医院建设项目的依据;也是有关方面编制、审查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初步设计、监督检查整个建设过程的重要依据。

第三条本建设标准适用于建设规模在60~500张病床的综合性中医医院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中西医结合医院、民族医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的新建、改建、扩建工程项目可按其建设规模大小参照执行。

第四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必须遵循国家经济建设的有关法律、法规,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方便病人、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达到布局合理,功能完善,分区明确,为患者营造安全、便捷、舒适、温馨的就医环境。

第五条中医医院的改建、扩建应充分利用原有基础设施,认真贯彻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从我国国情出发,结合不同地区的经济条件,兼顾实用、经济、美观的原则,突出中医药特色,弘扬中医药文化。

第六条中医医院的建设,应认真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的规定,坚持中西医并重的卫生工作方针,符合国家和地方有关区域卫生规划和中医药事业发展规划。

第七条中医医院建设应纳入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工程投资应统筹安排,中医医院建设用地应纳入土地利用规划和城市规划。

第八条中医医院建设项目应统一规划一次建成,并留有改造和发展余地。

投资确有困难的可统一规划、分期实施。

建设项目经有关部门批准后,不得随意改动。

第九条中医医院的建设除执行本建设标准外,还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规范的规定。

第二章建设规模与项目构成第十条中医医院的建设规模,应结合所在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卫生资源、中医医疗服务需求等因素,以拟建中医医院所在地区的区域人口数确定。

感染性疾病分诊等管理制度

感染性疾病分诊等管理制度

感染性疾病分诊等管理制度
首先,患者的分诊管理是感染性疾病管理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根
据病情、传染性以及医疗资源等情况对患者进行分类分诊。

一般情况下,
可将患者分为急诊患者和非急诊患者,并根据传染性将患者分为感染性疾
病患者和非感染性疾病患者。

对于急诊患者和感染性疾病患者,医疗机构
应采取快速就诊、隔离等措施,以避免交叉感染。

其次,隔离措施是感染性疾病管理中的重要手段。

医疗机构应建立隔
离病房,提供单人房间或设立相应的隔离带,确保感染性疾病患者与其他
患者、访客及医护人员之间的有效隔离。

对于高传染性的疾病,如SARS、新冠肺炎等,应该加强隔离措施,采取严格的隔离级别和消毒措施。

医疗人员的个人防护也是感染性疾病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医护人员
应统一佩戴口罩、手套、防护服等个人防护装备,并进行正确使用和消毒。

医疗机构应加强对医护人员的培训,提高其防控意识和操作技能。

医疗机构必须制定相应的预案和应急措施,以便在出现感染性疾病暴
发等突发情况时能够及时应对。

预案内容应包括应急队伍调度、临时隔离
区的设置、医疗资源的调度和分配等方面。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感染控
制委员会或者专门的流行病防控机构,负责对感染疾病的监测、预警和防
治工作。

此外,对于传染病患者的随访管理也是感染性疾病管理中的重要环节。

医疗机构应对出院患者进行随访和观察,以确保其康复情况,防止再次感
染和传播。

中医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大全)

中医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大全)

中医科医院感染管理制度(大全)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中医科医院的感染管理,预防和控制医院感染,保障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医疗机构感染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结合中医科医院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中医科医院全体医务人员、患者及其家属、探视人员、实习生、进修生、合同工、临时工等。

第三条中医科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应遵循预防为主、防治结合、分类管理、科学防控的原则,建立健全感染管理组织体系,完善感染管理制度,提高感染管理水平。

第二章感染管理组织体系第四条中医科医院应设立感染管理领导小组,由院长任组长,分管副院长、医务科科长、护理部主任、院感科科长等任副组长,相关科室负责人为成员。

第五条感染管理领导小组负责制定和组织实施医院感染管理制度,监督、检查和评估医院感染管理工作,协调解决医院感染管理中的重大问题。

第六条中医科医院应设立院感科,负责医院感染管理日常工作,配备专职院感管理人员,负责医院感染监测、培训、指导、考核等工作。

第三章感染预防与控制第七条中医科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预防与控制制度,制定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环境卫生、消毒灭菌、隔离防护等工作。

第八条中医科医院应加强医务人员手卫生管理,配备足量、合格的手卫生设施,提高医务人员手卫生依从性和正确性。

第九条中医科医院应加强环境卫生管理,保持诊疗区域、病房、卫生间等环境整洁,定期进行环境卫生学监测,及时清理医疗废物。

第十条中医科医院应加强消毒灭菌管理,制定消毒灭菌规范,确保医疗器械、器具、物品等消毒灭菌合格。

第十一条中医科医院应加强隔离防护管理,根据疾病传播途径和病情严重程度,对感染患者进行有效隔离,防止交叉感染。

第四章感染监测与报告第十二条中医科医院应建立健全感染监测制度,开展医院感染监测工作,掌握医院感染发生情况,分析感染原因,制定预防控制措施。

第十三条中医科医院应加强医院感染病例监测,发现医院感染病例应及时进行调查、分析、报告和处理。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概述感染性疾病科是医院中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主要负责预防、控制和治疗医院内感染,保障患者及职工的健康安全。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除继承普通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职责外,还要特别关注中医药的应用,并对中医治疗法进行规范和引导。

本文档旨在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及岗位人员的管理提供指南,从科室建设、工作内容、医疗质量控制、医疗安全管理等多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科室建设科室职责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要职责包括以下方面:•协助医院制定和完善感染控制计划和流行病学监测体系;•协助各部门制定防控感染的操作规程、操作指南并获得贯彻执行;•诊治医院内感染性疾病患者,进行病菌分离、鉴定及药敏试验;•向医院各科室提供感染防治方案、药物使用、手术治疗等方面的咨询服务;•整合中医药治疗方案,推广中医治疗和中成药在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和推广。

科室人员架构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基本医疗卫生机构人员架构应包括主任、副主任、医师、主管技师、技师、护士等岗位。

建议科室内至少有2名临床专家或毕业5年以上的中青年医师,能协助开展教学、科研及临床管理工作。

科室办公环境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该有较好的工作环境。

建议配备完整、齐全的实验室设备、基础设施及防护物资。

必要的仪器设备包括医用高压蒸汽消毒器、生物安全柜等。

工作内容感染疾病监测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该开展全院性的感染监测工作,及时掌握和判定医院内感染的发生情况和流行趋势。

监测重点应包括院内感染爆发(暴发)病例、抗菌药物使用情况、细菌的分布和耐药情况等。

预防控制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负责医疗机构感染预防与治疗,应加强院内感染预防、医疗废物管理、器材和用具消毒、手卫生规范及疫病监测等工作,采取措施防止向环境或他人传染医院内感染性疾病。

此外,对于高危患者,在医院内进行预防性隔离措施也是必要的。

抗菌药物应用管理抗菌药物的滥用和不合理使用是导致抗菌药物耐药等严重问题的主要原因。

中医诊疗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中医诊疗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可选择使用一次性床单。
职业暴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防护
1.严格执行标准预防措施,进行针刺、微创等操作时应根据可能的暴露情况选择合适的防护用品,进行大量不保留灌肠时应着防水隔离服、戴手套,必要时戴防护面罩等。
2.正确掌握针具清洗消毒防护要点,清洗、修针、整理过程中做好个人防护,严禁徒手抓取针具。
3.使用后的一次性针具应直接置入锐器盒内,可重复使用针具应置于防刺伤容器转运。
干手物品推荐干手纸。水龙头宜为非手触式。
人员管理
1.医务人员管理。
(1)有明显皮肤感染,或者患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感染性腹泻的医务人员,不应参与诊疗工作;
(2)微创手术时工作人员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戴帽子、外科口
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施治部位应铺大小适宜的无菌单。参观人员应戴帽子、口罩,人数不应超过5人。
中医诊疗相关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标准操作规程
持有部门∶文件编号:
制订者:审核者∶版次∶
制订日期∶审核日期∶执行日期∶
措施
类别
关键控制点
说明
环境管理
1.建筑布局。
(1)诊室、治疗室应保持通风良好,必要时进行空气消毒;
(2)接诊呼吸道传染病患者后应根据疾病传播特点采取恰当的空气消毒措施;
(3)微创治疗室应独立设置,不应与换药室等其他治疗室共用。应划分无菌准备区、治疗区,区域之间要有实际隔断,非医务人员不得进入或穿行无菌准备区。
空气消毒可采用空气消毒器、紫外线灯照射以及其他符合要求的空气消毒方法及设备。
2.物体表面清洁消毒。
(1)遵循先清洁、再消毒、湿式卫生的原则。无明显污染时以清
水清洁为主,每天≥2次;
(2)有血液、体液、排泄物、分泌物等污染时,应先采用可吸附

感染性疾病科设置标准

感染性疾病科设置标准

感染性疾病科设置标准感染性疾病科是医院重要的临床科室之一,其设置标准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质量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为了规范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提高感染控制水平,以下是感染性疾病科设置标准的相关内容。

一、科室设置。

1. 感染性疾病科应当设立在医院的重点科室之一,与内科、外科、妇产科、儿科等临床科室相互配合。

2. 科室应当设有专门的感染控制团队,包括感染病医师、感染控制护士、感染控制专家等,确保科室内感染控制工作的有效开展。

3. 科室应当配备完善的医疗设备和设施,包括洁净手术室、消毒设备、隔离病房等,以确保感染性疾病的诊断和治疗工作。

二、医疗服务。

1. 感染性疾病科应当提供全面的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服务,包括感染性疾病的早期诊断、抗感染治疗、预防控制等。

2. 科室应当建立完善的感染性疾病监测和报告系统,及时掌握和报告感染性疾病的发病情况,为医院感染控制工作提供数据支持。

3. 科室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培训,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防控意识。

三、质量管理。

1. 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包括感染病例的追踪和分析、感染控制措施的评估和改进等,确保医疗质量和患者安全。

2. 科室应当积极参与医院感染控制委员会的工作,配合医院开展各项感染控制工作。

3. 科室应当加强与其他临床科室的合作和交流,共同推进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开展。

四、科研教学。

1. 感染性疾病科应当积极开展感染性疾病的科研工作,推动感染性疾病诊断和治疗技术的进步。

2. 科室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工作,提高医务人员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应对能力。

3. 科室应当积极参与感染性疾病的防控宣传和教育工作,提高社会公众对感染性疾病的认识和预防意识。

综上所述,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标准直接关系到医院感染控制工作的质量和医疗质量的提升。

医院应当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设置感染性疾病科,加强对科室的管理和监督,提高感染控制水平,为患者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医疗服务。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与控制指南(试行)起草说明一、前言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的预防与控制,以确保患者和医务人员的安全。

本指南适用于中医院、中医诊所及其他中医医疗机构。

二、术语和定义2.1 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指在中医医疗过程中,因医疗操作、设备使用或环境条件等因素引起的感染。

2.2 中医医疗技术:指中医特有的治疗方法和技术,包括针刺、火罐、药物煎煮等。

2.3 相关性感染:指与中医医疗技术操作相关的感染。

三、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3.1 感染控制责任3.1.1 医务人员应具备相关感染预防知识和技能,并严格遵守感染控制规范。

3.1.2 患者和家属应积极配合医务人员的感染控制措施。

3.2 中医医疗技术操作预防措施3.2.1 执行严格的手卫生制度,包括手洗和手消毒,尤其是在接触患者前后和操作不同患者之间。

3.2.2 使用无菌的中医医疗器械,严禁重复使用一次性使用器械。

3.2.3 根据不同中医医疗技术的操作特点,在操作过程中做好防护措施,如戴手套、口罩、护目镜等。

3.2.4 确保医疗环境的清洁和无菌,特别是对于接触患者的表面进行定期消毒。

3.2.5 规范中草药的煎煮和制备,确保无菌操作。

3.3 患者管理措施3.3.1 严格执行患者分诊制度,将有传染性疾病或高风险患者单独处理。

3.3.2 加强患者教育,提高患者对感染预防的意识,如咳嗽和打喷嚏时使用纸巾或肘内弯遮掩口鼻等。

3.3.3 在患者感染风险评估后,根据需要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如隔离、限制访客等。

四、监督与评价4.1 中医医疗机构应设立感染预防与控制委员会,负责监督感染防控工作的实施。

4.2 建立感染预防与控制的绩效评价体系,定期评估和改进中医医疗技术相关性感染防控措施。

附件:1:中医医疗技术操作指导手册2:中医医疗器械清单3:感染风险评估表法律名词及注释:1:《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为了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和流行,保护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制定本法。

(完整word版)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

(完整word版)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12)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试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2012年2月颁布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在系统总结中医医院外科建设与管理经验的基础上,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优势的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按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感染性疾病基本诊疗技术基础上,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应用药物和技术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持发挥中医特色优势,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具备与其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备设施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引言:感染性疾病是中医医院常见的疾病之一,对于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科室建设、人员培养、科室管理等方面进行论述,旨在提高中医医院的感染性疾病科的建设与管理水平。

一、科室建设1.科室定位:感染性疾病科是中医医院的一个重要科室,其主要功能是对感染性疾病的预防、诊断和治疗工作进行科学的研究和开展。

2.科室布局:科室布局要合理,注意分区设室,设立接诊室、治疗室、留观室、病区等,以方便患者就诊和治疗。

3.设备配置:根据科室的需要,配置一些必要的设备,如感染病毒检测仪器、抗生素灌注泵等,以提高科室的治疗水平。

二、人员培养1.科室人员:科室应配备一支专业的医疗团队,包括感染性疾病专家、临床医生、护士等,以保证科室能够独立承担感染性疾病的诊治工作。

2.人员培训:科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加强感染性疾病的知识学习和技能培训,定期参加相关培训班或学术会议,及时了解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治疗方法。

3.团队合作:科室人员要加强团队协作意识,互相学习、交流,形成一种良好的工作氛围,以提高科室的整体治疗水平。

三、科室管理1.医疗流程:制定科室医疗流程,明确各项工作的责任人和操作规范,保证患者能够及时、有效地得到治疗。

2.感染控制:建立科室感染控制制度,加强感染防控措施的宣教和培训工作,定期开展感染监测和评估,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控制。

3.医疗质量:进行科室医疗质量评估工作,建立健全科室医疗质量管理机制,对医疗活动进行评估和跟踪,及时发现和纠正存在的问题,提高医疗质量。

4.卫生安全:加强科室的卫生安全管理,保持环境的清洁和整洁,采取有效的卫生防护措施,预防交叉感染的发生。

5.患者满意:加强对患者的关注和服务,保证患者的合法权益,提高患者满意度。

结语:感染性疾病科是中医医院中一个重要的科室,其建设与管理对于提高医院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

科室建设要合理规划,科室人员要不断提高自身能力,科室管理要科学规范。

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doc

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doc

附件7三级中医专科医院(不含中医骨伤医院、中医肛肠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第一部分中医药服务功能第一章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的措施一、医院坚持以中医为主的发展方向,明确医院发展战略,有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并落实。

二、围绕医院中长期发展规划制定医院年度工作计划,有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并按照年度定期评价。

三、医院管理体系中建立引导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考核和奖惩激励机制,科室综合考核目标中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和提高中医临床疗效作为重要指标。

四、积极开展中医对口支援工作,并制定鼓励措施。

第二章队伍建设一、医院人员配备合理,符合国家有关规定。

二、有中医药人员队伍建设规划和计划,并认真组织实施。

三、认真开展医师定期考核工作,积极开展中医药继续教育与培训。

第三章专科建设一、专科建设成效显著,亚专科设置合理,专科床位、设备、人员、技术及业务达到规定要求。

二、制定并实施专科建设发展规划、工作计划和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及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具体措施。

确定的优势病种应具有明显的中医药特色优势。

三、中医类别执业医师诊疗行为规范,体现中医理念和思维,专科医师应熟练掌握本专科常用中医诊疗技术。

四、专科中医特色突出,优势病种以中医治疗为主,充分利用中医技术方法,优势病种服务量逐年增加。

五、开展中医临床路径管理工作,定期对临床路径实施情况进行分析,不断完善和改进。

六、专科综合救治能力较强,独立开展专科常见临床技术,具有专科急危重症及疑难疾病的救治能力,现代诊疗技术应与中医诊疗技术相结合。

七、开展本专科临床经验整理与应用,加强名老中医学术经验继承工作,培养专科学术继承人。

八、有专科研究室,开展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专科研究工作,并能将成果转化应用于临床。

第四章临床科室建设一、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有关规定,合理设置临床科室,医院和科室命名规范。

二、按照中医医院《临床科室建设与管理指南》的相关要求加强科室建设与管理。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

感染性疾病科工作制度首先,感染性疾病科要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制度。

该制度包括随时随地的感染监测、报告、调查及宣教工作,确保医院内没有感染源,保障医护人员和患者的安全。

在这个制度下,医护人员需要时刻关注患者的感染状态,及时报告和隔离感染病例,并对其进行有效治疗,确保病情不再扩散。

其次,感染性疾病科要建立合理的排班制度。

由于感染性疾病的传染性较强,医护人员需要经常加班,并且在工作中需要穿戴防护装备,造成较大的身体负担。

因此,制定合理的排班制度,合理安排医护人员的工作时间,保证他们有足够的休息时间,减少工作压力,对提高科室工作效率和医护人员的身体健康都有很大的帮助。

再次,感染性疾病科要建立完善的感染防控培训制度。

医护人员需要经常参加感染防控培训,了解最新的感染控制知识和技能,掌握正确的操作技巧和预防措施,提高自身的专业水平和素质。

同时,科室应定期组织演练,检验医护人员的应急反应能力和协作能力,提高科室整体抗击感染病的能力。

此外,感染性疾病科要建立良好的工作记录和信息共享制度。

医院是一个组织体系,针对感染性疾病的工作,除了医护人员外,还需要与其他科室、医院管理部门和疾控部门保持良好的沟通和协作。

因此,感染性疾病科需要建立完善的工作记录制度,记录每一位患者的病情、治疗方案和效果等信息,可以为医护人员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

另外,科室需要建立信息共享制度,及时向其他科室和疾控部门共享感染病例的信息,确保信息畅通,减少感染疫情的传播。

最后,感染性疾病科要建立科研工作制度。

科研是医学进步的重要推动力,感染性疾病科需要积极开展相关科研工作,并制定相应的科研工作制度,加强科研项目的管理和推进。

此外,科室可以与学术机构、其他医院开展合作,共享经验和资源,提高科室的科研水平和影响力。

综上所述,感染性疾病科的工作制度对于保障医院和社会公众的安全至关重要。

通过建立健全的感染控制制度、合理的排班制度、完善的培训制度、良好的工作记录和信息共享制度以及科研工作制度,能够提高科室的工作效率和医护人员的工作满意度,有效保障医院内没有感染源,提供安全的医疗环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指南(征求意见稿)一、总则第一条为指导和加强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规范化建设和科学管理,突出中医特色,提高临床疗效,总结我国中医医院相关科室的建设与管理经验,按照传染病、感染性疾病有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制定本指南。

第二条本指南旨在指导中医医院及感染性疾病科管理者加强科室中医特色建设与管理,同时可作为中医药管理部门开展评价工作的参考和依据。

第三条二级以上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参照本指南建设和管理。

第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开展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注重突出中医特色,充分发挥中医优势,继承创新和发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不断提高中医临床诊疗水平。

第五条各级中医药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指导和监督,中医医院应当加强对感染性疾病科的规范化建设和管理,保证中医特色优势的保持和发展,不断提高临床诊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筑设计和服务流程,应当符合《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卫生部关于二级以上综合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的通知》(卫医发〔2004〕292号)和《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相关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的要求,提高医院感染性疾病诊疗和感染控制水平。

二、基本条件第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具备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的独立场所、设施、设备、药品和技术力量,保障感染性疾病诊疗工作有效开展。

第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设置应相对独立,各区域布局合理,分区清楚,便于患者就诊,保护患者隐私,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开设独立的专业门诊,开设独立的发热门诊、设置2-6张肠道留观病床,2-10张呼吸道隔离病床,肠道门诊、传染病门诊,有条件的可以开设病房。

第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当设置挂号收费室、发热门诊和肠道疾病患者的各自独立候诊区和诊室、检查室、治疗室、隔离观察室、检验室、放射检查室、B超室、药房(或药柜)、专用卫生间,三级中医医院及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科还应设置独立的处置室和抢救室等。

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病房及有条件的感染性疾病科门诊应设置中医特色治疗室(如针灸、火罐、足疗、中药灌肠、中药离子导入、结肠水疗等)。

第十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设备配置,应与医院级别、科室功能相适应,在配备基本诊疗设备和相应急救设备、药品的同时,应配备防护设备和设施,还应配备中药离子导入机、肝病治疗仪、中频治疗仪、结肠水疗仪、足疗仪等有助于提高中医临床疗效的中医特色诊疗设备。

三级中医医院和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还可配备人工肝装置、结肠透析机、血液净化设备等以提高中医疗效。

第十一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建立、健全并严格执行各级医师、护士等工作人员的岗位职责;并按照《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2004]第17号)、《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76号)《医疗废物管理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令第380号)、《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令第48号)和卫生部《消毒技术规范》(卫法监发〔2002〕282号)等法律、法规和技术规范制定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和工作流程,保证医疗质量及医疗安全。

根据感染性疾病科的特点,建立肝病治疗仪、中药离子导入、中药灌肠、针灸、穴位注射、穴位贴敷、结肠水疗等中医治疗以及人工肝、血液净化、肝脏穿刺等感染性疾病科常用诊疗设备操作规范和相关管理制度。

三、人员队伍第十二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师中中医类别执业医师应占70%以上,并根据工作需要配备其他类别的执业医师。

第十三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师队伍,高级、中级、初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人员比例应当合理。

年龄构成应老、中、青基本均衡,力求在不同年龄段均无人才断档。

对于本科室的优势病种和主要病种,均有连续的人员梯队。

第十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医生均应接受过感染性疾病相关中医专业系统培训,掌握中医学和感染病学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

住院医师经规范化培训后应熟练掌握本科室常见病种(病证)的诊断标准,掌握本科主要病种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技能,掌握常用中药方剂100首(见附件),掌握感染性疾病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应对某些病种具有较高的中医诊疗水平,对临床常见的疑难病形成系统的中医诊疗思路,积累相当的诊疗经验,并能指导下级医师开展中医诊疗工作。

中医类别副主任及以上医师应具有较高的中医理论素养与丰富的实践经验,具备对少见感染疾病的中医诊断和应用中医方法处理疑难、危重感染疾病的能力,具备对本科室重要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作出最终决策的能力。

第十五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住院医师应在完成规范化培训中的转科培训后,在感染性疾病科上级医师指导下,重点掌握常见感染性疾病的诊断标准、本科主要病种的诊疗方案(规范)和基本诊疗方法、急救技术、感染性疾病科常用诊疗技术的操作、中医感染疾病基础知识、基本理论。

中医类别主治医师主要通过参加学习班、进修、跟师学习等方式,重点培训疑难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新技术新方法、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等,明确个人专业发展方向,并掌握一项以上中医专业特长。

中医类别副主任医师以上人员主要通过参加高级研修班、学术会议、跟、师学习主持不同级别课题等方式,重点培训少见感染性疾病和疑难、危重感染性疾病的中医诊疗技术方法,对新出现的传染病有一定的识别能力,能开展中医感染病学的临床难点及提高临床科研一体化能力的科学研究。

掌握中医感染性疾病学最新学术进展和动态。

第十六条感染性疾病科主任一般应具有从事感染性疾病相关专业10年以上工作经历并具有一定的行政管理能力。

二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应当由具备中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三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主任应由具备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中医类别执业医师担任。

第十七条三级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建立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制度,有条件的二级中医医院感染疾病科可以建立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制度。

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作为本科室的学术权威,应当在专业领域有一定学术地位,具有正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从事中医感染性疾病科专业临床工作20年以上。

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负责本科室中医特色的传承和创新,把握本科室发展方向,负责组织制定本专科的发展规划,为组织制定与实施重点项目提供决策。

第十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学术继承人,从事中医感染性疾病科专业10年以上,二级中医医院应具有中级以上、三级中医医院应具有副高级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

学术继承人培养应充分利用本科室、本院以及本地区的资源,通过跟师学习、进修、学术交流等方式,着重进行中医理论素养、老专家独特经验、中医感染性疾病学新进展等方面的培训。

第十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做好本科室名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继承,采取师带徒、名医讲堂、老专家工作室等方式,整理、传承名老中医专家的学术经验。

第二十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理人员应全部系统接受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西医院校毕业的护士三年内中医知识与技能培训时间不少于100学时。

第二十一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应掌握中医药治疗常见感染性疾病的基本知识,掌握感染性疾病科常见病、多发病的基本护理知识和方法,掌握感染性疾病科中医护理常规和感染性疾病科中医特色护理技术操作规程,提供具有中医药特色的感染性疾病康复和健康指导。

第二十二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护士长是感染性疾病科护理质量的第一责任人,二级中医医院应具备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感染性疾病科临床护理工作经验,三级中医医院应由具备主管护师以上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具有5年以上临床护理工作经验。

第二十三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鼓励应用中医药方法,促进中医诊疗水平的提高。

应建立绩效考核制度,将辨证论治优良率、中成药辨证使用率、中医治疗率、门诊中药饮片处方占门诊处方总数的比例、急危重症中医参与率、治愈好转率等纳入医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以完善激励机制和职称晋升制度。

四、服务技术第二十四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注重继承发扬中医传统诊疗技术,在保证医疗安全和患者利益的前提下,积极探索中医诊疗新技术。

第二十五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具备常见、多发感染性疾病诊治的能力,二级中医院应能开展常见、多发感染性疾病。

三级中医医院应当在二级中医医院服务能力基础上,开展疑难及危重感染性疾病的诊疗工作。

第二十六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注重突出中医药特色,鼓励门诊和病房使用中药饮片,在辨证论治原则指导下,合理应用中成药和医院中药制剂。

开展中医特色诊疗技术,开展针灸、火罐、穴位贴敷、刮痧、穴位注射、雾化吸入、脐疗等中医特色服务项目。

第二十七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制定常见感染性疾病及本科室重点病种的中医诊疗方案及临床路径,并定期对实施情况进行分析、总结及评估,以安全、有效、方便、经济为核心,不断优化诊疗方案。

第二十八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当根据发展方向和建设规划,注重引进吸收新的诊疗技术,并以临床为基础、疗效为核心,在中医理论、技术方法、药物研发等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五、环境形象第二十九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应根据本单位和本科室的实际情况,在环境形象建设上注重体现中医药文化。

第三十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环境形象建设的重点应包括门诊走廊和候诊区、病房走廊、治疗室等区域。

第三十一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环境形象建设,应通过内部装饰,重点传播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理念,宣传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知识,介绍中医药防治感染性疾病的方法及专家特长,彰显中医药特别是本科室防治感染性疾病的特色和优势,营造良好的中医药文化氛围。

宣传知识、介绍方法和彰显特色的具体内容,应依据病种的变化而及时调整。

第三十二条中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的内部装饰,根据不同的区域、内容,可以采用有关名医名言警句的书画作品、中医感染性疾病科历史人物和本科室名医塑像或照片、招贴画、橱窗展柜、实物、触摸屏、视频网络、宣传折页等方法,其部装修应符合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并符合医院感染预防与控制要求。

六、附则第三十三条感染性疾病科开展临床教学和科研工作,按照相关要求执行。

第三十四条中西医结合医院、中医专科医院、综合医院中医临床科室以感染性疾病诊疗为特色的,参照本指南进行建设和管理。

第三十五条民族医医院感染性疾病科建设与管理,由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另行制定。

第三十六条本指南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负责解释。

第三十七条本指南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