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论文)
中国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与现代应用
![中国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与现代应用](https://img.taocdn.com/s3/m/7f0bb326974bcf84b9d528ea81c758f5f61f29d5.png)
中国传统美德的现实意义与现代应用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其中包括了许多传统的美德。
这些美德不仅仅是一种道德标准,更是一种价值观念,它们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产生深远的影响。
在当今社会,传统美德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并可以很好地应用于现代社会。
首先,传统美德体现了中国人民的品德修养和社会道德观念。
比如,孝道在中国文化中被视为最基本的美德之一。
孝敬父母被认为是每个人的义务和责任。
这一美德不仅体现了对家庭的尊重和关爱,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
在现代社会,随着家庭结构的变化,父母与子女之间的关系也在改变,然而孝道的重要性仍然存在。
尊敬和关心父母不仅有助于促进家庭和谐,也能够培养人们的家庭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
其次,传统美德也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诚信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一环。
诚信不仅是商业合作、交流互动的基础,更是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基石。
在现代社会中,市场经济的发展使得商业竞争日益激烈,各种商业诚信问题也层出不穷。
然而,培养和传承中国传统美德中的诚信观念,可以解决市场信任危机,维护公平竞争的环境。
再次,传统美德在个人成长和道德教育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中国传统美德如谦虚、恭敬、忍让等,在塑造一个人的性格和个性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
谦虚使人懂得尊重他人,不自负;恭敬使人学会尊重长辈和他人的意见;忍让使人更加宽容和友善。
在现代社会中,这些美德仍然对个人的成长和道德教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它们不仅帮助个人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还可以促进人际关系的和谐与健康。
最后,传统美德也可以应用于塑造社会风貌与建立和谐社会。
助人为乐、乐于奉献是中国传统美德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现代社会,通过弘扬这些美德,可以推动社会公益事业的发展。
例如,志愿者活动的兴起正是传统美德中乐善好施的具体体现。
乐于奉献的行为不仅为他人带来实实在在的帮助,同时也增强了社会凝聚力和共同责任感。
综上所述,中国传统美德在现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应用。
中国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
![中国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07566565ce2f0066f4332214.png)
中国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摘要:中国传统德育从目的、内容到实施方法均有许多值得当代德育借鉴之处。
挖掘中国传统德育的当代价值对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思想,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德育;当代价值;中国特色德育思想当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巨大的社会整体性变革,必然要求培养和塑造出适应时代要求的一代新人。
我们的教育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这一挑战中,德育更是首当其冲。
我国当前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处在新中国成立以来最好的时期,这是无可争议的。
但是,对社会道德、社会治安状况很多人不满意,认为不如上世纪五六十年代,认为当前的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同步。
这从另一个层面也向德育提出了变革的要求。
其实,德育的这种困境和危机不是我国独有的现象。
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在资本原始积累阶段,都会出现社会文化的大变革,其中也包括社会道德的变革和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变化。
社会文化基础同我国相似的“亚洲四小龙”,在20世纪70年代经济快速发展时,也出现过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不同步的现象。
犯罪、吸毒和社会道德沦丧同样存在,直到现在,这些国家和地区仍然在和腐败、行贿、吸毒等现象作斗争。
值得我们注意的是,这些国家和地区在发展经济的同时,十分重视法制建设,特别是重视儒家传统文化的弘扬和传播,因此,在解决社会文化道德变革中出现问题时,没有出什么大乱子。
为了给社会发展营造良好的环境,培养出适应2l世纪的竞争型人才,我们应本着批判与继承的原则重新审视中华民族的传统伦理道德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挖掘出其当代价值,这对形成符合中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德育思想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有学者曾把中国传统美德罗列为十大项目:仁爱孝悌;谦和好礼;诚信知报;精忠报国;克己奉公;修己慎独;见利思义;勤俭廉政;笃实宽厚;勇毅力行。
这些以仁爱为核心而衍生的德性规范,几千年来已成为中华民族一以贯之的德性追求。
其实,中华民族在儒家伦理规范和熏陶下形成的传统美德远不止这十项。
浅析中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及其现代价值_吴振晖
![浅析中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及其现代价值_吴振晖](https://img.taocdn.com/s3/m/f5da59253169a4517723a391.png)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道德教育传统,其中许多优秀传统凝结着先人的创造和智慧,并逐渐转化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道德教育传统,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不仅有助于振奋民族精神,增强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而且对构建新的道德教育体系,加强和改进高校的德育工作,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优秀道德教育传统的基本内容在以儒家伦理道德思想为主体的基础上,中华民族的道德教育传统博采墨、道、法、释诸家所长,经过数千年的发展、演变,逐步形成了一套较为完备的道德教育思想体系及传统美德。
中华优秀的道德传统博大精深、丰富多彩,大体呈现出以下几个方面的特点:(一)在地位上强调德教为先,立志修身重视德育是中国古代教育的一贯传统。
孔子十分强调道德教育对于个体成长的重要意义,他认为:“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论语·学而》)[1],孟子也说:“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孟子·滕文公上》)[2],荀子主张“以善先人者谓之教”(《荀子·修身》)[3],《大学》[4]更是把教育的目的直接概括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善”,把德育放在了学校教育的突出位置。
在中国传统的道德伦理思想看来,人性中具备了道德的一切要素与可能,因此,只要“为仁由己”,便是道德的完成。
孔子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论语·卫灵公》),《大学》中说:“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明确地提出天下所有人都应以修身养性为根本。
《中庸》也说:“知所以修身,则知所以治天下国家矣”,甚至法家的重要代表作《管子》[5]也同样认为“故德者,得也;得也者,谓得其所以然也”,主张依靠自身的修为来领悟、强化内心的道德信念。
中国古代的教育学家还十分重视立志。
孔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论语·子罕》)孟子认为:“夫志,气之帅也”(《孟子·公孙丑上》)。
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
![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3455ab8fa0c7aa00b52acfc789eb172ded63993a.png)
(2)推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学校可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宣传和教育, 注重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可以通过开展传统文化知识竞赛、传统文化文艺比 赛等方式来增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3)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学校可以树立典范和楷模,引导学生向他们学 习。可以通过评选优秀学生、优秀教师、优秀班级等方式来表彰先进典型,激励 学生向他们看齐。
(3)忠诚。忠诚是指对国家、对人民的赤诚之心,要忠于祖国,忠于人民。
(4)守信。守信是指要诚实守信,言行一致,不欺骗他人,不违背诺言。
现实意义
1、古代道德教育在当今社会的 借鉴意义
古代道德教育的基本方法对当今社会仍然具有积极的借鉴意义。首先,古代 道德教育注重传统价值的传承和教育,这有助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 族文化自信。其次,古代道德教育强调知行合一,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这有助 于引导人们树立
与创新、注重榜样的示范作用、促进知行合一等措施,不断改进当今教育, 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人才。
参考内容
中国,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伟大国家,其思想道德教育方法在漫长的历 史演进中逐渐形成了一套独特的体系。这套体系深深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 既包含了儒家、道家、墨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精髓,又与现代社会的实际相结合, 具有极高的当代价值。
古代道德教育基本方法
1、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注重传统道德教育的价值,认为传统道德教育是培养人们 品德的重要途径。在古代,道德教育主要围绕着“仁、义、礼、智、信”等核心 价值展开,这些价值观念是中国古代社会伦理道德的基础。
2、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
古代道德教育的方法与途径多种多样,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二、中国古代思想道德教育方法 的当代价值
传统美德论文(5篇)
![传统美德论文(5篇)](https://img.taocdn.com/s3/m/2e0672f80d22590102020740be1e650e52eacf13.png)
传统美德论文(5篇)传统美德论文(5篇)传统美德论文范文第1篇学校思想品德课的基本任务就是要教育同学学会做人,因此,从当今新的历史时代动身仔细总结、讨论中国古代道德文化遗产,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美德,推动学校思想品德课的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传统美德?今日我们应当继承哪些美德?这是我们在争论此问题时首先应当明确的。
中国几千年的道德文化为我们供应了很多可借鉴的东西,就道德内容讲,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以善为本的人伦思想。
与人为善是传统道德中很重要的内容,至今仍被人们奉为做人之本。
其中强调,在与人交往时要温柔、友爱、忠厚、和善。
在家孝敬父母,友爱兄弟姐妹;在外要“爱人”,如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墨子提出“兼相爱”,要“爱人犹己”,都强调了要善待他人,对人有仁爱之心。
另外,在处理个人与他人的关系上,强调要讲谦让,替他人着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就是教人们要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不要只顾自己、不想他人。
在这种道德伦理思想支配下,形成了我们中华民族良好的社会风尚,如尊老爱幼、助人为乐、讲谦让、懂礼貌等等。
这种谦和、和善的人伦思想,正是我们今日待人处世、调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所应提倡的。
其次,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为人之道。
对己严、对人宽始终作为传统美德流传至今,它强调做人要虚心、谨慎,不能傲慢自满。
事情没有做好,首先要“反求诸己”,从自己这里找缘由。
所谓“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以责人之心责己,恕己之心恕人”,都强调了在为人处世上要严于解剖自己,对待他人要宽容,不苛求于人。
传统道德观还强调,当自己强于人时要“毋以己长而形人之短”,当自己不如人时,不要嫉妒人,“毋以己拙而忌人之能”。
这些都是很好的品质。
今日,在商品经济的条件下,我们提倡要敢于表现自己参加竞争,这种自谦自责、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的思想还需要不需要呢?我认为,不但需要,而且还有它特别的意义。
我们讲竞争不是资本主义的相互倾轧,在竞争中更需要学会正确对待自己和他人,心胸宽敞,能与人合作。
历史(心得)之中国传统德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
![历史(心得)之中国传统德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032b3adf8c75fbfc77db277.png)
历史论文之中国传统德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中国传统德育理念及其当代价值【内容提要】中国传统德育理念中的“德”蕴含着丰富的含义,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恕、勇、谦(让)、俭等内容,这与今天德育内容的核心价值有共通之处。
而且含有“得到”的意思,使德育过程内化与外化相结合。
“且仁必智”的德智合一观,主张德智统一,要做到德育与智育并重。
在育德的过程中要善于培养个体的智力,同时,在育智的过程中也要善于培育个体的良好的道德品质,使二者相互促进,而不偏于一端。
认识与实践相结合的知行合一观,主张在知、行与德的关系问题上,要将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统一起来看待;在德育方法上,要将说理教育与行为训练结合起来。
这些理念在今天的德育过程中有重要的借鉴价值。
【关键字】传统文化德德智合一知行合一德育在学校教育中居于首要地位,直接关系到人才的培养,是推进素质教育的关键之一。
中国素有重视道德教育的文化传统,孔子曰:“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
”孟子主张“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中国传统的德育理念对我们今天增强道德教育的实效性有许多借鉴之处,我们应该对其加以重视、梳理、归纳,批判地加以继承。
一中国传统德育理念中“德”的含义何谓“德”?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德”的含义经历了一个逐渐发展、变化与定型的过程。
从词性的角度来看,统观中国古代历代思想家和教育家的言论,“德”一作名词使用,一作动词使用。
作为名词的“德”,在中国的传统文化里虽有多种含义的用法,但主要赋予的是伦理道德的意蕴。
中国几千年的传统伦理道德源于殷周时代,到春秋战国时代,经过诸子百家的讨论与宣扬,逐渐成熟。
春秋前期,“德”即有仁、礼、惠、忠等内容。
虽然,诸子百家的学术观点各异,互有争论,对道德的具体认识、理解和态度千差万别,但对道德的原则性认识也有许多共通之处。
从当时对社会影响较大的儒、墨、道诸家学派对德性的理解和认识来归纳,先秦的“德”有仁、义、礼、智、信、忠(孝)、恕、勇、谦(让)、俭等内容。
论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必要性
![论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必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772eeeb6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9fb390b.png)
论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的必要性在当今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中,科技创新与经济发展日新月异,随之而来的则是各种伦理难题和社会问题的层出不穷。
面对这样的局面,道德教育的重要性愈发凸显。
道德教育不仅仅是培养个体的伦理观念,更是促进社会和谐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
下面将从几个方面探讨道德教育在现代社会中的必要性。
一、促进个体的全面发展道德教育首先有助于个体的全面发展。
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很多人只关注自身利益,忽略了道德观念的养成。
而道德教育强调的是对是非、善恶的判断,它帮助个体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更好地适应社会生活。
道德教育不仅关注知识的传授,更注重品德的培养,使个体在成就事业的同时,也能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人。
二、构建良好的社会风尚在现代社会中,物质文明的快速发展往往会导致一些伦理、道德观念的淡薄,进而使社会风尚出现问题。
道德教育通过塑造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家庭美德,引导人们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
通过道德教育的推广,能够有效减少社会中不良行为的发生,比如贪污腐败、诈骗、暴力等,让道德成为社会交往的基石。
三、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道德教育在促进社会和谐方面的作用不可小觑。
在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复杂,许多人因为缺乏道德意识而导致冲突和矛盾的发生。
道德教育能够帮助个体提高道德判断能力,理解他人、尊重他人,从而减少社会冲突,增进社会和谐。
只有通过道德教育来增强社会成员之间的信任,才能构建一个稳定、和谐的社会环境。
四、引导科技与人文的结合随着科技的迅速发展,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大数据等领域的广泛应用,许多人开始担忧科技可能带来的伦理问题。
这要求我们在享受科技带来的便利时,不能忽视道德教育的作用。
在这个信息高度发达的时代,人们需要更强的道德指引,以应对科技发展带来的新问题。
因此,道德教育在科技与人文的结合中,扮演着重要的引导角色,以确保科技发展可持续且符合伦理标准。
五、应对全球化带来的挑战在全球化的背景下,各种文化和价值观的碰撞使得道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中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afa159ac80c758f5f61fb7360b4c2e3f572725eb.png)
我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一、我国传统道德的价值我国传统道德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价值在现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意义。
我国传统道德强调家庭、社会及个人责任,尊重长辈、孝敬父母、诚实守信等是我国传统道德的重要内容。
这些传统道德价值观对于现代社会的建设和发展具有重要启示意义。
二、我国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教育的结合在现代社会,道德教育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可以借鉴我国传统道德的教育理念和方法,将传统道德融入现代道德教育中,以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三、强化家庭教育的重要性我国传统道德重视家庭教育,要求子女尊敬长辈,孝敬父母。
现代社会的家庭教育也应该重视这一点,从小培养孩子的孝敬之心和尊重长辈的意识,以及诚实守信、友善助人的品质。
四、强调社会责任感我国传统道德强调个人及社会责任感,要求人们助人为乐,关爱他人。
在现代社会中,这种责任感更加需要被强调和宣扬,以营造和谐、友善的社会氛围。
五、培养诚实守信的品质我国传统道德重视诚实守信的品质,这种品质在现代社会中同样重要。
应该通过教育来培养学生诚实守信、言行一致的道德品质和行为习惯。
结语我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是多方面的,包括家庭教育的重要性、社会责任感的强调以及诚实守信的品质等。
在现代社会中,应该把传统道德融入现代道德教育中,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推动社会和谐发展。
我国传统道德对现代道德教育的启示(续)在我国传统文化中,道德观念和价值观被高度重视,它们贯穿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人们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变革,传统道德价值观的弘扬和传承愈发显得重要。
通过将我国传统道德与现代道德教育相结合,可以更好地为社会培养具有高尚品德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公民,从而促进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持续发展。
我国传统道德对尊重长辈和孝敬父母的重要性作出了强调。
这些价值观不仅是家庭教育的基石,也是社会秩序和稳定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
![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https://img.taocdn.com/s3/m/5ee6146e905f804d2b160b4e767f5acfa1c7833a.png)
一、概述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是我国文化的瑰宝,是千百年来中华民族的精神支柱。
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时代的发展,传统道德观念在当代社会中依然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本文将探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传承及其当代价值。
二、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内涵1. 仁爱之道中华民族传统道德强调仁爱之道,强调宽容、善良、亲情和友情。
这是我国古代文化中最核心的价值观之一,反映在《孝经》、《弟子规》等经典中,以及家训、孝道等方面。
2. 忠诚之德忠诚之道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强调忠于国家、忠于君主、忠于家庭。
这一道德观念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如《孟子》中的“忠信”、“忠恕”观念就是此道德精神的体现。
3. 礼仪之道中华传统文化讲究礼仪之道,强调尊重长辈、重视礼貌、注重礼仪规范。
这一传统道德观念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着深刻的影响,并延续至今。
4. 节俭之风中华传统道德注重节俭和勤俭节约的生活方式,强调勤俭持家、勤俭节约的美德。
这一传统道德观念在我国传统社会中根深蒂固,体现在日常生活、家风家训中。
5. 孝亲之情中华传统文化注重孝亲之情,强调尊敬父母、孝顺长辈,是我国传统家庭伦理道德中最为重要的一部分。
这一道德观念在我国古代社会中有着深远的影响。
三、中华传统道德的传承1. 家庭传统中华传统道德的传承首先依托于家庭传统。
通过家训、家风等方式,父母将中华传统道德观念传承给下一代,使得这些价值观能够在家庭中得到延续。
2. 学校教育学校教育是中华传统道德传承的重要途径之一。
学校通过教育课程、校风建设等方式,将中华传统道德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中,传承这一宝贵的文化遗产。
3. 社会文化社会文化也是中华传统道德传承的重要环节。
社会文化活动、传统节日、宗教信仰等都是传承中华传统道德的重要场所和途径。
四、中华传统道德的当代价值1. 价值导向中华传统道德在当代社会中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导向作用。
它指导着人们的行为举止,引导着社会的发展方向,具有不可替代的意义。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论文)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论文)](https://img.taocdn.com/s3/m/294c7c6c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1b.png)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论文)第一篇: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论文)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由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引发的思考黄兴毕[摘要]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道德和人格教育,并臵于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对教育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孔孟的儒家思想几乎成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典和范本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本文结合传统道德对教育、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浅析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深渊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道德教育政治社会生活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教育始终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由道德教育作用所决定的,它是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各按一定的伦理道德准则和规范约束自己,从而达到社稷长存,社会安定的理想境地。
通过道德教育,使统治者“修己”、“正己”,使普通百姓“安分”、“守己”,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安定。
《大学》就概括历代教育家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庶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
”只有修身,也就是加强道德修养,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基于此种原因,传统教育始终把人格的培养臵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从孔子、孟子、庄子,直至于宋明理学,都有把“成人”“做人”,培养“仁爱”之心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孔子就把“知、仁、勇”作为君子应具有的三种品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在孔子看来,智慧是人发展的前提,仁爱是人发展的核心,勇敢是人发展的表现。
孟子所追求的人格理想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品格。
为此,他大力提倡:“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在他看来,世上最为珍贵的东西不是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在于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礼记〃大学》把儒家重视人格道德教育的思想概括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一观点在事实上,已成为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我国传统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道德教育论文-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意义
![道德教育论文-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5a0ba2e7763231126fdb11b1.png)
道德教育论文:道德教育对学生的意义德育教育是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道德、法律和心理健康的教育。
下文是为大家整理的关于道德教育论文的范文,欢迎大家阅读参考!道德教育论文篇1道德教育的道德性摘要:作为育人教育重要一环的道德教育,在多重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了诸多问题。
本文通过对道德教育的非道德体现进行梳理以及社会归因,进而指出道德教育道德性回归的意义。
关键词:道德性;非道德性;道德教育一、道德教育的非道德性体现1.道德教育内容:“泛化”为政治教育及伦理道德规范不适宜。
首先道德教育内容上泛化为政治教育。
一方面受我国传统思想影响,“习惯以‘道德’囊括各种社会意识,加上对政治教育的过分强调,德育一直带有明显的政治烙印。
”另一方面受前苏联教育学对我国教育的影响。
前苏联教育家伊・安・凯洛夫《教育学》中倡导的包含道德教育在内的爱国主义教育、国际主义教育、科学无神论教育、纪律教育等诸多内容的大德育概念成为我国道德教育的指导思想,我国道德教育首次出现于1912年颁布的教育宗旨:“注重道德教育,以实利主义教育、国民教育辅之,更以美感教育完成其道德。
”其次,非道德性还表现在处理“应该做什么”的道德规范陷入现代道德教育困境,表现在外的不适宜。
伦理道德规范最大效用是实现社会秩序维系,调节个人与社会整体利益平衡,于外可授,带有一定约束性的长期形成的伦理观念、行为规范。
但是,随着社会变迁,伦理道德规范面临时事变迁的挑战。
一方面,规范本身具有普遍适用性,要求个体对其无条件服从,缺乏变通性。
其指导规劝的行为最终体现在现实生活中,而在现实境遇中存在诸多情况、变化,使得道德行为具备一定的条件性,而这个条件又无法有效地在普通的道德规范中表现,例如大量存在于生活中的“讲一套做一套”、“知行不一”现象。
另一方面,鉴于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旧道德规范尚未更迭,新道德规范应运而生,新旧规范冲突使道德遵守面临巨大压力,同时外来思想、文化、价值观等意识形态对我国传统道德伦理的冲击,更加剧了包含道德规范在内的道德教育窘境。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0c8bae46f56527d3240c844769eae009581ba2ca.png)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是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教育方式,旨在培养学生高尚的品德和道德意识。
这种教育理念在现代教育中仍然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现在,本文通过分析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实践,探讨其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第一,培养学生的道德良知。
古代的教育是以道德为核心,注重品德修养和精神品质的塑造。
古代的诸子百家,如儒家、墨家、道家等,都将道德良知作为人格的最高境界。
在现代学校中,也应该重视道德的培养,注重学生道德良知的树立,让学生具备正确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第二,倡导崇高的道德情操。
在古代的教育中,崇高的道德情操是培养学生的一项重要任务。
例如,儒家强调“仁爱”、“孝道”、“忠诚”等高尚的道德情操,而桓公的“悼灵思感”则是“仁”、“礼”等高尚情操的表现。
现代学校也应该重视培养学生的高尚情操,注重情感方面的教育。
第三,弘扬传统文化。
中国古代文化是丰富多彩的,其中道德教育是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如今,随着社会发展的进步和现代化进程的加快,传统文化逐渐淡化。
现在就应该在学校里弘扬传统文化,让学生了解中国历史文化,热爱传统文化,提高自身文化素养。
第四,重视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联系。
中国古代德育教育注重道德的培养,这种培养与学科教育相辅相成。
古人认为,德育和学科教育是相辅相成的,德育是学科教育的基础。
在现代学校中,我们也应该重视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联系,打破“分科”教育,把德育与学科教育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综上所述,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应该注重学生道德修养和精神品质的塑造,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弘扬传统文化,强调德育与学科教育的联系。
只有如此,才能真正培养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
传统道德教育对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的意义
![传统道德教育对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的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89150a8e960590c69ec37669.png)
传统道德教育对现代学校德育教育的意义当前,我国正致力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知识经济,信息技术飞速发展,改革开放逐步深入,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在这样的社会背景下,要求我们的教育应更具时代步伐。
然而,教育的现状,尤其是初中德育的现状并不十分令人满意, 今天的孩子身处独生子女时代,人们更多时候关注的是孩子的物质生活和升学知识,降低甚至是忽视了对孩子道德教育的要求,致使很多孩子什么事情都是以自我为中心,说话做事从不考虑父母、教师及他人的感受,不懂得倾听父母的心声,学校道德教育的实效性很低。
通过多年的实践和探索我们认为通过对文化经典的诵读与研习对学生的人生观与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巨大作用。
我校的具体做法是以《弟子规》教育为主线,配以其他经典的教育如《论语》、《孟子》、《礼记》、《诗经》、《中华名人传》等,通过对传统文化的经典篇目的学习,通过诵读历代先贤的优秀文章,让学生了解祖国文化博大精深的同时,潜移默化的对学生的品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一、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提高学生的责任意识《诗经》中提出的“夙夜在公”,贾谊讲的“国耳忘家,公耳忘私”都不断强调着一种为整体而献身的精神。
正是在这种精神的影响下:宋代名将范仲淹提出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主张;文天祥在国家生死存亡之际,亲历危难,吟出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千古绝唱;明末顾炎武则以天下为己任,高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清代林则徐主张“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民主革命先驱廖仲恺与何香凝夫妇,留下了著名的诗句:“劝君莫惜头颅贵,留取中华史上名”等等。
这些诗句都显示了强烈地为国家、为民族、为整体献身的精神。
通过对中华儿女坚持民族气节和民族自尊的感人诗篇的学习,引导青少年一代学习他们的高尚品质,升华民族情感,自觉地以实际行动振奋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塑造了青少年的民族性格。
二、培养学生尊老爱幼,让学生懂得感恩感恩是人类精神生活中的重要主题,《弟子规》中就有感恩父母、感恩老师、感恩他人的良好教育。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5625ae5b5e0e7cd184254b35eefdc8d376ee14d0.png)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摘要】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通过探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的实践和价值观,我们可以发现其教育方法注重德育与学业相结合,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修养。
古代道德教育也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性和发展需求。
这些经验对于现代学校德育提供了有益启示,可以帮助我们借鉴古代智慧,提升学校德育水平,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全面素质和道德情操。
我们有必要深入研究古代道德教育实践,汲取其中的精华,为现代学校德育的发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通过借鉴古代道德教育实践的经验,我们可以不断完善现代学校德育工作,为培养更多具有高尚道德情操和社会责任感的优秀青年做出更大的贡献。
【关键词】关键词: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现代学校德育、教育方法、价值观塑造、学生主体地位、启示、经验借鉴、水平提升1. 引言1.1 探讨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重要一环,其对于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人格素养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古代社会,道德教育被视为教育的核心内容,学校和家庭都注重对学生进行道德教育的培养。
通过道德教育,学生可以学习到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提升自身的修养和素质,培养出品德高尚、心地善良的人才。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体现在多个方面。
道德教育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生活目标和追求。
道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公德心,使他们具备健康的人际关系和社会适应能力。
通过道德教育,学生可以规范自己的行为,遵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风尚。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对于塑造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发展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1.2 现代学校德育面临的挑战在现代社会,学校德育面临着诸多挑战。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价值观的多元化,学生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和干扰,德育工作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困难。
论中国传统美德在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意蕴
![论中国传统美德在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意蕴](https://img.taocdn.com/s3/m/47454ae8f12d2af90342e6a7.png)
论中国传统美德在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中的价值意蕴[摘要] 传统美德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文化根基,也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根基。
传统美德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价值资源,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需要。
传统美德也必须与现代社会实践、现代社会个体生活、现代道德教育相结合,才能真正地与现代社会相契合,从而符合现代社会的发展需求。
[关键词] 传统美德;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价值意蕴党的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我国思想道德建设不仅要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和社会主义法律规范相协调”,而且要“与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相承接”,这说明了传统美德在现代道德建设中具有重要价值地位,为我国现代思想道德教育指明了方向。
一、传统美德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需要何为美德?简而言之,就是美好的、给人以幸福感的一种品德或德性。
麦金太尔在其力作《德性之后》中认为德性是一种获得性人类品质,这种德性的拥有和践行,不但使人能够获得实践的内在利益,也能够使人克服生活中所遇到的困难和痛苦,还能使人增强对善和对自我的体认。
[1]中国历来号称文明古国、礼义之邦,有着丰富伦理道德思想,其中蕴涵了许多优良传统美德,这是中华民族生存之根基,也是我们现代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道德文化底蕴。
这也是我国现代道德教育重要的价值资源。
我国优良传统美德的内容极其丰富,主要体现在:(1)天人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人道要遵行天道。
(2)人我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个人气节关系方面主要表现为“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大丈夫气概,更是强调“穷则孤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忧国忧民之心。
我国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也极其丰富,富有特色,主要体现在:(1)文道结合,以文载道。
(2)以身作则,言传身教。
(3)蒙以养正,以小见大。
意思就是道德教育要从娃娃抓起,这样才能有功效。
(4)长善救失,防微杜渐。
传统美德是现代思想道德教育价值的需要,这是因为:(一)现代社会的断层呼唤传统美德。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2179d139f342336c1eb91a37f111f18583d00cca.png)
中国古代道德教育实践对现代学校德育的启示1. 引言1.1 古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古代道德教育在中国历史上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其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古代道德教育是对个体道德品质的培养和提升。
通过教育个体学会如何正确的行为、如何遵守道德规范、如何尊重他人和社会,从而建立起健全的道德体系,为个体的成长成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古代道德教育是对社会风气的塑造和传承。
通过教育传授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准则,促使整个社会形成和谐、稳定的道德秩序,推动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古代道德教育还是对国家治理和社会稳定的重要支撑。
一个国家的兴衰与道德水平息息相关,只有国民有着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行为规范,才能建立起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实现国家的繁荣富强。
古代道德教育的重要性不容忽视,它对个体、社会和国家都具有深远的影响和意义。
在当代社会,面对各种道德危机和挑战,传承和发扬古代道德教育的经验和智慧,对于促进现代学校德育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1.2 现代学校德育的挑战现代学校德育在当前社会面临着诸多挑战。
传统的道德价值观渐渐淡化,许多学生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和行为规范,出现了道德沦丧、道德淡化的现象。
社会的多元化和信息的爆炸使得学生受到各种价值观的冲击,德育教育难以完全覆盖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所接触到的各种信息和影响。
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面临着来自家庭、社会、媒体等多方面的压力和影响,学校德育难以独自承担所有的道德教育责任,需要形成家校社会共同合作的教育模式。
现代教育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教育,德育教育常常被边缘化,学校德育工作通常只是形式化的活动,缺乏深度和系统性。
现代学校德育面临着众多挑战,需要思考如何有效地开展德育工作,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2. 正文2.1 传统道德教育模式的特点1. 以德育为先:传统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和思想修养,重视德育在学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通过教导学生诚实守信、尊敬长辈、团结友爱等基本道德准则,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道德意识。
论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现实意义
![论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现实意义](https://img.taocdn.com/s3/m/c8c62460492fb4daa58da0116c175f0e7cd1198e.png)
文章标题:探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现实意义1. 介绍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一直以来都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社会和个人的行为规范、价值理念以及思维方式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当代社会,随着社会结构的变迁和文化融合,传统伦理道德如何与现实相结合?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及其现实意义。
2. 传统伦理道德的内涵我国传统伦理道德主要包括孝道、仁爱、礼仪、忠诚、诚信等内容。
其中,孝道强调尊敬父母,孝敬长辈;仁爱强调待人宽厚、关心他人;礼仪则倡导从小事做起,讲究礼貌、秩序和规范;忠诚和诚信则是在人际关系和社会交往中的重要品质。
3. 传统伦理道德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在当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依然发挥着重要作用。
孝道体现在对父母的孝敬和尊重,仁爱则展现在互助合作、关爱弱者的行为中;礼仪在社交场合表现为彬彬有礼、讲究礼仪;而忠诚和诚信不仅在个人行为中,也贯穿在社会诚信建设、商业合作、政治文明等各个领域。
4. 传统伦理道德与现实意义的结合在当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与现实意义相结合,不仅可以构建和谐、稳定的社会秩序,还能凝聚社会共识,提升国家文明形象。
传统伦理道德所蕴含的家国情怀、仁爱之心、诚信品质等,都是现代社会所需要的良好品质和行为规范。
5. 个人观点在我看来,传统伦理道德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应当在现代社会中得到重视和传承。
无论是在家庭生活中,还是在社会交往中,都能够从传统伦理道德中汲取力量,培养良好的品质和行为习惯。
传统伦理道德也给予了我们在复杂社会环境中的底气和信心,让我们有所依仗、有所坚守。
6. 总结传统伦理道德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从历史中走来,更是融入到日常生活和社会发展中。
在现代社会,传统伦理道德的现实意义愈发凸显,它不断启迪和引领着我们的社会进步和个人成长。
通过以上探讨,我们更能从深度和广度上理解我国传统伦理道德,并认识到其在当代社会中的现实意义。
这不仅是对我们文化传统的尊重,更是对当下社会的贡献和倡导。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https://img.taocdn.com/s3/m/8313b92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ad.png)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对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华传统美德是中华文化精髓,蕴含着丰富的思想道德资源。
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
对历史文化特别是先人传承下来的价值理念和道德规范,要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努力用中华民族创造的一切精神财富来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在中华民族传统道德教育过程中,形成了有教无类、师道尊严、身教重于言教、因材施教、循序渐进、启发诱导、寓教于乐的教育方法,这些方法为人类文明做出了贡献。
所以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国传统道德教育方法,努力培养当代大学生具有社会担当和健全人格、有职业操守和专业才能、有人文情怀和科学素养、有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有创新精神和批判思维的“五有”人才。
1、有教无类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的教育思想,其在《论语·述而》里说:“自行束?以上,吾未尝无诲焉。
”这是我国教育史上的一次大改革,对后世影响深远。
后来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论语集注》中又说:“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
故君子有教,则人皆可以复于善,而不当复论其类之恶矣。
”他认为人性都是皆善,但由于每人所禀气质和习俗的不同而有善类和恶类之分,而且不论善恶,都可以通过教育而使其复于善,所以接受学生可以不分善恶的不同。
“当前,不同地区间教育差距一个比较突出的问题是农村孩子上重点大学比例偏低,”显示出我国高校在招生上的不公平现象依然存在,依然不能做到对贫富家庭的子女一视同仁,这依然有碍于我们实现“共同享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共同享有梦想成真的机会,共同享有同祖国和时代一起成长与进步的机会。
”所以,传统道德教育方法中有教无类思想对当前中国教育现状仍具有指导意义。
2、师道尊严《礼记·学记》中说:“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是故君之所以不臣于其臣者二:当其为尸,则弗臣也;当其为师,则弗臣也。
大学之礼,虽诏于天子无北面,所以尊师也。
浅谈道德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道德教育的重要性](https://img.taocdn.com/s3/m/9c89214b336c1eb91b375d01.png)
浅谈道德教育的重要性国家和教育有关部门一直强调必须把学生培养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新人,以适应现代化建设的需要。
所以学校教育必须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摆在首位,尤其是在市场经济进一步发展的情况下则显得更加重要。
随着经济的发展,人们原有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受到了冲击,产生了变化。
这种冲击与变化也直接影响到青年一代。
一、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和现实性功能很多教育专家学者对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有比较一致的认识,但在具体理解上又有不同视角。
有学者认为,作为现代唯物主义的马克思主义与旧唯物主义的根本区别就在于它把实践的观点作为首要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所理解的实践是人自身通过对环境的改造和创造来达成与环境统一的活动。
因而,实践就其本质而言就是超越的。
道德教育作为一种实践活动必定具有超越性。
教育的超越性其核心在于培养主体性的人。
有学者认为,道德教育的超越性本质并不排斥教育必须从现实规定性出发。
但具有超越性的道德教育不是以现实的规定性来束缚人、限制人,而是要使人树立发展的理想,善于把道德理想赋予现实。
还有学者认为,在社会转型期,调节人际关系的手段有多种,道德是人们用以调节人际关系的重要手段之一,显然它不能从功利的角度出发,其特殊性就是用人的精神性的满足特别是对真、善、美的追求来协调人际关系。
市场经济要求道德教育必须化外在道德要求为主体内在“自律”的追求,因此,当代道德教育最显著的特色就是关于主体人格的培养。
在道德教育本质与现实性功能关系方面,一些学者认为,道德作为人类一种精神活动,是对可能世界的把握,所反映的不是“实是”而是“应是”。
它并不是人们现实生活的写照,而是把这种现实行为放到可能的、应是的、理想的世界中加以审视,并且用理想的标准对现实行为作出善恶的评价。
这种“应是”与“实是”,理想与现实的矛盾运动构成了人类的道德活动并且推动人类向至善的方向前进。
个体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完善、自我超越。
也有些学者提出道德教育现实性功能与超越性本质的立足点是什么的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现实意义——由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社会的影响引发的思考黄兴毕[摘要] 中国传统教育重视道德和人格教育,并置于学校教育的核心地位,对教育的传承与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影响,尤其是孔孟的儒家思想几乎成了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经典和范本深深的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本文结合传统道德对教育、政治、社会生活的影响浅析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深渊影响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传统道德教育政治社会生活现实意义中国传统教育始终将道德教育放在首位,这是由道德教育作用所决定的,它是从中国古代封建社会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之间各按一定的伦理道德准则和规范约束自己,从而达到社稷长存,社会安定的理想境地。
通过道德教育,使统治者“修己”、“正己”,使普通百姓“安分”、“守己”,这样社会才能保持安定。
《大学》就概括历代教育家关于道德教育的基本思想,明确提出:“自天子以至庶人,一切皆以修身为本。
”只有修身,也就是加强道德修养,才能齐家、治国、平天下,正是基于此种原因,传统教育始终把人格的培养置于教育的核心地位,从孔子、孟子、庄子,直至于宋明理学,都有把“成人”“做人”,培养“仁爱”之心作为教育的首要目的。
孔子就把“知、仁、勇”作为君子应具有的三种品德,“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子罕》),在孔子看来,智慧是人发展的前提,仁爱是人发展的核心,勇敢是人发展的表现。
孟子所追求的人格理想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下》)的“大丈夫”品格。
为此,他大力提倡:“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乐莫大焉。
强恕而行,求仁莫近焉”(《孟子·尽心上》),在他看来,世上最为珍贵的东西不是物质财富和权力地位,而是在于每个人内心的道德品质和精神境界。
《礼记·大学》把儒家重视人格道德教育的思想概括为“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一观点在事实上,已成为传统道德教育的基本指导思想,对我国传统教育的传承和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
我国传统道德教育的主旨,以史为鉴,去其糟泊,取其精华,通过扬弃,对今天我国道德教育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笔者从教育、政治、社会生活三方面进行论述一、“中国传统道德对教育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长期受儒家思想影响,重在教化,强调“立身做人”,在道德教化与政令刑法的关系上,坚持以教化为先。
《礼记》记载:“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许慎《说文解字》)。
儒家思想创始人孔子就明确表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论语·为政》),他认为,为政的关键在于取得民心,而得民心的最有效措施就在于实施道德教化,善政不如善教。
所以,他大力提倡以德为政,“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有格”(《论语·为政》),在他看来,用道德去引导百姓,以礼来教化百姓,则不仅人心归附,而且百姓有廉耻之心。
这充分体现了传统教育重德教轻刑法的思想。
继孔子之后,孟子又将儒家“德化”的思想发展至“德政”,并认为这是治国之经,“经正则庶民兴,庶民兴斯无邪慝矣”。
“德政”是“王天下”的必要条件,“以德服人者,中心悦而诚服也,如七十子之服孔子也”(《孟子·公孙丑(上)》)。
所以,孟子大力提倡教化,并由此而达到“德政”,他的结论是“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
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
善政得民财;善教得民心”(《孟子·尽心(上)》)。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得民心者得天下。
从中国古代的读书教材(四书五经)上不难看出,中国古代道德教育主宰着中国教育的发展方向,道德教育几乎就是教育的主要内容,这足以说明道德教育的影响和历史意义之深远,从某种意义而言中国的教育是从道德教育开始的,今天我们倡导的“德育强校”和古代的道德教育是一脉相承的。
所以,学习中国古代的传统道德对今天的教育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不仅如此,中国传统道德教育还有更深刻的历史影响和现实意义。
受儒家思想观念的影响,中国传统教育,是教人“成人”的教育,孔子创办学校实施教育的目的就在于培养他心目中理想的“君子”,即具有完善人格的“成人”。
孔子的学生子路曾问“成人”,子曰:“若臧武仲之知,公悼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成人矣”(《论语·宪问》)。
孔子论及一个人格完善君子的标准,必须具备智慧、廉洁、勇敢、才艺诸种完美的品格和素质,并辅之以礼乐的修饰,在这样的教育熏陶之下,才能使受教育者在人格的全面发展上取得进展。
显然,孔子教人“成人”的德育观已涉及到人的主体知性潜能,德性的修养,及审美情趣的培养,亦即真、善、美全面发展的人格规范问题。
在孔子看来,追求君子最高境界的理想人格,即“成人”,应是学校教育的最高目标,这一思想对今天素质教育,强调学生全面发展仍有着积极意义。
荀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成人”的德育教育目标观,并将“成其人”的过程,荀子从知、情、意和真、善、美相互统一的角度,探讨了人的全面发展,主张“不全不粹,不足以美”。
这种“成人”的德育教育目标观在传统教育思想中,极富有启迪的意义。
在教育目标上重视品德的教育,通过教育以养成理想的人格,以达到知、情、意与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全面发展的“成人”境界;在教育内容上,提倡通过后天教育,培养仁智统一的理想人格,而儒家经典,百家之书皆应成为教育的主要内容;最后是在教育的途径上,强调主客观的结合,既要依靠个人立志、自省、力行的主观努力,又要依靠师友教育与切磋的客观环境,才有可能形成理想的人格。
孔子所倡导的教人的“成人”德育教育目标观,在我国历史上影响重大,培育了中华民族自尊、自信、自强的民族性格,人要有人格,国要有国格,在人类社会千百年成败兴衰的变迁传演中,这种求仁尽义的传统,始终一脉相承,维系着民族的独立和统一,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内涵。
道德品质是由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道德行为所构成的,即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激之以志、导之以行的过程。
因此,形成一个人完整的道德认识,并将其转化为道德情感和信念,再将道德情感和信念转化为道德行为习惯,从而构建德育教育的完整过程。
在我国传统德育教育过程中,古代教育家抓住受教育者认识上的笃信,感情上的陶冶,意志上的锻炼,行为上的表现,将德育教育视为知、情、意、行的一个完整过程。
二、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政治的影响在中国传统道德观的影响下,历代统治者、政治家、思想家和教育家大都继承儒家“德教为政之本”的思想,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汉初思想家贾谊就说过:“教者,政之本”;唐代政治家魏徴也提出:“人之治莫大于道德教化也”。
这种为政以德,德为政本的儒家思想,对传统教育的影响是极大的,德育已成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
孔子办教育的主旨就在于使受教育者通过教化,能“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述而》),从中可以明确看到,孔子把德育作为教育之本源,他的教育目标,无疑就是培养“弘道”,“志于道”的“士”和“君子”。
孔子所提倡的道,其核心就是儒家的“仁德”。
《论语》中就阐释了孔子教育的思想及内容,“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谓“文”,即诗、书、礼、易、春秋等经典,用此来陶冶学生的品行,这是德教的文化载体。
所谓“行”,即道德品行,要求学生以身作则,躬行践履,要求做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论语·里仁》)。
所谓“忠”,就是忠诚待人,所以,他的学生评价孔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己矣”(《论语·里仁》)。
所谓“信”,就是信实不欺,信守如一,正如孔子自己所说:“人而无信,不知其可”(《论语·里仁》)。
儒家所倡导的文、行、忠、信,其核心就是“仁”和“礼”。
“仁”是孔子教育思想的最高目标和道德思想,“志士仁人,无求身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论语·里仁》)。
礼则是仁的外在表现,孔子多次表示“克己复礼为仁”(《论语·颜渊》),“人而不仁,如礼何”(《论语·八佾》)。
孔子“以德主教”的思想,乃是他教育思想的核心和本质,对于中华民族无论在思想上,还是道德上各方面的影响都是深远的。
受儒家正统思想的影响,传统教育在延续和传演中,重视德育教育,形成了“以德主教”的教之本源观,从而确立了德育教育在传统教育中的优势地位,正如儒家经典《大学》在开篇之言所表述的:“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内容,实质是用阶级的政治思想和道德规范教育年轻一代的问题。
我国传统教育,具有鲜明的阶级性,从根本上反映了统治者的利益和意志。
在《论语》一书中曾记载,孔子与他人谈论“仁”的地方,多达百余次,并以此为标准,来评论人的道德与言行。
对于“仁”,孔子解释为“仁者爱人”,他将爱人作为正确处理人伦关系的主要手段和最高道德准则,“仁爱”的思想也成为儒家传统道德思想的核心,并成为实施和维护伦理关系,规范系统——“礼”的基础。
“礼”的核心是“正名”,即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伦理关系,并得出“名不正则言不顺”的结论。
可见,“礼”不仅是国家上下尊卑政治行为的标准,也是等级社会中个人立身处世的行为规范。
“仁”与“礼”两者是内外统一,是形成传统道德的重要因素。
孔子的理想是“克己复礼为仁”,“礼”是具体行为规范,是道德的外在表现;而“仁”是爱人的情感体验,是道德的内在表现,内外合一,内外共存,礼是仁为存的根据,是内心仁爱的外在流露和表现,孔子就明确表示:“人而不仁,如礼何”?孟子也将“恻隐之心”定为“仁之端”,而将“辞让之心”,定为“体之端”(“体”即“礼”),在他们眼中,人只有具备仁爱之心,礼才得以存在和发挥作用。
在这样的教育观的引领下,中国古代的选择人才从政的标准就十分的清晰,尤其是汉武大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把中国儒家思想的道德化推崇到了空前的历史地位,到了唐代的科技考试的兴起,宋代的发展,明代的盛行,清代的畸形化发展都把选择人才框定在道德的标准上。
中国的道德教育和政治思想的发展如因影随行,或者说中国的道德教育一步步促进了中国政治的中央集权化发展。
德才兼备的选才标准永远常青。
三、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影响中国传统道德教育对社会生活的影响是立体多元化的具有深远影响。
例如孔子引入“仁爱”思想于德育教育之中,将道德规范的“礼”与道德情感的“仁”统一结合起来,为“礼”的认同遵守找到了内在动力,实现了道德他律向道德自律的转化,体现了道德主体性思想,也为中国传统教育中的德育内容,即“重义轻利”,“取义成仁”,“天下为公”,“先人后己”等提供了依据。
“仁爱”思想作为传统德育教育的内容基础,在儒家看来是渊源于人的本性,孔子就认为:“仁者,人也”,从而将“仁”看作人自身所固有的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