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滤的基本资料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基本资料

微滤又称微孔过滤,它属于精密过滤,截留溶液中的砂砾、淤泥、黏土等颗粒和贾第虫、隐抱子虫、藻类和一些细菌等,而大量溶剂、小分子及少量大分子溶质都能透过膜的分离过程。

基本原理是筛分过程,操作压力一般在0.7-7kPa,原料液在静压差作用下,透过一种过滤材料。过滤材料可以分为多种,比如折叠滤芯、熔喷滤芯、布袋式除尘器、微滤膜等。透过纤维素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微孔滤膜,利用其均一孔径,来截留水中的微粒、细菌等,使其不能通过滤膜而被去除。

决定膜的分离效果的是膜的物理结构,孔的形状和大小。

微孔膜的规格目前有十多种,孔径范围为0.1~75 μm,膜厚120~150&μm。

膜的种类有:混合纤维酯微孔滤膜;硝酸纤维素滤膜;聚偏氟乙烯滤膜;醋酸纤维素滤膜;再生纤维素滤膜;聚酰胺滤膜;聚四氟乙烯滤膜以及聚氯乙烯滤膜等。

微滤技术常用于电子工业、半导体、大规模集成电路生产中使用的高纯水等的进一步过滤。

微滤膜若从1907年Bechhold制得系列化多孔火棉胶膜问世算起,至今有近百年历史。而微孔膜的广泛应用是从二战之后开始的,最初只有CN 膜,随着聚合物材料的开发,成膜机理的研究和制膜技术的进步。

我国MF研究始于70年代初,开始以CA-CN膜片为主,于80年代相继开发成功CA、CA-CTA、PS、PAN、PVDF、尼龙等膜片,并进而开发出褶筒式滤芯;开发了控制拉伸致孔的PP、PE和PTFE 膜;也开发出聚酯和聚碳酸酯的核径迹微孔膜,多通道无机微孔膜也实现产业化。并在医药、饮料、饮用水、食品、电子、石油化工、分析检测和环保等领域有较广泛的应用。

基本原理

是筛分过程,操作压力一般在0.7-7kPa,原料液在静压差作用下,透过一种过滤材料。过滤材料可以分为

微滤

多种,比如折叠滤芯、熔喷滤芯、布袋式除尘器、微滤膜等。透过纤维素或高分子材料制成的微孔滤膜,利用其均一孔径,来截留水中的微粒、细

菌等,使其不能通过滤膜而被去除。

决定膜的分离效果的是膜的物理结构,孔的形状和大小。

微孔膜的规格目前有十多种,孔径从14μm至0.025μm,膜厚120~150μm。微滤膜的材质分为有机和无机两大类,有机聚合物有醋酸纤维素、聚丙稀、聚碳酸酯、聚砜、聚酰胺等。无机膜材料有陶瓷和金属等膜的孔径大约0.1~10μm,其操作压力在0.01-0.2MPa左右。微滤过程操作分死端过滤和错流过滤两种方式。在死端过滤时,溶剂和小于膜孔的溶质粒子在压力的推动下透过膜,大于膜孔的溶质粒子被截留,通常堆积在膜面上。随着时间的增加,膜面上堆积的颗粒越来越多,膜的渗透性将下降,这时必须停下来清洗膜表面或更换膜。错流过滤是在压力推动下料液平行于膜面流动,把膜面上的滞留物带走,从而使膜污染保持一个较低的水平。超滤及微滤是依托于材料科学发展起来的先进的膜分离技术,近年来,超滤和微滤的制造技术和应用技术迅速发展并日趋成熟,正越来越广泛地应用到工业及市政建设的各个领域。

超滤和微滤均是利用多孔材料的拦截能力,以物理截留的方式去除水中一定大小的杂质颗粒。在压力驱动下,溶液中水、有机低分子、无机离子等尺寸小的物质可通过纤维壁上的微孔到达膜的另一侧,溶液中菌体、胶体、颗粒物、有机大分子等大尺寸物质则不能透过纤维壁而被截留,从而达到筛分溶液中不同组分的目的。该过程为常温操作,无相态变化,不产生二次污染。

制备超滤,微滤的材料有很多种,包括聚偏氟乙烯(PVDF)、聚砜、聚醚砜、聚丙烯、聚乙烯、醋酸纤维素等等。在水处理行业,目前市场上出现最多的是PVDF和PES两种材料的产品。从操作形式上,超滤可分为内压和外压。运行方

式分为全流过滤和错流过滤两种。当进水悬浮物较高时,采用错流过滤可减缓,但相应增加能

微滤的应用

微滤主要用于除去溶液中大于0.05 左右的超细粒子,其应用十分广泛,在目前膜过程面业销售额中占首位。

在水的精制过程中,微滤技术可以除去细菌和固体杂质,可用于医药、饮料用水的生产。2006年国家新颁布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 5749-2006)首次把砷的浓度限值降低到了10μg/L,但目前与此标准匹配的除砷方法少、费用也较高,亟需研究新的除砷方法。膜法饮用水除砷技术已经开始在国际上应用,而我国目前关于膜法除砷的研究报道比较少,针对中国高砷饮水区主要分布在经济欠发达的农村地区这一现状,本课题进行了混凝.微滤工艺的饮用水除砷(V)研究。混凝-微滤除砷试验主要分为烧杯试验、小试试验和含砷污泥处置试验三部分。烧杯试验采用人工配置的含砷原水,通过FeCl3混凝和微孔膜过滤器抽滤试验,考察混凝.微滤工艺的除砷效果和原水水质等因素对除砷效果的影响;小试试验通过膜混凝反应器(MCR)的实际运行考察混凝.微滤工艺的除砷效果,研究膜污染特性,并进一步验证原水水质等因素对除砷效果的影响;污泥的处置试验主要通过含砷污泥的沉降、干化等试验研究了污泥的特性。研究结果表明,MCR

的除砷效果很好,在FeCl3投量为4 mg/L(以Fe3+计)时,可将As(V)的浓度从100 μg/L左右降至小于10μg/t,,出水平均值为4.40μg/L,能够满足标准的要求,砷的去除率为92.8%~98.2%;同时,MCR出水其他各项指标也符合标准要求,对原水的UV254等水质指标有一定的改善作用。混凝.微滤除砷的影响试验表明:原水中的不同组分对混凝.微滤除砷效果的影响各不相同:F-、Cl-、NO3-和SO42-对除砷的影响并不显著,在试验条件下几乎对除砷效果没有影响;原水中HCO3-、HPO42-浓度的增加会减弱混凝-微滤工艺的除砷效果;原水中K+、Ca2+和Mg2+的浓度变化对混凝.微滤除砷的效果没有明显的影响;原水中Si的含量越高,砷的去除率越低;pH值对混凝-微滤除砷效果的影响显著,同等试验条件下降低原水的pH值可以明显提高砷的去除率。膜污染研究表明,膜污染阻力的增加是膜比通量下降的主要原因,通过物理清洗和化学清洗可使膜比通量恢复到新膜的87.8%;膜污染的主要成分为有机污染,占总量的67.2%;浓差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