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民居彩绘
白族民居彩绘【关键词】民间艺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理人居文化【词条概述】大理白族民居彩绘普遍流行于大理市及周边白族地区,是在建造王宫、寺庙的过程中,工匠对建筑进行一定的装饰绘画基础上产生的,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地域特色。
2008年6月,白族民居彩绘被国务院公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在大理古城一带,处处可见“三房一照壁”的白族民居,散布在苍山洱海之间,青瓦白墙、绿树繁花,精致而又淡雅,清新而又和谐,再搭配村寨周围美丽的田野,构成了白族人民世代生存的美好家园。
白族民居里的“风花雪月”大理民间有“大理有三宝,石头砌墙墙不倒”的俗语,在采用石头砌墙的建筑特色之外,白族民居彩绘也有着非常浓郁的地方特点。
细细地看过大理的那些院落,无论深宅大院还是小户人家,在青砖、白墙、灰瓦的映衬下,最亮眼的莫过于绘制于大门、照壁、山墙、斗拱、墙面、屋檐下的精致彩绘,一笔一划充满了民族风韵,更透尽了大理“风花雪月”的诗情画意。
民间彩绘之下的艺术美学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是白族人花毕生精力都要完成的大事。
白族建筑要求“屋不显材、墙不露形”,彩绘的装饰作用就尤为重要。
白族民居彩绘图案主要有香草纹、如意云纹、回纹(又称万字)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如“渔樵耕读”、“火龙吐水”、“牡丹卷草相缠”、“流云飞鹤”等。
千百年来,白族文化、汉文化甚至西方文化的交融,让民居彩绘散发出独特的气质。
这些白族民居彩绘,在用独具特色的色彩和图案进行装饰的同时,彰显屋主人不同的文化品位之外,还被赋予了辟邪、教育后人等作用。
复杂精细的传统彩绘工艺传统的大理白族民居彩绘非常考验画师的技巧。
彩绘工艺独具特色,最讲究彩绘的打底工序。
泥砖墙制作彩绘前,一定要用纯质熟石膏与白棉纸拌和,制成“纸筋灰”。
假如今天准备在这一面墙上动画笔,画师会叫上泥水匠一同来完成彩绘的制作:泥水匠在墙面准备彩绘的位置刷上“纸筋灰”,画师要掌握石灰水干燥的时机,在最恰当的时候,用画笔在墙上做出写意的山水风景或者各种文字。
大理扎染博物馆介绍
大理扎染博物馆介绍大理扎染博物馆是位于云南省大理市的一座博物馆,专门展示和介绍大理扎染艺术的历史、演变和技艺。
下面将详细介绍这座博物馆的一些特点和亮点。
大理扎染博物馆是全国首家专门展示扎染艺术的博物馆。
大理扎染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技艺,博物馆通过展示大量的扎染作品,向人们展示了大理扎染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博物馆以展示大理扎染艺术的历史演变为主题。
通过一系列的展览和展示,博物馆生动地展示了大理扎染艺术从起源到发展的历程,使观众能够更好地了解和感受到这门艺术的卓越之处。
同时,博物馆还通过具体的实物展示和多媒体技术的运用,让观众能够更直观地感受到大理扎染艺术的魅力和独特之处。
博物馆注重扎染技艺的传承和弘扬。
博物馆不仅展示了大量的扎染作品,还设置了专门的培训和教育区域,为对扎染艺术感兴趣的人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机会。
这对于传承和发展大理扎染艺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同时,博物馆还定期举办各种扎染艺术展览和活动,吸引了众多的观众和艺术爱好者。
博物馆还注重与其他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
博物馆经常与其他博物馆和艺术机构进行合作,举办联展和交流活动,使大理扎染艺术能够更好地走出国门,与其他艺术形式进行对话和碰撞,为艺术的发展带来新的灵感和创意。
大理扎染博物馆作为一座专门展示大理扎染艺术的博物馆,通过展示大量的扎染作品和介绍扎染艺术的历史演变,向人们展示了大理扎染的独特魅力。
同时,博物馆还注重扎染技艺的传承与弘扬,为对扎染艺术感兴趣的人提供了学习和交流的平台。
通过与其他文化艺术的交流与合作,博物馆为大理扎染艺术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大理扎染博物馆的建立和发展,不仅丰富了大理的文化艺术资源,也为大理扎染艺术的传承和发展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蓝色简约风非遗系列之白族扎染技艺
THE
BAI
NATIONALITYBANDHNU
白族扎染技艺工艺特征
浸染,即将扎好“疙瘩”的布料先用清水浸泡一下, 再放入染缸里,或浸泡冷染,或加温煮热染,经一 定时间后捞出晾干,然后再将布料放入染缸浸染。 如此反复浸染,每浸一次色深一层,即“青出于 蓝”。缝了线的部分,因染料浸染不到,自然成了 好看的花纹图案,又因为人们在缝扎时针脚不一、 染料浸染的程度不一,带有一定的随意性,染出的 成品很少一模一样,其艺术意味也就多了一些。
THE
BAI
NATIONALITYBANDHNU
白族扎染技艺工艺特征
扎染的制作方法别具一格,
”扎染的主要步骤有画
旧籍生动地描述了古人制
刷图案、绞扎、浸泡、
作扎染的工艺过程:
染布、蒸煮、晒干、拆
“‘撷’撮采线结之,而
线、漂洗、碾布等,
后染色。即染,则解其结,
凡结处皆原色,余则入染 矣,其色斑斓。
其中主要有扎花、浸染两道工序,技术关键是绞扎手法和 染色技艺。染缸、染棒、晒架、石碾等是扎染的主要工具。
03 非
白族扎染技艺 传承保护
遗 系 列
白族扎染技艺,云南省大理市
地方传统纺织品染色技艺国家
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TIE-DYE TECHNIQUE OF BAI NATIONALITY
HISTORICAL ORIGIN
PART THREE
THE
BAI
NATIONALITYBANDHNU
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保护
THE
BAI
NATIONALITYBANDHNU
白族扎染技艺传承保护
2012年,国家级白族璞真扎染技艺代表性传承人段银开多方筹集资金近400万元,修建白族民居 “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基本建筑形式的扎染博物馆,收集、整理几经失传的扎染传统 图样1800多张、模板3600多块、传统扎染品700余件。
大理的民间工艺品有哪些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
大理的民间工艺品有哪些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大理,这座充满诗意与浪漫的城市,不仅拥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还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间工艺品。
这些工艺品以其精湛绝伦的制作技艺,展现了大理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成为了大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要提到的是大理的扎染。
扎染是一种古老的印染工艺,其制作过程极为复杂而精细。
扎染艺人先将白布进行折叠、捆扎,通过巧妙的手法创造出各种形状和图案。
然后,将捆扎好的布料放入天然的植物染料中进行浸染。
染料的选择也十分讲究,常见的有板蓝根、艾蒿等,这些植物染料不仅色彩鲜艳,而且环保无害。
在浸染的过程中,由于布料被捆扎的部分无法接触到染料,从而形成了独特的花纹和图案。
当解开捆扎的绳子,展开布料的那一刻,宛如一幅精美的画卷展现在眼前,每一件扎染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充满了艺术的魅力。
大理石画也是大理民间工艺品中的瑰宝。
大理石天然形成的纹理和色彩,经过能工巧匠的精心打磨和雕琢,变成了一幅幅美轮美奂的画作。
制作大理石画需要艺人具备敏锐的观察力和高超的技艺,他们能够根据石头的纹理和色彩,构思出巧妙的画面。
有的大理石画展现出壮丽的山水风光,有的则描绘出细腻的人物形象。
在打磨和抛光的过程中,艺人需要小心翼翼地处理,以确保画面的清晰度和层次感。
每一块大理石都是大自然的馈赠,而大理石画则是人类智慧与自然之美的完美结合。
木雕在大理民间工艺品中同样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大理的木雕以其精湛的雕刻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
木雕艺人通常选用质地坚硬、纹理美观的木材,如红木、楠木等。
他们运用各种刀具和工具,将木材雕琢成精美的花鸟鱼虫、人物故事等形象。
在雕刻过程中,艺人注重细节的刻画,从人物的表情到衣物的褶皱,都力求逼真生动。
而且,大理木雕还常常采用多层镂空的技法,使作品更加立体和富有层次感。
这些木雕作品不仅具有观赏价值,还承载着大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祝福。
银器制作也是大理民间手工艺的一大特色。
大理的银器工艺历史悠久,制作精美。
世界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文章
世界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文章世界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一、了解世界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的历史渊源世界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源于中国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自古以来就有喝茶的习俗,而白族三道茶更是他们独特的茶文化体现。
白族三道茶在2008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成为了世界文化遗产。
了解白族三道茶不仅可以帮助我们了解白族人民的饮茶习俗,更可以了解中国茶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
二、探讨白族三道茶的制作工艺和特点白族三道茶的制作工艺十分独特,需要用上好的茶叶和水,在特制的锅中烹煮,通过特定的步骤将茶汤浓缩成三个不同浓度的茶汤:初茶、次茶和三煮。
这种工艺在传统意义上代表了白族人民对待茶叶的崇敬和对生活的热爱。
白族三道茶的特点就在于它严谨的制作工艺和独特的饮用方式,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三、延伸白族三道茶的文化内涵和意义白族三道茶的文化内涵和意义是丰富多彩的。
它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习俗的传承和人们生活方式的体现。
在白族人的生活中,喝茶不仅是为了解渴,更是一种社交和沟通的方式。
通过一道道的茶汤,人们可以感受到白族人民的深厚情感和独特生活方式,也可以了解到茶文化在白族文化中的地位和影响。
四、个人观点和理解在我看来,白族三道茶不仅是一种饮料,更是一种文化的传承和展示。
通过了解白族三道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多元性和丰富性,也可以感受到不同民族的生活方式和情感表达。
在全球化的今天,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如白族三道茶,对于维护人类的多样性和文化的独特性至关重要。
五、总结和回顾白族三道茶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其独特的制作工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使其成为了中国茶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
通过了解白族三道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茶文化的多样性和丰富性,也可以感受到全球茶文化的多元性和独特魅力。
保护和传承世界文化遗产,如白族三道茶,是我们共同的责任和使命。
在文章中多次提及世界文化遗产白族三道茶,通过对白族三道茶的历史渊源、制作工艺和特点、文化内涵和意义等方面的探讨,以及个人观点和理解的分享,对主题进行了深度和广度兼具的全面评估和撰写。
大理的当地特色产品有哪些值得购买
大理的当地特色产品有哪些值得购买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中西部的城市,不仅拥有迷人的自然风光和悠久的历史文化,还有许多独具特色的产品值得我们去探索和购买。
接下来,就让我为您详细介绍一些大理值得购买的当地特色产品。
首先要提到的就是大理的扎染。
扎染是大理白族民间传统的手工艺品,其工艺独特,色彩鲜艳。
扎染的制作过程十分复杂,需要先通过手工将布料进行扎结,然后再放入染缸中浸染。
由于扎结的部位不会被染上颜色,所以在解开扎结后,布料上就会呈现出独特的花纹和图案。
这些图案或抽象、或具象,充满了艺术感。
而且,扎染的布料不仅可以用来制作衣物,还可以制成桌布、窗帘、背包等各种生活用品,既实用又美观。
在大理的许多集市和店铺中,您都能找到扎染制品,价格也相对实惠,是非常不错的纪念品和礼物选择。
大理石也是大理的一大特色产品。
大理的大理石质地细腻,纹理独特,有的如山水画卷,有的似人物肖像,极具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
大理石制品多种多样,有屏风、桌面、摆件等。
如果您对大理石感兴趣,可以去专门的石材市场挑选,那里有各种各样的大理石产品供您选择。
不过,在购买大理石制品时,要注意鉴别品质和真伪,选择正规的商家购买,以确保您能买到心仪的产品。
茶叶也是大理值得购买的特色产品之一。
大理的茶叶种植历史悠久,其中以普洱茶和下关沱茶最为著名。
普洱茶具有降脂、减肥、降压等功效,而且越陈越香,具有很高的收藏价值。
下关沱茶则以其独特的形状和醇厚的口感而受到消费者的喜爱。
在大理,您可以去当地的茶园参观,了解茶叶的种植和制作过程,品尝新鲜的茶叶,然后购买一些带回家与亲朋好友分享。
银器在大理也是颇具特色的产品。
白族人民擅长制作银器,其工艺精湛,造型精美。
银手镯、银项链、银餐具等银器制品在大理的市场上随处可见。
这些银器不仅具有装饰作用,还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
不过,购买银器时要注意辨别银的纯度和质量,以免买到假冒伪劣产品。
木雕也是大理的传统手工艺品之一。
大理的木雕以其精美的工艺和丰富的题材而闻名。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介绍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介绍
大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博物馆位于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大理镇古城玉洱路123号,是云南省首家建成的地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专题的国有博物馆。
该博物馆设立于2016年7月22日,是大理白族自治州建州60周年重点文化建设项目之一。
博物馆占地面积839m2,建筑面积,展厅面积224 m2 ,展线133m。
展览设有序厅、“乡愁纪念册”(上、下)“精神家园的守护人”“白族民间艺术的瑰宝”“千锤百炼的技艺”“巧同造化的技艺”和白族堂屋等八个展厅及一个非遗活态展演舞台。
展出内容重点展示大理州具有代表性的非遗项目和传承人,以及相关实物制品和传承人作品,并定期开展形式多样的非遗活态体验、展演、传承培训等活动。
博物馆以大理白族自治州境内具有代表性的国家、省、州、县4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及传承人展示为主题,分为5个展厅,包括神话故事、传统技艺、白族本主文化等,为研究传承大理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了基地。
此外,博物馆设有五个固定陈列厅以及非物质文化遗产活态展演台、非物质文化遗产工艺品和大理土特产展销区。
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建议访问博物馆官网获取更多更准确的信息。
大理古城有哪些白族特色文化可以体验
大理古城有哪些白族特色文化可以体验?
大理古城是白族地区的代表,游客在这里可以深入体验白族的文化和传统。
以下是一些可以体验的白族特色文化:
1.白族扎染:白族扎染是白族的传统民间工艺品,游客可以在当地的工艺店购买到各
种扎染制品,如扎染布、扎染服饰等。
此外,还可以参观扎染制作过程,了解其独特的手工艺技术。
2.白族民居:大理古城内的白族民居是白族建筑的代表,游客可以参观这些民居,了
解白族人民的居住文化和建筑风格。
3.白族三道茶:白族三道茶是白族的一种传统茶艺表演,游客可以在当地的茶馆欣赏
到这种独特的表演。
在品尝三道茶的同时,还可以了解白族的茶文化和饮茶习俗。
4.白族歌舞:白族歌舞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游客可以在大理古城内的表演场
所欣赏到白族歌舞表演,感受白族的音乐和舞蹈文化。
5.白族节庆:大理古城内有许多白族的节庆活动,如火把节、三月街等。
在这些节庆
活动中,游客可以亲身感受到白族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总之,大理古城内的白族特色文化非常丰富,游客可以在这里深入了解和体验白族的文化和传统,留下难忘的回忆。
弥渡花灯的总结
弥渡花灯的总结弥渡花灯是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弥渡县传统的民俗活动,每年农历正月十五举办。
这个节日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也是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下面将从节日的起源、活动的内容、文化内涵、影响等方面进行全面详细的总结。
一、节日起源据传说,弥渡花灯起源于唐朝时期。
当时,白族人民在农历正月十五这天燃放烟火祈求平安祥和。
后来,为了纪念唐太宗李世民在此地驻扎时曾赏赐白族人民灯笼,白族人民便开始在这一天制作花灯,并在夜晚点燃花灯祈求平安和幸福。
二、活动内容1. 花灯展览:弥渡花灯展览是整个节日中最重要的环节之一。
花灯以各种形状出现,如龙、凤、鲤鱼、牛羊等。
制作过程需要经过多道工序,手工制作并注重细节。
2. 赛龙舟:赛龙舟是弥渡花灯节的另一个重要活动。
龙舟比赛是白族人民传统的体育活动,也是展示白族文化的一种方式。
3. 赏花灯:夜幕降临后,整个弥渡县城被点亮了。
各种形状的花灯在夜空中闪烁着,营造出一种神秘而又浪漫的氛围。
游客可以在街道上漫步,欣赏各种形态的花灯。
三、文化内涵1. 民俗文化:弥渡花灯节是白族民俗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传统节日之一。
它体现了白族人民对生命、自然和社会的尊重和崇敬。
2. 宗教信仰:弥渡花灯节还与佛教有关。
在这一天,许多信徒会前往寺庙烧香祈福,并将烟火放入河流中以祭奠逝去的亲人。
3. 人文艺术:制作花灯需要许多手工技艺,如刻画、雕刻等。
这些技艺不仅体现了白族人民对美学的追求,也是一种传承和发扬白族文化的方式。
四、影响1. 旅游业:弥渡花灯节已成为云南省乃至全国的知名旅游节庆活动之一。
每年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前来观赏,推动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2. 文化交流:弥渡花灯节不仅在国内有影响,在国际上也备受关注。
多次参加海外文化交流活动,成为中外文化交流的桥梁。
3. 传统文化保护:弥渡花灯节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得到了国家和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举办活动、开展调查研究等方式,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这一传统文化。
云南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序号项目姓名保护单位
1 遮帕麻与遮米麻曹明宽梁河县文化馆
2 牡帕密帕李扎戈澜沧县文化馆
3 牡帕密帕李扎倮澜沧县文化馆
4 哈尼四季生产调朱小和元阳县文化馆
5 阿诗玛毕华玉石林县文化馆
6 阿诗玛王玉芳石林县文化馆
7 纳西族东巴画和训丽江市文化馆 8 傣族剪纸思华章潞西市文化馆
9 白族扎染张仕绅大理市文化馆 10 苗族芦笙制作技艺王杰锋大关县文化馆
11 阿昌族户撒刀项老赛陇川县文化馆
12 纳西族手工造纸技艺和志本迪庆州文化馆
云南省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民间文学
序号项目名称民族所在地区
1 ★彝族创世史诗《梅葛》彝族姚安县文化馆
2 ★彝族创世史诗《查姆》彝族双柏县文化馆
3 ★德昂族创世史诗《达古楞格莱标》德昂族德宏州文化馆
4 ★哈尼族创世史诗《哈尼哈巴》哈尼族元阳县文化馆。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
白族扎染:天然成趣的璞真白族扎染是中国白族人民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白族扎染以其天然成趣、璞真的特点,成为了中国独具魅力的传统手工艺之一。
本文将从白族扎染的历史渊源、工艺特色、传承现状等方面进行介绍,带您一起领略这一千年传承的文化瑰宝。
白族是中国的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在云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
白族扎染起源于唐代,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
史料记载,唐朝时期,大理地区就有了用植物染料对布匹进行印花的技艺,也就是现在所说的扎染。
而扎染的技艺逐渐得到了改进和发展,形成了独特的白族扎染工艺。
白族扎染具有鲜艳夺目、图案精美的特点。
白族扎染所使用的染料主要来自于天然植物,如桑叶、菖蒲、蓝莓等。
这些植物染料使得白族扎染作品颜色鲜艳柔和,并且具有一定的光泽。
而且白族扎染的图案多为几何图形和自然界的花鸟虫鱼等,图案线条流畅,构图独特,线条清晰,给人以宁静、和谐之美感。
制作扎染作品需要经过一系列复杂的工序。
首先是选布。
所用的布料应该是棉质的白绸布,质地细腻柔软。
接下来是设计图案。
白族扎染工艺的图案多为抽象的几何图形或是自然界的花鸟鱼虫等,设计师首先要根据需要,设计出具有白族特色的图案。
然后是浸染。
在浸染时,需要将布料浸泡在特制的染料溶液中,让布料充分吸收染料。
而后,用用特制的线索将图案部分进行绑扎。
这个过程主要是为了防止染料渗透。
而后是染色。
将绑扎好的布料进行染色,这个过程需要耗费很大的体力,因为需要不断地搅拌,以确保染料均匀。
最后是烘干。
将染好的布料放在通风处晾晒,晾干了以后,再进行一些后续工序,如脱胶、定型等,最后一件美丽的白族扎染作品就完成了。
白族扎染所制作的艺术品有着独特的文化韵味和艺术价值。
白族的扎染技艺已经成为了中国独具代表性的手工艺品之一,早在上世纪70年代末,云南的白族扎染作品就已经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族扎染也成为了大理地区的重要特色产业之一,给当地的经济和社会发展带来了很大的效益。
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云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共有24项,其中11项来自昆明市,10项来自大理市,2项来自曲靖市,1项来自普洱市。
1.昆明热气球节:这是每年一度的传统体育文化活动,在昆明热气球飞行协会的协助下,多达数十个热气球飞行在天空中。
2.昆明杜甫诗会:以宣扬和发扬杜甫诗歌传统为宗旨的文化活动。
3.昆明龙舟竞渡大会:以竞渡、歌舞、戏剧、体育、道德宣扬为主要内容的集中性文化活动。
4.大理“古唐歌”歌舞表演:以古唐乐府词牌作为能够代表当时历史及文化的重要内容而予以流传的歌舞表演。
5.大理“风力龙舟”竞赛:这是一项以小龙舟、小凤凰海快三人成衒制作而成的一年一度体育竞赛及体态特征性文化传承活动。
6.大理民间神话故事《月牙山》:这是一部寓意对生命真理教益人心、弘扬民族本土文化情怀的民间神话故事。
7.大理国章制作法:这是一套将国家徽章制作工艺流传下来并法则系统化而成的制作法。
8.曲靖国画装裱工艺:以具有独特创意性和装裱工序复杂性而广泛流传的装裱工艺。
9.曲靖农家梯田耕作:将田间地隔成几道小坳、相互之间相近耕种耕作方式,形成独具特征的农田开发方式,使用零担最大化,促使农田效益最大化,又被誉为”九龙五省”之一。
10.昭通泣子橄子剪彩工法:这是将国画壁画剪彩工艺文化和传统技艺相结合,把画面色彩生动的橄子籽分剪成许多条彩带的漂亮的装饰手法。
11.普洱彩绘屋脊:以龙形、兽形或者人物形象通过屋脊上密密麻麻用刷子写上各式各样,成为文化与宗教在民间洞天流传下来的传统习俗。
12.昆明“古琴夜”:以古琴表演为中心,糅杂了一些其他民歌、舞蹈、诗歌、故事等文化元素而形成的文化活动。
13.昆明“南屏晚钟”:以三声而成的南屏晚钟作为主旋律,体现出古代生物钟表式的宗教性,也使昆明市历史中不朽的神话故事得到传承。
14.昭通龙船竞渡大会:将龙船竞逐、神话传说、民族神话、体育竞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是昭通一年一度重要体态性文化传承活动。
大理市市级非遗项目
大理市市级非遗项目
大理市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底蕴深厚。
作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一部分,大理市拥有多个市级非遗项目,这些项目反映了大理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大理市市级非遗项目包括:
1. 大理白族“三月三”习俗:每年农历三月三日,白族人会穿上盛装,前往庙宇祭祀祖先,跳起传统的踏歌舞。
这一习俗已有数百年历史,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 大理白族剪纸:大理白族剪纸以其细致、精美的手工艺术而著名。
这种传统的剪纸艺术已有数百年历史,是白族民间艺术中的代表作品。
3. 大理白族编织:白族编织是一种传统的手工艺,白族妇女在家里用竹篾、草绳等材料编织出各种实用的器物和装饰品。
这种传统手工艺已有数千年历史。
4. 大理白族染布:白族染布是一种以天然植物染料为原料的传统手工艺,具有丰富的色彩和图案。
这种手工艺已有数千年历史,是白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5. 大理苗族芦笙:苗族芦笙是一种传统的民间乐器,是苗族人在婚礼、葬礼、节日等场合中必不可少的乐器之一。
这种乐器已有数百年历史,是苗族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理市市级非遗项目丰富多彩,反映了大理地区的传统文化和民俗风情。
这些非遗项目的传承和保护,不仅有助于推动当地经济发展,
也有助于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云南省第五批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省第五批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省是亚洲最多样的省份之一,拥有历史悠久的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云南省公布了第五批省级传统技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共计19件。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了云南省人民的优秀文化遗产,带给世人以艺术美学精神。
第一件是纳西族阿穆苏鼓艺。
阿穆苏鼓艺自纳西族传入,是呼麦进行的一种受到尊重的伪实用技术,以锤击、拍手、响鼓等方式表演,具有神秘、庄严的礼仪精神。
第二件是滇东白族彩绘木雕艺术。
白族彩绘木雕艺术以木雕为主、以彩绘为辅,纯洁而神奇,融入了白族传统宗教艺术。
木雕彩绘不仅体现出彩绘技艺的高超,而且表达了传统宗教文化的乐观精神。
第三件是南推彝族古革装饰技艺。
古革装饰技艺是彝族族人以古革装饰服饰的传统技艺。
它是彝族人的一种精神表达形式,用精美的花纹装饰服饰,表达彝族人的传统文化审美。
第四件是昭通布依族针织技艺。
布依族针织技艺是昭通布依族民间技艺的独特传统。
它以针织装饰为主要内容,凭借针织器具、线绳材料,完成服饰、帽子、袋子等制作。
以多彩、精致、富有工艺感而著称,是布依族服饰文化的独特体现。
第五件是临沧维吾尔族褡裢锁针绣艺术。
褡裢锁针绣艺术以维吾尔族人传统服饰中褡裢锁针绣为主,采用不同的锁针绣法,完成服饰的绣花,通常以褶边装饰为主,把诗歌或神话等社会文化内容表现在服装上,寓意美好的寓意,体现维吾尔文化的独特魅力和本土特色。
第六件是思茅傣族手工艺技艺。
傣族手工艺技艺博大精深,主要以木头、竹子、藤条、草杆、苔藓、油漆等自然材料为原料,通过灵巧的手工制作而成,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文化内涵。
第七件是文山壮族苗族广绣艺术。
广绣艺术是以棉、黄麻等为纱线,在细棉布、黑棉布等上制作的一种装饰手工艺。
它表现出壮族苗族特有的审美观念和文化历史,是文山的特色内容。
第八件是昆明傣族铁打技艺。
铁打技艺是古老的傣族民间技艺,是以抉择色彩鲜艳的金属为主,用古铁工技术制作出来的精致艺术品。
傣族铁打技艺展示了傣族人民的智慧,丰富了家庭用品,反映了傣族文化的独特特色,受到了社会青睐。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云南是个少数民族颇多的省份,大约有25个,大理全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个以白族文化为主的地方,其中彝族,回族等的文化在大理也是丝毫不逊于白族文化。
大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然后繁荣昌盛的发展着。
大理三月街三月街是一年中我最期待的节日,因为这象征着大理人的特权,在这个日子,我们可以获得5天的假期,可以脱离学校的管辖,去到古城里,看年轻的小伙子赛马,到街上乱逛,买一些心仪的小物品。
可是其他地方的孩子却只能在学校学习。
大人们也丝毫不松懈,赶紧把家里的好东西都拿到三月街上卖,一时间大理古城人山人海,每个人忙着自己的事,乐不思蜀,天黑了都不愿回家。
记忆中每到三月街,电视里就会不断的播出《五朵金花》,眼下正是三月街,想起以前在家中的光景,不禁黯然。
大理三月街的会期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
传说中洱海边上住着一位年轻的白族渔夫阿善。
夜晚,他在月上打鱼,弹着三弦,唱起渔歌,歌声传到龙宫。
龙王小女阿香听见了,来到船上,与阿善结为夫妻。
三月十五,是月亮里赶集的日子,各路神仙都到月宫去买东西。
阿香变成小黄龙驮着阿善去赶集。
他们来到月宫,与嫦娥、吴刚一起游了大青树下的月亮街,街上热闹极了,万物透明闪亮,人见人爱。
他们回到村里,把月亮里赶集的情况告诉乡亲,大家决定模仿月亮街,在苍山脚下种起三株大青树,定三月十五日在大树周围摆摊设点,让四乡八寨的人前来赶集。
大理的“三月街”就这样延续到今天。
若要追溯三月街的历史,可以放眼到唐朝的南诏王朝,那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国。
南诏白族先民,对佛教传说中的观音菩萨十分崇拜。
相传,这位貌慈心善、救苦救难的观音娘娘,还制服了盘踞大理的恶魔罗刹。
于是,为报答观音菩萨的功德,“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焦,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
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
”(《白国因由》)明代嘉靖进士、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编撰的《云南通志》中,也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观音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
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
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理州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地级行政单位,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其中,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保护、传承和展示地方文化的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深入探讨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重要性和价值。
一、什么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人类口头传统、表演艺术、社会风俗、庆典活动以及社会实践等非物质性的文化遗产。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表达方式,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了人类的智慧与情感,是不可再生的精神财富。
二、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简介大理州作为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拥有丰富多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其中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包括文艺表演、习俗活动、传统工艺等多个方面。
在文艺表演方面,大理州的著名项目有摸象大会、龙船比赛等。
摸象大会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庆活动,已有数百年的历史。
在摸象大会上,人们会扮成象神、象仆等形象,进行表演和游行,以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而龙船比赛是白族和彝族人民的传统水上竞技活动,通过划龙船比赛来迎接丰收和祈福。
在习俗活动方面,大理州有着丰富多样的传统习俗。
例如泼水节,是傣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被誉为东方的狂欢节。
这一活动中,人们会相互泼水,以象征洗去一年的烦恼,带来新一年的好运。
另外还有骑马射箭、跳火的火把舞等独特的习俗活动,充分展示了大理州的魅力与传统文化。
在传统工艺方面,大理州拥有多样的传统手工艺品,代表了当地独特的文化特色。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洱海木刻,这是一种运用木料雕刻而成的艺术作品,具有浓厚的民族风情和与自然的融合。
还有布艺、绣品、陶器等多个传统手工艺品,展示了当地人民的智慧与创造力。
三、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大理州第三批州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与传承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保护这些项目,可以保留和传承大理地区丰富多彩的文化遗产,从而增强人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这也为后代提供了一个了解和学习自己文化的机会,促进了文化的传承和创新。
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萃编
大理白族自治州非物质文化遗产萃编大理白族自治州位于中国云南省西部,是白族的聚居地。
白族是中国的一个少数民族,拥有独特的文化传统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大理白族自治州,有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值得关注和保护。
下面我将为大家介绍一些代表性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是白族壮族花灯。
花灯是白族人民的传统习俗,每年在农历正月十五这一天举行。
花灯由竹篾、彩纸、线绳等材料制作而成,形状各异,色彩鲜艳。
在花灯节当天晚上,白族人民会在家门前点燃花灯,表达对家庭幸福和祈福的愿望。
同时,还会举行舞龙、舞狮等民俗活动,让节日更加热闹喜庆。
另一个重要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白族三月三。
三月三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每年农历三月初三举行。
这一天,白族人民会穿着传统的白族服饰,到田里举行祭祀活动。
他们会用鸡、鸽子、黄金等物品作为祭品,祭祀祖先和土地神。
同时,还会举行刀杆花、二萦、扭秧歌等传统民俗活动,展示白族人民的优秀传统文化。
除了节日活动,大理白族自治州还有许多手工艺技艺是该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例如,白族木雕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特色之一。
白族人民擅长使用各种木材制作家具、工艺品等。
他们利用本地自然资源,制作出精美的木雕作品,展示了白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审美观念。
此外,白族织锦也是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
白族人民使用丝线、棉线等材料,通过手工编织的方式制作出色彩鲜艳、图案独特的锦缎。
白族织锦细腻精美,被誉为“涂鸦织毯”,是该地民间艺术的代表之一。
另外,大理白族自治州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还包括白族传统音乐、民间舞蹈等方面。
白族传统音乐以竹编乐器和口琴为主,它们能够表达白族人民的感情和思想。
民间舞蹈则包括八卦舞、花鼓舞等各种形式,通过舞蹈的形式传递白族人民的文化内涵。
总之,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一个拥有丰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地区。
白族壮族花灯、白族三月三、白族木雕、白族织锦、白族传统音乐和民间舞蹈等都是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瑰宝。
大理的非遗特色
大理的非遗特色大理是中国云南省的一个历史文化名城,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本文将介绍大理的非遗特色,包括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和民间传统节日等方面。
一、传统手工艺大理的非遗手工艺源远流长,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大理石雕和白族刺绣。
大理石雕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而闻名于世。
雕刻师们运用锤子、凿子等工具,将大理石雕刻成各种精美的艺术品,如佛像、动物形象和花鸟图案等。
白族刺绣则以其细腻的刺绣工艺和丰富的图案内容而受到广泛赞誉。
刺绣师们运用针线,将各种花草、动物和人物形象绣在绸缎上,形成独特的艺术效果。
二、音乐舞蹈大理的非遗音乐舞蹈充满了浓厚的地方特色。
白族三弦、苗族芦笙和彝族花灯舞是大理最具代表性的音乐舞蹈形式。
白族三弦是一种传统乐器,音色悠扬,常用于伴奏歌曲和舞蹈。
苗族芦笙则是一种具有独特音色的管乐器,常用于庆祝节日和婚礼等场合。
彝族花灯舞是一种集舞蹈、音乐和表演于一体的民间艺术形式,舞者手持花灯,在舞台上翩翩起舞,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民间传统节日大理的非遗还包括丰富多彩的民间传统节日。
其中最著名的是白族三月三和苗族龙船节。
白族三月三是白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会穿上传统服饰,举行盛大的庆祝活动,如舞狮、打花球等。
苗族龙船节是苗族人民的传统节日,人们会划龙船、放龙灯,以祈求丰收和平安。
这些节日不仅丰富了人们的生活,也传承了民族的文化和历史。
总结起来,大理的非遗特色体现在传统手工艺、音乐舞蹈和民间传统节日等方面。
这些非遗项目不仅展示了大理丰富的文化底蕴,也吸引了众多游客前来欣赏和体验。
希望大理的非遗能够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传承,为后代留下宝贵的文化财富。
云南大理古城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
云南大理古城有哪些历史文化遗产云南大理古城,这座古老而迷人的城市,承载着千年的历史与文化,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祖国的西南边陲。
在漫长的岁月长河中,大理古城积累了丰富多样的历史文化遗产,每一处都诉说着过去的故事,展现着独特的魅力。
大理古城的建筑遗产无疑是其中最为引人注目的一部分。
城内的传统民居大多保持着白族的建筑风格,青瓦白墙,飞檐斗拱。
这些建筑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典型格局,布局严谨,工艺精湛。
照壁上精美的绘画和书法,展现了白族人民的艺术才华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那些雕刻着花鸟鱼虫、神话传说的门窗和梁柱,更是巧夺天工,让人赞叹不已。
古城的街道布局也别具特色。
南北走向的复兴路贯穿整个古城,连接着南门和北门。
东西向的洋人街、人民路等街道则充满了浓郁的商业氛围和生活气息。
街道两旁的店铺林立,售卖着各种特色商品,有传统的手工艺品、美味的小吃,还有独具民族特色的服饰。
漫步在这些街道上,仿佛穿越回了古代,能感受到当年的繁华与热闹。
大理古城还拥有众多的宗教建筑。
崇圣寺三塔是大理的标志性建筑之一,它由一大二小三个塔组成,远远望去,雄浑壮丽。
大塔名叫千寻塔,建于唐代,是典型的密檐式空心砖塔,其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原文化和大理当地的特色。
崇圣寺在历史上曾是大理地区规模最大的佛教寺院,寺内的建筑宏伟壮观,佛像庄严慈祥,吸引着众多信徒和游客前来朝拜和参观。
除了佛教建筑,古城内还有道教的武庙、基督教的教堂等。
这些不同宗教的建筑和谐共存,反映了大理地区多元文化融合的特点,也体现了当地人民包容开放的心态。
在文化方面,大理古城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活动和传统艺术。
每年的三月街,是白族人民盛大的节日和物资交流盛会。
届时,人们身着盛装,从四面八方赶来,赛马、对歌、跳舞,热闹非凡。
还有火把节,人们点燃火把,围着篝火欢歌笑语,祈求平安幸福。
白族的三道茶,一苦、二甜、三回味,蕴含着人生的哲理,是白族人民热情好客的象征。
而白族的扎染技艺,更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其独特的图案和色彩,展现了白族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大理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游的
大理的文化遗产有哪些值得一游的大理,这座位于云南省西部的城市,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的魅力。
它不仅拥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遗产,吸引着无数游客前来探寻。
那么,大理的文化遗产中究竟有哪些值得一游的呢?首先不能不提的就是大理古城。
这座始建于明洪武十五年(公元1382 年)的古城,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
走进古城,青石板路蜿蜒曲折,两旁是古色古香的建筑,白墙青瓦,雕梁画栋,仿佛让人穿越回了过去。
古城内的五华楼是其标志性建筑之一,曾经是南诏国的国宾馆,如今虽历经沧桑,却依然屹立,展示着当年的辉煌。
在这里,你可以漫步在街头巷尾,感受着浓厚的人文气息,品尝当地的特色美食,如破酥粑粑、饵丝等,还能淘到一些独具特色的手工艺品。
喜洲古镇也是大理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保存了许多白族传统民居建筑群,这些建筑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为主要布局,飞檐斗拱,精雕细刻,展现了白族人民高超的建筑技艺。
严家大院是喜洲古镇的代表性建筑,这座典型的白族民居建筑,不仅外观精美,内部的陈设也十分讲究,充分体现了白族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在喜洲古镇,你还可以看到白族的扎染技艺,这是一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地的扎染坊里,工人们用传统的方法将布料染出美丽的图案,色彩鲜艳,图案独特,让人爱不释手。
崇圣寺三塔则是大理历史文化的重要象征。
主塔千寻塔建于南诏国时期,是唐代典型的密檐式空心砖塔,其建筑风格独特,造型优美。
南北两座小塔建于宋代,与千寻塔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三塔鼎立千年,见证了大理的风雨变迁。
站在远处眺望,三塔与苍山、洱海相互映衬,构成了一幅绝美的画卷。
寺内还有许多珍贵的文物和佛教艺术品,让人感受到佛教文化的博大精深。
除了建筑,大理的传统手工艺也是其文化遗产的瑰宝。
剑川木雕历史悠久,工艺精湛,以其细腻的雕刻和独特的风格闻名于世。
在剑川,木雕工匠们用手中的刻刀,将一块块木头变成精美的艺术品,从家具到工艺品,无不展现出他们的匠心独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云南大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云南是个少数民族颇多的省份,大约有25个,大理全称为大理白族自治州,是个以白族文化为主的地方,其中彝族,回族等的文化在大理也是丝毫不逊于白族文化。
大理就是这样一个地方,能容纳各种不同的文化,然后繁荣昌盛的发展着。
大理三月街
三月街是一年中我最期待的节日,因为这象征着大理人的特权,在这个日子,我们可以获得5天的假期,可以脱离学校的管辖,去到古城里,看年轻的小伙子赛马,到街上乱逛,买一些心仪的小物品。
可是其他地方的孩子却只能在学校学习。
大人们也丝毫不松懈,赶紧把家里的好东西都拿到三月街上卖,一时间大理古城人山人海,每个人忙着自己的事,乐不思蜀,天黑了都不愿回家。
记忆中每到三月街,电视里就会不断的播出《五朵金花》,眼下正是三月街,想起以前在家中的光景,不禁黯然。
大理三月街的会期是每年农历三月十五日至二十日。
传说中洱海边上住着一位年轻的白族渔夫阿善。
夜晚,他在月上打鱼,弹着三弦,唱起渔歌,歌声传到龙宫。
龙王小女阿香听见了,来到船上,与阿善结为夫妻。
三月十五,是月亮里赶集的日子,各路神仙都到月宫去买东西。
阿香变成小黄龙驮着阿善去赶集。
他们来到月宫,与嫦娥、吴刚一起游了大青树下的月亮街,街上热闹极了,万物透明闪亮,人见
人爱。
他们回到村里,把月亮里赶集的情况告诉乡亲,大家决定模仿月亮街,在苍山脚下种起三株大青树,定三月十五日在大树周围摆摊设点,让四乡八寨的人前来赶集。
大理的“三月街”就这样延续到今天。
若要追溯三月街的历史,可以放眼到唐朝的南诏王朝,那时,佛教已传入南诏国。
南诏白族先民,对佛教传说中的观音菩萨十分崇拜。
相传,这位貌慈心善、救苦救难的观音娘娘,还制服了盘踞大理的恶魔罗刹。
于是,为报答观音菩萨的功德,“年年三月十五日,众皆聚焦,以蔬食祭之,名曰祭观音处。
后人于此交易,传为祭观音街。
”(《白国因由》)明代嘉靖进士、白族史学家李元阳编撰的《云南通志》中,也有这样的文字记载,“观音节,三月十五日在苍山下贸易各省之货。
自唐永徽间至今,朝代累更,此市不变,知是观音入大理,后人至日烧香,四方闻风,各以货来也。
”
这些文字记载,都从一个侧面说明,大理三月街的产生,在很大程度上,是与佛教传入大理有关,并在民间佛教讲经会的基础上产生的。
时至现代,大理每年都会庆祝这个节日,全州放假五天,此时各方宾客接踵而至,人山人海,更有各国物品在此交易,也有藏药一条街,跑马会等特色。
白族民居彩绘(建筑彩绘)
《还珠格格》中箫剑描述大理是一个家家有花的地方,此言不虚,大理的庭院和设计很有风格,特别是他们的建筑彩绘,每每看到都会
赞叹不已。
在大理古城一带,处处可见“三房一照壁”的白族民居,这些灰瓦白墙的建筑上,最亮眼的莫过于绘制于大门、照壁、山墙、斗拱、墙面、屋檐下的精致彩绘,令这些建筑部位“屋不显材、墙不露形”,充满“诗情画意”。
在旧时代,建盖一所像样一点的住房,往往是白族人花毕生精力都要完成的大事。
白族民居彩绘图案主要有香草纹、如意云纹、回纹(又称万字)以及各种吉祥图案如“渔樵耕读”、“火龙吐水”、“牡丹卷草相缠”、“流云飞鹤”等能彰显出房屋主人身份、职业和文化品位的内容。
传统的大理白族民居彩绘非常考验画师的技巧。
彩绘工艺独具特色,最讲究彩绘的打底工序。
泥砖墙制作彩绘前,一定要用纯质熟石膏与白棉纸拌和,制成“纸筋灰”。
白族是一个很看重门面的民族,家家户户房子的彩绘都是不一样的,有菊花,有白鹤,有牡丹,有兰花……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白剧
可以说白剧是伴着我长大的,在记忆中,邻居家的老奶奶老喜欢约上自己的好友,在院子里敲打着乐器,然后唱着我听不懂的词(应该是白族话吧),很是欢乐。
火把节的时候也有村里的大人在火把下表演节目。
音像店里总是放着有关白剧的视频。
白剧原名“吹吹腔剧”,是大理地区白族演唱的一个古老剧种,与明代的弋阳腔有渊源关系。
白剧音乐包括唱腔音乐和伴奏曲谱两大部
分。
唱腔音乐由吹吹腔和大本曲两大类组成,同时还吸收改编了部分民间乐曲;伴奏音乐包括传统吹吹腔的唢呐曲牌、打击乐和大本曲的三弦曲牌,亦吸收了部分民间吹打乐和歌舞乐。
有的唱腔按行当分为小生、小旦、摇旦、须生腔;有的按人物身份和动作分为英雄腔、哭腔、苦腔;有的按节拍、唱法分为平板、高腔、一字腔、流水板等。
另外还有《风绞雪》、《课课子》和白族民歌曲调《麻雀调》、《泥鳅调》、《朝山调》等。
唱词多采用白族“山花体”格式,即“三七一五”或“七七一五”,人称“七句半”。
用白语或汉语演唱,道白用“汉语白音”。
角色按生、旦、净、丑行当扮演各种人物。
表演规律严谨,节奏鲜明,不仅舞蹈性很强,而且还有一些表现力强的武功。
白剧只用红、黑、白、蓝、紫5色的独特脸谱,以区分不同的人物性格。
伴奏乐队除保留唢呐和三弦两种传统乐器外,现已发展为以民族乐器为主的中西混合乐队。
多年来,白剧博采众长,吸收了京剧、滇剧、花灯、川剧等戏曲剧种的表演手段以及本民族和其他民族的舞蹈语汇,使其表演手段更加丰富多彩,既保持古老剧种的民族特色,又注意戏曲的程式化、生活化,具有鲜明的时代特点和民族特点。
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彝族打歌
巍山是文献名邦,历史文化悠久,文物古迹众多,风景名胜荟萃。
著名的巍山古城已有600多年的历史,号称南诏古城,是南诏文化的
发源地。
其中居住着的少数民族自然是彝族和回族居多。
说实话,彝族打歌我也是第一次听说,不明不白的,或许见过,但不知道其由来,本着作为大理的一员,决定了解一下。
现在请大家跟随我走进巍山,聆听彝族打歌。
巍山彝族自称“腊倮颇”,“颇”是人的意思,即“腊倮人”,又称“土家”,即土生土的民族。
“打歌”彝语称“欧克”,是巍山分布最广,影响最大,历史久远的一个舞种。
它的起源在民间有多种传说:相传在部落时期,一次彝家与傈僳发生了战争。
彝家节节败退,被围困于一山头,眼看夕阳西下,彝家急中生智,在山丫口烧起篝火,大家围着篝火转圈,手舞刀棍,口里齐声喊着“傈僳子你瞧着",山下傈僳人见山头火光冲天,再听呼喊声,误以为彝家援兵赶到,慌忙退兵。
为了纪念这次战斗的胜利,从此彝家便兴起了围着篝火打歌的习俗。
“打歌”有较多的历史文献记载:唐·樊绰《蛮书》载“少年子弟暮夜游行闾巷,吹壶芦笙,或吹树叶,……用相呼召”。
清·康熙《蒙化府志》载:“宴会则踏歌跳舞。
”《蒙化府志稿》:“婚丧宴客……踏歌时悬一足,作商羊舞,其舞一人居中吹笙。
”《弥渡县志》(紧邻巍山县)记云:“境内有彝族二十余村,至迎神赛会,选材中宽广隙地,立一秋千架,对立一杆,上是灯幡,下焚香火,夜间男女杂沓,聚众打歌。
……当正月十四日,至铁柱庙领歌,杀羊为牲,焚化香火,次日又复来打歌。
”《赵州志》也记载了祭铁柱庙领歌之俗。
巍山彝族打歌,可因地区分为以下五种不同的类型,这五种类型分别是:巍宝山打歌;东山打歌;西山打歌;五印打歌;马鞍山打歌。
它们的服饰,音乐、动作、风格及习俗都各不相同。
展示着各具特色的民族风情。
打歌有这么悠久的历史,发展到现在更是深入人心,巍山彝族男女老幼都会打歌,逢年过节要打歌,赶庙会要打歌,婚丧嫁娶要打歌,老人成福百日(去世后百日)要打歌,三年脱孝要打歌,看电影要打歌,开会前后要打歌。
打歌已经作为一种习惯,深深烙入了巍山人民的心中,并且会不断的延续下去。
后记
作为一个在大理生活了十多年的人,我对自己的故乡的了解其实真的很少,若不是特意的查找,我可能永远不知道大理有如此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在大理生活着,她的文化和风格其实早已融入我的生活,或许所谓的非物质遗产的称号不是那么的重要,重要的是自己的家乡的一切都是自己最引以为豪的。
其实在现代生活的影响下,这些老祖先留下的遗产已经与以前的已将有很大的不同了。
谁也说不准在千百年后它是不是还存在,是不是还像现在一样的淳朴,这样的接近人的本性。
所以趁现在好好享受这些遗产吧。
享受这些经历了历史的风风雨雨以后遗留下的无形的瑰宝,并向自己的祖先致敬,感谢他们的智慧,感谢他们的创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