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困惑和问题

新一轮的教学改革在轰轰烈烈的展开,对于这些年的教学实践,老师们从中品尝到了一些甜味,但同时也有一些困惑。在此希望得到专家解惑,以便在教学中少走弯路,切实提高我们的课堂效果

困惑一:来自教材方面的困惑

1.在知识编排上:

A.知识内容过于灵活,跳跃性大,学生学习起来感到吃力。

新教材比老教材确实更注重学生能力培养和思维训练,但在知识的学习训练和积累方面就显得不扎实,教学中我总感到效果并不理想,知识和能力是相辅相成的,只有掌握了牢固的丰富的知识,才能形成相应的能力,而新教材一味注重能力培养轻知识的训练巩固,教师在教学中只能补充知识加以训练巩固。这就把教材编排所应考虑到的任务转嫁给了学科教师,给教师增加了备课、教学等多方面的负担。总的来说,教材的知识体系它注重了优生的学习而忽略了大部分学生在思维能力、生活经验、地区学生特点等因素

B.有些内容编排,让老师不知如何去教?如:一年级的认识钟表,要认识几时几分,像5时35分,此时学生还没有学乘法口诀,观察钟表的时、分针很难说出。如《年、月、日》中:世际年必须是400的倍数才是闰年这一知识点,真是说不清,道不明,除法的基本性质学生还未接识。

C.教材中的“你知道吗”方框中的内容是不是仅作了解,不需要掌握?如用五年级下册中短除法分解质因数放在方框之中,因此,求最大公因数与最小公倍数教材提供是例举的方法,一一例举,现在的孩子计算能力比较差,数的敏感性不强,这种例举的方法还真不敢供为,作业频频出错,后用短除

法一教,正确性明显提高。再如:判断一个数能不能化成有限小数,新教材把它作为知识性了解,为此,学生在化八分之一、十六分之五……,除到小数点后的第二位没除完,就也保留两位小数。

2. 配套作业习题的内容较例题难度加大,难以找准知识的生发点。

新课改教材中的例题相对老教材来说已偏向灵活,例题比较简单,学生接受并不难,经过老师的传授,学生掌握的差不多,可等到做习题时学生才发现,例题会了不代表习题会做,习题的难度加大了。有些习题的安排,相当于老教材中的例题,如果教师没有很好的把握,只是一味地为解题而解题,找不准知识的生发点,那么学生所学的例题知识没有得到及时的巩固,学生的热情反而下降了,作业效果可想而知数学知识的枯燥,乏味。

困惑二:关于计算方面

一线教师都有这样的共识:现在学生的计算能力在下降——计算速度在下降,计算正确率在下降,计算的熟练程度在下降。究其原故,首先《课程标准》对于运算降低了要求:降低了笔算的复杂性和熟练程度;减少了整数四则混合运算的复杂性;降低了数的整除内容的要求。《课程标准》对运算要求的降低,影响着教学目标的定位,影响着教师对计算教学的重视程度,从而影响着学生对运算的学习状态,这是学生计算能力下降的原因之一,

1.正确科学地使用计算器,防止对计算器的依赖

教材四年级编排了《用计算器计算》,《用计算器探索规律》,让学生认识计算器,并允许运用计算器进行一些大数目计算。是不是以后的考试都能使用计算器计算?如果不行,今后圆的面积、周长能不能用兀表示出来。

2.“算理探究”与“算法提炼”

牢固掌握并灵活运用计算的概念、法则、性质、规律等知识是提高学生计算能力的前提。而教材中有些计算法则、规律,只是蕴含在例题的解答过程中,或者在练习题里,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去体验,而没有具体的明确的文字和法则进行提炼。这样的编排对于探究能力强的学生,无疑是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但教材对象是参差不齐的学生,对于一些探究能力相对薄弱的学生,怎么去探究发现体验?况且数学课堂并没有那么多的时间给学生去探究、发现和体验,所以这样编排不利于常规教学的课堂实施,不利于不同层次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在我们的实际教学中,老师还会有关计算方法、运算定律等知识向学生呈现,以利于学生感性和理性认识的统一,以利于学生用具体的法则指导计算,提高计算能力。不知这样做,是否与教材的编排所违背?

3.“算法多样化”与“算法优化”

在算法上,教材鼓励算法多样化,给予学生充分的探究空间,给予学生民主、宽松的环境,使学生积极热情地去探究去发现不同的解法,不同的思路,并体验探究的乐趣,享受成功的愉悦。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因为算法多样化,学生在解题中往往乐意于用自己发现出的方法来解答,如何是一些好的算法,那是无可厚非,关键那些个性张扬的孩子提出的繁琐不太好的算法,无论你怎样去比较优化,他还一意孤行,特别是在公开课上,让你苦不堪言。在鼓励算法多样化的同时,如何对算法优化进行一些必要的提示和有效的指引。

困惑三:解决问题方面

1.新课标把我国小学数学历来“应用题”作为一个独立领域的传统打破了,

将它融合在其它领域之中。要求各个领域的知识教学都要以“解决问题”为目的、为中心,使“解决问题”成为统领各个领域教学的主线。但在实际教学中,却很它把握这个“度”,经常有老师把计算类的教学上成了纯粹的解决问题。一节课下来,缺少了必要的笔算练习,最终学生还是不会算。

2.教学中是否要抽象出数量关系式.

新课标中明确指出:“要从具体的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并且能用代数式、方程、不等式、函数等表述,体会模型的思想。”为此,新教材不再出现数量关系式。我们实际教学中,通过具体情境的创设,引导学生经历“从具体问题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要不要“建模”,抽象出数量关系式?抽象出是否与课标违背,若不抽象出,让学生停留在凭借生活经验思考问题,学生的解题能力肯定得不到提高,久而久之,便发出了不要让“解决问题”成了“问题”的呼声。

3.新课标下如何提高学困生的解题能力.

一线教师或许都有这样的感叹:学生困越来越多。翻开他们的作业、试卷,基础题都不会很差,更多是因为解决问题的题无从下手。传统教材集中按“类”编排,教学时,教师有“例”可举,有“类”可归,学生有“模”可仿,有“样”可循。新教材一改,我们教师明显感觉“好学生更好了!解决问题的思路广,策略多,能力明显高于过去。但学困生怎么办?持之以久,它与优等生的差距就越来越大,面对两级分化,课堂上又该如何施教呢?

困惑四:课堂合作学习的困惑

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此合作学习进入课堂。面对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