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寒论六经气化

合集下载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肝血温升,升而不已,温化为热,则生心火;肺气清降,降而不已,清化为寒,则生肾水。

水之寒者,五藏之悉凝也。

阴极则阳生,故纯阴之中,又含阳气。

火之热者,六府之尽发也。

阳极则阴生,故纯阳之中,又胎阴气。

阴中有阳,则水温而精盈;阳中有阴,则气清而神旺。

神发于心,方其在肝,神未旺也,而已现其阳魂;精藏于肾,方其在肺,精未盈也,而先结其阴魄。

《素问》:随神往来者谓之魂,并精出入者谓之魄。

盖阳气方升,未能化神,先化其魂,阳气全升,则魂变而为神。

魂者,神之初气,故随神而往来。

阴气方降,未能生精,先生其魄,阴气全降,则魄变而为精。

魄者,精之始基,故并精而出入也。

刘渡舟研究《伤寒论》的理论,可称丰富多采,美不胜收。

如用六经六气、标本中见的理论,指导六经辨证论治之法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而名称前茅。

在清代这个学说非常盛行,其代表人物则有张隐庵、张令韶、陈修园等人。

到了今天,“气化学说”,逐渐凋谢,濒于失传。

有的学者,目之为“形而上学”,反而对它加以批判。

我认为气化学说,是从中医的理论特点而产生。

是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六气人体的辨证法。

成立一个学说,乃是发展中的精华结晶。

为了慎重起见,所以不能轻率地把它一棍子打它。

而仍有研究分析之必要。

张仲景在《原序》写道“夫天布五行,以运万类”,揭示了《伤寒论》的内涵,而有气化之机;“经络府俞,阴阳会通”,说出了天人之间而有互相沟通之理。

张仲景重视气化学说,事实俱在,胜如雄辩。

气化学说,如树之有本,水之有源,肇始于《内经》“七篇大论”而以《阴阳大论》为篙矢。

张仲景把经络与气化有机地进行了结合,他在《伤寒例》中,一字不漏地引用了《阴阳大论》。

不但发扬了气化学说,而且保存了旧论(《阴阳大论》)免于亡佚,这是一个伟大收获。

中医学离不开五运六气,而且中医的特点也就在此突出。

我们天天讲风、讲火、讲湿、讲寒,为什么对《伤寒论》的气化理论,一听就勃然大怒,愤然而起呢?《内经·六微旨大论》云;“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

行者老师讲中医: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行者老师讲座录音整理文稿:六经气化总论(20080116)龙行天下整理那么就是讲一下,以便以后在讲课的时候有个基础,在这里呢,大家可能以前对六经气化脑子里已经有一些印象了,我今天主要是根据经典把他串一下。

六经气化是伤寒论最基础的东西,要讲六经气化,要先明白六经是什么,过去古人常说,不懂脏腑经络,开口动手就错,不知五运六气,学尽方书无济。

脏腑经络,脏腑的虚实,经络的逆从,脏腑是讲虚实的,经络是讲顺逆的。

知道经络是怎样流行的,怎样交汇,知道脏腑的虚实,这种情况呢,就对疾病初步掌握,用药就有方向性。

然后是对五运六气的了解,天行六气,地布五行。

六气是天气的变化,如果对五运六气有比较深刻的了解的话,就会对很多疾病有自己的看法和认识。

即使没见过的病,没有听过的病,只要通过现象,看到现象以后,就可以通过五运六气进行取类比象,然后把他归纳出来,可以说是认识事物的基本方法。

所以说五运六气讲的是这回事,并不是说的是非要指素问的七篇大论,这个还是有一点区别的,当然七篇大论也是有研究必要的。

首先讲六气,六气是哪六气,六气六经,六经,经者,径也,道路之意。

六经行的是六气,六经又是三阴三阳。

太少阴阳,厥阴阳明,这是六经。

六经呢,本于天气之变化,人生于地而悬命于天,这是内经里讲的。

我们的禀赋形质来源于地,是地的阴气产生的,神气是与天相沟通的。

这就是所谓的上古通天,这个意思讲的就是人的体内也有六气,人之六气与天之六气,交相感应,天之六气太过可以引起人之六气太过,所以又一个词叫做六气相感。

外感六淫,淫是什么,就是太过的意思。

天之六气有过,有不及,有不足,有太过的话,就会引起体内的六气也发生太过不及。

太过不及到达一定程度,失衡,就是说阴阳有逆从,产生逆乱的话,就是生病,就叫六淫相感。

所以说学中医的人脑子里一定要清楚,脑子里不要有丝毫病毒、细菌、邪气、毒气的这种概念,都是六气的太过不足造成了各种逆从的现象。

六经气化学说概述

六经气化学说概述

六经⽓化学说概述六经⽓化学说是以《素问》五运六⽓理论研究《伤寒论》⽽形成的学说,主张六经病即是风热⽕湿燥寒六⽓之病。

提倡此说的代表医家有张志聪、陈修园、唐容川等。

所谓⽓化,即是脏腑经络之⽓的运动变化,⽓化说源于《素问》五运六⽓理论,以天⼈合⼀的整体观、恒动观来审视⼈体的⽣理和病理,⽤六经经⽓的“开”“阖”“ 枢”来阐释⼈体⽓⾎的运转,⽤“标”“本”“中⽓”来阐述⼈体脏腑、表⾥的联络关系。

⽓化说⽴⾜于脏腑经络,⽽较脏腑经络说更突出强调了五脏六腑、表⾥上下的相互联系。

五脏六腑皆有精⽓,散溢于经络⽽为经⽓,经⽓根于脏腑,经⽓的运动变化也是脏腑功能的反映。

所谓“开”“阖”“枢”,表达的是⼈体经⽓的三种运动状态。

开,即是经⽓向上、向外的运动状态;阖,即是经⽓向内、向下的运动状态;枢,即是经⽓在表⾥上下的枢转。

三阳之中,太阳为开,布散卫⽓;阳明为阖,通降腑⽓,少阳为枢,调和表⾥上下之⽓;三阴之中,太阴为开,布散精微;厥阴为阖,收敛精⾎,少阴为枢,枢转阴⾎。

三阳以阳⽓为本,三阴以阴⾎为根。

“开”“阖”“枢”阐述了⼈体⽓⾎的基本运动⽅式,⽽标本中⽓理论则强调了脏腑、阴阳的相互联系。

《素问·六微旨⼤论》云:“少阳之上,⽕⽓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之标也。

本标不同,⽓应异象。

”标本中⽓理论包括“标⽓”“本⽓”“中⽓”三个基本概念。

标⽓,即是三阴三阳,标识脏腑经络阴⽓、阳⽓的相对盛衰。

本⽓,即是脏腑经络本⾝的功能体现。

中⽓,亦称中见之⽓,是与本⽓相互表⾥之⽓,中⽓盛,则标本之⽓阴阳协调⽽⽆病,中⽓有病,则易影响标本之⽓,使其产⽣阴阳的偏盛偏衰。

太阳与少阴为表⾥,阳明与太阴为表⾥,少阳与厥阴为表⾥。

标本中⽓之间不仅相互联系,相互资助,⼀定条件下亦可出现相互转化(“从化”)。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标本中气六经气化学说六经气化学说是研究《伤寒论》的六经实质及其辨证论治规律的一种学说。

标本中从化是它的理论模型之一,以往对标本中从化的探讨,或误解其义或浅论辄止,以致对六经气化学说的阐发既不全面,亦不无偏颇之处六经气化的基本内涵与气化活动规律六经气化的基本内涵包括六气、三阴三阳,中见之气和它们的相互关系及其气化活动。

根据《素问·天元纪大论》,《素问·六微旨大论》有关标本中气的论述和天人阴阳相应的思想原理,六经气化学说认为,《伤寒论》的六经(或称三阴三阳)是指'人之六气”。

六气之名与自然界风热湿火燥寒同它是六经气化活动的中心内容,三阴三阳六气的对应关系是:'厥阴之上,风气主之;少阴之上,热气主之;太阴之上,湿气主之;少阳之上,相火主之;阳明之上,燥气主之,太阳之上,寒气主之”。

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六气之标,六气生化有序,则三阴三阳依次消长有节.三阴与三阳两两之间还有一定的中见关系,即太阳与少阴互为中见,阳明与太阴互为中见,少阳与厥阴互为中见。

中见之气的作用是既可协调六气标本的运动变化,又可平衡三阴三阳的偏盛偏衰。

六经气化活动可表现出一个基本规律。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尤从标本从乎中也,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所谓“从”是由的意思,“化”谓生化也,按照《素问·六微旨大论》“本标不同,气应异象”的提示,标本中从化之理总以阴阳水火为依归。

如少阳本火属阳,标亦为阳,太阴本湿属阴,标亦为阴,标本同气,故二经气化从本,从本与从标并行不悖,少阴本热属阳,标则为阴,太阳本寒属阴,标则为阳,标本异气,故二经气化既从本又从标,标本俱从而非偏执一端,至若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见,乃因阳明本燥性凉为阴之始,阳明为标是“两阳合明”之义,阳盛而阴微;厥阴本风性温为阳之始,厥阴为标是“两阴交尽”之义,阴极而阳生,参之中气具有协调标本、平衡阴阳的作用,所以二经气化不从标本转而以中气为化,唐容川把阳明厥阴的这一气化特点分别简洁地归纳为“正是赖太阴之气以济其燥之义”;“正谓其通阳和阴,以成其氤氲摩荡之和风,则气血无病也”。

郑卢医学之《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如何从六经去学习理解伤寒

郑卢医学之《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如何从六经去学习理解伤寒

郑卢医学之《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如何从六经去学习理解伤寒《伤寒论》的六经医学理论1. 概述(1)什么是六经学习《内经》时讲的经络是十二经络,在按摩、针灸中也用得最多,那么《伤寒论》里讲的六经或说十二经络都源于《内经》,这就是它们共同的来源。

《内经》的《灵枢经络篇》讲十二经络,还讲了冲、任、督、带,加起来就是十六经,这是以前讲过的。

今天所讲的《伤寒论》的六经传变,就是张仲景根据《内经》的学说,以及经络的思想,用在对病的辨证、与病的演变过程的辨证、立法、出方、用药的理论思想,也就是说,将六经用在对病的辨证和演变过程中间。

那么《伤寒论》所讲的六经的次序,首先是太阳,而后是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这个次序不要弄乱。

太阳经就是指足太阳膀胱经,阳明指足阳明胃经,少阳指足少阳胆经,太阴指足太阴脾经,少阴指足少阴肾经,厥阴指足厥阴肝经。

十二经络有足经、手经,张仲景讲的六经辨证完全是足经,这就是六经。

(2)六经的真义六经有为病和不为病。

所谓不为病,就是指正常的时候,人身的气就按照六经循环。

所谓正常,是指六经的正常的气化。

正常的六经气化,是讲正常人自然生命的运动规律、气化的规律。

《内经》从少阳讲起,接下来阳明、太阳、厥阴、少阴、太阴这样的次序。

我们把顺序颠倒过来,按照张仲景《伤寒论》的六经次序讲的,如下: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这就是人正常的六经气化的规律在《医理真传》里面,每讲一气,都讲了这样一句话的意思,只是用了另一种说法。

把“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表述为“太阳一经,以寒为本,少阴为中气,太阳为标”。

也是本、中、标三气。

治之,就是主治,即主气、本气。

太阳是寒为主气,寒为本气。

这几句话表达了天人合一的理论在人体科学中的运用。

《内经》上还讲:“五体以为本,六气以为用。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北京医星中西医结合医院韩世明主任医师《伤寒论》的六经理论极为复杂,正应了张仲景的这句话'玄冥幽微,变化难极',但我们可以由浅入深地逐渐地去思悟。

首先,学习《伤寒论》应认识到,六经各经有各自的特性。

这是因为各经的病证表现不同,六经的特性与六经的病症表现相合的,如果六经都一样,没有各自的特性,那么,同样是感受风寒,在太阳病,为发热恶寒;在少阳病、阳明病等等也都会是发热恶寒,所以,在临床上我们都没法去分了,没法去辩了,因为都一样了,为什么能分这个症候,那个症状,是因为六经各有其生理特性,产生了病理特性,因为现象根源于本质,特性代表了六经用以抗邪的物质基础即六经的正气各有特性,那么,六经的这些特性前人又是如何来认识,如何来表述呢?往往后世注家都避重就轻,不谈这个问题,而气化学家如张志聪等人以《素问》七篇大论中的标本中气的观点,解释了这个问题。

太阳本寒、阳明本燥、少阳本火等等,在六经的病理之中,确有说明其病理特性的意义。

再下来,思维六经的这些有特性的正气是由哪里来的,如何产生的。

张志聪说:天有六气,人也有六气。

但一般人都是执着在这一步上悟不出来,如果悟不出,你可以换一个方向去悟。

张仲景曾说:'天布五行,以运万类,人禀五常,以有五脏',然后才是'经络府俞,阴阳会通。

'在《金匮要略》中又说:'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若五脏元真通畅,人即安和。

客气邪风,中人多死。

'从中可以领悟到五脏的精气即五脏元真就是抗御风邪等外邪的人体正气。

进一步领悟到人体的六经正气就是本原于五脏元真,以五脏之气虽为五,但一火可以分成二火,以五脏的心火为基础,就可分生出少阴本热与少阳本火。

由于五脏之气有木火土金水的五行特性,当然,就可以产生出六经之气风热火湿燥寒本气特性。

在内经中有这样一句话“东方生风,风生木。

”记得这句话吗?实际上风和木是紧密联系的,如果将六经之气与五脏元真联系起来,我们已经在前人认识的基础上在发展气化理论的认识了。

《伤寒论》六经生理阐述

《伤寒论》六经生理阐述

《伤寒论》六经生理阐述主题词:伤寒论--六经摘要:通过阐述《伤寒论》六经生理系统的组成,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开阖枢学说),六经气化理论(六经标本中气及其从化),六经气血多少及阴阳盛微及六经表里相合的三大系统,认为六经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系统,在不同角度、不同层次上有着错综复杂的协同作用,应从整体上去揭示六经生理。

六经学说来源于《素问.热论》的六经分证,张仲景将其发展后使之成为理法方药完备的理论体系,至今对临床仍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

六经学说不仅对外感伤寒,对温病及内伤杂病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伤寒大家柯韵伯曾讲“原夫仲景之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

伤寒、杂病治无二理,咸归六经之节制。

” [1] 临床大多医家对伤寒六经生理缺乏透彻理解,因而不能有效地应用于临床实践,笔者不揣卑陋而试论之,或可有益于同道。

1、六经生理系统的组成笔者体会六经将人体生命的物质基础和功能作用分为六个系统,每一经以其直接所属的脏腑为核心,以经络为依据,联系气血精津液、五体九窍而成;用标本中气及其从化理论反映六经的气化特点、主从关系及联系方式;用开阖枢理论反映六经经气的转输规律;用六经的气血多少、阴阳盛微反映其物质基础和功能作用的相对定量关系;用脏腑经络和经气相统一的观点反映人体六经气化的有机联系;以“元真”、“胃气”、“相火”三大系统阐述六经表里相合三大系统的作用特点。

人体六经联系的渠道和实质就在于经络和三焦气化,实现其联系的物质承担者,就是经气。

故六经生理应从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精津液的总体上加以认识。

从表1可以看出,六经系统包括脏腑经络及其标本中气、开阖枢的气化理论两大部分内容,但其核心仍在于脏腑,特别是五脏,经络形层、五体九窍从属于脏腑,六经标本中气、开阖枢之机也本于脏腑。

唐容川言:“六经出于脏腑,脏腑各有一经脉,游行出入,以布其化……谓六经之上,其主治者皆其本气也,本气根于脏腑,是本气居经脉之上也” [2] 。

六经系统众多的层次结构和机能性质之所以能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全在于‘经气’的作用,不可不深究之。

气化学说

气化学说

再见

临床。为此,阐述这一学说时,必须先从《素问· 六微 旨大论》谈起。它说: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 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 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 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 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 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所谓本也,本之下, 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由于以上的阴阳六 气标本理论的建立,就为伤寒学六经气化学说提供了 理论上的根据。
我又认为古人所说的“从”,乃是相对之言,而非绝对
之论。然注家多不能识其理趣,不敢逾越一步,就束缚 了它们的作用。比如说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 阴,标本之气同性,故在运用时,古人或从少阳火气之 本,或从太阴湿气之本,这种以本带标方法,去反映少 阳、太阴的病理变化,肯定说是对的。但在从本的同时, 古人并非置“中气”于不顾,如果少阳和太阴没有“中 气”的环节,则阴阳失偶,使从本之理就不能做到深透 和详尽。所以,我们讲求六经标、本、中气化学说时, 首先要建立三者之问的有机联系。
太阳为寒水之经,本寒而标热,中见少阴之热化。
由子太阳标本气异,故有从本和从标之说。然而 寒水虽为太阳之本,但它能产生标阳之热,因为 太阳“中气”是少阴。少阴之气先热,这个热把 太阳寒水温化而为气时,则外出予太阳,达于休 表,布满周身,而起到固表御邪的标阳作用。可 以看出,“气”是从水生,“水”则由气化,两 者缺一不可,亦见太阳藉赖“中气”的气化作用。 此外,太阳病中也出现较多的少阴寒证,这并非 偶然之事,而和“中气”的气化不及有密切关系, 故不可漠然置之,而不加研究。
基于上述,则对太阳的标、本、中应当俱从而为全,不得
只限于从标本之一格。如外邪初客于表时,出现的恶寒之 证,可理解为从本气之寒,出现发热之证,可理解为从标 气之热。若太阳经标之病及于本腑,经标有病则脉浮、发 热,本腑有病则口渴而小便不利,治用五苓散是发汗以利 小便之法。若太阳本腑之病及于经标,本腑有病则小便不 利,心下满微痛,经标有病则头项强痛,无汗而翕翕发热, 治用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是利小便以解外之法。唐容 川对这两条体会颇深,他说:“五苓散重桂枝以发汗,发 汗即所以利水也,此方(指桂枝去桂加茯苓白术汤)重苓 术以利水,利水即所以发汗也。实知水能化气,气能行水 之故,所以左宜右宜”。

标本中气(九)六经气化

标本中气(九)六经气化

标本中⽓(九)六经⽓化九六经⽓化关于六经⽓化的问题,我们看下图,下图告诉我们这六经表⾥互见,发⽣三个轴的变化。

⼀个轴是少阳和厥阴,调节⼈体⽓机的升降。

第⼆个轴是太阴和阳明,调节⼈体的燥湿。

第三个轴是太阳和少阴,调节⼈体的寒热。

1 少阳厥阴,调其升降厥阴肝和少阳胆共同聚于中焦,肝⽓升即淸阳升;胆⽓降则浊阴降,肝胆的升降决定了⼈⾝全⾝⽓⾎的升降。

⽐如说我们脾胃的升降就受肝胆的升降的影响。

还有⾦⽔的升降都是受肝胆升降的影响。

因为肝⽊要上升,⽊⽣⽕,滋⽣⼼⽕,⽽胆⽓要下降,胆⽓下降浊阴才能下降,所以我们看慢性胆囊炎的病⼈都出现肚⼦饱胀,⾷物不往下⾛。

所以厥阴和少阳的升降保证了⼈体⽓机的调畅,⽔液的通畅和阳⽓的升降。

这两条经的特点,从证和症上都⾮常相似。

我们说少阳之为病,⼝苦咽⼲。

你看这个咽⼲,厥阴病是消渴。

少阳病⼼烦,厥阴病是⼼中痛热。

少阳病是默默不欲饮⾷,厥阴病是饥⽽不欲⾷。

少阳病喜呕,厥阴病吐蛔。

少阳和厥阴证也⾮常地相似,少阳病多见经腑同病。

我们少阳讲经证、腑证和经腑同病,经证是四逆散,腑证黄芩汤,经腑同病⼩柴胡汤。

厥阴病多见寒热错杂。

另外病机上也很有意思,少阳病是正邪相争,在《伤寒论》中已经指出来了;厥阴病是厥热胜复,厥热胜复的本质还是由于正邪相争导致的。

讲少阳“上焦得通,津液得下,胃⽓因和”,⽽我们讲厥阴的时候说“⽓上冲胸”,讲它的冲逆。

这⾥就要讲到两个特点:由于厥阴病表现为厥热胜复,所以我们托毒外出都从厥阴治,⽤升⿇鳖甲汤。

⽽少阳病表现为正邪相争,如果我们打破免疫耐受,打破机体正⽓不与邪⽓相争的状态,就要从少阳去治。

⽐如说病毒性肝炎者邪正不争,要促使他邪正相争,可以从少阳去考虑,考虑这⼏组药物的配伍是⾮常有意思的地⽅,⼜⽤柴胡、⼜⽤黄芩、还要⽤⼈参,对吧?那么如果从厥阴去考虑的话,托邪外出,典型的是《⾦匮要略》的升⿇鳖甲汤,把邪⽓托出来以后怎么办?让他去正邪相争,⼜从少阳去想去办法。

少阳的寒热往来《伤寒论》都写得很清楚,是正邪相争。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六经辩证理解精选全文

可编辑修改精选全文完整版六经辩证理解伤寒论六经辨证、辨证二、《伤寒论》六经提纲一:“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1)二:“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185)三:“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264)四:“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吐,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若下之,必胸下结硬。

”(273)五:“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281)六:“厥阴之为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痛热,饥而不欲食,食则吐蛔,下之利不止。

”(326)三、伤寒六经诊断标准1、从太阳证诊断标准(1)恶寒或恶风发热;(2)头或头项僵痛,身痛关节痛;(3)身痒、颜面浮肿,脉浮。

2、从阳明证诊断标准(1)发热而不恶寒;(2)便干;(3)口干渴;(4)脉滑或数有力。

3,从少阳证诊断标准(1)口苦、咽干、目眩;(2)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3)诸孔窍疾患,如:眼、耳、鼻、头、咽;(4)脉弦。

4、从太阴证诊断标准(1)大便偏稀;(2)胃脘胀满或腹痛;(3)畏寒喜热、食不下,呕吐;(4)脉沉弱。

5、从少阴证诊断标准或问诊内容寒化证:(1)脉微细,但欲寐;(2)怕冷、四肢厥逆;(3)周身关节疼痛。

热化证:(1)心烦失眠;(2)口干渴;(3)舌红无苔;(4)脉沉细数。

6、从厥阴证诊断标准(1)消渴;(2)气上冲心;(3)心中痛热;(4)饥饿但不想吃;(5)三阳之一与太阴合病,寒热错杂。

四、伤寒六经问诊顺序与技巧在问时,要做到如下几点,这几点是针对六经的证问的,病人自述后,我一般都是从太阳证逐一地往下问。

但又不可过分机械的从太阳来问,第一,从太阳证开始问(1)头痛不痛;(2)脖子痛不痛;(3)腰痛不痛;(4)恶不恶寒。

第二,从阳明证开始问(1)吃的怎么样;(2)大便怎么样;(3)是一天几次,还是几天一次。

第三,从少阳证开始问(1)口苦不苦;(2)咽干不干;(3)耳呜不呜;(4)目昡不眩。

第四,从太阴证开始问(1)有没有想吐的意思;(2)有没有下泻的感觉;(3)有没有腹痛表现;(4)有没有饥又吃不下现象。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伤寒论》的六经辨证

浅谈《伤寒论》的六经辨证之宇文皓月创作摘要:《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辨病论治体现治疗的全局性,辨证论治体现治疗的阶段性,辨症论治体现治疗的即时性。

太阳病的实质为邪袭太阳,经气晦气,营卫失和,正气分奋起抗邪,正邪交争于表;阳明病病位在中焦的胃肠,性质属实,其有寒、热两大类;少阳病属于热证、实证的范畴,反映了邪犯少阳,枢机晦气,胆火上炎,灼伤津液的实质,相对于太阳病而言,其病位再里,热邪初化,但未至阳明病燥热程度;太阴病的性质,尽管其多属脾阳缺乏证,但亦有脾阴缺乏证;少阴病的提纲,是寒化、热化的共同提纲,其脉象应为“脉微、细”,从中断句,脉微而见单欲寐,则是寒化证的初期表示,脉细而见但欲寐,则是热化证;厥阴病为两阴交尽,具有阴尽阳生、极而复返的特点。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辨证;结业论文;实习期间我把《伤寒论》细读了一遍,现将自己读《伤寒论》的体会,简述如下:1《伤寒论》的六经辨证是辨病、辨脉、辨证、论治一线贯通的有机体系关于《伤寒论》的六经实质,历代医家争议较多,提出了许多观点,计有经络说、六经分证说、气化说、经界划域辖病说、阴阳说、六经形层说、阶段说、三焦说、证候群说、正邪消长说、八纲说、时空说、六病分证说、用控制论模糊识别概念分析六经说等等,可谓见仁见智,尽管观点纷歧,但都认为其属于一个完整的辨证论治体系,对临床具有重要的使用价值。

《伤寒论》中早已建立了相关尺度,构筑了祖国医学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临床体系,直至今日仍有效地指导着临床实践。

如《伤寒论》的主要辨治体系,即今日所谓的“六经辨证”,实则即是辨病、辨证、辨症论治相结合的有机体系,此从各篇名称即可昭示。

除少数理论论述及具体操纵方法论述者采取“辨脉法”、“评脉法”、“伤寒例”等外,凡涉及治疗者,多采取“辨xx病脉证并治”名之,其包含了辨病、辨脉、辨证、论治4个方面内容,其有关诊断的辨病、辨脉、辨证3个方面,辨病、辨证自不待言,而辨脉之“脉”,实即指“症”而言,泛指疾病过程中患者所表示的单个症状或体征,初步建立“病”、“证”、“症”的诊断尺度。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摘要】《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对六经气化理论的产生发展及案例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进行介绍。

关键词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伤寒六经气化理论来源[1]六经气化理论,既不具体见于《伤寒论》,也不系统见于《伤寒论》之前的其它医学经典。

而是,后世研究《伤寒论》的一派医家,根据《内经》天人合一的思想,援用《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六气气化学说,结合《伤寒论》辨病辩证具体内容,逐步完善而形成。

故此要想清楚了解六经气化理论,必先清楚了解六气气化学说,作为登堂入室的阶梯。

1.1《素问》六气气化学说原始运气七篇大论,用五运(木、火、土、金、水)从常变两方面探讨一年五季的(春、夏、长夏、秋、冬)变化运行规律,以六气(风、火、热、湿、燥、寒)从我国气候区划、气候特征常变两方面探究气旋活动规律,再将五运和六气结合起来,分析归纳各年气候的变化。

创立伤寒六经气化理论的医家主要是从中选取出“六气标本中气”“六气标本中气从化”以及“三阴三阳开阖枢”等理论,来阐释《伤寒论》三阴三阳辨病辩证论治体系的实质,揭示其阴阳、虚实、寒热定性,表里浅深定位之意蕴,阐明其病证的因机证治原理。

所以谈论六气气化,先应从“六气标本中气”说起。

1.1.1六气标本中气说略六气标本中气出自《天元纪》、《六微旨》两篇大论,又以《六微旨》为详细。

其说:“黄帝问曰:呜呼远哉!天之道也,如迎浮云,若视深渊,视深渊尚可测,迎浮云莫知其极。

从《黄帝内经》气化理论探析伤寒六经实质与传经

从《黄帝内经》气化理论探析伤寒六经实质与传经

从《黄帝内经》⽓化理论探析伤寒六经实质与传经编辑推荐语从⽓化的⾓度论述伤寒六经实质,肯定了伤寒之邪“⽇传⼀经,七⽇复传”理论的合理性,阐明伤寒之邪⽇传⼀经乃经表之传经,⾮在⾥脏腑之间的传经。

【摘要】伤寒“⽇传⼀经,七⽇复传”⾃古以来备受争议。

通过分析《黄帝内经·素问》中运⽓七篇⼤论和《伤寒论》原⽂,综合历代医家和后世学者的说法,从⽓化的⾓度论述伤寒六经实质,肯定了伤寒之邪“⽇传⼀经,七⽇复传”理论的合理性,阐明伤寒之邪⽇传⼀经乃经表之传经,⾮在⾥脏腑之间的传经。

因其经表之传经为⽇传⼀经,即按照“⼀⽇太阳、⼆⽇阳明、三⽇少阳、四⽇太阴、五⽇少阴、六⽇厥阴”之次序,所以其⾃经表传⼊本脏、本腑的天数亦有同步之趋势。

其临床价值在于对外感疾病的判断、预后、远程诊断以及处⽅⽤药有较⼤的辅助作⽤。

伤寒传经另有诸多晦暗不明之处,此篇不尽,略举其要。

六经概念始于《黄帝内经·素问》,除了对经络三阴三阳的论述,还有运⽓七篇⼤论对三阴三阳的描述,伤寒六经的实质,应该将⼆者结合起来,运⽤于临床,指导伤寒的辨证论治,使得医家有法可依。

⽽《素问》中《天元纪⼤论》《五运⾏⼤论》《六微旨⼤论》《⽓交变⼤论》《五常政⼤论》《六元正纪⼤论》《⾄真要⼤论》运⽓七篇⼤论对伤寒六经实质的阐释,亦被称为“六经⽓化说”。

很多医家、学者从《素问·热论》去分析伤寒之邪“⽇传⼀经,七⽇复传”之理正确与否,却可能忽略《素问》运⽓七篇⼤论对六经的定义。

虽亦有医家认为以六经⽓化说解释《伤寒论》牵强附会,如陆渊雷介绍章太炎认为张志聪、陈修园“假借运⽓,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谈”,但笔者认为张仲景分六经论病,虽有创新,亦定有所传承,观《伤寒论》通篇对伤寒传经⽇数的描述,则知伤寒六经实质与《素问》运⽓七篇⼤论关系密切。

1 六经实质1.1 六经概念从古到今,对六经实质的认识⼀直在发展:宋代朱肱认为六经即经络。

⾦代成⽆⼰明确了“六经”成为三阴三阳病的代称。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2014-12-04 09:22:00《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刘渡舟:《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 伤寒论“六经气化理论” +六经气化《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详细信息1、气化学说的渊源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

见之下,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

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

【引用】六经气化图

【引用】六经气化图

【引用】六经气化图庐阳先生六经不仅是伤寒中的核心概念,实际上也是经络和气化理论的总纲。

六经体系很独特,其中既有三才的要素,也有阴阳的内涵。

六经既不同于五行,也不是来源于周易八卦。

其术数实质我尚未找出最终的答案。

不过从内经有关开合枢及三阴三阳的描述中进行整理,时至今日,终于能给大家画出一个完整的气化轮廓图。

接着来说这幅图。

从图中可以理解六经的主要理论。

1 什么是开合?阳明的气化特点和太阳有什么不同?简而言之,“开”“合”是两种不同的气化方式。

开是指开放式的气化,比如把衣服凉在外面,过半天水分蒸发后干了。

衣服中的水变成了蒸气,这是开的气化。

蒸发气化后吸走了热量,局部温度会降低,所以开的气化是散能的,故而“太阳之上,寒气治之”。

开则散,气化是通过表皮和肺的散出。

故太阳主表和肺和毫毛玄府。

还有一部分“升已而降”,流动到膀胱,分化清浊,下利而出。

故太阳下应膀胱。

开的气化强调通透,比如晾衣服要撑开来,如果卷在一起就不容易干。

故太阳的病证多与阳气收缩有关,要用麻黄、桂枝等把阳气撑开,则于病有利。

合的气化与此相反。

合是指封闭的气化。

比如煮饭,总是要把盖子盖好,否则热量跑了,水干了饭还不熟。

合的气化中,热量是向内渗透的,因此它不是能量的发散状态,而是聚合状态。

在能量集中作用下,改变物质原有的性质,使其分解或解离。

所以阳明对于人体的消化是有极为重要意义的。

合的气化使能量聚合,故而是人体能量最高的气化状态,经脉中也体现为阳明为多气多血之经。

能量的聚合则有利于热量会聚,故而总体说阳明本身是偏热的一条经。

阳明气化之后,产生两个效应:水气会逐渐排出,称之为“津”,故而阳明主津;经过气化,水液流失后,内质变燥,因而“阳明之上,燥气治之”。

阳明的脏器最直接形象的就是胃,人体消化的第一口大锅;其实,心、胞宫、鼻肺等都有阳明的介入,阳明的气化并不局限在胃。

阳明的气化注重封闭性,和内在的能量压力,炮姜、灶心土等都是直走阳明的药物。

阳明起病有两头:一头是封闭太过,造成“坚化”,如便秘口渴等,如同象我们煮饭煮焦了,这就是所谓的“正阳阳明”;二是封闭不及,漏了气,化物不利,引起腹泻脘胀等,这是所谓的“太阳阳明”;另有单纯火力不足引起的化物障碍,称为“少阳阳明”。

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

六经经络学说之我见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

见之下,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

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

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

”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

《伤寒论》的六经气化 附图

《伤寒论》的六经气化 附图

《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复制链接]六经气化天有六气,六气分主客二气。

主气恒常不变,年年如此。

它是合于四时阴阳春生夏长秋收冬藏运行不息的这个大规律的,所以它是以五行相生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的顺序运行,循环往复,一年而周,它是宇宙气化的主体规律,所以六气禀承其规律就称为主气。

《内经》对主气的运行规律有具体的描述:显明之右,君火之位也;君火之右,退行一步,相火治之;复行一步,土气治之;复行一步,金气治之;复行一步,水气治之;复行一步,木气治之;复行一步,君火治之。

从运气的角度来说,主气的运气是平和的,恒常的,不变的。

从气候的角度来说,是有规律的,正常的,主体的规律就是春温夏热,秋凉冬寒,从万物的生成直到宇宙的毁灭,亘古不变,所以它就象主人一样,不会走,永远在家里,家中大小事情都取决于主人。

如图:主气运行图客气运行图客气就不同,来了去了,去了来了,没有个准,它的运行每一年不同,它是根据每年年份的地支来确定的,所以它不合于四时阴阳的大规律,但它合于阴阳互化的规律,从阴至阳,由阳化阴,首先厥阴,少阴,太阴,由一阴至三阴,然后从阴出阳,少阳,阳明,太阳,从一阳至三阳,又由阳化阴,接下来又是厥阴,由阴出阳,由阳化阴,也就是初之气厥阴,二之气少阴,三之气太阴,四之气少阳,五之气阳明,六之气太阳,顺次排列,一年而周,一步一气各主六十日八十七刻半,合一年三百六十五日,客气循环的规律就是这样的。

但是由于客气的运行是循环的,犹如一个圆,其实是没有起点和终点的,所以初之气是厥阴,终之气是太阳只是假定最初的状态,具体的一年内的起点和终点,就需要由年份的地支来确定了。

《六微旨大论》: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

《伤寒论》的气化学说研究《伤寒论》六经辨证的理论是很多的。

其以标本中见的理论去指导六经证治的则称之为气化学说,这个学派的代表则有张隐庵、陈修园等人。

气化学说源于《内经》的运气学说,经过伤寒家们的移植和发挥,用以说明六经六气标本中见之理,以反映六经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而指导于临床。

为此,阐述这一学说时,必须先从《素问·六微旨大论》谈起。

它说:“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本之下,中之见也,见之下,气之标也。

”由于以上的阴阳六气标本理论的建立,就为伤寒学六经气化学说提供了理论上的根据,应当为之指出的是,《内经》的阴阳气化学说,是古人观察自然界气候知识的说理工具,由于人与天地相应的关系,而有“物生其应,气脉其应”的说法,故可引用气化学说以指导六经标本中见的理论和规律。

六经的标本中见方法是(以太阳为例):足太阳经脉在外而为标,足太阳腑在里而为本,然太阳又与少阴为表里(膀胱与肾经脉互通),故太阳膀胱以少阴肾为中气。

余,而不加繁引。

六经分阴阳,阴阳为标;六经分六气,六气为本。

标本之间所维系的阴阳表里关系,则叫中气。

“中气”在六经标本气化中有重要的意义,它能使阴阳配偶,以调节气化的盛衰,则使生机不息,而起到枢机的作用。

为此,我认为,标、本、中的关系并非是孤立的,而是一个互相联系的有机体,它们在气化过程中,皆负担一定的气化职责。

所以,我们对《至真要大论》说的“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标从本,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见”的提法,就不必要生搬硬套而死于句下。

我又认为古人所说的“从”,乃是相对之言,而非绝对之论。

然注家多不能识其理趣,不敢逾越一步,就束缚了它们的作用。

比如说少阳本火而标阳,太阴本湿而标阴,标本之气同性,故在运用时,古人或从少阳火气之本,或从太阴湿气之本,这种以本带标方法,去反映少阳、太阴的病理变化,肯定说是对的。

《伤寒论》六经之我见

《伤寒论》六经之我见

《伤寒论》六经之我见医圣张仲景“勤求古训、博采众方”而著《伤寒杂病论》,创立六经辨证理论体系,奠定了中医辨证论治的基础,千百年来一直有效地指导中医临床各科的医疗实践,受历代医家的推崇。

历代医家均坚信“六经能衿百病”(清·柯琴),认为“仲景六经,为百病立法,不专为伤寒一科”(清·柯琴),“仲景诸方,实万世医门之规矩准绳”(元·朱丹溪),“是书虽论伤寒,而百病皆在其中”(清·陈修园)。

从中足见《伤寒论》六经辨证的重要性。

[1]然六经的实质是什么?自古以来,却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综合古今论说,大致归纳有以下一些主要观点:[2]1、经络说:宋·朱肱(《类证活人书》)提出以经络循行之路辨六经病证。

2、脏腑说:清·钱潢(《伤寒溯源集》)对六经病以脏腑、三焦进行阐发。

3、气化说:清·张志聪(《伤寒论集注》)以《内经》的“开阖枢”和“标本中见”的气化理论,来解释六经。

4、六部说:明·方有执《伤寒论条辨》)把人体分成六部以解六经。

5、地面说:清·柯韵伯(《伤寒来苏集》)认为“仲景之六经,是经六个地面”。

6、其它:(民国)祝味菊阶段说、陆渊雷症候群说、俞根初形层说、何廉臣三焦说,以及现代的病理层次说、阴阳胜复说、综合体质说、系统说等,不下数十种解说观点,皆见仁见智。

恽铁樵在《伤寒论研究》中说:“《伤寒论》第一重要之处为六经,而第一难解之处亦为六经,凡谈伤寒者无不于此致力,凡注伤寒者亦无不于此致力。

卒之能得真义者竟无一人”。

[3]故诸家解说纷纭,各持己见,各取己说,致使六经愈解愈繁难,愈解愈迷乱,最终不了了之。

正如“我辈于六经不了了,在最初时尚耿耿于心,稍久渐渐淡忘。

及为人治病稍久,则不复措意。

岂但不措意,亦竟忘其所以,自以为了解。

偶值后辈问难,方且多为遁辞曲说,卒至人我皆堕五里雾中。

此即所谓‘良医不能以其术授人’也。

此中情形,不可谓非自欺欺人!”[4]而初学《伤寒论》者,又无一不从六经入其门径;精研《伤寒论》者,亦无一不持六经以驭临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是我国古代医家研究《伤寒论》的重要学说。

其基本内容是根据《素问》运气七篇大论中六经标本中气理论及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念,经移植与发挥用来分析阐述《伤寒论》六经病发生发展及证治规律。

这一学说推动了《伤寒论》的研究及学术思想的发展。

1、气化学说的渊源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中由王冰补充的运气七篇大论,《素问·六微至大论》载:“帝曰:愿闻天道六六之节盛衰何也?岐伯曰:上下有位,左右有纪。

故少阳之右,阳明治之;阳明之右,太阳治之;太阳之右,厥阴治之;厥阴之右,少阴治之;少阴之右,太阴治之;太阴之右,少阳治之。

此所谓气之标,盖南面而待之也。

故曰:因天之序,盛衰之时,移光定位,正立而待之,此之谓也。

少阳之上,火气治之,中见厥阴;阳明之上,燥气治之,中见太阴;太阳之上,寒气治之,中见少阴;厥阴之上,风气治之,中见少阳;少阴之上,热气治之,中见太阳;太阴之上,湿气治之,中见阳明。

所谓本也。

本之下,中之见也。

见之下,气之标也。

本标不同,气应异象。

”《素问·至真要大论》载:“少阳太阴从本,少阴太阳从本从标,阳明厥阴不从标本,从乎中也。

故从本者化生于本,从标本者有标本之化,从中者以中气为化也。

”阐述了自然界六气阴阳消长生克制化的规律,即三阴三阳以六气为本,六气以三阴三阳为标。

其六气标本中气从化规律,即具有互为阴阳表里制约相配关系的六气如何从标从本从中气运化。

后世医家在《内经》基础上又有阐发,如金·刘河间《素问玄机原病式》指出“大凡治病,必先明标本,……六气为本,三阴三阳为标。

故病气为本,受病经络脏腑谓之标也。

”张子和《儒门事亲》编成“标本中气歌”:“少阳从本为相火,太阴从本湿上坐;厥阴从中火是家,阳明从中湿是我;太阳少阴标本从,阴阳二气相包裹;风从火断汗之宜,燥与湿兼下之可。

万病能将火湿分,彻开轩岐无缝锁。

”明·张景岳《类经图翼》描绘了“标本中气图”,以脏腑为本居里,十二经为标居表,表里相络者为中气居中,六经六气各有所从所主不同。

论述了人身经络脏腑与六气标本中气相应的关系。

历代医家对于阴阳标本中气理论的论述,对后学研究人体生理和治疗具有启迪和指导作用。

2、《伤寒论》的六经气化学说《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创始人为清代张志聪与张令韶二人,而以张志聪为主。

张氏将《内经》标本中气的气化学说与天人相应等理论用来阐释《伤寒论》的六经病。

如他在《伤寒论集注·凡例》中指出:“三阳三阴谓之六气。

天有此六气,人亦有此六气。

”在《侣山堂类辩·伤寒论编次辩》中也指出“天有六气,地有五行,人秉天地之气而生,兼有此五行六气。

”强调三阳三阴之气与天之六气相应的观点。

张氏论述了六气与六经病的关系,其曰:“无病则六气运行,上合于天。

外感风寒则以邪伤正,始则气与气相感,继则从气而入于经。

世医不明经气,言太阳便曰膀胱,言阳明便曰胃,言少阳便曰胆。

迹其有形,亡乎无形,从其小者,失其大者。

”又指出“所谓六经伤寒者,病在六气而见于脉,不入于经俞,有从气分而入于经者,什止二三。

”也就是说张氏所说的六经病,早期大多是“气与气相感”的六经之气为病,而不是经络本身的病变。

继则才从气分入于经络,但只是十之二三。

张氏认为人身之六气,内生于脏腑,外布于体表,“君相二火发原在肾,太阳之气生于膀胱,风气本于肝木,湿气本于脾土,燥气本于胃金。

”而后各循其经,分主所属皮部:太阳在背,阳明在胸,少阳在胁,太阴在腹,少阴在脐下,厥阴在季胁少腹之际。

在六气中惟太阳之气不仅主皮部,还主通体。

盖太阳之气外统一身之皮毛,内合五脏六腑,为肤表之第一层。

六气运行于皮肤肌腠之间为第二层。

太阳之气应天道运于三阴三阳之外有卫外之功。

六气应三阴三阳,运于天体之中,总归太阳而近于毫毛。

故外邪中人,病先发于太阳者固多,但也有不伤太阳之气而入于里者,则是六经直中之风寒。

按照通体与分部的观点解释太阳病则恶寒发热、身疼脉浮等是通体太阳为病,头项强痛、项背强几几等是分部太阳为病,两者上下相贯,表里相通,相互转化。

按张氏六经气化为病的观点解释《伤寒论》的六经病则太阳病脉浮,头项强痛,谓太阳主寒水之气;阳明病胃家实,谓阳明主燥热之气;少阳病口苦、咽干、目眩,谓少阳主相火之气;太阴病腹满而吐,谓太阴主湿土之气;少阴病脉微细,但欲寐,谓少阴有标本寒热之气化;厥阴病消渴,气上撞心,心中疼热,谓厥阴从中见少阳之火化。

张氏用六气标本中气学说从生理病理上阐述了《伤寒论》的六经病。

3、清代医家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论述《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另辟新径,独具一帜,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陈修园对于张氏的学说极为服膺,他在《伤寒论浅注·凡例》中说张志聪张令韶“阐发五运六气、阴阳交会之理,恰与仲景自序撰用《素问》、《九卷》、《阴阳大论》之旨吻合,余最佩服。

”因而强调“六气之本标中气不明,不可以读《伤寒论》。

”并在张景岳“本标中气图”的基础上将六经标本中气与脏腑经络结合起来论述。

唐容川在《伤寒论浅注补正》中对张志聪过分强调六经气化形气相离的观点提出了批评,指出“二张力求精深,于理颇详,而于形未悉。

不知形以附气,离形论气,决非确解。

”强调六经气化与六经所属经络脏腑的关系。

陆九芝也推崇张氏之说,以气化学说进一步阐述了六经病的病理特点和治疗大法。

众多医家的论述丰富和发展了伤寒六经气化学说。

4、现代医家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认识现代医家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讨论十分激烈,反对者有之,赞同者亦有之。

4.1 反对《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章太炎氏认为张志聪、陈修园之伤寒六经气化学说“假借运气,附会岁露,以实效之书变为玄谈”<1> 。

赵恩俭氏认为“以六气解六经,其弊在于虚,使六经平脉辨证之实在学问成为…肤泛空虚‟之谈” <2> 。

陈亦人氏认为“气化派注家的共同特点是把…六气本标中气‟学说贯穿于《伤寒论》中的全部内容中。

由于大多强词夺理,玄奥难深,因此对于理解《伤寒论》…辨证论治‟的理论,不仅没有帮助,相反会造成人为的障碍,增加学习的困难,降低学习的效果,甚至把学者引入机械唯心论的歧途。

”指出“《伤寒论》的理论并非源于运气学说,尽管六经病的性质与六气有一定的关联,而与运气学说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

”<3>4.2 赞同《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万友生氏认为三阴三阳的气化理论是《伤寒论》的灵魂,如果离开了它,就会变成一部僵硬的教条,应把三阴三阳落实在气化理论上才有意义<4> 。

戴玉氏认为六经气化学说明确了形与气的辨证关系,认识到气化有生理病理之别,比较满意地解释了《伤寒论》六经证治的基本规律,对《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作出了贡献。

刘渡舟氏认为六经标本中见气化学说是伤寒学中一门湛深的理论,有辨证法思想和唯物论的观点。

它能系统地分析六经的生理病理以及发病之规律而指导于临床,并为历代医家所重视。

<6>4.3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的渊源与形成戴氏认为《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渊源于《素问》运气七篇,金元四大家中的刘完素、张子和等曾对《伤寒论》六经与六气的关系有所论述。

张志聪、张令韶等据《内经》的有关理论运用本标中气理论全面地解释《伤寒论》,至此气化学说已系统形成<5> <7> 。

郝印卿氏认为“《素问》、《灵枢》寻不出天六气和人六气相应与同构的确证,伤寒六经气化学说就一定是产生于《伤寒论》研究过程中。

谈论六经气化,拘泥其出诸《素问》运气七篇大论,张仲景创立《伤寒论》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承袭沿用了它等论点,显然是道在迩而求诸远了<8> 。

4.4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内经》气化学说的关系松涛氏认为《六微旨大论》中的气化学说本是就自然界气化而言,和人体脏腑经络并不是一回事。

但后世医家在天人相应的思想支配下逐渐把它结合到人体脏腑经络上来,并具体地运用《伤寒论》的理法方药来验证它,与《内经》意义有所不同了<9> 。

刘氏认为《内经》阴阳气化学说是古人观察自然界气候知识的说理工具,经过伤寒家们的移植与发挥用以说明六经六气标本中见之理,以反映六经为病的生理病理特点而指导于临床<6>。

郝氏认为《内经》只论述有①天六气气化,②人体六经命名,③天人相应与同构。

学术上可以把这三者说做是六经气化学说赖以形成发展的基础,但还不能认为它们就是六经气化学说,因为两者概念内涵尚有距离。

六经气化学说是部分研究《伤寒论》的医家在天人相应与同构理论指导下,将《素问》六气气化和《伤寒论》三阴三阳病脉证并治体系具体结合的结果,是中医学术的发展<8> 。

4.5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脏腑经络阴阳消长等的关系针对张志聪离形论气的不足,现代医家强调了气化与脏腑经络的相关性,很少有人单纯从标本中气理论来探讨《伤寒论》六经病的。

如戴氏认为形与气之间具有辨证关系,脏腑经络、营卫气血等是六经气化的物质基础,阴阳消长胜复是六经气化的基本动力<5> <7>。

郝氏认为六经以脏腑经络为基础,六经气化是有关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概括,强调不能离经言气<8> 。

程希贤氏认为阴阳表里、六气盛衰、五行生克是标本中气与六经气化的基本传变规律<10>。

童增华氏认为运用气化理论解释六经病变时,亦必须结合八纲、脏腑、经络、部位等理论,才不致顾此失彼,庶几更为全面<11>。

4.6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六经病证治松涛氏<9>、戴玉氏<5> 、刘渡舟氏<6>、程希贤氏<10>、扶兆民氏<12>、吴勇氏<13>、童增华氏<11>等运用六经标本中气学说对《伤寒论》六经病的发生发展、临床表现、病机、治法等问题进行了不同程度的论述。

4.7 《伤寒论》六经气化学说与临床实践陆鸿滨氏通过临床病例对六经气化学说进行探讨,认为六经气化学说的主要内容是六经营卫气血在正常及遭受外邪侵袭时的变化规律,六经的开阖枢及标本中见是气化学说的中心。

六经气化可能是指有关机体适合外界温度变化的一系列调节机制。

伤寒六经气化主要涉及体温调节机制,与自然界阴阳密切相关。

病例说明六经气化涉及的病理生理是复杂的,诸如神经内分泌的生物钏机制、免疫机制等<14> 。

5、结语古代医家在人与天地相应的整体观指导下,将运气学说中的标本中气理论运用于《伤寒论》六经证治规律的分析,概括解释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等的生理功能和病理变化,为《伤寒论》的理论研究开辟了一条比较广阔的道路,对《伤寒论》的临床实践亦有重要意义。

但由于历史条件的限制,这一学说尚有不少片面及牵强附会之处,少数医家过于强调了气化,忽视了它的脏腑经络物质基础。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