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多篇)西方哲学史哪个版本好
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些感想
![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些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0486824ec850ad02de80412e.png)
读《西方哲学史》的一些感想终于把这本书看完了。
这是我今天看完《西方哲学史》之后的第一感觉。
这是我最艰难看完的一本书。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看完这本书,我断断续续的花了两个多月的时间。
所幸现在将它看完了。
但是,如果你要问我:你看懂了这书吗?我的回答恐怕将很让你失望。
因为以我目前的底蕴来看这书是不可能看懂的。
可以这么说这书我看得一塌糊涂。
对于这本书,我只能说几乎它里面的每一个字我都认识,但是这么些字所组合在一起的时候,百分之九十的情况下我不明白它的意思。
首先,我想强调一下的是,我看的《西方哲学史》的版本是商务印书馆的汉译世界学术名著丛书的一部,作者是英国的罗素。
这个版本的《西方哲学史》可以说是讲这同类问题的书中最经典的。
如今市面上,有很多个版本。
即使是这个罗素这个版本的也有是选译的。
而我是照全文来看的。
我一直很疑问,甚至直到现在将这本书看完之后还是一样疑问。
这疑问就是,哲学究竟是什么?难道哲学就真是像我们在高中政治课上所学到那样(哲学是关于世界观价值观方法论的学说。
是在具体各门科学知识的基础上形成的,具有抽象性反思性普遍性的特点。
)吗?如果真是,我还是无法理解。
坦率的说,就是连咋们中国自己的哲学我也不太清楚。
更何况本书的内容是西方的呢。
所以我自己的底蕴是不足以使我较好的理解这本书的。
看这本书之前,我其实是认为我能较好的理解这本书的。
但是读的过程中我才发现,我的想法实在是太天真了。
原因,一就是我之前已经说过的这本书涉及的内容是哲学;二是关于之前的哲学的定义。
哲学是涉及多门科学的,我自己本身对于数理方面的一直是不大感兴趣的。
这增加了我理解的难度;三是,最重要的一点它很大程度上涉及的是西方的历史文化等背景,这不是我们只在中学时学世界历史认识了西方的一些重大人物就能理解的;四,本书从卷一古代哲学的第一篇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中的第一章希腊文明的兴起,一直写到卷三近代哲学的第二篇从卢梭到现代的最后一章逻辑分析哲学。
时间上穿插几千年,地点上写遍整个西方。
《西方哲学史(第9版)》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第9版)》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6da00a257ed5360cba1aa8114431b90d6c858907.png)
《西方哲学史(第9版)》读后感哲学,一门晦涩难懂的学问,恰似一座通天塔,哲问没有尽头,而我在前苏格拉底时代到晚期近代哲学的漫长历程中,匆忙一瞥后便深感不得其门而入。
从《苏菲的世界》到《哲学家都干了什么》,再到尼采自传和卢梭的《论人类不平等起源》,我经历了从入门到放弃的过程。
然而,当我捧起《西方哲学史》时,依旧感受到了哲学的讳莫如深。
但好在配合着《西方哲学十五讲》这套课件,经过一个月的系统学习,我也有了一些收获。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厘清了从前苏格拉底时代到晚期近代哲学的大致脉络,对自己的无知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书中介绍的大哲学家众多,以下是我感兴趣的几个观点: - 苏格拉底的追求:苏格拉底对真理的至死追求,让我深刻体会到知识的无价。
循着这条线索,柏拉图的洞穴理论让我深深着迷,哲人王的理念与理想国的建设也令人心生好奇,下个月我将继续阅读《理想国》,深入领略其中的奥秘。
- 中世纪哲学的疑惑:对中世纪哲学,我感到迷惑的主要是其中对上帝的观念。
要想深入了解基督神学,奥古斯丁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
- 近代哲学的转向:在近代哲学两章中,由于科学的革命,哲学家的方向由神学转向了对人的研究。
在近代早期哲学中,洛克对政府权威的构想比霍布斯的理论更吸引我。
而卢梭的契约论依旧具有启蒙意义。
在近代晚期哲学中,康德的批判哲学是一种很好的哲学入门。
- 唯心主义观点:黑格尔和叔本华的唯心主义观点一脉相承,书中关于他们的八卦是我觉得全书最轻松的段落。
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也打动了我,但其中的一些观点仍需深入研究。
此外,功利主义和实证主义的观点也值得我进一步探讨。
克尔凯郭尔关于人的三个阶段、马克思关于人类历史的五个时期以及尼采关于人类本性的观念,都使我陷入了更深层次的思考。
- 20 世纪与当代哲学:20世纪与当代哲学一章中的实用主义哲学、分析哲学、现象学与存在主义以及近代晚期的哲学,由于时间关系,我只是一带而过。
下个月重读时,我会对这些内容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评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优秀版)](https://img.taocdn.com/s3/m/45098d66312b3169a551a41c.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较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罗素有如下表述: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到底思想与行动对世界的影响哪个大,罗素的看法是,思想!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体现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内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回答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范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安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宗教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则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验,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解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罗素 西方哲学史 读后感
![罗素 西方哲学史 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3db6d709b80d6c85ec3a87c24028915f804d84b1.png)
《西方哲学史》是伯特兰·罗素的一本经典著作,他在书中综述了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并对各个哲学思潮和哲学家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以下是我对《西方哲学史》的读后感:
阅读完《西方哲学史》,我对西方哲学的演变和不同思潮的发展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也对伯特兰·罗素对于这一历史的分析印象深刻。
罗素在书中以系统的方式介绍了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的发展脉络。
他以简洁明了的语言概括了每个重要时期和思想家的贡献,并对他们的理论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他对每个思潮和哲学家的观点和争议进行了客观分析,同时提供了自己的批评和反思。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哲学的重要性和它在我们思考和理解世界中的作用。
通过了解不同思潮和哲学家的观点,我对于哲学问题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我也意识到哲学的发展是一种持续的对话和辩论,不同观点的碰撞和交流有助于我们深化对真理和人类存在的认识。
同时,我也对罗素对西方哲学的评价和批判性思考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他对哲学的发展和各个思潮的批判让我重新思考了哲学的目的和价值。
他强调哲学应该关注实际问题和对人类生活的影响,而非纯粹的抽象思辨。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本启发性和深入的书籍。
它为读者提供了对西方哲学发展的全面了解,同时引发了我对哲学思考的反思和理解。
罗素的剖析和批判让我更加关注哲学问题的实际应用和意义,同时也增强了我对哲学发展的兴趣和好奇心。
这本书对于想深入了解西方哲学历史和思想的读者来说,是一部不可或缺的经典之作。
西方哲学史哪个版本好
![西方哲学史哪个版本好](https://img.taocdn.com/s3/m/4322adc2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b0.png)
西方哲学史哪个版本好《西方哲学史》有很多本,每一本的风格特点都不太一样,我们很难去评判说哪一本好或者哪一本不好,只是对于不同需求或者不同学习阶段的人来说,确实存在某一个更“好”的情况罢了。
先说说看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有很多人说它不好,是因为罗素是凭自己兴趣写成的这本书,一些不是哲学家的人给他写进去,而一些标准哲学家则不写进去。
而且,罗素在前言里自己说了,与其说介绍哲学,他更重视哲学发展的历史背景,所以这本书里面讲了很多历史的知识。
简单来说,就是这一版的学术参考性不高、主观性强,所以不太适合想认真学习西哲史或是哲学考研的同学看。
但这本书也有其优点,它是典型的英式散文风格,行文婉转流畅,文学价值高,可读性强,适合作为兴趣读物看。
然后是梯利的《西方哲学史》,这版西哲史行文有条理,也很客观,像精心整理过的课堂笔记,背诵和记忆很方便。
缺点就是,有点无聊、乏味,而且翻译质量一般,很多概念的译名已经不适合当下学术的发展。
不但不太适合培养哲学的兴趣,而是用来应试的匹配度也没有很高。
再说说近期很火的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它的风格很平衡,在严谨和流畅之间找到了一个黄金点。
另外,它有一个特点:只有单结构叙述的正文,没有注文和原著选读,很适合初学者上手。
当然,但你有了一定的哲学基础之后,就会发现它对某些问题的处理有些简单化,而且会剪取大思想家的几个片断充作概述,综观描述的意识不够强,尤其是在德国古典哲学部分写得略微逊色。
不过这并不妨碍它成为一本非常nice的入门书,既有趣又有干货,结构明晰,推荐阅读!还有一本比较低调的存在,就是希尔贝克版本的《西方哲学史》。
首先它比较新,作者还活跃在哲学界,对于一些古今哲学课题的处理会有新的视角;其次,它的视野也比较广阔,兼顾了好多原本不属于传统哲学,但是跟哲学有密切关系的其他学科相关的内容。
再次它的论述结构比较开放,从不同角度打开口子,还附有丰富的原著选读哦。
这本比较适合有了一点哲学基础的同学看。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https://img.taocdn.com/s3/m/6604061fbf1e650e52ea551810a6f524ccbfcb34.png)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集合13篇] 《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1深夜推荐喜欢哲学的2套收藏书,罗素《西方哲学史》和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
罗素《西方哲学史》按照逻辑的次序,从古希腊师徒三圣贤开始,浅显易懂陈述到欧洲文艺复兴的近现代哲学家思想流派。
叔本华《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开创非理性主义先河,以学术论证的方式探讨认为生命意志存在的价值。
哲学可以影响到方方面面,从国家意志到个人生活,包括创造性科学、艺术、音乐、文学、意志力学、美学,甚至是战争;包括幸福、快乐和孤独!当然,哲学的思想光辉也是不着一物的来到人间,闪动着生命和真理的光辉。
文化有体系,思想有喜好。
每个哲学家创造的知识体系架构也可以影响到个人,古希腊三贤是颠覆性的进步;近代叔本华是尼采和托马斯·曼的启发着,罗素是悲剧和误解性看待尼采的(包括尼采被希特勒亵渎),以及后来尼采和瓦格勒闹掰,而叔本华和尼采却又鄙视和颠覆康德和黑格尔,中间这些却与他们所处的时代休戚相关,这中间也许就是:一个不怀偏见的'人,就是哲学家的外行。
对我们的启发是什么呢?也许就是这个时代,用悖论的话说就是:这个傻戳戳的时代!哈哈超越时代,也许是对我们最低的要求,也是最高的要求!《西方哲学史》读书心得篇2一、何为哲学何为哲学?没有定论。
有的人弄了一辈子哲学,且大大地有名,到80岁咽下最后一口气时还不知道哲学是个啥东西。
这是个可悲的现象,对于我们最常见的东西,我们反而一无所知,对于一些简单的问题,不提则已,一提就令人目瞪口呆。
举个最常见的例子:什么是人?对于这个问题的回答,各式各样。
柏拉图,这个古希腊最出色的哲学家,就曾经对学生们说:人,就是两足无毛的动物。
他的学生第二天就拎来只拔光了毛的公鸡过来,在课堂上喊道:看啦,哥们儿,这就是人!后来学历史,学到人类进化论时,历史老师告诉我们:人是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
这样问题又来了:一、能够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二、不能制造工具的动物就是人吗?显然不对,非洲的黑猩猩就能制造工具,它能把树枝从树上折下来,将枝的叶子扒下来,然后伸进洞里去钓蚂蚁吃,它是人吗?如果有个婴儿天生无脑,当然也就不会制造工具,那么,他就不是人吗?所以,什么是人?也无定论,正如什么是哲学一样。
2023年西方哲学史读后感7篇
![2023年西方哲学史读后感7篇](https://img.taocdn.com/s3/m/b4dbf979e55c3b3567ec102de2bd960590c6d9b6.png)
2023年西方哲学史读后感7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哲学的理解,我就只停留在平时教科书里所说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论中所介绍的哲学,看了罗素的《西方哲学史》之后,我对哲学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这本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风趣,简直可以当一本稍微深奥一点的笑话书来看。
这是促使像我这样没有耐心的人看这本书的主要原因。
平时学习马克思所说的哲学,或许是因为是编制成教科书供我们学习的原因,那里面所说的内容总是特别深奥而又枯燥无味,致使我看到甚至听到“哲学”这两个字我就觉得没意思,但是罗素笔下的哲学,让我忘却了这种恐惧,他论述清晰,把其他哲学家原本很深奥难缠的东西讲得更明白、更加深入浅出。
这本书从希腊文明开始,一直到19 世纪的西方哲学家都有描述,书中每一个章节都有所阐述的哲学家的基本观点、主要着作以及主要成就和失败的地方,因此读来让人对浩如烟海的西方哲学史能够有一个清晰的认识,不得不承认作者对于西方哲学、西方哲学史的深刻的了解和把握。
正如在绪论中作者说的:从历史的角度而言,社会环境塑造着哲学,而哲学又反过来影响环境。
因而要理解一个时代或民族,就有必要先理解它的哲学。
非常深刻的话。
我们现在很多人对于现在中国的种种现象不理解,或者愤世嫉俗,或者崇洋媚外,其实对于中国的传统文化、对于中国的哲学思想有所了解后对于我们现实生活中所经历的种种情形、怪状都会有所了解和欣然接纳,这就是哲学受到环境的影响,反过来又影响环境的一个最切合实际的例子。
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是在哲学与社会生活的相互作用和密切联系中讲述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它不是单纯地讲西方哲学自身的发展,也不是讲纯哲学概念或哲学问题的发展。
罗素说过,哲学是社会政治生活的一部分,哲学家的学说不是个人孤立思考的结果。
社会环境和已往各种哲学学说对一种哲学学说的产生都有很大的影响。
因而,罗素在本书中,总是把每一个哲学家看作是时代的产物,又考察他们对时代的影响。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6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6篇)](https://img.taocdn.com/s3/m/5c9f4717fd4ffe4733687e21af45b307e871f9ac.png)
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 品味完⼀本名著后,相信⼤家都增长了不少见闻,是时候写⼀篇读后感好好记录⼀下了。
但是读后感有什么要求呢?下⾯是⼩编为⼤家收集的西⽅哲学史读后感(通⽤6篇),欢迎⼤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家有所帮助! 西⽅哲学史读后感篇1 肤浅的说,这本书的阅读难度要⼤于以往见到的、读过的所有的书,这也正是读此书的⽬的所在吧。
先难后易、先苦后甜,这是除书内容以外最⼤的收获了,正如⽼师所⾔,如果这本书都可以读的下去,其他书⾃然也就不在话下了。
且不说书中内容的精彩,仅读书⽅法的练习与毅⼒的磨练已是受益匪浅。
刚开始读,觉得很有新鲜感,虽然读不懂,但也津津乐道,但是慢慢的对于书失去了新鲜感,取⽽代之的是⼀遍遍看不懂的反感,读书开始由享受变成了磨练。
在前两年,也就是⼤⼆左右的⼀段时间⾥,⼗分想看哲学类的东西,但当时忙于其他事,也不知道该看什么,后也就这么过去了。
⾃⼰也喜欢思考,包括⼈⽣、科学、⾃然规律等等。
所以我把这本书⽐喻成了⼀包难吃的化肥,晦涩难懂但值得让⼈深思,并最终有所收获。
虽然看的不够透彻,但有些地⽅确实引发了我的思考与感触,就⼀些精彩之处,谈⼀下我的拙劣见解。
我对这本书的认识。
哲学是什么?哲学,乃是某种介乎神学与科学之间的东西,说它和神学很像,是由于⼈类对于某些确切的知识,但⼜不能肯定的事物的思考,⽽与科学的关系,它与科学⼀样诉之与理性,⽽不是像神学⼀样诉之与权威,这种介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领域就是哲学。
哲学史就是哲学本⾝,哲学史的修订并不是把外在的材料罗列的”哲学史”,⽽是要是哲学史成为哲学本⾝,把哲学糅合进哲学史当中,这才是真正的哲学史。
从宏观⾓度⽽⾔,罗素的《西⽅哲学史》是参考当时的时代背景,特定的时代和特定的社会环境,特定哲学思潮、哲学流派和哲学运动,探索哲学史发展的社会历史发展原因。
同时也⽤微观分析法,描述当时的哲学家实际⽣活过程,从个⼈的出⽣地、出⽣环境、家庭环境、所受教育、个⼈⽣活⽅式和个⼈⼼理特点做出详细的说明,探究个⼈体的原因对哲学发展史的作⽤。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83f785f424ccbff121dd36a32d7375a417c6ee.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6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著。
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当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学问基础上,这个学问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
”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
他的哲学著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
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缘由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进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可以在这部著作中找到清楚的评述。
在书中,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楚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
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才智的表示质疑,对此,作了具体而深刻的分析。
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才智”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旧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缘由。
仔细阅读此书,我发觉我收获的不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规律和极强的推理力量的学习。
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内容和情节,而是要汲取所表达出来的主动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力量,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己思索问题,处理问题的力量。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索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善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讨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及心得体会(精选多篇)](https://img.taocdn.com/s3/m/c58717537e21af45b307a8fe.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多篇) 第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图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终究只是接近。
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则是和上帝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神。
可以说,柏拉图是最后一个体验到古希腊那种酒神的迷狂(更多请你搜索)的人,而柏拉图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种冷静的理智,仿佛再也听不到诗人那疯狂的呐喊了,仿佛再也没有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了。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
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
自然万物那种朦胧之美变得清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
以上所说的人类意识中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三种认识方式中,科学的认识方式的力量在逐渐强大,开始被确立了起来,这也表明人类自身的分界变得明显了。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
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
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https://img.taocdn.com/s3/m/d607a47a68eae009581b6bd97f1922791688be18.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通用7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西方哲学史》我选取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
正因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因此就选取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
此刻花了一个多月的时刻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能够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
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
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说占的资料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
正因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联的,跟人文扯不上关联。
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资料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样一回事。
正因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
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
的本质,是户外还是静止?读完这个环节的时候,我已经不知道事物到底是有什么构成的了。
但当我用马克思主义哲学去思考的时候,我才有了自己的概念。
但是我却有个疑问:马克思关于世界本质的认识是不是也存在问题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对于这三个人物无论是文学还是教育学都是讲的很多的。
我觉得这个时期的哲学是任何一个年代都无法超越和凌驾的。
有人说苏格拉底的思想到此刻都影响着西方人,也有人说苏格拉底推动了西方科技的发展,由此可见这时期的哲学的价值。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正因我是在三种宗教信仰的包围中成长的,但是我没有宗教信仰,多种宗教环境让我失去了信仰,我始终都把宗教当成了一种文化,我也始终不能明白他们做祷告、礼拜以及跪拜的行为。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十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十篇](https://img.taocdn.com/s3/m/f38bf5c2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a4.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十篇一、读后感写作步骤(1)在读完有关作品后,先确定自己所要抒发的“感”点,然后以此为依据,有针对性地对作品的相关内容进行引述,为下文的展开做好铺垫。
在此基础上,对所引用的内容进行分析、评述和充分地挖掘,引出自己所要抒发的感想和体会,亮出观点。
(2)围绕基本观点,摆事实、讲道理,或巧妙设喻、或正反对比,对自己的“感”点进行分析、论证,证明其正确性和合理性,为读者所接受和认同,使自己的观点更加突出、更有说服力。
(3)注意联系实际,包含两层意思:一是联系原阅读材料,用原材料中的内容证明自己的观点;二是联系自己的思想和生活实际,也可以是别人的生活实际,还可以是某种社会现象,谈出你的“所感所想”的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4)最后照应开头,再次用原阅读内容中的'情节或语言对文章进行“点缀”,再次强调自己的观点,并发出号召或者倡议。
二、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十篇《西方哲学史》是英国现代数学家、哲学家伯特兰罗素创作的讲述西方哲学发展历史的著作。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十篇,欢迎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0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0篇)](https://img.taocdn.com/s3/m/8b461ba0c850ad02df8041d4.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20篇[由整理]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一):《西方哲学史》是英国哲学家罗素享誉世界的一部学术巨着。
它以其精湛的思想,深邃、广博的学识在全世界产生了巨大影响。
罗素有一句名言:“一种哲学要有价值,应当建立在一个宽大坚实的知识基础上,这个知识基础不单是关乎哲学的。
”罗素本人就是这句名言的实践者。
他的哲学着作涉及学科之多,令人叹为观止。
评论家认为:“罗素的学识比他同时代的任何人都渊博……”怀特海形容罗素“是柏拉图的一个对话的化身”。
我想,学识渊博,视野开阔是大师之所以成为大师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在《西方哲学史》中,作者从人类的`第一个哲学学派---米利都学派着笔,向读者描述了自公元前6世纪以来,直到近代哲学的发展轮廓;在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中,几乎任何一个重要的哲学观点我们都能够在这部着作中找到清晰的评述。
在书中,作者对这些哲学观点的评述清晰而明智,表现了一个学术大家深邃,精湛的思想,令人深深叹服。
如评述柏拉图关于闲暇产生智慧的表示质疑,对此,作者作了详细而深刻的分析。
首先拿柏拉图的这种思想与近代思想作比较,推出柏拉图该种思想存在的明显问题;然后作了一系列的假设,假设柏拉图的思想或者说假想成立,经分析和推理,作者最终顺理成章地得出结论:找出一群“有智慧”的人来,把政府交托给他们,这仍然是一个不能解决的问题。
这就是为什么我们要拥护民主制度的根本原因。
认真阅读此书,我发现我收获的不仅仅是对西方哲学史的了解,还有对罗素慎密的逻辑和极强的推理本事的学习。
我觉得读一本好书,我们的目的不要只局限于了解书中所介绍的资料和情节,而是要吸收作者所表达出来的进取向上的思想、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以及要学习作者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本事,要懂得学习,精于学习,在阅读中至少能在思想上提高自我思考问题,()处理问题的本事。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29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29篇)](https://img.taocdn.com/s3/m/26f7be38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6c64dbe.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精选29篇)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相信你一定有很多值得分享的收获,为此需要认真地写一写读后感了。
那么如何写读后感才能更有感染力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1在一个漫长的时期里,人类思想的冲突在历史中表现为宗教忠贞与政治忠贞的冲突。
而后发展为希望加强社会约束之人和希望放松社会约束之人的冲突,对于现代,又有激情与理性、浪漫与纪律的体现。
无论哪个时代和地区的社会都受着两种相对立的危险的威胁:一是过分讲求纪律和尊敬传统而导致僵化;二是由于个人独立和个人独立性的增长使得合作成为不可能,因而造成社会的解题或是对外来者的屈服。
而哲学之意义,旨在教导人们在不能确定时怎样生活下去而又不致为犹疑所困扰。
上述两种主张都有着自己的哲学,但发展到了极端,又成了对社会的威胁。
自由主义的学说则介于二者之间,力求避免这种无休止的反复。
其本质在与意图不根据非理性的教条而获得一种社会秩序。
并且除了为保存社会所必需的束缚外,不再以更多束缚来保证社会安定。
罗素在西哲里,把古希腊哲学家们做了一个区分,这个区分就是苏格拉底。
前苏格拉底哲学家们相当于是为苏格拉底时代及之后的哲学家们提供了一个理论基础,他们虽然不像苏格拉底那样为世人熟知称道,但如果没有他们所做的积累,苏格拉底及后世的哲学家们的理论也如无根之木,空中楼阁一般,无从谈起了。
而其实只要稍作整理便可知道他们是谁以及他们主要的功绩。
最早的希腊文明兴起始于奥尔弗斯教派,在这个历史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巴库斯,这个时期的希腊文明是懵懂的、宗教的。
而哲学始于泰勒斯,他预言了一次日食,他与阿那克西曼德、阿那克西美尼同属于米丽都学派,他们代表了那个时代的科学。
之后则是毕达哥拉斯,他主张数学与神学之融合,这长远地影响了后世的柏拉图,甚至于柏拉图哲学中某一部分剖析来看本质上其实就是毕达哥拉斯哲学。
而赫拉克利特提出了不可知论,主张万物流变,并发起了对于永恒的讨论,而这一讨论一直延续到了现今,哲学家们的主要雄心之一便是找到某种永恒不变之存在,它超脱于万物与时间之外,而且必然是科学所无法解释的。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089b7ab0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d22f160.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在阅读伯特兰·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后,我对西方哲学的发展历程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这本书全面地介绍了从古希腊罗马时期到20世纪中叶的西方哲学,让我对各个时期的哲学思想和流派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首先,我感到罗素对哲学的定义非常独特。
他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这种定义让我重新审视了哲学的本质和范围,使我更加清晰地认识到哲学的特点。
其次,我对罗素在书中所阐述的哲学思想和流派印象深刻。
从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到中世纪的奥古斯丁、托马斯·阿奎那,再到近代的笛卡尔、休谟和康德等,这些哲学家们的思想和学说都在书中得到了详细的介绍和阐述。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些哲学家的思想和学说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更加清楚地认识到各个时期和流派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此外,我也对罗素在书中所强调的哲学与社会生活的密切关系产生了共鸣。
罗素认为,哲学与政治、经济、文化等社会因素密切相关,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同时,哲学也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产生影响和作用。
这种观点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学科。
总的来说,《西方哲学史》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西方哲学的历史和发展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对哲学的本质和特点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这些思考对我未来的生活和学习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我将努力将这些思想应用到实践中去,以获得更广阔的视野和更深层次的理解。
同时,这本书也让我意识到哲学并不是遥不可及的知识,而是与我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学问。
我相信通过不断学习和思考,我们能够更好地理解世界和自己,并过上更有意义的生活。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5篇](https://img.taocdn.com/s3/m/103d76ed6bd97f192379e92e.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1〕:罗素的?西方哲学史?,属于现代的、英国传统的、哲学家的哲学史。
之前对它有些偏见,正因偏爱看德国传统的有较强思辨色彩的东西,此次阅读,纠正了我的一些偏见。
大体有以下一些印象比拟突出。
一是,思想与实践,思想与行动的关联哲学家们既是果,也是因。
他们是他们时代的社会环境和政治制度的结果,他们〔如果幸运的话〕也可能是塑造之后时代的政治制度信仰的原因。
现实中那些有文化有思想的人,往往没有怎样表达出他们的力量啊?罗素认为,观念决定行动,行动者的行动来自其在思想,而他的思想来源于更早的思想家。
也就是说,思想家的影响力往往会滞后一些。
但它的影响还是决定性的。
二是,答复了思想史上存在诸多各种个性思想流派的原因搞笑短文罗素的看法是:知识优异的人们与他们当时的社会的关联,在不一样的时代里是十分之不一样的。
当政权转到马其顿人手里的时候,希腊的哲学家们就自然而然地脱离了政治,而更加专心致意于个人德行的问题或者解脱问题了。
他们不再问:人怎样才能够创造一个好国家?而是问:在一个罪恶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有德;或者,在一个受苦受难的世界里,人怎样才能够幸福?哲学家们通常都是具有必须的心灵广度的人,他们大都能够把自己私生活中的种种偶然事件置之度外;但即使是他们,也不能超出于他们自己时代更大的善与恶的围之外。
在坏的时代里,他们就创造出来种种抚慰;在好的时代里,他们的兴趣就更加纯粹是理智方面的。
希腊与罗马的传统只适合于那些对现世感到兴趣并且对地上的幸福怀抱着期望的人们。
亚洲那么有着更悠久的苦痛失望的经历,于是就泡制出来了更为成功的、采取寄期望于来世的形式的各种挽救剂;其中以基督教给人的慰藉最为有效。
这很好地解释了为什么思想史上会出现那么多的派别的原因。
思想是对现实的思考,现实如何,会相当程度地影响思想家的思想特点。
后人因时过境迁,可能会感到有些想法实在个性,但是,如果设身处地,或者用孟子的话说是知人论世,你也就明白他们了。
《西方哲学史(第9版)》阅读感想
![《西方哲学史(第9版)》阅读感想](https://img.taocdn.com/s3/m/f2afe1bcb9f67c1cfad6195f312b3169a451eac8.png)
《西方哲学史(第9版)》阅读感想我对哲学的性质和作用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哲学是一门追求智慧的学问,它通过深入思考和分析来探究人类存在的本质和意义。
哲学的作用不仅在于提供答案,更在于引导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和角度,培养我们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
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我看到了哲学家们在不同历史时期对这些问题的探索和思考,他们的思想和观点不仅在当时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对今天的我们仍然具有启示作用。
我对西方哲学的主要流派和思想有了更全面的了解。
这本书介绍了古希腊哲学、中世纪哲学、近代哲学和现代哲学等不同时期的哲学思想,包括唯物主义、唯心主义、理性主义、经验主义、存在主义等主要流派。
每个流派都有其独特的观点和方法,对西方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对这些流派的思想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能够更好地把握西方哲学的发展脉络和趋势。
此外,我还对一些重要的哲学概念和理论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例如,真理、知识、道德、自由、意志、存在等概念,都是哲学中经常探讨的问题。
通过阅读《西方哲学史》,我对这些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了解了不同哲学家对这些问题的不同看法和解释。
这不仅让我对哲学有了更深入的理解,也让我在日常生活中能够更好地思考和处理这些问题。
我对哲学的学习和研究有了更明确的方向。
阅读《西方哲学史》让我感受到了哲学的博大精深和无限魅力,也让我对哲学的学习和研究产生了更浓厚的兴趣。
我认为,哲学的学习和研究需要我们不断地思考和探索,需要我们保持开放的心态和批判的精神。
我们应该从不同的哲学家和哲学流派中汲取营养,不断丰富自己的思想和知识,提高自己的哲学素养和思维能力。
《西方哲学史(第 9 版)》是一本非常有价值的哲学著作,它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一部西方哲学的简史,还让我们对哲学的性质、作用、主要流派和思想有了更全面、更深入的了解。
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自己的批判性思维和理性分析能力,对我的人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5篇】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5篇】](https://img.taocdn.com/s3/m/b04a7e540a1c59eef8c75fbfc77da26925c596ce.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优秀5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篇一读梯利版《西方哲学史》,这是我继斯通普夫版《西方哲学史》和罗素版《西方哲学史》后读过的第三部西方哲学史著作。
与那两部相比,我更喜爱梯利版,原因有二:其一,虽然梯利也不免有西方学者所普遍拥有的“自我中心优越感”(他们总是认为西方思想史的发展是最完善、最系统的,进而很少认真明白世界其他地方思想发展史的状况,因此,作为熟悉中国思想发展史的我来说,从他们的语言表述中,总有观井底蛙语之感、之憾),但从该书整体编写来看,是我读过的线索最为清晰,表述最为客观的哲学史书;其二,哲学本身是一门需要争论的学问,作者作为一名现代的哲学学者,却能够尽可能地不站在自己的立场进行评论,而是使用历史上不一样哲学家的观点,以历史客观背景为基础,进行哲学家之间的对话,这样的写作风格,颇具“信史”之功,读来也让我收获颇丰。
闲言少叙,直接说说我的读后感吧:1、从作者的哲学史脉络中,能够真切地看到思想的发展不是断裂的,是一脉相承和不断融合、折中、反动的结果,有理、有据、有节,让我一下子将西方哲学发展的历史梳理个透彻明白。
梳理清楚后才真正发现,思想的发展原来才是世界发展的真正推动力呀!2、把握住西方哲学史发展脉络后,才真正明白了哲学所关注的三个问题及关注这三个问题的原因:哲学关注三个问题及原因是:一、“根源”问题:宇宙、世界、人、“一切的一切”的根源是什么?!(形而上学、宇宙论问题)只有明白了这个问题,才有机会和信心明白其他问题。
二、获得“根源”答案的方法:人如何才能知道“根源”问题的答案呢?(知识论、逻辑学问题)只有运用所谓合理、所谓理性的方法,才有机会和信心明白“根源”,进而明白其他问题。
三、人的问题:“人”作为我们自认为的万物之首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生理学、心理学:“从个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伦理学、政治学:“从群体的角度明白,到底是什么?就应怎样过?”)(人生论问题)人的问题才是哲学中最难、最核心的问题!3、透过哲学史的阅读,让我明白了人类思想史上的大体发展脉络,并且根据这个脉络总结和大胆预测如下:从历史的角度看,人类思想史大体已经经历了四个发展阶段:阶段一: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在有潜质进行哲学思考之前,将自己的意识形态诉诸于“宗教”(前轴心时代);阶段二:随着人类的进步,人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发展属于自己的“哲学”(轴心时代的思想家们创立了哲学基本体系,包括宇宙论、人生论、知识论);阶段三:由于人们很难运用自身的理性解决所有问题,因此,在轴心时代之后直至贯穿整个中世纪,人们都在试图用人类的理性去证明宗教神学的意志,并将着力点重点放在了“对形而上学问题的探索上”;阶段四:随着人类思想意识的提高,人们发现人类很难运用理智解决意志问题,因此,人类开始将哲学与神学分离,开始运用自己的理性、怀疑和反叛意识,将人类从对神的思考拉回到对人、对世界的思考上,近代哲学肇始于此,在近代哲学中,人类的思想意识形态之因此有了很大进步,源自于人类更加“务实”,同时,也使用了更加“务实”的思考方法。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https://img.taocdn.com/s3/m/bc3280214b35eefdc8d333e2.png)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这学期我们有一门课程叫做《西方文化概论》,觉得老师讲的很有意思,自己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于是闲暇又看了一本《西方哲学史》。
我选择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
因为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所以就选择了它,希望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
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
印象较深的有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
因为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系的,跟人文扯不上关系。
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内容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件的,而自然条件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
在这个部分里,人们主要去探究了事物构成的的本质,是运动还是静止?后面主要讲了希腊哲学顶峰时期的状况,即我们耳熟能详的三个人物: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第二部分是中古哲学,我对这部分哲学很感兴趣,源于我对宗教的兴趣,可我又总觉的作为一个受过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应该是一个无神论者,为什么还会笃信虚无的神会赐予我们所有呢?我比较困惑!第三部分是近代哲学,他离我的年代比起前两部分是近的,可在理解上却趋向了一种复杂而且神学的偏见依然存在。
当读到黑格尔的时候,我再一次激动了,我觉得他的伟大不仅是提出自己独具特色的观点而且促进了哲学史和宗教史的发展。
这本书读完我总体的感觉就是:脑子一边是水,一边是面粉,搅搅成了浆糊。
我觉得如果不对里面具体的人物及著作做详细的阅读的话,仅凭史上提供的资料,是很难读懂这些哲学思想的。
通读之后我感到最有成就感的事就是当别人提起伊壁鸠鲁,施特劳斯,伯格森等人的时候,我不再陌生,不过也只能达到见过的水平。
我想下一步需要做的就是反复去阅读做到整体的把握,给我的学习提供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西方哲学史》读后感(精选多篇)西方哲学史哪个版本好第一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范文可以说,在苏格拉底之前,人类的意识是由酒神的迷狂主导的,可以看到赫拉克利特在虔诚之中呐喊世界是一团不灭的火焰,可以听到荷马在疯狂之中演唱神与英雄们强大的力量;而到了苏格拉底,人类就开始冷静思考了,思考着人类自身的秩序,而把那种酒神迷狂的火焰被冷静的理智浇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苏格拉底的弟子柏拉图要把荷马这样的诗人驱逐出他的理想国了。
诗人的力量可以触及宇宙的每一个角落,而柏拉图的已经观察到宇宙的每一角落了,他却不愿承认自己是诗人:他用冷静的理智来反对酒神的迷狂,却不知自己已陷入迷狂之中。
与其说他的“理念”是一种单纯的哲学,不如说他创造了一种关于美的意境,天地万物都可以归服于“理念”的名义下,这何尝不是人类意识中那种最纯粹的、统一的关于宇宙初生之美的体验呢!美在第一双眼睛看来是不可言说的,而柏拉图却说了出来!在无意之中,柏拉图的“理念”接近了上帝,可他终究只是接近。
在苏格拉底之前的思想家则是和上帝融为一体的,他们就是神。
可以说,柏拉图是最后一个体验到古希腊那种酒神的迷狂(更多请你搜索.haOWOrD.)的人,而柏拉图之后的人更多的是看到他那种冷静的理智,仿佛再也听不到诗人那疯狂的呐喊了,仿佛再也没有和宇宙万物融为一体的体验了。
与其说亚里士多德是一个哲学家,不如说他是一个科学家,因为他力求哲学像科学研究那样明晰。
关于哲学和美,到底是偏向于纯粹的形上的思辨,还是偏向于严谨的富有逻辑的对自然万物的精确的观察和把握,亚里士多德选择了后者。
自然万物那种朦胧之美变得清晰了,人与自然万物的距离拉近了。
以上所说的人类意识中哲学的、宗教的、科学的三种认识方式中,科学的认识方式的力量在逐渐强大,开始被确立了起来,这也表明人类自身的分界变得明显了。
亚里士多德继承了他的老师柏拉图那种冷静的理智,但他比柏拉图更彻底的抛弃了激情和诗人。
他在观察宇宙万物时,更像是带着一架显微镜。
他把整个宇宙看成是物理的或者生物学意义上的宇宙,富有秩序而有那么机械。
他在寻找宇宙万物的原因时,他发现了“不动的推动者”或者“第一推动力”。
可以说,柏拉图是完全沉浸在一种关于美的幻想中发现了“理念”,而亚里士多德则基于对现实的冷静观察而推出了宇宙万物的原因,这种差别何其之大啊!从此以后,一种机械的思维方式开始统治人类的意识,诗人的激情在机械的碾压下变得微弱,最终也熄灭了。
那第一双眼睛看到的纯粹的美似乎消失了。
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西方哲学史上最伟大的两位哲学家。
他们开创了所有的哲学命题,可他们之间又有如此巨大的分界:柏拉图是一个诗人,他用激情体验着宇宙的美的统一;而亚里士多德是一位科学家,他用冷静的理智规范着宇宙机械的秩序。
在他们以后的时代里,在基督教的世界里,人类的意识中几乎始终贯穿着他们两人的思维方式。
人类的文明的历史到底是向前推进的还是后退的?这其中蕴含着两种截然相反的认识方式,一种是科学的,一种是哲学的或宗教的。
我想,之所以会请出那位全能的上帝来统治一切,是因为人类已经陷入了混乱之中。
这种混乱从哪里来?从可见的方面来说,是维持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伦理道德衰落了;从根本上来说,是人类的自身出现了分界,即那三种认识方式的正式确立。
人类的意识不再是和自然万物浑然一体的了,但是人类的却在不自觉的做着种种努力。
上帝是什么?或者说神是什么?他不再是人类的童年时期那种与自然万物融为一体的神秘存在,上帝不是水,上帝不是一团火,上帝也不是数,而是上帝与自然万物分离,已经超越于自然万物之上了——是上帝创造了一切,甚至,柏拉图的“理念”也是上帝创造的,上帝就是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
这可以说明人类与外部世界已经确立了明确的分界,因为上帝是人创造的,上帝并非是在自然万物的宁静中向人显现的。
上帝只是人类企图回归自然万物的努力的假设。
此外,上帝也变成了一个“人”,他具备了人类的一切善良美好的情感和美德,以及自身中具备的产生“恶”的因素。
让我们再回想一下亚里士多德的“第一推动力”的科学假说,当人类科学的和哲学的认识方式不能推出那可以无限回溯的宇宙万物的成因时,人类便假定了一个静止的第一原因,这表明了科学和哲学已经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了。
于是人类便假设有一位超出了人类的经验和理性的上帝,这便是宗教信仰。
可以说,人彻底的从自然万物的“奴役”下解放出来,但是又落入了这位创造自然万物并又具有人的品质的上帝的“奴役”。
第二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当我懂事后亲身面对了死亡后,在面对死亡后又知道死亡是不可避免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失去外公的痛不断的刺激着我,让我联想到几十年后我父母的死和最后我的死,我是如此胆小,以致我一想到这个问题便无法安稳入睡。
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我用了好久时间才适应用“它”来形容宇宙)。
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
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
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第三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人类是一种很奇妙的智慧生物,在酒足饭饱后,面对世界的众多不可知的事物,人类往往充满了求知欲和好奇心。
在其驱使之下,人类一方面通过经验的积累,另一方面通过理性的思考推理,来尝试着解答这些问题和解释一些现象。
这样,一部分解答成为了确知的知识,即科学;另一部分由于时代的局限,不能给出确定的答案,但由于人类对未知事物有着敬畏和恐惧的一面,产生了看似能完美解答这些问题的东西,即神学。
罗素认为,哲学就是介于神学和科学之间的东西,是带着理性的思维去思考科学所不能解答,而神学看似给出了完美答案的问题。
所以“哲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在罗素看来,乃是两种因素的产物:一种是传统的宗教和伦理观念,另一种是可以称之为“科学的”那种研究。
唯有这两者同时存在,才能构成哲学的特征。
罗素说;哲学是诉之于理性而不是权威(这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新教主观主义是不同的,区别在于罗素诉之于理性,而新教是唯心的。
理性能让人清醒地看到他人的可取之处,而唯心让人傲慢)。
这是我对罗素最欣赏的一句话,有了它,才能让我彻底放下顾忌而去研究哲学,虽然在某种程度上说,我的这种心灵安慰也是建立在对罗素的权威上的,但那不是哲学上的。
哲学是研究人类思辩的心灵所最感兴趣的一切问题,在这些问题中,我所最为重视的,是人为什么活着?我所需要的答案,不是原子论那些家伙所认为的机械式的解释,而是目的论的解释。
即当这个问题具体到某个人时,就成了“你为什么活着?”。
当我懂事后,我就开始不断的在内心中问着这个问题,首先给我答案的是物理学,世界是平衡的,有生就有灭,当这个理论扩大到整个宇宙时,即整个宇宙都有灭亡的那一天,如此渺小的人类,和更加如此渺小的我,又有什么好抱怨的呢?但这又引出了另一个问题,既然人都是要死的,人类也是要灭亡的,甚至整个宇宙都是会归于零的,那么我们现在所谓的奋斗除了养活自己,苟且偷生外,还有什么价值?当然这也是人类期望永恒的一种思想,如果连饭都吃不饱,当然就没有这个问题了。
天体物理给了我一个类似神秘主义的答案。
宇宙是如此的广袤,有着太多人类所称之为科学的东西,它是如此的寂寞,亿万年来是如此的安静。
它需要有什么来理解它,来认可它的存在,而人类作为一种智慧生物,承担起了这个责任。
人类根本的责任,是发展科学,是尽可能的去了解这个宇宙的根本。
在这个基础上,我才展开其他的思考。
为了发展科技,在现今的情况来看,只有保持经济的稳定发展才行。
这样,我的思想难免的流于世俗了。
第四篇:西方哲学史读后感《西方哲学史》读后感延吉市第十三中学:洪源《西方哲学史》我选择了梯俐、伍德编著的版本。
因为看到有些书上评论说:它拥有更通俗的解释和客观的立场,所以就选择了它,望读能让自己对哲学史有个基础性的了解。
现在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把它读完了,但留在脑子里的东西不是很多,还好,我做了笔记,可以随时翻来看看,而不用整天抗着那本厚厚的书。
这本书主要包括三个部分:希腊哲学、中古哲学、近代哲学。
每个部分后面也包括了每个时期具有代表性的哲学家以及哲学流派。
当然凡是影响重大的哲学家和流派所做的介绍占的内容都是比较多的,如柏拉图,奥古斯丁,康德等人。
当我翻开第一页的时候,我惊讶的是它讲的是自然主义哲学,这点让我很不解。
因为我总觉得自然是跟科学有关系的,跟人文扯不上关系。
而到读了后面的具体内容时,我才真正的搞明白是怎么一回事。
因为哲学的起源和发展是离不开一些条的,而自然条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这也是为什么早期的希腊哲学是自然主义的哲学的一个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