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_庞海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0月第33卷第5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Oct.2012
Vol.33 No.5
收稿日期:2012-09-10
作者简介:庞海芍(1964-)
,女,河南偃师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素质教育、大学教师发展研究。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
庞 海 芍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1
) 摘 要:
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时代赋予中国大学的特殊使命,是大学功能的新扩展。大学文化要引领社会发展,必须首先克服大学文化当前面临来自社会不良风气的种种挑战,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提高文化品位。素质教育、文化育人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传承创新;素质教育;文化育人
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12)05-0017-05
自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
——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1088年在意大利诞生以来,现代大学经过900多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世界公认的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
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此观点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
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起并列提出,因而引发了国内对大学的第四使命“文化传承创新”的关注。
一、大学理念变迁与功能扩展
自大学在欧洲中世纪诞生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
大学理念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大学功能也随之由单一的“
人才培养”(意法英),扩展到“科学研究”(德国),进而扩展到“社会服务”(美国)。至20世纪大学已经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美国著名教育家克拉克·克尔(ClarkKerr)曾将这三个阶段的大学理念形象地概括为:大学观———大学是一个僧侣居住的村庄;现代大学
观———大学成为一座城镇,一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
多元化巨型大学观———大学是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
1]26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大学理念的每一次变迁和功能扩展都带来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极大繁荣,也带来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研究发现,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1540年-1610年)、英国(1660年-1730年)、法国(1770年-1830年)、德国(1810年-1920年)、美国(1920年———现在),转移周期大约为80年,
科学史界称为“汤浅现象”
[2]
。从中不难发现,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轨迹与大学的功能扩展及繁荣轨迹基本一致。在19世纪以前的数百年间,诞生在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最古老的大学,使得欧洲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教育发达之地。其时,大学崇尚追求纯粹的知识、启发心智,教学育人是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历史进入19世纪,
正当古老的大学面临科学及工业革命严峻挑战的时候,1810年在柏林成立的洪堡大学因赋予其科学研究的功能,强调“研究教学合一”而获得了新生。洪堡大学在二次世界大战前便成为世界学术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3卷
中心,产生过29位化学、医学、物理学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不仅洪堡大学因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变成了现代大学制度思想的滥觞,而且德国也因为大学重视教学科研相结合,领先世界科技前沿甚至百年称雄。20世纪,美国的大学博采众长,既继承了中世纪大学重视博雅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借鉴了德国高校重视科学研究的风气,并赋予了大学新的历史使命———社会服务功能,从而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大科学”时代独领风骚。当历史的车轮步入21世纪,中国赋予大学的第四功能“文化传承创新”是否同样会带来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崛起和世界科学中心、文化中心的转移?
有学者认为,任何一所大学,自诞生之日起,由于其自身的职责和特性,决定了其从一开始就承担着文化的使命,只是与大学的其他职能比较起来未被充分认识而已①。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并且认为与其说过去大学的文化职能未被充分认识,不如说在当今世界大学的文化价值更需要凸显。当今社会在文化方面存在两大不平衡,即“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严重失衡,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严重失衡”②。因此,中国的大学亟需肩负起传承、传播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中国的大学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使命乃时代要求、世界需要,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必将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中国而言,高等学校要适应新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就要履行好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使命,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讲:大学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3]。
对世界而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已经证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并不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西方文化也不可能独步全球。21世纪的中国必将对人类文化创新作出巨大的贡献③。因此中国大学在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时,还应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世界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二、大学精神与文化面临的挑战
学者张德祥认为,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是建设好大学自身的文化,即大学文化;另一个是大学对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两者可谓大学的双重文化使命[4]。既然要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那么大学首先要建设好自身的文化,成为优秀文化的代表、创新文化的策源地。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大学精神和文化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大学文化本应引领社会文化,现实反而是社会文化“绑架了”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日益庸俗化。
如果将大学文化分为精神———制度———物质(包括环境、行为等)三个层面的话,那么,大学精神无疑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一所大学独有的风格、气质与传统,每时每刻都在熏染着师生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模式。大学精神又取决于大学的使命,具体表现为大学的愿景、目标、校风、校训等文化要素。当前,大学精神文化面临的首要危机便是亟需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
大学的使命决定了大学应该具有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善于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气质,大学文化应该是高雅脱俗、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然而,现实却是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文化,急功近利与浮躁之风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不端和师德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江湖中的争名夺利、大学校园中的官气商气等较为普遍。
学者眭依凡将“大学文化庸俗化现象”归纳为四大具体表现:其一,官本位。即以官为本、唯官是重、唯官是奉、唯官是从、唯官是大,由此导致趋炎附势、权学交易、俯首听命等拜官主义价值取向,使大学好似官僚体制的附庸而非学术机构。其二,市侩作风。唯利是图、学商不分、急功近利、钱学交易,庸俗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横行,本应庄严
81
①
②③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在2011年10月14日举办的“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详见王文乐.大学的新功能:文化融合的催化剂[J].
神州学人,2011(12).
楼宇烈先生2011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2011)创新中国论坛”上发表的观点.
观点来自[英]马丁.雅克著.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社会的没落.中信出版社,2010;[美]约翰.奈斯比特等著.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吉林出版集团,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