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_庞海芍
北理工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3发表
![北理工文化素质教育的实践与发展3发表](https://img.taocdn.com/s3/m/7fdfd39e84868762caaed5b8.png)
北京理工大学文化素质教育之实践与创新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庞海芍单敏北京理工大学是一所“理工为主,工、理、管、文协调发展”的全国重点大学。
1950年代之前,该校提出“通专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1952年学习前苏联之后,走上了专才教育占主导地位的发展道路。
1980年代以来,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该校结合自身学科特点,不断拓宽专业、强化基础、加强人文教育和科学教育的融合,在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方面进行了实践与创新。
一、实践历程文化素质教育理念提出之初,很多师生不太理解。
学校在全体师生中多次开展教育思想大讨论,大家在了解之后还是十分认同素质教育理念,认为它切中了人才培养的时弊,顺应了时代的要求。
1990年代中期,北京理工大学成为国家首批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试点院校和首批文化素质教育基地高校。
1996年3月,制定了《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试点工作计划》,提出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实施途径和基本措施等。
1999年10月,制定了《关于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加强高素质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意见》,再次强调要深化高等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培养德智体美等诸方面全面发展、适应性强、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
为了推动文化素质教育,学校成立了由教务处、研究生院、学生工作处、团委、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等负责人组成的文化素质教育协调小组,负责研究探索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内容、途径和效果;制订教育计划与安排;组织检查教育质量的实效。
并规定列入教学计划的教育内容由教务处、研究生院负责,教学计划之外的“第二课棠“活动由学生工作处、团委负责,北京理工大学的文化素质教育迅速开展起来。
主要途径和内容有:一是“第一课堂”,即在教学计划中开设了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包括历史学、哲学、经济学、法学、思想与价值观、文学艺术等,要求大学生选修其中四类各一门,并取得8学分。
之后课程类别和内容不断调整丰富,2003年更名为通识教育选修课。
二是通过“第二课堂”(非正式课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文化素质教育活动,包括讲座、社会实践、读书活动、文化体育活动等,并要求大学生每学期必须参加听两次讲座,取得4学分;参加三次社会实践或社会调查,写调查报告或总结取得3学分;至少掌握一种文化或艺术技能,有规定也有选择地阅读一些中外名著等。
文化传承与创新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
![文化传承与创新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https://img.taocdn.com/s3/m/be8dbc18b42acfc789eb172ded630b1c59ee9b33.png)
文化传承与创新视野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古志华【摘要】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体的知识生产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与创新具有统一性,同时思想政治教育与文化传承与创新之间具有矛盾性。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视野下深入思考自身的地位和作用,进一步改进工作,为文化传承与创新提供思想政治保证。
%In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as the main body of knowledge production be-come the driving force of social development.Think deeply the status and role of the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o further improve the work ,for the performance of cultural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mission to provide political guarantee.【期刊名称】《高教论坛》【年(卷),期】2014(000)002【总页数】4页(P20-23)【关键词】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传承;文化创新【作者】古志华【作者单位】柳州职业技术学院,广西柳州 545006【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在知识经济时代,以文化传承与创新为主体的知识生产成为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
高校在现代知识生产体系中处于关键环节,承担着特殊的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命。
服务于高校中心工作,为高校各项工作提供思想政治保证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需要以文化传承与创新视野重新审视自身,谋划新的发展思路。
大学新使命: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届创新中国论坛”综述
![大学新使命:文化传承与创新——“第二届创新中国论坛”综述](https://img.taocdn.com/s3/m/d65f63fcf61fb7360b4c65a4.png)
烈老 先生 就 明确 提 出 : 化传 承 与创 新 这个 使 命 文 不仅 仅是 现在 的 , 化 传 承 与创 新 应 该是 大学 应 文 有 的使 命 和永 恒 的使 命 。然 而 , 如北 京 理 工大 正
学庞 海芍 指 出 的 : 文 化 传 承 与创 新 作 为大 学 的 将
第 四功能 , 它肯 定不 是新 的 , 因为文 化传 承实 际上 已经 蕴含 在育 人和 社会 服务 工作 中。但是 学 者需
却在消失 》 《 向世界 , 、走 中国人不能迷 失 自我》 、 《 崛起 的 中国 面 临身 份 危 机》、警 惕 “ 《 铜臭 味 ” 污 染 中国社 会 》 大 量 的外 媒 报 道 , 吁 要 警 惕 我 等 呼
们 的社会 变成 经济 机器 , 人成 为经 济动 物 , 指 出 并 文 化建设 的重 点应 当是 国 民整 体素 质 的养成 和 提 工程教Fra bibliotek 。 ~
2 ~ 6
力越 来越 重 要 的时代 背景 下 , 大学 作为 文 化重 镇 , 直面 中 国文化 现状 , 行 文化传 承 与创 新 , 有 重 进 具 要 的时代 意 义 。中 国科 技 大学 原党 委 书记郭 传 杰
一
种 学术 语 言 , 统文 化需要 进 行创新 。 传 科技创 新 与文化 创 新 的关 系无 疑是 当下文 化
担 当。然 而让他 深 感 担 忧 的是 , 目前 却 出现 了一
要研 究 的是 , 为什 么 在 2 0世 纪 , 们 会 提 出 大 学 我
些高 校盲 目求 大 、 纯 求 快 的现 象 。因此 展 开 一 单
文化 传承 与创 新 ?它 的意义何 在 ?庞教 授 的这 一
问题 关怀 正是 此 次 论 坛 召 开 的背 景 和 动力 , 是 也
通识教育的动力与阻力
![通识教育的动力与阻力](https://img.taocdn.com/s3/m/b56af46130b765ce0508763231126edb6f1a76c2.png)
通识教育的动力与阻力庞海芍【摘要】通识教育作为一个美好的教育理想,尽管在实践中面临重重困境,但依然充满希望.它既是人类自身全面和谐发展的需要,同时又受到种种现实条件的制约;既是事物的整体性、知识综合化的要求,同时也遭遇学科知识分化与大学教育专业化特性的种种阻力;既是社会发展对大学生全面素质提出的要求,又受到功利主义等不良社会风气的严重影响.但不论怎样,以培养“健全之人”为终极目的的通识教育是人类美好的教育理想,也是人们追求自由全面和谐发展的美好愿望,因而必然成为大学教育的发展方向.【期刊名称】《高校教育管理》【年(卷),期】2012(006)003【总页数】5页(P7-11)【关键词】通识教育;素质教育;健全之人【作者】庞海芍【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 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1通识教育是一个古老而年轻的话题。
说它古老,是因为在欧美等西方国家,通识教育的历史很长;说它年轻,是因为近年来通识教育在中国逐渐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
20世纪90年代中期,我国大学轰轰烈烈地拉开了文化素质教育的帷幕,并在此基础上开展了通识教育的实践探索。
在一些国家和地区的通识教育实践中,笔者发现了一个十分有趣的现象:一方面推行通识教育常常遭遇被人误解、轻视的尴尬,面临诸多阻力;另一方面,重视通识教育的呼声从未停止,一代代仁人志士前赴后继,孜孜以求通识教育的美好理想。
那么,究竟是什么使得通识教育总是在困境与希望中逶迤前行?通识教育的动力何来?阻力何在?面对动力与阻力的交织,通识教育出路何在?一、人类全面和谐发展的理想与通识教育人自身追求全面和谐发展的理想是通识教育的内在动力。
通识教育倡导的是个体本位的教育目的观,也就是说,教育要首先使人成为“人”、完整的人,而不是成为服务于社会的“工具”,而成为全面和谐发展的人一直是人类的美好理想和不懈追求。
对此,不同社会、不同时代的哲学家、思想家、教育家都进行了阐述。
开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新使命
![开启大学“文化传承创新”新使命](https://img.taocdn.com/s3/m/27bb4fa3dd3383c4bb4cd2e2.png)
2 0 1 1 年4 月2 4日,胡 锦涛 同志在清华 大学百 年校 庆 讲话 中首次 明确提 出 :高等教育是优 秀文化传承 的重要 载体 和思想 文化创新的重要源 泉。全面提高高 等教育质 量 ,必须 大力推 进文化传承 创新。此观点 与 “ 全面提 高 高等教育质 量 ,必须 大力提 升人才培养水 平 ;必须 大力 增强科学研 究能力 ;必须 大力服务经济社 会发展 ”一起 并列提 出 ,因而引发 了国内对大学 的第 四使命 “ 文 化传 承创新 ”的关注。 那 么 ,大学 的文化传承创 新功能是 与生俱来还 是时 代赋 予?大学 的第 四功能是 中国特 色还是也 能得到 国际 认 同?这些 问题都值 得研究 者探索 ,这里 不重点讨 论 。 但有一个现 象笔者认 为值得 重视 ,那就是 大学理念 的每
2 .“ 大学文化庸俗化”的四大具体表现
学者 眭一凡 归纳指 出 :其一 ,官本位 。 以官为本 、 惟 官是重 、惟 官是 奉、惟 官是从 、惟 官是 大等拜 官主义 价值取 向 ,使大学 更像 官僚体 制的 附庸而 非学术机 构。
1 6 f 中国国情国力 I 2 0 1 3 . 0 9
新的责任和使命?
1 . 理解大学 “ 文化传承创新”使命的两个维度
学者张德 祥认 为 ,建设好 大学 自身 的文化 ,即大学 文化和 大学对社 会文化 的繁 荣与发展作 出贡献 ,可以称
之为大学 的双重 文化使命 。笔者认 为 ,既然要承担 文化 传 承创新 的重要使命 ,那 么大学首 先要建设好 自身 的文 化 ,成 为优 秀文化 的代表 、创新 文化的策源地 、社会发
一
从中不难 发现 ,世 界科学 中心的转移 轨迹 与大学 的 理 念 变迁 、功 能扩 展 、社 会 经 济 文化繁 荣 轨迹 基 本 一
传承创新,生生不息:民族文化基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
![传承创新,生生不息:民族文化基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https://img.taocdn.com/s3/m/2960e7b10875f46527d3240c844769eae109a302.png)
传承创新,生生不息:民族文化基因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马誉珂(文/图)
【期刊名称】《服装设计师》
【年(卷),期】2024()6
【摘要】中华民族的文化基因在推动中国式现代化建设中具有核心作用。
工艺与材料的创新,设计与审美的现代化转型以及对传统文化价值的深入挖掘和广泛传播,坚持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相协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原则,均是保证民族文化可持续发展,提升民族文化国际影响力的关键。
这些努力将使中华文明在全球化时代下保持生生不息,持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进程。
【总页数】4页(P10-13)
【作者】马誉珂(文/图)
【作者单位】中央民族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
【相关文献】
1.传承红色基因推进艺术教育创新与实践的研究
2.高校推进与创新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
3.地方政府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实践创新:基于“淄博烧烤”的分析
4.冰雪旅游创新实践对政府推进地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启示——基于“尔滨”爆火的实例分析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的神圣使命——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
![文化传承和创新是大学的神圣使命——访北京大学校长许智宏](https://img.taocdn.com/s3/m/99f5b804f12d2af90242e613.png)
而不 同” .儒家人道精神 的核心在于对 生命尊严 的透彻认识以
有 明显 的专业特 点。许校 长提 出 ,生物多样 性的丧 失会危及 版 . 将与 《 大藏 经》 《 、 道藏》鼎足而 立 . 为中国文化儒 、 、 成 释
我们人 类的生存 而 文化 多样 性的丧 失会 危及 人类社会 和 文 道三 大思 想体系 的三座 丰碑 。《 中华文 明史 》和 《 儒藏》等标 明的发展 。 中国传统 文化要 求我 们在 满足个人 欲望 的同时充 பைடு நூலகம் 性的传统 文化研 究成果 .不仅仅 继承 了北大 国学研 究 的优 分考虑社 会 的利 益 .集体 的利益和他 人的利益 。这种文化 并 良传统 .而且具 有鲜 明的时代特征 .它们普遍具 有跨学科合 非十全十美 . 但在一些 方面 , 却显 示了独特 的优越 性。比如说 作的优点 .结合各 学科 的优 势资源 .对 中华传统 文化精粹进
界 、教育界和 文化界 的风气 。
: 同样 是 至 关 重 要 的 。
维普资讯
崮际人 交流 IT R .F N L A N 20/ N E Na I A T I T l 08 4 2O E 0 不可否认 .全球化进程 中存在着一种文化单一化趋势 .它 化 为 己任 ,促进 文 物 和 非 物质 文化 遗 产 保 护 .做 好 文 化典 籍 整 威胁 着文化多样性 。在过去几十年间 .全球化 对于地域 与传 统 理工作 .自觉地 承担 起了自己的文化使命 .为增强中华文化的 文化造成 了空前冲击 ,这是有 目共睹 的事实 ,而东 亚地 区面对 国际 影 响 力 做 出 了新 的贡 献 。比 如 ,由袁 行 霈教 授 主 编 .北大 的挑 战尤为严峻 。” 对我们东 方国家而言 .全球 化的主要 问题 人文学科 3 6位著名学 者集体编撰 ,历 经 7 年而 成的煌煌 巨著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在高校育人功能上的实践路径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在高校育人功能上的实践路径](https://img.taocdn.com/s3/m/52e43f23793e0912a21614791711cc7930b77845.png)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在高校育人功能上的实践路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五千年文明史的精髓,是中国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中华民族的智慧和文化基因,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历史底蕴。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校育人功能上的实践路径也在不断地被探索和拓展。
借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高校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和深厚文化底蕴,为他们的未来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精神二、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与体验除了理论知识的灌输外,高校还应该积极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活动与体验,提供给学生更加直观和深入的学习方式。
通过中华传统文化体验课程、传统文化活动周等形式,引导学生亲身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
在活动中,学生可以学习古代的绘画、书法、剪纸等传统手工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魅力;可以学习古代的音乐、舞蹈、武术等传统技艺,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身体力量;还可以参观古建筑、古典园林、古代遗址等,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韵味。
通过这些活动与体验,学生不仅能够对中华传统文化有更加深入的理解,也能够在实践中锻炼自己的综合素养,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
三、借鉴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理念中华传统文化蕴含了丰富的智慧与理念,这些智慧与理念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重要的价值。
高校在实践中应该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理念,引导学生将这些智慧与理念融入到学习与生活中。
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儒家思想强调“仁”的观念,倡导“以礼治国”“以义理人”,积极培养学生的仁爱之心和社会责任感;中华传统文化中的道家思想强调“无为而治”的理念,倡导顺应自然、不强求、随遇而安,引导学生学会调适心态、对待事物从容不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佛家思想强调“舍则得”,倡导舍己利他、慈悲为怀,引导学生学会奉献与宽容。
通过借鉴中华传统文化的智慧与理念,高校可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认知的研究
![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认知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a0fc8e63a26925c52cc5bf67.png)
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认知的研究作者:庞璐吴文君吴诗怡来源:《市场周刊》2017年第04期摘要:以南京高校大学生作为调查对象,通过抽样调查研究大学生对非遗传承与创新的认知,通过研究发现大学生对非遗的情况知之甚少,不能正确意识到目前非遗发展的状况,这些认知误区严重阻碍了非遗的发展。
为此,建议政府、教育机构和企业三者相互配合促进非遗文化宣传,大力培养非遗专业化的传承人并对非遗适度商业化。
关键词:非遗;传承;创新;认知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8-4428(2017)04-121 -03一、研究背景快节奏快消费时代大背景下,物质财富急剧增长,精神文化明显缺失。
我国这一情况尤为显著。
国家经济高度发展,与此同时,精神文明建设也要跟上经济建设的步伐。
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历史的活化石,随着社会的发展正逐渐被人淡忘,政府亟需抢救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民族文化。
如今,中国已有39个项目跻身世界级非遗,项目总数位居世界第一。
其中,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31项,急需保护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7项,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实践名册1项。
2017年两会期间,现任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美协理事李延声在会上提案:“将保护非遗文化提升到民族文化自信来认识。
”保护非遗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虽然这些年,政府和人民逐渐意识到非遗的重大意义,对非遗的保护抢救工作也取得了很大进展,但是就我国非遗目前的发展情况来讲,十分令人堪忧,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一)非遗传承后继无人继承人凋零是非遗衰落的最主要原因,《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发展报告(2016)》中指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非常紧缺。
老一辈相继逝去,而当下年轻人大都不愿从事非遗相关工作,一是薪酬不高难以糊口,二是手艺难学考验耐性,也因此新一辈后继无人,才造成了非遗如今尴尬的局面。
(二)地方保护机制欠缺非遗扎根于民间,代表着全国各地的地域特色,需要因地制宜的保护,地方政府在这样的保护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大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
![大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https://img.taocdn.com/s3/m/1028ce8a64ce0508763231126edb6f1aff0071de.png)
大学生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大学作为传承和创新的重要阶段,对于大学生的文化传承和创新能力培养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在我作为传统文化学者的研究过程中,我发现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与创新能力培养方面存在着一些问题与挑战。
本文将从三个方面进行分析和探讨。
首先,大学生文化传承方面存在的问题主要包括价值观念的脱离、传统文化知识的匮乏和文化自信心的缺失。
当代大学生普遍受到现代化思潮和外来文化的影响,价值观念逐渐脱离传统文化的根基,导致他们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能力较低。
同时,由于教育体制的改革和课程设置的调整,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和掌握相对较少,缺乏对传统文化的深入了解。
此外,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文化传承能力和文化自信心的认同程度不高,存在一定的自卑心理。
其次,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
现代社会对于大学生的创新能力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并不是简单的对立关系,而是相辅相成的。
然而,由于大学教育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和应试教育的倾向,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得不到充分的培养。
此外,大学生在创新过程中缺乏对传统文化的运用和创新,导致创新成果的文化内涵不够丰富,缺乏独特的文化价值。
针对以上问题和挑战,大学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进和创新。
首先,大学应该加强对传统文化的教育和传承。
通过开设传统文化课程、举办传统文化活动等方式,让大学生了解和学习传统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理解能力。
同时,大学可以通过与社会文化机构的合作,开展文化传承项目,使大学生能够亲身参与到传统文化的传承中。
其次,大学应该注重培养大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通过改革课程设置,增加实践性课程和项目,让大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学习和创新。
此外,大学可以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和创新竞赛,提供创新平台和资源支持,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最后,大学应该加强对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心的培养。
通过开展文化自信心教育,让大学生深入了解自己的文化传统和文化价值,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自信心。
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
![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84ab01662cc58bd63086bd60.png)
智谋方略智库时代 ·69·新时代背景下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考刘海昭 郝梓旭 王乐然 于阳(长春中医药大学健康管理学院,吉林长春 130117)摘要:传统文化的定义,是随着人类的进步和历史的发展,反映了民族性格和民族的集聚,并在民族历史发展中发挥作用,推动了文化、思想史的发展。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为主体创造的,代表了人们的思想和行为的精神追求,这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优势。
大学是一个具有独特特色的文化机构,大学校园不仅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同时也可以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研、社会服务、文化传承与创新、国际交流与合作等功能的重要平台。
关键词:传统文化;建设;新时代中图分类号:P285.2+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6-4609(2019)23-069-002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校文化建设的意义大学作为社会培养人才的摇篮,培养学生健全人格需要校园文化的滋养和引导,可以说校园文化是照耀这片土地的阳光,为师生的成长提供了必备的养分。
校园是一个重要的挖掘和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场所。
优秀的传统文化不仅可以为新时期大学校园提供丰富的文化活动内容,也可以让传统文化得到更好的传承。
(一)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有道是春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优秀的传统文化也是这样,悄无声息地影响和改变着我们的思维和行动。
当下,全社会在弘扬和传承优秀传统文化,也引导青年学生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因为如此,优秀的传统文化给国家带来了无穷的生命力。
高校作为重要的思想文化战线,是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作为民族思想文化交流与碰撞的重要基础,是民族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只有把握传统文化的精髓,才能深入阐述中国文化的核心思想,实现用优秀传统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进一步实现立德树人的目标。
(二)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高等教育发展的需要中国的大学是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在党领导下的,培养新时代的接班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者的摇篮。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https://img.taocdn.com/s3/m/59921b2b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cd.png)
文化自信与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研究作者:刘鑫来源:《公关世界》2022年第12期摘要:在我国现代化的发展进程中,高校需要重视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对学生进行高校文化传承,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同时让学生了解中国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发展。
高校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发展没有冲突,同时更便于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的传承与发展。
高校文化传承的内涵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同时具备较强的道德素养。
由此,本文针对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进行分析,探讨高校文化传承创新的路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高校文化传承创新路径一、文化自信背景下地方高校文化传承的重要作用1.推动地方高校文化传承工作与时俱进在信息化时代中,信息技术的发展加快了信息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也为地方高校文化传承提供了有效地帮助。
另外,高校文化传承工作的不断推进,在进行学生文化传播时需要改变传统的传播模式,积极地进行高校文化传承的创新。
新媒体技术在整个高校文化教育过程中可以有效推动地方文化传承及创新,保证高校文化传承可以与时俱进,实现传播创新。
在现代化社会的影响下,新媒体与互联网的发展影响了学生的思想,由此高校可以利用文化教育来提高学生的道德素养。
在新媒体技术的帮助下,教师可以采用学生感兴趣的方式来进行高校文化教育。
[ 1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需求以及实际情况进行高校文化内容的规划,以及对学生进行积极的引导,实现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有效的传承。
2.满足新时代高校文化的传播需求高校文化傳承是我国社会发展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条件。
高校文化教育作为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手段,可以满足新时代社会对于高校发展的需求,保证学校在进行理论知识的教学时,可以对学生的思维进行引导,实现学生道德素养的全面认知。
高校在进行文化传承时可以充分借助当地的文化特色,对学生进行传统文化、红色文化等知识的讲解,实现了高校文化传播的需求。
[ 2 ]高校文化传承的创新可以结合现代化技术以及现代产业发展,让学生可以积极地应对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诱惑。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https://img.taocdn.com/s3/m/b794132610661ed9ad51f3ce.png)
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困境与出路庞海芍(北京理工大学 法学院,北京100081)摘 要 目前,有三大困境制约着我国高校通识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其一是对通识教育课程在大学中的定位不清,通识课程发展空间受到公共必修课制约;其二,通识选修课面临!内容杂、结构乱、质量差、地位低∀的困境,难以担负通识教育重任;其三,通识课程建设与管理受到现行大学组织制度的制约。
解决了这些困境也就找到了通识教育课程建设的出路。
关键词 通识课程;通识教育;文化素质教育中图分类号 G6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8418(2010)02-0063-04作者简介 庞海芍(1964#),女,河南偃师人,北京理工大学法学院副研究员、博士。
一般而言,通识教育课程是指除专业教育之外的基础教育课程。
如果说专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在某一知识领域的专业技能和谋生手段,那么通识课程则要通过知识的基础性、整体性、综合性、广博性,使学生拓宽视野、避免偏狭,培养独立思考与判断能力、社会责任感和健全人格,也就是教化他们学会做人。
无疑,通识教育课程是实现通识教育理念和目标的关键因素。
由于种种原因,目前有三大困境制约着我国高校通识教育课程的建设和发展。
困境之一:通识教育课程在大学中的定位不清目前,我国大学的本科课程体系主要由!公共基础课+学科基础课+专业课∀三部分构成,其中, !公共基础课∀部分均应视作!通识课程∀,主要包括思想政治理论课(简称!两课∀)、英语、军训与体育、通识教育选修课(有的学校称作文化素质教育选修课)等,理工科大学一般还包括数理化等自然科学基础课。
从这一角度来看,我国大学的通识教育课程占总学分的比例与美国的大学相比并不低,但具体分析课程的内容构成及教学目的,则差异很大。
!两课∀是我国大学教育内容的一大特色,其主要目的是对大学生进行政治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学分高达10~14。
需要反思的是,此类课程是大学最主要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内容,所占学分很多,教育效果却不如人意。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
![关于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https://img.taocdn.com/s3/m/a507fa6e02768e9951e73822.png)
150关于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与借鉴优秀传统文化的思考曹瑞明阳(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辽宁锦州121013)摘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民族历史传承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是大学文化建设的思想基础与源泉。
大学文化建设是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渠道与栽体。
厘清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建设内在的本质 的联系,凝练大学文化建设中传承和借鉴传统文化的内容,深入探究传承与借鉴的原则及渠道,是有效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及做好大学文化建设工作的前提。
关键词:传统文化;大学文化;建设;传承中图分类号:G40-055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8254(2018)01-0150-05收稿日期:017-10-25基金项目:辽宁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优秀传统文化在大学文化建设中的传承与借鉴研究”项目编号:L16BSZ022)的阶段性成果作者简介:曹瑞明(1977—),女,法学博士,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副教授,从事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董阳(1991—),男,渤海大学政治与历史学院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2016级硕士研究生,从事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研究。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办“中国特色、世界水 平的现代教育”,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战略部 署。
我国大学要想在国际上引领学术潮流,在文 化建设上产生重要影响,就必须建设好具有自 身特色底蕴的大学文化,而这一底蕴则应来自 于我国五千年传承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
对传 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加强大学文化建设是其 重要的实施渠道与载体。
那么,优秀传统文化的 传承与大学文化的建设有哪些内在的本质的联 系呢?大学文化建设需要传承和借鉴传统文化 哪些内容?在这一过程中又该坚持怎样的原则?通过何种渠道去实现?这些都成为当前大学文 化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优秀传统文化与大学文化的内在关联(一)优秀传统文化是大学文化的根和源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历史发展文明演化中 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 的,并对民族发展起支撑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 展的思想、观念、文化、形态的总和。
关于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式的调查与分析
![关于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式的调查与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d0da12dbaa00b52acfc7ca37.png)
高教论坛关于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的创新方式的调查与分析翟野(河北经贸大学,河北石家庄050061)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出要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他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
”于国家,因为有了传统文化的支撑,中华民族才能够几千年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而不倒,历经磨难而不衰;于人民,因为有了传统文化支撑,中国人民才能够不畏艰辛进而开拓进取,才能够自强不息将智慧代代相传;于社会,只有在传统文化的滋养下,才能不断提高国民自身修养和内涵,才能不断加深文化底蕴,为个人日后的发展及整个社会的文化风气打下良好基础。
对与高校大学生而言,在日常的生活和学习中,越来越被看重的是如何快速掌握一门可以赚钱的技术,而经常会忽略了在传统文化中汲取和吸收营养,再者,受到虚拟社会及网络传媒规范化落后、外来亚文化的影响,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现状令人堪忧。
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与接受程度1.1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中国传统文化在各大高校都是宣传和弘扬的重点,但是效果却不完全尽如人意。
在对于“大学生关于传统文化的认知方式”调查中,关于“你学习和接受传统文化信息的渠道”的调查结果显示,25.6%的传统文化知识来源于家庭的熏陶和社会的推广,36.7%的传统文化知识来源于高中和小学的积累,24.9%的传统文化知识来源于自学,(包括看书、影视剧等),只有12.8%的传统文化知识来源于大学期间的课程及活动。
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大学生了解和接受传统文化的方式只有很小一部分来源于大学期间的课程和活动,一方面可以体现出大学生自学能力增强,学习的主动性较高,但同时也反映了高校的传统文化的弘扬方式还不够完善,不够充足和全面。
1.2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大学生作为具有较高文化知识水准的一类人,大部分对传统文化的接受程度较高。
教师发展中心如何才能告别边缘化
![教师发展中心如何才能告别边缘化](https://img.taocdn.com/s3/m/a8c7ab0d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ee.png)
2018年11月第34卷第6期高教发展与评估HigherEducationDevelopmentandEvaluationNov.,2018No.6,Vol.34doi:10.3963/j.issn.1672 8742.2018.06.010 编者按:本文根据北京理工大学庞海芍研究员接受“一读EDU”的专访整理修订而成。
主要从教师发展中心的定位、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促进工作、教师发展的过程性支持等方面分析教师发展中心做什么,如何做,才能告别边缘化。
绝大多数高校教师其实并非毕业于师范院校,他们刚毕业就走上了教学工作岗位,相对而言缺少教育理念和教学实践。
如何系统地增强他们的教学能力呢?近些年,在教育部的大力推动下,中国很多高校相继成立了教师教学发展中心。
然而,不少高校仍处于边实践、边摸索阶段,缺乏指导。
一些高校的教师教学发展中心甚至空有牌子,并未实质运作。
为给大家提供有益的经验参考,我们刊发国家级教师教学发展示范中心,即北京理工大学教师发展中心主任、庞海芍研究员接受一读EDU的专访稿。
庞海芍研究员曾参加“教育部-密歇根大学”教师发展工作研修班,赴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分校(UCLA)、台湾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多所高校的教学促进中心访学,对教师发展实践和研究工作都颇有积淀,近几年也应邀在国内外作了近百场包括“大学教师发展的理念与实践”、“大学教师发展的制度构建”等专题报告。
教师发展中心如何才能告别边缘化庞海芍1,朱亚祥1,周溪亭2,许路阳2(1.北京理工大学,北京100081;2.一读EDU编辑部,北京10006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2 8742(2018)06 0091 07注:本文缘于北京理工大学庞海芍研究员接受一读EDU的专访,作者根据本刊要求和时间变化进行了内容更新和调整。
朱亚祥参与录音整理,周溪亭、许路阳作为记者参与访谈。
该文系中国高等教育学会《中国高校教师专业化发展调研》课题的成果之一。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https://img.taocdn.com/s3/m/bc1c1ac210661ed9ac51f322.png)
Three Thoughts on University Culture Inheritance
and Innovation
作者: 庞海芍
作者机构: 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1
出版物刊名: 湛江师范学院学报
页码: 17-21页
年卷期: 2012年 第5期
主题词: 大学文化 文化传承创新 素质教育 文化育人
摘要: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时代赋予中国大学的特殊使命,是大学功能的新扩展。
大学文化要引领社会发展,必须首先克服大学文化当前面临来自社会不良风气的种种挑战。
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提高文化品位。
素质教育、文化育人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
大学素质教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视角
![大学素质教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视角](https://img.taocdn.com/s3/m/962681da988fcc22bcd126fff705cc1755275f65.png)
大学素质教育研究的特点和发展轨迹——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视角庞海芍;张毅鑫;张金明;郇秀红【期刊名称】《江苏高教》【年(卷),期】2017(0)12【摘要】从1990年代开始,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一直呈现出活跃景象.对1992-2015年间发表在中国知网数据库和中国社会科学引文索引数据库的大学素质教育研究文献的计量分析发现:文献数量与大学素质教育发展历程呈现强烈正相关;关键词时序变化及词频聚类分析清晰呈现大学素质教育和通识教育成为两个明显研究热点,并形成了各自的研究内容关联地图.大学素质教育与文化素质、创新能力、通识课程、教学改革的关联性很强,思想道德素质和身心素质虽然非常重要,但将其作为大学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进行研究的还不够.发文作者及发文院校分布情况表明,大学素质教育研究的作者主体目前是教育研究者,可以借助大学素质教育研究会平台,加强研究者和管理者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总页数】5页(P26-30)【作者】庞海芍;张毅鑫;张金明;郇秀红【作者单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1;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647【相关文献】1.中国学术界海外苗学文献研究发展动态述评——基于文献计量分析的视角2.新时代中国经济学发展轨迹及研究特征——基于《经济研究》《管理世界》《中国工业经济》期刊文献的计量分析3.我国高等声乐教育教学研究的轨迹、热点和发展趋势(2001-2019)——基于CNKI数据库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计量分析4.思维导图在我国教学应用的发展轨迹与演进趋势——基于2010-2019年的文献计量分析5.中国人口学学科发展轨迹与动力——基于CiteSpace的文献计量分析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2年10月第33卷第5期湛江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ZHANJIANG NORMAL UNIVERSITYOct.2012Vol.33 No.5收稿日期:2012-09-10作者简介:庞海芍(1964-),女,河南偃师人,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副研究员,博士,从事高等教育管理、素质教育、大学教师发展研究。
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庞 海 芍(北京理工大学教育研究院,北京100081) 摘 要:文化传承与创新是时代赋予中国大学的特殊使命,是大学功能的新扩展。
大学文化要引领社会发展,必须首先克服大学文化当前面临来自社会不良风气的种种挑战,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提高文化品位。
素质教育、文化育人是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的最重要途径,必须高度重视。
关键词:大学文化;文化传承创新;素质教育;文化育人中图分类号:G40-0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702(2012)05-0017-05 自世界上最古老的大学———博洛尼亚大学(U-niversity of Bologna)1088年在意大利诞生以来,现代大学经过900多年的历史发展,形成了世界公认的三大功能,即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
2011年4月24日,胡锦涛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中首次明确提出:高等教育是优秀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和思想文化创新的重要源泉。
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推进文化传承创新。
此观点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必须大力提升人才培养水平,必须大力增强科学研究能力,必须大力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一起并列提出,因而引发了国内对大学的第四使命“文化传承创新”的关注。
一、大学理念变迁与功能扩展自大学在欧洲中世纪诞生以来,在漫长的发展进程中,大学理念经历了一个历史变迁,大学功能也随之由单一的“人才培养”(意法英),扩展到“科学研究”(德国),进而扩展到“社会服务”(美国)。
至20世纪大学已经形成了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三大功能。
美国著名教育家克拉克·克尔(ClarkKerr)曾将这三个阶段的大学理念形象地概括为:大学观———大学是一个僧侣居住的村庄;现代大学观———大学成为一座城镇,一座由知识分子垄断的工业城镇;多元化巨型大学观———大学是一座充满无穷变化的城市[1]26。
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是,大学理念的每一次变迁和功能扩展都带来了高等教育的迅速发展和极大繁荣,也带来了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
1962年,日本学者汤浅光朝研究发现,从16世纪至20世纪,世界科学中心发生了5次大的变迁,即意大利(1540年-1610年)、英国(1660年-1730年)、法国(1770年-1830年)、德国(1810年-1920年)、美国(1920年———现在),转移周期大约为80年,科学史界称为“汤浅现象”[2]。
从中不难发现,世界科学中心的转移轨迹与大学的功能扩展及繁荣轨迹基本一致。
在19世纪以前的数百年间,诞生在意大利、法国、英国等国家最古老的大学,使得欧洲成为世界的文化中心、教育发达之地。
其时,大学崇尚追求纯粹的知识、启发心智,教学育人是其最主要、最基本的功能。
历史进入19世纪,正当古老的大学面临科学及工业革命严峻挑战的时候,1810年在柏林成立的洪堡大学因赋予其科学研究的功能,强调“研究教学合一”而获得了新生。
洪堡大学在二次世界大战前便成为世界学术湛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第33卷中心,产生过29位化学、医学、物理学和文学等领域的诺贝尔奖得主。
不仅洪堡大学因学术自由、大学自治、教授治校变成了现代大学制度思想的滥觞,而且德国也因为大学重视教学科研相结合,领先世界科技前沿甚至百年称雄。
20世纪,美国的大学博采众长,既继承了中世纪大学重视博雅教育的优良传统,又借鉴了德国高校重视科学研究的风气,并赋予了大学新的历史使命———社会服务功能,从而使美国一跃成为世界高等教育最发达的国家,在“大科学”时代独领风骚。
当历史的车轮步入21世纪,中国赋予大学的第四功能“文化传承创新”是否同样会带来中国高等教育强国的崛起和世界科学中心、文化中心的转移?有学者认为,任何一所大学,自诞生之日起,由于其自身的职责和特性,决定了其从一开始就承担着文化的使命,只是与大学的其他职能比较起来未被充分认识而已①。
笔者认同这一观点,并且认为与其说过去大学的文化职能未被充分认识,不如说在当今世界大学的文化价值更需要凸显。
当今社会在文化方面存在两大不平衡,即“西方文化与东方文化严重失衡,科技文化与人文文化严重失衡”②。
因此,中国的大学亟需肩负起传承、传播与创新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重要使命。
中国的大学担当起文化传承创新使命乃时代要求、世界需要,意义重大,使命光荣,必将在世界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对中国而言,高等学校要适应新时期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新要求,就要履行好推进文化传承创新的责任和使命,传承和创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
正如胡锦涛总书记所讲:大学要积极发挥文化育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掌握前人积累的文化成果,扬弃旧义,创立新知,并传播到社会、延续至后代,不断培育崇尚科学、追求真理的思想观念,推动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3]。
对世界而言,中国、印度等发展中国家现代化的进程已经证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模式并不是世界各国走向现代化的唯一道路,西方文化也不可能独步全球。
21世纪的中国必将对人类文化创新作出巨大的贡献③。
因此中国大学在履行文化传承与创新功能时,还应积极开展对外文化交流,增进对世界文化科技发展趋势和最新成果的了解,展示当代中国高等教育风采,增强我国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努力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积极贡献。
二、大学精神与文化面临的挑战学者张德祥认为,大学的文化传承创新使命可以从两个维度去理解,一是建设好大学自身的文化,即大学文化;另一个是大学对社会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作出贡献。
两者可谓大学的双重文化使命[4]。
既然要承担起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使命,那么大学首先要建设好自身的文化,成为优秀文化的代表、创新文化的策源地。
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当前大学精神和文化却面临着十分严峻的挑战。
大学文化本应引领社会文化,现实反而是社会文化“绑架了”大学文化,大学文化日益庸俗化。
如果将大学文化分为精神———制度———物质(包括环境、行为等)三个层面的话,那么,大学精神无疑是大学文化的灵魂和核心,是一所大学独有的风格、气质与传统,每时每刻都在熏染着师生的精神气质、思维方式、道德情感、行为模式。
大学精神又取决于大学的使命,具体表现为大学的愿景、目标、校风、校训等文化要素。
当前,大学精神文化面临的首要危机便是亟需找回失落的大学精神,提升大学的文化品位。
大学的使命决定了大学应该具有追求真理、崇尚学术、善于独立思考与批判的精神气质,大学文化应该是高雅脱俗、引领社会向前发展的。
然而,现实却是社会上的种种不良风气已经严重侵蚀了大学文化,急功近利与浮躁之风不同程度地存在,学术不端和师德不良行为时有发生,学术江湖中的争名夺利、大学校园中的官气商气等较为普遍。
学者眭依凡将“大学文化庸俗化现象”归纳为四大具体表现:其一,官本位。
即以官为本、唯官是重、唯官是奉、唯官是从、唯官是大,由此导致趋炎附势、权学交易、俯首听命等拜官主义价值取向,使大学好似官僚体制的附庸而非学术机构。
其二,市侩作风。
唯利是图、学商不分、急功近利、钱学交易,庸俗的实用主义、功利主义和拜金主义横行,本应庄严81①②③山东大学校长徐显明在2011年10月14日举办的“国际大学校长论坛”上的发言.详见王文乐.大学的新功能:文化融合的催化剂[J].神州学人,2011(12).楼宇烈先生2011年12月在南京召开的“第二届(2011)创新中国论坛”上发表的观点.观点来自[英]马丁.雅克著.当中国统治世界:中国的崛起和西方社会的没落.中信出版社,2010;[美]约翰.奈斯比特等著.中国大趋势:新社会的八大支柱.吉林出版集团,2009.庞海芍:大学文化传承与创新三思的学术殿堂渐呈浮躁的“学店”之像,甚至一些学者“把玩”学术于股掌之上。
其三,学术行为不良。
学术诚信和科学精神出现危机。
如果说学术造假、剽窃等严重行为还屈指可数的话,那么,论文粗制滥造、东拼西凑,学术评审的非客观性、近亲繁殖等现象则已司空见惯、数不胜数。
大学大失以追求和捍卫科学真理为己任的学术组织及其成员的儒雅大风。
其四,犬儒现象。
玩世不恭、庸俗之风已经侵入大学的机体,师生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已经在不知不觉中受到影响和侵蚀[5]。
一些大学生的口头禅就是“混社会”。
大学文化之所以庸俗化,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大学精神的失落,在光怪陆离、五光十色、充满诱惑的现代大都市里,大学不由自主地迷失了方向,忘记了自己的使命。
大学精神的独特本质是“求真育人”。
大学是以探索、追求、捍卫、传播真理和知识为目的,继而负有引导社会价值观、规范社会行为之使命,对人类素质提升、社会文明发展和进步具有不可替代之重大公共影响力、推动力的学术组织。
德国哲人雅斯贝尔斯认为:大学是研究和传授科学的殿堂,是教育新人成长的世界,是个体之间富有生命的交往,是学术勃发的世界[6]150。
浙江大学老校长竺可桢称:大学犹海上之灯塔。
因此,作为社会之光,大学绝不应随波逐流[7]6。
大学要发挥文化传承创新的功能,就必须坚守自身的使命,自觉抵制急功近利的浮躁之风和各种诱惑,努力追求真理、追求科学、崇尚学术、涵养精神,坚定不移地守护大学的精神家园。
大学作为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中心,作为新的科学技术和思想文化的创造性源泉,应当以其先进的思想、高雅的文化、崇高的品格影响社会,转移社会风气,引领社会发展[8]。
对理想的呼唤虽然必要,但有制度的保障才能将理想化为现实。
“制度”是“精神”与“物质(行为)”的转换器。
要想重塑大学高雅的文化品位,必须依靠制度保障和政策引导。
社会不良风气影响、学而优则仕的传统思想做祟、市场经济的冲击等导致“大学文化庸俗化”的外部原因不但错综复杂,而且靠大学自身在短期内也难以解决,此不讨论。
笔者仅就大学自身可以“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的制度和政策进行一些反思,如:大学的评价机制是否可以让大学不随波逐流?教师的考核制度是否能够引导教师一心求真育人?大学教师的基本收入是否足以保障他潜心教学科研?这些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和研究。
以“教师考核与职称晋升制度”为例,其对一所大学的学术氛围、校风学风、乃至精神气质也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下文就重点加以分析。
曾几何时,量化考核成为大学科学管理的重要手段。
许多大学在教师晋升高一级专业技术职务时都会在教学、人才培养、论文与著作、科研立项与获奖及参与学科建设与管理工作等方面有一些大同小异的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