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完整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数学难题的技巧》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数学难题的技巧》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e5e44a96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ccce768.png)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数学难题的技巧》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 理解数学难题产生的原因- 学会运用一些解题技巧来解决数学难题-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二、教学方法- 创设情境,引发学生兴趣,提高研究积极性- 案例分析,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解题的关键点- 合作研究,让学生共同探索解题的方法- 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技巧解决具体问题三、教学内容1. 数学难题的产生原因- 错误思维: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存在错误的思维方式,需要纠正- 缺乏技巧:学生对于某类问题缺乏解题的技巧,需要引导学生研究这些技巧- 注意力不集中:学生在解题时注意力不集中,导致出错或忽略重要信息- 不善于思考:学生缺乏思考问题的能力,需要培养其逻辑思维能力2. 解决数学难题的技巧- 画图法:通过画图来理清问题的关系和求解思路- 反推法:从已知条件反推得到未知条件- 假设法:在不确定的情况下,假设某些条件成立,推导出问题的解- 分解法:将复杂的问题分解为简单的子问题进行解决- 类比法:将难题转化为已经掌握的类似问题进行解决四、教学步骤步骤1:导入- 通过一个有趣的数学难题引起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认识到解决数学难题的重要性。
步骤2:讲解- 介绍数学难题产生的原因,并解释解决数学难题的重要性。
- 依次讲解不同的解题技巧,并通过案例分析进行说明和演示。
步骤3:合作研究- 将学生分组,每个小组选择一个难题进行解决,并运用所学的解题技巧进行讨论和分享。
-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的思路和关键点,并帮助学生理清解题思路。
步骤4:实践应用- 让学生独立或分组完成一些具体的数学难题,运用所学技巧解决问题。
- 学生展示解题过程和方法,让其他同学进行评价和讨论。
五、教学评价- 通过学生的合作研究和实践应用,观察学生运用解题技巧的能力和解题思维的转变。
- 对学生的解题过程和解题结果进行评价和反馈,帮助学生改进和提高。
六、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在课外积极运用所学技巧解决更多数学难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范文模版)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范文模版)](https://img.taocdn.com/s3/m/38a6fff1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b0.png)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范文模版)第一篇: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范文模版)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教学内容】: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9页例10。
【教材分析】:从教材内容编排的内在逻辑联系分析,求商的近似值是在学生学习了小数除法及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数的基础上展开的。
本节课根据两个具体的情境,将求商的近似值的各种情况作了梳理与比较,进一步帮助学生感受求商的近似值的实际意义和应用价值,引导学生理解: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而应灵活采用“进一法”或“去尾法”求商的近似值。
本节课注重培养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灵活处理“商”来解决生活中问题的能力。
使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也真正体会到了他们学习的是有价值的数学。
因此,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很重要。
【设计理念】: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以学生为主体,联系生活,为学生创设学习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教师帮助梳理,总结概括;走进生活,通过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看书质疑,为对新知有疑惑的学生搭建解答疑问的平台;小结新知内容等五个环节为学生营造了轻松自主的学习氛围。
本节课从学生喜闻乐见的生活实际入手,从学生生活经验出发,注重培养学生独立探究知识的能力,训练学生的思维。
让学生通过独立思考、自主探究、合作学习、集体交流等形式参与到整个学习过程中。
最后,能将本节课所学的知识,运用于实际生活当中,让学生到生活中去寻找,从而使学生用一双数学的眼睛去观察,去思索,体会数学的应用价值。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解题策略的巧妙运用,体验数学乐趣。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2e85b7ef336c1eb91b375da6.png)
一、基础练习 1.小强用 50 元买了 12 个蛋糕,平均每个蛋糕多少元钱? 2.蛋糕店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 0.32 kg 面粉,李师傅领了 4 kg 面粉做蛋糕, 他最多可以做几个蛋糕? 3.50 个奶油蛋糕,要全部装在盒子里,每 8 个装一盒,至少需要几个盒子?(学生独 立思考) 师:请同学们说说看,你是怎么想的呢? 生 1:第 1 题用 50÷12=4.1666…(元)≈4.17(元) 生 2:第 2 题用 4÷0.32=12(个)……0.16(kg),剩下的面粉不能做成一个蛋糕,最多只能 做 12 个蛋糕。 生 3:第 3 题用 50÷8=6(个)……2(个)。因为剩下来的蛋糕还需要装在一个盒子里,所 以至少要用 6+1=7(个)盒子。 生 4:这三道题目告诉我们:要根据生活中的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数,如果求平均数或 者计算题的近似值,就用“四舍五入”法;如果买东西,只能舍去小数部分,买整个的物品; 如果用油桶装油,因为多出的油也要用桶来装,所以即使余下的不多,也要多算一个桶。 师:求商的近似值的一般方法是使用“四舍五入”法。全部用“四舍五入”法解决今天 的三个问题很不合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生活需要,合理选择不同的方法来求商的近似值。 有时需要去掉小数部分(无论小数部分是多少,都要“舍去”),有时需要进一(无论小数部分 是多少,都要“进一”取整数),这里所用的方法分别叫“去尾法”和“进一法”。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实际问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8bdfd52f53d380eb6294dd88d0d233d4b14e3fa3.png)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实际
问题》教学设计
目标
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小学五年级学生掌握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他们的数学思维和创造能力。
教学内容
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实际问题解决的基本思路
2. 题目分析与解答策略
3. 数学运算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学步骤
1. 导入: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引起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思路:向学生介绍解决实际问题的基本
思路,例如:理清问题的要求、确定解决方案、运用数学知识和方
法等。
3. 题目分析与解答策略: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引导他们
分析问题,找出解题的关键点,并提供解题策略的指导。
4. 实践训练:让学生进行一些实践训练,通过解决实际问题来巩固所学内容。
5. 总结归纳:向学生总结整个教学过程中所学到的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6. 拓展延伸:通过拓展一些更复杂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更具挑战性的问题。
教学评价
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以下方式进行评价:
1. 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表现
2. 学生的参与程度和积极性
3. 学生在讨论和合作中的表现
4. 学生对解题策略和方法的理解和运用情况
教学资源和辅助工具
1. 实际问题练册
2. 小组讨论和合作活动
3. 教学投影仪等多媒体设备
这份教学设计旨在通过解决实际问题的学习,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将其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难题的方法》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难题的方法》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5bdaa9c89f3143323968011ca300a6c30c22f1bb.png)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难题的方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 了解解决数学难题的方法和策略
- 学会应用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 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学内容
- 数学难题的特点和分类
- 解决数学难题的常见方法和策略
- 在实际问题中运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引入难题
1. 通过展示一个有趣的数学难题,引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引导学生讨论难题的特点和分类。
第二课时: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1. 简要介绍解决数学难题的常见方法和策略,如试错法、逆向
思维、画图法等。
2.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选择一个数学难题,并运用一个特定的
解决方法或策略尝试解决。
3.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解决过程和结果。
第三课时:应用解决问题的方法
1. 提供一系列实际问题,要求学生通过运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和
策略寻找解决方案。
2. 小组合作:学生分组讨论并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3. 学生展示并分享他们的解决过程和结果。
教学评估
1. 观察学生的参与度和合作能力。
2. 评估学生在解决数学难题时所应用的方法和策略的正确与否。
3. 收集学生的解决难题的思考过程和结果。
教学延伸
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运用不同的解决方法和策略解决数学难题。
2. 提供更复杂的数学难题,以挑战学生的思维和解决能力。
以上是《解决难题的方法》教学设计的大致框架,可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具体的教学安排和调整。
希望能帮助到您!。
数学教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
![数学教学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34383b9312b3169a551a479.png)
人教版小学五年级上册数学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案教学设计第三单元6解决问题上课解决方案教案设计设计说明1.创设生活化的情境,学生活中的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本节教学内容跟生活密切相关,五年级的孩子已经积累了一定的生活经验,教学设计利用课件出示例题,为学生创设充满趣味的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同时让他们体验到了数学的价值。
2.放手让学生探究,把课堂还给学生。
《数学课程标准》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让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
在教学中要尽量放手让学生探究,只有这样才能把数学知识转化为自己的知识。
本设计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去尾法”和“进一法”的取值方法。
之后,让学生列举出生活中运用“去尾法”和“进一法”的例子,最后引导学生总结出这两种方法的使用都要根据实际情况,这样的设计能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课前准备教师准备PPT课件教学过程⊙复习旧知,引入新课1.说说小数除法的计算方法和求商的近似数的方法。
2.揭题:这节课我们一起应用以前学习的小数除法的知识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设计意图:通过回顾旧知,直接引出新课内容,激发了学生解决问题的欲望。
⊙讨论交流,探究新知1.教学例10(1),学习“进一法”。
(1)理解题意,列式计算。
(课件出示例题和情境图)引导学生交流题中的数学信息,理解题意,并独立列式计算。
2.5÷0.4=6.25(个)(2)设疑:我们求得的结果是6.25个瓶子,在我们的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符合生活实际吗?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用什么方法取近似数?(3)小组讨论:根据实际情况,这里需要准备几个瓶子?为什么?(4)学生汇报讨论的情况:瓶子不能有6.25个,应取整数。
按“四舍五入”法取近似数,结果应是6个,但是6个瓶子不能装下2.5 kg香油,只能装2.4 kg,剩下的0.1 kg还需要1个瓶子,所以需要7个瓶子。
(5)小结: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时,不管省略部分首位上的数字是多少,都向前一位进1的这种方法,叫做“进一法”。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c18cddc6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a5.png)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了解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概念和重要性。
2. 掌握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能力和创造力。
教学内容1. 引入问题解决策略的概念。
通过实际生活中的例子,让学生明白问题解决策略的重要性。
2. 介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 试错法: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来解决问题。
- 列表法:将问题拆解成一系列具体步骤,逐步解决。
- 归纳法:通过观察和总结,找出问题的规律,并应用到解决过程中。
-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可能的选项,找到正确的答案。
- 模拟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况,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3. 练和应用解决问题的策略。
给学生提供一些实际问题,并让他们运用所学的策略来解决。
教学步骤1. 导入:通过一个生动有趣的例子,引出问题解决策略的概念和重要性。
2. 讲解:依次介绍常用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讲解每种策略的原理和应用场景。
3. 练:给学生提供一些简单的问题,并引导他们运用所学的策略来解决。
4. 拓展:引导学生思考更复杂的问题,并鼓励他们尝试不同的策略来解决。
5. 总结:回顾所学的策略,总结每种策略的特点和应用方法。
- 试错法:通过不断尝试和调整来解决问题。
- 列表法:将问题拆解成一系列具体步骤,逐步解决。
- 归纳法:通过观察和总结,找出问题的规律,并应用到解决过程中。
- 排除法:通过排除不可能的选项,找到正确的答案。
- 模拟法:通过模拟实际情况,找到最佳解决方案。
6. 结束:鼓励学生继续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教学资源1. 实际生活中的例子和问题。
2. 学生练册。
教学评估1. 教师观察学生在练中的表现,评估他们是否能熟练运用所学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2. 学生提交的练册,评估他们对于不同策略的理解和运用的准确性。
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极尝试运用所学的策略解决问题,并分享自己的经验。
2. 在其他学科中,引导学生用解决问题的策略来分析和解决复杂的学习问题。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数学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数学问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4b679d06590216fc700abb68a98271fe900eaf72.png)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数学
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
2. 提高学生的分析和推理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
教学内容:
1. 引导学生研究数学问题的解决方法;
2. 给学生提供一些常见的数学问题,并进行分析和解答;
3. 帮助学生理解数学问题的本质和解题思路。
教学步骤:
1. 引入问题:通过一个生活实例引入一个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 分析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的条件和要求,找出问题的关键点;
3. 解决问题: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和解题方法,一步步解决问题;
4. 总结分享:让学生分享解题过程中的思路和方法,促进学生
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5. 拓展应用:给学生一些类似的问题,巩固所学的解题方法和
策略。
教学工具:
1. 教材《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
2. 小黑板/白板和板书工具;
3. 计算器、尺子等数学工具。
教学评价:
1. 通过学生分享解题过程的方式评价学生对解题方法的理解和
运用能力;
2. 观察学生在解题中的思考和合作情况,评价学生的团队合作
能力;
3. 给学生一些类似问题,考察学生对所学方法的灵活运用能力。
教学反思:
1. 需要适当区分学生的能力水平,给不同水平的学生提供不同
难度的问题;
2. 在问题分析环节,可以通过示例和图示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问题;
3. 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解题方法,促进学生的创新思维。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b7ef0e5da31614791711cc7931b765ce04087a71.png)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公开课教案
一、教学目标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 1. 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具体问题; 2. 能够灵活运用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法; 3. 能够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动手能力。
二、教学准备
•教师:熟悉《解决问题》这一章节的内容,准备好板书、教具等;
•学生:准备好笔记本和铅笔。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教师可准备一些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生活例子,让学生发表看法,引入本节课的主题。
2. 概念讲解
教师介绍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包括寻找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等。
3. 分组活动
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共同解决几个生活中常见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讨论,找出多种解决方法。
4. 整合讨论
每个小组展示他们的解决方法,其他小组可以提出建议和改进意见,让学生相互学习、相互进步。
5. 拓展练习
教师出一些拓展练习题,让学生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并能够灵活运用到新的问题中。
四、课堂小结
本节课主要学习了如何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希望同学们能够在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善于解决各种问题。
五、课后作业
1.完成课堂练习题;
2.思考一个生活中的问题,尝试用所学方法解决,并写下过程和感想。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相信同学们对于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希望大家能够在日常生活中灵活运用所学知识。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人教版 (3)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解决问题-人教版 (3)](https://img.taocdn.com/s3/m/b4d67062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302f366.png)
教案:第三单元小数除法解决问题2023-2024学年数学五年级上册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主动探索数学知识的态度,体验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二、教学内容1. 小数除法的意义:理解小数除法是乘法的逆运算,掌握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
2. 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法则:掌握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进行笔算。
3. 解决实际问题:能根据小数除法的意义和计算法则,解决相关的实际问题。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能够正确熟练地进行小数除法的笔算。
2. 教学难点: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法则,以及如何运用小数除法解决实际问题。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创设情境,引出小数除法的概念,让学生初步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
2. 探究新知: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小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以及小数除以小数的计算法则。
3. 实践应用:让学生运用所学的小数除法知识,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4. 总结提升:通过总结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以及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以及对新知的接受和理解程度。
2. 练习完成情况:检查学生完成练习的情况,了解学生对小数除法的掌握程度。
3. 实际问题解决能力: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评价学生对小数除法的运用能力。
六、教学策略1. 创设情境:通过创设与学生生活紧密相关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学习。
2. 小组合作:鼓励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共同探究小数除法的计算法则,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
3. 实践操作:让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体会小数除法的意义,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数学疑惑》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数学疑惑》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21b9dd0e3868011ca300a6c30c2259010202f394.png)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数学疑惑》教学设计目标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解决数学疑惑,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
教学内容本单元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数的整体认识- 换算和运算- 问题解决教学步骤激发兴趣(5分钟)通过介绍一个有趣的数学问题或谜题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学生思考并预测解决问题的方法。
例如,给学生出示一个数学谜语,鼓励他们在白板上找到正确答案。
知识讲解(10分钟)讲解本单元的基础知识,包括数的整体认识、换算和运算等内容。
提供具体的例子和练,帮助学生理解并掌握相关知识。
问题解决训练(20分钟)给学生提供一系列问题,要求他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
鼓励学生思考不同的解决方法,让他们分组进行合作,并在白板上展示他们的解决步骤和答案。
讨论和总结(10分钟)对学生的解决方法进行讨论和总结。
引导学生反思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策略,分享不同的解决思路,并强调正确的方法和答案。
反馈及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可能存在的错误或不确定的地方进行反馈,并给予正确的指导和解释。
通过练巩固所学知识,确保学生能够熟练运用。
教学资源- 白板和马克笔- 数学题目和练册教学评估通过观察学生在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参与度和解决方法的正确性来评估他们的研究情况。
可以通过给学生提供一张评估表,让他们自评并互评。
参考资料-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教材》- 《小学数学教学大纲》结束语本教学设计旨在帮助五年级学生解决数学疑惑,提高他们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数学理解能力。
通过激发学生的兴趣、讲解基础知识、问题解决训练和总结讨论,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和解决问题的策略。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5《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5《解决问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89e898859f5f61fb7360b4c2e3f5727a5e92492.png)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3.5《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问题,学会分析问题的解决步骤。
–运用各种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2.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处理问题的能力。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学会分析问题并正确解决问题。
三、教学难点•运用多种数学方法解决复杂问题。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具体的解决问题的案例。
•学生准备好文具、教材和笔记本。
五、教学过程第一步:导入1.老师引导学生回顾前几节的内容,提出一个问题:“今天我们要解决哪一个问题呢?”2.学生组内讨论,交流他们对于解决问题的看法。
第二步:讲解1.老师介绍今天要解决的问题,分析解决问题的步骤。
2.老师通过具体案例演示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导学生理解。
第三步:练习1.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练习题,运用所学方法解决问题。
2.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讨论,互相交流解题思路。
第四步:总结1.老师带领学生共同总结解决问题的关键步骤和方法。
2.学生回顾学习内容,提出疑问并予以解答。
六、课堂作业根据课堂练习题,完成相应的作业,并写下解题过程。
七、板书设计解决问题的步骤:1. 理解问题2. 列出关键信息3. 分析问题4. 运用数学方法解决八、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内容较为抽象,部分学生在解决问题时存在困难。
下一节课需要通过更多的实例讲解,帮助学生理解和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
以上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希望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数学解决问题的能力。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时《解决问题》教学设计新部编版](https://img.taocdn.com/s3/m/1540584b6c85ec3a87c2c5bd.png)
教师学科教案[ 20 – 20 学年度第__学期]任教学科:_____________任教年级:_____________任教老师:_____________xx市实验学校解决问题【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六课解决问题【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
2.能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过程与方法:在不断探索中,学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掌握分析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会解决有关小数除法的简单实际问题,掌握分析方法。
教学难点:能根据实际情况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准备】教具准备:多媒体学具准备:练习本【教学过程】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一)张燕家养了3头奶牛,在养牛过程中她遇到了一些问题,我们一起看看。
出示: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每天的产奶量是31.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的产奶量是多少千克?学生列式解答:31.5÷3=10.5(千克)为什么用除法计算?明确是要把31.5千克平均分成3份,求每份是多少?(二)改编实际问题。
这是一道一步计算的实际问题,你能通过改变条件把它变成一道两步计算的实际问题吗?学生独立思考,尝试改编,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改编的想法。
二、交流探索,解决问题(一)张燕家养的3头奶牛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对比这一题与上一题,哪个条件发生了变化?使学生观察到:“每天的产奶量是31.5千克”变成“上周的产奶量是220.5千克”。
教师引导除了数据的变化,叙述上也发生了变化,“上周”是什么意思?使学生明确:“上周”这个词中隐含着一周7天这个条件。
请你再认真读题,找出已知条件和问题。
引导学生找出条件:3头奶牛,一周(7天),总产奶量是220.5千克。
问题: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二)分析问题“每头奶牛一天产奶多少千克?”这个问题能一步求出来吗?三个条件中哪两个条件有直接联系?小组讨论。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093995bcc9d376eeaeaad1f34693daef5ef7131c.png)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思路》教学设计教学目标- 培养学生的数学问题解决能力- 熟悉并能灵活运用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培养学生的思维逻辑和分析能力教学内容第一课时1. 问题引入:通过引入一个简单的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并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的重要性。
2. 分析问题:学生在课堂上分小组进行,通过讨论,尝试找出问题的关键点和可行的解决方法。
3. 解决问题:以小组为单位,学生通过讨论并分享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解决出问题。
第二课时1. 复上一课时的研究内容:学生回顾上一课所学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 引入新的问题:教师提出一个新的问题,让学生思考如何使用前一课所学的思路和方法解决问题。
3.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在小组内进行讨论和思考,并找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和方法。
4. 展示和分享:学生向全班展示并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法。
第三课时1. 复前两课时的研究内容:学生回顾前两课时所学的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
2. 引入挑战性问题:教师提出一个稍微复杂一些的问题,让学生通过运用之前学到的思路和方法解决。
3. 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分析问题并找出解决问题的途径。
4. 教师辅导和引导:教师对学生的解决思路和方法进行辅导和引导,帮助他们找到正确的解决路径。
5. 总结和反思:学生分享自己的解决思路和方法,并进行总结和反思。
教学方法- 合作研究: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和解决问题,促进彼此之间的交流和合作。
- 情景教学:通过引入实际问题,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研究,增加研究的趣味性和可操作性。
- 导引问题:教师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思考和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探索欲望。
教学评价- 学生的参与度:通过观察学生在小组中的参与程度评价学生的研究情况。
- 学生的解决思路:评价学生提出的解决思路是否合理和有效。
- 学生的解决过程:观察学生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是否遵循正确的思路和方法。
教学延伸- 鼓励学生对更复杂的问题进行探索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研究能力。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6《解决问题》教案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6《解决问题》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e8ada51ef11dc281e53a580216fc700abb685292.png)
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3.6《解决问题》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教学难点: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准备1.教材: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
2.教具:黑板、彩色粉笔、教案、学习用书。
四、教学步骤第一步:导入1.利用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出解决问题的重要性,并向学生提出一个简单问题,激发他们的思考和讨论。
第二步:讲解1.介绍解决问题的一般步骤:理解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检查解答。
2.通过示例详细讲解每个步骤,引导学生理解解决问题的方法。
第三步:练习1.让学生自己尝试解决一些简单的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思考和解决。
2.收集学生的解答,并进行讨论和纠正。
第四步:拓展1.提出一些更加复杂的问题,让学生运用所学方法解决并找出其中的规律。
2.引导学生探索解决问题的多种途径。
第五步:总结1.总结本节课学习的内容和方法,强调解决问题的重要性。
2.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多多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五、课堂小结本节课主要介绍了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学生通过训练和练习逐渐掌握了这一技能。
在未来的学习和生活中,希未他们能够灵活运用这些知识,解决各种复杂的问题,提升他们的数学能力。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相信学生们对解决问题的方法有了更深刻的理解,也增强了他们对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希望他们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保持专注和努力,取得更好的成绩。
以上就是本节课的教学内容和安排,谢谢大家的参与和配合。
让我们一起努力,共同进步!。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人教版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9课时 解决问题(1) 人教版](https://img.taocdn.com/s3/m/dd537a32a36925c52cc58bd63186bceb18e8ed6d.png)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1) 人教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内容为五年级上册数学第3单元第9课时,主要围绕“解决问题”这一主题展开。
课程内容将教授学生如何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
2. 培养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4.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和自主学习的习惯。
教学难点1. 理解问题的本质和关键信息。
2. 选择合适的解决方法。
3. 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具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PPT、教学案例等教学资料。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教学过程1. 引入: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本节课的主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2. 讲解:教师讲解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步骤,通过案例分析和示范,让学生理解并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3. 练习:学生通过练习题,巩固所学的知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4. 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方法,互相学习和借鉴。
5. 总结: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6. 作业布置:教师布置相关的作业,让学生在课后进行巩固和提高。
板书设计1. 五年级上册数学教案-第3单元第9课时解决问题(1) 人教版2. 重点内容: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案例分析和示范、练习题、讨论和总结。
作业设计1. 基础题:让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巩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步骤。
2. 提高题:让学生解决一些较为复杂的问题,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3. 拓展题:让学生自主寻找实际问题,运用数学知识进行解决,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能力。
课后反思本节课通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和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了解决数学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培养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参与和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合作学习能力。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示范课教学设计
![人教版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第7课时《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示范课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e4a9b4ee97101f69e3143323968011ca300f709.png)
第三单元小数除法第7课时解决问题“进一法”和“去尾法”教材分析:本课是人教版数学五年级上册“小数除法”的内容,是在学生已经学会“四舍五入”取近似数的基础展开教学的,是根据实际需要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教材安排了两道小题进行教学。
由于这两道题算出的结果都是小数,而准备的瓶子和包装的礼品盒都必须是整数,因此都要取近似值。
在取近似值时,不能机械地使用“四舍五入法”,要根据具体情况思考是“舍”还是“入”。
教材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时,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目标:1. 能结合具体情境,灵活、合理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 在解决问题过程中体会小数除法的应用价值,逐步养成乐学善思的学习习惯。
3. 通过解决不同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1/ 6教学重点:会运用“进一法”和“去尾法”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能结合实际情况,区分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教学过程:预设:2/ 6出示题目:小强的妈妈要将2.5kg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每个瓶子最多可盛0.4kg,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师: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师:怎么解决这个问题呢?师:请尝试列式计算,然后汇报交流。
1.探究“进一法”提出问题1:小组讨论生活中能找到6.25个瓶子吗?提出问题2:6个瓶子能装得下所有香油吗?2.小结“进一法”师:根据实际情况取近似数,不管小数部分是多少,都向前一位进1,这种取近似数的方法3/ 64/ 65/ 66/ 6。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https://img.taocdn.com/s3/m/06d2570cff4733687e21af45b307e87100f6f840.png)
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
一、课程目标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旨在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学生应该具备以下能力:1.能够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并将其转化为数学运算式或方程式。
2.能够将所学的知识和技能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能够通过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的策略来解决问题。
二、教学内容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包括以下内容:1.问题的理解:学生需要能够正确地理解问题的要求和条件,并且能够将所需要的信息提炼出来。
2.审题策略:学生需要能够运用不同的审题策略,例如画图、列式和找规律等来协助理解问题,明确解题思路。
3.解决问题的策略:学生需要能够运用合适的算法和策略来解决问题,例如模拟、逆推和探究等。
4.解题方法的选择:学生需要能够学会选择合适的解题方法,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能力,选择最适合自己的解题方法来解决问题。
三、教学过程在小学五年级数学教案第三单元: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运用先进的教学技巧和方法,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例如课堂讲解、小组讨论、个人探究等。
以下是具体的教学步骤:一、知识引入教师可以通过引入一个问题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且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解决问题的策略。
例如,“在一个果园住着7只鸡和3只兔子,它们一共有19个脚。
那么这个果园里有几只鸡和几只兔子呢?”,这个问题可以引导学生运用不同的审题策略,以确定解决问题的方向和思路。
二、知识讲解在进行知识的讲解过程中,教师需要结合具体的实例,将解决问题的策略告诉学生,并且给出提高难度的例题,以加强学生的理解和记忆力。
三、小组探究小组探究是一个非常有用的教学手段,可以让学生在小组的探讨中学习各种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可以将一个难度适当的问题放在每个小组的公告板上,让学生小组内分工合作解决问题,最后让每个小组来分享自己的解题思路和答案。
四、课后练习课后练习是教师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的重要途径。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计](https://img.taocdn.com/s3/m/9aec5720580216fc700afd8d.png)
五年级数学上册《“进一法”、“去尾法”》说课稿一、说教材教学内容:人教版五年级上册第39页例10(1)、(2)和39“做一做”。
本节课是教学求商的近似数中进一法、去尾法实际运用的教学,由于进一法和去尾法的概念都比较抽象,加之小学生的直观思维,教师可以用现实实例将学生引入现实事例中,引发学生讨论问题的兴趣,然后通过大量实例问题,让学生去研究、讨论让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的来由、用法有一个初步的认识,再通过课后的小结使学生对进一法、去尾法产生深刻的认识。
本课的教学目标是:1. 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进一步理解有时需要用“去尾”和“进一”的方法求近似值,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近似值的含义。
2. 引导学生应用所学的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感受数学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提高解决简单实际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较熟练地按要求取商的近似值,并再次认识循环小数;难点是“进一法”“去尾法”的实际应用。
(二)学情分析本节课解决的数学问题,学生在以往的学习过程中已经学过“四舍五入法”,在生活的实践体悟中都曾渗及过,有一定的整理信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经验,本节课重在使学生认识数学与人类生活的密切联系,了解数学的价值,培养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和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说教法、学法根据对本课教学过程的预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将尽可能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学生创设生活和活动情景,以“创境激趣”为关键,以“解决问题”为核心,以“自主探索”为主线展开的多维合作活动。
为他们提供各种机会,采用独立思考和小组交流的方式进行教学,让学生经历思维冲撞、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活动,使学生体验探索的过程,体会“学数学的乐趣”。
三、说教学过程:(一)创设情景、收集信息1、播放课件,出示例10。
2、导入,出示课题:解决问题。
这节课我是从生活中的“倒油”的情境引入新课,使学生体会到数学问题从生活中来,生活中处处有数学,而生活中许多问题的确要用数学去解决,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使学生理解了生活中的数学,体会到数学的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解决问题教学设
计
HEN system office room 【HEN16H-HENS2AHENS8Q8-HENH1688】
五年级上册《解决问题》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上册第39页例10。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在具体的情境中,引导学生结合实际情况探索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过程与方法:在活动中,培养学生灵活解决问题的能力,体会求商的近似值的应用价值。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解决问题中感受数学解题策略的巧妙运用,体验数学乐趣。
【重点】:根据实际情况,能用“进一法”和“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
【难点】:培养学生灵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设计】:
一、复习旧知。
计算下面各题。
÷ 34÷33
爸爸给王朋买了一筒桶羽毛球(内装12个),花了元,一个羽毛球大约多少元?
二、谈话导入
谈话: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用什么方法取商的近似值(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
)。
师:同学们学过的知识掌握得可真牢固,像上面这道题,因为问的是钱数,所以一般可以根据“四舍五入法”保留两位小数。
看来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要根据实际情况取商的近似值,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用商的近似值来解决问题。
(板书课题)解决问题
三、探究新知
1、情境导入
附近超市周年庆搞活动,小强的妈妈王阿姨也跟着去凑热闹,并买了很多特价的东西回来。
“买了这么多东西,该怎么处理呢?”小强的妈妈王阿姨遇到麻烦了,我们一起来帮帮她好吗?
小强的妈妈首先遇到的难题是:
2、课件出示书本P39例10(1):
(1)小强的妈妈要将千克香油分装在一些玻璃瓶里,需要准备几个瓶?
(2)
a、学生找数学信息和数学问题。
b、问题导学(一):请大家理解题意后,独立列式解答,看看列式解答后你发现什么问题?把问题记录下来。
c、学生汇报列式:÷=(个)
d、讨论,到底需要几个瓶子?
e、学生汇报:生活中不能找到个瓶子。
师:根据你的生活经验,这里求“需要准备几个瓶子”得数应该保留什么数(整数)
预设1:÷=(个)≈6(个),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所以需要准备6个。
预设2:÷=(个)≈7(个),因为6×=(千克)<千克,6个瓶子不够装,应该需要准备多一个瓶子,所以应该需要准备7个瓶子。
g、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
学生会产生了2种不同的意见,引导学生思考,哪种想法更符合实际?从而得出结论:因为6个瓶子只能装千克香油,还有千克香油,需要多一个瓶子装,所以要准备7个瓶子才能装完。
h、点拨: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有时不适宜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像“分油到瓶子里”这种情况,出现了不满5也要向前一位进1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进一法”。
(板书:进一法)
3、课件出示书本P39例10(2):
(2)王阿姨用一根25米长的红丝带包装礼盒。
每个礼盒要用米长的丝带,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几个礼盒?
a、先独立思考,列式计算。
b、想一想:包装17个礼盒,丝带够吗为什么
要求:,小组讨论,再向全班汇报。
预设:因为×16=24(米),包装16个礼盒用24米丝带,剩下的1米丝带不够包一个礼盒,每个礼盒要用米丝带,所以我认为只能包装16个礼盒。
c、追问:你们认为能包装多少个礼盒?
d、点拨:像这样的题目,出现了满5也要把尾数舍去的情况,我们把这种取近似值的方法叫做“去尾法”。
(板书:去尾法)
4、课堂小结
四、巩固练习
同学们那么聪明,王阿姨说想考考大家,敢接受挑战吗?
1、结合实际在括号里填上近似数
(1)、一堆货物需要次运完,实际需要运()次。
(2)、一些图书能分给个学校,实际能分给()个学校。
(3)、同学们划船需要租条船,实际需要租()条船。
(4)、一大桶水能装满小桶,实际能装满()小桶。
2、有2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需要几个袋子?
3、有50个苹果,每袋最多放9个,可以装满几个袋子?
4. 美心蛋糕房特制一种生日蛋糕,每个需要面粉。
李师傅领了4kg面粉做蛋糕,她最多可以做几个生日蛋糕?
5、果农们要将680千克的葡萄装进纸箱运走,每个纸箱最多可以盛下15千克。
需要几个纸箱呢还剩一些葡萄怎么办
同学们那么聪明,轻松通过王阿姨的挑战,真厉害!不错,数学就在我们身边,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同学们能在生活中找到一些应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商的近似值的例子吗?
五、全课小结
1、提问:今天你有什么收获和体会?
2、教师小结:在解决实际问题时,我们要根据实际情况需要,有时用“四舍
五入法”取近似值,有时也要用“进一法”或“去尾法”取近似值,总之我们要根
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取商的近似值。
【板书设计】:
商的近似值的实际应用
四舍五入法
进一法:÷=(个)≈7(个)
答:需要准备7个瓶。
去尾法:25÷=……(个)≈16(个)
答:这些红丝带可以包装16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