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积学课后题答案

沉积学课后题答案
沉积学课后题答案

1.谈一谈您对雷诺数、佛罗德数、斯托克公式的理解。最好图解说明。雷诺数:是一个用来判别层流与紊流的准则。

雷诺数(Re)=惯性力/粘滞力=V2d2ρ

Vdμ=Vdρ

μ

V---水的流速d---颗粒直径ρ---水的密度μ---动力粘滞系数

佛罗德数:佛罗德数可以将明渠水流的三种状态(急流,缓流,临界流)区分开。

Fr=

V

√Lg

=

惯性力

重力

Fr>1,急流,超临界流,水浅流急

Fr=1,临界流

Fr<1,静流,缓流或临界以下的流动,水深流缓

斯托克公式:碎屑颗粒在流水中的搬运和沉积,主要与水的流动状态(是层流还紊流,是急流还缓流)关系密切,还与碎屑颗粒的本身特点(大小、相对密度和形状等)有关。

(1) 搬运方式

推移搬运( 滚动搬运、跳跃搬运)

悬浮搬运(悬移搬运)

(2)机械沉积作用

处于搬运状态的碎屑物质,在一定的条件下,主要是当流水的动力不足以克服碎屑的重力时,碎屑物质就会沉积下来。

碎屑物质在静水中下沉情况可用斯托克实验公式表示:

v=2

9×d1?d2

μ

×gr2(适用于粒径小于0.1mm的球形颗粒) v---颗粒下沉速度(cm/s)

d1---颗粒密度

d2---水介质密度

g---重力加速度(980cm/s2)

r---颗粒半径(cm)

μ=水介质粘度

①碎屑颗粒在静水中下沉速度与颗粒半径平方成正比;

②碎屑颗粒在静水中下沉速度与其相对密度成正比;

③斯托克公式是在假定颗粒为球形的情况下求得的,假如颗粒不是球形,其沉

速有所不同。实验证明,假设球形颗粒的沉速为100,则椭球形颗粒的沉速为84~61,立方体为74,长柱体为50,片状颗粒为80~ 38;

④斯托克公式只有在静水或层流条件下才适用。

2.什么是卡门涡街?有什么用处?图解说明。

当Re>40时,会出现“卡门涡街”。

当流体绕流一个无限长的圆柱体时,

将发生边界层分离,并在柱后形成旋

涡,增大机械能量的损失。在了解卡

门涡街前,我们需要先科普一下流体力

学中的一个概念:流体雷诺数,流体雷

诺数是流体在运动过程中其惯性力与粘滞力的比值,流体雷诺数Re=ρvd/μ,如果流体雷诺数很小,那就表示流体在运动时其粘滞力要大于惯性力,流体将趋于稳定流动,如果流体雷诺数很大,那就表示运动的流体其惯性力要大于粘滞力,流体运动不稳定,容易出现紊乱的紊流流场。

实验证明,在流体雷诺数Re=60~5000的范围内,圆柱体后面出现两列多少有些规则的旋涡列。两列旋涡的旋转方向相反,上面的一列均按顺时针方向旋转,下面的一列循逆时针方向旋转;上下两列的漩涡交替地排列着。这种十分整齐排列着的,像街道般的漩涡列被称为"涡街"。因为在1912年美国物理学家卡门最先研究了这一现象,所以这种现象又被称卡门涡街。

用处:如果涡街的交替脱落频率与物体的声学驻波频率相重合,还会出现共振。工业上的预热器、锅炉等多由圆管组成,流体绕流圆管时,卡门涡街的交替脱落会引起预热器箱中气柱的振动,如果涡街的交替脱落频率与物体的声学驻波频率相重合,就会引发声学共振,使管箱激烈振动,严重时,预热器管箱振鼓错开,甚至破裂。如果改变管箱和气体的固有频率,使之与卡门涡街的脱落频率错开,避免发生共振,则可防止设备的破坏。

3.看图,说一说床砂形态特征与水动力的关系。

随着水流流速不断增大,河床也发生变化。

1)典型的不对称波痕:水朝一个方

向流,在河底产生波痕;沙纹具

有三角形的纵剖面,长度一般不

超过30~40 cm,高度不超过

3~4 cm。

2)有波纹叠加的沙丘:水流流速继

续增大,剖面形状与沙纹类似,

但尺寸较沙纹大。

3)沙丘:水流继续增大,沙丘后有

卡门涡街,涡流;随着水流强

度的增大,沙垄趋于衰微,波

长逐渐加长,波高逐渐减小。4)冲蚀成的沙丘:水流继续增大;

5)平坦底床:水流继续增大;床

面恢复平整,但有较强的泥沙

运动。

6)逆行沙丘:水流继续增大;

7)逆行沙丘破浪:水流继续增大;

8)冲槽与冲坑:水流继续增大;

流速再增加时,床面的起伏剧

烈,急滩与深潭相间,急滩段

水流属急流,深潭段水流属缓

流,两者间通过水跃过渡。

意义:

1. 沙波运动是推移质运动的主要方式。凡是推移质运动达到一定规模的地方必然会出现沙波。因此对于一个河段如果知道了其沙波运动的性质,规模和发展趋势,则推移质运动的规律便随之明确了。

2. 沙波的消长对河流阻力损失有很大的影响。观测资料表明:沙波对糙率系数的影响远较河床组成的粗细对糙率系数的影响大。

3. 沙波的消长对航道的水深有一定的影响。特别是较大的沙波经过浅滩滩脊时,便有可能为航行带来一定的困难。

4.试举例说明沉积分异过程。最好图解说明。

压固作用(consolidation)是

沉积物在成岩作用过程中的一

种变化。沉积物由于上覆沉积

物不断加厚,在重荷压力下,

使松散沉积物的含水量减少,

产生脱水作用,体积缩小,降

低孔隙度,并变为鞍致密岩石

的作用。如细小的软泥沉积物经压固后可成致密的粘土岩。是在成岩过程中,由于上覆物质不断加厚使静水压力增大;或者受地壳运动的压力等的作用,使沉积物的孔隙缩小、厚度变薄,而变成坚硬沉积岩的作用。

压溶作用,又叫溶解蠕变,是沉积岩中一种有流体参与的塑性变形过程。由于压

力的作用,沉积岩中的一些颗粒(通常是方解石或石英)在高压应力区发生溶解,通过流体迁移,而在低压应力区沉淀,从而造成塑性变形,这种作用称为压溶作用。压溶作用可以产生缝合线,颗粒的拉长等结构构造现象。充填脉的愈合物质来源于脉壁岩石,是压溶作用造成的结果。在垂直最大压缩方向的颗粒边界上被溶解出的物质向低应力区迁移和堆积,可形成劈理,主要有板劈理、褶劈理、破劈理。

胶结作用是指矿物质在碎屑沉积物孔隙中沉淀,形

成自生矿物并使沉积物固结为岩石的作用,它是使

储层孔隙度降低的重要因素。胶结作用的成岩效应

是堵塞孔隙,但不减小粒间体积,这与压实作用的

成岩效应有所差别。

固结作用:指松散沉积物转变为固

结岩石的过程。固结作用可以通过

许多方式完成。例如,压固作用、

自生矿物形成作用、胶体陈化、结

核的形成、重结晶作用、脱水作用

等。

沉积重结晶作用是岩石中矿物组分以溶解、再沉淀或固体扩散等方式,使细小晶粒集结成粗大晶粒的过程。它与交代作用不同,重结晶前后矿物晶形、大小排列方式改变而成分不变。根据热力学第二定律,任何一种物质由一种转变为另一种相都伴随着自由能的减小,因此重结晶后晶体总能量亦趋于减小。重结晶作用主要发生在成岩后生阶段。如微晶方解石变为粗晶方解石、隐晶质的胶磷矿转变为

显晶质的磷灰石,隐晶质高岭石转变为鳞片状或蠕虫状的结晶高岭石,莓球状黄铁矿变为立方体黄铁矿等。

交代作用是物质成分注入和逸出的作用,是在温度、压力、溶液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后发生的一种置换现象。交代作用的全过程是在固态并有溶液参与下发生的;原有矿物的分解和新生矿物的形成是同时进行的。原岩化学成分发生改变和新形成的岩石具有各种交代结构,是交代作用的两个显著特征。

溶解作用是指水溶液溶解岩石的某些易溶成分,使其松软、破碎、崩解的过程。任何矿物都能溶指水溶液溶解岩石的某些易溶成分,于水,只是溶解度大小不同而已,但溶解作用在易溶的矿物或岩石中作用更为明显。在通常的情况下,最易溶于水的是卤化物和硫酸盐矿物,如NaCl (石盐) ;其次是碳酸盐矿物,如方解石(CaCO,); 最难溶于水的是硅酸盐矿物,如长石、云母等。

环境工程学课后答案

环境工程学(第二版)课后答案绪论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 第一章水质与水体自净 第二章水的物理化学处理方法 第三章水的生物化学处理方法 第五章大气质量与大气污染 第六章颗粒污染物控制 第七章气态污染物控制 第八章污染物的稀释法控制 绪论环境工程学的发展和内容 0-1名词解释: 环境: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包括大气、水、海洋、土地、矿藏、森林、草地、野生生物、自然遗迹、人文遗迹、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城市和乡村等。 环境问题:全球环境或区域环境中出现的不利于人类生存和发展的现象,均概括为环境问题。 环境污染:由于自然或人为(生产、生活)原因,往原先处于正常状况的环境中附加了物质、能量或生物体,

其数量或强度超过了环境的自净能力,使环境质量变差,并对人或其它生物的健康或环境中某些有价值物质产生了有害影响的现象。 污染物质:引起环境污染的物质即为污染物质。 公害:由人为原因引起化学污染物滋事而产生的突发事件通常称为公害。 环境科学:研究人类环境质量及其保护的和改善的科学,其主要任务是研究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环境质量的变化规律和环境变化对人类生存的影响,以及改善环境质量的理论、技术和方法。 0-2 试分析人类与环境的关系。 “环境”一词是相对于人类而言的,即指的是人类的环境。人类与其环境之间是一个有着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依存关系的对立统一体。人类从周围环境中获得赖以生存、发展的空间和条件,同时其生产和生活活动作用于环境,又会对环境产生影响,引起环境质量的变化;反过来,污染了的或受损害的环境也对人类的身心健康和经济发展等造成不利影响。 0-3试讨论我国的环境和污染问题 0-4什么是环境工程学?他与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怎样? 环境工程学应用环境科学、工程学和其它有关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保护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控制和防治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以改善环境质量,使人们得以健康、舒适地生存与发展的学科。 环境工程学是环境科学的一个分支,又是工程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脱胎于土木工程、卫生工程、化学工程。机械工程等母系学科,又融入了其他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有关原理和方法。

传热学第四版课后思考题答案(杨世铭-陶文铨)]

第一章 思考题 1. 试用简练的语言说明导热、对流换热及辐射换热三种热传递方式之间的联系和区别。 答:导热和对流的区别在于:物体内部依靠微观粒子的热运动而产生的热量传递现象,称为导热;对流则是流体各部分之间发生宏观相对位移及冷热流体的相互掺混。联系是:在发生对流换热的同时必然伴生有导热。 导热、对流这两种热量传递方式,只有在物质存在的条件下才能实现,而辐射可以在真空中传播,辐射换热时不仅有能 量的转移还伴有能量形式的转换。 2. 以热流密度表示的傅立叶定律、牛顿冷却公式及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是应当熟记的传热学公式。试 写出这三个公式并说明其中每一个符号及其意义。 答:① 傅立叶定律: dx dt q λ-=,其中,q -热流密度;λ-导热系数;dx dt -沿x 方向的温度变化率,“-”表示热量传递的方向是沿着温度降低的方向。 ② 牛顿冷却公式: )(f w t t h q -=,其中,q -热流密度;h -表面传热系数;w t -固体表面温度;f t -流体的温度。 ③ 斯忒藩-玻耳兹曼定律:4T q σ=,其中,q -热流密度;σ-斯忒藩-玻耳兹曼常数;T -辐射物体的热力学温度。 3. 导热系数、表面传热系数及传热系数的单位各是什么?哪些是物性参数,哪些与过程有关? 答:① 导热系数的单位是:W/(m.K);② 表面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③ 传热系数的单位是:W/(m 2.K)。这三个参数中,只有导热系数是物性参数,其它均与过程有关。 4. 当热量从壁面一侧的流体穿过壁面传给另一侧的流体时,冷、热流体之间的换热量可以通过其中任何 一个环节来计算(过程是稳态的),但本章中又引入了传热方程式,并说它是“换热器热工计算的基本公式”。试分析引入传热方程式的工程实用意义。 答:因为在许多工业换热设备中,进行热量交换的冷、热流体也常处于固体壁面的两侧,是工程技术中经常遇到的一种典型热量传递过程。 5. 用铝制的水壶烧开水时,尽管炉火很旺,但水壶仍然安然无恙。而一旦壶内的水烧干后,水壶很快就 烧坏。试从传热学的观点分析这一现象。 答:当壶内有水时,可以对壶底进行很好的冷却(水对壶底的对流换热系数大),壶底的热量被很快传走而不至于温度升得很高;当没有水时,和壶底发生对流换热的是气体,因为气体发生对流换热的表面换热系数小,壶底的热量不能很快被传走,故此壶底升温很快,容易被烧坏。 6. 用一只手握住盛有热水的杯子,另一只手用筷子快速搅拌热水,握杯子的手会显著地感到热。试分析 其原因。 答:当没有搅拌时,杯内的水的流速几乎为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自然对流换热,自热对流换热的表面传热系数小,当快速搅拌时,杯内的水和杯壁之间为强制对流换热,表面传热系数大,热水有更多的热量被传递到杯壁的外侧,因此会显著地感觉到热。 7. 什么是串联热阻叠加原则,它在什么前提下成立?以固体中的导热为例,试讨论有哪些情况可能使热 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答:在一个串联的热量传递过程中,如果通过每个环节的热流量都相同,则各串联环节的总热阻等于各串联环节热阻的和。例如:三块无限大平板叠加构成的平壁。例如通过圆筒壁,对于各个传热环节的传热面积不相等,可能造成热量传递方向上不同截面的热流量不相等。 8.有两个外形相同的保温杯A 与B ,注入同样温度、同样体积的热水后不久,A 杯的外表面就可以感觉到热,而B 杯的外表面则感觉不到温度的变化,试问哪个保温杯的质量较好? 答:B:杯子的保温质量好。因为保温好的杯子热量从杯子内部传出的热量少,经外部散热以后,温度变化很小,因此几乎感觉不到热。 第二章 思考题 1 试写出导热傅里叶定律的一般形式,并说明其中各个符号的意义。 答:傅立叶定律的一般形式为:n x t gradt q ??-=λλ=-,其中:gradt 为空间某点的温度梯度;n 是通过该点的等温线上的法向单位矢量,指向温度升高的方向;q 为该处的热流密度矢量。

王道俊_教育学课后习题与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一、选择题 1.“以僧为师”,“以吏为师”是古代什么时期的教育特征? ( ) A.中国 B.埃及 C.希腊 D.罗马 2.以培养有文化修养和多种才能的政治家和商人为教育目的的是古代( ) A.斯巴达 B.埃及C.希腊 D.雅典 3.以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为教育目的是古代 ( ) A.希腊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4.以注重身心的和谐发展,教育内容比较丰富,教育方法比较灵活为特征的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5.以强调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教 育内容单一,教育方 法比较严厉为特征 是古代 ( ) A.希腊 B.埃及 C.斯巴达 D.雅典 6.初等义务教育普遍实施于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7.以“教育的终身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8.以“教育的民主化”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9.以“教育的多元化”是为教育特征的是 ( ) A.古代 B.文艺复兴后的欧洲 C.近代 D.现代 10.反映孔子教育思想的文献是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11.在教育史上主张“有教无类”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2.在教育史上提出“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3.在教育史上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教育家是 ( ) A.孔子 B.孟子 C.墨翟 D.荀子 14.下述属于墨家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5.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6.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兼爱 B.“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7.下述属于孔子主张的是 ( ) A.复归人的自然本性B.兼爱 C.“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 18.下述属于道家的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19.由《学记》提出的教育主张是 ( ) A.有教无类 B.兼爱C.复归人的自然本性D.化民成俗,其必由学20.“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出自 (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1.“学不躐等”出自( ) A.《学记》 B.《论语》C.《礼记》 D.《中庸》22.“建国君民,教学为先”这句话反映了 ( ) A.教育与政治的关系B.教育与经济的关系C.教育与文化的关系D.教育与科技的关系23.西方古代以其雄辩和与青年智者的问答法著名的教育家是 ( ) A.苏格拉底 B.柏拉图 C.亚里士多德 D.德莫克里特 24.下述著作中反映柏拉图的教育思想的是 ( ) A.《理想国》 B.《政治学》 C.《论演说家的教育》 D.《民本主义与教育》 25.反映古希腊百科全书

《环境工程学》试卷、习题集及答案(三篇)

《环境工程学》试卷 一、名词解释(每小题2分,共20分) 1.COD;2. 厌氧生物处理法;3. 泥龄;4. 好氧硝化;5. A/A/O法; 6. 反电晕; 7. 二次扬尘; 8. 电场荷电; 9. FGD;10. SCR法。 二、选择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BOD是化学性水质指标之一,其含义是()。 A 溶解氧; B 化学需氧量; C 生化需氧量。 2.废水处理方法很多,其中混凝沉淀法可去除废水中的()。 A 可生物降解有机物; B 不溶性有机物; C悬浮物质。 3.废水二级处理技术属于()。 A 生物方法; B 化学方法; C物理方法。 4.A2/O法产生的污泥量比活性污泥法()。 A 多; B 少; C 一样。 5.下列哪种技术属于废水三级处理技术() A 臭氧氧化; B 气浮; C 好氧悬浮处理技术。 6.脱硫技术很多,跳汰选煤脱硫技术属于()。 A 炉前脱硫技术; B 炉内脱硫技术; C 炉后脱硫技术。 7.电除尘器最适宜捕集的粉尘是()。 A 低比电阻粉尘; B 中比电阻粉尘; C 高比电阻粉尘。 8.常被用来作为高效除尘器的前级预除尘器的是()。 A 机械力除尘器; B 电除尘器; C 过滤式除尘器。 9.既能捕集颗粒污染物,又能脱除部分气态污染物的除尘器是()。 A 机械力除尘器; B 电除尘器; C 湿式除尘器。 10.SCR法烟气脱硝的主要机理是()。 A 催化转化; B 化学吸收; C 化学吸附。 三、填空题(每题2分,共10分) 1.MLSS,MLVSS,SVI,SBR分别为、、、。 2.活性污泥法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为、、、。 3.SCR法烟气脱硝机理分为、、、。 4.影响湿法脱硫效率的主要因素包括:、、、。 5.控制颗粒污染物的主要方法包括:、、、。 四、简答题(每小题3分,共30分) 1.什么是废水的一级处理,二级处理和深度处理

教育学的第二章课后练习题及答案附答案 (1)

第二章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一、填空题 1.广义的学校包括、、学校教育等部分。 2. 狭义的教育主要指。 3.教育的基本要素为教育者、受教育者和。 4.按照教育的目的是否正确,指导思想是否明确来看,教育的功能可以分为正向功能和。 5.从教育功能的呈现形式来划分,教育可分为显性功能和。 6.教育的“生产力说”是是建立在人力资本理论的基础之上的,其代表人 物为美国著名经济学家。 7.教育的生物起源论由法国社会学家、哲学家首倡,认为教育活 动是人类社会活动的一种。 8.教育的心理起源论由美国学者首倡,认为教育起源于原始公社 中儿童对成人的本能的无意识的。 9.教育的劳动起源说是由前苏联学者于20世纪30年代提出的,认为教育 产生于社会的。 10.从教育的演进过程看,教育大致经历了原始形态的教育、、 近代社会的教育、现代社会的教育四个阶段。 11.在我国奴隶社会教育的主要内容是六艺,是指。 12.学校教育的产生是古代社会教育的一个突出特点,学校教育是形式化教 育与非形式化教育的分水岭,它产生于社会时期。 13.“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是我国近代教育总的指导思想,提出这一思想 的清末湖广总督。 14.1904年颁布的“葵卯学制”是我国近代第一部真正意义上的学制,它为 我国后来学制的进一步完善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15.德国皇帝腓特烈二世于年,颁布了《乡村学校规程》,规定5至13岁儿童必须接受义务教育。 16.终身教育的思想始于20世纪60年代,由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成人教育局 局长法国人提出。

二、单项选择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颁布的时间是()。 A.1993年 B.1995年 C.1998年 D.1996年 2.学校教育产生于()。 A.奴隶社会初期 B.奴隶社会末期 C.封建社会初期 D.原始社会末期 3.“劳心者治人,劳力者治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反映了古 代教育的()特点。 A.严格的等级性B.教育与生产实践的分离和对立 C.教育目标明确D.鲜明的阶级性 4.世界上最早颁布义务教育法的国家是()。 A.英国B.法国C.德国D.美国 5.班级授课制首行于()。 A.17世纪的欧洲 B.16世纪的亚洲C.17世纪的亚洲D.16世纪的欧洲 6. 6.“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即“三个面向”提出的时间是()。 A.1982年B.1983年C.1985年D.1980年 7.认为教育起源于动物本能活动的观点属于()。 A.心理起源论 B.劳动起源论 C.需要起源论 D.生物起源论 8.认为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无意识的模仿的观点属于()。 A.需要起源论 B.心理起源论 C.生物起源论 D.劳动起源论 9.心理起源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 A.利托尔诺 B.斯金纳 C.孟禄 D.沛西·能 10.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主要是()。 A.五经 B.自然科学 C.六艺 D.四书 11.首次对班级授课制给予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的教育家是()。 A.赫尔巴特 B.夸美纽斯 C.凯洛夫 D.柏拉图 12.我国古代中央官学首创于()。 A.明代 B.汉代 C.清代 D.唐代 13.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是()。 A.儒家文化B.墨家文化C.宗教文化D.道家文化 14.终身教育思想的提出者是()。 A.孟禄B.利托尔诺C.保罗·朗格朗D.斯金纳

传热学课后习题

第一章 1-3 宇宙飞船的外遮光罩是凸出于飞船船体之外的一个光学窗口,其表面的温度状态直接影响到飞船的光学遥感器。船体表面各部分的表明温度与遮光罩的表面温度不同。试分析,飞船在太空中飞行时与遮光罩表面发生热交换的对象可能有哪些?换热方式是什么? 解:遮光罩与船体的导热 遮光罩与宇宙空间的辐射换热 1-4 热电偶常用来测量气流温度。用热电偶来测量管道中高温气流的温度,管壁温度小于气流温度,分析热电偶节点的换热方式。 解:结点与气流间进行对流换热 与管壁辐射换热 与电偶臂导热 1-6 一砖墙表面积为12m 2,厚度为260mm ,平均导热系数为1.5 W/(m ·K)。设面向室内的表面温度为25℃,而外表面温度为-5℃,确定此砖墙向外散失的热量。 1-9 在一次测量空气横向流过单根圆管对的对流换热试验中,得到下列数据:管壁平均温度69℃,空气温度20℃,管子外径14mm ,加热段长80mm ,输入加热段的功率为8.5W 。如果全部热量通过对流换热传给空气,此时的对流换热表面积传热系数为? 1-17 有一台气体冷却器,气侧表面传热系数95 W/(m 2·K),壁面厚2.5mm ,导热系数46.5 W/(m ·K),水侧表面传热系数5800 W/(m 2·K)。设传热壁可看作平壁,计算各个环节单位面积的热阻及从气到水的总传热系数。为了强化这一传热过程,应从哪个环节着手。 1-24 对于穿过平壁的传热过程,分析下列情形下温度曲线的变化趋向:(1)0→λδ;(2)∞→1h ;(3) ∞→2h 第二章 2-1 用平底锅烧水,与水相接触的锅底温度为111℃,热流密度为42400W/m 2。使用一段时间后,锅底结了一层平均厚度为3mm 的水垢。假设此时与水相接触的水垢的表面温度及热流密度分别等于原来的值,计算水垢与金属锅底接触面的温度。水垢的导热系数取为1 W/(m ·K)。 解: δλt q ?= 2 .2381103424001113 12=??+=?+=-λδ q t t ℃ 2-2 一冷藏室的墙由钢皮、矿渣棉及石棉板三层叠合构成,各层的厚度依次为0.794mm 、 152mm 及9.5mm ,导热系数分别为45 W/(m ·K)、0.07 W/(m ·K)及0.1 W/(m ·K)。冷藏室的有效换热面积为37.2m 2,室内、外气温分别为-2℃和30℃,室内、外壁面的表面传热系数可分别按1.5 W/(m 2·K)及2.5 W/(m 2·K)计算。为维持冷藏室温度恒定,确定冷藏室内的冷却排管每小时内需带走的热量。 解:()2 3 233221116.95.21101.05.907.015245794.05.1123011m W h h t R t q =+ ???? ??+++--=++++?=?= -λδλδλδ总 W A q 12.3572.376.9=?=?=Φ 2-4一烘箱的炉门由两种保温材料A 和B 做成,且δA =2δB (见附图) 。 h 1 t f1 h 2 t f2 t w δA δ B

《高等教育学》课后练习答案

第一章 一、基本概念 高等教育:从高等教育在整个学制体系中的位置来看高等教育是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三级学制体系中的最高阶段,它是建立在完整的中等教育基础上的教育。从高等教育的性质看,高等教育是一种专业教育,是依据专业分工培养各类高级专门人才的社会活动(本质属性)。 高等教育化:即追求学术的,追求教育机会的均等。 人力资本理论:人力资本理论的奠基人舒尔茨在研究基础上提出资本分为两种: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舒尔茨认为“人力资本”是最好的投资,学校教育和知识的增长是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于是,这成为美国经济发展的导向。教育是人类生产性投资。人力资本理论对美国经济的发展起重要作用。 中世纪大学:十二世纪在西欧产生了中世纪大学,其特点是由行会组织的,旨在保存和传递知识,培养训练有素的官司吏、通晓教义的牧师、懂得法理的法官和律师以及精通医术的医生。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与方向决定了其职能基本上是培养专门人才,而并不进行科学研究。中世纪大学的办学目的和模式后来在世界各地被广为效法。最早产生的中世纪大学是意大利的萨莱诺大学、波隆那大学,法国的巴黎大学,英国的牛津大学、剑桥大学等。 柏林大学:1810年,洪堡以新人文主义思想为指导建立柏林大学,柏林大学把培养学者和学术发展看成自身的目的,从而确立了大学发展科学的职能。并提出“大学自主与学术自由”及“教学与科研相统一的原则”,自此,大学的职能从中世纪大学培训人才扩展到培养人才及发展科学。 《莫里尔法案》:1862年,美国总统林肯签署了著名的《莫里尔法案》。法案规定联邦政府按1860年分配的名额,每州凡有国会议员一人可获得三万英亩的公共土地或相等的土地期票,赠予各州作为建立人事农业和机械工程教育的学家的经费资助,并要求所建立的学院依照各州议会分别规定的方式,授予农业和机械专业有关知识。自此,美国诞生了一批“赠地学院”。

传热学课后题答案整理

3-15 一种火焰报警器采用低熔点的金属丝作为传热元件,当该导线受火焰或高温烟气的作 用而熔断时报警系统即被触发,一报警系统的熔点为5000C ,)/(210 K m W ?=λ,3/7200m kg =ρ,)/(420K kg J c ?=,初始温度为250C 。问当它突然受到6500C 烟气加热 后,为在1min 内发生报警讯号,导线的直径应限在多少以下?设复合换热器的表面换热系 数为 )/(122 K m W ?。 解:采用集总参数法得: ) exp(0 τρθθcv hA -=,要使元件报警则C 0500≥τ ) exp(65025650500τρcv hA -=--,代入数据得D =0.669mm 验证Bi 数: 05.0100095.04) /(3

环境工程学》复习题

《环境工程学》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 BOD : 2. COD : 3. 泥龄: 4. 好氧硝化: 5. 反硝化: 二、简答题 1. 简答:什么是污泥龄,为什么说可以通过控制排泥来控制活性法污水处理厂的运行 2. 简述生物滤池构造上分为哪几部分对滤料有何要求 3. 试述厌氧生物处理法的基本原理怎样提高厌氧生物处理的效能 4. 叙述AO 法的脱氮机理,画出AO 法的工艺流程图。 5. 活性污泥法有效运行的基本条件有哪些 6. 试叙述好氧生物处理与厌氧生物处理的基本区别及各自的适用场合。 三、计算题 1. 一降落的雨滴中,最初没有溶解氧存在。雨滴的饱和溶解氧浓度为9. 20mg/L 。假设在降落2s 后雨滴中已经有3. 20mg/L 的溶解氧。试计算雨滴中的溶解氧浓度达到8. 20mg/L 需要多长时间 2. 一水处理厂在沉淀池后设置快砂滤池,滤池的设计负荷率为32200/()m d m 。试计算在设计流量0. 53/m s 下,滤池表面积为多大若每个滤池表面积限制在552m 以下,共需建多少个滤池 四、综合题

1. 在水处理工艺中,水中杂质分离常用下面的物理化学方法,使用最简单的一句话或几个字表示去除水中杂质的原理及影响去除效果的决定因素。 《环境工程学》复习题参考 二、名词解释 :水中有机污染物被好氧微生物分解时所需的氧量。 2. COD : 用化学氧化剂氧化水中有机污染物时所消耗的氧化剂量。 3. 泥龄: 即微生物平均停留时间,是指反应系统内的微生物全部更新一次所需要的时间,工程上是指反应系统内微生物总量与每日排出的剩余微生物量的比值。 4. 好氧硝化: 在好氧条件下,将+4NH 转化成2NO -和3NO -的过程。 5. 反硝化: 在无氧条件下,反硝化菌将硝酸盐氮和亚硝酸盐氮还原为氮气的过程。 二、简答题 1. 简答:什么是污泥龄,为什么说可以通过控制排泥来控制活性法污水处理厂的运行 微生物代谢有机物的同时自身得到增殖,剩余污泥排放量等于新增污泥量,用新增污泥量替换原有系统中所有污泥所需要的时间称为泥龄,如果排放的剩余污泥量少,使系统的泥龄过长,会造成系统去除单位有机物的氧消耗量增加,即能耗升高,二沉池出水的悬浮物含量升高,出水水质变差,如果过量排放剩余污泥,使系统的泥龄过短,活性污泥吸附的有机物后来不及氧化,二沉池出水中有机物含量增大,活性污泥吸附的有机物后来不及氧化,二沉池出水中有机物含量增大,出水的水质也会变差。如果使泥龄小于临界值,即从系统中排出的污泥量大于其增殖量,系统的处理效果会急剧变差。 2. 简述生物滤池构造上分为哪几部分对滤料有何要求 典型的生物滤池由滤床,布水设备和排水系统三部分组成。要求滤料有以下特性:①能为微生物的栖息提供较大的比表面积;②能使废水以液膜状均匀分布于其表

教育学课后题答案 简答

1、简述教育的政治功能 教育通过培养政治领导人服务于政治; 教育通过传播一定的社会意识形态服务于政治; 教育通过提高全民族的素质服务于政治; 教育可以推进社会的民主进程。 2、简述教育的经济功能 教育通过再生产劳动力和提高劳动力的素质促进经济发展; 教育通过生产科学技术促进经济的发展; 教育服务本身就是一项巨大的产业 3、简述教育的文化功能 激活与传承文化的功能; 选择与整理文化的功能; 更新与创造文化的功能; 交流与融合文化的功能。 第三章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有哪些? 答: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 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2、举例说明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表现在哪些方面? 人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发展速度,不同的年龄阶段发展是不均衡的。例如,人的身高体重有两个增长的高峰,第一个高峰出现在出生后的第一年,第二个高峰出现在青春发育期。在这两个高峰期内,身高体重的发展较之其他年龄阶段更为迅速。 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均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的年龄阶段就已经达到较高的发展水平,有的则要到较晚的年龄阶段才能达到成熟水平。 3、简述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在个体发展中的作用)。 学校教育属于一种特殊的社会环境,它具有极大的人为性。具有明确的目的、有指定的教育内容与活动计划、有系统的组织和特殊的教育条件。这些特殊性使学校在影响人的发展上具有独特的功能。 1、学校教育对个体的身心发展方向作出了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3.学校教育具有开发个体特殊才能和发展个性的功能 基于以上特点和独特功能,学校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人发展的方向、进程、水平、程度和速率。所以说,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起主导作用。 4、简述学校教育主导作用发挥的条件。 1.不断完善学校和提高学校教育的办学条件。 2.了解、研究和遵循青少年身心发展规律。 3.充分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4.积极协调其他教育力量,形成教育合力。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传热学习题_建工版V 0-14 一大平板,高3m ,宽2m ,厚0.2m ,导热系数为45W/(m.K),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 w1t 150C =?及 w1t 285C =? ,试求热流密度计热流量。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为: 2w2w121t t 285150q gradt=-4530375(w/m )x x 0.2λλ??--?? =-=-=- ? ?-????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x 轴的方向相反。 通过整个导热面的热流量为: q A 30375(32)182250(W) Φ=?=-??= 0-15 空气在一根内经50mm ,长2.5米的管子内流动并被加热,已知空气的平均温度为85℃,管壁对空气的h=73(W/m2.k),热流密度q=5110w/ m2, 是确定管壁温度及热流量?。 解:热流量 qA=q(dl)=5110(3.140.05 2.5) =2005.675(W) πΦ=?? 又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w f hA t=h A(t t )qA Φ=??-= 管内壁温度为: w f q 5110t t 85155(C)h 73 =+ =+=?

1-1.按20℃时,铜、碳钢(1.5%C)、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解: (1)由附录7可知,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 λ铜=398 W/(m·K),λ碳钢=36W/(m·K), λ 铝=237W/(m·K),λ 黄铜 =109W/(m·K). 所以,按导热系数大小排列为: λ 铜>λ 铝 >λ 黄铜 >λ 钢 (2) 隔热保温材料定义为导热系数最大不超过0.12 W/(m·K). (3) 由附录8得知,当材料的平均温度为20℃时的导热系数为: 膨胀珍珠岩散料:λ=0.0424+0.000137t W/(m·K) =0.0424+0.000137×20=0.04514 W/(m·K); 矿渣棉: λ=0.0674+0.000215t W/(m·K) =0.0674+0.000215×20=0.0717 W/(m·K); 由附录7知聚乙烯泡沫塑料在常温下, λ=0.035~0.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1)

传热学习题_建工版V 0-14 一大平板,高3m ,宽2m ,厚,导热系数为45W/,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 w1t 150C =?及w1t 285C =? ,试求热流密度计热流量。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为: 2 w2w121t t 285150q gradt=-4530375(w/m )x x 0.2λλ??--??=-=-=- ? ?-????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x 轴的方向相反。 通过整个导热面的热流量为: q A 30375(32)182250(W)Φ=?=-??= 0-15 空气在一根内经50mm ,长米的管子内流动并被加热,已知空气的平均温度为85℃,管壁对空气的h=73(W/m 2.k),热流密度q=5110w/ m 2, 是确定管壁温度及热流量?。 解:热流量 qA=q(dl)=5110(3.140.05 2.5) =2005.675(W) πΦ=?? 又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w f hA t=h A(t t )qA Φ=??-= 管内壁温度为:

w f q5110 t t85155(C) h73 =+=+=? 1-1.按20℃时,铜、碳钢(%C)、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解: (1)由附录7可知,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 λ铜=398 W/(m·K),λ碳钢=36W/(m·K), λ铝=237W/(m·K),λ黄铜=109W/(m·K). 所以,按导热系数大小排列为: λ铜>λ铝>λ黄铜>λ钢 (2) 隔热保温材料定义为导热系数最大不超过 W/(m·K). (3) 由附录8得知,当材料的平均温度为20℃时的导热系数为: 膨胀珍珠岩散料:λ=+ W/(m·K) =+×20= W/(m·K); 矿渣棉: λ=+ W/(m·K) =+×20= W/(m·K);

教育基础综合 王道俊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311教育基础综合王道俊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 1、什么是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把握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有何意义 答:教育是有目的地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有目的地培养人,是教育这一社会现象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培养人是教育的立足点,是教育价值的根本所在,是教育的本体功能。任何教育,只有通过培养人才能服务社会。只有首先明确了教育的质的规定性,才能进一步讨论教育的社会属性和社会职能之类的问题.从实践上看,如果不坚持把培养人作为教育的根本目的和学校生活的中心,就不可能搞好教育和办好学校,从而也就不能有效地履行教育的社会职能。 2、教育的基本要素有哪些它们是如何相互作用的 答:教育的基本要素有:教育者、受教育者和教育中介系统.教育的三个基本要素是相互联系的,其中,教育者是主导性的因素,他是教育活动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他掌握着教育的目的,采用适当的教育内容,选择一定的教育活动方式,创设必要的教育环境,调控受教育者和整个教育过程,从而促进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其达到预期的目的。需要指出的是,教育的基本要素只是一种对教育活动的过程结构的抽象分析与概括,这些要素本身及其相互关系是随着历史条件和现实选择的变化而变化的。 3、古代教育与现代教育有何异同 (1)原始教育主要是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过程中进行的,没有从社会生活中分化出来。而现代教育已从社会生活中脱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社会活动,有专门的教育机构和专职的教育人员。 (2)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古代学校出现并逐渐发展; (3)教育阶级性的出现并不断强化,其阶级性不仅体现在教育权和受教育权上,而且也体现在教育目的、教育内容、教育方法、教师选择和任用上。 (4)学校教育与生产劳动相脱离。现代学校的教育是为生产生活服务的,与生产劳动联系紧密,是劳动力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是科学知识在生产和科学技术更新的重要手段,对提高生产效率起到重要作用。 4、现代教育的发展有何趋势在这种发展中人的地位和价值将会发生什么变化 (1)学校教育逐步普及;教育的普及保证所有人都能享有学校教育,满足了人的发展需要,促进了人的解放。(2)教育的公共性日益突出;进一步规定了教育作为基本人权和生存权,强调和保证了人人享有教育的权利。(3)教育的生产性不断增强; (4)教育制度逐步完善。随着教育的不断发展,人的发展和人的教育日益凸显,人的主体性地位逐渐提高、人的创造性和自觉性提高,人的地位和价值也将提升。 第二章 1、人的发展有哪些规律教育怎样适应了人的发展规律和特点 答:人的发展包括身体、心理和社会三方面的发展。身体的发展是指机体的各种组织、系统的发育及其机能的增长。心理的发展是指感觉、知觉、注意、记忆、思维、语言等方面的发展,社会的发展是指人的社会经验和文化知识的掌握,社会关系和行为规范的习得,成长为具有社会意识、人生态度和实践能力的人,能够适应并促进社会发展的人1)人的发展具有顺序性,人的发展的顺序性要求教育要遵循渐进地促进学生的发展。2)不平衡性,其要求教育要掌握和利用人的发展的成熟机制,抓住发展的关键期,不失时机地采取有效措施,促

传热学第五版完整版答案

1.冰雹落地后,即慢慢融化,试分析一下,它融化所需的热量是由哪些途径得到的? 答:冰雹融化所需热量主要由三种途径得到: a 、地面向冰雹导热所得热量; b 、冰雹与周围的空气对流换热所得到的热量; c 、冰雹周围的物体对冰雹辐射所得的热量。 2.秋天地上草叶在夜间向外界放出热量,温度降低,叶面有露珠生成,请分析这部分热量是通过什么途径放出的?放到哪里去了?到了白天,叶面的露水又会慢慢蒸发掉,试分析蒸发所需的热量又是通过哪些途径获得的? 答:通过对流换热,草叶把热量散发到空气中;通过辐射,草叶把热量散发到周围的物体上。白天,通过辐射,太阳和草叶周围的物体把热量传给露水;通过对流换热,空气把热量传给露水。 4.现在冬季室内供暖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就你所知试分析每一种供暖方法为人们提供热量的主要传热方式是什么?填写在各箭头上。 答:暖气片内的蒸汽或热水 对流换热 暖气片内壁 导热 暖气片外壁 对流换热和 辐射 室内空气 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暖气片外壁 辐射 墙壁辐射 人体 电热暖气片:电加热后的油 对流换热 暖气片内壁 导热 暖气片外壁 对流换热和 辐射 室内空气 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 红外电热器:红外电热元件辐射 人体;红外电热元件辐射 墙壁 辐射 人体 电热暖机:电加热器 对流换热和辐射加热风 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 冷暖两用空调机(供热时):加热风对流换热和辐射 人体 太阳照射:阳光 辐射 人体 5.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存在大量传热现象,如加热、冷却、冷凝、沸

腾、升华、凝固、融熔等,试各举一例说明这些现象中热量的传递方式? 答:加热:用炭火对锅进行加热——辐射换热 冷却:烙铁在水中冷却——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凝固:冬天湖水结冰——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沸腾:水在容器中沸腾——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升华:结冰的衣物变干——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冷凝:制冷剂在冷凝器中冷凝——对流换热和导热 融熔:冰在空气中熔化——对流换热和辐射换热 5.夏季在维持20℃的室内,穿单衣感到舒服,而冬季在保持同样温度的室内却必须穿绒衣,试从传热的观点分析其原因?冬季挂上窗帘布后顿觉暖和,原因又何在? 答:夏季室内温度低,室外温度高,室外物体向室内辐射热量,故在20℃的环境中穿单衣感到舒服;而冬季室外温度低于室内,室内向室外辐射散热,所以需要穿绒衣。挂上窗帘布后,辐射减弱,所以感觉暖和。 6.“热对流”和“对流换热”是否同一现象?试以实例说明。对流换热是否为基本传热方式? 答:热对流和对流换热不是同一现象。流体与固体壁直接接触时的换热过程为对流换热,两种温度不同的流体相混合的换热过程为热对流,对流换热不是基本传热方式,因为其中既有热对流,亦有导热过程。 9.一般保温瓶胆为真空玻璃夹层,夹层内两侧镀银,为什么它能较长时间地保持热水的温度?并分析热水的热量是如何通过胆壁传到外界

高校教师资格证考试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与参考答案

《高等教育学》课后习题及参考答案 第一章绪论 一、名词解释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四书》中。 老子春秋时期思想家。耳,字伯阳。相传生活在春秋时期。老子著有《道德经》,是道家学派的始祖,他的学 说后被庄周发展。道家后人将老子视为宗师。老子的思想主是“无为”,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格拉底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柏拉图古希腊哲学家,也是全部西方哲学乃至整个西方文化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他和老师格拉底,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古希腊三大哲学家。 亚里士多德古希腊斯吉塔拉人,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哲学家、科学家和教育家之一。 “七艺”即哲学、算术、几何学、天文学和音乐理论,加上“智者派”规定的文法和修辞学。 “寺庙学校”古巴比伦和古埃及的一种学校形式。由精通数学、天文知识的僧侣执教,传授知识和探讨学问并重。 “雅典大学”雅典大学是希腊最古老和最具影响力的大学,它是当时新成立的希腊国的第一所大学,当时包括修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哲学学校“吕克昂”以及斯多派创立的学校和伊壁鸠鲁派创立的学校。中世纪大学 稷下学宫是战国时期齐国在都城临淄设立的我国最早的官办大学,是战国时期政治咨询、学术文化交流中心和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是一个有组织、有聘任、有俸禄制度的学术研究中心。 书院教育书院教育﹐是中国传统高等教育中最有价值的一部份。先时候孔子兴办私学,可说是书院教育之雏形;而汉唐时候的精舍,可说是书院的前身;到北宋时候,书院教育才正式确立。书院教育的最大特色,在于她是由民间学者创办,没有政府的认可与资助,与官办高等学府在许多方面呈现截然不同的面貌。 二、简答题 1、高等教育研究大致可分为哪几个时期? 个别研究阶段、组织研究阶段、系统研究阶段 2、如何认识高等教育学的性质? 高等教育学,就其总体来说,它是一门应用性学科,而就其研究任务来说,既有应用教育基本理论以认识高等教育现象,解决高等教育的任务,又有其研究成果来丰富和发展教育基本理论的作用。高等教育的研究工作,大量的应是应用性、开发性的研究,但也必须重视理论研究,包括应用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 3、试分析高等教育学发展的动因。 (1)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极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产生和成熟 (2)高等教育的部矛盾促使高等教育学的研究不断升华 (3)相关学科的协同效应推动着高等教育学的发展 三、论述题 1、简论世界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P7) ?1)规模化。精英教育——大众教育——普及教育阶段(马丁.特罗理论) ?2)中心化。大学从社会的边缘步入社会的中心 ?3)综合化。学科整体化和人才素质综合化 ?4)国际化。一国的高等教育面向国际发展的总趋势和过程,是把国际的、跨文化的、全球的观念融合到本国高等教育教学、科研和服务社会等功能中的过程。 ?5)职业化。大学注重职业教育的倾向,关心学生的职业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机构的发展。 ?6)终生化。从一次教育观向终生教育观转变。 7)多元化。高等教育由单一系统向多元系统转变,部结构越来越复杂。 2、高等教育研究可运用哪些研究方法?(P27)

传热学第五版课后习题答案

如对你有帮助,请购买下载打赏,谢谢! 传热学习题_建工版V 0-14 一大平板,高3m ,宽2m ,厚0.2m ,导热系数为45W/(m.K), 两侧表面温度分别为w1t 150C =?及w1t 285C =? ,试求热流密度计热流量。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热流密度为: 负号表示传热方向与x 轴的方向相反。 通过整个导热面的热流量为: 0-15 空气在一根内经50mm ,长2.5米的管子内流动并被加热,已知空气的平均温度为85℃,管壁对空气的h=73(W/m2.k),热流密度q=5110w/ m2, 是确定管壁温度及热流量?。 解:热流量 又根据牛顿冷却公式 管内壁温度为: 1-1.按20℃时,铜、碳钢(1.5%C )、铝和黄铜导热系数的大小,排列它们的顺序;隔热保温材料导热系数的数值最大为多少?列举膨胀珍珠岩散料、矿渣棉和软泡沫塑料导热系数的数值。 解: (1)由附录7可知,在温度为20℃的情况下, λ铜=398 W/(m·K),λ碳钢=36W/(m·K), λ铝=237W/(m·K),λ黄铜=109W/(m·K). 所以,按导热系数大小排列为: λ铜>λ铝>λ黄铜>λ钢 (2) 隔热保温材料定义为导热系数最大不超过0.12 W/(m·K). (3) 由附录8得知,当材料的平均温度为20℃时的导热系数为: 膨胀珍珠岩散料:λ=0.0424+0.000137t W/(m·K) =0.0424+0.000137×20=0.04514 W/(m·K); 矿渣棉: λ=0.0674+0.000215t W/(m·K) =0.0674+0.000215×20=0.0717 W/(m·K); 由附录7知聚乙烯泡沫塑料在常温下, λ=0.035~0. 038W/(m·K)。由上可知金属是良好的导热材料,而其它三种是好的保温材料。 1-5厚度δ为0.1m 的无限大平壁,其材料的导热系数λ=100W/(m·K),在给定的直角坐标系中,分别画出稳态导热时如下两种情形的温度分布并分析x 方向温度梯度的分量和热流密度数值的正或负。 (1)t|x=0=400K, t|x=δ=600K; (2) t|x=δ=600K, t|x=0=400K; 解:根据付立叶定律 无限大平壁在无内热源稳态导热时温度曲线为直线,并且 x x 02121t t t t t dt x dx x x 0 δ δ==--?===?-- x x 0x t t q δλ δ==-=- (a ) (1) t|x=0=400K, t|x=δ=600K 时 温度分布如图2-5(1)所示 图2-5(1)

教育理论 当代教育学课后习题答案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的发展 1、教育发展和变革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答: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生产力的发展伴随着生产关系的变革,引起了教育的发展和变革。 1)在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由于生产力极为低下,所以教育的发展很慢,主要是统治阶级培养人才,广大的人民没有受教育权。教学内容也十分险隘,主要是道德经典诵读。 2)14世纪以后,资本主义发展起来,在此发生了两次工业革命。为适应资本主义的产生,教育权扩大,实施初等义务教育,教育的内容逐渐增加实用功利性学科。国家更加重视立法以法治教。 3)第三次科技革命的影响,再一次改变了教育。义务教育年限进一步延长,普通教育和职业教育朝着相互渗透的方向发展。高等教育走向大众化和类型日益多样化,教育制度日趋国际化。 4)20世纪80年代,新的经济形势——知识经济产生并逐渐改变着世界。对教育又提出新的要求。网络教育、个性教育、教育的国际化等提供要求和可能。 2、古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教育随着人类的发展而发展。尽管东西方的教育虽然在具体内容和形式上存在许多差异,但都反映了社会发展水平的基本特征,这些特征在教育上具体表现为: 一、等级性 不同的阶级地位享有不同的教育权利和等级,贵族和平民、主人与仆人之间有着不可逾越的鸿沟; 二、道统性 统治阶级的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是唯一被认可的思想,天道、神道与人道往往合二为一; 三、专制性 教育过程是管制与被管制、灌输与被动接受的过程,道统的威严通过教师、牧师的威严,通过招生、考试以及教学纪律的威严予以保证; 四、刻板性 教育方法、学习方法刻板,死记硬背,机械模仿; 五、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教育的功用性价值不受重视,即受教育的目的主要不是为了获得实用的知识,而是受教育本身。能不能受教育和受什么样的教育是区别社会地位的象征;经典、教义的教育处于社会较高的地位,习得实用知识的教育处于社会较低的地位。 3、近现代教育的特征是什么? 近代教育特征 (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19世纪以后,资产阶级政府逐渐认识到性,并逐渐建立了公共教育系统。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机械 化工业革命的基本完成和电气化工业革命的兴起,提出了普及初等教育的要求,并为初等教育的普及提供了物质条件。 (3)教育的世俗化;与共了教育的发展相应,教育逐渐建立了实用功利的世俗教育目标,从宗教教育中分离出来。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西方教育发展的一个明显的特点就是有法律的明确规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