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学史资料(新)
中国史学史
名词解释:1、甲骨卜辞它是我国历史上最早的档案。
甲骨文记事简略还不是有意识的历史记载,甲骨文的记载反映了盘庚迁殷以后自武丁时期直至殷商灭亡的一些活动,内容涉及阶级状况、国家制度、农事畜牧、年成丰歉、天文历法、战争田猎、神祖祭祀、王朝世系等这些都是占卜的某种结果和极简单的记事相结合,以示他们都是上帝的安排。
2、春秋书法是孔子首创的一种文章写法。
经学家认为《春秋》每用一字,必寓褒贬,后因以称曲折而意含褒贬的文字为“春秋笔法”。
孔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主要目的在于: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
这种办法写出的史书开创了写史服务于政治的先河,为后世考证增加了难度。
3、《春秋》是我国最早的编年体史学著作,儒家经典之一。
原为中国古代各国史书的通称。
是春秋末期由孔子依鲁国国史整理而成的,兼采列国史料,鲁国史官把当时各国报导的重大事件,按年、季、月、日记录下来,一年分春、夏、秋、冬四季记录,简括起来就把这部编年史名为“春秋”。
孔子依据鲁国史官所编《春秋》加以整理修订,成为儒家经典之一4、《左传》是《春秋左氏传》的省称。
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完备的编年体史书。
丘明为其作者。
成书年代约在战国初年。
它与《春秋公羊传》、《春秋榖梁传》合称“春秋传”。
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它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
5、《竹书纪年》是我国迄今所知的最早的一部编年体通史,是战国时魏国史书,该书原无名题,后世以所记史事属于编年体,称为《纪年》,又以原书为竹简,也称为《竹书》,一般称为《竹书纪年》,亦称《汲冢纪年》、《汲冢古文》或《汲冢书》《竹书纪年》凡十篇,叙述夏、商、西周和春秋、战国的历史,年编次。
其文简要如《春秋》,记事则多同于《左传》。
6、五德终始说是邹衍学说的重要部分,认为历史是按照五行相胜相生的原理循环转移的,每个朝代受五行中的每一行支配,这一学说是在继承了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的“五行”说,用类推逻辑的方法加以推衍,并以“天人感应”的神学理论为基础建立起来的,他是新兴地主阶级建立统一封建政权的理论武器。
中国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通过搜集、整理和研究各种历史资料,中国史学史的相关学者和研究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中国古代历史的演变和发展。
这些资料包括文献、考古遗址、碑拓、史料辑佚、官方档案、历史文物、口述历史等。
本文将探讨中国史学史资料的种类、意义以及对于史学研究的重要性。
一、文献资料文献资料是研究历史的重要依据之一。
中国史学史资料中的文献资料包括历代的史书、编年体史作品、史料选编以及各种记载历史的文字材料。
这些文献资料通常以书籍的形式流传下来,记录了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信息。
通过研究这些文献资料,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人的思想、观念、制度等方面的变化和演进。
二、考古遗址考古遗址是研究中国史学史的另一重要资料来源。
通过对古代城市遗址、古墓葬、遗址遗迹等进行发掘和研究,可以揭示古代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宗教等方面的情况,还可以追溯和还原古代人类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考古遗址的发现和研究,有助于填补文献资料的不足,为史学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证据。
三、碑拓碑拓是一种特殊的文物保护和研究方法,对于中国史学史的研究也具有重要意义。
古代的碑刻常常镌刻有历史事件、个人事迹、政策宣告等内容,通过研究碑拓,可以还原历史的真相,丰富史学研究的内容。
同时,碑拓还有助于保护和传承文化遗产,对于了解和传播中华文明也有积极作用。
四、史料辑佚史料辑佚是对历代文献资料进行整理和汇编的工作,有助于保存和传承珍贵的历史信息。
中国史学史资料中的史料辑佚多以丛书、选集、史志等形式出版,让相关研究者和读者可以更好地接触和利用历代的史料。
通过对史料辑佚的研究,可以进一步完善和修正历史的认识,并且有助于发现一些鲜为人知的历史事件和人物。
五、官方档案官方档案是政府机构和组织的历史记录。
这些档案通常包括国家机密、重要政策、国家行政管理、军事决策等方面的文件、信函等。
通过研究官方档案,可以了解到历代政权的决策过程、政策调整以及政府行为。
官方档案对于探索历史真相和揭示历史事件的发生背后的原因和动机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西方史学史资料
1《荷马史诗》:是由大诗人荷马整理定型,成为独具风格的史诗,到公元6世纪,荷马史诗才正式形成文字,我们今天所见的荷马史诗是公元前3世纪至前2世纪,亚历山大的学者们编订的,荷马史诗包括<伊里亚特>和<奥德赛>俩个部分,记叙了前12世纪发生的古希腊联军远征小亚细亚城市特洛伊的故事,是史诗的主要来源,荷马史诗是用诗歌体裁写成的文学作品,颇具史学价值,所反映的社会生活既有史诗创作年代的反映,也有神话传说保留下来的迈锡尼时代,甚至更早时代.2希罗多德:古希腊历史学家,被后世誉为“史学之父”。
其作《希腊波斯战争史》是西方最早的历史著作,首先创立了西方历史编纂学上的一种正宗的体裁,开始运用历史批判的方法撰述历史,重视历史的垂训作用。
3修昔底德:古希腊历史学家,所著《伯罗奔尼撒战争史》确立了西方政治军事史传统的范型,高度发展了古希腊史学的人本观念,坚持史料批判原则,重视历史垂训功用,对后世影响深远。
4古希腊三大史家;希罗多德,《希腊波斯战争史》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色诺芬,《长征记》5修辞学派:伊索克拉特斯埃福罗斯,《希腊史》特奥波姆波斯,《希腊史》《腓力王传》6罗马史学的真正奠立者:老伽图。
拉丁文写作罗马史的先例,强烈的“政治史学”传统。
著有《罗马历史源流》7凯撒:《高卢战记》8罗马三大史家:撒路斯提乌斯《喀提林阴谋》《朱古达战争》李维《建城以来史》塔西佗《日耳曼尼亚志》李维:古罗马史学家,著作丰富,流传下来的《建城以来史》创立了通史体例,重视历史垂训,文笔优美,但陷入历史循环论,对史料缺乏分析批判,仍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是研究罗马早期及共和国历史的重要文献。
塔西佗:古罗马历史学家,主要著作《日耳曼尼亚志》《历史》《编年史》,强调信史实录和道德教化作用,对罗马帝国初期的社会状况做了深刻揭露,反对暴政,歌颂共和,其作品至今是研究古罗马历史的权威史料,影响深远。
9历史学家中的历史学家:波里比阿《通史》,又称《罗马史》10公元1世纪史家群体普鲁塔克《希腊罗马名人传》阿里安《亚历山大远征记》新色诺芬阿庇安《罗马史》11西方古典史学的传统1,求真探索精神。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综合修订版)
中国史学史一、名词解释:(1)《世本》:原本15篇,记事从黄帝开始,讫于战国末年。
有《帝系》、《王侯谱》、《卿大夫谱》、《记》、《世家》、《传》、《氏姓》、《居》、《作》、《谥法》等。
其中《帝系》记帝王传授的系统;《王侯谱》、《卿大夫谱》记诸侯、卿大夫世系;《氏姓》记录当时所有的姓氏;《居》讲建都情况;《作》记录一些事物的发明情况及其历史;《谥法》记谥号的含义。
其中《世家》、《传》等对《史记》体例的形成具有启迪的作用。
(2)《竹书纪年》:是战国时魏国的史书。
西晋武帝太康年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书16种75篇。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由于司马迁写《史记》时没有看到该书,所以该书可以帮助我们订正《史记》的某些错误。
(3)“三礼”:即儒家经典中的《周礼》、《仪礼》、《礼记》:其中《周礼》又名《周官》,是有关周王室官制和战国时代各国制度的汇编。
一方面反映了西周现实的政治制度,另一方面也反映了当时人们头脑中理想的政治制度。
《仪礼》是春秋、战国时流传下来的十七篇仪节单,其中有包括《士婚礼》、《士丧礼》、《士冠礼》等,反映了当时的典礼活动、伦理关系、吉凶婚丧等社会生活。
《礼记》主要是论述礼的作用和意义。
(4)荀悦:字仲豫,东汉颖川人。
汉献帝时任黄门侍郎、秘书监。
献帝以《汉书》“文烦难省”,建安初年命荀悦按编年体改编《汉书》,前后三年,成《汉纪》30卷。
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断代史。
荀悦以《汉书》中的本纪为纲,将其书中传、志、表的内容加以概括,按时间的顺序,散放于帝纪各年之下。
将80万字的《汉书》精简为18万字的《汉纪》,为用编年史体撰述断代历史创立了典范。
(5)裴松之:字世期,河东闻喜人。
曾任东晋殿中将军、员外散骑侍郎。
南朝宋文帝时任中书侍郎。
文帝以《三国志》过于简略,乃命裴松之作注。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2
西方史学史名词解释:1.史学思想:是史学家对客观进程和历史学本身的理论认识。
史学思想经历了从浅显、粗糙到精致,从局部到全面,从感性到理性的过程,最终形成了一些史学理论、史学流派。
2.史学流派:某种特定历史学家群体,该群体中的历史学家们一般具有共同的研究方法和表述方式,并以某种共同的思想指导他们的研究。
如:兰克学派、边疆学派、年鉴学派等。
3.修辞学派:公元前4世纪在伊索克拉特斯的影响下,古代希腊史学中出现了“修辞学派”。
主要代表人物:埃福罗斯和特奥波姆波斯等。
该学派注重遣词造句,过分追求文字之生动,不关心史事的真实与否,力图把历史写得生动有趣富有戏剧性。
如特奥波姆波斯的《希腊史》和《腓力王传》等。
但是,这种过分注重修辞的做法,有悖于史学的严谨作风与求真精神。
然其中也显示了整体史的初步观念——“泛希腊”观念。
4.希腊化时代:通常指公元前334年到公元前30年之间的这一历史时期。
是希腊与其他各地经济、文化广泛交流的时代。
从社会经济上看,希腊化时代是奴隶制度在地中海东部和亚洲西部进一步发展的时代;从文化上看,是希腊文化向东方广阔的空间传播并与当地文化融合的文化交流过程。
希腊化时代的主要国家有托勒密、塞硫西、马其顿、希腊和帕加马等。
主要史家有波里比阿、普鲁塔克。
5.埃及学:世界考古和世界历史研究中的重要学科。
研究古埃及文明的语言、文字、历史及文化艺术的学科。
以1822年法国学者商博良成功释读罗塞达石上的古埃及象形文字为其形成的标志。
6.史学范型:也称范式、模式。
是美国科学史学家托马斯•库恩在《17世纪科学革命的结构(1926年)》中提出的一个核心术语。
指某一学科共同体在一定时期内共同开展研究活动的基础和准则,也是科学中的一种传统。
7.亚述学:主要指释读与研究两河流域的古文字——楔形文字和西亚使用楔形文字各民族的语言、文字、历史和文化的研究活动。
以1857亨利·罗林逊、爱德华·兴克斯、朱理亚·奥柏特和福克斯·托尔巴特几位学者,各自成功译读由亨利·罗林逊发现的《贝希斯顿铭文》上的楔形文字诞生的标志,并成为打开西亚地区许多奥秘的一把钥匙。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普洱学院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一、名词解释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
3、纪事本末体:纪事本末体是南宋袁枢在编撰《通鉴纪事本末》过程中创立的。
该书的编纂主要目的是为了解决读《通鉴》的困难,详明历史事件的始末。
袁枢将《通鉴》分年叙述之事统一集中起来,分为239个标题,不动一字的加以抄录。
每事各详起讫、自为首尾,详细记载事件的来龙去脉。
4、史记五体:指的是《史记》的五种体例,由司马迁首创,分别是本纪十二篇,世家三十篇,书八篇,表十篇,列传七十篇。
其中,本纪是以朝代先后为序记载的从黄帝到汉武帝的各朝代或皇帝的历史,世家是世代相传的诸侯王的历史,书是专门的分类史,表是以表格形式记载的以年月为纲以事件为纬的历史重大事件,列传是除本纪和世家以外的社会各阶层人物的传记,五种体例互相配合,构成一个完整的整体。
5、唐八史:唐以前,史书大都是私家著作。
唐建立后,提倡设馆官修史书,令宰相监修。
唐代先后修撰的正史有八部,习称“唐八史”,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六部以及李延寿私人编修但获得政府批准而列为正史的《南史》和《北史》。
6、“史才三长论”:是唐代著名史学理论家刘知几提出的著名史学观点。
所谓“史才三长”,包括:史才、史学、史识。
所谓“史才”,是指写史的能力;“史学”是指具有渊博的历史知识,掌握丰富的历史资料;“史识”是指对历史是非曲直的观察、鉴别和判断能力。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史学史资料
中国史学史资料编年史学史资料二、孔子据《鲁史》修《春秋》:《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
它是根据鲁国史官所撰《鲁春秋》编纂而成。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可见孔子是以鲁《春秋》为蓝本,博采各国史记,修成流传至今的《春秋》的。
《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比如召陵之盟、城濮之战等。
记事的原则是“据鲁”、“亲周”,即以记鲁国历史的内容来体现尊奉和维护周王室统治的精神。
孔子修《春秋》,是利用旧文献来宣扬自己的政治主张。
孟子说:“世衰道微,邪说暴行有作,臣弑其君有之,子弑其父者有之,孔子惧,作《春秋》。
《春秋》,天子之事也”。
(《孟子滕文公下》)三、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1)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孔子《春秋》的创作,标志了私人著述的出现。
从此,史书从官书中解放出来,私人著述的风气随之兴起,打破了学在官府的局面。
对战国时期的学术发展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2)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对后世编年体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属辞,原指遣词造句,此指孔子修《春秋》时,采用一定的书法来表达自己的爱憎。
他根据自己的政治观点,以用词的不同来表达不同的事态和意义。
如同样写战争,就有伐、侵、战、围、入、灭、救、取、败等不同的字眼:声罪致讨曰伐,潜师掠境曰侵,两兵相接曰战,环其城邑曰围,造其国都曰入,毁其宗庙社稷曰灭??。
同样杀人,又有杀、诛、弑等区别:杀无罪者曰杀,杀有罪者曰诛,下杀上曰弑。
孔子借此以表达自己对人物事件的褒贬。
(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孔子对鬼神是抱着“敬而远之”的态度,《论语述而》“子不语怪、力、乱、神”。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
《中国史学史》期末复习资料《中国史学史》复习参考题:一.名词解释1.史学史“史学史”概念是20世纪20年代梁启超在其著作《中国历史研究法补编中明确提出。
史学史是研究史学发展规律的一门科学,其主要任务是对历史学的起源、发展至形成为一门科学的基本过程和规律予以探讨和总结。
其研究对象为:(1)研究关于史学的发展过程及其阶段性的特点;(2)研究史官、史家与史学思想;(3)研究史学与社会的关系;(4)研究史学发展与相互学术文化领域的关系;(5)研究史学发展的规律性等。
其成果是为历史研究起指导作用,而中国史学发达则是为中国史学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条件。
2.《春秋》《春秋》是孔子根据《鲁春秋》和参考其它史书编纂而成。
“(孔子)西观周室,论史记旧闻,兴于鲁而次《春秋》,……约其辞文,去其烦重”。
记载了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下迄鲁哀公十四年(前481),共242年历史。
其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灾异以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
孔子作春秋的史学贡献在于:(1)具历史著作之雏形。
《春秋》按照明确而连续的时间顺序罗列了我国春秋时期的大事,有取舍详约,于纪事中寓褒贬,对我国史学著作具有发端的意义。
(2)初步提出史书的具体内容《春秋》初步将“义、事、文”三个要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从中可以看出史书的特点和价值,对后世史书的形成与发展具有重大影响。
(3)“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方法“《春秋》属辞比事而不乱。
”(《礼记·经解》)(4)重人事而不宣扬鬼神《春秋》尽管也记载了灾异,可是没有人为地去为灾异披上神秘的色彩,更没有把它与人事关系牵连在一起。
(5)不足首先,记事太简单,一部包括242年历史的著作总共一万六千多字,可以说是只有标题而无具体内容。
其次,“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以个人主观来定褒贬,开了后世史书中“曲笔”的先例。
3.司马彪(243年—306年),字绍统,河内温人,西晋史学家、文学家。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古希腊时期一、简述1.简述希腊史学产生的原因1)民主政治及学术自由,是希腊文化和史学产生的基础。
古风时代出现的希腊城邦大多是共和政体,尤其是雅典的民主共和政体为典型,实行公民的集体领导,促进了民主政治的发展,这种开明的体制激发了人们的创造力,使雅典产生了学术之风,形成了希腊的“百鸟争鸣”,促进了史学的发展。
2)殖民运动和东方文化的影响A.铁器和农耕技术。
(东西方人之间的交流,使得希腊人学会冶铁术,通史,农耕技术的传入,也极大地促进了社会生产的发展。
)B.货币和商品经济。
(地中海沿岸的人很早就开始从事商业贸易,后来吕底亚人发明了金属铸币,并在公元前七世纪左右传入希腊,同时商品经济也传入,希腊成为一个典型的商业民族。
)C.各种思想材料,包括数学、几何学、物理学、建筑学、医学、天文历法,尤其是腓尼基的字母文字等。
(古代东方农业文明发达,因此离不开基础的学科,这些基础学科远比希腊发达,古代西方的学者都曾达到东方,并将东方的文化传入希腊,对希腊产生了重大影响。
)2.简述古典史学的特征1.追求真理的探索精神:立意求真,竭诚探索,试图揭示历史现象之间的历史联系和发展规律,这也许是西方古典史学传统的核心。
2.人文主义观念:西方文明的出发点是人,史学亦然。
希腊罗马史学作为一个整体,它的特征之一是人文主义,它是人类历史的叙述,是人的事迹,人的目的,人的成功与失败的历史。
3.宽宏的历史眼光:在有代表性的西方古典史家那里,这种宽宏的历史眼光有着充分的反映,尤其在那些撰述“世界史”或“通史体例”的史学家中表现更为突出。
4.注重力是对现实的借鉴作用:即史学家们注重历史学的垂训功能,强调历史的道德垂训作用。
例如,李维的罗马建城以来的历史,意在通过歌颂先辈创业之艰难来激励当代罗马人的爱国情怀,以找到未来行动的方向。
5.注重史学的文字表达和史家的自身修养:希罗多德与修昔底德形成一种撰史风格或行文流畅有韵致,或文笔冷峻,文字表述简洁凝练,造词造句无不精益求精,他们不仅在内容上,还在文字表达上也形成两种风格。
西方史学史复习资料
1.希西阿德《田功农时》:P8又名《工作与时日》,是古希腊第一部以现实生活为题材的长诗,风格简洁朴素,清新自然.他是在社会生产力提高,贫富对立加剧的情况下写成的。
诗中,作者强烈谴责氏族贵族的专横跋扈,并侧重叙述了人类社会的发展所经历的五个时代:黄金时代、白银时代、青铜时代、英雄时代和黑铁时代.作者对于时代的划分所包含的每况愈下、今不如昔的悲观说法,反映了那时希腊人已经有了初步的对历史发展和变化的观念。
2.希罗多德:是古希腊历史学家。
青年时期漫游各地,搜罗天下奇闻轶事.以数十年精力撰写了《历史》一书.该书以希波战争为中心内容,故又名《希波战争史》该书视野开阔,文笔华美典雅.在政治态度上,赞扬奴隶主民主制度,重道德垂训.《历史》是西方第一部史学名著,故希罗多德有西方“史学之父”之称。
3.修昔底德:古希腊著名的历史学家,著有《伯罗奔尼萨战争史》。
该书按照编年体体例进行撰写,共8卷,记叙了伯罗奔尼撒战争的背景、原因和经过,努力探求历史事件的因果规律,歌颂奴隶主民主政治,注重历史的垂训作用。
该书是古典史学的一座不可逾越的高峰。
但记时粗简,取材过狭。
4.色诺芬:古希腊史学家。
早年师从苏格拉底,曾参加过希腊雇佣军助小居鲁士争夺波斯王位,未能成功,次年率军从波斯返回.后投身斯巴达,被母邦判处终身放逐。
著有《远征记》、《希腊史》、《回忆苏格拉底》等。
《远征记》记载了它率军从波斯回到希腊的悲壮经历,为后人提供了有关希腊雇佣军与波斯帝国的许多真实细节,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5.波里比阿:古希腊史学家.曾担任阿哈伊亚同盟骑兵长官,在第三次马其顿战争中作为人质被送往罗马,后回到故乡。
著有《通史》一书,共40卷,记叙了公元前218年第二次布匿战争爆发到公元前146年第三次布匿战争结束的历史,旨在说明罗马强盛的原因。
作者深刻认识真实对史学的重要意义,批判歪曲事实史著的创作,维护史学的纯洁性,并独创了“政体循环论”.6.恺撒:古罗马时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史学家.他的《高卢战记》记录了他征战高卢的始末,说明了他远征的原因,以第三人称巧妙地回击了政敌对他的攻击,为自己进行辩护。
史学史讲义资料(课件)第三章 第一次高潮
考核要求: •识记《后汉书》、《三国志》、《宋 书》、《南齐书》、《魏书》、《后汉 纪》、《三国志注》、《华阳国志》 •分析陈寿、袁宏、范晔、沈约的史学思 想,刘勰史学批评思想。
第三节 唐初史学发展高峰的出现
教学要点
• 1、唐初史学高峰出现的原因与成就 • 2、魏征史学思想分析
一、八部正史 接踵来
3、官审私修南、北史(180卷)
李延寿,字遐龄,其父李大师,曾三入史馆, 修隋书、晋书及五代史志。先著《南史》 后著《北史》史,总计16年成。 • 《南史》 合宋、齐、梁、陈书而成。 • 《北史》 合魏、齐、梁、周、隋书而成。
•
• 特点: Ⅰ、文笔简练,前后一贯(具通史性质) Ⅱ、史料有增加 Ⅲ、可订正校勘八史 Ⅳ、删削有过当
文笔简练前后一贯具通史性质文笔简练前后一贯具通史性质史料有增加史料有增加可订正校勘八史可订正校勘八史删削有过当删削有过当二它类名著纷纷起二它类名著纷纷起11大唐创业起居注大唐创业起居注温大雅著温大雅著成于武德年间记成于武德年间记357357天史事天史事22大唐西域记大唐西域记玄奘玄奘602602664664著著1212卷贞观二十年书成贞观二十年书成33贞观政要贞观政要6706707497491010卷卷4040篇篇当世董狐当世董狐鉴戒意旨大于史料价值鉴戒意旨大于史料价值三魏征的史学思想三魏征的史学思想11重人事轻天命的史学本体论重人事轻天命的史学本体论官修前五代史与官修前五代史与22重鉴戒的史学认识论重鉴戒的史学认识论33历史编纂学上的新建树历史编纂学上的新建树隋书隋书经籍志经籍志考核要求
考核要求: •分析魏征的“盖益由人,匪惟天道”的 思想; •分析鉴戒史学的意义; •识记《梁书》、《陈书》、《隋书》、 《晋书》、《南史》、《北史》、《贞观 政要》。
知识点。新史学
第一阶段:这个阶段的史学的特点,是史学家对民族危机的突出的时代感。
龚自珍和魏源,作为史学家,首先表示出这种时代感。龚自珍主要着眼于国内封 建统治的腐败,他的著作猛烈地批判了封建专制制度的罪恶。魏源则不仅仅如此 ,还着眼于外侮的严重性,发愤撰写了当时中国和东方仅有的世界史地巨著《海 国图志》,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的主张。
史学样式,是旧民主主义时期资产阶级史学所取得的最高成果,在史学 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新史学”的领军人物虽然以资产阶级改良派 (如梁启超、夏曾佑)为主,但资产阶级革命派学者(如章太炎、刘师 培等),也做出了很大贡献。所以,“新史学”代表了晚清时期的整个 资产阶级学术阵营。新史学的意义,从根本上说,在于它客观上为马克 思主义史学的诞生奠定了学术的基础。如果没有“新史学”,马克思主 义史学就要直接面对封建旧史学,就会付出更多艰苦的工作。有了“新 史学”,马克思主义史学就可以直接超越封建旧史学,在资产阶级所建 立的学术与思想起点上,实现更高程度的超越。
中国近代史学
中国近代史学的前期:自 1840 年鸦片战争开始,到 1919 年"五四"运动前夜 第一阶段 从鸦片战争到太平天国兴起前 第二阶段 从太平天国兴起到戊戌变法 第三阶段 从戊戌变法失败到"五四"运动前夜。 中国近代史学的后期: 自1919年"五四"运动起,到 1949 年中华人 民共和国成立,为其后期
中国近代史学: 中国具有悠久的史学传统。1840年鸦片战争后,古老而悠久的中国史 学开始向近代形态转变。这一转变过程,初期以龚自珍、魏源、徐继 畲为代表,中期以王韬、郑观应、黄遵宪为代表,最后于20世纪初年 形成以梁启超为代表的所谓“新史学”
“新史学”是建立在批判和超越封建旧史学基础上的一种全新的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
史学概论复习资料史学概论研究对象:以人类认识历史的活动特别是历史学家认识历史的主体活动史学概论内容:史学理论、史学史、历史文献学和历史研究法等几门学科与课程内容史学研究的内容:以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进程及其规律,人类社会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这两个方面及其之间辩证统一的发展进程和规律,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辩证统一关系史学研究的主要特点——处理好几个关系:史论结合,史与现实,宏观与微观的认识历史,是客观世界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第一,它有广义理解和狭义理解的区别。
“历史可以从两个方面来考察,可以把它划分为自然史和人类史”。
③既包括自然史,也包括人类史的“历史”就是从广义上对历史的理解。
而单单指人类社会史的“历史”,便是从狭义上对历史的理解。
第二,历史应该是人类社会活动发展的过去形态。
历史主要特点:第一,人的存在是历史的前提。
第二,一度性,又称一去不复返性。
第三,复杂性,第四,统一性和多样性。
人类客观历史的统一性,又可以叫做普遍性,是指历史所共同的东西、普遍的存在,其实际所说的即是历史的客观规律。
历史的多样性,指人类社会历史的千变万化、千姿百态、五彩缤纷的实。
统一性和多样性是辩证一统的,历史的统一性即规律性,通过历史的多样性体现出来,历史的多样性是历史统一性的具体表现形式。
第五,必然性与偶然性。
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必然性为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偶然性是历史事件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以何形式表现,由什么历史人物去完成,以及它的结局什么样,等等;第六,人类社会的历史还与自然史有着密切的联系。
必然性与偶然性:历史的必然性与历史的偶然性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彼此互相联系的辩证关系。
1.历史的必然性总是要通过历史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历史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表现形式。
2.历史的偶然性是历史必然性的补充。
它对历史必然性的实现能够起到加速或者延缓的作用。
3.历史的偶然性终究要受历史必然性的制约,其最后的结果也完全决定于历史的必然性。
史学史思考题(1)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第一章一、主要名词:1、《尚书》《书》,汉以后称为《尚书》或《书经》,是我国最早的文献汇编。
分为《虞书》、《夏书》、《商书》、《周书》。
《尚书》汇集的是典、谟、训、诰、誓、命等文,基本上是统治者的讲话记录或文告。
“典”是重要的史事记录;“诰”是君对巨的训诫,“谟’是臣对君的谋画,“誓”是王誓众之辞,“命”是册命或君主的某种命辞。
《尚书》有古文、今文两种。
古文二十五篇,是伪书。
今文二十八篇,大部分为周史官搜集整理的文献和当时的—些记录。
2、《春秋》《春秋》即《春秋经》,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
第一部汉民族编年史兼历史散文集。
作为鲁国的编年史,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限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含242年史事。
《春秋》内容以鲁国历史为主,但涉及到列国之事。
主要记载各国间的朝聘、盟会、战争及统治阶级人物活动的事迹,以及一些自然现象。
3、属辞比事属辞比事出自《礼记.经解》里的“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属辞比事而不乱,则深于春秋者也。
”这是说出了《春秋》在编撰体例和表述要求上的特点。
属辞,指遣词造句,辍辑文辞。
比事,指排比史事。
4、《左传》《左传》全称《春秋左氏传》,儒家十三经之一。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鲁国国史《春秋》编成,所记史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前722年),下至鲁哀公二十七年(前468年),记载了春秋时期255年的历史。
19万字,篇幅是《春秋》的10倍。
《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史书。
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原名《纪年》,后人又称《汲冢纪年》或《汲冢书》。
西晋武帝太康元年,汲郡人不准盗掘魏襄王墓,得竹简数十车,后经荀勖等人整理、研究,得75篇,共10万余字。
其中《纪年》13篇,记载了夏、商、周三代的历史,至周宣王后,则特记晋国历史,晋被三家瓜分后,又特记魏国历史,记至魏襄王二十年(前299年)。
历史本《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2)
历史《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1
一、填空
1.《尚书》是反映我国______时期历史的古典文献。
2.编年体史著以______为中心记述历史。
3.司马迁提倡“究天人之际,________ ,成一家之言”的历史编撰思想。
4.《三国志》是由____撰写的史学著作。
5.《通典》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载______的史著。
二、单选
1. 《尚书》的体例不包括______。
A.典
B.训
C.书
D.命
2. “春秋三传”不包括以下的_____。
A.《左传》
B.《公羊传》
C.《谷梁传》
D.《吕氏春秋》
3. 《史记》的体裁是_____。
A.纪传体
B.综合体
C.编年体
D.典制体
4.我国传统史学的基本成型阶段大致在_____。
A.秦汉
B. 魏晋南北朝
C.隋唐五代
D.宋元
5. 下列不属于刘知几提出的“史才三长”的是_____。
A史德 B.史学 C.史才 D.史识
三.名词解释
1.《左传》
2. “前四史”
3. 《史记》
四、简答
1.简述先秦时期史学发展的成就。
2.简述具有代表性的纪传体史著。
3.简述刘知几的史学贡献。
五、论述
根据个人体会,试论如何继承、弘扬中国传统史学精神遗产。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1.编年体:是我国最早的史书编纂体裁之一。
孔子删定的《春秋》采用编年体,初步将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四个因素结合起来记叙历史,它已有了明确的时间顺序,把事件有系统地按年代先后加以编排,上下连贯,从中可以看出历史的发展过程。
这种体例经过《左传》作者做了进一步的完善。
2.纪传体:是以记载历史人物事迹为主的史体。
创立于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该书以本纪记载历代帝王的事迹和国家发生的重大事件;以表的形式谱列年爵;以书的形式记历代典章制度;以世家的形式记载诸侯公卿的事迹;以列传的形式记社会各阶层人氏的事迹。
以后历代正史均沿用这种史体!3.《通典》:唐代著名史学家杜佑所著。
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典章制度通史。
该书所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也涉及到历代的典章制度。
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等九门,对每一种制度,都能综惯古今,溯源明流。
该书为编写制度通史开创了先例4.《史记》是一部纪传体通史,包含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述了上起黄帝、下讫汉武帝三千多年间的诸多方面的历史,其内容丰富,堪称为一部体大思精的百科全书。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史书的先河,让历代学习。
其记录的时间、范围广泛,事迹全面,人物丰富,涉及典籍面广,在史料搜集取舍上,为后世树立了典范。
司马迁编写《史记》时,尊重史实,秉笔直书,重视人在历史上的作用,重视用社会经济生活来探索历史发展的原因,这些进步思想对史学发展具有重大意义。
5.《史通》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史学理论著作。
作者刘知几,是我国古代社会杰出的史学家。
《史通》共20卷,对唐代以前的史学著作和史学家做了系统的总结,并提出了刘知几个人的修史主张。
著名的“三长论”和“直笔论”。
认为一个优秀的史学家必须具有才、学、识三长,而以识最重要,对于写史,刘知几主张“直笔”,要做到“不掩恶,不应美”,“不避强御”,“无所阿容”,反对迎合权势或从个人恩怨出发歪曲史实。
这些卓越的见解,对后世史学产生了巨大影响。
中国史学史
第十部分中国史学史名词解释1.尚书:《尚书》汇集了殷、周王朝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记载的都是殷、周王朝的大事。
内容按性质分为六种:帝王事迹、典章制度、国家政治、誓师词、策命、诰。
《尚书》是史学萌芽时期的重要成就,发展了金文记载中的自觉的历史意识和历史鉴戒观念。
现存有“古文《尚书》”和“今文《尚书》”。
古文《尚书》是后人依托之作,但各篇所记并不完全出于捏造。
今文《尚书》28篇,可确认为先秦时代的文献。
2.孔子和春秋:孔子名丘,春秋时鲁国人,有着深厚文化修养。
春秋末年,孔子开创私人讲学和私人撰史之风,突破了宗周以来学在官府的藩篱.他所修的《春秋》,是现在所知道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现存的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春秋》记事,起于鲁隐公元年,迄于鲁哀公十四年。
被列为儒家学派经典之一。
孔子作《春秋》对史学的贡献:①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②春秋初步创立了编年体史书的雏形。
③春秋属辞比事,提出了一套历史编撰的方法。
④重人事而不宜宣扬鬼神。
3.《左传》:左传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完整地记述春秋时期史事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左丘明所作。
左传在历史编撰上扩大了编年体史书的容量,反映当时社会的各种矛盾,可贵的民本思想,历史进化论的观点,重视民族关系的记载,在中国史学之民族史与民族关系史的撰述上有开创性的意义。
4.国语:《国语》是分国记言记载春秋时期史事的史书,是战国早期私人历史撰述,司马迁认为它是左丘明所撰,但是《国语》汇集周王朝与各诸侯所录之“语”编纂起来的,当也不是一人一时所完成的。
国语包含了不少有价值的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这使它在先秦的史书中具有鲜明的特色。
5.《竹书纪年》:竹书纪年是战国后期魏国人所撰写的一部编年史,是现今所知中国史学上最早的具有通史雏形性质的作品。
它记事,起自夏、殷、周,迄于战国后期。
竹书纪年开编年记事之通史的先河。
西晋初年出土,南宋后,该书亡佚。
6.班固和《汉书》:班固是东汉初史学家,字孟坚,扶风人。
中国史学史复习资料
判断题1大史、小史、内史、外史、御史,这是殷周时期的史官名称。
正确2孔子修的《春秋》是中国史学上第一部私人撰述的历史著作,在中国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正确3孔子是私人修史的开创者。
正确4商鞅认为历史发展由简单到复杂说,韩非认为历史分为上古、中古、近古三个时期说,这些均表明历史进化论的史观。
正确5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主要包括本纪、表、书、世家、列传五个部分。
正确6从纵的方面记述了从黄帝到武帝时期三千多年的历史;从横的方面记载从中原、西至西亚,北到大漠,南到越南,东到大海这一广阔地域,各民族及地方政权活动。
这是《史记》的主要内容范围。
正确7《汉书》的作者严格来说指的是班固、班昭、马续。
正确8《汉书》是我国第一部断代史,全书由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而组成,共100篇,80万余言。
正确9班固所创立的断代史,完全以帝王将相为中心,突出了帝王的地位和作用。
以后各朝代的正史,基本上沿袭了《汉书》的编纂方法。
正确10《汉书》的十志是在《史记》“八书”基础上扩充发展而来,记事内容比“八书”更丰富而完备。
对后世书志体、典制史书的编撰有直接影响。
正确11在史书中专为少数民族立传和记载邻国历史,始于司马迁的《史记》,而班固出色继承了这一优良传统并有所发展。
正确12董仲叙的《天人三策》;贾谊的《治安策》;晃错的《教太疏》、《言兵事疏》;公孙宏的《贤良策》;司马谈的《论六家要旨》;司马迁的《报任安书》是通过《汉书》保存下来的。
正确13《汉书》把人性分为“上智”、“中人”、“下愚”,这种评价人物的方法对后世影响很大。
正确14关于纪传体体裁得到巩固的史实,可以这样说,前有《史记》,中有《汉书》,后有《东观汉记》。
正确15荀悦将《汉书》改为编年体,命名曰《汉纪》,首创断代的编年史。
错误。
命名《汉纪》的是汉献帝(PPT专题二P31)16《华阳国志》是东晋时期的地方史著作。
正确17关于魏晋南北朝史学多途发展的原因,可以这样说,皇朝政权对史学的重视,史官制度的新发展,储备史料,建立起传授历史知识的学馆,私家撰史盛行等,均是重要的原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填空题1、后人以《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合称四史,认为是《二十四史》中的代表性著作,充分肯定了《三国志》在史学上的地位。
《三国志》只有纪,传而无典志,这个缺憾只有留待后人弥补了(P99)2、《五代史志》综叙梁、陈、齐、周、隋五朝典章制度,与“五代史”纪传相配合。
《五代史志》是自《史记》八书、《汉书》十志以来最重要的史志著作。
(P117)3、《通典》在内容上和体裁上最显著的特点,是以制度分门立目。
《通典》以分门囊括制度,以会通贯穿古今,以论议指陈得失,开拓了历史撰述的新领域,奠定了中国典制体史书发展的宏伟基础。
(P135)4、宋元时期历史文献学贡献较大的,要推郑樵和朱熹。
《通志》中的《艺文略》、《校雠略》、《金石略》、《图谱略》,四略集中反映出郑樵历史文献学的成就。
《通志》把《志》改称为《略》,一共是20《略》。
《二十略》是全书的精华,是郑樵学术的总汇。
(P177 P196)5、钱大昕考证法,主要是三点:一是取证,二是比较,三是专题考索。
(P275)6、1902年,梁启超撰成长篇论文《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鲜明地贯彻了进化观和因果论的理论指导,体现出与以往学者全然不同的研究风格。
堪称是“新史学”理论在研究实践中的第一个硕果。
7.魏源著有《圣武记》、《海国图志》《道光洋艘征抚记》《元史新编》、《古微堂集》、《诗古微》《书古微》、《老子本义》、《古微堂诗集》。
8,在《新史学》发表稍后,夏曾佑撰成《中国古代史》,它的产生是“新史学”思潮在通史撰著上取得的重要成果。
9、陈寅恪提出史料学的“通识”,是近代新考证学史料学观点的重要特点。
“民族文化之史”是陈寅恪先生自己提出来的。
《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和《唐代政治史论述稿》是他两部著名的史论。
10、龚自珍针对乾隆以来“号为治经则道尊,治史则道拙”的观点。
提出“尊史”说。
11、《春秋》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体的史学著作,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下到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记载了春秋末年至战国时期的242年历史。
12、《汉纪》是东汉的荀悦,根据《汉书》编纂的编年体历史著作,共有30卷。
13、《左传》记事的下限鲁哀公二十七年,是编年体的史书。
14、《通典》200卷,分九门,记载了历代典章制度,其记事上起黄帝,下迄唐玄宗天宝末年,有的记载至德宗贞元年间。
15、赵翼的《廿二史札记》中共为24部“正史”的内容做考证。
16、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所考证的史事自《史记》下至《五代史》,其中包含《旧唐书》、《旧五代史》十九史之所记。
陈寿——《三国志》;司马彪——《续汉书》;袁宏——《后汉纪》;范晔——《后汉书》李延寿——《南史》、《北史》;沈约——《宋书》;常璩——《华阳国志》;姚思廉——《梁书》、《陈书》;李百药——《北齐书》;令狐德棻——《周书》;魏徵——《隋书》;王鸣盛——《十七史商榷》;赵翼——《廿二史札记》;钱大昕——《廿二史考异》;顾炎武——《日知录》;崔述——《考信录》;王夫之——《宋论》;顾炎武——《天下郡国利病书》;陈垣——《史讳举例》;姚莹——《康輶纪行》王韬——《法国志略》;徐继畲——《瀛环志略》;魏源——《道光洋艘寇海记》;二、名词解释今文《尚书》是儒家经典《尚书》版本中的一种,《尚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官方历史文件汇编,其为28篇,后又在民间得到一篇《泰誓》,共29篇,是秦博士优生所传,用汉代通行的隶书写成的,故称为今文《尚书》,可确认是先秦时代的文献。
其大体可分为作“虞夏书,商书、周书”部分,记载各时期的历史,文体上主要有典、谟、训、誓、诰、命,汇集了殷商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古文《尚书》是儒家经典《尚书》中的一种,古文《尚书》25篇,是汉代时期孔子旧宅的夹壁墙中发现的,由孔子的后人孔安国献给朝廷,因其用古文即籀文(大篆)写成的,故称古文《尚书》。
由于当时汉代有今文和古文之争,今文《尚书》符合当时形势,占优势,故古文《尚书》因无人传而失传。
其大体可分为作“虞夏书,商书、周书”部分,记载各时期的历史,文体上主要有典、谟、训、誓、诰、命,汇集了殷商王朝的训诰和追述古代的史篇。
伪古文《尚书》东晋梅赜传。
58篇(《古文尚书》25篇,又将优生的28篇分作为33篇),并以孔安国的名义为之作传,还为全书写了一篇序言。
清人的《十三经注疏》中所收的就是伪古文《尚书》。
《汉纪》《汉纪》30卷,荀悦撰。
这是一部编年体西汉皇朝史,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皇朝史,其记事起于刘邦之兴,止于王莽之败,根据《汉书》编撰而成的。
荀悦撰此书的原则和方法是“约撰旧书,通而叙之,总为帝纪,列其年月,比其时事,撮要举凡存其大体”即在体裁上改纪传体为编年体,在内容上综合凝练存其大体。
编撰目的为“通道义”“彰法式”宣扬封建统治的义理和法制,“著功勋”“表贤能”表扬封建统治阶级的代表人物,“通古今”表达封建统治的兴衰成败,此书的特点是创造了“连类列举”的编纂方法。
《后汉纪》30卷,东晋袁宏撰,是编年体东汉史,袁宏仿《汉纪》编撰此书,历时8年完成。
其记事起于“王莽篡汉”终于魏封汉献帝为山阳公,用“言异言行,趣舍各以类书”的撰述方法,把发生在不同时间的一人的言行,或言行相似的许多人以类相从,集中在一起写出来,这种写法吸收了纪传体的长处,扩大了编年史内容的范围。
其撰述思想是“通古今而笃名教”,其中,名教的核心是君臣、父子的关系,他借撰述东汉史来阐发名教思想。
《后汉书》90卷,含纪10卷,传80卷。
南朝宋人范晔撰,本打算撰志10卷合为100卷,但未能完成,后刘昭以司马彪《续汉书》志补入《后汉书》流传至今。
范晔撰《后汉书》时,至少有10种汉晋史所著东汉史作为参考,其在史学评论上的特点为“杂传论,皆有精意深旨”,其特点是范晔对于材料的整理之功和对于史事评论的精深,在历史观上继承了司马迁的历史哲学。
《春秋》春秋末期,孔子根据鲁国的历史材料并参考周王室及各诸侯国史官的记载编成,是现在所知的第一部私人撰写的历史著作,也是中国史学上最早的编年体史书。
其记事上起鲁隐公元年(公元前722年)至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81年)共242年的历史。
内容为周王室及各诸侯国的政治、军事活动如朝聘、会盟、战争等,以及一些自然现象、各族关系、城筑、田赋、政治人物的丧葬。
按照年、时、月、日顺序逐条记载史事。
其编写原则和方法,后人称之为“春秋笔法”。
撰述思想上的特点是遵“王道”、重“人事”,它是最早摆脱天与人羁绊的史书,在历史观点的发展上有重要的意义。
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国语》21卷,是分国记言的文献汇编,按周、鲁、齐、晋、郑、楚、吴、越编次,自鲁至越,视其跟周王室关系的亲疏依次排列,所记以政治言论为主,故其内容多富于政治见解和历史见解而独具特色。
它是战国早期的私人撰述,体裁为国别体,在历史观上发展了重视人的进步思想,但又不拘于周礼,而是更表现出重视人事的发展和历史人物对社会变幻的认识。
《世本》15篇,是一部早已亡佚的通史雏形性质的撰述。
作者可能是赵国史官。
断限从传说中的黄帝至战国末年。
它是早期的综合体史书,体例为帝系、本纪、传、谱、氏姓、居、作,包含了多方面内容和多种体裁的综合体通史著作的雏形。
它的内容记载超出了史官所撰国史的范围,或许是赵国史官的私人撰述。
《史通》书名。
唐刘知幾撰。
中宗景龙四年(710)成书。
今本二十卷,四十九篇。
内篇原有三十九篇,今存三十六篇,论述史籍源流、体例、编撰方法。
外篇十三篇,多论史官建置沿革,史书得失。
作者主张编纂纪传体断代史时,应增加都邑、氏族、方物、方言四志。
认为史学家必需兼有“史学”、“史才”、“史识”三长。
强调实事求是,对旧史失实、浮夸处多有评论,对后代影响很大。
注本有明李维桢《史通评释》、王惟俭《史通训故》、清黄叔琳《史通训故补》、浦起龙《史通通释》等。
《蒙古游牧记》是张穆研究边疆史地的代表作,共16卷。
彰穆以十年之功撰成前12卷,后经何秋涛以十年之功补辑而成,并校阅了全书,于咸丰九年(1859)刊刻行世。
本书以方域为骨骼,以史事为血肉,记述了内外蒙古自古代到道光年间的地理沿革和重大史事。
史书中详载土尔扈特部的动人史实,突出地反映了作者的爱国思想,对世人也有极大的启示。
此书采用了“因其部落而分纪之”的办法,突破了一般方志的窠臼。
《朔方备乘》何秋涛曾撰《北缴汇编》6卷,咸丰八年(1858年),他在此书的基础上扩大范围,增益为80卷,并奉旨“缮写清本”进呈,于次年由军机处呈递,咸丰赐名《朔方备乘》。
此书记述了汉晋至清道光时期我国东北、北方、西北的边疆沿革,攻守形势和中俄关系史,特别是《北徼界碑考》、《北徼条例考》、《俄罗斯馆考》、《俄罗斯学考》、《雅克萨城考》、《尼布楚城考》《库页附近诸岛考》、《北徼喀伦考》等篇,以丰富的史实、详细的考据,阐述了中俄边界的历史和现状。
作者的“边防之事,有备无患”等认识贯穿于全书,反映了他的远见卓识和爱国思想。
《康輶纪行》姚莹著,16卷,是由作者在四川任职时两度奉使入藏所撰札记汇编而成,本书对西藏历史、地理、宗教、政治、戍守有记载。
此书反映了作者对外国侵略者,尤其是英国侵略者觊觎中国领土的极其敏感和忧患,故书中对外国历史、地理、政治多有研究。
《海国图志》共100卷,魏源著。
于咸丰二年(1852)年成书,它是以《四洲志》为基础,博采中国文献,尤其是最新的西人论著、图说编撰成为一部系统的世界史地及现状的著作,是近代倡导打破封闭状态,认识世界潮流的先驱名著。
全书大部分介绍外国地理、历史和现状知识。
《海国图志》主旨在“御辱”,开篇两卷《畴海篇》总结鸦片战争的经验教训,提出反侵略的方法,全书地图75幅,图志结合,内容详博,具有实用性和直观性的特点,鲜明地反映了时代的要求。
《新史学》1902年,梁启超在《新民丛报》上发表长文《新史学》。
它与《中国史叙论》是中国资产阶级史学家批判传统史学,试图建立新的历史理论和史学理论体系的重要标志。
《新史学》是作者就普遍的史学理论作进一步阐述,所论以中国史学居多,但理论上具有更广泛的意义。
作者呼吁“史界革命”,倡导“新史学”,批判“中国之旧史”有四弊二病,梁启超倡导“新史学”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可以看作是中国史学新旧更迭的里程碑。
《通鉴胡注表徽》陈垣在抗战时期写的最有代表新的作品,这本书集中反映出他在政治、文献学各方面的成绩和简介。
《通鉴胡注表徽》言史法,是从整个史学工作的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上着眼,把校勘、目录、考证等各类方法作为一个方法的整体来把握。
《通鉴胡注表徽》言史法和言史事有机结合起来,把研究历史和对中国近代社会现实的关注结合起来,这部书是陈垣的“学识里程碑”,这本书总结的史学方法,符合中国史学自身的特点,体现出史家的时代感和历史感。